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23 15:05:23

序论:在您撰写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掀起的一股心理学热潮,并在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著名心理学家的大力推动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积极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是心理学进步的表现,它不同于传统心理学以问题为出发点,而是从人的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美德出发,不断挖掘和开发人本身存在的积极潜能和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以人的主观体验、人的积极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为研究内容,提倡用一种更加开放的和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是一门关于人们如何获得幸福的科学,它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学科理念,因此它在不同的学科、不同领域中都可以广泛的运用。人类因创造而得到发展和进步。创造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创造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那么创造力属于想出新想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和东西的一种能力。目前,学术界对创造力的界定较为统一的观点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一个人的创造力与人的个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有无创造成就的取决因素不仅仅是能力的差应,而是取决于人的个性特征的不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今的大学生,成长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成长成才需要,大学生要不断培养提升个人的创造力。大学生思想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对创造性的活动更具有好奇性。因此,需要从一个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挖掘和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1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心理健康是目前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共同关注的两个热点话题。一个人的创造力与心理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创造力在某种程度上是每个人所固有的,而并不是天才的专属,一旦个人的创造性潜力得以实现和发挥,人在心理上处于正常状态。创造力在心理学角度上是属于个人特质的内容。创造不是一项孤立的心理现象和行为 ,而是涉及多种心理活动的艰巨复杂的劳动。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是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包括自尊、创造、好奇心、宽恕、勇敢、热情、善良、爱、正直、领导能力、合作能力、自制、感恩、虔诚等以及这些品质形成和相互作用的过程。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人格特质和品质中,强调人内心存在积极的力量,只有人固有的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的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在讲究消除各种人格问题的同时,也致力于助长良好的人格的积极方面。因此,积极心理学可以通过其优势促进人创造力的开发和发挥。

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其个人特质是息息相关的。冒险性、好奇性、想象性、挑战性作为创造性人格特征,不仅是先天赋予的,同时也更需要后天的积极促进和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促进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开发、发挥。积极心理学就是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激发构成创造力的各种因素。创造力是需要非理性认识能力,包括灵感和直觉能力、感觉能力、表现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猜测能力、幻想能力等;另一类是非理性精神力量 ,表现为一系列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包括意志、需要、动机、兴趣、意向、情感、信念、潜意识等。积极心理学从大学生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出发,通过积极方面去探索人创造力开发的渠道。首先需要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实践的渴望。其次是激发大学生对创造性实践的好奇心、兴趣、热情等积极心理和良好的情绪。最后在创造力发挥的艰苦和复杂的实践中,需要通过勇敢、合作能力、自制等积极因素来激励大学生创造性实践的继续开展。创造性实践是史无前例的,需要勇于开拓的精神。因此,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科理念、实际运作、研究主题是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有利借鉴和运用的有效媒介。

2 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意义

2.1 积极心理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质就是一种创造教育。创造教育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进行与培养创造性人格的要求相适应的一系列革新。根据人的创造力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结合体的心理学特征 ,学校教育的最高境界乃是使充分发展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达到美妙的功能藕合。因此,帮助大学生塑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是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前提。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通的大众群体,大学生群体的大多数是普通正常的人。一个具有人格障碍、情绪不正常、心理异常和心理冲突等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要在艰难困苦的创造性实践中有所实现是不可思议的。积极心理学是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发挥积极预防、积极治疗和积极增进三大功能,运用目前心理学较为完善的手段和方法,通过积极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勇敢、合作、希望等健康心理,并促使大学生在积极的心理因素的激励下产生创造的能力和有创造性的思想意识,并付诸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

2.2 积极心理学有利于挖掘大学生创造力的潜能

创造力是每个正常都有的一种能力,并不是天才人物的特异功能。人的创造力潜能最活跃的时期是20到25岁之间。当代大学生,正值青年的活跃时期,是发挥潜能的大好时期。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性地认为神秘的观点、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认知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以及综合的观点是创造力的来源,这些创造力来源是在人潜能驱动下产生的。创造力培养应包括创造性认知行为和创造性情意行为,即创造性人才应具有创造性个性,它包括性格上的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等。而这些认知行为和情意行为是个人因素和外界因素共同促成发生发展的,从而形成了人创造力的潜能。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不断发现和挖掘人本身固有的积极潜能,通过运用潜能自测,积极的心理暗示,团体拓展训练、积极体验等路径,运用大学生潜能的暗示培育法、循序放松法、尝试未知法、释放训练法、头脑风暴法、原型启发法等一系列方法,激发大学生、求知、研究、管理和发明的意识,不断挖掘大学生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潜能。

