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5 14:50:01
序论:在您撰写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陶瓷的生产和社会的稳定及生产力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宋代正是有了陶瓷艺术发展的土壤,才产生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陶瓷艺术。
(一)政治方面原因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人们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开始定居下来发展生产。同时,宋代统治阶级为了政权稳定,注重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适当地减少了苛捐杂税,主张藏富于民,因此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宋代鉴于五代十国经常出现的军队颠覆政权的情况,大量启用文人,在客观上也促进了陶瓷艺术的发展。文人性格及修养需求促进了陶瓷艺术的兴盛,同时文人的审美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陶瓷的艺术发展。所以,宋代陶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底蕴充足,这是其他朝代的陶瓷艺术所不具有的特色。
(二)经济方面原因宋代政治稳定,促进了经济繁荣和发展,商业更是突飞猛进,公众所熟悉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经济繁荣的真实写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开始有了追求,陶瓷已不仅仅要求实用,也在工艺及艺术品味方面提出了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尤其是民窑的发展。因此,宋代无论是官窑还民窑,陶瓷的造型、工艺、艺术性都大幅提高,在美学的造诣上有了长足进步,表现出不同以往历代陶瓷的美学思想。
二、宋代陶瓷的美学思想
宋代陶瓷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高峰阶段。无论是装饰技巧和文案图案的丰富程度,还是瓷釉的处理及造型的优雅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并且,在陶瓷中加入了文化韵味,在艺术境界和美学追求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一)造型方面的特色宋代的陶瓷在制作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完美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标准。并且依靠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把陶瓷的内在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是文静和热闹的统一,温润内秀与大气奔放的完美结合。1.运用仿生学的原理,在陶瓷的制作过程中孕育母型的美感。仿生形手法是陶瓷的传统制作手法,是我们祖先在对大自然的感悟过程中得到陶瓷的创造灵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不断更新,仿生形也从全面模仿逐渐进步到写意。宋代,已从完全模仿母形过渡到只是模仿一部分,并且是最美的那部分,仿形也不在意相似的程度,而是通过概括提炼,形象性与抽象性结合,完美地表现出母形的美感和意境。如莲花,佛教中情境、吉祥、圣洁的象征,也是宋代代表陶瓷作品的主题,其中汝窑的莲花温碗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其造型主要是整朵莲花或莲花花瓣,表现莲花即将开放的形状,突显出莲花的高洁、温柔、婉约的风格,抽象与形象结合,将人们对高尚、优雅、秀美的了解完美地体现了出来。2.形制的规范美。宋代陶瓷的一个显著特色是造型典范化。也就是制作的陶瓷作品虽然是由不同陶瓷窑制作的,且名字和风格有一定的区别,但形制方面却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和艺术风格。例如,梅瓶,小瓶口,短瓶颈,丰瓶肩,瘦瓶底,圈瓶足,这些特点是宋代所有梅瓶的共同特点,有典范化的美感。而典范化可以极大地提高艺术品的知名度,宋代的梅瓶就是这样一张名片,提到她就自然联系到宋代梅瓶的形象,这种典范式的美对宋代陶瓷的推广和发展而言功不可没。
(二)纹饰美宋代陶瓷装饰纹样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自然的花鸟虫鱼,风雨雷电,以及植物和历史典故均是题材,俗世中的美感一直是宋代陶瓷装饰风格。比如,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龙凤呈祥纹样在陶瓷装饰纹样就经常出现,通过表现龙凤在一起飞翔的形象,表达出人们希望生活美好和家庭和睦的美好愿望。而有关孔子教授弟子的题材的装饰纹样也受到了普遍欢迎。通过画面讲述人物故事,表达了人们尊师重教的理念。还有很多相似题材的陶瓷装饰纹样,她们的共同特点是贴近社会生活,接近现实,体现生活的美和人生的道理。
(三)釉面的美感宋代陶瓷釉面的处理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改变了汉唐以来追求艳丽、浓重的风格,转为幽静、含蓄,追求雨过天晴和千峰翠色的效果。例如,开片的裂痕美。开片就是瓷器在烧造的过程中釉面出现断裂,本来是陶瓷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缺陷,是工艺不完善产生的失败作品。但是,缺憾美也是一种美,在瓷器被文人墨客备受推崇的宋代,这种完美与遗憾交织的微妙审美心理,使得宋代陶瓷展现出独树一帜美学思想。
