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9 15:08:24
序论:在您撰写中医康复学的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1]。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则把它列为第四类医学[2]。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者,通过采用各种中医药特有的康复方法及其它有用的措施,以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和使之重返社会[3,4]。
1.1 现代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以残疾者为中心着眼于功能和能力的恢复,致力于残疾者生活素质的提高,并以促成残疾者重新成为社会中自立的一员作为其最终目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以及应用康复工程进行代偿和重建等方法,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及其它。所以它的治疗目的不只是疾病的痊愈,而是最大限度的使其身心功能,从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1]。其特点如下:①以躯体残疾者以及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与老年病人为主要服务对象; ②按照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项重要原则指导康复工作;③重视从社会医学的角度组织作业-职业-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以专业协作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综合、协调的康复治疗;⑤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以提高诊疗质量[4~6];⑥重视功能评估和分析是现代康复医学的特点,它为康复治疗提供客观的准确的评估依据。目前国际康复医学界使用的功能评估方法正向专业化、规范化、定向化方向发展,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
1.2 中医康复学 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调适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食疗、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7]。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主张辨证康复,创造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方法[8],中医康复学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特点,一方面来自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关,这些特点也是中医康复学的优势[4]:①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强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②预防康复与临床康复相结合;③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④自然康复与药物康复相结合;⑤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⑥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中医康复学既重整体的协调,又重个体的纠偏,这是中医康复学最根本的特色与优势,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9]。
1.3 走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 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中医康复学应引进现代康复学的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规范诊断与疗效评估的量化标准——客观的评价标准。
中医康复评价首先是中医诊断领域内的辨证,但康复医学的作用对象是功能障碍,而通过四诊进行一般辨证所得证候很难反映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康复中评价的过程是对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的量化过程,如对于两个同是中风偏瘫,中医辨证同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很难用气虚血瘀这一证候反映偏瘫功能障碍的程度,以及仅用气虚血瘀的变化来评定(衡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因此,对偏瘫功能障碍来说还需要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在中医古籍中,对功能障碍的评价尚无明确记载,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观点是中医康复学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近年在研究中医康复疗法的疗效时,多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评价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及观察康复疗效。这是中医康复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心脏康复方面,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利用心电图(12导联、24h动态)、心脏超声波检查等评估心脏功能情况,进而根据患者心功能、心脏能承受的负荷及心理应激制定适当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持续的时间等,并选择患者感兴趣且易于坚持的运动,量力而行,以身心舒适为度。中医康复学的运动形式具有动作和缓、形神和谐的特点;它通过精神意识驾驭形体运动,身心交融和高度统一,增强人体潜在机能,达到自我身心锻炼的目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在药物(参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锻炼治疗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中,对冠心病人施行运动疗法的同时,再配合以中药治疗,取得了更佳的效果[10]。提示中药配合康复运动锻炼是解决心脏病后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2 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保健意识也在增强,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就目前而言,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6000万残疾人,1.77亿老年人以及大量慢性病人[9]。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的临界状态——“亚健康”,不少人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对于亚健康的研究和防治,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就是养生学的热点问题。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例,它是身心性疾病变化的心理、生理、病理的综合反映,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在这方面,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有更为广阔的天地[10]。
中医康复专业在国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与临床医学一样,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和服务网络。然而,全世界6亿残疾人中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20%,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残疾人得不到很好的康复服务;另一方面,当前在健康或亚健康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行保健和健康消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投入巨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国家甚至已经立法承认中医、针灸疗法的合法性,并在医疗保险方面给与支持[11]。
总之,康复医学在促进残疾者的全面康复,促进中老年人延年益寿,促进全民保健,促进残疾预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随枝. 发展中的现代康复医学[J]. 宁夏医学杂志,1995,17(1): 60-61.
2 陈耀华. 康复医学的兴起和发展[J]. 锦州医学院学报,1997, 18(2): 30-32.
3 岳旭东. 略论中医康复学[J]. 国医论坛, 2003, 18(2): 14-15.
4 卓大宏. 康复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渠道和发展前景[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4): 146-148.
5 母晓明,郭洪科,许学杰. 康复医学在市级综合医院的发展与思考[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 11(5): 412.
6 卓大宏. 中西医结合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3):101-103.
7 关骅. 康复医学与治疗学关系的探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52-554.
8 张雅萍. 略论中医康复学的优势[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 25(6): 48-49.
9 袁嘉丽,李庆生. 中西医结合养生学及康复医学在21世纪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思考[J]. 中医药学报,2003,31(2):1-2.
