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人工降雨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4-01-30 15:14:02

序论:在您撰写人工降雨的好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第1篇

关于表彰第一届至第五届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的决定(劳社部发〔2003〕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

为贯彻落实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表彰有关单位在培育高技能人才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营造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根据《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管理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7号令)的有关规定,经研究,我部决定对第一届至第五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所在的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等46家单位进行表彰,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企业是培养和造就高技能人才的沃土。培养和使用好技能人才,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希望受表彰的单位能以这次获得的荣誉为新的起点,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技能人才的培养,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建立健全“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激励机制。同时,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充分依靠有关行业、企业,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群众性活动,为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亿万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实现新时期的宏伟发展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第2篇

探秘人工降雨的魔法

《西游记》里,东海龙王张开龙嘴,顿时乌云翻滚,大雨倾盆。这可不是人工降雨,这是神话。自然的降雨(降雪)是水蒸气受冷凝结而形成的,而真正的人工降雨(降雪)是人们根据一定区域内大气的温度、湿度、云、风等的变化,向云里喷洒制冷剂,让天空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水滴,使云层中的小水点增多、变大,从而形成降雨或降雪。其实,这项工作就是一项管理天气的工作,气象专家解释说:“我们用一些技术去管理云层间的水,让它发生变化,凝结或者升华。简单地说,就是在云间播种,通过在云层间播撒不同催化剂的方式来收获我们想要的天气。”

看来,要人工降雨必须要在“云间播种”,而制冷催化剂就是降雨所需要的“种子”。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种子”一般是碘化银催化剂。碘化银只要受热就会在空气中形成数以亿计的碘化银粒子,它们非常小,成百上千个碘化银粒子聚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因此,我们才选择它担当人工降雨的重任。

要把碘化银“种子”播撒在云层间,可以使用空中作业和地面作业两种办法。空中作业就是用气象飞机在云中播撒碘化银,气象飞机的好处在于能够更好地掌控云层的变化,把握投放催化剂的最好时机。地面作业就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碘化银炮弹,炮弹在云层中爆炸,碘化银也就播撒到了云层中。碘化银微粒会随气流运动进入云中,在冷云中产生无数个冰晶,然后再借助一定的气象条件,就能使降雨产生或使雨量加大。当然,在云层中播撒“种子”,必须选择云层富含水汽的情况,如果水汽不足,“种子”发不了芽,也就不会形成降水。

原来魔法的奥秘在此啊!你也跃跃欲试?绝对不行,人工降雨必须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并由有关部门来实施。

魔法的发现之路

如果从人类影响天气的想法算起,神话传说中的呼风唤雨应该可以说是人工降雨的最初幻想了。把这种幻想付诸实践要从19世纪末说起:1890年,美国国会曾拨款支持科学家利用火炮、火箭和气球在云中进行催云造雨实验;1918年,法国科学家把装满制冷物质的炮弹发射到空中,试图造雨;1921年,美国科学家又用飞机向云层播撒带电物质,设法促使云层碰撞降雨。不过,这些人工造雨的实验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人类探寻自然奥秘的脚步并不会停止。二战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科学家欧文・兰米尔博士和谢弗尔决心把雨雪形成的原因弄清楚。战后,他们利用一些奇特的装置开始实验。1946年7月的一天,天气异常炎热,由于实验装置出了故障,装有人工云的类似电冰箱的装置里的温度一直降不下来,他们只好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来降温。当他们把一块干冰放进制冷装置里,奇迹出现了――水蒸气立即变成了许多小冰粒,在冰箱里盘旋飞舞,人工云化为了片片雪花。这一奇特现象令他们兴奋不已,他们商定要在空中试试。于是,1948年11月的一天,天气很冷,谢弗尔驾驶着一架飞机,在云层上方撒下大量干冰。留在地面观察的欧文博士看见雪花纷纷扬扬从天而降,这些雪花落在他脸上,化成了水滴。他们成功实现了用干冰进行人工造雪,将“呼风唤雨”的古老神话变成了现实。人们兴奋地把这一实验称为“给云层播种”。

