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旅游产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29 17:48:52

序论:在您撰写旅游产业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旅游产业发展

第1篇

[关键词] 旅游产业 旅游资源 区域旅游 营销环境

柳州市旅游业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起步阶段,尚未成为旅游的热点城市。怎样寻找一条适合柳州旅游产业化的路子,使柳州市由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向旅游产品丰富的强市转变,由旅游中转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效应带动柳州市三江、融水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更充分地融入到快速发展中的区域旅游业中。这些都值得我们去仔细认真思考,找出答案和对策。

一、 柳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资源的特点

柳州市旅游资源丰富,类型比较齐全,是发展旅游业的坚实基础。柳州与桂林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也是广西仅有的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喀斯特地貌景观、河流风光和森林生态环境构成柳州自然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构成柳州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其中代表性的旅游资源有:古人类文化系列:柳州是中国古人类文化中心之一,有丰富的古人类遗存,有距今大约5万年的柳江人遗址,距今3万至7000年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的白连洞遗址等;历史与特色文化系列:以柳候祠为载体的柳宗元文化旅游资源珍藏有唐代韩愈撰文、坡手书、颂扬柳宗元事迹的“三绝碑”,柳宗元书写的“龙城石刻”等珍贵文物为资源主题;以八桂奇石馆、中华奇石园为主的柳州奇石文化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系列:柳州是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壮族的歌、苗族的节、侗族的楼、瑶族的舞”风情四绝,构成柳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特色;城市山水景观和山水文化系列:柳州自古有“柳之山川甲天下”的赞誉,“四野环山立,一水抱城流”是柳州山水的写照。城、山、水融为一体的天然妙趣,形成了天地合一的山环水绕的天然盆景城形象,使柳州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独特、最易识别的城市之一。

2.旅游业的主要指标情况

近年来旅游发展指标情况和在广西省旅游指标所占的比例情况见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柳州旅游要素有了一定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2003年~2006年的发展速度较快。但从广西省旅游整体发展情况看,柳州还未成为广西旅游的热点城市,旅游业尚未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未成为柳州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

资料来源:柳州市旅游局

数据来源:柳州市旅游局

资料来源:广西省旅游局

二、柳州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柳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机遇

柳州旅游业面临较好的发展时机:近年来柳州市政府重视和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力度加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为柳州旅游发展提供有利的经济环境。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中国与东盟地区合作发展都为柳州旅游创造发展机遇。柳州旅游业应利用好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以及旅游发展的后发优势,为产业的发展谋篇布局。

2.柳州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由于发展大旅游的格局尚未形成,各级旅游管理机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尤其在柳州最为具有突出优势资源旅游产品多位于北部的三个县,基础设施匮乏、管理人才缺少、协调开发难度大;此外柳州对外地旅游者具有较强吸引力、发展潜力巨大的民俗旅游、村寨旅游等尚未得到进一步提升,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难以在短期内将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加之主题形象营造和宣传促销力度欠缺,在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三、柳州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柳州旅游的发展模式选择

根据现阶段的发展现状,提出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

(1)政府主导

从宏观层面上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对旅游生产力进行合理布局,加强对旅游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引导性投资;在行业管理中,加强旅游局的机构职能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在市场宣传推广中,以政府名义组织宣传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开拓市场。

(2)市场运作

旅游产业是一个竞争性的经营性产业,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的开发,更多地要依靠市场运作的渠道,吸引社会的资金。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旅游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政府实行投入引导的同时,创新思路形成多元化投资开发格局;加大市场的开拓,一方面围绕优势资源建立要素结构完整的产业体系,促使餐饮、酒店、商业等方面形成产业集聚。另一方面,开拓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3)企业经营

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改进政府对旅游业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和内在动力。

(4)社会参与

组织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旅游,推进旅游产业的社会化,要加强部门协调和合作,形成合力联合打造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参与旅游产业开发;要促使旅游业发展与相关产业开发结合起来,推进产业互动,提高整体效益。

2.加快柳州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步骤

(1)明确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的发展目标

要加快柳州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构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明确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产业地位明确,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才能给予强有力的产业支持政策。

明确柳州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根据柳州的资源优势和地理区位,依托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资源优势和广西中心城市的经济优势,使柳州成为连接广西两个集散中心桂林和南宁的必经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广西少数民族风情的集结地,从而成为广西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柳州旅游产业形成以市区为旅游中心城市,以三江、融水、融安为旅游重点发展轴线的发展布局。

(2)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和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发展状况的首要因素,是区域旅游业保持长期稳定竞争优势中最重要的竞争能力。着重在旅游吸引物竞争力、产业结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企业集群放大力因素提高区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依法治旅”

一方面优化旅游政务环境。简化行政审批,坚持依法行政,要全面依法监督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经营、旅游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推动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改进旅游市场监管方式,将旅游市场的规范与监管工作纳入全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大格局中,协调城市综合执法部门和各相关执法监管机构。

3.加快柳州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工作重点

(1)完善产业体系

①完善旅游目的地体系。构建旅游城市、旅游县、旅游乡镇三个基础层次的旅游目的地建设。形成以柳州市区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三江、融安、融水三县为重点旅游县,所辖六县均有重点旅游乡镇的不同层次的旅游目的地建设。

②形成旅游产业集聚。对以柳州市区作为旅游中心城市,北部三江、融水、融安三县为民族风情重要发展轴线的发展布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纽带,强调市场的主导和政府的推动有机结合,促进相关社会资源向旅游产业集聚,构建具有产业的带动性的旅游产业集群体系。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为旅游企业的积聚及集群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③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依托丰富的民族风情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百里风情”旅游产品和“百里柳江”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挖掘地域文化,与桂林形成优势互补的旅游产品的状况,互补性的竞争与合作既是增强柳州旅游吸引力的关键,也是柳州市为分流桂林市庞大的客源的必然选择。

(2)规划好旅游市场开发战略

①建立入境市场为先锋,国内市场为主导,本地市场为辅导的市场开发格局。按照风情柳州的形象定位,结合广西建立泛北部湾旅游圈的战略规划,柳州旅游市场境外客源地重点开发以法国和越南为主的两个细分市场;在重点开发国内传统市场的同时,着重开发与柳州开通航线城市有较高出游能力的居民构成一定规模潜在的市场客源;发展本地市民“柳州人游柳州”是烘托和带动柳州良好旅游市场氛围有效途径。

②实现客源增长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市场开发战略。注重在全面升级旅游产品和服务,增加旅客逗留的时间,扩大消费内容,实现人均花费实质性的增长,三江、融水县域旅游产品升级犹为迫切。

③注重新兴出游方式的引导和宣传。当前自驾游、汽车俱乐部逐步成为旅游者出行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建立城市旅游信息网络、建设汽车营地、完善城市旅游导向设施等手段更好地吸引新兴的市场客源。

④充分利用节庆引爆柳州旅游市场。利用现有的柳州国际奇石节、柳州国际小丑节、侗、苗少数民族节庆等各种节庆开展旅游专题营销,加强宣传和策划,形成全年系列的旅游主题,持续引爆柳州的旅游市场。

(3)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建设

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建设,把柳州放在国际国内尤其是广西和桂北旅游圈(区)中进行差异性定位,加快柳州与桂林及周边地区多层次、宽领域的旅游合作,进一步研究泛珠、东盟旅游圈的定位和互补性开发,主动融入快速发展的区域旅游业,建构政府、旅游企业、非政府旅游组织“三位一体”的合作主体,形成区域性的多元互动的合力,共同打造桂林―柳州旅游圈。加快推进柳州市旅游业的区域化、国际化进程,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4)以旅游企业集团化促进柳州旅游产业化发展

