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7 16:31:14
序论:在您撰写生态文明教育感悟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 巧妙点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
教材涉及生态文明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语汇积累、品词析句、理解课文等方面入手,适时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比如,低年级语汇积累教学应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渗透其中。我们常见的狮子、熊猫、大象、老虎、熊等动物,生活在笼子里,它们为什么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它们自己的家园里?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文明,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面对教材中无数纵横交织的生态文明教育契机,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 相机熏陶,让学生在自行感悟中提升
第一,欣赏“插图”,直观形象。小学语文插图多达几百幅,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例如,教学《桂林山水》,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清澈的湖水,翠绿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的山影、树影。美丽的景色在学生心头唤起的感觉,会产生愉悦之情,并慢慢沉淀,使之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这就强化了生态文明教育。第二,欣赏朗诵,感知形象。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如《三亚落日》《草原》《黄果树瀑布》等,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态文明教育课文。教学时,可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通过声音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丽,引导学生认识只有生态文明保护得当,自然的美丽才能得以永恒,使学生在熏陶中深刻感悟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第三,自我朗读,内悟形象。加强朗读,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会收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如教学《长城与运河》《迷人的张家界》这类课文,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进而提升他们保护生态文明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三、 有意运用,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养成
课上,在课堂练习中运用。课堂练习,除了巩固所学知识,也可有意设计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其中。如第八册有个看图讨论练习,除了复习相关句型造句外,可引导学生仔细观看画面:青山,绿水,嫩草,舒坡;沙滩野餐,水里游泳;试飞航模;海鸥低旋。要求学生再造一句,勾画一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的和谐共处图来。这样的训练多次反复进行后,学生必然会得到生态文明教育,形成重视生态文明的意识,养成注意生态文明的习惯。课后,在拓展延伸中运用。一方面,可通过写作练习有意训练。另一方面,可通过活动安排反复实践。小学语文虽有不少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需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补充。可把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有意安排在活动中,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课外天地,来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培养学生保护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感。
文明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因子,找到渗透点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一、巧妙点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
教材涉及生态文明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语汇积累、品词析句、理解课文等方面人手,适时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比如,低年级语汇积累教学应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渗透其中。我们常见的狮子、熊猫、大象、老虎、熊等动物,生活在笼子里,它们为什么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它们自己的家园里?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文明,思考入与动物、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面对教材中无数纵横交织的生态文明教育契机,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相机熏陶,让学生在自行感悟中提升
第一,欣赏“插图”,直观形象。小学语文插图多达几百幅,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例如,教学《桂林山水》,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清澈的湖水,翠绿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的山影、树影。美丽的景色在学生心头唤起的感觉,会产生愉悦之情,并慢慢沉淀,使之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这就强化了生态文明教育。第二,欣赏朗诵,感知形象。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如《三亚落日》《草原》《黄果树瀑布》等,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态文明教育课文。教学时,可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通过声音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丽,引导学生认识只有生态文明保护得当,自然的美丽才能得以永恒,使学生在熏陶中深刻感悟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第三,自我朗读,内悟形象。加强朗读,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会收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如教学《长城与运河》《迷人的张家界》这类课文,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进而提升他们保护生态文明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生态文明教育
一、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生态文明是如今新型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指人类在享受工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以更加文明的态度去对待大自然,保护并积极创设生态环境,改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关系。高中地理教学是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其涵盖内容多,综合性丰富,包括了天文、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如今经济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影响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对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而是涉及整个行星的空间,
还在往更广、更深的地方延伸。
二、地理教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为平台
高中地理教学要开展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最普遍的途径便是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注重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来提升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和生态环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编者通过精心设计编排出来的,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影响着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由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对教材掌握透彻,明白怎样去挖掘教材中生态文明的内容,利用这些有效的教学内容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如,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中,可以联系到世博会中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同时提出的“低碳生活”“和谐城市”等和生态环境有关的一些概念,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拓展资料,让学生从中能够受到生态文明的熏陶,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又如,在选修《环境保护》中,也能普及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历史同未来相互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和谐等内容,及时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在教学中还要将教学内容同城市区域中的生态环境相结合,联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以此来提取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素材,充实教学内容,也能降低教学的理论性。如此一来,不但能提升学生对生态环境方面的认识,而且也能增强地理教学内容学习的高效性,还能让学生从自身意识来提高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2.社会实践为平台
