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3 15:41:52
序论:在您撰写空气污染小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亚硝酸盐;亚硝胺;自身防护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44-2
人体每天摄入食物和饮水都会同时摄入一些亚硝酸盐,极其微量的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可忽略,但是在食品来源和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可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增加亚硝酸盐在食品中的含量,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
1 亚硝酸盐污染来源
1.1 肉制品发色剂、防腐剂
原料肉的红色是由肌红蛋白及血红蛋白所呈现的感官性状。肌红蛋白约占60-70%,血红蛋白占10-30%,即肌红蛋白是表现肉颜色的主要成分。亚硝酸盐与肉类中的乳酸反应生成的亚硝酸,亚硝酸分解产生的一氧化氮与肌红蛋白结合生成亚硝基肌红蛋白,呈亮红色;作为防腐剂亚硝酸盐可抑制肉毒梭状芽胞杆菌生长,防止肉制品腐败;倘若不添加亚硝酸盐,肉毒梭状芽胞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可引起食品中毒,这可能是已知硝酸盐、亚硝酸盐有害,仍被允用于鱼、肉、干酪防腐剂的原因。
1.2 蔬菜腌制,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同盐浓度和温度密切相关
食盐为5-10%时,温度愈高,所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随之增加;食盐浓度达到15%时,温度在15-20℃或37℃,亚硝酸盐含量均无明显变化。腌制第2-4d亚硝酸盐含量有所增加,到第7-8d达到峰值,第9d开始下降。所以腌制蔬菜一定要保证盐浓度高于15%,且腌制时间至少为20d。
1.3 蔬菜变质腐败,蔬菜肥料中的含氮物质在土壤中转化为硝酸盐,被菜根吸收
蔬菜在存放较长时间腐败变质,生成利于某些还原菌生长的条件,在还原菌的作用下,硝酸盐被还原成亚硝酸盐,这样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迅速升高。新鲜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低,约1.0mg/kg,而硝酸盐含量高,放置3d后前者含量明显增加。新鲜蔬菜在腐烂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一般都出现亚硝峰现象。亚硝峰的产生主要是由大肠杆菌中的硝酸盐还原酶,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而引起来的。亚硝峰的产生与蔬菜腐烂时间的长短以及腐烂时的温度、酸碱度和水分含量有关。
1.4 其他污染源
某些受污染的水源含相对较多的亚硝酸盐,虽然含量不高,但是亚硝酸盐的毒性是亚硝酸盐的10倍;由于亚硝酸盐呈白色晶体,且味道微咸,误把亚硝酸盐当成食用盐加入食品中引起中毒也是常见的食品安全事故;奶制品中的枯草杆菌可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沸水长时间继续烧煮可使其中的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在一些农村地区苦井水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多,食用苦井水,会同时摄入大量亚硝酸盐而引起中毒。
2 硝酸盐来源
硝酸盐本没有毒,但是它可以在体外被还原菌还原成亚硝酸盐,同时,在人体内,胃酸含量少的情况下它可以被亚硝酸盐还原菌还原成亚硝酸盐,同样对人体造成危害。人体摄入的硝酸盐来源:第一,我国居民摄入的80%以上的硝酸盐来自蔬菜,新鲜蔬菜中含有大量硝酸盐,平均为1979.43ppm;第二,水体中本身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或受施肥、有机物的影响其含量增加;第三,土壤地表层不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不同,含量多的被称为“硝土”;第四,氮肥的施用过多,在铁,钼,阳光不充足,温度较低的条件下,硝酸盐生成量增多;第五,肉制品中也把硝酸盐作为发色剂使用。
3 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
3.1 急性中毒
人体在短时间内摄入较多的亚硝酸盐后,亚硝酸盐把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使血红蛋白丧失运输氧气的功能,使人体神经缺氧中毒,中毒者皮肤粘膜出现青紫斑块,时间较长可导致呼吸困难,中枢神经受损等严重中毒状态,甚至导致死亡。主要症状为口唇、指甲、全身皮肤紫绀,头晕,头痛,心律加快、烦躁不安等。亚硝酸盐能够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六个月以内的婴儿对亚硝酸盐特别敏感。据研究表明,五岁以下儿童发生脑癌的相对危险度增高与母体经食物摄入亚硝酸盐量有关。此外,亚硝酸盐还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造成婴儿机体组织缺氧青紫斑皮肤黏膜出现。一般亚硝酸盐中毒的急救措施为:立即采取催吐、洗胃、给予活性碳吸附、硫酸镁倒泻等措施,若出现发绀、缺氧症状,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3.2 慢性中毒
