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4-01-20 16:56:40

序论:在您撰写先进的科学技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篇

关键词: 多媒体;视频;数码技术;显微组织;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280-02

0 引言

多媒体、视频、数码技术这些现代化科学技术术语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不再陌生了,它在各个行业中被广泛的应用着并且为人类的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怎么样利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服务、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是我们这些实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还是抱着过去的老一套的实验方法和手段,不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那么我们就要落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可能落伍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和发展。

工科的人都知道工程材料的金相分析是非常难辨认和分析的,一个经过磨制好的金相试样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由于试样选择的腐蚀剂的不同、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不同、选择的位置不同其金相显微组织都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位置我们看过之后也是很难交流的。所以,我们就力图找到一种好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1 传统的金相摄影及暗示技术

我们开始研究怎么样把显微镜中看到的金相组织转化出来和大家一起观察,由于实验室的条件有限和当时的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到视频技术,所以,研究的效果不理想,只能通过金相摄影和暗室技术的方法看到金相图片,金相摄影时,照明光线照射到试样磨面上。由磨面反射回来的光线通过物镜、照相目镜、快门,到达照相机内的底片上,进行曝光。曝光时间与光源强度、光圈大小、滤色片、放大倍数、感光胶片、试样组织等因素有关。曝光时间可通过试验确定。在暗室里把胶卷装到暗盒里到金相室通过显微镜的摄影系统进行金相摄影,然后到暗室里取出底片,进行底片的显影、停影、定影、冲洗、晾干等过程出来金相的底片也就是负片。然后在利用印像机或放大机进行底片的暴光到相纸上,再对相纸进行显影、停影、定影、冲洗、上光、剪切等过程,才能完成一张金相图片。一张好的金相图片时间长、耗才大、技术性强。随着多媒体视频技术的发展,我们把视频采集卡应用到金相显微镜上把图象转到电脑上就可以多人观察分析金相显微组织,后来又通过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就实现了多媒体视频金相教学的效果,方便、直观。

2 利用CCD进行图片采集

现在我们利用CCD图片采集系统连接金相显微镜和电脑,主要有金相显微镜、摄像头、采集卡、计算机、大屏幕及电源等组成,用相关的软件进行参数设置和数据采集,形成图像。也可以投影到大屏幕上,进行多人观察与分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方便多人观察分析,也可以进行金相分析多媒体教学。由于采用数字化图像存储方式,便于网络传输。

3 数码摄影技术在金相分析中的应用

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传统的摄影方法被取代,数码摄影技术在金相分析中应用越来越多,光学金相显微镜、体视显微镜等都配制数码摄影系统,使呆板的、很难沟通的金相实验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和学生容易交流、容易沟通,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还通过校园网把实验室的一些信息挂到网上方便学生有利于教学,如:实验教学大纲、实验讲义、实验报告、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要求、注意事项、实验室开放时间、可共选做的实验等。学生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发给实验室,和指导老师互动,如变动时间呀、有什么好的方法建议呀等。通过几年的实验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结论

4.1 通过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进行实验教学,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4.2 工程材料金相显微组织分析采用多媒体视频实验教学方法实现了师、生共视,一目了然,方便了教与学;配合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磨制好的金相试样放到视频金相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通过摄像头、视频采集到电脑中,利用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实现了师生共视的效果,这样我们进行金相观察与分析就一目了然。利用软件还可以进行深层的测量,晶粒度尺寸的测量,组织组成物的测量等。认识了金相之后,学生就可以自己利用金相显微镜进行材料的显微组织的观察与分析了(配有相册和图片等)。

4.3 金相显微摄影采用数码摄影技术的实验教学方法:省力、省时、方便、快捷。

过去传统的金相摄影利用照相机或暗盒通过金相摄影装置来完成然后要到暗室里去对底片进行显影、停影、定影、冲洗、凉干;在利用底片对像纸进行曝光印像或放像;在对像纸进行显影、停影、定影、冲洗、上光、切纸等工序,费时、费力、浪费材料。现在利用图像采集技术和金相摄影数码技术将图像传输到电脑通过拍摄、存储、查询、建立档案、排版到统一报告、打印等。取消了繁琐的暗室工作,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培养开拓型、创新型人才也要靠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和良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满.如何正确辨析金相显微组织的形态成分[J].科技创业家,2013(24).

