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0 15:14:01
序论:在您撰写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次在教学中正好要做一个别墅的设计,我就改变往常的教学模式,带学生参观当地有名气的别墅建筑。对这次活动学生也很喜欢,在观赏的时候不仅解决了平时学习中出现的一些理论问题,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下面总结学生在活动时出现的问题和想法。
一、对兆园的整体规划分析
兆园坐落于汕尾市陆河县水唇镇高塘村,地势很平坦,整体设计上绿化和建筑十分融洽,完全体现了主人对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居住者内心的归属感、自由感、身份感以及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尊重,创造出优雅的居住环境。
在整体的景观环境营造上,规划将欧式的厚重与中式南方的灵秀相结合,由前院步入中庭形成层层递进的景观层次,着力表现由公共尺度的景观环境、步移景迁的绿化步道到院落庭园所形成的空间序列感和意境。
兆园别墅外观设计是采用欧式风格,大量地运用石材贴墙,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在建筑的规划上也具有很强的功能分区,建筑总体上有两栋主楼,坐落前院的建筑是属于公共活动建筑,主要是供客人来的时候进行观赏,有着设计豪华的大厅,进门右侧是中式的厨房,左侧是一个中式的会议厅,摆放着许多富有雕刻艺术的中式椅凳,增加了别墅的文化气息,通过拥有展览区和水景区的中庭,在步入后院的住宅建筑,相对而言住宅建筑更加具有亲和力并适合人居住。
二、对兆园的室内设计的创新分析
兆园的室内设计充满了文化底蕴,每个地方多通过不同的设计来体现出当地的历史和科技技术的发展。
1.别墅设计体现出当地客家文化的特色
客家围屋是客家建筑的特色,也体现了客家文化的发展历史。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客家的大户人家为了有效地保住身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财产,不惜耗费巨资苦心经营修筑,其结构形式由粤东客家标准格式――围拢屋发展变化而成。
而在这里它也延伸了客家建筑风格,设计上以围屋的形式,构成别墅的中庭,中庭通往主人住宅区的过道有着一道绚丽的风景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客家上一辈劳动人民的生活用具展示区,体现了当时社会人民的劳动景象。
2.别墅设计体现出新农村的科技进步
新农村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新词语,而新农村的发展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是重要因素。在兆园也体现了这些科技的进步。
(1)材质的“硬化”:兆园现在是石材材质,建筑材料相比以前开始硬化;不仅使建筑更加美观,还使建筑更加牢固,适合长时间的保存和维护。
(2)空间的“亮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材料的运用,兆园在门洞窗洞的设计上比以前更大,材质也开始用上铝合金,材料本身色彩也开始明亮,窗洞的增大也使室内得到充足的采光。
(3)色彩的“绿化”: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充裕,兆园就是如此,它不仅在建筑外观和建筑材料上融入了新的理念,还注重建筑周围景观的绿化,使居住的人有个好的生活空间,此外,还能有一个好的气候环境。
(4)生活的“乐化”:兆园建筑材质的更新、空间的合理布局、环境的优雅,都让观赏的人流连忘返,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幽雅的地方,一年四季都盛开着不同的花朵,植物种类丰富,这么惬意的居住环境让主人每天心情愉悦地生活着。
兆园的点点滴滴都代表了乡村的一个新面貌,也带动了乡村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活动后学生制作别墅图纸时的感受
学生在参观别墅后,根据社会的变更、材质的更新、思想的进步设计出一套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别墅方案。通过对别墅的参观,学生更加了解了别墅设计的需求,更加明确别墅设计的注意事项: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结构的合理运用;设计时必须先考虑整个空间的使用功能是否合理;再次就要求室内的设计要丰富而新颖。
根据这些设计要求和参观别墅所受到的感触,自己设计出一套具有实用性的别墅图纸,需要完成的图纸:CAD设计图纸3D效果图。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
一、社会实践的现状及重要性
第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目前,在国内的多所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方面会定期组织学生,或由学生自发组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也被列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假期中随处可见那些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有些高校会要求学生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而有些高校会要求学生进行公益活动,并以照片或报告形式予以证明,可以说,现在的高校教育已经可以保证每个大学生都充分参与到了社会实践中[1]。第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于社会现状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并且能够意识到国家的发展历程与国家政策的全面普及,了解到老一辈劳动者的奋斗故事,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进行帮扶老幼,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得到了良好培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学术知识去解决社会中的一些问题,通过理论以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得到在学校的课堂教育之外的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也为学生日后的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第三,推动大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独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问题,大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独立自主地去分析并解决遇到的问题,甚至会产生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效果。同时,许多当代大学生都会存在一些过度自信,肆意发泄等性格问题,社会实践中的挫折会使他们的性格问题得到明显的改观,也会让他们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从而会从容自信地面对社会,他们的个性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平衡,从而实现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不能够只通过个人完成的,而是需要团队的精诚合作,共同去完成的,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良好的锻炼,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在人际交往中学生们可以很好的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去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价值,实现自身社会化[3]。
二、社会实践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一,大学生意识缺失。许多当代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上了大学,成功拿到毕业证,就一定会在工作中与社会中取得成功,而对于社会经验的积累却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就是单纯地去赚钱,这就会使一些诈骗团伙有机可乘,打着赚钱的幌子,对大学生进行一些不法行为,而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加上社会实践的意识缺失,很容易上当受骗,导致严重的后果。第二,活动组织体系不够完备。现在的高校的社会实践系统也不够完善,大多数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就是一些单纯的参观游玩,公益劳动,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们的社会技能的提升不会有显著的帮助,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是需要学生自费一笔相当可观的开支,这对于学生的家庭也造成了不小的经济压力,因此,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体系还有待完善。第三,相关建议与措施。之所以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有所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实践不会吸引到他们,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这就需要高校根据学生兴趣的不同,设立更多的实践课题,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可以多设立那些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实践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社会实践的组织可以由老师进行带队,与学生共同体验社会,这样,不仅有助于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而且老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会更加印象深刻,达到在课堂上所达不到的效果。同时,老师带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安全进行保障。