10 张东坡. 心脏康复中运动计划配中药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探微[J]. 现代康复,2001,5(8): 121.
关键词:中医康复;优势;特点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111-01
中医是我国的医学国粹,其中中医康复医疗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各代医学家的努力下,中医康复医疗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正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康复学。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加大,人口老龄化进展变快,中医康复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优势也日渐明显,它必然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1 中医康复学的概述和特点
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康复医学是用医学手段达到预防、恢复或代偿患者的功能障碍伪目的的医学分支学科。在医学手段中,以应用物理因子为主。康复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各种疾病引发的功能障碍,应用评估和康复等手段,达到使病人回归社会的目的。
1.1 康复医学的对象:康复医学的治疗对象主要是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各类残疾者,各种慢性病患者,有老年病的人群。中医学中没有独立的康复医学学科,但有中医的康复疗法的理论和丰富实践。“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解:“康,安也”《尔雅释言》解:“复,反也。”是指恢复平安、健康,是疾病的治愈和恢复,非指现代的康复医学。中医康复,是指采用精神调节、合理饮食、功法训练、针灸推拿、服用药物以及沐浴、娱 乐等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修复,达到提高或改善病残者生命质量的目的。属于第四医学(康复医学)。
1.2 中医康复的基本观点:中医康复有一个显著的基本观点——整体康复观。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即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适应和改造社会环境,形神兼顾,全面康复的观点。第二个基本观点是功能康复观,强调加强或恢复脏腑组织功能,加强或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功能补偿的观点。第三,康复预防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强调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1.3 中医康复疗法的组成:传统康复疗法有两大部分组成,内治法,即内服药物;外治法,包括药物外治法、器械外治法,手法功法外治法。
1.4 中医康复疗法特点:中医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立体的,将健康与疾病看做一个整体,对于人体的认识着重于功能,因此康复的重点也在于功能的康复。中医治病主张综合治疗,内外兼顾。中医重视外治法,针法,手法,功法等,特色鲜明。
2 中医康复学的优势
中医康复学有其特点也有其特有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它强调整体康复与辩证康复相结合。一般疾病引发的或者事故引发的身体障碍多是局部障碍,中医康复疗法将局部的功能障碍从整体出发,采取全面康复措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其次,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不急功近利,从顺其自然、适应社会中求得个体的康复。强调循序渐进的功能恢复。最后,康复学继承中医的重要的辨证思想,辨证是康复的前提和依据。采用因人而异、因证而异的个体化辨证康复。中医康复学第二个重要的优势是形体康复于情志康复相结合,这是相比于西医较显著的特点。西医通常会根据功能体质也进行修复或者训练,但常常忽略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中医康复强调“形神合一“,功能康复即是训练”神“对”形“的支配作用,用病患者的强大意志力来支配身体的行动;强调”形神兼养“,是既有一套形体康复的手段,又有一套情志康复的手段。注重病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共同康复。最后一个优势在于自然康复和药物康复相结合。中医的治疗手法多样化是其特点之一,在中医康复上,内服药物和外治手法相结合使得病患者的康复更加容易。内服药物以外还注重饮食疗法,外治手法上包括针灸、推拿、功法训练等多种措施。
3 中医康复学的现状
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有着学术观点(全面康复的整体观念)相同的共同点,治疗理念也较接近(被动和主动),也有着相似的运动疗法。但中医康复指导思想源于中医治疗理念,特色鲜明。中医康复主要适应病证的病机主要是不外虚实两端,虚在脏腑气血津液不足,实在痰饮淤血停滞。这些病证的主要病理是由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导致的。使用中医康复学治疗需要有确定的康复指证,例如疾病或意外损伤后,留有残疾或脏腑组织功能障碍或精神障碍者;慢性病证或疾病缓解期;病人体弱,活动受限,生活自理困难者;临床治疗的后期或疾病愈后,仍有不适症状者,或理化检查仍不稳定者;手术后或放疗、化疗后有并发症或其他不适者。康复应用动静结合、药食结合、内治于外治结合、调神与养形结合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调摄情志法、娱乐法、传统体育法、自然沐浴法、针灸推拿法、饮食法、药物法等,其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昂贵的医疗设备和复杂的操作技术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可由病人自身或者其家属或基层医务人员来完成,适合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中医康复学也得到了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医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方面,全国各地中医药类院校都开设了针灸、推拿、营养学等专业课程,培养中医康复学人才充实各地中医康复医疗机构。另一方面,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康复学,其学科的学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学科带头人通过开展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来提高中医康复学人才的理论和临床水平。有关专著杂志也相继出版,如《中医康复学》等。
但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要了解中医康复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例如,中风病人中医康复理论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早期康复意识仍需要加强,多数中风病人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只重视了生命体征的抢救,错过了康复的最佳时机,给后期肢体功能的回复造成极大困难。现在关于中医康复学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还有待加强,需要增强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可信度。另外,要注重对疗效评定标准的统一,国际上公认的疗效评估方法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这些问题都要在学科实践中得到解决。
4 中医康复学的进展
关键词:康复医学 中医 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29-01
1 现代康复医学概念及特点
1.1 康复医学的内涵。康复医学是继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是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出现的一门新兴的学科,由理疗学和物理医学发展形成的一门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的目的是促进残疾者功能和能力的恢复,促成残疾者重新回到社会并成为社会中自力更生的一位成员。总的说来,康复医学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的发展是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也人类医学事业进步的重要趋势。
