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发展情况范文

时间:2024-01-29 15:34:52

序论:在您撰写商业银行发展情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商业银行发展情况

第1篇

关键词:个人理财;商业银行;创新

一、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现状

2004年,中国光大银行发行了第一款个人理财产品,随后,各大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理财产品。2005年,共有27家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602款,销售规模为2000亿元;2008年,发行理财产品的商业银行增加到73家,理财产品6399款,销售规模达到37000亿元。而据《普益财富2010-20U年银行理财市场年度报告》统计数据,2010年民生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4家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均超过万亿元,2010年理财产品发行总规模达7.05万亿元(截至2010年12月20日),相比2009年增长了 48%。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些个人理财产品有一定的趋同性,没有在外观和技术上有一定的创新。对于顾客的定位也比较狭隘,在对于不同年龄段的顾客产品的个性化方面也设计不足等,种种原因使得个人理财失去了他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总的来说,我国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科技含量还不是很高,在对顾客的一些个性化设计上也有待完善。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的创新度不够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这个时代,金融领域也需要一些技术上的创新和发展。于此相反的是,我国商业银行应用科技于个人理财的创新度的体现仍有不足,一方面,是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技术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利用科技进行个人理财产品的主动性不够。这些都让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面临创新度不够的问题。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理财业务品种较少,所谓金融市场未完善是指我国目前实行的银行业分业经营制度,混业经营还未开放。如今,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个人理财主要是依靠客源的经营,为客户提供一些没有针对性的产品。政府及相关金融机构也没有很好的给与支持,以促进其产业链的发展,产品具有统一性,导致个人理财业务组建遇到发展瓶颈,止步不前。

(三)个人理财的发展除了在技术上缺乏支持外,在人才的缺乏上也是十分明显的。在我国对于这些具有技术性、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上市有所欠缺的。至此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此类人才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一条较为顺利的途径。我国只是注重专业方面的培养,缺乏创新。现今新兴的具有技术性、创造性人才就是懂金融、保险、证券、法律、管理、计算机等各方面的高端人才。要想顺利的让个人理财业务步上正规,需要招纳这样的人才。

(五)政府支持不足

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产品――个人理财业务,在居民资金有富足的情况下所做的选择。但是,政府在这方面不论是技术的支持,还是政策方面的支持或者是资金方面的支持都没有到位,这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发展不前的情况。

三、改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创新力度

我国商业银行应大力加强先进技术的革新,积极栽培具有科技型和创造性的人才并且也要注重人才专业知识的提高和进步。与此同时,让那些极具创造力的人才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积极进行相关调研工作,,开发更多更好的新的个人理财业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二)重新建立银行的人力资源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在专注于这些具有较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应多多培养员工的其他方面的能力。银行自身可以建立这种机制来培养有潜质的人才,进行培养,使他们了解更多的新兴产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这样不但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还可以较为顺利的发展个人理财。

(四)政府部门给予充分支持

政府机构应该把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来对待,从银行的立场出发,对个人理财的发展给予关注,对于收费定价机制各部门达成一致,避免政府过多的干预银行业。监管部门也推出有利于个人理财发展的策略,积极出面协调一些纠纷,澄清误解。给个人理财的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芊.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及思考[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2).

[2]刘海菊. 美国个人理财服务及对我国的启示[J]. 特区经济,2006,(11).

[3]罗旌倍.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同质性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13.

[4]牛旭岚.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研究[D].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2012.

[5]汪丽华.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11.

第2篇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银行P2P平台;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10)-0013-05

我国P2P网络借贷从2006年起步,2013年末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平台已超过350家,累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2014年末全国P2P平台数量增长至2358家,其中活跃的P2P平台1680家,全年累计成交额3291.94亿元。随着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的迅猛发展,平台借款主体范围不断扩大,P2P衍生出P2B(Person to Business,个人对企业)、P2C(Personal to Company & Platform to Credit Assignment,个人对非金融机构)、P2G(Private to Government,个人对政府项目)等新模式,业务范围也从传统的信用借贷、担保/抵押借贷扩展到供应链金融、理财、资产交易乃至支付、征信等领域。

一、设立P2P平台对商业银行的战略意义

P2P网络借贷直指商业银行的服务盲区,满足了长尾人群的经营消费融资需求,拓展了新的投融资渠道。P2P网络借贷目前仍集中于小额信贷直接融资,业务领域与银行尚无实质上的竞争,但随着P2P产品日渐复杂化、投资服务日趋全面化、风险定价能力日益专业化,P2P平台业务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与银行产生交叉和竞争,长期来看必将对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资产负债业务甚至中间业务造成不小的冲击和影响。商业银行试水P2P行业对其主动适应互联网金融战略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产品创新试验平台,抢占互联网金融高地。商业银行可以在P2P平台试验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通过基于用户导向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抢先拓展和占领市场、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提高竞争门槛、巩固市场地位。

(二)低成本进入金融服务长尾市场,推动商业银行业务从批发向零售转型。建立P2P平台中介,为有合适基础资产对应的社会化融资需求对接网上海量低成本资金,可以准确高效地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的信贷需求,并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承担,从而有效破解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困局,推动银行业务向零售转型。P2P平台业务可以成为现有银行业务的有益补充。

(三)有效规避银行业监管政策限制,优化资产结构配置。P2P平台可以在不消耗经济资本和占用信贷规模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有效规避贷款额度、存贷比、拨贷比等监管政策限制。通过在P2P平台发售金融资产交易创新产品,实现部分信贷资产出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资产存量和增量业务互补发展,腾挪信贷规模、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四)充分发挥集团化、规模化经营优势,向客户提供多渠道资金融通。商业银行P2P平台可以与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信息咨询、电子商务乃至实业等关联机构之间共享资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突破传统渠道、业务和产品局限,向客户提供一揽子跨界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有效提升跨市场多渠道全面服务客户能力,培育和维护优质核心客户。

二、银行系P2P平台发展情况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虽然相关监管政策尚未完全明朗,多家银行(或其母机构)已经开始提前布局,银行系P2P平台进入爆发期。

