时间:2024-01-30 15:30:40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设施农业发展进度。如2009年该市新增设施农业10670亩,按平均每亩补贴1万元计算,需补贴资金1亿多元,实际到位资金仅886万元,不足8.9%。续建后扩大规模补贴款无法确定。如当年建设100亩,应补贴100万元,第二年续建后扩大到150亩以上,按规定应补贴300万元,但当年已经补贴100万元,以后是否追加补贴100万元,现仍未确定。缺少必要的金融资金投入。金融机构主要支持的是农业生产所需资金,对设施农业的建设基本未进行资金投入。企业资金不足。无法扩大投资。由于设施农业投入较大,企业因资金不足,一般采取分批投入建设的方法,延缓了设施农业发展的进度。农民自身筹措资金困难投入少,在影响了发展。
二是农民经营资金缺乏,无法扩大承包经营面积。设施农业主要是由农民进行承包经营,由于设施农业生产投入远高于一般农业种植,每亩的经营成本在1万元左右,各金融机构对于承包经营设施农业的农民并没有更优惠的信贷政策,因此使农民在兼顾一般农业生产的同时,很难扩大设施农业的承包经营面积。如在调查中了解到,许多农民有扩大承包经营的意向,但限于资金问题,暂时不能实现。
三是土地流转后企业建设投资回收期长,维护费用大,积极性不高。企业投资建设设施农业,每亩投入约在7.5万元左右,除财政补贴1万元外,需投入6.5万元。承包给农户种植,每年收取租赁承包费0.5万元,投入回收期为13年。设施的老化、自然灾害发生的毁损等,需企业进行必要的维护,如果13年中维护资金需1万元,则投入回收期将延长到15年。对企业来说不但费用大,而且回收期过长,导致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四是信贷方式不灵活,支持力度不足。对于设施农业的支持,各金融机构并没有特殊的信贷支持方式,且从信贷额度上也没有相应增加,导致信贷支持力度不足。如在调查中了解到,各乡镇在发展设施农业中,最需要的就是金融机构对农民的支持,而对于建设资金则可逐步通过各种渠道解决。
五是设施农业无产权,缺少必要的贷款抵押品,因农业设施没有产权,设施农业的设施不能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使本就缺少贷款抵押品的农民,在大量投入资金后仍缺乏必要的贷款抵押品。
二、建议
一是对农民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贷款。由于农业设施的投入属于长期投入,因此政策性银行应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贷款项目,用于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设,推动设施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是增加财政补贴,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贷款予以财政贴息。目前财政主要是采取了一次性补贴的方式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但仍不能有效地解决设施农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果政策性银行能够发放长期贷款支持设施农业的建设,财政应以贷款利息补贴方式增加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是创新信贷方式,增加农民经营性贷款额度。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等以支农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应不断创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方式,尤其是对于设施农业这种能够大幅度提升农民收入的经营方式,应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增加信贷额度。如目前正在运行的信用互助担保协会,如目前正试行的支农信用卡业务等。
四是允许并设置设施农业设施抵押贷款。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长期性投入,应该等同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人,允许并设置固定资产抵押贷款项目,予以农民更多的支持。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山西自2009年山西省设立运城、晋中、大同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结构逐步优化。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133.1亿kg,连续4a稳定在110亿kg以上,首次实现“五连增”;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5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近1/3[1];果菜产量持续增加;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5%;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逐步增多,经营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达到30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近8万家,数量居全国第3。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8809元,同比增长10.8%[1]。尤其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26个县的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及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66%和59%,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建设成效显著。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依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依然不强。2014年山西粮食平均单产为4049kg/hm2,是全国粮食单产水平的75%,排名倒数第5位[1]。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79.5元,排全国22位。在全省119个县市中还有58个贫困县,约占到1/2,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36个,省定贫困县22个,贫困人口329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0%[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机械化率和科技贡献率等支撑系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对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多个县、市的实地考察和调研,以及对全省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山西省现代农业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影响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提出并分析这些客观问题,进而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有益于加快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山西农业的特殊地位认识不足,对特色农业重视不够,对农业“特色”保护利用不力
谈山西农业,有3点必须关注:
(1)山西以煤炭为基础的资源型经济,日益受到环境、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和挑战,转型迫在眉睫[3-4]。对此我们准备不足,接续产业不仅不强,甚至不够明确。
(2)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2百分点[5]。贫困人口多[6],贫困程度深,到2014年底,全省还有贫困村806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8.5%,还有近10%的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省山区面积大,水土流失及干旱贫瘠土地面积比例大,生态环境脆弱;口粮自给率不足50%[7]。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整体脱贫、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所以,农业的使命极其特殊,作用不可替代。
(3)一直以来,人们把干旱少雨、山多沟深认为是山西农业不变的劣势,形成了重工轻农的思维定势,总以农业小省自居,认为没有规模成不了气候。而忽视了正是坡多沟深造就了“杂粮王国”[8-9]、“黄金养殖带”[10]、“优质粮果带”[11],正是沟壑纵横成为了发展绿色、健康、生态农业的天然屏障;忽视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表里山河”的一些劣势正在变成优势;忽视了北京“护城河”、“后花园”不可比拟的特殊区位优势。没有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就没指望它成事,没给它应有的地位,其他自然就谈不上。说是特色农业,没有弄清楚到底特在哪里?没有特殊待遇,没有超常规的特殊支持,没有特殊的办法,没有特殊的技术,保护、利用、发掘“特色”的意识淡薄,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地膜和化学品,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12],严重削弱了山西农业生产绿色健康的天然优势,因而“特色”农业特不起来,也强不起来。
1.2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缺少总览全局的战略规划
