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1 15:41:20
序论:在您撰写美术活动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亲子教育活动是学前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亲子美术教育活动则在亲子教育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园创设特定的情景,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家长、教师、同伴)的互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有益的知识技能经验。但是,我们经常看到:在亲子美术活动中,家长只是陪衬,又或者是家长包办而孩子在活动中则成了闲人。那么在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们可以如何更好的开展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使活动真正发挥亲子美术教育的作用而不仅仅只是走个形式呢?现结合园所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的经验,浅谈如何开展好亲子美术教育活动。
【关键词】亲子美术 教育
学前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越发凸显其重要性,而亲子美术教育是其一种最能体现家园共育的活动形式,旨在幼儿在与家长、教师、美术材料的互动中,掌握美术技能,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因为亲子美术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亲子美术活动深受许多幼儿园教师的喜爱,在幼儿园的美术展示活动中,经常看到亲子美术教育活动,幼儿园的环境当中,也处处都可以看到亲子美术作品的展示。然而我们发现,许多亲子美术教育活动都只是打着亲子的幌子,走形式,事实上名不符其实,例如,在亲子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
镜头一:活动中家长只是陪衬,回答问题的是孩子,动手操作的是孩子,而家长在活动中默不作声,顶多只是帮孩子拿拿工具,填涂颜色,而且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缺少交流,没有合作,两者完全的剥离开来,只是为了亲子而把家长和幼儿硬凑在一起开展美术活动,其实活动中有没有家长都无所谓。
镜头二:家长乐此不疲地盲目包办,孩子在活动中则成了闲人,或者是家长指挥孩子做这做那,孩子则毫无思考,也就没有得到任何发展。
那么在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们可以如何更好的开展亲子美术教育活动,让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不仅仅只是走个形式,而是真正实现亲子美术教育的作用呢?那么以下将根据我园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的实践经验,浅谈一些关于如何开展好亲子美术教育活动的看法。
一、选择生活中的主题激发兴趣、适合亲子。
1.俗话说:艺术源自于生活!所以选择的主题内容,首选来自于家庭生活的内容,最好是家长和孩子都熟悉都感兴趣的,这样更容易引起幼儿和家长的共鸣。
2.其次,内容选择要照顾到家长和孩子的水平,要有家长发展的空间,也要有孩子发展的空间。也就是说,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弹性大,有家长和孩子合作的可能。我们特别强调合作这个词,只有难度有梯度了,家长和孩子才有合作的可能和兴趣,否则太简单了,家长觉得没意思,孩子也都能自己完成,根本不需要家长参与,也就失去了亲子美术的意义;太难了,孩子做不了,必然出现都是家长指挥幼儿去做的现象,忙坏了家长,孩子却只是扮演木偶的角色,没有思考,没有体验,没有从中获得有有益的经验。
二、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积累丰富的相关经验。
我们会经常发现,在亲子美术活动中,孩子们爱发言,而家长普遍都是聆听者,又或者当家长发言时,说得内容孩子们都听不懂,大人和孩子都各自说各自的,没有共鸣点。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家长和孩子在活动前期没有共同的情感体验,没有共同的知识经验做支撑。
我们在活动中总结出来一个经验:亲子美术不仅仅只是一次集中教育活动的亲子美术,而应当是基于开展了一系列围绕活动主题的亲子活动为前提的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也就是说,通过这些系列的亲子活动,把孩子和家长的生活、情感、技能以及幼儿原有的美术以外的其他领域的学习都很好的发生一个关联,整合多领域的经验,这不仅为幼儿和家长提供了许多交流的机会,满足了他们感受美、发现美、了解美、探索美的欲望,也为孩子在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中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更新教育观念,三者有效互动。
1.清晰的角色定位
教师、家长、孩子形成教育的共同体,不要过度去强调谁是教育者,谁是受教育者,因为不一定都是老师和家长教孩子,孩子也一样可以成为家长的老师。我们总希望大手拉小手,可有的时候小手也可以拉大手,老师和家长都要学会往后退。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孩子也会启发你,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表现技法甚至比有的家长懂得更多,很多材料家长不知道怎么用,而孩子都能当家长的老师;有的时候孩子们凭直觉思维所搭配出的颜色、构成的图案,往往比成人的想法更稚趣、更具有创意。
