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艺术美学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4-01-25 15:53:26

序论:在您撰写艺术美学的本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艺术美学的本质

第1篇

关键词:美学;艺术;本质;

与文艺学的研究相比较,美学也以“艺术美的本质和特征、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等等为自己的研究领域,所不同的是,美学不对艺术创作的具体技巧问题做系统研究,也不把时常更替的艺术思潮作为主要研究领域。但是,美学对于艺术问题的关注却是大大超过了其它学科,所以从美学的角度来考察艺术的本质便十分重要。

一、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为什么说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起码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论证:

第一、艺术是与人类的劳动时间共同产生的,当人类用劳动成果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时候,伴随劳动而出现的艺术,就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同事劳动成果作为人类物质生活的对象呈现于人类面前之时,艺术作品也作为人类精神生产的对象实实在在地让人享用、让人感受。因而,艺术是人创造出来的对象。

第二、人类怎样去创造艺术这个对象呢?他可以凭自己驾驭自然的力量,“在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例如古希腊建筑和雕刻。他可以凭自己的实践经验,为自己而复现自己,例如原始图腾造型。图腾崇拜大致有四种对象: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巫师与酋长崇拜、动物与植物崇拜。祖先崇拜的形象塑造就是“复现”自己,是一次性直接性的人的自然生命变为永恒、变为榜样化的艺术作品:一个母亲只有头部和两个硕大的乳部,其它均略去。传说,这个部落频临灭绝,这位母亲生了17个儿子,都是刚健强壮的斗士,于是挽救了部落,重振部族,伟大的母亲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

第三、艺术是人类“自由自觉活动”的产物。自由,就使在掌握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之后,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活动。自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特征。当人把自己的意志指向与客观世界的允许范围统一起来的时候,人就获得了自由,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是这样,在精神生产活动中也是这样。当人的实践一旦进入与自然规律相吻合的运转,人,就成为自由的人,而证实了人合规律获得的物件也就是美的。所以,人精神的自由是从在物质世界中获得自由起步的,超功利目的是由功利目的起步的。

二、艺术是“第二性”的美

美是什么?在现代汉语中,美有多种含义。孔孟之说没有超越儒家伦理规范,把美的重要基础标定于善之上,使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具有了鲜明的特点。

什么是“第二性”的美呢?第一性是物质,第二性是精神。现实美是第一性的,艺术美就使第二性的,因为艺术美反映现实,现实美决定艺术,没有现实美就没有艺术美。所以,第二性的美,就使人类通过艺术作品去反映“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真以实现善的”活动及其结果。没有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一性存在,就没有作为人类精神生产的第二性的艺术作品,这是符合哲学的结论。

作为第二性的美的艺术作品与第一性的美有很大的区别。其一、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美是强化的美。客观世界,鱼龙混杂,美丑相绕,是非错综;艺术世界,黑白分辨,爱憎分明,好恶不淆。创足者有意识把美和丑强调性地表现出来,一满足人么爱美弃丑之心。艺术怎样强化美呢?一种方法是,把生活中分散的、零碎的。潜在的美都集中起来,凝聚起来、显现出来,使得无数细碎的“金粉”结为一束耀眼的“金花”。这个道理在文艺学趣味读物中讲述得十分清楚。现实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艺术作品要把不同于忍耐的长处集中起来赋予正面的英雄形象,把不同于人的短处也集中起来,赋予反面的丑的形象,不但使美的集合体奕奕生辉,而且在丑的形象的反衬中,美的震撼力会加倍增大。另一种方法是,把生活过滤一下,将美的事物提纯,从而使之加大感染力。世界上绝对纯的东西是没有的,尤其是集自然性与社会性为一体的人类,更为复杂。但是,艺术作品,或者是要告诫人们何为真、何为假、何为美、何为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夸张,作者犹如拿了一柄放大镜,把美的对象夸张到人么可信程度的最大限量,把丑的对象也夸大到振聋发聩的程度,使欣赏者在被吸引之后,能够信任、能够被感染,之后,作品夸大的美就可以最大的能量去震撼欣赏者。夸张当然要有度。失度的夸张,不仅不能强化美的内涵,而且由于有“欺骗”之嫌,会激怒欣赏者,产生负效应。

当然,在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更加丰富的时代,集中美、提纯美、夸张美已不能令人满意,于是一些艺术创作者用逆向思维,把美的复杂性呈现出来,因为美的复杂性也可以被集中地体现、夸张地体现,从而达到强化的目的。当然,若从感受艺术的角度看,能够感动自己的,就是美。

