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法与教育方针范文

时间:2024-01-22 15:44:20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法与教育方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育法与教育方针

第1篇

关键词:“诊所式”法律教育 职业教育 中国法律教育改革

一、中国法学教育先天不足

中国法学教育从1978年恢复以来,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各高校专业全面发展,多层次的法学教育和法学院系大量涌现,法学教育成为今日中国的一门热门学科。然而这30多年来,中国的法学教育并没有经历任何重大的改革,仍受前苏联法律教育模式的影响,课程设置依旧比较陈旧,近十年以来才逐步与欧洲大陆的法律教育模式靠近,但法律职业规范化的道路却走得相对比较缓慢,现有法学院系在法律职业实践教育上“先天不足”。

二、诊所式法学教育概述

针对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实践技能培养的不足,诊所式法学教育为法学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参考。“诊所式”法律教育又称为“法律诊所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或“临床法学教育”(Clinical Program),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法律教育家Jerome.N.Frank提出。它借鉴了医学院学生长期在诊所里从事临床实习,从而在实践中学会诊病和治疗的医学院教育模式,倡导“在行动中学习”的教育理念,强调在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技能。一般认为,“诊所式”法律教育即“将学生安排在直接面向社会从事法律服务的法律诊所中,通过让学生承办真实案件,面对真实的客户和真实的对方当事人,以及教师在学生办案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掌握办理法律案件的技巧和技能,了解什么是法律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从而为培养高水平的法律人才打下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诊所式法学教育经常又被称作“通过实践学习”。历经4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美国的法律诊所教育已成为一种成熟和成功的法律实践教学模式。美国绝大部分的法学院都设立了法律诊所教育课程。在欧洲、非洲、亚洲、南美洲等一些国家的法学院中,法律诊所项目业已开始生根发芽。

三、诊所式法学教育是对中国法学教育的有益参考

1、正确定位中国法学教育的目的

中国法学教育应当正确定位其教育目的,摒弃以往空泛而不切实际的“精英教育”、“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定位,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型教育。作为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其目标就是要面向社会,培养出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法律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鉴于司法系统进入门槛的提高,法律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也从原来的公、检、法、司等国家司法工作人员调整为社会自由法律职业者。这种职业的定向性也要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采取实践性教学方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学目标着重于学生法律职业技巧的形成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教学重心,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相关法律实践技能的训练,更是包括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案件中,由学生扮演“准律师”的角色在真实的具体案例中解决问题并磨练技能。“法律诊所”教育案件材料具有真实性,学生通过办理真实案件,可参与案件的全部过程和细节的处理,实现教学方法上的互动性,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能培养学生的判断力、职业责任心。

2、健全法律系学生实用技能训练机制

“诊所式教学”及其衍生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现代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的规范化组织管理是发挥其功能的重要前提。“诊所式教学”建立了比较完整、科学的管理制度,比如《诊所式教学管理条例》、《主讲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共同辅导、讲评、评分制度》以及《诊所式教学资料管理制度》、《诊所式教学记录制度》等等,以实现诊所式教学的规范化运作。因此在高校法学教育中充分应用“诊所式教学”必能为健全中国法律学生实用技能训练机制作出有益补充。

3、健全法律系学生技能考核机制

传统法学教育除了教学方法外,考核方式也与诊所法律教育存在难以衔接的地方。传统法学教育一般以向学生提供结论性的知识和标准化的答案为主,考核方式也是以传统卷面考试为主,考题内容都源自于课本,答案唯一。而诊所教育的课堂要求每一个参与者独立自主地分析问题、独立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以是非型的考题和标准化的答案来考核学生无疑于扼杀学生们的想象力,与诊所法律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在考核方法和答案标准的设计上必须有所创新,如可以推行口试、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测试、不再强调结论而重在对学生的分析过程进行评判等。 转贴于

4、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

诊所式法学教育重实践的特质使得学校在挑选老师时的标准也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它要求教师不仅在理论方面对基础法学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要有扎实的诊所式教育专业知识和长期的法律实践经历,要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和法律职业责任感,同时也需要具备法学外领域的知识,如税务、会计、证券、行政管理等与法律实务息息相关的知识,所以针对时下中国此类高层次法学教育人才缺乏的情况,高校可以邀请资深的律师或职业经验丰富的司法人员来从事诊所式法律教育。

传统法律的教学模式中,检验教师教学情况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和出勤情况。诊所式课程显然不能沿用传统的法律教师的考核标准,所以建立健全的诊所教师评价机制以维系诊所项目建设并保障其运作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计算诊所教师教学的工作量,建立特殊的晋升标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确保教师全心投入诊所法律教育,是保证诊所法律教育持久性的重要举措。

