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0 10:54:10
序论:在您撰写旅游产业经济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区位商
虽然甘肃省主要的资源是矿产及能源,但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积淀,存在着发展旅游产业的相对优势。旅游产业,因其对环境和资源的破环性较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发展模式的要求。因此对于甘肃省来说,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其最优选择。而产业要发展,首先应该对产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产业结构是产业经济分析的基础,然而,没有规模就没有结构。因此,对于甘肃省旅游业的产业经济分析,本文选择从分析甘肃省旅游业的规模入手,进而分析甘肃省旅游业的结构,在对产业的规模和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甘肃省旅游业的产业集聚情况,最后,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展望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
一、甘肃省旅游产业规模分析
在全国各地区加快发展大旅游的进程中,甘肃省的旅游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2005年到2011年的七年时间里,甘肃省旅游产业实现全年旅游收入由62.51亿元到333.69亿元的巨额增长。对甘肃省旅游产业的规模进行分析,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展开:(1)全省旅游收入呈现逐年上涨趋势。甘肃地处中西交通要道,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成为甘肃省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自2005年至2011年,甘肃省旅游业的总体收入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统计年鉴中关于旅游收入的统计数据被分为国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收入两个部分,而旅游业总体收入逐年上涨的趋势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体现。就国内旅游收入而言,确实呈现出了逐年大幅增长的趋势。虽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个别年份出现了增长率的下降,但是就绝对数而言,旅游收入的逐年攀升趋势是十分明显的。2005年国内旅游收入为57.68亿元,而2011年上涨为332.57亿元;而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热潮的再一次兴起,作为其开端的甘肃省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国际旅游者的青睐。虽然前几年的金融危机对甘肃省的入境旅游产生了近乎灾难性的影响,但是总体而言,甘肃省的国际旅游收入也是逐年上升的。(2)全省接待游客人数呈现逐年增加态势。与旅游收入类似,在接待游客人数方面逐年增加的态势,也体现着甘肃省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2005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1207.85万人次,而2011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达到5826.48万人次;在入境游客方面,实现了增长率从2005年的21.84%到2011年的29.77%的上涨。(3)全省旅游业收入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从一些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三产业在甘肃省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在不断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更是逐年上升。就甘肃省的旅游产业而言,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也在逐年不断的加大,已经从2005年的7.90%增长为2011年的18.36%。通过上述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金融危机作为一个客观因素对甘肃省的旅游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甘肃省旅游业已经构建起了初具规模的产业形态。不论是全省旅游业的总体收入,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量还是旅游收入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贡献方面,甘肃省旅游业已经小有规模。因此,我们可以对甘肃省旅游业作出进一步的结构分析。
二、甘肃省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而这种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因此,对甘肃省旅游产业的结构进行分析,同样可以从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及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视角展开。
1.甘肃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主要是指旅游产业的六大要素,即:吃、住、行、游、购、娱,能够实现基本协调,不会出现明显的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各个部门之间实现良好衔接,促进产业之间的内部联系。通过对甘肃省旅游业规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旅游产业在甘肃省已经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发展也十分迅猛。但是,在旅游产业及其各部门高速发展的同时,它的产业结构内部却隐含着不合理的因素。就旅游产业的六大要素而言,甘肃省的旅游产业收入主要来自于餐饮、住宿、交通及购物部门,也就是六要素中的吃、住、行、购四个方面,众所周知,除了购物部门以外,餐饮、住宿、交通等部门的需求弹性都比较小,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甘肃省旅游产业的总体的发展。因此,要实现甘肃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就必须实现旅游产业六大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注重游、娱、购等需求弹性较高的产业部门的发展,以确保产业的整体进步。
2.甘肃省旅游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对于旅游产业而言,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旅游产业六要素所涉及的产业部门的水平不断的提高,增强它们的创新能力,并在不断吸收世界新技术革命成果的同时,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旅游产业发展的差距;其次是提升国内旅游的水准,使其逐步向国际旅游迈进,并最终消除两者水平上的差距。由于甘肃省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对于旅游产业的科技投入较少,使得高新技术对于旅游产业的介入程度偏低,加之旅游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造成甘肃省的旅游产业总体上仍然处于低水准的发展模式。因此,要实现甘肃省旅游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科技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还应该对旅游产业中的非物质要素,即:旅游产业技术、管理、信息、服务等软环境因素,加以重视,促进旅游产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就甘肃省旅游产业的结构而言,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的实现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正如上文所说,对旅游产业的结构进行分析,是为了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只有将合理化与高级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最终实现以旅游产业的合理化促进其高级化,以旅游产业的高级化带动其合理化,并且达到在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中实现其结构高级化,在结构高就化的进程中实现结构合理化的调整。