现代农业以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为主要特征[13]。要求以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机制保障为前提,以先进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手段为支撑,有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最终形成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具备食品供应、吸纳就业、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的产业群。很明显它是一个整体推进和长期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不仅要有短期规划,还应该从战略层面进行中长期,比如10a甚至20,30a的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引领。而目前,除省里有发展现代农业的3~5a短期规划,运城市正在制定之外,绝大多数市县没有全面规划。全面规划的缺失,不仅谈不上规划引领,还放大了现行体制下,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以及一任领导一个思路的缺陷和弊端,使得哪些是必须坚持、必须坚守的不清楚、不明确,难以做到选对路径,一走到底。实际上没有规划等于家底不清、方向目标不明、路径不确定,容易造成政策的人为多变,难有科学性、连续性,加大了盲目随意和人为干预的风险,使有些本该坚持做的事情半途而废,走了弯路,影响了发展。比如农技推广体系的恢复重建就是深刻教训,而右玉的做法则可以给出很多启示。
1.3农业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4-15]。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化是纲,纲举目张。产业发展了,农民就业、增收及服务业等才可能顺势而上,农业现代化这盘棋才能满盘皆活,才会有整体的脱贫、全面小康和科学的新型城镇化。而作为产业的基础单位,山西的农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布局分散、聚集度和科技含量低,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大的龙头支柱,3000余家龙头企业,总产值1252亿元,仅相当于一个多双汇。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甚或没有链。如:运城天和源集团,它的核心优势是晋南高档肉牛的养殖,但整个经营需要涉及饲料供给—兽医兽药—屠宰—牛肉加工—冷链物流等多个环节。目前刚刚建了冷库,是否再搞精饲料?再建屠宰场?就很纠结为难,大了吃不饱,小了不合算,还有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困难。类似这样的问题企业都会遇到,如何连成链,形成产业群、产业带?靠一个个企业单打独斗不行,靠现阶段发育不全的市场作用有限,这种情况下,政府统筹协调、超前引导及政策激励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目前,以支持单个企业为主,延长链条支持产业发展的投资、金融、保险等政策体系,社会化服务、现代营销等市场体系均不健全,发展的软环境尤其不好,比如:北部某市引进北京新发地集团投资20亿元建成的大型批发市场刚投入运营,附近就又批准在建同类市场。政府违背承诺,不守信,企业很无奈,陷入了欲罢不能、欲进又难的尴尬境地。不仅形成重复浪费,恶性竞争,影响了山西投资创业的环境和应有的信用,更阻碍着企业、产业的健康成长。缺少对产业的科学规划和引导,对农产品加工这一关键环节重视不够,尤其忽视了山西省农产品“绿色、健康”的天然优势和特色,精深加工严重不足,功能保健产品严重匮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效益差。农产品加工以初加工为主,加工转化率仅为40%,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约为0.8∶1,远低于全国2∶1、发达国家3∶1的水平。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商品和经济优势,农产品生产最终“出口”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农业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1.4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格局
现代农业发展,尤其是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没有产业的充分发育,没有农民的充分就业和脱贫致富,城镇化就无从谈起。只有链条拉长、产业做大,才能支撑和推进城镇化。即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16]。同全国一样,山西省的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相脱节,未形成协调同步发展格局,主要表现在:
(1)各级政府从主管部门、规划设计到实际运行基本处于割裂状态(分属农业厅、住建厅),没有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城镇化的先导和依托,缺少以农业产业支撑城镇化的思路和规划,因此,不可能引导产业科学布局、合理聚集,影响着城镇化的方向和城镇化的整体进程。
(2)缺乏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靠科技创新发掘农业内生力,靠科学化、机械化促进规模化,靠规模化促进商品化,靠商品化促进产业化,从而形成产、加、销产业链条,使农民就地变身产业工人,并辐射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辅助以教育移民、卫生移民等多种举措,充分发挥其加性和集成效应,进而推进城镇化的试点、典型和样板。缺少示范和引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3)已有农业企业布局分散、聚集度低、规模小,生产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难以发挥农业产业应有的吸纳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的独特作用,从而支撑和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1.5尚未形成给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产业发展不足,直接影响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山西省目前还有约60%的农户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态。生产效率低下、利润不高,使得形成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尤其组织专业合作社面临困难。不少专业合作社,因无专业可合,徒具虚名,数量不少,质量不高。山西省种粮大户6000多户,家庭农场9000多个,农民合作社近8万家[17],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农民参与产业化的程度远低于其他省份。发展中的合作社因在融资、土地流转、基础条件改善等方面遇到诸多问题而难以壮大[18-19]。如:大同金农合作社经营不错,先后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示范社,也遇到了土地不能流转,无法进行长期投资以及融资难等问题。银行贷款要有国有土地作抵押,合作社哪有国有土地?所以,资金向农业倾斜,实际上很难落到实处。当然,合作社经营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比如,运城市家庭果园,收益很好,这样的土地流转成本高,农民不愿意,现阶段扩大规模就没有必要。迫切需要的是品种更新、科学管理、市场营销等服务,而社会化服务和技术服务却明显滞后。
1.6科技创新体系不科学,创新能力不足
其主要表现在:
(1)农科教职责不清晰,甚至交叉重复,不利于按特色农业的需求,履行各自职责,发挥各自优势。现实中往往造成错位、缺位、不到位。同时缺少有效的配合协作机制,难以形成人才、技术、转化应用的合力,甚至还相互掣肘。
(2)高效科学的创新机制尚未建立。科技发展规划没能与山西特色农业、特色产业的需求紧密结合,创新链没能超前配置,难以起到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科技人员、科研成果的评价奖励导向不明确、不准确甚至不正确;科技人员诚信评价、信用约束体系缺失;科研人员不能够专注于研究开发,原来是跑项目找经费,现在是询价、招标、搞政采,加之检查汇报总结等等,需花去大量精力;农业科研单位收入偏低,队伍不稳的问题日益凸显。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农科院近2a已有多名博士因待遇问题离开,有多个岗位因无人报名而被迫改变招聘计划,2000年至今流出的高级职称人员已有近20名,而基本没有流入。
(3)人才队伍培养缺乏针对性,也无长远考虑。比如山西农业急需的农机、农产品加工领域人才匮乏。据了解,山西省农机研究院能绘图的不超过3人,根本谈不上队伍。2007年以来,我们率先提出并大力推进“艺机一体化”[4,20],但由于省内从研发到加工都比较落后,而不得不依赖外省,成本高、效率低,不仅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也不利于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对策建议
2.1进一步明确现代农业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找准发展路径,真正体现特色,发挥优势
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坚定信心,把农业作为山西的民生产业和经济转型的接续产业。充分发挥山有的农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病虫害少、生产条件易于控制、区位优越、是全国“综改试验区”的六大“特色优势”,把“什么还能吃?还敢吃?”的危机当作商机,走一条绿色、健康、精品之路,打造全国放心、高端、安全食品基地[21]。尤其要瞄准京津冀大市场,傍住北京来发展。不要只做护城河、后花园,还要成为首都的放心菜园、放心食品园、放心养殖园。要依靠高科技手段,深入发掘和利用特色农产品的功能、药用成分,大力开发主食化、方便、休闲食品,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疗、保健需求,创造高附加值精品,打造驰名品牌,提升农业效益。以新晋商精神,做强特色产业,支撑转型,拉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迈过这道坎,可实现农业的多重功效,一举多得。以色列、荷兰均是资源贫乏的小国,均能以高科技支撑农业产业立国[22],只要努力,山西也能。
2.2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发展
要摸清家底、深入研究,根据全省及各市、县的特色和优势,制定3个层级的短(3~5a)、中(5~10a)、长(10~20a)期科学规划,尤其是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目标导向。充分发挥综改区先行先试、自我改革的优势,真正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痼疾,实行大部门机制,突出顶层战略设计,制定与特色农业相匹配的特殊政策,创造特殊环境,采用特殊办法,创新特殊技术,助推山西农业真正走出特色之路。
