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儿童身心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17 16:19:08

序论:在您撰写儿童身心健康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儿童身心健康教育

第1篇

父母虽然与孩子相隔两地,但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事实证明,家庭教育有时候比学校教育效果更佳。因此,家长在与子女联系的过程中不要只谈生活,仅仅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身体和学习等情况,并时时关注孩子的情感动态,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疏导,让孩子确实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时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2.学校要努力做好德育工作

(1)树立智育与德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学校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树立智育与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重成绩而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将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德标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教育状态,以此弥补家庭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不足。

(2)重视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教育要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儿童的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校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离开父母的孩子需要亲情的补偿,学校需要通过心理教育手段来弥补留守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和留守儿童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时刻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动态,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情感疏导,帮助他们排解情感上的困难和疑惑,保证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3)开设心理咨询平台,组织各种校内外活动。学校可以开通亲情热线,组建心理咨询室。老师可以经常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此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微机室、活动室等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校园成为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的乐园。

3.各地政府及教育部T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工作,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周边环境,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安全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总之, 首先应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让他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中的不足,克服自卑、疑虑的不良心理。其次要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他们的意志力。最后,要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组合社会力量,创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划分并负起责任,创建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合作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和监护体系中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和素质的发展,改善其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健康的发展,成为一名健全的社会公民。

第2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咸宁市;横沟中学;横沟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721(2012)02-0127-09

一、调查的起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速运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进城务工农民大量增加,有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农民的“工人化”再就业,获得了比农村更多的收入,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但是,在这个大好的发展环境下,广大的农民工身后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亲或单亲长期在外务工而孩子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单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朋友或其他委托人照看,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下的儿童。[1]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少家庭关爱、亲子关系疏远,再加上学校教育资源失衡、教育目标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性格特征,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将对留守儿童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对社会而言也容易形成不稳定因素。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并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出现频率较高话题之一。2004年以来,有关学者和各类工作者,从多视角、多领域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见解和解决途径,甚至从理论高度、法制层面做了有益探索。学校教育和教学是儿童接受教育影响的主要途径,对儿童身心成长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但是,目前少有从课程功能和教学效能方面进行具体实验研究的,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多数显得空洞和类同。

笔者2009年在做课题“鄂南农村音乐教育状况与发展对策”时,开始接触到“留守儿童”现象,通过与受访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交流发现有关留守儿童问题,产生了运用“音乐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功能和教学手段,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思路,申报并获批了《城乡音乐教育现状比较及均衡发展对策研究》这一课题。笔者认为,音乐课堂不仅是学习音乐知识的场所,同时也能成为安抚心灵的“保健中心”。我们把音乐课和音乐课外活动作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通过音乐帮助和引导他们走出心灵的“洼地”,建设“心灵开发区”。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教育中自觉地体现“教书育人”的思想,充分运用音乐的教育功能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引导,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基于以上想法,笔者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学习、心理健康、青春期教育、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问题,对音乐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身心成长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我们对受访学校留守儿童学生做了相关调查。我们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5 份,问卷有效率为92.5% 。从被调查的留守儿童性别和年龄结构来看,在所调查的185名留守儿童中,男童98名,占53% ,女童87名,占47%;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6岁,有60% 的儿童在6岁至12岁之间。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情况来看,97.3% 的留守儿童的监护是祖辈监护型,其中,88.9%的留守儿童监护人由爷爷奶奶承担,8.4%的监护人由外公外婆承担,2.7%的儿童无人监护,即父母双方均外出,儿童独自在家,可能偶尔会得到亲戚或者邻居的照料,但大部分时间是独立生活,属自我监护型。

(一)学习教育方面呈现的问题

1、学习动力不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教育缺乏父母直接有效的引导和监督,30%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一部分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子女的成才期望过低;有10%留守儿童从自己的家长和周围的农村人的身上隐隐看出,学习没有什么用,因而没有学习动力。2、学习成绩不容乐观。40%留守儿童的成绩属于中等偏差,一些孩子因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和孤独感,导致上课注意力分散、听课效率低下,学业成绩不稳定。

(二)心理健康方面呈现的问题

1、缺乏心理支持导致自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在身边的支持,往往心理比较自卑和脆弱,30%孩子性格普遍较为内向。2、缺少关爱容易引起对抗。由于缺少父母关爱,60%学生容易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戒备和敌对的心理。20%留守儿童不愿意与同学或老师交流,逃避各种公共场合和活动,有的留守儿童甚至与监护人发生摩擦而产生隔阂,大约5%左右学生面对老师的管教会说:“我父母都不管,你管干嘛?”对老师的教育有明显的抵触情绪。3、缺位管护导致薄情和任性。在外出务工的背景下,抚育孩子的责任全部转移到祖辈或亲朋好友身上。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了,子女对他们比较陌生,“父母”成了一个概念,导致薄情。因隔代育人或受托育人而产生溺爱宠娇,容易造成儿童任性。还因为祖辈或其他亲友的文化背景与阅历的差异,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思想观念,容易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而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强烈。

(三)青春期教育方面呈现的问题

由于社会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小学四年级到初中毕业成为儿童的青春期发育的最重要阶段,儿童面临着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的不断变化,生理成熟期到来了,而心理却没能同时成熟。80%留守儿童面临青春期的苦恼,由于家庭教育功能缺位,学校的青春期教育薄弱,使得留守儿童在这一阶段往往无所适从。

