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心理学学年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22 23:22:07

序论:在您撰写心理学学年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心理学学年论文

第1篇

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在各种情况下拥有不同情感的心理变化,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变化,教育心理学更具有针对性,由此也很明显的看出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区别。教育心理学的面向对象是将要从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们可以指导教师实践,向教师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但是并不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教学讲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具有抽象性。学校的心理学是针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来进行的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揣摩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还要对家长的心理进行研究,家长是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对象,家长的心理也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更方便解决问题,实践要比理论更能证明学术的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区别可以说是一个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心理情况而另一个则是主演针对学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学更突出的针对学生或者老师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说是针对思维不是很正确的老师和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学生。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帮助老师获得较高的教学水评,帮助学生拿到更好的成绩。此外,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存在着一种临床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点:

(1)心理问题与教育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模式,联系着两者之间的发展,这个联系很好地解释教育和心理的问题。

(2)在实际实践中,要融合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会得到显著地实践效果。

(3)专业知识解决教育心理问题,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学生得到帮助。如我们所见,学校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和医院的临床医生看起来是一个性质,只不过一个是对病人身体上的治愈,一个是对病人心灵上的治愈。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前景教育心理学

在过去有几百年的发展史,目前正在快速发展期间,除了学习心理等传统领域的关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要对教与学有本质上的理解,教学观念的改变或许是目前对教学最有力的改变,目前的教学观念太过陈旧,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有些死板的老师甚至上课都没有与学生的互动,知识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着独角戏,在经济科技都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学观念要变得活跃一些,学生或许更适合做课堂的主角,老师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了身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因为重视实践教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变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关教育的社会心理

教育心理学除了研究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外,其他一切关于教育的社会因素都在研究范围内。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也会受到老师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的原因也是在教给孩子为人处世,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情境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3)实际教学中策略的应用

第2篇

1.1研究对象

抽取我校学生278名应用维吾尔医学中的气质测定与心理学中的气质测定进行对照研究。

1.2研究资料

参加对象的278名学生均为属于正常人群。因6名对象填写表格不符合要求,去除分析范围。列入分析的272名,年龄17~25岁,平均年龄21岁,男性77名、占27.6%,女性195、占72.4%,根据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关于人的气质论分类,多血质的80名、占29.4%,胆汁质的68名、占25%,粘液质的44名、占16.2%,抑郁质的9名、占3.3%,混合质的71名、占26.1%。按照维吾尔医基础理论气质论分类,血液质的85、占31.3%,胆汁质的79名、占29%,粘液质的36名、占13.2%,黑胆质的52名、占19.1%,混合质的20名、占7.4%。

1.3研究方法

先将278名学生进行编号分组,邀请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维吾尔医学专家应用维吾尔医学方法将参加实验的278名学生的气质进行维吾尔医学中的气质测定及分类(观察脉象、舌苔、巩膜、面部气色、大小便等的体征),分出血液质、胆汁质、粘液质、黑胆质、混合质等5个种类,再应用心理学中的《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的TEM量表60道题对278名学生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心理学的气质分型,分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混合质等5个种类。最后根据两组数据进行对照。

2研究结果

用维吾尔医气质论分出的血液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多血质数量最多,占49.4%,胆汁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胆汁质占36.7%,粘液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粘液质占33.3%,混合型气质中心理学气质分出的混合型占40%,即相应度最高。但黑胆质中心理学气质分出的抑郁质比例不太相符。按性别统计可看出,不论维医学气质论还是心理学气质论多血质和黑胆汁气质的男性多见,胆汁质气质的女性多见,粘液质和混合质百分比维吾尔医气质论和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结果不相符。

3讨论

第3篇

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现在的状况是,现有的医疗体制,致使各科医生多从自身专业出发诊治患者或根据患者本人的要求去做治疗,肿瘤患者得不到综合治疗。在此,也呼吁有关部门,在有条件做肿瘤综合治疗的各大医院要在体制、制度方面作出保证和协调,如成立“肿瘤综合诊治专家会诊中心”。由“中心”来安排各个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各肿瘤科室执行方案,改变现在各学科间分散的混乱的治疗局面。