2.3突出问题导向,创优发展环境,强化对农业产业的扶持与培育
重视解决农业生产最终的“出口”问题,把发展农业产业上升到战略高度。对于振兴翻番的“七大产业”,要认真总结每个产业不大不强的原因、困难和瓶颈,对“十五”以来“1311”工程、“513”工程实施的成效、问题,进行回头看,开展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找准重点环节和关键节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准确发力。该放给市场的放到底,该政府做的做到位。比如,搞好规划统筹,明确目标方向,创造优质经济要素集聚和良性竞争的环境,培育企业能够自由健康发展的土壤。在目前特殊的形势之下,要从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行业服务、科技支撑、人才队伍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做好引导协调、激励、服务和推动,从支持企业(点)变成支持产业(链),下决心下大力气扶持培植几个特色大产业,发挥核心作用,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2.4将农业产业作为立城(镇)的前提和主导,统筹规划,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认真总结借鉴国内外、省内外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密切结合山西实际,打破部门阻隔,突出顶层设计,将农业产业化作为立城(镇)的前提和主导,作为城镇化的最终依托来设计和规划,实现两规合一或多规合一。积极开展依靠产业带动和支撑城镇化的试点工作。要注意探索模式,树立典型,因地制宜推进。要充分发挥产业吸纳、分散农民,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重要作用,要通过产业链条将城市与农村连接起来,让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让更多的农民在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变身产业工人,持续增收致富。同时要与教育、卫生、生态移民等紧密结合起来,整体联动,协调发展。逐步将产业发达、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的村镇,培育建设成各具特色的中小城镇,最终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城镇化。
2.5加速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现代农业经营制度
根据山西省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要注意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1)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深度挖掘后进地区的潜在资源,扶持种养能手、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起步。
(2)根据产业规划和市场需求,引导、培育、壮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专业合作社有“专”、有“业”,有“作”可合、有利愿合、有钱好合、有章法能合,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
(3)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主体集中,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分散吸纳农民深度参与,构建与山西农业特色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经营制度,从生产关系层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2.6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提升创新能力
根据新时期“三农”工作内涵的深刻变化、山西的实际需求以及现存问题,科学划分和厘清农科教的职责任务,建立分工明确、合作有力、有机高效的运行机制。实现农科教的统筹规划(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协同发展。充分尊重农业科技创新以及队伍成长的规律,积极研究探索新常态下提高创新活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政策和办法,建立能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科技人员考核评价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以及奖励激励机制。通过正确导向和科学管理,为广大科技人员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营造事业、感情、待遇都能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并根据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配置科技创新力量,实施科技创新计划,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教育改革,摒弃大而全,建立与山西特色农业、特色产业需求相匹配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制度,造就特色人才队伍,为特色农业提供持续人力支撑。总之,既要充分发挥山西的自然特色和区位优势,也要充分依托综改区的大背景,发挥这一政治特色和优势,大胆先试先行,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制定上下真功夫,真正走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之路,给力经济转型,促进富民强省。
参考文献:
[1]山西省统计局.2015山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路丽虹.58个贫困县2020年全部“摘帽”[N].山西晚报,2015-11-11.
[3]霍海龙.山西省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3(22):5-6,15.
[4]闫菲菲.论我国煤炭资源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以山西省煤炭企业为例[J].财经理论研究,2009(5):50-53.
[5]王娟玲.农业“艺机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9):1040-1045.
[6]解睿,何燕,刘枫.山西农村城镇化制约因素及其措施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15(8):46-47.
[7]许晶晶.山西“粮事”你知多少?全省口粮自给率48%[N].山西晚报,2015-10-17.
[8]郭峰峰.晋陶泉:打造三晋“杂粮王国”[N].科学导报,2015-11-03.
[9]王敏.打响山西“小杂粮王国”品牌[N].山西政协报,2009-03-04.
[10]赵万国,李志荣,兰世和,等.关于朔州市肉羊产业发展的思考[J].畜牧与兽医,2014(6):66-68.
[11]王娟玲.科技创新和产业带动是山西农业破题的“金钥匙”[N].科学导报,2014-01-21.
[12]王风文.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3]王定祥,谭进鹏.论现代农业特征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J].农村经济,2015(9):23-28.
[14]郭光荣.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C]//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农村农业改革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论文选编(上册).昆明: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2014.
[15]策划,郭金相,崔忠银,等.以农业产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N].农民日报,2014-09-15.
[16]黄晋太,郭丽娟.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中国现代化的终极目标[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5.
[17]王引荣.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J].农村工作通讯,2015(8):36-37.
[18]孙才仁,王玉莹,张霞,等.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问题,2014(1):1-11.
[19]党德宣,林何莺,王引斌,等.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问题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483-487.
[20]王娟玲.农艺农机结合是推进山西旱作节水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突破口[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26-30.
[21]王娟玲.对山西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几点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4):397-399.
[关键词] 生态农业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27-01
近年来,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迅速,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保障了农村稳定。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只要经济效益向注重综合效益的转变。目前生态农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贫乏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但是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我国耕地面积仍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沙化较重,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存在生态退化现象。我国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也极为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极为不均衡。
