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粮食安全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25 14:50:00

序论:在您撰写粮食安全概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粮食安全概念

第1篇

智能自动化领域倍受青睐,智能穿戴、智能电气、机器人、LED逆势走强。据媒体报道,互联网巨头谷歌2014年将重点拓展机器人行业,中国2016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受国内外利好消息驱动,承接上周末智能机器人概念股板块的强势涨停,以三丰智能、智云股份为龙头的智能机器人概念股继续强势上涨。另据报道,美国国会通过白炽灯禁令,旨在推广紧凑型节能灯、LED节能灯,以长方照明、利达光电、鸿利光电、乾照光电为代表的LED照明成为市场的佼佼者。此外,以漫步者、北京君正为代表的智能穿戴概念股,成为智能穿戴概念股的新王者;以九洲电气、启源装备、中科电气、天顺风能为代表的智能电气概念股表现靓丽。

重组题材独领,生物制药成避风港湾。年底将至,资产重组少了往年的ST豪赌之风,但公告整合重组的复牌股票依旧是市场的宠儿,翠微股份、北京旅游无疑成为市场最强音。翠微股份因收购2家北京百货资产,定增价格溢价七成,连续3涨停;北京旅游耗资1.5亿元收购光影瑞星100%股权,全面进军影视文化产业,连续3涨停。生物医药股票作为防御性能极佳的投资品种,在下跌市中彰显英雄本色。上海莱士从年初的不足14元一路飙升至年底的53元附近,目前处于主升浪的加速阶段,堪称生物医药的大牛风范。此外,以贵州百灵、东北制药、莱茵生物、鑫富药业、汉森制药为代表的生物制药概念股,为弱市行情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采。

展望后市大盘,60季度线的2155点的争夺将成收官之战的焦点,2155点的得失,将决定明年一季度的市场方向。对于短期的大势预判,笔者认为,始自12月4日2260点的第一波调整,在2050点附近进入尾声阶段,本周末、下周初的冬至日前后,将进入为期5-7日的小反弹周期,预测反弹目标在2190附近,而后继续向下调整,调整目标在2030附近。

第2篇

我们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正在不断变化的。自从上世纪70 年代我国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概念后,这个名词的概念就在不断拓展。今天的粮食安全的概念已经比过去更加复杂,我们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亟需以全球化的视野重新审视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人口数量仍然在增长,城镇化速度在不断推进,这些都带动了中国粮食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总量快速增加。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粮食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我们也看到,作为一个受到耕地、水资源约束比较严重的国家,耕地大量减少是不争的事实。

与此同时,干旱、洪涝、低温、台风等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灾害频发,我国的农业新技术储备依然不足。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也不容忽视,长期以来农田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层出不穷的问题农产品事件让很多消费者谈之色变,这不仅给整个农业产业带来负面影响,也显示出我国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的必要性。

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也在越来越多地通过国外的渠道来满足国人的粮食需求和多元的饮食结构。中国的大豆、小麦、玉米和水稻早已经呈现为净进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粮食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的粮食、资源和人口政策都会对世界产生影响。所以,中国今天的粮食安全问题,早已经超出了中国自身的边界,主动引导并参与到全球性的粮食保障体系建设中去,才能够防御短期的冲击和长期的威胁,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也正因为如此,2015“第三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才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聚焦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第3篇

粮食安全概念的发展演变

粮食安全概念的内涵随着世界粮食状况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演变。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谷物储备急剧减少,粮价迅速上涨,世界粮食生产不足。因此,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粮食安全概念侧重于确保粮食供应量和建立储备制度。增加粮食的生产与库存以平抑粮食供应的波动和稳定的满足消费需求,则成为粮食安全的主要目标。

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2.最大限度的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这个概念是在粮食储备增加、粮食产量上升的同时却仍然存在饥饿人群的背景下提出的。与以前的粮食安全的概念相比,新概念不仅要求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总量,而且要求所有的消费者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假如一个国家或地区有足够的粮食可供全体居民消费,但若缺乏流通手段或购买力,就意味着并不是每个公民都能获得必要数量的粮食。新的粮食安全概念强调弱势人群的粮食可获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粮食安全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变化。1992年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召开的“国际营养大会”第一次提出:“在提高全民营养认识的基础上,注意营养安全,确保所有的人们都能持续地做到营养充足”。从此,营养安全成为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又重申:“人人都有权获得安全而富有营养的粮食”,要求“到2015年把世界上饥饿和营养不足的发生率减少一半”。按照粮农组织的解释,营养安全就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要有足够、平衡的,并且含有人体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供给,以达到完善的粮食安全”。

