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9 17:48:53
序论:在您撰写金融对经济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业生产资料一直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民收入渠道缩小,增收困难。据相关报道,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发展,问题已经由最初的浅要层面的经济问题逐渐深及到更进一步的社会问题。金融危机影响使农村人民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无一技之长用以谋生的高龄农民,另外,那些只依靠农业种植来生活的农村家庭,金融危机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下降以及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使他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农民的不满情绪也逐渐增大,对社会安全稳定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加强农村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想提高农民的收入,政府在巩固农村第一产业的基础上,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二与第三产业,使农业发展方式有所转变,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变为从农业生产到加工农产品,到将农产品流通,最后经营销售,使其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使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能够大大提升,在这一完整的产业链中,农民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实现增收。同时,政府还应该帮助农民将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建设品牌,将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的质量以及档次提高,使农民能够依靠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另外,政府还应该将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农村加快产业化经营的速度,从而能够有效在农村中推进新技术、促进新产品等的更新速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速度,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收入。
(二)多渠道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要想维持农村稳定,就必须要彻底解决农民就业困难的问题,首先,政府应该要将农民以及企业结合起来,在农村建立其帮扶政策,在农村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农村培训制度,使下岗农民以及返乡农民能够得到专业的培训,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使农民的就业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另外,还可以在农村建立起完善的创业鼓励政策,倡导农民一起合作,以农村为主要根据地,自行创业,将荒山、闲置用地以及厂房等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作为创业基地,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创业的补助,使农民能够放心创业,通过多种途径,使农民的就业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三)完善农村保障体制。要想保证农民的收入,政府应该在农村中完善保障体制,可以适当加大对农村的投入资金,将农业信贷的限制合理放宽,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大的资金发展经济,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另外,政府还应该在农民的医疗、养老以及事业等方面加大保障覆盖面,使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得到保障,使农村社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
(四)加快建设农村合作社。政府可以鼓励农村建立专业的合作社,加强农民的合作,使农业生产能够呈现组织化建设的现象,使农民能够保证以产业化、专业化以及规模化的生产方式来面对日益严重的市场竞争以及经济风险。政府要在农村宣传合作社的重要性以及作用,使农户能够自行成立;另外,政府还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社的指导,使农民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农业发展的新产品以及新技术,使农产品能够实现丰收,从而加大农民的收入。
结束语: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县域金融服务体系远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农村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其业务主要限定在政策性收购资金的支持上,而其应有的支持农业开发功能根本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三农”信贷支持与“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极不匹配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主要集中于大企业和大项目,“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占比较小,远远不能满足“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1999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对农村中小客户的服务越来越弱,信贷投放权纷纷上收,从而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农村信贷结构调整滞后于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大量农村资金“农转非”,使本来不足的农村信贷资金越发捉襟见肘,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3.乡(镇)级农村信用社的撤消严重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稳定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金融机构,与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始终高比例地保持着向农户放贷的领先地位。然而,小微借贷市场的乡(镇)级法人社的全部撤消,所导致的后果是,被保留的县级统一法人社其力量在不断发展壮大,地(市)级、省会城市级和省(区)级为单位统一法人社的数量在逐步增多,但是,其支持“三农”小微贷款的意愿却在逐步减弱。按照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及资本的逐利性特征,其发展重点将超越农村市场,这必将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
4.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不强目前,为农村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有农村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正规金融,以及还包括大量的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然而,正规的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不强。农村发展银行,只是将业务重点放在了粮棉油收购方面,真正供给“三农”的信贷资金数量很少,并且,在县域以下并没有网点。农业银行,贷款门槛高,并且撤销合并了县以及县以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将信贷业务转向了城市。部分农村信用社采用的商业化经营模式也将从农村市场吸收的资金,部分流向收益较高的非农部门,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则难以得到金融支持。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对“三农”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