1.2 人口增加和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压力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1.3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发展普及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科技来支持,和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更需要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头脑、文化高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都进城务工或者是从事了其他经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农业”,加上在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对先进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愿望不强,从而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普及和推广。
1.4 土地零星分散,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户独立耕种,当时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前进,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规模化的连片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 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l展建议:
2.1 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了多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建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还不够,总体还较为笼统,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抓紧健全和完善能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服务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标准,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
再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使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稳步健康持续推进。出台相关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机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和普及。
2.2 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多措并举,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优势,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要区分对待,切忌进行一刀切。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刀切、强制发展,反而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3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的品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要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维植入农民的头脑中。发展前,要超前、科学的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中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展一处成功一处,让农民先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提高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逐渐被理解、接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大,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经营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利用这些合作组织的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2.5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1 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结构不尽合理。建设模式有待调整
从2009年底统计数据来看,冬生产目光温室、普通目光温室、连栋大棚、拱棚所占比例分别为29.6%、22.8%、10.2%、37.4%,总体生产栽培模式与地区提倡填补深冬农产品市场空白的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冬生产面积急需扩大。而以塑料薄膜为主要覆盖材料的连栋大棚在2010年的“4.23”风灾中,损失惨重,其设施简陋,经济效益不高,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设施农业生产栽培模式亟待调整。
以日光温室为例,平均每座占地面积3(667m2)左右,生产面积仅为1(667m2)左右,可利用面积30%~40%,设计建造水平不高;设施栽培机械化程度低,虽然引进和示范应用了温室卷帘机、节水灌溉、增温、补光等机具设备,但设施内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自动控制设备配套不足,缺乏专用的小型化作业机具:同时对适合吐鲁番地区气候环境、抗风能力强的日光温室结构研发还不够。
设施农业用地的连片开发存在困难,尚未形成专业化规模优势。特别是吐鲁番特色农产品,如哈密瓜、葡萄温室种植面积尚未形成规模化,一些基地温室连片小,种植品种杂,规模化、产业化尚未形成。
1.2 设施农业发展资金不足
2009--2010年,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投入建设资金22.22亿元,其中贷款19.77亿元,其他大多为地方财政投入,设施农业投入主要是各县(市)以政府融资平台模式贷款建设(政府融资统一建设),农民认领、地方财政提供担保(财政兜底)的形式为主,资金温棚建设完成后与农民核算建设投入并签订贷款合同,明确收益农户的还款义务,筹资方式比较单一。
近年来,设施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持续、迅猛上升,使设施农业投入成本加大。钢骨架日光温室平均造价5万元左右。且当年生产需温棚棚膜、有机肥、购买种苗等投入7000~8000元。而2009年吐鲁番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5075元,购买力较差;其次,不少农民把建造温室看成是政府的事,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1.3 市场营销及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吐鲁番设施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仍以个体农户为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处于起步阶段,生产与销售比较分散,品牌意识薄弱,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衔接问题比较突出,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致使设施产品生产水平、生产规模、仓储运输、深加工、市场销售处于较低层次。设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当前需要。加之政府在市场建设与培育方面的投入不足。设施农业没有形成规范的专业市场与营销网络,统筹规划和调控指导能力较弱,严重制约着设施农业市场化进程。
1.4 设施农业科技含量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
吐鲁番地区现有四百多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平均1个农业技术人员,必须为近千名农民服务。且吐鲁番长期以来种植业主要以葡萄、哈密瓜、大田作物为主,掌握设施农业栽培生产的技术人员,特别是精通设施栽培的技术人员较少,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从而制约了设施农业的高产、稳产。同时,设施农业生产者大部分文化素质不高、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从种植大田改为设施栽培。对设施栽培所需的系列技术不熟悉,常出现茬口安排不合理,栽培管理失误等。由于缺乏技术支撑,菜农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弱,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
2 吐鲁番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优惠政策扶持。拓宽投融资渠道
今后几年,建议对新建日光温室补贴1~2万元/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补贴提高到2~3万元/座,补贴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在此基础上,每年递增一定幅度;同时对旧棚改造也拿出一定的资金补贴。在设施农业发展的中后期,重点在新技术应用推广方面实行财政补贴,引导设施农业企业和农户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做大做强设施产业。此外,争取将温室钢骨架、保温被、暖风炉、施肥灌溉、良种(种苗)、加工、冷藏、冷运设备等纳入农机补贴范围,综合补贴占到设施农业建设成本的30%~35%,县市财政再补一点,总体达到50%,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