三、甘肃省旅游产业集聚分析
对产业集聚进行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多是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展开的,本文对甘肃省旅游产业的产业集聚的分析,拟从定量方面出发。而目前,从定量方面分析产业集聚的使用最为普遍且最为简易的指标是区位商,其计算公式为:LQik=Xik/Xk÷Xi/X,其中Xik是指地区i的行业k的产值,Xk则是行业k在全国范围内的总的产值,Xi是地区i所有行业的总产出,X则是全国所有行业的总产出。如果计算所得的LQik>1,则说明行业k在地区i的集中程度较高。运用上述公式,选取2005年到2011年的各项数据,可以最终得到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区位商,如表1所示。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到,近年来,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区位商值都是大于1的,且其七年来的平均数也是大于1的,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甘肃省旅游产业的集聚现象明显。
四、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要发展甘肃省的旅游产业,就应该科学的制定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的知识告诉我们,一个完整的产业发展战略应该包括产业战略目标的选择以及产业战略途径的选择两个基本层面。
结合上述三个部分的分析,可以从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产业集聚两个方面,结合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两者来分析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1.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战略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经济系统。而结合甘肃省旅游产业的现实状况,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解决的中心问题,除了以科学技术为突破口,加强高新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介入以外,还需要实现旅游六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而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在旅游产业集聚的大环境下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最终完成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的建设。
2.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1)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作为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不损坏现有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在环境,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的基础上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开发行为。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考虑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的文化以及经济方面的差异,并努力使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旅游目的地内部获取发展的动力,实现解决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差距的目的。同时,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应该综合分析本省旅游产业自身的六要素以及相关产业的基本情况,从而制定一个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旅游发展规划,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程。(2)以政府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的模式提升旅游产业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更是促进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对于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说,要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必须提高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含量。由于运用高新技术需要企业投入较高的人力、物力,要实现产业科技介入的提高,最好的办法是由政府出面提倡,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保证企业的积极参与。(3)以打造旅游知名品牌为根本策略,促进旅游产业集聚。甘肃省在实现区域旅游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应该在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前提下,加强旅游品牌的策划和运作,努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产品品牌、旅游企业品牌等一系列品牌,通过著名旅游品牌的培育和鲜明旅游形象的塑造来保障区域旅游的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杨钢.我国旅游业的产业经济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5):73~76
[2]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省统计年鉴2005~2011年
[3]龙茂发,马明宗.产业经济学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4]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抹英明.中国产业集群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0~35
[6]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1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旅游业不仅包括传统的以旅游资源为依托而产生的旅游、交通运输和住宿餐饮业本身,而且包括与之相关的其他一切行业,诸如产品研发与设计、金融服务等。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旅游业被公认为“无烟工业”,为各国政府所推崇。在一些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制造业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旅游业是一国获取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旅游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来中国观光的国外游客日益增加。从1980年到2012年,入境中国的过夜旅游者人数从350万人次增加到5568.59万人次,增加了14.91倍。入境游客在中国境内的消费,对中国的就业增加和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从1999年到2013年,外籍游客在中国的人均花费从144.58美元增加到225.96美元,年均增长率为4.02%。