第2篇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影响;促进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现代科学技术每天都在发生着进步,也在影响和促进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影响与促进更是十分明显。研究现代科技发展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影响与促进,能够更好地把握该门专业的进步。

二、研究科技对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影响的意义

1.是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总结,在很多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都已经把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作为城市未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依据点,而且建筑环境就是把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和住宅需求达到了先进技术的设计和创新理念的应用,而且能够把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发展相结合,给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才能把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形势得到全面的空前提升,通过自动化和专业化的技术改进,把各生活基本条件带动起来。

2.是对先进技术进一步引进和发展的主要基础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要把与居民生活最基本相关的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的专业进一步的利用,也带动了建筑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因为建筑环境管理就是给建筑工程本身点明了注意事项,所以建筑工程中的环境管理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给建筑事业的单一性增添了更多的实际增分点,因为建筑事业的开展必须要有建筑环境的全面规划和科学分析,再加上设备工程对建筑物的不足之处进行的填补,从而给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实际意义。

3.是社会现代化建设人才未来发展走向的具体表现,实施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建设,能够促使高校开设相关的技术专业,给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应对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利用和开发中,相关专业的开展例如:电气自动化、供热通风与管理、空调制冷技术等一系列的增强建筑环境实际质量的面向现代化的新专业不断涌现,也加快了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

三、建筑环境与设备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筑供暖通风空调设备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优良的技术环境。计算机能对建筑热湿过程及空调系统工作过程进行模拟与仿真,使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最优化决策及运行中的最佳化调节和管理成为可能。此外,通过CFD模拟能使空调气流组织的合理运用,可以在保证工作区空气环境的情况下,减少空调负荷和扩大进排气温差。正是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设计方法正在发生从静态的设计情况的分析到动态过程的研究的转变,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和网络技术的介入与应用成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时代特征。

现代科技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功能性要求已越来越高,住宅不再是只向居住者提供吃住的场所,而是朝着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社交、工作以及享受全方位服务的方向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现代化装备和最新的高科技成果都已被运用到智能化的住宅中,信息社会的所有特征都能在这样的住宅中找到。我国也已经明确要求21世纪商品住宅的建筑都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智能建筑的出现和发展。智能建筑首先在美国出现,美国智能建筑学会把智能建筑定义为通过对建筑物几个基本要素即从结构、系统、服务、运营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高服务性的大楼。我国则以大厦内所配置的自动化设备来衡量智能建筑。新加坡规定智能大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调节大厦内的各种设施,包括室温、湿度、灯光、保安、消防等,以创造舒适的环境;二是良好的通讯网络设施,使数据能在大厦内进行联网;三是提供足够的对外通讯设备,并向国内外进行联网。

四、现代科技发展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影响的结晶――绿色建筑

建筑是人类文明和人类科技进步的一种基本体现。随着人类由荒蛮走向文明,由落后走向现代,人类的建筑也经历着由被动地适应大自然到主动地寻求舒适的进程。然而,在人类不断地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现代工业的弊端也逐渐地显现。如大自然遭到了难以弥补的破坏,人类已经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球的共识。而建筑作为人类的基本生存工具和文化体现,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建筑就随之而生。

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具备了“绿色”性态,即适应大自然的一类建筑。它在能源消耗上,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而少消耗常规能源如石油、煤等;在设计上,尽可能地利用构造处理技术来达到舒适的内部环境,而少利用设备力量满足人类需要;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地少占用土地。

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满足所有或大部分的能源需求,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提高建筑的保温能力和空气密闭能力,充分利用土壤蓄能、水分蒸发吸热、“烟囟”效应、建筑绿化等自然空调手段来改良室内热环境,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通风装置和人工照明系统,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2.现代科技为绿色建筑提供了广阔前景

我们的祖先虽然为如何利用大自然作了良好的阐释,但由于缺少现代科技的支持而无法实现。绿色建筑的真正实现需要大量的建筑设备支持。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开发了大量人性化的建筑设备,使建筑实现真正的舒适,可以说现代科技造就了“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建筑耗能占全国总能耗的40以上,在建筑中尤其是建筑使用阶段合理采用可再生新能源,对改变住区能源消费结构,节约采暖、空调等生活能耗,降低环境污染都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的综合节能技术途径有:①通过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②通过开发新型建材提高门窗气密性。绿色建筑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使之成为现实。现代科技将成为人类改造环境的重要成果,成为21世纪的建筑设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五、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

