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唯物史观范文

时间:2024-01-23 15:41:52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历史唯物史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49-01

一、引言

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种历史观教学符合历史学科的教学规律,也是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按要求,运用多种教学角度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让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充满趣味,这对传统的历史教学将会是一次冲击。良好的教学方式与崭新的教学视角将会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也才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在讲授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不仅要全面地讲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要从多个角度认识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而提供基础保障。

二、文明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文明史观源于欧洲的启蒙运动,它最早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明史观认为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要始终正确看待历史中各种文明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的发展是在文明的不断碰撞与更新中向前发展的。

第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文明史观的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文明史观的教学角度可以丰富和更新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文明史观的教学角度首先可以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效率。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主要以教材中的历史和教材的角度来进行知识传授,知识往往局限于书本中的知识与认识历史的角度,但是文明史观角度讲教师的教学角度从一个知识、一个地区延续到整个人类历史的某个大环境中,从而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更加高效和真实地组织教学活动。其实是史观教学角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由于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需要联系历史事件在整个历史中的地位与贡献,因此,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与感受历史,使得历史学习更加生动,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是文明史观的历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与民族自豪感。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它是在记录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总结和吸取经验教学中产生的。文明史观要求对历史中具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事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关注,如果能够将文明史观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将全体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同时,正确文明历史的作用和地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从而理解历史文明发展中付出的代价,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三是文明史观的历史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提出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史观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学习和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

第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文明史观的具体应用。一是在战争内容中的应用。战争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从未终止,它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着文明和文化。比如,在讲授中可以从西方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文明角度讲授。二是和平交往中的应用。在每个国家的和平发展、国家之间和平交往的过程中,在文化、政治与经济等方面都体现了文明史观的内涵。三是在科技内容中的运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四是在政治制度等重大政策中的应用。比如,在指南针、火药、纸的发明。文明史观长期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较为稳定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制度的变革中,比如,在讲授、明治维新等过程中可以结合文明史观历史角度。

三、唯物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生正处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历史学科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唯物观教学的具体措施为:

第一,历史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唯物史观理论。历史教师需要掌握马克思原理中关于唯物观的基本理论,然后将其与历史事件相结合,用唯物观来看待历史,比如,唯物观的重要历史人物,列宁、斯大林、等,对于这些马克思理论重要人物的讲解需要尽可能地结合马克思的原著,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历史角度来认识历史。

第二,运用直观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观。为了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使用直观的教学形式,比如,唯物观对初中生来说有理解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以简单明了的案例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再加上有些历史事件具有趣味性,使其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动力所在。唯物史观的历史教学方式一种对历史的升华和更高的认识,是对了历史规律的总结,因此,历史教师需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与历史事件相结合。比如,在讲授历史人物的过程中都要用“功”与“过”来客观地评价,可以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从不同得出科学的结论。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来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许中华.历史教学应有的视野与史观[J].教学与管理.2011(22)

第2篇

1.1目的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食物中毒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省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指导和规范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1.2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提高全社会防范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可能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报告、早处理。

属地负责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负责的原则。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后,区人民政府成立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发生较重或严重食物中毒事件时,请省、市派专家到达现场,协助区人民政府成立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开展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跨区的食物中毒事件,由中毒人员所在地人民政府协助处理。

依法规范完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提供系统、科学的制度保障。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食物中毒事件和可能的食物中毒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依靠科学开展食物中毒事件防范和处理的科研和培训,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提供先进、完备的科学、技术保障。加强食物中毒事件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省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1.4现状

近几年来,我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加强了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食品卫生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食物中毒报告的规模和起数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我区是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枢地带,人口高度密集,交通拥挤,为预防食物中毒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加强我区食品卫生监督尤为重要,在今后一段时期里,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将是食品卫生的重要任务。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1、应急处理指挥机构组成与职责

市区人民政府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分管区长任指挥长,局长任副指挥长,负责对辖区内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协调和指挥,作出处理食物中毒事件的决策,决定要采取的措施。其组成单位为:人民政府办公室、卫生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公安主管部门、工商分局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局主管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农林水局主管部门等。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临时调整组成部门。