随着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大,中国在国际市场的排名不断上升。从入境的过夜旅游人数来看,1980年,中国的世界排名是第18位;1996年,排名上升到第6位;2004年以来,这一排名稳居在前4名之列。在外汇收入方面,1980年,中国旅游业外汇收入的世界排名是在第34位;1994年,这一排名升到世界第10位;到2010年,升到世界第4位,并且保持至今。①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出境游发展迅速,入境游的相对发展速度在放缓。自2009年至2011年,中国的入境人次的增幅有所下降,从2012年开始,入境人次甚至出现了轻微下降的现象。与之相反,同期中国的出境人次迅速增加。出入境人次之间的差额迅速变小。②
二、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分析
(一)中国旅游服务业的国际收支
1982年,中国的国际旅游收入为8亿美元,而国际旅游的支出仅为1亿美元。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国际旅游业迅速发展,出境游和入境游的规模均不断扩大。2008年,中国的国际旅游收入已经达到408亿美元,年均增长1.92倍;国际旅游支出为362亿美元,年均增长13.88倍。总体来看,在2008年之前,中国的国际旅游处于顺差状态。此后,中国旅游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并且逆差额不断增大。2014年,中国的国际旅游收入为569亿美元;国际旅游支出为1649亿美元;国际旅游逆差为1079亿美元。显然,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逐年下降。(见图1)
(二)中国旅游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本文引入贸易竞争力指数。该指数主要计算一国某个产业的贸易差额在该产业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份额。根据1980-2014年的国际收支表计算出的中国旅游服务业的竞争力指数如图2所示。在2009年之前,中国旅游贸易的竞争力指数为正值,表明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更高。尤其是1982年至1990年一段时间内(1988年除外),贸易竞争力指数基本在0.6以上。从1991年开始,随着中国出境旅游的兴起,这一指数开始下降。到2009年以后,指数变为负值。2014年,指数已经达到了-0.49。这表明,由于相对于出境游来说,入境游发展缓慢,导致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出现逆差,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呈持续下降的趋势。
三、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优势减弱的原因
关于入境游本身发展缓慢的原因,除了人民币升值、日本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竞争等外部因素外,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旅游服务业本身存在问题,诸如效率不高(黄丽芳、杨向阳,2015),不是依靠高附加值、高品质的服务,而是更多依靠低价进行竞争(邵华,2013)等等。
关于出境游迅速发展的原因,本文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改革开放初期,普通消费者很少有能力自费赴国外旅游。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私人消费者愿意去国外旅游购物。在中国的总出境人次中,因私出境人次所占的比例从2009年的88.6%增加到2014年的94.37%。④
其二,出境旅游成本的减少。近年来,汇率方面的利好(诸如人民币持续升值)、日本和德国等国签证条件的放宽以及免税品范围的扩大等一系列因素,降低了中国游客境外旅行和购物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购物游是中国境外旅游的一个突出特征。自2009年到2014年,中国出境游客的人均支出远远高于入境游客的人均支出,这一方面和航空公司的选择等因素有关,同时,中国消费者热衷于境外消费,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从高档奢侈品到一般的数码产品和普通的日用品,都是他们的采购对象。尤其是2014年以来日元大幅度贬值后,大批中国游客赴日本旅游、购物,2015年上半年,日本已经成为中国游客的第三大出行目的地。
由此可见,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国整体经济的竞争优势。日本和德国等国,正是凭借着强大的工业制造业,吸引着众多的中国旅游者。相比之下,中国制造的产品对入境游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当然,不同国家关税水平和税收制度的差异,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旅游服务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持续减弱。为扭转这一局面,一方面,中国的旅游服务业和其他行业都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国的行政部门需要适当降低税费,使更多消费者在境内购物消费。总之,只有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中国旅游业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由EPS数据库整理。
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9-2014《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旅游资产业方面的资源十分丰富,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入境旅游接待大国。而在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旅游产业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对相关因素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旅游产业环境。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对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旅游产业结构变迁特点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经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供需平衡分析法是评估我产业结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一个产业的平衡发展,在旅游产业方面则体现了产业内容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平衡的一种客观状态,要实现产业结构平衡,就必要满足供需平衡。供需平衡分析法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就是只对短期的利益情况进行分析,而未涉及到战略性的发展问题。另外,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也是旅游产业升级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耦合关系,同时也体现出了资源利用程度与产业协调程度之间的关系。
(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产业结构状态的衡量需要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有关思路来考虑当前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已经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产业结构标准化程度的计算公式为:AD=TFP/(αF+βL)产业劳动增长率记为α;要素生产率记为TFP;资本产出弹性系数记为α;产业资本增长率记为F;劳动产出弹性系数记为β。
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与AD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若一个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比较高,AD值则一定比较大。
