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危机下的机遇范文

时间:2024-01-29 15:34:50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危机下的机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危机下的机遇

第1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 FDI 经济危机 四川成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日益扩大的国内市场和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截至2011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已达到11600985万美元,其中东部沿海地区拥有总投资额15145亿美元,而西部地区只占有1296亿美元。最近几年西部地区的FDI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一些系列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中国西部成为外商投资的新选择。2012年,成都更是被《外国直接投资FDI》评为“2011、2012年度亚太十大最佳外商投资战略城市”,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内陆城市。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增长放缓,这为西部地区的FDI发展提供了机会。本文从阐明FDI选择地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中国西部地区FDI现状,探讨成都成为亚太十大最佳外商战略投资地的原因,研究西部地区的优劣势,与沿海城市进行比较,建立模型,最后对西部地区在经济危机下发展FDI提出政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

FDI区位问题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它吸收了区位理论、外商投资理论、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要解决外商投资的区位问题,需要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区位理论的结合。尽管有大量的文献讨论过这个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解释FDI区位分布的一般性理论,只是散见于工业区位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等流派之中。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近二三十年来,学术界对FDI区位的研究,形成了三条主线:一是在FDI理论中增加区位因素的分析,探讨国家区位特征对FDI国别选择的影响;二是采用公司实地调查的方法,探讨FDI区位选择的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及其空间组织行为;三是根据现代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并采用经济计量方法,探讨国内FDI区位差异或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

综上,资本向一个地区流入是因为资本的拥有者预期到向该地区进行投资可以获得高于其他地区投资的收益,所以主要是经济因素决定了外商投资的地点选择。在现有对FDI地区分布的研究中,多数认为政策优惠、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和工资成本等是决定FDI流向的变量。

二、中国西部地区FDI现状

西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况有3个特点:利用外资总量小、质量不高:根据商务部2012 年1 月18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 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160.11 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9.72%,再创历史新高,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区域内部的发展不平衡:外商直接投资一直被认为是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现在占全国土地面积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中国西部地区每年利用外资仅占全国比重的百分之四左右。外商投资的形式相对单一。目前,我国在外资投资方面又出现了一些诸如BOT 或国有资产重组并购等新形式,并且这些投资方式在东部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西部地区却利用甚少。

总的来说,近几年西部地区FDI有所增长,形势较好,但和沿海地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同时,由于FDI 区域分布存在空间相关性,一个地区引资的效果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地区FDI流入密切相关。因此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加强跨区域合作,尤其是发达地区实施有利于“富邻”的发展政策,可以促进区域之间FDI的共同增长,形成双赢的引资局面。

三、成都利用外资现状分析

四川省是西部的经济大省,资源丰富,工业基础比较雄厚,截至2011年,四川省引进外商投资企业已经达到10026家,投资总额达到574亿美元,一直处于西部地区领先的地位。而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在国际知名的财经媒体英国《金融时报》旗下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杂志评出的“2011/2012年度亚太十大最佳外商投资战略城市”中,成都进入十强,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内陆城市。《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深度调研报告通过解读中国西部大开发下成都的历史机遇、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交融、成都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并对成都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进行了解读,指出成都是中国西部投资中心。成都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以其强大的市场辐射力与优良的投资环境,吸纳了英特尔、埃森哲、IBM、育碧、马士基、飞利浦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令其成为“亚太十大最佳外商投资战略城市”,加之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将落户成都,这让成都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社会的关注。然而,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成都的FDI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部分跨国公司撤资明显。

西部地区在吸引FDI时拥有其自身优势,如劳动力低廉,政府各种政策的大力支持,随着西部部分地区知名度不断扩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等。如何利用这些优势,弥补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地理位置、发展状况等方面的不足,吸引更多的FDI,在全球经济危机下大力发展经济,是待我们研究的。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农民工;创业;挑战;机遇

中图分类号:C9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122-02

引言

由于美国人借钱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自2007年2月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升级,房价猛烈下跌、股市大幅下挫、投资银行接二连三地破产,华尔街濒临崩溃。此次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进而演变成为了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危机已经演变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中国的经济又是高度依赖出口,随着经济危机下外部需求的大量萎缩,中国有近10万家外向型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不少工人主要是农民工被迫失业。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农民进程务工,在经济危机前已经达到约1.3亿人。受此次经济危机的影响,大量农民工失去工作。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数据,目前全国大约有2 0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

虽然经济危机给农民带来了生产上的减产、收入上的减少、生活上的困难,但也给农民带来了创业的新机遇。本文就经济危机大背景下农民工创业存在的挑战与机遇进行探讨。

二、经济危机大背景下农民工开展创业的挑战

1.企业家投资信心降低,消费者消费意愿减弱,创业大环境不佳。经济危机使得美元贬值,全球资产普遍缩水,人们在这个时候往往会减少投资转而购买黄金等实物以保持资产价值。股市下跌,经济泡沫迅速显现并逐渐消失,这些外部环境的恶化使投资者投资信心和投资意愿降低,进而农民工创业所能够吸收的投资会大大减少。同时,消费者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收入减少,进而减少消费,消费需求降低,使农民工创业的消费市场萎缩,经济不景气加大了创业的难度。

2.自有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业步伐。由于中国拥有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所以农民工的工资比较低。再加上中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失,除了生活必需之外,农民工工资还留有很大一部分应付生病以及意外伤害等。所以,农民工自己积累的资金不多。据有关部门测算,在农民工总量中,只有7%~10%的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具备了创办工商企业、涉农企业的资金能力,大多数农民工则心有余而力不足。返乡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农民工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题。虽然许多农民工在打工期间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但对于创办企业、搞生产经营所需资金来说,还是远远不够。

3.农民工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单一。返乡的农民工虽然经历了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洗礼,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大部分人只有初中甚至是小学文化,高中以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较小,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容易做出不切合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决策与判断,从而出现投资失误问题。许多农民工虽然具有一技之长,但是往往掌握的劳动技能单一,这样就使创业项目选择余地不大,创业项目单一,科技含量不高,从而导致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