5、完善法律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的管理制度

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学生锻炼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的实习单位只是简单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一个平台,根本不认可也不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素质,对安排来实习的法律系学生不屑一顾,使得实习最终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为此,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诊所管理制度,制定法律诊所章程、办案工作流程、导师负责制、法律诊所和高校定期交流制等等,在此基础上规范法律系学生实习制度。只有以完善的制度作为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提高法律实习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有效地磨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并解除当事实习单位的后顾之忧。

应当看到,“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能够适应当今法律院校培养实用型法律人才的实际需要。我们应当将这一实践性教学模式引入到中国法学教育中来。虽然这一教育模式在实施中肯定会遇到困难,但这并不能成为不进行改革的借口。随着这一教学模式不断地得到完善,中国法学教育就会经由改革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傲 互动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马海发 梅隆 诊所式法律教育[M].彭锡华 等 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杨欣欣 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甄贞 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5]冯瑞琳 马秀英 论诊所式法律教育[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6]姜素红 法律诊所教学方法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1)。

[7]刘哲明 浅析“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国化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8)。

[8]孙笑侠 法学的本相——兼论法科教育转型[J].中外法学,2008,(3)。

[9]王银梅 诊所法律教育对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启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1)。

第2篇

关键词:英语教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084-01

随着中国的国际化日益加深,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在交流中显得十分重要。大学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当前的英语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改进。

一、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缺乏创新

当前的英语教学水平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引进外籍教师,派出教师国外进修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缓解了我国英语教学水平过差的问题。但是,现有的教师队伍,一部分是有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有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还停留在过去,很少针对新时代进行新的教学方法创新;另一部分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新近教师,他们受过系统的教学理论培训,把握时代前沿的教学方法。但是这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缺少实践空有教学经验却难以运用到实际上。

2.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当前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中。课堂老师讲课时间占很大部分,而留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提问等的时间很少。因此,不仅教师难以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学生也由于总是听教师喋喋不休而降低学习兴趣。学生英语水平也就难以提高。[1]

3.“听说读写”难以兼顾

当前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评教方法和四六级考试,而大部分高校及四六级考试,,考试内容通常都是“听、读、写”,而英语交流中极为重要的“说”的部分却没有。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也很少安排口语方面的教学,仅仅侧重于“听、读、写”的大量训练。导致学生学完英语口语依然很差,最终成为哑巴英语的受害者。

二、英语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要使英语教学最终培养出实用性强,能切实应用在交流与合作的英语学习者,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必不可少。那么改革改如何进行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改革的重点,这里笔者通过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来探讨。

1.1词汇教学的改革

传统的词汇教学往往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就算结合音标,记忆也不算太轻松。其实我们可以从多角度着手,加强学生的词汇记忆。

1.1.1派生法:构词法是英语词汇中一种很常见的构成词方式。通过加入前后词缀,形成各种新词。词缀分为前缀和后缀两种。前缀有例如ex-,常表示“出”的意思,常见的有export出口,expend花费,in-常表示无、非、向内、进入的意思,常见的有independent独立,indifferent一般的等。通过前缀后缀可以让学生迅速的记住一系列单词。

1.1.2转换法:通过词性的转换,使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词性下具有不同的意义。比如water名词水,也可以作动词浇水,study动词学习,也可以作名词书房。通过这种转换,使学生熟悉一词多义,并通过早已熟悉的单词记忆陌生的意思。

1.1.3复合法:通过两个或以上的词相组合构成新词就叫复合法。比如homework家庭作业,就是由home家庭,和work工作复合而成的。复合法的记忆简单形象,很容易掌握,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复合词中各分部的意义,还能了解整个词的意义,可以很好地扩大词汇量。[2]

1.2翻译教学的改革

语法教学一直以枯燥无味而著名。那么如何让学生学号语法,不再感觉那么枯燥呢?我们知道,很多语法学生们中学阶段就已获得,因此再一味的重复显得毫无意义。教师对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方法,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

1.2.1再现法:在需要复习并提升学过的语法时,可以归纳出核心语法现象与例子,在结合定义、图表等方法将学过的语法从学生的脑海深处重新勾起,使他们回忆起相关知识,并进行提升。这样就能避免从头讲起使学生感到乏味,丧失学习兴趣。

