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媒体融合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27 16:31:16

序论:在您撰写媒体融合的意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媒体融合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媒体融合;客户端;微视;新三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3-0064-02

面对一路攻城略地、势不可挡、豪情万丈的互联网,传统媒体人先是目瞪口呆,接着就是瞠目结舌,然后是忧心如焚。

马云说,机会是很多人第一眼看不见,第二眼瞧不起,再后来看不懂,最后追不及的东西。马云对机会的解读仿佛是在给传统媒体人画像。传统媒体人在经历了“看不见”、“瞧不起”、“看不懂”、“追不及”之后,目前正在奋起直追,并试图用媒体融合这个法宝赶上来再实现弯道超车。

一、什么是媒体融合

对媒体融合的解读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文字跟纸张融合,诞生了报纸;文字跟声音融合,诞生了广播;文字跟声音、图像融合,诞生了电视……第一媒体(报纸)、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电视)都是融合的产物。当文字、声音、图像都跟网络融合,就诞生了网络媒体(PC端和移动端)。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媒体是媒体集大成的结果,是媒体融合的产物。

媒体融合指的是不同媒体之间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实现过程。

二、媒体融合的路径

通常将报纸、广播、电视称为传统媒体,将互联网PC端和移动端称为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如何融合?其路径在哪里?

1.内容融合

长期以来,新闻媒体的产品(新闻和信息)往往在自己掌握的媒体上,比如报社记者采写的新闻就在报纸上发表,广播电视记者采写的新闻就在广播电视上播出。即使在一个媒体内,比如在广播电视台,也分出广播记者和电视记者,各家媒体主办的网站,也都设置了网站记者。这种“单干”正是媒体融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光明日报解决“单干”的措施是,实现报社、网站记者一体化,即光明日报记者就是光明网记者,光明网记者就是光明日报记者,在报纸发稿和在光明网以及光明网官方微博发稿都计入工作量。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认为,媒体融合“既不是单纯的新媒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纸质媒体,而是融合之后的‘融媒体’。‘融媒体’最符合广大受众需求。[1]”

这种“报网合一”形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单干”问题,实现了不同媒体间的内容融合。

腾讯网建设的“大”字头系列网,实行的就是“报网合一”的运行模式,其初衷是解决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问题,客观上达到了“内容融合”的目的和效果。比如,腾讯与新京报合作建设的大燕网,腾讯与南方报业集团建设的大粤网,腾讯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建设的大豫网,腾讯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建设的大楚网等。

但是,在全国众多的新闻单位,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大部分处于“单干”状态,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今天,光明日报的融媒体不失为有效的借鉴范本。

2.传播渠道融合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目前实现传播渠道融合的手段就是“二维码”,“二维码”实现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无缝对接。

现在随便打开一张报纸,就会看见报头位置醒目的二维码,既有客户端的二维码,也有微博微信的二维码。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受众,也会时时被提醒关注二维码,尤其是电视屏幕,固定位置常常会显示一个二维码供你扫描。受众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其二维码标识,就可以访问其移动客户端,阅读相关内容,还可以进行分享,把自己关心的内容分享到微博、微信等朋友圈和好友。二维码就像一条纽带,实现了受众到手机客户端用户的转变,实现了媒体间的传播渠道融合。

3.媒介终端融合

在媒介终端融合上,宁波日报和中国宁波网、荆州电视台和荆州新闻网实现了完美对接。

中国宁波网开办了宁波日报电子版,网民可以随时在线阅读宁波日报。宁波日报每周为中国宁波网开设了一个版面《宁波网事》,由中国宁波网负责编辑。《宁波网事》将网民关注的新闻信息精编到报纸上,实现读者与网民的互动。

《e线民生》是荆州市纠风办和荆州新闻网合办的一档网络问政栏目,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凭借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搭建起政民沟通的复合型沟通平台。《e线民生》是个“双播”节目,制作完成之后,既在荆州新闻网也在荆州电视台播出,收到了1+1>2的效果。荆州新闻网实现了荆州电视台的在线直播和点播,实现了“地市声音,全球表达”。

三、媒体融合的方向

毫无疑问,网络媒体尤其是移动媒体正在消减传统媒体的影响力[2]。

1.报纸消亡

《新闻晚报》于2014年1月1日正式休刊;河北《杂文报》于2015年1月停刊;《九江晨报》于2016年1月停刊……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全国停刊报纸已经超过300家。有人预言,2050年全球报纸消亡。这不是危言耸听,报纸消亡指的是“报在”“纸亡”。人类在,新闻在,就需要报告新闻,但是“报告新闻”不再需要“纸媒介”了,报纸将远离大众生活。

2.广播“窄播”

实际上,在电视普及之后,广播早就变“窄播”了。应该说,汽车是广播的救命稻草。人们开车时,不能“看”报,也不能“看”电视,但可以“听”广播。此时此刻,不能看只能听的广播劣势反倒转化成了优势。今后,伴随性会使“交通广播”一花独秀,广播“窄播”大势所趋。

3.电视老人化

网络媒体拉住了年青一代的心,随着网速的加快和手机电视的出现,电视老人化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剧。“被动”地守着电视机,等着观看自己心仪的电视节目,那只属于“老人们”。青年人会主动去网络上随时随地找到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

4.“三微一端”成为传统媒体新媒体发展新模式

微信、微博、微视及手机客户端“三微一端”成为传统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新模式。

毫无疑问,微信生逢其时,风光无限。微信的超速发展,是因为它解决了人与人的连接痛点。微信的更大贡献是它开通了微信公号,微信公号就凸显了微信的媒体属性。但无论如何,微信公号都是建设在微信平台上的,就像是给别人养孩子,这也正是传统媒体要大力发展客户端的意义所在。