(四)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呈现的问题

1、道德观念发生偏差。家长长期务工在外,对孩子都产生了强烈的愧疚感。“金钱+物质”就成了他们用来弥补孩子亲情缺失的最直接方式。有些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印象,就是那个经常打电话过问学习成绩,承诺发给奖赏的人。容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人生观,产生“读书无用论”和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2、道德行为出现异常。据受访教师反映,大约有2%留守儿童缺乏起码的自我道德约束,未能建立起对他人的应有尊重,也未意识到其对社会应负的责任。由于长辈的溺爱宠娇,部分学生很不懂得尊重长辈,甚至认为那种疼爱是他们应得的。在道德行为方面, 6% 的留守儿童经常有违纪行为, 1.5%的有打架偷盗行为, 部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旷课逃学。

三、音乐教学活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调查分析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村基础教育近年来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大部分学校还只能做到“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体制上来解决或许还需要一段时期,因此探索非体制机制的解决方式和方法已经迫在眉睫。为了寻求非政策性、非体制性的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可行途径,笔者对咸宁市咸安区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点初期概况及调查问卷统计

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是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直属的农村重点学校,是咸安区留守儿童教育实验点。初中有22个班级,仅有1名专职音乐教师,另有3名兼职音乐教师。小学26个班,有1名专职音乐教师,4名兼职音乐教师,有1台电子琴,还有一些洋鼓洋号,用于大型活动。从该校课程表上看,每班每周安排有1节音乐课,但能否真正上音乐很难说。我们访问了该镇横沟小学校长陈清河①,他说,目前农村学校普遍缺乏音教设备和艺术类师资,教学供需比较紧张,“普九”时配备了一些器材,现在不是旧了就是坏了,艺术教师基本到不了农村。音乐教师吕志远②表示很想多开展一些音乐活动以满足孩子们热爱音乐、快乐学习的心愿,但心有余,力不足。以上状况与拙文《论音乐教育中的公平问题——以鄂南地区部分中小学为例》[2]的调研分析是一致的。

2010年6月在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我们向四个年级(四年级、五年级、七年级、八年级)发放了问卷,在每个年级中抽取了2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80份问卷,收回80份,作废卷0份。通过数据统计,主要结果如下:

在问及留守儿童们是否能够承受挫折的时候,15%选择了“不能”,59%选择了“有时”,28%选择了“完全可以”。

在问“你遇到困难或苦恼时,首先会想到谁?”中,有10 %选择了老师;27%选择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23 %选择了同学;32%选择了父母。

在问“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中,36 %选择“读书升学”,27 %选择“有好老师、好成绩”,还有36%选择“和父母在一起快乐生活”。

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中看出,被调查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比较坦诚,不同程度的存在自卑、孤独、内向、说谎等心理问题,与老师平常掌握的情况总体相符;统计数据同时也显示留守儿童普遍都热爱音乐,喜欢音乐课,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这是我们感到欣慰的。被调查的学生大多数喜欢并信任音乐老师,使我们深感音乐教育者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二)实验概况

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均设立了“留守儿童教育办”,已经在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在音乐教学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两校的“留守儿童教育办”有名有实,校长亲自任主任,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几位音乐老师都是留守儿童教育办的成员,由此可见该校的留守儿童教育有自己的特色。调研中我们与横沟小学校长陈清河、音乐教师吕志远,横沟中学音乐教师黄蓉③、酒方方④等进行了几次座谈,了解到该校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强调成绩,心理压力较大;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群体意识、合作意识较差;对他人防备怀疑,缺乏安全感等等。在该校的调查结果没有超出我所参阅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的分析,只是各项目的具体数据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证了我国大多数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也为提高本文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指导性奠定了实证基础。下面是音乐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活动的实验。

实验一:

形式:合唱队

年级:小学各年级

指导教师:吕志远

训练时间:每周二、四下午课外活动

训练内容:1、完成当天语、数作业,吕老师代替家长检查;2、合唱歌曲

吕志远老师经验总结:留守儿童不愿主动跟老师交流,但通过合唱队这个集体活动,对音乐老师有些亲善感。因为音乐老师给他们的是轻松愉快而不是学业和管教的压力。这些留守儿童在心中对她不设防,比较听她的话,也向她说一些内心的想法。因此,作为音乐老师她不但没有副科老师的自卑,相反更多感受到的是学生的信任和教育者的责任。根据她的经验,低年级的孩子们比较喜欢描写家庭温馨、色彩温暖的歌曲;五、六年级的孩子的感情开始复杂起来,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和调节。在日常教学中,吕老师针对不同年级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备课,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侧重留守儿童,增加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调减不适合农村学生和留守儿童的教材内容,效果很好。

实验二:

形式:星星乐队

年级:初中各年级

指导教师:黄蓉

训练时间:每周二、四下午课外活动

训练内容:歌曲、小乐曲。(乐器:古筝、二胡、笛子、葫芦丝等)