1.2.2归纳法:让学生先接触语法实例,感受结构和规律,再给出语法规则,并分析其用法。这样就避免了学习者死记硬背语法规则造成枯燥无味,事倍功半的现象。比如,It is(about/high)time(that)……句型中要求用虚拟语气,表示该做而没做的事,有建议的意思,其动词应用过去式。总结这类句型能让学生很受到句子的规则,能迅速有效的被学生掌握。[3]

在英语教学的其他部分也有很多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索创新,这里笔者就不再赘述。

2.加强师生互动,充实教学活动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创新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师生互动,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考虑到学生作为主体的特性,教学活动也要围绕学生来设计,从不同的层次,角度开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学习。比如,教师针对课文中的文章,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形象,排练情景对话,并在下一节课中表演。学生要表演对话,就必须熟读课文,熟记台词,这就要求他们对课文有充分的理解,促进他们看书学习。而对话的形式,也训练了学生们的口语,弥补了英语教学中某些环节的缺失。让学生自己排练对话,便是让他们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教师点评策划,也促进了师生互动交流。这样的活动便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活动。

师生的互动不仅停留在课堂提问上,刚才所说的通过活动进行交流便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此外,交流一些热门话题,谈论实时影视,也是一些不错的方法。比如,在讲授有关奥运会的课文之前,对有关奥运会的话题进行讨论,学生都很乐意参与,踊跃发言,之后再学习课文,也能兴趣盎然了。

3.创新评教方法

四六级考试内容的片面性使大多数教师将教学重点落在听力、阅读和写作上,完全忽略了口语的练习。而学习一种语言,如果学完之后张不开嘴,说不出话,连基本的交流都成问题,那学完有什么作用呢。因此,在四六级考试中加入口语部分很有必要,同是,学校的英语期末考也可以加入口语部分,是教师重视口语的练习,最终让学生摆脱哑巴英语,真正将英语运用到显示交流中。

三、结语

英语教育对未来国家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具有良好英语能力的人才是各大高校努力的方向。只有通过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使学生们切实乐意学英语,学好英语,才能在未来社会建设中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不详.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

第3篇

关键词:模拟法庭课;实践性法律教学;问题;优化策略

在新形势下,针对实践性法律教学工作而言,也在进行全新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广泛地推行模拟法庭课等相关内容,这样能够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提供必要保障。然而,从具体调研情况可以看出,在模拟法庭课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不足,具体的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据此,有必要着重探讨模拟法庭课的教学现状以及优化策略等相关内容,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学生法律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作出应有贡献。

一、模拟法庭课概述以及相关优势

现阶段,在各大院校的法学院中都越来越广泛推行模拟法庭课,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开展相对应的实践性法律教学。模拟法庭课也是实践性法律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全新尝试,为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模拟法庭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进一步有效针对案情进行分析、实施角色划分,在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一系列相关环节中,有针对性地模拟法律层面的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及仲裁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使其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升。在实践性法律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法庭的教学模式,利用这样的课程操作方法,可以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优势和优越性[1]。在当前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把模拟法庭课作为关键性的课程内容在计划中有效融入,并且构建与之相对应的、设备更为齐全、规模更大的模拟法庭实验室。同时,进一步明确模拟法庭教学环节的各项步骤、实施细则等等,通过模拟法庭的建设,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模拟法庭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进而确保多样化、典型化的法律实践案例有效确立,以此为学生实践性法律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提供必要的渠道和来源。另外,模拟法庭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优势和应用价值。在具体的课程教学环节进一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创设与之相对应的真实情境、模拟岗位和社会环境,使相对应的教学情境更加真实有效,更加打动人。与此同时,进一步有效利用他人的帮助,确保人际关系和协作共赢的体制得到充分的确立,使其更为完善,确保学生在头脑之中对于相对应的概念、原理、想法等有更加明确的认知,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应对,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融合实际情况和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充分地掌握相关概念原理,并且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强化自我专业技能业务素养,在职业道德、综合能力等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同时对于模拟法庭课的各类内容和实践性教学的各项措施、注意事项等也可以充分掌握[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相对应的社会环境和真实情境,通过他人的帮助,使人际协作更有效完善,让学生在头脑中对于相应的概念、原理、想法等等有实践的对应,这样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协调,使理论和实践进行充分的融合,进而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同时在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方面也得到全面增强。

