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家庭护理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4-01-30 15:30:40

序论:在您撰写家庭护理的内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家庭护理的内涵

第1篇

关键词:产科 母婴同室 人文关怀 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161-02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如何将服务理念人文关怀渗入到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是现代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整体护理内涵的具体表现现将我院2007年产科家庭式母婴同室的构建实施情况,特色效果作如下介绍。

1 构建家庭化护理模式的历史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

1.1 护理理念的更新

护理理念是护理人员服务的宗旨,是护理人员的行动指南。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明确了护理工作的内涵。产科护理的新进展“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营造家庭式母婴同室”的服务理念也应运而生。

2 家庭式护理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2.1 营造服务环境

实施家庭式护理模式,病区设有家庭式单人产科病房,它是待产,生产,产后休养为一体的病房(Labor Deliery Recovery),名字也非常温馨:浪漫满屋,绿野仙踪。病房设施完备,波兰产床,电视,电话,微波炉,宽带网络接口.24小时热水供应.在病区,走廊,床头都有为产妇定身设计的产后健康宣教.病房的大环境在不同的节日营造不同的氛围.

2.2 规范护理行为

2.2.1 改变服务理念 产科家庭式母婴同室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为产科和新生儿提供生理,心理,保健,精神,社会的全面支持,满足产妇及家庭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更行服务理念,推行规范化,宾馆化,个性化的服务.产科家庭式母婴同室的护理理念是”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营造家庭式母婴同室”.

2.2.2 护理人员理论知识的培训 内容有产科现代化护理新进展,产科安全防护,护患沟通技巧,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高危妊娠的护理,护士的职业礼仪,产后延伸服务,新生儿疾病筛查.

2.2.3 产科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 母婴同室护理人员专科护理技能,新生儿的处理和复苏,产后宫缩及出血量的观察,新生儿延伸护理技能及新生儿疾病筛查技能,都进行了规范的培训和考核.

2.2.4 重视护理领域及相关领域间的沟通和交流 上级护理专家和兄弟医院的护理专家来院指导,畅谈产科护理新进展,选送护理骨干到苏州母子保健中心进修学习,到上海国妇婴学习,另外,还邀请心理专家为产科护理人员进行团队咨询,从而拓宽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思路,有利于服务理念的转变.

2.3 深化服务内涵

2.3.1 重视健康教育指导 开设了”准妈妈学习班”,采用有目标,有计划,有反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产妇床头每人一本健康教育图谱和手册,还设计了顺产和剖宫产后一周食谱,产后合并症的疾病健康宣教.一对一的母乳喂养演示,集中授课的新生儿护理等等,通过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使产妇及其家属掌握产后保健知识.

2.3.2 开展产科新生儿疾病筛查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已明确规定医疗保健机构应逐步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并将其列人母要保健技术服务项目。我科开展苯丙酮尿症和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筛查及新生儿听力筛查

2.3.3 开展产科延伸服务 开展新生儿扶触,产后电话回访,提供热线咨询,产后上门访视,产后为产妇进行产后抑郁情绪的预测及护理干预.这些都体现了人文关怀,打造了产科母婴同室的护理品牌.

2.4 注重护理服务意识

2.4.1 公开服务项目,接受产妇监督,每个病房有一本服务指南,介绍产科特色服务,公开承诺各种服务项目,直接接受监督.

2.4.2 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孕产妇的需求,根据孕产妇不同的文化背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对于不同国家的孕产妇给予符合当地风俗的饮食和护理.各种护理操作前应先征求产妇的意见,在其感觉最合适的时间和不违背医疗,护理原则的前提下进行操作.

