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1-30 15:30:39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

第1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影响性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8.048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065-01

经济全球化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实现的,我国企业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信息化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资源共享等,利用这些技术可将信息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达到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共享,提高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

1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虽然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很快,但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差异很大,这是由于各个企业发展速度及程度不同导致的,有的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得非常好,企业员工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基本能够达到国际水平;但是还有一大部分的国内企业停留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初期阶段,或者是初期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其中,起步阶段的企业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总体来说,我国信息化管理水平仍旧处在初期阶段[1]。企业信息化管理还有大幅上升空间,这无论对于国内企业管理还是信息化发展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2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2.1 对企业组织的影响

企业内部的权力资源配置体系是企业的核心体系,它隶属于企业组织结构范畴,该体系不仅提供组织的形式,而且还能体现出企业外部形态以及企业信息控制流程。组织结构设计的核心理念和关键就在于组织的柔性,当然也要权衡组织结构的简单性以及管理成本和管理效率之间的矛盾。

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一直是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对该焦点的重视。企业高层领导更加注重与组织基层的交流沟通,其目的在于建立减少高层控股权的组织结构,解放基层组织,使其拥有更多的基层自由权。传统的组织结构 “层级式”已经不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它只会拉动层级之间距离;“扁平式”组织机构更加倾向于现代化、信息化,因而成为了理想化的组织结构。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网络经济技术的发展,更加增强了人们对扁平化、网络化组织的信心。企业信息化给企业员工增加了更多的交流方式,也扩大了信息范围和共享资源的利用基础,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组织的管理效率[2]。

2.2 对企业领导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不仅意味着对企业员工的技术要求提高了,也要求领导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关注与激励;同时也要加大监督力度。信息化管理的理念为“为人为本”,这种理念首先要符合人的习惯,其次要求个性化。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重要注重“人”的因素,时刻与理念相吻合,企业应该做出相应的应付决策,以下两点应该是企业最应该重视的。

第一,企业信息化时代要求企业员工都具备过硬的技术条件。也就是说,企业加大对员工技术的培训,使其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是势在必行的,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整体员工技术水平提高了,企业竞争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第二,将我国企业与西方国家企业对比,不难发现,西方国家企业管理制度更令人容易接受,员工也习惯西方国家的企业制度,这是因为西方国家不断加强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逐步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具有原则性。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制度相对落后,员工还未适应信息化管理制度的约束,有时员工显得更为懒惰、圆滑,甚至出现唯我现象。因此,唯有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设,用制度化和标准化来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当然这种制度是建立在信息化条件基础之上的,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操作规程、奖罚制度,这是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3-4]。

2.3 对企业控制的影响

我国企业逐步认识到想发展必须降低成本,成本控制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必须严格控制成本来谋取盈利。企业信息化为企业获取全面性、系统化、连续性的数据提供了方便,企业随时可以利用所获数据对生产成本进行准确的计算和预测,为企业领导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现代企业成本控制主要考虑影响成本因素的变动,使用信息技术建立相应的模型和方法,来预测成本的波动性,更符合实际,也更能满足领导的要求。

总的来讲,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加快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我国企业必须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同时也要加大力度研究、剖析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为企业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育泽.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1).

[2]魏敏.基于企业信息化的企业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2(2).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决策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随着企业智能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信息集合、技术整合、市场融合的系统集成将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对组织变革、技术发展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凸显。

1 信息技术与企业信息化

信息技术(简称IT)是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主要包括工厂办公家庭自动化、通信计算机控制结合、数字传输交换处理的“3A” 、 “3C” 、 “3D”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是对对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思维的改革与促进,经历了由浅到深、由孤立到集成、由技术到管理的发展过程,并促使企业管理、信息收集与处理、资源优化配置更加科学化、智能化、合理化、标准化,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优化升级。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体现,促进企业管理的改善,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技术的创新发展,改善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传统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加快业务流的处理,在财务数据处理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企业竞争力的体现和科学决策的制定只有在基础数据、生产效益、竞争能力和资源配备方面的信息掌握充分的条件下,才能做到有据可依,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全球竞争。

2 企业管理信息化

SCM、EPR、BPR模式是现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一种重要体现,是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大背景下最有效的方式。现行的S C M管理模式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双赢原则,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并保证获取最大利润,已达到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合理控制,将各个合作伙伴组成战略合作联盟。EPR管理模式的应用,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模式的升级与发展,把经营规划与销售运作转化为较为详细的计划,将客户、市场、销售、采购、生产等信息业务等集成为一体,实现商务一体化。BPR管理模式是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方面进行应用,通过过程控制的加强,对原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实现对经营成本的降低、服务质量的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速度的提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数字化、 科学化、 信息化和自动化。例如,网络会议、视频会议等的使用不仅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的协作化,而且有助于企业高层及时掌握生产实际状况,制定科学的决策,促进管理的合理化。

3 企业运作网络化

在全球竞争加剧的状况下,信息技术在企业运作中的应用,不仅促进了企业跨地域集成化的运作模式的形成,而且促进了企业业务的扩张,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企业运转的有利支撑,电子商务、网上市场运转和信息交换等多种运作方式的应用,打破了地域的壁垒,促使企业实现了信息流代替了资金流,促进企业与市场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压缩。企业运作网络化的实现,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实现生产商与消费者的有效衔接,提升资金周转的速度和效益并降低交易成本。并且通过落网订购等方式促进了企业销售力度的提升,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网络将产品和销售信息进行宣传,促使不同国家、地区即使找到所需物品的来源,进企业经营销售量的扩大并减少库存,提高企业影响力。