从此以后,世界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农业大国和缺水的国家纷纷对以增雨、增雪和消除冰雹为主要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加投入。

魔法并不能创造天气

人工降雨的魔法也只是根据科学原理,基于自然规律对天气现象的利用而已,人类并不能够违背自然规律创造天气。以人工降雨为代表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实际上就是管理天气的工作,它只有在接近自然的、正常的条件时,并且有合适的云来供催化时,催化剂才能起作用。人类不仅不能创造天气,而且连云也创造不出来,在干旱的条件下,大气条件不允许的时候,使用催化剂催化云来降雨也是困难的。所以,魔法并不是万能的,尊重规律、爱护地球才是人类的最大福音。

第3篇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建委等6部门《关于认真做好我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的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认真做好我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的实施意见

    省政府:

    近年来,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我省积极开展消化空置商品房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全省空置商品房总量仍然较大,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上升的势头,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人民政府、建设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处置海南省积压房地产试点方案的通知》(〔1999〕62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做好我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我省积压房地产数量有较大幅度下降,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加强对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的领导。商品房严重积压,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处置积压房地产作为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部署,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分管负责同志要直接抓,研究制定措施,协调解决有关矛盾和问题,加快处置本地区的积压房地产。省建设、计划、财政、税务、国土、金融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强对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的指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处置我省各地积压的房地产。

    二、明确处置积压房地产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结合国家的有关部署要求,这次我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的重点是消化1998年6月30日前建成,至今尚未出租、出售的商品住宅。具体实施中,坚持统一部署、条块结合、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工作,力争在2000年上半年前使我省的积压房地产数量有较大幅度下降。苏州、无锡、南京、南通、常州等地区空置商品房数量相对较大,对全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有直接影响,要加大工作力度,落实任务措施,努力取得突破。

    三、抓紧研究制订工作计划。省建设、计划、财政、税务、国土、金融等部门将根据省里的总体部署,制定全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计划,统一安排好各阶段工作。各地要对本地区的积压房地产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清理,掌握实情,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制定本地区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和措施,把这一工作组织好、落实好。

    四、抓好空置商品住宅转化工作。各地可将积压商品住宅转为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教职学员公寓、外来人员公寓和政策性安置住房,也可比照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实行限价、限期销售。对可转化的空置商品住宅。在地价、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方面享受国家、省有关政策,符合税收照顾条件的可予以减免,已交纳有关费用的可在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冲减。

    五、落实国家有关处置积压房地产的政策措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房地产市场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9〕210号)精神,对在1998年6月30日前建成,在2000年12月31日前售出的空置商品住宅,免征销售环节所涉及的营业税、契税等税收以及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对降价销售积压商品住宅还贷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房地产开发企业,银行可减免其逾期贷款罚息。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要加强与计划、财政、税务、国土、人民银行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认真做好空置商品房的界定工作。

    六、搞好空置商品住宅的配套改造。对于设计不够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商品住宅,各地要责成房地产开发企业制定改型、改造计划。加快补齐配套,改善居住环境;对尚未达到入住条件的空置商品住宅,开发企业必须进行结构改造或限期返修,确保质量达到竣工验收标准,使用功能符合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出售的空置商品住宅,必须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向购房居民提供《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规范商品住宅交易行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第4篇

赶着“风魔”来发电

在古代,人们早就开始了对风的利用,用风车灌溉,用风力涡轮引海水制盐等。如今,有人竟打起了飓风的小兄弟――龙卷风的主意!一位加拿大工程师就有这样的构想:设计一台大气旋风发动机,将这台发动机放入一个宽200米高100米的空间内,再将暖湿空气注入发动机中,就会形成人造龙卷风。一旦龙卷风旋转,就能带动大气旋风发动机入口处的风力涡轮机发电,预计发出的电量可以满足一个小型城镇的用电需求。这位工程师还坚信,有朝一日人类一定会利用龙卷风的能量为所有的城市提供电力。但是,不知道设计师有没有想过,龙卷风是可以移动的,万一在发电的过程中,它自己跑了,那该怎么办呢?