1.2 康复医学的手段及方法。现代康复医学主要涉及到利用物理因子方法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帮助伤残者在体格上、精神上得到康复,帮助他们发挥残留功能。物理因子及物理疗法一直是现代康复医学的主要医学手段。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康复医学的着眼点在于不仅要保存伤残者的生命,还要恢复其功能,让其从并且过有实际意义的新生活。
1.3 康复医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理解康复医学,笔者对康复医学的特点进行了总结:①服务对象主要是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及老年病人或是躯体残疾者;②康复工作的指导原则是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③最终目的是通过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⑤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
2 中医康复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2.1 中医康复学基本内涵。中医康复学是运用针灸推拿、药物食疗、导引吐纳、药浴熏蒸、自然疗养康复法,对病残、老年病证、伤残诸证等疾病进行辨证康复的中医应用学科。其主张辨证康复,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创造出中药、按摩、针灸、食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医传统方法。中医康复医学的指导理论是中医理论。中医康复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古代很多中医文献中都存在关于康复医学思想的记载,这些文献包括《十问》、《黄帝内经》、《五脏所宜食法》、《外台秘要》、《寿亲养老书》、《寿世保元》、《随息居饮食谱》、《老老恒言》、《庄子?刻意篇》、《吕氏春秋》、《管子?入国》、《本草纲目》等等。自然疗养康复法是中医康复学的常用的一种特殊方法,是指利用自然环境的天然因素促进神形兼养,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目的。
2.2 中医康复医学的优势。中医中药本身的优势以及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医康复学的许多优势,概括起来主要是下面六个结合:首先是中医康复学强辨证康复和调整体康复相结合;第二是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第三是临床康复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第四是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第五是药物康复和自然康复相结合;最后是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总的来说,中医康复学不仅重视整体上的协调,还不疏忽个体上的纠偏,这个特点极其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持续发展。
2.3 中医康复医学的特点。中医康复学的特点主要是“整体康复观”和“辨证康复观”。“整体康复观”是人体康复不仅仅是人体本身的康复,而是指人体康复与自然环境必须相统一,人体康复与社会环境必须相统一,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也必须统一。“辨证康复观”则主要是指相同的病但是不同的症状必须采取不同的康复方法,不同的疾病但是有相同的症状就应该采取相同的康复方法。
3 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
3.1 康复是中医学的传统优势。中医的传统优势之一便是养生与康复,然而这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当代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医学,还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西医学。所以中西医康复医学创造性的结合中医的传统优势和西医的现代科学手段,能够充分发挥出康复医学应有的作用和优势。
中西医康复医学在中西医结合基础上,研究和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和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和规律,对中医和西医的知识、技术、方法进行科学的整合,从而促进中医养生学和现代康复医学很好地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涉及的主要领域是养生,全方位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其核心是“康复”。
3.2 中西医康复学取长补短。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取长补短。中医康复学应规范诊断,量化疗效评估。中医评价必须在诊断领域内进行,但是通过中医诊断很难反映患者的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所以康复医学的评价过程是量化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过程。对于中风偏瘫的病例,中医能够诊断出气虚血瘀,但是很难反映偏瘫的程度。所以,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能够弥补中医在这方面的不足,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对中医康复学和中医学的发展都很重要。
3.3 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存在“亚健康”状态。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就成了养生学的热点。所以,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必然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全世界残疾人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五分之一左右,80%左右的残疾人是很难得到较好的康复服务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愿意进行保健消费的人群数量和比例正在激增。
参考文献
[1] 丁辉.运动康复学科在康复医疗机构的生存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第21期
[2] 张慧敏,唐强.针刺加康复防治脑卒中异常运动模式的康复学评定[J].中国针灸,2011年第6期
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1]。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则把它列为第四类医学[2]。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者,通过采用各种中医药特有的康复方法及其它有用的措施,以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和使之重返社会[3,4]。
1中西医康复医学的特点
1.1现代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以残疾者为中心着眼于功能和能力的恢复,致力于残疾者生活素质的提高,并以促成残疾者重新成为社会中自立的一员作为其最终目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以及应用康复工程进行代偿和重建等方法,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及其它。所以它的治疗目的不只是疾病的痊愈,而是最大限度的使其身心功能,从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1]。其特点如下:①以躯体残疾者以及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与老年病人为主要服务对象;②按照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项重要原则指导康复工作;③重视从社会医学的角度组织作业-职业-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以专业协作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综合、协调的康复治疗;⑤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以提高诊疗质量[4~6];⑥重视功能评估和分析是现代康复医学的特点,它为康复治疗提供客观的准确的评估依据。目前国际康复医学界使用的功能评估方法正向专业化、规范化、定向化方向发展,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