企业信息平台、交流平台、贸易平台等新兴的网络平台,为企业运作网络化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给企业、个人带来了快捷性和方便性,足不出户即可获得最有价值或准确的信息。并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企业间的良性竞争环境的形成,加强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成长。

4 企业系统集成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使企业从产品研发、采购、生产到销售集成为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帮助企业通过市场的销售经营、市场调研、市场需求情况来对研发生产环节进行调整。企业通过建立外部网络调研中心和内部数据库及时的进行市场分析,制定新的规划与决策;通过视频通话、移动通讯、电子邮件等方式,促使信息流代替事物流,提高企业内部的协同能力,改善交流方式,实现跨地域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实现企业创新型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市场驱动来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市场份额,改变企业发展格局,促进企业跳跃式的发展与创新。

5 企业建设智能化

利用计算机和相关的信息处理系统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局域网、声音处理、高密度存储文件等新的技术手段的采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完善了企业信息的科学化和完整化,尤其是在财务、采购、统计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实现了对客户需求的科学挖掘、对数据的科学分析,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疏忽,促进智能化企业的形成。

信息技术在企业招聘员工中成为考核标准,节省了企业员工培训、企业监督与管理职员的成本,而且应用网络化的手段促使员工的教育更加客观科学,从国家战略大局出发,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国际前沿技术,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水平,促使企业面对智能化、战略化、先进型、技术创新型转变。

在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生产方式日趋柔性化,CAD、CAM/CAPP/CAPPS集成系统的应用,是产品实现了小批量自动化的生产模式,由自动化加工、传送、信息管理控制所组成的柔性制造系统,实现了设计、生产控制的一体化与科学化,通过现代的控制方法与手段如数控技术等,实现精细加工,并提高了生产的速度与质量。 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通信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流,实现了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促进了人们生产的信息化与科学化,成为了现代企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向,成为了企业现代化实践的重要驱动力,并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商机,提高竞争力。

6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提高了必要条件,成为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新的信息技术将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也将随着加强,其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信息化、运作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建设智能化的发展,对企业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和实现创新型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胜.航云服务激发企业经营模式变革[J].商务周刊.2010.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企业信息化;办公;网络技术

由于全球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也得到了极大的欢迎,因为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办公成本,节约人力资源,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现今社会的发展导致市场经济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能够在市场中站稳脚步,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就需要提高自身的发展,完善自身的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极为稳妥。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企业还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为客户提供网上咨询服务,有些企业还可以实现远程办公,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热情,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收入。我国目前的建筑设计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市场的竞争,科技的进步都在不断地发展,但是管理体制也逐步走向完善阶段。但是由于建筑水平的进步太快,而导致建筑设计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这种情况下,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发生。然而,建筑企业高层对建筑设计的方面不是很重要,管理水平也跟不上科技的进步,一直采取以前的设计方案,管理方案,导致劳动效率极低,资源浪费严重。其次,人员问题,建筑设计应该是由专门的设计人员负责,但是在很多建筑企业中,设计不是由专门的人员来负责,而是掌握在建筑企业高层的手中。就是,建筑设计师只负责设计,高层进行审批的局面。最后,就是设计师,操作人员,极其其他职工自身水平不够,缺乏基本的知识和经验。建筑设计师缺乏责任心这个问题很严重,他们对建筑设计追求不够完美,做事不够严谨,导致资源的浪费和重复施工现象严重,最终使得建筑企业的利润大打折扣。

1企业信息化发展概述

1.1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技术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也改变了企业的日常办公方式,节约了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企业利润。因此信息化办公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也更为深入。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生产力必须要搜集相关的资料,因为这些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就可以方便地实现资料的搜集与管理。企业可以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主要是用来替代之前人力进行操作的任何形式的数据资料,报表,财务统计,信息查找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众多企业也纷纷简历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更多的使用电子信息交换技术。有相关研究表明,到2013年,我国网民数量超过六亿,使用互联网的企业也超过90%,而大型企业则全部接入互联网。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企业办公都走向了信息化,计算机技术也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企业也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信息化发展水平还不是很乐观。

1.2企业信息化的目的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也就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开源,节流。其根本原因就是企业素质的提升,企业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业绩,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当然在不同的时期,二者有着不同的内容。现今社会,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名词,企业的素质直接体现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资源储备量,信息的管理方式都代表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创新能力,服务质量还有供货速度都影响着用户的满意度,因为有了更多的对比,使得用户也格外挑剔,所以用户的满意程度代表着市场的占有率,如果企业的发展依旧得不到提升,那么企业的信息化也失去了应有价值。

1.3企业信息化的优势

因为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企业的信息化,使得企业职工在日常办公时操作更为简单。计算机的诞生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便利,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职工办公过程,就节约了一大部分时间,以往较为繁琐的办公方式,而且不易保存,利用计算机技术很方便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的整合企业的需求,可以满足不同企业的办公需求,也就是同一个职工,可以胜任不同的企业需求。最为重要的是,计算机技术可以搜集各种信息,并且在短时间内进行传播,使得资源具有共享性,方便了企业之间信息的沟通和企业内职工的交流。