其二、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美是典型的美。典型性,即普遍性。艺术典型,即以鲜明独特的个别去体现某一类人或某一类事物的共同性的艺术形象。发过雕塑家罗丹在评价米勒的油画作品时说“当米勒表现一个可怜的农夫,一个被疲劳所摧残、被太阳所炙晒的穷人,象一头遍体鳞伤的牲口似的呆钝,扶在锄柄上喘息时,只要在这受奴役者的脸上,刻画出他任凭”命运“的安排,便能使得这个噩梦中的人物,变成全人类最好的象征。罗丹深化了这幅作品主题思想的原因就在于他抓住了一个艺术典型。典型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典型的环境。

其三、艺术作品表现的是强调形式的美。形式,是人们把握事物内容首先要接触的,正如所指出的:“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任何艺术创作者都希望人们能被自己的足作品所吸引。达到这个目的,首要的是使作品的形式悦目赏心、悦耳赏心,所以,强调艺术的形式美,是第二性美不同于第一性美的又一区别。

艺术的形式美,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每一个艺术门类的每一个形式因素都具有引发人“动情“的魅力:色彩、造型是美术、摄影乃至书法艺术的形式;二声音、节奏又是音乐、曲艺乃至文学的形式;二者的结合又成为综合艺术的形式。可以断言,没有形式美就没有艺术。(作者单位:集宁师范学院美术系)

参考文献:

[1]王宏亮、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

第2篇

陶瓷艺术釉产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尽管人们的价值观取向各异,审美理想也不尽相同,但他们总能在其中找到各自喜欢的部分。其原因除了陶瓷本身所具有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外,更重要的在于艺术釉所特有的多形式的、多层次的、多值逻辑的观赏功能,其在人与自然之间达成了特有的沟通,使二者的本质在此得到了统一与综合,艺术釉虽然拥有众多的形式,但就哲学的高度来讲,其获得美感有其内在的实质共性,这就是“变”。只有“变”才能新颖,以不断满足日益变化发展的人类审美情趣;只有“变”才会生动,给人留下艺术想象的余地,从而获得深层的审美感受。因此这里“变”有二个层次的意义。

其一:沿时间釉的一维变化,体现为色彩的新鲜感。把其置于大的历史发展背景上来审视,则可发现:这种“变”是以相应时期社会文明所能提供的科技水平和文化条件为基础的,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商代在陶瓷工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人类已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陶的生产实践和审美实践,形成了以黑、白、灰、红为基本色调的原始彩陶,但其装饰手段一直锦限于用有色矿物在陶器表面形成能不同色调的化妆土纹饰图像。到了商代,由于金属冶炼和窑炉结构等高温技术取得了的成就,陶瓷的高温烧成成为可能,烧成温度从1000提高到了1200?以上,在这样的高温下,不少中,低熔点物质转化为玻璃态,于是萌生了釉。釉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使陶的装饰风格得到了质的飞跃,尽管当时的釉是一些简单的铁系土釉,但其为以后釉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宋代,火药、罗盘针、活字印刷术所引起的整个社会科技的进步及采煤业的巨大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陶瓷制造技术的提高;而艺术文化上的繁荣,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与装饰风格上为陶瓷艺术釉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视野,于是陶瓷艺术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地地方窑釉色争奇斗艳、丰富多彩。“钧窑”釉瑰丽尤如朝霞;“汝窑”釉以冰裂纹见长;龙泉青瓷釉色葱翠欲滴、色调雅洁。明代在继承宋代传统的基础上釉色又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永乐时期的“鲜红釉”、“翠青釉”;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釉”;弘治时期的“娇黄釉”;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等,它们在制作技巧及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以前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现代社会,“变”的这一层意义往往与所谓的“流行色”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使釉色也带有了一种“时效性”,其突出的标志是“变”的频率急剧提高。但这种“变”有时也可能显得是局部范围的,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可能是一种重复、一种回归。这是由于人类审美实践的深化,不仅体现在对审美对象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同时也表现为对原有审美对象作出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的新的审美判断。因此,在陶瓷发展历史上往往会不时地出现仿制传统釉的现象。目前釉色虽已很丰富,但色彩在釉色的体现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美的釉色”倘不可能与“流行色”完全同步,“流行色”仅为人们评价釉色的参考标准之一。不过可以相信,随色料制备技术的进一步开发,特别是各种新型结构色料及稀土元素在陶瓷呈色上的应用,釉色正朝各种柔和的淡色调、中间色调及纯自然色调的方向发展。

社会的发展,使人类的审美意识不断更新、审美视野不断开阔,必然也对陶瓷艺术釉提出新的审美愿望。而陶瓷艺术釉只有在其特定的社会文明条件下,不断作出相应的变化发展,才能给人带来“美感”!