搞好肿瘤学教学建设

1教材和教学大纲建设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肿瘤的诊治水平的快速发展和提高,尤其是各种新的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应用,使得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甚至部分治愈。近年来问世的与肿瘤关系密切的边缘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已与肿瘤学密不可分,融为一体,而现行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的大纲,并未做到与时俱进。田野等通过调查后认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学计划没有单独设置肿瘤学课程,与肿瘤学相关的内容被分散在各种临床学科之中。

以前医学生的肿瘤知识多来源于多学科的教育,学到的知识零散、陈旧,不能反映肿瘤防治的整体性,不能满足于临床工作的要求。随着肿瘤的发病率上升和诊治水平的提高,肿瘤学已成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涉及面极广的独立学科。因此,笔者认为,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与统一规化的系统教材是开展肿瘤学教学最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有了这2点就有了教学的方向和教学的内容。肿瘤学的教学对象主要有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师、进修生以及从事临床工作的广大肿瘤科医生。教学大纲应既涵盖肿瘤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又反映时代特色、立足肿瘤学发展前沿。学习的重点应该包括肿瘤临床流行病学、肿瘤病因学、肿瘤病理学、肿瘤诊断学、肿瘤外科学、肿瘤内科学、肿瘤放射治疗学等。另外,对常见的恶性肿瘤给予了必要的讲授,尽量将临床肿瘤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联系起来,并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新理念及培养循证医学思维,使学生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性认识。

在课程设置时,应纳入一些学科研究进展,使老师能及时传授国内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在组织制订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邀请有关肿瘤学的专家参加编写,制定较权威、规范的肿瘤学教材,以适应培养多层次肿瘤学人才。

2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国肿瘤学的教学可以说良莠不齐。除了教材和教学大纲不完善外、教学机构的设置和师资队伍也都存在不足。部分高校缺乏肿瘤学教学的专职机构,不管是学校基础部,还是各附属医院,大都未设置肿瘤学教研室,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的肿瘤学教学师资队伍。这样,就没有人专门研究具有肿瘤学的特色教学,更不能做到对肿瘤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等的系统教育和对肿瘤病因学、分子生物学、临床病理学、肿瘤诊断技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多方面知识的全面和系统的教学。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肿瘤学专业属于新兴专业,由于我国医疗教学体系不够健全,肿瘤学教师资源匮乏,高素质的肿瘤学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加强肿瘤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首先,要增强带教老师的教学责任感,明确职责范围,纠正部分教师重医疗和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倾向。把带教工作与教师晋升职称和岗位聘任的考核相结合,其次采取教学改革措施,加强肿瘤学教研室的建设工作,经常性地进行教学观摩和教学评比活动,建立肿瘤教学竞争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开展教学讲座和学术讲座,加强学术风气建设,优化教学软环境。只要得到有关部门重视,有专设的教学机构的组织和引导,肿瘤学师资队伍建设一定能初见成效。

3临床肿瘤学教学教师在临床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其具备解决临床问题的基本技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常见或高发肿瘤典型病例,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其诊断要点及综合治疗原则、规范化个体化方案;再对该病进行回顾性、前瞻性分析,让学生全面了解其治疗方法及预后。

医学生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有限的临床实习时间里,如何合理安排肿瘤病种的临床实习,是关系到医学生能否应用已学到的肿瘤学知识来处理临床疾病的关键。以往的实习安排大多重视内科、外科,而忽视了肿瘤科的临床实习,这不利于医学生肿瘤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恶性肿瘤已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医学生只有通过充分的肿瘤临床实习,才能为将来的肿瘤临床工作打好基础。在经过内科及外科实习之后,必须增加安排2个月左右的肿瘤专科的实习,这样才能巩固已学的肿瘤学知识,才有可能深刻领会肿瘤综合治疗的概念,明确肿瘤治疗过程中手术、放疗、化疗、中医中药治疗及其他疗法的适应范围,正确理解如何选择合理、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

