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设计思维范文

时间:2022-08-01 14:37:14

序论:在您撰写设计思维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设计思维

第1篇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是有性别差异的,本文对女性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设计行为予以关注,强调设计视角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有助于建立一套更加健全的设计审美与教育体系。设计教育应充分考虑到女性这个群体的需求和设计思想的表达,关注性别差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适应女性特殊需求的专业设计人员。

一、设计是有性别的

艺术一向都是有性别差异的。艺术设计同样也是有性别差异的。在中国从古代的祭祀器皿到明代的家具,都有意无意地体现了强烈的性别差异。尽管没有人给那些辉煌的工艺品贴上性别的标签,但是,一些批评家还是给历史标上了性别色彩。在古希腊“古风时代便成了类似于庄严的男青年塑像和典雅的女青年塑像的人们居住的时代,伯利克里时期也成了一个从帕提农神庙的饰带上所拷贝下来的轻松而又富有感官魅力的青春男女生活时期。同样,意大利15世纪的艺术常常被赞美为少女般的纯洁,好像波提切利的青年女子能和当时佛罗伦萨人的精神等同起来;而16世纪的威尼斯则被设想为一个诱人的成熟的形势时代,一个被提香的斜躺的维纳斯所具体而微的表现出来的时代。”[1]

18世纪的巴洛克家具夸张的运动感,宏大的涡形装饰,表现出一种热情和奔放的激情,与洛可可艺术注重体现曲线特色,玲珑起伏的“C”形和“S”形的涡卷纹的精巧结合相比较,不难看出前者具有男性气质,后者极具女性魅力。

在建筑上,如古希腊帕提农神庙,是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的代表,柱头是刚挺、简洁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具有男性的阳刚之美。到了新古典主义,在建筑上追求建筑物体形的单纯、独立和完整,细节的朴实,形式的符合结构逻辑,并且减少纯装饰性的构件,显示了人们对于理性的向往。而理性往往是用来形容男子的。相对来说,装饰浓艳的洛可可风格的无忧宫便体现了一种女性气质。近代,有被王受之先生称为具有女性风格的新艺术运动,这场运动崇尚自然之美,追求曲线的优雅,体现了女性与自然亲和的特点。

二、女性设计与女设计师

1.女性设计

笔者将女性设计分成两类:专门针对女性的设计和具有女性特点的设计。专门针对女性的需求而设计的物品是女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物品的设计、制作都以女性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形式上、功能上还是装饰上都有浓郁的女性特征,并且强烈到人们能够一眼就认出。早在在汉代漆器的作品中,就有许多女性专用器具,如长沙出土的双层九子漆奁,奁是盛梳妆用品的,从实用出发,考虑到使用方便、放置的容积以及图案多样化的统一,充分体现女性用品的特征。

在现代社会,为女性设计的生活用品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涵盖衣、食、住、行各方面,如服装、通讯工具、电器、建筑、汽车等。在一些产品的设计中,已经形成了针对不同性别的产品提出不同的设计要求的设计系统,在色彩、功能、造型上更多地考虑了女士的要求,如“女性手机”。一些曾经是男性消费为主流的产品,现在也逐步被女性消费者渗透,比如汽车市场,出现了满足女性需求的“女性车”,并被预言女性将成为购车主流,VolvoYC(CYourConceptCar)提出新的经营理念:在开发新款女性用车时,特意组成了有九位女性参加的开发团队。

具有女性特点的设计也可以称为女性设计。前文所提的洛可可风格的总体特征是轻盈、华丽、精致、细腻,大量运用具有女性意味的花环、花束及贝壳图案,色彩明快、柔和、清淡却豪华富丽,洋溢着女性的温情。但是,这极具女性特征的女性设计,从男性视角上看却被称为“矫揉造作”。

2.女设计师

从女设计师的视角上看,女性设计师更加注重女性独特的感受、需求的体现。教学形成“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独特创造形式,趋向于追求细节,追求完美。而追求完美是女性设计师的内在体现,是社会“主角”意识的觉醒,即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在保持女性特质的前提下对女性自我的肯定、认可。

人们普遍认为,女性设计师的设计特点是更人性化和更具自然性。工业技术在使产品的产生高效率的同时,也使产品规整、机械性强,失去了设计师的直接参与生产,产品无法表现设计师的情感,越来越了冷漠。现代设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情感部分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的表达,是女性设计师的长处,女性气质,使设计充满了更多的,并以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曲线、柔线、波线等。体现出相当的柔美的、自然的、人性的女性设计特点。