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调研

在开展专业建设的活动时,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开展调研工作。可以派专人去一些名校进行调研,收集教学计划和大纲、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教学资料,还可以观察并了解他校的教学结构体系和专业发展的方向,以便为学校专业发展目标的制定做一个铺垫,为学校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调研后的反思

我国高校在1952年创办了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专业,当时全国只有少数大学开设了此专业。四十多后,一些高校才陆续建立该专业。随着教育制度的深入改革,1998年国家教育部研究决定,将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专业和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合并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专业,这就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这个专业的由来。到了21世纪,全国有许多高校已设立了该专业。

3.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发展

为了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基金项目上,我们要加强其他专业技术课程的课件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双语课程建设等等。为了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还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如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适当的培养模式,构建两个体系,对于核心课程要建设多媒体课件等等。

六、结束语

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影响与促进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更好地把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脉”,就要更为深入地探究现代科学技术对其造成的深刻影响。希望本文的研究对相关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从严,吴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88-89.

[2] 孙世国.21世纪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发展趋势刍议[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03):101-102.

[3] 吕志涛.新世纪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与可持续发展[J].江苏建筑.2013(11):25-29.

第3篇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初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认知的实际出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组织教学,不仅有利于在思想品德课中实现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有机整合,而且能较好地按照初中学生身心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将教学内容形象地渗透在不同的主题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和能力相统一的课程目标,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达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过去思想政治课由于自身较强的理论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有些枯燥,老师也只有花更多的时间讲教材。而新课程的思想品德课教材选取的素材和呈现方式与过去思想政治课教材不同,新教材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教材呈现方式有文字描述,也适当配以图片,有条件的还要开发相应音像资源,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利用教材中或引进鲜活的现实素材,创设开放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敦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多媒体要索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以情人理,情理交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和节奏,提高课堂实效。

如在讲授九年级《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一课的时候,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片段,同时配以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变化的画面及“神舟七号”升空的场景,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变化原因的兴趣。

2.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知识容量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之一。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和黑板板书,这两者速度的局限性限制了课堂信息含量,使教学出现“少、慢、差、费”的不良局面。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大信息量快速输出,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密度和速度。

例如,在讲《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课本内容只用几句话介绍了我国的资源现状,而通过放录像,学生了解了森林有太多的生物价值、实用价值、药用价值,以及调节气候和土壤的作用,还有抗洪、防风、固沙的作用,有很多内容学生原先不了解,通过录像资料鲜明生动直观地展示它的用途和价值,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知识,而且触动了学生的情感,改变了学生的态度,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拓展教学资源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具时代性和说服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达成课程目标,教师必须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特别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新素材,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局限于教材,那么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达不到教学目标。互联网的运用,以其强大的资源优势,弥补了教材不能穷尽所有知识,更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思想活动的不足和传统教学中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

如教学九年级《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一课,教师如果只用语言阐述我国对外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成就,就会使学生感到很枯燥。而到互联网上搜集一些题为“对外开放三十年我国所取得巨大成就”的信息如视频短片等,真实再现生活,就会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有说服力,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体会材料的真实性,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展示了知识的海洋,刺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4.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增强教学的活动性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出发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和手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变成有声有色、富有生机的立体场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多的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政治课堂的刻板和被动,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情形。传统教育更多的是进行说教式教育,往往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而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起良好的道德情感,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情、景、理”的相互交融之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使教育教学目标在富有娱乐性的活动中生成。

如在讲述《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可先给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每年“3・15”晚会的节目片段。我在讲述这一课时,选用了前几年“3・15”晚会上韩红演唱的一曲《天亮了》并配以故事讲解,介绍歌曲的由来和当时“缆车事故”的情况时,学生注意力一下子就被集中起来。歌曲结束,故事讲完,学生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我乘机提问学生“缆车事故”中的旅游者的什么权益被侵犯?受害者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韩红的这种行为又体现了什么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文。然后再来回答这些问题,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到了教学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师生在双边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从内容、方法、手段、活动等方面展开总体规划,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和预设性。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并不一定会保证课上的好,但不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肯定取得不了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对于整个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分析