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农民进行土地转包、入股,试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抵押贷款,进行设施农业建设。具体说来,可以先对温棚按照建造成本进行资产评估和确权,发放产权证,再以政府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所载明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在其上建设的温棚产权证作抵押,经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确权,办理登记后向当地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贷款期限应在集体土地经营权剩余年限以内。贷款抵押率可参照《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规定,不超过70%。
建立农业保险基金,将设施农业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由财政出资设立农业保险基金,用于补贴保险部门的保险费,扩大投保范围,为农村经济的产、供、销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立体型的保险服务。也可以将设施农业列入国家政策性保险范围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风险预备金制度,有效分担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
2.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要求,对现有设施农业发展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坚持深冬生产型、春秋生产型目光温室和拱棚兼顾发展。在温室结构上,重点研究设计抗风能力强,适应以瓜菜、葡萄为主的吐鲁番特色产品冬生产型日光温室;在种植布局上,根据市场效益,因地制宜,确定区域性主栽品种和种类,大力推行“一村一品”、“几村一品”,科学制定茬口安排,实现均衡上市。在产品结构上,深冬生产型和春秋生产型日光温室以生产果菜为主。适度发展瓜果产品;春秋生产型拱棚生产叶菜,兼顾果菜和瓜果产品的生产。
坚持“改、建”并举,积极推进老棚改造。对以前建成的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益低的温室进行全面改造。重点是温室结构改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配套暖风炉和保温覆盖物等技改措施。增强抵御极端恶劣天气的能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
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主要选择成本低、产量高、品质高、生产周期短、市场价格高、销售快的品种,重点发展西红柿、辣椒、黄瓜、西葫芦、茄子、豇豆、芹菜等常规品种,同时发展面向内地市场生产反季节哈密瓜、葡萄等。
2.3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
加强地区特别是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社会
化服务,选拔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农技人员组成设施农业专家组,开展巡回技术服务,现场解疑释惑;积极鼓励有经验的农民技术员、土专家,通过传帮带,帮助新从业的农民尽快掌握设施农业技术;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建设设施农业,按承包责任制方式来推广技术、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农业技术咨询等,与农民进行有效对接,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
加强设施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开展设施瓜菜、葡萄等重点产业科技问题的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大适合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生物农药、新机具如新型目光温室建造、设施瓜菜穴盘基质集约化育苗、果菜嫁接定植、节水灌溉、病虫害物理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4 建立健全市场支撑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强设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着眼于区内外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整体推介、展示展销、交易洽谈、产销对接等方式,扩大农产品市场销售。充分利用有机食品产品认证,瞄准中高档农产品消费市场,提升吐鲁番设施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占有份额。同时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步伐,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大户和经纪人大户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销售手段。巩固和扩大销售渠道,实行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分拣分级、贮运保鲜、包装、加工,研究市场,提供供求信息服务,逐步建立起健全的农产品“产一供一销”一条龙服务体系,为实现设施农业规模化效益创造条件。
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要加大以设施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围绕设施农业、葡萄、哈密瓜等特色农业,优化各种生产要素,完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生产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生产基地、科研单位、推广部门和农户建立的合作关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合作社)、基地(合作社)连农户,即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运行模式,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和农户增强主体意识和品牌意识,尽快建立地区、县市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帮助农产品出口外向型企业开展与国际接轨的质量体系认证。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农产品生产为主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全面提升设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2.5 严格质量监管,抓好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
制定完善设施农业建设标准体系。加强设施农业标准建设。在设施农业建造、生产和运行管理种植等方面,包括温室及配套设施性能、结构、设计、安装、建设、使用标准、设施栽培工艺与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产品质量与监测技术标准等,加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配套完善地方标准,确保地区主要设施农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标准可遵循。同时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生产,全程引导按标准组织生产,全面推进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标准。
加快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地、县、乡三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地区级综合性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主要配备保障本地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农业生态环境检测需要的仪器设备:县乡级质检站主要配备农产品安全检测、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所需的基本设备,以快速检测仪器设备为主。提高对农产品的检测检验水平,防止不符合“绿色标准”的农产品进人流通市场,杜绝携带病毒、病原菌、虫源等的产品进入吐鲁番地区,保护好地区设施农业生产。
关键字: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
一、农业与农业经济
传统农业是指通过培养生产植物和养殖动物而获得食物和工业原料的产业,其对象是植物或者动物,人们通过发现和利用动植物生长的规律,经过人工培养获取人们所需的物质。
农业经济是关系国民生计的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是大势所趋,现代化农业和农业经济跟以往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但是农业和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如何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的发展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全世界关心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何况,农民数量仍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大多数,就更显示了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怎样解决目前我国农业经济遇到的瓶颈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我国农业经济遇到的问题