4.农民工经营风险较大。据有关部分测算,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约有75%甚至更多的没有经营企业的经验,这样在经营策略的选择、人员安排上操作不当会造成巨大损失。一些返乡农民工创业者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创业精神、市场观念,能够找到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受到自身素质的制约,思维方式比较传统,不少人营销观念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差,短期行为严重,缺少长远眼光。再加上家族式管理,决策不民主,机制不合理,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二、经济危机大背景下农民工开展创业的机遇

虽然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之下,农民工开展创业相对来说增加了不少难度,但是经济危机中“危”与“机”并存,我们在看到事物不利的一面时,也要看到它的有利的一面,这样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1.国家制定的有利政策。国家针对经济危机制定的积极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农民工创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国家已经推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这些积极的政策为农民工创业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抓紧研究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做好“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工作,把中央财政的400亿元补贴资金用好用活,使企业增加销售、农民得到实惠。国家积极发展农村市场为农民工提供了创业的大好机遇,农民工可以积极依靠创业从而致富。

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于农民工创业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程序和办事手续,清理和规范收费项目,在财政支持方面,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设立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专项基金。为回乡创业农民工提供额度不大但期限长、利息低、覆盖面广的贷款。对农民工创业进行创业辅导、培训和信息、技术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依托现有机构成立回乡创业者指导(服务)中心和中小企业情报中心,为回乡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市场信息、开业指导、管理咨询、融资指导、企业诊断等服务,并组织交流活动、科技讲座和政策咨询,提高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这些为农民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减少了农民创业的难度。

2.为农民工提供了“充电”时机。经济危机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处于倒闭或半倒闭状态,许多企业已经进入了蛰伏期。由于国内市场需求的萎缩和国际订单的减少,许多企业减产甚至停产,这虽使不少农民工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但也给农民工提供了宝贵的“充电”时机,农民工可以参加必要的创业项目培训与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农民工的科技文化水平与劳动技能水平,为农民工增大创业的成功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生产成本的降低可以减低创业的门槛。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全球化条件下国内的原材料价格也跟随国际价格下跌,这对农民工创业来说是一个相当难得的有利环境。农民工创业的成本下降,而国家积极扩大内需的政策正在逐渐显示出预想的效果,这对于农民工来说一个大好机遇。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农民工创业的原材料支出,减少了农民工创业的成本,也在农民工心理上减少了一定的创业难度。

4.大批廉价且有一定素质的农民工的存在可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经济危机使得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一方面农民工在企业的工作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娴熟的劳动技能,具有一定的劳动素质。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里的生活使他们比一般在家种地的农民见多识广,这样的打工经历对于许多农民工来说是一笔不可小觑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经验更多,头脑更加灵活。同时,经济危机的影响又使得农民工的使用成本下降。这样的大批廉价且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力就为农民工创业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也使农民工合作创业在现实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大量失去工作的农民工可以合作使分散的资金和人力聚集在一起联合创业,以分担创业带来的风险并且可以相互帮扶依靠大家的智慧进行创业。

5.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结构调整为农民工创业减少了恶性竞争。经济危机对中国来说也是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消费方式、转变生活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一次非常好的机会。结构调整可使得大批高能耗、产能低的企业纷纷退出竞争舞台,而这些企业往往是恶性竞争的始作俑者,它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扰乱正常市场秩序为手段,从中攫取不当利润。通过结构调整为农民工创业扫清了恶性竞争的障碍,也为农民工创业指引了一条正确道路。

结束语

世界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虽然总有一些国家会衰败,但另一方面又总会有一些国家能抓住历史机遇而走向崛起。今天,在面对“美国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的现实历史面前,谁最有机会“借机”快速崛起而鹤立国际?毫无疑问,世界都把眼光投向了中国!经济危机中“危”与“机”并存,一部分创业者以及企业倒下了,另一部分创业者及企业抓住重新洗牌的机遇,做大做强。在这场危机中,危机重重,同时机遇多多,这对于有志于创业的农民来说,完全可以大浪淘沙。

挑战面前,最重要的是坚定信心。有信心才有思路,有信心才有力量,有信心才有作为。广大的农民工在经济危机面前首先要有信心,其次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挑战,再加上中国农民工吃苦耐劳的光荣传统和国家的大力扶持。我相信,农民工创业也可以并且应当成为农民工致富的一条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韩俊,崔传义.中国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8,(11).

[2]杨群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J].南都学坛,2008,(11):6.

[3]费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行政与法,2008,(9).

第3篇

这说明,真正有志于拓展的企业并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停下脚步,也说明真正有价值的媒体资源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受太大波动。因为出口受挫,内销成为必然,而内销市场竞争激烈,要参与竞争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因此即使经济危机,很多企业也不能停下脚步,前进、拓展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选择。对媒体来讲,由于企业并不会选择在经济危机时完全放弃广告投放,而只是选择更有理性的广告投放和价值组合,因此真正有投放价值的媒体将不会受到影响。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不论是企业也好还是媒体也好,此时更需要的是理性思考。企业要考虑理性的广告投放,争取每一分投入有更高的收益,而媒体则要相应调整经营方式,比如更科学的客户选择、提供更高效的媒体组合与服务等。换言之,经济危机将强迫把中国企业带入理性经营时代,这不能不说是危机中的机遇。

1、经济危机下几类企业的媒体投放选择:

先从企业方面讲,分析经济危机下几类企业的广告投入的特点和可能性。这些特征将会对各类媒体产生各种影响,是明年媒体的广告业务拓展重点要考虑的因素。

豛~ 一些平常广告投入就不大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一般以区域性经营为主,广告投放也以区域性投放为主。因为广告投入能力有限,也考虑到投入效率,一般以地方性媒体投入居多。由于尚没有品牌基础、很多以外销为主,这次经济危机对他们的冲击比较大,市场投入的信心和能力也大大降低,因此对地方性媒体投入影响较大。