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指挥部下设应急处理机动队、医疗救治组、物资保障组、信息管理组。

应急处理机动队:成立1-2个应急处理机动队,人员由食品卫生、流行病、卫生检验、卫生监督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应急调查处理,调查中毒的原因,提出现场处理建议,并具体组织实施。完成指挥部交给的其他应急工作。

医疗救治组:组建1-2个医疗救治组,负责中毒病人的救治,完成指挥部交给的其他应急工作。

物资保障组: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处理所需物资、经费保障,完成指挥部交给的其他应急工作。

信息管理组:负责食物中毒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完成指挥部交给的其他应急工作。

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指挥部设立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办公室(下称“应急办”),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2.1.2、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成立和各组成部门的职责

发生严重食物中毒事件,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卫生局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需要,成立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主管区长担任总指挥。组成部门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区卫生局、区教育局、区公安局、区财政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安全生产监管局、区工商分局、区农林水局等。各组成部门的职责: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部门协调。

区卫生局: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现场控制、病人救护、查处违反《食品卫生法》的行为。

区教育局:督促学校落实控制措施,负责学校食物中毒事件责任追究,协助卫生部门调查处理学校食物中毒事件。

区公安分局: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公共秩序维护,调查处理人为投毒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件。

区财政局: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物资和经费。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中毒病人按有关政策规定落实劳动保障、抚恤金等。

区农林水局:负责农药、鼠药造成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的农药、鼠药监管处理以及提供相关资料信息。

区安全生产监管局: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原因分折排除安全隐患。

区工商分局:协助卫生部门调查处理食物中毒事件。

2.2组织体系框架描述

2.2.1、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区人民政府根据本级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本地区食物中毒事件的协调和指挥,决定采取本行政区域内处理食物中毒事件的措施。

2.2.2、日常管理机构

区卫生局设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办公室是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全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制定有关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组建与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制定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专业人员进行有关食物中毒事件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指导各地实施食物中毒事件预案。

区卫生监督所负责本辖区内食物中毒事件应急的日常管理工作。

3、预测、预警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3.1.1信息监测

3.1.1.1区卫生局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区实际,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主动监测。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负责重大食物中毒的日常监测工作。

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3.1.1.2全区所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发生食物中毒的患者或其它知情人,一旦发现重大食物中毒情况,可以立即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卫生监督所报告。

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区人民政府及其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食物中毒事件及其隐患,有权向市人民政府及其卫生主管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食物中毒事件,不得瞒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3.1.2、信息报告

3.1.2.1责任报告单位

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

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

区人民政府;

区卫生局及区卫生监督所;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责任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负责人及其医务人员;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单位的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

3.1.2.2报告时限和程序

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食物中毒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食物中毒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卫生局报告。

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报告的卫生局应及时填写《食物中毒报告登记表》,在2小时内向区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随时报告势态进展情况。

接到较重或严重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报告的区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区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区卫生局接到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应当通知有关辖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市卫生局报告。

3.1.2.3报告内容

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报告食物中毒的内容包括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等。

区卫生局首次报告未经调查确认的食物中毒事件或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经调查确认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应包括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填报《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

3.2预警预防行动

区卫生局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及时向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可能涉及的其他县、区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通报食物中毒事件的情况。

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或者发现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及时向区卫生局通报。

3.3预警支持系统

食物中毒信息监测网络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须建立专用应急电话,制定应急信息报告制度,24小时派人值班,做好信息记录,以确保通讯畅通。

3.4预警级别及

根据食物中毒事件性质、危害程度,食物中毒事件划分为一般(Ⅲ级)、较重(Ⅱ级)和严重(Ⅰ级)三级,依次用兰色、黄色、橙色进行预警。

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Ⅲ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100人,无死亡病例报告。

2、较重食物中毒事件(Ⅱ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或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

3、严重食物中毒事件(Ⅰ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3.5解除预警

解除食物中毒事件预警需符合以下条件:食物中毒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

3.5.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由区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解除预警建议,报请区人民政府或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市卫生局报告。