三、结束语
国家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水平的提升,使得现代的大学生都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然而,由于当代大学的教育过分拘泥于对于学生学术知识的教育而对于学生的社会技能重视程度不足,这就导致了经常出现的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就业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合理组织与开展已经刻不容缓,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可以产生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连锁反应,但是目前的社会实践开展还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性的问题,只要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一定会更好地推动大学生能力提升乃至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吉晓琳.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J].世纪桥,2011,(01):119-120.
[2]张玉嵩.谈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10-11.
关键词:社会实践 能力 重要性
本科生社会实践是指本科生利用相对集中的课余时间以各种形式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深入实际、深入社会的实践活动。当今高等学校的教学本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且新的教育价值观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今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的问题已经从就业中不断地表现出来,所以本科生应该在完成了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尽量为自己争取一些培养适应社会各方面能力的机会,海洋药学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尤为重要。同时海洋药学高等学校也应该及时总结经验,完善不足之处,使本科生能在社会实践中受益。
1.本科生社会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来源于实践。教育改革以来表明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海洋学院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尤为重要。
1.1提高教学灵活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以生动、鲜活的实际经历弥补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社会实践的经历可以促使学生在返校之后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肩负使命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培养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1]。
1.2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能力
实践证明了,教书育人工作最需要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来讲课堂之外时间充裕,空间广阔[2],正是进行社会实践的最适宜时机。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使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能完全接触到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阅历。
2.本科生社会实践在就业中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已经开设与就业相关的各种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本科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提升专业能力,为就业提供坚实的基础。
首先,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自身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科生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实践都是很匮乏的,而刚刚进入社会又会出现自大、自负、自卑等负面心理影响自身的发展。因此深刻的认知自我,认识、理解社会,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之中,才能够准确的认识自我。在社会实践中,对社会的亲身经历,加深对社会,对工作的认识,学会客观地对待和评价周围的一切事物。本科生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不断评价,不断改正,从而实现自我与社会发展的相统一。
其次,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为就业储备实力。在枯燥的校园学习中,学生根本无法体会所学的专业对于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所以封闭式的教育模式很容易使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丧失原本的兴趣。而对于专业岗位的社会实践体验可以使学生得到深入了解和认识所学专业的机会。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实践对于本科生的专业培养及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实践可以使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合理化,准备一定的专业素质。通过社会实践与理论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获得对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第一时间转化为专业能力。弥补课堂教育与社会实际想脱离或滞后的情况。
3.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对于自身的重要性
本科生所处的校园相对封闭,学生生活又相对单纯,这样就造成了本科生对于社会缺乏相对正确、深刻、全面的理解与认识。而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纠正自我,完善自我。
首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本科生自身的思想觉悟。社会实践可以为本科生提供触社会的机会,对社会有全面和正确的认识。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还不够完全成熟,因此在面对形形社会实际的时候难以作出正确的抉择。不过社会实践可以缩短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距离,促进本科生对社会生活做出正确的理解和抉择。深刻体会社会的真实与残酷,了解群众与社会,才不会脱离群众。
其次,参与社会实践促进本科生的社会化。本科生的社会实践最初来源于社会化的需要。由于本科生自身的认识不足和地域局限制使得他们对社会认识的相对片面,进而造成对社会认同感不强。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转变角色适应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社会实践,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和适应能力。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己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敦促他们思考理论与实践如何才能衔接,促使他们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提高自身能力,为走进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3]。社会实践也使大学生深刻认识社会的现状和前景,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正确树立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
最后,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培养本科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社会实践的中,无论调查还是各种活动都需要把队员进行分工,各司其职,通过队员之间的互相合作和帮助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和效果。这样的做法更有助于加强本科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社会中与人共事时的奉献、进取和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培养本科生团队协作精神。