专业化明确、综合性强的企业集团是增强竞争力、推动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建立旅游企业集团一是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建立具有影响力与控制力的经营实体, 为产业化发展搭建项目开发平台和投融资平台,实现旅游景点在资本运作、项目开发、项目投融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一体化;二是通过组建必要的经营实体,开发创造引发和满足旅游需求的主要吸引物。开发核心旅游产品,塑造旅游目的地总体形象,是柳州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

(5)加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加强柳州旅游人才建设,一方面加强旅游业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多层次的旅游人才规划,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抓好在职旅游教育、着重提高综合素质;对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点培养一支企业家队伍;对旅游职业技能人才注重培养敬业爱岗的熟练掌握服务技能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利用柳州现有的旅游人才教育院校资源,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实施旅游教育工程。

(6)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战略

柳州旅游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一是加快完善全市统一的旅游信息技术平台,加快信息和交流,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二是加快市场营销网络化,优化销售流程,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促销,成为柳州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推动器。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旅游局:2003-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旅游业发展主题规划.2003,6

[2]广西省旅游局:广西旅游统计. 2007(1)

[3]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二维度分析模型.旅游管理,2007(2):33-36

[4]张媛楼嘉军:B模式: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途径.旅游管理,2007(2)

第2篇

关键词:岳阳;旅游产业;SWOT;对策

一、引言

岳阳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岳阳的旅游业曾火爆一时,但是三峡截流后,受到水路客源减少的影响,岳阳旅游业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将就岳阳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进行有益探索。岳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一江(长江)、四水(湘、资、沅、澧)、三省(湘、鄂、赣)的多元交汇点,北通巫峡,南及潇湘。岳阳不但有京珠、京广铁路由南而北贯通,也拥有方便的水路交通。岳阳北依武汉,南靠长沙,西边是湖南的大湘西旅游圈,东边亦可融入长三角旅游圈,其旅游区位可算是极佳,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互交融,是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二、岳阳旅游产业SWOT分析

(一)优势

1、占据优势区位,有利于发展旅游。岳阳位于湖南省东北,有“湘北门户”之称,北临长江,扼洞庭四水,有人形象地把岳阳所处的地理位置简化成为一个“q”字:q的一竖指湖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郴州-衡阳-长株潭-岳阳”经济走廊,q的半弧形代表洞庭湖周边地区,岳阳就是一竖与半弧交汇的顶点;在交通上,京广大动脉穿过岳阳,给岳阳带来大量的经济流和客流;在旅游区域布局上,在南部有现在正着手大力发展的长株潭经济区,往西有湖南的强势旅游区——大湘西旅游区,往北有经济枢纽武汉,在更大的范围上说,岳阳甚至可以融入更大的经济旅游合作,往东可以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往南可以与泛珠三角区域进行密切的合作。

2、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多样性。首先,岳阳文化古老悠久,积淀丰富,有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齐名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另外还有被誉为“情岛”的君山,分布着二妃墓、柳毅井、飞来钟等等名胜古迹。在岳阳城区内还有小乔墓、鲁肃墓、文庙等等。自然资源方面,有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南湖风景名胜区、大云山、五尖山等等。丰富多层次的旅游资源为来岳阳旅游的游客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可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

3、旅游产品丰富,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岳阳拥有很多高品质、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岳阳君山银针,以三起三落著称,古代谭元春还曾做诗赞许,可见其盛名;还有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岳州扇,与苏州扇、杭州扇同享盛誉,成为工艺扇中的三姊妹。被誉为鱼米之乡的岳阳有独特的食鱼文化,回头鱼、银鱼都深受游客的喜爱。

(二)劣势

1、资源分布分散,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岳阳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空间分布很分散,岳阳楼、文庙、南湖风景区等等在市内,但君山、慈氏塔等分布在市区以外,到核心景点张谷英村需乘车一个多小时,著名的屈原墓、屈子祠等都在汨罗市。

2、旅游定位不明确,线路缺乏有效整合。岳阳现在的旅游定位并不明确,各个资源缺乏统一的形象定位,洞庭湖、南湖是以其优美的自然风景而吸引游客,岳阳楼是以其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而屈子祠等又是以屈原的文化为切入点。零散的形象定位使岳阳难以树立一个强势的吸引形象来招揽更多的客源。

(三)机会

1、旅游产业迎来新的大发展时期。今后20年,全球旅游人数将从2000年的6.68亿增至近16亿;旅游业的收入增长的幅度将在20年中增长3倍,达到36000亿美元。而且到2020年,中国的旅游人数将达到1.3人次,从而取代法国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旅游大国,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岳阳的经济发展快速且平稳。2007年岳阳市全年实现GDP915.84亿元,连续10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同年,岳阳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603元,同比增长16%。这些数据都表明,岳阳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拥有更多的收入可以用于旅游,旅游的物质条件不断提高。

3、政府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建设公共设施,为旅游业提供良好的接待条件。岳阳市政府已经明确了将旅游作为岳阳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将大力招商引资,拉动岳阳的旅游业发展。

(四)挑战

岳阳北有武汉,其有利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都必然会对岳阳的旅游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南临长沙,其综合实力远超过岳阳。在岳阳以西,是湖南强势旅游区——大湘西旅游圈,拥有世界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以及江南风景的代表凤凰等等。从更大的范围上看,岳阳南边有已有十几年合作历史的珠三角经济合作圈,东部又有长三角合作圈。这些区域都是岳阳旅游的强大对手,岳阳若定位不准、宣传不到位,很可能被这些地区争夺去大量客源。

三、岳阳旅游产业发展定位

(一)岳阳旅游市场定位

岳阳的一级旅游客源市场应该定位于省内,鉴于省内其他旅游资源的替代作用,岳阳应该与其他强势的旅游地区发展旅游合作,实现信息共享、线路整合,吸引大量客源。湖南的邻省应该视为岳阳的二级旅游市场,为了吸引其他省的客源,岳阳更要与其他旅游地区进行合作,进行整合营销,单凭岳阳现有的旅游产业实力还不够作为一个单独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作为一个旅游经过地或是与作为一个旅游系列产品中的一个部分进行营销将获得更好的客源市场。

(二)岳阳旅游产品定位

旅游最核心的内容还是文化,而岳阳拥有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要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定位,建立“文化-产品-市场”的有机关联。

岳阳的旅游产业应该定位在一个“忧”字上,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就是以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全国,表达了岳阳人民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另外,岳阳作为屈原的第二故乡,将传承并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屈原文化的精髓也正是“先忧后乐,团结求索”。岳阳应该扩大屈原文化节以及龙舟节的影响,并将屈子柌、屈原墓与岳阳楼进行很好的整合。君山二妃墓流传着娥皇、女英因为思念舜帝,泪洒于竹,哀号而死,这也是一种忧愁,同样可以以“忧”作为主题。

很多景区景点都推出休闲与喜乐为主题的旅游,当岳阳反其道而行之的时候,必将脱颖而出,营造出鲜明而独特的旅游形象,这是一个大胆而新颖的尝试。

四、岳阳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旅游管理部门

市场的确是进行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但是通过市场所进行的资源配置并不具有完全效率性,因为市场会出现失灵现象,仅仅通过市场是很难完成资源有效配置的,只有政府对旅游经济活动施加某种程度的干预,才能使旅游经济活动更有效率。政府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政府要制定出完善的旅游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规范并激活旅游市场。第二,政府应该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接待物,而各个旅游接待物往往具有公共性。第三,构建灵活的旅游业经营体制。第四,加大岳阳旅游宣传力度,政府要投入人力财力致力于岳阳旅游的形象推广,做好宣传促销活动。第五,寻求政府间合作,协同打造旅游精品路线。

(二)旅游资源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旅游景点的维护和建设,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吸引力。景区要不断增加或是更新景点,一方面可以增加景区容量,另一方面也增加景区的文化内涵。