三、设计教育应关注性别差异教学

西蒙娜·德·波芙娃(SimonedeBeauvoir)说过:“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2]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设计中的女性气质,是可以培养,也可以抹煞的,即可以改变的。

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情感需求的意识加强,随着女性从事设计的范围不断扩大,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女性这个群体的需求和设计思想的表达,而在设计教学中,我们的教育体系对此一直处在“忽略”状态。

1.不符合社会需求

社会市场的需求层面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产品,也就会需要不同的、特定的生产者、设计者。我们的教育系统,没有针对培养出适应女性特殊需求的专职的女性设计人员。

2.不符合“因材施教”出发点

男女的心灵直觉、观察视角的确有别,在教学中,我们在对设计专业学生的要求上,忽略了这些差别。以潘鲁生先生的《设计艺术教育笔谈》中提到的素描为例:从高考学生的选拔,到大学中的教学,我们基本上延续了古典主义的造型基础来评价学生,依然沿用理性的、客观的、男性思维方式来反映自然。这对于大多数以感性来体验自然对象的女生来说,这样的教学要求总是很难做好,很多情况下,她们通常“神似”而“形不准”。直到美国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对原形进行复制,只能妨碍眼睛对艺术形象的理解,用这样的方法去创造艺术品,无异艺术生命的自杀。因此,出现了“创意素描”这样的艺术理论,似乎给女性那种依靠直觉依靠感性来表现的方式找到了理论依据,才不被批评家认为“无理性恣意妄为”。

在一系列同一命题的男女学生的作品中,即使不做任何标注,大部分人也能轻易的区分出哪一幅是女生画的,同一个“静物想象构成”,男生更多地表现了直线和外形明确的几何形体,着重于黑白灰分量的比较。而女生,则偏向于柔美的曲线,小图案的填充,或是细密的纹理可爱的图形,她们沉迷其中,乐此不疲,有的还表现了很多幻想。(图4、5)这些幻想、对细节的挑剔,如果从传统的审美标准来看“不够大气、琐碎”,女生的画面有些繁杂,缺乏理性。但是,如果从感性的角度评价的话,她们的画作,更加体现了心灵感悟,更具有情感性,从设计学角度看,这种挑剔细节的设计思维方式,则很可取,利于创造出细腻、值得推敲的作品。男女设计思维、表现、审美、行为的不同,使我们没有理由用一样的教学方式来对待学生,我认为性别行为的差异教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潘鲁生先生提到了一种“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3],这种教学方法具体操作他没有说明,但是,从名称来看,他注意到了“行为”的差异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知道他是否也关注到了性别行为的差异对教学的影响。新晨

3.不利于在教学中建立完整的审美标准

将马家窑旋纹瓮的图案和一个女学生素描课程几何体变形作业的比较,可以清楚地发现两幅图之间有着很近似的地方。(图6)在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女学生的绘画中,对曲线、圆、点这些元素的表现,很容易接近远古时代的人类幼稚期的图案,那时候人类的思想、审美都是很单纯自然的,图案的元素都直接来自大自然。因此,像这种图案感很强的素描,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得到的评价不会太高,因为会感觉“缺乏理性的点、线、面构成,造型单一,缺乏专业的构图。”可是,也许这样的评价本身就是比较偏颇的。

我们的评价标准本身就有浓厚的性别倾向,批评家徐虹曾对艺术标准的建立和实施依据进行了质疑,“几乎现有的一切制度规范,包括哲学、语言和图像的建立,都是按照一种性别所设置的。就连女性自己的语言和思维习惯都不由自主地依照这套体系标准来进行。”[4]这套标准,徐虹认为是排除女性的。在设计界,主流审美标准也是遵循着男性的视角,大量的词汇表达了这种审美的倾向,如:庄严、雄伟、大气、磅礴、肃穆、端庄、简洁等等,而一些体现着女性气质的审美观一直处于从属的位置,如:华丽、浓艳、优雅、柔美、洁净、静谧、清淡、柔和等,如明显带有女性色彩的洛可可艺术设计、建筑、绘画作品。

既然设计有不同的性别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对传统的艺术设计审美评判标准提出新的要求,文学中的“女性美学(FemaleAesthetics)的‘将女性主义的意识形态运用于文学、语言、意念、价值和字句’”[5]这样的一种理念也应该引用至艺术设计领域,运用于女性特定的心理所产生的设计风格和形式。至少,我们也应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艺术设计作品。对女性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设计行为的关注,强调设计视角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创立妇女文化,创立妇女语言”,[6]有助于我们建立一套更加全面的设计审美体系,也有助于我们在设计教学中能更好地、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设计才会有更深远的发展。