3.5.2较重食物中毒事件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解除预警建议,报市人民政府或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省卫生厅报告。

3.5.3严重食物中毒事件由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解除预警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或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部报告。

3.5.4食物中毒事件后期评估

食物中毒事件结束后,区卫生局应在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评估报告上报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

4、应急响应

4.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反应

4.1.1接到一般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后,区卫生局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及时向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

4.1.2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政府有关部门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并根据区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需要,成立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4.1.3区卫生局应当快速组织专家对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必要时请求市卫生局提供支持。

4.2较重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反应

4.2.1接到较重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后,区卫生局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及时向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和国务院卫生部报告。

4.2.2区卫生局应立即组织应急处理机动队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工作,并及时向区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调查处理情况。

4.2.3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成立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协助卫生主管部门做好食物中毒信息收集、现场控制和舆论宣传工作;保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治和预防用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供应。

4.3严重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反应

4.3.1接到严重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后,区卫生局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及时向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和国务院卫生部报告。

4.3.2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成立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协助卫生主管部门做好食物中毒信息收集、现场控制和舆论宣传工作;保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治和预防用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供应。

5、应急保障

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区人民政府及其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食物中毒事件的组织建设,组织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大对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和技术研究,建立健全全区统一的食物中毒事件预防控制体系,保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5.1技术保障

5.1.1信息系统与通讯保障

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办必须配置专用固定电话一部,专用手机一部,传真机一台,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全区统一的食物中毒报告电话为:。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办电话为:。

5.1.2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我区按合理布局、科学决策,平战结合、统筹兼顾,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科学建设、坚持标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食物中毒事件医疗救治体系,主要包括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医疗救治队伍和医疗救治机构。我区指定区人民医院为食物中毒医疗救治医院。

5.1.3应急处理机动队

区卫生局建立应急处理机动队,组织开展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应急救治和现场处置能力。

5.1.4培训和演练

区卫生局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医疗卫生专业人员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建立考核制度。

区卫生局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结合应急预案,统一组织安排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演练。

5.2物资经费保障

5.2.1物资储备

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的计划,建立处理食物中毒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物资储备种类包括: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材、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卫生防护的用品和应急设施。食物中毒医疗救治医院应储备常见食物中毒救治应急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储备各类食物中毒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卫生防护的用品和应急设施。

5.2.2经费保障

区人民政府应保障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基础项目建设和食物中毒事件处理经费,所需经费列入区政府财政预算。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日常运转经费每年不少于30万元,区人民政府建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储备金制度,应急状态时,政府根据食物中毒事件需要决定动用应急储备金。

5.2.3法律保障

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利,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第3篇

神圣家族唯物史观探索历史地位

一、关于《神圣家族》的由来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9月至11月合著的第一部作品,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由马克思独立完成的。在这本书中,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思想,旨在明确地划清与以前的合作者的界限,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从而“鲜明地表达自己肯定的观点”。

这本书原名为《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简称《神圣家族》。“神圣家族”本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安得列阿・ 曼泰尼雅一幅名画的题目,画面内容是圣母玛丽娅抱着圣婴耶稣,旁边有玛丽娅的丈夫圣约瑟,还有圣约翰、圣以利沙伯、圣亚拿以及一些神甫和天使。为了讽喻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借用了这个名字。鲍威尔的同伙把他比作天父的独生子耶稣,把其他几个伙伴比作他的门徒。这些人妄自尊大,自以为是,把自己神圣化,以为他们的话就像.真理一样天经地义、不容争辩,如同耶稣在人群中传道。批判被“自我意识”神圣化的这些人变成了超验的力量,而他们自己就变成了“神圣家族”。

了解了《神圣家族》一名的来源,我们就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以此来讽喻青年黑格尔派所持的态度,彻底清算了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转而开始创立唯物史观的新时期。