2.3 积极心理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造力的实效性

人的创造力是不易被量化的抽象性实践活动,需要在实践中展现出来才能体现它真正的价值,这也是大学生创造力自我实现的证明。一般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创造力之间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关系 。例如 ,有研究指出:自我实现和其他人格变量如态度、动机、价值观、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等 ,可以预测是否具有高创造性的能力。积极心理学从开放性和欣赏性的角度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挖掘大学生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其根本目的是这些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因素作用于大学生成长发展以及实践运用过程中去。积极心理学通过运用各种路径和方法,鼓励大学生将这些积极因素内化为自身的优良品质、积极的人格特质并形成高层次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对创造的乐观态度、正确的动机、积极的价值观、自我控制等积极特质进行运转,利用各种积极条件和积极的成长环境,提倡大学生是生活、交往、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和开拓,不断挖掘和展现自我的创造力。

3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在培养大学生创造力中的运用探索

积极心理学中的期望激励、榜样激励、暗示培育等方法的运用,可以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

(1)期望激励法,也称为愿景鞭策法。积极心理学认为,期望激励法是利用受教育者对所追求目标或结果的期望心理来调动受教育者积极性的一种方法。利用大学生的积极潜能和积极的人格特质对大学生进行客观期望和自我期望动机的确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是与其期望值息息相关的。积极心理学的期望激励理论认为,要使大学生创造力得到充分挖掘需要一定动机,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并从满足回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创造力形成和发展外在动机。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需要出发,结合学生实际特点,通过设置正确的目标导向、激励机制、评估系统,调动大学生为实现开发创造力目标获得奖励和满足而不断努力的积极性。

(2)榜样激励法,是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常用方法。它是用先进的榜样人物和典型模范的通过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激励和影响受教育者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想和追求的一种方法。榜样人物和典型模范是具有鲜明的积极的人格品质、美德的人,他们在各自的实践中都发挥了各自的创造力并作出了作出了许多有创造性意义的实践活动,并且这些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意义和作用。这些先进人物创造力带来的创造性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可以激励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发挥积极创造力潜能。

(3)暗示培育法。在心理学的角度是上说心理暗示的方法,在积极心理学的具体运用中称为积极心理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来源是形式多样,它既可以是想象力、好奇心、灵感等潜能,也可以是专业学习、日常实践和训练习得的一种潜能。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大学生把潜在创造力潜能力通过暗示的方法鲜明化。在暗示培育法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有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两种具体方法。自我暗示,就是大学生利用心理语言来暗示自己的方法,通过自我谈话、音乐、图片等作为自我暗示的心理语言,并形成强烈的心理优势,引导潜在创造力的激发。他人暗示是相对自我暗示的主导者不同而言的。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时,运用导语、展开想象、引入体验等方式挖掘大学生创造力的潜能。

积极心理学在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中方法还有很多,如头脑风暴法、循序放松法、尝试未知法等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培养大学生创造力。因此,积极心理学在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过程要继续研究不同的有效可行的方法,才能不断地优化形式多样教育方法并切实在培养大学生创造力中产生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斯萍,刘建华,陈以民.大学生心理发展辅导[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1) :212.

[2]陈冬梅.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学分析[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3).

[3]盛红勇.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7(2).

[4]罗晓露.大学生心理健康、创造性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的模型建构[J].心理科学,2009(5).

[5]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积极心理[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5):239.