3 体会

3.1 独特的风格 家庭式母婴同室护理模式是”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营造家庭式母婴同室”,体现的现代产科护理模式的新进展,顺应了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3.2 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产科家庭式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实施,拓展了产科服务范围,使产科护理从病房走向家庭,2007 年病人满意度(96)比2006 年(95%)提高1 个百分点,母乳喂养合格率(91.2%)比2006年(90.2%)提高了1.2个百分点,也为产科赢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今年的分娩数为2542人次,比2006年2280人次增加了262人次.为医院的发展和壮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零恒莉.产妇互动作用在产时的效应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

第2篇

关键词孕产妇;家庭为中心护理

随着医学与护理学的发展,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以满足产妇身心健康为目的,现已成为产科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1]。80后的产妇与婴儿的健康牵涉到两代人、三个家庭的幸福,我们针对这一社会现象,采取以家庭为单位,实施产前、产后、产褥期宣教内容一体化,使产妇及婴儿出院后能在家庭的呵护下,摒弃传统习俗坐月子的习惯,以现代科学的的护理方法达到更高的健康水平。

1定义与内涵

1.1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定义

病人属于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和一种文化,充分考虑产妇及其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的关系后,为病人及家庭成员提供全面有效的健康服务。[2]

1.2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内涵

以尊严与尊重、信息分享、病人及其家庭成员参与整个护理过程。照护者、产妇与家庭成员密切协作,让产妇认识到家庭作用贯穿于整个产后康复过程。

2临床运用

2.1以家庭为中心的孕产妇护理

是指在确认孕产妇、家庭人员、新生儿在生理、心理与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高品质的健康照顾。其别强调家庭凝聚力的促进以及母婴身体安全的维护[3]。

2.2在分娩前教育中的应用

孕妇入院待产即发放医院有关分娩方法的各种宣传资料,提前进入准妈妈角色,让孕妇及家属了解、选择无痛分娩的方法,达到减轻分娩时阵痛的目的。对具备剖宫产指征,医学要求剖宫产的孕妇及时穿插宣教内容,促使孕妇在其家庭成员的支持和配合下顺利通过手术全过程。减轻担忧,焦虑,并获得最合适的身体护理。

2.3在分娩时及出院前后护理中的应用

建立家庭化病房,以家庭为中心的产时分娩支持,产后护理示范,婴儿喂养知识指导,该模式使产妇及家庭能更好地参与生育的全过程,并发挥积极的作用。配合较全面的出院指导、出院后一周访视又能及时帮助解决各种问题,使90%以上的产妇能更好地适应母亲角色,掌握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技能。

3存在问题及展望

尽管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概念已为我国护理界有所认识,并在我院的部分孕产妇中得以实践,但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深化。究其原因:①护士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优势认识不足,许多护士不能意识到这一模式对孕产妇是最有益的;②护士缺乏与家属的沟通交流能力,有些护士只能有限地、常规地与家属讨论病情,缺乏更多的建设性的沟通;③由于工作忙护士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家属交流,这也限制了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发展。因此,要更好地推行这一模式,让孕产妇和家庭得到最大的利益,首先需转变护士的理念,提升护士的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和沟通交流能力,优化人力资源和人员结构。其次让医院管理者、家属了解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模式,认识到这一举措是以病人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深化,是更为有益于病人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际、赵娟.“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在儿科的应用现状和展望.重庆医学,2005,34(6):932-933.

[2] 郑修霞.妊娠期妇女的心理变化.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9(5):229.

[3] 张慧、张缨、周杏仙.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804-806.

第3篇

【关键字】社区护理;创新体制;服务内涵;管理模式

【中国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336-02

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不断的改变,社区护理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入和拓展。社区护理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社区卫生服务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创新精神,不断完善我们胜南社区胜辛卫生所的护理内容与模式,也是推动社区和谐建设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社区护理服务现状

由于我国社区服务尚处在试点阶段,社区护理服务也不成熟,目前在社区护理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政府及政策的支持明显不足,社区护理工作缺少经费:限于经济条件,社区护理工作存在许多的困难。例如,上门服务时欠缺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造成社区卫生服务部门与社区人群联系不便,这样就对社区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要落实社区护理服务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得到政府的大力资助。全面推广社区护理工作,可以使社区护理机构不断发展壮大,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健康保健服务。