2计算机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与持续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前景与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也越来越亲近,二者已经有密不可分的趋势。计算机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节约人力资源,以前需要大量的人来进行操作,现在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就可以搞定。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职工的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只要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信息化办公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超出企业信息化办公设备的搭建所投入的资金。信息化办公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1提高了企业信息的及时准确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完整的数据存储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财务信息,职工信息,工程档案,统计报表等数据都是每个企业运行的基本数据。基本数据和基础信息的及时性是每个企业立足之本。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数据信息,然而在计算机技术未曾发展之前都是靠纸质文档进行保存,然而纸质文档的保存使得文件很容易受到遭到丢失或者损坏,这些导致了资源的不完全,而且后期查找很不方便。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麻烦,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起企业自身的数据库。将职工资料和统计报表,财务信息,企业内部信息之类的资料都对其进行录入存档。不仅保证了数据更新技术性与稳定性,而且能够实时查看,使得信息更加及时,精确。

2.2优化企业的运行完善企业管理

计算机技术可以规范企业的工作流程,企业中人员调配是企业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落后的信息管理系统,会限制人力资源的发展,造成资源的浪费,导致成本的增加。根据当代的计算机的发展情况,企业配备一个专业的人力资源系统,专门负责企业的人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信息化办公降低了企业对纸张的需求,节约了不必要的开支,改善了之前繁琐又复杂的工作方式,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

2.3提高工作的综合效率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提高职工的综合效率。因为利用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将每个职工进行统计分析,充分发挥职工的自身能力,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因为职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这种责任分工能够在将职工的责任心在无形中提升,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无形中也给职工带来了压力,为了适应公司的环境,就会不断地学习。这样就促进了企业的进步,提高职工的素质,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利用计算机技术给职工间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得职工间有着有效的沟通,可以增强职工的合作意识。另外,将内部信息设为共享资源,职工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不停地完善自己,激发出自身的创新能力,发挥出最佳的实力。因此,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企业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

3如何利用计算机实现企业信息化

3.1计算机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在企业中,生产过程是极为关键的一部分,生产技术则是最后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来监控整个生产流程,提高企业生产技术的自动化和管理水平,保障企业的产品质量。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实时监控,还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其监控方法就是运用仿真模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来进行操作,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制造。这项技术主要应用在制造业的流水线上,常用的技术包括CAM,CAPP等。

3.2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内部信息中的应用

企业信息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这些信息的管理更为重要。然而对于这些信息的管理则是十分繁琐的,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波及面广。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可以给企业高层提供准确的人力调配,企业的财务信息可以提供企业的收支情况等等。因此企业信息利用计算机开发管理系统来进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将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将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给管理人员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比如在企业的信息管理中有独自的系统,比如产品数据,职工信息,企业策划案等等分类进行管理,不仅方便了后期的查找,而且对后期资料的更改和添加也提供了便利。企业在引入计算机技术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自身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案。

3.3计算机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生产不能在停留在原来的生产机制中,而是应该创新生产以及供应链条,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生产、供应以及销售平台,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原来的生产机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创新生产及供应链是极为有必要的。创新供应链就是将供应链进行信息化管理,从采购到存储加工到最后成品的销售都需要形成一套完成的链式流程。

4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对于企业信息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计算机设备的普及以及对计算机的深入应用,对人们的生活办公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企业使用信息化办公可以提高企业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效率。因此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促进企业的信息化。

作者:刘昶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香生.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22).

[2]文勋,文金萍.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

[3]李滔.分析企业信息化如何受计算机应用技术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5).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组织结构;变革

一、概念阐述

(1)企业信息化的阐述。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组织的运营、管理、生产等各个方面的整体信息化过程,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企业组织结构的阐述。组织结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组织结构,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在组织理论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形成的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层次之间固定的排列方式,即组织内部的构成方式。广义的组织结构,除了包含狭义的组织结构内容外,还包括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类型,如专业化协作、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等。企业的组织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直线型组织结构。它的特点是组织系统职权从组织上层“流向”组织基层。上下级关系是直线关系,即命令与服从的关系。2)职能型组织结构。其特点是采用按职能分工实行专业化的管理办法来代替直线型的全能管理者,各职能部门在分管业务范围内直接指挥下属。3)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其特点是吸收了上述2种结构的优点,设置2套系统,一套是直线指挥系统,另一套是参谋系统。4)分部制组织结构。其特点是在高层管理者之下,按地区或特征设置若干分部,实行“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集中领导下的分权管理。

二、企业信息化影响组织结构的途径

企业的组织结构总体上有以上所提及的几种分类,不同的组织结构也随着一定的因素发生着变化。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知识的分布与积累;组织环境;组织战略;组织规模。而企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影响这四方面因素从而间接影响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