其二:在时间轴垂直面上的二维变化。它通过釉面成分的不均匀(变化)分布,构成釉面的多色彩组合。其表现的形象显示出一种具有深层审美价值的意境化主题色彩。

景德镇的“三阳开泰”利用红与黑,二种釉色的组合,造成特定的色彩反差及跳跃感,构成一种热烈、欢快、充满活力的深刻意境,显示出人类朝气蓬勃、活泼向上的主题意义,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宜均釉是一种传统名釉,坳兰的底色上十分自然地点缀着点状、丝状或片状的乳白色,尤如夏晚夜空,繁星闪烁,创造出一种宁静、浪漫、令人神往的独特意境,寄托着人们追求安逸、舒适的幸福生活的内心意愿。寓意深刻,回味无穷!

这一层次的“变”已超越了色彩本身的表层意义。它通过利用同一面上的色彩反差这一表现因素,由不同色彩组合所体现的重量感、空间感、冷暖感、软硬感、强弱感等的对比,在一定层次上展现出或粗狂博大、或精细典雅,富有诗情画意的形象结构。透过这一表象,人们可凭心感受到其所蕴含的高度哲理化的有关生活、自然、人类内心情感的实质内容。而表现因素质的多元化,则为人们提供了多角度、多方面地理解人与自然本质联系的理性思维空间。

第3篇

一、“唇齿相依”的内涵

1.“番茄和土豆”的故事

有这么一个关于“番茄和土豆”的故事:原本番茄和土豆都只是蔬菜王国里的其中一个成员,每天都是各自存在的,貌似也没有什么关联,也扯不上任何关系。有一天,番茄被加工成了番茄酱,土豆则被加工成了薯条,就这样原本毫无关系、独立的两样东西,由于存在方式的改变,一下子完全打破了现状,改变了关系,你离不开我,我也不能没有你,成了真正的“唇齿相依”式的紧密关系,相依、相融。

2.硬懔每后的惊喜

在幼儿园常常会运用绘本进行教学活动,其大多运用在语言、社会、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受幼儿们的青睐,而绘本大都是由艺术家们精心手绘,图画精美,运用了各种技法和风格绘制,美术欣赏价值非常高。优秀的儿童绘本有着无穷的魅力,仔细阅读并加以联想就能发现绘本中蕴藏着众多可借鉴的美术教学资源。

二、回顾传统美术教学

1.单调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要么就是单一存在的,要么就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设计的,没有一定的趣味性。现在借助绘本,让幼儿通过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在绘本创设的特定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在趣味中来欣赏,对他们来说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2.简单的教学方法

回顾我们传统的美术教学,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相当的简单、直白,有时候显得过于枯燥、乏味,对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都是远远不够的,是存在较多弊端的。

例如:当要求幼儿画一幅关于“春天”的绘画时,往往教师一般是采用谈话的方法: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那么在春天都有些什么呀?经过师幼的一番谈话互动之后,幼儿们就开始在画纸上描绘春天了。或者,有的直接出示一副关于春天的范画,请幼儿观察范画上的内容,有红红的花、绿绿的草、高高的树……等等,最后就让幼儿照着临摹了。长此以往,幼儿的思维收到了束缚,没有任何的想象力,其实所画的、所了解的只不过都是成人眼中的“春天”罢了。

三、探究绘本美术教学

现在的儿童绘本可以说是成千上万,种类不计其数,内容既多种多样,又丰富多彩。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绘本都适用于美术教学的开展,我们要进行筛选,筛选出适合幼儿,适合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幼儿,通过借助绘本来达到优化美术教学,拓展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想象,丰富他们的情感,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享受着美妙而绚丽的艺术天空。

(一)绘本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

1.适合绘画的绘本

有些绘本画面虽然简单,没有过多的修饰,如绘本《小蓝和小黄》,幼儿们却轻而易举地读懂了故事,而且读出了小黄和小蓝的喜怒哀乐,体验、感受到了爱的伟大。在情感上的体验、感受之后,教师在区角里为幼儿们提供了蓝、黄的颜料,让幼儿们亲自去验证小蓝和小黄相融后的改变奇迹,再次体验到了由绘本延续的快乐。