1.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小学数学教师总是坚持“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为了达到课堂目标而忽略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为了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顺利,常常调用一切可以控制的元素来实现这一目标,忽略学生的重要性。这种教学设计思维方式实际上将学生当成教学的工具,完全不顾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2.教材信息过多堆积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需要对教材信息进行优化处理,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但是,当前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按照相应的顺序展开教学工作,整个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无序、无结构化,只是把所选定的教材信息进行机械化的堆积。当堆积到一定程度后,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会产生负面影响。

3.知识传授方式单一

一份好的教学材料应当是具备多方面信息的,而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信息仅仅停在书本上,即静态信息。而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对静态数学知识进行总结规划,教师的观点是只要在课堂上将书本中的知识给学生都讲到了就算完成任务了,对于书本以外的其他内容很少在意。这些做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

1.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与外部世界及自我的关系时所体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其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行为中的学习能力,认识到知识和情感表达对外在问题的解决作用。而学生的体验的历时性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亲历性需要教师课堂设计的活动必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体验的体认与验证性则强调设计的问题能够创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思考,最终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能充分体现出来。

2.对教材的创造性讲解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性地讲解课堂教材,并领悟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数学知识的有序教学。引导学生对“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这一过程的理解。在把握好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时,对相应的练习进行设计。以此保证所选择的教材具有针对性、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了解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教师应大胆使用创造性教材,打破章节顺序,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例如:在进行“圆的认识”的教学时,对“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个知识点,我先指导学生发现:在同一个平面图形中,存在等长线段的包括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且等长的线段包括3条、4条、5条……引导学生想象:将正多边形排成一排,顺序为正三角形站第1个,正方形站第2个,正五边形站第3个……这样可帮助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加强对圆的认识,使其对教材的理解更具有创造性。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小学生需要在教师组织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获得认知矛盾,得出数学问题并根据心理表象、概念和语言对数学知识进行内部表征,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除了重视知识的静态梳理外,还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知识点为例,教师需要创造教学情境,设计相关问题。如:“底面积乘高是否等于长方体体积”“底面积是否等于长乘宽”等,得出“底面积×高是否等于长方体体积”到已知“长方体体积=长×宽×高”的逆向分析和推理求证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能够轻松地融入底面积概念的学习。根据“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得到“底面积×高=长方体体积”的思维过程。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后,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转化为学生思维聚合和发散交错体现的过程。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师所设计的学习活动,还不能完全让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矛盾,只是一贯对知识进行了平铺直叙,缺乏创造性。由此看来,这两个基于不同出发点的课堂教学设计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三、结语

综上所言,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需尽可能地将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对教材充分认识、理解,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考虑到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孔企平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

第5篇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教学现状;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一、引 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逐渐渗透,极大地促进了制造业的变革,使传统制造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地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元素,整个制造过程变得更加精准与自动化控制,因而先进制造技术这一概念也应运而生。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渗入到产品生产加工与制造的过程,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员工的素质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他们必须对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了解与掌握。针对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革,各大高职机械专业纷纷将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引入到教学体系中来,作为该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在对传统制造技术有一定了解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先进制造技术的相关理念与内涵,以便使学生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新思想、新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引入不仅拓宽了学生在本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知识面,也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代制造业的新型制造方式,满足现代化制造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目前,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覆盖的知识面较广,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设置该门课程时较少考虑到其多学科交叉的特性,使得学生对其他学科基础知识的匮乏影响了本学科的学习,在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比较吃力。另外,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只靠理论教学,很难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知识的真正内涵,没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其中,在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大多数高职先进制造课程所用的课时较少,而该门课程包含的知识、涉及的内容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教授与先进制造课程相关的所有内容。其次,与先进制造相关的课程较少,而且比较分散,没有结合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就业需求设置先进制造课程体系。

2.从师资力量角度来看,有些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没有从事与先进制造技术有关的科研工作,或者只对本专业的某个研究方向比较熟悉,而对其他专业相关的知识不够熟悉,这样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其他专业知识的匮乏导致教学内容无法进行深入挖掘。

3.从教材选择角度看,各大高职院校所使用的先进制造课程的教材多种多样,要么重视先进制造管理,要么重视先进制造工艺,内容保罗万象,没有权威部门规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导致教材的选择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合。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教材内容较少,内容不够丰富,或者是没有及时关注与先进制造技术有关的最新动态,并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学生也不能掌握与先进制造有关的前沿知识,达不到与时俱进的教学目的。