(1)企业信息化对知识分布与积累的影响。企业信息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知识分布的合理性与知识的积累。如果知识能够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传递给正确的人就说明知识分布是合理的。企业内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易获取且容易整理与收集,这样就使得企业可以较为容易的实现显性知识的传递,而且也可以较为容易的对显性知识实现控制,使正确的显性知识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传递到正确的人,这样就实现了显性知识的合理分布。而隐性知识不仅难以获取、识别,传递更是具有困难性。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传递的困难性不得不要求我们把隐性知识显性化,这样才有分享隐性知识的可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不再是难题,而且在传递上也更加及时与便捷。

在知识的积累上,主要是通过组织的学习来实现的。组织学习要求组织的全体员工能够不断地去学习新知识,然后不断地进行交流与传递,使得员工学习上升到组织层面。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可以在以下两方面促进企业知识的积累。一方面,员工学习的知识是组织内外的知识,在常规条件下,员工想要获取大量信息是有困难的。但企业信息化使得员工获取组织内外知识变得不再是难题,不仅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大量信息,而且也加强了及时性;另一方面,在以前员工知识的传递只有口口相传,方式单一且效率低下。信息化使得知识的传递迅速且便捷,员工学习很快上升到组织学习,从而促进了知识的积累。

(2)企业信息化对组织环境的影响。我们主要通过“波特五力模型”来讨论企业信息化对组织环境的影响。波特五力模型主要包括潜在竞争者威胁、替代品威胁、买方讨价还价能力、卖方讨价还价能力、现有竞争者的威胁。科技的发展与生产模式的转变使得市场的进入壁垒降低,这就使得潜在竞争者威胁加强。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企业能够迅速更新产品并增加产品的功能,使得替代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强,即替代产品的威胁加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购买者能够获取产品较为全面的信息,且市场上的产品种类繁多、个性化加强,购买者在购买产品时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就使得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加强。信息化、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间获取信息。且当今社会企业竞争激烈,供应商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以上因素都使得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降低。现有竞争者的威胁也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不断加强,不仅是因为信息获取较为容易,而且现在企业的竞争更加重视技术的创新,使得竞争更为激烈。

(3)企业信息化对组织战略的影响。组织战略是企业发展方向的风向标,也是连接企业与环境的纽带。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在制定组织战略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能够更有效地收集信息,并做出可靠分析,为企业制定组织战略提供依据;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信息化的应用,高层管理人员能够从日常琐事的决策中脱离出来,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集中处理公司战略方面的事宜,使得企业的组织战略制定能够更加合理与成功。总之,企业信息化能够使得组织战略更加卓越。

(4)企业信息化对组织规模的影响。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的灵活性、应对变化的能力越差,且认为每个管理层次的管理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企业为8~10人,也就是说,每个人管理的人数应该在8~10人之间。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管理理论也在发生着变化。新的管理理论不再认为企业规模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企业越大,在信息化的帮助下,灵活性与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也能够得到保障。管理幅度也较之前大大提高,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管理中,管理幅度可由之前的8~10人增加到1~150人,效率大大提高。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发展不再受企业规模的限制,无论在多大的规模下,在信息化的支持下,都能够保证效率。

三、企业信息化对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

(1)结构趋于扁平。传统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有着严格的等级层次,一个层级管理着下一个层级,且管理幅度较小,所以传统的组织结构有着众多的层级,信息与命令的传递不仅有着冗长的过程,还存在着失真的风险。严格的等级链使得组织中的人员与职能之间关系尤为固定,工作中的先后顺序都是一成不变的,各个部门在做出决策时大多是抱着分割的观点。这样的一种组织结构适用于市场稳定、产品种类稀少、企业竞争压力不大的情形。现代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上述的这样一种组织形式已经不再适合。为了信息与命令传递的及时性,组织层次应该尽量减少,企业的弹性增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为这些都提供了支持条件。网络的使用突破了曾经需要依靠组织层级传递信息、交流的瓶颈,使得每一个企业的成员都能够成为企业交流中的一个节点,并且再也没有层级的阻碍,每一个员工都可以相互交流。这样信息的传递不仅及时也不易失真,管理幅度大大提高,从而层级数目减少。传统的组织结构由严格且众多的等级层次不断向扁平化发展。扁平化后的企业组织由于在信息传递的迅速性与战略决策的合理性大大提高,使得企业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也提升。

(2)企业组织规模趋向两极发展。企业组织的规模是没有无限扩张的,原因是企业组织也是有成本的。企业信息化使得企业规模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使企业向超大规模发展;另一个是使企业向小型规模发展。企业规模主要是由技术、市场来决定的。一个企业如果要在现代竞争中立有一足之地,就必须创新技术,技术在企业竞争中已成为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信息化更成为现代竞争中不可缺少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使企业管理幅度不断增加,减少了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并且降低了管理的成本。这样就使得企业有进一步扩大规模的可能,直到重新达到均衡时为止。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在不能解决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其规模有进一步缩小的可能。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未来的企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超大型规模,一个是超小型规模。

(3)组织弹性―边界趋于模糊与虚拟。企业的环境一直是瞬息万变的,在未来的环境会变得更加的复杂多变,企业在运行中需要注重两个对立面的建设。一方面,企业不仅要保持严格的纪律与层级、降低重复活动的频率、有效的控制,始终使企业处于一种有条不紊的运行中;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提倡一种创新性思维的环境,给员工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创造环境,以更好地应对外界挑战。这就要求企业需要一定的弹性来协调这对立面的矛盾。企业一般对企业信息化都存在着一定误区,认为信息化是可有可无的一种东西,或者认为只要使用上了计算机和网络就实现了企业信息化,就可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在实施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不仅是信息技术上的建设,还包括管理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及流程再造等。