二、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
若要探究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计量关系,自变量则应该选择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指标。因变量则应该选择旅游经济增长指标。
(二)模型的选择
从已往的研究经验来看,利用板面数据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可能存在不可观测性与损失个体异质性两方面的影响,为了稀释这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则需要对研究样本进行扩大护理,尽量消除不同变量之间所存在的多重共线性现象。研究工作所选择的面板模型以固定效应模型为主。
(三)实证分析结果
在实施分析工作中,为了避免由于数据不稳定而对回归分析造成负面影响,需要事先从平稳性方面对数据样本进行检验,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处理后能够得出旅游经济增长确实很大程度上受到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由此可知,旅游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产业结构变迁的促进作用。
若数据研究工作以分时段的方式进行,则能够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因素在整合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增长,然而在对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个层面的有关系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系数比值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方法
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关键则在于将全部的工作目标集中在推动旅游经济增长方面,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保持高合理化水平
合理化水平的高级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旅游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合理化水平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有着很大的关系。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在各个部门的协调与努力下实现的。这就发对各方面的旅游要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提高不同要素之间的流动性。当前我国旅游产业相比起其他产业仍然存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该产业的开放性。
(二)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
为了使旅游产业高级化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需要有关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将娱乐业与零售业的消费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提升附加值的方式使旅游产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促进方式需要建立在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基础上。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必须要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抓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更多的选择技术与管理手段投入到旅游产业中,加强产业宣传力度,重点建设旅游产业赖以生存的人才资源,使更多高水平、高素养的管理人才与经营人才投入到旅游产业的工作中。
四、结语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优化路径
一、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的立体检视
时下,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难度显现在四个层次。其一,陕西旅游产业会计核算体制行业特性缺失,制定的该产业核算体系缺乏操作性,会计核算操作的技术线路只能按其产业性质与相似的其他产业作为参照。其二,陕西旅游产业运行当中财务制度不完备,其营业收入和运营的成本费用存在核算失真,被动地将真实的财务信息隐藏,其三,陕西旅游产业财务指标设置基本到位。但存在对财务指标评估体系的建构。为旅游产业集群空间拓展和时间链接产生“阻抗”效应。其四,陕西旅游产业财务管理流程不精益,财务活动偏离其行业的会计核算准则。之所以存在上述现象其渊源于下列枢机,(1)公司利益层面,会计账簿及会计科目设置有意识地不规范,少开或不开发票、隐瞒收入、虚列成本、少缴税金等,其目的在于增加收益。(2)内部财务管理层面,为规避税收征管,账务处理有意识不规范。如营业收入没有按取得收入时应开具的旅游业发票记账联进行收入核算,而是按旅游团事先约定的金额确认收入;营业成本应以取得的合法原始凭证为依据,而有些景区是以与对方签订的结算单为依据入账。(3)收入核算层面,旅游地对单位组织的旅游活动因对方会索要发票报销,而在账上如实反映这部分营业收入,但对自费旅游的个人因没有索取正式发票的要求,则以自制收据收取旅游费不将这部分收入入账,造成营业收入不真实。(4)运营成本层面,旅游地成本费用核算依据庞杂,无统一的参照范式,主要体现为,一是成本费用凭证不全,景点门票等凭证未全部装入会计凭证中;二是未将与该经营中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的原始票据装入凭证中,无法核实账上列支的费用是否是其经营过程中的必要支出;三是收支核算不同步,特别是景区的维护管理费,是为维持景区的正常经营早已在账上列支,但与营业收入的发生不匹配。(5)价格机制层面,陕西旅游产业定价弹性曲张度较大,造成行业内所得税监管难度加大。旅游产业有公认的贡献率却没有公认的利润率,这诱使旅游地景区利用这一价格弹性,对成本费用进行不真实核算。
二、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良性运营线路分析
财务管理是旅游产业集群经营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是从价值链上对旅游产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一种综合管理,其主要职责是依循旅游产业的经营目标,有效调配资金链,合理配置资金流向,整合资金资源,规制财务策略,达至财务管理和控制水平的优化流程。其优化路径的实现依赖于两大线性思路:
1 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坐标系:(1)生存的目标财务管理应努力使该产业保持合理的财务比例,保证其维持正常经营,(2)发展的目标财务管理应及时有效地、以最低的成本筹集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保证其具有发展能力,(3)获利的目标财务管理应有效地管理和运作好资金,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水平,增加其盈利。
2 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操作的技术线路。(1)资金收支数量和时间序列平衡的技术线路旅游产业财务管理的平衡原则要求其资金收支在数量和时间上都要达到动态的平衡。(2)资金流弹性留存的技术线路旅游产业财务管理的弹性原则要求资金管理在达到准确和节约的要求同时,要合理留有伸缩余地,做到略有节余,做到略有节余,就可以提高对旅游产业资金运动的控制能力,降低风险性,(3)业务能级拓展的预见性技术线路旅游集群财务管理的预见性原则要求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运用科学方法,对旅游产业未来财务收支和成果变化趋势进行预计和预算。(4)业务管理水平优化的技术线路旅游产业财务管理的优化原则要求不断分析比较和选择,使旅游产业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保持最佳。
三、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活动优化路径分析