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服务,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又经受锻炼和考验,磨炼意志,开阔视野,增长才于,社会实践已成为本科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锡英.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茁壮成长[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90-91.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素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26-02
一、前言
社会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在现代社会对大学生高要求、高标准的压力下,高校大学生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高等院校也必须重新审视教育模式的改革[1]。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等院校应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便顺利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二、社会实践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与理论教学相适应、以实践方式来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教育形式,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2]。具体是指高校大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在一定理论指导和依据下,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在与社会人士切身交往的同时,了解社会,观察社会,并服务于社会,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快地了解本专业工作内容和企业标准,并认识到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从而在实践中尽快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各种能力,最终顺利进入社会工作的角色中。
大学生社会实践既可包括教学计划安排的教学实习、军事训练,也可包括假期参加的各种兼职,本文所探究的社会实践仅指在校大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现场,了解国情、锻炼自己的各种实践活动,这也是狭隘意义上的社会实践。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特点及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执行者是大学生本人,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可加强学习自主性,活动内容丰富,方式灵活,通过亲自动手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3]。
1.提高学习自主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通常安排在大学课程结束后,有的学生开始找工作,社会实践则为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制订计划,自行选择实践的内容,并自行与社会企业联系,在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这就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独立意识,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计划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加强学习自主性,这正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
2.内容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高校院校提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教育中十分必要。恩格斯曾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由于社会中每个人之间都存在一定差异,有人学得快,一点就通;有人则需要慢慢思考才能掌握。不同的人在不同方面有着潜力或特长,因此现代化教育十分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用单一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无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不能满足复杂化社会的需求。社会实践可使每个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内容,进而更好地完善自我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每个学生的实践目的更加明确,主动性更强,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鲜明个性。
3.使学生广泛地与社会接触。大学生走向社会必须要学会与人打交道,社会实践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锻炼机会。当学生准备进行社会实践时,首先需要自己去联系实践单位,通过与陌生人面对面交流,与社会近距离地接触,切身体会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可获得在学校课堂中无法取得的宝贵资源,在具体的环境中更好地完善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大学生实践是由学生本身选择,让学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工作岗位,结合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在自己感兴趣或有意向的企业单位进行现场实践,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能力状况,还能够更好地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提取精华,融会贯通,通过大量的实践知识,便可以提高操作技能能力,毕业后就可以更快地融入工作中。
四、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由学校提倡,学生自主完成的一项开放式教育形式,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实践工作,做好一定的监督、指导工作。在开展实践活动前,学校相关部门应做好动员工作,提出实践要求和目的,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社会实践的兴趣。作为社会实践的主要执行者,大学生更应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为自己制定相应的计划,以及明确社会实践的目标[4]。
1.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意向留在实践单位,这就需要大学生学会抓住一切外在机遇,通过自身努力,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入了解,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虚心向前辈学习,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主动把握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机遇。
2.对于社会实践期间的福利或补贴,希望大学生正确对待,认真权衡能力培养与赚钱之间的关系。赚钱固然重要,但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新人而言,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工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作为应届毕业生,想要在实际工作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有实力雄厚,才会稳立于企业获得高新职位[5]。
3.大学生社会实践通常是要在企业磨练,这就需要他们了解企业与学校生活的区别,在企业实践期间,不能像在学校那样散漫,必须严格遵守所在单位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尽量以正式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要无故缺勤,迟到早退。当然,作为一名还未毕业的大学生,有特殊情况也可以酌情考虑。但是,不论是在实习单位,还是在社会集体生活中,都要学会尊重前辈,并与同事能够和睦相处。
五、总结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重要阶段,将大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提早熟悉工作环境、了解社会,对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和个性完善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李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环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9,(12).