1.2中医康复学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调适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食疗、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7]。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主张辨证康复,创造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方法[8],中医康复学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特点,一方面来自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关,这些特点也是中医康复学的优势[4]:①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强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②预防康复与临床康复相结合;③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④自然康复与药物康复相结合;⑤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⑥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中医康复学既重整体的协调,又重个体的纠偏,这是中医康复学最根本的特色与优势,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9]。
1.3走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中医康复学应引进现代康复学的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规范诊断与疗效评估的量化标准——客观的评价标准。
中医康复评价首先是中医诊断领域内的辨证,但康复医学的作用对象是功能障碍,而通过四诊进行一般辨证所得证候很难反映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康复中评价的过程是对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的量化过程,如对于两个同是中风偏瘫,中医辨证同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很难用气虚血瘀这一证候反映偏瘫功能障碍的程度,以及仅用气虚血瘀的变化来评定(衡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因此,对偏瘫功能障碍来说还需要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在中医古籍中,对功能障碍的评价尚无明确记载,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观点是中医康复学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近年在研究中医康复疗法的疗效时,多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评价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及观察康复疗效。这是中医康复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心脏康复方面,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利用心电图(12导联、24h动态)、心脏超声波检查等评估心脏功能情况,进而根据患者心功能、心脏能承受的负荷及心理应激制定适当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持续的时间等,并选择患者感兴趣且易于坚持的运动,量力而行,以身心舒适为度。中医康复学的运动形式具有动作和缓、形神和谐的特点;它通过精神意识驾驭形体运动,身心交融和高度统一,增强人体潜在机能,达到自我身心锻炼的目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在药物(参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锻炼治疗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中,对冠心病人施行运动疗法的同时,再配合以中药治疗,取得了更佳的效果[10]。提示中药配合康复运动锻炼是解决心脏病后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2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保健意识也在增强,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就目前而言,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6000万残疾人,1.77亿老年人以及大量慢性病人[9]。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的临界状态——“亚健康”,不少人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对于亚健康的研究和防治,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就是养生学的热点问题。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例,它是身心性疾病变化的心理、生理、病理的综合反映,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在这方面,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有更为广阔的天地[10]。
中医康复专业在国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与临床医学一样,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和服务网络。然而,全世界6亿残疾人中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20%,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残疾人得不到很好的康复服务;另一方面,当前在健康或亚健康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行保健和健康消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投入巨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国家甚至已经立法承认中医、针灸疗法的合法性,并在医疗保险方面给与支持[11]。
总之,康复医学在促进残疾者的全面康复,促进中老年人延年益寿,促进全民保健,促进残疾预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随枝.发展中的现代康复医学[J].宁夏医学杂志,1995,17(1):60-61.
2陈耀华.康复医学的兴起和发展[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7,18(2):30-32.
3岳旭东.略论中医康复学[J].国医论坛,2003,18(2):14-15.
4卓大宏.康复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渠道和发展前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4):146-148.
5母晓明,郭洪科,许学杰.康复医学在市级综合医院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5):412.
6卓大宏.中西医结合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3):101-103.
7关骅.康复医学与治疗学关系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52-554.
8张雅萍.略论中医康复学的优势[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6):48-49.
