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9 15:08:22
序论:在您撰写古代教育的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美术教育的发展经历
当私有制与掠夺战争发生时,奴隶制国家代替了原始氏族制,美术教育不再是原始社会的无意识和原生态式,为了配合奴隶主的统治,美术的社会教育功能被无限放大,审美功能变得次要,礼、乐、射、御、书、数作为当时美术教育的核心,成为奴隶主统治的工具。青铜重器和礼器作为奴隶制社会的美术品代表,被视为“国宝”和王权的象征,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几乎完全被奴隶主阶级所垄断,工匠们按照统治者的要求,炼制出了神秘狰狞、震慑人心的权利工具,可见我国古代的美术教育思想已初见端倪。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次重要转变时期,是中华文化构建的伟大时代,诸子百家学术争鸣,为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基础。社会变革促使青铜器设计出现了新面貌,自由活泼的写实风格反应着时代的审美变化;漆器的流行,日常生活中的青铜器不再具有以往的重要地位;本地美术品的输出和外来美术品的输入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新鲜血液,美术形式和美术材料更为多样化。以工艺样式传承为主要原则的百工美术教育,主张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融入了新的美术教育方式。美术教育因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中外文化与技术的交流、新技术的产生和新工具的使用,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是,受权利统治的美术教育的弊端也显现出来,高压政策的限制,严峻刑法的控制,纵使再伟大的美术成就——秦始皇兵马俑,也会崩塌。东汉末年庄园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农奴,出现了标准的自然经济,士族门阀成为社会的统治中心。随着而来的便是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化等等一切领域的变革。儒家思想与玄学思想成为此时的主流思想,经济文化教育繁荣,除建立的官学外,私家教学也开始盛行,其中鸿都门学被认为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文艺专门学校,不过宫廷绘画依然是主流,并有较为完善的宫廷绘画机构。此时美术作品里大多是古圣先贤和忠诚烈女的宣教题材,但是美术教育却也有了新发展——绘画理论的出现;虽然美术教育仍然具有“鉴戒”的功能,但是美术作品已经显现出了独立的审美价值,美术教育不再仅仅具有社会功能,而具有了艺术性。盛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空前繁荣,是世界上最为强大和发达的国家,唐明皇创置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翰林院,广招艺术人才,为宫廷服务。较之前朝所设宫廷绘画机构规模更大、绘画力量更强。唐代是开放活跃、兼收并蓄的时代,中外各项交流频繁,在多种宗教并存的基础上,佛教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扬且佛教艺术繁荣一时,从前朝的佛本身故事到幻想欢乐幸福的经变故事,宗教艺术变得更具人情味、更具亲切感。“画圣”吴道子,他用高度的想象力和娴熟的技巧描绘了栩栩如生、飘逸灵动的宗教壁画,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人物画在唐朝确立了以线为主的绘画特征,谢赫的《画品》中六法成为此时乃至后世人物画的美学规范。吴道子的“吴家样”与谢赫六法宣告着古代美术教育师徒传承达到了至高点。中国封建社会的后阶段——宋元明清,城市经济更为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中国古代美术发展进入了新的繁荣期。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唯一的专门的皇家绘画学校在宋代诞生了,学校任命宋子房、米芾为博士,主持画院工作,画院内设置了待诏、艺学、祉候、艺学、画学正、学生、供奉等职,兼具培养绘画人才的功能。画学的学科分为专业课和共同课、画理课,专业课有: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六门;公共课有:“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著名的大画家李唐、马远、夏圭、张择端等都出自宋代画院。元代取消了宫廷翰林图画院,文人画家的出现,一股强调个人感受的绘画风气盛行。明代,欧洲传教士的到来,一方面传播天主教,一方面带来了西方文化与西洋美术教育,如油画、建筑法则、工艺技巧等等,不断刺激着延续千年的中国美术教育的经验;版画的出现,画谱成为我国古代习画的教材,其影响最大的是《芥子园画传》。和明代一样,清代并没有设立画院这一专门机构,但依然有宫廷绘画活动,画家作画必先画出草稿,经皇上审阅后,才能正式落墨,绘画的内容除了描绘帝王与王妃,就是歌功颂德的历史画。美术教育实质上就是统治阶级的权利工具。
二、总结
纵观我国古代社会的美术教育,无一不受着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影响,也无一不反应着时代的风貌。从原始时期到明清时期的美术教育,样式和门类等都在改变着,每一个时期都呈现了不同的风格,呼应着时代的气息。“我国古代的美术教育,普通学校的教育中始终没有占一席之地。”有的也是为数不多的一些画院和画学,且多为权利阶层所服务,美术教育还处在“自己欣赏”与“自我麻痹”的阶段,这也预示着我国在之后的近代社会,美术教育之迫切需要被革新,被发展,建立起新型的学校美术教育,以顺应时代的步伐。
作者:唐明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专科学校:职官教育;艺徒制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源远流长,其灿烂和兴盛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社会,只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才开始衰败。我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科技的发达与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达是分不开的。
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国古代职业分化程度较低,主要是农牧业,虽然也有官吏、教师、僧侣、手工业者、商贩等职业,但这些职业数量少且多为世袭或半世袭,农民进入这些职业的社会需要少。各社会职业流动十分有限,因此在我国古代没有建立起开放的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仅局限在各个职业圈内进行就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萌芽产生时期
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在我国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历史时期。
1.我国原始社会的职业教育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的萌芽和先民们最早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教民以猎”、“教民以渔”、“教民以耕”等职业教育活动十分活跃,古籍中曾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耜,教民农耕”;“尧聘弃……拜弃为农师,封之台,号为后稷”。而在手工业方面,除原始石器、骨器、木器等工艺制作外,还出现了制陶、纺织、房屋建筑、育蚕治丝等专门手工艺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如史书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蚩尤作兵”和“以铜为兵”的记载标志着我国手工工艺的教育在原始社会达到了职业教育的高峰。
2.我国奴隶社会的职业教育
随着奴隶社会的建立和社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使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而手工业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使大批奴隶被驱人手工作坊,商周奴隶社会中出现“百工”的记载。发达的手工业生产要求对手工业奴隶进行强制性的技术培训,因此出现了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职业性教育形式。此外,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一部分脑力劳动者成为专门掌管农业、建造业和手工业的官吏,出现了设官分职的现象。奴隶制社会是官守学业,为官之父兼而为师,传其学;为官之子则就其父学,习其所业,于是又产生了在官吏中实行子习父学的职业教育形式。这两种职业教育形式是出现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萌芽。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通过学校教育、职官教育、世袭家传、艺徒传承、行业教作等多种途径进行,这也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长期兴盛的基础。我国学校教育不仅产生较早,而且职业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始终,最早的“六艺”中的乐、射、御、书、数都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如“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认为数术包括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和形法”六项.即所有表述自然之理和技术技巧以至用宗教迷信来解释自然与人事现象的技巧和技术都可称之为数;而书教也包含了“铸鼎象物”的自然博物知识教育和甲骨刻文等技术教育。