其次,旅游景点周围设施的建设要注重与核心景物的风格协调,以岳阳楼为例,其周围的饭店、餐馆、商店都可以设计成为带有明清风格的建筑。

最后,岳阳的旅游景点应该合作推出通票。岳阳旅游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留不住游客,来岳阳旅游的游客很少在本地过夜。推出通票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将岳阳楼、君山、张谷英村三个景点合为一张门票出售,通票价格只售到分别单买其中两个景点的门票的费用,这样将吸引更多的客源,景区也可以因为规模效应而盈利,游览这三个景点需要不止一天的时间,这必将拉动住宿业及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凸显旅游的乘数效应。

(三)旅行社

旅行社是沟通旅游者与旅游景点之间的桥梁,发挥好桥梁的作用才能营造出游客与旅游景点的“双赢”局面。如何结合好“推”和“拉”的旅游市场营销,是岳阳旅游业获得更多客源的重要问题。如同国内当今大多数旅行社一样,岳阳旅行社也存在导游员激励制度方面的问题。岳阳旅行社管理人员应该敢于创新,推出合理的员工激励制度,员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随之提升,联合打造岳阳旅行社的品牌。

(四)酒店

岳阳现在共有酒店43家,其中大部分是三星级及以上级别的酒店,整体上说岳阳酒店档次构成偏高,经济型酒店较少。为了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岳阳还应该建设更多的经济型酒店,调整产业构成。另一方面,岳阳的酒店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接待游客的层面上,更应该创造事件,主动吸引客源。岳阳的酒店可以借助巴陵饮食文化推出“巴陵特色饮食节”,在活动期间推出从古至今岳阳地区特有的饮食,如回头鱼、蝴蝶过海、洞庭银鱼、洞庭腊野鸭条、君山银针鸡片等等。岳阳的特色巴陵戏也可以加到酒店活动中。这不仅将增加新的旅游项目也将提高岳阳旅游产业的盈利水平。

(五)旅游交通

岳阳现在已经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相衔接的交通网络,可进入性强。岳阳楼、君山、南湖风景区、文庙等主要景点都位于市内,而且距离较近,方便游览,张谷英村位于市区以外,但是有直达大巴,所以也很方便。应该提高岳阳旅游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丰富游客经历,像从市内去君山岛就可以首选水路,让游客乘坐精心设计的小舟前往君山岛,可以渲染出不一样的气氛,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唐召英,杨宁光,苏智先.岳阳市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004(4).

2、袁林,冯健.江西省永修县旅游发屡的SWOT分析及其组合战略[J].农村经济,2008(2).

3、刘飞龙.岳阳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5).

4、张华,谷人旭,程智.岳阳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5、易炼红.创造巴陵盛状[J].求是,2005(14).

6、林静.三明市旅游产业定位与市场营销对策[J].三明学院学报,2004(3).

7、把多勋,游喜喜.试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机理和一般条件[J].开发研究,2007(1).

8、张艳.旅游市场中各利益相关者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

9、甘露.解析韩国旅游业成功的因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第3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80-02

一、前言

永州,古称零陵,素以“锦绣潇湘”著称,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地处湘粤桂三省区接壤地带。国土面积2.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80万。它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山脉起伏,气候宜人,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世界上唯一拥有女书文化的城市。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闻名于外。近年来,随着永州市旅游设施的完善稳定,旅游资源的相继开发,旅游管理趋于规范,永州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餐饮等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永州旅游产业对永州市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永州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商品种类繁多,但无特色和规模,开发水平低

永州物产品种丰富,例如永州美食:东安鸡、永州血鸭、潇水鱼、唆螺;游客在永州不仅能美美地享受大餐,同时还有很多土特产可以带回去:江永“五香”系列(香米、香芋、香柚、香菇、香姜)是推荐首选,而异蛇王酒也是非常不错的送礼佳品。除了这些,阳明山雪莲果、道州灰鹅、生态系列茶、祁阳石雕刻工艺品、斑竹笔、女书工艺品、砚台、蓝山油茶、瑶族服饰、祁阳凉席等等。

但是据游客反映永州旅游产品大路货多,体现本地特色的商品少,调查中,有许多的游客在购物一栏中填写为零,难以调动游客的购物欲望。散、小、品位不高,这些都是永州市旅游商品的弱点。仅仅是吃的方面,永州就有400多个品种,但目前还是处于初加工,深度加工不够,包装也不够精致。很多都是出于家庭作坊式,还没形成规模和系列产品,旅游商品的开发水平较低,与发达省份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旅游项目建设加快发展,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至09年底,九嶷山景点完成投资1.04亿元,浯溪碑林、阳明山、舜皇山创4A级景区工作陆续展开,项目申报工作积极开展,阳明山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已列为国家发改委2010年度国家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很大突破,投资额达60亿元的玫瑰湾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成为2009年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上最大签约项目。

虽然旅游项目的建设步伐很快,但永州尚未出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存在的特色不突出,对客源市场的具体定位较模糊,对市场供需变化的反应不及时等问题。一些景区景点模仿、克隆其他地区的一些成功的做法,陷入了同质化的误区。投资经营者不是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提供优质服务来吸引客源,参与市场竞争,而是靠提供回扣的办法来争夺客源。这些不规范的竞争方式,制约了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完善性。

(三)宣传促销加大,却未自身特色,产品与宣传有差

2009年,永州先后举办了阳明山“和”文化节暨杜鹃花会、祁阳漂流文化节暨湖南笑星喜乐会、舜皇山2009湖南国际漂流大赛、全省公祭舜帝大典等节庆活动,吸引众多外地旅游人士和主流媒体前来参加,签署一批旅游合作协议。同时,编印了《永州旅游导游图》,建立了《永州旅游网站》,积极向外推介。在这些常规宣传之外,永州还加强了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积极主动与桂林、广州、贺州及郴州、衡阳、长沙等地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先后与广西、广东一些周边市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与郴州、衡阳联手打造大湘南旅游圈;与广州、贺州、韶关、桂林等地建立无障碍旅游区。近日又与衡阳、株洲、郴州签订了旅游合作文本。但永州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市场,缺乏对自身资源的正确认识,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在以往的旅游宣传时,超过60%的旅游宣传与产品经营脱节的现象。一些节庆活动热闹一阵,长期效果不很明显。

三、永州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重视基础建设,整体提升全市旅游发展水平

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建设好永州旅游业就必须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投入机制。一是要全面提升旅游的服务水平。服务水平是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要创新旅游人才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二是注重保护原生态。科学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保护好自然、人文原生态。三要注重各项配套设施。在旅游、产品、旅游购物、旅游交通等要素方面着力完善,使“吃、住、行、游、购、娱”协调发展,实现整体形象和素质的提升。让永州旅游充分展示“美丽永州、开放永州、诚信永州和文明永州”的形象

(二)突出发展重点和特色,产品与宣传相符合

有关部门要针对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做好市场调查,抓住游客需求,培育新的热点,突出个性、体现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打造亮点,宣传促销要寻求热点。突出抓好旅游诚信体系,配合“旅游满意在湖南”活动,在诚信建设上下足功夫。按照地方旅游标准,做好旅游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旅游企业可以与政府商讨实施优惠政策,让永州旅游深入家家户户,打开永州旅游业市场。以“突出文化内涵、挖掘自然风光”为目标,打造“人文山水、历史名城、神州瑶都、自然生态”四大特色,围绕“祭祖寻根、文化寻源、山水寻奇、休闲寻圣”四大主题,做真正具有永州特色的旅游项目。例如,从永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思考,创新发展,推出“借道游”,让南来北往的借道转车的游客感受永州的迷人魅力。

(三)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切实优化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环境