2.互动的活动过程
老师和家长总是怕孩子做不好,活动中一看到孩子的线条不够美、色彩不够好就直接打断孩子的创作,试问:在活动中总是被打断、被纠错,孩子们会开心吗?老师和家长总是充当检察官的角色,会享受到亲子绘画的快乐吗?肯定不会!其实只要不过度关注技能,同时多关注美术活动的人文性和愉悦性,意识到这不仅是完成一个美术活动,更是通过这个活动创造出很多家长和孩子的接触机会,一起来当探索者,一起去感受美、发现美,一起商量如何更好的表现美,然后一起找材料,一起创作,这样才是亲子美术的真正乐趣。所以,请家长和老师都要更加有耐心一些,掌握一些方法,学会启发孩子,学会给孩子建议,不漏痕迹地给孩子指导,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做,相信孩子会做得更好。
四、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幼儿和家长的情感体验。
1.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根据活动的内容设置相关的活动场景,多渠道让幼儿和家长感受美,从而激发幼儿和家长兴趣,调动幼儿和家长的已有体验。例如:布置主题场景;展示幼儿与家长收集来的与该主题相关的图片、物品;展示之前相关的作品做分享,最好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完成的作品等。
2.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在与幼儿和家长的互动中,围绕活动目标准确的抓住困惑点和矛盾点,抛出问题让幼儿和家长都来思考,启发幼儿和家长利用已有的美术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特别强调在引导时,要注重幼儿和家长相互交流。
五、投放种类丰富的材料,给幼儿和家长想象创造的空间。
在中国,大部分家长都比较少接触美术活动,可能很多材料孩子知道而家长却叫不出名字,可能材料的使用方法孩子会而家长却不懂,这是一个很棒的契机,我们可以投放丰富的材料,一来既可以让孩子从弱势走向强势,给孩子们当小老师的机会,促进家长和幼儿的互动,同时,丰富的材料意味着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在材料利用上,可以引导家长和幼儿发挥想象,做足材料的文章,给幼儿和家长无限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六、提供多样化的范例,促幼儿和家长表达交流。
家长和幼儿欣赏的水平和层次是有很大差别的,可能大人喜欢的东西,孩子不喜欢,孩子喜欢的东西,大人看不上。所以,在活动中需要多提供一些多样化的范例供幼儿和家长欣赏,让幼儿和家长都有得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大胆表达交流,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让家长和孩子互相了解需求,了解喜好,了解创作的想法。反之,如果范例品种太单一,或是太少了,孩子和家长没得选择,表达的也就是那几句话,活动的氛围自然就显得压抑苍白。虽然有的时候会担心范例局限了幼儿和家长的思维,但是任何创造都是基于模仿的为基础的,退一步说,即使是模仿,也不可能做出一模一样的作品,多少都会有创新,所以提供多样化的范例是很有必要的!另外要特别注意,活动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幼儿和家长欣赏和交流。
七、营造交流平台,引导幼儿和家长正确评价。
大部分人会认为,有了家长的参与,美术作品的视觉效果一定会很好。其实,一旦这么认为,那么家长和老师在看作品的时候,大家又会同样用画得好不好、像不像来评价作品,我们的孩子们习惯了这样的方式,也就只会麻木的用这样贫乏的词汇来分享自己的体验,模式化的去评价作品了。
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出现,建议在展示交流环节,先不急于对作品的视觉效果作出评价,可以先从人文性、愉悦性等方面来评价,关注亲子美术活动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注重孩子和家长情感的抒发,例如:让每一个家庭来介绍自己的作品,讲解作品名字的意义,分享在创作过程中和爸爸妈妈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充分挖掘美术活动中所隐藏的人文教育价值。这样每一幅作品都因为有了幼儿和家长所赋予的情感和思考,变得有灵性、有思想、有感情,作品也就生动起来了,然后再从作品的视觉性和实践性方面来交流,幼儿、家长和老师一起从色彩、线条、构图、材料使用等方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通过交流共同获得有益的知识技能。
八、关注美术亲子教育活动价值的延展。
在一次美术亲子教育活动结束后,不要急着就此画上句号,其实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可以做,例如:可以把交流评价中的问题带回家思考,一家人共同商讨,继续创作,循环分享;可以亲子共同通过上网、实践操作、阅读等方式丰富相关的知识技能经验,探索新方法、新材料,创新表现;可以将活动中的作品作为礼物向亲朋好友表达心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总之,我们可以采用很多方法延伸亲子美术教育活动的价值。
综上所述,亲子美术教育活动只有充分意识到亲子美术教育的意义、作用,并且做到幼儿、家长、教师三位一体共同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交流美、挖掘材料创造美,最后一起分享美,那么我们的亲子美术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论文【二】