3.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职业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这时期科学技术呈现空前繁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为细密化.手:厂技术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而私人手工业者的出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再加上私学的快速发展,这些都促使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进入了第一个兴盛时期。这主要表现在:①大批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朝廷编辑的《考工记》、《术经》和私人编撰的《墨径》等书籍,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材蓝本。②私人办学的兴盛拓宽了职业教育途径、丰富了职业教育内容。很多私学实际上就是传授专业技能的职业学校,如墨子创办的私学传授木工与器械制造等手工业技能;许行创立农家学派,设学收徒,著书立说,组织学派,传授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建筑业的“祖师”鲁班不仅发明创造众多,而且也广收门徒,传授技术。③出现了新的职业教育形式。由于奴隶制的废除,奴隶得到解放组成个体经济的家庭进行物质生产,同时也进行着家庭型的职业技能传授,于是出现了家业父传型的职业教育形式。《管子.小匡》曰:“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荀子.儒效》曰:“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这些典籍所反映的便是这种职业教育形式。
(二)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鼎峰兴盛时期
秦王朝的建立至唐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从发展走向繁荣昌盛,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也达到了顶峰时期,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形式的丰富
首先,先秦时期家业父传的职业教育形式通过官府加以推广。如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都是继承父业从事历史著述的。而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其曾、祖、父辈都是有名的医生,家传基础十分丰厚。其次,出现了设官教民的职业教育形式。“设官教民”是指国家在管理机构中设立专门的部门和官员,负责传播职业知识和工具的应用,指导百姓从事生产。如历代历朝设立的劝农官有治粟内史、大农令和大农司、典农都尉、督农功长吏、司农参军、劝农使、巡行劝农使、劝农司、司农司、行大司农司、营田司等数十种,这些劝农官名称虽不同,但职责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即负责管理农业生产和教民耕种。第三,艺徒制的出现。这一时期手工业技术的传授,除家传和私人授徒外,还实行了艺徒制。朝廷垄断了冶铁、盐、官陶等大量行业,集结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和艺人,其技术知识在师徒之间通过艺徒制传承开来,据史书记载.唐朝设有“掌百工技巧之政”的少府监;“掌土木工匠之政”的将作监,这两监的职能之一就是培训艺徒。
2.专科学校的创立
专科学校始建于东汉末年灵帝时期,当时称之为鸿都门学,这是一所专门学习尺牍及字画的艺术专科学校。公元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请南朝宋文帝设立医学校,成为中医专门职业学校的雏形,,唐朝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门类齐全、学制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央官学中的专门职业学校系统包括尚书省国子监管辖的律学、算学、书学等专科学校:尚书省管辖的四种职业技术学校:太医署管辖的医药卫生学校、太乐署管辖的音乐舞蹈学校、太卜署管辖的卜筮学校、司天台管辖的天文、历数、漏刻学校,这些都可算是高等职业学校。另外,在地方官学中还设有府州医药学校,在普通学校系统中设有实科学校讲授自然科学等实用学科。这些教育机构的设立有官办的,也有半官半民的,有中央设置的,也有地方民间设置的,但都有相当的办学规模。到了宋代,专门学校中又增设了武学和画学,各类专科学校招生人数大大超过前代。在历朝的专科学校教育中,有专门的教材和严格的考核制度。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欧洲到公元9世纪才有医学专科学校在意大利创建,比中国约晚二、三百年,而欧洲的实科学校则是在17、18世纪才出现.比我国隋唐之初的实科学校晚了近千年。
3.职官教育的转变
在我国先秦时期,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往往都是通过父传子受的方式传递这些专业性科学技能。如夏商周三代的“畴人”,是指掌管天地神祗物类的官,因这些职务的神圣性、专业性,故而总是世袭的。而所谓的“畴人之学”,即是指那些世袭的专业科技教育,其教育内容包括了天文历法、农业技术、地学、医学等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畴人之学在丧失世袭性的同时,保留了职官性的特点,逐渐转化为秦汉时期的宦学,宦学即古人所说”宦学事师”,是“政教合一”的又一种职官教育形式,求学要人仕途,就教于官府,边仕边学,学习为官之术,秦汉职官不为世卿世禄,宦学不为父传子学.秦朝贯彻的是“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政策,而汉代则是在官学中贯彻“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在宦学体现“仕而优则学”的原则,官学本着“士先志”的精神施教,宦学则根据“官先事”的方式传授。王充曾对此作过认真比较,“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二者长短,各有所宜”,指出了官学培养的儒生和宦学培养的文吏各有长短。宦学的教育内容除律令、文学外,还包括农田水利、算学、管理等技术知识,标志了“文吏”的职业化要求和水平,而这些在西方国家却是资本主义文官制度建立之后的产物。从畴人之学到宦学则是我国职官教育的一大创举,开职业教育之先河。
(三)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缓慢发展时期
元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衰败阶段,以传播科学技术为主的职业教育也受到一定影响,但仍处于缓慢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
1.传统私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加强
在传统私学教育中出现了研讨和传播自然科学与技术应用的新风气。如元朝朱世杰,他是研究和传授数学的职业数学教育家,著有《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天文、律历和地理学家刘秉忠聚徒讲学,共同研讨天算学术,其学生包括张文谦、王恂、郭守敬等,这些都是元代《授时历》的研制人物。
2.官营作坊中的艺徒制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历代朝廷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机构中都设有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系统,这些官营手工业作坊均采用艺徒制的教育形式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少府监还对不同工种的学徒年限作了明确的规定:“细缕之工,教以四年;车辂、乐器之工,三年;刀鞘之工,二年;……”这是一份完备的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或大纲。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来,代表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在皇权命令和物质奖励下,师傅们不得不拿出祖传的绝技。这极大地提高和推广了当时各行业的职业技术水平。
3.出现了大量职业教育的教材
这一时期反映农业技术的教材有《沈氏农书》、《补农书》、《三农纪》、《农言著实》、《知本提纲》和《豳风广义》。反映水稻生产技术的教材有《江南催耕课稻篇》、反映烟草生产技术的教材有《烟草谱》;反映棉花生产技术的教材有《木棉谱》、反映甘薯生产技术的教材有《金薯传习录》等,反映畜牧兽医技术的教材有《元亨疗马集》和《养耕集》,此外,职业教育的教材还有:传授种棉织布的《木棉图说》,传授园林建筑技术的《园治》,传授经商计算服务的《算法统宗》、《盘珠算法》。
4.职业专门学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职业性专门学校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科增多,规模扩大,管理日趋完善。如元朝统治者为提倡农耕,在各地创办了主持教化的“社学”,凡农田、水利、树艺、鱼畜等职业教育都在社会学中进行。据《新元史·食货志》记载:“凡五十家立一社,每设立学校一,择通经者为师,农隙使子弟入学。择年高晓农者为社长,社长专以教劝农桑为事。”社学的创建对组织农民及劝课农桑起到一定的作用,是我国古代建立的一种兼有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比欧洲国家1723年在英格兰建立的农业知识改进会要早400多年。
二、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艺徒制
(一)对艺徒制的认识
艺徒制是学徒一边从事劳动,一边接受师傅关于操作技艺教育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我国古代的职业教育,除家传外,在官营和私营作坊中都是通过艺徒制来传授手工技艺的。民间的一些工艺技术的传授,也是依靠艺徒制来进行的。在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中,艺徒制是最为普遍、受教育者也最
多的教育形式,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中时间保持最长的教育形式。
艺徒制作为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中最为典型的教育形式,是以奴隶制社会中统治者集中全国功匠艺人建造作坊为开端,在封建社会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兴盛。从西周时的工肆制度到封建社会的行业教做,则把艺徒训练推向了高峰。正是由于艺徒制这种行业内的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其效果远远超过了家业父传型的行业教做,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职业技术传授水平。当然,来自民间的父子相传的技艺知识、经验等,是国家艺徒制的基础,而国家对技术知识的不断总结和著述,又大大推动了民间的职业教育。元代“棉神”黄道婆便是艺徒制传授职业教育的典例。她首先虚心从黎族人民那里学习了纺织,然后逐步加以改进、革新和推广。通过她的推广和传授,到元末时,乌泥泾从事棉织业的居民有1000多家。
(二)我国古代艺徒制的特点
1.艺徒制是一种全程教育模式