2.适合欣赏的绘本

如:绘本《天鹅湖》是莉丝・茨韦尔格的作品,整个绘本的画面有舞蹈般的优雅和无可挑剔的美感,引人入胜。它帮助幼儿进行整体、系统的审美感知,体验到完整的审美情感。又如《14只老鼠赏月》,在活动中,这十四只老鼠连我们大人一般都会混淆的,可是幼儿们却个个记得牢,什么爷爷奶奶是闭着眼睛的、老三是穿红衣服的,老四是戴帽子的……,一边对十四只不一样的老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边又感受、分享着着一个大家庭的无限温暖之情。

3.适合美工的绘本

在众多的绘本中,有一些绘本是非常适合幼儿们来开展美工活动的,如绘本《小黑鱼》,在让幼儿们了解了故事内容之后,可以为幼儿提供小鱼印章和印泥,用印章印出许许多多的小黑鱼,来体会团结的精神。

(二)绘本美术教学的开展

绘本的运用是服务于美术教学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必将绘本原封不动地搬到活动中去,有时候要进行有目的的选取,选取绘本中完整的故事情节、某个故事片段或者某一个故事画面,都可以让幼儿很容易地投入到活动中,快乐自主地学习和操作。

1.创编故事内容下的绘画

例如:绘本《神奇的连衣裙》,书中讲述了一只小兔子做了一条连衣裙,小兔子穿着连衣裙只要走到哪里,连衣裙就会变出与环境相关的图案:小兔子走进花园,连衣裙就变成了花朵的不断重复;走进雨里,连衣裙就变成了雨滴和线条的不断重复等等。故事讲完后,PPT出现一条白色的连衣裙,问幼儿们:“猜猜看,小兔子还会到哪里去?它的连衣裙会变成什么样?”幼儿纷纷猜想,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欣赏氛围中,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接着,用绘画的方式为小兔子设计有一种或几种重复图案的花布,为小兔子设计更多漂亮的连衣裙。最后,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将幼儿们的一幅幅作品用照片记录下来,把这些照片PPT里,成为了故事的创编部分,当把《神奇的连衣裙》这个绘本故事从头到尾,进行完整欣赏时,讲到自己创作的那一张时,幼儿们在那一刻露出开心的笑容,因为他们成为了绘本的小作家,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了故事中,体验到了绘画的成功感。

2.某一画面下的美工活动

第4篇

关键词:地方资源文化;美术素养;价值意义

一、立足教学生命的厚土,传承本土资源文化

连云港是全国最丰富的美术遗存圣地之一。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辛勤劳作,以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书写了一部辉煌灿烂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厚重的美术文化资源。如藤花落龙山文化城址(古城市遗址)、大伊山(船刻、石棺)遗址文化、将军崖原始岩画(原始农业)文化、孔望山(佛教造像摩崖)石刻文化、花果山石刻与佛教塑像文化、市博物馆设有著名版画大家彦涵美术馆、市美术馆设有名家画廊并定期举办各类美术作品展览等,这些都是可以有效利用的地方美术文化资源。

通过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建立系列教材、配套数据库、网络资源平台引导学生学习、了解、研究连云港的地方美术文化艺术,进而理解地方传统文化,体会港城人民勤劳与智慧,引导学生珍惜、继承地方文化遗产,在学生时代造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铺垫好民族和地方文化基因,让我们的青年学子全面健康、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开拓地方美术资源,培养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是连云港地域内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劳作以及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富有特色的代表性的美术文化。每位教师和每位学生同时也都作为该地方的一分子,与其地方独特的传统、习俗、经济、社会以及和价值观念等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着地方每个成员的审美及行为模式。把以上连云港美术文化资源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系列模块的选修内容,或作为连云港地方中小学特色课程进行开发与应用,丰富各个阶段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自然会增强。

三、助推校园特色文化的形成,形成独特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它不仅代表一个学校的特点,也反映了所在地方的文化特色。地方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背景和根基,地方美术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汲取地方文化基因,丰富、助推、提升校园文化多样性,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四、增强文化遗产与环保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与个性

将地方美术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以后,通过参观、采风、考察、鉴赏、体验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和地方美术文化融入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研究实践,激励学生提出适合他们学习和传承地方美术文化的建议和意见。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美术文化现象和遗产保护、民间美术的传承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情感的形成。