客户端可以拆分为“客户”和“端”两个词,“客户”意味着受众,“端”意味着新的接受方式。

“受众本位”、“内容为王”,这是媒体融合最需要注重的两个问题。受众本位就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将最合适、最人性化的阅读模式提供给受众,开发出让受众满意的新形式,方便受众接受信息。内容为王,就是要做好优质、独特的内容。优质、独特的内容就好比可口的饮料,你放在玻璃杯里,还是放在不锈钢杯里,人们都喜欢喝。因为优质、独特的内容永远是稀缺资源[3]。客户端是“受众本位”和“内容为王”的最后实现方式,因此,媒体融合的重要趋势就是移动终端的发展,这也是我们要高度重视客户端的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客户端的下载量,腾讯新闻高居榜首,今日头条排名第二,网易新闻排名第三,其他进入前十名的还有搜狐新闻、凤凰新闻、新浪新闻、百度新闻、人民日报等。

传统媒体加快媒体融合的步伐,还要高度重视微视的建设。PC时代,长视频完胜短视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则表现出比长视频更加独特的价值。短视频适应移动时代碎片化的特点,人们在上班途中、餐厅等位、睡前甚至上厕所时,都可以观看短视频;短视频的丰富特效制作工具让现在崇尚个性、表现自我的人们有了用武之地;此外,短视频应用在移动端,天然具备强烈的社交属性[4]。

微视与微博、微信比起来,类似报纸与电视的区别,电视的形象性是报纸所无法比拟的。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再有一款类似微信的技术应用软件,那么微视的辉煌指日可待。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媒体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争取在微视发展应用上挺立潮头。

四、媒体融合的终极目标

截止到2015年年底,传统媒体(无论是报业集团还是广电集团)都完成了“两微一端”的布局,实现了新闻生产流程的改造,但尚未找到“渠道变现”的方法。毫无疑问,“渠道变现”是媒体融合的终极目标之一。

在赚得“盆满钵满”的BAT面前,传统媒体有羡慕、有嫉妒、甚至还有恨。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腾讯收入789.32亿元人民币,全年净利润238.16亿元;阿里巴巴收入525.04亿元,全年净利润234.03亿元;百度收入490.52亿元,全年净利润131.87亿元。2015年“双十一”,淘宝天猫销售额超过912亿元,京东商城销售额突破400亿元。实际上,早在2013年,百度营收就超过了中央电视台。在经营融合的转型和深化中,传统媒体正在苦苦追寻。

资本运作是传统媒体实现“渠道变现”的捷径。通过上市完成融资和市场布局,一方面可以扩大资本,另一方面可以倒逼内部机制改革,是目前看起来行之有效的做法。新三板为传媒类公司打开了试水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南京报业集团所属龙虎网于2014年年底在新三板挂牌;隶属于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的荆楚网于2015年上半年在新三板挂牌;天津北方网也于2015年下半年在新三板挂牌……廊坊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国家一类资质网站环京津新闻网经过五年的发展,业已成为京津冀地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2015年年底,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由廊坊广播电视台出资,组建成立了环京津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环京津新闻网的转企改制,并于2015年12月17日在石家庄股权交易所孵化板挂牌,股权代码500159。

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传统媒体还需“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语),优化战略布局,实现传统媒体的凤凰涅,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 何东平.融媒体:缔造新型主流媒体[N].光明日报,2014-10-30.

[2] 辛欣.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业务融合[J].新闻爱好者,2012(8).

第2篇

 

一、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

 

新媒体的艺术形态涉及各种新技术、新观念和新媒介,包括影像、动画、游戏、装置、虚拟现实、网络交互、数码摄影以及数字音乐等形式,其触角不断延伸到其他领域进行融合,成为反映社会生存体验和认知方式的新兴文化载体。

 

1.新媒体艺术的实验特征

 

新媒体艺术被认为是以有意义的方式运用媒体新技术的当代艺术,它综合了最新的艺术理念、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具有很强的未确定性和实验性。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开放性、包容性与动态性,是对所谓“旧”媒体的艺术思维、观念意义、功能价值和审美特征的扩展或者颠覆。

 

2.新媒体艺术的技术特征

 

新媒体艺术的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数值化、模块化、自动化、流体化、编码化和智能化,它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新媒体技术当下在硬件、软件、平台、传输手段、数字成像等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依托各种新媒介和传播技术手段的创意与观念,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新媒体艺术形式。新兴媒体介质的不断发展,例如网络、手机、智能硬件、互动感应装置、可穿戴设备等,刺激并推动了数字艺术创作的新形式。愈加突破了人们对艺术审美的传统认知模式,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官体验和开放的互动参与模式。

 

3.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

 

数字化呈现、交互式过程和沉浸性体验是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新媒体数字科技使艺术家可以综合采用声音、色彩、文字、图形、影像以及特效来体现人类的情绪和思想,带来艺术造型语汇的创新。而瞬时远程传播和实时交互参与的方式也改变了艺术存在的传统模式。新媒体艺术具有的娱乐性、商业性、数字性、艺术性、虚拟性等特征,带给人们审美、行为和观念的转变。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化特征和在赛博网络空间的沉浸感,对于新媒体艺术家有着哲学般的启示作用。传统艺术是由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供观者欣赏,而新媒体艺术则更多地需要在观者的参与互动中完成。这种由观看走向体验的新媒体艺术方式,推动了文化知觉的再造和沟通机制的再生。观者不单是在观看艺术品,更是在感受艺术品,在艺术情境中获得某种沉浸式的体验。传统艺术呈现的精英特质

