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2 15:07:18
序论:在您撰写环境工程的认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环境监理是伴随着工程监理和环境保护而产生的一项全新的工作,主要目的是依据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和技术标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对工程建设参与者的环保行为以及责、权、利进行协调与约束,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最终达到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种效益的统一。
1.环境监理的作用
由于环境监理的独特性,使得它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1)能及时发现工程实施过程出现的环境问题并立即采取措施,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环境监理作为经济独立的一方参与与工程有关的重大环境问题的决策,能实现决策的公正性,有助于工程环境保护的实施效果;
(3)环境监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成果促进了环保工作的规范化,实现了环境的污染防治和区域生态的保护,使我国重大工程在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保证了环境效益不受损害。
2.加强环境监理的措施
2.1 施工准备阶段
(1)关注施工方案。参与检查设计文件及施工方案是否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如有违背应协助建设单位做好优化设计和改善设计工作。
(2)关注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设备。审查施工策划设计单位在施工文件中是否采用了国家明令禁止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设备,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在设备选型方面考虑了环境保护要求;施工方案是否经过专业评审,是否存在浪费资源能源、产生环境污染因素,是否考虑了减少污染、预防污染的替代措施方案,是否考虑了当地周围环境和敏感保护目标。
2.2 项目施工期
2.2.1 建立监理工作制度
(1)工作记录制度。环境监理工程师应根据工作情况做出监理工作记录(文字和图象),重点描述现场环境保护工作的巡视检查情况,对于发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监理工程师对问题的处理意见等均做记录。
(2)报告制度。编制的环境监理报告包括环境监理月报、季度报告及监理总结报告,报送业主、承包商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3)函件来往制度。监理工程师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环境问题,首先口头通知施工方改正,随后必须以书面函件形式予以确认。对已确认的环境问题,在征得业主的同意下,应通过下发问题通知单,通知承包商需要采取的纠正或处理措施。监理工程师对承包商某些方面的规定或要求,一定要通过书面的形式通知对方。同样,承包商对环境问题处理结果的答复以及其它方面的问题,也要书面通知监理工程师。
(4)工程例会制度。业主定期组织各施工单位、各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召开工程例会,就上一阶段的工程进度情况进行小结,所有的问题进行通报,安排解决上阶段的遗留问题,同时安排下一步的工作。施工期间发生的一切问题都可在例会上提出来,能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需要外协的问题安排专人负责,尽快解决,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定期面对面交流情况,工作效率高,透明度好。
2.2.2 早期介入
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和教训,工程环境监理在项目招投标期间就应该提前介入,在制定标书文件时就应将有关环境保护条款纳入。否则,环境监理的约束力及法律效率就会降低,环境监理工作也将难以正常开展。只有施工承包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施工方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再加上业主对环境监理工作的大力支持,并给予一定的授权,环境监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监理人员在环境监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施工方提出的要求,才能得到解决、落实。
2.2.3 关注工程建设内容与项目环评报告中的规定是否相符
密切关注工程建设内容与项目环评报告中拟建的建设内容是否相同,有哪些变更之处。在工程环境监理工作中应及时发现工程实际建设内容与项目环评报告中的建设内容不一致的地方,了解变更原因,分析变更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的变化,并及时告知建设单位及环境管理部门。
2.2.4 密切关注环保工程与主体工程是否同步建设
在工程环境监理工作中应密切关注环保工程的建设是否与主体工程同步,如果滞后,应及时与建设单位沟通,了解滞后原因,向建设单位宣传环保“三同时”制度,让建设单位充分认识到环保工程滞后对企业竣工验收的影响及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建设单位对环保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使环保工程能够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
在环保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环保设施的类型、规格、设计处理规模及处理效果是否与环评报告中的要求相符合,如有不相符的地方应及时与建设单位沟通,了解变更原因,分析变更后的处理规模及处理效果能否达到环保要求,若达不到环保要求,应及时告知建设单位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敦促建设单位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建设环境保护工程。
2.2.5 密切关注隐蔽工程的施工监理
企业的排水工程一般均为隐蔽工程,监理人员应做到熟悉项目隐蔽工程的布设情况,对所有的隐蔽工程进行隐蔽前检查,留下影像资料,认真记录,便于监测、验收和环保管理部门掌握,防止企业偷设排污口。
2.2.6 密切关注施工期是否存在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后果
避免野蛮施工、防止环境污染是施工期环境监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施工期,环境监理人员必须确保每天在施工现场进行巡视,发现野蛮施工及环境污染现象应及时制止,向施工人员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报建设单位加强管理,避免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
2.2.7 环评确定的环保投资是否得到了保证和落实
在工程环境监理工作中应随时掌握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情况,并与环评确定的环保投资相比较,如果差别较大,应及时与建设单位沟通,了解原因,督促建设单位,确保环境保护设施的资金投入,确保环境保护设施的工程质量。
2.3 项目试生产期间
(1)密切关注环保工程与主体工程是否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2)密切关注有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有没有发生因环境污染或扰民造成的群众上访告状事件。
(3)试生产期间,环保设施运行状况是否良好,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
项目环境监理机构应出具工程环境监理总结报告,参加验收。即工程环境监理作为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理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环保验收的通过与否。