摄入体内的肉、鱼、奶类蛋白质分解生成的胺类,亚硝酸盐在生物体内还可与胺类生成亚硝胺,它强烈致癌、致畸,致突变。不同种类的亚硝胺在毒性上相差很大,其急性毒性主要是造成肝脏的损害,慢性毒性主要是致癌性。而在很多的加工食品中如腌肉、腌鱼、发酵食品、腌菜、面粉、酒、蘑菇等均发现有亚硝胺存在造成食品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
关于亚硝胺的另一前体物质胺类:含胺量最多的是鱼类,尤其是海产鱼类含量最多,三甲胺和氧化三甲胺的含量可达到100-185mg/100g。此外其他肉类、水果、蔬菜、面包、烟草、饮料、调味品中均可检测出胺。
4 对亚硝酸盐的控制措施
4.1 加强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
由于肉制品生产企业发展规模还不成熟,在生产过程中缺乏相关知识,不了解亚硝盐对人体的危害,乱加、误加亚硝酸盐而引起食物中毒,所以应加强对肉制品从业人员对亚硝酸盐知识的普及,和加强对肉制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完善,政府应组成一个高效率,科学合理的监管体制。
4.2 作好自身预防
不食用来历不明、没有标识的食品、调味品;不食用腐败变质的蔬菜,尽量避免食用隔夜菜;对新鲜蔬菜的处理最好遵循:“一洗、二浸、三烫、四煮(炒)”的原则;且蔬菜买回后最好马上制作当天使用,随着时日增加,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4.3 生产上的防护
合理对蔬菜施用氮肥,在施用时注意铁、钼的补给,尽量在阳光充足,温度较高的地方种植;避免水体受到化工污水的污染;暴晒粮食和饮用水,可以使亚硝胺类物质分解,同时紫外线可杀灭细菌;含蛋白质较易腐败的物质和含硝酸盐较多的蔬菜,需要低温保存;
4.4 在肉制品加工中,要严格符合肉制品加工标准
亚硝酸盐残留量胺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执行,亚硝酸钠在肉制品的残留量腌腊制品类为≤30mg/kg,西式火腿为≤70mg/kg,肉类罐头为≤50mg/kg,在这个范围内对消费者是绝对安全的,在实际操作时通过添加异抗坏血酸钠助发色剂可以大大减少亚硝胺的生成。
4.5 对生产厂家的要求
4.5.1 应崇尚天然,安全的食品生产 很多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导致亚硝酸盐的含量超标使用,有的甚至将工业化工原料当食品添加剂使用,导致了很多不良后果。
4.5.2 研发具有多功能的添加剂 研发可以代替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食品添加剂,它同时具备多方面功能例如代替保水剂、增稠剂的的功能,会对肉制品的工艺操作带来诸多方便。
4.5.3 利用其他食品添加剂的功能改变工艺流程 许多肉制品厂家使用了乳酸链球菌素作为保鲜剂,经多方面实验使用乳酸链球菌素后可以适当减少亚硝酸钠的使用量,同时也可适当降低杀菌温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低温肉制品的营养成分。使用壳聚糖和茶多酚天然保鲜剂不但可以较好的抑止微生物的生存,还能够产生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帮助消化吸收增加人体免疫力。使它们的功能进一步深化。
4.5.4 发展营养、健康、安全的肉食品 这是对食品添加剂的更高要求“三低一高”、功能性肉食品、有机肉制品、特殊营养肉食品等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加强会逐步被接受。
参考文献
[1]王竹天,杨大进.食品安全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汽车、污染噪声、控制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之处,但是我们在享受汽车带给我们便利之处的同时,也要留意它带给我们的麻烦。
汽车排放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汽车鸣笛造成的噪声污染都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的生活,如何防治汽车污染这个问题,是目前比较棘手的问题。
一、汽车污染的几个主要途径
汽车污染途径主要包括汽车的内部污染、噪声污染、尾气污染。内部污染主要指汽车装饰污染。噪声污染包括:发动机噪声、底盘噪声、电器设备噪声、车身噪声。汽车尾气污染是由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
1.汽车的噪声污染
汽车噪声源大致可分为发动机噪声与整车噪声。发动机噪声与发动机转速有关,而整车噪声与车速有关。与发动机转速有关的噪声源主要有进气噪声、排气噪声、风扇噪声和发动机表面辐射噪声,以及由发动机带动旋转的各种发动机附件的噪声。与车速有关的噪声包括传动噪声、轮胎噪声、车体产生的空气动力噪声等。汽车发动机噪声发动机及动力总成噪声是汽车的主要噪声源之一。
为了降低汽车噪声,首先应控制发动机及动力总成噪声。通常发动机及动力总成噪声可以分为两大类:空气动力噪声和表面振动结构噪声。
2.汽车的尾气污染
汽车尾气排放污染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是:汽油(一氧化碳)。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会使人发生气急、嘴唇发紫、呼吸困难甚至死亡。研究表明,人对一氧化碳的承受能力相当高,一个健康的人能短时间承受血液中含量为 20%~40%的一氧化碳的侵袭。虽然对人体无副作用的一氧化碳阈值尚未确定,但长期吸收一氧化碳对城市居民身体健康是一个潜在威胁。
与此同时,汽车所排放的另外两种污染物氮氧化物NOX、碳氢化物HC也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很严重的威胁。
二、控制汽车污染的未来发展之道
1.开发新的代替燃料[1-4]