三、对现代平面设计理念的启示
宋代的陶瓷无论是造型艺术、装饰艺术都是一个具有独特风骨的时代。在造型上,每一个器形都有自身的意蕴,在造型上形似却不乏写意,神似之中又蕴含写实,取的都是自然中最美的景、物;在釉色上,宋代是用色最少的一个时代,以青白为盛,辅以各式纹饰,高贵、繁丽、简朴,看似矛盾,却同时完美融合在一件器具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段话充分表达了文化和艺术的本质、内核是平面设计的灵魂,只有谙熟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才能由里及表的真正有内涵的经典之作。宋代陶瓷艺术独特的美学思想能给现代平面设计以无穷的启迪,不断激发设计者的创作灵感。
(一)宋代陶瓷造型的“典范美”与现代平面设计象征性符号的运用长期的具有美感的“形制规范”形成了“典范美”,成为宋代陶瓷美学思想表述的符号形态,这种符号承载了所要表达的情感信息。宋代的梅瓶便是陶瓷艺术基于夸张、表形的造型手法,对梅花进行意象化处理,形成定式化的文化“符号”,传达人们天长地久、平平安安的精神寄托和美好愿望。这种“符号”是俗世默认的成果,是特定的文化代表,把这种寓意丰富具有象征意味的美学符号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中,整体作品会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得最后作品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宋代陶瓷纹饰适形法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陶瓷的器形成型后就是固定的,而其中的纹饰就受到器形的制约,在有限的空间内,纹饰的充分展现就要依靠创造力和想象力,将自然物象增减、大小变形、概括表现。如耀州窑印花牡丹纹碗,为了使整个圆形构图充实且有动感,就把若干多牡丹图案同心圆弧形,交缠在一起,有种聚心感和灵动感,充满活力。在适形过程中不断造型,在造型中不断将固定的图案进行磨合,这样的方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也有大量运用,尤其是在动物馆中,为了体现整体性,经常会将动物形体融合形成圆形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视觉凝聚力。
在宋代,中国的陶瓷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有非常大的飞跃,其中主要以青瓷与白瓷为主,简约淡雅、颜色纯净是宋代陶瓷造型艺术上最为独特的风格。在制瓷技术进步的同时,釉下彩绘瓷及各色窑变的彩釉陶也随之有了很大的飞跃,这些艺术表现力及其成绩对当时的陶瓷装饰风格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 工笔画创作的技法及特点
1 鲜明的写意色彩
宋代的工笔画具有鲜明的写意性,这种写意性是受其当时的社会文化所影响而形成的。宋代工笔画在开始创作时,先要领会出画所表达的主题,然后根据其整体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进行勾勒,这样在绘画时才能做到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不会出现“千画一面”的情况,也能够在绘画的临摹中创新出原画的内容。例如,《果蔬来禽图》中小鸟的造型特点,《花篮图》里各种花卉在色彩上的和谐,《白头丛竹图》在竹叶用笔上的差异,《枯树八哥图》里枝干的写意性等。
2 精准的造型手法
宋代工笔画绘画讲究造型手法的精准性,其主要体现在它的空间结构布局以及线条等技法上。例如,在绘画时,应要力求在造型上精准,追求神形兼备。宋代工笔画的绘画对象和内容多以小品居多,这就导致画面中如果有局部中细小的形状走形就会可能破坏画面整体的结构,例如,鸟喙的弧度、叶脉的走向、爪子的大小、鱼儿的神态等。因此,掌握形状准确、结构合理是宋代工笔画的基础原则。
3 精细的线条勾勒
工笔画的特色是用笔考究,细腻,近现代的工笔画提倡线笔法。当代画家又有所进步,以田世光、于非?等人为代表,在他们的画作中,最常见的是勾勒法和勾填法,而构成画面的主基调的,是醒目的粗线条。而宋代的工笔画则大多采用勾染法,线条纤细淡雅。
4 考究的用色方法
宋代至今,历经千年,保存下来的工笔画颜色不再鲜艳,而呈现一种雅致,隽永的姿态,少了一些烟火味道,多了些贵族气质。纵观宋代作品颜色极亮的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也许是当时画家的追求,也许是因为时光的侵润,而形成的的沧桑韵味,这反而成为宋人作品的魅力所在,和鉴别指标。当代我们研究宋代工笔画时,就要掌握宋代画的特点,学习以沧桑的韵味为基调的色彩,保持其古韵。
二 工笔画对陶瓷装饰风格形成的影响
1 平淡清真的造型韵律
宋代继唐代的盛世文化背景下,虽不及盛唐时期的鼎盛,但也创造出了其独有的文化辉煌,继唐三彩的制瓷工艺后,宋代进而开发出自己独特的制瓷特色,使中国陶瓷业在上承唐的工艺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新,其陶瓷工艺无论从工艺上还是品种上都呈现出质的飞跃,其精神面貌和艺术境界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也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北宋定都卞京,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为陶瓷工艺的发展也夯实了基础。宋朝的文化主流和崇尚道教的思想意识,也奠定了其艺术审美以含蓄,质朴,自然为美。上层社会的意识和审美情趣,决定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走向。