(一)多数平台为银行自建,部分城商行将P2P平台或项目纳入直销银行。除开鑫贷、陆金所、民生易贷以外,其它上线平台均为银行自建,江苏银行、宁波银行、恒丰银行将P2P投融资平台或项目纳入直销银行。银行自建P2P平台主要是做业务撮合,解决银行客户的投融资需求,成为银行业务蓄水池;在银行之外注册公司运营的P2P平台,如陆金所、开鑫贷等,业务范围更广,除银行外,也与小贷公司等其它机构进行项目合作。

(二)平台项目投资人多为个人客户,投资门槛明显低于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多数银行系P2P平台项目仅面向个人投资者。只有陆金所、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两家平台项目同时也向机构或企业客户开放。平台项目投资门槛明显低于银行理财产品,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投资门槛最高,为5万元;包商银行小马bank最低,仅100元;陆金所、开鑫贷和青岛银行财富e屋为1万元;其它均为1000元。较低的投资门槛有利于吸引更多个人投资者,有效分散了平台的投资端风险。平台项目突破银行传统理财产品的局限,可以满足风险承受能力更强的客户群体的投资理财需求,开拓了新的广阔投资服务市场空间。

(三)借款人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平台项目来源广泛。平台项目借款人多是急需短期融资的企业和个人,以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为主。平台项目来源广泛,如对公贷款、零售贷款、应收账款融资、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保单甚至是理财产品等。平台有效拓展了借贷人群的范围,在不占用银行经济资本和信贷规模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规避资本约束等银行业相关政策限制,开拓了信贷资产出表新渠道,提高了资产流动性。

(四)多家银行采用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模式参与平台风险控制,项目投资收益率远低于非银行系平台。除陆金所、民生易贷、开鑫贷由平台公司进行风险控制外,其它平台均由商业银行参与平台风险控制,方式一般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内容主要包括线下尽职调查、风险评估、授信审核等。银行系P2P平台项目均选择事先设定的定价方式,其中,陆金所和开鑫贷的项目投资收益最高,但仍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由于银行系平台信用高、风险控制好,虽然项目投资收益率远于非银行系平台,但是仍然受到热捧。

(五)大多数平台引入了第三方资金托管,不提供资金担保增信成为主流模式。为避免平台擅自挪用资金问题,大多数银行系P2P平台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用户账户资金进行管理,以保证交易资金安全。第三方资金托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选择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进行资金托管,如陆金所、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宁波银行的投融资平台、青岛银行财富e屋等;另一种是选择银行进行资金托管,如开鑫贷等。另外,也有少数银行自建平台由本行自行管理资金,如包商银行小马bank。为保证投资者资金安全和转嫁风险,部分平台还引入第三方担保公司,在借款方未能履行还款责任时,向投资者全部或部分偿还未偿本息,如陆金所、开鑫贷、齐商银行齐乐融融E、江苏银行融e信。多数银行系平台并不提供担保增信。提供担保增信服务仅是过渡做法,长期来看不提供担保才是主流和趋势。

三、银行系P2P平台的主要风险

依托商业银行强大的信息技术实力、丰富的传统信贷经验、成熟的企业管理机制以及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系P2P平台在推出伊始,就有相对完善的风控考虑。迄今为止,银行系P2P平台尚未曝出不能及时兑付的案例,但这并不代表绝对安全。

(一)政策风险。P2P行业规模日增、风险频发,将加速P2P监管落地。银监会已经提出四条监管红线,即明确平台的中介性质、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将归集资金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人民银行也明确了三个雷区,即不能做资金池、不能自融和虚构借款人。总体看来,政府对P2P行业持支持态度,中长期政策将保持较宽松的态势,但在更详细的监管政策出台之前,仍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关联风险。关联风险有两个层面,一是不同业务主体之间的关联。二是同一业务主体中不同业务之间的关联。银行系P2P平台关联风险主要存在于涉及第三方服务和保证的业务,包括关联借款企业的项目风险(P2B模式)、合作小贷公司的道德风险(O2O模式)、关联担保机构的担保风险(抵押/担保模式、O2O模式)等。部分寻找关联公司为投资者保证的银行系P2P平台,其业务主体内部仍然存在风险,分担和转化风险的机制尚不健全。随着平台业务规模扩大,关联保证公司可能杠杠率过高,超出自身保证能力。

第三,小额信贷技术风险。小额信贷技术风险是指平台没有能够运用合适的小额信贷技术而带来的客户源头的风险。银行系P2P平台风险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小额信贷技术,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小额信贷技术不够成熟。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挖掘数据的探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水平,但技术成熟度和制度有效性仍有待于时间和市场的进一步检验。二是线下尽职调查成本高企。受限于国内不健全的信用体系,借款人和评估者双方信息并不对称,为保证信用评级数据的真实可靠完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费用在线下对借款人进行尽职调查,否则将导致客户违约和平台运营风险上升。

(四)类资产证券化风险。通过将应收账款、信贷资产等标的证券化并在P2P平台交易,商业银行可以改善资本充足率、增加流动性、优化资产结构、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分散和转移风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贷款标准恶化。商业银行或P2P平台与投资者在类资产证券化交易中存在信息和利益的不对称,可能使银行或平台放松风险控制要求、隐藏负面信息和交易风险、忽视和降低对证券化基础资产的风控和管理。二是基础资产风险。当基础资产受到市场和政策因素影响质量下降时,风险将沿着交易链条传播给投资者和利益性相关者。三是隔离风险。部分类资产证券化并未使用“破产隔离”技术实现证券化基础资产与发行人破产的风险隔离。部分银行系P2P平台的合作小贷公司本身就是小额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人,一旦发生破产或者重大损失,小额贷款资产收益权凭证投资者的收益将可能无法保证。四是产品异化风险。为吸引投资者,平台项目产品设计异化,期限较短、收益较高可能导致期限和金额错位配置,流动性压力增大。