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替代燃料又作为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与减排温室气体的一种重要措施而受到广泛的重视。要想控制汽车污染最根本和最终的途径就是改变汽车的动力。如开发电动汽车及代用燃料汽车。此途径使汽车根本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污染气体。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有多种新能源被开发和利用。我国的天然气储量很大,在交通减排要求越开越高的背景下,天然气也将作为一种洁净燃柴油机上开发了多种利用技术。
2.寻找新的汽车的替代动力[5]
电动车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驱动电力汽车的电力常见的有各种蓄电池(又称二次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把电动汽车分为蓄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三类。但就使用过程来看,电动车是目前唯一的零排放汽车,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公交、公共场所以及对排放控制有特殊要求的地方。
电动汽车可以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汽车运行时排出的热量对大城市的热岛效应有一定的影响,而电动汽车由于有较高的热效率,单位里程排出的热量少。同时,电动车也可以回收利用部分能量。对电动汽车而言,很容易利用电动机反转时发电的功能回收制动或下坡时的能量,从而使汽车的紧急性更高、性能更优越。
3.使用混合动力驱动装置作为汽车的动力之源
混合动力汽车是由发动机和电机共同构成驱动系统的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是弥补纯电动汽车的不足而诞生的。它的混合动力源主要有各种燃料电池、蓄电池,以汽油、轻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作为燃料的发动机等。实际上燃料电池汽车绝大多数汽车为由电池与发电机并用的混合动力汽车。
4.颁布新的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汽车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人民和政府共同面临的挑战。为治理污染,中国政府陆续颁布了一些法律和条例及相关管理措施,根据法律,有效实现汽车排气噪声的控制与管理。在政府的领导下,企业积极应对社会提供高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环保的号召,提供优质的燃料油,气,提供高效耐用的尾气净化产品。这是相关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也是企业预防和控制汽车污染要尽的责任和贡献
5.依靠群众力量,自觉减少汽车污染
同时,人们应该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节能减排,用自己的行动,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样才能成为最终的受益者。环境污染并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想要治理好它,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况且环保不是一种口号,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依靠国家的政策,指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并通过社会和个人的努力来完成。相信只要人人从自我做起,从今天做起,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那么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流将会再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同时,人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遵守规章制度,节能减排,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成为最终的受益人。环境污染经过长时间造成的,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处理好它的,需要一个漫长的处理过程,依靠国家政策,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指定的社会和个人的努力完成,所以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已。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汽车的噪声污染,尾气污染,并对汽车污染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作者单位:郑州华信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秀莲主编.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技术选择及对策评价》 [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2]蒋德明编.《内燃机燃烧与排放学》 [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熊云.《清洁燃料基础及应用》[J].中国石化;2005.
