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8 16:10:52
序论:在您撰写市场就业调研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作为全国就业和创业型示范城市,苏州是着力优化就业创业体制,有效促进了就业创业和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落实。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人文宜居的创新名城,苏州政府大力倡导发展新能源、无污染、高科技的企业类型,要创最有环境,聚最优人才。据统计,苏州市内的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苏州高新区、工业园区、吴江区等,达20000余家。其中,欧美外资企业占55%,日韩外资企业占18%,其余为国内企业。作为全国市级GDP排名第2的苏州正处在深化改革、转型创新的关键时期,苏州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切的关键还在人才、关键还在创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为引进人才施展才华拓展更广阔的天地是苏州就业的总体形势。
考察期间,我们代表学校招生就业处重点走访苏州地区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苏州科技城管委会和吴江区人才服务中心)等3个单位并考察了其相应的人才市场,和共计7家具体用人单位(三星电子电脑(苏州)有限公司、科玮隽(苏州)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住友电工(苏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明治乳业公司、万都海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和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为开拓就业市场,我们又去杭州拜访了LG电子(杭州)有限公司)等共。我们此行受到了苏州各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并把各单位的基本情况与我们进行了沟通,提高了我们对苏州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的认识,双方将交流了合作的共同点,并明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我校在该地区就业市场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在三星电子电脑(苏州)有限公司和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我们和延大往届毕业生进行了座谈,并做了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就业工作以及其他工作的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了解毕业生参与麦可思调查情况。
二、意见和建议
1、学校应长期与相关企业上级领导部门建立互联互通关系。
相关报告显示,苏州就业市场总体供求情况需求比较大,该地区人才市场每周周一至周六组织相应的供求双方的招聘会,场景非常壮观。同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苏州地区将为外地务工人员(大学生)提供廉租房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并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对985、211大学毕业生来苏州工作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解决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如果学校能够与其保持长期沟通,将为我校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信息和岗位,为我校就业工作提升新的层次。目前在当地延边大学知名度不高,我们联系和走访了3个人才服务中心和31个企业,知道延边大学的占35%,了解延边大学的占15%。我们此次来苏州就业市场考察,对我校毕业生来苏州地区工作大有益处。
而且,我们在与上级人事主管部门了解到,他们每年都与招聘企业一起到高校组织企业招聘宣讲会,广录人才。并表示愿意组织相关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大学生来苏州工作(当地人事管理部门与高校建立互联互通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和全面合作关系三个层次共有216所,其中没有延边大学)。这是机会也是机遇,希望校招生就业处与之积极沟通联系,把他们请进延边大学,形成双赢的局面。延边大学与当地距离过远,难以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学校教师研究团队研究成果转化基地,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毕业生就业渠道。
2、加强具有语言优势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校地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朝鲜语(韩国语)和日语的语言优势。但现在从就业市场实际来看,纯语言类的毕业生崔在就业类型相对单一的情况,已经不再容易满足企业的需要。据了解,在苏州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语言专业(韩语、日语)。(2012年苏州工业园区到黑龙江大学招聘朝鲜语专业毕业生)用人企业大可不必舍近求远来到我校招聘语言类从业人员。
同时,从苏州市企业构成来看,多为外资或合资企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公司高层领导皆具备较高的汉语能力水平,不再需要太多的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外资企业高层和中层领导国语水平提高,中层领导本地化达到70%左右,单纯语言类专业毕业生丧失优势。所以,既会语言又具备专业技能的学生成为了苏州就业市场新宠儿。我校应继续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与时俱进,培养适合就业市场的综合性人才,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3、加强实践性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企业在招聘员工过程中,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之外更注重的就是学生道德和择业观的衡量。每一个企业都希望员工每天能够工作热情高涨,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热爱自己的集体,热爱自己的团队。但现实情况反映,一些学生总是好高骛远,在校期间没有形成成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导致企业与学生双方收到损失。
在调查和与毕业生座谈中,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总体还是满意的,但也不乏一些意见值得思考。我们了解到学校实践性教学过少,毕业生明明掌握了理论,实际工作中做不来。课程设置偏重于基本理论,专业课和选修课关联性不强,参加工作后适应期比较长。比如朝鲜语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正统朝鲜语,工作中更多使用商务性朝鲜语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求职意向,工作之前准备太少,工作中往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要加强,比如销售岗位和技术岗位有差别,从事技术岗位要有时间的沉淀;跳槽要知道提出辞职,要有工作交接等。改变就业观念,培养艰苦创业精神。毕业生入职一年内,因为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频繁跳槽现象比较严重。加强学习能力培养,毕业生学习经历丰富,学习能力缺乏。
在外语学习方面,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英语口语的锻炼,因外在外企工作英语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但是读写和语言表述是有差别的,我校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在外企工作,韩国语、日语学生在口语方面要求熟练,而我校存在朝鲜族学生说韩语、日语,不是精通或费力,这种情况对其就业会带来困难,希望学校有关部门能组织相应的培训,以利于学生的就业。