(五)中间账户监管风险。中间账户是P2P平台以交易核实和转账结算为目的,在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平台开设的资金账户。目前,P2P平台的中间资金账户普遍处于监管真空状态。虽然部分银行系P2P平台宣布已采用第三方资金托管,但由于第三方机构一般只允许平台和个人开户,并不承诺承担操作和监管责任,平台实际上可以独立支配中间账户的资金。中间账户并未受到实质性监管,平台(尤其是非银行自建平台)挪用资金的风险始终存在。

(六)信息披露风险。目前P2P行业整体信息透明度不高,银行系P2P平台很少披露平台财务报告和投资者最关心的坏账率等信息。即使偶有披露,由于未经审计缺乏公信力、适用会计准则不明、坏账率等指标计算方法不一等原因,投资者仍难以了解平台投资决策实质和真实运营状况。

四、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建议

P2P网络借贷方兴未艾,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监管政策动向,主动参与行业竞争、抢占市场先机、把握业务机会,结合自身经营管理优势,在加强风险控制前提下审慎拓展业务范围,循序综合统筹战略布局和规划设计。

(一)主动加强与优质P2P平台的合作。一是依托商业银行的品牌美誉和强大科技力量,开发集跨行支付与资金监管功能于一体的P2P托管系统,向合作P2P平台提供资金托管和清结算服务,迅速进入市场分享行业发展红利,获取托管费和沉淀资金带来的收益。二是向合作P2P平台推荐部分优质项目和小微企业借款人,可以在投资咨询、尽职调查、贷后管理、资金结算等业务环节获得中间服务收入并积累P2P行业经验,培养小微信贷业务专业人才。

(二)自建或收购P2P平台。依托商业银行丰富的客户、产品资源和海量数据储备等进行差异化竞争,打造独立自主、特色鲜明的开放式P2P(P2B/P2G)平台品牌。在加强平台业务风险控制、做好平台业务与银行业务风险隔离的前提下,循序渐进,从低风险的票据存款质押产品、行内客户及项目出发,逐步增加创新产品种类、丰富定价方式、扩大业务领域和服务范围,拓展盘活非标资产渠道、创造相关中间费用收入增量,为客户提供多类金融增值服务和创新产品,巩固客户关系、增加客户黏性。自主P2P平台也可以成为第三方交易平台,成为其它金融机构和平台的分销通道,获取收益分成,创造更多中间业务收入。

一是平台定位。将平台定位为银行业务蓄水池和开放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试验平台,依托商业银行细分优势进行差异化竞争,树立互联网金融特色品牌形象和行业地位。

二是客户筛选。借款人选择那些难以满足银行信贷条件、要求资金快速到账却受限于银行信贷流程或者有足额担保/抵押的客户,如拥有丰富上下游数据的中小微企业、拥有丰富交易数据的电商平台、合作担保公司担保的优质客户等。投资人则瞄准个人客户、企业类客户和机构类客户。

三是项目来源。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包括票据资产、供应链金融优质中小企业贷款、房地产和城镇化等对公贷款项目、小微企业和个人信用贷款等。同时,平台也提供其它合作机构的产品分销。

四是产品形态。包括低风险的承兑票据、定期存单质押类产品;中等风险的应收账款、其它抵押贷款类产品;高风险的信用类融资、极速简化融资产品;作为资产出口项的存量和增量非标资产证券化产品。

五是产品定价。既有事先设定方式,主要面向中、低风险和非标资产证券化产品;也有网上竞价方式,主要面向高风险的信用类融资、极速简化融资产品。

六是收费模式。向借款人收费,可对不同融资期限按金额一定比率收取服务费;向投资人收费,可对投资获利收益按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向合作机构提供咨询、托管、分销等服务,可以收取相应的中间服务费用;客户账户管理和资金划转也可酌情收取或免收手续费。

七是运作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主要通过线上方式获取投资人、销售产品、结算资金;通过线下方式获取借款人、审核项目、进行尽职调查以及对公投资者营销。对于合作担保公司推荐项目、第三方平台分销产品以及部分信用类融资、极速简化融资产品,也通过可以线上方式获取借款人和部分项目产品。另外,可以构建平台内部二级市场,投资者可以相互(折价或溢价)交易所持产品。

八是风险控制。有效隔离和限定P2P平台风险,对平台业务和银行业务实施分账管理;加强对关联借款企业和小贷公司、担保机构等合作机构的准入、管理和监督;注重源头风险管理,及时披露基础资产信息;加强平台流动性管理,将自建P2P平台纳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使用本行资金托管和清结算系统对中间账户进行监管,防范合作平台资金池风险;定期披露平台运营相关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构建信用评级和风险准备金机制,逐步推行去担保化。

(三)持续改进完善小额信贷技术。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持续改进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技术,不断增强风险定价能力、提升风险防控水平。运用数学建模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大量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的数据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结合实时、历史和全局的相关业务数据,有效批量识别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创业者,发现和掌握其风险特征,针对不同风险点实施相应控制措施,及时获取挖掘有效的风险预警信息,准确进行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

(四)构建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网络平台。引入互联网思维改造管理架构、优化业务流程,持续简化用户操作,运用“极简”思维提供优质客户体验。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需求和体验出发,运用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金融功能和消费场景,构建细节优美、流程简单、使用便利、灵活开放、个性智能、功能丰富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网络平台,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五)建立行业风险信息联合防控和互联网征信机制。加强与银行同业、P2P平台、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保理公司、电商平台等机构的合作,共享P2P网络借贷行业风险信息和互联网征信信息,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处置效率,推动建立行业风险信息联合防控机制和互联网征信机制。

参考文献

[1]韩斯h,黄旭,贺本岚.国际P2P行业发展趋势与商业银行未来发展[J].金融论坛,2014,(3):23-27。

[2]零壹财经,零壹数据.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4[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3]王亮亮.互联网金融改变行业格局[J].中国金融,2014,(11):72-74。

[4]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叶湘榕.P2P借贷的模式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3):71-82。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Bank-class P2P Network Lending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ommercial Banks

SHEN Zirong XU Shaotong

(Postdoctoral Program of Institute of Finance & Banking, Beijing 100732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ostdoctoral Program of China CITIC Bank Beijing 100027)