2、缺乏社区护理专门课程培训及专门人才: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工作大多由离、退休护士或一些高年资护士承担,她们对社区护理工作充满热情,工作认真负责,为社区居民解决了不少健康问题。但她们均未接受过正规的社区护理训练,在开展社区护理工作中难度较大,也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社区护理需求。

3、我们社区护理提供的服务内容局限: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而且受传统的观念以及传统的护理模式的影响,造成社区护理工作内容与医院类似,服务内容局限。开展的大部分项目就是静脉输液、家庭出诊、健康咨询等。社区护士承担的角色就是医疗照顾角色,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咨询服务较少,然而实际的提供的社区护理服务内容离国家要求和居民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

二、社区护理工作的创新

1、坚持体制创新,建设多元化社区护理服务网络。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举办主体发生了变化,逐渐打破部门垄断,调动社会各种资本加入社区卫生服务,拓宽了筹资渠道。发展的趋势将是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置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护理将在不断完善的服务体系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2、创新制度管理,完善社区护理运行和监管机制。通过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各层次社区护理人员的服务职责,按照满足服务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社区护理组织的设置条件和标准,依法严格其服务机构、社区护理人员和社区护理服务技术项目的准人,健全社区护理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完善社区护理服务考核评价制度,推进社区护理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实现计算机化管理,为社区健康资源共享及双向转诊服务提供必要的条件。

3、创新服务内涵,实现全方位社区护理。根据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入,社区护理服务将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服务内涵,增加服务项目,使社区护理服务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社区护理将在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病人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创新护理模式。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健康促进模式为指导,落实社区护理工作服务功能中“防、治、保、康、教”一体化的护理服务,以“贴近人群、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提供康复服务、保健指导、健康教育为护理服务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分别推行新的社区护理模式和护理理念。

(1)用“多领域”概念与医院的专科护理结合,进行全面的护理服务指导。建立“家医家护”责任制,以家门前的保健责任人制,营造亲情氛围。以“整体护理模式”进行健康档案的建立及家庭访视制,应用护理程序落实家庭访视,督导患者的“遵医行为”。

(2)培养大、中护士院校的护士学生的“义工护理服务模式”。学生在节假日定期以聊天的“话疗”及生活服务为主进入社区,为病人、老人、残障人服务,让学生能早日接触社会,体验帮助人的乐趣,激发爱心和奉献意识,巩固对护理专业的热爱,给病人以情感支持,以无偿的服务培养其奉献爱心的热情,拓展了护理服务的内涵和功能。

(3)根据个体需求建立“家庭护理模式”。让患者能在家中得到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发挥社区护士独特的医护功能,在家庭环境下为残疾、慢性病患者提供所需的医疗护理服务及必要的日常生活指导,促进其康复和提高生活、生命质量,并尝试采用Moos的适应模式护理临终患者。

(4)初步奠定在医院和社区护理之间形成“联动、互动机制”。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对急、重病人帮助联系、引导其到专科医院就医,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同时使经过医院诊治、正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及明确诊断的慢性病患者,在家中也能得到的规范护理服务及照顾。

三、结语

我国的社区特点决定了我们社区护理的内容与模式,要加大创新力度,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工作。将要使护理工作进入人们生活中与广义健康有关的各个领域,这需要有更多的社会支持。完善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也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正毛. 南瑞:率先撤销“街道办”的大社区[N]. 芜湖日报. 2011-09-18

第4篇

【关键词】 护理;人文关怀;优质护理

2010年4月神经内科成为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首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 2011年通过物价验收, 提升级别护理费, 患者的生活护理全部由护士完成, 免除患者自聘护工。由于级别护理费未纳入医保范畴, 患者维权意识强, 对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患者尽可能在生理、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是我们护理服务的根本目标[1]。为此, 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患者及护士进行了一次优质护理服务认知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本科住院超过15 d二级优质护理以上的250名脑卒中患者家属,患者年龄60~85岁。其中男137人,女113人。同时,选择院内临床护士250名,其中男护士38名,女护士212名,年龄22~45岁;本科98名,大专122名,中专30名。