一要尊重市场作用,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做精做细质量和品质。依托舜德文化、柳学文化、理学文化,提高旅游文化含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发展节能减排的绿色旅游、文化旅游。

二是要抓好旅游软环境建设。金杯银杯不如游客的口碑,要重点整治管理问题和恶性竞争问题,规范和改善旅游市场秩序,树立良好旅游形象。搞好景区之间旅游公路、游道建设。像个别景区(点)之间公路破破烂烂、游道坑坑洼洼,既影响景区美观,又不利游客出入。再者,提升城市品位,从城市管理、城市卫生等方面入手,提高人口素质,提升城市品位,发挥中心城市游客集散作用。

四、永州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一)旅游资源品质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市场需求广大

如果说张家界是一幅画,那么永州就是一本书。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人们耳熟能详;周敦颐的《爱莲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而“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又让人们不禁为娥皇女英的点滴清泪而动容。在永州,几乎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历史的印痕,每一条小溪都流淌着动人的传说: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石棚,人类最早培植水稻的玉蟾岩遗址,南朝梁陈时期的制陶遗址,中华始祖之一的舜帝陵寝,湖南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零陵古城,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八记遗址,全国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浯溪碑林,瑶族的祖居地千家峒,世界上唯一的性别文字“女书”,与曲阜孔庙齐名的宁远文庙,千年古村上甘棠等,无不令人神往。

(二)与周边旅游地的旅游资源互补性强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端,五岭北麓,南接广东,西邻广西,靠近港澳,是中原地区和湖南向南部沿海地区及港澳开放的前沿基地。永州与国际旅游城市桂林山水相依,北接南岳旅游区,南连国际大都市广州,处在南来北往,东推西进的旅游线上,有着良好的客源市场。“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旅游是经典山水游,南岳旅游是人文、风景游,广州旅游是都市游,我国南方独缺的是纯文化旅游。永州独有的古文化资源和名人文化与之有巨大的互补性。旅游区与周边旅游区连成一片,形成以永州为中心,北接南岳、南临广州、西南连桂林,辐射大西南、海南、港澳地区的热线旅游圈,跻身湖南旅游第三极,成为湖南——广西大旅游圈的中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在永州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除了依托本地区的优势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外,切实规范各种服务要求、完善各项旅游设施,提升市民的旅游文化意识也很有必要,力求做到政府主导、企业发展、市民配合的一个和谐的旅游发展模式。突出自身特点,强化地区特色,给广大旅游者打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让旅游者的旅行更加开心有意义,一个相信永州市的旅游发展将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胡幸.福湖湘旅游文化[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2004.

[2]湖南旅游编写组湖南省旅游业十年发展规划[Z].1998.

[3]李晓红.永州市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应用研究[J].大众商务,2009,5.

[4]刘之明.湖南省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永州旅游产业发展2009年考核会演讲报告[R],2010,6.

[5]永州年鉴编辑部.2009永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第4篇

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简介

 

蜻蜓村距武威东南6公里,紧邻金色大道,全村有13个组803户2611人,耕地面积3116亩,主导产业是文化旅游、日光温室、设施养殖及劳务输转经济,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949元。2015年被农业部评定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现代新村”,2018年被省旅发委评定为“全省旅游示范村”。

去年以来,蜻蜓村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市委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的战略布局,依托区位优势、产业集群和城乡融合发展平台,按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思路,采取政府引导、村级牵头、公司运作、社会投入、全民参与的发展模式,成立蜻蜓村乡村旅游公司,委托北京世纪唐人设计院规划全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引进甘肃名仁生态农业发展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蜻蜓文化旅游产业园,目前已完成投资9800万,建成薰衣草种植、全景观时尚生态餐厅、温室采摘休闲园、人工垂钓湖、儿童体验馆,供游客欣赏美景、户外掠影、休闲采摘、体验生活。规划建设的蜻蜓会展中心、度假养老中心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2017年,蜻蜓蔬菜运销产业合作社投资2000万元,流转土地150亩,按照“吃好饭、洗好澡、上好网、睡好觉”的标准,建设集农事体验、垂钓休闲、住宿度假为一体的蜻蜓开心农场,农场划分为蔬菜区、林果区、花卉区、红色革命区,目前已建成特色农家乐18家、旅游厕所8座、停车场1个,网络实现全覆盖,日接待游客最高达2万人次,年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解决剩余劳动力300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十分显著。

第5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问题、策略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行业、无形贸易。其独特的产业特性是城市贯彻低碳环保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首选经济支柱产业。

辽宁省辽阳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位于辽东半岛城市群的中部。作为国家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辽阳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指导下致力发展地方主导产业的同时,为实现争创园林城市的目标,也在努力利用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致力这个绿色产业为辽阳的经济实现新的增长。

一、辽阳旅游资源概况

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留给辽阳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目前,辽阳市共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8处。

自然风景资源

辽阳市地处辽东低山丘陵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自然地理形态多样,形成了以水域、山岳、植被、冷热泉等为优势特征的生态旅游资源体系。有太子河和其支流汤河,汤河水库和窝水库,首山、大黑山、鸡冠山、龙鼎山等具有代表性的山岳。

历史文化资源

辽阳古称襄平,曾是东北军事重镇。遗留的接官厅春秋遗址、姑嫂城四方城烽火台、明辽东长城段、东京城遗址等体现辽阳古城人民优秀的建造力。而埋于地下的棒台子、北园等地的东汉魏晋时期石室壁画墓群,其研究和观赏价值极高,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军事旅游资源

辽阳优越的交通区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近现代战争痕迹也为辽阳留下许多军事旅游资源。主要有李兆麟故居、三道沟遗址和雷锋纪念馆。

民俗文化资源

辽阳鼓乐,结合了唐宋曲风结构,也具有北方民族音乐特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种辽阳地会、辽阳二人转、辽阳段氏逍遥功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及其独特的民族习俗和特色饮食文化,也是一大旅游亮点。

二、辽阳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旅游业发展现状

辽阳旅游业起步较晚,经过近十多年的摸索取经,已成功建立了广佑寺、弓长岭滑雪场、龙峰山、冷热地公园、博物馆等多家A级别景区。相应的旅行社、星级饭店宾馆也逐步完善,已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30多个种类,“旅游诚信服务单位”、“旅游特色名店(商品)”等挂牌企业商店近42家;而弓长岭区更是凭借温泉资源先后获得辽宁旅游强县区、辽宁温泉旅游集聚区和中国温泉之城等荣誉称号。

2、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旅游产业发展时间短,市场还不成熟、知名度不高

辽阳旅游业发展尚不足二十年,旅游政策、景点建设和旅游服务还在探索前进中,离建立辽阳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还有很长的时间。而周边沈阳、鞍山、本溪、锦州等周边大中城市旅游业的起步均早于辽阳,已经建立自身旅游品牌,各项旅游服务也趋于完善,对辽阳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力,也带来很大的障碍,使辽阳在周边城市夹缝中艰难求生。

②旅游资源开发有限,景点含金量不高

辽阳市旅游资源众多,但分布零散,因考古技术、开发价值、操作资金等因素旅游资源开发有限,不能满足市场拓展的需求,而已开发的景区(点)如广佑寺、弓长岭温泉等单一的旅游内容也缺少较大的带动作用,急需挖掘东京城、核伙沟等特色突出的旅游资源的潜力,丰富辽阳旅游市场。

③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力不足,客源结构有待调整

近年来辽阳市政府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游客总量有所增长,但客源仍是周边接壤城市居多,省内其他城市仍然对辽阳知之甚少。没有形成整体宣传营销机制,缺少宣传人才和市场开发人才,对市场的拓展力度有待加强。