 

是基于专业化、复杂化和精细化的训练之上的,具有欣赏上的审美距离感。而新媒体艺术则瓦解了传统审美的局限,它以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和信息化、数字化的传播手段,打破了旧有的秩序,并为新观念的诞生提供了各种可能性。

 

二、新媒体艺术的跨界融合

 

就像新媒体艺术家、理论家罗伊阿斯科特(R〇yAs-cott)所说的那样“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其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同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户经由和作品之间的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这些都是新媒体艺术家对于旧有的艺术思维和传统的艺术观念的更新、创造与发展的结果。”

 

1.新的艺术传播规则

 

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④说过,从20世纪下半期开始,人类己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转变为看和听。视听结合的新媒体正在对人类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新媒体是艺术化传播的有效途径,数字技术的进步也直接带动了新媒体的演变进化,宽带与移动互联的流量扩增使得新媒体影像文件可以被瞬间复制、运输、存储和传播扩散。尤其是在万物互联、即时通讯以及社交网络兴起的时代潮流之下,新媒体构造出的新兴话语逻辑和社会影响力,以无所不在的强力传播,消解了传统的文化命题和符号体系,对社会大众的行为模式和思维理念进行重构再造。

 

2.新的艺术风格语言

 

新媒体艺术是科技与艺术碰撞出的火花,它具有的新颖性与前瞻性不容置疑,甚至可以说它也是当今最具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艺术形式,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兴美学体现。在这个性张扬、充满自我意识的年代,新媒体艺术家以特有的敏感性和高技术含量,为社会带来新奇的感官刺激。数字科技为新媒体艺术家的头脑想象力和心灵创造性搭建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那里成为数字艺术激情飞跃的地方。随着数字功能的增强,数字世界逐渐生成自身的时代使命和游戏规则,视觉、听觉、触觉、虚拟现实等各种介质与交互方式混合在一起,用美轮美奂的图形影像营造出奇妙的视觉冲击力和崭新的艺术风格。新媒体艺术风格语言具有符号化、情景化、趣味化、人性化、意识形态化等特点,先进科技也为超自然的想象、激动人心的情节和巧妙的构思创意提供了实现的条件。新媒体艺术正在打破时空局限和固有边界,走向更加多样化的组合传播、交叉运用和资源整合,不断探寻与受众之间的交接点,创造着视觉神话和商业奇迹。

 

3.新的商业增长点

 

数字技术的飞跃发展在传媒领域中引发的深刻变革,从信息领域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推进。新媒体高新技术需要进行人文艺术转化和实现市场应用,以更加贴近受众的需要,引起注意力,创造经济价值。虚拟艺术目前广泛应用于影视动漫、片头制作、视频传播和游戏共享等领域,带来峰值体验的视听享受。而油画、水墨画等各种艺术技法可以用数字技术轻松实现,甚至动态化。在新经济关系的拉动之下,按照量子经济的飞跃增长模式,通过大数据和全媒体整合的精准传播,新媒体艺术正在融入内容产业。新媒体是科学、技术、艺术与设计的交叉融合,它可以使内容制作具有强烈的商业味和娱乐感,使艺术体验和交互手段成为诱惑消费者的手段,成为商业智慧与市场谋略的有效手段。

         如今的社会消费不再仅是满足低层次的物质需要,而更加偏重于体验、意境、感受和自我表现的高层次需求。数字化的生存带来了崭新的思考方式和情感需求,新媒体手段的商业运用也意味着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与更具前景的市场空间。

 

三、结语

第3篇

新媒体艺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之上,表现手段主要为computer graph,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等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慢慢深入到了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

新媒体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并不仅仅是指其中某一种艺术形式。并且,伴随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一个外向的系统,新媒体的定义和其中囊括的艺术形式也将不断地得到开拓。新媒体与传统艺术的差别有很大,例如传播媒介、审美方式、表现空间等方面均不同。传统艺术是静止、单向的表现,而新媒体艺术则是流动、交互的。对受众来说,传统艺术充满了束缚,它要求受众专注地欣赏艺术品,而新媒体艺术则比较开放自由。传统艺术在形式上相对过时,如今已然无法满足观众在审美上的高要求。如今,艺术在新媒体的支持下有了更为宽泛的视野,并且不仅仅受制于传统的观念和体会。本文拟从舞蹈、音乐与绘画三个方面讨论当今时代环境下新媒体与传统艺术的结合。

新媒体舞蹈基本有以下四大组成要素:首先,是沉浸式的多媒体表演空间,即新型的表演场所,亦可称为多媒体“洞穴”。其次,是指新型的舞蹈编排者,即具有传统编舞技术、多媒体表演设计和网络编舞软件应用等能力的新艺术设计师。如果可以,这些相关人员还会具有相关软件的开发设计技能。再次,是指新型的舞蹈表演者,在多媒体“洞穴”中沉浸过的“电子人”舞者,“为镜头而舞”和“与鬼影共舞”是它们必须拥有的基本功。最后,新型的观众,是指具备相关的鉴赏能力与经验和参与性意识的交互性受众。此类交互性观众也有可能变为舞蹈作品的演出者。