宋代盛行理学,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偏于质朴,平淡,自然。去掉了唐代的华丽和雕琢,并把艺术美提升到哲学的范畴。这些理念植入到制瓷中,就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陶瓷以淡雅的色调,做工的细腻为美的标准,重在神、趣、韵、味的表达,并相为表里,成为历史上的独特的艺术风范。宋代崇尚道家的清静思想,审美观念也深受其影响,所制的陶瓷艺术作品朴实无华,文雅大方,艺术韵味浓厚,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及当代的借鉴价值,是美学范畴的新创举。
2 意蕴深长的工艺手法
宋代的文化灿烂辉煌,名家名作层出不穷,例如,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它就描绘出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这也是其时代繁荣景象的充分体现。宋代的文学文化成就也极其闪耀,例如,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陶瓷受当时文化的影响,其工艺从造型到样式,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也是陶瓷艺术成熟的必然条件。换而言之,也就是说,造型程式化标志着其艺术的成熟,和制陶艺术的水平高度,说明宋代的陶瓷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本文在这里以宋代梅瓶为例来进行说明,梅瓶本来是盛酒水的瓶子,在造型上为口小、颈短、肩宽、腹部收缩、足部收敛、底部较小为特点,瓶子整体的比例修长,形体轮廓清晰、挺拔高峭,有很强的形式感,所以一直到现在,人们依然特别喜欢这种造型的装饰品。
梅瓶出现于唐代,但其样式发展到宋代就比较成熟了,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但其处理手法多样,造型结构就更显得形式多样,各具个性,但其大体的形式还是接近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大体则有,定体则无”的变化,成就了宋代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造型形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发展促进了宋代陶瓷造型的形态发展,使之越来越趋于完美,这才有了形体比例恰当、细部准确、整体和谐、意蕴深厚,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宋代陶瓷作品。
综上所述,宋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其不同造型的作品是经过适应不同地域、人们的不同生活需求而形成的。在陶瓷作品中,蕴含着生活的美学、习俗以及深厚的意蕴,同时也融入了手工艺人对生活的理解。从造型形式的角度来看,中国宋代的陶瓷是“求正不求奇”,在造型上大多比较平实,极少出现奇特的造型,可是在平实中却蕴含着深厚的韵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三 陶瓷装饰艺术中工笔绘画技法的体现
陶瓷装饰艺术历经时间的流逝,经过不断改进,到了宋代时期陶瓷刻划花装饰艺术达到了顶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陶瓷装饰纹样以模仿工笔画中的线的表现形式,广泛的运用在陶瓷纹样装饰上,其中,刻划纹饰采用的技法就是把土坯表面上多余的土料剔除,增强阴影效果,把陶瓷上纹饰本身的立体感凸显出来。这种装饰手法多用于青瓷,在宋代大为盛行,这也充分显示出了中国古代手工业者娴熟的雕刻技法。
1 阴线划纹:细腻且极富立体感
宋代的越窑瓷器,享誉海内外,划纹的针刻花青瓷是瓷器中的珍品。越窑是阴线划纹技法的先驱,早在九世纪初就开始使用,各种瓷器器皿上出现了大量的宝相花、团花、鸟纹等装饰素材。
大约在公元10世纪后期,线划纹饰走出越窑,流入了全国各地的瓷窑,线划纹饰瓷器呈现井喷之势。从已出土的越窑作品来看,越窑一直到11世纪初期都在烧制有线刻纹装饰的青瓷。从出土资料看,不但南方有线刻技法,北方窑也有。这种线划纹饰最具代表的手法就是减地刻画,指的是先把纹样的轮廓刻出来,再沿着轮廓线把花纹外部的一部分剔掉,凸显出纹样,同时用层次区别来把纹样图案表现出来,这种手法和浅浮雕相似,立体感较强。
2 剔刻纹:三维视觉效果极强
(1)高浮雕式剔花,就是装饰主题浮起于瓷器表面,且雕刻部位错落有致,互有参差。耀州窑剔花青瓷是高浮雕式剔花中的代表,这类作品大多出现在北宋早期,作品中不同层次的装饰平面上都重迭着各类卷草纹或者花叶纹,具有很好的三维效果。
(2)平浮雕式剔花,磁州窑是平浮雕式剔花技法的发源地。白釉剔花就是剔除部分白色纹饰,露出坯体的颜色,烧制后,明暗分明,雕刻面形成规律而整齐的阴影,从而把主题外轮廓的棱角清晰地衬托了出来。公元10世纪末到11世纪这类作品比较流行,到了11世纪后半期,在磁州窑作品中,剔花技法就不再处于主流地位了,并且开始整合入其它的技法以及彩绘等技法。
3 刻花:构图布局的形式多样性
北宋中期制瓷技术更加成熟,在制瓷艺人的不懈努力下,研究出了新的斜刀刻花手法,起先与并浮雕剔花与高浮雕式剔花技法,呈三足鼎立之势,后取而代之。行内也称单入侧刀法,名字体现其特点,或直刀单入,或侧刀广削,立体效果更加显著。这种刻花线条流畅而犀利,层次明显,与前期的剔地浮雕的手法相比,更加简洁省力,生产效率也更高。当时,宋代各大小瓷窑都趋之若鹜,并在此基础上,在构图上更加丰富,花鸟鱼龙、植物都可,整体布局也呈现进步的势头,宋朝陶瓷艺术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 篦划纹:独具风格的工艺技术