高中地理教学在新课标的引领下,需要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来强化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实际感悟。这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开放自身的教学思想,开阔教师的教学环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提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加强课堂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教师在学生的课余生活或者课后的作业中可以让学生对生态文明进行调查,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的相关探索活动,再以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环境的感悟为基础,以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相互探讨,并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汇报,以此来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与体验性。像这样以开放式教学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地理教学,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教学参考,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身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让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倡导生态文明作贡献。
在地理教学向社会实践延伸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考察。教师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环境,进行野外考察,以此来感受人类与自然相互存在的和谐关系,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态和能源方面的调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了解生态的途径去收集各类数据和信息,并总结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之后又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态环境数据的收集,更能增强其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选择具有环保意义的节日,带领学生在社会中进行相应的主题宣传,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所提升。除了固定的节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做好环境保护宣传,特别是对身边以及周围的环保宣传以及环境保护行为进行倡导。
3.观察实际环境
对于地理教学来说,其学科的抽象性并不高,其本身就是以人类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基本的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包含着大量的生态环境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让学生对实际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思考。比如天气的骤然变化、空气的恶劣、生活中的电器使用、污水垃圾的产生等细节,都同生态环境的问题相关。如沙尘暴这种当前在黄土高原存在的天气现象变得越来越频繁,破坏着生态环境,也为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化敲响了警钟。让学生对这样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带着对生态环境的感受去思考问题,并探求答案,将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同环境的变化相互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还能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在生活中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素材比比皆是,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带着眼睛去观察,带着头脑去思考、去发现,就能捕捉到更加丰富的生态文明现象,收获到更加鲜活的知识感悟。
地理课程囊括内容广泛,由此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要注重将地理教学同其他各个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协作,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环境知识,以更加深入地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的意识,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一、“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仅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而且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新概念。大学生是未来实现美丽中国发展目标的主力军,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因为,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形式,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有助于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1.“美丽中国”有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际接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是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角度考察我国的发展,并对学生进行教育,虽然也提到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内容,但并未将生态文明教育单独列出。而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国家早已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环境教育)。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球视野的体现和要求,有助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际接轨。各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为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启示。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和养成环保习惯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育和生态道德意识、道德规范教育。
2.“美丽中国”有利于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实践也需要教育,尤其是对于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更需要培养和固化生态理念,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过多关注社会关系领域的规范价值,很少涉及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就是要以生态伦理思想为基础,通过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调节学生与生态的关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生态文明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良好的生态发展世界观和道德观,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从而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3.“美丽中国”有利于大学生躬身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设“美丽中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美丽中国”既是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这一理念是建立在深刻反思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为价值取向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基础之上的,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理念。而且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并不矛盾,科学发展观并没有排斥生态文明,反而是以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生态文明建设也不能盲目进行,也需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
大学生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群体,又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主力军。然而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决定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同于其他群体,他们目前的重点是掌握环境知识和培养生态文明意识,进而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途径,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然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较为缺乏关爱自然和保护环境意识。“美丽中国”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将我国的部分群体的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相对立,也没有为了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而置子孙后代利益与不顾,“美丽中国”做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这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和灌输给大学生的内容。只有关爱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二、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1.生态文明教育流于形式,针对性较弱,家庭、学校和社会无法形成有效合力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往往缺乏目标长远而系统的教育规划,其具体施教活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其实用性和指导性普遍不足,针对性较弱。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着脱离社会环境和学生心理需求等不足之处。而且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家庭、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一味地把生态文明教育局限于校园内,企图在一种“净化”的环境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机会,更缺乏保护环境的实践技能训练。因此,学校层面的“美丽中国”实践往往停留在征文、朗诵、展览等层次。