五、促进地方美术体系的形成,构建区域美术教育的发展

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始终以“美术遗址文化”“山海文化”“西游记文化”为主线,而它的内涵的是当地历史与神话,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这种特定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了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的久远性、神话性、兼容性、互补性、开放性等特征,而通过系统研究与开发可以丰富、深入挖掘其中内涵,为连云港地方美术体系的形成与应用做好铺垫,也为构建区域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加快新课程的改革进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不再仅仅利用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教学的教书匠,而是成长为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成果、研究自身学识优势与劣势的研究者、探索者,成为帮助学生开发、利用美术文化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的能力。较以往传统教学而言,教师要付出百倍的心血和努力,客观上促进了教师的不断发展。所以,通过对地方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实践和探索,可以达到培养一批研究型和实践型教师群体的目的,直接为当前的美术课程改革服务。

第5篇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校为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国画学习模块,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要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以传承民族文化。国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培植出来的一朵奇葩,同时,它又最鲜明、最直观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教育阶段学生选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满足我校众多国画爱好者的需要。学校把部分范画及步骤图汇编成册,附上简短扼要说明,使大家便于理解、便于掌握。为了使学生更快起步。学校在课余时间及周末开起了国画爱好者学习班。

教材的名称是《学国画——花鸟的画法》,从最简单的小鸡的画法开始学习,还有其他花鸟和蔬果,一共十九课时,分为以下九大章:第一章学习国画的基本知识(一课时)第二章小鸡的画法(二课时)第三章麻雀的画法(二课时)第四章水仙和石头的画法(二课时)第五章荷花和小鱼的画法(三课时)第六章蔬果的画法(三课时)第七章墨虾的画法(一课时)第八章芭蕉叶的画法(二课时)第九章金鱼的画法(三课时)国画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在国画模块的教学中,让我学习和体会到很多。辅导国画,要结合学生所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引导启发式训练,很多学生所喜欢小动物如:小鸡、小猫等。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从诱导兴趣出发,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智力,并培养他们敏锐的感受力。在辅导国画训练中要多讲解,多做示范,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用通俗易懂、活泼简短的语言以及形象比喻,联想等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易于接受并使绘画兴趣大增,用准确熟练的绘画技法示范,使他们较快的掌握绘画步骤和方法。

如:画一群小鸡;利用墨色的渗化效果,表现出小鸡毛茸茸很可爱的感觉,小鸡要有前后左右浓淡、形态各异,多和少等变化,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绘画技法。学生情绪激动,求知欲倍增,让他们自已动笔,鼓励他们,不怕把画画脏、画坏,少批评,多鼓励,发现一点点进步,马上给予肯定,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启发引导中学到了方法。学生在国画创作中,表现出脑、眼、手的随机随意运动,他们都会偶然得之,出现老师想象不到的奇特效果,这就构成了学生国画的稚拙天趣、生动的特点,所以我们一定保护他们这一极其宝贵的天性。

训练学生国画,理性讲解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大胆的发挥,自由的表现,他们的想象力是极其独特的,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如从一幅国画构图立意,促进了智能的增长,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热爱国画艺术的情操。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扰:作画时常常弄得水、墨到处都是;画面用水多少、干湿浓淡常把握不住;老师做范画时很多学生看不见等等。前两个问题是绘画中前期出现的,随着绘画时间的增加,这些现象会逐渐减少,但教师做示范学生看不见的问题,就得建议学校在画室安装多媒体了,教师作画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通过投影仪转投在大屏上,每个学生就会看得非常清楚了。为了增加学习的气氛,便于交流,节省空间和画具,建议国画学习教室最好用大的画案,每个画案约能坐10个学生,这样水和墨能两人共用一份,既节省了空间,又能看见其他人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6篇

[关键词]美国 职业教育 改革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职业高中的教育目标十分明确: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职高学生毕业后无需额外培训即可胜任工作。职业高中主要开设农业、商务(主要是文书)、贸易、工业(包括汽车,建筑贸易,餐饮服务和美容)等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准备直接就业,不再上大学,因此学校对他们的学术能力要求不高,他们的算术、科学和英语课程相对简单。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加剧,原有的职业教育目标和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教育决策者、学校管理者,教育专家及雇主们积极应对挑战,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创新,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断推出新的改革措施,希望能为那些有志于向技能方面发展的年轻人铺设成功之路,更好地满足社会的新需求。

一、帮助学生提高学术水平和技能水平

对高中生来说,不管毕业后的就业计划如何,要想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就必须在高中阶段掌握高水平的学术知识和技能。雇主席飞对员工在阅读、写作、算术技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许多高中毕业生根本达不到要求。在当今动态多变的经济领域,一个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在他将要从事工作的后半个世纪中,换工作的次数可能达15次之多,只有学术基础扎实的人才能灵活地适应如此多变的经济、生活需要,从而获得更多新的知识技能。