营养安全的含义还在发展中,它不仅要有足够的粮食数量,还要保持健康的质量以及膳食多样化的前景。这必将给今后的粮食安全、农业发展都带来深刻影响。提倡营养安全,并不是要追求奢侈的生活享受,而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资源,更合理地安排生活,让人类以最节约的财力、物力去享受更为安全、舒适的生活。

我国粮食安全的重点

粮食安全问题涉及许多方面。由于各国的资源禀赋不同,政治、经济实力不同,经济制度和发展阶段不同,每个国家所面临具体问题千差万别;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所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的具体内容也不相同。

从中长期看,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城市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将是偏紧的。粮食是特殊的商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国家的第一安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大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的重点集中于增加总量的供应上,即注重粮食自给自足。我国粮食问题从总体上要依靠国内解决,完全自给自足或依赖他人是不可取的。我国粮食安全的宗旨是既要保障自给自足的最低底线的粮食供应,又要充分利用好世界粮食市场的资源。

食物质量和食品安全是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问题。我国有一部分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粮食、农畜产品和蔬菜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的农药和重金属污染问题都很严重。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关注,不仅包括生产的粮食够不够吃,也包括生产的粮食是否安全、健康。中国营养学会提醒人们:控制油脂摄入,平衡膳食结构。营养安全问题已引起人们对日常膳食结构的关注。

目前,我国不存在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的因素。从1983年开始,我国从食物和饲料的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而且出口量和净出口量逐年增加,2003年的中国食物和粮食的出口和净出口水平都达到了历史纪录;90年代末超常规的国家粮食储备导致市场价格和粮食生产逐年下降,到2003年初粮食市场供需状况基本达到平衡,粮食价格开始趋于稳定,2003年底粮价上涨,总体上讲是一个正常的市场供需反应,但在粮价上涨过程中,政府和媒介对粮食安全问题过于关注诱导了预期粮价的上升,从而加剧了2004年初的粮价上涨。总的说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前景是乐观的。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建立和健全粮食生产长效供给体系。要确保粮食生产的长效供给,必须坚持做到:一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二要切实加强科技兴粮,培育和推广良种,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三要加大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的力度,特别要加强粮食主产区的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高产田的速度,不断提高土地质量,提高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四要完善农业和粮食社会化服务体系,向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及时提供准确、有效的多种服务,如科技、信息、市场、储运、咨询、良种、农资等,以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五要维护市场粮食的合理价格。

健全粮食市场体系。首先.科学规划布局,逐步形成以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初级批发市场为基础的三级批发市场体系,并规范和联结城乡集贸市场、零售市场,形成高效有序的粮食市场网络体系。同时,加快培育成熟的市场主体,促进粮食有序流通。其次,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为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提供管理规范、流通有序的场所。第三,健全和完善批发市场服务功能,加快粮食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粮食电子商务的发展,逐步形成传统市场和电子商务密切结合的现代化粮食流通新格局。四要逐步建立健全包括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在内的完整的粮食市场体系,把粮食安全置于更加广阔的市场和资源的基础上。

建立和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体系。一要强化粮食生长条件保护,从生产源头确保原粮质量。二要建立粮食食品质量安全技术法规体系,将粮食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三要严格实行粮食市场准入制。四要加大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力度,对粮食质量卫生进行专管。

建立和健全粮食安全预警预报和应急保供体系。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粮食生产、需求、库存和产销政策等变动情况。当监测到收购、批发、零售各环节市场粮价波动逼近“安全警戒线”时,就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建立国家粮食储备管理新体系,进一步放开对粮食购销过程的控制,准确把握国家粮食储备粮的数量、吞吐和运作方式,公开国家粮食储备粮及其它粮食市场信息,有效地引导粮食的生产、储存与销售。

建立预防和消除突发极端情况的政策体系。推行粮食进口多元化政策,防止出现对特定国家的粮食进口依赖;创造条件形成稳固的海外粮食生产基地;在国际法基础上,与主要粮食出口国达成协议,稳定供需关系。加强粮食生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展粮食以外的植物性食品生产,建设人工草场,发展草食畜牧业,弱化粮食生产的季节约束,增强其他食品对粮食的替代作用。