4、加强校友沟通,建立校友网络。
旅游职业教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激化了就业竞争。虽然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由于旅游行业劳动密集、用工量大,在旅游行业长期存在“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和“旅游产业用工荒”的矛盾,旅游专业毕业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并存的矛盾。同时,存在“就业对口率低“”就业率低“”一次就业流失率高“”旅游毕业生不符合旅游行业单位用工要求”等种种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供需错位”问题。要解决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是要改革创新一套适应市场需求、迎合行业发展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1]。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的范永亮认为,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在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生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用工的首选。为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十分必要[2];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天英提出我国旅游行业专业人才匮乏,但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却不愿在旅游行业长期从业。究其原因主要是就业环境较差,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滞后,学生就业缺乏理性。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优化就业和行业环境、改革旅游职业教育体制、规范旅游企业管理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3];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王佳通过一系列的数据调查统计,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做出了分析,并发现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对策及建议[4]。国外相关的研究情况有加州大学经济系的DANIELEGEL于2010年对伊朗19-25岁的青年人进行调查并了分析了从学校过渡到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指出就业受教育系统,就业市场及婚姻等因素的影响[5]。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与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等方面,而针对福州旅游市场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还不足。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福州旅游专业生就业矛盾,防止矛盾进一步恶化,让供求双方的需求得到平衡。本文基于问卷调查为研究方法,以利益相关者(福州旅游市场与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感知为评价标准,探讨产生就业矛盾的根源和缓解就业矛盾的方式,为制定适合福州地区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导向与培训机制和该地区旅游市场用工策略提供参考。
2我国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就业情况最好的专业是导游类,就业率高达87.94%;其次是饭店管理类,就业率为85.23%;航空服务类就业率达到了71%以上,处于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其它专业就业率均低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但均高于60%。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数为362.23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76.49%;通过中介介绍就业的毕业生数为46.26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9.77%;其它管道就业的毕业生数为65.06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13.74%[6]。旅游专业毕业生连续五年保持70%以上的高就业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需求的结构性调整,另外一方面是教育这些年来坚持改革创新,主动服务和适应社会需求。各校通过对就业方针、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和加强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使毕业生转变观念,最终达到就业供求的相对平衡。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毕业生就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7]。其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低,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首次就业稳定性比较低[8]。
3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内容以以下两点假设为前提:a.福州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会影响福州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b.福州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需求变化会影响福州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其中福州旅游市场、旅游中职毕业生以及就业状况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3.1研究范围
从区域的角度和代表性考虑来选择研究范围——福建省福州市。福州作为海西省会中心城市,历史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在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方面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分析其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可由此反映推断出面广量大的各不同区域的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变化趋势。
3.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包括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设有旅游专业的中职学校这三个利益相关群体。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包括福州地区的景点景区、旅行社、餐饮行业、酒店、会展公司、旅游公司;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包括饭店专业、导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相关专业的中职毕业生。