二、模拟法庭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表演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针对模拟法庭课来说,创设相对应的模拟情境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关键所在。但是,在具体的模拟操作过程中,教师、学生等往往没有充分把握模拟法庭课中模拟法庭的知识点、特点和现场管控的具体要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问题,在“表演”方面不够科学合理,对于现场布置道具、个人发挥等,往往存在一定的漏洞或者不足,进而导致模拟法庭课往往成为某些学生对于自身动作和演讲能力进行体现的平台,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应有的模拟法庭的效能和价值。在诉讼流程、认知和具体的案件处理等相关方面都应呈现出应有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的表演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各个角色的作用和价值。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或者漏洞,这样的情况对于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和实践性法律内容的掌握,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存在误解,对于后续的学习和实践都会造成严重影响。(二)实践性法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在具体的评价时,往往评价学生的理论成绩,更加关注结果的评价,根据考试成绩来有效评判,而这种评价相对来说比较片面,无法取得良好的实效。针对模拟法庭课的教学评价而言,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传统评价手段的痕迹,更依赖考试或者教师、学生给出的具体分数,实现的是分数和结果性的评价,而此类情况和模拟法庭课的具体评价要求存在很大的出入,由此导致该课程的评价效果面临很大误区。学生为了获得相应的分数,往往死记硬背相应的原理和理论知识,或者选择相应的具备得分点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而最终的评价通过量化的指标进行分数的评判,此类情况导致模拟法庭本身失去了意义,不能充分体现出实践性法律教学的相关要求和标准,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会造成严重限制[3]。(三)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各大高校在针对模拟法庭课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往往在各个年级都有匹配。然而,针对高年级的法律专业学生而言,通常情况下对于法律的基础知识、诉讼学的相关知识,已经有充分的学习和掌握,有了自身的体系性知识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模拟法庭课程的有效设置,对于此类学生来说是一个强化的过程。但是,针对低年级的法律专业学生来说,并没有充分学习相对应的法律专业知识,在模拟法庭课的演练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支撑,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对应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或者不足,相关课程不能有效衔接,课程的内容缺乏足够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可行性,进而导致整体的课程教学往往无法呈现出良好的实践效果,由此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就业效率不能得到充分的提升。除此之外,因为课程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和实践效能,进而导致模拟法庭课的各类内容无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切实呈现,不能体现出良好的实效性,无法达到学生知识强化的效果。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不同阶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同时要充分体现出课程设置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结合学生的具体教学要求和学习目标来切实地应对和处理,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创新而华而不实,这样的话,如果课程设置无法按照既定的计划顺利推进,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不能取得良好的实践性效果,这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增强,也会造成严重限制。

三、模拟法庭课的实践性法律教学改革策略

(一)针对该课程的流程进行改革创新。在模拟法庭课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有效规避学生表演成分过重、无法取得实效等方面的问题。在课程的流程设置方面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和完善,确保模拟法庭课能够真正意义上体现出实践性教学成效,有良好的教学效能,在课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等一系列相关方面都充分体现出应有的改革创新效果。1.事前控制。在实施模拟法庭课之前,要与学生进行密切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得到充分的认知,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身心发展特点,对于课程的整体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此为事前控制质量和控制效率的有效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在实际的事前控制过程中也要着重对于该课程的形式、内容、关键之处等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分析,教师着重做好说明,以此确保学生能够有效明确该课程和演讲、辩论等相关方面的实质性差异。同时,让学生针对自身的角色进行严格的检查,充分的分析和理解,针对关键角色要对学生进行相对应的培训,使其充分明确角色的关键职能,进而有效规避课程推进过程中或者表演环节建设方面的误差或者出入[4]。2.事中控制。在模拟法庭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科学可行的中断措施,进而确保模拟法庭的推进更加顺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确保中断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通过中断措施的有效推行,以此有效避免模拟法庭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出现偏离或者流程出现误差而导致相关问题出现。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着重针对各类漏洞或者应急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纠正,以此呈现出应有的模拟法庭实践性教学成效。3.事后控制。在模拟法庭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分组进行,把每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此进行法庭的模拟演练。在演练结束之后,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和科学合理的评价分析,切实做好引导性指点和赞赏性评价,确保事后控制和评价更精准有效,进而确保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有效地查漏补缺,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各类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改进和完善,进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完善的基础之上,更有效地掌握全新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模式,对于模拟法庭课的各类内容可以更有效地熟悉,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切实有效地融入,这样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出应有的学习效果,为实践性法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在全新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推进过程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根本上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此为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二)针对效果评价手段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模拟法庭课的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要着重针对效果评价手段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充分确保传统的注重结果评价和分数评价的弊端得到充分的规避,创新教学评价模式,通过学生实践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进行相对应的评价,进而呈现出应有的效果评价成效。要充分认识到效果评价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以学生的感受优化、素质提升为基本条件,在量化指标方面要体现出应有的实效性,反思“模拟法庭”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效果,为学生实践技能的增强奠定基础。(三)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针对模拟法庭课的课程设置而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而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同时,要充分体现出模拟法庭的合作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协调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和调动相对应的课程教学资源,改进积极性和创新的主动性,使课程设置方面更科学合理,体现出教学内容的丰富完善,充分做到与时俱进,更有效地体现课程整体设置的时效性和针对性[5],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要有效进行学生分组和案例融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教师进行共性指导和差异化指导,以此确保法律教育能够从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进行转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进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以此确保课程教学实践富有成效。课程设置更科学合理,这样才能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为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增强提供必要支持。