2.大学生已经产生生态忧患意识和求知欲,但生态知识匮乏,生态文明意识尚未养成,生态行为能力较弱
当代大学生对人类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关注度很高,对全球生态危机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正确的反应,忧患意识逐渐显现。而且由于他们的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我们也要看到部分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匮乏,生态文明意识发展很不平衡,生态行为能力不强等问题。有的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能力不强。虽然拥有一定的生态文明认知和情感,但付诸实践的却比较少。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和行为举止的重要内容,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因此,必须不断开拓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实践的新载体、新途径,力求实效性,这样才能使生态文明理念不仅“内化于心”,而且“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自觉能力。
三、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和目标,需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更需要积极探索一条操作性较强的实施路径。
1.加强生态校园建设,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情境
校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境。积极构建生态校园,为大学生养成生态文明习惯提供了良好环境支撑,可以使大学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潜心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可以通过构筑生态校园工程,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积极创设有利于师生身心发展的优美环境,不断提高师生的生态素养。
在生态校园建设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学体系,积极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此外,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关系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情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
2.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材体系,积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同时,学校应该改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渠道的作用,真正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落实相关的教学内容,优选相关的教材,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
3.积极进行生态情感教育,努力筑牢学生的生态意识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最高领导层与决策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建设美丽中国提出的系统性总体要求,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而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是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角度考察我国的发展,并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虽然也提到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内容,但并未将生态文明教育单独列出。而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国家早已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或环境教育。因此,生态文明观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球视野的体现和要求,有助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际接轨。各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为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启示。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和养成环保习惯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育和生态道德意识、道德规范教育。
一、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不足
1.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规范不够系统
由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规范的缺失和现有规范的执行不力导致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不强。2007 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教育法》(草案)。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少年环境教育法》出台。从而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规范缺失现象,但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没有形成体系,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不明晰、相关教育课程无法实施,因此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养成。
2.大多数高校未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没有形成体系,而且也没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及过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没有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到达高度融合。而且存在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授内容的需要穿插一些生态文明的知识和理念,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和亲身实践是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更谈不上将生态意识有效的外化为生态文明行为。
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提出和诉诸实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立足现实生活资源,通过思想道德实践,探究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生态文明意识应当成为大学生道德实践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当注重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引导大学生认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认知生态现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谈”,不再是“真空”教学,才能使课堂学到的东西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
3.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不高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生态文明素养是指对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所保持的敬畏之心和平素养成的良好习惯。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不高,保护生态也未成为所有社会群众的共识,加之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层出不穷,这些不良行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有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
二、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1.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高校应该改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渠道的作用,真正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落实相关的教学内容,优选相关的教材,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结合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包括我国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约束性及潜在的生态危机等等。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增长的极限》、《寂静的春天》等经典书籍,或者通过观看反映生态破坏的纪录片,从而以鲜活的资料和实地情景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首先把生态文明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高校传统道德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态文明教育就是把权利与义务扩展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用一种极强的责任心来看待人和社会的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把生态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其次将大学生的社会生态责任观教育融入法制教育中,适当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