使用小齿比较密集的篦状工具在坯体的表面刻划出间距相等的平行纹线,就叫做篦划纹。五代时起,篦纹装饰运用很广。及至宋代中期,演变为篦划纹。这种技法,精巧细腻,方便快捷,可以一次成型,划出需要的线纹,省时省力。若是从制作工艺的材质来看,那些比较坚硬或者塑性较差的材料,例如,金银器皿或者漆器等,则没有出现类似的篦划纹装饰。篦状工具的制作,需要硬度比较低的土坯,间距不等的并行线纹工具可按要求任意制作。宋代成熟的篦纹装饰,和阴线划纹、剔刻纹,以及刻花,都是宋代陶瓷艺术的特色工艺,且备受人们喜爱。宋代时,南北方各个窑口都广泛地采用了篦划纹装饰纹样。
关键词:宋瓷;文化;考古学
陶瓷考古是中国考古学中最有特色的一个专门考古研究方向。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心之一,中国古代对世界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明了瓷器。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从很早的时候就创造了瓷器,这不仅使先民们自身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陶瓷考古主要产生于20世纪后半叶,但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1宋瓷的文化传承
宋代瓷器究竟有怎样的文化魅力,会历来为人们重视喜爱?宋代瓷器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烧造的高峰。在五大名窑中,钧窑有窑变,定窑是白瓷,而较为珍贵的汝、官、哥三窑,则都是青瓷。宋代青瓷上承五代,五代时最著名的是浙江越窑秘色瓷,因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而有“千峰翠色”的美誉。虽然只是一种青色,但细看或呈湖水绿,或呈天青,把大自然的美都凝固在瓷器上了。宋代瓷器的单色釉,深沉朴雅,精气内敛,今天依然仿制不出来,因为对当时文化的感觉很难把握,而宋瓷单色釉那种平和的颜色,正符合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宋代五大名窑烧造的瓷器,除定窑有部分是普通日用器具外,其余基本是仿青铜器形的礼器或只是供人把玩。这些器具在造型上,古人给后人在美学创新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余地――或高或矮,或粗或细,或方或圆,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改变一点,看起来就不顺眼。由此观之,一件瓷器的工艺、造型、纹饰之中,隐含的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社会文化的状态。
2宋瓷的陶瓷装饰
(1)宋代陶瓷的“刻划花”装饰。首先,刻划花分“刻花”、“划花”和“印花”。“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它是在已干或半干的陶瓷坯胎上用刀刻出有凹有凸的装饰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从釉中透出纹饰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特点是着力较大,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划花”是用竹签或铁针,刻划出花纹,特点是线条活泼、流畅。“印花”是用刻有装饰纹样的印模,在尚未干透的瓷胎上打印出花纹,或用刻有纹样的模子制坯,直接留下花纹,具有浮雕感。还有在瓷胎上将花纹以外的部分用刀剔除,使花纹凸起的“刻剔花”等。以上几种装饰方法多单独应用,也可以根据需要互相掺和采用在一个装饰纹样上。刻划花早在远古旧石器时代已有萌芽,在发掘的考古遗物中就有“刻划的骨骼”做为装饰品,还有记事用的各种符号刻在骨骼上的“甲骨文”,虽然骨和陶瓷不是同质地的器物,但事物总是互相模仿、启迪运用到陶瓷上的。其次,就刻划花的技术成就而言,宋代刻划花(以刀),在前人“工具纹”、“刻线纹”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提高更加完善的利用不同的刀具来刻划装饰花纹,虽不是用笔来描绘,但仍有其笔墨韵味。在技术上达到了运用自如,艺术上达到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效果。使宋代刻划花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最后,宋代刻划构图多样,基本上以适合纹样为主,按器物造型构成相应的适合纹样,如圆盘中组成圆形花纹,又有盘中为多角形,配以边花组成圆形.
(2)宋代陶瓷的“铁锈花”装饰艺术。“铁锈花”是宋代民间陶瓷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它多采用中国画写意手法装饰在淳朴、粗犷的陶瓷器形上,用构图洗练,结构严谨,形象生动,疏密过当,笔墨潇洒,黑白对比强烈的花纹作装饰,成为独特的装饰风格。铁锈花有白地黑花、黄地黑花、绿釉铁锈花和黑釉铁锈花等。它不受窑内火焰气氛的影响,烧成较稳定。其主要是开劈了运用毛笔绘制陶瓷装饰的先例,用毛笔醮釉料在坯胎上绘制花纹,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以釉代墨代彩)铁锈花是以黑釉代墨代彩,根据器形运用自如的绘制花纹,开创了釉下彩绘瓷方法。另外,铁锈花主要采用中国画形式手法绘制坐标,花纹与器形结合。因此,又具有图案变化特点,布局严密,既富有庄重严肃感又不失其自然流畅特点,如牡丹、荷花等。变形花朵,枝叶穿插,大笔涂画,黑白对比,十分潇洒,独具一格。
(3)宋代陶瓷的“红绿彩”装饰风格。宋代在已烧成的瓷胎上用色料加以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称为“宋加彩”。彩料有红、绿、黄以及金、银彩几种,是中国最早的釉上彩。宋加彩始于河北定窑,扒村窑及山东、山西某些瓷窑竟相烧造。只用红、绿两色的称“宋红绿彩”。也有以黑彩在釉下描绘轮廓线,釉上再填入其它彩色。色彩比单色青釉刻花艳丽,花纹清晰,色彩稳定,适合于釉胎上的装饰加工,成为新的陶瓷艺术加工方法。本图册收集的有“宋赤绘飞鸟文碗”和“宋赤绘牡丹文碗”等。构图完整,花纹简炼,色彩明快,是为珍品。