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薄弱

旅游业的繁荣离不开交通、市政等部门的支持。辽阳市旅游资源还需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弓长岭区温泉旅游项目陆续上马,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市政管网扩大范围,拓宽了市区之间的交通要道,区内路网进一步完善。但其他有开发价值的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还未提上日程或处于开发初期,离辽阳旅游产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时已开放景区的旅游信息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公共厕所等标志标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还有待提高。

三、辽阳旅游发展策略

1、服务大局,提升品牌,产业先导

切实树立大旅游的观念,紧紧围绕“四个一”的发展目标,积极服务于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于“三大战略举措”的推进,工业打造实力,旅游营造活力,注重旅游在优化城市环境、提升老工业基地城市品牌和城市品位等方面的作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产业整合、业态融合,通过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逐步将旅游业打造成综合型产业、综合经济及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国民经济中的优势接续型支柱产业。

2、生态优先,文化铺底,山水突破

以保护自然山水资源、和谐发展和永续利用为前提,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发挥辽阳2400年的历史文化优势,以旅游业激活文化产业,以文化挖掘提升山水旅游魅力。在具体开发思路上,以文化为灵魂,以山水为引爆,山水与文化并重,通过山水展示文化,通过文化提升山水内涵,使生态山水资源成为辽阳历史文化的表现载体,通过自然山水开发启动旅游业发展,通过赋予文化内涵则使得辽阳市旅游吸引力更强、更有生命力。

3、资源整合,组团开发,产品配套

立足现有资源分布和开发格局,积极探索打破行政分割限制,以温泉、历史及宗教文化为品牌支撑,以健康运动休闲旅游为主打特色,站在参与更高区域旅游合作的层面上强化全市资源整合,创新空间发展思路,策划出具有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和核心卖点,促进旅游资源集群和组团开发,并配套发展养老养生、特色购物、农业旅游、乡村休闲、红色旅游等产品形式,打造融合商业、房地产业、农业、手工业、服装业等业态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和产业体系。

4、景区核心,城镇依托,统筹城乡

立足于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长期性努力,以景区为基础单元和载体,打造核心吸引物和重大支撑项目。本着“大城小镇、大(景)区小村”的联动开发思路,将旅游与城市化、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跳出景区来发展旅游,将旅游与城市化、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强化打造一批旅游城镇、特色乡村等发展载体,依托景区做好龙头做大休闲,依托城市打造综合体做大旅游,培育乡村旅游服务于统筹大农村,不断拓展景区、城镇和乡村的发展素质,以旅游大产业的视野大力推进全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5、区域分工,市场共享,错位发展

以构建无障碍旅游区为载体,发挥区域交通路网优势,进一步强化开放协作的理念,以重点景区为依托,以精品线路为纽带,通过城市差异、交通配置、产品配套、线路延伸和拓展服务来实现品牌带动和区域联动,大力推进跨行业、跨景区合作。依托沈阳经济区中心城市优势,积极推进建设“辽宁中部精品旅游联合体”、环沈阳“世博园”旅游线路,积极融入东北无障碍旅游经济协作区、环渤海无障碍旅游区,共同打造区域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李文航.加快辽阳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商业文化,2012.)

第6篇

面对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责任非常重大,同时,如何利用好先辈留下的珍贵财富发展好旅游业,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XX古城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走过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逐渐理性的过程。从199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国家、省、市各级对XX古城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00年,全省调整产业结构“1311”项目中,将XX古城列入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十大旅游景区。2004年全省旅游产业工作会议上,将XX古城作为全省旅游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两大龙头之一。2003年晋中市开始实施双百项目,XX古城旅游业项目和XX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市双百项目,主要内容有:XX古城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包括8大类46项工程,总投资为4.58亿元;城市集中供热供气项目,总投资2.27亿元;康宁街拓宽及商业开发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4300万元;XX古城旅联实业公司文庙开发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XX中学新校建设项目,总投资1.3亿元;丽泽苑大酒店新建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从1997年之后,国家、省、市三级计划部门加大了对XX发展旅游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共给予投资8150万元,其中国家4850万元,省2820万元,市480万元。所有这些支持,都对XX这样一个基础薄弱、财力紧张的地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XX历届县委、政府充分审视分析和深刻认识到“古城存在的唯一性、古城保护的完整性、古城文化的厚重性、古城景点的多样性、古城内部的混合性”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观念和经营城市的发展理念,从解决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着手,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路子,最终实现了文物保护、旅游发展、城市建设共赢的目标。在短短的几年间,XX古城以其丰富多彩、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产业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XX古城,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汉民族文化的大型博物馆,成为我县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拉动力,成为全省的旅游龙头。2004年,XX古城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万人,门票收入4800万元,旅游及相关产业综合收入4.3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20倍、25倍和18倍。分析XX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全面夯实旅游发展的基础。

XX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的思想,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发展旅游的理念,全方位地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一是实施依法保护。在省、市的高度重视下,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发了《XX古城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省级立法,这一条例成为XX县保护古城的法律依据,成为制定县城建设规划、古城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古城保护管理制度的大纲。根据《XX古城保护条例》,经山西省政府批准,XX先后出台了《XX县县城总体规划》和《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2年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若干规定》和《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集中管理办法》;针对古城内消防设施失天不足的问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强文物单位、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的规定》和《古城内电气线路改造的方案》。特别是最近以来,以市政府文件上报省政府《XX古城消防安全隐患问题整改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张宝顺省长亲自做出批示,梁滨副省长组织召开了专门协调会予以研究解决。所有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案的出台,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具操作性,更加具体化,促进了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近几年来,根据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和规定,坚持“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方针,XX县先后对古城内主要街道两侧的房屋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了维修,拆除了不协调建筑,有效制止了乱拆乱建和破坏性建设,保护了古城完整的风貌。

二是实施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工程。1998年以前,古城内有近5万常驻人口,多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聚集在古城内,人口密度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高出十几倍,超负荷的人口密度对保护古城、管理城市及发展旅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古城人口承载压力,XX县把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作为有效保护古城的重要举措,做为市政建设的重点,持续予以推进。1997年底,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率先迁出了古城,至2004年共带动8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搬出古城,累计投资2亿多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古城内2万多人口外迁,古城内人口减少到现在的2.7万人,为保护古城、发展旅游创造了宽松的条件。

二、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发展旅游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XX县县委、政府在充当旅游市场建设与发展主角的同时,积极运用市场经济法则,引导全社会支持和发展旅游,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大大加快了古城旅游业的快速兴起和发展壮大。

一是文物景点保护实施政府主导。XX古城与其它景点、景区不同,有它的特殊性,是文化内涵性旅游城市,是以文物、文化资源为主的旅游城市。特别是古城内,既是居住区,也是旅游区,是一个社区和景区特征皆有的混合体,因而,旅游市场管理具有不同于其它旅游胜地的特殊性。鉴于此,文物景点开发和文物保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近几年来,县政府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对古城墙、双林寺、日升昌、镇国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实施了护城河、环城路、城门综合整治工程;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的形式,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对文庙、县衙署、城隍庙实施修复,如今都开辟成为景点向游人开放,成为古城的骨干景点。

二是历史街区开发吸引社会力量。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内一大批古民居、古建筑,XX县从明清街国有房产经营权转让入手,探索政府指导下的社会化发展旅游产业的路子,通过政府出政策、定规划,利用社会力量实施了明清街修复,形成了如今的旅游产业街。以此为契机,采取经营权转让和产权拍卖两种办法,先后对古城内20余处古建筑产权和100余处古建筑经营权进行了公开拍卖,拍卖之后,按照古城保护方面的规定和旅游发展的规划,统一制定维修方案,并严格监督其维修和利用,先后对西大街、东大街、衙门街、城隍庙街、北大街等古城区实施了修复。这样的举措,不仅弥补古城维修保护资金的不足,而且加快了旅游产业化发展。近几年全社会用于古城保护的资金达2.5亿元,建成了特色购物、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特色娱乐等方面的6条旅游产业街,发展了400余辆旅游车辆,建成了40余家具有传统风情的民俗宾馆、民俗客栈,开办了80余家旅游购物店铺,形成了20个景点,旅游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到4万余人,在拉动居民增收、安置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就业等方面发挥了旅游业独特的幅射力。