注释:

[1](英)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范景中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1989,第23页。

[2(]法)西蒙娜·德·波芙娃:《第二性(第二卷)》.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北京,1998.第6页。

[3]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2005,第191页。

[4]徐虹:“走出深渊:我的女性主义批评观”,《江苏画刊》,1994.7。

[5]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三联书店,北京,1997,第108页。[6]同[5],第110页。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01。

[2]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北京,1995。

第2篇

(一)对设计含义的反思

关于设计的定义有很多,即设计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指在进行某项工作之前所制定的方案:“它是一种有目的的造型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机能、生产和美感,还要关心到价格;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笔者对设计概念进行总结,认为设计是人类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人的生存(或生活)、帮助人们高效的实践、给予人们某些方面满足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基于此,笔者认为,既然设计属于实践活动,那么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就会受到思维、思想的支配,因此我们应该对设计者背后的思维和思想进行反思。

(二)对设计思维过程差异的反思

西方哲学史中有两大哲学思想,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中国哲学史上则产生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哲学流派。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略微不谨慎就能被上述现存的哲学思想所影响到。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肯定,一个设计者首先要认识事物,习得一定的属于自己的法则,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进行创造。任何设计师都要面临哲学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如何认识世界?”“能认识什么样的世界?”等。这些问题看似遥远,但试想一下,距离又如此之近,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既然属于实践活动,那是否与其对世界的认识程度相关?我们在从事设计工作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受到设计本身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虽然设计者本身可能也没有意识到,但从本体意义上讲,设计者在做实践活动,就需要认知和判断,其中所依据的“经验”或“规则”的形成,也是他的观念和哲学立场,最后这种思想会从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从石器时代的石刻花纹到陶艺图案,这些设计都有设计者对于生存的体验以及对于社会关系的观念。设计思维和一般思维的区别在于,一般性思维是就事论事的思考,始终围绕具体事务的内容和其延续性思考,特点是直接锁定目标,以经验主导展开直接功利性目标,紧紧围绕着目标去考虑现有基础条件是否可行,找到一条最优路径,重在结果。而设计思维的表现是以创意性为特色,在确定目的之后,将会进行大量的搜集材料,在搜集材料和构思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创意。即便是同样的资料,给不同的设计者,得到的结果也很难相同。但是,他们最终都能解决问题。那么,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实践时的依据是什么?这个依据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笔者认为,正是这些哲学思维的不同,以及个人对感性材料的认识,并主观地形成个人“图式”的差异,导致作品产生的美感有所不同。这个结果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即当我们在训练思维的过程中,以及在进行设计思维教育时,可以从丰富哲学思维、丰富对感性形式理解的角度来进行。这都将作为设计者进行创作活动的基础材料。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谈设计方法、设计技术和技巧。

二、设计思维方法的反思

要想得出设计思维方法,就要先对设计思维进行总结。人需要躯体与灵魂,设计作品亦是如此,要做到形神兼备,避免内外脱节。设计思维不仅需要外形的创作,还需要设计内涵的理性分析,达到内与外、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因此,设计师不仅要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有卓越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顿现的灵感。那么,要锻炼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才能达到既很好地解决问题,又实现感性意义的目的呢?笔者针对此方面的思维进行总结,认为具体分为科学思维与创造思维。在设计活动中,科学设计思维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定量思维等。作为设计师,应该主动并且用严谨的态度去利用这些思维。如果说科学思维是设计的骨架,那么创造思维就是设计的灵魂。创造之意在于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设计,整个设计活动过程就是以创造性思维形成设计构思,并最终生产出设计产品的过程。

三、设计思维的创造力训练总结

第3篇

关键词:设计,设计思维,以人为本,微弱音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设计是人按照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制和改造自然世界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社会活动。①

一、 社会性思维与社会角色

设计作为设计师设计思维的体现,在当代人的生活环境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已构成人们社会生活环境的常态。在现代社会中,设计不断地深入生活,为人类提供更新、更进步的思想和更广阔的生存、思维空间,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也进一步影响到人类的思维方式。设计活动已成为当代人面临的一个复杂性问题,不仅存在于人的生活环境中,而且给人的生活环境带来众多的变化。对于现代人而言,人生活在一个被设计了的环境之中,小到一枚纽扣,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都离不开设计。人每天都要接触各种设计产品,如观看电视、居住的房屋、使用的电话、乘坐的各种交通工具以及穿在身上的衣服,没有一样离得开设计。②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存在于生活环境中,我们生活的方式也需要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来引导。