但是对一部分市场定位比较特殊的企业可能影响不大,如医疗企业及一些基础消费品行业的企业可能影响不大。

豛~一些大型企业——他们是全国性品牌和国际品牌,业务范围比较广、进入的地区也比较多,一部分企业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比较大。由于这部分企业是全国性媒体广告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对全国性媒体的广告经营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他们之前的投入已经获得了一些市场基础,经济不景气时最有可能进行广告费缩减,而且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投入会更理性,会选择更精准、直效的投入方式。因为此时对这些已经有些基础的大企业来说,在经济危机时刻,战略上可能会向市场巩固与深耕倾斜,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新市场开拓上,而新市场开拓才是广告投入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很有可能缩减投资的行业比如汽车业,及其他一些属于奢侈品或享受型用品的消费品行业。

如前所述,这里同样有一些行业的大型企业会受的冲击比较小。比如洗涤行业特别是广告投入一直比较强劲的化妆品行业将会受冲击较小,因为即使经济危机时刻这部分开支也不是大部分消费者愿意缩减的,因此企业受的冲击也比较小,这部分行业客户可能是此时全国性媒体关注的对象。还有比如人寿保险这些行业,经济危机可以说是他们的旺季,因此这类企业在此时可能会勇猛的往前冲。从近期央视夺标的一些企业名单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豛~ 一些已经积累了一定实力的中小型企业。——他们将会成为广告投入的主力军,为了招商、加盟或在区域市场拓展,全国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都有可能是他们投入的对象。因为这些企业大部分处在由区域性市场向全国性市场进军的时刻。

上述分析归因于以下几点:

经济危机往往是行业洗牌的时刻,这些企业不可能停止扩张的脚步,因为此时对他们来说是承上启下的时刻,不进则退,因为根据博弈论,总有竞争者此时会前进的。所以这些企业必须选择前进。只要是开拓那么适当的投入是必须的。

经济危机时刻投入的成本也许更经济,这是很多企业会考虑的。

此时行业重新洗牌,一些小品牌会出局,拓展的机会更多一些,很多品牌可能会选择此时圈地,这也是企业考虑增加推广投入的因素之一。

除了上述说的一些与经济景气指数不太相关的必需品行业的企业,此时一些外贸受到严重影响而企业纷纷专注内销市场的行业也要重点关注。如家纺、服装行业明年的扩张将会更激烈,因为对企业来说后方已没有退路,前方荆棘丛生,必须进行拓展。

此外,此时还应关注一些创新性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携资本、新模式等而来,往往会凭借新模式大范围圈地,广告投入是必然的。而对媒体来说,如果此时培养这些新兴的力量,待到经济景气的时候,他们就会成为很好的摇钱树。

结论:

上面的分析说明,经济危机的时刻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收影响并缩减开支,只是说此时企业的投入可能会更理性,更追求效率。而且真正有志于拓展的企业或有独特战略的企业是不会停下拓展的脚步的。这是此时媒体经营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2、低成本高效能传播:经济危机时刻企业的不二选择

对企业来说,此时最好的推广投入方式应该是“以低成本、高效能的推广投入来化解风险。”

具体来说,“精准的媒体低成本传播”+“高效的终端传播”=最高效率的投入方式。

[精准的媒体低成本传播]

(注:本模型为土木方圆湛广顾问独创,引用请注明出处)

通过上图四大手段密切配合,实现1+1+1+1+1>>4的效果——

1、高空新闻轰炸:通过新闻策划和新闻公关,在全国级媒体、地方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大量新闻,形成200篇次以上的转载,引起普遍关注,树立品牌公信力。

2、网络系统传播:对企业官方网站进行诊断和重构,通过SEO技术和网络整合推广方案,利用网络高效传播品牌,覆盖2亿网民,抓住高端年轻人群。

3、活动造势策划:策划一系列话题、活动和事件,形成轰动效应,配合新闻公关和网络推广,引发爆炸式、病毒式传播。

4、窄告投放呼应:窄告的目标是精准面向目标人群,避免成本浪费。同时,形象窄告也是必要的传播手段,可以展示品牌形象,深入客户心智。

[高效的终端运营传播]

(注:本模型为土木方圆冯小素顾问独创,引用请注明出处)

通过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表及里步步为营的终端拦截和客户价值截获,使终端成为高效的传播载体,也从某种程度上把大众媒体的传播效果延续下来,并且深化。

精准的媒体低成本传播+高效的终端传播=n倍的传统广告投放效果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这种终端的拦截和落地,大众媒体的投放即使获得了知名度也不会有效果,而有了终端拦截,那么就可以把大众媒体的传播效果进行延伸,起到效果倍增的作用。这个在我们的项目实践中已经非常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注:本部分具体内容请关注相关媒体后续报道。)

3、媒体:站在新的高度迎接挑战

(1)传统媒体:低迷时期的理性经营

上述对企业的分析意味着对传统媒体来讲就要研究此时如何转变经营理念和方式,研究精细化运营,及如何在这种形式下为企业提供更高效能的媒体组合。

先来分析危机对传统媒体的挑战。首先从整体影响方面分析。如前所述经济危机时刻企业的经营思路和战略等会转变,很多企业可能会缩减广告投放,特别是缩减投入占较大比重的传统媒体板块,从而对传统媒体形成较大冲击。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此时会选择更低成本高效率的投放方式,采用更有效率的替代媒体也就是新媒体,从而对传统媒体形成极大的挑战。 DHL中国市场部要求广告公司在提交媒体计划方案时必须排除传统电视,这一典型案例显示了一些广告主面对现实的态度。

其次分析对各类媒体的挑战:

1、央视

由于资源稀缺和垄断,不会受危机的影响。

一般企业选择央视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提升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二为招商做铺垫。央视为什么已然火爆,因为就全国性市场的拓展来说,央视特别是一套、二套等由于资源垄断和稀缺,在这方面依然是最高效的媒体。但是这仅限央视一套、二套等这些比较好资源,其他一些相对来说投放性价比不高的媒体可能会受一些冲击。

此外,全球经济危机时刻,由于跨国企业受到的直接冲击较大,国内企业则由于不得不奋战国内市场,因此会把国内企业逼上媒体广告竞争的前列。因此这种现象应该不仅表现在央视的夺标上,国内企业应该也会在其他一些全国性卫视和媒体上有所表现。

