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7 16:31:14
序论:在您撰写谈谈对高考改革的看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新课改 新史观 主干知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以来,老师和学生都在思考,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高考试题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迈进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大众化”“平民化”的今天,上大学不再是那么困难的情况下,高考内容方面是否会逐渐发生变化,高考试题是否也应该突出有利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理念?针对新课改历史高考复习该如何把握,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重视新史观。吸纳新理念
综观新课改省份的高考历史试题,不难发现新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之魂。历史复习应适当重视新史观,吸纳新理念。
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复习中应注意对新史观的了解。这几种新史观大体概述如下:
1.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2.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发展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历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历史观问题也是历史阐释体系问题,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新课改下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二、重视主干知识复习的质量
新课程改革下,历史主干知识以三个必修模块形式呈现,而高考三个必修模块占90分,课改下高中历史讲授的和历史高考考查的就只能是历史主干知识,尤其是主干历史基础知识。主干历史基础知识是关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等的知识,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知识。历史复习要狠抓主干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就是要抓好三个必修模块的主干知识的复习。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复习:
1.要素复习法: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个体或群体)、过程(或内容)、评价(意义、影响等)五个要素掌握历史主干基础知识。
2.系统复习法:按纵向和横向系统把相关历史主干基础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系统复习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视角变换复习法:此种方法实质上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史观引领下复习主干历史基础知识所反映的重大历史问题。
三、重视非选择题的能力培养
综观新课改省区的高考历史试题,可以得出材料是历史试题之基,历史综合题以新材料为主,注重热点问题,信息形式呈现多样化。为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在材料的阅读和解析上多下功夫。为此培养和提高阅读和解析材料的能力是历史备考的关键。阅读和解析高考历史试题中的材料,要注意方式方法。
1.要认真审题,扣准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等),不要草率作答。
2.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只要认真读懂、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
3.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学会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幅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
4.要注意行文的规范。高考阅卷评分是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答题时不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让阅卷老师在茫茫字海中寻找要点。力求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不潦草。
(1)要点化:根据题意,写清要点,如要答原因,写出“原因”:
(2)序号化:在每一个要点前面标出序号,有几个要点就标几个序号,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段落化: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自然分出一个段落。
四、历史选修内容的复习策略
选修内容纳入高考命题范围且占总分的10%,广大考生格外关注,对于这部分内容既不能放弃也不能关注过多,掌握复习的度确实很重要。选修要抓重点,抓主干,以整理线索复习为主,同时要把选修和必修联系起来复习。个人觉得人物评价命题简单。
五、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基于《考纲》对“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于是乎文学作品阅读中便出现了一道压轴题,名曰“探究题”。从近两年来各省市高考所出的“探究题”来看,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有所突破,有的原地踏步,新瓶装旧酒。“探究题”作为新题型,它在内容上应有哪些基本要求,应如何出题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它的答案应如何编制,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笔者对一些省市所出的高考“探究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得出以下看法,现不揣浅陋,和盘托出,以就教于方家。
一.探究题的内容及难易程度应如何把握?
探究题的内容应是文本中有疑难、有深度甚至是有争议的问题。它可以是思想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它可以就部分内容及其手法出题,也可以就全篇主要内容(如主旨等)及艺术技巧(如全篇结构技巧、主要表现手法)出题。但由于探究题是一道压轴题,一般赋6-8分,因此所出题目内容应在高中毕业生应有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向“大一些”、“深一些”、“难一些”的方向定位,以体现试卷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否则就与压轴题不相称。
如2009年山东高考语文卷第22题: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光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2009年宁夏高考语文卷第11-(4)题: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这两个题目从思想内容或艺术表现规律方面着手考查,是就有难度、有深度或有争议的问题出题。山东卷要学生依据对文中语言的理解,谈对中文纯洁度的看法,这是一个有高度和深度,具有时代性和迫切性,有供学生思考空间的好题目。而宁夏卷的这个探究题既可考查学生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又可考查学生对艺术表现真实性规律的理解,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
相比之下,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的探究题就逊色得多。以2009年江苏卷探究题《上善若水》中的第14题是这样的: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答案是: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从此题的设计意图来看,是要考查学生对作者创作思路和创作意图的把握。但是这个题目好似一个信息筛选题,并不能考查学生多少探究能力。学生只要梳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再抓住文章开头的提示:“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就不难得出答案。因此这个探究题只要在文中仔细找找有用信息就可以了,并没有什么可深入探究的,也不能考查出学生多高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
二.探究题创新性应体现在哪里?