[2]潘玫杏,初世红,沈一桥.大学生社会实践内涵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校外教育,2012,(2).
[3]马奇柯.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J].湖北社会科学,2003,(4).
[4]吴晓晴.浅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被调查者参加社会实践的类型,以志愿服务最为突出,66.93%的同学参加过志愿服务。而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外出参观、挂职锻炼分布较为均匀,分别为22.97%、38.61%、8.71%、22.97%。这与医学生积极参与义务健康咨询等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类型广泛的特点相符。在累计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方面,80小时以下、80~160小时、160~320小时、320小时以上的分别为49.1%、29.5%、11.5%、9.9%。进行卡方检验后发现年级对累计时间有影响(P<0.05),随着年级的增加,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增加。在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方面,分别有27.7%和25.7%的同学是为了达到实践学分的要求和提高专业技能。说明实践学分要求对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督促作用,同时由于医学的专业特点,医学生也有希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的主动要求。18.6%和16.2%以了解社会和奉献爱心为目的,体现了我校学生希望与社会融合的愿望和医者乐于奉献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最想学到的内容调查中,47.1%的同学希望加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28.7%和16.8%的同学希望巩固专业知识和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说明医学生不仅认识到在社会实践中要巩固专业知识,提高操作技能,还认识到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对医学生将来就业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在医学生社会实践必要性的调查中,34.3%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59.2%的同学认为有必要,表示有合适的机会可以尝试。这说明医学生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参加的愿望。说明医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认为最能提高就业能力的实践形式的调查中,有65.5%的同学认为到单位实习更能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15.2%、9.5%、7.7%的同学认为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和志愿活动对提高就业能力影响更大。到各单位进行实习,例如到医院进行见习、做导医以及到相关卫生部门实习,使同学更加了解医疗行业的现状、就业状况以及自己的优劣势,为未来的能力提高和就业方向提供导向。由于医学的专业性极强,科研能力是医学生的必备能力,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可以帮助医学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而在以义务健康咨询为主的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医学生可以站在医生的角度为群众服务,对夯实医学知识,提高医学专业素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2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本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来测量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各方面的影响程度。在7项指标中,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意愿的影响率均达到70%以上,而责任意识、艰苦奋斗、奉献精神等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团队合作、抗压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率达到80%以上。这五项能力均属于就业通用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能够得到锻炼。数据表明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就业通用能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而科研创新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则需要课题研究等特定的实践形式来提高。这种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有助于提高科研及理论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医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见表1)。在对医学生影响最大的就业能力调查中,分别有40.6%、26.1%和12.7%的同学认为社会实践对提高实践操作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最大。数据表明,在目前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学生在这些方面能力的提高作用较为突出,这也与李克特等级量表的结果相符。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与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相符,说明在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实践操作技能诸如临床操作等技能是医学生的重要技能,也是就业的重要技能,该方面能力的提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医疗行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能力强的人才,更需要能适应医疗行业现状、心理素质好、富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人才,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素质能力的提高是促进医学生就业,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见表1)。
3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在对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社会实践的类型对科研能力提高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科研能力培养的专业性有关,医学院校应该多开展偏向学术化的实践类型如课题研究与社会调查等等,以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社会实践累计时间对七项就业能力指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践目的对于除了心理素质之外的另外六项就业能力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就业能力的提高与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长短无必然联系。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和对社会实践的态度等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同学们社会实践的效果。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最想学到的内容对就业能力的操作技能、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学习意愿和行业选择方面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他们最想加强操作技能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相符合。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和人际关系能力这两项对就业能力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最想学到的内容对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提高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专业性相关,也与上文中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受影响程度小相符合(见表2)。医学生认为的最有利于实现其就业的实践形式对各方面就业能力提高的影响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各学院学生的特点不同,对其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选择符合各专业医学生特点的社会实践形式有利于不同专业学生提高其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能力。
4结语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就业能力的培养均有影响。以义务健康咨询为主的志愿服务是医学生参加最广泛的实践类型,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等。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社会实践对医学生理论知识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影响程度不高,说明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是主要来自于第一课堂教育,医学院校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类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医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医学院校可以加强和鼓励学生自主组队进行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资金支持。
[关键词] 社会实践 课题管理 实践教学基地