在2006年,由北京舞蹈学院制作的新媒体舞蹈作品《北京影像》是中国大陆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互动式多媒体舞蹈作品。它的互动性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首先,舞蹈的左右两侧都有不同形状的投影,在舞蹈表演时,在后台控制投影已经拍摄并且剪辑好的影像,这是预知的投影内容之间的交互。其次,是舞台上的演员和上述的舞台屏幕投影之间的交互。最后,也是此新媒体舞蹈作品的段落,由软件操控的舞蹈表演带动了屏幕投影的内容和声音之间的变换。

技术是新媒体舞蹈的根本,不仅是新媒体舞蹈艺术存在的基本媒介,是基本的,物质的,它还是新媒体舞蹈艺术发展的精神来源。舞蹈艺术的改革需求,使得舞蹈这种传统艺术拥有了发展新媒体艺术的先天条件。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音乐得以跳脱现场演奏的局限性,不仅能够记录、还原音乐,还能创作音乐作品。新媒体技术的出现首先对受众的观念形成了侵蚀,它可以任意模仿乐器的声音,如小提琴、钢琴、鼓声等,甚至是模仿一般乐器都无法发出的声音。其次是带给现代受众全新的欣赏模式,特别是给音乐的传播带来了无比重要的意义。

如今很多的新媒体音乐的题材是选自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源于传统的民族乐器,或者是从文化层面切入。例如吴粤北的《长言之,嗟叹之》是采用了双簧管的演奏技法,使之和电子音乐融合,并且形成交互。朱杰的电子音乐《马远水意》,从南宋马远的《十二水图》取材,而采用小号作为声音的来源。杨丽萍的歌舞《云南印象》、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等。诸如此类的新媒体音乐作品均利用新媒体作为语言形式,却又充分彻底地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新媒体时代的气息呈现得淋漓尽致。

传统音乐是音乐发展的基底,对弘扬民族文化有着巨大的意义。新媒体的积极发展对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在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既要将传统音乐艺术继续流传下去,还要不断开拓,将瑰丽的音乐文化迈入世界的舞台。

传统绘画的存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媒介为基础,从竹简到纸张,从胶片到显示器,工具的不同意味着艺术思维和作品表达的差异。传统绘画需要借助笔、墨、纸、砚等工具来传达。数字艺术则是以虚拟的工具,而并非实际存在的画笔来表现,不同的思维所带来的绘画作品的呈现方式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的。

我们一般所说的新媒体绘画艺术是指以网络为载体,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合成、制作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的新型的绘画艺术形式。首先包括将传统的绘画艺术作品上传到网上,使得它们在网络上传播。其次,越来越多的绘画展览在网络上举行,区别于以往的传统绘画展览,将观众限制在既定的空间、时间内。再次,表现为网页形式的设计、创意等艺术作品。最后是指电脑绘画,即指使用电脑软件进行的绘画创作。

新媒体形式下的绘画艺术具有组合性、简易性、准确性和可复制性这几大类特征。具体来讲,绘画利用电脑技术,经常使用已有的材料进行各种组合和修改从而得到新的绘画作品。其次,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的电脑软件给绘画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可以记忆每一步操作步骤,更有复制、撤销等功能。最后,任何信息在电脑中都是以0和1的形式存在的,所以电脑绘画的信息都是可以准确计算的,尤其是色彩的表现。

新媒体作为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拓宽了绘画的表现领域,并且极大地提高了创作者的工作效率,给绘画艺术的传播也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新兴的艺术从来到中国到成长,都是离不开与本土文化的融合的。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必然是新媒体艺术的基础与根基。经历初期的模仿与探索后,新媒体艺术要开始回归传统文化,并不断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整合的全新模式。新媒介和技术不断介入传统艺术,直接催生了新型的艺术思维和审美取向,为传统文化的承载延伸出新的思维模式。(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 汪代明.数字媒体与艺术发展[M].四川出版集团

[2] 张朝霞.新媒体舞蹈概论[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第4篇

关键词:建筑景观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融合

建筑景观设计是设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各种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景观设计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无论是在设计元素的考虑上,还是在设计方法的实践上,都有了重大突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艺术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建筑景观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或多或少地融入了数字媒体艺术的方法和思维模式。总而言之,新技术的加入必然会引起设计行业的发展和变革,而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正是现在社会技术发展的一种模式。

1建筑景观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表现

1.1设计理念

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突出表现首先在于设计理念。之所以要进行建筑景观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保证建筑景观的安全性,进行建筑景观设计的首要因素就是要对建筑各个环节的稳定性进行平衡性设计,只有保证安全性的设计才是初步合格的设计。其次就是要保证建筑景观的审美性,建筑景观的设计要求就是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使得建筑景观具备审美性特征。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类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审美。所以说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念具有一致性,二者的融合本质上就是设计理念中审美特性的融合。

1.2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的融合也是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重要表现。在传统的建筑景观设计中,设计一般都要进行设计构图,通过对构图的分析来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数字媒体艺术和建筑景观设计融合后,在设计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目前的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景观效果图的三位构建,通过构建模型来分析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利用此种技术后,设计修改可以直接在三维模型上进行,这种设计方法更加的方便和快捷。

2建筑景观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作用

2.1促进建筑景观设计的多元化

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有诸多作用,首要的作用就是可以促进建筑景观设计的多元化。目前的社会,社会思想的发展趋于多元化,社会审美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建筑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是必由之路,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建筑景观在设计中可以进行设计风格的多层转换,及时调整出多元化的设计方案。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入,给建筑景观设计的方式转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种可能性的增加,使得建筑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更加的轻松和自由。