黄蓉老师经验总结: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积极有效的,留守儿童通过音乐课和参加乐队学习使一些性格内向、不遵守纪律但是又期待关注和表现自我的男生变得积极自信;使一些胆小内向的女生变得活泼可爱。有一部分男生课堂上经常捣乱不安分,原以为他们是故意影响课堂纪律,对此进行过严厉批评。后来通过观察交流发现,他们的“故意”源自他们渴望表现、渴望周围的人去认可他们,以至用“捣乱”来证明他们的存在,吸引老师和同学的“眼球”。把握这一心理特点,运用“动态生成”教学思想,在音乐活动中,表演乐器独奏,大胆的让他们有序有度地表现。针对部分女生胆小自卑,回答问题时声音只有自己能听见的情况,鼓励她们放开嗓门歌唱,对她们好的表现和进步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既全面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信心,既发挥了个性特征,有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实验三:

形式:留守儿童活动小组

年级:初中各年级

指导教师:酒方方

活动时间:每周五下午课外活动

活动内容:唱歌比赛、野外郊游、音乐游戏、主题演讲等。

酒方方老师经验总结:作为音乐教师,身兼数职,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还要负责“留守儿童教育办”工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就是——音乐,把教学与教育融合为一体。近年来,该校以音乐活动为基本载体,积极开展学生社团和第二课堂,通过唱歌比赛、主题演讲,让留守儿童从学习中增强自信;通过野外郊游、音乐游戏让留守儿童从愉快中学会合作与信任。第二课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收到积极效果,这充分说明音乐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有积极作用的。

经过一年的音乐教育活动实验,我们在2011年6月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表一、表二)。从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一年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同样的对象、同样的问卷,调查结果却有了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感减弱,孤独、自卑、无助的心理状态好转,恐惧感基本消除,学生心态整体呈现阳光。

四、用音乐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几点经验

笔者认为音乐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特别是身心健康是有积极的影响和教育作用的。根据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音乐教育的功能,可以总结为五个基本作法:

(一)充分运用教材,寓情感教育于音乐之中

音乐教育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的主要途径,音乐教育中培养的情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他可以使人的思想达到最高境界。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缺人照应、行为缺人管教、学习缺人辅导、感情缺人安抚”的“四缺”状态,一些留守儿童产生了“被抛弃感”,导致他们以稚嫩或扭曲的心灵去面对社会。音乐教师可以在歌曲的教学中,利用富有感情的歌词和旋律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引导他们爱父母、爱家乡、爱老师、爱同学,培养他们健康阳光的心态。例如:八年级欣赏课《回家》,教学中通过乐曲分析和情景再现,告诉学生“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再如七年级歌曲《在我们生日的时候》、九年级歌曲《儿行千里》,学生们学习时首先会想到父母。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教育引导,可以拉近留守儿童和父母的心灵距离,教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爱。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主题组织教学,如《外婆的澎湖湾》、《父亲》、《母亲》,对中小学生的亲情教育非常合适。结合各地区风土人情、文化背景,选唱或欣赏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民调补充到教材中,培养乡情。如《乡间的小路》、《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热恋的故乡》;再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咸宁“名歌”《江南桂花香》、《温泉河》。选唱教材中的《校园的早晨》、《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相逢是首歌》、《幸福快车》,可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老师和同学间的友爱情感。

实践证明,经常向留守儿童教唱一些积极向上、充满亲情的歌曲,能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和亲情,用感情来点燃信心和希望的火炬,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发挥美育教化功能,在音乐中引导学生立德弘志

根据新课标要求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教科书,在不同的年龄段安排了一些具有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的音乐材料。比如,爱国题材的《歌唱祖国》、《一个妈妈的女儿》、《我是中国人》、《让我们荡起双桨》;励志题材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红梅赞》、《我怎样长大》;树立理想题材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的未来不是梦》。在教唱这些歌曲的时候,要重点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相关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合理组织教学游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信任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论述教育的四大支柱时,特别强调“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认为“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善于建设一个优秀的集体,而优秀集体的显著特征恰恰就是成员之间能融洽相处,善于与人合作。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和教育价值,音乐课中的群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最佳领域。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中适当设置一些教学游戏,让学生们通过互助合作去完成,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和相互信任的意识,[3]找回自信。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结合音乐教材设计教学游戏,以同桌、同组或其他组织形式开展活动。在音乐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加强交往,体验互助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增强自信,发展互信,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如在音乐欣赏课《渔舟唱晚》教学中,通过分析与聆听音乐让学生发挥音乐想像力,根据自己对音乐不同的理解,利用小组分角色的方法和不同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器乐小组:碰铃代表水声,三角铁代表水波中透明、柔和的月色,笛子代表宁静与安详,利用器乐重奏的形式表现了乐曲中“明月当空、渔舟泊岸”的意境。小品组:一家四口出海打渔,孩子撒网,父母划船,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及动作来表现乐曲中满怀喜悦、渔歌飞扬的画面。舞蹈小组表现“夕阳西下、渔舟晚归”。还有诗歌朗诵小组、图画展示小组、歌咏小组等,要求学生表演大胆,思维开阔,充满情趣。一堂看似枯燥单调的音乐欣赏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音乐的美,锻炼了学生音乐表现的才能,而且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以加强。