4.从教学方法角度看,首先,大多数高职教师采取的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虽然也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只掌握了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有关的基本概念,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先进制造技术与快速成型、CAD等技术在实际工业制造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教师在课堂上只讲了先进制造的理论知识,没有与实际结合起来,也没有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实践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能较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导致所学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入,掌握得不够牢靠,知识点容易被遗忘。最后,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比较繁杂,涉及的理论、原理较多,使得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没有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对知识的吸收量有限,甚至部分学生因为课程较难而产生厌学情绪。

三、先进制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课程体系建设这些方面着手,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先进制造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大多数高职仍然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水平,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较大,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是讲授理论知识,较少涉及到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的环节,这样就导致高职毕业生的素质与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并且纯理论的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必须对先进制造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进行案例教学,如先进制造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特别是在航空、航海等领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进最新的科技前沿动态,将其运用到的先进制造技术进行分析,以便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知识的实用性。二是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教学,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会提高,印象也更加深刻。三是增加互动教学,可以通过布置一个论题,要求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并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则负责做点评和解答学生的疑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四是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平台,使学生对先进制造课程有更深入地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激发学生使用CAD软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与先进制造技术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创新。

2.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采用理论试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评判。为了更加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如实践动手情况、文献查阅能力等。将最后的成绩分为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成绩,并适当增加平时表现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另外,由于先进制造课程的实用性较强,并且学习阶段大多安排在高年级,除了考试之外,还可以布置开放性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的方向。这种考核方式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通过改革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将其考核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专题报告的形式,主要通过观察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如课堂参与度、积极度等;二是课程实践环节,主要通过上机作业的完成情况或者实习实践的方式进行评价;三是期末考试的环节,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主要考察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较强,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或者科研能力,而目前几个方面能力兼而有之的教师比例较小,大部分教师在不同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从科研和实践两个方面着手。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科研项目,在项目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可以组织教师进入先进制造实验室或者运用先进制造技术进行生产的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这样,通过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对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相关方面有更多的了解,以便课堂教学中深入进行讲解。

4.完善教学课件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到企业运用先进制造技术进行生产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和学习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先进制造技术是如何被运用的。另外,由于先进制造技术涉及的内容较多,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之间的衔接性、连贯性,就必须在开设该门课程之前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基本了解和掌握,如数学、力学、电工学、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设计等等一系列课程。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该门课程的学习。

四、总 结

本文通过探讨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发现大多数高职存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材选择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以及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课堂的互动性等问题。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先进制造课程改革的方法,即增加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践性教学等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改进课程考核的方式,将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形式改成课程报告、课程实践、开卷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并存的形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另外,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授课能力和实践操作领域的能力,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课件的设置,加强课程学习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参考文献:

[1] 白福民.《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陕西

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 李国伟,董达善,黄婉娟.面向“卓越计划”的“先进

制造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

(21).

[3] 葛英飞.面向应用型本科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建设与教

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科技信息,2008,(26).

[4] 黄中华,谢雅.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湖南工

程学院学报,2011,(12).

第6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 先进制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43-02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是我校近两年来新开的一门机械类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对象是我院大四学生。开课的主旨思想是通过介绍先进制造技术的各项关键技术的内涵、特征、技术发展前沿和关键技术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各种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状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适应由传统制造业的设计思想和制造方式向先进制造业的设计思想和制造方式转变,并能在今后工作岗位上加强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在总体上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巨大潜力,从而去影响和推动相关人员共同奋斗,不断地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并在实践中勇于提高和创新,不断地提高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水平,以增强国力和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

1 课程特点

1.1 《先进制造技术》的课程特点

先进制造是由多学科高新技术集成的制造工程科学,它以制造工艺技术为核心,体现制造过程的物理本质,是先进制造的使能技术,围绕制造的物理本质,综合了高新技术的辅助技术群,如过程控制、柔性制造系统(含组织由于调度)、并行工程、全面质量管理、虚拟企业及企业联盟,先进制造的终极目的是满足顾客提出的要求。

因此,《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不但具有多学科交叉性,更具有科研前沿性。传统制造技术或工艺类课程,不但可以列举出很多应用实例,还可以带学生到生产现场实习,通过感官体验来加深印象;而《先进制造技术》,主要介绍的是一种大制造概念,引领未来制造业的具有创新性的制造理念,比如可持续制造、绿色制造、人文制造、生物制造等,它更多的是提出一种理念,而这种理念是目前制造行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很难找到与此相符合的生产实例。再比如,虚拟制造技术与网络制造,他们是目前制造行业科研的热点课题,但具体的实际应用或生产,却很难体现。