利用国际市场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近些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粮食的大量供应和价格的下滑,同时我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的不断升高,许多人注意到利用国际市场来调节供应比完全自给自足给为经济,且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人地紧张的矛盾,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第4篇

关键词:粮食金融化;粮食安全;金融化;粮食价格

前言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国有着世界人口的22%,但仅有世界耕地的7%,粮食安全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粮食安全放在了农村各项政策的首位。当前,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能源的出现、粮食期货市场的发展和粮食金融投机的凸显,使得粮食金融化特征愈发明显。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粮食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各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波动,在粮食金融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当前热点问题。

一、粮食安全问题的由来

(一)粮食安全的概念

对粮食安全至今仍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概念,“粮食安全”的基本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性的粮食危机而提出的,当时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基本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曾任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得华.萨乌马1984年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其内容是“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具体包括三项目标:(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认识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可分为悲观派、中立派和乐观派和三种。悲观派以莱斯特·布朗为代表,他认为,在今后的几十年中,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迅速城市化,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将急剧增加,从而挤占农业用,最终影响中国的粮食生产,其结果仍然是中国巨大粮食缺口及其由于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强大购买力将使中国买断世界所有粮食出口,而其它贫穷而缺粮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生存将受到威胁,从而动摇世界安全。更多的学者则处于中立派,美国农业部费里德克·科鲁克认为,布朗博士在长期预测中没有把市场经济的自我矫正机制因素考虑进去,中国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不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无动于衷;林毅夫(2008)认为中国主要粮食品种能够自给自足,短期内,国内粮价不会跟随国际价格上涨,但他也担心,中国粮食供应并不是高枕无忧,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应该引起重视。还有一些学者则属于乐观派,芝加哥大学的约翰逊教授(1994)认为,中国并没有粮食问题,倒是有一系列与粮食收购、贮藏和购销有关的政策问题。

二、粮食金融化的特征

在粮食供给和需求两端都没有剧烈变化的情况下,2008年粮价上涨带来的粮食危机,说明了粮食不仅是农业问题,更是一个金融问题,粮食的金融化特征越发明显。

(一)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和国际化

2008年4月,世界银行发表报告说,截至2月底,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在粮价节节上升的同时,全球粮食储备已降到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公认的安全储量是至少满足全球70天的需求,而如今的全球粮食最多还能维持53天。粮价再也不是一国自己能说的算的事,粮价的国际化趋势明显。

(二)粮食价格与期货交易紧密结合,金融投机性明显

当前,世界粮食供给稳步上升,而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也没有表现出强烈上升的趋势,粮食供给和需求两端都没有剧烈变化。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能源的出现、粮食期货市场的发展和粮食的金融投机的凸显(主要由于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危机转移风险的需要),粮食成为被炒作的对象,使得粮食金融化特征愈发明显。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粮食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各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波动。《粮食战争》作者拉吉.帕特尔(2008)认为粮食不仅仅是食物,而且是战略武器,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高价时代已经带来。美国通过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能源战略和美元的不断贬值成为这次粮食危机最大的受益者,非洲一些国家则成为最大的受害者,粮食的金融特性不断显现。

二、粮食金融化背景下的我国粮食安全对策

粮食金融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建立粮食安全新框架,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形势下粮食安全政策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内涵,不仅是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笔者建议:

(一)建立健全全国性的粮食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在粮食流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期货市场所特有的价格发现和风险分散的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现货流通,利用期货市场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基本理念。魏东(2008)认为美国通过金融市场牢牢地控制着粮食的定价权,是由于芝加哥市场已经成为国际粮食贸易的一个定价中心,以及风险控制的一个中心。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我国的粮食期货市场,要充分利用期货市场,来给自己规避风险,通过这个市场来发现市场的趋势,并且为自己将来的采购计划做预先的风险控制策略。

(二)政府应尽快采取有力政策促进粮食生产

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看,所有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中,政策居于核心地位,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制度政策是经济增长农业、粮食增长的内生变量。王雅鹏(2001)认为,我国粮食总量主要靠自己来解决,应坚持“国内生产自给为主,国际进口调节为辅”的方针来调控国内外粮食供给总量与结构,同时他建议政府以保护价格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清仓核库、积极收储,完善粮价监测调控体系,遏制粮食总量供给下滑。郭生祥(2008)认为建议成立中国“三农”投资公司,正如为维护人民币的稳定,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投资基金中国外汇公司;为建立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成立中国金融中心投资公司;发展“三农”,长期来看必须建立中国“三农”投资公司。