1 会计核算体制优化路径旅游产业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从产业结构层面看,旅游业虽属于第三产业,但其产业特性属完备的纳税主体,对其会计核算体制的优化的根本要求在于采用合理的财务方法,调整财务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根据该行业的财务政策,进行适当的财务管理,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实现旅游产业的价值最大化。
2 财务预测优化路径财务预测是为财务决策和编制财务预算提供有效的依据,其核心要素有,资金预测、成本费用预测、价格和收入预测及利润预测。产业集群要提高经营收入、财务预测是增加盈利的基础。因此,对产业集群财务预测进行有效的优化包括次优化是实现产业集群目标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3 本核算体系优化路径以盈利为目的的属类格局如大唐芙蓉园,它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主题公园,也是以盈利为目地的一种旅游产业,其成本核算体制与文化旅游产业相似。以非盈利为目的的属类格局如曲江池遗址公园,它具有“收入”性质的资金就相当于政府补贴或其他资助,所以就需对这部分资金进行财务计划,包括资金的预算、资金结构的合理安排和优化。其次,每年固定的成本费用又要求对其进行一定的财务控制,包括成本的控制和费用的合理支出。这样,才能符合该旅游产业行业特性的目的。
4 财务计划优化路径财务计划是以财务预测提供的信息为基础来编制的,是财务预测和决策的具体化,是旅游产业财务控制的依据。如政府2007年补贴100万元用于曲江遗址公园的经营,则财务计划如下:
有了切实可行的财务计划,旅游产业就可以根据本年度的财务计划轻松自如地运用现有资金。遇到突发事件,还可以运用计划预留出的闲置资金解决。而财务控制即成本费用的控制,是财务计划能否执行的关键,所以要先进行成本控制。
5 财务控制优化路径财务控制是以财务预算指标和定额为依据,对旅游产业经营中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计算和审核,找出差异,采取措施,使旅游产业财务活动朝着有利于提高财务成果和优化财务状况的方向发展,具体方法有,(1)预算控制法预算控制法是以预算指标作为经营支出限额目标,预算控制即以分项目、分阶段的预算数据来实施成本控制。即把每个报告期实际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总额与预算指标相比,在其它财务指标不变的情况下,要求成本不能超过预算。(2)主要消耗指标控制法它是对旅游产业成本费用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指标实施严格的控制,以保证成本预算的完成。(3)制度控制法制度控制法是产业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来控制成本费用开支。例如,各项开支消耗的审批制度、日常考勤考核制度、设备实施的维修保养制度等。成本费用控制制度还应包括相应的奖惩办法,对于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有显著效果的要予以重奖,对成本费用控制不利造成超支的要给与惩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员工节约成本费用、降低消耗的积极性。进行费用的合理支出,我们在此采用制度控制法。如表所示:
【关键词】旅游 产业经济 直接效应 间接效应
一、研究背景
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扶持下,我国旅游业尤其是东部旅游业快速发展,而在1996年后国家也推出政策促进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加快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截止2014年,我国旅游收入已超过26000亿元,旅游接待人数已经超过12000人次,旅游收入已经成为GDP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山东作为中国旅游大省,依托独立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在中国已经查明拥有的旅游资源66种旅游资源中山东拥有其中的64种。目前山东推出了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会、泰山国际登山节、菏泽牡丹花会等旅游节庆活动,开办了孔子文化游、孔子家乡修学旅游、齐鲁民俗旅游、书法旅游、烹饪旅游、钓鱼旅游等30多项专项旅游活动。全省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烟台、青岛、威海为一体的滨海旅游区,以潍坊市区为中心的民俗旅游区;以淄博历史名胜为主体的齐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风貌为特征的东营黄河口旅游区;以水浒故事为主线,梁山、阳谷为重点的“水浒”旅游线以及济南、泰安、曲阜延伸到邹城的“山水圣人”旅游区(曲阜圣地之旅)等6大旅游区。
二、山东旅游业发展状况简介
近年来山东省的历年旅游状况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
由上述图标可以看出山东省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良好,总收入从2005年的1038.70增长至2014年的587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1%,而总人次在2014年已经达到了5.95亿次,远远超过了山东省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7%,在人均花费方面年平均增长却只有3.7%,这充分说明了山东不仅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安全、文明、和谐的旅游目的地,而且成为了一个经济实惠的旅游目的地。
而在旅游花费构成方面山东省的比例如上图所示,山东的旅游消费最大比例还是长途交通、住宿以及游览费用,合计超过旅游总费用的50%,而旅游行业利润较高的购物、娱乐与餐饮中只有购物能占据18%左右的份额,其余两项均低于10%因此,山东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有效对策和优化服务,大幅度提高旅游消费中的吃、购、娱的消费比重,从而全面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购物消费的重要内容。山东省旅游纪念品种单调,形式雷同,粗制滥造,没有特色。正如有的游客所说,“灵岩寺没有大木鱼,要买就去峨眉山;唠山虽是道教山,但是没有道士剑;编钟虽然出土山东地,较大的编钟要到南昌去花钱;山东旅游没有文化衫,更缺特鲜明的钥匙链;拐杖没有特色记,下雨没有特色伞”。因此,要精心研制富有山东各旅游景点特色的精品性纪念品,其中包括精品性文物复制品。”从而提高购物消费在旅游收入构成中的比重。
三、实证分析
一个区域的旅游总收入就是一个区域内外来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衣、宿、游、行、购、娱花费的总和。然而,由于统计口径及其它方面的原因,区域的旅游总收入与其旅游者在同一范围、同一时间段内的旅游花费并不一致,由于其差别不大并且考虑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当作同一概念考虑。
区域内外旅游者的花费,即一个区域的旅游收入,对其区域的经济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旅游者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收入构成直接影响,直接关联着一个区域的经济收入,由交通费、食宿费、饮食费、娱乐费、商品购买费及服务购买的费用构成。旅游业的收入越大,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就越大。目前学术届认为,旅游业对GDP的影响力有几种不同的衡量标准:旅游总收入对GDP的影响力、旅游业增加值对GDP所谓影响力及旅游业总产值对GDP的影响力等。本文出于资料查找等方面的考虑,决定采取第一个标准。
(一)直接效应分析
山东省旅游业总收入对GDP的直接影响如上图标所示,上图标分析了从2005年至2014年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百分比的走势。从分析结果来看,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百分比从2005年的5.92%一直上升到2014年的9.89%,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业总收入占GDP比重的增长十分迅猛。从总值上来看旅游业总收入也是从2005年的1038.70增长到2014年的5878.00,年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山东省的年均GDP增长速度。
(二)间接效应分析
山东省旅游业总收入除了对GDP有直接影响效应外还具有间接影响效应,本文采用把山东旅游业总收入对山东GDP做回归的方式测算间接影响效应。