思维是人类最绚丽的花朵,而想象和幻想则是这朵绚丽花朵的花蕾。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形象思维走在抽象思维的前面,想象和幻想则走在理性的前面。人类在“幼稚”期肯定是充满想象和幻想的。从遍布世界各地的远古时代人类的出土文物中,从那些图腾、神灵中,无处不见早期人类的神奇幻想和想象。
想象和创造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是艺术的灵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则更注重对幼儿艺术情感的熏陶。主要渗透于文学活动、美术、音乐、科学、数学等一系列领域中。让幼儿欣赏美的语言,画一幅合情而不合理的画,感受一段音乐表现的情景,提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这些都是幼儿想象发展的良好途径。
瑞吉欧教育经验中的“一百种儿童语言”特别强调了美术这一特殊语言。它是人脑思维的外在表现,而且最能反映儿童想象创造的结果。因此应充分利用好美术活动的契机,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专家认为:美术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确实比较有利,但要看什么人去上,怎么上。由此可见,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方式方法,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 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带领幼儿迈开想象的第一步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求知成材的起点。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和左手工都有一定的兴趣,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调动、培养和运用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1、取材于幼儿生活经验。
人的想象力,包括艺术想象力,是从生活中来。现实生活为想象提供了基础。而幼儿感兴趣的也是周围熟悉的事物。幼儿园的一草一木,老师和小朋友,我的爸爸和妈妈,以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爱吃的水果、喜欢的游戏,《过年了》、《运动会》等都是幼儿经历过的感兴趣的话题。当然幼儿积累一定的绘画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2、运用于幼儿的所好。
活动前,经常有幼儿这样问:“老师,今天画什么呀?”说明幼儿对绘画的内容十分感兴趣,急切想知道。这时教师不妨试问:“你想画什么呀?”幼儿将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讲述。有的说画大狮子,有的想画童话世界……。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幼儿的这种情感体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活经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想象空间。教师可根据幼儿提供的题材作一些范画,满足他们想象愿望,更进一步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的灵感。
3、借助于语言的功能。
语言能激起人遐想,调动人的思绪积极向上地遨游在想象情境中。它是培养想象力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平时多给幼儿讲述童话故事,让幼儿创编故事情节,围绕一个素材编一段完整的情节,如拎着篮子的小猪画面让幼儿展开讨论:今天小猪阿姨要去干什么?她到哪里去?路上会遇到什么事情呢?幼儿各持己见,答案各不相同。教师及时鼓励他们发散思维。一方面幼儿受到情绪感染,另一方面,通过想象,头脑中再现故事的画面并且反映在画纸上,使幼儿的语言绘画能力同时得到发展,让幼儿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二、注重幼儿美术活动的成果,激励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
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美术活动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方面首先要超越自我认识,提高创新意识。
1、正确看待幼儿的自我体现。
儿童往往比成人更赋予想象。大人和孩子看同一幅画,大人看了就认为这是一幅画,他不会去想什么太多的事情。而孩子呢,看着看着,就会想:旁边是大海,还有别的什么。成人看孩子的画,觉得杂乱无章,会用不理解的态度点评它。但不妨静心听听孩子是怎样给自己的作品加以语言描述,赋予它生命的。有一只自动笔上画了两根线,他说:我设计这样一种笔,两根导线插在人的大脑上,人想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人就不累了。再有一个小女孩画一个在飞的人,画面简单而且也看不出什么。她说:“我想着人飞到天上去,相小鸟一样,看着山和水。”多么美妙的想象!这时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也许艺术之花就从这里绽开了。
2、激发幼儿体验想象的乐趣。