(三)加快技术进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黄季焜(1995)通过建立农作物生产供给模型,证实了技术在农业发展方面至关重要,例如:水稻产量增长中各因素的贡献率是投资科研(94%)、制度创新(29%)、灌溉投资(5%)、价格政策(2%)、环境(-3%)、耕地与劳动力(-22%)、其他因素(-5%)。目前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严重不足(不到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0%),其中仅仅有1%的投资用于推动我国最大规模和最复杂的农业的技术进步,自然难以担负重任。笔者建议,在

农业银行体系中(特别是政策性银行)设立类似于“助学贷款”的农业科研专项贷款,发挥银行项目评估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农业科研投入,这也是目前可行和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高帆.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肖国安.中国粮食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王守臣.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粮食安全战略的选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第5篇

[关键词]粮食安全;评价分级;虚拟土地战略;对策建议;广西县域

[作者简介]颜章雄,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严志强,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8―0036―05

土地资源和粮食安全问题是当前多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土地资源短缺以及由此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是21世纪广西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桂西北地区由于土地资源匮乏,给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在对广西县域粮食安全进行评价分级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实施虚拟土地战略,进行虚拟土地交易,以达到平衡县域土地资源、实现粮食安全、缓解生态压力的目标,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广西县域粮食安全态势

(一)概况

广西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9~112°04′,背靠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多山,呈不完整盆地状。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尤其适合农业生产耕作,其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广西各县的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状况差异较大,粮食产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和中部部分地区,西北部由于受喀斯特石漠化影响,粮食生产受到很大限制。

(二)县域粮食安全评价与分级

1.评价指标

这里采用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对广西75个县(含县和县级市,不包括地级市的市辖区)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根据广西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实际情况,选择了5个易于获取、操作性强,并且最能客观反映各地粮食安全现状的指标,即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水平、人均耕地、粮食生产波动系数,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1)粮食自给率Z。该指标反映区域内的粮食生产量满足其消费总量的程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区域粮食的对外依存度,其计算公式为:Z=粮食生产量/粮食消费量,指标值越大则粮食安全度越高,指标权重值取0.3。

(2)人均粮食占有量L。该指标反映各县人均占有的粮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粮食安全水平,该指标值越大粮食安全度越高,指标权重值取0.25。

(3)粮食单产水平D。该指标综合反映了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禀赋、投入水平高低、生产条件好坏,是衡量土地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土地资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单产水平的提高,它与粮食安全度成正相关,指标权重值取0.2。

(4)人均耕地G。该指标反映了土地资源数量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一般情况下,人均耕地越多则粮食安全度越高,指标权重值取0.15。

(5)粮食生产波动系数B。反映粮食产量的年度波动幅度,其计算公式为:

B=(Yt-Y1t)/Y1t

式中Yt为t年的粮食实际生产量;Y1t为粮食产量的平均值,采取5年移动平均法进行求取。粮食生产波动系数越小粮食安全度越高,指标权重值取0.1。

2.评价分值的计算

粮食自给率z、人均粮食占有量L、粮食单产水平D、人均耕地G、粮食生产波动系数B所对应的取值分别为z1、L1、D1、G1、B1,则粮食安全系数的分值F为:

F=0.3×Z1+0.25×L1+0.2×D1+0.15×G1+0.1×B1

在构建各指标的安全系数分值时,参照朱泽等人的取值标准,同时考虑了广西各县的实际情况,确定各项指标的系数分值,如表1。

3.粮食安全分级结果

根据上述五项指标,以2000~2004年广西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区内75个县2004年末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根据计算结果,将粮食安全区间分为四级,每级的取值区间为:I级,安全级,系数分值为0.70分上;Ⅱ级,基本安全级,系数分值为0.6~0.70分之间;Ⅲ级,临界安全级,系数分值为0.5~0.6分之间;Ⅳ级,不安全级,系数分值为0.5分以下。广西总体情况属于基本安全级,参评各县市的分级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广西的县域粮食安全分区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区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处于安全级别的有31个县,占总数的41%,这些县绝大部分位于桂东及桂东南的平原、盆地、河流三角洲处,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粮食单产水平高,粮食产量供大于求,完全能够实现自给。处于基本安全级别的县有22个,占总数的29%,主要集中分布在桂中、桂南以及桂东和桂西的部分地区,耕地资源较多,耕作环境和水热条件较好,粮食供需基本平衡;该级区的大新、天等、天峨、乐业、环江等县位于、桂林西南桂西北山区,自然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粮食单产水平较低,但由于人口稀少,粮食消费需求量不大,粮食自给率大于95%,故粮食安全度较高。处于临界安全级别的有11个县,占总数的15%,集中分布在桂西及桂西北,粮食生产受气候、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粮食产量不稳定,单产水平较低,粮食需求大于供给。需要指出的是,该级区的宾阳县位于桂南,水热条件好,耕地拥有量和粮食总产量可观,但由于近几年受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较快,造成粮食产量大幅下滑,波动率达11%,从而使得粮食安全系数偏低。处于不安全级别的县有11个,占总数的15%,集中分布在桂西北喀斯特石漠化山区,耕地资源稀缺,自然环境恶劣,粮食难以自给。

二、影响广西县域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粮食缺口逐步扩大

目前,广西各地的人口年自然增长率平均为0.66%左右。据测算,若按照人均占有粮食400kg的通用标准,2010年广西全区的粮食需求量将达到2200万吨,如果2010年广西全区的粮食总产量仍维持在目前的水平,到时粮食缺口将达727万吨。而广西的粮食总产量自1999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每年一直按3%左右的速度递减,与此同时全区各地人口数量仍在持续增加,因此粮食需求缺口将会逐步扩大。在粮食生产能力较强的地区,粮食安全问题尚不突出,而粮食生产能力较弱

的地区,粮食安全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二)耕地资源短缺,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

粮食作物特别是谷物,属于土地密集型产品,因此耕地资源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粮食生产的规模。随着各地人口的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被非农建设用地占用,整个广西的耕地数量每年以1%左右的速度递减。2004年广西有32个县的人均耕地已经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3hm2的警戒线,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桂西北。而在桂东南地区耕地总量基数大,生产力水平也较高,粮食安全受到的威胁尚不大。当前整个广西的后备耕地不足100000 hm2,各地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面临着较大困难,建设用地占用的大多是优质水田,而新增耕地大多是中低产的旱地,耕地资源总体质量呈下降趋势。

(三)区域条件差异大,粮食生产水平不平衡

由于广西区内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使得粮食生产的布局和生产能力很不均衡。广西主要的商品粮产区大都分布在桂东及桂东南灌溉条件好、水田比重大的平原或盆地,加之这些地区经济较发达,农业投入大,因此粮食生产的能力很高;在桂西北山区,由于环境恶劣、耕地稀缺、土壤贫瘠,加上经济比较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四)粮食生产环境恶化,威胁粮食安全

广西各地受地理、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旱涝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一些经济落后、农业基础脆弱的地区,抗灾能力弱,粮食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据农业部门统计,目前广西年均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800万亩,占总面积的22%,其中,旱灾主要发生在桂西及桂西北石山区,洪灾主要发生在桂东及桂东南河流密集地带,旱涝灾害大大加剧了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另外,不少地区的粮食生产受工业“三废”的严重污染,加上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粮食作物中的有害残留物含量增加,严重影响到粮食安全问题。

三、虚拟土地战略与广西县域粮食安全保障

(一)虚拟土地和虚拟土地战略的内涵

虚拟土地的概念源于“虚拟水”和“虚拟土”概念。虚拟水最初由国外学者Tony Allan于1993年提出,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过程中消费的所有水资源,该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水资源和水安全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2004年国内学者罗贞礼借鉴虚拟水的概念,首次提出了“虚拟土”及“虚拟土战略”的概念。随着对虚拟土认识的加深,人们意识到在土地资源短缺的地区,粮食安全可以通过经济一体化过程得到解决。这里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土地及虚拟土地战略的概念,“虚拟土地”比“虚拟土”更能准确表达和涵盖土地资源的科学含义,因为“土”显然不能等同于“土地”,“土”是“土地”的一个要素。类似于“虚拟土”的概念,虚拟土地是指在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数量,它以虚拟的形式隐含于产品中,而并非真实意义上的土地。任何农产品生产都需要占用土地资源,需要土地提供的各种有效功能。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给其他国家或地区,实际上就是以虚拟的形式出口了土地资源。