2.2促进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化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艺术类专业,对于艺术类专业而言,其艺术化倾向都非常的浓厚,建筑景观设计的审美特性其本质就是一种艺术化倾向,所以说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会促进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化发展。这种促进作用主要在两方面有所体现:首先是设计理念上,艺术化倾向更加的浓厚,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诸多建筑景观的艺术表现力更强的原因。其次就是在设计方法上,因为数字媒体艺术利用的是现代计算机技术,所以设计过程中可以进行多种审美的选择,这种审美选择实质上就是一种艺术方向的转换,通过这种设计方法,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性更加浓厚,其审美意义也更加的丰富。

2.3提高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用价值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门类学科,主要应用于交叉学科领域,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提升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用价值,这种价值提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扩大数字媒体艺术的适用范围。通过与建筑景观设计的融合,可以进行推广应用,进而使数字媒体艺术与园林景观设计、雕塑设计等设计实践相结合,扩大其应用的范围。其次就是可以提升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深度。通过应用深度的增加,促进数字媒体艺术的成熟,使其运用更加的规范。

3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发展为现今社会的数字化提供了可能,建筑景观设计作为设计行业的重要内容,必须要促进其现代化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对于建筑景观设计而言就是一次全新的变革,通过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的更新,使得建筑景观设计更加的现代化、专业化和数字化。

参考文献:

[1]邬丹.浅谈数字媒体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2015(02):24-25.

[2]刘艺.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建筑景观设计应用[J].艺术科技,2015(03):178.

[3]张健.作为城市新兴景观的媒体建筑解析[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3(10):106-109.

第5篇

1 全息术的产生与发展

全息术的应用原理是,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物体发出的特定光波,并在记录介质中存储物光波前的全部信息。当采用光波对全息图进行照射时,因为衍射原理的存在,而使原始物光波重新出现,进而形成原物体的三维全息物像、逼真而又形象。从1948年,英国科学家Dennis Gabor提出了“全息术”这一思想发展至今,全息术已经从开始的萌芽状态而日渐成熟。传统的全息术,都是采用光学方法,进行记录和再现。但在记录的过程中,各种噪声会无可避免地出现,导致全息图有较差的光波照射。因为衍射原理,当用光波对全息图进行照射时,所产生的全息图也有较差的成像质量。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利用数字图像,对全息图进行合成和制作。即在计算机中,输入摄像机或者是数码相机记录的图像。或者是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合成全息所用的二维图片,在进一步利用空间光调制器合成三维的全息图像。这种数字全息显示技术制作的三维激光全息图像,真彩色、大视角、大幅面,已经在诸多领域成功的应用。包括工业设计、产品展示和商业广告。并且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艺术展示和艺术表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二维图像的视觉效果相比,这些方面全息图像,是产业化前景的充分展现。

2 全息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

技术发展的崭新成就,就是全息术。而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了艺术与技术。借助于互动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多学科技术,进行各个环节的制作和艺术的创作。所以,要想在数字媒体制作和创作中推广全息术,有效的融合二者,意义非常重大。

2.1 全息元素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是取代雕刀和画笔等传统的工具,利用数字化的软、硬设备,在幕布或显示屏上,对艺术作品进行绘制。而通过融入全息技术,将艺术创作向立体现实空间拓展,它以烟雾和棱镜为画布、以光束为画笔,产生一种美轮美奂的幻境。通过改变作品的形态和创作空间,而变革视角、光影和景深等诸多创作思维。而三位仿真技术原本是在平面显示的,就应对现实空间的其他因素充分考虑。例如,通过计算全息生成汽车全息影像模型,或是采用双机拍摄而形成立体三维的全息影像。各类艺术通过充分利用全息术,而形成惟妙惟肖的全息影像,强烈的刺激观者的视觉感官,并更好地诠释艺术作品的灵魂。同时,全息术也将艺术家们的想象力进行了扩展,创造出天马行空、辉煌灿烂的艺术作品。

2.2 数字媒体全息作品即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同时还拥有观赏价值

全息技术通过对作品中虚拟真实的营造,对作品中的艺术思想进行着传达。而不管是现实世界本身就存在的这份真实,还是虚拟想象出来的,为了能让观者全身心的投入,全息作品必须具有夺人心魄的光芒,产生动人心弦的吸引力。艺术作品不单单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同时还应富有深刻的内涵,这样才能彰显勃勃生机。而全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的显示,不仅需要巧妙地融合艺术思想和全息术,同时还应将更多艺术表现力的形式和元素添加进来。这就要求技术的创作者,不单单要对全息技术的设计技能和应用熟练掌握,同时,还应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艺术修养。所创作的作品不仅蕴含着精湛的技术性,同时艺术观赏价值也要极强。

第6篇

从人类诞生以来,我们就开始利用某些视觉形象来传递信息,到今天,这些视觉形象被我们称为“视觉艺术”。包括影视作品、绘画作品、文学作品、书籍等都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传承和人类的内心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1]。而通过研究人类近代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和文化,都明显地受到了当时最为普及的传媒技术的影响。从最早简单的文字印刷品,到后来的电影、广播节目、电视,无一例外地推动了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其中,视觉艺术由于受制于科学发展进程,更是仅在最近几十年才迎来了快速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近百年来人类科技的发展是呈指数爆发的,这对依赖于科技手段、刚刚经历了从二维到三维巨大变革的视觉艺术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这表明,只要视觉艺术能够乘上科技发展的洪流,它就能巩固自身作为媒体主要表现形式的地位,长久地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当今的数字媒体时代,动漫、游戏、3D电影等全新的视觉艺术形式都是视觉艺术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新时代下,视觉艺术可以自由地选择传播方式和表现媒介,当代的艺术家有越来越多的形式和渠道来通过视觉艺术表达他们的艺术观点,推广他们的艺术哲学。而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艺术门类供艺术家选择,将会有更多的传播渠道帮助艺术家表达,将有更宽松的社会环境供艺术家去发挥。在当下,数字媒体环境下所产生、发展的视觉艺术,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束缚,真正意义上体现了艺术的深刻价值,即自由与创新[2]。