三是旅游配套建设依靠市场运作。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但由于XX古城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在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显露出配套不健全、要素不完善的问题,这是制约XX古城旅游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对此,XX县采取练内功提高服务水平、出政策吸引市场投资两种方法,发展旅游要素市场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县委、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大户,积极投资旅游接待设施,发展绿色环保产业,2003年以来,全县新建成了3家星级以上标准的宾馆,其中投资近8000万元的丽泽苑国际大酒店具备四星级标准,2004年9月份国际摄影大展前已经正式投入运营;还有在建的4家星级宾馆预计2005年投入运营。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古城内民俗宾馆接待服务水平,创出地方传统特色,经过省质量技术局审核,通过了《XX古城民俗客栈星级评定标准》,这是我国唯一的地方传统客栈评定标准,对XX县民俗客栈特色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有6家民俗客栈通过了星级评定。2004年年底,XX县聘请我国旅游界魏小安等专家和权威规划单位,开始组织编制《XX古城旅游发展规划》,预计2005年8月份完成,该规划将为XX县旅游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科学有力的指导。

三、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全面加强古城保护与利用。

XX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好这块来至不易的金字招牌,并利用好它造福后人,发展旅游业,XX县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实加强对古城内3000余间公房的维修管理,2002年撤消原房管所,成立房管局;为了加强对古城环境卫生的管理,撤消原市容办,成立环卫局;同年实施了以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组建XX古城股份旅游有限公司、实行古城门票“一票制”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三项改革,旅游运行管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XX县在全国的县城中第一个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及城管监察大队,将8个单位的部分或全部行政处罚权进行集中,执法局及监察大队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其力量集中、处罚权集中的优势,组织拆除了2.8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和不协调建筑,在古城保护、旅游市场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XX古城股份旅游有限公司组建成立以来,发挥其企业融资、项目投资的平台作用,已经与国家开发银行签定了3亿多元的古城保护、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开发了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星级民俗客栈;古城门票实行“一票制”以来,有效解决了部分景点私设回扣、扰乱旅游市场的问题。

2004年12月份,XX县根据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要求,彻底理顺了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XX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由县长担任委员会主任,全面负责全县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为县政府的常设机构,办公室主任由文物局局长兼任。目前,XX古城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已经形成了“管委会全面负责保护、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工作,旅游局负责旅游行业管理、宣传促销等工作,旅游公司进行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等工作,执法局负责城市行政执法管理等工作”的管理运行模式。

二是创新经营城市办法。为了整合城市资源,加快古城保护和新城建设,XX县实行了国有土地集中储备制度,创新经营国有土地、房产和广告权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模式,把国有闲置资产推向市场。先后拍卖了县人大、水务局、财政局、交通局、农机中心等10多处房产,拍卖了新城区近400亩国有土地,为政府筹集了6000余万元的建设资金。仅2003年以来,利用市场运作的方式,铺开了3个上亿元的住宅小区建设工程,政府投入铺开了三大类40余项文物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工程。同时,将城市公交线路运营权、道路广告经营权等无形资产进行了拍卖,城市公共服务业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实现了快速发展。

四、坚持综合整治的原则,全面改善古城环境。

XX古城因其古老的建筑和弥足珍贵的价值而闻名,同时,也因其古老而暴露出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古城保护、管理和利用中最大的瓶颈制约。曾经一度时期,古城内建筑破旧不堪,道路坑凹不平,街上电杆如林,空中线缆如网,新城区交通不畅。针对这一系列问题,XX县从1998年开始,按照“保护古城、改造旧城、建设新城”的城市建设思路,一以贯之地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就。

一是中小街巷改造初见成效。古城内共有200条大中小街巷,按照先大后小的顺序,投资7000余万元,对古城内86条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部分街道进行了线路入地和上下水改造,极大改善了古城内面貌。

二是古城消防得到加强。1998年以前,古城内只有3个消防栓,目前已达到45个,并结合古城内道路改造,对部分主要消防供水管网也进行了改造。新购置了一部小型消防车,解决了大型消防车难以进入古城的问题。结合城网改造,对古城内临街古建筑的电气线路进行了阻燃改造处理,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消除了电气线路老化带来的火灾隐患。

三是新城建设初具框架。为加快新城建设,近几年共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了贯通新城东西的柳根路、连接祁临高速公路的引线和康宁街,东城区新建了东关大街,古城绕城墙新建了环城路,新城外新建了外环路,构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进一步拓展了新城发展空间,加快了新城开发。目前,东部形成了以XX中学、人武部等单位为主的东城新区,西部有在建的天鸿家园住宅小区、行政审批大楼和即将投资开发的柳根花园住宅小区,南部形成了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宅为主的新城区。

四是绿化亮化取得进展。近几年投资300多万元,对古城内的主要街道安装了仿古路灯,古城内的部分民俗宾馆、饭店、商店自已投资安装了高档的宫灯和风景灯,现在整座古城夜间灯火通明。先后对高速公路引线、康宁街、柳根路、顺城路等新城主要道路实施了标准较高的亮化工程,别是高速公路引线和康宁街已经成为新城区的一大夜景。同时,积极发展城市公共绿化事业,建成了北门外广场、峰岩广场、柳根路小游园等10余处绿地,30余个单位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县城绿化面积由1998年的人均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3.5平方米,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五是旅游厕所建设取得突破。XX古城旅游厕所少、标准低,是游客和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2004年,XX县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了7处星级厕所,改造了500余处居民旱厕,不仅方便了广大游客,而且净化了古城空气。

多年来,XX县在处理古城保护、管理、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较好地保护了XX古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弘扬了汉民族文化,促进了以旅游为龙头的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也对全市、全省的旅游起到了拉动作用。但是,XX县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困难。

一是古城消防设施先天不足。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多数为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耐火等级低,而且古城内没有消防站,供水管网压力不够,电气线路老化现象严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消除隐患。

二是古城内道路急需改造。尽管近几年来,古城内主要街道得到全部硬化,部分已经缆化,但古城内还有近120条中小街巷未实施改造,严重影响到XX古城的旅游环境。

三是古城内企事业单位搬迁任务繁重。古城内目前仍有10余个企事业单位尚未外迁,其中柴油机厂、第二针织厂、泉永棉织集团、农机公司等国有集体企业由于包袱过重,改制难度大,直接影响到搬迁进程。法院、公安局等单位由于资金紧张,无力新建,搬迁也面临很大困难。这些企事业单位的建筑与古城风貌极不协调,需要尽快搬迁。

四是旅游要素市场还不完善。尽管XX县目前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但多数游客反映,XX古城缺少娱乐项目,缺少大规模、系列化的旅游购物市场,满足不了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基于以上问题,建议省政府从保护XX古城不仅仅是XX人民的责任,也是全省人民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的角度出发,举全省之力,保护XX古城。具体应集中研究帮助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配套政策问题。一是古城保护费征收政策。建议将古城保护费纳入古城旅游门票之内,通过适当提高古城门票价格,确定一个合理的古城保护费标准。古城保护费实行专款专用,严格用于古城的保护,其正体现“遗产保护,人人有责”。二是招商引资政策。对凡到XX投资开发、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省发改委、国土、工商、经贸、环保、金融等部门在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征用及银行贷款等方面应给予倾斜照顾,简化审批手续,简化办事程序,促使XX尽快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地。三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县份,XX在城维费提取比例上,应该享受地市级标准和政策。四是仿照地市级政府所在地的模式,在XX城内设立街道办事处,加强对社区市民的教育管理。