四、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各大院校在法律教学方面要更加关注实践性法律教学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要与时俱进,针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着重做好全新的尝试。在具体的教学创新过程中,可以充分融入模拟法庭课的相关内容,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以此确保该课程的教学取得更加良好的实效,为学生法律专业技能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向明.论实践模拟法庭学失范与规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6):154-156.

[2]冯春萍.模拟法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159-162.

[3]姜春兰.模拟法庭课——实践性法律教学的新尝试[J].政法论丛,2014(1):84-86.

[4]余方巍.论刑事诉讼法的模拟法庭教学[J].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4(5):50-53.

第4篇

门诊健康教育是医院门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康传播的重要平台,做好门诊健康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组织的、系统的行为活动,使个人或群体树立健康观念,掌握保健知识,并能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我国各大医院普遍推行门诊健康教育。但是门诊健康教育的效果则参差不齐,究其根本,教育方法不当乃是重要原因之一。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预防疾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我国历来对健康教育十分重视,为此,出台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规定了健康教育的工作任务以及目标。

本文从方法的角度对门诊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探究,希望抛砖引玉,为以后门诊健康教育方法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撑。

门诊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指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整体护理等工作,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向患者及其亲属提供面对面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服务。”确立了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部门,更是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现阶段门诊健康教育已有一定的基础,不少医院要求门诊护理人员定期向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健康教育,分发教育宣传资料等,但还远远不足,且在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主观问题:许多护理人员长期进行着被动执行医嘱、观察病情等活动,重视疾病的治疗、护理,轻视健康教育。从思想上并没有把健康教育划到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对健康教育习惯性采用敷衍了事的态度。不能熟练掌握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导致多数情况下事倍功半。另外,由于一些护理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导致健康教育的执行与贯彻困难。

客观问题:由于健康教育活动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多数医院在健康教育方面投入的资金、设备以及人员等各方面都显得薄弱。医院健康教育的管理也比较落后,缺少详细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教育方法。

门诊的特性:门诊自身的特点也是健康教育难以有效落实的原因之一。“门诊患者人流量大,有较大的流动性,教育环境狭小、局限,而且环境嘈杂,难以进行系统的教育”[1]。除了门诊患者多、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暂外,门诊患者人群组成复杂,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年龄层次和受教育的程度,因此,个人的情况和要求各异,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传统的门诊健康教育以口头讲述为主,而口头讲述则在短时间内无法从广度及深度上皆覆盖到所有人群,难免造成患者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情况。

方法与对策

传统的门诊健康教育方法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果欠佳。极有必要进行方法的改革,门诊健康教育应系统的管理,使门诊健康教育成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活动,整合各方资源,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健康教育。

完善门诊内健康教育:门诊健康教育工作,门诊是第一阵地,需要从人员分配、管理方法、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一一进行具有条理性、符合规律的部署。①定期培训:定期对门诊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和沟通方法等技能的培训。②落实责任:在候诊大厅及各诊室都要安排专人负责,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责任到人,合理、有效调动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的积极性。③科学教育:门诊健康教育以普遍性内容为主,并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方、不同科室的常见病重点进行防治教育。根据候诊、随诊、咨询教育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我院根据门诊的实际情况,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候诊期间进行候诊教育。候诊教育以口头讲解为主,设置宣传栏和视频滚动播放为辅助,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进行普遍性的教育;门诊咨询教育则采用针对性很强的对话作为教育形式,对门诊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有关疾病与健康的问题进行解答,满足患者健康知识缺乏的需求等等。门诊健康教育通过口头讲授、资料分发、宣传版面、配合大屏幕宣传教育等形式,充分利用医院的各种资源,搭建可以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平台。通过门诊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家属获取健康教育知识,建立积极正确的信息和态度。