通过设计体现自己的意志与情感,建立与自然资源、城市环境、人际关系的适当尺度,这是新一代设计师的职责。当你成为设计师的那一刻起,你的设计思维就可能被固定的职业和戒律所约束,这时需要把自己的世界观还原成社会人,因为社会人具备一切常人所有的情感要素,包含着对生命的洞察和热爱,对社会的理解和智慧,对问题的关注和参与。③比如:“斜式滚筒洗衣机的设计”体现了设计师对老人和小孩等特定人群使用需求的关心。设计应该在一切微弱音中体现对人的关怀,提供温暖人心的方便与舒适。

二、 体现共同价值观

社会大众的审美趋向、客户的要求以及设计本身的一些制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设计思维。作为一个设计任务的完成者是在设计的混乱与无度中混水摸鱼,还是坚持审美理性为社会审美作正确的导向,这就取决于设计师对自身价值的判断。

什么是有价值的设计?这主要取决于设计师对“以人为本”观念的真正理解。以人为本,不是强调以人为尊,将自然看做附庸,看作是为人类服务的对象,而是强调克制有度的绿色设计。设计的本质是把思想和概念转变为视觉形式并为信息带来秩序的能力,设计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这应该是当代设计的宗旨。“万事达”信用卡广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广告表现了一对外国老人结伴到中国旅游,相濡以沫,形成了温馨感人的画面,很明显广告创意者在宣传信用卡的同时,更在称颂“亲情”、“相濡以沫”、“老来相伴”这些创意者和客户共同认为有价值的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成为设计思维的基础。但是有些设计师常常忽略广告中某些非常重要的元素:健康的价值观。举一个饼干广告的例子,画面中一个小女孩正在用手动绞肉机将一直活生生的小鸡绞成肉末,试图以这样的画面来说明饼干的新鲜。这样的广告没有任何感染力不说,甚至让人觉得反感。无论创意者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或准确,优秀的广告不应该忽视广告所应表达的价值观。

三、 弘扬传统文化

吴冠中说“风筝不断线,断了线的风筝是飞不起来的”,我理解的意思是艺术和设计都必须扎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也应该扎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本原,回溯中国文化的精粹与根源,归纳中国设计思维的精神特质和内涵,同时兼容并蓄,发现符合现代性与未来潮流的设计新理念。④

设计文化是人类文化最典型、最集中的体现。文化具有延续性的思维积累特征,在这个积累过程中,后来的一代必然要给传统的文化内涵注入时代的特征。因此对于传统要采取继承和开放的态度,继承就是采取一种主动的姿态面对传统文化,是一种扬弃的继承;开放,则是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去面对现代文明和设计中的人文关怀力量,汲取人类设计中的普适价值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的世界需要交流,当代设计师需要勇敢地参与到信息大爆炸的当今时代中,寻求各种文明观念和和谐融合,这也会体现在设计的思维中。特别是像设计这么一个信息交错的行业,开放的姿态永远是获得第一手灵感与资料的前提。继承与开放的结合,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是设计师在感性与理性的天平上找到的支点。

四、 介入时尚与流行

在一些时尚产业的设计领域,如果设计师对时尚反应迟钝,不善于发现、把握、迎合时尚,那他就很难摸准时代的“消费”脉搏。例如:在背包设计中,耐用已经不是设计的主要要素,代之以时尚求变和标新立异的原则。当今的广告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客户的产品通过广告增加销售,那么引导时尚潮流是行之有效的方案。几乎每个企业的每一个新产品投入市场,前期的策划定位都必须考虑时尚因素。设计师把时尚心理作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把时尚分解成多个元素,按地域、国家、风俗文化和行业类别等,通过媒体对消费者进行宣传。要想时尚并且时尚得得体,关键在于你的审美态度。审美只有在真正实现心理的独立和个性化的价值判断并充满自信之后,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并且获得选择和创造的自由。

在现在这个包含浪费、极端自我主义等特性的时尚消费文化深刻辐射的时代,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竞争力,值得设计师思索。任何一种时尚的形成和传播,同某种社会思潮的形成一样,品牌和概念的树立,历史习俗和人文精神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时尚的脉搏,常常不在赶时髦的队伍里跳动,而偏偏在传统与艺术的故纸堆里呼之欲出。一个品牌可以诱导时尚,一个文明可以形成时尚,但是任何的时尚都需要文化习俗的认同和推动,需要精心的策划和设计。这一特性,使得设计师对于时尚的形成和传播在社会的层面既有责任感,又受到某种约束。⑤