[关键词]:生态 环境 建设 认识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的认识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必然要人们保护意识不强、相关的保护措施力度不够等,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相关单位和部门做了大量的尝试,但见效甚微,生态环境仍然呈现结构型、复合型以及压缩型的特点,这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从总体上看,全国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为:森林、草原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功能衰退;土地退化,特别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荒漠化等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过度开发,地下水位下降,华北平原出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水患灾害日趋频繁;生物多样性锐减,珍稀濒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益虫益鸟益兽种群数量减少,自然生态系统日趋脆弱;农药、化肥、农膜使用不当,秸秆焚烧和养殖业污染严重,农村生态恶化呈加剧趋势;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珊瑚礁、红树林破坏和海岸侵蚀等海洋生态问题日趋严重。近些年,扬沙、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给我国北方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与日俱增。
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监理进站后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2.1要加强对承包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质量始终贯穿于全过程,每一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影响下一道工序。因此要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质量,应抓承包人的内部管理,督促承包商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并定期对其质保体系进行审核。现场生态环境建设监理还应不定期地对承包商的质保体系及工作情况进行审核,条件不满足的要求补充完善,以利监督。在开工前,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工程师还应要求所监理地区的旗(县)、苏木(乡)的施工单位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控制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要求由各苏木(乡)的领导或是总技术负责人牵头负责,从苏木(乡)到施工队、作业班、组逐级明确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制定的质保体系要求对施工中的各道工序如落实地块整地栽植播种抚育管理后期管护等,要有具体实施的保证措施和内容。开工后要求施工单位、作业点按其制定的质保体系运转,督促各施工单位或作业点把好自身的质量关(工序关)。对每一施工队、作业点都要求派有相应的技术员,并担任专职质量自检人员。凡工序检查、交验等质量工作均要求先自检,合格后再抽查(必要时可共同检查)。但现场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工程师不可代替施工单位自检,以免让施工单位产生依赖性,这样就形成了一套由上到下的管理体制。
2.2抓主要工序、抓基础数据
要确保生态建设工程质量,要对国家负责,原始山头、地块的复测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当设计部门拿出设计后,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工程师要督促承包商(施工单位)尽快复测。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则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抽查,且将所检查验收的小班,现地勾绘到大于或等于1:25000的地形图上。当现地勾绘的小班与施工设计图或验收图位置、形状基本一致或是在允许误差内时则认可,否则以现地调绘求算的为准。当抽检的地块合格率未达到合格要求时,则应及时全部返工,且逐级上报,并要找出原因。要使生态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现场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必须要抓好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选用苗木、种子的质量检验(苗木生长发育状况及苗木分级等)。对造林种苗、苗木、种子要求“一签两证”(标签、检验证、检疫证)齐全,质量要达到国家有关规定。因此在承包商进场后,要求立即寻找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苗圃、种子基地。对于生态工程拟用的苗木、种子应对其来源进行认真的考察,且要求场家提供相应的合格证和出场证明。场家提供的样品与用于生态建设工程的苗木、种子要求一致。生态建设监理工程师要按照规范频率对各种苗木(草)、种子进行抽检试验,同时督促施工单位自检。通过自检、抽检加强对苗木(草)、种子的管理。对那些“无证、无签”的苗木(草)、种子及不合格的苗木(草)、种子坚决清除出场,以确保用于生态建设工程的所有苗木(草)、种子和完成的生态工程都是合格的。其目的就是凭数据说话,靠标准化控制工程质量。
三、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
3.1加强领导
依法治档,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意识。各建设项目法人及相关单位都应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档案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将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纳入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纳入项目质量领导责任制中,明确相关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健全制度,统筹安排档案工作经费,确保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坚持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的原则
具体做到“三同步”:一是在项目建设前期阶段就应及时建立档案工作。现阶段,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档案工作也应纳入合同管理,在签订建设工程有关合同、协议时,就对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在检查落实建设项目实施及工程进度与施工质量时,要同时检查落实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情况。三是在进行项目成果鉴定和工程重要阶段验收与竣工验收时,要同时审查、验收项目档案的内容与质量,确保工程项目档案的系统、准确、完整。
四、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效益评价研究
4.1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效益评价的首要工作是建立一套能客观、准确、全面并定量化反映工程效果的评价指标或指标体系。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两类:即效益指标体系和结构指标体系,可以全面反映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果的内涵和外延。效益指标体系反映工程在一定时期可达到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及三者的综合效益,它是在结构指标评价基础上,对生态工程的各种效益进行计算与评价。结构指标体系是生态结构、水土保持措施结构及经济技术结构。它反映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特征,揭示生态工程各种措施及土地利用形势、经济结构及其各层次技术是否协调,决定着生态工程总体的功效水平。