(一)农业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我国农业地区较分散,很多农业产区分布在偏远的山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有很多农业基础设施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根本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针对农业投入的体系。农业投入一般有三个主要方式:农民自己投资、市场投资以及国家投资。农民投资能力严重有限;市场投资的企业少、规模小,不能为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国家财政投资因各地财政状况不同,可以投资的农业基层项目少且质量低。
(二)农民专业知识欠缺,市场信息闭塞
我国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低,真正懂农业科学生产的农民少之又少。加上现在气候变化多端,对农业种植要求提高,仅靠过去的种植方法无法应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其次,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要求也大大提高,农民不懂科学的种植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和数量上很难做到平衡。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自给自足,要想提高农业发展就必须发展农业经济,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生产也要靠市场决定,农民种什么,不能仅靠自我意愿或者是政府鼓励,要多关心市场动向。但是我国目前的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严重缺乏,加上现在市场瞬息万变,农村市场信息又严重闭塞,农业发展不能很快适应市场。此外,一些地方在进行结构调整时,没有透彻研究市场规律,导致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能力大起大落,给农民带来很大的损失。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势不可挡。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农业生产习惯难以改变,生产技术难以提高。我国城市工业产业化近年来发展飞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已经严重落后于工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少,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增值率低,龙头企业少、标准化生产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直接面对市场,抗风险能力低,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农民损失惨重。
(四)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
我国农民数量多,但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城乡二元制使得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大,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差距过大导致农民经济收入少但生活负担重,很多农民为了养家不得不进城打工,有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年轻化程度高,大多为80、90后,这些流动人口大多处于结婚生子的年龄阶段,生活压力大。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多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对劳动保护和合约签订懂的少,因此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工资拖欠、工伤处理、工作时间不合理等等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
(五)农业科技推广难
农业科技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地区分散,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资金欠缺等原因,使得农业科技在农村推广困难。当然,农业科技的推广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相应的体制管理,导致农业科技的推广进程缓慢。很多农民不懂得合理使用农药、种子和施肥,缺乏正确指导,结果花费很大力气却成效甚微,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三、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首先政府要提高重视,通过引导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市场资金投入、引入工商业部门的管理和市场机制,建立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把农业发展逐渐引入到“工业化农业、科学化农业、集约化农业、市场化农业、社会化农业”的道路上。巩固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在农村加大灌溉工程、植保工程、种子工程、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业信息网络等工程的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此外,加大对农业相关政策补贴,提高农业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示范点、示范区建设,摸索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也要紧跟时代,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设置农业经济发展机构,聘用专业知识过硬有服务农业经济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发展运行新机制;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并鼓励企业建立科研中心,加大研发力度,创新农业产品品种和生产;建立农作物以及畜禽优良品种的繁殖和疾病防御推广体系,帮助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建立科学技术进入农户工程,利用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民,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推进高科技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力,降低劳动量,释放多余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循环经济发展一直被人们关注,农业的生态循环发展也正在被重视和推广。如何利用有限的生态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把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经济向科学转型,以生态循环理念为基础,坚持资源合理利用、采取集约开发和及时保护,做到环境污染及时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成本投入、清洁生产,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围绕“三农”,做到农民素质提高、农村村容清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加强交流学习,不断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好服务。
(四)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二字,要做成产业,就需要鼓励扶持农业经济龙头产业,通过龙头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做好原料基地的建设,随时保证农产品加工原料需求,推动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朝优势地区集中,减少运输成本,节约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政府引导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和推广,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农业生产辐射面,增强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经济的带动,将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推向有组织、有规模的市场经济中。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要以龙头产业为中心,推进龙头产业的集中化,形成规模,让这些龙头产业发展成为设施配套、上下承接的产业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此发挥其规模效应。同时,要强化这些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伴随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也应该紧跟步伐,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虽然现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遇到瓶颈,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抓住科技快速发展的机遇,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巩固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小翠.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7).