类似于“虚拟土战略”的概念,虚拟土地战略,就是指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土地富足的国家或地区购买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等大宗土地密集型产品)来获得土地和粮食安全的策略。它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寻找与粮食安全问题相关的影响因素,在问题发生的范围之外寻找的一种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在解决区域粮食安全问题的传统做法中,主要是依靠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但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会受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靠开垦扩大耕地面积,会受到土地资源有限性的制约,如果过度开垦还会导致生态退化。因此,在土地资源匮乏地区靠这两种传统方式来确保粮食安全是难以行得通的,而运用虚拟土地战略,可以为解决区域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二)基于虚拟土地战略的县域粮食安全保障

国内有关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分析认为,土地资源管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供给管理阶段、效率管理阶段、内部结构性优化阶段和社会化管理阶段,管理阶段越往后管理层次越高,四个阶段是交叉出现和综合运用的。土地资源社会化管理阶段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具有社会属性,其管理的目标就是从区域的实体土地资源存量出发,通过充分运用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来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该阶段对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的着眼点,已从土地资源稀缺本身转向需要克服土地资源稀缺的社会资源本身。社会资源是相对于自然资源而言的,它是指社会经济制度、产业结构政策、各种经济发展战略等。能否调动足够的社会资源来克服自然资源短缺,成为土地资源短缺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的关键。

虚拟土地战略实质上是土地资源社会化管理的一种制度创新,基于虚拟土地战略的区域粮食(虚拟土地)贸易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有力工具。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由区域可利用的耕地资源数量和耕地的单位生产能力共同决定,由于受自然气候环境、耕地资源数量、粮食生产效率的制约,很难完全实现每个区域的粮食自给。广西西北部喀斯特山区自然环境恶劣,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如果在这些地区片面追求粮食自给,进行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还会威胁这些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而广西东部和东南部地势平缓、水源充足、耕地资源丰富,粮食生产不仅能够实现自给,而且还有富余。如果立足于全区的土地资源分布状况,通过发挥区域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由土地资源欠缺、粮食不能自给的桂西北地区以虚拟土地贸易方式,从区内其他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进口粮食(虚拟土地),这不仅可以从宏观上平衡土地资源赤字,实现县域间粮食的供需平衡,而且在确保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更具有可行性。

(三)实施虚拟土地战略的对策建议

1.调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

在运用虚拟土地战略的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政策,做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桂西北喀斯特山区应当积极调整其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与该地区土地特性相适宜的农产品,粮食安全可以通过虚拟土地贸易来解决;对于不适宜进行农业耕作、对生态平衡会产生严重影响的山区则要实行退耕还林,将土地资源用于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上。而在耕地资源丰富、粮食生产条件优越的桂东南地区,应当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做好“吨粮田”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区域内土地资源的优势,使之成为全区粮食安全的坚强后盾。

2.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实行虚拟土地战略后,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转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区域农业生产和农民收益波动,尤其是在桂西北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由于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可能引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和农民收益下滑,这就需要政府对这些地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对农业结构调整、粮食调运以及农民收益下滑进行补贴。而对实施虚拟土地战略后可能引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问题,则需建立相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改革和完善现行粮食流通体系

虚拟土地贸易的有效进行需要一个完善的粮食流通体系来支撑。首先,要改革粮食流通体制,降低市场进入门槛,实现粮食流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大力支持和培育粮食企业,发展粮食深加工,促进粮食的产业化经营,实现粮食产、供、加、销一体化。其次,要大力发展粮食市场体系的基础建设,促进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发展,支持粮食企业参与保值交易、增加盈利。再次,要严格粮食市场的管理和规范,严格审查粮食经营业主的资格,强化对粮食市场的监管。最后,进一步搞好与粮食主产区的购销合作。

4.建立完备的粮食安全信息系统

虚拟土地战略的正确实施离不开粮食安全信息的有效支持。粮食安全涉及生产、流通、储存、消费等各方情况,要作出正确的生产与贸易决策,就必须及时、准确、充分地掌握相关信息,如粮食需求量、粮食自给率、粮食库存量以多少为宜,国内外粮食生产的现状如何,粮食价格的变化趋势等等,这些信息的采集、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需要进行整合和核实。因此,有必要将农、林、水、粮食、财政、统计等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加以分析整理,建立一个科学而完备的粮食安全信息系统,为虚拟土地贸易提供信息支持。