2、其他的一些全国性媒体,如一些全国性报刊、电视。

这些媒体可能受的直接冲击会比较大。其中首当其冲的应该是一些受众定位不清晰、覆盖面不广、覆盖密度有限的媒体。因为企业选择这些全国性媒体一般以企业形象广告投放为主,相对来说直接的投资收益率会较低。而且由于这类媒体覆盖面和覆盖密度有限,而且数量众多,竞争激励,因此受的冲击会比较大。据悉,目前比如南方周末这样的报纸已经受到了影响。

经济危机时刻,在企业已经有一定的品牌形象基础的情况下,品牌形象的更深一步的塑造完全可以通过更精细化的传播来实现,比如通过终端、通过在促销型广告中加入形象性的内容等来实现,因此企业首要缩减的可能是这些全国性媒体的形象广告投入。

不过一些如湖南卫视这样的日益全国性的卫视则另当别论。因为目前中国真正的全国性媒体就央视一家,资源有限,而需求旺盛。湖南卫视走向全国后,正满足了企业的需求。而这种市场远未饱和。

3、一些地方性大众媒体

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强势的地方性大众媒体(都市类报纸)会依然强势,成为争夺的焦点。因为地方性媒体的广告投放一般以地方性大规模促销、推广为主。在经济危机时刻,为了刺激消费,这部分传播可能会成为重点,而这部分推广一般是以地域为对象的,因此地方性强势大众媒体的广告投入将不会受影响。

一种是相对弱势的地方性媒体。这些媒体可能由于定位不清晰、经营不善等读者群有限,投入收益率不高,此时会受大的影响。因为在经济景气的时候,企业可能会因为需要提高知名度、提高覆盖率的原因选择这些媒体作为补充,而在经济危机时刻,要提高投资收益率,这些效率不高的补充性媒体则可能会首先被企业砍掉。

4、 一些专业性媒体

专业性媒体等由于面对的行业、企业等比较专业,将会随行业的波动而波动,但是总体上应该不会有太大影响。具体因素还要看媒体本身在业内的影响。

结论:传统媒体如何迎接挑战:

根据经济危机时刻企业的需求,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迎接新环境挑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通过更精准的媒体定位、更有价值的节目,为广告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目标客户群体,这依然是首要做的。

2、 通过各种方式,为广告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媒体组合或版面组合或投放方式组合,帮助企业提高广告投播效率。比如通过新(网络、手机等)旧媒体的组合,通过活动策划与广告互动等。

3、 加强服务,及时做好投播的广告效果检测和常规的媒体收视率等研究,为企业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帮助企业理性选择。

(2)新媒体:新兴媒体的机遇与挑战

从经济危机的整体影响来说,其一方面对新媒体有“危”的冲击,对那些没有版权、没有商业模式、靠VC支撑的网络媒体,将形成巨大挑战;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使越来越多的广告商关注成本的问题,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凭借其精准、可测的优势,达到更高的投入产出比,此时则是一种好的“机会”。换言之,如果利用精准可测的用户和内容定位来吸引广告主,同时加强打造新媒体的内容平台,新媒体在金融危机中将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还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用户向新媒体靠拢。

但是比如像网络视频广告的市场总量相比之下还非常渺小,虽然增长的潜力巨大,但阻碍其发展的瓶颈仍亟需突破。

——网络新媒体成长之跨越——更精准的媒体研究,明确投资回报率

视频广告的成长需要具有公信力的跨媒体营销效果的比较研究报告来证明网络视频广告的投资回报,网络视频行业必须建立视频广告购买、制作、投放、评估等方面的更为合理、更为统一、并与其它传统形式广告可比的标准。

对视频广告效果的衡量应该更象电视广告一样,以广告的有效到达率、频次、时长、受众的品牌记忆度等去衡量其对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及购买意愿的提升,而不是简单套用传统网络或搜索广告的点击率统计。如果能进一步出现利用网络视频广告成功营销的一些典型案例,也许能促使业界打破惯性广泛效仿,最终迎来大趋势的拐点。

——更准确的内容定位,目标客户精准,性价比高

其次,要关注的仍然是最基础的内容。就是新媒体应该更加强化其准确的内容定位,目标客户精准,以为广告主提供更低成本、性价比高的投放。

第4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 高职学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92-02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200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度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08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在这样的情形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但凡事有利就有弊,笔者在此浅谈一下在经济危机下高职学生就业的利与弊。

一、经济危机下高职学生就业的优势

笔者认为在经济危机下高职学生就业有两大优势:政策优势和专业优势。

1.政策优势

2008年经济危机出现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工作的文件,提前召开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进行紧急动员和全面部署。以“非常时期,非常决心,非常举措”全力以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方面,教育部千方百计以空前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教育部强调一定要带着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并要求以多种形式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加强紧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升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而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除了国家的特殊政策保障外,企业、行业也必须充分发挥作用,才能确保高职学生在经济危机下最大限度就业。因此,教育部出台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改革措施,其中就有“积极发展‘定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畅销机制”,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为真正实现“双证”制度夯实基础。2008年12月20日,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近140家企业负责人聚集北京,共同探讨在全球经济危机下,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帮助高职学生应对就业压力。

2.专业优势

除了国家、企业对高职学生在政策上的支持,高职学生本身的专业优势也使得在经济危机下,高职学生比普高生更“耐寒”。

对于“高职教育”,目前学界的界定为:①它是高等教育;②它是职业技术教育;③它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等阶段。由此可见,“高等性”与“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属性,与之相比,普高生则明显少了“职业性”这个特征。

普高教育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强调基础知识,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其学科应用性强,在教学中亦更强调实用性、技能性,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践行顶岗实习,双证制度,保持与市场、企业的联系,因此学生毕业后大多有一技之长,使自己上岗速度快。在经济危机下,大多数企业更看重生产成本,高职学生经过短时间适应可以立即上手,普高生与其相比反而缺少实际经验。“花费用人成本更少,用人效果更好”的经历使企业尝到了甜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目前召开的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称,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超过本科就业率。高职学生自身的技术含量使得许多企业在招聘一线员工时往往首先想到的不是普高生、硕士生,而是高职生。在经济危机下,企业的人员构成效率要求更高,生产成本要求更低,学历不再是第一考虑因素,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才是首选。