二、《神圣家族》中关于唯物史观的初步探索

1、物质生产是历史发源地的论点

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论点。虽然这一重要观点在《神圣家族》之前的著作中已有所涉及,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还是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观点。他们把物质生产看作是历史的发源地,并且第一次提出生产方式的概念,指出,真正认识一个历史时期,就必须认识这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生产方式。因为只有这个历史时期最根本的基础就是物质生产和直接的生产方式,也是认识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出发点。

物质生产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发源地,这里已经包含着生产力是历史发展动力的思想,并且在书中他们已经明确地把生产方式作为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钥匙,这在哲学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

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

在“谁创造历史”的问题上,历来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坚持“英雄创造历史”、“精神创造历史”的观点。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力地加以反驳,并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他们指出: “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并且强调,历史上的一切伟大活动之所以不能彻底成功,就是因为脱离群众,就像法国大革命等等。

3、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书中,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统一”, 形成了自己的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说: 无产阶级由于自己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处的地位,它能够而且必须解放自.己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消灭集中表现在它本身处境中的现代社会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消灭制约着它而使它成为无产阶级的那个对立面---私有制”, 因为,无产阶级“只有.消灭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对立面才能获得胜利”。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对立,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够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力量,阐释了无产阶级在创造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神圣家族》的重要性及其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在《神圣家族》这本书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批判了鲍威尔把自我意识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产生了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起点的思想。其次,批判了鲍威尔蔑视群众和无产阶级的思想,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由于无产阶级所处的历史.地位,使其必定认识到和实现自己的使命。与此同时,剖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客观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尽管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的局限性,这些思想并不都是成熟和完善的,甚至还没有达到全面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高度,没有系统地论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但是,在理论上论述了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理论,在实践上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为随后确立科学的实践观,为新世界观的最终创立,为的诞生创造了充分的理论条件。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郑冬芳.论《神圣家族》中的唯物史观萌芽[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

[4]陆明丽.简析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的哲学思想转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

[5]李萍.《神圣家族》蕴涵的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天中学刊,2010(4).

第4篇

一、什么是历史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不同的人由于对历史的不同认识会有不同的见解。

“历史”一词出自于希腊语“historia”,原意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比利时历史学家皮朗(Henri Pirenne)说:“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人类社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是指历史自身,而对“人类社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的描述、研究,便是历史学。

在我国,历史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可以说有了文字记载以来,便有了历史学。商朝甲骨文中就有“史”字,其字形仿佛人手握笔记事。这个“史”,就是商朝专门掌管祭祀和记事的官员,即所谓的史官。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专掌记事的史官。

《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说:“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指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这个定义无疑是正确的。

简单地说,所谓历史,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已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初中历史属于历史学科,学生要认知的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史。

二、什么是历史观

历史观就是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较大的历史事件,辨别其真伪,寻找其规律,揭示其真谛,借鉴其教训,弘扬其积极意义,说出自己的观点,形成正确的看法。可以说,历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世界观(包括宇宙观)和认识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属于哲学思想。

当今世界主要的历史观有两种,一种是唯心主义的,已经被事实证明是不正确的,是被大多数人摒弃了的历史观。另一种是唯物主义的,是被实践证明具备科学性的历史观,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正确的历史观,又称为唯物史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就是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的途径和方法

1.忠实于历史事实原貌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中国历史自古传说中的黄帝以来已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来历史记录精确到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来则精确到月日。中国的历史记录(史书)还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与历史学不在西方文明中占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史、子、集”之一([清]纪晓岚等,《四库全书》)。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

初中历史课程就是要把我们历代史官忠实记录的历史原貌,原汁原味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全面地了解真实的中华文明发展史,自豪于辉煌历史,记耻于屈辱历史,从中收取经验与教训,汲取智慧与力量。

2.正视曾经的屈辱史

一位名人说得好:“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给历史整容,会唐突了现实,苍白了未来,弱智了后人。最可怕的是家丑还可能重现。”

阅读美国历史教科书,你会发现,越是丢脸的事越写得细,比如歧视黑人、大萧条、虐待华工、麦卡锡等。美国人是把家丑呈现给下一代以警醒后人,绝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