作为一个合格的肿瘤专业医学生,不但要求对综合治疗的各种手段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把多种治疗手段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循证医学是近20年来在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一种新的模式。其定义为:谨慎、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意愿,将这三者完美结合,做出治疗决策。其核心思想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在获得这些证据后对其进行充分评价,然后用来指导临床实践。应用循证医学,可为肿瘤患者提供最为合理、有效的诊治规范,最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医疗费用及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教学中,还要强调循证医学是肿瘤规范化治疗及个体化治疗的方案制定的基石。只有符合循证医学的要求才能提高诊疗水平。教会学生应用循证医学的原则来指导肿瘤的诊治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以上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应用循证分析法来指导临床决策的习惯,从而为他们在毕业后从事肿瘤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是建立在多学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针对某种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案,是多学科相互合作,综合考虑而制定。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各肿瘤学科和医生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势必影响学生对肿瘤治疗的整体观念,应在临床教学中反复予以强调。通过对以上知识的传授,可以使学生明确目前针对肿瘤治疗既有规范化原则,又有个体化方法。高年级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医学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自学,以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整合自己所学的肿瘤学知识结构。

增设肿瘤心理学课程

广义的综合治疗理应包括康复及护理内容,这是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颇为关注的事项,也是社会进步、医学发展的体现。以往的医疗多采用生物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强调只有治病才能救人;其实不然,肿瘤即使消除,患者可能致残,心理可能发生障碍,甚至自杀身亡。因此,医生必须注意到患者的社会性。医护工作的重点应从人患的“病”为中心转到以患病的“人”为中心;工作任务己不仅仅是使肿瘤局部得到控制,而是要照顾到患者的全身。调治生理的同时还要兼顾心理,有躯体治疗还要有精神治疗,使患者恢复社会活动能力。

这种高标准的医疗只有综合治疗才能承担。例如,乳腺癌患者承受患癌及失去双重精神上的打击,患者焦虑、忧郁、耻辱、恐惧甚至失望的心理急需疏导和治疗。外形重建的呼声也日渐强烈,这一综合治疗的要求,就其难度来着,往往高于乳腺癌的切除术。掌握并分析患者非正常的心理状态,以针对性的语言及适当方法作用于患者的高级神经中枢,从而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达到提高全身机体状况的效果。

可见,以患者为中心的身心治疗任务是繁重的,这是一门世界性的全新医学,作为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则更显得必要,我们应当认真去做。

第4篇

传统心理学秉承因果诊断治疗模式,过多考虑个案消极方面,未能从整体生态的角度探讨个人与环境互动与发展对个体复原的作用。这也导致了长期以来,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即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人类的失败上,而很少关注健康、勇气和爱,从一个人正向、积极的能力与特质,从增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动力过程给个人带来的能量方面来研究。由于传统心理学研究对人类积极品质缺乏探究,因而不能从实质上解决个体心理问题。事实上,创伤后心理健康研究应该更多思考人性的积极面,重点在于帮助公众更健康、更美好地生活。积极心理学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影响下应运而生。积极心理学从积极心态出发要求人们解读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每个人都有积极力量和品质,我们目的就是协助他们发挥这些品质的作用,达到改善创伤后生存状态和心理困扰,实现幸福生活与快乐心态。已有研究表明,拥有积极观念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更好,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不顺心以及各种丧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从应用视角看,积极心理学就是强调用一种积极的眼光和方式看待问题、困难和挫折。面对现代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现象,我们不能一味的埋怨,我们必须想办法改变这种不如意,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接受这种不如意。我们都在说一句话:“态度决定命运。”积极的心态必定会给我们的生活(而无论是正常、平凡的生活,还是经历过变故和灾难的生活)带来希望和改变。