具体做法为将山东省旅游总收入对山东省GDP按照Y=a+bX的方式进行回归,其中Y为GDP,X为山东省旅游总收入。为了方便解释意义,把数据做对数化处理即:LNY=a+bLNX,根据STATA处理结果得:
由图中可以看出LNY=5.201558+0.6692078LNX,这意味着山东旅游总收入每增加1%则山东GDP增加0.67%,模型的R方和调整R方均达到了0.99以上,拟合效果较好,t值都大于50表明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方程设立是合理的,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省旅游业收入对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主题旅游是指旅游目的地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艺术等为线索,对其组合与包装、策划而形成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统一推向市场。作为传统大众旅游的升级版,它从游客的不同身份、切身需求、独特体验、消费心理出发,为其量身订制旅游线路,围绕某项主题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体验。
与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主题旅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个性化。它是一种专项旅游,根据不同消费者的特点和心理需求,策划旅行主题,内容和线路,围绕一定的主题线索将许多旅游活动组合在一起,将具有共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以造成良好旅行氛围,使旅游更加人性化、个性化。
通常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比如围绕各类民间节日举行的旅游活动只会在一定的时间和季节里举行。
新颖性。主题旅游打破了“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传统旅游方式,细分旅游市场,我国国内现在大体处在大众化的旅游阶段,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商家重复竞争,市场混乱,因此,要想变中取胜,商家必须推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为游客寻求一种全新的体验,感受异国文化、民族风俗、自然美景、艺术格调、生活态度和方式。
二、主题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旅游的个性化发展,传统单一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主题旅游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考古游、生态游、商务游、自助游、保健游、乃至自驾游、探秘游等均在特定群体中火热的开展着,渐成工薪族特别是年轻人热捧的时尚项目。从2001年主题旅游概念诞生至2004年,似乎只是在特定的群体中开展着不太完善的主题游,但从2005年开始,主题旅游的概念似乎被一掀而起,呈井喷式增长。
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05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旅游景区已经达到2万家左右,其中A级旅游景区140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77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54个,国家森林公园565个,国家地质公园105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06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遗产31个。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国和第一大出境旅游国。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旅游市场蕴藏的巨大商机。据不完全统计及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06年黄金周参团人数仅占出游人数的20%左右,选择其他方式出游的高达80%。这表明,越来越多的群体崇尚个性化的出游方式。
三、主题旅游的主要类型
(一)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自然景观主题活动是以当地具有突出性地理特征的自然景观为主,综合展示地区自然旅游资源、风土人情等。选择这类主题旅游的大多是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白领,都市生活节奏超快、工作压力强度大,同时加上来自生活、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让这一群体的人感到不堪重负,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到大自然作为一种极佳的休闲方式,是释放心灵压力、调节身心健康、潜意识探索的一种很不错的方式。近几年,以回归大自然为主题的心理旅游悄然兴起。城市生活的白领虽然物质条件优越,但却无法感受到幸福,生活、工作上的压力让他们的自信心逐渐丧失,挑剔、过分的完美主义让他们无法与周围的人正常地交往,丧失了必要的沟通和倾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到,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交往属于人的高级需要。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游客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然景物当中去,让他们沉浸在自然对他们的震撼和陶醉当中,这样心理压力也就自然减轻了。
(二)以文化、历史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是指以当地历史上或现存的特殊的地区文化开展的主题游活动,这类主题活动文化底蕴深厚,对游客吸引力强,常常与当地特色文化的物质载体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观光、文化活动。如烟台市是中国葡萄酒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大的葡萄酒基地,葡萄酒文化作为烟台的旅游品牌,2007年底,国内首个全方位葡萄酒主题旅游项目在蓬莱启动,受到游客的好评,类似这种的文化主题旅游活动还有很多,如香港迪士尼乐园、杭州运河文化节、少数民族文化节、福建泪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红色游,等等。
通常,参加以某种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的是对某种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想要深入了解和体验,满足其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的群体通常是心智开放的,求知欲强,神秘的东西对他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三)以特定事件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这一类型的主题旅游活动以特定的某个事件为主线,组织相关的安排与活动。比如,以奥运会为主题的奥运体育游、以文化交流为主题的中美中学生夏令营活动都属于这种类型,最常见的要数蜜月旅游、购物游。从心理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某个事物在当事人的心里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与这个事物的交互过程中能产生愉快和高度体验情绪,例如很多新婚夫妻为了纪念人生中这一重要的时刻,会选择去一个浪漫的地方度蜜月,强化这种幸福感,为以后的家庭生活做好开端。
四、主题旅游活动项目的策划
一、经济法概述
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法是用以调整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最早,经济法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是发达国家追逐经济利益,改善社会关系的基本法规。然而在早期,经济法没有民法的概念,并不注重法律内容的区分与研究,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上,比较脱离法律范畴。对我国而言,经济法出现较晚,在我国经济水平逐渐发展提高的基础上,经济法必须与宪法、行政法、社会法、刑法等一样成为我国最为基础最为根本的法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的法律部门,经济法可以起到干预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并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根本目的,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