3宋瓷的陶瓷包装
(1)陶瓷包装的种类和造型。宋代瓷器包装品种之多,远超前代,其中最常见的有专供宫廷和有钱人家使用的生活瓷器包装,代表器物有瓷盒类包装,器型有圆形、瓜形、梅花形、子母形等。这类包装用途很多,有镜盒、药盒、油盒、粉盒、黛盒、朱盒、香盒等。造型以圆形为主,附盖,器身一般高于器盖,盖面微鼓,近底处多折腰。另外还有观赏与使用相结合的瓶类包装容器,如梅瓶,既是造型典雅的艺术品,又是可供盛装酒的酒包装容器,是使用功能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宋代;陶瓷;装饰技法
一、宋代瓷器装饰艺术的主要手段技法
1.瓶体作画提到磁州窑,白地黑绘是经典的代表性装饰种类。磁州窑的绘画装饰主要以黑色的坚硬轮廓表现画面,这是因为受到制作工艺的制约,瓶体绘画时需要在刚刚塑好的泥坯上进行创作,绘画必须保证在瓶体干燥之前,如此短暂的时间要求制作工匠具有十分熟练的技法,一气呵成地描绘装饰图样。运用这种瓶身绘画的技法制作出的瓷器看起来豪放自如,行云流水,十分洒脱。2.划花宋代瓷器装饰艺术的装饰种类中还有一种十分常见的手法——划花,也就是在绘画的基础上增加“划”的工序,即在尚未干透的瓷器表面纹饰上,用尖的或者篦子形的工具(木刀、竹条、铜铁器等)轻轻画出一些细小的装饰图案。定窑的莲瓣纹是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之一,莲瓣纹装饰纹样多种多样,有一花独秀也有双莲并蒂,还有荷塘竞艳等。不管何种纹样,划花技法都是锦上添花的重点,简洁而富有变化,纹饰秀美。3.刻花刻花是在划花的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瓷器刻花装饰是指在已干或者半干的陶瓷泥坯表面上,通过竹制或者铁制工具制作出深浅不一、面积不同的纹案装饰。这种技法多作用于青瓷,龙泉窑和耀州窑是最具代表性的。将花纹刻掉,使瓶身出现凹陷,之后瓶身上釉入窑,凹陷的地方会显示出比其他地方稍暗一些的颜色,从而使整个瓷器产生了朦胧的美感,装饰感十足但又低调含蓄,温文尔雅的气质蕴含其中。定窑的刻花纹饰刻划坯体表面,大大增加了纹饰的立体感。4.印花陶瓷印花技法是在还未干透的泥坯上用刻有装饰纹样的印模印出花纹,或者直接使用刻有纹样的印模制坯,这就使胎体表面带有了花纹。印花纹饰在定窑陶瓷制品中大放异彩。定窑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丰富而不繁杂。动物纹神采奕奕,栩栩如生;花卉纹讲求对称,华丽丰富。除了以上所述的几种主要技法之外,还有剔花、贴花、剪纸贴花、捏塑、堆贴、镂空、金银扣等,制作匠人利用自身的经验和创造力,为宋代的陶瓷艺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二、宋代瓷器中的独特符号——书法装饰
书法是一种极具艺术魅力的文字书写方式,宋代的磁州窑发展了书法的艺术形式。宋代的书画艺术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陶瓷书法无论在形式上还是美感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水平。不同于文人墨客的书法,陶瓷装饰艺术中的书法别具一格。制作陶瓷器的工匠并不能潜心练习书法,但日积月累的绘画功底使他们不仅能领略到书法大家的精髓,还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书写装饰。
三、宋代瓷器装饰绘画对现代装饰绘画的影响
宋代的瓷器装饰绘画是我国博大精深的艺术家族中的一员,这种来源于人民智慧、兴起于人民起居生活的独特装饰,流露出生生不息的生活气息,散发出单纯朴素的艺术之美。这种真实的生活艺术才具有经久不衰的顽强的生命力,无数后人从中获得启发,如从明朝徐渭、清朝石涛等人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宋代磁州窑装饰绘画的影子。还有一些近现代画家受到这种装饰风格的影响,如林风眠、韩美林等。林风眠描绘的一些乡间小景都折射出瓷器装饰绘画的影子。同时,当代艺术家也能从宋代陶瓷装饰绘画中汲取更多的精华,其装饰技法、用色特点、风格内涵都值得研究。在创作作品时,大胆运用这些传统技法,能使画面更加丰富。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能为画作增光添彩,装饰绘画的发展历程就是在不断传承与创新中进步的。
参考文献:
[1]王兴.磁州窑史话.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2]曾广义,吴定贤.广东惠州北宋窑址清理简报.文物,1977(8).
[3]王建华.从故宫藏瓷谈宋代瓷塑艺术.文物,1992(1).
关键词:宋代;陶瓷;装饰技法
一、宋代瓷器装饰艺术的主要手段技法
1.瓶体作画提到磁州窑,白地黑绘是经典的代表性装饰种类。磁州窑的绘画装饰主要以黑色的坚硬轮廓表现画面,这是因为受到制作工艺的制约,瓶体绘画时需要在刚刚塑好的泥坯上进行创作,绘画必须保证在瓶体干燥之前,如此短暂的时间要求制作工匠具有十分熟练的技法,一气呵成地描绘装饰图样。运用这种瓶身绘画的技法制作出的瓷器看起来豪放自如,行云流水,十分洒脱。2.划花宋代瓷器装饰艺术的装饰种类中还有一种十分常见的手法——划花,也就是在绘画的基础上增加“划”的工序,即在尚未干透的瓷器表面纹饰上,用尖的或者篦子形的工具(木刀、竹条、铜铁器等)轻轻画出一些细小的装饰图案。定窑的莲瓣纹是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之一,莲瓣纹装饰纹样多种多样,有一花独秀也有双莲并蒂,还有荷塘竞艳等。不管何种纹样,划花技法都是锦上添花的重点,简洁而富有变化,纹饰秀美。3.刻花刻花是在划花的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瓷器刻花装饰是指在已干或者半干的陶瓷泥坯表面上,通过竹制或者铁制工具制作出深浅不一、面积不同的纹案装饰。