(四)开拓音乐教育资源和空间,助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老师,而且其中不少是音乐老师,这充分体现音乐的力量。据中小学老师的教育经验,中小学4-9年级阶段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和疑惑是青春期生理和情感问题。在留守儿童教育,特别是女生的青春期教育问题上,女性班主任和音乐老师功不可没。青春期教育问题本不是音乐老师的职责,也不是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协同教育” 是音乐老师的“课外作业”。音乐老师是学校最好、“最廉价”的“教育资源”,它的开发利用,不仅延伸了音乐课堂时间和空间,而且构建了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平台。在实验点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喊“老师姐姐”、“老师妈妈”,让我深受感动。这正是音乐的魅力和音乐教师价值的体现。因此,我认为音乐课没有“上下课”,音乐老师没有“上下班”,完全可以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显身手。

(五)加强音乐实践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集体意识和成就感

艺术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集体意识和成就感的重要途径和平台。[4]从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的调研来看,虽然这两所学校是农村学校,但是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并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横沟小学比较重视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设计和组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取得了预期教育效果。学校还把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每年举办“艺术节”或参加市区“学生艺术节”活动,年年都举行全校“文艺汇演”。每逢大型活动,学校邀请镇村和教育办干部、学生们邀请家长、亲戚朋友观看表演。从该校校长的介绍中,我真切感受到农村中小学在素质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我认为农村中小学应该重视合唱队、小乐队和文艺汇演等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既是素质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公平的需要。它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活动本身的艺术性或场面效果,而是它的教育性和爱的传递与辐射!

五、结 论

留守儿童问题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通过对受访学校实验的调查,针对儿童心理状况有关指标制作了实验前后效果对比示意图(图1)。

从调查实验中看到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希望,摸索到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和教学思路、方法,从微观层面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通过实验调查,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我们不能期待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完善,从宏观上去彻底解决。但是完全可以从微观层面有所作为。即使有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环境,也需要广大教育和社会工作者端正教育思想,从点滴做起,在细节中具体落实。2、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是儿童接受系统和正规教育的主阵地与主要途径,是实施“教书育人”的平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列入教学和教育目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督学机构应该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纳入教育评价或考核范畴。3、音乐教育对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教育、引导、锻炼功能,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如果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系统设计,由各科教师分工实施,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会更健康。4、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背景差别很大,留守儿童家庭条件也不尽相同,我们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因地制宜、以校为主、以人为本,在教育思想和具体教学措施制定上应体现科学性、灵活性、可持续性。

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实施影响还属于探索阶段,笔者期待通过本文,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中,为改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说明: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鄂南农村音乐教育状况与发展对策”(项目批准号:2011jyte145)。

附件: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音乐问题的调查问卷

1.你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吗?

A. 会 B.有时 C.不会

2.你会常常感到孤独吗?

A. 会 B.有时 C.不会

3.你现在由谁看护?

A.爷爷奶奶 B.外公外婆 C.亲戚或父母的朋友

4.你平时会做家务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5.你会因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觉得自卑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6.你平时容易发怒急躁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7.你能够承受挫折吗?

A.不能 B.有时 C.完全可以

8.你会莫名的情绪低落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9.你常常感到恐惧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10.你会说谎吗?

A.常常 B.偶尔 C.不会

11.你会经常感到无助吗?

A.常常 B.偶尔 C.不会

12.你遇到困难或苦恼时,首先会想到谁?

A.父母 B.老师 C.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D.同学 E.听音乐

13.你喜欢音乐课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4.你平常喜欢唱歌和听音乐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5.你觉得音乐课能够给你带来快乐吗?

A.能 B.不能 C.没感觉

16.你喜欢你的音乐老师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7.你一般会在什么时候唱歌和听音乐?

A.思念的时候 B.快乐的时候 C.空闲的时候 D.随便 E.其他

18.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A.读书升学 B.有好老师、好成绩 C.和父母在一起快乐生活

注释:

①陈清河,男,46岁,小教高级,咸宁学院87届毕业,历任3所农村学校教师,先后担任过两所小学校长12年,获得多项省市级荣誉。

②吕志远,女,28岁,咸宁学院音乐系2006届毕业,从事小学音乐教学5年。

③黄蓉,女,25岁,咸宁学院音乐系2008届毕业,从事中学音乐教学3年。

④酒方方,女,25岁,咸宁学院音乐系2008届毕业,从事中学音乐教学3年,横沟中学团总支、学生会指导教师,湖北省优秀支教生。

[参 考 文 献]

[1]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102-103.

第3篇

目前农村中小学每周都开设有2节体育课,但是体育课程普遍不被学校重视,被调换和被占用的情况很普遍;农村学校的专任体育教师紧缺,很多学校都是由其他任课教师中体育专业稍微好一点的来担任,仅有的专业体育教师也存在着体育知识和技能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风不够严谨,存在放羊教学的情况;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比较陈旧和缺乏,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体育课外活动和比赛开展情况不容乐观,仅有的开设了课外体育活动课的学校也只是有体育教师负责注意学生在自由活动时的安全问题,并没有给学生指导课外锻炼和提高。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无法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享受到父母的有效引导和帮助,也缺少父母的情感呵护容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甚至有一些会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通过与留守儿童以及农村学校教师的沟通与访谈将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自卑自责型

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在家庭或者在学校都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父母陪自己逛街,也没有父母陪自己打闹嬉戏,没有父母陪自己开家长会或者给自己辅导家庭作业,当看着周围的同学都有父母在身边的陪伴时难免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幸福因而产生自卑情绪。在日常生活中犯错或者在学习上的问题他们感觉会辜负了父母辛苦在外打工的期望,产生深深的自责。