3.3抽样方法与样本数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采用对焦点团体进行问卷的量化方法进行研究。样本数的确定依据如下:n=Z2(p(1-p))/d2其中:n:所需样本量z:置信水平的z统计量(95%,Z=1.96;99%,Z=2.68)p:目标总体的比例期望值(一般情况下,推荐选择50%)d:置信区间的半宽(如我们要求上下误差不超过3%,则3%就是半宽)根据这个可以确定标准,由此得知,样本量不是根据总体量定的,而是根据调查要求的水平,如误差、置信区间、样本成数。这个公式运用的前提是样本规模足够大(n>=50)。在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这两个利益相关群体中按不同类型比例进行抽样。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按不同行业进行细分,可分为点景区、旅行社、餐饮行业、各星级酒店、会展公司、旅游公司;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从每细分类别中抽取3~5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研。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按专业类别不同,可分为饭店专业、导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按专业划分从不同学校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细分,每个细分类别中随机抽取30个样本进行调研。
3.4研究进行方式
本研究的方式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3.4.1根据研究目的与假设,收集所需资料;
3.4.2研究问卷形式,可以从研究者的时间、研究范围、对象、分析方法和解释方法等方面考虑;
3.4.3列出标题和各部分项目;
3.4.4征求意见,修订项目;
3.4.5确定发放问卷的对象。两种类型的问卷按不同对象进行发放;
3.4.6针对福州地区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的调查,可从中职学校招生就业处取得与中职学校长期有就业合作或订单培养的企业中抽取符合抽样标准的对象进行问卷发放。针对福州地区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倾向的调查问卷可按不同学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可以与各校的就业部联系,请各专业班主任代为发放问卷。
3.4.7试测,以30~50人为试测样本,求出信度、效度;
3.4.8进行项目分析,重新修订;
3.4.9正式测试,发放问卷,以当面发送形式进行;问卷前应注意:需进行自我介绍,说明访谈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受访谈人的顾虑。3.4.10问卷结束,回收问卷,向受访谈人表示感谢,赠送小礼物。
3.5问卷内容
3.5.1针对福州地区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用人单位问卷设计。分以下几部分:标题、说明语、用人单位的基本数据(公司名称、国别、员工人数、主要业务、公司创办年限、公司性质)、招聘条件(性别、学历、户籍、专业、岗位、技能要求)、用工待遇(五险一金、薪酬标准及构成、培训机制、职业规划、对相关学校培训机制的看法与要求。
3.5.2针对福州地区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调查问卷设计。分以下几部分:标题、说明语、毕业生的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户籍、家庭经济情况、学历、专业、技能)、求职期望(公司性质、岗位设置、五险一金、薪酬标准及构成、培训机制、职业规划)、求职生优劣势的自我分析。
4困难与限制
4.1进行问卷调查设计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三方面:
4.1.1调查范围不易设定。
4.1.2消除受访者的疑虑是保证调查资料可靠的前提,如何消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市场需求前景
通过与中职学校、企业领导、校友进行座谈,了解到目前中职学校和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如下
(1)中职方面需求量大的专业:汽车维修、机电、模具设计、服装设计等实操性强,需要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
(2)中职方面基本饱和的专业:由于基础性课程、公共课教师的更新较慢,计算机专业及基础性专业如英语、数学、语文基本饱和,招聘此类专业毕业生的单位较少。
(3)企业方面需求量大的专业:工商管理、机电、自动化等专业,有英语特长的此类专业毕业生很受欢迎。
2.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中职学校除了关注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更注重他们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指导学生实训的能力。以下几种毕业生需求量大:
(1)掌握理论知识,实操能力过硬,特别强调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动脑、动手能力。
(2)获国家级、省级奖项的学生,如会计专业的沙盘比赛,机电、计算机等专业的专业性比赛。用人单位表示,能在专业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是学生专业能力突出的有效表现,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资本。
(3)师范技能强,学生管理能力也强的学生。企业方面,除专业知识扎实外,优秀的外语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等素质颇受企业欢迎。此外,一些企业招聘倾向于社会工作、社会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在文体活动、音乐、演讲等方面突出的学生也较受企业青睐。
对学生培养和就业工作的启示
通过就业市场调研,找到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一些二本院校因学校知名度不高而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消极影响;课程设置偏传统,与就业市场联系不紧密;学生动手能力、实操能力有待提高;师范生课堂组织能力、学生管理能力不足;高校与实习就业单位未形成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加强高校的对外宣传力度
普通院校针对其知名度不高的事实,可以考虑对实习就业重点区域,如珠三角地区的就业单位进行重点宣传,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把重点就业单位或新开发单位请进来,与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动员全校教职工参与学生的实习、就业工作的联系和推广,拓宽学生的实习就业渠道。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安排实习和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以此形成学生更加牢固、更加广阔的高质量就业市场,同时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培养专业化人才
在调研中,多数用人单位表示现在的应届毕业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现实的行业岗位需要差距较大,许多毕业生需要较长时间的重新学习与磨合才能进入岗位角色。因此,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讲授什么样的课程、参加什么样的实践、培养什么样的技能等等,要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定。应及时更新课程设置,让学生学有所用;合理调整课程安排,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注重培养专业化人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诚信意识;鼓励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发挥优势,提高就业竞争力。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师范生的师范技能
锻炼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经常举办一线中职教师讲座,使学生对中职学校有正确的全面认识;针对师范生,开设增强“新课标”教研能力———引导能力、课件制作及课堂控制能力等的课程。师范类毕业生能否在毕业后较快地适应“新课标”的教学工作,是大多数中职学校能否录用师范类毕业生的重要条件。要强化师范技能实训课,让学生了解目前中职学生的特点,提高现场授课和学生管理能力。
4.加强动手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性竞赛,实施多证培养制度
通过举办或参加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专业竞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性技能职业资格考试,逐步将多证培养制度化,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交流,主动走出去