二、创伤中的心理复原力

(一)复原力的产生与实质

如上所述,传统心理学一直认为,消极的经历一定会导致消极的发展结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面对同样重大压力事件,青少年及成人产生反应和后果并非完全相同。即“有些人不会出现明显的身心状况甚或崩溃的现象,而有些人即使在微弱的压力情况下则出现情绪困扰”。甚至“有些人在出现压力症状反应前,其人格特质已有某种程度的异常”。这种发现提示我们:个人对环境的知觉、建构与反应的差异在哪里?这个差异又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建康和行为反应的表达层次?早在20世纪70年代,个体面对创伤事件所表现出系列心理反应的这种差异,引起研究者对人类应对创伤能力的高度关注。复原力(resilience)的定义因强调的侧面不同而不同。我们认为,复原力是指个人具有或学习到的某些特质,这些特质或行为会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而保护个人不受压力或挫折情境的影响,使个人重新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因之发展出健康的应对行为。心理复原力是一种在困境中迅速崛起的能力,它是一种能帮助人们克服压力和挫折,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求得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且,这一能力并非一成不变,是可以根据后天的训练加以巩固和提高的。当遭遇创伤性事件时,一个拥有复原力的人,不但能缓解压力而且能从压力中学习,使自己更加坚强。复原力一直存在于人的心底深处,平时不大会注意它,但是一旦面临压力和挫折,复原力将帮助人们减轻痛苦。近年来,复原力在许多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强调在理解个人成长和发展时要多关注优势而不是劣势,重点是健康而不是疾病,强调要充分发挥个体积极能动性,要着重关注人达到最佳状态的条件和过程。

(二)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

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本身具备的具有保护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质。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个体安全、情感支持、沟通、认同、解决问题等保护作用,使个体修正对危机情境的反应。个体在危机中拥有越多的保护因子就越能促进复原。心理学家Konrad整理出以下几种复原力保护因子:与父母维持良好的关系;有自我价值感;能与他人合作;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能信任他人;有内控性人格;有问题解决能力;有思考的能力;具有幽默感。台湾学者萧文教授认为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有7种:(1)具有幽默感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件;(2)虽置身挫折情境,却能将自我与情境做适度分离;(3)能自我认同,并具有独立控制环境的能力;(4)对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来导向的特质;(5)具有向环境或压力挑战的能力;(6)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技巧;(7)较少强调个人的不幸、挫折与无价值感或无力感。(三)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是指在个体以外的环境中,能促进个体成功调适,并改善适应不良结果之因素。因此,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就是指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中所拥有能促进个体复原的因素。家庭是影响个人面对困境复原的重要因素。家庭提供和谐的气氛有利于个体复原力的提高。和家庭有关的保护因子有:父母有爱心的家庭观;对孩子足够重视;家庭凝聚力;家人与朋友的非正式和多代间的感情亲密程度;压力较少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具有坚强的信念以及控制生活的能力;对不同活动都建立或维持常规。学校和社区的保护因子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积累成功积极的经验,发展与教师的良好关系,与同学有成功的社会关系。与周围的人相处和睦。在外在保护因子中,情感的连接是重要的,而关怀和支持是情感连接的重要因素。

三、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解读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干预

(一)培养青少年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传达积极的生活理念———感谢命运,我们还活着,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灾难,面对明天

创伤后,青少年看到的到处都是破败的场景,有可能是倒塌的房屋,也有可能是残缺的尸体,体验到了大部分都是消极的情绪,悲伤、失落、焦虑、抑郁、恐惧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才能让人们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呢?这就需要一些小的、细微的东西了。比如说对地震中幸存的青少年进行的心理干预中,治疗者和亲友们在表达情感上的安慰与关心的同时,可以轻轻握住他们的手或保持其他的身体接触,就这一个小小的动作,不仅可以使他们感受到他并非独自面对不幸,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保持与现实状态的联系,不至于把全部的心思放在故去的亲人上,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再如,我们的总理,在汶川大地震的现场,面对一张惊慌失措的刚刚从废墟里刨出来的小脸孔,他上前亲吻了他,这个也很重要,第一时间把这种生存的信心,希望和鼓励,最早时间给那个患者,使他有了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还有废墟中刨出来的人,上担架的时候,盖上被子,适当给躯体以抚慰,公安干警翘起拇指,像我们的总书记脱了鞋坐到病人的床铺上去,这些很多都是传达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的具体方式。