2、性格孤僻、胆小型

长时间的与父母分离,缺少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内心容易产生孤独冷淡,比较孤僻。当犯错误后没有父母正确的沟通与指导,会产生抵触情绪,有些事情就不敢去做,怕会再犯错误,从而形成了孤僻胆小的性格。在课堂上表现为不敢老师讲话,上课不敢积极发言,在生活上就表现为不敢和新认识的朋友交流。

3、缺乏倾诉和发泄,暴力型

大部分留守儿童都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脾气,但是也有一部分控制不足,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没有依靠,缺乏处理对自己不利事件的能力,临时监护人普遍只关心孩子学习方面,对德育的关注比较少,特别是留守儿童在受委屈、苦闷、烦恼时的关注度不够,平时可能会搞点小破坏来发泄一下,如果这个时期不能及时制止并加以有效沟通,长此以往会导致暴躁和攻击性的性格或者暴力倾向。

三、体育教学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运动本身的促进作用

体育运动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农村留守儿童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可以使留守儿童在体质发育方面得到提高。另外在体育运动的联系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和灵敏程度,可以明显提高身体感知力的准确性,还可以提高大脑的发育和智力发展。

2、体育教学过程的促进作用

(1)增强正面竞争意识。竞赛是体育运动最为重要的特点,留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具有叛逆和争强好胜的特点,通过体育教学中的运动竞赛、体育测试与评分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运动竞赛或者测试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比赛和测试规则来进行,要保证公正公平的竞赛,违反规则的或者说反面的竞争都不会取得成绩和比赛的胜利。这些因素都增强了留守儿童的正面竞争意识。

(2)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的过程中都需要团队合作能力的体现。例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团队项目,需要有大家集体来参与,要想获得比赛的胜利必须要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必须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通力合作。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性格比较胆小孤僻,不易与人交流,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圈子很小,多数时间都是自己在家玩或者和自己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玩,与人交流很少,更谈不上团队合作。体育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习体育项目的过程可以改善学生的孤僻不与人交流的缺点,在学习和练习中学会沟通,学会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提高。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练习者必须是在有简单到复杂在一定的规则中完成一系类的技术动作,在动作的初学阶段、动作的稳定阶段以及动作的提高阶段都需要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障碍,在高强度和高难度的运动训练中尤其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中有自责和自卑心理,他们害怕失败,一旦遇到困难或者失败就容易产生自责,抵抗挫折的能力不强。在练习提高的过程中虽然说有失败,但是有体育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纠正,有周围的同学一起经历失败一起学习提高,这样的磨练对于处在生理和心理都处在发育期的留守儿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够磨练意志,才能够培养留守儿童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

(4)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个体在生存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的主要对象是家中的亲人、学校老师、关系好的玩伴。体育教学是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可以促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充分,更加自然,还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社交经验,有利于消除人际交流造成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同时,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纪律的学校体育课教学,可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提高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平等的规则中学会纪律约束,提高自控力;在共同的目标中学会调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和相互督促。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目前农村中小学所开设的体育课程普遍不被学校重视,被调换和被占用的情况很普遍;农村学校的专任体育教师紧缺,很多学校都是由其他任课教师中体育专业稍微好一点的来担任,仅有的专业体育教师也存在着体育知识和技能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风不够严谨,存在放羊教学的情况;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比较陈旧和缺乏,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体育课外活动和比赛开展情况不容乐观,仅有的开设了课外体育活动课的学校也只是有体育教师负责注意学生在自由活动时的安全问题,并没有给学生指导课外锻炼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快速发展时期,由于与父母亲情的缺失,缺少父母的精心呵护,极易产生认识关和价值观的偏离,引起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身体健康问题;学校体育教学不但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正面竞争意识、人际交往能力。

2、建议

第4篇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059-01

一棵小树的成长,离不开阳光和雨露,离不开土壤和养料,离不开精心呵护与无限关怀。教育学者叶一舵曾说过:“随着我国社会文化要求的不断进步,家长和人们更多得会密切关注着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引导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一件事。”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知教师作为爱的传播者,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人格,不仅仅是某一学科、某一位教师的任务,它需要每一位教师、每科教育将它容纳进去,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

“在信息时代迅疾变幻的灿烂图景中,当代艺术教育要坚持在科技与人文这两道思想护堤的引导下发展。一方面积极利用当代科技给艺术带来的观念与创作材料上的多种可能性,在视觉文化的创造上体现时代的新质;另一方面要强调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和内涵,突破传统艺术教育过分注重技艺化的不足,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全面素质,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更有利的发展。”(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它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濡染的,而不是外显的、刻意的。因此,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应更多地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应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步性,应注重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即目标设定不宜过于呆板。

那么,怎样在学校教学中体现健康的心理教育机制,并让学生感受爱的艺术殿堂呢?