这种技法多作用于青瓷,龙泉窑和耀州窑是最具代表性的。将花纹刻掉,使瓶身出现凹陷,之后瓶身上釉入窑,凹陷的地方会显示出比其他地方稍暗一些的颜色,从而使整个瓷器产生了朦胧的美感,装饰感十足但又低调含蓄,温文尔雅的气质蕴含其中。定窑的刻花纹饰刻划坯体表面,大大增加了纹饰的立体感。4.印花陶瓷印花技法是在还未干透的泥坯上用刻有装饰纹样的印模印出花纹,或者直接使用刻有纹样的印模制坯,这就使胎体表面带有了花纹。印花纹饰在定窑陶瓷制品中大放异彩。定窑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丰富而不繁杂。动物纹神采奕奕,栩栩如生;花卉纹讲求对称,华丽丰富。除了以上所述的几种主要技法之外,还有剔花、贴花、剪纸贴花、捏塑、堆贴、镂空、金银扣等,制作匠人利用自身的经验和创造力,为宋代的陶瓷艺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二、宋代瓷器中的独特符号——书法装饰
书法是一种极具艺术魅力的文字书写方式,宋代的磁州窑发展了书法的艺术形式。宋代的书画艺术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陶瓷书法无论在形式上还是美感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水平。不同于文人墨客的书法,陶瓷装饰艺术中的书法别具一格。制作陶瓷器的工匠并不能潜心练习书法,但日积月累的绘画功底使他们不仅能领略到书法大家的精髓,还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书写装饰。
三、宋代瓷器装饰绘画对现代装饰绘画的影响
宋代的瓷器装饰绘画是我国博大精深的艺术家族中的一员,这种来源于人民智慧、兴起于人民起居生活的独特装饰,流露出生生不息的生活气息,散发出单纯朴素的艺术之美。这种真实的生活艺术才具有经久不衰的顽强的生命力,无数后人从中获得启发,如从明朝徐渭、清朝石涛等人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宋代磁州窑装饰绘画的影子。还有一些近现代画家受到这种装饰风格的影响,如林风眠、韩美林等。林风眠描绘的一些乡间小景都折射出瓷器装饰绘画的影子。同时,当代艺术家也能从宋代陶瓷装饰绘画中汲取更多的精华,其装饰技法、用色特点、风格内涵都值得研究。在创作作品时,大胆运用这些传统技法,能使画面更加丰富。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能为画作增光添彩,装饰绘画的发展历程就是在不断传承与创新中进步的。
参考文献:
[1]王兴.磁州窑史话.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2]曾广义,吴定贤.广东惠州北宋窑址清理简报.文物,1977(8).
[3]王建华.从故宫藏瓷谈宋代瓷塑艺术.文物,1992(1).
[4]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5.
1平淡清真的造型韵律宋代继唐代的盛世文化背景下,虽不及盛唐时期的鼎盛,但也创造出了其独有的文化辉煌,继唐三彩的制瓷工艺后,宋代进而开发出自己独特的制瓷特色,使中国陶瓷业在上承唐的工艺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新,其陶瓷工艺无论从工艺上还是品种上都呈现出质的飞跃,其精神面貌和艺术境界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也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北宋定都卞京,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为陶瓷工艺的发展也夯实了基础。宋朝的文化主流和崇尚道教的思想意识,也奠定了其艺术审美以含蓄,质朴,自然为美。上层社会的意识和审美情趣,决定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走向。宋代盛行理学,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偏于质朴,平淡,自然。去掉了唐代的华丽和雕琢,并把艺术美提升到哲学的范畴。这些理念植入到制瓷中,就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陶瓷以淡雅的色调,做工的细腻为美的标准,重在神、趣、韵、味的表达,并相为表里,成为历史上的独特的艺术风范。宋代崇尚道家的清静思想,审美观念也深受其影响,所制的陶瓷艺术作品朴实无华,文雅大方,艺术韵味浓厚,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及当代的借鉴价值,是美学范畴的新创举。
2意蕴深长的工艺手法宋代的文化灿烂辉煌,名家名作层出不穷,例如,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它就描绘出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这也是其时代繁荣景象的充分体现。宋代的文学文化成就也极其闪耀,例如,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陶瓷受当时文化的影响,其工艺从造型到样式,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也是陶瓷艺术成熟的必然条件。换而言之,也就是说,造型程式化标志着其艺术的成熟,和制陶艺术的水平高度,说明宋代的陶瓷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本文在这里以宋代梅瓶为例来进行说明,梅瓶本来是盛酒水的瓶子,在造型上为口小、颈短、肩宽、腹部收缩、足部收敛、底部较小为特点,瓶子整体的比例修长,形体轮廓清晰、挺拔高峭,有很强的形式感,所以一直到现在,人们依然特别喜欢这种造型的装饰品。