9袁嘉丽,李庆生.中西医结合养生学及康复医学在21世纪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思考[J].中医药学报,2003,31(2):1-2.
医学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的兴起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及重新认识,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发展平台。但是目前国内针灸临床的领域呈现出逐渐萎缩的趋势,大多数针灸科室的病种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中风后偏瘫、面神经炎及颈肩腰腿痛等,针灸的很多优势没能充分发挥。本文简述康复与针灸的相关性。
1 康复的概念
从历史文献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了“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康,安也”;《尔雅·释言》:“复,返也”。即康复为恢复平安或健康。古代医籍中的“康复”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1)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复。如《续名医类案·带下》载:“毛达可妇人罹患带下病,如法调理,康复如常”。(2)指精神情志的康复。(3)指正气的复原。进入80年代,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康复治疗技术大量引入中国,以及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确立,康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于1981年对康复定义进行修订的解释:“康复是指一切有关的措施,以减轻致残因素或条件造成的影响,并使残疾者能重新回到社会中去。”功能是康复的立足点,康复的对象主要是残疾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等有各种功能障碍者。
2 康复医学与中医康复学
现代康复医学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逐步确立。康复医学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现代医学体系。随着现代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出现了中医康复学这一概念,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中医康复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康复医学理论、医疗方法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它是一门以中医理论基础为指导,运用调摄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饮食、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
尽管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3 从康复的角度看针灸的发展
针灸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一门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针灸在海外的推广应用,针灸的疗效已经得到现代医学的肯定,现代康复医学已将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纳入到康复治疗技术中。
随着社会经济及医学的迅猛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生存质量,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及社会层面的生活质量。健康的内涵不断扩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疾病或虚弱的消除,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状态。这一定义体现了医疗思维模式的转变,从以前的医疗二维思维模式:治病-救命,发展到三维模式:治病-救命-功能,强调了功能。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出现正体现了这一医疗思维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是旨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医学,始终以人的功能为研究主线,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精神和社会生活层面的,都是康复的研究对象。作为康复治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在改善人体功能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针灸的适应证多数是功能性的,大量的临床实验及报道已经表明其改善功能性病变优于并多于器质性病变。针灸减肥、针灸治疗神经官能症、针灸戒毒、针灸缓解精神紧张等已得到广泛的临床证实,针灸在海外的迅速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
笔者认为要改善目前国内针灸所处的尴尬现状,我们不妨解放思想,从康复的角度、从功能的角度看针灸的发展前景,针灸不仅是独具特色的祖国传统治疗方法之一,更是改善身体及社会、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康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针灸注入新的活力,推动针灸的发展,扩大其临床应用领域,使其更好地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慢性病;中医;保健
慢性病长期以来对于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它具有病症持续时间长,难以治愈等特点。对患者构成长期的折磨,对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形成极大伤害。不仅如此,对患者家庭也带来痛苦,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有效治愈慢性病,称为当今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中医理疗,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慢性病,是一个有效的解决之道。
1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中医养生学自成体系,其尊生贵命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向十分深远,例如道家、儒家、佛家等等,这些传统思想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大家最为熟悉的传统大家儒家曾经提到过“仁者,爱人”,这句话表现出来的养生思想不仅仅在于生命的形体,更在于生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做人的准则。儒家思想更倾向于修身养性,守中致和,希望能够拥有平和的心态,从而达到修身治国的理想境界。因此,儒家推崇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以“克己”,“寡欲”来修炼其心志,人的精神能够高洁致远,身体能够健康长寿。而道家的《道德经》则指出“人最善生,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相对于儒家的“容忍”等思想,道家更提倡清静无为,与世无争,返璞归真的思想状态,道家认为顺应天时能够与神明沟通,成为一个超然物外、至真至纯的人,心神安宁,自然寿命能够长久。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其修身养性的根本思想是尊生贵命,无论是通过行为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希望能够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2中医康复学的特点
中医康复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其内容在几千年的医学实践中逐渐丰富,并自成体系。目前,学术界所认可的中医康复学主要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行为医学和社会医学等。中医康复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养生学理论达到治愈慢性病,促进患者康复,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因此,中医康复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医学体系的独特优势。