第2篇

1文献综述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在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迅速发展,在各个学科和学段的教学中被广泛采纳。在语言学科中,合作学习促进了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有利于提高口语交流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并锻炼团队协作及人际交往能力。然而,合作学习往往依靠任务关联、条件关联、成绩关联等主体外在的因素,促使小组成员彼此互助,缺乏内在动机。并存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问题。另外,内向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容易处于弱势;性格暴躁的学生,容易引起冲突与争吵。能力差的学生存在心理压力;能力强的学生控制小组活动,妨碍了成员的平等参与。懒惰的学生不积极参与活动,而直接利用小组成果;积极的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产生抱怨心理。最后,大锅饭式的奖惩机制对小组中能力强而又积极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了积极心理学的潮流,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Sligman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促使人们把关注的焦点从修复生活中最坏的东西转移到建立正面的、积极的品质”。1998年P?L?Fredrickson将人的情绪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情绪有愉快、兴趣、满意和爱等,消极情绪有悲伤、失望、焦虑、抑郁、愤怒、忌妒等,并认为积极情绪可以构建和增强人的生理、智力和社会资源,而消极情绪则限制这种能力的发展。Hillson和Marie认为人格特征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人格存在两个维度:正性的利己特征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西南大学李自维(2009)的研究显示,专家和大学生都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积极品质包括:乐观、自信、诚信、团队精神/集体感、责任感、宽容、积极心态、勤劳、信用、创造力。

综合以上理论研究,课题组认为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合作式英语学习中,能够改善合作学习的状况、体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并在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实验研究。

2研究设计及研究过程

2.1研究问题

用积极心理学干预合作式英语学习,(1)小组合作程度是否提高?学习风气是否改善?(2)小组的学习成绩及表现是否改善?(3)个人对小组学习活动的体验是否改善?

2.2研究对象

实验在某高校英语专业一年级的两个行政班的《综合英语》课堂进行,课程由同一位教师担任。每个班32名同学,均由29名女生和3名男生组成,各分为5个小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两个班的共3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了积极心理干预,并选定另外3个小组作为对照组,未进行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按特征进行了匹配。实验组1(以下简称实1,6人)与对照组1(以下简称对1,6人),均为原本合作学习状况就比较好的小组。实验组2(以下简称2,6人)与对照组2(以下简称对2,6人),各含一名尖子生,他们在合作中不够积极。实验组3(以下简称实3,7人)与对照组3(以下简称对3,7人),均包含3名男生和4名女生。除了这些特征外,配对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情况基本平衡。另外的4个小组,基本情况不匹配,不便对照研究,故被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共计6个小组,38人。

2.3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

课题组主要运用师生座谈,学习日志等形式与小组或是个体进行沟通。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堂观察也通过教学日志进行了记录。学生的合作学习状况通过课堂活动成绩记录得到体现。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干预前,教师已在两个班组织了四周的合作式学习活动,包括三篇课文难点问题的探讨和三次词汇接力赛活动。之后进行了第一次问卷调查。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学期中教师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干预实验,为期分别为两个月和四个月。之后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过程中,课题组除了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合作学习状况进行了对比,还对实验组在干预措施实施之前与之后的学习状况进行了对比。

3干预过程、结果与讨论

3.1问卷结果的对比

从表1表2看出,干预前,38名研究对象中,对合作学习的正向评价与体验占71.84%,这是合作学习得以开展的基本保障,但是,负面的和较为负面的(选择“一般”的)仍占到27.15%,这种状况有待改进。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干预后,正向的评价与体验上升到85.27%,负面的和较为负面的下降到14.74%。当然,这些变化的促进因素还包括学生对合作学习的逐步适应。

3.2干预过程与两次访谈

通过第一次问卷之后的访谈和前四周的课堂观察了解到:实1与对1(见表2.,下同)的组内关系融洽,合作状况良好,合作体验也较好。实2与对2中的两位尖子生性格较为孤立,不信任小组成员的能力,喜欢独自学习。这给小组的整体气氛带来了不利影响。实3与对3中的男女生均存在距离感。男生课外活动多,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不足,合作学习中默不做声,造成女生对本组的竞争力缺乏信心。