1.实业中学(High Schools That Work)。它是南方地区教育委员会在1987年推行的,旨在提高职高学生学术水平的综合学校改革战略。实业中学期望学生将他们的技术科目与大学预科学科结合,包括至少4个英语学分;3个数学学分,包括代数1、代数 2和三角学;3个科学学分,包括两个预科阶段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学分;3个社会研究学分;1.5个基础计算机学分。这个改革模式鼓励参与的高中在技术和非技术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如就业指导、对有需要的学生给予课外辅导等。在美国已经有27个州的1100所高中采纳实施了实业中学模式,成为最被广泛认可与接受的职业教育改革措施之一,学生的数学和阅读评估成绩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智力开发中学(Talent Development High Sch00l)。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需求尤为迫切,开发智力及职业技能中学正是由贫困地区学生教育研究中心创办的,旨在帮助有困难的城区高中提升学生才能,并提供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模式。九年级的学生参加由跨学科老师传授的自行设计的“成功学院”课程,由于这些学生的知识水平并没有达到九年级程度,因而在数学和英语课程的学习上需要花费双倍的时间。十年级(十二年制的)开始上专业课,这是职业技术教育和学术教育的核心。学校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和准备授课时重视同事间的交流和咨询,同时,从校外请来的各业界“教练”也不断地向老师提供该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以支持他们的教学工作。一些中学采用这个模式后,效果显著。

3.要事优先原则(First Things First)。该原则由教育研究及改革协会提出,是又一项很有前景的学校综合改革模式,它采用小班教学(如职业技能课)作为重点提高策略。1997年堪萨斯市的学校开始实施这一方案,现已初见成效。

二、简化学生深造学习的过渡衔接

目前,要谋求一份足以养家的工作,必须受过高中以上的教育培训,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为了青年人有一个更好的将来,最基本的途径就是使高中学习向大学学习的过渡变得更为循序渐进,切实可行。

1.技术准备(Tech-Prep)。技术准备课程是专

为学生设计、为他们的事业生涯做准备的课程,学生需经过四年相关学术和专业课的训练。技术准备课程在高中的最后两年和大学的头两年里完成。经过了十多年的施行,这项联合计划已经延伸到1000多所社区学院、地方教育机构及一些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需求旺盛的职业机构。许多出色的项目应运而生,但数量上有限,只有约10%的技术准备计划实施综合“2+2”课程,5%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得到了服务,也仅有1.5%参与技术准备项目的学生通过该课程并获得相关技术课程的学院资格认证书。以俄亥俄州迈阿密技术预备协会设立的二[程技术项目为例,看看怎样能使技术预备项目执行得更有效。这个由严谨的学术和技术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计划在一个高中学校开始实施,最后成为辛克莱社区学院的15个工程学副学士学位之一。在高中时,学生们可为他们的学位累积至15个学分。为对学院预科阶段学习进行评估,学生在高中时就需完成数学和阅读的测试,他们有1年多的时间去弥补技术上的不足之处,以免进学院后还要补习课程。完成了高中部分的课程并继续在辛克莱学习的学生可获得由非联邦基金提供的3000美元奖学金。2002年的一项实验评估表明,参与这项课程的学生在进入学院学习后不大需要补习,而且将来参加继续学习的可能性更大。

2.中级学院(Middle colleges)。越来越多的社区和技术学院在他们的校园里创办高中,这些高中往往把大学的课程汇编进来以加速向学院的转化。很多中级学院旨在帮助“后进生”更好地向高等教育过渡。Washtenaw技术中级学院是位于密歇根州安·阿伯市的一所特许高中,为Washtcnaw公共学院的学习困难生服务,他们或是读写能力差,或是有其他方面的学习障碍。为了帮助正要踏人大学的学生成功地向学院的学分制课程学习过渡,该学院设置了“核心过渡”课程、职业发展讲座及学习技能课程。学生在接受学术帮助指导的同时,开始学习学校提供的双学分学术技能课程。有偿实习也是课程的一部分,学生必须获得37个专业领域的中等后教育证书才能毕业。在2001—2002学年,73%的毕业生除他们的高中毕业证书外还获得了至少一张其他高等资格证书,超过一半的人得到了准学士学位。