广泛应用新媒介进行门诊健康教育:门诊健康教育不一定必须局限在门诊内。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门诊健康教育完全可以运用诸如手机、网络这样的新媒介,把门诊健康教育的阵线延长,应对以往门诊患者停留时间短的现状,让患者出了门诊也能接受到健康教育。通过重复教育,促进健康行为的建立。①手机短信:手机短信具有广泛的覆盖面,还有针对性。可以把门诊健康教育的内容编为简洁有趣的手机短信,根据患者的实际条件(比如说年龄、性别等比较容易测量和区分的条件)发送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内容。②电子邮件:通过发送电子邮件进行门诊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向患者介绍更多的健康教育内容,同时还便于收集到患者反馈的信息,从而改进教育内容与方法。③其他新媒介:除了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之外,还有网络社区、网络视频等新媒体可用作门诊健康教育的延伸平台。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整合性的健康教育,力争达到最佳的健康教育的效果。

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对信息的接受习惯有很大的不同。“18~40岁年龄段的人群更偏爱以短信、邮件方式接受健康教育;40~60岁年龄段的人群较喜欢通过知识手册、专题讲座接受健康教育;60岁以上人群偏好专题讲座”[2]。根据不同人群信息接受方式的不同,制定适合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方案,提高遵医行为,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

制定日常健康教育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教育方案:日常的教育方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教育方法是不同的。面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案。①日常教育方案:日常方法注重普遍性、一般性的宣传与防治,需规范化、长期化,日常教育需要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②突发事件应急方案:而像“非典”、“甲流”这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则需要有特别的教育方案。突发事件讲求时效,要在第一时间使人们了解到该疾病的最真实的、最完整的情况,消除人们因“未知而产生的恐惧”。在教育内容方面,要“兼顾政策与知识”[3],不但要进行知识教育,还要进行政策、法规教育,目的是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阻止流言传播而造成恐慌。

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任何一个有组织有目标的活动都必不可少的部分。效果评估能够看出前期一系列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发现前期工作的优点与不足,并对下次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完善的门诊健康活动,必须要有效果评估这一关键环节。

门诊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估,可采用问卷调查、小组访谈等形式进行。通过效果评估,分析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评估当前健康教育方法的优劣,为下一次门诊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简而言之,贯彻落实健康教育的问题,需要有完善的、科学的健康教育方法。“育人有术”,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必定事半功倍,效果卓著。科学的理念加之科学有效的方法,是提升门诊健康教育水平的不二法门。理念的提升,需要对医护工作者加强职业与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方法的改进则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健康教育融合预防医学、社会医学、传播学、教育学、管理科学等理论知识,着眼于个人、群体乃至组织行为的改变,在当今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张宝珠,朱爱芳,王雪珍.门诊健康教育的特点及技巧[J].基层医学论坛,2012,1:347.

第5篇

一、中学生责任意识现状

由于社会负面环境的影响,传统道德文化的削弱,家庭教育的偏颇和学校教育的缺陷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学生责任意识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个人责任意识不强。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社会低俗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价值观发生了偏离,对自己的行为不能负责,公德意识差,言行举止粗俗,缺乏文明礼貌,随意污染环境,损害公共财产,弄虚作假等。

2.家庭责任意识缺失。当前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的溺爱,生活磨练的缺乏,父母过多的承担了孩子的责任,使孩子依赖性严重,习惯于接受和索取,不懂得付出和回报,讲排场、穿名牌、用名牌。还有部分家庭教育简单粗暴,或者是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这些都会成为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使孩子缺乏感恩意识和家庭观念。

3.集体责任意识弱化。在社会的发展中,不少学生滋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不关注他人和集体。他人遇到困难时不能出手帮助,冷漠旁观。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集体协作观念、服务奉献精神不足。

4.目标责任意识模糊。由于社会极少数腐败现象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只是注重个人的需要、利益的满足和物质追求,而忽略精神品位的追求,很少考虑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忽视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没有明确的责任目标。

5.生命责任意识淡薄。在所有责任意识欠缺或者在无责任意识的情况下,就会有打架斗殴、故意伤害、自伤、自残、自杀等诸多伤害生命和生命被伤害的事情发生。

二、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的措施

1.以身作则,正确引导。教师不光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还应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负责任的态度感染学生。将责任教育贯穿于校本培训、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等教育阵地,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

2.正反并举,奖罚结合。用先进事迹和榜样人物鼓励学生,用反面典型事例警示学生。并让学生不仅认识到生活中健康、快乐、成就、幸福等正面的意义与价值,也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痛苦、挫折、灾难、疾病等负面的意义和价值。在教育过程中,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奖励,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惩处。