1. 2 方法 自行设计优质护理服务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将代表优质护理服务的项目分5个部分共20项。遵循自愿的原则,由研究组成员亲自发放问卷,调查对象自行填写,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发出问卷500份,回收5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 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和百分率的计数,优质服务项目主题总百分率为各项的总数占所调查优质服务项目总人数的百分比,统计学采用U检验。

2 结果

护士的技术操作、服务态度及健康教育部分, 患者和护士认知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

见表1。

3 讨论

3. 1 人力充足, 业务强, 确保护理质量 61. 5%以上的患者和53. 0%以上的护士均认为技术强和工作认真负责是优质护理服务的根本, 在护士操作轻快准和良好职业道德两方面,患者和护士认知差异较大。分析原因可能为:护理人力不足, 床位扩张, 床护比不足1:0.4, 全面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内涵, 护士除完成日常治疗护理外, 还得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提供生活照护, 繁重的护理工作使护士减少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 个别护士业务生疏, 未及时接听患者呼叫, 患者也认为是对他们不尊重的表现。

3. 2 定期开展脑卒中科普讲座, 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 从表1可见健康教育在患者和护士之间的认知上不一致。神经内科患者特点高龄、高发病率、高并发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3]。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 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已成为中老年人的主要死因, 因此患者渴求获得脑卒中防治知识相关信息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本科落实整体护理, 责任护士全程化健康教育, 从患者入院、住院、出院着手, 特别是入院前的处理, 溶栓治疗时间窗、评估气道、呼吸循环, 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出院后跟踪随访, 并结合个体患者健康教育, 针对各病种的发病原因, 进行护理、康复训练级预防。此外, 科室每月计划性集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座;随机性个体健康教育、示范性健康教育;对患者的某些行为进行纠正;将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护理技巧传授给患者, 不断普及患者脑卒中防治知识, 提高患者对脑卒中的防范意识。

3. 3 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激励机制 量化护士绩效考核, 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增强了服务意识, 促进人人参与护理管理, 实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保障护理安全, 有利于护士自觉依据优质护理考评标准, 改进服务态度和工作方法, 有效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实施人性化管理、科学绩效考核, 体现多劳多得原则, 能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服务意识。医院聘请第三方对本科住院及出院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质量进行调查, 总体满意度为98%以上,但在某些方面仍然需进一步改善。例如客观上: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主观上护士健康教育薄弱。因此,需要继续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使其内化为护士的自觉行为, 加强健康教育, 使患者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关注自身健康, 减少疾病发生, 缓解病情, 促进康复, 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

3. 4 人文关怀融入优质护理服务中

3. 4. 1 加强护患沟通交流, 重视心理护理 许多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负担, 针对患者忧虑、烦躁、悲观的情绪, 责任护士在落实整体护理的同时, 要有高度的同情心, 细心关爱, 多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耐心倾听, 安慰病患, 从病患的神态读出他的需求, 尽可能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 使患者感受被尊重被关爱, 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3. 4. 2 优质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护理 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时, 根据患者个体, 制定好入院时院中、院后护理计划、康复训练计划、健康教育计划, 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建立回访制度, 制作健康教育处方, 内容包含疾病简介、临床表现、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语言训练、肢体康复锻炼方法、皮肤护理、鼻饲方法、随访时间、专家坐诊时间、科室联系电话等全面满足患者的需求。与出院患者加强联系, 用电话进行回访, 必要时派出护士出诊, 包括生活、饮食、服药、家庭护理指导等, 将优质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4]。

3. 5 共情理解患者的感受 维护患者权益,神经内科患者大都行动不便, 而且住院时间较长。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 科室为每个病房配备热水器, 全天24 h都能供应热水;将传统的蹲厕改为马桶, 并在旁边安装不锈钢的扶手, 同时在浴室和洗手间地板铺上防滑垫;每间病房均以PVC海报夹“预防跌倒告知”宣传;在洗手池前安装梳妆镜, 并设置牙具架, 为患者日常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关爱患者, 关注手卫生, 在公共场所包括电梯口放置快速手消毒液, 前来探视的人员可随时取用, 做好手卫生, 也就降低了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每个病房都装上了米黄色的落地窗帘, 既能遮挡烈日, 又能保护患者的隐私, 病房也更加美观整洁, 患者住起来更舒心。