二、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1.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注重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业务,并从税收、保费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鼓励。鼓励民间借贷进入金融市场。投资能力不断提高的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仍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只能以非正规金融的形式游离于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既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素,同时也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应该将经批准从事专业放贷业务的机构或组织从一般意义的民间借贷主体中分离出来,作为专业放贷人对待,引导民间资本规范从事资金借贷活动,鼓励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运作。
2.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机构多样化,也就是既要有大型商业银行,又要有区域中型银行,还要有小型金融机构。而多层次的金融需求需要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予以支持。应鼓励和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农村建立分支机构,或发起组建村镇银行,通过创新金融担保方式等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通过改革建立与农村多种融资需求相匹配的政策性、商业性和民间金融等多种性质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竞争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应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立以农村信用社为支农主体的地位,利用信用社网点多和覆盖广的优势,推行其向村镇银行的试点转变。因地制宜地推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试点的建立,构建以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市场。
3.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农村担保体系,为农村信贷提供风险化解服务。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即可以采取政府组建,政策性运作模式,也可以采取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无论采取哪一种运作模式,都是通过政府的力量组建担保。实践中,应努力构建由县、镇或村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出资的地方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担保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征信体系,通过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为金融机构提供有贷款需要的农户和担保人的资信状况。积极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镇和信用企业等的评选,鼓励农户和小微企业等参与信用评比,对信用高的农户、村、镇和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在对其发放信用贷款时适当增加额度,并给予优惠贷款利率等奖励,鼓励并提倡这种信用行为,扩大其在民众中的影响,把信用的形成和维护打造成一种民众共识,一种可以测量的道德标准。
4.加快农村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机构应不断加强自身服务意识,加大创新力度,深入了解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着力开发适合农村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产品,切实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和金融服务水平,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信贷产品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农户的信贷需求,满足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要积极探索推广“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社员联保+银行信贷”等贷款模式,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小企业及农户扩大再生产。不断完善“信贷+保险”的合作模式,把林权、土地、水域、宅基地、农机具订单等经济资源的抵押功能发挥出来,大大增加市场的有效信贷供给。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银行业发展 影响机制 政策建议
如何使一国的经济长期保持快速而高质量的增长是当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根据凯恩斯的国民经济决定理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许多国内外学者对居民各类消费、投资、净出口以及技术创新等增长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和理论的研究,获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我们看到,目前经济增长理论重心并非放在金融方面,而是致力于增长因素的讨论,如知识、高新技术,以及人力资本等对增长影响的阐述,然而要使得这些因素在经济中得以有效释放,金融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弱化金融因素,拉大了与现实经济之间的距离,就缺乏对增长复杂性的一个全面综合的有机认识。因此,除了从增长因素外,在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还应从金融的角度来考虑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故本文试图从计量经济学角度研究银行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通过对近几年的GDP数据与银行业发展规模的数据做相关的实证检验,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金融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作用。
一、研究背景
1.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从金融体系的功能上来看。金融体系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实现资金在不同经济单位之间的融通,以及同一单位的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重新配置,可提高资金的借出者和借入者的效用,促使资金流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货币资金作为一般的等价物,可购买各种生产要素,有利于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实现宏观经济高效有序的运行。重要的是,个体资金较分散,任一个体都无法进行得的投资。通过资金融通,这些分散的资金可快速集中以投资盈利较高的大项目,达到规模效应,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较大的溢出效应,可以带动其他部门或行业的经济增长。
随着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各种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以及金融资产在居民财产中所占比例的提高,金融体系在整个社会生产各个环节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一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就我国直接融资不是很发达,间接融资仍占主导地位的状况而言,金融中介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银行业作为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其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必然对经济的增长有重大的影响。