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变化迅速,企业发展和需求的变化也大,因此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对师范生定期开展顶岗实习。
6.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形成品牌特色
学校应以现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理念来改革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教会大学生在校期间搞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人生职业设计,了解就业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必须经过正规全程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课堂理论教学并结合实践,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在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形成品牌特色。此外,聘请相关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优秀校友来学校举办讲座,提高学生实习就业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学校可根据企业、中职学校的要求或接受企业委托举办定向培训班,以取得更好的教育、实习和就业效果。
结语
为了深入扎实地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更好地跟踪市场人才需求情况,研究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具体措施,我必须做好就业市场调研工作。
一、调研情况汇总与分析
(一)市场需求状况
通过调研,了解到大部分企业对“操作性”人才需求量比较大,工作岗位一是生产一线的操作与维护岗位,这类人员约占50%以上;二是技术岗位;三是产品的质量检验监督等工作;四是从事产品营销、售后技术服务、行政管理等工作。
调研显示,需要一线操作工人的企业比较多,而高职毕业生基本上是一线技术人员的主力军,因此专业应面向一线,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主要目标。
(二)单位选择毕业生的依据
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多是看中个人能力,约占调查比例的80%;其次就是要看单位需求,约占15%。所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公司的用人倾向从原先的侧重于知名学校毕业的学生转变为更加注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是否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积累企业经验。
(三)考察专业对口率
调查发现,大部分单位比较重视学生所学专业,说明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部分知识对就业和发展有一定帮助,但仍有一部分知识可能体现不了作用。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和知识讲解中要摒弃那些对学生就业和发展不起作用的课程和知识,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工作有用的方面。
(四)加强素质培养,查漏补缺
参加调研的很多单位认为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各方面素质需要加强,主要表现在:
1.强化个人素质,提高办事能力。学生在公司普遍缺乏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观念,尤其是效率低下,执行力不够。
2.基本技能缺乏,没有创新精神。基本技能缺乏,如行政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公文写作能力欠缺,对此,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重视日常应用文写作,加强这方面训练以适应行政岗位的需求;缺乏创新能力,体现在工作中就是比较被动,领导教一步就做一步,工作没头绪,而公司要求员工应该能动地开展工作,积极思考问题,统筹安排自己的份内工作,并能做到及时请示汇报,以避免工作偏离主题。
3.心态不正确,抗挫折能力差。主要表现在没有正确的择业观,眼高手低,往往因为加班等原因而放弃工作,不肯吃苦,工作中遇到问题就退缩。应加强学生的择业教育,让其摆正心态,培养其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
二、调查结果的启示与建议
从对企业的调研情况看,企业对于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技能、较高的外语水平仍然是每个单位用人的硬性标准。学历方面,企业层次的高低与其对人才学历高低的要求有必然的联系,但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学历要求较为灵活,基本上能够根据单位的层次、规模、岗位设置要求选用人才,从中专到本科都有需求,学生的发展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应该牢牢把握住自己的优势,在基础岗位上站住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应该抓住机会,学以致用。具体建议如下:
(一)高职院校
1.加强对毕业生的定位教育,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高职院校应加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以市场要求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单位层次相对下移,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应及时转变就业观念,科学地进行自我定位。只要肯吃苦耐劳,从基层做起,同样能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2.要一专多能,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目前就业的学生多半不能做到专业对口,这就需要学生在就业后要善于学习,适应工作需求。如,外语系的学生光懂外语知识还不行,还要有较强的其它专业方面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紧密联系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学生。
3.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创新学生的实习工作。加大实习的指导力度,寻找创新性校外实习项目,做好实习项目教学和行动导向教学。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教学改革应紧紧瞄准这一市场,满足市场需求。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
1.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能力的培养。当前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自己处理信息、人际关系以及灵活运用技术的能力。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社会实践。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扩大交往的范围,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充分的准备。
在为期半个月的时间内,我们先后深入扬州、泰州、南通、南京、常州、无锡、苏州等14 个城市及其下属23 个区镇,走访了各地人才市场23 家、大型地方企业5 家。
一、“长三角”主要城市和知名企业对毕业生需求情况分析
1.“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发展及人才引进情况
(1)扬州市。境内台资、韩资企业很多, 对机械、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大,通用专业主要对物流、财会、国贸等专业有需求。对毕业生要求大专以上文凭,无英语过级等具体限制,可落户。
(2)南京市。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求专业广泛,其中市场营销、人力资源\ 行政管理、文秘、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建筑类、石油化工、车辆制造、生物工程与医药、新材料、环保、金融保险、物流、软件等最为紧缺。