(4)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逐步走向网络组织结构。现代企业中,由于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与命令的传递早已不是经过等级链,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在信息的交流过程中都能够突破层级的限制,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交流中的一个节点,且每个节点都是可以相互交织的。另一方面,由于竞争环境激烈,企业为保持其灵活性,从原先的最高层单一决策转换为多个决策中心。环境日益复杂,企业决策所需要处理的信息也变得尤为庞大,多个决策节点的形成,使得每个节点在处理信息时都更有效率。多个决策点自然形成了多个信息中心,在每个信息中心之间又有着不同的联系,使得信息相互交织。信息传递的多个节点与决策的多个节点,使信息相互交织,这样就形成了网络化的信息结构。组织结构也逐渐地从金字塔式向网络化转变。

参考文献:

[1] 焦明宇.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2] 董孝彬.企业信息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D].华东交通大学,2005.

[3] 田曼.论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组织结构变革[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04.

[4] 衡星辰,林文孝.企业信息化组织变革相关问题探讨及建议[J].深信

第5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影响;对策

我们现在身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无处不在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首先信息化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甚至于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从早晨起床唤醒我们的可以随心所选的手机闹铃声代替了传统小闹钟开始,再到我们上班乘地铁乘公交的刷卡机、上班签到的指纹机以及在生活中用到的数不胜数的高科技信息产品。在学习方面可以借助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进行互联网课堂学习,同样把传统面对面授课的方式进行了拓展。工作方面,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具有无限发展空间的前进助力。抛开现在发展越来越成熟的3D信息等与笔者不熟知的领域暂且不谈,本文将重点探讨工作中企业信息化对于财务管理的四方面主要影响。信息化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史无前例的。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受企业规模,企业发展年限及企业经营状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同时企业信息化程度也决定着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程度的大小。

一、随着财务信息系统在各企业中的应用,财务管理迈出了变革的第一步,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如果说人类直立行走把人类的双手解放出来,双手可以自如的使用工具,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形象的说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是把财务工作人员从打算盘算账、用笔记账的“账房先生”角色中解放出来。而且使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人员算账记账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进一步发展为管理者的角色,充分运用财务报表数据分析这个工具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详尽更有用的财务信息,进而为公司发展战略提供各种有力的决策依据。财务信息化极大提高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人工成本。

二、业务信息系统和财务信息系统之间的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发挥两个信息系统的协同效应

业务信息系统和财务信息系统本身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如果在业务信息系统和财务信息系统两个信息系统中间搭一座桥或是建一条渠或是想象为两个信息系统中间连一条线,那么,两个信息系统就联系在了一起,而不再是孤零零的两个任何没有关联的“孤岛”了,那么中间就有了一条“路”。这样操作后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就会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主要用于业务部门的业务信息系统可以为财务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信息,财务信息系统可以直接提取业务信息系统中的财务数据生成记账凭证,减少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人员重复工作量,从而极大的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希望以下笔者亲身经历的案例能够更具体和详尽说明这一方面的影响。笔者大学毕业后有机会进入一家大型央企的总公司工作,这是一个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企业各方面的发展势头良好,在一个具有大量业务的企业,在财务管理部门里单据量的数量是可想而之的,对于海量财务数据单据的处理就需要几十人甚至百十号人来完成,那么,财务工作的整体业务流程就成为了一条流水线作业。当时笔者身处其中,实事求是的说很多基层财务工作人员就像是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里工人,好像就在做着拧螺丝的工作,每名员工完成一道工序最后才能组装生成一套财务报表一般。有时候笔者在做着机械工作的同时禁不住思考,只要改变两部分信息系统中微小的一部分,那么,对于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来说产生的影响将会是天翻地覆的。笔者的想法很快得到了验证,两年后,新上任的财务部部长把推进信息化进程作为工作重点,把业务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整合。这样业务信息系统的人员报名收款信息数据就可以通过一个订单号直接生成财务信息系统中的收款凭证,这就初步完成了报名单据到收款凭证的信息转化。信息化发展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相当于两个人的工作量减少了将近一半,提高了将近一倍的工作效率。如果在取得高效率的同时关注一下成本问题,由业务信息系统提取数据导入财务信息系统这个表面看似简单的事项可能在信息处理中并不像我们非信息专业的人员理解的这样简单,但是这项工作完成后的成效是显著的,并且影响是深远的。以上是业务信息系统为财务信息系统服务,同时,在业务信息系统中植入财务管理数据,实现财务数据与业务销售人员共享,也可以同时大大的减少财务工作人员与业务销售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在财务管理部门中的一个收款部门中,每个月的预收款余额几千万,涉及客户几百家,业务销售人员与财务工作人员每月对预收款余额对账,方便了业务销售人员实时掌握每一家客户的预收款余额,同时提高了业务销售人员及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开发企业财务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及管理报表,并逐级完成合并报表