第3篇

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将客户关系管理、资金管理与投资组合管理等结合在一起,向客户提供的综合化、个性化服务产品。理财产品是资本市场的晴雨表,是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转变的第一步。麦肯锡公司在对2020年银行业预测时指出,“今后20年最具吸引力的将是理财”。

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以理财业务为核心的外资银行的全面竞争。一方面在于银行业务转型所带来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中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财时代,富裕居民以及高端富有人群扩大的同时,理财需求与理念得以提升,带来了巨大的外在推动力。内外双重推力,成就了中国高速增长的银行理财市场。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总体发展特点

据统计,2005年我国人民币产品才121只,外币产品566只;2006年理财产品实现了几345只,外币产品744只;2007年产品的发行数量和规模都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各大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剧增,可以说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和理财市场的全面繁荣,充分体现了我国居民经济活动的活跃。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呈现了三个方面的整体特点:第一,人民币产品的投资价值显著高于外币产品;第二,股票、混合类产品的投资价值高于其他类别产品;第三,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股票、混合类产品全面超过了外资银行,但是中资银行以数量取胜,外资银行更注重产品设计和适销对路,中资银行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指标明显落后于外资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不足之处

据近期数据显示,受次贷危机影响,国内理财市场面临的难题日益显现:理财产品出现了大面积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现象,不仅中资银行暴露出产品设计方面的缺陷,外资银行的产品也表现出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产品的投资价值却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以下问题:

1.银行理财产品多为较为初级的重复性产品,设计缺乏差异化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性很强,且真正适合理财服务的品种不多。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把握市场脉搏能力相对较弱,尚未成立一支专业化的团队系统深入地研究整个资本市场、理财市场和客户的产品需求,因此缺乏设计差异化并富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在许多理财产品开发中,银行只是运用网络优势、营销优势和政策优势,与合作方进行对接,是理财产品业务链中下游的关系,只是一个管道和平台,产品附加值极低,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他方,而银行只从中获得极低的费。

2.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由于国内银行市场化运作的时间较短,加之市场上金融工具相对缺乏,使得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复杂金融产品的对冲交易能力欠缺。很多银行在发售自己的理财产品时,并没有将产品结构拆开,自己到金融市场中独立操作,获取更大的利润,而是连同自己的存款以及结构产品打包一起与外资交易对手平盘。结果,不论我国商业银行推出何种理财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只相当于外资银行的零售终端而已。由于我们商业银行未能直接参与市场,组合衍生产品的能力与外资银行相比较弱,因此只能被动的接受外资行的报价。

3.理财产品的信息不对称,对产品风险的提示不够

虽然产品说明书中均对可能面临的风险作了比较详细的揭示,然而银行许多营业网点没有在明显的位置张贴风险提示公告,而且少部分营销人员只强调收益不强调风险的行为更会导致客户的不满,引发许多纠纷,对银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许多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工作依旧不到位,产品售后服务跟不上,无法定期给客户发送理财产品对账单和公布理财产品净值,缺乏相应专业人士对产品进行分析,因此,当理财产品收益低于储蓄存款税后收益时,投资者存在普遍的不满情绪,投诉等情况经常出现。所以在鼓励银行产品创新的同时,也要做好投资者风险教育,投资者应当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理性选择相应产品。

三、进一步深化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建议

银行理财业务经营发展过程实质应该是从过去的依靠物理网点资源转变为依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规模、质量、效益三方面动态协调和优化平衡的过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用创新思维构建银行的核心业务模式,因此,建议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经营观念,树立营销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金融体制的变革,传统的金融结构在不断改变,金融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已发生质的变化。过去那种银行与客户之间单纯的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关系已不适应新的金融形势。为此,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观念,努力开拓理财服务业务。

(二)科学设计理财产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理财业务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投资的信托产品的资金运用风险。对银行来说,产品出现任何问题,商业信誉都将受到严重的损害。无论是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还是产品存续期间的托管阶段,都应加强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这就要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和投资盈利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风险管理能力。

(三)理财业务应该向集成化、专业化发展

集成化是指一个理财产品通过对多种金融工具和技术的组合,构造复杂的结构性产品。专业化是指理财产品的开发基于专业的人才和技术平台,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从寻求政策保护过渡到建立核心的市场竞争能力,从中间商转变为生产商。

(四)加大创新力度,拓展理财业务品种,避免重复性产品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性很强,且真正适合理财服务的品种不多。所以笔者认为,首先,商业银行可以在不违反现有政策的前提下创新业务。这方面银行应是有潜力可挖的一是加强理财产品和服务的整合。近几年中资银行在零售产品的整合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重点仍是把信用卡构建成银行零售业务各子系统融会贯通,集存贷汇、消费、缴费、理财于一身的理财产品。二是加快理财新产品的创新。重点是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条件具备时创新更多的投资型理财品种。三是拓展“网络理财”。

(五)提高服务质量,分层次细化服务

分层次服务是指针对不同顾客的金融需求,结合他们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为不同层次的顾客提供有区别的服务,它有利于个人金融业务的开拓和银行收益水平的提高。虽然我国的优质客户层还没有完全形成,但是现在已经涌现出很大的一批人,他们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有较先进的理财理念,对资产安全的保值、增值有着尤为迫切的需求。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在这个方面进行尝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客户评价标准,采取分级别服务的形式,不同等级的客户由相应级别的理财机构和理财师提供服务,由他们根据不同客户的偏好和需要,进行最有成效的营销。

第4篇

关键词:非利息业务 国际比较 非利息收入占比 多元化经营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和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加剧,为了应对新的经营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在不断地拓展其业务范围,这使得非利息业务收入在银行的经营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2008年末,我国非利息业务收入在营运收入中的比重已达到13%,在1999年,非利息业务收入占比不到6%。非利息业务正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而在国际银行业发展史上,银行的非利息业务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为银行业注入了活力,成为新的竞争核心。通过将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主要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银行这方面的差距,并对国外该类业务的发展方式与路径进行借鉴。