关键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刘彦飞(196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主要从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专业课。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并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如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的防治原理、过程和方法、主要除尘与脱硫设备和典型工艺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结合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与课程实习等教学环节,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技术管理等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环境工程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总的来看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知识,如燃烧与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气象学、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第二部分为专业基础知识,如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气态污染物控制基础等;第三部分为专业知识,如除尘技术原理、设计与设备,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的原理、设计与设备等。该门课程需要记忆的概念、公式、图表多,涉及的基本原理也较抽象,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直观性差,大量的公式推导也较抽象、枯燥,有时学生和教师的思维不能保持同步,造成部分学生厌学、逃课等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由于条件有限,该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教材选用清华大学郝吉明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本课程共70学时,3.5学分。课程实验由于条件有限,只能开设两门。
教学方式为注入式教学,学生被动地学习,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欠佳。致使教学效果差,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手段上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交替进行。多媒体增加了课程信息量,但课程重点难点不突出 [2] 。
二、校企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本世纪,人才需求表现为从知识型向技能与应用型转变,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如何面对社会新变化与新需求就变得尤为重要。本门课程通过校企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改革,解决了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和就业挑战。因此,如何筛选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如何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培养,如何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训练,对于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加强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教学环节的改革,把理论教学和校企实际工程案例结合起来
在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这一章中,对吸收与吸附的内容讲解上,调整授课内容,这部分知识已在先导课程环境工程原理中进行了详细讲解,只须要在上课时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快速复习即可,同时在课堂复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课后习题的练习学会应用。
在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这章中,淡化书本内容的讲解,一些扩散模式已经不符合实际应用,教材中使用的国家标准已经废止。我们教学中根据国家新制定的标准,通过案例,让学生们在课下自己查找,以作业报告的形式上交上来,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在大气污染气象学这章,第一节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中,我们改变以往教学中老师枯燥的讲解,改为播放英国BBC的记录片《地球的力量――大气》,学生既记住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全球污染与全球气候这章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学生的课程论文来呈现,根据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在期刊网上查找相关的外文文献,然后让他们将这篇外文文献通篇地翻译过来,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为读后感,通过这样的学习既加强了这章内容的学习,又提高了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同时锻炼了专业英语的翻译能力,一举三得。
在其他章节的讲解中,我们始终贯穿把具体的工程实例引入课堂中,通过从设计到土建、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管理整个过程的讲解分析,使学生对整个工程设计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如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为多管除尘器的设计,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是理论计算,学生只知道计算出来的结果,很多时候不知道在工程上的实际意义。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与黑龙江科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在课程设计计算结束后,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多管除尘器实际加工、制造过程,让同学明白了许多设计的细节与设计理念,从而理论联系实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设计兴趣。此外,通过看见了实际的例子,许多同学知道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设计变成产品,让学生们对今后的就业也增添了更多的信心。
(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和改革,实现校企课程实践新模式
本门课程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强化实验、课程设计和实习等教学环节。本课程实习与企业合作的单位有鸡西矿业集团矸石电厂、鸡西城海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鸡西矿业集团城子河矿、鸡西矿业集团双河矿等。在学生进入厂区前,邀请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实习过程中涉及的除尘、脱硫和脱硝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流程、设备布置、处理量、净化效率和能耗等运行概况先作一番讲解;实习过程中,一方面由教师和现场工程师进一步讲解工艺的流程和运行参数,另一方面让学生比较不同实习单位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异同,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实践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学生带入企业,自学成才
通过“压迫法”,促使学生在企业中自己翻阅资料、图书进行自我学习,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通过自我学习、自我理解可加深学习印象,形成的记忆较深。同时通过在企业边学边看,这样不仅可从书本中知道,而是真正意义地弄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平时上课时讲法兰,老师形容了半天,学生依然不是十分清楚。通过PPT演示,学生一下就知道这是干什么的,而通过现场可能有的学生就会好奇法兰上的螺母是几号的,在实际设计中就不用老师再讲。通过实际工程,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学到很多课本中没有的细节。这对以后参加工作,特别是设计工作的学生会有莫大的好处。
此外,我们在企业内学习期间布置了相关的任务,让同学分组记录锅炉型号、运行参数,除尘管道长度,管径,除尘器类型、尺寸、高度、参数,引风机型号、参数和除尘间布置等,通过详细的记录,学生能够体会到一些设计关键问题,同时根据这些记录结果,要求学生把该企业的除尘脱硫设备与布置通过CAD图纸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发现许多原来忽视的设计问题,增强了学生实际设计能力。
(四)建立完善考核体系,以考促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考试分为3部分。一是基础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纸质答题模式,在这部分考试中我们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分析及记忆能力,在题型上除了传统的名词解释、单选、多选、简答、计算等,增加了设计题的题型,更加注重实际地应用。第二部分为课程设计考试,通过每个学生不同的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依据课程设计说明书与设计图纸,采用答辩的形式,问学生3~4个问题,依据回答情况与说明书和图纸质量综合评判学生课程设计能力。第三部分为实践教学考核,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建立首先就是要注重过程考核。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教师的认可后,方可进入实践环节。如鸡西矿业集团矸石电厂实习中,学生须了解工业除尘脱硫的基本工艺过程、设备构造,并已完成相关的资料整理后,通过相关考核过程(如可以组织简单的答辩),才能取得进入该实习项目的资格。
三、结语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校企实践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实践与工程操作能力、较强的项目开发与自主设计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到书中理论是如何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空气质量和健康的关系?
空气污染物主要有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及重金属颗粒和氟化物等。
可吸入颗粒物(PM2.5)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心脏病等疾病;二氧化硫有强烈刺激气味,损伤呼吸器官;氮氧化物对呼吸道刺激更严重,并能使血色素发生硝化反应而失去生理功能,浓度大时可使人死亡;碳氢化合物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些物质被认为是致癌物。
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因素?