如果说以上案例比较侧重于表明的是信息化对于财务管理的基础影响,影响的只是一座摩天大厦的地基部分,那么另一方面则是信息化对于企业报表层面的影响。开发企业财务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及管理报表,满足企业对外报送财务报表,对企业内部提供管理报表。笔者还曾就职于一家国内最大的校办企业,笔者所在的企业是三级子公司,企业当时的业务信息系统本身还在试用和完善中,所以根本就谈不上与财务信息系统的连结与提取数据生成财务记账凭证问题了,虽然子公司在业务信息系统和财务信息系统的基础联结方面落后了一步,不能由业务信息系统直接提取财务数据生成凭证,但是在集团报表层面,这家集团公司可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进信息化进程的。企业是一家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公司,所以下面的子公司众多,合并报表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了。集团公司的报表体系相当完善,季度、年度的各类明细财务报表繁多,而且当时众多的各家子公司所用的财务系统并不统一,后来集团公司又引入甲骨文财务信息系统来专门解决合并报表问题,各子公司的财务信息系统分别与甲骨文财务信息系统建立连接,各子公司分别在甲骨文财务信息系统上报报表,各级集团公司进行分级合并,最终完成集团公司整体合并。

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财务审计的工作也发生了变革

在面临不太复杂的企业信息化环境时进行审计工作:如果在信息技术并不对传统的审计线索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传统方式进行审计,即“绕过计算机进行审计”。但是显然仍需要了解信息技术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但不测试其运行有效性,即不信赖其降低评估的控制风险水平,更多的审计工作将依赖非信息技术类审计方法。在较为复杂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当面临较为复杂企业信息化环境时,“绕过计算机进行审计”就不可行,而需要“穿过计算机进行审计”。进行审计时更可能需要更多运用诸如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电子表格、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各项审计技术开展具体的审计工作。

五、在信息化影响财务管理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笔者及从事财务事业的各位同仁来说,这既是机会又是挑战。首先,我们在掌握过硬的专业财务管理知识的同时,对于计算机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新的企业信息系统运用中,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会无疑给你的综合实力提供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你在信息化的时代中飞得更高更稳更远。其次,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各学科知识,不断的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再经过笔者的进一步实践,笔者还将继续学习和探讨信息化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淑兰.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16):574-577

第6篇

进入21世纪,我国企业已逐步进入信息化的环境,现行的财务监控系统已远远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的需求。而财务监控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企业必须建立新的财务监控机制和财务监控系统。

一、企业信息化对财务监控的影响

(一)信息化的涵义和意义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广泛采用的过程,在技术层次上体现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知识层次上体现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产业层次上体现为信息产业的增长。

1.信息化的涵义

信息化不等于自动化,信息化系统也不同于自动化系统。传统的自动化设备由物质能源驱动,通电(或加油)即可运行,而信息化的制造系统,如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则是以制造信息的充分沟通、交流与共享为基础来控制制造系统各个部分协调运作,从而达到最大的整体效益。因此,CIMS仅靠电能是无法正常工作的,它必须靠另外一种无形能源――信息。信息既是信息化系统的能量,也是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处理对象。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网络只是信息化体系的组成部分,铺设“信息高速公路”只是信息网络建设的任务之一。

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发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作出迅速的反应,从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2)有利于理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手段,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条不紊;(3)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用资金,生产用材料,降低生产成本;(4)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关联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和有效的利用;(5)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关联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二)信息化下财务监控要素的变化

1.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目标

财务监控总是针对特定的财务目标而言,现在流行的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仅考虑传统模式的经济实体所需要的财务目标,而在信息化的经济条件下,虚拟企业和虚拟营运的业务比较普及。虚拟企业是信息化环境下的特殊临时联盟体,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组织机构和办公地点,它可以由各个相互独立的公司之间有联系的业务组成,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或者业务的发展不断调整其成员公司,因此它的财务目标是多个联盟企业目标的协调整合。所以,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监控不再单纯关注本企业的财务活动,而要全面关注价值链中的各个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只有它们之间相互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有效的价值链管理,实现财务监控的目标。

2.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对象

传统上一般将现金流作为财务监控的基本对象,而在网络化的环境下,人们的需求选择越来越多,企业的供应链是以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和选择为中心的。当购买者做出选择时,企业应敏捷地对这些选择做出反应。这种交易的主流是信息的交流,也就是说谁先掌握客户的新信息,动作最快,谁就会建立起市场竞争的优势。所以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信息流的价值管理比交易的现金流管理更为重要。

(三)信息化对财务监控实务的影响

1.对财务信息提供和财务报告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信息提供是滞后的,所提供的信息是按财务的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而形成的传统财务信息。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价值管理已经延伸到其他有关联的企业,要求财务提供网络财务信息,需要联盟企业适时提供部分共享数据,公司理财需要信息系统及时反映市场变化的情况并及时调整财务和经营策略。传统财务监控注重于企业内部的事后财务监控。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监控从事后监控转向适时连续监控(即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控),实现对企业的重大业务实时连续财务监控与网络预算集成,以取得及时的控制反馈信息,从而迅速对市场变化作出及时反应。