(二)培养青少年积极的人格特征,塑造新的积极品质,努力寻求并培养青少年身上的积极品质,如乐观、聪明、努力等等

记得一句话说:“忘记就是铭记。”我想这句话在这里可以这么说:“真正的治疗不应该是克服失落、恐惧等等消极的情绪,而是建立一种更加积极、健康的品质。”我们可以通过对创伤人群的积极教育,一方面对青少年创伤者各种积极品质的予以发掘,另一方面要在现实生活中培育这些积极品质,从而达到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塑造新的积极品质。即创建一种积极主动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以便充分发挥每个人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同时,灾后积极人格特征的建立还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方法进行干预,比如鼓励、肯定培养爱的能力(爱自己以及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等等。这里要注意的一点,跟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体会到的是同一个道理:赞扬的力量总多于批评。例如,如果我们长期赞扬一个人一些平时很正常的动作的时候,他就会变得越来越乐观、自信。我们相信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三)构建积极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5篇

一、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1、更新备课形式

(1)更新备课观念:在备课过程中,以前我总是要思考:把什么教给学生?自己知道的?最好的?最多的?最精彩的?最与从不同的?而现在我换一种思维方式,更应该思考的是什么不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自己悟出来,什么能给学生带来最多的思考?当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时,我把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把传统的格式化教案改为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拓展升华教学心得”等教学设计。把焦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学设计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融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我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然后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学设计要新颖、独特、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比如《梯形》一课,我设计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怎样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或特殊四边形。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新理念。教师不用去教从而引出梯形的常规辅助线添法。学生接受起来觉得很自然,通过动手实践,比单纯地做数学题有效的多。而且是自己得到的,会灵活掌握。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领悟教材的精华,把教材用活,让学生学活。从而使学生达到“会学、乐学”的境界。

(2)改变备课形式:把原来单一的各人备课,改变为两种形式:首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基本要求“一小节”或“一单元”一活动,要做到“四定”,(定人、定时、定地点、定内容)即事先确定集体备课的主讲人、时间、地点和内容,由备课组长(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研究,讲求实效。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因此,还需要个人备课,个人备课,分为三步:一学期备课: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研讨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做法,选择和设计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教学模型、图表、演示教具的准备和制作)。根据教材和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状况研究制定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二单元备课:分析研究本单元、章节的教学任务、目标、重点、难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三课时备课:教案内容:应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注意点等、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内容、板书设计、教后感(提倡)。过程设计;为达到教学目的,选择和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及实施程序,安排好老师的双边活动。培养能力的具体作法。教具使用的说明。板书的设计方案。.练习课有.练习目标、练习重点、.课前准备、课堂练习,练习题要有针对性,比较精炼,有层次,有坡度,数量适当,保持一定的密度。复习课要有复习目标、复习重点。复习时,要复习、分析学生以前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情况,指出缺陷、关键性的问题,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重点的内容等。复习作业,要使学生通过复习作业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复习讲解,要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根据复习作业的错误重点分析。从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测验、课外辅导、与学生交谈、答疑等方面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改进专教法。比如我所在的学校这几年一直尝试这种形式的备课,常常在备课过程中,发现很多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帮助自己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对自己的教学很有裨益。