梅瓶出现于唐代,但其样式发展到宋代就比较成熟了,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但其处理手法多样,造型结构就更显得形式多样,各具个性,但其大体的形式还是接近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大体则有,定体则无”的变化,成就了宋代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造型形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发展促进了宋代陶瓷造型的形态发展,使之越来越趋于完美,这才有了形体比例恰当、细部准确、整体和谐、意蕴深厚,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宋代陶瓷作品。综上所述,宋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其不同造型的作品是经过适应不同地域、人们的不同生活需求而形成的。在陶瓷作品中,蕴含着生活的美学、习俗以及深厚的意蕴,同时也融入了手工艺人对生活的理解。从造型形式的角度来看,中国宋代的陶瓷是“求正不求奇”,在造型上大多比较平实,极少出现奇特的造型,可是在平实中却蕴含着深厚的韵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二、陶瓷装饰艺术中工笔绘画技法的体现
陶瓷装饰艺术历经时间的流逝,经过不断改进,到了宋代时期陶瓷刻划花装饰艺术达到了顶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陶瓷装饰纹样以模仿工笔画中的线的表现形式,广泛的运用在陶瓷纹样装饰上,其中,刻划纹饰采用的技法就是把土坯表面上多余的土料剔除,增强阴影效果,把陶瓷上纹饰本身的立体感凸显出来。这种装饰手法多用于青瓷,在宋代大为盛行,这也充分显示出了中国古代手工业者娴熟的雕刻技法。
1阴线划纹:细腻且极富立体感宋代的越窑瓷器,享誉海内外,划纹的针刻花青瓷是瓷器中的珍品。越窑是阴线划纹技法的先驱,早在九世纪初就开始使用,各种瓷器器皿上出现了大量的宝相花、团花、鸟纹等装饰素材。大约在公元10世纪后期,线划纹饰走出越窑,流入了全国各地的瓷窑,线划纹饰瓷器呈现井喷之势。从已出土的越窑作品来看,越窑一直到11世纪初期都在烧制有线刻纹装饰的青瓷。从出土资料看,不但南方有线刻技法,北方窑也有。这种线划纹饰最具代表的手法就是减地刻画,指的是先把纹样的轮廓刻出来,再沿着轮廓线把花纹外部的一部分剔掉,凸显出纹样,同时用层次区别来把纹样图案表现出来,这种手法和浅浮雕相似,立体感较强。
2剔刻纹:三维视觉效果极强(1)高浮雕式剔花,就是装饰主题浮起于瓷器表面,且雕刻部位错落有致,互有参差。耀州窑剔花青瓷是高浮雕式剔花中的代表,这类作品大多出现在北宋早期,作品中不同层次的装饰平面上都重迭着各类卷草纹或者花叶纹,具有很好的三维效果。(2)平浮雕式剔花,磁州窑是平浮雕式剔花技法的发源地。白釉剔花就是剔除部分白色纹饰,露出坯体的颜色,烧制后,明暗分明,雕刻面形成规律而整齐的阴影,从而把主题外轮廓的棱角清晰地衬托了出来。公元10世纪末到11世纪这类作品比较流行,到了11世纪后半期,在磁州窑作品中,剔花技法就不再处于主流地位了,并且开始整合入其它的技法以及彩绘等技法。
3刻花:构图布局的形式多样性北宋中期制瓷技术更加成熟,在制瓷艺人的不懈努力下,研究出了新的斜刀刻花手法,起先与并浮雕剔花与高浮雕式剔花技法,呈三足鼎立之势,后取而代之。行内也称单入侧刀法,名字体现其特点,或直刀单入,或侧刀广削,立体效果更加显著。这种刻花线条流畅而犀利,层次明显,与前期的剔地浮雕的手法相比,更加简洁省力,生产效率也更高。当时,宋代各大小瓷窑都趋之若鹜,并在此基础上,在构图上更加丰富,花鸟鱼龙、植物都可,整体布局也呈现进步的势头,宋朝陶瓷艺术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篦划纹:独具风格的工艺技术使用小齿比较密集的篦状工具在坯体的表面刻划出间距相等的平行纹线,就叫做篦划纹。五代时起,篦纹装饰运用很广。及至宋代中期,演变为篦划纹。这种技法,精巧细腻,方便快捷,可以一次成型,划出需要的线纹,省时省力。若是从制作工艺的材质来看,那些比较坚硬或者塑性较差的材料,例如,金银器皿或者漆器等,则没有出现类似的篦划纹装饰。篦状工具的制作,需要硬度比较低的土坯,间距不等的并行线纹工具可按要求任意制作。宋代成熟的篦纹装饰,和阴线划纹、剔刻纹,以及刻花,都是宋代陶瓷艺术的特色工艺,且备受人们喜爱。宋代时,南北方各个窑口都广泛地采用了篦划纹装饰纹样。
三、结语
1平淡清真的造型韵律宋代继唐代的盛世文化背景下,虽不及盛唐时期的鼎盛,但也创造出了其独有的文化辉煌,继唐三彩的制瓷工艺后,宋代进而开发出自己独特的制瓷特色,使中国陶瓷业在上承唐的工艺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新,其陶瓷工艺无论从工艺上还是品种上都呈现出质的飞跃,其精神面貌和艺术境界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也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北宋定都卞京,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为陶瓷工艺的发展也夯实了基础。宋朝的文化主流和崇尚道教的思想意识,也奠定了其艺术审美以含蓄,质朴,自然为美。上层社会的意识和审美情趣,决定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走向。宋代盛行理学,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偏于质朴,平淡,自然。去掉了唐代的华丽和雕琢,并把艺术美提升到哲学的范畴。这些理念植入到制瓷中,就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陶瓷以淡雅的色调,做工的细腻为美的标准,重在神、趣、韵、味的表达,并相为表里,成为历史上的独特的艺术风范。