(2)从经济增长与发展来看。根据哈罗德・多马、“内生增长理论”,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增长理论都认为资本的增加有助于产生高的增长率,可见资本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银行体系可以实现资金融通并且为居民提供了储蓄的渠道,有利于资本的积累与增加。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在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实现资金融通;(2)为社会生产各个环节提供资金保障;(3)聚集资金,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2.经济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整个社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要求有较强的金融体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多种便捷快速的融资渠道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在我国直接融资市场不太发达的情况下,银行是企业及个人最重要的融资渠道,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融资需求的增加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水平,以及应对风险能力的提高。
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变使得经济的复杂程度提高,联系日趋密切密切,风险类型增多,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成为刺激商业贷款需求的主要原动力。
从微观机制上来讲,收入的提高可以刺激个体进行各种金融投资行为,促进银行业的发展。
二、实证模型
1.变量与数据。为了研究银行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选择1997年1月到2008年6月每一季度的GDP作为经济增长的量度,限于数据的可得性,使用1997年1月到2008年6月银行业的规模水平,以及其对商业银行在配置国内信贷中相对中央银行的重要性这两个指标来对银行业的发展程度来进行量度:第一个是金融深度指标X1,反映金融中介的总体规模,等于M3/GDP,由于M3统计数据的缺乏,用M2来代替。由于M2为时点指标,GDP为时期指标,以季度处和季度末的M2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季度M2的值。该指标越大,表明银行系统整体规模越大;第二个是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对中央政府债权、对其他部门债权、对非货币金融机构的债权季度末余额之和(即国内信贷总额)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对中央政府债权、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融机构债权之和X2,用以衡量存款货币银行在配置国内信贷中相对于中央银行的重要性。该指标越大,商业银行系统对外生因素的依赖也就越低。
2.实证模型。(1)根据以上选定的变量,以及关于二者关系的理论分析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得计如果如下:
根据上述结果,X1与X2的t统计量显著,说明反映银行业发展的两项指标:金融深化指标X1和商业银行在国内信贷分配中的重要性指标X2都显著的进入到回归模型之中,商业银行的规模水平及其在国内信贷分配中的重要性与经济增长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统计量F为20.13449,,表明模型在整体上也是显著的,回归效果较好,反映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反映了银行业的发展在整体上对整个国民经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为了研究经济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建立如下两个模型:
进行最小二乘回归的结果如下:
及之都很小,模型整体上不显著,说明在我国当前状况下商业银行的规模并不是由经济增长直接决定的,这与我国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不高,银行行为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主导的特殊情况有一定关系。
t统计量显著,及都比较大,模型回归效果较好,表明经济增长是的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国内信贷分配中重要性提高。
3.实证分析。以上模型的回归结果与我国银行系统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银行业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实现了向银行经济的演化,在这个过程中,居民储蓄不断增长,信贷规模呈现出不断发展上升的态势,其结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2002年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银行业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在规模水平还是经营水平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我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同时,经济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业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市场经济复杂程度的提高,使得银行这个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国内信贷分配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中也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 结论
综上所述,银行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具有较大推动与促进作用,银行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其在国内信贷分配中重要性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推动银行业整体的发展,使得其在国内信贷分配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政策建议
国民经济建设中处理好金融发展尤其是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银行业,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部门在经济增长中所作的贡献,努力推动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改善其经营环境,提高其经营水平,使其与国际金融机构接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金融保障,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其次,要使金融中介机构的规模,以及其在国内信贷分配中的重要性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再次,也要利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来促进银行,以及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其经营业绩、经营水平,努力达到世界一流金融机构的标准。
参考文献:
[1]田文绍:经济运行中的经济与金融增长
[2]谢瑞平 宋文博:宏观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2007中国数量经济年会论文集
关键词:金融化 宏观经济 策略
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轮快速发展周期,平均经济增长率10多年来达到10%左右,GDP总量也由2000年世界第六上升到2010年的世界第二,宏观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伴随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是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广泛渗透,金融市场的不断成长。虽历经自2007年10月开始以来的四年大熊市,我国国民经济证券化率仍然从2001年的 50.16%上升到2011年的 63.74%,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不可改变,可以预见,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空间还十分广阔,经济金融化的趋势将更进一步需要对中国经济的金融化趋势及应对予以关注。