学徒要全面掌握一项工作,其内容涵盖工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培养出的工匠不仅对自己的职业,而且要对整个行业都有全面了解.才能保证工匠的专业水平。因此,古代艺徒制教育贯穿于行业生产的全过程之中,具有全程教育的特征,这种教育培养出的人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造精神。特别在古代社会末期艺徒制职业教育培育出许多杰出人才和能工艺匠,他们创造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工艺业,有的产品今天被视为“国宝”,成为我国古代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
2.艺徒制以技能传授为中心
由于古代没有多少技术理论,因此也没有独立的理论教学。但师傅也不是仅让徒弟机械重复操作,他们也非常重视技术经验和行业规范的传授,师傅通过自己演示和在指导徒弟操作的过程中传授技术经验,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行业规范。因此,艺徒制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学生不注重学历,只注重其就业价值,只重视操作而不重视理论原理的追寻。
3.艺徒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现场学习为主
古代艺徒制职业教育是生产第一、教育第二。学徒主要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的。一般过程是徒弟先在旁边看师傅干,了解了生产的基本情况以后,徒弟便可帮着师傅做一些简单辅助活计.徒弟辅助工作干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达到胜任基本工序以后,便可在师傅指导下开始系统工作并逐步过渡到独立工作。但还要继续领悟师傅最精妙的“绝活”,学徒期结束后才成为独立的工匠,其学徒期长短中国有习俗约束。
4.艺徒制中师徒之间关系非常亲密
艺徒制职业教育在早期都是父子相传,然后过渡到师傅收养子作徒弟,最后才扩展到一般的师徒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一种私人性质,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为了保证技艺和秘诀的代代相传,必须加强亲密关系,视师如父,视徒如子。有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是徒弟的衣食父母”之说。“尊师”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绳。这种“情感效应”对知识技能的授受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它限制了技术的传播范围和对象,有时还会因偶然因素导致技术失传。
5.艺徒制的教育效率较低
艺徒制职业教育属于个别教育形式,徒弟在独立操作之前必须首先要熟悉所有工序。但每道工序又很少单独教授.大多是在完全自然的工作过程中随机学习,因此学习的周期特别长、教育效率低下。
古代艺徒制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它的许多做法对于今天我国职业学校消除“学用脱节”、“手脑分离”、指导无计划性等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
三、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分析
与西方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先进性是非常明显,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行为的强制性
我国古代职业以农牧业为主,特别是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历代比较有作为的政府及官吏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国家收入,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生产者进行职业教育。因此,推行职业教育便成为一种政府行为,具有强制性,国家统治者运用手中的权力,集中国家力量,总结推广来自民间的创造、发明和职业教育经验,使得职业教育技术在全国得到迅速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齐桓公和管仲执政时期明确规定:士、农、工、商的子弟应子就父学,弟从兄学。西汉武帝为了推行赵过的代田法.命全国郡守派遣所属县令、三老、力田、乡民到京师培训,学成结业后负责教民。通过这种强制性的教育行为,代田法在汉代僻远的居延(今甘肃北部)也得到了推行。北宋太宗时期规定,中央政府在京都汴梁、洛阳及全国各地设置“农师”,让其会同地方政府官员督导农事、教化农民。明朝时期国家规定,医者之子恒为医,考试成绩好的可享受国家薪俸(有俸无职),喻 仁、喻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培育出的著名兽医兄弟。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政府推行职业教育的典型例子。
(二)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职业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历代历朝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国家举办为主、民间举办为辅便成为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途径。在此特征下,教育形式多样化特征—卜分鲜明。从“六艺”之教为发端的官学教育,到专科学校的创建与发展、从畴人之学到宦学、从劝课农桑的社会教化到官府作坊艺徒制的建立、从民间的世袭相传到师徒相传,其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相比的…正是因为如此,使得我国在封建社会里就办成了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才得以办成的职业教育,但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由于长期处于“治术教育”的附庸地位,只是“实效”之学而已,难以真正形成完整独立的教育体系。
(三)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到了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天文历算、冶炼铸造、纺织造豁、农医兵器等无所不有。但从整个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四大门类——天、算、农、医,这四门学科的教材也相对比较完备,如历代的天文志、《算经十书》、著名的农书以及《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医经药典.都是由朝廷组织人力不断编订校刊,诏令颁行,代代承传,不断完善的。当然,我国还有其它门类的职业教育专著数千种,如《夏书》、《墨经》、《考工记》、《法式》、《天物开工》等,它们同样在我国漫长的职业教育历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倡导“博通物理”的辩证思想,即培养善于将事物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在把握事物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具体掌握一技一艺之理,它体现了以理御术、培养辩论思维的特点。这种以自然哲学为基础的辩证思维理念,从整体上影响着古代职业教育的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具体反映在“师生论难”,言传身授、考试考核等人才培养过程之中,这也说明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同时还反映在注重实证和应用的理念上。
(五)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造性
我国古代的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不同的是它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实证性和可操作性,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就创立了图解法,而墨子在二千多年前就创造了小孑L成像实验法,而取象比类的比较法和观象制影的实验观察法更是一直在职业教育实践中长期占据重要位置;而在医学教育中,自秦汉到宋元一直使用的极富创造性的案例教学更是比西方的早了近二千年,此外宋代医学教学中还创造了第一台医学教学模型——针炙铜人。在职业教育考核中,我国自古就重视操作性应用考核,无论是工艺技术的考核,还是宦学中的职官考试;无论是医学的实证案例考试和平时的实证性记录考核,还是天文历法和作坊制器的考核,都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以操作和应用能力为目标的。
古代中国“对西方世界做出了很多贡献,这些贡献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古代中国之所以能为人类社会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这跟我国古代社会重视对生产实践者进行职业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也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与劳动者的职业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M].第1卷.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5.3.
[2]谢广山. 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兴盛及其特征闭.职教论坛, 2004(10上):63-64.
[3]袁学琦.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史话[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1995 (3):44-45.
[4]胡钢,谷小勇.中国古代农民职业教育方式[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9):410-413.
[5]马欣荣.补农书所见经营地主的经营策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05- 110.
[6]胡钢,谷小勇.中国古代农民职业教育方式[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9):410-413.
[7]黄育云,熊高仲,张继华.职业教育在中国[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79-81.