(3)重新设置例题:有效的数学例题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可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改变。①创设情境性例题。创设“情境”例题,让学生在兴趣中接受知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知识.“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编制情境例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有理数加减法则时,设置这样一道题: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公路旁有一售货中心,规定售货中心向南为正,向北为负,某人家住售货中心南210米处,该人有事外出,需经过售货中心办一件事,现此人先向南走450米完成一件事后再折转准备北行730米做事,问此人能经过售货中心办事吗?此人走完730米后最后位置在售货中心的哪一侧?由学生通过议论、列式计算,在兴趣中顿悟有理数的加减法则。②设置实验性例题,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③设置开放性例题。变封闭题目为开放型题目,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通过这类问题的练习,可以把学生引导到他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鼓励他们去探索、去争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开放性习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其解题过程多样化,结果不唯一,学生就必须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变换着思维对问题作全面的分析、正确判断。从多方面寻找可能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④设置猜想性例题,培养学生联接知识的能力,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⑤设置规律性例题。为了使学生在解题时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较丰富的联想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规律型”的题目正是考察学生以上这些能力。由于“规律型”题目的规律性和普通性,我们教师在举这样的例题应注意归纳综合,俗语说:“换汤不换药,万变不离其宗”。这话用在数学上正好反映数学知识的规律性。例如,二次函数中有这样一类题目,给出抛物线y=ax(ɑ≠0)中ɑ、b、c的符号,要求判断抛物线的开口方向,抛物线与轴交点的位置,对称轴在轴的左侧还是右侧,抛物线与χ轴有无交点,并画出草图,象这样的问题,要先归纳综合它的规律性:(1)ɑ>0开口向上;ɑ<0开口向下。(2)C>0与轴交点在χ轴上方;C<0在χ轴下方;C=0交于原点。(3)对称轴为直线χ,ɑ、b同号在轴的左侧;ɑ、b异号在轴的右侧;b=0对称轴为轴。(4)=0与χ轴只有一个交点(即顶点);>0两个交点;<0无交点。规律型例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我们在规律型例题教学中,必须善于采用比较、分析、⑥设置应用性例题。尽力为学生营造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坚持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问题的实际应用情景。当然这并不是意味要学生深入到工地、田野等地方去上数学课,而是多设计一些问题情景,例如从物理、化学等相邻学科中选择一些应用题,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应用意识,并从中领会数学的威力。例如有关收益的问题:银行的利息、国库券的收益率、所得税的计算等等。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用结合的问题,不但使学生学习了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2、更新课堂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特别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尽力要求课堂教学语言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发展。通过同学之间互相探讨,发现规律,从而掌握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新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数学情感、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交流大众生活经验等。

(1)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要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创造充分的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及反思的意识;有效的组织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的选用教学方法;重视与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快速地捕捉各种信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的调整教学策略,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消除学生心理暂时形成的不利兴奋点,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回来,使课堂的教学秩序得以恢复正常。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以热情和宽容的态度善待学生;要注意关心、鼓励学生,尤其对学习困难生更要体现出耐心。

(2)更新的教学手段: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但语言、概念并没有被抛弃,而是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当学生理解之后,及时运用层层深入、步步抽象的语言、概念加以引导,(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找到表达其理解,总结、概括其升华之认识的语言、概念)。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集图、文、声、影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为教育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给学习方式带来深刻变革

①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轻松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进、共同发展;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状态下,自主地、积极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②可以提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条件。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构建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自学规律的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练习,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而且从基础知识出发,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有定量的练习、适时的检测和恰当的评价,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学习的思维性,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③有利于实行双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很难一一沟通,而多媒体教学则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实行双向教学。在所学知识内容上,多媒体教学能使抽象变为具体,复杂变为简单,化难为易。有时用很多语言难以说清的问题,通过微机很快就能揭示出其实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1、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并配合小组竞赛,吸引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很投入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分层提问,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变式练习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课堂小结让学生不仅参与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与一身等等。从各方面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课堂参与率。

(1)引导学生独立探究为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预留发展的空间.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要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如《圆锥侧面积》一课,我设计了由学生先预习,然后试着针对圆锥侧面积的推导方法提出疑惑的问题一环节。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为什么要把扇形面积公式中的弧长用2πR表示”“能否把它转化成其他图形推导它的侧面积公式?”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完全有能力从自己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体现和主体参与能力的锻炼的过程。而教师应该做的则是恰当地引导,积极地创造机会,并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地去探索、解决问题。因此,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并不急于给学生答案,也不急于让部分理解力强的同学马上作出回答,而是进一步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图形,从而推导出扇形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推导结论竟然和数学家发现的规律相同,他们激动,他们高兴,这种情绪鼓舞着他们每一节课都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了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创新并深感成功的喜悦乐趣。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奥秘兴趣和学习欲望。可见,适时引导学生独立的主动的探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