2、综合支持问题。建议在今后三到五年内,省直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部门职能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支持XX实施一揽子工程项目。旅游部门重点加强对XX旅游业发展的业务指导,帮助培养和引进各类旅游高级管理人才;文物部门倾斜文保项目资金,帮助XX对县境内双林寺、镇国寺、文庙、慈相寺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进行抢救性保护建设;建设部门逐年加大对XX县城市维护费的资金扶持力度;省经贸委等部门对柴油机厂、棉织厂、二针等古城内企业批准执行计划内破产,享受计划内破产政策补贴;劳动部门对上述企业的职工采取失业基金补贴政策或者下岗工人出再就业中心给予补贴政策,帮助XX完成这些企业的搬迁改造;交通部门对XX城区乃至城周交通要道的建设与养护给予更多的倾斜支持;水利部门把XX古城防汛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尤其是对XX县柳根河综合整治工程每年给予300——500万元的项目补助资金;林业部门每年倾斜支持XX300万元的绿化项目资金,以加快XX古城及新城绿化建设步伐,尽快改善XX生态环境;电力部门对XX古城内中小街巷缆化硬化给予更多的资金扶持,帮助XX在2——3年内全部对中小街巷进行硬化改造,对电力、电信、电视等三电线路全部完成地埋,上下水全部配套,切实改善古城基础设施条件。

第7篇

面对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责任非常重大,同时,如何利用好先辈留下的珍贵财富发展好旅游业,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平遥古城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走过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逐渐理性的过程。从199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国家、省、市各级对平遥古城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00年,全省调整产业结构“1311”项目中,将平遥古城列入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十大旅游景区。2004年全省旅游产业工作会议上,将平遥古城作为全省旅游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两大龙头之一。2003年晋中市开始实施双百项目,平遥古城旅游业项目和平遥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市双百项目,主要内容有:平遥古城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包括8大类46项工程,总投资为4.58亿元;城市集中供热供气项目,总投资2.27亿元;康宁街拓宽及商业开发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4300万元;平遥古城旅联实业公司文庙开发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平遥中学新校建设项目,总投资1.3亿元;丽泽苑大酒店新建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从1997年之后,国家、省、市三级计划部门加大了对平遥发展旅游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共给予投资8150万元,其中国家4850万元,省2820万元,市480万元。所有这些支持,都对平遥这样一个基础薄弱、财力紧张的地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平遥历届县委、政府充分审视分析和深刻认识到“古城存在的唯一性、古城保护的完整性、古城文化的厚重性、古城景点的多样性、古城内部的混合性”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观念和经营城市的发展理念,从解决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着手,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路子,最终实现了文物保护、旅游发展、城市建设共赢的目标。在短短的几年间,平遥古城以其丰富多彩、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产业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平遥古城,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汉民族文化的大型博物馆,成为我县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拉动力,成为全省的旅游龙头。2004年,平遥古城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万人,门票收入4800万元,旅游及相关产业综合收入4.3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20倍、25倍和18倍。分析平遥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全面夯实旅游发展的基础。

平遥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的思想,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发展旅游的理念,全方位地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一是实施依法保护。在省、市的高度重视下,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发了《平遥古城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省级立法,这一条例成为平遥县保护古城的法律依据,成为制定县城建设规划、古城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古城保护管理制度的大纲。根据《平遥古城保护条例》,经山西省政府批准,平遥先后出台了《平遥县县城总体规划》和《平遥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2年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若干规定》和《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集中管理办法》;针对古城内消防设施失天不足的问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强文物单位、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的规定》和《古城内电气线路改造的方案》。特别是最近以来,以市政府文件上报省政府《平遥古城消防安全隐患问题整改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张宝顺省长亲自做出批示,梁滨副省长组织召开了专门协调会予以研究解决。所有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案的出台,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具操作性,更加具体化,促进了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近几年来,根据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和规定,坚持“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方针,平遥县先后对古城内主要街道两侧的房屋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了维修,拆除了不协调建筑,有效制止了乱拆乱建和破坏性建设,保护了古城完整的风貌。

二是实施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工程。1998年以前,古城内有近5万常驻人口,多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聚集在古城内,人口密度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高出十几倍,超负荷的人口密度对保护古城、管理城市及发展旅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古城人口承载压力,平遥县把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作为有效保护古城的重要举措,做为市政建设的重点,持续予以推进。1997年底,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率先迁出了古城,至2004年共带动8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搬出古城,累计投资2亿多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古城内2万多人口外迁,古城内人口减少到现在的2.7万人,为保护古城、发展旅游创造了宽松的条件。

二、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发展旅游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平遥县县委、政府在充当旅游市场建设与发展主角的同时,积极运用市场经济法则,引导全社会支持和发展旅游,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大大加快了古城旅游业的快速兴起和发展壮大。

一是文物景点保护实施政府主导。平遥古城与其它景点、景区不同,有它的特殊性,是文化内涵性旅游城市,是以文物、文化资源为主的旅游城市。特别是古城内,既是居住区,也是旅游区,是一个社区和景区特征皆有的混合体,因而,旅游市场管理具有不同于其它旅游胜地的特殊性。鉴于此,文物景点开发和文物保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近几年来,县政府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对古城墙、双林寺、日升昌、镇国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实施了护城河、环城路、城门综合整治工程;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的形式,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对文庙、县衙署、城隍庙实施修复,如今都开辟成为景点向游人开放,成为古城的骨干景点。

二是历史街区开发吸引社会力量。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内一大批古民居、古建筑,平遥县从明清街国有房产经营权转让入手,探索政府指导下的社会化发展旅游产业的路子,通过政府出政策、定规划,利用社会力量实施了明清街修复,形成了如今的旅游产业街。以此为契机,采取经营权转让和产权拍卖两种办法,先后对古城内20余处古建筑产权和100余处古建筑经营权进行了公开拍卖,拍卖之后,按照古城保护方面的规定和旅游发展的规划,统一制定维修方案,并严格监督其维修和利用,先后对西大街、东大街、衙门街、城隍庙街、北大街等古城区实施了修复。这样的举措,不仅弥补古城维修保护资金的不足,而且加快了旅游产业化发展。近几年全社会用于古城保护的资金达2.5亿元,建成了特色购物、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特色娱乐等方面的6条旅游产业街,发展了400余辆旅游车辆,建成了40余家具有传统风情的民俗宾馆、民俗客栈,开办了80余家旅游购物店铺,形成了20个景点,旅游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到4万余人,在拉动居民增收、安置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就业等方面发挥了旅游业独特的幅射力。

三是旅游配套建设依靠市场运作。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但由于平遥古城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在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显露出配套不健全、要素不完善的问题,这是制约平遥古城旅游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对此,平遥县采取练内功提高服务水平、出政策吸引市场投资两种方法,发展旅游要素市场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县委、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大户,积极投资旅游接待设施,发展绿色环保产业,2003年以来,全县新建成了3家星级以上标准的宾馆,其中投资近8000万元的丽泽苑国际大酒店具备四星级标准,2004年9月份国际摄影大展前已经正式投入运营;还有在建的4家星级宾馆预计2005年投入运营。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古城内民俗宾馆接待服务水平,创出地方传统特色,经过省质量技术局审核,通过了《平遥古城民俗客栈星级评定标准》,这是我国唯一的地方传统客栈评定标准,对平遥县民俗客栈特色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有6家民俗客栈通过了星级评定。2004年年底,平遥县聘请我国旅游界魏小安等专家和权威规划单位,开始组织编制《平遥古城旅游发展规划》,预计2005年8月份完成,该规划将为平遥县旅游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科学有力的指导。