把沙漠吹成绿洲

还有科学家提出,在靠近非洲大陆的赤道和撒哈拉沙漠西面的海洋上设置抽水站,将海底的冷水抽出海面,来减少海面的蒸发量,从而改变海面和陆地上,空气流动的方向,诱导海风吹向撒哈拉沙漠。这样就能在沙漠上空形成降雨,使原本沙尘漫天、干燥荒芜的大沙漠变为绿树成荫、气候湿润的绿洲。

人工降雨好处多

虽说,现在的工业变发达了,可城市的空气质量却越来越糟。怎么办?快来一场人工降雨,给天空洗个澡,转眼间,空气变得好清新!快看,森林着火了,别急,人工降雨来也!一阵暴雨后,森林中的大火早不见了踪影。再看看上海市,夏天过度的用电量,使得城市供电紧缺,而相关的政府部门打算向国家申请,通过人工降雨给上海降降温,从而缓解用电压力。

可怕的未来“气候”战

美国有个气候战之父伊斯特兰,他建造了一个名为HAARP的项目。在未来的战争中,HAARP将使美军拥有改变气候的能力,到时,美军将能通过实施人工降雨,使敌军阵地洪水肆虐;还能制造干旱,使敌人淡水匮乏;制造飓风,使敌国城市变成废墟;利用激光制造闪电,以击落空中的敌机或使其无法起飞……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学会“呼风唤雨”术,有喜也有忧

仔细想想,人类离科幻电影中那样随心所欲地控制天气的场景还早呢,仅仅是人工增雨技术,人类就花费了近百年的时间才做到,而且科学家也说了,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

第5篇

发射激光下场雨

说起人工降雨,我们并不会感到陌生。在干旱的季节里,为了满足农业的雨水需求,人们常常会用飞机或者高射炮向云中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它们可以在云中形成凝结核,使云中的水汽聚拢凝成水滴或冰晶,当水滴达到一定的重量时,便会向下坠落,形成降雨。

过去的50多年里,人们一直在使用这样的方法进行人工降雨,但是这种催化降水的方式的效率和云层中本来含有的水分多少息息相关,因此很难预测。另外,碘化银分子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大气,会不会给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我们也很难判定。

瑞士日内瓦大学的光学物理学家卡斯帕里安和他的同事试图找到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人工降水的问题,他们想到了激光。

他们在实验室里开始了自己的实验。首先,他们准备了一个包含大量水分子的隔离间,然后用高能激光向击,结果发现隔离间内很快凝结了大量水珠。原来,激光光柱在射击时,将自己周围的氮气和氧气分子电离了,而这些被电离后的分子起到了凝结核的作用,水滴也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

而后,科学家们在室外进行了实验,他们直接用激光射击云朵,结果发现,只要云朵本身含有的水分较多,就能成功地形成降水并增加降水量。虽然目前这一技术并不成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科学家们探索解决,但是激光降水这种环保的人工降水法一旦研发成熟,应该会替代我们现有的人工降水方法吧!

沐浴激光变隐形

提到隐形,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各种童话或者神话故事中的隐形斗篷。在作家的描述中,人们只要披上这种隐身斗篷,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走到任何地方而不被发现,真可谓打家劫舍、藏匿跑路之必备用品。科学家们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利用光的散射折射或者使光弯曲等原理,真的制造出了能够让人临时“隐身”的斗篷,但这种隐身还是需要被隐藏的物或人覆盖一层特殊感光材料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最近,伦敦帝国学院的克里斯・菲利浦斯教授发现,利用激光技术,物体可以自己“隐形”。他利用激光改变了物质的感光模式,从而使物质自己“隐藏”了起来。那么这项技术的原理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东西。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能够看到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是因为有光的存在。光线在照射到一种物质表面时,会有一定波长的光子被吸收,而另外一部分不被吸收的光子则被反射出来,正是被反射出来的光线在我们的眼中形成了图像。