二、主流数字媒体解析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新型媒体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但在数字媒体大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数字媒体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合理选择主流数字媒体,才能更好地对视觉艺术进行创新,规避风险。

(一)“病毒式”传播信息的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在移动设备和移动网络普及之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从早年的BBS、人人网到现在的微博、微信,社交媒体一次又一次刷新了我们对于信息传播速度的认知。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信息的传播已经由从前的单一出口变成现在的多出口,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都会被有心人传播出去,加上社交媒体上繁复的好友网络,信息的传播必定是以“病毒式”的速度传播出去。因此,社交媒体为视觉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最稳定的传播通道,使艺术作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其目标群体的视野中。

(二)遍地开花的大荧幕

电影行业也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焕发了第二春。根据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电影屏幕到2015年底总量有望接近三万块,距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美国仅有一万块屏幕的差距。而与前几年相比,近年来三四线城市的观影人群正不断壮大,慢慢构成了中国电影票房的主力。这些数字说明,中国的电影业已在近几年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电影这种传统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同时,电影行业的高回报率也为视觉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有了回报的吸引,相信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会对电影加大投资,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

(三)人人都是主角的网络视频直播平台

网络视频可以说是数字媒体时代的代表之一。优酷、土豆、搜狐等视频网站的兴起带火了一批又一批的网络剧导演、演员。但随着媒体革命的深入,传统的网络视频网站更多地变成了热门节目的点播平台,网络直播平台正在悄然兴起,它利用现达的网络传播技术,做到了数字内容的实时直播,同时,新兴的斗鱼、战旗等网络直播平台更是引进了国外twitch的弹幕交流模式,允许节目主播和观众进行实时互动,这又为视觉艺术的推广者提供了一条新的推广模式,使从业者能够实时分享自己的创作,并根据观众的反馈对自身的作品进行改良与优化,并获得更好的创造效果。

(四)来自未来的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媒体技术,它可谓是代表着数字媒体未来的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将我们传统艺术中的艺术作品、艺术思维、艺术意境数字化,并通过数字技术直接将其投射到我们的思维中。未来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将会使视觉艺术迎来巨大的革命,将会改变人类认知、感受艺术的方式。虽然虚拟现实技术还没有完全进入实用阶段,但我们应该对其加以足够的重视,并在适当的时候合理地对虚拟现实技术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视觉艺术的革命性创新。

三、数字媒体为视觉艺术提供的机遇

数字媒体时代是科学技术全面爆发的时代,它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方式,同时也令视觉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拥有了更多可能。

(一)视觉艺术在数字媒体的环境下拥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在数字媒体时代环境下,传统的传媒形式如电视、电影等不再是大众获取动态视觉刺激的唯一选择,游戏、网络视频、3D电影成了广大人民的新宠。这些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不仅继承了传统表现形式的众多优点,还在参与性和即时性上有了实质上的进步。以电子游戏作为载体的视觉艺术,将能够把艺术家的全部想法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合现代出色的游戏引擎和未来潜在的虚拟现实技术,艺术家将能够第一次全方位地表现他们的艺术作品,彻底告别空间和距离对艺术表现力的限制,将自己的作品原汁原味地送到大众面前。网络视频这一事物是随着近年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对于视觉艺术而言,网络视频最大的意义是极大地降低了艺术家的传播门槛,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艺术创作。同时,它也为传统的影视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形式。3D电影则是传统电影在视觉艺术上的重大革新。他在电影原本的基础上,大大强化了其视觉冲击力,使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得到了巨大的增强。

(二)数字媒体为视觉艺术提供了便捷的传播平台

对于任何艺术形式而言,如何建立起艺术作品和普通大众之间互相了解的桥梁,都是一个重大的难题。而数字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无论是国内的微博还是国外的Facebook,都用极低的门槛为艺术家或是热爱视觉艺术的普通人提供了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而随着移动网络和移动智能设备的发展,普通大众更是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数字媒体来欣赏最新的视觉艺术作品,这也使得视觉艺术的传播进入了黄金时代。

(三)数字媒体的出现大大加强了视觉艺术的交互性

传统的媒体只能通过声音、文字、图像三个方面来对目标群体施加影响,从交互形式来看,传统媒体已经很难利用这些去更好地吸引消费者。在数字媒体时代,必须强调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才能够更好地吸引目标群体的眼球,换句话讲,必须要通过技术手段,使消费者“观看”的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具体来讲,当今各大品牌的销售网站,都推出了产品的360度三维模型,并支持对产品的个性化设计。比如耐克公司的NIKEID业务,支持消费者对球鞋颜色、材质、图案、文字的个性化设计,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觉展示形式,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特殊要求,实现了消费者与公司的双赢。同样的,许多高端汽车品牌如迈巴赫、宾利等也会在自己的销售网站上提供汽车各部位的个性化设计,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也是视觉艺术利用新媒体加强交互性的一种体现。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对品牌而言在传播中每一个潜在的消费者接触点都是可以加以创新利用的,都是可以与潜在客户互动的。站在未来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只有充分地与品牌进行互动,才能够充分理解产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切实利益。将数字媒体技术和创新性思维相结合,使其从单纯的创新变成有强劲交互性的互动,也许会对企业的产品营销和品牌塑造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3]。