想象的内容反映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他想什么就画什么。有些孩子缺乏这种情感流露,无法在他的作品里宣泄情感。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幼儿渐渐产生幻想的动机,赋予他们想象的能力。让孩子欣赏一幅同年龄具有创造水平的画,一支带导线的笔两根导线插在人的大脑上。我借助于画面利用情境语言来引导想象力缺乏的孩子:闭上眼睛,现在你好象戴上了这支笔,写了很多很多字,累吗?一点儿也不累。让幼儿感受笔的神奇功能,起到幻觉的作用,从而激发想象的愿望。
三、提供幼儿美术活动的渠道,帮助幼儿拓宽想象的思路。
艺术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就像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在重视其它美术活动对幼儿想象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欣赏活动也不可忽视。
1、合理利用抽象作品的幻想功能。
抽象作品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天空。如西班牙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是一幅富有想象的抽象作品,幼儿欣赏时创造性地表述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有的孩子说:“我感觉一个人在变魔术。他把自己的一只眼睛、脚变没了,把沙滩变成了一条直线。”又如英国画家戴维帮伯格的“阳光下的树”同样是一幅极赋想象的作品。有的幼儿说:“火山爆发了,石头都被烧化了,红红的,像张开大口的老虎冲下山冈。”还有的说:“这是一床金色的被子,躺在被窝里甜甜地睡,梦见我在花丛里跳舞。”在欣赏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绘画活动。让幼儿自己设计“鞋子车”、“我喜欢的房子”、有的设计的房子是水果型的,有的房子挂在大树上,是为小动物准备的。让幼儿设计京剧人物发型,幼儿可以不受常规的约束,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2、积极评价名家作品的艺术效果。
选择著名画家典型的作品,如凡高的《向日葵》,明快的色彩变化给幼儿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像一团火在燃烧,暖洋洋的。毕加索的自画像,幼儿通过讨论、猜测画家的心境和个性特点,并用“我认为……”“我觉得……”“我有一个看法……”等等积极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想象和幻想是创造性的基础。想象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大脑中产生许多新的形象。它离不开人的现实生活经验。而幻想大多和自己的希望联系在一起。幻想是指向未来的。科学的、积极的幻想就是理想。幻想的内容更多的是头脑中想出来的而不是现实中存在的事情。根据幼儿的想象和学习的特点,我认为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现状还存在着这样两种弊端:
(一)创造性匮乏
现在的美术教育活动大部分还没有走出误区。老师画一个苹果,孩子都照着画一个苹果;老师画两片叶子,孩子也跟着画两片叶子。老师让孩子仔细观察范画中动物的外型特征,区分五官和四肢的位置,然后一点一点临摹。教师过于重视所画物的比例关系,根本就没有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二)想象脱离实际
一、在相互渗透中确保美术活动的主导地位
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画画。一直以来,我也都把美术活动作为衔接其他学科教学领域的纽带。当孩子们学会一首儿歌、歌曲或故事,总会忘不了再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孩子们看到雷阵雨过后的彩虹时,也会以绘画的方式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的热爱;当孩子们看到小河里的小蝌蚪在自由自在地玩耍时,他们又会以绘画的方式,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画面虽然稚拙,却充满了童趣,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究科学的欲望,这就是美术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的效果。然而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难以释怀:阳阳有一天早上,在家哭着赖着不肯进来,他妈妈好说歹说把他送了进来。可以听说今天要画画,他又耍起了小脾气。究其原因,他说:我不会画画,也不想画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在别的方面表现都不错,经常得到老师的夸奖。可他又为什么对绘画如此反应呢?为了缓和阳阳的波动情绪,我及时与他的家长沟通。我在不断地反省自己:是绘画教学中的哪个环境出了问题?是平日里我疏忽了对他的关心?还是……可事实上,我不能说我没有一点责任。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在想,在思考,是不是孩子对绘画本身就没兴趣。为此,我对美术活动的目标稍作变动,要求也放低了。从培养孩子浓厚的兴趣入手,以激发、引导为手段,对阳阳在技能上从不做过多的要求和限制。慢慢地,阳阳也开始拿起笔来学画画了。虽然他的画没有别人的好,但最起码他已经不讨厌画画了。有时候还会自己构思,画出与众不同的作品。看到这一难得的变化、喜人的进步表现,我心里高兴极了,把他的作品张贴在主题墙醒目的位置,让全班的孩子都来欣赏。对于这些作品,孩子们特别喜爱。从此,阳阳喜欢画画,热爱画画了。美术活动中所具有的科学教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是应确保美术活动的主导地位。