北京大气污染特征属于复合型污染,燃煤污染、机动车污染、工业污染、扬尘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并存。且北京西部和北部为山脉,东南部为平原,是典型的“簸箕”状地形。中低空吹偏南风或偏东风时,污染物易在山前的平原地区汇聚,造成市区污染物累积而浓度升高。
治理空气污染,有什么针对举措?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宋国君教授介绍,固定源、移动源、面源是空气污染的三个来源。固定源指燃气、燃煤、燃油,以及工厂的排放,治理对策是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移动源分路上和路下,路上就是机动车,路下包括推土机、打桩机等,治理对策是通过技术让机动车排放更少、提升油品质量、发展混合动力和电动车。面源包括的地面,道路的扬尘,楼面上挂的灰尘,还有外地输送的沙尘等,治理需要将工作逐渐细化,如建设工地土堆一定要覆盖、要洒水等。
治理空气污染需要多少年?
有报道称治理空气污染要20年,甚至更久。但在宋国君看来,奥运会期间的限号等举措在短期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因此治理空气污染应该是事在人为的。试想,有车族都改为骑车出行,短期就可能换来空气治理的良好效果。然而,这种做法并不现实。治理空气污染需要时间,但到底需要多少年要看人们自己的决心。既然我们通常所说的空气污染指的是人为因素的,那么何时能变好就取决于我们的决定。
一、吸烟
据统计,慢阻肺患者中80%~90%是由吸烟引起,而吸烟者中约15%的人将来会发展为慢阻肺,这是一个值得人们警惕的数字。我们知道,吸烟包括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两类。
1996年我国吸烟状况调查表明,14岁以上成年人中吸烟率高达37.62%,以此推算,全国共有烟民三亿多,占全世界总吸烟人数的25%以上。更令人不安的是,30岁以下青年人吸烟率在逐年上升,开始吸烟的年龄提早了三岁,在三亿烟民中未成年者高达500万。
吸烟对慢阻肺的影响是肯定的。研究结果表明,开始吸烟年龄越早,吸烟时间越长,每日吸烟量越多,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率越高。长期吸烟者的呼吸道黏膜易发生鳞状上皮化生,纤毛变短不规则、运动减弱。黏液腺增生肿大,黏液分泌增多,气道净化能力减弱。因此,患者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且不易痊愈。香烟烟雾反复刺激呼气道,可引起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黏液积聚,由此加重呼吸道感染。长期大量吸烟还可引起支气管痉挛收缩、 气道阻力增高等,长此以往最终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同时香烟烟雾还可使肺内弹性蛋白酶活性增强,肺泡弹性减弱,肺组织受损 ,最终导致肺气肿。
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不吸烟的健康者,30岁以后的肺功能指标如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年下降20~30毫升,吸烟者每年下降30~45毫升,而吸烟的慢阻肺患者每年下降80~100毫升甚至更高。换句话说,这就是说慢阻肺患者如果继续吸烟,其肺功能恶化速度必将加快,结果是出现气短时间提前,气短程度加重,生活质量下降,有效寿命缩短。相反,戒烟后FEV1每年下降速度会明显减慢,气短等症状明显减轻,病程恶化速度明显减慢。
二、空气污染
室内污染:室内通风条件差,如做饭、炒菜及冬季取暧时燃烧柴草、煤炭产生的污染物,包含各种有毒颗粒、烟尘和有害气体。此外,居室内吸烟可造成被动吸烟,这些因素都可能与慢阻肺的发生有关。
户外污染:包括燃煤(工业生产及火力发电、锅炉取暖)、汽车排放尾气等引起的空气污染。污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臭氧等进入呼吸道可造成呼吸道黏膜水肿,气道上皮损害脱落,纤毛运动减弱,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导致气道慢性炎症。
三、预防措施
1.实行控烟措施。这是预防慢阻肺的关健。要让吸烟者充分认识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好处,包括戒烟后可以避免罹患许多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如慢阻肺、肺癌、冠心病等。制订并实施控烟的法规,尤其是严禁在公共场所、工作单位吸烟,以保护大多数不吸烟者的健康。
为吸烟者提供切实有效、简单易行的戒烟方法等。
2.减少空气污染。这也是预防慢阻肺的另一项重要措施。要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采用科学的烹调方法,改善室内取暖条件。减少和消除工作场所中的各种有害物质,改进汽车排放尾气装置。增强个人劳动保护意识,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等。
小知识
初中化学是学生启蒙阶段学习的化学。初三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空气》是学生常见的,接触到的具体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开端,在整章乃至整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日后学好化学的关键。
而我在讲授这一节课时,跳出了以往的的僵硬 的知识灌输的模式,而是结合课内外知识,采用实验、讨论、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及各种活泼的形式,用准确、生动、形象流畅的语言加以表述,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急剧上升,在学生认识和掌握新知的基础上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
第一、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 :
本节通过演示实验 :“空气在氧气含量的测定”验证了空气中含 约1/5的氧气,引出人类对空气组成的认识过程,从而导出了空气的组成以及各种成份的体积分数 。阐述了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的现实意义。在学习这一节时,(一)要了解空气组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作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培养自身的创造思维和能力;(二)是要重点掌握空气的组成和各成份的体积分数 ;(三)是要真正的树立起环保意识,要认识到人类过度向大自然索取和排放污染物,超出大自然的自净作用和承受能力时,必然会受到大自然 的报复和惩罚,进一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四)是了解惰性气体演化为稀有气体的过程,树立辩证发展的思想。这四点为本节的教学目标。
其次,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空气是人类、动植物必需的天然物质和生命支柱,在自然环境中由于热胀冷缩会感到风的存在,很多物质在空气中点燃会燃烧,隔绝空气时又会熄灭,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蜡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羽毛在空气中飘动,人类、动植物隔绝空气无法生存,这些自然现象和小学的常识已使学生知道了空气有质量、有浮力,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从化学知识角度来看,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空气的组成,所以空气的组成就是本节的重点。绪论课已阐述过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所以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与分析也是本节的重点。同时通过对人类认识空气组成的历史过程的学习和对科学家探究方法的了解,要逐步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辩证观,培养自身的创造思维和探究科学发展知识的能力,这是本节的学习难点 。当今世界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保护在我国至今仍是一个薄弱环节,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防治大气的污染也是本节学习的重点。