(2)引入同伴合作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不仅需要独立探索,还要经历合作交流的过程。同伴的合作学习,意在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实现学习互补,同时也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如“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因没有去过银行,对利息、利率等相关概念不理解。便首先开展了学生独立探索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课下不同形式的调查,写出了各式各样的调查报告后,又利用课上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在组内和同伴交流调查情况,在交流中不仅了解储蓄的意义和储蓄的多种方式,以及怎样选择存储的方法最合理,即支援了国家建设,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并且在组长的带领下,研究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寻找到了利率问题的等量关系。最后出示例题,学生在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较复杂的利率问题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参与交流,不仅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同时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使每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的情绪表现

课堂情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交织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是学生一种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潜意识的显现,属于感情的东西。学生的课堂情绪受到学生内外部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影响学生课堂情绪的外部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指来自教师情绪的影响。我的方法是一要让学生具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要让学生能自我控制、调节学习情绪,配合教师调控自己学习的消极心理。三要让学生都各进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四要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为使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教学中老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高涨的情绪

在交往活动中,交往双方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对方,产生共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绪如何,对于学生能否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保持高涨的情绪、饱满的精神能起到沟通师生的感情、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的作用,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2)教师要热爱学生

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爱,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互相好感,互相尊重,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3)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羞耻心。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使他们产生自负和抗拒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如一位学生,特别自尊,一次由于摘眼镜而迟了一步做数学练习,受到教师的呵斥,双方僵持,一直到班主任出面才解围。以后,这位学生的数学成绩一路下滑。可见学生的自尊心是学习的源动力。

(4)注意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对于一堂课的顺利进行很重要,而学生的情绪状态往往决定着课堂气氛。所以,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使学生在良好情绪状态中学习,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转变态度都与思维有关,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所以教学中应让师生思维得到暴露,信息得到交流,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时间,将数学教学作为“思维过程”来进行。一对老师创设的问题情景,要引发大多数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展现出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而不是很困惑的表情;二是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并且提出的问题与见解要具有挑战性与独创性;三是让学生把经过猜想、探索发现的结论作为新的思维素材,去努力探索,再去进行新的思维。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评价,师生之间要体现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还要强调师生之间以及和其他媒体之间的有效交流。课堂上要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即能构建师生、生生和媒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的立体结构;课堂上要有良好、有效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氛围。

第6篇

一、老年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老年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心理素质教育以及对有心理障碍学员必要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按以下六条标准促进老年学员的心理健康。一是教育学员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就是使学员具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点虽感到欣慰,但不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勇于正确地悦纳自己。二是教育学员能接受现实,适应环境。就是使学员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去适应现实环境;能在现实环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以积极的态度去识别环境中的好坏、美丑和善恶的事物。当发现自己的愿望或需要与社会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得与社会的协调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或一意孤行。三是教育学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使学员不仅能悦纳自己,也能悦纳他人,并能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能乐于与他人沟通与交往,用尊重、信任、友爱、理解的态度与人相交;能分享、接受和给予友谊;能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四是教育学员乐于学习,积极进取。就是使学员积极投身于学习之中,求知欲望强烈,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从学习中体验满足与快乐。五是教育学员具有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境。就是使学员能够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情绪和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满怀信心。虽然也有悲、忧、哀、愁,但能主动调节,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六是教育学员具有完整的人格。人格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就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要使学员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二、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首先,要在老年大学的各系、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各系、各科要以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以及各自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并与专业、技能教育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充分发掘各系、各科教学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以及心理教育功能,正是加强老年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二,要优化从学校到班级乃至各社团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老年大学在教育活动中,应进一步重视与加强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建设、班集体建设。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与交往,发挥、发展学员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员自我管理能力,调节好学校、班级的人际关系,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员增长知识技能、丰富精神生活的乐园。心理学家认为,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因而,重视与加强学校、班级、集体心理环境建设,是一条高效、独特而亟待开发的途径。