[8]曹银根.漫谈我国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J].职教论坛,1995(3): 44,46,
一、中国烹饪教育的产生
中国烹饪教育是随着烹饪技术的产生而产生的。原始社会中“火的使用”被认为是烹饪技术产生的标志。老一代的人们为了保持和延续现存的饮食生活经验和满足人们对饮食方面新的需要,便把积累起来的烹饪知识、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年轻的一代,这样就形成了最早历史时期中国烹饪教育的一个雏形。
二、中国古代烹饪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烹饪教育
1、社会历史背景
人类自从开始直立,学会使用工具来寻找食物以后,长期过着对猎获动植物生吞活嚼、茹毛饮血的最原始生活,那时根本无烹饪可言。1929年发现予北京西南周口店的举世闻名的“北京人”生活在距今40-50万年(或许更早些),在他们生活的龙骨山天然山洞里,有多层厚达6米以上的用火灰烬层,里面有烧过的木炭块,各种兽骨等,证明“北京人”已经掌握、有意识地运用火来烧烤各种天然食物的原始烹饪技术。火的发现和人类对其有意识地控制使用于食物加工。第一次使人类找到了一种能同时使天然食物消毒灭菌、改善营养状况、增加口感的综合手段,第一次有了原始意义上的烹饪技术。
2、萌芽教育
由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作为人们劳动生活组成部分的烹饪技术,其水平自然也是比较低的.因此,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烹饪教育还处于萌芽时期,它是在人们劳动实践过程中自然进行的,没有任何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可言。实际上,烹饪劳动的过程也是烹饪教育进行的过程,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教与学也是没带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的,当然,也没目的和计划可言。
(二)奴隶社会的烹饪教育
1、社会历史背景
在我国,文献最早记载使用青铜器是在约公元前2200年夏禹时“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像物”(见‘春秋左传》),而大量考古发掘也证明早在龙山时代已经开始了一定规模的铜的冶炼。不过当时并不普遍,铜只作为小型手工工具、装饰品等。烹饪器具仍以陶器为主.进入商周时代,青铜器的冶炼才达到了一个空前的规模。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青铜器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变化,也使烹调技术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
2、早期烹饪教育
祖辈传授、父子相承是早期烹饪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从奴隶社会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在这种形式下产生的家庭教育就具有早期性、经常性和传统性的特点。通过家庭教育,可以经济减少损失、也是社会稳定的因素。o正是这种早期的烹饪教育奠定了“以师带徒”的存在基础,也对烹饪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专职厨师的出现是烹饪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奴隶社会开始就产生了阶级分化、对立,统治阶级为了满足物质生活享受的需要。专门设置了为他们提供个人服务的厨师和管理这些厨师的官员,所以宫廷和官府服务的专职厨师应运而生。这就提出了专职厨师的继承问题,社会的需要客观上促使了烹饪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三)封建社会的烹饪教育
1、社会历史背景
在这一阶段,有人开始比较系统地总结生产劳动中群众的烹饪实践经验,并且上升为早期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编写的‘吕氏春秋・本味篇》,文章客观总结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烹饪实践经验。中国历史上,自秦汉统一中国,特别是汉武帝北征匈奴,南顶百越,东收朝鲜,两通西域以来,形成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实现了烹饪原料、烹饪技术、烹饪器具、烹饪调配料以及饮食文化习俗的空前大交流。这一时期的烹饪技艺经验和理论的总结性专著也大量涌现。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崔浩的‘食经》,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这些都是中国烹饪技术进入新阶段的又一显著标志。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阶段,也是中国烹饪技术的成熟阶段。明朝的永乐、宜德年代。清朝的康熙、乾隆盛世,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生产高度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进入高度成熟的阶段,烹饪技术也在长期的发展积累,广泛的交流融合中,逐步进入成熟阶段。这个时期对烹饪技术和理论的总结也特别繁荣,趋于成熟.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顾仲的《养小录》等,为烹饪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西方体育教育 古代 近代
一、前言
人类历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无数可供开采利用的宝藏。同样,人们通过对15世纪以来古希腊、罗马体育这个巨大的历史宝库研究,才有了日臻完善的现代奥运会和学校体育。当今,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方新未艾,体育教学改革何去何从,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从纵横两方面对前人的教育成果研究,对于借鉴或批判性继承体育文化遗产,把握体育教育发展规律,更好地指导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代希腊的体育教育
1.斯巴达的体育教育
斯巴达人口较少,为了强化国家机器,斯巴达教育只注重军事体育训练,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勇敢、服从、坚忍、强健。他们实行彻底的全民皆兵,不重视文化教育。每个儿童都属于国家,被元老视为孱弱畸形的新生儿被弃于荒野,合格者7岁前由母亲抚育,7岁男孩儿被送到公育机构,分成小组在青年指导员的指导下过集体生活。学习五项运动(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游泳、球戏、游戏和音乐舞蹈。
斯巴达的妇女与男子一样受教育,不同的是她们不离家过军营生活,女孩和男孩一样在运动场上练习五项竞技,她们跑步、角力、投标枪、掷铁饼、舞蹈、唱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强健的母亲,以期生育健康的后代。
2.雅典的体育教育
公元前338年,希腊被马其顿征服之前,雅典是当时教育和体育最发达的城邦。雅典公民既是军人,又是社会和文化活动家,因而雅典教育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身体教育既着眼于军事准备,也很重视身体的健美匀称。7岁以后,除上音乐学校外,学生还要入体育学校,男孩儿学习体操、玩球和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进行斯巴达式的五项运动和拳斗、游泳、竞走等较正规的体育训练。通过体育,使青年人身体健壮,肌肉发达,形态优美,具有顽强、坚忍的品质。
古希腊体育和古奥运会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世界体育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例如,关于体育的功能问题,德、智、体、美育的关系问题,运动生理学和解剖学基础问题,锻炼原理和方法问题,体育与优生问题,体育道德问题等,都可以在古希腊哲人的言论中找到它们的萌芽形式。如德漠克里特认为:“人是自己健康的主人”。苏格拉底认为:“保持身体健康,随时准备入伍是公民的天职,不能表现出身体的力量和美是一种耻辱!”柏拉图继承了“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教育理想,把体育视为精神健全和道德完善的途径。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多方面和谐发展和分段教育的思想,主张在少年儿童阶段应特别重视体育,体育规程只能是一些“轻便体操”,训练儿童身体养成正常的习惯,避免过度训练。
三、近代西方体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文艺复兴时期体育教育的产生
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产生了对体育的新需要。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十分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并尝试着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体育体系。学校教育冲破了那种视肉体为灵魂监狱的天主教教义的束缚,把游戏、体育看作是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用以实现身心的健全发展,近代体育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第一个表达文艺复兴教育思想的是帕多瓦大学逻辑学教授弗吉里奥,他认为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对青少年施以通才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他重视体育,强调健全的身体是将来从事任何事业的前提,建议根据个人特点“恰当地选择运动”,并要注意“缓和而有节制”。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者拉伯雷主张身心并行发展,他所列的体育活动的名目非常多,骑马、击剑、角力、跑步、游泳、射箭、登山、攀树等。而蒙田在教育、教学方面,则提出反对强制压迫,主张自然发展,提倡身心并进,重能力培养,求实际效用,尚行动实践。认为“一切运动和锻炼,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他重视体育,重视质朴的生活习惯和严格的身体锻炼,他的思想对洛克和卢梭都有一定影响。
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1423年,他创办的贵族学校,第一个实现了“自然学校”的理想。这所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得到和谐发展,把身体锻炼和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发展个性,造就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