宋代崇尚道家的清静思想,审美观念也深受其影响,所制的陶瓷艺术作品朴实无华,文雅大方,艺术韵味浓厚,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及当代的借鉴价值,是美学范畴的新创举。2意蕴深长的工艺手法宋代的文化灿烂辉煌,名家名作层出不穷,例如,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它就描绘出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这也是其时代繁荣景象的充分体现。宋代的文学文化成就也极其闪耀,例如,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陶瓷受当时文化的影响,其工艺从造型到样式,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也是陶瓷艺术成熟的必然条件。换而言之,也就是说,造型程式化标志着其艺术的成熟,和制陶艺术的水平高度,说明宋代的陶瓷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本文在这里以宋代梅瓶为例来进行说明,梅瓶本来是盛酒水的瓶子,在造型上为口小、颈短、肩宽、腹部收缩、足部收敛、底部较小为特点,瓶子整体的比例修长,形体轮廓清晰、挺拔高峭,有很强的形式感,所以一直到现在,人们依然特别喜欢这种造型的装饰品。梅瓶出现于唐代,但其样式发展到宋代就比较成熟了,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但其处理手法多样,造型结构就更显得形式多样,各具个性,但其大体的形式还是接近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大体则有,定体则无”的变化,成就了宋代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造型形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发展促进了宋代陶瓷造型的形态发展,使之越来越趋于完美,这才有了形体比例恰当、细部准确、整体和谐、意蕴深厚,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宋代陶瓷作品。综上所述,宋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其不同造型的作品是经过适应不同地域、人们的不同生活需求而形成的。在陶瓷作品中,蕴含着生活的美学、习俗以及深厚的意蕴,同时也融入了手工艺人对生活的理解。从造型形式的角度来看,中国宋代的陶瓷是“求正不求奇”,在造型上大多比较平实,极少出现奇特的造型,可是在平实中却蕴含着深厚的韵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二、陶瓷装饰艺术中工笔绘画技法的体现
陶瓷装饰艺术历经时间的流逝,经过不断改进,到了宋代时期陶瓷刻划花装饰艺术达到了顶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陶瓷装饰纹样以模仿工笔画中的线的表现形式,广泛的运用在陶瓷纹样装饰上,其中,刻划纹饰采用的技法就是把土坯表面上多余的土料剔除,增强阴影效果,把陶瓷上纹饰本身的立体感凸显出来。这种装饰手法多用于青瓷,在宋代大为盛行,这也充分显示出了中国古代手工业者娴熟的雕刻技法。1阴线划纹:细腻且极富立体感宋代的越窑瓷器,享誉海内外,划纹的针刻花青瓷是瓷器中的珍品。越窑是阴线划纹技法的先驱,早在九世纪初就开始使用,各种瓷器器皿上出现了大量的宝相花、团花、鸟纹等装饰素材。大约在公元10世纪后期,线划纹饰走出越窑,流入了全国各地的瓷窑,线划纹饰瓷器呈现井喷之势。从已出土的越窑作品来看,越窑一直到11世纪初期都在烧制有线刻纹装饰的青瓷。从出土资料看,不但南方有线刻技法,北方窑也有。这种线划纹饰最具代表的手法就是减地刻画,指的是先把纹样的轮廓刻出来,再沿着轮廓线把花纹外部的一部分剔掉,凸显出纹样,同时用层次区别来把纹样图案表现出来,这种手法和浅浮雕相似,立体感较强。2剔刻纹:三维视觉效果极强(1)高浮雕式剔花,就是装饰主题浮起于瓷器表面,且雕刻部位错落有致,互有参差。耀州窑剔花青瓷是高浮雕式剔花中的代表,这类作品大多出现在北宋早期,作品中不同层次的装饰平面上都重迭着各类卷草纹或者花叶纹,具有很好的三维效果。(2)平浮雕式剔花,磁州窑是平浮雕式剔花技法的发源地。白釉剔花就是剔除部分白色纹饰,露出坯体的颜色,烧制后,明暗分明,雕刻面形成规律而整齐的阴影,从而把主题外轮廓的棱角清晰地衬托了出来。公元10世纪末到11世纪这类作品比较流行,到了11世纪后半期,在磁州窑作品中,剔花技法就不再处于主流地位了,并且开始整合入其它的技法以及彩绘等技法。3刻花:构图布局的形式多样性北宋中期制瓷技术更加成熟,在制瓷艺人的不懈努力下,研究出了新的斜刀刻花手法,起先与并浮雕剔花与高浮雕式剔花技法,呈三足鼎立之势,后取而代之。行内也称单入侧刀法,名字体现其特点,或直刀单入,或侧刀广削,立体效果更加显著。这种刻花线条流畅而犀利,层次明显,与前期的剔地浮雕的手法相比,更加简洁省力,生产效率也更高。当时,宋代各大小瓷窑都趋之若鹜,并在此基础上,在构图上更加丰富,花鸟鱼龙、植物都可,整体布局也呈现进步的势头,宋朝陶瓷艺术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篦划纹:独具风格的工艺技术使用小齿比较密集的篦状工具在坯体的表面刻划出间距相等的平行纹线,就叫做篦划纹。五代时起,篦纹装饰运用很广。及至宋代中期,演变为篦划纹。这种技法,精巧细腻,方便快捷,可以一次成型,划出需要的线纹,省时省力。若是从制作工艺的材质来看,那些比较坚硬或者塑性较差的材料,例如,金银器皿或者漆器等,则没有出现类似的篦划纹装饰。篦状工具的制作,需要硬度比较低的土坯,间距不等的并行线纹工具可按要求任意制作。宋代成熟的篦纹装饰,和阴线划纹、剔刻纹,以及刻花,都是宋代陶瓷艺术的特色工艺,且备受人们喜爱。宋代时,南北方各个窑口都广泛地采用了篦划纹装饰纹样。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