(3)无锡市。制造业较发达,机械、电子、服务业(物流、信息技术等)需求较大。其中电子类外企较多。对市场营销(要求懂方言)、应用电子与微电子类、软件与计算机专业、生物制药、外语(如德语、日语,不包括英语)、现代服务业(高层次物流人才、酒店管理人才、旅游管理人才等)等专业需求较大。企业要求应聘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英语会话能力。市区今年的人才需求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占56.6%,专科占30%。
(4)苏州。对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土木、测绘、电子、半导体、生物制药、信息技术、高分子材料、物流、金融类、软件、网络工程、市场营销、外语(日语、韩语及其它小语种)等的需求较大。在软件方面,高端人才需求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开发与维护能力。对工商管理、电子商务、法学等需求很少。随着外贸权下放到企业,对国贸专业的需求在减少。
(5)上海。上海是全国人才最为密集的地方,对人才的要求很高,并且企业主要招聘有经验的人才,对学历层次要求一般在硕士以上。各个专业都有需求。要在上海落户需要研究生以上文凭,本科生部分可以解决。
(6)义乌。义乌的支柱产业是小商品制造和国际贸易,对财会、英语和国贸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需求中1/3 是本科生。义乌对毕业生不设任何限制,在义乌很好就业,对于其他的专业主要看个人的能力。
(7)杭州。杭州的支柱产业主要是旅游、机械、电子,正在大力发展软件和动漫产业。对毕业生需求主要是工科专业,市场营销、国贸和软件等专业的需求也大。每年吸收近3 万毕业生,30% 为外地学生,但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因为外地学生竞争力相对不足。对于外地学生,大专以上、有签约单位的可落户,本科生有学位证就可落户。
(8)宁波。当地经济以民营为主,应届毕业生及其他人才的吸收也以民营企业为主。从行业看,以制造业为主,服装业、进出口贸易较为发达。对机械、电子、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较大,对德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的需求逐年递增。IT 行业中,对网络、计算机系统维护人才有一定需求,本科及以上可先落户后就业,无英语、计算机等要求;两年的择业期内档案管理等完全免费。
2.“长三角”部分知名企业人才需求情况
(1)南京苏宁电器集团。自2003 年开始,苏宁集团面向各大高校(主要是“211”工程高校)招收毕业生(主要是中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对专业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建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管理等。
(2)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引进市场营销(70 ~ 80 人/ 年)、机电一体化、自动化、国贸专业的人才。应聘要求英语必过四级,对社会工作经验丰富、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获得过奖学金等优秀毕业生可优先录取。对大学生要求踏实、能吃苦、稳定、不浮躁。
(3)(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对机电一体化、自动化、国际贸易(要求英语六级)、外语、市场营销有需求。招聘途径通过校园双选、网上招聘。对大学生要求严谨、踏实、务实。看中大学生的工作经验、领导力、执行力等,党员优先考虑。
二、企业及人才市场对近年来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评价
为摸清市场情况,我们对企业招聘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中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包括了“工作态度评价”和“工作能力评价”两个方面。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以下问题:
第一,多数企业普遍看重的是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实践经验,76% 的企业表示不看重学校的名气,22% 的企业表示不看重学历,28% 的表示不看重外语水平(主要是私企),大部分企业认为计算机应该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
第二,大学生的品德也日益为企业所关注,调查中超过半数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三,八成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处较少,需要在岗位上重新学习。
第四,企业普遍认为,大学生需要调整就业心态,提高职业技能,并通过实践更加了解企业。
第五,30% 的企业认为大学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偏高。
第六,企业普遍认为大学生的诚信度需要提高,频繁跳槽已经让许多企业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失去了信心。
三、对学生教育培养和就业工作的启示
1.企业更青睐多方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企业更青睐多方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学校应当逐步改变办学模式,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进步及企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学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心,改革学习制度,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可塑性强的人才。
2.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特别是诚实守信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诚实守信越来越被市场和企业看重,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措施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例如,一些高校给院系就业下较高的指标,院系为完成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就难免存在急于把学生“卖”出去的情况,不断给学生施压,导致学生盲目签约,从而产生较高的流失率,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也给学校声誉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先就业,再择业”要客观全面地去理解,不应该偏颇。
3. 运用网络技术提高就业服务效率、质量和水平要充分发挥就业网站作用,促使学生和单位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和联系,举办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相互交流的网上双选活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并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力争尽快实现与各人才、劳动信息网之间的互联,为在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务。
4. 注重实战内容传授
在目前情况下,特别要注意做好学生就业的心理辅导工作,使他们明白未来的工作艰辛再所难免,从而减少流失率。在就业指导课中,多给学生传授就业“实战”经验和技巧。
5. 组织师生深入企业进行考察
有的人才市场建议,学校应该组织师生深入企业进行考察、调研,了解企业生产运作等最真实的情况,教师可以从中寻找就业指导和教学的具体案例,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企业的文化和对人才的要求。如中山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每年都会组队到一些大中型企业考察,很值得借鉴。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 毕业生 就业