中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成就,也有着近百年的屈辱血泪史。辉煌代表过去,我们可以在自豪的同时弘扬曾经的优点与长处。也有必要把屈辱加以还原、真实地解剖,时时汲取。记住屈辱,知耻而后勇,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也是我们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目的所在。

3.辩证地看问题

辩证地看问题,就是坚持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一百多年前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的,是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

第5篇

一、多元史观引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必要性

历史观是指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它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应当重视对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培养,这既符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也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要。

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力求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的多元史观,即在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借鉴和吸纳新的史学观点,如全球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等。用多元史观来选择史料、解读史料,对教材进行综合把握,既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基础。

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来看,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处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所持的观点容易偏激片面,会对主流观点表现出不信任与排斥的情况,所以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多元的历史观。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如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究、解释历史和现实问题;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进程,评估人们做了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因此,对史料的多元解读、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归宿。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正常教学的开展,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多元史观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正确历史观点的形成必须选好史料,因为史料是进行历史思辨的基本素材和对象。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地选择史料、渗透多元史观,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笔者以人教版《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的教学为例,来探讨这些问题。

通观教材和课程标准,其突出体现的史观有唯物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或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此外,还有革命史观、社会史观等。其中,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一对基本矛盾;全球史观侧重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世界上每个地区的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在平等的地位;现代化或近代化史观侧重理解人类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一课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对蒙古扩张、行省制的建立、中外交流的评价是这一课的重点内容。由于史观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学术界的评价也不一样。因此,以《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为例,如何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该课教学中,笔者有意从不同史观的角度选择史料,进行全面解读。这既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批判地看待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的能力。

对蒙古扩张的评价,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可以选择下面的史料:

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羊畜牛马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丘墟。

――《续资治通鉴》

根据史料,可以让学生分析以下问题:史料中提到蒙古在扩张过程中造成了什么影响?通过对这段史料的分析,学生不难发现,在蒙古族的扩张当中,中国中原地区遭到摧残,两河、山东人民遭到灭顶之灾,财产被掠夺,房屋被烧毁,造成中原地区人民家破人亡,社会经济停滞,生产被破坏。

对中外文明交流的解读,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可以选择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

由于交通畅通,……许多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都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科书

材料二

有人认为,由于有了蒙古人,人类才第一次拥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的倔强不拔、勇猛无敌的精神和机智敏捷的性格塑造了伟大的成吉思汗。同样,我也赞成一些人的评价,网络还未出现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却打通了世界各国的关系,建立了国际往来关系。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

两段材料都论述了中外交流的盛况。通过材料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蒙古的扩张虽然给中国和亚欧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蒙古在扩张过程中以及元朝建立后采取的措施,客观上为打通中西交通、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对民族融合的学习,从文明史观角度可以选择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

元时,汉人进入黎族地区定居,渐渐地与黎族同化。同时,不少黎人已经“半能汉语,变服入州县墟市,人莫辨焉”。

――《青阳先生文集》

材料二

元世祖灭南宋统一全国后,很多西来民族已遍布塞北、中原和江南。所谓:“迄元世,其人遍于四方,皆守教(伊斯兰教)不替。”

元时回回遍天下,至是居甘肃者甚多。

――《明史・西域传》

运用这两段史料时,可以让学生探究“元代大融合体现在哪里”,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元代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多个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因此,元的统一为中华民族整体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在对成吉思汗的人物评价上,可以适当补充成吉思汗生平事迹,引导学生结合蒙古扩张、中外交流、民族融合等学习内容,展开“成吉思汗是神还是是魔”的讨论。通过争辩,学生会对成吉思汗有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地看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一分为二”的人物评价方法。

三、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运用多元史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用多元史观来合理选取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要注意合理整合教材,选取的史料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初中学生对古文接触不多,学习文言文有难度,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将材料简化,或引导学生解读。此外,应选择描述史实的第一手史料,尽量不用带有结论性或主观倾向性的史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思维和独立思维能力,避免灌输历史定论。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只讲史观理论,而应该将材料与史学的观点结合起来,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化难为易,让学生对史观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二)多元史观应该灵活运用,有机结合