二、美术活动与科学教育互相渗透,实现共同教育价值
1.在美术活动中善于用隐含的方式感受、表现科学在一次绘画活动中,天天在涂色时很沮丧地来找我说,他画了太阳,可是他黄色的蜡笔不见了,不能给太阳涂上漂亮的颜色了。看着他气鼓鼓地嘟着嘴,我请他先涂红色然后再涂上绿色试一试。果然,他很快就兴奋地跑过来跟我说:“老师老师,我的太阳变成黄色了,好神奇呀。”我微笑着对他说,等你把画画完了之后老师再来告诉你这个小秘密。就这样,我给大家讲解了三原色。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边听还边尝试,很快就掌握了它的规律,让科学和美术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2.用科学活动丰富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说:“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的有关客观世界的信息。通过绘画又深化了幼儿的知识,传递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感受和观察的结果,抒发愉悦和惊奇、探索的情绪。美术活动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能把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成具体、生动、富有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能将很难理解和说清的科学现象变成幼儿感兴趣的美术创作,从而使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得以增强。如在《有趣的叶子》主题活动中,我先组织幼儿到周边环境、马路边、公园里等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叶,并收集许多叶子,有春夏秋冬季节不同的叶子,颜色也不同。然后让幼儿根据叶子形状大小的不同,创造性地、想象性地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动物、人物、景物、自然特征等等。通过这个主题活动,孩子们了解了各种树叶形状的不同和落叶现象,深化了对树叶的认识。总之,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提高了幼儿视觉艺术的同时,又促进幼儿在绘画活动时的表现、创造、观察、知识、能力等。
作者:吴青 单位:昆山高新区振华实验幼儿园
在美术活动评价时,我们要用心地倾听孩子们的解释,多给予鼓励,表扬。教师评价幼儿作品的语言要正确恰当,生动。幼儿虽然年纪小,经验少,但是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够自我评价。小班幼儿年纪小,参加美术活动兴趣不稳定,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采用拟人化和情景化的语言,注重鼓励与肯定。评价活动应以教师引导为主,然后再逐步引导孩子进行评价。中班幼儿有初步的审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教师活动中可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边画边思考。大班幼儿能力较强,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教师应更多采用协商和引导的语言,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人。评价活动做到循序渐进,使幼儿渐渐学会如何评价自己及同伴的作品。
二、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培养幼儿艺术欣赏的兴趣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评价中,基本上以教师评价为主。通常,老师们总是把评价安排在美术活动的结束部分,采用教师或集体听少数幼儿发表意见或将优秀作品展示出来讲评等单一形式,幼儿处于较长等待时间,且讲评对象常集中在少数能力较强的幼儿身上。从时间上看,有的孩子还没完成任务,正埋头工作,此时进行集体评价,要花大力气才能让幼儿集中精神,而且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效果很一般,幼儿是被动评价的接受者,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改变了以往的评价模式,使之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如:让幼儿之间互相评价、自我评价,利用户外活动或休息时间开展作品评价,这样的方式方法能够更充分的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使作品评价更行之有效。
三、明确评价的目的,让评价贯穿美术活动的全过程
现代课程评价已从静态的作品评价转向动态的过程评价,把对幼儿的评价过程融合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关注幼儿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专注程度和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表现。