三、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全面加强古城保护与利用。

平遥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好这块来至不易的金字招牌,并利用好它造福后人,发展旅游业,平遥县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实加强对古城内3000余间公房的维修管理,2002年撤消原房管所,成立房管局;为了加强对古城环境卫生的管理,撤消原市容办,成立环卫局;同年实施了以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组建平遥古城股份旅游有限公司、实行古城门票“一票制”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三项改革,旅游运行管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平遥县在全国的县城中第一个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及城管监察大队,将8个单位的部分或全部行政处罚权进行集中,执法局及监察大队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其力量集中、处罚权集中的优势,组织拆除了2.8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和不协调建筑,在古城保护、旅游市场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平遥古城股份旅游有限公司组建成立以来,发挥其企业融资、项目投资的平台作用,已经与国家开发银行签定了3亿多元的古城保护、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开发了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星级民俗客栈;古城门票实行“一票制”以来,有效解决了部分景点私设回扣、扰乱旅游市场的问题。

2004年12月份,平遥县根据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要求,彻底理顺了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由县长担任委员会主任,全面负责全县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为县政府的常设机构,办公室主任由文物局局长兼任。目前,平遥古城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已经形成了“管委会全面负责保护、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工作,旅游局负责旅游行业管理、宣传促销等工作,旅游公司进行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等工作,执法局负责城市行政执法管理等工作”的管理运行模式。

二是创新经营城市办法。为了整合城市资源,加快古城保护和新城建设,平遥县实行了国有土地集中储备制度,创新经营国有土地、房产和广告权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模式,把国有闲置资产推向市场。先后拍卖了县人大、水务局、财政局、交通局、农机中心等10多处房产,拍卖了新城区近400亩国有土地,为政府筹集了6000余万元的建设资金。仅2003年以来,利用市场运作的方式,铺开了3个上亿元的住宅小区建设工程,政府投入铺开了三大类40余项文物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工程。同时,将城市公交线路运营权、道路广告经营权等无形资产进行了拍卖,城市公共服务业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实现了快速发展。

四、坚持综合整治的原则,全面改善古城环境。

平遥古城因其古老的建筑和弥足珍贵的价值而闻名,同时,也因其古老而暴露出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古城保护、管理和利用中最大的瓶颈制约。曾经一度时期,古城内建筑破旧不堪,道路坑凹不平,街上电杆如林,空中线缆如网,新城区交通不畅。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平遥县从1998年开始,按照“保护古城、改造旧城、建设新城”的城市建设思路,一以贯之地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就。

一是中小街巷改造初见成效。古城内共有200条大中小街巷,按照先大后小的顺序,投资7000余万元,对古城内86条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部分街道进行了线路入地和上下水改造,极大改善了古城内面貌。

二是古城消防得到加强。1998年以前,古城内只有3个消防栓,目前已达到45个,并结合古城内道路改造,对部分主要消防供水管网也进行了改造。新购置了一部小型消防车,解决了大型消防车难以进入古城的问题。结合城网改造,对古城内临街古建筑的电气线路进行了阻燃改造处理,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消除了电气线路老化带来的火灾隐患。

三是新城建设初具框架。为加快新城建设,近几年共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了贯通新城东西的柳根路、连接祁临高速公路的引线和康宁街,东城区新建了东关大街,古城绕城墙新建了环城路,新城外新建了外环路,构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进一步拓展了新城发展空间,加快了新城开发。目前,东部形成了以平遥中学、人武部等单位为主的东城新区,西部有在建的天鸿家园住宅小区、行政审批大楼和即将投资开发的柳根花园住宅小区,南部形成了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宅为主的新城区。

四是绿化亮化取得进展。近几年投资300多万元,对古城内的主要街道安装了仿古路灯,古城内的部分民俗宾馆、饭店、商店自已投资安装了高档的宫灯和风景灯,现在整座古城夜间灯火通明。先后对高速公路引线、康宁街、柳根路、顺城路等新城主要道路实施了标准较高的亮化工程,别是高速公路引线和康宁街已经成为新城区的一大夜景。同时,积极发展城市公共绿化事业,建成了北门外广场、峰岩广场、柳根路小游园等10余处绿地,30余个单位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县城绿化面积由1998年的人均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3.5平方米,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五是旅游厕所建设取得突破。平遥古城旅游厕所少、标准低,是游客和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2004年,平遥县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了7处星级厕所,改造了500余处居民旱厕,不仅方便了广大游客,而且净化了古城空气。

多年来,平遥县在处理古城保护、管理、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较好地保护了平遥古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弘扬了汉民族文化,促进了以旅游为龙头的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也对全市、全省的旅游起到了拉动作用。但是,平遥县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困难。

一是古城消防设施先天不足。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多数为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耐火等级低,而且古城内没有消防站,供水管网压力不够,电气线路老化现象严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消除隐患。

二是古城内道路急需改造。尽管近几年来,古城内主要街道得到全部硬化,部分已经缆化,但古城内还有近120条中小街巷未实施改造,严重影响到平遥古城的旅游环境。

三是古城内企事业单位搬迁任务繁重。古城内目前仍有10余个企事业单位尚未外迁,其中柴油机厂、第二针织厂、泉永棉织集团、农机公司等国有集体企业由于包袱过重,改制难度大,直接影响到搬迁进程。法院、公安局等单位由于资金紧张,无力新建,搬迁也面临很大困难。这些企事业单位的建筑与古城风貌极不协调,需要尽快搬迁。

四是旅游要素市场还不完善。尽管平遥县目前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但多数游客反映,平遥古城缺少娱乐项目,缺少大规模、系列化的旅游购物市场,满足不了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基于以上问题,建议省政府从保护平遥古城不仅仅是平遥人民的责任,也是全省人民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的角度出发,举全省之力,保护平遥古城。具体应集中研究帮助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配套政策问题。一是古城保护费征收政策。建议将古城保护费纳入古城旅游门票之内,通过适当提高古城门票价格,确定一个合理的古城保护费标准。古城保护费实行专款专用,严格用于古城的保护,其正体现“遗产保护,人人有责”。二是招商引资政策。对凡到平遥投资开发、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省发改委、国土、工商、经贸、环保、金融等部门在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征用及银行贷款等方面应给予倾斜照顾,简化审批手续,简化办事程序,促使平遥尽快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地。三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县份,平遥在城维费提取比例上,应该享受地市级标准和政策。四是仿照地市级政府所在地的模式,在平遥城内设立街道办事处,加强对社区市民的教育管理。

2、综合支持问题。建议在今后三到五年内,省直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部门职能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支持平遥实施一揽子工程项目。旅游部门重点加强对平遥旅游业发展的业务指导,帮助培养和引进各类旅游高级管理人才;文物部门倾斜文保项目资金,帮助平遥对县境内双林寺、镇国寺、文庙、慈相寺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进行抢救性保护建设;建设部门逐年加大对平遥县城市维护费的资金扶持力度;省经贸委等部门对柴油机厂、棉织厂、二针等古城内企业批准执行计划内破产,享受计划内破产政策补贴;劳动部门对上述企业的职工采取失业基金补贴政策或者下岗工人出再就业中心给予补贴政策,帮助平遥完成这些企业的搬迁改造;交通部门对平遥城区乃至城周交通要道的建设与养护给予更多的倾斜支持;水利部门把平遥古城防汛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尤其是对平遥县柳根河综合整治工程每年给予300——500万元的项目补助资金;林业部门每年倾斜支持平遥300万元的绿化项目资金,以加快平遥古城及新城绿化建设步伐,尽快改善平遥生态环境;电力部门对平遥古城内中小街巷缆化硬化给予更多的资金扶持,帮助平遥在2——3年内全部对中小街巷进行硬化改造,对电力、电信、电视等三电线路全部完成地埋,上下水全部配套,切实改善古城基础设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