[2]张万爱.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10).
关键词 品牌农业;定位;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51-01
1 品牌农业生产的组织、品牌、技术定位
1.1 生产组织定位
在稳定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组织引导农户联合起来进入市场,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大米行业,把种植业、收购、贮藏、加工等集中化、企业化、规范化,实施全程标准化经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民间、民营、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沟通信息、监管生产及加工质量、平衡各方面经济利益、协调与环境中各种关系的重任。龙头企业牵头,银行、交通、运输、工商、税务、农残检测、技术监督、生产资料等部门制定各种章程和品牌的标准。
1.2 优质品牌定位
优质从狭义上讲,主要是品种自身所具有的优质特性或是优质品种培育出来的品牌。从广义上讲,除产品特性外,优质食品还包括营养品质、卫生标准和加工包装及灌溉用水等自然条件,起决定作用的是选择和栽培优质品种。
1.3 生产技术定位
真正的优质大米,除特殊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及灌溉用水等自然条件外,还包括营养品质、卫生标准和加工包装问题[2-3]。另一个起决定作用的是选择优质品种、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栽培技术和加工包装技术。因此,生产技术的定位要把为人类生存提供粮食,过渡到为人们的健康提供营养的基础上,向市场提供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2 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
品牌农业是指通过相关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取得商标的注册权,具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拥有较强的市场销售能力以及较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农业。目前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竞争优势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部分虽已具备一定名气的农产品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这种有名无牌的现象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和价格的形成,同时也制约着规模的扩大。产品缺乏统一的品牌、统一的包装和统一的质量标准,造成其价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销售也完全受控于他人,从而难以形成产地市场的价格。
2.2 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市场开拓宣传不利
开发和产业化工作没有开展理顺,虽然也具备了一定规模且品质好,但规模还小,只能自给有余,外销不足,流通不畅,经济效益不高。由于广告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开拓也不到位,使有些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虽质量优良,但没有销量,品牌的效应没有发挥出来。
2.3 技术含量偏低,转化增值能力弱
品牌农业应包含的标准化、科学化、人性化以及绿色无公害、健康安全等现代经营理念尚未完全确立,品牌多,精品少,一些品牌规模小或产量少,使品牌农业的技术含量仅仅处在较低的水平[4]。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少,规模小,转化增值能力很低,不仅使得品牌农业多局限在农产品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发展,长此以往,品牌农业支撑将显得很脆弱。
3 加快品牌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树立品牌意识
积极培育农业品牌,树立注册品牌思想,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由注重生产向生产流通并重转变,由注重速度向速度效益转变,由注重行政命令向引导示范转变,真正跳出农业抓农业,以举办科技大集、发放光盘等形式抓产品的宣传,通过市场的开拓来开创自己的品牌,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真正实现培育品牌,兴起产业,发展经济,使农民增收致富[5]。
3.2 发挥品牌效应
发展品牌农业,开拓市场是关键。依靠优特开拓市场,依靠品牌占领市场,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可从国内外引进推广名优品种。同时要注意树立全局观念,做到一种产品,一个品牌,避免农产品注册商标过多过乱,从而实现共同开拓市场、合力占领市场、发挥品牌规模效应的目的。在创新品牌的同时把已有的牌子推出去,逐渐做到让市场接受,让消费者喜爱。消费者满意,产品就有市场,才能成为名牌产品,产生品牌效应,使农民增收致富,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基地建设是品牌农业发展的基础以及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核心,因此必须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种植区域化、加工产业化的合理布局。应根据要求和规模,加快结构调整,突出地方特色,加快培育和建设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以“面向市场、技术依托、重点突破、形成产业、综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争取依托市场创品牌,围绕品牌创特色,形成特色基地。要根据每个农作物制定的标准化进行研制和生产,提升产业组织化、品牌化水平,依靠典型引路,率先示范,辐射周边地区,以拉动经济增长。
3.4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品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品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对生产的发展和前景也至关重要。发展品牌农业就是要把技术进步摆到特别突出的位置,推广科教兴农,创造名牌产品,提高品牌农业的科技含量。在稳定农业科技队伍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
3.5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品牌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机对接的纽带,是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支撑与保证,同时也是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组织形式。发展品牌农业,振兴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要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加强政策扶持,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的龙头企业[6]。凡是有市场、有前景,对农业的发展有带动力的企业就给予支持,使其更好地走下去,促进品牌农业的发展。
3.6 政府保驾护航
品牌农业的发展是在一个稳定的社会和生产环境中逐渐壮大的。首先是农民对土地承包的稳定性,科技部门向农民提供技术的连续性,企业订单收购的可靠性,银行提供贷款的及时性,生产资料供应的防伪性等核心问题,需要政府有硬件规范环境,为品牌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4 参考文献
[1] 孙强,张三元,张俊国,等.中国绿色食品的特色及其开发战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1(3):360-361,365.