比如: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如何?创造力如何?注意力是否集中等等方面。如果幼儿只是机械的模仿,或者在教师的控制下毫无创意地表现教师的意图,而非自己所想,那么即使幼儿绘画技巧非常熟练,他的画也绝非是一幅好作品。又如,在主动性方面,如果幼儿常常在成人的要求下进行美术活动,说明幼儿的主动性较差;而如果幼儿常常主动选择美工角的活动,或在教师布置任务时就跃跃欲试,说明幼儿对美术活动有兴趣。在幼儿作画的过程中反映出幼儿是否具备足够的自信。
在营造民间美术环境时,我们把民间美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并把民间美术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中。
1.民间美术走进幼儿的集体活动
民间纸艺教育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学习特点,幼儿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在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欢的方式自主地选择活动材料,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纸艺活动,激发他们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在大班民间美术“十二生肖头饰”集体活动中,主要让幼儿欣赏纸艺作品,了解民间纸艺的特点,感受中国民间纸艺的艺术魅力;运用剪贴的方法,制作出形象各异的十二生肖;激发对民间美术活动的兴趣。老师为幼儿做了充分的活动准备工作,如: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画小动物的经验,知道自己的属相。物质准备有民间艺人制作纸灯笼作品的照片;民间纸艺中,不同手法的灯笼作品若干;十二生肖动物图片、头饰范例若干;人手一张彩色蜡光纸(做成帽子用于固定头饰或直接在帽子上装饰动物的五官)及各色彩纸若干,剪刀、胶棒等材料,民间音乐。本活动老师紧紧围绕“欣赏民间纸艺,感知民间纸艺的基本特点;引入十二生肖,激发创作欲望;播放民间乐曲,幼儿创作表达”三个环节展开。在活动中,幼儿运用已有学习经验,选用大些的纸先制作成了帽子(有三角的,有方形的),再选用小些的纸制作动物的五官。在制作动物五官时,幼儿记住了老师的提示,要突出每个动物的主要特征,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幼儿在民间乐曲的陪伴下,陆陆续续的作品呈现出来了,有的幼儿用折纸的方法制作了老鼠、小蛇头饰,有的幼儿运用画、剪、贴的方法制作了虎、兔、牛、龙、猴等十二生肖头饰。幼儿戴着自己制作的动物头饰和同伴快乐合影,快乐分享,快乐体验。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不仅活跃了大脑,而且锻炼了动手能力,增进了幼儿对民间美术的审美情趣。
2.民间美术渗透主题区域活动
在“中国娃”主题活动中,我们创设了益智区,在活动区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民族娃娃,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各民族的名称、服饰。在活动中,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感和团结精神。在“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创设了美工区,为幼儿提供了“十二生肖”的民间美术作品,分别有绘画的、折纸的、剪纸的,还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半成品材料:蜡光纸张、剪刀、胶棒、画笔等供幼儿做做玩玩。另外,也提供了一些绳子、彩色塑料带、皱纹纸条,幼儿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编织活动。通过活动鼓励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得,提高幼儿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审美兴趣,让民间美术在幼儿的视野中呈现与发展。
3.民间美术融入幼儿餐后活动
幼儿餐后活动的组织,是幼儿一日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为了让幼儿在餐后既能得到安静的休息,又能参与一些感兴趣的安静活动,我们想到了为幼儿提供一些民间美术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快乐参与活动。这个餐后活动平台也是幼儿对平时学习民间美术作品的再练习。如:剪纸、折纸、玩泥都是幼儿喜欢的民间美术活动。
4.民间美术带来幼儿创作乐趣
多给幼儿动手机会,让幼儿手脑并用,提高幼儿对民间美术活动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为幼儿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尽可能地多开展各种不同的手工操作活动。如:折纸小花蛇、编织五彩鱼、泥塑蜗牛、印染花手帕等,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大胆的创作手法给人无限的遐想。如:在《印染花手帕》活动中,幼儿自由折叠宣纸进行印染,感知一幅有美感的印染作品与折叠方法、蘸颜料的时间长短、蘸颜料的不同力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幼儿看到每次完成的作品呈现出的图案都不同时的兴奋劲,带给了幼儿无比的创作乐趣,民间美术也使幼儿更欢喜和愉悦。
5.民间美术吸引幼儿家长参与