4.2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益评价方法
定性与数值形式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加权综合指数法:对每个评价指标定出评价的等级,并用分值(0~10)表示。将评价指标所得分值采用加权法累计得工程效益总得分值,按总分大小排序,以决定对象的优劣。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计算,而且反映了指标间的重要性程度。但个别因子对效益的影响反映不敏感,这是因为在指标权重分配较均衡和指标较多时,加权和掩盖某些真实现象,漏掉了某些重要信息。(2)加乘综合指数法:首先计算各类指标子因素的评分值之和,然后将各类指标分值连乘得总评分值,并按分数多少排序,确定优劣。
五、关于园林绿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园林绿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优化空气质量。绿色植物是自然的氧吧,只要有阳光就可以持续产生02,同时也可以持续消耗c02,所以园林绿化可以提高空气中的氧气比重,起到清洁空气,优化空气质量的作用。据研究显示,阔叶林、白桦林、刺槐林、夹竹桃、桂香柳和美洲械还可以消耗空气中的HF、N02、醛、酮等有害气体。(2)美化环境,修养身心。我国的园林绿化历史十分悠久,很多描写园林美景的美好诗篇流传于世。每当春季来临人们都有踏青的喜好,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在城市中进行园林绿化不仅点缀了城市风景而且为人们提供了游玩观赏的好地方。种植的一些古树名木更可以增添城市的魅力,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和文明程度。
六、结语
生态环境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公德工程,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设。目前,国家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环境基础建设工程在我省实施了近3年,并将继续进行,各地都在认真总结过去单打一治理模式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和经验。根据我们近3年来参加生态建设工程监理工作的实践,体会到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中只有通过优化配置各项技术措施,才能保证生态环境建设有序开展,加快取得成果,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林草植被覆盖度,早日实现山川秀美。
参考文献:
[1]夏媛.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造价控制[J]. 东北水利水电,2014,05:57-58.
[2]李双. 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科技致富向导,2011,14:181.
[3]刘军. 关于园林绿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几点思考[J]. 吉林农业,2013,02:235.
关键词:环境工程;认识实习;教学改革;实习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21-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环境专业类的人才。然而,当前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为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很多学校设置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实践环节。因此,认识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不容忽视。本文结合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近几年的教学现状和改革实践,对如何提高实习成效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工程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被公认为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实践环节安排在第4学期末,学时为2周,构建的认识实习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内容覆盖城市给排水处理、工业废水和废气治理、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等。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聘请一线工程师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控制的必要性,了解相关的环境政策等,增强专业意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认识实习设置了三个模块:实习准备、集体授课和现场参观。实习开始前,指导老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召开实习动员会。集体授课主要采用举办专业知识专题讲座的方式,邀请不同领域的高级工程师为学生授课,专题涉及废水处理技术、膜处理技术、环保设备和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等。另外,专题讲座根据其主题内容分散安排,一般安排在参观相应企业之前,力与现场实习实现相辅相成的增益效果。现场参观的企业主要安排在近郊,如杭州市七格污水处理厂、杭州市清泰水厂、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等。参观时主要由实习单位技术人员重点介绍具体的处理工艺和流程,以及一些构筑物和环保设备(如沉淀池、除尘器、风机等),使学生了解不同构筑物的基本构型,相关设备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特性。认识实习的成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实习报告(50%)、实习日记(30%)和实习态度(20%),据此评价学生通过实习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专业的理解。
二、认识实习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1.实习单位较少,覆盖面有待扩大。实习单位是决定认识实习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时间短、经费少,认识实习单位一般选取近郊企业,目前与我校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的仅有杭钢、菲达环保、浙江洁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而杭钢今年已停产,即将搬迁。因此,校外实习单位较少、实习基地不够稳定等问题亟待解决。
2.实习方式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够。目前的实习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开设专题讲座和集中参观。但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加上均为大班实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效果。另外,企业出于安全、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等方面的考虑,一般只允许对处理设施进行简单的参观,而且诸如曝气池、沉淀池等构筑物正常运行时无法观察到内部结构,学生对现场实际工艺过程很难达到一定的认识深度,参观过程也常易变成“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3.实习指导教师人数不足,工程经验有待提升。目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每年认识实习的学生人数为80名左右,指导教师为3名中青年教师。带队老师要组织安排实习内容和进程,教授专业知识,现场实习时不仅要负责与现场技术人员的对接,还要维持秩序和安全,教学任务较重,容易忽视教学质量。另外,实习讲解时,带队教师尽管能对工艺、原理等进行深入讲解,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对构筑物或环保设备实体的讲述效果一般,而企业的技术人员由于理论知识上的欠缺,讲解也较难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不够理想。