第二、教法及教学特点
1、 sts教学尽可能地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主动亲近自然对周围事物 产生兴趣和爱好,并关心周围的一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实验探索为,灵活并用讲授法、指导阅读法、作业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整个教案按以下过程设计
引出新知 设疑、启发
实验探索
探求新知 归纳小结
引深
应用新知 练习
知识小结
课堂思考
知识拓展 设计家庭实验
课外调查
知识反馈 作业布置
(一)引出新知
通过学生对空气的认识让同学自己回答空气作用,空气的成份有哪些?是谁怎么样发现的?我们能不能回到几百年前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样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成分?这里用简短的设问,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明确了思维方向,激发了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知求欲望, 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探求新知
[增补实验]如右图将钟罩放入盛水的水 槽中,用抽气筒将钟罩内的空气抽掉一部
分观 察有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由于初三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压强知识知之甚少,对下文由现象水面上升1/5,而得出空气体积减少1/5的结论的形成,成为障碍,设计此实验可避开压强知识,让学生自己由现象得出结论:钟罩水位上升是由于,罩内空气体积减少,且空气体积减少多少,水位就升高多少,为下文结论的形成作好了铺垫。
[实验 2-1]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装置如图所示。将钟罩放入盛水的水槽中,以 水面
为基准线,将钟罩水面以上容积分为5等份。在 燃烧
匙内盛过量的红磷,用酒精灯点燃后,立即插入钟罩
内,同时塞紧皮塞,观察红磷燃烧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指导学生以观察现象,及由现象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此过程通过 组与组间的竞答,使学生准确而完整地得出了结论,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如下问题(1)空气中到底有哪些成分,它们的体积分数各是多少?(2)是哪国的哪些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
对于第一个问题中的稀有气体学生知之甚 少,首先我介绍了稀有气体的组成,接着告诉他们稀有气体过去被称为“惰性气体”,原因是由于这些气体不可与其它物质反应,但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通过实验认识到这些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与其它物质反应,才改名为稀有气体,由此启迪学生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
其次,我通过讲解稀有气体的用途:广告牌中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体育场石英玻璃中充入氙气的氙灯,通电时能发出比荧灯强几百万倍的“人造小太阳”,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们回答第二个问题后,向学生介绍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和艰苦历程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号召同学们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 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人云亦云的科学态度。
到此为止,同学们对空气的组成有了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并且知道空气的成分比较固定,特别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断调节空气中氧气和二气化碳的平衡。
再次引出问题:空气的成分是不是一尘不变的?是什么改变了空气的成份呢?由学生自己积累的生活常识和课外知识,抢答出污染空气原因,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污染空气的原因 :有气体和烟尘
在此基础上我作了补充和总结:空气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当人类大量地向空气中排放有害气体和烟尘时,会改变空气的成分,使空气污染 ,从而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和挑战,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对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可分为粉尘和气体,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要树立保护环境、保护大气的意识。
然后我又补充了课外小知识:空气污染实例
据统计,一个 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次,吸入的空气量约10 立方米,大约是每天摄取食物重量的10倍,人不吃食物可以活3-5个星期,不饮水可以坚持5天多,不呼吸空气,短短的5分钟就会死亡,可见,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害 ,它可使人急性中毒。1952年12有份伦敦上空接连几天被大雾笼罩 持续不散。从家庭炉灶,工厂烟囱排出来的烟尘和有气体都被封盖在低空扩散不出去,污染物不断积蓄,浓烈的煤烟和硫黄熏得人们咳嗽不止。成千上万的人急剧发病,患者开始发烧,呼吸困难,皮肤发紫,胸部可以听到水泡音, 短短的几天内就有四千多人死亡。空气污染的教训是惨痛的,它向人们重重地敲响了保护环 境的警钟。
此时同学们再次清楚地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何等地重要,如果不保护好环境历史必然重演 。如何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如何从我做起?学生情不自禁地发表见解。
整个探知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凡是学生能回答出的由学生说,说不完的让学生间互相补充 ,凡是学生自己能归纳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凡是可由学生评价的指路子、出点子、想法子、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积极探索,使同学们在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