3.提供平台,角色体验。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设计各种专题课程、游戏、参观、走访等形式贯彻责任教育,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承担责任履行职责的活动,给学生体验责任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负责,学会履行职责,逐步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能力。使其充分体验到履行职责后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并让学生明白人不光是为自己活着。

4.家校联手,城乡互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默契配合,联手教育,老师要主动和家长沟通,积累家庭教育成功做法,再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职能,努力创造条件,让城里学生走进农村,感受农村生活的辛劳;让农村学生到城里来,体会城市生活的美好。这样,不同的生活体验,会让学生更加懂得珍惜生活,珍惜生命,奋斗目标会更加明确。

5.养成习惯,促进行为。人的责任心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我们在教育中注重养成教育,重视把学生的责任意识内化为情感,把情感表现在行动上,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把责任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这样就会使学生自觉履行责任。

三、建立健全责任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第6篇

当前高职体育教育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也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行的高职体育教育已不能满足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由于传统的体育教育思维观念与社会发展所呈现的新思维观念之问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在高职体育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当前高职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意识有待转变

高职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体育衔接的特点;在当前高职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观、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早已为国外体育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而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领域里,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还尚未广泛普及,因此要着重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意识将决定能否使其终身受益。部分体育工作者、管理者本身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为教学而教学的误区里,忽略了体育教育功能内涵延伸的知识传递,将高职体育教育的作用视为无足轻重,不重视高职体育教育的后期效应,造成很多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后,体育活动从此画上了句号。

2.2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高职体育的迅速发展,使教师的任务大为增加,新的科学技术及新开设、新发展的学科进入高职体育领域,迫使教师必须用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来指导和管理工作,时代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了解日本、美国等国外体育师资培养的标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体育教师的知识要求是宽厚的,涉及到专业知识、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师不是某一方面运动项目的专长者,而是研究、创设、组织和指导体育活动的体育锻炼专家。而我国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则过于简单,注重专业技术技能和专业理论,忽视其他学科的知识,体育教师仅仅完成技术指导和教学即可,这也间接地造成了体育师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成为了制约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瓶颈。

2.3教学内容陈旧繁杂

新的体育课程目标将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等五个有机组成部分。课程El标的转变必然要求与新体育课程目标相配套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教学课、活动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等整个体育教育环节之中。目前,高职体育教育在课程内容上,仍然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许多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与当代大学生的健身需求不相适应;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采用的是竞技运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教师花相当多的时间传授运动技术与技能,他们把体育教学等同于运动技术教学,过频的项目转换导致学生疲于应付,不符合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帮助学生摒弃竞技第一的指导思想,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将更多实用的、健身价值高的运动项目引进到的教学中来。

2。4评价方法过于简单

当前的高职体育教育,过于强调对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在过去“增强体质的教学观念”和“技术教学观念”的引导下,以往对高职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内容基本上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运动习惯、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定。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单一的评价内容造成了评价与学习目标的脱节:我们过去过于重视对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从而导致了体育教学也只重视体能与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然而,这只是实现了体育课程的部分学习目标,其他的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以至于促进其健康发展来说同样重要的学习目标则因未能得到评价而无法实现,从而使得这些体育学习目标形同虚设。

3改进高职体育教育的对策

3.1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教学理念

高职体育相对于社会体育而言,它奠基起功能的作用,所以高职体育教育应加以改造。由于当前制约和影响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因素是教学理念,因此,要使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其要旨首先必须从转变教育者思想和观念做起。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全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体育教学实践。不能把体育教学仅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要始终灌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养成终身体育能力习惯,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心理素质,注重个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高职体育教育在继续重视追求近期健身效益的同时,也要开始重视追求对学生的长远效益,即注意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发展学生各种活动和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以适应将来就业的需要和终身体育的需要,并将其纳入终身体育教育体系之中,并发挥主干作用,从而使我国高职体育工作与国际接轨,与教育现代化的接轨。

3.2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

由于当今社会对体育价值的认知度过低、以及体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造成目前不少高职体育教师的知识没有同步更新与提高,教师素质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所以体育师资培养除了要求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和指导计划,选择教学策略、组合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活动等,从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应该重视体育教师全面知识结构的构建,加强交叉学科的学习和应用。具体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首先要对师资结构进行整合,做好发展规划,年龄结构、数量、男女教师比例等都要合理,要有益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其次要鼓励教师在职进修,一方面通过请进来、专家来校讲学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选派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办法,此外还可大力提倡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大胆鼓励青年教师公平竞争。最后,要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对于骨干教师和学术梯队的建设,不能停留在自然形成上,而应有目的地积极加以培养,可制订数量目标、质量要求、选拔条件及培养规划,物色一批素质好、潜力大,在教学、科研、运动训练等工作中已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来重点培养,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能力。