高职学生在经济危机下能成为多数企业的“香饽饽”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他们就业能力的提高。

关于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看法不一,比较典型的有瑞士的戈德斯密德的五要素说“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的、广阔的视野。”国内的一些学者如夏祖浩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应包括四方面:从心理上表现出的自尊和成就动机、对知识的基本技能的掌握、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技能。笔者把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分为三方面;专业基础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基础技能是高职学生找工作的第一技能,而社会适应能力则是高职学生与社会、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企业考虑录用他们,专业发展能力则考虑他们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生与普高生相比,高职生更实际,更有吃苦精神,就业心理也更务实。他们不太挑剔,对薪水的期望值也更贴近现状,且只要稍加培训就能立刻上岗。他们一旦被聘用后,很少有跳槽的想法,再加上他们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高过技校生,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又胜过普高生,因此,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企业基于生产成本的考虑,会更乐意接受高职生。

二、经济危机下高职学生就业的劣势

1.人口劣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指出2009年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再加上农民工的不断进城,国外高素质技术人才“抢滩”中国,面临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高职学生的偏见,仍使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尤显挑剔。这使得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时承受巨大压力。

2.自身劣势

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也是当前危机下就业的又一大劣势。这方面主要表现为高职学生基本素质不高,学习基础差、自制力不强。特别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不主动,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着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因此在真正要展示他们技能时最终以失败告终,从而大大减少了在经济危机这个特殊时间段就业的机率。

三、高职学生如何在经济危机下转“危”为“机”

高职学生在经济危机下对就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恐慌,笔者认为心理因素大过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扩展就业途径,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笔者建议高职学生应树立明确目标,找准方向,积极想策略应对危机,不被动等待,真正做到转“危”为“机”。

1.找准目标行业

虽然金融危机下一些专业,如外贸、物流、广告等受到影响,但对于个别专业,危机中同样也蕴藏着机遇。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广告投入上都会以“节约成本”为宗旨,花大价钱请明星做广告似乎不再是“上策”。于是动漫设计在“经济寒流”中火了起来,社会对于动漫人才的需求可谓是“旺上加旺”。除此之外,保险行业也更吃香,目前在浙江某职业学院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10家保险公司提供了270个岗位。

再者,高职学生在选择单位时也要找准目标。经济危机下受影响较大的一般都是证券、基金、房地产、外企公司,而对国企、事业单位相对来说影响不大,因此高职学生可以优先考虑选择国企。

2.继续读书

如今的就业压力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笔者认为如果有条件,有机会,高职学生可以避开最近的就业压力,选择继续学习三五年,等经济复苏后再利用自身优势找更好的工作。

3.选择自主创业

高职学生在经济危机下,自主创业是不错的选择。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 语

经济危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同时存在利和弊,但只要高职学生认清方向,找准目标,消除心理恐慌,相信即使在“经济寒流”中也可以找到使自己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亚玲.对高职教育三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再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35)

2 陶书中、黄君录、王佳利.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湖南区域竞争力;“两型社会”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触发金融界连串倒闭潮,并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导致美日欧等多国陷入衰退。多国公司陷于财务困境,营运难以为继,裁员、减薪、破产现象频发;政府纷纷出台救市计划,降息、降税、增加补贴、增加投资、金融改革等措施相继出台。而曾经作为世界最富裕国家之一的冰岛在金融海啸中,整个国家的财富几乎全被蒸发,不得不宣布国家破产。

一、世界金融危机向纵深发展

2009年底,就在各项救市措施取得初步成效,人们开始对经济有了乐观预期之时,迪拜宣布破产,使经济危机的发展方向变得扑朔迷离。2010年初,希腊再次宣布国家破产,全球股市应声暴跌,世界经济再次遭受重创。至此人们有理由相信经济危机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金融风暴将向纵深发展,何时见底的问题再一次变得复杂。

全球性的市场震荡,也使得由发展中国家领跑的全球经济增长局面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近期美日欧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来看,尽管经济的自由落体式下滑已经成为过去,但经济上行的迹象并不十分明显,复苏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可以说,我们既要对经济转好抱有信心,又要对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有充分估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猛烈的经济刺激政策重锤打破坚冰容易,而要融化破碎的冰块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经济的恢复还需要假以时日。

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2008年,为应对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政府积极主动,采取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及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央行的连续5次降息和降银行准备金率;出台《国务院刺激经济十条意见》,宣布政府4万亿的救市计划;针对股市、楼市、汇市和保险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大规模减税;实施“家电下乡”及改善民生等政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等。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于2009年完成了年初提出的“保八”目标,实现了8.7%的GDP增速,并使我国成为唯一一个在全球经济衰退中迅速恢复增长的大经济体。如图1所示,尽管本轮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创近十年来跌幅最大,但同样很明显的是,从2008年3月到2010年3月,我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了“V”型反转,经济初现复苏曙光。然而经济复苏向好的趋势是否会发生逆转,通货膨胀的风暴会否再次席卷而来,现阶段都还无法确定。2010年国内出现的西部旱灾、南方暴雨、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社会出现的希腊破产、全球股市暴跌等不良迹象都将使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变得任重而道远。

三、金融危机下的湖南区域竞争力

湖南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省份之一,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就审时度势提出了既符合区域实情又鼓舞人心的“弯道超车”的口号,旨在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利用金融危机对所有区域都不利的影响,在消极的经济环境中积极进取,从而缩小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差距。而长株潭“两型社会”也是湖南有信心应对金融危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图1也表明,目前在金融大风暴的作用下,我国经济正在再一次探底,“V”型反转之后的总体趋势并不乐观。