2.1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在中医长期以来不断总结和完善的过程中,发展形成了中医养生康复学。它不仅有众多的医疗方法,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治疗,而且还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疗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医疗科学。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进行对疾病的诊断,在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辨证论治等理论的指导下,对病症进行判断分析。通过推拿、针灸、引导、气功等理疗方式,以调动人体对自然的平衡能力为基础,对病症进行治疗。通过药补、食疗等方式,调整人体脏腑功能,补充元气,实现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的目的。因此,中医是一门多种手段并举,融医疗养生为一体的保健科学,形成极具东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医疗科学。
2.2养治结合,以预防保健来防治疾病中医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是集养生保健和治疗于一体的医学,相比于现代西方医学,养生保健功能在中一种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更多的是通过对人体自身机能的调动和循环的调节来进行的,充分发挥人体的自我调节和治愈能力,来实现对疾病的治愈。它对于防病方面更加重视,讲求上医治未病,将疾病的预防放在首位。在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形成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体系,是保健科学和医疗科学的完美结合。
3中医养生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应用
由中医的特点可知,其在慢性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优势。通过对人体各项技能的调节,对循环的调理,疏通血脉,补充气血,实现自身免疫力的提高。同时,中医还能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提高人体活力,使人精力旺盛,能有高效完成工作。通过不同的调理,对慢性病能够实现有效的治疗和缓解,减轻慢性病人的痛苦。
对糖尿病来说,糖尿病患者长期以来在饮食等方面都受到严格控制,不仅如此,在其他生理机能方面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就给糖尿病人造成一个长久的伤害,饮食上处处节制,体力上有所下降,时常伴有口渴,头晕等症状。而中医在此方面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将此类症状归纳为消渴,属虚证,通过饮食的调理,可以有效缓解糖尿病症状,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上有着理想的表现。
对偏头痛患者来说,西医将许多偏头痛归结为供血不足,甚至难以找到原因。对偏头痛的治疗采取手术,麻醉止痛等方式,不仅风险大,而且具有较强毒副作用,对药物依赖性强。而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更多的是对病患者的气血脉络的调节,通过对患者其他临床症状的分析,采取统一的治疗方式,实现对气血的调理,缓解和消除偏头痛症状。
4总结
总而言之,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所在,他通过对人体自身的调节,从提高自身免疫力出发,对病症进行治疗。因此,许多慢性疾病通过中医理疗能够实现有效康复,而不会造成自身器脏的损伤。
参考文献
[1]黄进,赵长鹰,沈教授谈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
[2]李月红,彭红春,浅谈糖尿病与中医养生疗法[J].国医论坛,2009:24.
据记者了解,本次会议以“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环境下的心脏康复”为主题,旨在“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广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的临床经验和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的内涵建设与发展。
在此次大会上,李瑞杰教授作了题为《形势所迫、职责所在:发挥中医药在心脏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报告。在报告中,他从国家颁布首部《中医药法》等的国家发展中医药战略环境出发,系统论述了我国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应发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的现实性、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强烈共鸣。
在本次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上述话题深入采访了李瑞杰教授。
职责所在,
振兴中医心脏康复事业
采访一开始,李瑞杰教授首先表示:“当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可以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2016年12月25日,主席签署第五十九号主席令,国家颁布了首部《中医药法》。这部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有关中医药的专门法律,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意义。《中医药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开启了依法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征程。《中医药法》别强调,要发挥中医药在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此后的2017年1月9日,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刘延东副总理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应着力推进中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
对此李瑞杰教授认为:“在这些前所未有的政策保障下,我们在心脏康复工作中也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这是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因而我们责无旁贷!”
李瑞杰教授接着介绍说:“心脏康复在国际上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否定、质疑、不得不接受和普遍认可的过程,现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他认为,“我国的中医养生、康复理念与技术源远流长。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中医康复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心理、中药、针灸、推拿、传统体育、气功、饮食、自然、传统物理、娱乐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和老年、慢性病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中医康复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统计学理论,也有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在心脏康复领域,如何使中医药在心脏康复中发挥更多作用,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心脏康复,是医学模式的一个尝试,其内涵也更为广泛、程序更为丰富。作为心血管病全面干预的系统工程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切入点,特别需要我们去进行深入探索。同时,很多业内有识之士也认为,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以及发病后的康复,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如何使中医和西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结合,产生新的理念和实践,发挥更大优势,不仅是当下医务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适应国情,
中医可显著提高患者依从性
在采访中李瑞杰教授回顾说:“在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势仍然严峻,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心血管疾病带病生存人数不断增加,使家庭的劳动力损失,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面对众多的心血管病急性发病和PCI后患者,目前我们重点关注发病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对于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不够重视,导致医疗开支不堪重负。因此,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已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