3.3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当前高职院体育教学内容着重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体育综合素质,扭转高职体育繁杂与片面地追求传播知识的数量的局面,突破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普修课形式,吸收或引进有健身、康复、娱乐、休闲等功能的体育项目和选修课形式,把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列入到教学中,删去学生不喜欢、技术难度大、难以掌握的体育项目如铅球等;多增设学生爱好、简单易学的康乐健身项目如网球、太极拳、健美操等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把学生的体育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

3.4建立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当前高职体育教育中要着重构建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元评价(对评价的再评价),把元评价作为整个评价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把它作为监督和改进评价工作的重要手段;此外,还要强调定性评价的主观作用:随着人们对运动对人身心发展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一些国外学者普遍认识到定量评价固然重要,但不能反映体育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进行客观评价时,仍有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定性评价,因为许多评价内容(如学习态度、健康技能的运用以及技能和表现等)都具有明显的定性特征。最后,不能片面追求对运动知识和技能本身的评价,而要重视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灵活运用。也就是说,单一内容评价要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就要重视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评价内容包括对身体活动的态度、健康概念知识、健康测验、身体活动的努力水平、健康技能的应用,并给予态度部分最大的权重。即便是在体力测定上,也并不把体力测定成绩作为判定学生体育成绩的一项内容,而是作为学生了解自己体力发展水平的参考。

第7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乡镇中学、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随着新课标教材的实施,教学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对学生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由于这还是试行期间,教材一年一个变,再加上小学教材与中学所学教材版本不同,或者以前是老教材,现在是新教材,学生的知识严重脱节,这造成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一定的难度,也考验着我们老师的素质。如果教育得法,学生在新知识的接受过程中,综合素质会起质的变化,但如果教法不当,学生成绩会不堪设想。所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心理自卑等特点。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针对乡镇中学的学生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总结,在此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乡镇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读书不行,拿了毕业证就跟我出去打工”,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农村中学的多数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此,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关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关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那样本来就没有多大自信的他们,越发觉得学习无味,而且还会让他们对老师抱有成见,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学生就没有想上好这堂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没了,成绩自然就会大幅度下降。

   2、结合实际学知识,让学生有兴趣的接受知识。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样越发让学生感觉数学很难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他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问题。比如:进入初中学生就要接触负数,刚接触新知识,学生有些茫然而害怕,我们可以用张三身上有五块钱,记+5元,那么李四身上没钱还借了王五三块钱怎么表示?这些简单的问题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可能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老师这样引出负数,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他们认为这才是生活中要用的知识,从而有了学习的兴趣,基础打好了,以后学起来就容易了。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生活实际当中,学生接受知识就不那么被动了。

   3、利用学生的猎奇心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 “一根拉面,连续拉20次会有多长?”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学生一般会发出“哇”,他们想不到会有这么高,这么长,从而对学习乘方就有了浓厚的兴趣。

   三、 注重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1、让学生有预习的习惯,会预习。对于未知领域的知识预习很重要,但乡镇中学90%以上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知道预习就是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作记号,这样有助于上课有针对性听讲,便于更有效的学到知道。如:不懂增产值为-6.4%是什么意思?就在这一地方打个问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个知识。

2、教会学生如何听好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要做到“眼到、手到、耳到”首先眼到,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思路要跟着老师走。第二手到,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如果不能及时记下来的,要先听懂再说,课后整理笔记。第三耳到,预习中作符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作符号的知识点。另外还要求学生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让学生明白知识巩固的重要性。乡镇中学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小学,学习习惯很差,没有预习的惯也没有复习的习惯,他们一般习惯于老师布置作业,有作业就完成作业,没有作业就不知道该干什么?特别是现在要跟学生减负,学生的作业越来越少,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成绩不会理想。教师上课的过程中,就要跟学生灌输知识巩固的重要性,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巩固知识,没有作业不等于就去玩,在学会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消化,吸收。

   四、 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恰当的学习背景

   乡镇中学的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知识教了很多遍,考试多数是原题,学生都不会。问题就出在教学时创设的情境不符合学生实际,乡镇中学的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有相当一部学生连自己所处的县城都没有去过,教师以为常见易懂的,对于他们来讲未必就能懂。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18页,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我们这儿的学生根本没有条件踢足球,更不知道什么叫净胜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感到迷茫而生疏。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一般的学生都打过篮球),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的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