一、通过课堂和课外艺术活动,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完善人格

小学生处于未成熟的生长发育阶段,这个阶段具有发展、扩充和成熟等特点。它需要外界教育以及自身教育不断地完善,达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塑造完善的人格。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可以通过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通过自我的体验―领悟―实践,去不断地开发潜能,达到自我的完善与发展。考虑到同学间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我在课堂教学中就时常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常让他们在课前找好小伙伴,有时也会帮他们搭配组员,课后让他们写心得体会,从他们的只字片语中去了解他们的感受与真实想法,创设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气氛,来充分开发集体的教育资源,再加上课后及时反馈,可以更快、更好得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二、了解艺术和优秀作品,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在小学中、高段的教学中有很多课程的学习让孩子觉得有些枯燥乏味,学生也不乐意一味听教师讲解,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就不是很理想,于是我就思考是否可以换一种教学方法,简单地配上诗或者讲故事、音乐、舞蹈等手段让原本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我就上过这样一堂课,内容是《白毛女》中的《北风吹》选段,一开始,学生只是边听边兴致不高,不是很能理解我讲解之意,为了让班级的课堂气氛好点,我只能以试探的口吻说:你们想不想听听这个故事有一首歌曲?没想到,话一出口,学生马上有了热烈地响应,一个个马上坐直了腰板,张着大眼睛听我讲《白毛女》的故事配合着这段音乐。整堂课下来,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学生对此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让他们自己收集戏曲资料,小组讨论。看到他们这么热情地学习,我感到很高兴。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作品,通过欣赏、感受和表演优秀的艺术作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有效途径。

三、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主要决定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只有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才能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

相信我们的教师都有同感,学生对教科书中的歌曲跑调离奇,却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而且还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在这里并不是评论流行乐曲的褒贬,但是我们的孩子们如此疯狂地迷恋,我深感不妥。前段时间,校内外特别流行街舞,我就琢磨,与其让学生一味模仿,不如就大胆地让他们在课堂上正视它,了解它。于是,我设计了《感受HIP―HOP音乐》这节综合课在五年级进行试上。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感受,体验街舞音乐、舞蹈特点及其相关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街舞的内涵,以及对世界音乐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本堂课受到良好的效果,使我受益非浅。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等。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存在“渗透死板”的问题。如我们在各种“公开课”中最常见到的一幕,往往是教师在该节课结束前集中渗透几分钟,或者让学生在稿纸上写心得给听课者看。显然,这样的渗透方式“痕迹”太重,过于呆板,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作为引导人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艺术成长环境。

四、发展学生潜能,展示个性,培养创造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强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意识,是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高尚的艺术趣味,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智力的素质教育。

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教材;激发兴趣

由于每个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心理健康程度也有所差别,儿童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学校的教育和引导至关重要,小学数学是小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老师应抓住这一优势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

一、注意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不同于语文教材在心理教学内容上的直观,但是数学教材中也蕴含着大量的心理教学内容,作为老师应该注意挖掘这些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平时的教学课堂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渗透。数学课程主要培养的是学生认真、仔细和良好的耐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计算的方式,找出结果,发现结论,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情状态下快乐的学习,思维更加敏捷,思路更加开阔,对学习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使学生能够完全放松下自己紧张的心情,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自主学习,自由探索。使学生不在被动的去接受老师传输的知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寻找问题和解决答案,使学习的过程由被动变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内,既学习了知识同样也掌握了技能。使学生拥有一个快乐的学习体验。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既是教学对象更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校应该更加注重教授学生学习的方式而不是只注重教学生学习的内容。所以,成功的教学模式首先应注意的不是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是否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积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学以致用,将学习的内容运用到生活当中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验到学习的目的和乐趣。小学时期学生对于新奇事物比较感兴趣,也更容易接受。但是小学的数学教材相对比较抽象,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化抽象为具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的讲解出来,并让学生参与其中,自己动手寻求解题思路。在这样的互动环节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主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习过的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有目的的指引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心理健康程度。

三、角色互换培养学生尊师重教

数学课程的解题思路比较复杂,老师可以在数学课上请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教授别人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对解题思路的印象。更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体验老师的艰辛付出,更加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多鼓励学生,激励学生自主奋发,努力向上的W习热情。对于学习情况不是很好的学生也应积极的鼓励和引导,相信学生,给予更多的信心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例如:当学生能够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时,老师应该对其进行鼓舞,并给予肯定。但是当学生没有解题思路,不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时,老师应该多做鼓励,给予学生信心。

四、渗透人格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开阔自己的思维,将思维完全发散出去,所以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授学生数学数学课的时候可以将有成就的数学家的故事和和数学有关的史记讲给学生听。使学生培养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热情。

例如:求桥拱半径时,可以讲关于赵州桥的故事,介绍一些日军侵华时的历史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授学生无理数的时候可以介绍一下祖冲之的先进事迹,全面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样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将心理教育问题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成为高学历、高素质、高智商、高情商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不断的努力。

心理教育问题不是老师在课堂上简单讲解学生就能完全领悟的问题,是需要老师细致入微的不断渗透。也不是凭借一个老师就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是需要每一老师都能以身作则,不断的努力奋斗的。课堂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做人、做事的大课堂。所以,儿童心理教育不仅在于数学课上,各科的教学内容都应该紧紧围绕以培养儿童健康心理为核心,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目标和重点任务。学科之间互相渗透,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摘 要:学前体育教育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智力,更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但是学前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学前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学前体育教学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学前;体育教育;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14-02

1 前言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学前体育教育,但是到目前为止,学前体育教育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包括缺乏学雄厚的学前体育教育师资力量,缺乏齐全的器材和宽敞的活动场地,而且学前体育教育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此外人们对学前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包括幼儿园教师及家长,导致了学前体育教育难以发挥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一定要加强教师和家长的学前体育教育意识,并强化学前体育教育的实施力度,确保儿童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1].