二、民族旅游产业中经济法运用的意义
(一)欠缺完善的法律保护
由于我国大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处于较为偏远的位置,因此在具有十分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与淳朴传统的民族特色的同时,也表现出法律的缺失与疏漏。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得较为完整,这些相对完整的旅游资源对外界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为民族旅游产业创造了充分的发展条件。然而旅游产业与很多产业有很强的联系。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就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必然会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相联系,具有拉动性强的特点,继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全面发展。”[1]尽管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有效应用能够充分地满足其迫切改善落后经济状况的心理需求与生存需要,但是法律的不完善与局限性都给其旅游经济的增长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困窘,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旅游者的权益,也会给自身的经济发展带来制约。研究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中经济法运用,能够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基礎上保障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有效地促进民族和谐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团结奋进,各民族间相对和谐友好的国家,并将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作为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始崛起发展的时候,我国政府有必要做好相应的宏观调控,制定良好有效的政策继而保障民族地区收入,使其能够通过旅游行业的开展带动整个市场经济的提高。只有在大力支持民族旅游产业的同时积极地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确保经济法规能够有效实施,才能保障民族之间的和谐,减少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纠纷,为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安定奠定基础。
(三)合理保护环境资源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秀美的自然景观,大量的生态物种、丰富的矿物资源。如在我国的云南,有着号称中国西南地区最大湖泊、中国第六大淡水湖,且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滇池,有着让人看过一眼便铭记于心的秀丽洱海,同样有着大量的动植物与有色金属,因此被称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长年以来,有色金属的矿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不仅在云南,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均如此,然而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开发及利用这些自然物质资源,这种过度地、毫无节制地资源开采及利用不仅会造成物质资源的匮乏与枯竭,还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与污染,为此,少数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对经济法律合理的认识与了解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与民族风光相协调。
三、民族旅游的特征与经济法的联系性
(一)民族性与经济法的联系性
民族性是民族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每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与其他的民族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民族性决定了在开展旅游项目,发展旅游产业时,各民族地区要采取许多截然不同的方式,这种民族性特点给经济法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经济法的执行必须有的放矢,以多样性迎合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民族性特点。
(二)地域性与经济法的联系性
地域性对民族旅游而言,既是一种限制,又是一种保护,任何民族的发展与生存方式的形成都建立在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地域特征上,只有在这样的独特的地域环境才能够形成独特的民族习惯,才能给游客制造出独特的民族氛围,为此,地域性特点必须与经济法高度融合,经济法要建立在对地域性有所针对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游客在学习神秘民族文化的同时领悟、体会地域性所带来的民族精神。
四、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长期以来,民族区域旅游产业都存在着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随着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对于民族旅游的需求也相应不断提高,而民族旅游产业的配置设施处于无法满足的落后阶段。这不仅导致民族旅游产业正逐渐丧失竞争力和吸引力,也导致游客无法从旅游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民族旅游的乐趣与特点。以交通条件与住宿条件为例,民族旅游产业的交通道路条件往往非常恶劣,难以承受大量的车载客流,因此对于游客人数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也给行车安全埋下了隐患。而在住宿方面则更为明显,很多民族区域的住宿条件极差,但是由于住宿房屋的有限,导致收费极高,既有坐地起价之嫌,价格又无法与实际环境相符。这种地形、环境封闭以及经济落后导致的基础设施不足与局限,给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桎梏与消极影响,也给游客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开发具有盲目性
由于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区域的规模与资源都难以满足旅游产业的需求,所以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开始进行资源的开发与产业规模的建设,但是,其在开发建设之前并没有进行细致合理的规划,缺少宏观的战略思考,而只是一味地将落脚点放在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上,以至于旅游产业开发具有盲目性,缺乏质量保障,不仅对于当地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还会导致资金利用不佳,设施建设不到位等情况,对少数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三)旅游市场存在不正当竞争