夸美纽斯是文艺复兴以来伟大的教育家,他所著的《大教学论》,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某些西方学者称他为“学校体育之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品德、体力和智力的缺陷都可以由教育而得到发展。他提出了“适应自然”的原则,主张“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指导”,“人人都应该祈求自己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存在于一个健康的身体里面”。在他的教学计划中,体育首次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文艺复兴以后体育教育的形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以后,欧洲的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人文主义思想获得广泛传播。从洛克、卢梭到斯宾塞初步形成了近代体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开启了一个新的体育时代。
约翰・洛克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在体育方面,洛克第一次明确地把学校教育的任务区别为德育、智育和体育三部分。他十分重视体育,认为健康的身体是满足个人幸福,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让・雅克・卢梭继承了夸美纽斯和洛克服从自然的思想,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他主张直观教学,要求教育者在讲解知识时揭示知识的用途,重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不要教儿童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可见,卢梭早已经主张“发现法”教学法了。在他的体育观中,认为体育是教育里最重要的部分,“不仅是为儿童健康强壮,尤其是为了对道德的影响。”教学内容应授予儿童足够的运动技能和娱乐活动的知识,并给他利用自然环境和与同学一起游戏的本领。
3.近代学校体育的确定
洛克和卢梭等人的体育思想大都限于对个别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继承他们的思想并立足于学校教育的角度加以实施,则是以巴塞多为代表的博爱派教育。1774年,巴塞多按照夸美纽斯和卢梭的学说,在德绍创建了一所博爱学校。最早体育课的内容为击剑、舞蹈、骑马、腾越等,以后的教师又相继增加了所谓“希腊体操”,如跑跳、投掷、摔跤、德国民间游戏,以及滑冰、射箭、园艺、木工、远足等多项内容。
德意志各地先后办起了许多类似的学校,这些学校改变了传统的学校体育模式,使体育教学摆脱了旧的课外活动和游戏的方式,采取了根据学生年龄选用不同体育手段分组教学方式;各种身体活动开始在教育的意义上组成统一的体育手段。正是在这些学校里出现了近代意义上最早的体育教师。
使学校体育彻底摆脱只为极少数人服务的贵族性质,是古茨穆茨和裴斯泰洛齐的功绩。古茨穆茨在长达50多年体育实践中,在发表的最著名的《青年体操》体育著作中,把体操方法分为体操运动、手工劳动和游戏三大类,其核心是体操运动,包括8类基本运动。
裴斯泰洛齐继承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认为体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体力,增进儿童的健康。同时可以促进儿童的智慧、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培养儿童勇敢、求实的精神。这里裴斯泰洛齐就将体育与德育、智育联系起来。主张体育要遵循人的力量自然发展规律,体育的要素是“关节活动”,关节活动是一切体操、游戏与身体练习的基本动作。儿童的体育训练就是要从这些基本动作的训练开始,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进行较复杂的动作训练,以发展他们身体的力量和各种技能,促使儿童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裴斯泰洛齐比古茨穆茨更强调体操的基本化,他制定的“要素体操”(或自然体操)体系,把体操分为三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古茨穆茨和裴斯泰洛齐解决了体育手段的体系化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问题,实际上也就创造了普遍实施学校体育所必需的前提。因此,他们的实验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注意。
4.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和牛顿力学等科学的提出,提供了体育科学形成的基础,体育分科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体育科学既是教育科学和近代医学等学科分化的产物,也是体育师资教育发展的要求。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19世纪初,各国陆续开办了一些体育师范学校,促进了体育师资培养的正规化、系统化,体育教学内容的整体化与合理化。各种更加符合医学和教育原理的新体操流派大量涌现,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和医疗体操开始分化。球类、田径、游戏以及民间舞蹈等体育项目,逐渐和传统的体操一起被用为学校体育的教材。以伍德、郝塞林顿和威廉姆斯为代表的自然体育和新体育思想发展成为影响最大的学说,他们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教育,是为了通过体育教育形成全面发展的人。在体育方法和手段上,主张采用更自然、自愿、活跃的运动方式。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地位上升,新体育思想对美国学校体育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奥地利自然体育学说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霍夫尔和斯特蕾西,他们在批判德国体操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奥地利教育改革原则,在更加明确强调体育应以生物学和教育学原则为指导的基础上,提出体育要以人对运动的需要为基础,建立起“合自然性”的,能促进人体发育成长的身体锻炼体系。在教学中,则强调充分适应儿童的智力和身体发育状况。
四、结语
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学校体育,体育教育经历了从产生到飞速发展时期,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概括。随着近代教育科学的进步与体育本身的发展,学校体育理论的研究日趋丰富与完善,学校体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自然体育和新体育思想对欧洲乃至世界体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内容、方法与手段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当前学校体育改革深入发展中,研究西方体育教育历史发展过程,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找出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有所启迪和借鉴的东西,以期更理性地指导我们的体育教育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初立光.东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高等体育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139.
[2]张旭.中西方体育教育思想的比较[J].西北大学学报,2004,(4):132-134.
[3]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5-38.
[4]潘绍伟等.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5]倪洽亚等.文艺复兴时期体育文化管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40.
关键词:演变;发展;古代社会;美术教育
美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是人类文化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美术文化历史更是悠久,从原始社会以来,人们利用图形和拟物方法作为记录,随着文明的进步逐渐形成象形文字、甲骨文等等用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后来发展成为上升为精神的寄托,这就是美术的雏形。
放眼世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老祖先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我国的美术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时期,就逐渐出现了美术教育,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用美术来记事,美术就具有了实用的功能。后来,美术的实用功能与精神表达逐渐开始分离的,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怀,美术的表达形式和方法也更加多种多样。
美术教育的发展经历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化都体现着自己独特风格,在古代更多的美术在为皇权阶级服务,是一种自我欣赏的阶段,直至之后的近代社会。慢慢的在美术创造和形成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将自己的美术技艺进行传播,可以是群体的传播,也可以是一代人之间的传播,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古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依然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非凡意义。
1 中国古代社会美术教育的价值分析
古代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古代通过美术教育,能够把老祖先的美术技艺很好的流传下来,美术知识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后人们也能够依据这些老祖先的经验进行后期的创新,使得美术文化不断的发展,古代美术教育是现代美术的根基。同时,美术教育也具有社会政治价值的,在古代,统治阶级大都利用美术教育进行统治。美术教育还有思想文化方面的价值,文人雅士可以借助画作来表达自己高尚的节操和高雅的情趣,后人可以借助老祖先的画作和书法作品等艺术作品来缅怀先贤的高尚品德。当然美术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就是审美和文娱价值,人们可以在鉴赏美术作品时,领略不同的美,陶冶自己的情操,这也是美术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即博雅教育,人们在绘画书写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自我情怀或者是审美水平的提高。[1]