第6篇

《粮食安全:世纪挑战与应对》指出,要实现“健康的民族和健全的生态”的发展愿景,必须实现粮食安全概念与国际的接轨。

国际社会早在1996年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已达成共识,粮食安全需要从供给、获取、稳定性与使用等四个方面综合衡量。目前,中国部分人士对粮食安全的理解不甚全面,满足于“保证口粮供给即实现粮食安全”的现状。一些现行的粮食安全政策、法规和监督机制也主要基于这一观念,而对质量和营养问题重视不足。

此外,在粮食消费层面上,则有相当一部分人铺张奢靡,导致营养的过量摄入和资源浪费。综而观之,作为一个雄心勃勃地迈向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观念需要在充分考虑本国实际的前提下尽量与国际接轨,并对有关的指标体系、政策措施和监督评价方法做出相应调整。以国际标准衡量,中国刚刚达到粮食安全领域的“温饱”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当前粮食安全理念与经济发展进程中单纯追求GDP总量一脉相承,存在不可持续性。如何跨越单纯追求粮食总量阶段,真正实现国家、地区和家庭各个层面的粮食安全,包括粮食质量、营养安全和食品安全,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不但能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吃得科学,是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食品安全与营养问题迫切需要纳入国家粮食安全的议事日程。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应在保持总量供给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加强粮食品质改善,提高食品安全,确保营养健康。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则要争取尽早取消国内与国际、普通和特供市场的双重质量标准,实现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制定的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和规范对接,缩小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距离;同时需要提高广大消费者对国内食品安全的信心,摆脱诸如瘦肉精、地沟油、三聚氰胺牛奶、残留农药等污染食品的困扰。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与各利益相关者充分合作,在政策与措施方面有新重点、新方向,实现综合治理。

第7篇

“主销区”是从贸易角度确立一个地区在国家格局中的粮食安全定位――以贸易的方式来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而“非主产区”则是从生产的角度重新安排这一地区的粮食安全。

概念有实质性的变化。这就是原来的“主销区”应该“提升产粮大县的区域自给能力”。其意义是:原来的“主销区”,如广东、浙江,甚至北京、上海,也要有自己的“产粮大县”。也就是粮食生产基地,不能完全依靠商品粮来保障粮食安全。“产粮大县”还必须有助于“提升区域自给能力”。

所谓的“主产区”,如黑龙江、吉林、河南、湖南、江西等13个省份,由于有“比较优势”,成为国家商品粮的生产主体,也就是承担了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责任。但这十三个省市基本上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沿海发达的8个省市,如广东、浙江、福建等,则由于没有“比较优势”,成为“主销区”,卸下了粮食生产的“包袱”。其商品粮主要由主产区供给和中央政府调配。

这种粮食安全的格局表面上是“发挥各自区域的比较优势”,但其实是不公平的。其原因是由于粮食生产存在严重的产业缺陷,在没有足够的转移支付或补贴的前提下,越是生产粮食的地区,经济必然越是贫困。这一道理其实各个地区都很清楚。有哪个地方依靠卖粮致富的呢?又有哪个地方“招商引资”会招来农民种庄稼呢?据河南省长在一次会议上介绍,河南的十大产粮大县,就是十大财政最穷县。而同时在“主销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所谓的“经济奇迹”正是通过对农业特别是对粮食生产的“排斥”来实现的。因此,政府“主产区”、“主销区”的划分,实际上就是让贫穷地区发展粮食生产,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公共责任;而发达地区则“搭便车”。

但严重的后果还不仅是由此导致的东部、西部发展差距的扩大,而是“主产区”、“主销区”这种区域粮食安全制度的安排,将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首先,尝到“甜头”的“主销区”将会继续其原来的“路径依赖”。他们几乎不可能复垦已经非农化了的耕地。并且,“搭便车”的“经验”还会在区域内不断蔓延。导致整个“主销区”的粮食生产继续下滑。1997-2009年期间,广东粮食产量从1966万吨下降为1284万吨,浙江则从1493万吨下降为728万吨,上海从230万吨下降为109万吨,北京从237万吨下降为102万吨。而“主产区”则会很快认识到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经验”并迅速学习、效仿。结果,在增长的巨大压力、动力的驱动下,“主产区”的地方政府、农民也会纷纷放弃粮食生产,圈占耕地来搞“开发”。这正是目前很多“主产区”的态势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