第6篇

关键词:感受;抽象;概括;过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55-02

学生中有不少人初中物理学习很不错,但是进入高中后他们却感觉到物理特别难学。其中有一部分同学因此几乎放弃了物理的学习,在高一上期就出现了以物理学科为代表的严重分化,有一部分同学文理分科时选择文科的原因就是物理太难学不会物理。其实物理学不好关键因素在于初高中衔接阶段物理思维没有转变过来。

初中物理思维特征——“感受”与“经验”

每个学生都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比如力学现象、运动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现象,如弹力、大气压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并且这些现象都是非常直观的,也可以这样说:感觉是对的就是对的。因此,他们造成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经验都能猜中结论。

初中物理在解题中根据初中生的特点,非常注意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要求在求解过程中明确那些物理量已知,那些物理量未知,强调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

例如:如图所示,物体在20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匀速运动了10m,用时20s。求:拉力所做的功和拉力的功率。

初中大部分老师要求在解题过程中要写出:

已知:拉力F= 20N 移动距离S=10m 时间t=20s

解:W=FS=200J

P=W/t=20W

这样的处理在初中有自身无可替代的优势,已知条件写完,哪怕是在不懂得什么意思,只要记得公式就可以硬套公式求出结果。这一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如果说初中物理学习中也建立物理思想的话,那么这种思想可以叫“感受”物理或者叫做“经验”物理。当然初中物理教学中这种做法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符合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思维特征——“抽象”“概括”与注重“过程分析”

高中物理学习思维特征表现高度的抽象,物理思维从经验型和感受型向理论型转化,更加注重物理过程分析。具体而言,高中所涉及的物理内容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学生用初中旧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分析和判断,往往是错误的。

例如:“只有受到力物体才会运动”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例子好像都在支持这一观点。一个物体放在地面上,有力推它,它就会像向前运动,力撤掉物体就会停止运动。这一“经验”的存在使得不少同学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解和迷茫。当看到物体向前运动时总会认为物体受到了向前的力;当看到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冲上斜面时,总会认为应当有一个沿斜面向上的力使物体向上运动。而实际上物体不是因为力而运动,而是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高中物理学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更加注重物理过程分析,关注物理过程中的各个物理量的关系,而不再一味注重已知和未知。

例如:一物体从某一高处由静止释放,若不计空气阻力,物体落地时的速度为V,重力加速度为g,求物体下落总高度一半时用了多长时间。

在该问题中如果一直强调已知和未知数,题目中的未知量较多会使得高一新生初学匀变速运动时变得迷茫,不知所措。其实该问题的本质就是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只要把握自由落体运动的本质,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比较简单。

初高中衔接阶段物理学习的关键是转变学生的物理思维,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入手转变学生的物理思维,让学生尽快的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一、注重概念教学,在概念教学中要设置疑问和制造矛盾,引导学生从“感觉”物理现象到“抽象”“概括”物理本质逐步转变。

思维开始于疑问与矛盾,问题启动于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思维情境,甚至于制造矛盾强迫学生进行一定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能够认真分析和组织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在概念教学中发现、创设质疑和“制造”矛盾,让学生在质疑中思考,在矛盾中升华自己的思想,突破感觉层面自己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所有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都是相同的。

规律的讲述很简单,但是我们不要错过这个从“感觉”到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的绝佳机会,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和辨析到底是轻的物体落得快还是重的物体落得快,做适当的引导,帮学生制造矛盾,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物体落得快慢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空气阻力,进而拓展到没有空气阻力会是怎么样的,先猜想最后演示“毛钱管实验”,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体验现象,又能够让学生深度思考,透过现象去抽象和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度挖掘学生的可参与元素,不要觉得问题简单,讲明白就可以,甚至认为不值得一讲。对于高一年的新同学而言他们才刚刚开始尝试着去抽象和概括事物的本质,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的。