3.以生态校园建设为抓手,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校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境。积极构建生态校园,为学生养成生态文明习惯提供了良好环境支撑,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潜心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可以通过构筑生态校园工程,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积极创设有利于师生身心发展的优美环境,不断提高师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敬畏自然》一文蕴含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属于富于理性的议论散文,对这一类科学文艺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并加以渗透的。由于八年级学生心智水平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一般只能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还处于形象化、表象化阶段,对自然、对宇宙没有进行过较系统、宏观的思考,而且他们对文章中立论、论证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很有限,譬如他们对课文中所述大自然是有智慧的这个论断,可能就比较难以接受。因此,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方面,教师应用这类议论性很强也兼有学理性的科学文艺作品,发掘课文生态文明教育元素,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引发他们对天地自然等与生态相关的内容产生一定深度的思索,并将生态意识转化为可感知的科学思维、可接受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使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热爱自然、关心自然、爱护环境,这是我们对于这类课文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注重教材人文性思想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与以往的“征服自然”的观念不同,《敬畏自然》站在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关系的视角,重新进行诠释、理解与思考,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课文中体现出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观。因此,本课教学中,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把课文中隐含的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中的生态文明意识显现出来,是学生对于文章的思想性的感知、领悟的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思考,要以课文为本,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是理解思想内涵的基础和关键。教学导入阶段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人类科技、自然风光、浩瀚的宇宙图片、视频短片,创设引发学生探索、思考的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对课文进行整体研读,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探究活动,以分析、比较、探究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感知、把握课文内容,只有较深刻地理解文本,才能领会出作者深邃的自然观和忧患意识,体会课文中所隐含的生态文明意识。
《敬畏自然》一课中,作者的自然观、生态观并未显现于文字中,而是蕴含在文章的缜密科学思维和富于哲理的科学表达中,由于初中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大多是从课堂学习中间接获取的,每位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对现实的大自然带有个体色彩的理解和诠释,源自于学生自身阅读经历和生活经验积累的感知和体验,这是我们关注生态文明教育的心理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因此,从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层面,要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感知课文中对自然、对宇宙的深刻思考,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生活体验和初步思考,通过朗读、揣摩课文中具体的、文学化的语句,进行科学理性的思维训练,在阅读与思考的活动中,感悟、把握作者的观点,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有效防止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产生脱离课文主题的空洞讨论和无关争辩。
生态文明集中反映了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三单元以《敬畏自然》为代表的一组课文,以不同视角和形式反映出人与自然方面的关系,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人文资源,属于较典型的反映人与自然方面生态文明的教育素材,对于渗透“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素养,教育学生一切以生态原则为规范,按照生态智慧、生态道德、生态原则做事”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敬畏自然》一文蕴含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属于富于理性的议论散文,对这一类科学文艺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并加以渗透的。由于八年级学生心智水平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一般只能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还处于形象化、表象化阶段,对自然、对宇宙没有进行过较系统、宏观的思考,而且对文章中立论、论证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有限,譬如他们对课文中所述大自然是有智慧的这个论断,可能就比较难以接受。因此,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方面,教师应用这类议论性很强也兼有学理性的科学文艺作品,发掘课文生态文明教育元素,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引发他们对天地自然等与生态相关的内容产生一定深度的思索,并将生态意识转化为可感知的科学思维、可接受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使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热爱自然、关心自然、爱护环境,这是我们对于这类课文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注重教材人文性思想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与以往的“征服自然”的观念不同,《敬畏自然》站在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关系的视角,重新进行诠释、理解与思考,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课文中体现出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观。因此,本课教学中,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把课文中隐含的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中的生态文明意识显现出来,是学生对于文章的思想性的感知、领悟的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思考,要以课文为本,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是理解思想内涵的基础和关键。教学导入阶段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人类科技、自然风光、浩瀚的宇宙图片、视频短片,创设引发学生探索、思考的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对课文进行整体研读,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探究活动,以分析、比较、探究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感知、把握课文内容,只有深刻理解文本,才能领会作者深邃的自然观和忧患意识,体会文中所隐含的生态文明意识。
《敬畏自然》一课中,作者的自然观、生态观并未显现于文字中,而是蕴含在文章的缜密科学思维和富于哲理的科学表达中,由于初中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大多是从课堂学习中间接获取的,每位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对现实的大自然带有个体色彩的理解和诠释,源自于学生自身阅读经历和生活经验积累的感知和体验,这是我们关注生态文明教育的心理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因此,从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层面,要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感知课文中对自然、对宇宙的深刻思考,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生活体验和初步思考,通过朗读、揣摩课文中具体的、文学化的语句,进行科学理性的思维训练,在阅读与思考的活动中,感悟、把握作者的观点,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有效防止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产生脱离课文主题的空洞讨论和无关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