3.远程教育(Distance learning)。社区技术学院还利用远程技术学习的优势为农村及偏僻地区的学生提供参加双学分技术课程的机会。比如,通过与花园城市社区学院的合作创新远程学习,在堪萨斯西南地区的小型高中可以为他们的学生在农业课程设置上的不足提供足够的补给,花园城市学院的老师以现场直播、互动电视、网络交流等方式向堪萨斯西南地区的学生传授一系列相关的双学分农业课程。学生获得学院的9个学分后就可以申请花园城市学

院或其他社区学院的学士学位,也可申请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学位。

4.学徒制(Apprenticeships)。学徒制是美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它把学过的技能和工作结合起来。美国有超过500多个行业的雇主协会、工会都倡议先实习,再上岗。这一现象在建筑业和制造业中尤为普遍。学徒们必须在严格管理下进行至上>、2000小时的工作训练,而他们所得的工资接近于正式熟练员工的一半。他们还须完成由社区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设置的相关学术技能课程。实习注册的毕业生将会被颁发工作通行证(Joumey Worker Certifieates),该证书全国通用。有学徒经验的学生在许多高薪职位中很有竞争力,有较强的社交、文字、算术能力,并且精通基础技术技能的求职者在就业竞争中拥有明显的优势。为给更多的青年提供参与学徒锻炼的机会,很多高中、社区学院及学徒制倡议者提出了“预学徒”方案,该方案为高中生提供学术、技能教育及兼职或在职培训,从而使他们在高中毕业后可以顺利地成为正式学徒。

三、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很多迅速发展和待遇优厚的职位对技术技能水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例如,汽车制造业专家认为,今天的汽车零件比宇宙飞船的零件还复杂,这就要求售后服务人员比10年前具备更先进的技术水平。为帮助学生满足这些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正在跟产业界人士密切合作,制定一套更严谨、技术性更强的职业技术课程。

1.J叫标准及评估考核(State standards and assessments)。许多州贯彻职业技术课程标准并据此对学生的技术技能进行测试、评估。例如,通过职业成就跟踪体系,北卡罗来纳州为129个CTE(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制定了发展规划,规划包括课程目标、教学方针、测试系统和评估项目。CTE学生必须达到参考标准,通过期末课程评估,国家也以这些评估结果来评价地方教学政策。例如,宾夕法尼亚州通过国家职业能力测试机构和产业协会实行的一系列测试来评估的学生的技术技能,诸如空调和冷藏协会、计算机科技产业协会等组织的测试。犹他州实施技能证书计划,根据学生在行业证书考试、州执业资格考试及技能评估中的成绩给参与学校提供奖励基金,表现好的学生被授予技术证书。国家依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资料评价地方的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学生只要成绩达到或超出全国平均评估值,都将被授予州技能证书。

第7篇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美术教学;情感价值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two aspects: Students- centred colorful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Class- centred creation of harmonious and relaxing study environment, illustrates the basic view of the Humanism learning theory and also tells how to mobilize the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art-class teaching and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 subjectivity.

Key Words: The Humanism Learning Theory; Art-teaching; Emotional value.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计算机、多媒体、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为融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创造了条件。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习者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象、观点、数据和资料,不直接或轻易地呈现结论,并留出空间让学习者参与进来,向学习者留下自我修改、自我思考、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空间。由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参与,“迫使”学生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刺激反应间的机械联接,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人本主义理论更加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情境的情感方面,因此主张尽可能地直接“进入”学习的情感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发展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它表现为个体对该事物或者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一个对美术感兴趣的人,他的认识活动就会优先指向与美术有关的事物,并且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反应。而且这种在激起学习者兴趣之后使学习者能够保持这种注意力,这种保持又有赖于现代教育媒体所提供的情境的变化。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果可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强调教学任务主要帮助学生了解经常变化的环境和自己,让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世界为基础,从复杂的事实和现象中取得学习的具体知识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我实现提供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实现自我的资源,学生主动对这些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控制、利用和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自我发展的,即使动机来自外部,发现、获得、掌握、领会的感觉也是来自内部的。人本身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构成了学习的动力,因此这种学习是自发、自主、自觉的。学习的目的是实现自我,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以人为本的观念的指导下,由学生慢慢地发现揭示自我,并逐步走向独立,走向创造的过程。人本身具备一定的潜能,教育的目的就是提供环境让这些潜能得以发挥,教师只是学习者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实现自我的学习空间和环境来塑造人。