针对《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这些交叉性、前沿性、学术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或实践方式,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这些大制造概念下的先进制造工艺、先进制造模式以及未来先进制造理念,是我们老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1.2 教学对象的特点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对象是大四上学期的本科生。对于本科生,大四第一学期是最繁忙和迷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少部分学生准备考研,学习时间的安排也一切以考研科目为重。大部分学生要找工作,而大四第一学期也是各种招聘会、公务员考试、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最多的学期,所以,学生们很少有时间或把兴趣放在专业选修课程上。更多的关注是拿到专业选修课程要求的学分。

因此,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但要知识讲清楚,更要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学改革实践的尝试

2.1 备课

《先进制造技术》的课程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就要求老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不能仅仅关注课程的知识点,而更多的结合目前制造业的实际以及学生就业或进一步深造的心理,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所涉及到的行业发展高度,对学生的就业做指导。

例如,在《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加工域活动中的“快速原型技术”部分,该部分主要介绍与传统的“减量制造概念”相对的“增量制造概念”。就课程内容本身来说,虽然是研究热点,但在实际生产中很难遇到。而三维模型与快速原型设备之间的接口程序却与目前机械制造行业的数控加工、加工中心的接口程序很相近。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就从这一“相近性”着手,对“接口程序”内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包括目前常见的数控接口程序、加工中心接口程序等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应用实例,然后逐步扩展至快速原型的接口程序与标准。

2.2 授课环节的探讨

(1)教材知识点的讲授。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涉及到很多交叉学科、研究前沿的知识点,这每一个知识点,实际上都是一个学科方向或学科前沿。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把这些知识点向学生讲述透彻,并且,对于大多数知识点,笔者认为,也没必要全部理解。因此,在讲述过程中,笔者一般都是用很短的时间对这些知识点或学科前沿进行讲述,但要求学生对这些学科方向或研究领域所涉及的一点关键知识点进行笔记记录。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取去查阅资料,并形成约20分钟的课件,在下次上课过程中进行讲述。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从各个渠道获得知识的能力。

(2)学生自讲自评。

每次上课,均安排1~2个学生走向讲台,根绝自己获得的信息来讲述相关知识点,然后学生互相提问。在刚开始进行这种教学实践的时候,笔者还心存疑虑,怕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不愿走向讲台,但经过两次实践以后,学生非常配合。其实,在学生内心里,都有一种求知欲和被认可的心理。通过学生的互评和老师的鼓励,很多学生走上讲台后都信心十足,准备的内容也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多,表达能力也逐步增强。在最初上课阶段,有几个学生一直坐在教室的后排,不是睡觉就是低着头看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书籍。通过几次实践后,大家都坐在了一起,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比如在讲述“快速原型工艺”部分时候,有一学生根据自己熟悉计算机绘图以及动画的特点,把原本很生硬和难懂的设备原理图绘制成了三维动画,非常生动形象。不但把这一生硬的工艺过程讲得栩栩如生,还得到了同学生的鼓掌和羡慕。不但使同学们获得了知识,自己的特长也得以发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3)教师―― 学生互动。

在开始上课阶段,笔者一直是站在讲台上讲述与回答学生的问题。但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老师一旦站在讲台上,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拉大了很多,学生有很多问题都不敢大胆提出。后来,笔者就尝试着走下讲台。走下讲台发现,学生对这种科技前沿的东西很感兴趣。网络和电脑的普及,提供给学生很多获取知识的渠道。走下讲台后,笔者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都叽叽喳喳,非常踊跃的发言。很多时候,都是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

(4)教研相辅。

科研意识是指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潜心捕捉和研究问题的探求欲,是科研素质的基础;而教育科研意识则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探索和革新,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表现为行为主体对教育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行为主体对教育环境的积极影响与改造。”教育科研意识高的教师深知教学与科研相互消长的关系,善于运用自身所学的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日常教学,不断以科学理论为标准总结日常教学经验,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地根据教育科学理论来调整教学细节,以求解决问题完善教学。教育科研意识高的教师还善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及科学素养,熟悉本学科的科研发展新动向、新成果,知道如何根据所掌握的新动向、新成果来指导自身的科研及教学。中国的教育要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要继续推进,各高校要培养出有较强综合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大学生,就要求教师优化教育科研意识,通过教育科研活动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培养出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在讲述过程中,笔者经常根据授课内容,将自己目前正在从事或以前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同学们。比如,在讲到“快速原型材料”的时候,笔者就将自己目前正在研究的“梯度功能复合材料”的成果展示大家,并结合自己的贴身体会,和同学们交流科研的实质与方法。不但打破了学生对科研的神秘感,更提高了他们对科研的认识,对创新实质的体会,培养了学生们的科研兴趣。