[2] 张朝辉.浅谈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27):80.
[3] 韩俊,罗丹,谢扬.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建议[J].科学决策,2005(5):19-21.
[4] 倪桃香.浅析有机水稻的发展前景[J].上海农业科技,2011(3):26,33.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期,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难题。针对这些挑战,如何进行农业经济发展道路的改革创新,成为当前需要思考的方向。
1我国农业经济的地位
农业经济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能否稳定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对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不管是工业还是服务行业都离不开农业原材料的支撑。因此,在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
2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
自20世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为了与世界经济同步接轨,我国的农业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做出改革创新,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对“三农”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当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的农业经济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步发展的阶段。同时伴随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过去没有的农业新问题也渐渐进入的人们的视线[1]。
3农业经济面临的问题
3.1缺乏完善的农村基层设施体系
在我国,农村基础生产设施都不够完善,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设施的生产方式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老路上。同时,运输方面交通不畅,缺少完整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等交通设施的立体化网络。水利设备陈旧老化,对于农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灾害抵抗能力较差。
3.2农业科技含量低
在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上,科技含量较低,资源消耗大,农业产品产出率不高。同时相较于大型的工业企业及第三产业,我国在农业科技的投入也比较不足,造成农业方面的顶尖科技型人才的流失。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难以形成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原因。
3.3农业生产模式单一
在我国,大多数农村的生产模式仍在走过去的老路,采用“刀耕火种”这种粗放型生产方式。农产品的结构也过于简单,大多数农民的受到思想上的约束,将可种植的农产品仅仅放在基础的粮食作物上,对于经济效益较高的水果等经济作物视而不见。而由于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农业的经营模式也停留在较为原始的农业原材料直接出售上。
3.4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相对我国的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设,在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有待于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缺乏财力上的支持,就无法进行真正的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建设。同时也无法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降低了我国农业企业的竞争力,使得农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4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方式
4.1完善农村基层设施建设
相对于同地域的城市而言,农村的物质文化发展都相对落后,与农业相关的周边产业发展不足,使得农业经济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所以想要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的腾飞,就要从最基础的地方着手。没有一个良好的生产设施基础,就无法建立起长远的经济发展道路。相关的政府机关部门要紧抓农村基层的生产设施的建设问题,将工作落到实处。对于相对陈旧的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的生产设施;建设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提高抗旱抗涝等自然灾害抵抗能力;铺设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减少农业经济发展中对运输成本的消耗。
4.2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从世界宏观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运用的科技力量相对于发达国家尚且有欠缺。缺少科学技术的注入,就无法完成农业经济跨越式的发展。尤其在我国地广人稠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的基本国情下,实现农业的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学生产能力已经刻不容缓。从与农业相关的各级政府机关再到农民自身都应该重视起对科技兴农科技富农的发展理念,积极引进世界各国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先进农业生产设备,科学改良农产品品种,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同时国家也要大力的培养与农业相关的一流科技人才团队,大力扶持农业科技研发机构,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技术,切实做到依靠科技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
4.3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就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来看,过去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对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的改革创新已经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创新农业的经营模式,一定要符合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一方面,扩展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实现农产品的多元化与多样化,生产优质、优良、品种齐全的农副产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作物特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需求。另一方面,改变过去的农产品出售模式,将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统筹到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农业经济产业链。
4.4加大农业产业投资力度
相较于工业与第三产业,我国的农业资金比较匮乏。想要发展农业经济,就必须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投入,对于农业企业给予相对便利的政策发展环境。同时,改善我国农业的投资环境,积极主动的吸引外资投入。
5结论
总而言之,在我国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有新的挑战等待我们去面对与解决。发展农业经济是一个漫长的经济工程。我们只有不断完善农村的生产设施;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对农业的扶持程度。才能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韩永香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天池店乡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