三、认识实习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思考
1.建设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丰富实习单位类型。认识实习帮助学生探寻专业兴趣点,注重广度,参观不同类型的有代表性的工程现场,可以使认识实习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对于已建立合作关系的菲达环保、浙江洁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等企业,应加强联系,力求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不断开辟新的实习点,丰富实习单位类型。近期已和浙江板桥清园环保集团、杭州迈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初步建立合作意向,尤其是板桥清园环保集团,由于其经营范围广,涉及废纸造纸、污水处理、污泥发电等多方面,能使学生对生产工艺、排污环节、污染物的处理情况、生产管理状况等有系统的认识,提高求知欲。这类集生产与三废处理于一体的典型企业,是未来学生认识实习的重点。另一方面,鉴于湿地是环境生态修复的一种有效模式,因此我们积极利用公共社会资源,将西溪湿地和中国湿地博物馆作为认识实习地点,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建立校内辅助实习基地也是解决校外实习地点不足的一条有效途径。校内实习地点具有稳定、省时省力的特点。目前,已在申请的专项资金资助下在校内建设完成了1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作为校内实践基地之一。另一方面,依托学科承担的应用研究项目,充分利用已有的或拟建的废水或废气中试处理装置,继续进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这些装置不仅直观性强,而且可操作运行,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实际工程。
2.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传统的认识实多采用单向讲解模式。但实习现场往往噪音较大,加上人数较多,往往会导致“听不清”。为使处于队伍后面的学生也能听清讲解内容,自2014年起专门配置了便携式扩音器和无线耳机接收器,初步实现语音导览功能,提高了现场的讲解效果。还在集中参观过程中设置了互动环节,便于学生提问交流,增强学生实习积极性。
在现有举办专题讲座及现场集中参观认识的基础上,今后拟分别针对已建立的校外认识实习基地录制工程案例视频,并开发制作仿真系统,模拟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此外,专门设置认识实习预习环节,进行大班化的模拟认识实习,即带队老师向学生集中展示工程案例视频和仿真系统,加强学生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可以获得对实习对象的感性认识。现场生产实习过程中,则引导学生通过“沉浸-交互-构想”,将模拟实习的内容与现场工程实体进行结合,强化现场参观实习的实习效果,提高实习质量。
3.以老带新,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青年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新生力量,加强对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有基本的保证。为此,2014年学科专门推出了《关于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要求全体教师必须具备6个月以上的企业或工程实践经历。与此同时,还定期组织工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组织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学习和锻炼,完善知识和能力体系。此外,应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认识实习教学队伍,增加指导教师人数,探索小班化实习的可行性,从而提高认识实习的教学质量。
4.丰富考核方式,强化综合能力考核。已采用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递交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实习态度的评价主要由带队教师根据出勤率和现场互动交流情况进行评价。实习报告的评分中,应更加注重考量学生自我思考的内容。考核方式可进一步多样化,如在现有考核体系中增加实习答辩,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提高表达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四、结语
认识实习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将结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认识实习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新超.环境工程专业三类实习的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4):66-69.
[2]殷长龙,刘东.石油类理工科专业认识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19):66-67.
Application and Exploaration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gnition Practice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YE Jie-xu,CHENG Zhuo-wei,CHEN Dong-zhi,GUO Ya-pi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Zhejiang 310032,China)
关键词:认识实习;多媒体;环保产业协会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gnition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Zhang Junxin1, Liu Changfa1, Li Yingjie2, Liu Hengming1, Zhang Lei1
1.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116023, China2. Dalian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Dalian, 116023, China
Abstract: Cognition practice has its own function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on practice arrangement, prepare, conduct and after complete. Practice in the range of college was of trial. Practice base out of college was found by Dalian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And tentativ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and teaching means adjustment was conducted accordingly. So make cognition practice really able to play its own role in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education.