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学期,教师针对实验小组的不同特征进行了不同的积极心理学干预。主要从小组内积极环境的构建,积极情绪的营造,相互督促建立良好习惯,坦诚交流,享受共同奋斗的过程,以及寻求积极的转变等方面进行干预。对于实1,教师引导他们不断设立更高目标,不断进步。还让他们总结小组合作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与两外的两个实验小组分享,他们的愉快体验也感染了另外的两组。这样的交流也加强了小组间的交流和互助。对于实2,教师多次与尖子生座谈,帮助其认识到自己对小组的重要性及小组的积极环境对自身学习的有利影响。激发其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小组共同进步,体验其中的收获与乐趣。此外也与其他成员进行了分散的及集体的座谈,帮助其树立包容心。还抓住进步的点滴与小组一起总结,引导其体验发挥各自优势协作攻坚的乐趣。对于实3,教师一方面鼓励全组化不利为有利,体验男女搭配的学习乐趣;另一方面激励男生发挥“力量”,鼓励女生发挥细心的优势,督促提醒男生为小组活动做准备。合作学习一见成效,教师就组织他们进行总结,体验成功乐趣。除此之外,教师还把三个实验组的日志在他们之间传阅,点点滴滴汇聚成了正能量。

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干预,第二次访谈显示:实1与对1合作状况和体验均良好,但实1曾在词汇接力赛中两次取得满分,对1则没有。实2的组内关系变得融洽,在尖子生的带动下,组员都对自己要求较高,成绩较好。而对2的尖子生越来越受到排斥,越发固执,合作场面冷清、敷衍。实3的积极情绪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教师几次发现他们利用午间一起学习。合作学习的效果也立竿见影。男女生无隔阂感。男生积极多了,女生也为本组的进步感到高兴。而对3中的男生经常忘记任务,合作中处于游离状态。女生在讨论中干脆撇开男生,而在词汇接力赛中他们一蹶不振。

3.3成绩对比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成绩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对比组除对1外,其他两组几乎原地踏步;除实1没有与对1明显拉开差距,实2比对2、实3比对3都有明显优势。这也说明,积极心理学干预的重点对象应该是合作学习问题较为突出的小组,并要抓住其主要矛盾。另外,实3虽然也有较大进步,但仍落后于实1、对1和实2,仅略高于对2,这说明,男女混合组应成为将来积极心理干预的重中之重,并应给予更多帮助。

4结论

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发展 新研究 方向

引言

随着通过生化技术来治疗心理疾病和情感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和心理对抗运动的研究兴趣也逐渐增大。而最早意识到积极心理学作用的是:马丁・赛里格曼博士,它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鼻祖,并且用了40多年的时间致力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却忽视了精神追求,因此负面心理纷至沓来。与此同时,传统的心理学中的诸多理论把人过于机械化,忽略了人内在的潜能和主动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以及研究层面

1.积极心理学简介

在过去10年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其研究以及应用合理的囊括了人类经历的精神层面曾经被视为消极的、不成熟的、甚至是病态的心理现象已经不再为人鄙视,而更多的心理学专家对其表现出了积极地态度。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地品质,它与消极心理学对立而生,相对于消极心理学的负面、低落,积极心理学能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能,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生活更加的幸福安定。积极心理学本身利用了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及发现的问题

单就目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三个层面上来研究其对人产生的影响。

首先由内而外,在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其包括:幸福感和满足感、希望和乐观主义,以及快乐和幸福。而研究表明,人类的各种积极情绪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往往在体验一种积极情绪的同时,也会间接的感受到其他的积极情绪。

单就个人而言,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天赋、智慧等等,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在群体的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公民美德和使公民更具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以及民间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责任的媒体等等。

在对积极心理学产生的条件做相应研究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了诸多矛盾的问题。例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积极的心理学强调获得积极情绪,必须存在快乐、满足、幸福等必要因素,但是中国古人却留下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名言,而一些常识也进一步证明,有些成功,也要面对负面情绪的积累,而长期处于优渥环境下的人,反而丧志,所以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间如何转化?如何塑造更健全的人格? 这些也给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这也有待专家们的进一步的探究。

二、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1.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完善心理学理论体系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并不是全新的流派,它是将以前各种专业研究中忽略的积极心理元素整合在一起,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创新,促进心理学分支中人性积极层面的发掘。如今,积极心理学被越来越多的群体所重视,逐渐成为当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所以积极心理学发展的研究,有利于构建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同时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从而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及水平,使之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匹配,由此带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2.积极心理学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的对象是个人,而且其关注的是人的优点和价值,关注正常人人性中的积极的成分,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人心理状况,更有利于展开积极的干预和诱导,以促进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从而更好的建立健全人格。