一、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1、非利息业务的定义

非利息收入(Non-interest Income)是西方银行业在实践中所总结出的一个的概念,用来与传统的利息收入做分区。从上世纪80年代起,非利息收入在西方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一概念遂被写入教科书,并得到了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关注。通过损益表上收入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而与这两类收入对应的业务即为利息收入业务和非利息收入业务。

在我国,非利息收入业务这一表达方式并不多见,而按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界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其他业务等九大类。

2、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关于非利息业务的文献还较少,主要研究集中在非利息业务发展的问题以及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方面。赫国胜(2003)在总结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应当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产品拓宽,改善收入结构不仅能够增加收入来源,而且能有效降低经营风险;邹江等(2004)通过对比分析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差异,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对非利息业务重视不够,应当对其进行重新定位,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确立其与利息业务相当的战略地位;王勇等(2006)指出国内商业银行在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业务品种少且深度不够,二是总量不大利润贡献小,他认为应当借鉴国际经验,积极进行非利息业务的创新,在收入结构中增加非利息收入的占比。薛鸿健(2006)从发展动因、收入构成、银行类型、综合影响方面分析了过去20年间美国商业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变化, 以期为中国商业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提供阶段性目标与路径参考,他认为增加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的占比能够使商业银行稳定收入和增加利润,并降低经营风险。另外,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针对收入结构对我国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从定量角度也进行了分析。迟国泰等(2006)利用随机前沿法和数据包络法,检验了14家主要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与收入效率的相关关系,提出提高非利息收入对中国商业银行业总收入综合技术效率存在正向影响的论断。

二、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在收入结构中的地位也有所上升。而且,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构成也愈加丰富,为其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创造了空间和提供了动力。

1、非利息收入占比情况

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对非利息业务的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加强了人力、财力等资源配置,通过扩大收入来源,增加产品创新等方式来发展非利息业务,改善收入结构。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2000―2008年间,非利息收入的规模及其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非利息收入总体规模从1999年的不足100亿元,增长至2008年1800亿元,增长了近20倍。而占比水平从不足2%,到目前围绕着15%上下波动。另外,虽然非利息收入的总量提高较快,但是占比在2002年以后并没有太大变化,说明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的增长是同步的,只是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张而扩张,其仍处于附属地位,对商业银行收益水平的贡献程度仍十分有限。

2、非利息业务构成分析

在上市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构成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占比最高,基本在50%以上,从2004―2008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而投资净收益随年度不断波动,但是没有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商业银行在投资管理方面存在水平不足或者重视程度低等现状,原因可能在于商业银行曾经受制于严格的分业经营,投资经验有限,而且在投资对象方面受到的限制虽然逐步减少但是仍然繁多,所以银行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动力不足,该项业务增量较小。同样的,其他业务净收益随着各家银行不同差异较大,但是总体而言,虽然逐年上升,但是上升速度较慢。所以,上市商业银行的各类非利息收入发展极为不均衡,除了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外,其他类非利息业务发展有限。

三、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开展情况的比较

1、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比较

这里,主要选用2006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原因是2007年到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国外的大型金融机构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并不能代表其经营水平的常态,所以选用了相对正常的最近年份2006年。

国外四大银行集团的非利息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平均超过50% ,而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明显落后于国际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外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开展种类繁多,如托管类、做市商类、衍生产品交易和投资银行业务等都有涉及且发展相对成熟。而国内的商业银行在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开展上仍然受到政策限制。另一方面,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也导致商业银行开展衍生品交易和投行等业务受阻,这也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监督管理部门对于商业银行从事投资业务以及风险控制方面严谨、审慎的态度也是制约国内商业银行收入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非利息收入构成比较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通常采用金融集团的形式,经营方式则多数采取混业之中的分业经营,其经营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还从事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保险业务甚至股权投资业务。西方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结算运营类业务;二是交易、投资及保险业务;三是信用卡类业务;四是数据处理服务和ATM等其他业务。大型银行集团的非利息业务收入中,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和证券经纪收入占比70%左右,与传统银行业务相关的账户收费、信用卡以及结算业务等收费业务占比30%左右。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且长期受银行业分业经营限制,除目前实际上已有混业经营迹象的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少数金融集团设有专门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来从事具体的业务外,其他绝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即使涉足其他金融领域也基本上是采取通过的方式来进行。下面就我国商业银行与西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作个简要的比较: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也涉及到了各个领域,但是业务范围仍受限制。但是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混业经营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逐渐与西方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趋同。

四、政策建议

从前两部分的现状描述与比较发现,虽然非利息业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相比,非利息收入占比仍然比较单一。而且从业务构成来看,非利息业务主要构成仍为手续费与佣金收入,而投资收益、汇兑收益仍处于边缘位置,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根据本文的比较,可以为我国商业银行制定合理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水平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 增加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

目前的商业银行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中介机构,更是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的“金融超市”,而非利息业务愈加重要,与资产、负债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支柱之一。因此,完善商业银行的服务和产品品种,是目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主流。特别是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对我国银行业务的冲击之一就是对中间业务市场的争夺。而且国内外的经验证据和本文的结论也表明:一定程度上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不仅能够扩大收入来源,提高经济效益,还能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的稳健性。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提高对非利息收入业务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未来利润增长的突破点,积极向国外成熟的银行学习,扩大其在收入结构中的占比,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2. 发展非利息业务应当坚持审慎的原则

在发展非利息业务时,应当坚持审慎的原则,不应当盲目的扩大非利息收入,追求比例的提高,这反而会削弱主营业务的竞争能力。欧美的商业银行发展时间较长,相对比较成熟,对非利息业务(如服务类和交易类业务)的掌控能力较好,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配套的机制还不完善,贸然扩大非利息业务会造成净利息业务不能获得充足的资源支持而面临萎缩的风险;另外,我国实行分业经营,欧美银行的一些非利息业务类型在我国并不可行,所以盲目地以欧美银行营业收入中40%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为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向欧美成熟的商业银行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商业银行不应当照搬欧美经验,而应当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衡量自身的实力水平,为非利息业务的发展制定长期的策略,在保证经营稳健的同时追求多元化收益。