Key words: cognition practice; multi-media; Dalian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在国内环境工程专业中普遍设置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实习。认识实习是专业实习中最早进行、涉及内容最广泛、最不易讲解的专业实践活动。学生正式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进行认识实习,所有专业课内容的几大板块都要涉及。从对专业的零星、模糊认识到正式接触、掌握,是从无到有的起步认知过程。
1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实习集中安排与专业课讲授脱离严重
按照环境工程本科培养计划,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分配在三四个学期内讲授,前后时间跨度很大。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专业基础课讲授之前进行,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还没有学习。虽然实习时,现场技术人员和带队教师会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答疑,但是短时间内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繁杂,组织松散,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并不好。等到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之时,认识实习所参观学习内容基本模糊,甚至完全遗忘。
1.2 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内容相近或重复
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在教学要求上应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再进行理论和实践的互相完善提高,最终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但目前,3类实习各自特征不明显,实习形式和实习地点基本一样,所起到的作用大体相近。导致学生的感受是:认识实习新鲜好奇,生产实习重复学习,毕业实习乏味之极。
1.3 认识实习学生管理负担较重,教师过于固定
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随着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教育规模不断增大,相应的教育资源匮乏。实习带队教师要负担知识内容的讲解,工程意识的培养,与现场技术人员接洽、配合,组织学生安排实习进程,维持纪律,保证现场安全,实习结束批改实习报告、成绩评定、实结等。实习教学负担较重。
认识实习的内容包含水泵与风机、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和固废处理处置、噪声污染控制、运营管理、工程施工等内容。所涉及的需要学生“认识”的内容很多。并且不同的专业课任课教师的讲授各有侧重,需要学生注意之处大不相同。而目前带队实习教师很固定,一般为1~2人。不论什么实习地点实习内容都由固定的带队教师讲解,不能满足高质量的实习要求。
针对实习中产生的这些问题,笔者考虑了一些解决的思路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践。
2 深挖校内可利用的实习地点,建立校内认识实习基地
每所学校校内都有适宜的项目可以作为认识实习的内容。笔者从本校校园内发掘了2处可以作为认识实习的地点,并在环境工程2007级本科生中成功进行了校内实习的尝试。我校校园内地势起伏较大,校园内在高处增设水塔,在低处设置加压泵站,解决水压不稳的供水问题。加压泵站虽然较小,但是工艺布置典型,设备附件齐全,运行维护规范,完全可以将其作为认识实习的内容之一。我校直接从黑石礁海滨抽取海水,供给各个相关实验室使用。黑石礁海水较为清洁,但其中的悬浮物含量随季节变化较大。因此,在供用户使用之前设置了双层滤料过滤罐。2个大型钢制压力过滤罐就摆在路旁,学生每日经过也都“见怪不怪”了。其中海水沙滤罐过滤反冲洗工艺的运行,管路与阀门的连接和布置等都是较好的实习内容。另外,学校里还有1个机械设备加工厂,很多设备的制造过程都可以参观。
校内认识实习基地具有时间灵活、形式多样、应需而动、化整为零的优点,而且地处校内、极易达到、省时省力。即使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很容易抽空再次带领学生进行现场教学。
3 利用环保产业协会的桥梁作用,与对口企业建立校外认识实习基地
如果说校内实习地点内容固定,变化较少,那么校外实习地点和变化的内容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认识实习不求深度,但求广度。能够参观到各种各样的工程实际现场,对任课教师和学生都是难得的机会。但企业专注生产运行,而且非常注重生产安全,一般不愿意接纳高校学生实习。这也正是高校实习难落实的原因之一。
有很多环境工程建设项目可以作为实习的参观对象。这一过程的信息交流,组织协调都需要有一个适合的机构或部门来完成。环保产业协会主要面向各个企业,恰好可以起到这个“桥梁”作用。我校就是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与大连市环保产业协会签订协议,建立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已建立大连海顺收尘器厂、大连东达集团污水处理厂、大连东泰产业固体废物处理公司等实习基地,并多次安排实习,取得较好效果。
我校下一步与大连环保产业协会的合作重点是拓宽就业渠道,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往来,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实用复合型人才。
4 利用现代化设备及手段,弥补时间差距给学生带来的学习不便
数码产品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便于携带,易于使用,内容传播方便等。随着数码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产品性能更新换代,产品使用逐渐大众化,使得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实习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数码产品的这些优点,增加数码摄像、数码拍照和数码录音等工具,由专门教师负责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自己携带。对于一些典型的工艺、设备以及局部的构造等记录保留,实习结束后拷贝给学生以备随时查看,或者上传到校园网资源共享。经过几年的积累就能保存相当丰富的资料,建立实习资料影音库。这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育成本的降低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5其他需要调整之处
认识实习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认真落实大纲中各个方面的内容。尽量有序安排和有机组织,应设定一部分基本的、固定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另外有些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可以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安排不同的专业课教师带队。既减少教师负担,又使学生学习重点有保障。但至少应有1名教师自始至终负责完成整个实习过程。只有调整好实践教学的教学管理,加强教师能动性,辅之学生积极配合并完善教学手段,才能充分实现实习教学效果。而在此,既要不拘泥于形式,强调充足、优质的内容,又需要调整结构与搭配,完善途径与手段。