二、习题教学中要做到精讲习题。引导学生在处理物理问题中注重过程分析。

高一新生对物理学习中处理问题的方法还不太适应,往往犯经验主义错误,在处理习题时急于寻找公式套法,急于找出已知和未知量的关系,这样做是不利于物理的学习,即便是套对了,也只能说是意外,没有任何的成效。反而会使得学习物理过程变得越来越迷茫。过程分析是高中物理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的理解了物理过程才能够解决问题。只有对物理过程细致、正确的分析,才能够正确的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一些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学生经常会犯错,有一些老师会觉得学生基础太差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作。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同学没有理解物理过程,没有适应高中的物理思维。

例如在高一某次物理周练中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某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t=0开始在连续相等的两段时间T内走过的位移分别是S1和S2,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和初速度。

可能不少老师都会觉得这是一道简单的套公式的题目。但是作为初学者部分同学处理这样的问题会感觉无从下手,随便写几个公式了事。根本原因是急于寻找公式套公式,急于找出已知和未知量的关系,忽略物理过程的本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或者说还没有学会过程分析,还没有建立物理思维模式。

让学生学会过程分析,我们从高一衔接阶段就应该十分注重这个问题,不是神不知鬼不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是要旗帜显明地去强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过程分析能力。

习题课是培养过程分析重要途径。要在习题设置上下功夫,必须了解学生实际,要做到难易要适中。讲解习题时要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物理过程进行探究。实质上也就是通过参与和探究促使学生尽快的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物理思维的转变。

参考资料

[1] 孟昭辉.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第7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生活化 活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新课程历史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基于生活,教学更具有生活性。现代生活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现代生活总会有历史的影子和痕迹。历史教学不能割断历史与生活的联系,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在历史学习中体验现代生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一、初中历史教学脱离生活的主要表现

历史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但由于近几年中考总分中历史所占比例很小,被学生普遍认为是副科,他们学习的时间和兴趣远不如语文、数学和英语,就是和物理、化学、政治、地理相比也差得很远。中考历史所占的分值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历史教学的方法单一,严重脱离社会生活也是重要原因。

经调查,大多数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给定的标准答案,而不想更多地去思考、探索。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利用或不会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因而欠缺收集、整理、利用历史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原因可归结为重要的一点:学生主体性缺失。尽管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课程目标,但实际上,课堂教学仍然把重点放在对考试内容的训练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特性常常为教师所视而不见,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是追求考试成绩的功利性。由于“考试”这根指挥棒在教学评价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希望通过便捷的方式获得好成绩。这样,历史这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多被当做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特点。而且大多数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总成绩,愿意把学习的时间用于语数外等科目上,花在历史学习的时间上较少。

三是布置历史作业的片面性。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生活化课外作业则处于一种更为尴尬的位置。许多作业设计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

二、生活化历史课堂的打造

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包括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历史作业设计的生活化和检测评价的生活化。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去安排教学过程、历史作业和历史教学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去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一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现代生活是历史的发展和延续,历史教学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事。课堂教学要实现生活化,就要联系生活实际去进行历史教学。如《五雷》的教学内容,虽然是近百年前的事了,但我国把5月4日这一天定为中国青年节,就是要青年在新的时期发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要联系新时期的伟大梦想,鼓励青年学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二是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历史的有效课堂表现在学习的效果上是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认识历史,分析历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知识和技能。学习技能是指通过各种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来促进学生进行历史批评性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这里的“学法”不仅包括学习理解各种历史问题的原则和技巧,恰当拿捏各种与历史学习相联系的认知过程,而且还包括是否树立了远大的学习志向与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了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等。

三是历史作业的生活化是历史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环节。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就要实现历史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的生活化。历史作业生活化是判断学生能否将历史知识与技能学以致用的重要方式。否则,学了不能用,不仅等于没学,而且还有浪费人力物力之嫌。在新课程实践背景下,应用的意义还在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创造性潜能是否得到应有的保护、挖掘与培养。应用层面越得到师生的重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就越高,创造能力也越好。此外,历史教学检测评价也要做到生活化。

总而言之,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唯物史观去认识社会,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