五、 诗意的生活

设计源于生活,这句话是非常有哲理性的。仔细想想那些优秀的作品,哪件不是源自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体会?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懂得生活才会深切感受到生活细节的重要。每个细节都是靠不断地体验和观察得来,脱离当时当地生活的设计作品在生活中容易短命。

设计师需有一颗赤子之心,用诗意之情对这个世界产生反应。现在的世界,不是我们主动地去寻找她,而是它以一种让你来不及思索的状态扑面而来。设计师必须热情地投入其中。

六、 结论

前段时间浙江大学沈语冰教授作的题为“自由与规矩――从格林伯格到施坦伯格的艺术理论”的学术讲座,我从中领悟到设计师的思维是在限制中求变化,在约束中求自由,我们必须随时观察专业领域的设计发展动向、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技术的演化进展;不断地反思设计存在的意义及其带给大众的实际感受,以及如何通过明确的定位来提升设计的价值。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不能安于现状,而应随时求变,随时求新。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今社会,设计师必须形成快速思考、快速提问的思维能力,并迅速行动,及时的解决设计问题。

注解:

① 李万军:《设计的存在视域――作为人存在方式的设计》,教师教育研究,2008.6。

② 李万军:《当代设计批判》,人民出版社,2012.6,第1页。

③ 周至禹:《思维与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第77页。

第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组合思维;想象

“设计”最早是以动词形式出现的,张道一先生认为:“如果从字面解释,设计就是‘设想’和‘计划’”。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设计”一词慢慢演变做名词来用,但其中包含“设想”和“计划”的内涵并没有多少改变,只是外延更为扩大,适用范围更广罢了。既然有设想和计划的存在,那么思维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则不言而喻。总的说来,“它(设计)是人类创造产品、产品为人类服务的双向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创造性思维活动和创造性操作实践的总和”。因此,探讨设计思维及其运用,便成为研究设计科学性的敲门砖。

1.什么是思维

思维与感觉、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同的是,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特征型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在设计过程中,感觉、知觉只能反映设计对象或元素的形状、色彩、大小及气味等一般特性,而设计思维则能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综合概括出一类设计对象或元素共同的本质特征,并舍弃具体的非本质特征。

思维是综合想象推移的基础,它可被视为将一种或两种以上现存信息元素有意识地变形或综合为一种新概念的过程。这里所指的元素可以是任何信息单元,例如,可以是一件事情,一个步骤、一种想法等。从本质上讲,所有项目具有的新属性、新事物都是其他事物的变形或综合。任何新事物的创造必须建立在现存原材料基础之上。

2.发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设计”这一造物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思维在创造活动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思维是创造价值发挥的载体,然而这一任务并非仅由创造性思维承担,而是发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二者共同作用,但是,这并不能抹杀他们各自的特点。因此,首先必须弄清楚创造(发明)与发现之间的区别。前者是经过一系列复杂过程,创立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侧重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而后者则是经过研究、探索等观察到或找到没有察觉、认识到的事物或规律,侧重对已存在、但近年来才被感知的事物的认识。

在设计中,发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常相互结合,在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现象的同时即为激发灵感产生新造物计划的开始。当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在大脑中得到反映的时候,设计师们就可以通过某些研究发现这些元素之间的规律,而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可能已经启动。

3.想象在设计思维中的作用

古代哲学家很早就把想象力看作人类认识自我的一种心理机制。黑格尔曾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心理学通常认为:“想象力是人脑对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在读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时,头脑中会浮现一幅画,有远景,有近景,有山水,有人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广阔辽远,安谧冷寂,天地间完全被白花花的大雪所笼罩,飞鸟绝迹,渺无人烟,形成独特的意境。

想象是思维的基础,它又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主要的想象类型。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思维中运用较多的是创造想象。尤其是设计者在设计作品的时候,创造想象就发挥了主体作用。

4.设计思维的过程

与其他思维过程一样,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思维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问题和明确提出问题。思维的起始过程源于解决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找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找出问题的本质,抓住核心成为该阶段的主要目的。“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例如,设计行为一开始就可能要提出有关设计某产品意图的问题,因为设计是一种具有实用性和功利价值的艺术造物活动,所以它的发生必须在一定目的性的指导下进行。弄清设计意图为开展实际操作和具体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国外有一种“五W”和“一H”的提问方式,即what(设计什么)、who(为谁设计)、when(为何时设计)、where(为何地设计)、why(为什么要设计)和How(如何设计)。只有明确了设计意图,发现需要解决的矛盾,设计人员才有可能进行现有元素的分析、比较、抽象、具体、概括和综合处理。设计思维在这一阶段需要依赖以下三个条件:

(1)主体的活动积极性。设计者活动性越大,接触面越广,越能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就是说设计者在平时要多积累知识,多搜集素材,多观察事物。

(2)主体的求知欲。求知欲会促使设计者去猎取更多的知识,来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创意或作品中。

(3)主体的知识水平。设计者的经验知识与设计作品的最终结果有着必然联系。知识缺乏不容易提出复杂的问题,抓不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设计作品也必然没有深度,平淡无奇。而钻得愈深,了解得愈多,提出的问题才愈深刻、重要。比如,一些广告招贴,往往几句话或几个图形就能反映社会的某一个问题。

第二阶段,分析提出问题的特点与条件。搜集与问题有关的材料、信息等各类元素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没有这个过程,问题是不可能被解决的,设计也不可能进行下去。比如,在某一商业产品的设计中,设计者应该获取客户、目标市场、品牌等等相关信息元素,还要大量研究同类产品,然后从中处理出一系列正确元素,并且与其他元素的特征结合。这个阶段需要用图形和符号之类进行视觉上和结构上的问题分析,还需要清楚用什么概念来整理问题。

第三阶段,提出假设,考虑解答方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解决方案,即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这就需要提出假设。假设是科学性设计思维的侦察兵,在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这,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虽然设计并非纯科学形式,但毕竟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因此提出假设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一般情况下,设计者将已基本确立的多元素进行有机归纳,在大脑中用假设的形式进行综合。这种假设可以是开放性和多元性的,并不是明确的最终方案。

第四阶段,检验假设。验证假设是设计思维的最后阶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设计领域,通过反馈意见以及实际操作证明为可行的话,那么假设是正确的;反之,假设若有误,就需要寻找新方法、新途径重提假设。

第5篇

关键词:设计;思维;方式;创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66-01

好不容易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国庆长假,偏逢天公不作美,持续的阴雨天气将之前所有的完美畅想计划都冲刷净了,无奈只有宅在家里。心里想着倒也难得有此番闲暇,可以让平日里紧绷躁动的心静一静,调整心绪,认真享受一下这别样的心灵假日。

随手翻出几本书籍,翻开目录泛泛浏览了一遍,这才发现不知从何时起,设计早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学术专家们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艺术评论家批判家们唇枪舌战争的面红耳赤,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表着掷地有声的言论。

确实,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设计”快速漫延至都市生存的各个空间,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甚至是思维意识。

今天,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设计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种流行的现象是一种设计的复兴,因为它不再是边缘化的东西,每件产品都必须经过设计的思考,而这正是将产品“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可以说,设计已被看作一种必须的存在形式,它将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人类的行为之中,融合着自然的发展而演绎。

当人们不再为生存忧虑时,便开始寻找着一切被人们感知为美的东西。我们已进入一个“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时代。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当代艺术越来越像产品,而产品也越来越像艺术了。艺术家认为:生活中的各种构件,小到一把勺子,大到一幢房子,都应该是经过艺术处理和设计的。对于平淡的家庭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值得孜孜以求的生活理念呢?然而生活与艺术的“邂逅”使得人们对于设计的界限与定义越来越模糊,更多的时候我们都难以区分真正好的设计应当是怎样。

其实听、说、读、写、看都是表达设计的不同设计行为。思维是大脑接收事物最直接的反应,而语言文字是阐述思维最根本的表达方式。对于艺术设计活动,设计思维作为指导设计行为表现的基本条件,积极服务于设计认识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促进着设计行为、方式方法的有效发展。设计思维活动,是从低级认识向高级认识不断延续、发展的人生过程。在设计思维过程中,始终是反复交替、互动促进的。

思维如同感冒一般,是会传染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亦是这个道理。身为高校美术学院设计系学生,我们骄傲于身处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深受艺术的熏陶与感染。设计表达、美学研究、艺术概论、创意思维等等众多的课程以及教授老师们精湛的传授令我们大开眼界,为之兴奋不已乃至疯狂着迷。殊不知再不知不觉间,我们的思维已悄悄被框定在同一个圈套中,像流水线下生产的商品,出自同一个模子,贴上统一的标签。

想起每年的六月,因为有了一个儿童的节日,于是就有了一些天真的色彩。但是成年人未必与这个节日无关,所有的人都曾经有一个童年,无论是否完美,那一份回忆的内容总是越来越充实,因为许多曾经的想象一点点加入其中。成年后的生活大多是受限制的抑或被“设计”过的,对童年的留恋是一种本能,只因那是一段最纯洁的人生。思维失去了想象力,现在人因此只能写出“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热血”一类苍白造作的文字,意境狭隘而没有生气,再也不会有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那种充满不羁思绪的神来之笔,让人顿感阔达和惊喜。没有了想象力,就没有了创造力;没有了创造力,何来设计?