从上述来看,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美术教育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潜移默化中,美术水平就得到了提高,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促进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
2 中国古代社会美术教育的演变历程
美术教育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美术在初始时期主要是具有实用功能,后来美术教育中人们逐渐对美术的功能进行深入挖掘,美术后来多用于精神寄托,一大批的文人骚客也多借助美术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面主要介绍秦汉时期、东汉后期、唐宋时期以及元代后的古代社会美术教育。一个时代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方式也间接的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群众文化程度。
2.1 秦汉时期古代美术教育
美术应该是与人类同步产生的,但是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可能并不能够成为艺术品,因为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都是无意识的。后来,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人们逐渐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然后进入奴隶社会,人们的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也在不断发展中,美术的实用价值逐渐的表现出来。后来,人类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美术的实用价值相对减弱了一些,美术的社会教育功能被统治阶级们放大,越来越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比如:龙形图案象征着王权。秦汉时期是古代美术教育演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刚刚进入大统一的时期,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争鸣,更加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在这一时期美术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王权的高度集中,统治者们需要借助美术教育来统治民众,比如:龙是皇帝的象征,借助这些来更好的统治家,统治者的支持也使得美术教育发展进行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美术教育迅速进行了了有效分类,可以分为博雅教育和实用教育,博雅教育主要指上层贵族,他们通过美术教育来进行娱乐和抒情。同时下层社会的人们也在接受美术教育,形成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他们能够进行精雕细刻,比如: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秦汉美术教育的重要产物,是我国的艺术瑰宝。
封建王朝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但是,随着王朝的建立,对普通百姓来说,还有沉重的赋税和刑罚,同时美术教育的发展也要服从统治者的心意,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并不是自由发展的,要受统治阶级的各种约束,因此,这些美术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2.2 东汉灭亡后期的古代美术教育
东汉建国初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在这一时期美术博雅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代表之一:鸿都门学,这里的学生都是由各个州县推举的平民子弟,他们在这里学习小说、书法、绘画等,盛极一时。东汉末年,社会逐渐开始动荡,群雄混战,在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不断进行变革,自然经济开始发展,士族阀门逐渐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同时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在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的主题不再是过去的围绕统治阶级进行,更多的则是宣扬古代的圣贤人士,由于政治的动荡,统治阶级自顾不暇,对人们的约束变少,美术教育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更加的自由,美术教育发展开始向艺术方向逐渐的发展,并出现了一系列的美术大家,对于后世美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
2.3 唐宋时期古代美术教育
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时期就是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可以说是我国美术教育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这一阶段,统治者重视美术教育的艺术性,同时在这一时期的开放程度比较大,我国美术教育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影响。在唐朝的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的促进文化教育的l展,建立了封建历史上最大的翰林院,为朝廷培养需要的人才,人们在其中得到了良好的教育,绘画技艺和方法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发展。同时,唐朝的开放性,使得国外的美术能够传到中国,再加上中外使者之间的频繁交流,使得中国的美术教育更加的自由和繁荣。唐宋时期,我国宗教文化兴盛,一系列的佛教壁画等逐渐形成,成为中华民族的国宝。
同时,唐宋时期,不再是局限于过去的学院式的教育或者是“父传子”形式的教育,在这一时期,美术教育更多的是师徒之间的教育,相比于父传子的教育形式,师徒教育可以选择天赋较高的徒弟,有利于美术的兴盛和发展。吴道子的“吴家样”的形成展示了古代美术师徒教育的鼎盛状态。宋朝宫廷中的绘画机构更加的完善,设置了一大批重要的岗位,以培养绘画人才,在这一时期成就了我国著名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绘画的方式不断发展,借助了西方的油画以及建筑规则,逐渐形成了新的绘画方式。[3]
2.4 元代后的社会美术教育
中国封建社会的尾巴――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美术依然是统治者的统治工具,但是在此基础上,绘画越来越注重个人感受。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及欧洲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教学中有专门的画谱用作教学的内容。同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绘画更加的注重写实,这种绘画方法在宫廷中用来给皇帝和后妃画像。同时,明代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产生,明朝南方经济高度的繁荣,这就使得文化发展更加的迅速,很多的文人雅士借助绘画了表现明朝经济的繁荣,美术的发展更加的自由。[4]
清朝前期,由于满族统治者们急于与汉文化融合,在这一时期,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之间进行相互碰撞和融合,美术教育不断的进行发展,中国绘画也逐渐出现了油画和写实派。但是,雍正乾隆时期,由于“文字狱”,广大的学者和文人雅士都投鼠忌器,在这一时期,文人雅士们都人心惶惶,绘画和书法等艺术作品中表现的大都是悲观、消极的情绪,在这一时期,文人雅士们一心为了逃避责罚,艺术水平也没有得到好的发展。但是,在这一时期,宫廷内部同样设置了很多的职位,为皇帝和后妃绘画,或者是按照皇帝的要求进行绘画,绘画技术和方法得到了良好的传播。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美术教育的演变大都和这个时期的经济以及政治因素紧密相关,同样也是反应了当时那个时代的一种风貌,更是让我国古代美术被统治阶级作为统治的一种工具,与此同时,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限制。但是我国美术教育也在波澜中不断的向前发展,同样也让美术这种形式变的更加的多样化,再有也让我国的美术教育发展由一开始的社会教育功能逐渐的向着艺术功能这个方向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我国还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美术教育的精华,从而不断的提升我国的美术教育水平。但是,从现如今我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来看,它还是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是需要我们在后期的发展中进行不断的给予完善。[5]
参考文献
[1]唐明.浅谈中国古代社会美术教育的演变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5,(10):240.
[2]李娅.浅析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J].中州大学学报,2009,26(3):90-92.
[3]陈佳宵.中国传统工匠美术教育论略[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3(2):101-103.
关键词: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启示
一、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产生于封建社会初期,它的发展由于历史变迁也经历了兴衰不定的发展阶段。
(一)战国时期一私立成人教育的初步繁荣
孔丘是儒家私学的首创者,是早期办理私学的代表人物,也是早期私立成人教育的创始者。与孔子同时或稍前的,还有邓析和少正卯等人。孔子招徒讲学,史称他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他根据贵族养士的经验使私人讲学的形式组织化和定型化,后来,私人讲学蜂起,连绵不绝。孔子的门徒有各个阶层的出身,有手工业者、农民、商人,也有慕名而来的贵族。许多经常跟孔子周游列国,进行讲学。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中,更不乏以传授儒学而名世者。
除孔子之外,墨家学派在私立成人教育的发展中也很有建树。墨家私学的学徒大多为“匹夫徒步之士”,为小工业者。其组织极为严密,颇具宗教社团的气息。他们刻苦耐劳,祟尚科技并有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除儒、墨之外,其他诸学也存在着成人教学。当时出现的百家争鸣现象,使当时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