经济金融化的一般内容
(一)经济金融化的概念
迄今为止,金融化并没有一个建立在广泛共识基础上的定义,但不妨碍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就用它来描述和分析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保罗·斯威齐在1966年,就将金融看成是与“销售努力”同等的一种吸收剩余的方式,强调有大量的国家“剩余”被转移到金融、保险和房地产部门。从而导致这些部门资产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金融化问题上与斯威齐观点比较一致,他从资本积累出发将金融化看成是“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产业部门(甚而从诸多正在扩大中的服务业部门)转向金融部门”。
热拉尔·迪蒙和多米尼克·莱维(2005)从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角度将金融化理解为“金融资本”(由资本所有者的上层和金融机构组成)权力的重新恢复和扩张,即金融资本这样一个食利者特定阶层的收入、财富和权力的恢复及其政治、经济势力的不断增强。
戈拉德·A·爱泼斯坦(2007)在《金融化与世界经济》一书中对金融化作了一个相当宽泛的界定:“金融化”是指金融动机、金融市场、金融参与者和金融机构在国内及国际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阿瑞吉(Arrighi)
在1994年出版的《漫长的20世纪》(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中,把金融化解释为权力转型阶段资本之间和国家之间竞争加剧的结果。格·R·克里普纳遵循阿瑞吉对金融化的定义,把金融化理解为一种积累类型,在这种类型中,利润越来越来自金融渠道,而非贸易和商品生产。托马斯·I·帕利(2010)采纳了爱泼斯坦关于金融化的定义,金融化是指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上,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业精英们对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过程。
我国学者王广谦(1996)认为经济的金融化是经济货币化的延伸和发展,定义为一国国民经济中货币及非货币性金融工具总值与经济产出总量之比值的提高过程及趋势,经济金融化的程度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尽管对经济金融化概念的理解各种各样,解读角度比较多元化,但是,在经济金融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主要特征却是相通的,并无本质区别。本文对金融化的分析更接近爱泼斯坦和帕利对金融化的理解,认为经济金融化是金融体系(包罗金融机构、金融行业和人员等)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对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扩张过程。
(二)经济金融化的原因
西方学者不少从理论上探究金融化的原因,认为新自由主义的重要经济政策如全球化、小政府、弹性劳动力市场和摒弃充分就业等都是有利于金融资本的,而且都是在金融资本的推动下实施的,导致的经济结果就是金融化。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在诸多方面都与美国存在很多不同,如体制、发展模式、政府定位等,金融化的动因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资本的逐利特性。马克思笔下的“高利贷资本”就是现在金融资本的影子。资金不仅需要进入实体经济获取利润,而且还要求进入公共领域获取租金,进入金融领域获取利息和红利,从而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升,资产价格上升必然使得金融部门利益增多。此外,改革开放使国家对经济的管制进一步放松,经济自由度超过以往的时期,特别是民营资金能够进入金融领域,从而为经济金融化创造了条件。
我国渐进式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市场竞争的强度逐步增加,实体经济竞争加剧,税负偏重,利润率不断下降,不少资本转投金融产业。这几年来,温州商人不断转战国内外房地产市场,而没有将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发展。而不少国企也纷纷涉足金融业,从事保险、信托、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等业务,投资于房地产开发的中央企业曾经更是不胜枚举。占据国民经济重要力量的央企大量涉及金融产业是不争的事实,这无疑是金融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了金融化的步伐。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资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套利活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逐步放开资本市场,近年来热钱大量涌入,助长了资产价格的高涨,从而推进了经济的金融化进程。
政府引导的投资拉动模式和人民币升值。近些年来,政府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国家财政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必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压力逐年加大。加上,为应对人民币升值,进行外汇对冲,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更加促进了宏观经济的金融化。
关键词:循环经济;金融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对金融的诉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因此发展低碳节能的循环经济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出路,是对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切实践行,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纽带,其运行规律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支持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高投入离不开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综合国力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应该不断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化,但是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高投入。由于循环经济对于设备、工艺流程的要求高于其他行业,而起相关技术更新换代比较快,因此在循环经济研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在获得循环经济研发成果后,将技术转化为成活也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二)循环经济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公共性和局部性,离不开金融支持[1]
循环经济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主要包括公共性特点和局部性的特点,而起公共性主要是针对循环经济的研发成果投入生产后,相类似的产品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很难对其研究成果、知识创新具有基友,其外部性特点主要是指循环经济产品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会大于研发单位或者研发个人的私人收益,因此就存在投资与收入不成正比的状况,这就更需要外来资金的支持,除了借助国家财政支持,还要不断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力量,加强金融业的有效参与。
(三)循环经济资金需求的特征