(一)金融危机下湖南的基本经济指标

值得肯定的是,在过去的两年里,湖南的基本经济情况是稳定的,其结果也令人们有信心继续对抗新一轮的危机。2008年湖南的GDP是11156.64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2007.40、4933.08和4216.16亿元。2009年湖南的GDP是12930.69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1969.67、5682.19和5278.83亿元。上述数据说明,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向好,区域竞争力有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如图2所示,2009年湖南的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项指标值都较2008年有所提高,其中GDP增长了15.9%,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增加了15.19%和25.2%,第一产业产值减少了1.88%。

(二)金融危机下湖南的居民消费价格

湖南自2008年至今每个月的CPI指数(见表1),从物价水平的比较来看,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居民消费价格增加的幅度要大于爆发以后。具体表现为2008年的CPI增幅大于2009年,而2009年的CPI增幅小于2010年,即CPI增幅呈“U”型分布。从整体物价水平来看,本轮经济危机造成的物价攀升是明显的,给居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2008年。尽管2009年的物价水平相对有所回落,但总体上还是偏高,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远还没有消除。2010年,随着经济危机向纵深发展和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态势的不确定性,湖南的物价水平也呈现了再一次上行的势头。

(三)金融危机下湖南的区域经济结构

2009年,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困难的一年。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湖南结合区域经济实际,展开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各项工作,而经济结构调整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各项工作的进展来看,绝大多数经济指标的实绩好于预期,好于同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湖南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2.5∶2.1,2009年湖南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2.9∶2.7,可见湖南的区域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目前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是第三产业比重不够,仍然需要积极有效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四、金融危机下湖南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尽管目前湖南经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新一波的危机冲击已经发生,区域经济何时见底具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继续保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金融大风暴,扎实推进“弯道超车”计划,是当前湖南的首要选择。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把握“两型社会”机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两型社会”试验区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这对处在“中部凹地”的湖南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机遇。湖南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结合自身优势,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力图将湖南的经济结构从过去“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同时“两型社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不仅为湖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湖南产业的升级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和突破口,这些都将从不同的层面增强湖南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

第二,抑制通货膨胀,保障居民支付能力。我国CPI的核算,剔除了房价上涨这一重要因素,因而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可能比公布的CPI指数所反映的要严重得多。要打压通货膨胀率必须解决高房价的问题。国家要稳定经济就必须对高房价进行适度打压,但又不能打压过猛,如何把握合理的尺度变得十分困难。近几年湖南房价的走势可谓一路高歌,除了2008年下半年有过小幅下跌之外,从2009年年初至今湖南房价实现了又一轮持续飙升。尽管2010年初,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限制炒房和房价上涨的政策,但由于政府此次的调控对象主要为一线城市,对湖南房价的影响并不显著。湖南现阶段要做的是坚决抵制房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保护居民的消费能力,挪开压在社会总需求背上的高房价。

第三,配合国家政策,改善区域经济形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既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来保障,同时也依赖于湖南自身对各项经济政策的综合运用,以此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以防止区域经济增速下滑。主要做法有:一是夯实基础,稳住投资步伐。抓住难得的国家政策机遇,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重点激活民间投资。二是转变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加快提高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低碳化水平,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开拓市场,发展外向经济。鼓励企业开拓出口市场,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同时努力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四是办好实事,继续改善民生。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着力提高就业率,加强住房保障,稳定市场预期,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树立居民的消费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袁灵,王朝阳.金融风暴下的湖南区域发展[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5).

第6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外贸企业;挑战与机遇

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连锁效应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衰退,并累及世界经济的衰退。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中美经济依存度高,美国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更显严峻,这种对我国经济的间接影响不可小窥。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贸易及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金融危机下世界贸易的特点

(1)初级产品处于价格高位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工业原料、能源价格保持较高价位,波动更为剧烈,而农产品价格总水平则稳中有升,油料油脂价格大幅上涨,工业生产资料石油、有色金属价格小幅上涨。如果初级产品价格能够回落至较低水平,对于减轻广大进口国成本负担,刺激经济回升显然是利好消息。但是,来自新兴市场的庞大需求,受能源、资源类商品开采难度增大、生产国投入不足以及耕地面积减少的制约,保持供给量的增长并非易事。各国为避免对美元等货币贬值,将更多国际游资购买大宗商品期货作为保值避险工具。这是导致近年来能源、资源类商品价格飙升的因素。

(2)贸易保护盛行

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社会、债务危机。加剧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向深层次推进。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由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得欧美的社会危机、就业危机加剧。在多种危机下的欧洲与美国,都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为缓解国内经济及就业问题,很多国家违背了WTO条款,滥用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措施,保护国内企业,给中国外贸制造了很大障碍。”

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外商投资减少,企业倒闭、亏损多,就业形势严峻

1. 全球贸易保护壁垒形式多样化,贸易摩擦增多

国际市场的不振,带来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多。据统计,上半年,我国共遭遇了18个国家(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40起,同比增长了38%,涉案金额3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6%。钢铁、机电产品等遭遇贸易摩擦较为突出;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均有上亿美元的大案,且涉案金额屡创新高;值得关注的是,涉华贸易摩擦涉及的产品已经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科技产品扩展。

2. 金融危机使得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外商投资减少

融资难是一直阻碍中小外贸企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这类外贸企业通常实力较弱,资信程度不高,在一些资源配置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雷曼兄弟宣告破产后,华尔街五大投行全部消失,金融风暴波及欧洲以及亚洲的大部分金融系统。自2010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在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被当作经常性调控工具的情况下,投资减少。对于中小外贸企业的贷款申请,银行变得更加谨慎,企业得不到外部的一些资金帮助,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

三、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应对策略,我国外贸企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 内外联动,两手都抓,既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内需的大好机遇,同时也要开拓国外市场,特别是海外新兴市场

1. 以内需为市场导向

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出口订单减少或没有了,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没有了活路,我国有着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出口少了转而开发国内的市场。继2008年国务院提出了4万亿元的一揽子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计划。今年由地方政府主导新投资潮 公布7万亿计划刺激经济,这些规划提出依据地方要素禀赋优势,通过打造地方特色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重庆为例2012年8月20日,重庆市政府工业领域主要产业三年振兴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将累计投入1.5万亿元,建成7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七大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新材料、能源、消费类制造等(11)。其余各省市也相继推出地方版产业规划。这些规划提出依据地方要素禀赋优势,通过打造地方特色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新一轮的增长。这些有利的政策措施都将是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的契机。