第三,要优化老年大学的课堂心理环境。教学环境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乃至学习成绩与人格的发展,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就是教师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来优化课堂教学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营造使学员产生积极心理状态的学习行为的课堂教学气氛的过程。积极健康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仅能促使学员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还会对学员的心理健康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要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必须按和谐原则、民主原则、兴趣原则、成功原则、探究原则进行教学,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以及心理效应。包括保护和增强学员的自尊心、自信心,调动学员积极性,培养学员的探索精神、合作创新意识等等。

第四,要在老年大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通过专业课程或专题讲座,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帮助老年学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自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与调整。使学员在学校、社会、家庭的活动与交往中,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

第五,老年大学拟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心理教师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咨询教师要对访谈老人提出的心理障碍或其要求加以矫正的行为问题,运用相应的心理学原理及技术,与访谈老人一起分析、研究和讨论。揭示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找出行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摆脱困境的对策,从而使访谈者增强信心,克服障碍,调整好情绪与心态,维护心理健康。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信念重建有效教学

一、教育改革呼唤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

当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愈来愈成为人们认同的教育思想。这一理念可以展开为以下六个命题:学生的发展首先是为了能够成为自己,成为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教育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需要,高于学生已有水平并且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自主发展是其核心和灵魂。一个自主发展的人,就是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有积极的自我形象、悦纳自我的人;就是有明确努力目标,有内在的学习需要与成长渴望的人;就是有良好的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的人。因此,高品质的教育就是要促使所有学生的成功——造就自主发展的人。

为了造就自主发展的人,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过充实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智力劳动的快乐;让学生全副身心地卷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自信建立在点点滴滴的成功的基础上,这就是造就自主发展的人的最根本的途径。其次要切实推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就是旨在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有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甄别等功能,而这些功能都可以服务于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发展性评价的另一个原则即激励性、期待性,以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另外,在学生全部的生活之中,特别是在课堂生活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想象未来、憧憬未来、规划未来、设计未来的能力:着力培养他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品质:干什么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追求;要经常和学生讨论当下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的意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让学生感受到思考与探索的乐趣。最后,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始终应该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

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于两点:一是课程改革有助于改造我们的国民性。这就必须改变每个人的人格定型期,即学校生活时期的生活方式.而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探究;倡导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表现空间:强调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更多地互动和合作交流:强调对问题的多角度的理解,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与碰撞:提倡发展性评价,力图带给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和美好的回忆。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开朗、进取的个性,形成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民主性格。二是课程改革有利于推动教师成为探索者。探索是教育的当然要素。探索意味着探索者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意味着探索者大胆尝试、追求卓越,意味着探索者经验的开放性和工作中丰富的动机。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做课程的开发者,而且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索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和氛围,如何设计教学的活动.如何搭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如何构筑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系统,如何评价学习的效果,等等。因为探索,使得课堂多一份灵动和飞扬,多一些朝气与活力。教师的探索影响、引领和激励着学生的探索,课堂生活因为探索而变得悬念迭起、趣味无穷.变得开放、幽深、鲜活和魅力十足。师生因为共同探索。而享有着更高品质的学校生活。

二、教育改革实施需要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一再强调:“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的确,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石就是人们对于社会的理想和人生的理想。如果缺乏现代文化精神的价值指向,缺乏自由、民主、平等、人权这些核心的价值,这个“理想”就值得怀疑。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成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谙熟人类文明历程、确立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的人,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行为更多的应该是自发的、真诚的、内源性的,而不是出于外在强制和纯粹基于个人私利的;是高度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是基于生命的灵动与热力的,而不是机械、麻木与冷漠的。它还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地扪心自问,不断地眷注心灵,不断地投人生活和不断地成长。

三、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的应有内容

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于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它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信念主要包括关于学生、关于学习和关于教师自身的三种信念。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师信念提出了新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只有逐步确立这些新课程教育教学的信念,并把各种信念相互接纳,紧缩相连,形成一个具有个人意义的信念系统,才能有坚强的意志去实现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对教育工作才能有一份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能培养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性人才。

四、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与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