探究题的创新性体现在设计的问题应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上。如果探究题的内容仅限于对文本语言、思想情感及艺术技巧等的理解赏析,那就是老套的题目。好的探究题应从文本内容出发,给学生以高于文本的,可能而又足够的空间,来体现其较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及阅读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水平和能力的深入考查,以利于筛选高素质的人才。例如2009年辽宁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遗璞》中的第11题的第(4)小题: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2009年安徽卷现代文阅读《董师傅游湖》中的第14题的第(2)小题: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这两个题目都是基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的好题目。
三.探究题的答案应是怎样的?
探究题的答案应是多元的,多向的,多层次的。对有争议的问题来说,其答案当然毫无疑问应是多元的,多向的,多层次的;而对于没有争议的题目,也应该鼓励有见地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答案,这样才能体现“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及“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要求。如2009年安徽卷探究题第14题的第(2)小题(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的答案就比较单向、死板,仅着眼于文本内容,没有体现个性与创意。该小题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该题要求结合“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这一背景来谈启示,这是解题的一个关键点(也是一个亮点),“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是说校园在扩大,学校的规模在扩大,现实生活在不断发展变化。学生回答问题应基于这一背景。而该小题的参考答案却是:
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像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
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活环境在不断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活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去呵护。”
1.从历史事物中提炼经验教训“启示”类问答题以“历史之镜”对照现实,不但是总结历史,更是为现实寻求对策,防患于未然,体现了历史的借鉴功能。
【例1】(2008年高考海南卷28题)(为了压缩文章的篇幅,对试题做了一定的删节,并在试题和答案中同时加数字序号,以示关联。以下相同)与欧盟相比,东盟的特点(5分) 概括东盟和欧盟共同的成功经验(5分)
【答案】
特点:①成员国都是发展中国家;②合作领域是先政治后经济;③成员国的社会制度不同;④不排外,加强与区域外的合作。
启示:从共同关心的问题着手;采取切实可行的合作方式;逐步推进区域化;区域内、外合作相结合(5分)
【解析】本题实际上要求将具体问题或现象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经验教训。论证“实现经济区域化的一般经验”。另外,历史特点是指该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从“特征”着手,见批注。“启示”是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从“道理”着手;所以,特点与启示思维方向不同。
2.从历史事物中抽象出规律性的结论“历史学的任务是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启示类问答题要深入认识历史事物,并从中抽象出本质性的结论。面对同一历史事物,不同的人会从中受到不同的启迪。
【例2】(2007年高考江苏卷30题)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俄国(1917年前)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过程中的共同之处,就中国的富强之路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英德俄崛起的共同特点:走资本主义道路,对外殖民扩张。通过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看法:中国要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路。
【解析】对中国繁荣之路的看法,在历史的联系中获得启示;有利于认识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从历史事物中反映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用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示类问答题要求从历史史实中提炼出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例3】(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37题)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特点。谈谈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2分)
【答案】
特点:①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②德国科技高度发展,成为欧洲强国。
认识: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推动教育的变革;教育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解析】《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4.历史事物启示的多元性。历史“启示”类试题,命题者有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采意给分,以区分考生创新能力的不同。
【例4】(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39题)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
正由于以上那些不正确的看法和做法,使得我们有些老师及学生在考试中出了一些不该出现的事情。在考试中作弊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得考试完全失去了原本的目的和作用。
因此,我要大呼一声:考试必须改革了!