2.对财务预算及其监控的影响

财务预算是财务监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财务预算工作利用的数据和计算工具都比较简单,财务预算大部分凭借主观经验进行局部的测算。由于预算工具落后,数据收集不够全面,导致编制的预算难以用于实际监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给财务预算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不仅是财务预算的数据处理,其加工速度比传统手工编制速度大大提高,而且所收集的基础数据方便又快捷,并能与财务部门、相关各业务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的预算数据达到共享、协调和及时利用。

3.对日常财务监控的影响

企业日常财务监控的重点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监控。在信息化条件下,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都可减至最适量,比传统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要减少好多倍,而且可以达到某种意义的零库存管理。因此网络财务管理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营运资金,同时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的标准必定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4.对财务风险管理和监控的影响

在网络化的环境下,所考虑的投资风险,不仅是传统的市场风险和企业个性风险(投资者在作投资评价时一般要考虑两个难点,即风险和收益),而且要考虑企业所在价值链的风险和有关共享信息的风险。

(四)信息化对财务人员的影响

1.信息化给财务人员带来的挑战

(1)无纸化数据和无纸化交易的财务监控。无纸化交易和无纸化数据避免了对数据的重复输入和重复处理,不仅从根本上减轻了财务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负担,加速了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如无纸交易的财务确认和内部控制等等。

(2)内部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信息化网络使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更加方便,使企业各管理阶层、管理人员和机构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高层的决策指令可被准确、快速、详细地传达给下一级的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避免了人为信息传递滞后造成的损失,减轻了人工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负担。

2.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观念

在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人员不应单纯地接受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来解决信息化的财务监控问题,而应该充分考虑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根据财务监控环境变化的需要,树立新观念。

(1)信息价值观。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利用信息,既可直接创造财富,也可以间接创造财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利用是财务的一种主要职能。在信息化的企业中,数据非常丰富多彩和复杂,人们必须要对众多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决策有用的数据库,从而满足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和决策的需要,充分体现信息在财务监控中的价值。

(2)流程再造观。传统的组织机构是建立在职能和等级基础上的。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1990年系统地阐述了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思想,强调企业在组织引入IT之前,首先应当保证流程正确无误。在目前实施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系统成功的企业实例中得到这样一个经验:建立ERP网络管理系统,不是一个软件开发和应用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重新改造公司业务流程的重要的变革决策问题。

二、创建信息化环境下的适时财务监控机制

适时财务监控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充分利用网络系统提供的适时财务信息,对企业资金流实施及时、适当地跟踪监督和控制,以消除无效益的资金占用,并适时地为业务活动提供所需的资金,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确保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是指财务管理者充分应用网络系统提供的实时财务信息资源,对资金流实施及时、适当的跟踪监督和控制的运作体系。这种运作体系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高效率监督和调控企业资金流的综合网络系统,需要具备以下特性。

(一)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快速反应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是一个网络信息系统和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相融合的监控系统,它必须对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过去,许多企业凭经验、感觉所建立的传统财务监控机制往往给企业决策造成许多失误。在企业信息网络化和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只有建立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才能对企业环境,尤其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敏捷的信息反馈,及时采取纠错措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及时性和适当性

在网络化的条件下,不同管理层级所需的信息必须及时地提供,同时应用网络技术自动向财务监控者提供实时的监控预警报告,可以帮助财务监控者顺利实施财务监控。在网络化系统中不是对所有活动都采用适时监控,通常都是根据业务和需要控制的重点程度,恰当地分配和设置控制点,以达到既节约成本又提高监控的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三)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集成性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不是独立的运作系统,必须是一个与企业的其他系统(销售业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采购系统)融合为一体的集成性系统。

三、建立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

价值流是计算机网络化下企业财务监控新的业务流程,是企业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监控的基本对象。建立一套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实施价值流管理,必须抓好两项关键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集成化的价值流数据库

要建立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必须将企业的业务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信息集成于一个价值流数据库。实施的关键在于传统职能部门的分割。原来的数据库基础是按职能部门来组织建立的,现在为了管理创新采用价值流数据库集成技术,需要对原有的数据库进行必要的转换,并要求各部门、各岗位形成的新数据全部按价值流管理的需要进行收集,促使财务系统具备价值流业务信息和监控信息,这样就实现了价值流数据库的集成。

(二)构建网络财务系统的价值流责任单元

第7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信息经济 永春 推广策略

一、永春信息化概况

1.信息化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永春县于2005年被泉州市科技局列为首批泉州市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县(区)。这几年,福建永春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农民要求,组建了经济信息中心,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设立了“大地永春”专页,积极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对外信息,对内反馈有关产业政策和收集市场行情、价格信息,从而使农民及时解决生产、营销和管理中的问题。具有本地特色的丰富的名优特新产品通过种种途径,纷纷被“搬”上互联网,放在世界网络的大平台去展示。企业通过互联网向海内外推广产品、招商引资,开展网上贸易。在推进农村信息化过程中,泉州电信不断创新,运用网络优势,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推出为农民量身定制的七彩铃音、宽带、超级无绳、全球眼等适合农村信息化需求的产品,为农村提供多元化的综合信息服务。越来越多的农民把生意做到了网络上,通过互联网获取农业市场供求信息。

2.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在福建省永春县美岭村有5条光纤接入,几乎家家开通宽带,村民利用电话、互联网了解市场行情,进行商业沟通,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就在这个离县城110公里、面积仅5平方公里的偏远小山村,在2005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镇”。这些与“信息公路”密不可分。像美岭一样通过信息化致富的农村还有很多,农民通过宽带实现了与世界的沟通。