这一时期私立成人教育的特点有:
1.发展快,影响远。孔子所办学校是在最初的办学中规模最大、贡献最多、对后世影响最深远,因而也最具有代表性。
2.各家各派私学的教学内容、形式均有不同,其总,体特征是异彩纷成。而各家私学几乎无固定的校址、校舍。孔子晚年的教学场所,才比较稳定。从孔、墨、孟、苟的“周游”来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旅行修学”形式,似具有普遍的意义。“寻师访友”为求学的普通方式。若论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松散的自学辅导式或可概括。除宗师主讲、提问外,师友间的质疑问难也当经常采用。
(二)秦汉时期――私立成人教育的废兴时期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进行官学、私学俱废的文化蒙昧主义。李斯认为:“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各以其学议之,如则心非,出则巷议。”(《史记・秦始皇本纪》)。显而易见,在法学看来,私学是动乱的策,源地,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始皇从强化专制统治着想,断然下令禁废私学。私立的成人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发展的土壤。
由于汉初黄老之术的采用和无为而治方略的实施,政策出现了宽松的局面,再加上自汉开国以后的70年,官学一直处于不兴的状况,还有吏治的要求,都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良机。汉代私家教学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识字和习字为目的地蒙学性质的私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小学;一种是为更高的学习阶段做准备的私学,统称为经馆,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学;第三种是专经研习性质的私学,这种机构一般称之为精舍或精庐,执教者为名师大儒,多为研讨性质,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成人教育。这种汉代的私人讲学之风再度盛行,是继战国之后第二个春天。
这时期的成人教育的特点有:
1.推学有专精者作为宗师,促进了不同学派的发展,形成了发达的专经教育,如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分野。
2.教学内容较太学更加广泛,井偶露多元化的苗头。采用次相授业的方法。所谓次相授业法,又称高足弟子代授法。其操作过程为,教师只对少数学业优秀的学生面授,再由这些学生向一般学生讲授,它与传统艺徒制中的大徒弟、小徒弟法大致相通。此法在孔子的教学中已露端倪。在权代名儒讲学中被广为采用。它创始于私学;后来官学大都借鉴其法。这是我国古代最有特色的教学法之一;将学生分为“著录”和“及门”两类。“著录弟子”指登记在册,认可其师生关系,但不来聆听教益的学生。“及门弟子”也称授业弟子,即不仅登记注册,也到校受业的学生,这有利于扩大私学的影响。
3.尤重优良的学风和刚宜气节的培养。这与当时统治阶层加强思想控制,以此来维护国家统一的局势是分不开的。
(三)魏晋南北朝――私立成人教育相对炽盛
魏晋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朝代的频繁更替、国家的残破不堪、政治的朝令夕改、官学的时兴时废,使统治者不可能像秦王朝那样严禁私学。“国家不幸诗家幸”,各种思潮乘虚而人,使“百家”私学再度繁荣。这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各门各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主张。如玄学,玄学是“老庄之学”在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的特殊表现形态,它直接承袭先秦道家的“自然”、“无为”等观念,并在兼摄各家中得以发展,其中有王弼提出的“名教出于自然”、“得意忘象”的教学主张和“自保守道”的养生修性观;嵇康的教育“非自然之所出也”、“人性以从欲为欢”、“《六经》为污秽”以及“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方法等。同时还出现了排佛斥玄的入学教育思潮等。儒家、道家、佛家的私学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同时出现了具有综合性质的私学,表征着诸家互相吸纳、取长补短的学术发展路向,也相当于我们现在提倡的民主、开放的学术之风。
(四)隋唐时期――私立成人教育的繁荣
隋唐时期,私学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唐代由于国力雄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私学的存在和发展有了安定的政治环境和富裕的经济后盾,因而能于官学共存共荣,一反过去私学存在与发展与国运不济、社会动乱的常规;再加上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宽容、人们对文化教育的渴求、科举考试的刺激,私学本身办学方式的灵活,如私学仿科举明经、明史诸科教授生徒,并主动的适应科举考试而采用贴经、诗赋等方法,使登科人仕者日渐增多,使人们对它刮目相看。
这时期私立成人教育的特点:
1.种类繁多。当时私立的成人教育有很多种类,包括经学性质的私学,道、玄性质的私学,诗赋性质的私学,记忆科技性质的私学。
2.以科举功名为主要目的。除了科技性质的私学,其他的成人教育大都是为了科举的需要,比如诗赋性质的私学,唐代科考在录取过程中,经学成绩仅为基础,诗赋出色方可授官,刘太真“涉学,善屑文。少师事词人萧颖士,天宝末,举进士”(《旧唐书・刘太真传》)。当时对科举功名的追求人们都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许多的读书人为了一纸功名都熬成了白发。
(五)宋元明清时期――私立成人教育的相对稳定
宋初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稳定局势之需,发展经济是大事,无暇顾及教育。与此同时,政府对官吏的需求增加,士人求学只有进入私学,故私学应运而兴盛起来。三次兴学期间,中央官学的扩充和地方官学的普设,抑制了中、高级私学的发展,但是一部分为成人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置的研究学问或为应考做准备的私学却未受到明显的影响。“南渡”以后,官学一蹶不振,科举也日趋腐败。南宋的蒙学即中小学依然兴旺,而且精社、精庐等高级私学又再次的复兴,如朱熹办理的;‘沧州精舍”,陆九渊所办理的“应天山精舍”影响颇大。总之,甫宋是私家成人教学的又一时期。
到了元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朝代;其官学徒有其名,不仅规模小,且办理不善;而普遍相学的传统社会心理不可能在短时间发生转变,因而私学的办理呈现兴旺、活跃的局面。从私学的性质来看,当时的成人教育仍以汉语、汉文教授儒家经籍的私学为主体。佛、道家的私学虽也有记载,但数量极少,且很少有正规学校的特征。
明代的私学始终未曾停止。大体而言,在明初官学教育兴盛之时,它表现的相对消沉。当明代中后期官学教育衰败之时,它却表现的相对活跃。若就总体而言,明代的私学成人教育肯定远盛于元代。,明代的私家的成人教育是程度较高的给成人讲授经书或指导练习科举文字的高级私学,可分为结庐授徒、授徒讲学和官余教学三种形式。结庐授徒主要招收民间学有所成者。授徒讲学主要招收多为告老或离职归乡者,如蔡清曾进士及第,后乞假归乡讲学。官余教学是指边为官边给远道而来的请业者讲学。其教学内容与教材以儒家经籍为主。尽管也受科考内容的制约,但相对于官学而言,内容却广博。教学方法上,私立的蒙学即小学教育比较死板,但成人教学相对来说比较高级,相对灵活,注重答问和讨论。
到了清代,私立的成人教育出现了层次较高的两所专习经史和朴学的私学。
这一时期,私人设立的教学形式的书院是我国私学教育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关于书院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研究学者认为它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或萌芽于唐末,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有的学者认为书院名产生于唐代,但是名实相符的书院产生于宋初,但可以肯定的是书院发展、兴盛于宋代。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和当时佛教禅林教学制度都对书院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书院自身的适应性与灵活性等特点都符合了当时时展需求。
起初的书院有两类,一类是官方所设的主要功能是收藏、校勘、整理图书,另一类是私人设立的供隐居读书和个人治学为主。私人设立的教学形式的书院是我国私学教育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各个朝代,各个书院大都招徒讲学,鼓励自由讲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扬民主的学风。随着书院的发展,宋初逐渐形成了一批在当时及后代有很大影响的代表性书院;石鼓书院、白露洞书院、嵩阳书院和岳麓书院等。宋代的统治者对著名书院采取扶植和资助的态度,其目的就是想引书院于官方教育的系统之中,最终达到“变塾而为痒”即私学转化为官学。到了南宋时期,书院的各个学派和学说逐渐兴盛,孕育着学派性的书院和自由讲学的书院群。元朝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和加强控制并举的政策。明文规定:“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元史・选举志一》),从而大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据有的学者研究,“元朝书院计有408所,其中新建134所,再建59所”。但是在宋元明时期,各个朝代因为当政需要,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地位,纷纷对书院采取压制或鼓励,将其成为自己的统治工具,书院出现了官学化的倾向。一般来说,书院一般是在官学之外的,与官学相对立的,但是由于统治者的压制,它有时由于官学相差无几,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到了清朝初年,统治者唯恐私学的。讲学活动会导致反清复明,故不予提倡,反而予以限制。后来清朝统治者见到私学屡禁不止,便改变了政策,提倡兴办私学及各种书院。但是,在提倡书院的同时,通过掌握书院的经费、控制书院师长的聘用以及书院的招生;学生的考核等措施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从而使书院官学化倾向更趋严重。
二、私立成人教育发展对当代的启示
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时兴时废、跌宕起伏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与当时经济发展、政治形态以及意识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对发展我国的私立成人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树立终身化教育理念