在幼儿园开展民间美术活动,营造民间美术环境,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共同营造具有强烈美感的教育教学环境。我们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教师、家长、幼儿多方资源整合,在发动、收集、制作活动过程中,民间美术环境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我们还利用家长会、校信通、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幼儿园网站等多种家园沟通途径,让家长知道并了解我们开展民间美术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与教育有何等意义,同时吸引家长积极地投入到各项活动之中。如:在庆六一亲子活动“民间美术乐翻天”活动中,不仅让家长们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民间美术各个区域的制作中,而且为幼儿园的环境营造增添了很多亮丽之处。
二、结语
一、观察中的说话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观察为基础的,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艺术对象的形象结构、颜色等特征,并用语言进行表达。所以我经常利用观察这一环节,让幼儿练习说话。如:在教幼儿画金鱼时,我先出示放在水中的金鱼,让幼儿观察金鱼的外形特征,并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当姿态各异的金鱼展现在幼儿眼前时,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金鱼的颜色真多,有红的、有黄的,还有黑色的……”,“金鱼的尾巴摆来摆去好漂亮,真象美丽的飘带”,“金鱼的眼睛是鼓出来的,象珍珠”。……这时老师如果顺势地教幼儿学说新词和完整的描述性语句,幼儿就会很感兴趣,从而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教学。
二、操作中的说话
幼儿不论手中操作什么东西,常自觉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声音,或自言自语,或与他人对话,这些声音大都与操作内容有关,而且老师也制止不了。于是我就抓住幼儿这个特点,并加以诱导利用。我常把操作过程编成儿歌,让他们边做边说。如教幼儿用泥塑苹果时,我就编了一首儿歌:“搓搓搓,搓成一个小圆球,上下轻轻压个坑,中间再插一根柄”。在教幼儿画小猫时,我边画边念:“有间小房子(头),开着两扇窗子(耳),挂有一个帘子(额),住着两个孩子(眼),合用一口锅子(嘴),每人一双筷子(胡子),房下有个土墩子(身体),旁边有个钩子(尾巴)。这样幼儿在操作时兴趣很高,既掌握了操作要领,也练习了说话。
三、评议作品中的说话
一、萌发幼儿的审美情感。
美术作品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是萌发幼儿审美情感的前提。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让幼儿观察各种物体的形状、色彩,如蓝天白云、桃红柳绿、青山绿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它们都会给幼儿带来心灵和视角上的愉悦感,并让幼儿说说这些自然画面为什么会这样美?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知道娇艳的玫瑰和暗绿的叶于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这是色彩美;形态各异的花卉树木排列在一起,给人以错落有致的感觉,这是形态美;古色古香的凉亭,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下,给人以秀丽的感觉,这是艺术美。渐渐地他们会发现周围事物中蕴涵的自然美,这样就丰富了幼儿头脑中的“内在图式”,积累了创作的素材。
二、创设游戏化的绘画情景。
如何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真正体验到快乐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创设游戏化的绘画情景。因为游戏是一种能够使幼儿将内部精神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幼儿美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我们应当充分地利用游戏,为幼儿的艺术创造提供条件,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如命题画花布,我是这样安排的:我边抱着布娃娃,边说:“过几天,就是小丽丽的生日了,她很想穿一条漂亮的花裙于,我们送给她好吗?”幼儿齐声说:“好!”接着我又说:“不过在做裙子前,先要设计一些美丽的花布,你们想想看小丽丽喜欢什么样的花布呢?”幼儿可来劲了,争着说出了格子布、彩条布、点子布、星星花布、小动物花布等……整节课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我是花布设计师”这种快乐的情景中,大胆想象,设计出各种色彩鲜艳、图案新颖的花布,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作画技能、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承认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地加以引导。如郭屹腾小朋友想象力比较丰富,作画大胆,构思新颖,但有急于求成的小缺点,他的作品粗看比较零乱。色彩单调,细品方知其中的新奇之处,对于这样的孩于,我一方面肯定他的独创性,另一方面则用商讨的口吻,鼓励他认真选色、涂色,丰富画面的色彩。