参考文献
[1] 杨连发,周娅,廖维奇,等.工科类生产实习现状及实习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0~92
[2] 梁青,方强,张继荣.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11(6):138~142
关键词 认识实习;STS;教学模式;环境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142-02
1 引言
“STS”即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它要求面向公众,面向全体;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1-2]。
环境工程专业是培养学生掌握环境污染控制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去解决因环境污染带来的社会问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贯穿了“STS”教育理念。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是对本专业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的一次实地考察和认识,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实践基础。本文针对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目标,基于STS教育理念,构建新的环境工程专业认识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 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的现状
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认识实习教学过程受限于实习场地和教学学时,大多数院校的认识实习教学不被重视,存在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3-4]。认识实习主要参观污水处理厂、燃煤电厂、垃圾焚烧厂等污染治理工程,由于实习场地在室外,学生行动自由,容易分散,不利于集中管理;加之涉及面广,内容多,学生刚开始接触,难以系统掌握实习内容。现有认识实习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实习单位工程师带队讲解,讲解过程随机性很大,没有系统安排讲解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失引导学生思考过程[5]。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还不能完全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实习教学模式,改变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 基于“STS”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基于“STS”的教学理念分析
结合环境工程认识实习特点,将STS教育理念融入实习教学过程。STS教育注重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环境工程认识实习就是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来源,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同时认识到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又产生环境问题。另外,社会进步需要提高人们所生活环境的质量。在此过程中体现出STS教育的思想,学生在探讨环境问题主题的活动过程中,很自然地学到环境专业知识和方法。同时让学生明确社会责任感,增强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基于“STS”的教学内容
环境工程认识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安排在专业课程开课之前进行,以了解主干专业课程涉及的工艺设备、净化流程和净化装备为主要教学目的。按照污染控制理论、原理(Science)、污染控制技术(Techno-
logy)及其对社会(Society)影响的教学模式,即STS教学模式,设计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3.3 基于“STS”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采用集中讲解、现场参观和分组研讨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典型的生产工艺,通过预先布置预习作业,动员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收集、查阅资料,了解相关污染控制原理、常规的技术方法、能解决的主要污染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实习单位的会议室集中讲解,先介绍该公司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也就是社会影响,即S(Society);采用哪些技术方法,即T(Technology);这些技术方法运用了那些科学原理,即S(Science)。在此过程中通过自制污染控制工艺多媒体课件,把复杂、抽象、枯燥的各种工艺过程、设备结构原理及功能,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图表、动画及影像等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量。
再带学生按工艺流程顺序到工艺现场参观,让学生直观了解各工艺单元具体构造和功能,并主动引导学生思考构筑物的技术原理,既解决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困惑,又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学生到典型污染处理单位实习后,到学校集中实施分组讨论,结合社会热点环境污染事件,设定几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从环境污染的来源、环境污染带来的社会危害和影响、环境污染的控制技术方法、所应用技术的原理和理论、如何消除这类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讨论,通过小组研讨汇总写出报告。
4 结语
基于“STS”的认识实习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通过认识实习全面地认识环境污染问题。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辩证地看待环境污染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环境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对于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颖,张晓燕,余丹.“STS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123-125.
[2]方丽梅.“STS教育”指导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125-127.
[3]蒋明虎,荆国林.地方石油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实践[J].河北化工,2010(9):74-75,78.