3. 增强对非利息业务的风险控制

银行在开展非利息业务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该类业务风险的控制,使其变化保持在掌控范围之内。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强化对非利息业务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控制。一方面应积极主动地设计开发各类能够发挥自由资源优势、易被客户接受的创新型新产品、新业务,以应对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维持客户忠诚度;另一方面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健全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完善各类业务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参考文献:

[1]迟国泰,孙秀峰,郑杏果. 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与收入效率关系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6,21;6

[2]薛鸿健. 解析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J] 国际金融研究,2006;8

[3]王勇,张艳,童菲.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困境与对策[J].金融研究,2006;10

第5篇

[关键词]网上银行营销策略对策

网上银行(internetbanking)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手段。1995年10月8日,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SFBN)在美国诞生。1997年初,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尝试网上银行业务,随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先后开展了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的技术基础,使其具有灵活、强大的业务创新能力,不仅可以延伸、改良传统的银行业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还产生了诸如银证合一、存折炒股、在线支付等新业务,并且其创新的空间还很巨大。同时,网上银行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银行业无法或不便涉及的领域,其信息容量惊人,且灵活、便捷,正被人们迅速接受。可以预料,传统银行业支撑着网上银行业务的快速成长,网上银行也将拉动传统银行业务的持续发展。能否及时、有效地在网上银行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关系到能否保持商业银行现有的市场份额,也将决定其未来的市场结构。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如何找准网上银行的市场定位、制定营销策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效益,已经成为我国银行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半年新增4300万,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305万人。但另一方面,互联网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并持续高速发展,为我国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年,我国网上银行用户只有200多万户,年已发展到3460万户。年上半年已获准开放的外国银行开设网上银行的有48家,农村信用社约有5家也开设了网上银行,07年上半年的网上银行客户数达6900万左右,网银交易额约140多万亿。其中工商银行个人网上银行集银行、投资、理财于一体,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账户查询、转账、7×24小时汇款、缴费站、网上外汇、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黄金、网上期货、在线支付等多种服务,是目前国内功能比较齐全的个人网上银行。截至年11月,工商银行个人客户数已达3844万户,企业网上银行客户数达到94.9万户,电子银行交易额达到92.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7%。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建清曾经在05年12月12日的“财经年会”上表示,要在未来四年内,把工行40%的业务转移到网上银行,十年内可能将把70%的银行业务转移到网络渠道。

二、我国网上银行市场营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品匮乏。目前中国网上银行的业务匮乏,没有发挥对银行业务的重组和再造功能。所提供的产品,无论是账务查询、转账服务、交费、银证转账,还是为企业销售网络办理结算、为集团客户进行内部资金调拨,除业务品种少的问题比较突出外,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这些产品只是传统业务在网络银行的实现,也就是说目前网络银行只起到了一个传统银行业务渠道的作用。在产品上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业务功能的限制,没有推出利用网络银行直接面对客户的特性重组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的新产品和新应用,在操作界面上没有体现个性化服务的特点,只是传统业务处理系统界面的简单模仿,没有体现网络的根本属性———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

2.安全问题。自年,社会上开始出现假冒银行网站,利用木马病毒或者通过欺诈手段盗取客户资金的情况。根据对网上银行的调查,以全国10个经济发达城市为样本空间,对现有客户、潜在客户和不可能客户均进行统计,有50%~70%的用户认为网上银行不安全,这与互联网的一些调查结果相吻合。互联网网民最反感的问题也集中在安全问题,选择比例最高的十个问题中涉及安全的有五条,网络病毒、入侵、网络陷阱、隐私泄漏等。所有统计数据表明,安全成为网上银行各方最关心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网上银行就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

3.品牌形象问题。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竞争,拥有市场的惟一途径是先拥有占市场优势的品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各个分行、支行各自为政,纷纷设立自己的网站,各网站是孤立的,彼此互不相连,各自推广自己的网站,忽略了整体的品牌形象的建立。银行系统内的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能达到商业银行网络营销的最佳效果。

4.网上支付信用体制不健全。银行对于各种电子商务活动,主要是支持和服务。网上支付可以减少银行成本,加快处理速度,方便客户、扩展业务,以快捷简便的方式,使消费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互联网获得银行的支持服务,而无需再到银行传统的营业柜台。在电子银行交易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是支付手段,电子银行交易双方通过Internet进行交流,洽谈确认,最终通过支付手段得以实现。但是,我国网上银行的网上支付手段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通过互联网提供网上支付的时间不长,业务量也较少。目前,已经开展的电子商务,使用了多种支付方式,包括信用卡、储蓄卡、邮政汇款和货到付款等多种方式,然而在多种方式中,货到付款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状况相比,我国许多人宁愿采取成本较高的货到付款方式,也不愿采取信用卡网上支行的方式。

三、我国网上银行的营销策略

1.建立和完善网上银行产品的新体系。

首先,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产品创新规划体系。客户是银行业竞争的主体,也是我们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做到想客户之所想,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要求,是我们产品创新的宗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产品创新前做好系统而科学的市场调研、论证,分析工作,了解客户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产品、怎样的功能,了解客户心目中喜欢的电子银行模式和使用方式。同时,细分客户,针对不同的客户群进行相应的客户需求调查,再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开发不同的产品。对于已经投产的创新产品要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客户的使用情况和反馈意见,高度重视收集客户信息,了解新产品对客户的适应性,并计算出该产品所占的市场价额,实现的经济效益等,从而提出修改意见,使产品的可行性和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并不断地完善,从而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其次,实行项目的量化管理,提高产品的创新效率。明确各部门在产品创新中的关系,严格规定产品的研发流程和开发时间,将每一产品的开发进行量化管理。并且,制定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业务创新部门员工的积极性,将所负责的产品创新工作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对于工作效率高、完成任务出色、工作中有创新思路且收效显着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重奖,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最后,成立专门的电子银行部门,全面负责电子银行业务管理与新产品的推广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优势,确保电子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和电子银行新产品的成功推广。