一、社会实践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学习掌握专业课程、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成长成才、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尝试将其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为其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实习,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对照,发现所欠缺的知识点和理论基础,自觉拓展、丰富新的理论知识。这样,大学生就可以将从课堂教学中得到的理性认识和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得到的感性认识紧密结合,从而深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2.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科学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在切实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可以在知识结构上得到两个方面的收获:一是获取了关于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的直接经验;二是在实际运用中“消化”已学的知识,加强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促进大学生将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植根于心中。这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精神和人生态度,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处在相对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困难及所遇到的问题也是不断变化的,所对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由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他们要独立面对各种问题,要求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4.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需要一个团队协作去完成的活动。因此,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需要学会处理个人与团队成员、与访谈对象、与指导老师等各方面的关系,通过沟通合作逐渐建立起与他人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乐于同不同个性的团队成员、访谈者和老师交往交流,听取各种不同的见解包括反对自己的意见,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道德素质和自律意识,促进自己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二、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实践作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这一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不断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越来越贴近社会的变革和大学生成才的需要。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社会实践思想认识不够。部分高校领导、师生认为社会实践无非是组织带领学生到社会、企业和农村走一走、看一看。由于对社会实践的动机、目的认识不清,虽然有学校号召组织大学生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缺乏得力的措施,导致部分同学在参加社会实践时只是随意找个单位敷衍了事。
2.主体参与意识不够。有些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不强,认识不到社会实践对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很多社会实践是在学生不情愿的情况由院系勉强组织的,这显然与我们开展社会实践的初衷相违背。此外,在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生也过多地注重校内课堂学习,认为社会实践只是浪费时间和经费,这也阻碍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3.活动的实效性不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宣传,有效的宣传确实对社会实践的开展大有帮助。但是近年来,有些高校一味把社会实践“搞大”,追求轰轰烈烈的出发场面,追求轰动效应,对社会实践的规模、主题、形式宣传多,对社会实践的过程、收获、效果宣传少,给人产生有名无实,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此外,部分师生的科研水平有限。以及现有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难以直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引不起地方和单位的兴趣与积极性,更是给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一种实践和科研无用的误读,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产生了消极作用。
4.缺少既懂理论知识也懂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导致专业老师对社会实践指导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与所学专业和所学课程相结合,专业教师和课程老师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将会极大地提高社会实践的成效。但在目前社会实践中,由于“双师型”教师的缺乏,老师除了参与大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外,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参与不多,即使参与了也仅仅是起带队作用,而大学生的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是需要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教师共同指导的,若没有老师对实践各环节的指导,学生的实践难于有成效,也很难出成果,对其科研能力的提高也很有限。
5.社会实践经费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变革,使得学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尤其是新建独立学院,在建设和完善校园及办学硬件环境的巨大资金压力下,往往难以满足广泛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首先,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所需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远远超过他们在校内的消费水平;其次,自费组织社会实践、开展科研活动对大学生来说也是笔不小的负担;再次,在高校招生“并轨”后,特困生比例增加的情况下,动员包括特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相当困难。
三、如何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1.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意义的认识。改变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的状况,要解决体制问题、投入问题、社会环境问题等,但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和领导重视问题,思想上高度重视是提高社会实践效果的前提。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全社会特别是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组织、引导、经费落实等多方面给予强有力的保障。
2.推进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不能机械地将其理解为参观、实习以及暑期“三下乡”等狭隘范围。应该在当前暑期三下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模式基础上拓展实践的范围,不断深化社会实践内涵,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所学专业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把集中实践教学与分散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集中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教学单位统一联系实践单位,以学生自然班为单位进行集中实习,并要求写出实习报告。分散实践教学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以个人或分成若干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二是利用寒暑假,教学单位联合宣传部 、团委、学工处在学生放假前将实习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假期根据调查题目自行完成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有关指导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所负责的学生进行检查,帮助他们解决调查中所遇到的问题。
3.建立较为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是开展好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有力保障。为此,必须做到:(1)建立典型基地。如历史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基地、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基地、与专业大致对口的大中型企业和公司等。(2)加强基地管理。在建立和管理社会实践基地过程中,命名挂牌、共建合作、示范建设、双向收益等重要环节都应注意抓好。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认清国情,从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4.社会实践教学实行课题管理。我院经验证明,新时期的实践性教学摒弃原有的组织形式,采取申请课题的方式进行,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体程序如下:(1)预设实践课题。由学校有关教师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根据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当前的形势、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专业学习中所关心的问题,列出部分研究课题,拟定课题研究的提纲、所需经费,规定每个课题应完成的时间。(2)选定实践课题。有两种做法:一是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参加社会实践班级里的学生自愿组成若干个小组,自由选择要研究的课题,列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来说明如何完成所选课题。二是研究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写好计划书,经领导组认可,指定课题指导教师后,学生就可着手进行调查研究,这样更可增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展示他们的创新能力。(3)完成实践课题。当学生研究课题确定后,指导教师要负责落实各课题小组的内部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严格进行检查、监督和督促、指导,强调集体合作集体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协作能力,力争使每组学生的实践报告都能是一份合格的答卷。
5.认真总结经验,推动社会实践健康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重实践、多锻炼要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投身社会必备的理论,更要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认真实践。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广泛报道大学生社会实践,宣传社会实践的作用,宣传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的作用,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使社会实践在当代大学生中蔚然成风。同时,各校认真总结和推广社会实践的成功经验,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瑞琼,郭虎史.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功能.素质教育论坛,2008,(06).