(三)应用新知
给出了5道小题,前两题是本节的知识点, 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功, 而后三题重在考察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空气的组成及体积分数,空气的污染源及环保、空气组成的发展史及稀有气体等,所涉及的问题重在观察实验,建立概念,理解和识记知识点,并灵活运用。
题目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原则,重在培养学生和能力
(四)知识小结
通过梳理本节知识空气成分的测定、体积分数及它成污染根源与防治方法使同学们进一步明确掌握本节知识点,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五)知识的拓展
1、思考题:空气成分测定的实验中钟罩内水位上升不足1/5的原因有哪些?目的使部分优生“吃饱”,能力进一步提高,此题重在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 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此题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3、课外调查:通过调查你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分析造成当地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并想一想什么方法可发减少污染?此题使学生真正走进生活中的化学,使学生将课内、外知识溶为一体,由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关心和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知识的反馈(布置作业)
作业的设计紧扣大纲,突出重、难点,并通过系统 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 面,进一步促使他们将知识转为能力。
三、教法及教学特点
1、 sts教学尽可能地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主动亲近自然对周围事物 产生兴趣和爱好,并关心周围的一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是学生启蒙阶段学习的化学。初三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空气》是学生常见的,接触到的具体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开端,在整章乃至整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日后学好化学的关键。
而我在讲授这一节课时,跳出了以往的的僵硬 的知识灌输的模式,而是结合课内外知识,采用实验、讨论、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及各种活泼的形式,用准确、生动、形象流畅的语言加以表述,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急剧上升,在学生认识和掌握新知的基础上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
第一、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 :
本节通过演示实验 :“空气在氧气含量的测定”验证了空气中含 约1/5的氧气,引出人类对空气组成的认识过程,从而导出了空气的组成以及各种成份的体积分数 。阐述了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的现实意义。在学习这一节时,(一)要了解空气组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作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培养自身的创造思维和能力;(二)是要重点掌握空气的组成和各成份的体积分数 ;(三)是要真正的树立起环保意识,要认识到人类过度向大自然索取和排放污染物,超出大自然的自净作用和承受能力时,必然会受到大自然 的报复和惩罚,进一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四)是了解惰性气体演化为稀有气体的过程,树立辩证发展的思想。这四点为本节的教学目标。
其次,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空气是人类、动植物必需的天然物质和生命支柱,在自然环境中由于热胀冷缩会感到风的存在,很多物质在空气中点燃会燃烧,隔绝空气时又会熄灭,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蜡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羽毛在空气中飘动,人类、动植物隔绝空气无法生存,这些自然现象和小学的常识已使学生知道了空气有质量、有浮力,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从化学知识角度来看,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空气的组成,所以空气的组成就是本节的重点。绪论课已阐述过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所以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与分析也是本节的重点。同时通过对人类认识空气组成的历史过程的学习和对科学家探究方法的了解,要逐步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辩证观,培养自身的创造思维和探究科学发展知识的能力,这是本节的学习难点 。当今世界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保护在我国至今仍是一个薄弱环节,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防治大气的污染也是本节学习的重点。
第二、教法及教学特点
1、
STS教学尽可能地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主动亲近自然对周围事物 产生兴趣和爱好,并关心周围的一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实验探索为,灵活并用讲授法、指导阅读法、作业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整个教案按以下过程设计
引出新知
设疑、启发
实验探索
探求新知
归纳小结
引深
应用新知
练习
知识小结
课堂思考
知识拓展
设计家庭实验
课外调查
知识反馈
作业布置
(一)引出新知
通过学生对空气的认识让同学自己回答空气作用,空气的成份有哪些?是谁怎么样发现的?我们能不能回到几百年前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样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成分?这里用简短的设问,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明确了思维方向,激发了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知求欲望, 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探求新知
[增补实验]如右图将钟罩放入盛水的水
槽中,用抽气筒将钟罩内的空气抽掉一部
分观 察有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由于初三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压强知识知之甚少,对下文由现象水面上升1/5,而得出空气体积减少1/5的结论的形成,成为障碍,设计此实验可避开压强知识,让学生自己由现象得出结论:钟罩水位上升是由于,罩内空气体积减少,且空气体积减少多少,水位就升高多少,为下文结论的形成作好了铺垫。