四、数字媒体与视觉艺术的融合创新路径

随着我们进入全新的数字媒体时代,视觉艺术的创新有了全新的目标,从单纯的带来视觉震撼转向了满足人的视觉与思维的联动上来。现代视觉艺术发展正在使得传统的审美理念发生着扭曲,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视觉艺术概念,视觉艺术正经历着事实上的改革和创新。事实上,“视觉艺术可以在无形中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审美水平,新媒体环境下,视觉艺术被赋予了娱乐性、商业性等不同的特性,要充分发挥这些特性的全部作用,就要追求一种视觉艺术和数字媒体融合的状态”[4]。数字媒体时代的视觉艺术创新,仍然是需要从上文所阐述的方向来展开。

(一)合理利用媒体平台,加强艺术传播效率

针对上文所提到的社交媒体及网络视频媒体,视觉艺术工作者首先应该做到的是牢牢占据社交媒体平台,能够在主流社交平台享有话语权。微信、微博等主流社交平台在今天几乎可以说是掌握了产品推广的命脉,在之前有数不清的例子可以向我们证明社交平台在作品推广上产生的巨大能量。只有拥有了社交平台的话语权,才能够拥有优质的内容传播途径。只有抓紧传播途径,提高传播效率,艺术作品才能有充分的生存空间和实用价值。而网络视频媒体更是给视觉艺术创新提供了绝佳的载体,它可以看作是传统电视网络的延续,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地观赏自己喜欢的影视节目,第一时间接受到最新发生的时事要闻。同时,网络视频媒体提供的低门槛,也使得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视觉艺术家,壮大了推动视觉艺术发展的人才力量。我们可以便捷地将自身的艺术设想和先进的数字工具结合起来,创造全新的视觉艺术效果,再通过发达的社交媒体渠道进行内容传播,从而达到最佳的艺术传播效果。

(二)合理整合媒体资源,打造融合媒体

便携智能设备、移动互联网、全息舞台、3D电影等新媒体从时空的层面上不断扩展着传播的边界。在紧抓新的数字媒体的同时,也要保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辅相成、融合互补,在最大程度的发挥视觉艺术的前提之下,将各种媒体形式融会贯通,打造一种以数字化信息化为核心的“融合媒体”。3D电影就是这种新旧媒体形式融合的最佳例证。它融合了传统电影艺术、全新的视觉技术,辅以优秀的财富增值手段,大大加强了视觉艺术革新的实用性,使视觉艺术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正如辩证法所讲的那样,新媒体为旧媒体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前进方向,与此同时旧媒体也为新媒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以使新媒体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未来视觉艺术的发展绝不是一元的,媒体的发展也不会是单一的,只有将现有资源合理融合,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抓紧经典技术不放松,才能整合出适合承载视觉艺术的方式,使视觉艺术获得创新并走向继续发展的道路。

(三)冲破陈旧观念,拥抱未来科技

上文中分析过,虚拟现实将会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主战场。而对于视觉艺术表现而言,虚拟现实将会是一种革命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对视觉艺术而言,游戏将会是视觉艺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最佳切入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不满足于眼前所能看到的视觉奇观,电影经历了百年来的发展,也难以在沉浸感上更进一步。想要实现完美的沉浸感,基于虚拟现实的游戏将会是未来最炙手可热的项目。同时,基于虚拟现实的游戏也会让视觉艺术的创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试想,如果消费者可以亲眼感受、亲身经历、甚至亲自触碰我们所设计的艺术作品,将会使视觉艺术体验上升到何种高度;将会把视觉艺术的地位推到何种高度。但目前,游戏仍不被社会主流观点所接受,它被社会视为毒害青少年的“电子海洛因”,国内许多人对其恨之入骨,认为电子游戏“百害而无一利”。大部分消费者还不会把游戏视作一种艺术形式,这就需要我们在传播艺术观点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将其真正变为继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舞蹈、电影、电视之外被公认的“第九艺术”。同时应时刻关注科技的发展,从而能够使我们在恰当的时机进入这块革命性的领域。

(四)绿色数字媒体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第7篇

[关键词] 传统动画 新媒体 融合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1.007

引言

时下“新媒体”已成为一个很时髦的名词。在国内外举办的大型新媒体艺术展中常会展示许多出其不意、让人叹为观止的“新媒体”作品。新媒体给人的第一感受是一个“大熔炉”、“聚宝盆”,在它的领域里包含着错综复杂的各类元素,如音频,视频、数据、网络、科技、摄影和语言等等元素。如今在许多新媒体艺术作品中,大都烙下了科技的印迹,科技的运用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与新媒体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 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在彭吉象著作的《艺术学概论》中对“艺术”的概念做了具体的阐述。作者认为“艺术”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概念。

说艺术是具体的,是因为在我们人类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将人类的生活大致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用于物质生活的生产叫做“物质生产”,而用于精神生活的生产则称为“精神生产”。在精神生产的过程中,有很多产物,例如:宗教,文化等。文化作为一个大体系,附属许多子系统,而艺术就是文化子体系中最特殊的子体系。艺术又可以划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

之所以说艺术是抽象的,是因为在艺术领域面前,“新媒体”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到底是属于艺术的哪个子体系呢?如果说新媒体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那么新媒体所体现的性质不仅有建筑,园林,工艺,书法等实用艺术的性质,还具备绘画、雕塑、音乐、电视、摄影等特点,同时也包含其它艺术各个方面的属性。

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艺术作为艺术大体系下的一个子体系,它与和艺术的关系应该是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联系。新媒体艺术既继承艺术的属性,又具备其独特内容,是艺术的特殊形式。