关键词:高校;新工科;创新;培养
众所周知,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是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国家使命。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建设下,我国高等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大量可圈可点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人才,在我国的各行各业肩负着重要的国家使命。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和扩招,大量有志青年在有了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慢慢显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每年大量高校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急需的人才,这个现象暴露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也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革势在必行。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建设与发展的路径,达成了所谓的“复旦共识”。自此以后,新工科概念逐渐进入到大众视野。紧接着,“天大行动”“北京指南”陆续展开,掀起了全国新工科研究探索的新。其目的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本文将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色,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
环境工程专业是目前我国现有专业设置中专业性非常强的一门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污染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规划和管理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可以明显看出,环境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重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环境工程专业在国家倡导的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要紧密抓住时展机遇,结合学校规模、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培养出大批量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二、新工科背景培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1.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新工科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关键。目前,国内各高校已经注意到环境工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每四年一更新的培养计划中逐渐开始调整课程体系的结构设置,实践课程的比重在逐渐增加。针对高校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通常可以从多方面来实施,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首先,环境工程专业对实验要求较高,因此实验课程所占的比重普遍较大,有些学校由于实验条件有限,个别实验课程有可能就没有开设,即便开设实验课程,课程中实验内容设置也比较少,很难进行实时更新,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偏弱。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教学科研投入情况,整合现有实验资源,尽可能改善和提供现有实验条件,满足实验课程设置需求。其次,环境工程专业中许多专业课程对实践环节要求较高,如果要想让学生对该课程有较深入的掌握,增加课程实践学时也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也将增大高校的经费负担。因此,高校或学院可以利用方向接近且科研实力雄厚的个别课题组现有的实践条件,弥补专业课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再次,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也可从专业课程创新性教学方法改革上着手。目前,高校教师不仅仅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通常也承担环境工程方面的科研课题,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与自己的科研课题相结合,更加有效地开展专业课程的讲授,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目前的进展、先进的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接近前沿地接触到专业课程以外的内容。此外,高校也应定期聘请环境工程领域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座,把该领域研究最新的进展,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
论文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环境工程 本科教学
论文摘要:工程教育认证制度通过设定专业标准和连接专业准入制度,可有效提高高校工程专业教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从提升专业内涵、严格认证标准、建立衔接机制、加大专业学会参与等方面强化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与传统学科相比,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基础口径宽、方向分散和教师工程经验缺乏等特点,应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从持续培养教师工程能力、强化学校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工科在校生约700万人,居世界首位。但高等工程教育中普遍存在课程体系陈旧、实践教学偏少和教师缺乏工程经历等问题,导致学生专业面窄和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工程教育认证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相关专业进行认证,可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其作用正日益受到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的重视[1]。
国际上有3项关于工程教育学历的国际性协议,即《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和《都柏林协议》。其中《华盛顿协议》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是世界范围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也是另外加入两份协议的基础[2]。目前《华盛顿协议》的签约成员包括美国的ABET(美国工程与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英国的ECUK(英国工程委员会)等13个组织,另有德国和印度等5个国家的认证组织为准签约成员。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当年成立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11年,可进行认证的工程专业数量已从4个增加到10个。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虽然其不直接进行工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也不直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管理和雇用,但它通过设定专业标准为工程专业人才和就业市场实现无缝衔接,在二者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尽管“认证”的功能是有限的,但其对工程专业的专业主义理想的实现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学校的学术组织的特性和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为专业发展和专业认证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专业人员的准备和文化萌生的制度环境。工程教育认证则通过规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标准,为其进入工程专业领域提供了前瞻性的引导。认证制度与工程专业准入制度相连接,为专业市场的控制和专业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基本“门槛”,反过来为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质量先导,促进了学校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一、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和内容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章程》,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
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目标是保证和加强毕业生培养质量和促进高校通过修改教学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达到上述目标,认证机构需具有以下特点:(1)建立明确的学术质量定义以供被评估学校和教学计划去努力实现;(2)要求学校和教学计划必须提供关于学术质量和学生成就的一致、可信的信息以保持公众的信心和投资;(3)鼓励学校为改变和所需的改进而进行自我审查和计划;(4)采用适宜的、公正的组织化政策和步骤进行决策;(5)对其认证活动进行自我审视和检查;(6)拥有和保持可预见的和稳定的资源。