3.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对于传统研究技术的沿用,促进其更新变革。

从某种角度来说,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消极心理学研究过程中碎片化的整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继续沿用了消极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例如:问卷、访谈、实验等,但是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变革,研究方法更加的标准、醇熟,从而使研究方法更高的服务于心理学研究体系。

三、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遵循当前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访谈,实验等各种方法,同时中间还融合了人本主义思想。积极心理学倡导探讨人的美德、爱、宽恕、感激等各种积极的方面,引导人们不断的发现自身长处,使普通的个体对社会及生活充满积极情绪,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从某种意义上来来说,积极心理学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空档。

但是换言之,积极心理学也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新鲜事物,在以前的心理学研究中,就已经存在了积极心理学的元素,只是它们当初相对的分散,没有被整合成一个整体,虽然西方学者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振奋人心的结论,但是上述研究中发现的矛盾及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参考文献

[1]曹爱红,陈晓芳,宋惠佳.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方向及价值核心.[J].心里科学进展,2008,5(9):30-37

[2]严文斌,宋佳鑫.社会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支持和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5,11(8):56-69

第4篇

关键词: 心理学 教学方法

1、优化课程结构,让学生迅速融入教学过程

作为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心理学,应做到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的纵向有序及同层次学科的横向结合和有机联系。要以快速高效地提高幼师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素养为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材结构。教材的结构是幼师学生形成心理学认知结构的依据,教材的结构与现实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越接近,就越易使幼师学生将所学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

从幼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幼儿心理学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幼师心理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到幼儿园多看、多听、多想、多用,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即调查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形式,调查问题有哪些,调查步骤如何,结果如何分析等等,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在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不仅掌握了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还懂得了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提升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对幼儿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了解。遵循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用事实说话、用科学说话。帮助学生学会选择行为样本,进行客观测量和标准化测量。让学生从幼儿的活动中去发现一些有趣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成的量表进行测量,也能根据一定的测试目的和要求设置和编制出简单的心理测试量表,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邀请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成绩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学生介绍经验与成就,跟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沟通,取得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这种亲临现场、亲临其境、亲临教师的实践的教学方法,不仅提供了心理学中“教”与“学”背景知识的融合,而且锻炼了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了心理学教学的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培养了学生初步应用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和方法来设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从而巩固、理解、运用和消化已学过的心理学理论知识。

3、坚持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向学生讲清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幼师心理学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以大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独立地去获取知识,而不是向他们灌输知识。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难点,教师再给以重点讲解。在教学中要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借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便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有效地做好知识的传递工作,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还要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课程学术报告,介绍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前沿和最新成果。以报告为契机丰富课程学习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积极吸引学生参加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第5篇

 

随着国内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在其中的地位不断走入上升趋势,高校内的学生也逐渐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因此应将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学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以寻求相互适应的方式[1]。健康的心理教育学是引导学生完善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高校心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现代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呈现出两种原因造成心理学教育在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未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一方面,在高校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在课堂中将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简单而又毫无色彩的讲解给学生。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心理学教学来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将心理状态进行部分分析和理解,同时使学生对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更够做到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另一面,在高校心理教学中,教师仅是要求中学生凭借单一性对其进行掌握和学习,例如全面性的学科系统、心理学教育理念的准确度以及对相关内容知识有条不紊的清晰度等。换言之,当前的心理学教育过于重视形式方面、思维逻辑等方面的统一,而忽视了心理学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当前的教学模式难以增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提高心理学教育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致使我国社会现代化事业走向全面的发展的新单路,因此,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全方面要求也随之增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对国家、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和认识给予过多重视,而忽略了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对自身能够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在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对于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心理素质教育做出重点说明,缺乏合格心理素质的人才综合素质的是不健全的,尤其是高校中的教师肩负着培育当代中学生高素质的责任,并对未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因此,心理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教育,避免社会言论、事件、思想等负面方向内容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应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和整理心理调节问题的能力给予扎实的掌握。因此,增强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高等学校中,心理学教育不被学生重视,对其投入的精力较少,但是心理学教育对于学生自身在未来从事教育行业、以身作则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严格高校教师拥有健康、乐观、积极地心理素质,加大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力度,促进师生的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以便自身适应未来的发展。

 

三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①对学生进行高尚情操的培养

 