2 学前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学前体育教育师资力量

很多幼儿园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而是由班主任或者保健老师兼任,这些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体育教育没有深入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体育运动和游戏,这些运动及游戏不仅单调无聊而且没有任何成效,学前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没有体现出来.即使幼儿园里有专门的体育老师,这些老师有一定的学历,但同样没有专业的体育教育知识,大多都是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大大降低了学前体育教育的质量.

2.2 幼儿园缺乏齐全的器材和宽敞的活动场地

一方面,一些幼儿园因为缺乏资金投入,因而导致体育器材不齐全或者质量达标,一些幼儿园甚至没有体育场地或者场地较小.学前体育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齐全的体育设备和广阔的体育场地,只有确保了场地和器材,才有有效展开体育教育.由于资金问题,很多幼儿园难以购置齐全的体育器材和扩建体育场地,更谈不上器材设备的维护.另一方面,有些幼儿园虽然有足够的经费,但是却没有在体育教育方面加大投入,而是将投入方向转向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体育教育得不到重视,因此大大降低了学前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有些幼儿园的器材设备和活动场地没有达到标准,主要是没有从儿童的角度思考.例如,有些体育场地没有覆盖塑胶或者草地,而是以坚硬的水泥地面为主,导致儿童在体育活动中容易受伤.很多幼儿园的活动场地都是室外为主,一旦下雨或其他恶劣天气就不能进行体育教育,大大缩减了体育教育的时间.此外,部分幼儿园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导致原来的活动场地和器材难以满足较多数量的儿童的需求,而且儿童人数越多,管理的难度越大,出现危险的概率越大,为了方便及暗管管理,幼儿园管理者往往将体育教育时间减少.此外,一些幼儿园的器材比较老旧,而且形式单一,这些体育器材难以满足儿童的需要,教师也很难实施教学计划.

2.3 学前体育教育缺乏规范的管理

我国的幼儿园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就有较规范且科学的体育教学管理,但是公办幼儿园的数量较少.而民办幼儿园虽然数量多,但是对学前体育教学缺乏规范的管理,不利于学前体育教育的发展.此外,有些幼儿园的管理者没有重视体育教学的规范管理,而将重点放在对外的宣传活动,没有将体育活动贯彻落实,只有在大型的活动上才会有相关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因而体育教学得不到落实,不利于学前体育教育的发展.很多家长重视更多的是儿童的艺术特长、英语能力、智力的培养,忽视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而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将部分体育时间用在艺术特长、英语能力、智力的培养上,大大缩短了体育活动的时间,导致幼儿身心不能协调成长[2].

3 学前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大力培养体育教育师资力量

幼儿园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人格品质,还要有专业的体育教育知识,如果同时拥有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那就更好了.面对幼儿园缺乏优秀的体育教师团队的现象,需对幼儿园体育教师进行大力培训,首先幼儿园要先建立并完善教师培养制度,教师在培训之前不允许参加体育教学.经过培训之后,鼓励教师研究出适合幼儿发展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这不仅利于教师提高积极性及提升业务知识,而且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此外,幼儿园之间可以经常沟通交流,教师可以学习其他幼儿园教师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幼儿园体育教师要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积极研究科学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研究成果,将专业化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另外,政府和教育部也要借鉴国外的学前体育成功的经验对幼儿园体育教育进行指导,并加大力度投入教育经费,大力支持幼儿园教师的培养[3].

3.2 加强器材购置和体育场地建设力度

鉴于学前体育教育的积极影响,教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发展,尤其要加强器材购置和体育场地建设的力度,从而将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同时给予幼儿园体育教育专项经费,确保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另外,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经费,包括社会团体、社会资金、个人捐助、企事业单位等,以达到建设体育设施设备的目的.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同时又能将孩子的创造性和能动发挥出来,教师需积极研究科学合理的游戏活动,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世界,又能达到获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孩子是身心健康成长.对于幼儿园的体育器材要实行监督管理,确保体育器材符合质量要求,而且环保和规范.在器材选购方面,幼儿园可以由政府统一购置,并且要定期检查和维护这些体育器材,确保儿童能够安全使用.

3.3 强化幼儿园体育教育规范管理力度

要想幼儿园的管理规范化,使幼儿园顺利展开,首先要完善幼儿园的各项制度,特别是体育教育制度.其次要结合地方特色和儿童实际情况,设计一套符合孩子成长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锻炼的时间,以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此外,教育部门要强化指导及监督学前体育教育的工作,通过专业的指导,将学前体育教学的质量提高,例如教研员要定期到幼儿园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善意见,将教师的教育水平提高.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展开网上研究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体育教学活动完善,使学前体育教育能够科学操作、规范管理.另外,对于幼儿园体育教学的评价尤为重要,因此幼儿园一定要制定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公正且公开的评估,最终综合评价幼儿园的教学水平[4].

4 学前体育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意义

4.1 学前体育教育利于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

体育活动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形式,教师通过指导儿童,引导儿童参加不同的体育项目,在参加这些运动项目的过程中,儿童能够对外界的物体有所感应,经过大脑神经系统的思考判断后,迅速做出反应.当然,教师给予幼儿参加的活动一定要科学合理,否则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儿童通过参加这些体育运动,久而久之,儿童对外界的知觉和感觉能力会有所提升,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判断速度和反应能力,儿童会变得更灵活及敏锐.因此,学前体育教育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及记忆力,大大提升了幼儿的认知能力.同时参加体育活动,又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因而学前体育教育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5].