[2]郭学鹏.大学生有效社会实践探索.北方经贸,2008,(05).
[3]熊辉.社会实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人才开发,2008,(02).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关系着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近20年来,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10.3%,在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二,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我国单位GDP的能耗几乎是发达国家的四倍。这足以说明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中重数量和速度,轻质量和效益,节约意识差,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的不够牢固,在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方面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办事,资源管理粗放,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制度不完善,社会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同时也是研究节约的科学,经济学中的节约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生产成本的节约,二是交易成本的节约。生产成本的节约主要在微观层面,交易成本的节约主要在宏观层面,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经济学研究节约问题假设的基本前提就是资源稀缺和理性人。因为资源稀缺才有必要研究节约问题,如果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研究节约问题就没有意义。同时,节约也只有在理性人假设的条件下才成立,只有人的理才有可能节约资源,非理节约无从谈起。我国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人并非完全理性,他们在消费自己的资源时非常理性,消费国家或他人的资源时部分理性,或者非理性,他们总认为国家或他人的资源无穷无尽,无论如何消费都不需要自己付出任何代价,自己的资源是稀缺和珍贵的,来之不易,这种观点和想法是产生损失和浪费的根源,也是人的本性决定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必须依靠制度来管人管事。制度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和基础,好的制度能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恰当的制度选择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建设节约型社会涉及的制度有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讲主要是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从微观层面讲主要是履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和规定。这两个层面的制度都很重要,它们相互补充完善,缺一不可,但相对而言,能从根本上抑制资源的损失浪费,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最重要的还是资源配置制度,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来调控社会资源,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价格机制来调整余缺,用经济的方法把资源节约与否的受益受损规定到个人,使所有的人都能为自己消费的资源付费或负责,使社会资源的价值与效益得到充分体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社会资源的初次配置很关键,初次配置的公平、公正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资源能否有效的被利用。如果社会资源的初次配置合理有效,资源的价值与价格基本一致,那么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资源的二次配置就会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严谨、细致、周密;如果社会资源初次配置就不合理,资源的社会价值不能得到真正体现,或者把有限的社会资源配置在不需要资源的地方和不能使社会资源发挥作用的地方,那么无论资源的二次配置多么优化,对资源的管理有多么规范和严格,社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是不可避免的。如某工厂如果是免费用水或用水成本很低,工厂很可能就不关心节约用水问题,也不会采取更多的措施限制浪费水资源的行为,措施制度越多,监督成本就越高,有时候监督成本甚至超过水费,这对工厂是得不偿失的,但如果工厂的用水成本很高,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就不得不千方百计节约用水,控制成本,这是制度和市场的力量,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是节约资源,避免浪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竞争机制是最好的制度安排。工程项目通过公开招投标可以降低工程造价,对资源利用的招投标可以有效的节约资源,真正体现资源的社会价值。有竞争才会有节约,竞争是节约的最好约束,竞争是通向节约的钥匙,竞争机制把节约纳入到比赛的轨道,通过竞争机制的作用,使社会资源的产权明晰化、节约制度化,使社会资源的配置不断优化。目前我国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程度还不够高,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资源消耗高和损失浪费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创造一种有利于形成市场竞争机制的社会氛围,逐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运行制度化和法制化,社会资源产权明晰的目标,尽可能的把资源利用的效率不断提高,把损失浪费不断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