人本主义理论提倡采取自我评价的方式,尊重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突出学习者的情感、意志力、价值等学习品质。它反对外部评价,因为这样评价只能对学生现有的知识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技能技巧作出评价,而无法衡量学生成长中的意志力、刻苦勤奋和态度、动机等因素。在美术学习中,不应仅仅用分数来评价学生,而应提高自我评价,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责任去追求特定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这样就充分尊重了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评价的权利。

二、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

罗杰斯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是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核心,学生自主地接受课程内容,选择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管理,有教学时间的自由选择权和支配权。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课堂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供学生欣赏的CAI课件。例如,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等,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同时还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个人差异以及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从现在的美术课主题组合看,虽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但是具体分析,这样的主题搭配显然难以充分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缺乏情感性和生活性。罗杰斯强调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满足“自我实现”这个最高的需要。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有必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重新建构适合于自己的所教对象,适合教师自己实际的知识内容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人际关系。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面对面的教学结构,教师不再直接控制教学,教学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只不过教师由传统的一味地追求讲授变成学生学习的倡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咨询者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而是建立在师生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之上,从而达到人本主义崇尚的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自主学习

罗杰斯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作法除移情教学外,还必须编写好便于学生自己学习,适合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特点的教材,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自己学习。根据美术的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充分扩展这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充分去感受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著名画家白雪石的山水画《长城内外尽朝晖》时,可采用CAI引路,由图引思,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在欣赏中潜移默化,充实个人情感,从琐事找生活的朴素情感。这一切都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高尚情趣。无论挖掘教材中的任何一种情感因素,教师都应首先自己丰富自我情感,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在美术教学中,要尽量介绍学科近来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新观点、新方法和新内容。注意学科实际生活价值,让材料更贴近于学生实际。编写的教学内容应充分挖掘原教材的生活性、实践性方面的内容,密切教材与生活的关系,学科背景知识介绍。所编内容应对某一具体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相关知识向学生介绍。无论是组织课堂教学,还是组织课外活动,教师都应注重情感投入,充分照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因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自由学习。

三、以课堂为中心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

(一)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

罗杰斯主张学校教育完全自由化、人性化,而自由化与人性化教育的内涵,则是情感教育为主。学校只需提供自由和平而又资料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先养成爱学校、爱教师、爱同学、爱求知的习惯,从而培养其自尊自信,自动发展的态度,即使不予教导,他也会自行读书求知。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起教学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和情境,提供丰富而广泛的学习资料,以利于学生学习时自由地发挥自身在认知、情感方面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真正意义的学习。例如,在欣赏齐白石老人创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时,画面上虽然只是几个好象是微微抖动尾巴的蝌蚪,自由自在地游动着,随着出洞急湍顺流而下,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青蛙,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随着作品的构想,去想象急流十里后出现的蛙声,直至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从而脑中出现一幅优美动人富有诗意的画面,使学生渐渐进入美感中的境界,形象思维开始得到升华。

(二)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罗杰斯认为,人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并试图将情感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地位,调动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让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互相转换,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将会有新的体会。角色扮演的成功将会增加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并可以激发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罗杰斯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活动,移情就是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例如,色彩的微妙与情感,图画中的意境、教学挂图的作用,不同于风景名画的相互比较。教师只要有计划,有目的,在传授绘画技巧的同时,给学生提示出可比较想象之处,给学生留出联想和创造性想象思维的空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已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与教师一起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教学活动主体。教学过程已成为教师和学生自身情感活动与认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

罗杰斯认为,教师需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坦诚相待,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掉一切伪装的“假面具”,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对学生具有自身价值独立体的任何思想与感情都应予以认可,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移情性地、设身处地地去教育学生、尊重学生,不对他们的思想情感与道德品性作出评价和批评。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让他们坐在一个他们愿意与之合作的人身旁,让他们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以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的教学,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这种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人际沟通能力,从而养成其团体精神。

(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

罗杰斯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习惯,甚至思维也存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兴奋程度。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而,无论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都不应该要求全班齐步走。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与学生真诚谈话,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充分尊重他们的学习习惯。例如,在画画时,有的学生习惯于一股作气把画画好,有的学生习惯于断断续续的画画,有的学生爱在人少的环境下画画,有的学生则喜欢在人多的场合下画画,也有的学生习惯于边听音乐边画画,还有的学生习惯于边看电视边画画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鼓励并尊重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可以适当纠正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信息社会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前提条件。

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反理智重情感、反灌输重创造,反强制重自我的新姿态而别于行为主义及认知主义。因而,要使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美术教学中得到发展,就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渗透,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建立起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美术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李绪勤,张莉人本主义教学观对CAI课件设计的指导作用[J] 中小学电教,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