“我国的民族旅游产业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但是随着发展节奏的加快,游客对旅游项目的投诉也大幅度地增长,尤其是旅游社与游客间的纠纷增长速度非常之快。”[2]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项目的对外开放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且近年来愈演愈烈,最主要原因即旅游市场中出现了不正当竞争手段,为了获取利益,旅游产业商家弃道德于不顾,其操作手段甚至违反了我国《旅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如民族地区的旅游餐饮行业将收费标准定的过高,趁机敲诈游客。还有一些旅行社强制性地要求游客进行购物消费等,这种行径不仅对游客自身的安全及经济造成损失,也给民族旅游产业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五、经济法对优化民族旅游产业的作用
(一)经济法的完善大力扶持民族旅游产业
为了大力扶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运行,我国政府应通过经济法的制定进行补贴和优惠,“这些政策包括:财税优惠政策;对民族地区发放无息和低息贷款的金融优惠政策;采取利润自留、自有资金照顾、价格补贴照顾等措施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的优惠政策,同时应放宽扶贫标准,加大民族地区扶贫资金及完善相关惠及民族地旅游开发的倾斜政策。”[3]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民族地区的旅游资金投入标准,使其无论从建设还是管理上都能够得到有力的资金扶持,合理地利用各项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脚步。
(二)合理地制定民族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民族旅游产业的长期性发展进程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不能做到合理规划,就会破坏民族地区的整体和谐,破坏民族地区的生态结构与建设规模,使其失去原有的民族性特点,因此,政府应该通过经济法的制定调控帮助民族地区进行合理的旅游产业开发规划,并以此培育市场,完善旅游产业的服务。在实际操作时,政府要以市场导向作为旅游产业及产品开发和发展的牵引力,有步骤、有时序地为民族旅游产业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思路的开发规划,既能大力地保障民族地区自然生态资源的完整性,也能促进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平衡发展。
六、运用经济法管理民族旅游产业市场
(一)管理民族旅游产业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休假制度的调整,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在旅游带给游客快乐享受的同时,关于旅游的投诉日渐增多。”[4]民族旅游产业市场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与休假制度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民族旅游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只有以经济法作为管制的途径才能确保侵损游客的不正当行为受到大力打击。如今,各旅游商家经营者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甚至谋求暴利,不惜自毁信誉,采取吃回扣行为、打击诋毁其他商家行为、虚假广告宣传行为等,导致民族旅游市场出现了病态之状,严重阻碍了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市场需要完善与规范,只有加强对于旅游产业的有效规制,加强市场监控的力度,才能促进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自由竞争。
(二)采取公开手段实行监管
传统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缺乏经济法的有效监督管理,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统一的制度与规范,缺少信息资料的公开和共享,导致了在法律判定时缺少合理有效的证明。为此,政府应在经济法相关规定中要求旅游行业提供信息资料并进行公开。游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旅游行业的各项信息内容,并选择口碑质量最佳的旅游项目,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信息公开制度可以帮助游客制定一条属于自己的旅游线路并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费用标准。旅游产业信息的公开可以通过网络、问询部、书籍音像等途径。如当地旅游局主管部门建设网站,公开各项旅游产业信息,其中包括餐饮、住宿、交通等,并进行实时更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必须确保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游客及时获取有利于出游的相关路线、住宿、购物资料。
(三)构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制度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必须按照经济法的相关规定,订立并履行旅游合同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旅游合同要对各项纠纷制定明确的,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及赔偿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兼顾双方利益。除此之外,旅游执法部门应针对各项旅游产业项目的工作内容进行细致严谨的检查,只有加强自身的监督力度,才能有效地增强旅行社以及各相关经营企业的自觉性,并自发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有效的监管与合同规定能够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改善坐地起价、强制消费、吃回扣等不良现象。
经济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消费意识不断转变,让旅游度假成为了目前最受青睐的放松方式,“旅游业一度被誉为‘朝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弘扬了民族文化。”[5]在旅游行业大力兴起的前提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也开始势头猛进,然而,“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存在巨大差异”,[6]民族地区的地域限制与民族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具有局限性与阻碍性,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与监督,就会引发一系列不正当竞争与违法行为发生,导致民族地区旅行产业陷入恶性循环,为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强经济法的构建,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旅游产业的各项目符合旅游合同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不良现状,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振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中昌.民族旅游产业的经济法思考[D].西宁:青海民族大学,2014.
[2]甘子红.从经济法视域分析我国旅游业中损害赔偿责任[J].今日湖北旬刊,2015(8):17.
[3]冯冰冰.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看民族经济法的相对独立性[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0.
[4]熊靓.从经济视角看我国旅游业中损害赔偿责任[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
[5]徐萍萍.論旅游业政府监管失灵的法律救济[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4.
[6]田钒平.民族经济法理论研究的根本问题——基于西部开发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分析[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5):98-104.
[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