那么,考试又该怎样进行改革呢?笔者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目前来说。哪些考试还必须举行
1,为检查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举行的期中与期末考试还必须进行。因为这两次考试,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试卷进行卷面分析,从中找出学生在学习上的一些薄弱环节,从而改进教育教学上的一些方式与方法,最后达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之目的。
2,从目前我国教育的现状来看,中考还必须进行。因为我们还没有普及高中教育,还有部分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为选拔优秀生,必须进行中考。待普及高中后可取消。
3,至于高考就不用说了。高考不但有必要而且完全可以进行。因为目前能够进入大学读书的人数毕竟还是少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必须进行高考。
二、哪些考试现在可以不考
1,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小考,完全可以取消。这是因为现在我们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每一个小学生都可以而且是都必须升入初中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考试又有什么作用呢?也许有人要说:不考,又怎样编班呢?这就涉及考试改革的另一面。我认为:这一问题非常好解决,这就是:待学生进入初中后,由初中教师或者上级教育部门出题,再进行考试。
2,平时的单元测试可以取消。就拿我校上学期初一英语这一科来说:有单元测试卷14套(14个模块,每一模块各一套)。再加上期中测试A、B卷共两套,还有期末测试A、B卷,总计共有测试卷18套。就算一节考一套,共需18节课,按周课时5节计算,需要3,5周。学生除了这些考试时间还有多少时间去学习?老师一节课批改一套试卷共需18节课。除了这些时间,老师还有多少时间用来备课呢?读者可能要问:不进行单元测试又怎样考查学生对本单元的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呢?我想:这可通过其它形式如课堂提问等去进行。
三、考试中的细节改革
下面,我想谈谈我对考试中的细节改革的一些看法。
1,试题要改革
就英语试题来说,笔者认为:目前的英语试题,客观题太多,主观题偏少。比如说:选择填空(把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题前括号内)。又比如说:阅读理解题的判断正(T)、误(F)。这样的考题不易于考出学生的真实成绩。笔者建议:把这类题目统统改为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2,考场安排及监考
考场安排时,不应该跨年级搭配,也不要跨班就座,就在原班原教室考试。
对于监考,很多学校的做法是:监考教师不监本人所任教的年级和班级。这就出现了反正不是自己所代的年级与班级,与自己无关而不认真监考的现象。这难道还不需要进行改革吗?笔者认为:监考就要监本人所上的年级和班级。
3,批改试卷
一、命题意图 :阅读表达旨在对考生的阅读理机表达能力相结合能力进行测试,以检测器效度。其所设问题多角度,且呈开放式,更要晓得测试了考生实际理解、运用能力,有助于克服单项选择的弊端,由于它是让考生在持定语言环境下按要求表达,从而又检测了考生的书面表达,又规定了数字限制,所以又检测了考生的归纳和 能力。从更高层面说,也是对外语学习的输入和输出能力的培养检测。
二、命题方式:该题型与传统的阅读理解的体裁和 短语没有太大区别。通常字数不少于200词,难度系数略低于阅读理解题,但文章的层次性跟强,结构清晰。问题 点多样,所给问题通常按文章结构层次和发展方向命题,命题方式通常为七种类型:1、主旨大意2、主观回答3同意句替换4、猜测词意5、及其他类型。改革如下:
命题改革 问题要求 问题模式
主旨大意 概括大意或作者意图或给文章标题 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writer writing the passage?
猜测词义 对文章中划线
进行词义猜测 The underlined word can be replaced by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__”
英文译意 根据所给的英文句子寻找短文中意义相同的句子 Please find out the sentences which can be replaced by the following one
封闭性问题 结合文篇
回答问题 Regular Wh_Questions? based on the passage
开放性问题 结合个人观点
加以表达 What advice would you give?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What is your opinion towards?
其他类型 结合不同类型的文章给出其他题目
三 解答方法: 每年的高考试题将会从以上七种类型中选五类问题顺序通常按文章行文顺序而设,字数要求一般在50词以下(代替和翻译除外)以控制考生作答时间,每个问题都有一个具体数字要求,怎样回答这些题?现结合2013年江西高考卷及四川高考谈谈本对该题作答的几点看法:
1. 主旨概括: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概况和归纳,分清主旨和细节,概括出来的中心要覆盖全文,防止以偏概全,文章标题格式可以是完整的句子,可以是简洁的短语。也可以是问形形式,如:江西高考2013卷76题: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no more than 4 words)从第一段中的:“Fishing lovers believe……others say that……”第二段中的 “Supporters of fishing say that it is a nice hobby”及六段中的 “Those against fishing also say that it is a blood sport”这些可知,本文主要讲的是人们对钓鱼的的看法,所以标题应取为:Different views on fishing.
2 同义替换:该题型就是用同类的词语替代或句型变换,解释句或段的意义,做该题时要注意正确答案的固定特征,正确答案可能和原文用词不同,句式不同,但表示同一意思,要从整体把握,对句子正确理解,并从文中找出文中意义相同的句子,抄在相应位置,一般来说,该题型简单,争取不丢分,如:Which sentence in the passage is the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following one? The possible existence of annoyance results from our inability to sort our e-mails由inability to sort our e-mails可迅速锁定答案范围在“we haven’t developed an appropriate discrimin ation
in dealing with it”中,因此答案判定是If this is the case, it is only because we haven’t developed an appropriate discrimination in dealing with it.