由多种高水平节操组成的综合体是高尚情操,其价值观组建的基础,也是个性构成的主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高情操的培养,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是指人们的行为与言论符合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在人们认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与人的求知欲望、好奇心理等紧密相连成为理智,其是人们进行认知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对理智的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的掌握,继而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求职欲望。

 

②为学生打造健全的人格。

 

在心理教育中,人们心理状态的综合反映称为人格,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是健全的人格。在某些方面来说,健全地人格比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重要,因此,在心理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带带学生的人格教育,继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基础是自我认知,心理的个性特征是人格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身拥有健全的人格的前提是经过心里个性教育培育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提高[3]。自我认知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将其与自尊、自强相结合,进行全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学生个性的成熟,以达到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建立。

 

③ 高校教师对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进行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将以育人为本作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以往只关注书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高校教师应将传授知识和育人为本的作为教学的根本,具有全面能力、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在未来发展的社会道路中适应社会的需要,对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际训练,将各种运用能力融合在对心理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④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迄今为止,心理教学一直处于对理论和概念浅显的分析上,使得学生对心理学的理解仅停留于抽象的定义等表面内容,造成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致勃勃态度变成味同爵蜡,并逐渐认为心理学教育毫无意义。导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根据心理学书本的内容制定的教学方案,另一面是教师在教学中值注重理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实际情况的必要性。因此,教师应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充分发挥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趣。

 

总结,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得到增多,因此高校应切合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意志力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继而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够顺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

第6篇

一、政治课中运用心理学的目的

高中政治课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但在当前的政治教学中,学生觉得政治课没意思,政治课给学生的印象就是空洞的说教、枯燥的练习和机械的背记,以致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如果在政治课堂中得到合理运用,那必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积极接受所教内容。

二、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方法

1.角色渐变法。教师通过改变被动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者的角色向主动学习者的角色渐变。一是变被教为互学,在这里则体现了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如在讲课过程中我经常将时事政治作为讨论话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限定时间,每组讨论各自的观点,选出代表最后做出发言,我会在最后给予总结做出结论。或我在分享完以后,给学生一些更宽的想法。头脑风暴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当然这种方法是要控制的,否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浪费时间。二是变被评价为参与评价。

通过角色渐变法,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害怕评价转为主动评价,与老师和家人的关系有所改善,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对学习计划和学习过程有很大的帮助。

2.激励法。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心理学认为及时、适当的激励可以使人的能力发挥得更好。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轻视的重要方法。运用激励法要注意时机性、针对性、发展性。这种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在教学中就基于这种理论增强教学效果。

第一,满足学生的友爱和归属需求。在生活中,人都有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愿望,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友爱,并有所归属,得到承认。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就是指个人对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爱包括教师给学生的爱、学生给学生的爱和教师接受学生的爱、学生接受学生的爱两个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不能简单地就教而教,而要搞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应该有感情和爱的因素。

第二,满足学生受尊重的需要,在赞扬、民主中激励学生。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采用多种激励因素,多安排有挑战性(有一定难度而不是高不可攀)的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成就,在学校和家长及社会的配合下,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消除学生的不满情绪和态度。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和肯定,让学生经常听到老师激励的语言:“你的看法很独到”;“你的知识面很广”;“理论联系实际”等。

在课堂中应用激励法,可以鼓舞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使学生更多地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观察:学生是否注意教师?课堂上是否主动回答问题,等等。通过观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当然,教师既要观察所有的学生,同时又要观察同一学生在不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便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全面情况。动机越强,努力越大,热情越高。动机决定了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主动从事某种活动并坚持下去。良好、适当的学习动机最终将促进学习行为的改善,提高学习能力。

三、政治课教学中结合心理学理论的作用

政治课教学中运用适当的心理学理论会给老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变化,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1.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学习心理品质。通过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效果。学习动机是有效进行学习的前提,但学习动机的巩固和发展又依赖于学习效果,学习效果虽然是客观的,但对它的评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观标准,但是,学生对它的感觉有主观性。因此,教师应掌握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1)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2)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3)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4)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良好、适当的学习动机最终将促进学习行为的改善,学生更愿意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并克服某些困难,完成任务。

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的激励方法能够满足学生渴望成功的需要,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评价模式,提高学习能力。