认证机构需制定鉴定标准,以有效地保证学校或教学计划的质量:(1)与学校适应的专业教学目标,提出学生进行工程教育的能力、素质和道德;(2)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理论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等培养方式,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3)合理的师资结构和持续的教师发展政策;(4)充足的支持条件,包括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信息资源和校企合作;(5)学生发展管理体系,包括招生、就业和学生指导等方面;(6)教学管理制度,可进行过程控制与反馈;(7)全方位的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持续改进的措施;(8)针对专业特色,提出具体化的专业标准。
为通过专业认证,学校需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定,进行下列活动:(1)定义待评估专业的目标;(2)设计课程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3)根据学校和职业的标准评估学生的学习产出。
二、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对工程的专业化进程和工程的专业制度的建立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重要作用。结合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大力推动我国工程职业的“专业化”建设,使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和工程师注册制度尽快形成“专业”的内生机制,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1.进一步提高对专业本质和内涵的认识。对于工程教育中的“专业”特质和专业性问题,国内一些知名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很多前瞻性的建议。朱高峰认为工程专业人才应接受包括道德养成、能力训练、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的全面素质教育[3]。文辅相和杨叔子等均提出改变工程教育中过窄的专业导向,建立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双重教育目标,让专业人才的成长建筑在较宽的知识面上[4]。对目前比较狭窄的工程教育目标体系进行基础性的调整,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伦理道德和责任教育、社会发展和工程影响等纳入专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为专业人才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2.建立符合专业本质内涵和发展规律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作为对认证对象的状态和符合教育目标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认证标准具有统一性、标准化和先导性的特征,对被评对象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第一个标准,就强调工程专业标准的规范性和开放性的统一,避免阻碍工程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全国工程教育的认证的组织体系,制定了工程教育认证的评价原则、认证标准和程序。
3.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机制。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州工程师注册制度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两个制度的结合是工程专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工程教育为工程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教育和训练,为工程师“入职”设置了最低“门槛”,工程师注册制度受到国家的市场庇护,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对应,保证了工程将促进公共安全、福利和健康作为最高目标的专业理想[5]。因此,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将为我国工程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进一步发挥工程专业学会的作用。作为专业发展的基本组织结构,专业学会可体现专业自律和共同治理的精神。目前,我国工程专业认证制度建设的基本模式是由政府推动的、包括专业组织在内的多方参与的联合模式。这一模式具有在改革初期高度集中、快速推动和解决重大问题的优势。与之相比,工程专业学会主导的认证机构专业性更强,更能及时反映行业对工程教育质量的需求,应为未来的发展方向[6]。
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7]。
由于环境工程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相关学科间的方法和培养模式差别很大。如污水处理工程以给排水专业的传统工程方法为主,而城市环境规划则与城市规划的方法相关。尽管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但课程设置的深度相对母学科较浅,理论阐述较多,而实践设置相对较少,限制了学生在该方向应用能力的深入培养。而我国企业特别是工程类企业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引起环境工程教育与学生专业发展的错位。而工程教育认证正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使其达到工程师的基本水平。因此,应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在原有培养方案宽口径的基础上,针对环境工程应用的某一主要方向,如污水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废污染防治、物理污染控制、环境设备、环境评价与管理、环境规划等,通过提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或规划的广度和深度,强化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避免其设计多而不精的问题。
除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全国绝大部分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正处于成熟前的发展阶段。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本地区共有8所开设环境本科专业的高校分别为: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工学院和钦州学院。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其环境专业形成时期均较晚,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与迅速扩大的招生规模相比,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储备相对不足。且部分教师直接从博士阶段导入,与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相比,其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经验均存在不足,也削弱了学生工程设计教育的效果。因此,对师资队伍特别是青年专业教师,应建立持续改善其工程能力的制度。如支持教师直接参与工程设计、鼓励其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利用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对教师进行工程能力培训和建立有工程经验教师传、帮、带指导年轻教师的机制。
与传统的环境专业名校相比,地区高校各学科整体实力较弱,其环境专业多源于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交叉与延伸。以广西为例,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工学院等学校的环境专业均从化学工程发展而来,广西师范学院和钦州学院的环境专业均从地理学科发展而来,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则依托电子仪器专业,桂林理工大学的环境专业则从地质专业和市政专业等发展而来。不同学校的背景下,其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特色也应有所不同。通过与学校强势学科的交叉,可有效提高学生在相关环境工程应用领域的竞争力,如化工学校可强化学生在其化学工程和工业中的环境工程治理能力,而地质学校如中国地质大学可强化学生在地学类环境工程中的能力培养,管理专业较强的高校则可强化环境评价和规划等环境管理应用领域。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地质专业和市政专业为其传统优势学科,通过与上述学科交叉,该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以培养废水处理和矿区土壤修复为特色。在课程设置中,强化水处理工程的理论和实践,并增加矿区土壤修复的选修课和实践课程,重点培养掌握废水处理工程和土壤环境修复工程等领域主要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毕家驹. 中国工程专业认证正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5.
[2] 毕家驹. 走华盛顿协议之路[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38-42.
[3] 朱高峰. 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1-9.
[4] 杨叔子. 谈谈我对“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2008(9):6-7.
[5] 李茂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注册工程师认证制度的基础[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