2.对于我国外贸出口对欧美依赖性高,受影响强烈的情况,需大力开拓欧美以外国际市场的力度。

我国外贸企业应积极开拓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商品销售市场,建立新兴市场以及成熟市场,努力适应市场变化,在危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事实证明,2011年我国主要出口市场中东盟、印度、南非、俄罗斯、巴西等主要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显著高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证明,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多元市场等方式,积极开拓国际新兴市场,才能够有效分散市场风险。

(二) 优化产品结构,推进多元化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1. 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

在当前我国出口商品中,中小外贸企业主要在服装、纺织品、玩具等家居用品以及轻工业制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的初期产品,重数量但不重质量,走粗放式的外贸增长模式,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比重偏低。虽然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日益提高,但都是一些低档的工业制成品,相比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而言,其产品附加值低、创汇能力低、抗危机能力差。出口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能力不高,关键时刻就很难起到稳定出口的作用,导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想要生存,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加强内部管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减少企业成本,在设计、采购、施工、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以质取胜。

3. 产业整合和优化,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中小企业重新洗牌,优胜劣汰,显现一批优秀的企业

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比较低。产业结构的改革势在必行,必须要从传统、粗放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向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从初加工、粗加工产品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向深加工、精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为主的先进制造业转变;从发展传统商贸业向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从注重产品数量增长和低成本竞争向注重信用、质量、品牌、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变。严峻的经济形势倒逼外贸企业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整合和优化、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金融危机加速了进出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洗牌过程,推动企业和商品改变过去单纯以低廉价格取胜的形象,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研发设计、节能减排、品牌质量和综合服务占领市场,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为企业走出国门,加快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等国际贸易行为营造了新时机

1. 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快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以及产品质量的含金量

利用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行产业整合,通过企业纵向、横向整合,使企业在规模优势以及产业链优势提高竞争力。海外并购是快速提升产品知名度及产品质量的一个捷径。如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福特汽车签约,成功收购沃尔沃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危机后,大部分发达国家经济低迷,消费和投资紧缩,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都停滞不前,这就为我国部分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良好的时机,通过海外并购,吸收先进的技术以及高层次人才,利用原有的销售渠道扩大产品的销售。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客观要求,有助于培育我国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企业及产品品牌,增强我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有利于缓解国内市场供求矛盾,从而进一步扩大规模经济。

2.为加快战略储备和引进先进技术提供新机遇

从国际上看,由国家直接掌握和控制一定数量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是大国的一贯通行做法。近年来,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战略物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并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与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国防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危机后,世界原油、钢材等初级战略储备物资价格走低,西方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重挫,他们积极地采取相关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通过鼓励出口和产业转移等换得对外贸易的利益,而且放松了对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出口管制。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迫切需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承接国外的产业转移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储备重要的战略物资来维持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后危机时代我国面临着机遇是不言而喻的。

(四)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定汇率,适时推出人民币结算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一个最大的教训就是外汇的风险太大,如果用人民币结算的话,可以大幅度降低出口企业的风险。所以人民币试点结算的推进非常重要。中国稳定的汇率政策对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场金融危机中由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国际地位受到动摇,美元地位会有所下降,这为人民币拓展国际业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应鼓励中国商业银行适时积极开拓人民币国际业务,鼓励外贸企业在跨境交易中采用试点人民币支付和结算,从而推动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流通,并减少出口贸易以美元计价的风险。虽然此次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但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在短期内仍然难以撼动。人民币结算任重而道远,人民币国际化,应顺其自然,不要盲目推进,也不要长期滞后。

参考文献:

[1] 方晋. 国际金融危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研究2009年第2期.

[2]韦丹萍.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_挑战与机遇[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10).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视域 格局思考

一、引言

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各国纷纷推出各自的经济刺激方案,同时通力协作,共同对抗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至今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危机的程度及其对全球经济所造成之损害的严重程度均十分严酷,鉴于金融体系所受损害的程度、财富的损失以及世界范围内过度借款的长期必要调整,对未来经济作出渐进复苏的预期必须全面,通过经济格局的分析,为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发展格局做出预测,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具有深刻的经济性和政治性根源合成、并发的特征,其影响将更为持久、广泛而深远。金融危机将全面启动新一轮国际金融乃至全球经济体系的改革进程,表现为全球金融体系朝着更加均衡、公平和综合方向改革的步伐加快,但全球金融/经济体系改革和过渡仍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金融危机推动了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度演变和改变政治经济投资的优先程序,对中国提供了更多的战略机遇和挑战。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表现

1.东部经济弱势化明显

金融危机后,我国进出口情况明显下降,从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东部出口金额逐步递减。12月份出口55.29亿美元,较1月份的59.84亿美元下降7.6%;11月出口50.54亿美元,比上月下降8.59%;12月出口49.22亿美元,下降2.61%;2010年1月出口40.11亿美元,下降18.51%;2月出口29.27亿美元,下降27.03%。具体分析来看,上半年进出口金额187.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4%。其中进口77.15亿美元,下降22.1%;出口110.27亿美元,下降19.16%,进出口顺差33.1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24亿美元。对于进出口增长下降的情况来讲,据海关统计,江苏、上海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922.7亿美元和3221亿美元,分别增长12.2%和13.9%。扣除物价因素以及人民币升值因素,广东的实际增长为负增长,江苏和上海的实际增长幅度也很小。而一些处于工业化中期和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外向度低,主要靠工业支撑、投资拉动的城市,这次金融危机对其东部经济的影响非同小可,经济下滑明显,发展前景出现危机,自然会带动经济格局的转变。