[实验 2-1]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装置如图所示。将钟罩放入盛水的水槽中,以 水面
为基准线,将钟罩水面以上容积分为5等份。在 燃烧
匙内盛过量的红磷,用酒精灯点燃后,立即插入钟罩
内,同时塞紧皮塞,观察红磷燃烧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指导学生以观察现象,及由现象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此过程通过 组与组间的竞答,使学生准确而完整地得出了结论,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如下问题(1)空气中到底有哪些成分,它们的体积分数各是多少?(2)是哪国的哪些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
对于第一个问题中的稀有气体学生知之甚 少,首先我介绍了稀有气体的组成,接着告诉他们稀有气体过去被称为“惰性气体”,原因是由于这些气体不可与其它物质反应,但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通过实验认识到这些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与其它物质反应,才改名为稀有气体,由此启迪学生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
其次,我通过讲解稀有气体的用途:广告牌中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体育场石英玻璃中充入氙气的氙灯,通电时能发出比荧灯强几百万倍的“人造小太阳”,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们回答第二个问题后,向学生介绍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和艰苦历程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号召同学们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 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人云亦云的科学态度。
到此为止,同学们对空气的组成有了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并且知道空气的成分比较固定,特别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断调节空气中氧气和二气化碳的平衡。
再次引出问题:空气的成分是不是一尘不变的?是什么改变了空气的成份呢?由学生自己积累的生活常识和课外知识,抢答出污染空气原因,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污染空气的原因 :有气体和烟尘
在此基础上我作了补充和总结:空气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当人类大量地向空气中排放有害气体和烟尘时,会改变空气的成分,使空气污染 ,从而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和挑战,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对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可分为粉尘和气体,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要树立保护环境、保护大气的意识。
然后我又补充了课外小知识:空气污染实例
据统计,一个 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次,吸入的空气量约10 立方米,大约是每天摄取食物重量的10倍,人不吃食物可以活3-5个星期,不饮水可以坚持5天多,不呼吸空气,短短的5分钟就会死亡,可见,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害 ,它可使人急性中毒。1952年12有份伦敦上空接连几天被大雾笼罩 持续不散。从家庭炉灶,工厂烟囱排出来的烟尘和有气体都被封盖在低空扩散不出去,污染物不断积蓄,浓烈的煤烟和硫黄熏得人们咳嗽不止。成千上万的人急剧发病,患者开始发烧,呼吸困难,皮肤发紫,胸部可以听到水泡音, 短短的几天内就有四千多人死亡。空气污染的教训是惨痛的,它向人们重重地敲响了保护环 境的警钟。
此时同学们再次清楚地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何等地重要,如果不保护好环境历史必然重演 。如何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如何从我做起?学生情不自禁地发表见解。
整个探知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凡是学生能回答出的由学生说,说不完的让学生间互相补充 ,凡是学生自己能归纳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凡是可由学生评价的指路子、出点子、想法子、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积极探索,使同学们在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
(三)应用新知
给出了5道小题,前两题是本节的知识点, 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功, 而后三题重在考察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空气的组成及体积分数,空气的污染源及环保、空气组成的发展史及稀有气体等,所涉及的问题重在观察实验,建立概念,理解和识记知识点,并灵活运用。
题目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原则,重在培养学生和能力
(四)知识小结
通过梳理本节知识空气成分的测定、体积分数及它成污染根源与防治方法使同学们进一步明确掌握本节知识点,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五)知识的拓展
1、思考题:空气成分测定的实验中钟罩内水位上升不足1/5的原因有哪些?目的使部分优生“吃饱”,能力进一步提高,此题重在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 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此题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3、课外调查:通过调查你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分析造成当地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并想一想什么方法可发减少污染?此题使学生真正走进生活中的化学,使学生将课内、外知识溶为一体,由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关心和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知识的反馈(布置作业)
作业的设计紧扣大纲,突出重、难点,并通过系统 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 面,进一步促使他们将知识转为能力。
三、教法及教学特点
1、
STS教学尽可能地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主动亲近自然对周围事物 产生兴趣和爱好,并关心周围的一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