菲利浦斯教授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使用“耦合激光”,也就是将几种激光配合起来使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光束投射向一个物体,这种激光不像普通的光源那样可以被物体表面的物质吸收反射或折射。没有了光的反射和折射,我们的眼睛也就看不到物体了。

如果这种方法能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人们就可以轻松地将自己家里贵重的物品“隐藏”起来,而不被坏人发现,魔术师也有了更方便有效的魔术手段。但是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目前这种技术还只能在实验室中实现,因为想要制作“耦合激光”需要大量不同波长的激光以及数百万瓦功率的电源,造价高昂到令人瞠目,所以想体会激光隐形的好处,还需要耐心等待哦!

激光一扫,心跳变速

如果说利用激光进行人工降水或者隐藏身形还不够刺激,那么用激光控制人的心跳频率又怎么样呢?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了使用红外线激光控制生物胚胎心跳的方法,这一研究有助于人们对心脏病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用红外线控制胚胎心跳的实验首先是在已经发育的鹌鹑蛋中进行的。科学家选用的鹌鹑胚胎刚刚发育2~3天,这时它们的心脏只有约2立方毫米大小,从本质上说,这时的心脏只是一团细胞而已,还没有形成四腔室的心脏结构。研究人员利用光导纤维将红外线脉冲发射到距离鹌鹑胚胎只有50厘米的位置上。

在他们打开激光之前,鹌鹑胚胎的心跳频率大约为每1.5秒一次,而当激光被激发之后,鹌鹑胚胎的心跳则变成了1秒钟两次,比之前快了一倍还多。更神奇的是,鹌鹑胚胎心跳的频率是与激光的脉冲频率相一致的,也就是说,研究人员完全可以通过调节激光的脉冲频率控制胚胎的心跳。

第6篇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

1.1巧设问题,培养兴趣,激发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以前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就不会有探求新知的愿望。因此课堂教学上从学生的年龄、只是水平、心理发展等特点出发,巧妙设计问题,把学生带进新知识意境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热情。例如:在学习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是,提问:“煤矿矿难产生的原因有哪几种?其中瓦斯爆炸中的‘瓦斯气’是什么物质?”在讲混合物分离时创设一下情景,有人误将半袋食盐和半袋白糖倒在一起你能将混合物分离吗?在讲化学变化时,我先做了一个“吐雾作画”魔术,学生感到非常好奇?很想探究其中的原理。同过这样精彩片段设计,学生兴趣提高了,只是引出新课,自然过渡到新知识探究中。

1.2利用生活实例为背景,创设情景,激发探究。

化学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很多,我发现利用生活常识设计启发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在学氧化碳性质时,提出如下的问题:①近几年来气温逐渐升高,天气越来越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解决的办法吗?②人工降雨就是人在天空中撒水吗?由于所提出的问题贴近生活实际,是他们身边课感受到的,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将问题展开,启发学生思维,联系课本演示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其他,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由于人们生活、生产中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像温室中的玻璃那样覆盖在地球上空气保温作用,是地球的气温持续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人工降雨时利用飞机从高空散布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从高空落下,于是就开始下雨了,这就是人工降雨。课堂气氛活跃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感知化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化学可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习信心。

2.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化学科学发展史来看,新物质的发现、合成都是通过实验发现并验证的,实验成为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尽可能安排让学生多做实验,尽可能创设新的实验教学,把岩石实验该文学生探究为主的实验。同时挖掘教材中能做而没安排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例如:用H2O2制氧气实验中通常加入二氧化锰,让学生对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制氧气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探究。设计实验:用10﹪的H2O2溶液实验。(1)取4ml溶液于试管,用带火星木条深入试管上部,观察现象。(2)将上述试管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检验,观察现象。(3)取4ml溶液于另一个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带火星木条深入试管上部,观察现象。(4)待(3)中试管中液体不在放出气泡时,重新加入3ml H2O2溶液,用带火星木条检验,结果怎样?(5)另取一只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酒精灯上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放出。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只是适当地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归纳总结。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以课堂主人的角色参与探究。学生通过亲生经历实验过程,经过比较、分析得到了二氧化锰为催化剂的概念,改变了以往“记、背、练”的学习方式。