第7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并倡导的。[1]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如何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受教育者走向幸福。幸福感是一种心理的感受,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全面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状态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追求幸福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一、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积极心理学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孩子衣食无忧,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日益丰富,理应快乐幸福。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却出现了心理失衡现象。多年来,高校的心理老师想尽一切办法处理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疲于应付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危机。在消极的“问题”心理学导向下,大多数心理没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发展需要被忽略了,影响了他们追求和感受幸福的能力的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家们发现,积极教育中的“幸福计划”可以有效减轻青少年绝望感,提高乐观情绪,可以有效减少和预防焦虑;可以减轻行为问题,如攻击行为问题、网瘾等,而且它对不同种族背景的孩子都起作用。因此,积极心理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可以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更加充满积极的能量,指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2.积极心理学是构建和谐社会,增强人民幸福感的需要

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要实现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和谐离不开积极的情绪、积极的品质、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自我、积极的关系、积极的改变。当社会处于稳定和繁荣时期,人们将会更加关注个人、集体和社会各层面的积极品质和美德;而对积极品质和美德的关注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繁荣与富强,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取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2]幸福和幸福感既包括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和安详,也包括积极因素的状态,如沉浸或欣慰。积极情绪为我们提供了创造更好的关系和显示更强生命力的机会,促使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更宽容的思考,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思想和行为更富有创造性和灵活性。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情绪改变着人们,帮助他们成为良好的自己。处于最佳状态时,人的寿命最长。[3]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幸福课,就是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的课程,幸福课在高校的普及,将对促进社会的和谐与人民的幸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心理学有三大使命:(1)医治精神疾病;(2)使全人类的生活更有效率、更充实、更完善、更幸福;(3)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4]二战以后,心理学更多地关注人的消极方面,全世界的学校心理教育都把主要目光放在发现和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方面。这种消极心理学导向的学校心理教育忽略了学生的独特的积极品质、自我实现以及社会发展。积极心理学指出:预防是为了避免问题的产生或者为了尽早搞清楚问题而缩小问题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所采取的措施。促进健康则是指通过增加个体的能力,以便使他们自觉去采用那种能增强自己生活质量的生活风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把工作重心落在预防和促进上,在兼顾解决心理问题和预防的基础上促进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积极地引导,使每一位大学生掌握并能有效运用心理调适方法,产生对过去和现在的满足、幸福的体验,对未来抱有希望和乐观的态度,增强生活幸福感,并发挥自我力量和潜能,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二、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提升学生的个人优势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应只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而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上,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发掘学生自身具有的优势与潜能。心理老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心理可能存在的问题,还要发现学生正向的力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通过美德的发掘、积极品质的培养等途径帮助他们获得或激发积极的力量从而克服现实中的诱惑和困难。让学生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生活目标,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关爱生活、关爱他人,学会接纳自我、接纳他人,使学生能够面对挫折时充满希望,具有应对逆境的心理弹性。教育学生利他、善良,遵守社会规范,接纳社会,学会体验幸福生活。只要将目光锁定在学生的积极面,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个体,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以赞美的方式告诉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带着美德和优势去生活和学习,这可以成为每一位学生一生享用的财富。

2.诱导学生的积极情绪

诱导积极情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积极情绪诱导对个体心理健康起作用的核心在于这种方式能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源其实就是心理能量,它主要用来支撑一个人产生或进行名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及外在行为。诱导积极情绪可以扩建认知领域的功能,扩展注意范围思维的多样性,改善对挫折及失败的认知,提高抵抗压力和逆境的能力,以及从消极状态中恢复的能力;还能扩建个体的生理资源。诱导积极情绪能增加人们对熟悉人的信任感,甚至还能扩建积极品质,诱导和增加乐观主义、宁静、自我恢复能力等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品质的形成。

3.在目标定位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功

美国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学生学业与人生成功的基础与关键,并认为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够保证学生学业与人生的成功。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上是以成功为导向的,更多地关注学生内在力量的增加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关注为学生的成功提供恰当的指引。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遍存在以问题导向为主的现象,较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关注学生积极因素心理品质的培育以及对学生成功的指引。这种问题导向为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与工作范围,并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我们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的成功与幸福,并为他们的成功与幸福提供指引。把心理中心从“心理垃圾的处理站”变成“心理能量的加油站”。