2.切实解决电子银行的安全技术问题。

实际上,技术问题早已不是发展电子银行的关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技术,我国信息应用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并不是很大,有些方面还比较领先,所需的是进一步加强。为此,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加强信息产业、工商企业、银行及公安等部门的协商配合,完善安全技术和硬件设施,把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密码技术结合起来尽快建立客户终端浏览器码处理技术、防火墙技术和保护交易中枢不被入侵的三重安全防护措施。在充分分析网络脆弱性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构筑防火墙、安全接口、数字签名等高新网络技术的拓展来实现网络系统的事前防护。加快网络加密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包括乱码加密处理、系统自动签退技术、网络使用记录检查评定技术、人体特征识别技术等。并且,建立不良借款人的预警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实现统一授信的监控。同时,建立一整套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建立电子银行重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具体重大事件内容,处理程序,着力解决好安全与发展速度的关系。在业务发展时,要时刻注意风险防范,努力为银行的客户创造一个安全的服务平台。

3.加强品牌塑造和推广,形成网上银行品牌优势。

据调查,购买网上银行服务的顾客消费心理多属理智型,只有消费者认同的网上银行品牌,才有可能成为其最终的选择。同时,品牌的知名度和忠诚度不仅是可观的无形资产,更是网上银行持续创造利润的来源。国内网上银行发展较早的招商银行拥有“金葵花个人理财”、“点金企业理财”、“一网通”等知名网上银行服务品牌,工商银行则拥有“理财e站”企业网上现金服务平台、金融家个人金融理财业务平台等知名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为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网上银行客户和业务量。与之比较,其他银行至今没有一个叫得响的网银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明显落于下风。因此,我国网上银行应加大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塑造卓着的网银品牌形象,以此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并吸引潜在顾客,不断开拓市场。

4.对网上银行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进行准确定位。

据调查,网上银行也存在明显的“二八定律”,即20%的客户带来80%的网上银行业务和利润。因此,网上银行目标市场定位应有针对性。从目前网上银行发展情况来看,对目标市场缺乏了解,对各类客户提供的网上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有效扩大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也分散了营销力量,难以形成网上银行的业务发展重心和增长点。因此,建议对国内网上银行市场进行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对高创利的客户加强宣传和营销,并进行特别照顾,努力建立和维护他们的忠诚度。在公司网银业务(B2B)方面,建议定位于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优质上市公司及金融同业客户;在零售网银业务(B2C)方面,则定位于高端个人客户(白领、高收入、高学历群体)。

第6篇

关键词:网上支付业务 发展情况 吉林银行

银行网上支付业务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有着较大的便利性,受到人们的欢迎。而现在各地区银行网上支付业务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这时本文就以吉林银行为例,探讨银行网上支付业务的发展情况,以此推动银行网上支付业务更好发展。

一、吉林银行网上支付业务现状

(一)网上支付业务比例较小

银行未重视网上支付业务,未投入大量建设资源,主要是建设传统主营业务,而网上支付业务只是作为边缘业务。而银行网上支付业务未配置专门的营销人员,大都是由柜员和理财人员各自负责网上支付板块。设置了相应的网上银行营销团队,无较高的市场开拓能力。

(二)网上支付有着多样的支付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上支付可以选择多样的支付方式,使用电子现金可节省交易费用,并增强支付效率。选择电子支票,可以让个人和公司快速完成票据支付。移动支付方式,是由银行利用庞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创设的网上支付方式。随着第三支付平台的建设,为银行开拓了更多的网上支付方式。

(三)网上支付有着较广的市场范围

银行网上支付涉及到多个行业,比如金融、娱乐、教育、通信等。同时也涉及到个人业务,比如个人账户查询、账户余额查询、账户信息、交易数据、个人转账等。同时可以跨行转账,可缴纳电话费,实现个人理财等。另外涉及到公司业务,比如信息、信贷业务、存款、转账等账户业务、房产金融业务、保险业务等。

二、影响吉林银行网上支付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

吉林银行网上支付业务还未形成完善的市场定位理念,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影响了吉林银行网上业务的发展。

(二)未形成独特的数字化品牌和服务特色

吉林银行网上支付业务有着复杂的流程,无法进行简捷的网上支付,在进行网上交易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银行网上支付业务的数字化品牌和服务特色被质疑和丢失。比如吉林银行大厅的LED广告、手册低柜等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三)缺乏规范性的操作流程

吉林银行网上支付业务议依然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因素,如技术、操作和法律等风险。网上支付业务存在着这些风险,使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隐秘性都遭到客户的质疑,而网上银行风险中的技术风险又是主要风险。

(四)未创建良好的网上支付业务市场氛围

客户对网上支付存在着金钱风险和功能风险的质疑。并且吉林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常会受到诚信和支付问题的影响。

(五)混乱的互联网支付行业

吉林银行的网上银行在进行安全控制时,都是采用安全套阶层(SSL)协议,也有些银行采用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各家银行支撑的业务软硬件未得到全面发展,一般都是根据自身的商业利益,制定自身的业务规则和安全政策,使银行网上支付业务的发展受到限制,与第三方支付服务也缺乏先进的技术整合。

三、促进吉林银行网上支付业务发展措施

(一)明确市场定位

吉林银行网上支付业务发展过程中,要明细市场,确立市场目标和市场定位。根据客户的基本信息进行市场细分,比如客户的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和收入等。建立企业银行网上支付业务时,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潜力、市场反应以及技术生产能力等因素进行市场细分。银行网上支付业务在发展过程中,确立营销和公关人员时,可选取高学历、高收入,拥有着足够的IT技术以及思想态度积极的年轻人,通常也可以放在企业发展潜力大、市场反应速度快的企业。在确定目标市场时,银行网上支付业务需要实现快捷、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目标。

(二)树立独特的数字品牌和服务特色

吉林银行在创建独特的数字品牌和服务特色时,数字化服务的便利性需要具备着简洁的工作流程和较低的技术能力,适合广大客户使用吉林银行。在创建独特的数字品牌和服务特色时,需要面向客户需求,设计平易近人的指导说明,进行简单的操作流程,保证客户即使不用掌握高水平的计算机技术也能够轻松、迅速的完成网上支付业务。银行网上支付方式要面向客户,有着简单、个性的支付方式。