据说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我不知道爱因斯坦讲这句话时的语言环境,但觉得说的还是很有意思的。正如设计师不应穷究设计的技巧一样,在设计和沟通的过程中,设计师们更应关注的是自我内心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生活的体会,运用事物本质的力量对心灵的影响,将抽象的思维充分发散转化为真实的设计感受。

第6篇

关键词:设计创作;灵感;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92-01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强调创意的年代,不论对于文学家、艺术家还是设计家来说,创意都是一件作品中最重要的价值。一件创作如果是墨守成规、毫无新意,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独创性,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灵感的产生。而从事设计的我们又何尝不想在思维领域看到“梨花开”、进入了“又一村”,找到那“可遇而不可求”的灵感呢?

首先,设计灵感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长期的探索,它看上去是一种突发式的思维闪现,但却是经过不断的积累与反复的过程,与我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构架是密不可分的。我并不否认灵感的存在,但是对于灵感的产生却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掌握相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做出全面、深入、艰苦的思考。如果作为一名设计者却对于大的文化与时代特点一无所知,那他怎么能在设计作品中呈现出不同于别人的闪光点呢?因此,知识都是互通的,设计就是文化的载体,说不定正因为掌握了与该问题有关的各种资料,翻来覆去地考虑了问题的各个方面,才可能不失时机地抓住那些附有启发的东西,通过联系产生灵感,否则,面对同样的景色,我们就不会有创作的冲动,即便有所触动,也无从通过设计表现出我们的内心冲动。

其次,设计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关注于身边一些不寻常的小细节,你就有可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非凡的创意来。灵感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挖掘设计的需要,从生活中把握灵感的源泉。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在做某件杂事的时候,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这个想法说大了至关重大,说小了毫无意义。但是,你确定,这个念头是你从来没有过的。于是,你打算着,干完手头的事我要好好想想。等你整理好书本,你发现,已经完全不记得你刚才想的是什么了。有时候,就是我们一个毫不经意的念头,可能完全无厘头地横空出世。这时候这样的怪异意象本身可能是珍贵的,就像一种“私有语言”,需要我们保持良好的记录习惯才得以实现。梦,旅途中看到的景象,和朋友聊天时无意听到的一句话,在路上偶然听到的一种声音,甚至什么都不做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念头,都有可能激发一个创意的诞生。当然,这个创意有可能一钱不值,也有可能价值千金呀。对于设计来说,一个新颖的创意,一个优秀的灵感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然而当我们苦苦追寻思维领域里的“奇花异树”、“万紫千红”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其实你也曾拥有。也许当你手握着“可遇而不可求”的灵感源泉之时,缺少的只是那份一饮而尽的冲动。

最后,设计灵感得益于大胆想象,林辟新径的逆向思维。在设计中我们时常感觉思维跟不上创新的步伐,找不到好的创意点,仅仅停留在对前人形式上的模仿止步不前,不善于全面多维视角看问题……重重地因素呼啸而来,自然而然的造就了“灵感”的坟墓。而假如我们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也许结果将不一样,当面对相同的问题,可以尝试寻找多种不同的答案;做同样的事情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对设计师而言,就是面对一个设计可以寻找更多不同的解决方案。要想获得好的创意灵感,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固定思维,林辟新径。

第7篇

关键词:环境 设计 设计思维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看看你周围的环境,如果你坐在办公室或者家里的客厅,你可能正被形形的产品包围着,你使用的书桌,你吃饭的餐具,你身上的时尚单衣和孩子把玩的玩具,这一切都是由设计所带来的无限可能。但是你是否想过在这美好的情景背后,它们是否真的是安全的呢?你可否知道它们正在散发出导致胎儿畸形或者还有致癌的混合物?可能通过你的食物,呼吸的空气,或者你出汗的毛孔进入你的身体。你的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可能并不污染严重的室外空气要高更多。而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的开发商因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停的降低成本,选择劣质的材料;或者是对产品的研究与测试不够,造成材料选择的不合理。如果我们从宏观上去了解一下这个问题,自工业革命之后,我们开始了一种直线型的设计思维方式,即只关注产品的生产,而以最合理的价格送到消费者的手里,换来大量而可观的收入。而这种单一的粗暴的思维方式,又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导致对其他问题的忽视。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环境被我们摧残的岌岌可危。直到今天,我们才慢慢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此时我们问题的遏制手段,却已经不足以弥补我们之前的过失。