(5)择业交流。

由于教学对象是大四第一学期的本科生,他们都面临择业和考研的压力与迷茫。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他们正在积极盲目的参加各种招聘会。究其原因,是同学们对自己的行业还不了解,对自己的特点或优势还看不清楚。笔者就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所见对同学们进行交流。这也是每次课堂教学中同学们最为活跃的部分。其实,这一看似和教学无关的环节,却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思考。

大学是青少年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但是,作为大四学生,由于在大学期间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填鸭式的学习,所以,学生很少自己去独立思考,并且,由于和实际生产(尤其对于机械类专业)的脱节,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专业究竟有什么前途。尤其对机械行业,很多学生都普遍认为是一个“夕阳产业”,但是,大家又不想背离自己的专业,所以,很多学生感到很迷茫,就穿梭与各种招聘会,不但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还丧失了很多很好签约机会。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从机械行业的内涵与外延出发,结合《先进制造技术》所提倡的大制造感念,对机械类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逐步破解学生的迷茫心理,并大大提升了他们对自己专业的了解与信心。

3 结语

教―― 学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学”又分为教材知识的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学习。在当今这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世纪,个人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这一点。

前面对《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特点的介绍可知,该课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是目前国内外大制造概念中的科技前沿,是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技术。因此,在讲述该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应该放在首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个人认为,应该打破或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吸收”的教学模式,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与方法都可使用。下面几点就是作者本人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总结:

(1)在备课中,应该收阅大量的资料,尤其注重科技前沿与目前生产实际的联系了,注重多学科交叉知识点的归纳与分解。

(2)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自主思考学习能力。

(3)注重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参考文献

[1] 宾鸿赞,王润孝.先进制造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徐尚文.多媒体技术在化学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8:54.

[3] 陈少康.重实践重实效致力于能力培养[J].化学教学,2009,6:35-37.

第7篇

笔者多年从事基层的教育科研兼任区域书法进课堂指导管理工作,曾有意关注了100多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学前班书法(写字)教育教学现状,情况不容乐观。本文拟就“中小学书法进课堂”背景下的“书法”(主要是硬笔书写)状况及负面危害做些初步的梳理,同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书写与书法的现状

除了“书法进课堂”做得比较好的中小学,那些应付差事式的学校和没有行动起来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主要是完成各门功课作业)的纸质书写,大多用的是硬笔,学生书法素质有严重的缺陷。

1.对错误写字姿势的放任。笔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幼儿园、学前班的老师为迎合家长,对孩子进行超前教学,但对执笔方法等写字习惯不加重视,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错误的习惯。到了小学,大多数学生硬笔写字的姿势不正确,尽管老师一再提醒坐姿、写姿,并再三地让学生背诵《写字姿势歌》:右手握笔背挺直,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端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三个“一”,要做到,字写工整视力好……类似的“双姿”要求有很多,而学生一会儿就忘记了,扭着腰的、歪着头的、趴在桌子上的千姿百态,教师则一个个的摸头、扳肩、拍背、顶腰,示意学生写字时要注意“双姿”。即使这样,学生正确的姿势仍然坚持不了多久。

硬笔书写来自国外。国外特别是西方的孩子,发育早,写字少,多是拼音文字,绕圈圈多,线条单一,笔画简单。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硬逼。而中国的情况则不同,孩子写字比较早,而且量大,写的是方块汉字,横平竖直等各种笔画的要求高,难度大,书写要下大力气。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校成了写作业的地方,小学从铅笔、圆珠笔写到钢笔,都是硬笔,到了中学为了拼升学率,重速度,写字成了“鬼画符”。特别是幼儿和小学生,年龄幼小,手上的小肌肉群未发育,硬笔书写时间又长,根本无力支撑,写写就没劲了,双姿就散了架,小肌肉群扭曲变形,出现写字姿势不正确的现象是不奇怪的。久而久之,学生写字的坏习惯就养成了,无论教师如何提醒乃至声嘶力竭的责骂也无济于事。