4.2 学前体育教育利于培养幼儿的智力

研究表明,多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开发儿童大脑的潜力及培养儿童的智力.幼儿的智力发展与大脑神经发育有很大的联系,具有良好机能状态的大脑,对于智力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当儿童进行体育运动时,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并完成一系列动作,肌肉神经活动将反馈信息传至大脑,从而提高了大脑的平衡性、灵活性,以及培养了大脑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大脑的各项功能.另一方面,不同的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技术动作,儿童要想完成这些技术性动作,就必须在教师的示范中认真观察及思考,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思考能力和想象力,这些能力都的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了这些能力也就提高了智力.所以在学前体育教育中,教师要时刻记住培养儿童的这些能力,使儿童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

4.3 学前体育教育利于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信息化社会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尤其在儿童当中.培养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团队合作.在体育活动中,有些活动的完成需要与他人的团结协作,例如接力赛,儿童在接力的过程中明白,一个人的再努力,跑的再快,不与团队中其他成员合作也没办法获得成功,因而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些团队合作的体育活动中,逐步的培养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6].此外,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与其他人交流,因此学前体育教育给了儿童一个与人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儿童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既收获了快乐,又培养了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心理素质,对于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商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

5 结束语

学前体育教育培养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认知能力及智力发展,使孩子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因而学前教育对孩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家长、幼儿教师以及教育部门一定要重视学前体育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大力培养体育教育师资力量,还要加强器材购置和体育场地建设力度,最后还要强化幼儿园体育教育规范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1〕陈娜娜,韦宏浩.学前体育教育问题初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09):528-529.

〔2〕解毅飞.试论学前体育的特点、年龄分期、内容和分类[J].浙江体育科学,2011,9(02):523-524.

〔3〕孟云萍.太原市幼儿园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0,4(20):321-322.

〔4〕董静,郭敏.学前儿童体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2):734-735.

第7篇

一、舞蹈教育有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发展

舞蹈教育促进儿童生理机能的发展。儿童在接受舞蹈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对体态进行一定的塑造、培养,还可以促进身体健康的发展。舞蹈可以保障儿童的体育锻炼,以及可以适当的调整儿童的营养结构,提高了儿童的身高机制,为儿童的身体素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比如,适当的舞蹈训练有助于儿童骨骼、肌肉和肌腱的发展,可以通过舞蹈的训练矫正儿童的不良体态,也可以增强儿童的体制。

二、舞蹈教育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舞蹈教育对儿童的性格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舞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也会对儿童的性格培养产生一定的作用。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影响他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以及影响他的行为方式取决于他看待问题的方式。而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他所生活的环境。外界因素对他施加的影响发展而来的。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对自己努力的肯定,形成自我效能感,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

比如,在各个团体货单中敢于在人前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优势。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为人处事,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创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氛围,对儿童学习的帮很大。

(二)舞蹈教育可以提升儿童的意志力发展

在舞蹈教育的环境中,舞蹈的持久性和磨练性可以不断地加强锻炼儿童的毅力,培养儿童的独立意志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舞蹈教育它是一个持久的训练过程,如果过程中半途而废,想要再重新开始,便是一个艰苦的训练过程,甚至比重新开始还要难上加难。而舞蹈的训练环境可以恰恰可以提供一个外部的鼓励优势的场所。

通过实际的调查也可以证明,经常参加舞蹈训练的儿童,在其他项目的活动中,他的独立性和毅力,受挫能力,都比其他同学要表现的好一些。

(三)舞蹈教育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舞蹈的训练中,不只有动作的技巧和规范性,它还具有音乐细胞的熏陶。在儿童努力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他要一直的集中注意力识记节奏和动作的配合,甚至还有动作和队形的变换。他不但有效的提高了儿童的记忆力,并且也锻炼的儿童的注意力。

比如:在舞蹈的训练过程中,我们也会时常的对动作进行修改,这就需要儿童一定的创造能力和思维的发散。并且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他们的想象出来的东西往往让人焕然一新,想法奇特。并且可以让他们体会在舞蹈中的自由性和开拓性,对他们的智力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四)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

舞蹈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它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美”,身形美、寓意美以及表达的情感美等。在舞蹈的训练过程中,儿童能够逐渐意识到动作的规范性和舞蹈带来的美感。在舞蹈的过程中,开始着重追求美的意识,能够使自己的形态和动作表情都得了发展,动作的协调性一致。当和没有参加舞蹈训练的同龄儿童相比,他们都对美的定义和要求远远的高出了他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和培养对他们的长远发展和判断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差异性,对待不同特点的儿童才用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及时的了解儿童的强项和弱项,采用科学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其加以训练,提高教的效果,并且对学生的身体损害程度降到最低。在孩子训练的过程中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练好舞蹈的基本功。

此外,儿童在进行舞蹈教育的训练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对待孩子练舞额态度也是训练孩子舞蹈的关键性因素。家长的支持有助于孩子对训练的积极性,并且也为孩子的兴趣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也影响孩子的舞蹈发展,老师的教学水平,方法和手段都应当按照儿童的发展规律进行设计。并且在教的过程中贯穿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舞蹈教学顺利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