为了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物流人才,我校对2012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一次就业情况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走访企业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53份,收回问卷146份,问卷回收率为95.4%,走访企业15家。调查内容包括就业企业性质、专业对口情况、对母校专业课程设置建议、用人单位意见等等。通过调查,了解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收集毕业生及企业对高职物流教育的反馈信息,为促进物流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高物流专业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一、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以民营企业为主,比例高达 84.8%,其余为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两类企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2.4%和 2.8%。表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为民营企业。毕业生在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就业比例低,是这两类企业的门槛相对较高,只有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都比较好的同学才能够进入。
(二)专业对口率较低。在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中,物流企业只占全部就业单位的16.5%,而且多为私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广州新邦物流、天地华宇、广东德邦公司均有我校毕业生;在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从事仓储、配送等物流工作的比例为10.3%,从事客服、销售、行政的占53%,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不在对口岗位工作,专业对口率低,反映了企业对该专业设置的认可度不高。
(三)工作岗位情况。毕业生主要从事基层操作工作,工作强度大。物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刚毕业的学生多从事装卸搬运等一线工作,毕业生吃苦精神不足,不能适应工作;同时民营物流行业环境差、初级职位的薪酬比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导致学生跳槽转行,根据调查,毕业生一次就业后跳槽率达到40%左右,其中32%更换过 2 次及 2 次以上的工作。
(四)毕业生对学院的反馈信息
本次调查中,我们还从专业的课程设置、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认可度比较高,86%的毕业生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满意度较高,但对实践教学满意度比较低,仅36%。在涉及课程设置时,大部分同学表示有些课程没必要开设,比如物流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国际物流与货运等课程实用性不强,而应该增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第三方物流实训、ERP实训等,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参与实际生产活动,获得更多企业实践经验。
(五)物流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及反馈信息
通过对15家企业进行深入走访,调查得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满意度较高,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经不住一线艰苦岗位锻炼和考验。企业需要的认真负责、吃苦耐劳、踏实能干等品质正是毕业生所缺乏的,同时,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不力,人际关系能力相对欠缺,沟通表达能力、服务意识都需要提高。 第二,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知识和实践脱节,基本技能有待加强,还得重新培养。第三,大部分企业不看重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证书与就业质量没有关联性。
二、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建议
(一)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体现与“知识、技能、素质” 结构相应的课程设置,制定以突出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沟通能力、职业道德、文化礼仪等课程,不断优化“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
(二)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学生技能的培养。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都是以一线岗位操作开始的,企业希望对员工进行短期培训后,员工上岗即能正常熟练地开展工作,所以一定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培养过程中,以基本操作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做事的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一点即通的能力。具体如下:第一,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突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程,在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时数,缩短理论教学时数,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第二,学校要健全专业教学设施,物流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需要相应的设备作为支撑,才能取得好的教学质量。因此要加强物流实训室的建设,配备各种物流设施设备,丰富实践性教学。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
物流专业教师具备本行业的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应每年按计划选送一批专职教师到物流企业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使教师了解企业的真实环境,使用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掌握物流行业的最新动态,通过“真刀真枪”的实际锻炼,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使专职教师真正具有“双师”素质;其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举办培训班、到兄弟院校学习、参加物流行业学术论坛等途径,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结论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晴雨表,而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物流行业是目前国家人才紧缺行业之一,高职教育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更新发展观念,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物流专业人才;为物流产业发展服务,也能提高自身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彤.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基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008-2012届物流专业毕业生的调查[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0).