4.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基于发展性的有利因素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所提供的强有力的、积极的影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运用多种策略来培育发展性的有利因素,通过建立并增强外部的与内部的有利因素,在学生身上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并帮助学生在学校取得成功。

一方面通过增进并关注外部有利因素,帮助学生们获得支持、认同,使学生在学校里能体验到支持,获得一种尊重、认可与价值感。明确父母和学校的期望和行为的边界,使学生提高对自己的期望。另一方面建立并增进内部有利因素,帮助学生设置合理的成绩期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完善学生的个性,培训积极因素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计划与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化品味、情绪控制技巧、抵制技能以及和平解决冲突的能力;让青少年能将自己视为积极的个体,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三、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普及幸福课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是关注人类潜能与优势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幸福课是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关注人类优势与幸福,帮助人们快乐与幸福的课程。幸福课在大学的实践首先是赛里格曼于1999年从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开始的,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充分的肯定与发展。我国高校的幸福课应该致力于关注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积极组织六大主题。[5]在课程设计层面,应该注意尽可能地进行创意设计,让参与者能够获得参与课程的惊喜;课程设计与校园文化、学生生活相适应;对课程的目的、概念以及针对哪项积极能力,应有明确评估;课程配套工具、操作流程以及教学效果应能重复检验;可借助专业心理公司生产的团体活动器材。

2.评估积极的大学生心理资源

国内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年来,传统的做法是,当新生入学的时候,做心理健康状况的普及性测试,主要选用的量表如UPI、SCL-90,都是筛查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出有心理危机和心理问题的同学,供心理老师选择性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问题咨询。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他们需要揭示出正面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扬长避短,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品质。随着我国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运动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国内很多学者也在研究怎样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系统评估。目前,国内心理专家根据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吸收中西文化的精髓,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多维结构通过心理统计学的方法建构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科学性高、实用性强的测量工具。为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朝积极方向转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7]

3.积极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方面,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l)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类最好的正向力量;(2)用积极的力量培育与强化来取代个案的缺陷修补;(3)发挥人类正向或积极的潜能,包括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快乐、生命意义等。[6]积极心理治疗的特殊之处在于治疗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治疗者与患者之间的媒介,强调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最终成为环境的积极治疗者。只有内在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中的消极因素才能被抑制。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大学生心理咨询不必过分纠结于过去的创伤和问题,而要充分激发他们积极的心理能量,最大限度地去发现和发展自我,开创美好的未来。

4.激活学生心理组织的积极因素,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有助于发挥人、团体和机构的最佳状态或功能的条件和过程的一门科学”。它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组织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优势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协会,班级里都有学生心理委员,他们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助手。我们可以给他们上幸福课,教给他们做积极心理团体活动的方法,激励和引导他们的积极情绪,通过团体心理活动课的推广,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心理优势的发展。通过在学生心理组织中建立心理支持系统,进而在班级里进行推广,加强同学间的心理支持系统,从而构建心理危机的积极预防体系。

5.建设幸福教师工作室,促进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受校园环境影响,与教师心理品质有紧密的联系。中国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很少让学生感到愉悦,当学生感受不到校园生活的愉悦和求知的乐趣时,厌学问题随之而来。高校教师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职业压力,如果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没有积极地调整和应对策略,就会引绪衰竭、非人性化、低成就感等倦怠现象,如果学校里没有积极的心理援助,就会导致教师心态失衡、产生怨职情绪、缺乏爱心和耐心、创新力丧失等,从而影响或降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心理教师不仅应当与本校教师建立协作关系,还应该通过师资培训、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师团队活动等致力于促进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创建师生共同拥有的幸福的校园生活。

参考文献:

[1] Int.http:///view/911556.htm.百度百科.

积极心理学.

[2] [美]Alan Car.积极心理学[M].郑雪,等(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美]芭芭拉·弗雷行昊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 王

珺(译).积极情绪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0:25.

[4] 宋风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的构建[EB/OL].Int.http://.cn/

Conference_7429511.aspx.

[5] 阳志平,等.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6] 百度百科.积极心理学(EB/OL).Int.http://baike.baidu.

com/view/911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