2.对身心的不良影响。写字是体力活,又是一种启智的活动,不恰当的书写很有可能对心智的激发造成不良后果。前面已经说到硬笔书写对儿童手的小肌肉群发育造成破坏使之变形,其实还远不止这些,学生眼睛近视低龄化、普遍化,脊柱扭曲,这和硬笔书写造成写字姿势的不正确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遇到做错作业、做错事,老师罚写作业,抄写生字词100遍1000遍,有学生一手拿着三支笔抄写一夜,这不仅是对身体健康的摧残,更是对心理健康的戕害,极有可能对老师生恨、对写字生恨、对学习生恨、对人生生恨。

而毛笔书写往往能有效地杜绝这样的恶果。毛笔书写需要正确的握笔姿势,无论是坐还是站,不需要老师反复提醒“一尺、一寸、一拳头”,写字或垫腕或悬腕,靠的是科学地运腕和指头的巧劲,不会伤到孩子的小肌肉群的发育,低年级甚至幼儿都可以练习。

3.对审美眼光的弱化。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书法(写字),虽然有求仕、显名等的实用目的,但是,他们更重视书法本身的文化内涵,把它当作修身养性的重要路径。而如今,幼儿硬笔的书写常常容易引发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如果没有毛笔同步进行,那种千变万化的线条、枯涩浓淡中所表现的天道、自然和哲学思想可能将难以传达,人的审美眼光也可能被弱化。

二、“软硬兼施”的对策

硬笔书写已经成为国人的习惯,不可能完全“弃硬从软”,但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欺软怕硬”,还是要面对现实,有目的,想方法,促进“软硬兼施”的和谐,找到“实用与审美”的默契。

1.认识提升、行政推动同步。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到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其实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还是远远不够的,有关管理部门要有相应的具体、实用的办法,如建立起“中小学书法进课堂”的考核办法、评价体系、奖励措施,完善书法师资培养机制、各级培训计划、课程和配套教材等等。写好字应该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附加条件,书法也可以作为基础教育的考核内容。

2.弄懂写字与书法的区别。写字和书法不是一个概念,这是基本的常识。教育部有关书法教育的文件里,从“写字”到“书法”不仅仅只是改了个名字,更意味着写字教育的某种变局。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而一般意义上的书写是不可能达成这样的境界的。

3.书写要“灌输”,书法须审美。不论是语文课还是写字课,教师在教孩子硬笔或毛笔书写时,不要像拆装工般地把汉字肢解开来,把本应生动的书法课变成说明书的展示,使得汉字的中国味和与生俱来的魅力荡然无存,学生写得枯燥无味,失去对汉字的兴趣和好感,乃至写多了就想吐,这就破坏了汉字的美,动摇了孩子对母语的情感。所以,我们要注重讲解汉字的起源,造字时包含的生存的道理、人文的精神、母语文化的伟大等等。指导学生练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认识、欣赏和表现汉字的美,可以讲一些书法家的故事,写字时可伴以古筝、古琴曲,营造浓浓的书法氛围,让学生身心双健写好字。书法的美有时是要灌输的,中小学生离书法太远,我们必须告诉他们这是美的,美在什么地方,反复强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培养硬笔书写的中国书法用笔习惯。“书法教育意见”要求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随着年级升高,逐步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并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软笔特质的渗透。虽然毛笔和硬笔书写的质感不同,但毛笔的起笔收笔、藏头护尾、笔画的长短粗细、搭接位置等等,在开始写字时就要特别注意,养成虽然是硬笔书写但要巧运书法用笔的好习惯。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使之习惯成自然。

5.教师要有基本的书法知识、技能和审美能力。教师不仅要有书法的实践,更能做书法教育的研究。比如:中小学书法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包括中小学书法教育学与传统哲学(美学)的研究,书法教育与国学经典的传承研究等等;中小学书法教育内容研究,包括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硬、软笔教学研究,中小学书法教育中传统教学法的研究,各学段的实践内容、方法研究,教育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中国书法史的研究等等;中小学书法教育与邻近学科的研究,包括中小学书法教育与文字学的研究,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的关系,与绘画、篆刻和音乐、造型艺术的沟通等等,形成一定的书法自觉,正确引领书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