3. 6 夯实基础护理, 提升患者满意率 本科为患者准备了拐杖、学步车等助行器, 责任护士加强对患者残障肢体康复训练, 创下深静脉血栓形成0发病率;科室配备了移动坐便器、洗头车等, 不少护士还学会了理发, 为患者提供全程整体护理, 无需家属自聘护工,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家属照护困难。根据医院聘请第三方调查显示神经内科患者对优质护理的满意度高达98%以上, 人性化的专业服务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3. 7 关注患者和护士身心健康 科室配备背景音乐, 每逢清早起床时, 病区里就有音乐响起, 饭后小憩和傍晚时分, 也有音乐陪伴着患者。这些或励志向上或轻柔舒缓的音乐, 抚慰了患者的身心, 也让医护人员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 能以更好的状态、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

神经内科护理服务示范病房, 全面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内涵, 积极推进医学人文建设, 将人文关爱融入优质护理服务中, 对护士、患者人文关爱, 加强护患有效沟通, 和谐护患关系, 提升患者和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内涵的认知, 促进护理质量, 提高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满意率。

参考文献

[1] 许佩珍.提倡感受型服务对改进护理服务质量的作用.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 2009, 6(10):65.

[2] 刘西路,宁花兰,尹萃,等.儿科陪护和护理人员对优质服务的认知情况调查.海南医学.2010,21(12):139-140

第5篇

《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是本市面向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一部“总刚性法规”,兼具权益法、政策法和责任法等特征。条例修订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出发,积极回应老年人现实需求,丰富老年人权益内涵。目前,修订草案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长期护理保障、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编制与落实、深化居家养老服务内涵、医养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制度安排。

细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内涵

本市自“十一五”以来,着力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迄今已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养老和医疗服务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这一体系还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突出问题,亟须进一步厘清政府、社会与市场在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中的责任边界。修订草案根据政府、社会与市场的不同功能定位,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予以细化,明确要求政府将基本养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体现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提供方式既可以是政府直接供给,也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同时,完善政策措施,扶持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支持企业提供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服务需求。

完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老年人特别是失能、患慢性病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是本市应对人口老龄化所需面临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失能老年人数量剧增、长期护理供需严重失衡、护理成本居高不下等。目前,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建立个人、雇主、政府三方分担缴费的社会保险形式,并配套相应的评估、支付和服务保障制度解决这一问题。本市也相继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制度探索,主要包括民政部门实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卫生计生部门实施的以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为组成部分的老年护理服务,以及人保部门实施的“高龄老人医疗护理保障计划”。上述制度的实施对缓解本市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服务对象覆盖有限、筹资支付水平偏低、评估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修订草案着力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对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作了制度性规定,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卫生计生、财政等部门应当完善老年护理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等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符合本市实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建立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

目前,在老年照护需求评估方面,本市民政、卫生计生、人保等部门分别在各自系统内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老年护理医院,高龄老人医疗护理等领域的需求评估工作,形成了三套评估体系,这些实践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总体上仍存在着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老年人重复接受评估、服务转介机制不畅、政策及资源碎片化等问题,致使老年人服务需求与现有养老服务资源之间难以实现有效匹配。修订草案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建立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按照全市统一的标准对其失能程度、疾病状况、照护情况等进行评估,以确定照料护理需求等级,作为其享受相应的照料护理服务的依据;对其中高龄、无子女的老年人予以优先保障,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给予适当补贴。

合理布局各类养老服务设施

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紧张、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设施落后等问题较为突出。为从源头上加强规划指导和调控,修订草案明确规定市民政部门会同市规划国土资源部门,根据本市人口、公共服务资源、养老服务需求状况等因素,组织编制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相应的城乡规划。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推进落实。