3 词义猜测: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特别是一些连接词,如
变化一:考查内容变化
1.考试内容以五本必修教材为基础的同时,还加上了选修教材五个模块的几个内容:诗歌与散文、语言文字运用、小说与戏剧。
2.10篇诗词新“入围”。在考查的知识点上,名句背诵部分减少了必修中的一部分篇目,如《陈情表》,增加了《师说》《望海潮》《醉花阴》《琵琶行》《秋兴八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周》《小雅・采薇》《春江花月夜》《旅夜书怀》《定风波》。试卷中就有首次入选的课文《春江花月夜》《望海潮》,共4分。
变化二:试卷结构变化
1.“试卷结构”的变化:2012年“试卷共22题,选择题10题,占30分;非选择题12题,占120分”;2013年“试卷共22题,选择题9题,占27分;非选择题13题,占123分。
2.2012年“语言文字运用,8题左右,约28分”;2013年“语言文字运用,7题左右,约24分”。2012年“古代诗文阅读,6题左右,约31分”;2013年“古代诗文阅读,6题左右,约32分”。2012年“现代文阅读,8题左右,约34分”;2013年“现代文阅读,8题左右,约34分”。
变化三:能力层级目标增加
从考试能力来看,原来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五个能力层级,现在为六个能力层级,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第7、17、18题都是新增的探究性试题。探究评价题及个性阅读题首次出现。主要是大阅读的文学类或实用类最后一题。探究题便有第7、17、18题等。第7题“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的看法。”这是一道探究性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联系文本和现实来谈:一是要阐明为什么要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二是要提出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变化四:字音字形变化
字音字形选择题减少。字音字形题部分,原来为两道选择题共6分,今年整合为一个题,分值为3分。试题中第一题便如此。
变化五:主客观题变化
1.原来的客观题(选择)有10个,现在为9个。在主观题部分,诗歌增加约1分,大阅读题增加1分,且大阅读题由原来的4个小题变为5个小题,小阅读(论述类)变化最大,由原来的3个选择题变为2个选择题加一个简答题。
2.主观试题没标准答案。某些主观性试题甚至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得分。这也体现了语文试卷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比如,21题. 不管红绿灯,凑齐一群人,蜂拥过马路,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式过马路”。针对这一现象,请拟出两条劝阻行人闯红灯的宣传语。要求:简明生动,幽默警醒;每条不少于10字,不多于20字。
此题引入了“中国式过马路”社会热点话题,要求考生结合该话题,拟写“宣传语”,借以劝勉公众珍爱生命、提高文明素养。
又如第7题,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的看法。此题第二问就是联系现实生活(举例)。没有标准答案。
“17题,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和尊严?”第二问也是考查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再如18题“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中第二问也是没有标准答案。
变化六:语文更“生活化”,难度趋稳
今年是我市全面推行新课改后高考的第一年,重庆卷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而最大的特点就是“语文生活化”,题目也更加灵活。如19题中的漫画,考查理解漫画的内容和寓意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比如,还可从“弄巧成影”“山寨”等角度去思考和答题。体现生活化,难度值不大。再如21题,不管红绿灯,凑齐一群人,蜂拥过马路,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式过马路”。针对这一现象,请拟出两条劝阻行人闯红灯的宣传语。要求:简明生动,幽默警醒;每条不少于10字,不多于20字。内容生活化、社会化,问题设置宣传语,还是考查语言的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变化,笔者以为2014年高考语文复习对策如下:
1.基础知识与主观题两手抓。重视基础知识,理清主干知识。高考考的是主干知识,要多做典型试题,不必过分纠结于细枝末节。对基础知识要反复巩固,保持良好的“题感”。要化整为零,与遗忘作斗争,保证记忆的质量。
2.注重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要多读多想多积累,增加自己的语文积累,提高语文素养。训练自己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这是增分要诀。
探究题属于新生事物,还在摸索、尝试阶段。从2007年至2012年新课标卷的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封闭式的,答案从文中进行筛选、整合,再概括即可。随着探究题型的设题逐渐走向成熟、完善,势必会更加灵活多变。加之,选考题被人称为“伪选考题”,95%的学生都放弃文学类文本阅读,而青睐实用类文本阅读。为改变这种失衡状态,加大探究题的难度也是形势所逼。面对2013年高考,怎样完善答案,灵活应对,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开宗明义,亮明观点
任何探究题都要求有个性的看法,即个人的观点。面对“话题选择类”探究题,不能以话题代替观点。问你是否赞同××的看法,首先回答出是否赞同,紧接着谈一条理由,即个人的观点。观点要求客观、辩证,不可主观臆断,也不可脱离文本。多数情况,需钻进文本,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得出的观点要与文本中人物事迹相吻合。如,2010年高考题,请就你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二、切中要害,深入分析
明确观点后,需分析论证。学生的答案多是对文本原生态的摘抄,或是寻章摘句,稍加整合,即引用事实、事例。单纯的引例与观点之间缺少分析,所以显得很轻飘,论证力度不够。紧扣文本的分析和写议论文一样,需有理有据,摆事实与分析要相结合,让论证更有力。分析论证可以设置三个分论点,分论点可以揭示概念的本质,可以指出某种做法的意义,还可指出实现目标的途径。分析应用议论性的句子,也可采用假证论证分析。
三、静观其变,内引外联
有些探究题明确指出调用积累或联系现实,这种情况下必须做到“内引外联”。前两条紧扣文本分析,第三条联系现实,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注重情感和态度的分析。联系个人作为中学生,在特有的人生阶段,对某一问题应持的态度。
四、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有观点,有分析,还需有总结。用因此、所以、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等总结性的语言,收束全篇,给人整体感。
五、内容详实,分条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