通常一件艺术作品的构成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再现是将客观社会生活的人物和事物呈现在艺术作品中(再现的对象除了艺术家表达客观社会生活之外,也应当包括艺术家本人的亲身经历与生活阅历)。表现是表达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和评价、愿望和情感,注重表现对社会、时代、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普遍情感。艺术家们对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和构成,主要着重在对艺术作品的表现上,甚至更强调艺术作品的表现性。

在艺术创作领域中,基于数码科技的新媒体艺术,其表现形式已经成为艺术的主流表现形式,它甚至使其它艺术表现形式都被归为传统形式。人类进入21世纪的数字化新时代,新媒体将文字、图像、影像、声响、动画、视讯等各种沟通形式进行组合,再通过网络将其综合,形成新的媒体网络系统。

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曾说过:“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是互动性。”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只有一个共通点,即使用者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作品的影像、造型和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 “互动”才是欣赏者(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主要关系。

二、传统动画的概念

传统动画是由美术动画电影传统的制作方法移植而来的。它利用了电影原理, 即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 将一张张逐渐变化的并能清楚地反映一个连续动态过程的静止画面, 经过摄像机逐张逐帧地拍摄编辑, 再通过电影的播放系统, 使之在银幕上活动起来。传统动画有着一系列的制作工序, 它首先要将动画镜头中每一个动作的关键及转折部分先设计出来, 也就是要先画出原画, 根据原画再画出中间画, 即动画, 然后还需要经过一张张地描线、上色, 逐张逐帧地拍摄录制等过程。传统动画的优点是, 经过很长时间的不断完善,传统动画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包括制作流程, 分工, 市场运作。它可以完成许多复杂的高难度的动画效果, 几乎人们可以想象到的它都可以完成。美术效果也是如此,传统动画可以制作风格多样的美术风格, 特别是大场面, 大制作的片子, 用传统动画可以塑造出恢弘的画面及其细腻的美术效果。

传统动画经历100多年的发展, 影响力越来越大, 无论大人孩子等不同的人群, 都是它的受众, 一个好的卡通形象会被一个人记忆一生, 说明动画片确实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传统动画产业至今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并且还在成长。

三、传统动画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

“艺术与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句话是李政道先生在一次“艺术与科学”国际艺术大展研讨会上,对艺术与科学之间关系的精辟阐释。

艺术与科学又像一座山峰的两个坡面,当人们站在山底不同的坡面时,他们之问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山顶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正如人们所说,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

《桃花源记》是根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同名作品改编,将三维手法和传统艺术元素结合而成的动画短片。本片获TBSDigiCon6+2数字作品大赛最优秀奖和2006中国国际动漫影视作品“美猴奖”最佳短片奖等多个奖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平淡自然的笔触展示了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桃花源”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相通的心理体验。动画《桃花源记》保留了幽远美好的想象,影像的再造契合了国人深藏的宁静安详。这得益于影片对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成功运用。影片借鉴中国传统国画的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技法表现故事画面,运用陕西民间皮影艺术刻画人物形象,用传统乐器衬托情感,再现了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即国人文化认识的趋同心理——找寻宁静平和的生活状态。国画的泼墨写意、皮影的人物传神都保留了对桃花源悠远祥和的意境想象。

在《桃花源记》这部短片中,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技术的运用,使传统动画与新媒体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技术的介入,要服务于内容的表达,纯粹地玩技术,只能使动画沦为游戏。技术的使用要保持影像风格的统一,形成一致的审美体验。《桃花源记》合理地借助了技术的进步,给传统艺术元素带来新意。

(1)各种传统艺术元素得以融合。技术使传统艺术元素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水墨画、皮影戏、剪纸、大写意、各种乐器被巧妙地糅合。多种表现手法相互映衬,视觉和听觉的音画同一,皮影剪纸的平面性和3G技术立体感的对比,水墨工笔画交叉使用与皮影人物虚实飘逸的相得益彰,都使传统艺术元素产生新奇的效果。

(2)3D技术打破皮影戏原有的限制,皮影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更加灵活流畅。运用不同皮影造型之间的搭配和人物转身痕迹的加强,刻意放大皮影转身时的动作幅度,突出动作的痕迹,增加视觉冲击的立体感。皮影人物像薄片一样的奇特转身,给国内外观众带来新奇。导演陈明认为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增添了电影的趣味性。技术赋予影片大量的现代流行元素,比如应用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使皮影在表现上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3)CG技术拓展了水墨画面语言,随意表现水墨的浓淡虚实,表现出传统水墨所不能创建的运动空间。

全球化的探索,首先带来的是技术的革新,同样技术也是本土特色得以发扬的载体。《桃花源记》对一些背景和细节的处理上充分体现3D技术的动感优势。是艺术与技术完美的结合,是传动动画与新媒体艺术完美的结合。

结语

传统动画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产生的效果,如水与墨在宣纸上发生的交融互渗的奇妙变化一样,会令彼此别开生面。它们碰撞出的火花是人们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结晶,不论给人们的视觉冲击或是让人产生的心灵触动,都是对艺术发展的无限突破的壮举,给人类最直接的启示。新媒体的发展不断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它必将会随着科技进步成为稳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7 月.

[2] 黄剑峰.《从数码艺术看传统艺术与数码技术的融合》,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年9 月.

[3] “中国味”动画在日本获大奖,《深圳商报》2006-8-14

[4]视觉同盟网 http:///article.jsp?code=200607270029.

[5]视觉同盟网 http:///article.jsp?code=20060727004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