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首先要普及“终身教育”思想,促进教育的变革。在我国,成人教育还远远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成人教育都不以为然,认为其随着普通教育的普及化、普通高等学校大众化的趋势,成人教育没有存在的必要;只认同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对其他的非政府组织的教育、非正规教育总是持怀疑态度,有的认为私立教育是正规学校教育的补充。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就必然要求打破以前传统的封闭观念,大力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把各种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式都纳入到教育体制中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顺应时代进步、发展的要求。
(二)政府应将宏观指导与适度放权相结合
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同年和财政部联合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财务管理暂行规定);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了民办教育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1997年国务院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件》。鼓励《民办教育法》的出台,为私立学校的设置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包办学校”的局面。
在对私立成人教育的管理上,就像我们目前对企业的管理,要把私人办成教的自交给经营者个人,比如教材的选用,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校办学资金的筹划、分配情况,都应下放。但是,政府放权并不意味着对私立成人教育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相反,政府应该在宏观上调控上加强监控,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法规政策,规范其沿着法制化的道路前进。包括对学校管理者的监管,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以及对学校实施状况提供建设性意见等。
(三)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互为补充与保持自身的优势相结合
我国普通教育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成为我国传统、被普遍认可的教育制度,历史遗留下来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私立教育应该借鉴、吸收,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指导教学实践。普通教育学者也应该转变观念,摈弃那种认为自己是正统、他人是杂家的观念,以开放的眼光与胸怀容纳、学习他人。与此同时,私立成人教育自身发展的灵活性、能动性,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教育、对人才的要求。由于学校是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私立成人教育摆脱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自身的发展,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国的教育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实际上,私立成人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不应当仅仅认为是其有益的补充。
(四)私立成人教育创办者要有历史的眼光和超前的时代责任感
私立成人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需要创办的组织、个人站在时代的高度,高瞻远瞩,同时又具有大干一番的决心和魄力以及灵活的头脑,在办学思路上,首先应突出其私立、成人的特点,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借鉴各种办学经验,采用适合自身的办学模式、手段。或进行远程教学,或函授,或学工结合等各种方式;同时,利用各种方式争取、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多聘请一些有名望的专家或教师来壮大本校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的质量,创出自己的品牌。在师资方面,可以采用古时的“次相授业法”。可以利用在学校学有所成,学习优良、学有专长的学生担当任课教师,这样既节约了社会资金,又分担了社会就业的压力,一举两得。在教学内容上,私立的成人教育更应以市场为准绳,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市场服务,为需要学习基础知识或补充知识的成人服务。应举办与社会职业需求相一致的课程,确定自身的办学思路,使学有所用,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真正使成人发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
(五)加强成人教育的国际交流
关键词:古代专科 技术教育 发展演变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56
1 学校的发展历程
最早能考证的专科学校起始于西周的畴官之学,通过培训后担任相关职业而将技术传承下去,培养具有科技知识的高级技术官员,被视为我国古代专门教育的萌芽。
东汉光和元年的鸿都门学被称为我国第一所专科学校,鸿都门学独立于当时已初具规模的太学,主要教授尺牍、小说、字画、辞赋等文学艺术知识,但鸿都门学与其说是教授技艺,更类似招收民间技艺已成熟的人才,直到南朝建立了第一所医学校,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专科医学学校。
隋唐时期我国古代的专科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隋代开创中央业务部门下设专科教育的开始,即在国子监下设书学和算学,同时在大理寺设律博士三人,招收律法方面的学生专门培养,这种专门教育的办学体制为其后诸朝沿用。
唐代的专科学校由知名学者担任教授,兼有教育与研究两个任务,其功能的扩大,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专科学校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严谨的理论知识,也经过一定的实践锻炼,例如学习药学的学生,在学习时还应掌握辨别药材的技术。
宋代的专科学校不仅承袭唐代还新建了武学和画学,元代的地方专科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以阴阳学和医学最为突出。元代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管理中央和地方的医学专科学校,使古代专科教育的管理体制趋于完善。
然而明代以后,由于学校教育沦为科举的附庸,专科学校日益式微,几乎消失,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建立过招收八旗子弟的俄罗斯文馆。
2 古代专门教育的特色传授方法――艺徒制
我国古代的专门教育起源于官营的手工作坊中的艺徒训练,这种手工作坊多担任制作衣食生活用品等功能,作坊里的工匠掌握着优秀的专业技艺,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相互学习,时间久了,有些工匠被提升为“工师”,主要负责传授技艺,慢慢形成了培养专门技艺的学校,教师通过直接演示学习技术教授徒弟,形成了我国专门学校独具特色的――艺徒制。
2.1 唐代的艺徒制
艺徒制是在唐代被发扬光大的,这首先要归功于唐代手工作坊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工匠,而工匠的人数不能满足对生活用品、兵器等技术类活动的需求,官营作坊少府监征用了民间大量不同专业的匠人建立起艺徒制,从中央政府到道郡地方都开办了专营的官方手工业机构,并逐渐在全国构成一个巨大的行业,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
艺徒制的训练由少府监负责,严格的培训弟子,艺徒制至此较为完备。唐代的少府监不仅划分出了不同的手工业工种,而且分门别类的对工种的学习长度做出规定,以此确立了完备的考试考核和训练方式。艺徒制的考核制度每三个月一次考核,由少府监内设的官员进行考试,年终则有总监进行大考,每件制品上刻有作者的姓名,以备考察。
2.2 艺徒制教师的选择和教学方法
艺徒制师傅的选择,一般是身怀绝技或者熟谙生产技术的工匠充当教师,即“工师”,他既是管理生产者,也是弟子的老师,他们的传艺程序包括做出模范样件讲解示范,之后让其他工匠学习,这一过程伴随着生产同时进行。
2.3 宋代艺徒制的大规模兴盛
宋代的手工业不仅发展出了更多工种,而且规模更大了,宋代艺徒训练有了“法式”这一种训练方式,即总结手工的经验编制出的标准规范,类似于今天的标准程序,其中包括了简单的入门知识,工艺生产至此标准化和定型化。法式包含名、制、料等部分。这种标准化生产的法式被宋代统治者诏令编纂,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流传至今。编订军械的《熙宁法式》,以及就弓的制作编撰的《弓式》也很有名。宋代以法式进行的手工业训练也包含着严密的考核和训练,如长官负责兵器什物检查等。
元清时代,手工技艺的教授仍在民间作坊存在,官营作坊也频频借朝廷之力征调能工巧匠,官营手工作坊往往成为全国著名匠师的集散地,并一直延续至清朝。
2.4 艺徒制在民间
在官营作坊以外,社会上也涌现了大批个体手工业,包括家庭营业和出门揽活两种,其技艺传授方式分别为世袭家传和拜师收徒。
家庭手工业一般局限于家族之内,而大型的高超技艺则需要拜师来完成,甚至出现了小型专门学校,私人手工作坊内的工匠聚集在一起学习和交流。这种拜师的专门教育活动也在宋代达到了鼎盛。
3 古代专门学校的启示和经验
首先,重视实践,言传身教是其独特的教学方式。
中国古代专门学校的教育非常重视基本功的训练,而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示范――模仿。由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并在模仿的过程中学到技艺。专门学校不依赖教材,而是通过实践进行操作,因此对教师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考核制度完备严格。
中国古代专门学校有一定的考核标准,将各行各业的生产经验规范化作为考试的依据,对不合格者严厉处罚。
考核次数较为频繁,不仅有年终大考,每个季度也进行考试,考试内容一般是平常作业和考试作业两方面,还会对一些制品抽查质量。
最后,有一批优良的师资队伍。
古代专门学校的教师不仅能够教授技艺,教师本身就具有高超的生产水平,他们是从百行百业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不仅授之以鱼,同时授之以渔,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越,杨荣春,周德昌.中国古代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15.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4.
[3]王溥.唐会要[M].商务印书馆,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