(三)加强网上支付的安全,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

要想促进银行网上支付业务的发展,必须要提高技术安全保障,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吉林银行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将技术中心向技术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方向发展,可以将其转交给技术力量雄厚和经验丰富的IT公司,不断学习安全技术。同时在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时,要建立完善的惩罚机制。由于网上支付交易无法验证其本身的真实性,这时就需要保证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有着较高的诚信水平,并要保证第三方平台发展的规范性。另外,政府也要加强监管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业,确保网上支付业务的安全性。

四、总结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现今银行支付业务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保证银行支付业务的安全性、隐蔽性,必须要确定市场定位、树立独特的数字品牌和服务特色以及加强网上支付的安全,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以此推动银行支付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雅卿.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商业银行支付业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7(07):656-658

第7篇

Banking),是银行为其客户提供银行服务的新手段,它以现有的银行业务为基础,利用Internet技术为客户提供综合、统一、安全、实时的金融服务。

随着Internet的发展与普及,网上银行为作一种新型的客户服务方式迅速成为国际银行界关注的焦点。跨国银行纷纷网上银行发展战略,斥巨资完善网上银行系统,视网上银行为赚钱的机遇、争取市场份额的手段。目前,这_潮流已席卷到我国,我国各家商业银行也陆续推出网上银行服务。本文拟通过介绍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情况,对我国发展网上银行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情况

网上银行最早起源于美国,其后迅速蔓延到Internet所覆盖的各个国家。美国安全第﹁网络银行(SFNB)从1996年就开始了网上金融服务,美国银行业6%一7%的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系统。

目前,国际上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机构分两种:一种是原有的负担银行(incumbent Bank),机构密集,人员众多,在提供传统银行服务的同时推出网上银行系统,形成营业网点、ATM、POS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综合服务体系;另外一种是信息时代倔起的直接银行(Direct Bank),机构少,人员精,采用电话、Internet等高科技服务手段与客户建立密切的联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现举例说明这两种银行的发展情况。

(一)高效、快速发展的直接银行:德国的Entrium Direct Bankers。

Entrium

Direct

Bankers,1990年作为Quelle邮购公司的一部分成立于德国,最初通过电话线路提供金融服务,1998年开辟网上银行系统。目前已经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直接银行之一。截至1999年底,拥有客户77万,其中使用网上银行系统的客户达15万;资产总额38.18亿美元;控制德国直接银行界30%的存款和39%的消费贷款。

Entrium没有分支机构,员工共计370人,依靠电话和因特网开拓市场、提供服务。370人服务77万客户,人均资产达1000万美元,大大高于亚洲的领先银行水平(新加坡发展银行人均资产580万美元,中国农业银行人均资产50万美元);而且Entrium认为现有系统完全可以满足250万客户的需求,这一连串数字足以给我国人员臃肿的商业银行敲响警钟。

Entrium经营的业务品种主要包括消费信贷、循环周转贷款、信用卡、投资、在线交易等。虽然目前仍以电话服务为主,但正在加速发展网上银行服务,它的网上银行发展战略十分明确:将Entrium从拥有网上银行服务的领先的电话直接银行转变为拥有电话银行服务的领先的网上直接银行。Entrium的成功归功于它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开拓市场、联络客户、处理业务。

(二)美国银行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优秀代表:Wells Fargo。

根据国际上一家权威的电子商务评价公司,Gomez Advisors,从使用性能、客户信任程度、网上资源、关系协调、成本等方面对美国、欧洲等地银行的网上银行服务进行的评比,Wells

Fargo是1999年度网上银行系统使用性能最好的银行,综合评分名列第

Wells Fargo是美国第七大银行,资产总额218亿美元,拥有5925个分支机构,资本收益率高达34%。目前,它被认为是美国银行业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优秀代表,网上银行客户数量高达160万,银行网站每月访问人数96万(并非人次);接受网上银行服务的客户占其全部客户的20%。

Wells Fargo的网上银行系统不仅节约成本,更主要的是带来新增收入和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的客户素质好、收入高、账户余额大、需求种类多,银行赚取的收益和手续费收入相对较多;在160万网上银行客户中,15%是由网上银行服务带来的新客户。

Wells Fargo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几个因素:(1)及早地开发和使用高科技,包括Internet。Wells Fargo早在1994年就开始投资网上银行,并不断扩大、提高其网上银行的服务。(2)方便、多渠道的服务网络。该行认为,客户需要的是一个多渠道、全方位的服务网络,Internet仅仅是其服务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服务品种覆盖面广。提供服务的种类包括:账户管理、投资服务、保险、贷款等各个方面。(4)客户关系维护与客户群体系。Wells Fargo认为这一体系对市场开发至关重要,它严格划分客户群,其尊贵客户仅占全部客户的2%,并得到特别的关注与服务。

Wells Fargo是一个传统的机构银行,它成功地步入网上银行的轨道,可谓亚洲的负担银行开拓网上银行服务的范例。

目前国际金融界的发展状况表明,尽管不同的银行有其不同的发展战略,目前正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创新,网上银行必将包含银行所有的业务,成为银行主要的业务手段。

二、中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

中国Internet发展较晚,但速度较快,预计2000年底,Internet用户将达到1500万户,PC普及率达到总人口的2%。

中国银行(BOC)从1996年起投入网上银行的开发,1997年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1998年开始提供网上银行服务,1998年3月中国第一笔Internet网上电子交易成功。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几家银行的总行及其部分分行已经开始尝试提供网上银行服务。但我国的网上银行尚处在萌芽阶段,发展较慢,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1)网上银行所能提供的服务品种,仅局限在账户信息查询方面,转账付款适用的范围仍极其有限,更没有涉及贷款、投资等方面。(2)国内信用卡业务十分落后,仍局限于一种结算工具,严重地阻碍了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的发展。(3)网上银行服务质量不高,速度慢、手续复杂,没有达到方便、快捷的宗旨。(4)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网上银行的认识不清楚。多数人不知道有网上银行服务;知道有网上银行的,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造成网上银行是阳春白雪,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