[2] 李建平. 高职物流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物流科技,2010(5).
论文摘要: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粉巨大就业压力,特别是金触危机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响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的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质出发,系统地分析了街形势下,高校时经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力求从解决市场供求的性矛质方面寻找解决矛质的忍路和办法。
1全国财经类岗位的提供情况和财经类就业市场的情况对比进行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不断增强,上世纪情况来看,高校财经类大学毕业生一直是社会上最的人才之一,需求最热时有的专业需求比例高达40:1,然而,近年来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供求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加人WTO,对高校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统计,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中,开设财经类专业的约500所;从1991年到199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增长不到26%,而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增幅达101.7%.
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整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很明显,目前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数量都出了矛盾,财经类毕业生的数量以每年10%的增幅,人数大量增加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今年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整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十分明显,毕业生中,博士生、硕士生与本专科生比例失衡,财经类毕业生就业难更多地表现为专科生就业难。”据一项不完全统计,全国平均十名高校毕业生中,就有一到两名学财会的。这种发展态势在当前的需求形势下显然是难免导致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形势近几年又有好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和健全,随着我国加人WTO,允许和鼓励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进人我国进行经营,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成为吸收财经类毕业生是主体单位;其次,随着目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财经类大学生不再一直盯着金融机构这一个方向,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而这些企业也迫切的需要懂财经知识的高素质毕业生的加盟,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中小企业也成为吸纳和接受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另一个重要的渠道。
2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
虽然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而财经类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按照就业市场的宏观和微观分析,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几方面。
(1)高校毕业生不能够全部进人就业岗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外部原因,目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造成经济的存量严重不足,不能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岗位,全球失业率在今年达到最大值,企业为了减少生产成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裁员,直接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具体影响,社会外部原因成为制约和束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
(2)是高校内部原因,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常的,为之服务的教育模式转变往往滞后,目前高校的教育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和学生的理论素质已经与企业的要求严重脱节,高校不能提供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也是导致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高校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高校要不断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不断以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不断改进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3)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不仅是存量上存在问题,同时在就业结构上也存在偏差,但是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原因来看,我国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从1998年开始,我国高校采取的市场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不断面向基层就业,积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将结构性矛盾不断改善。同时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许多大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教育层次对毕业生在不同岗位域中的工作机会和起薪有显著的影响。专科教育如何办出特色,如何摆脱“压缩性本科教育”的模式,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压缩大学生理论学习时间,不断加强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将学生培养的方向应对经济形势的转变,这将是未来中国高等专科教育健康、合理发展的关键。
3促进决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全社会都要积极参与就业工作,形成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合力,不断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改善金融企业的用人机制和环境,为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空间,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1)要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目前我省人事、教育、劳动等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在人力、物力等基础上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不断教育、指导毕业生善于识别和选择就业市场,积极组织本校学生参加规范的、社会公益性的就业市场活动。争取劳动、人事部门的合作,联办多种形式的就业市场,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