拓展应用:过氧化氢溶液在许多卫生所、家庭都有,它是一种清洗皮肤伤口的药剂。若在农村急救病人吸氧时,就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做原料,急救病人需持续供氧,那怎样得到持续的氧气流呢?学生思考、讨论、进行实验验证,最后确定把H2O2滴入到MnO2里,并控制H2O2滴数即可做到。【收获】实验不仅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实事求是的态度及科学精神,真正领悟到亲手做一做,真理在身边的道理。实验后设计“我参与我快乐实验报告单”。

3.鼓励探究,培养创新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创兴精神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我经常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做出别出心裁的答案,鼓励标新立异,激活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学习NaOH化学性质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通过观察明显现象,说明CO2与NaOH浓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写明设计意图,操作方法,及观察到的现象)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家集思广益,通过不断实验,修改方案,得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以下是从中选取典型的设计方案。

拓展应用:根据现有的知识思考:想用上述装置完成实验,产生类似的实验现象,还可以换成气体和溶液相互组合(KOH或NH3·H2O、SO2或HCl)

4.利用家庭小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第7篇

一、 有计划的补充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九年级学生是初次接触化学科,对于这一未知领域,学生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往往需要补充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化学实验,这样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讲《绪言》教学中,我除了做好教材中的几个演示实验外,还补充了几个趣味实验,如:“磨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铁树开花”等。这样使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门其乐无穷的学科,又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如:讲到“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探讨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以直接把排在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时我们可以用金属钠和某些盐(如CuSO4溶液)反应,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的现象是有蓝色沉淀生成,同时有无色气体放出。并不是我们事先猜想的有红色固体铜析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因为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以至能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气(2Na +2H2O = 2NaOH+H2),而氢氧化钠溶液再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我们看到的蓝色氢氧化铜沉淀(2NaOH+CuSO4=Cu(OH)2+Na2SO4)。

经常使用这种探究性实验,就会引导学生学会探索一些未知领域,激发兴趣、扩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利用生活常识,激发学习兴趣,进入探究情境。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归宿,探究的成效如何取决于问题的设计。课堂中的提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但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起点低,学习兴趣不高,一但老师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低下头,没有思考很怕老师叫到自己,甚至有些同学装作睡觉,这时我们只有自问自答,课堂气氛不活跃。针对这种情况,我发现利用生活常识设计启发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产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学习CO2的性质时,我提出如下问题:(1)、根据近年来天气越来越热,为什么?有没有解决的方法?(2)、这几年来广东很多地方出现旱情,很多地方都进行了人工降雨,人工降雨是有人在天空中撒水吗?由于这两个探究性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而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讨论,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启发了学生学习的思维。然后我再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原来是人们生活、生产中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CO2气体,地球上CO2气体越来越多气温不断上升,而产生了“温室效应”,随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也就可探究而知了。然后再进一步归纳人工降雨的原理,这样学生便会有恍然大悟之感,教学效果显著,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随之学生探究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农村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再创造空间,特别是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更有利于营造自然、和谐、轻松的愉快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解CO还原Fe2O3的实验中,我先要求学生点燃CO时要检验其纯度,这时有很多学生问为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同学们在家里都烧过开水,有时不小心水开时会溢出来,水洒在通红的煤火上,火不但没有熄灭,反而“呼”地一声蹿出很同的火苗来,这是为什么?我看到很多学生都在思考,因为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的,并且他们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为什么到了这里又不行呢?看着他们疑惑的眼光,我进行解释,原来是水和炽热的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O和H2,CO和H2都具有可燃性,因此在燃烧过程中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如果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就会发生爆炸,特别是CO和H2混有空气后点燃更容易爆炸,听到这里很多同学都知道为何要检验其纯度了。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认识,掌握新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得到了乐趣,增强学习信心,又培养了他们善于思考能力。

四、充分结合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