因为循环经济对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依赖性比较大,因此循环经济的资金需求也就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循环经济在资金需求上具有持续性强的特点。由于循环经济产品主要是依赖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因此要想不断的扩大市场份额,就要加强企业的研发能力,使企业产品能够走在市场前沿,而这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其次是时效性强。因为循环经济市场变化比较快瞬息万变,如果研发支持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就会错失市场先机。最后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其融资的过程中对融资主体的多元化也具有要求。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模式探析
(一)金融服务理念创新
要想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认识到金融支持对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循环经济对于相应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金融行业应该不断提升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抓住循环经济发展的基于,促进金融创新,突破金融行业发展的瓶颈。只有理顺经济结构,才能够提升贷款企业的还贷能力,才能降低银行的风险,才能增加利润收入,因此“金融业不应该把循环经济中的‘环保指标’看作是其发展的障碍和束缚,而要将其看做降低决策风险和收款风险的可靠保障”[2]
(二)金融市场创新
实现金融市场创新要从两方面下手,一是积极推动循环型企业上市,进行融资,这就需要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相关部门对一些循环行企业(例如在节能降耗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放宽政策,使其可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上市,促进循环经济企业能够用更好的吸纳社会资源。为了使循环经济企业能够更好的吸纳社会资金,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政策性倾斜优惠,充分发挥金融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第二,“实施保险创新,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资金投入的风险分散和疏导机制”[2]。在进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风险,这个时候就要完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保险业在规避风险的作用。
(三)金融产品创新
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开发出与循环经济有联系的金融产品。可以对其抵押担保业务范围进行拓宽,允许循环经济企业使用无形的知识产权进行抵押、创新担保方式。不断推出与循环经济对口的信贷产品;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方框抵押担保的范围,加大对循环经济企业资金投放的力度,对于效益好、积极响应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可以进行信贷支持,同时不断借鉴国外相关传业发展的经验,结合本地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很低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
(四)金融监管创新
要想发挥金融行业对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进行金融监管改革势在必行,找逐步加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也就是要求金融企业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循环经济企业的需求,使自己的产品能够得到循环经济企业的青睐,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提高服务、降低成本。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开发新的信贷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加大对节能环保、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
(五)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要想达到为循环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目的,首先要实现自身的发展的强大。但是在现行的金融组织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金融业为循环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实现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应该做好以内容: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地方性金融机构的重要性,扩大市场,通过加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建设,加强大城市商业银行建设等措施,不断提高竞争力;其次对于一些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有关部门要进行市场整顿,对于存在不法经营状况的机构及时取缔,对于合法经营的企业,对其行为进行规范,促进企业文件发展;最后“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的资本支持作用”[3]。要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对循环经济企业进行投资,并通过举办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吸引股权投资基金的对循环经济的注意力,加强股权基金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付乐,付博.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探析[J].企业经济,2012(10).
[2]李扬.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探析[J].甘肃金融,2012(03).
关键词:金融;金融风险;产业安全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8-0073-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8.19
一、引言
学术界对金融风险与产业安全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金融风险与产业安全问题得到了社会的日益重视。本文对金融风险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金融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角度,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论述了金融风险对其的影响。第二部分是金融对于产业发展的多个角度的影响分析。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将金融风险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来看,分别从影响特征、影响范围、影响结果、马克思理论视角等四个角度对其作具体论述,最后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为国内产业经济的发展预防金融风险的消极影响提供参考。