而我们不能瞬间销毁和停止使用我们周围的这些产品,不可能一刀切的断定什么是好的设计,什么是不好的设计。我们如果希望找到解决的方法,那最好的决定无非是一种循序渐制的方式。寻找解决的方法,应该在问题的萌芽状态就采取措施,即设计手段。

我们将产品出售前的生命周期大致的分为四个阶段,概念、设计、生产与产品出售。而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从一个新的概念点出发,此时其对周围世界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其影响力成几何的倍数不断扩大产品对周围世界的影响力。当一个概念变成一定规模的产品时,它已经成为了构成市场和人类生活的主要元素。通常我们在采取措施和法律要求的时候都是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如突然抽查某一类产品,在发现问题后,禁止销售或者加强监管,这不但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而且也不一定能够从根本上的解决问题。在生产过程中,监管部门会采取一系列的生产限制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但是问题依然总是层出不穷,措施如同亡羊补牢。怎样才能在影响面较小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问题出现之前去处隐患,是我们值得我们考虑和研究的课题。所以将问题解决在一个概念到设计这个过程,将会以最小的成本与最全面的思考来解决问题。而此时设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为产品而设计,而是一个管理科目,它统筹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设计过程如何才能达到我们对环境友好型的产品的期望呢?周全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方法是可能是解决之道。在做设计思维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特别的关注设计的三个思考的因素,即人类的需求,经济的收益,技术的支持。我们将这三个因素称为设计平衡。我们在做设计开始,往往都是将这三个因素作为出发点开始产品的研发。而在评估设计的优劣时,我们又将设计的平衡作为主要依据,因为设计师,认为设计的平衡是一种简单而且全面概括设计的依据。但是在设计的发展的今天,不禁要问,这个设计平衡真的依然是全面的吗?在我们追求这种设计的平衡时,生态因素常常被忽视。首先,生态因素并不能简单的被设计平衡的三个因素所概括。生态因素是一个全面的问题,其不但是现代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对现有世界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在技术上,需要层出不穷的新科技作为基础。其次,由于生态问题是综合性很强,其涵盖的知识面很广,概念抽象,效果不明显,导致设计师对生态概念模糊,一不小心就将生态环保变成一种简单的口号,而无法做到实际有效。最后,因为没有有效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教育中缺少生态的关注,导致设计师和企业没有足够的环保意识,并没有意识到设计在环保事业中重要的作用和产品研发中的社会责任,从而忽视了产品的生态因素。我们前文提到了,我们被各种形形的产品包围着,但之前并不是所有人意识到它们在危害着我们的健康和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时,设计平衡似乎并不是平衡又可靠的,这种二维的三角形思维方式在今天的背景下是不全面。因此,我们需要将生态因素加入设计平衡中,构成一种三维的金字塔式更加稳固全面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新设计平衡,或者生态设计平衡。而由新的设计平衡构架出的设计思维定义为生态设计思维。

生态设计思维的发展将有利于设计师在设计初期阶段就将生态因素考虑进去,这会保证在后面几步过程中,对生态的影响不但不会扩大影响,而且缩小其生态影响,或者不产生生态影响。这是崭新的设计评价方法,我们将人类的需求作为原点,因为在设计的初期,我们已经确定了设计的必要性。所以这是是设计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我们假设建立一个设计的坐标系,X轴为设计的技术支持性,因此来对技术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如技术的生态的影响,在设计中的效能,以及的技术的可靠性进行数据的统计。Y轴为设计的经济性,其关注的是设计的受益,设计的成本,设计在社会中,受益群体中和生态方面的经济影响。Z轴为设计的生态性,凭借和评估设计的在神态方面造成的影响和可以弥补的措施,按照计算得出生态指数。在这样的坐标系上我们可以很快的计算出坐标系上的一个“体积”,并将其称为设计的“体积”。而这种“体积”的大小的思维方式可以作为设计好坏的一个指标和对比来评估一个设计是否是成功的,优秀的。这样一前一后的设计的设计思维引导,可以将项目充分的全面的设计思考,而不会忽视设计的生态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纳森 谢多夫.设计反思: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与实践(美) [M]. 刘新 覃京燕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