2.中部发展势头强劲

我国的中部地区主要是指湖南、湖北等中部六省,这里原有的经济格局以农业和工业发展为主,金融业发展缓慢,在本次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其受挫程度远远低于依靠进出口贸易的东部地区。统计显示,2010年2月初,湖南、湖北两省相继对外2008年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大关的消息。“两湖”加上之前GDP已超万亿元的河南省,中部六省在全国13个“万亿元俱乐部”占据3席。此外,安徽省2008年实现GDP88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总量位居全国第14位。由此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部经济发展迅速,对全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面对这种经济格局,政府部门必须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利用中部的发展空间进行产业化格局控制,以便全面对抗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3.西部和东北部发展迅速

我国的西部经济发展一直缓慢,但是受欧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进出口产业化格局向着中亚地区转移,在这种转移过程中,西部的进出口边贸产业发展迅速,例如:新疆拥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1个,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工贸易区4个,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随着中国新疆对外经贸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硬、软环境日益改善,中国新疆已成为我国西进中亚、俄罗斯的主要桥头堡和加强对中亚、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前沿。西部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确存在一定劣势,但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西部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多元经营、资源互补、和谐发展”的边贸发展精神的引导性,西部借着中亚的发展空间,不断地发展创新,正处于迅速发展的经济格局之中。而我国东北部老工业区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受进出口影响较少,凭借大型加工产业的先进性,在金融发展格局之中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处于迅速发展的经济发展背景下。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原因分析

1.金融资本

产生“东部发展缓慢、中部发展迅速、西部发展空间大”的金融格局,主要是受金融资本的影响。从比重来看,危机爆发后,东部地区投资增长率在全国的比重开始下降,从2007年6月53%下降到了2009年6月的48.4%。这种金融影响与东部金融发展速度过快,受金融风暴影响更广有直接关系,但是这种金融资本的转变有缓慢性的特征,因此金融资本的转变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基本上保持了较高的投资增长率。在2009年前后,中西部省份平均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但中国的区域差距和城乡的绝对差距还很大。我国中部地区连接海岸线的水上“国际门”,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安全需求正在转变。金融资本的转变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东部发展缓慢,西部发展迅速的转变。

2.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面对金融危机,东部大城市的人力资源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农民工的返乡情况严重,企业为了缩减开支,大幅度地裁员情况频繁发生。这种情况虽然是人力资本转变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短期行为,但是这种短期行为必然会引起经济发展的转变。据统计:2009年~2010五年间,我国中西部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货物进出口额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平均增长分别达到12.7%、10.19%、23.22%和21.11%,创造了瞩目的成就。在快速经济发展下,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全国和城镇失业率则逐年下降,这些都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中西部的发展必然会利用这种短期人力资本的转变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的步伐,提高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积极地为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人才措施。

3.科技资本

科技资本是东部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项目,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科技发展缓慢,进口科技技术的专项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东部的科技资本受严重创伤。技术创新财富贡献增长率高于金融泡沫化速率时,危机因素会被大量吸收。当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边际收益递增阶段,财富贡献也以爆发式增长,金融资本获得的回报总是慢于产业财富的成长速度,即使出现一些创新失败和财产灭失,也会由创新成功者的高额回报所弥补,宏观上危机因素被对冲或吸收,可能出现因产业发育断裂而导致全产业链投资失败,进而引发局部或全局的金融危机。总之,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条脉络,技术方面突出表现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革命,而产业革命主要表现为现代通信技术突飞猛进和新能源产业的巨大潜力。我国东部的科技先进性自然会使得东部发展有第二发展的空间,同时中西部的科技发展处于新型发展阶段,自然会在现代通信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方面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四、金融危机下经济视域的格局变化预测

1.东西部的联合性发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东部发展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受挫,但是其科技发展空间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在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有重建经济龙头的可能性。而西部发展在边贸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人力资本回收情况明显,经济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经济空间。在这种经济格局面前,我国政府的经济调整战略以东部沿海地区“三来一补”,西部发展“边贸合作”的经济战略格局为主,全面地促进了东西部的经济联合性发展。为了应对危机,中国实施了扩大内需的政策:一是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医疗改革、教育产业化等,使城市居民将储蓄转化为消费;二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陆续出台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优先发展等政策,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因此,从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视域情况分析来看,经济发展格局自然会从重工业化发展、金融业快速发展向着边贸经济合作,节能经济发展为主,全面建设东西部联合产业,一方面促进国内经济消费;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进出口产业化的调整,全面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2.整体结构的转变

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我国的整体经济结构将会出现明显的转变。(1)结构层面转变。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集中在出口领域,对出口的影响又集中在轻工业产品,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所受冲击较大,中西部则主要是重化工型产业,所受冲击相对较小且间接。(2)出口层面转变。中西部则以内需为依托,所受冲击也必然小于对外开放程度高的东部地区,同时中西部在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对外贸易处于快速发展的金融环境之中。(3)发展阶段层面。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低,经济规模小,正如美国经济基数较大,1%的降幅都会带来巨大冲击,西部地区和东部相比经济基数较小,所受影响也会相对轻微。这三方面使得我国经济格局出现了整体化的转变,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影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变的同时也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转变。金融危机前,实际上拉动我国的GDP增长的是高达60%--70%的是“三外”――外商、外贸、外资。

4.服务业的转变

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发展战略地位重要性的凸现,很多外资企业都加大了在中国地区的投入,从行业大背景来看,未来5-8年,服务外包将从低附加值的开发、测试向高附加值的、与客户结合更为紧密的咨询、运维、高端BPO(业务流程外包)等业务转移。面对目前的形势,由于出口市场萎缩,会为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去就业保障,回归农业。为小城镇发展提业支撑。农民工创办的企业,除去投资于农业经营和谋生型的小企业,规模稍大的工商服务业绝大部分是办在小城镇和县城。因此,在金融危机出现以后,政治转变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的农民和农村问题,激活农村要素市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建成为数亿农民提供风险保障的医疗、养老保障体系,推进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五、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东部经济弱势化明显,中部发展势头强劲,西部和东北部发展迅速。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金融危机下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科技资本的转变影响,在这些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自然会出现转变,产业格局出现东西部的联合性发展,金融发展出现整体结构的转变,农村服务业产业的转变,使得中西部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谢霖. 美国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影响[D]. 兰州大学, 2010 .1-59.

[2]巩杰. 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D]. 吉林大学, 2010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