二、金融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金融安全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John Law(2005)指出,为了克服金属供应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国家应创办银行、发行纸币[1]。许胜利(2009)全面地分析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理论基础出发分析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路径。他认为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消费发展水平偏低且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并从“西方消费函数理论”、多恩布什的“流动性约束假说”消费函数理论以及古典经济学等经典理论出发总结出了六条消费发展中的金融作用路径,说明了金融发展对消费的作用的多重性与复杂性,从他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金融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2]。陈元(2010)认为“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我国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和任务,这对金融支持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二)金融安全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有学者研究了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陈春生(2009)分析了陕西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提出要努力提高农业劳动产出率,推动农业大发展。要积极发展直接服务于农民和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得到了农村金融投入是主要途径,构建农业、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投入机制是解决农村投入稳定增长问题的必由之路的结论[4]。郭荣普(2011)论证了农村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问题中很重要的问题。其中说明了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思维,金融对经济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商品经济决定了金融的产生,还决定了金融的规模、结构以及发展速度。在马克思看来,货币通过很多因素如商品价值、商品交换等影响经济,这种反作用一方面对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又衍生出金融风险演变成危机破坏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即对经济发展存在负面作用的可能性。农业企业化的经营对资本的需求量大,金融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5]。李文昌(2007)论证了所有对农业发展提供支持的投入中,金融的投入是重要因素,也是对农业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的因素。只有农业金融投入的力度到位,才能对农业进行有效的支持。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金融投入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制约因素而步履维艰。金融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许多其他行业[6]。
三、金融风险影响产业发展的多角度分析
(一)金融风险影响产业发展的特征
周燕(2009)指出,国内许多学者普遍认为外资进入是影响一国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外资对产业的控制程度越高,则产业安全的情况就越不容乐观[7]。黄娜(2010)认为,从产业发展方面看,发展环境趋于复杂、产业安全面临更多风险,而我国产业发展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很大影响[8]。卫教善(2010)在分析我国汽车产业安全特征时指出汽车产业中的关键部分都被外方控制,其中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掌控都由外资占主导权。汽车产业中零部件的生产领域外资控股的趋势渐强,而且我国自主品牌的产品发展滞后,市场占有率低,配套能力相对外资企业占很大的劣势。外资因其完善的产业链在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占据垄断优势,并且凭这种垄断挤占中国内资企业的市场[9]。徐飞(2010)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可能表现在很多层面,例如可能会导致国内金融业瘫痪、国内实体行业的融资不畅从而导致实体产业受到破坏性的影响、影响国内的就业情况、国内经济内需不足等等。但是这些现象都只是表面现象,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实际上是基于理性预期理论的人们对于未来经济走向的理性预期做出的选择[10]。
(一)明确低碳经济的重要性,提高银行金融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要想让银行金融提高对于低碳经济的重要性,首先需要加强社会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并且让银行了解到低碳经济确实可以给自身带来较大利润。要达成这点,必须使银行将低碳经济融入经营理念中,在这一方面可以吸取国外金融机构的经验,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金融人员的综合素质,由人员这个“点”扩大到行业整个“面”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只要有了扎实的理论技术作保障,才可以将低碳经济在银行经营活动中贯彻落实,进而促进低碳金融的发展。
(二)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
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金融机构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统筹好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提高绿色信贷的市场份额,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好企业的自身效益。首先金融机构需要明确的是,在开展低碳经济发展的短时间内,会对自身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能够解决企业高能耗高污染的长期发展缺陷,降低信贷风险,进而使银行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还要了解进行低碳经济发展会失去一部分的固定客户,在市场竞争中丢失一定份额,但是这也是为长远的发展以及寻求低碳环保型客户做必要的准备,也是将以前高污染的信贷模式向绿色信贷转变的必经过程。最后,由于银行金融企业与其他企业机构的差异性,其涉及的社会部门众多,牵连的范围广,所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是其义务,只有保证社会效益得到体现,银行才能实现其价值,只有通过绿色的经营发展战略,才可以实现社会效益与自身利益双赢的局面。
(三)加强对低碳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
进行低碳金融改革的主体是金融人才,其主观能动性直接决定改革的成果,所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是必要的改革过程,只有综合素质强的领导者才可以保证银行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处境。按等级将人员构成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管理人员以及金融人员。具体做法如下。一方面,加强领导队伍的建设。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管理人员必须做好榜样作用,自身必须具备专业的技术,对于低碳经济业务能够熟练操作,并且可以承担其他人员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由管理至下,开展对金融人员的培训,人员需要了解国家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适当的奖惩措施,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对人员的业务客观考评,将人员的工资绩效与低碳经济的业务开展相结合,增加金融管理人员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度,从而提高银行人员整体的综合素质,增加低碳经济实施的效率。
(四)强化监管机制
为了应对企业在进行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必须要有完善的规范制度来约束银行的经营活动。从国外优秀的实践经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低碳项目交易中监管制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对低碳客户的信息收集,对与客户合作的过程中,要了解客户的低碳发展意向,并且组织专项人员研究,从而根据客户的变化情况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逐渐形成有自我风格的服务内容,为采取针对性金融服务方案的制定打好基础。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