但就目前来说,还有一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由于种种原因还处于信息化建设的死角。农民对外交流少,市场信息渠道窄,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农产品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在调整中感到无所适从,渴望能够及时得到信息指导。在“信息爆炸”时代,获取有效信息难度加大,制约着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二、永春信息化制约因素

1.特殊地理位置制约

永春地处山区,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之说,境内没有一马平川的平原旷野,更没有便捷的交通和港口优势,长期以来,不论是工业产业规模还是经济总量,财政收入,都被沿海县市拉开了差距。此外,永春境内峰岭连绵不断、河流交错、森林茂密。特殊的自然环境,给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许多困难。许多村庄地处偏远,通信工程建设施工难度大,日常维护困难。

2.人口素质不高,信息化人才匮乏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产业技术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由主要劳动者的数量转变到依靠劳动者的素质和科学技术。在农村人口群体中,智力结构以小学文化程度占主体,农业劳动力中文化程度更为低下,农村信息化人才更为匮乏。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低下,阻碍了农民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制约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严重制约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和转变。

3.企业规模小,制约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永春县现有工业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由于原来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在泉州市内是一个农业县,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现已初步取得成效,但是该县的工业仍然存在总量小、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骨干企业、龙头企业欠缺,主导产业难以形成,规模以上工业占比一直处于低水平。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不足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阻碍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企业电子商务向更高层次发展。许多企业已经有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想法,但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存在着片面的理解,认为企业信息化就是到电信公司申请安装宽带网而已。

三、信息化对永春县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推广策略

1.信息化对永春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与影响

(1)突破地理位置制约

互联网为永春山区企业提供了超越地域弱势的平等发展机遇,而电子商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以网为媒,企业成为利用互联网拓展国际市场,搞活经营的主体。

(2)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信息化为实现政府便民服务、企业高效生产、农民多渠道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提供了生活所需的许多信息和便利,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3)加速传统农业向信息化农业发展

信息化的应用,加速传统农业向信息化农业发展,必然促进永春农业向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而永春又是农业大县,信息化的应用对永春的意义更为重大。我国正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大力改造传统农业技术,发扬传统农业精华,加大现代要素投入,加速发展现代农业。可以这样说,信息化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4)信息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走向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信息能够创造价值,它可以为农业发展带来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我国加入WTO之后,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农业信息便成为价值无量的战略资源。因此,加快现代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引导农民走向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永春实现农业强县具有重大意义。

(5)信息化加快永春经济跳跃式、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用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实现由中低技术传统产业为主向以先进技术为主的高精深加工度化产业转型,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提升特色经济品牌,实现县域经济跳跃式、可持续发展。同时信息化是大力推动山海协作,引导沿海无污染产业向内地转移,努力缩小与沿海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

2.永春信息化发展的推广策略

(1)政府重视信息化建设

永春县政府应重视地方经济信息化建设,给企业充分的信息和技术支持,以政府上网推动企业上网。比如通过定期各国农产品贸易和投资指南、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公示各种环境标准与法规,从技术和市场方面引导环保型企业的发展;通过建立相应的信息咨询机构、技术研究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构筑绿色信息、采集、加工渠道和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工作。另外,政府应支持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企业的环境保护成就,以提高这些企业的声誉。

(2)示范带动有序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以“政府牵头,市场运作,各方配合,共同推进”原则,创新思路,从整体规划、有序推进到建立示范点、以点带面,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构建农村综合信息网络,丰富农村信息服务内容。同时,一方面针对农村实际,以信息化手段帮助发展特色经济,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一方面各单位协同配合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通过示范村的建设,发挥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有效地促进全县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3)量身定制多元化信息产品贴近农民需求

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信息闭塞,农民难以把握商机。随着农村信息的需求呈现综合化的趋势,单一的通信服务方式和业务种类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群众的通信需求。为此,必须不断创新,运用网络优势,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不断推出为农民量身定制的适合农村信息化需求的产品,为农村提供多元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4)建设方便的的信息服务网

建设信息化新农村,不能仅仅铺上一根电话线了事。构建农村综合信息网络需要完善的物理网与便利的服务网。如果说实现“电话入户”只是农村通信的“扫盲工程”,让宽带进村,实现农村地区的宽带覆盖,则代表着农村通信进入全面提升阶段。

在注重电信网络铺设到位的同时,更力求在服务渠道上方便农民,让他们便利地享受信息服务。一方面,选择有能力的人员,承担服务点与信息服务站的双重职能,让农民也能方便、快捷地享受到优质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努力实现“镇有网点,村有代办点”的目标,灵活选择合作伙伴,让农民在家门口也能办理信息服务。

(5)整合资源分工合作

农村信息化是一个由政府为主导、电信牵头,整合资源、分工合作;挖掘农民需求,通过多业务、多网络、多终端的融合及价值链的延伸,搭建更为统一、丰富、简便、实用的涉农信息服务的运营体系。推进农村信息化,一方面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另一方面,需要有实力的电信运营商联合行政村、企事业单位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合作。

参考文献:

[1]李子蓉:泉州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探讨[J].福建地理,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