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和资源整合

本市承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或设施主要为社区老年人托养机构、助餐服务点、助老服务社等。这些机构和设施,目前主要以政府兴办运营为主,社会和市场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资源分布较为分散。结合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强烈需求,亟须加大供给和资源整合。为此,《条例(修订草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规定:一是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方式,包括购买服务、委托运营等;二是对社区中各类为老服务资源加强统筹与整合,通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平台,方便老年人就近获取多样化的社区综合服务;三是发挥养老机构的资源辐射作用,利用其自身设施和服务资源,为社区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提供相应的延伸服务;四是规定了家庭照顾者支持措施,为失能老年人的家庭提供临时或短期托养照顾、技能培训、扶助器具租赁等服务;五是制定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

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第6篇

随着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宗旨,不仅要求为病人提供优良的护理技术,还包括了更为广泛的优质服务内涵。倡导“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就是要突破传统的观念,在提供技术服务中,增加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把“人性化”融入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为病人创造一个温馨的治疗环境。 “2H护理”就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护理。“2H护理”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营造温馨、舒适、和谐的就医环境。

护士的工作崇高而神圣,身穿白大褂在岗履行职责,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够做本职工作。正如南丁格尔的名言:护士的工作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头、木头、纸片,而是具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护士需具有一颗同情的心和一双热情的手,才能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2H护理”是我们科全体人员的共同理念,为此,谈谈笔者心中的“2H护理”。

1 “home护理”,即家庭式护理

随着病人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过去那种单纯的“病人求医,医院治病”的观念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医院的功能不再是单纯追求治疗疾病的唯一手段,还要通过病人心理的和社会的需求营造一个方便、安静、祥和、温馨的环境。因此,医院的就医环境要尽可能地贴近人性化,营造家庭化的生活氛围。“家庭式护理”模式的核心是要把病人当成亲人来关心,让病人感到家的温暖。“家庭式护理”服务体现女儿般的孝心、姊妹般的关心、阿姨般的爱心,用暖人的话语、体贴入微的护理、微笑的服务给人家庭式的温馨、亲人般的温暖。医院将开展“亲情式护理服务活动”,把“女儿般的孝心,姊妹般的关心,阿姨般的爱心”贯穿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实施主动服务,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积极为病人排忧解难。“家庭式护理”为患者提供充满浓浓亲情味儿的家庭式服务——让病人感到家的温暖,视病人为亲人,给予每位病人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心,生活上照顾周全。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想真正做到“家庭式护理”,必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决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细节,要让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温馨、理解和关怀;“家庭式护理”应该用脑去想,用心去做,用话去说,用手去干。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最基本的服务行为做起、从满足患者最朴实的情感需求做起。要微笑多一点、仪表美一点、说话轻一点、观察细一点、操作柔一点、爱心浓一点、照顾全一点、要求严一点、效率高一点、服务诚一点。“家庭式护理”,要求我们要替病人多想一些,对病人多讲一些,为病人多做一些,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病人既是患病的人,又是独立的社会人,他渴望受到尊重,有着爱与被爱的权利,同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要将病人当作亲人一样来对待。我们要不断地规范我们的服务语言和服务行为,使病人的权利、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使病人始终有被关爱的感觉。“家庭式护理”要做到向病人和家属送上一个微笑,打一个热情的招呼,说上一句温暖安慰的话语等,让病人一进诊室就感受到真诚的关怀,产生“患至如归”的亲切感,病人服药时,主动为病人倒杯水;病人输完液,为其按压针眼部位;病人咳嗽时,为病人拍拍背;病人要坐起来时,扶病人一把;病人下床活动时,可充当病人的拐杖;病人情绪不好时,主动关心,找到症结,提供心理服务;天凉时,提醒病人多穿衣服;夏天,为病人点上蚊香;主动照看没有家属照料的病人等。

2 “hotel服务”即宾馆式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宗旨,不仅要求为病人提供优良的护理技术,还包括了更为广泛的优质服务内涵,其具体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7篇

    1、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1)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①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②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着,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③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④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2)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