纪歆怡小朋友喜欢临摹范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是她的作画优点,也许是女孩的天性——爱美的缘故吧!不管什么画面,都喜欢添画上翩翩起舞的蝴蝶、振翅欲飞的蜻蜓,我在赞赏她良好的作画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她联系生活经验,拓宽思路,向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诸如“哇,这么漂亮的大轮船开在海洋里,谁来欢迎它呢?”、“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这么快乐?他们在干什么?”……慢慢地她的思路开阔了许多,添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对一些缺乏自信心的幼儿,我更是不断地鼓励、赞赏他(她),使他们充满信心,大胆地绘画。
四、走进幼儿的绘画世界
幼儿的“真实”世界与成人的现实世界是不同的,让幼儿像成人那样临摹、写生,是有悖于“童心”的,他们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大上,太阳、飞鸟、白云画在地上,对于这样天马行空的幻想,教师要表示赞赏,千万不能作贬低性的批评,比如说“你怎么回事,别的都画得好好的,偏偏就画上个黑太阳。”、“哎呀,怎么把鱼画到树上去了。”这样你会大大挫伤幼儿的自尊心,扑灭了求异思维的火花,而应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态,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表现与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一次美术课中,陈源画了几只可爱的小猫眯和小鱼,我看了暗自一喜:嗯,陈源画得真好。可当我再次回到他身边时,好好的一张画己面目全非,只见画面上刷刷刷地画上了几条黑曲线和一团火红的东西,我真想批评他,他却仰起小脸,娓娓动听地讲起了其中的故事:“一天早晨,猫妈妈带着小猫去河边钓鱼,忽然树林里冒起了黑烟,起火了,你看猫妈妈要去打电话报警呢……”你瞧,孩于的想象力多么丰富,我差点错怪了他,我们应该珍视这份童心,让更多的幼儿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尽情地泼墨挥毫,表达他的思想感情。
五、正面评价幼儿的作品。
古尔维奇说:“幼儿的评价、见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们的概念范围内转来转去,好与坏,好听与不好听,喜欢与不喜欢,虽然如此,但无论如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视这个美学见解的幼芽。”为了呵护这棵幼芽,我让幼儿主动参与评价同伴的作品,允许先画好的幼儿,自由参观别组同伴的作品,看看谁的画最美?谁的画最有趣?谁的画最有创意?然后尽可能多地展示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既乐于欣赏技能强、创意新的作品,又在那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给予每个幼儿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美术活动,更富有创造勇气和热情。
美术活动是一种有形、有色、有情节的艺术活动,对幼儿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常常把 自己的喜悦、快乐、悲哀、烦恼都倾注出来,使之成为他们自己天真的语言,他们时而自言自语,时而互相对 话,表述欲望非常强烈,据此,我把美术活动与训练幼儿说话有机地揉合到一起,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观察中的说话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观察为基础的,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艺术对 象的形象结构、颜色等特征,并用语言进行表达。所以我经常利用观察这一环节,让幼儿练习说话。如:在教 幼儿画金鱼时,我先出示放在水中的金鱼,让幼儿观察金鱼的外形特征,并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当姿态各 异的金鱼展现在幼儿眼前时,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金鱼的颜色真多,有红的、有黄的 ,还有黑色的……”,“金鱼的尾巴摆来摆去好漂亮,真象美丽的飘带”,“金鱼的眼睛是鼓出来的,象珍珠 ”。……这时老师如果顺势地教幼儿学说新词和完整的描述性语句,幼儿就会很感兴趣,从而产生一种学习的 冲动,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教学。
二、操作中的说话
幼儿不论手中操作什么东西,常自觉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声音,或自言自语,或与他人对话,这些声音大都 与操作内容有关,而且老师也制止不了。于是我就抓住幼儿这个特点,并加以诱导利用。我常把操作过程编成 儿歌,让他们边做边说。如教幼儿用泥塑苹果时,我就编了一首儿歌:“搓搓搓,搓成一个小圆球,上下轻轻 压个坑,中间再插一根柄”。在教幼儿画小猫时,我边画边念:“有间小房子(头),开着两扇窗子(耳), 挂有一个帘子(额),住着两个孩子(眼),合用一口锅子(嘴),每人一双筷子(胡子),房下有个土墩子 (身体),旁边有个钩子(尾巴)。这样幼儿在操作时兴趣很高,既掌握了操作要领,也练习了说话。
三、评议作品中的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