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简述网络营销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1-15 15:12:30

序论:在您撰写简述网络营销的影响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简述网络营销的影响

第1篇

一、小学图书馆共建共享中网络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图书馆的管理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具备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的图书馆管理员十分匮乏,大部分的管理员对于先进的网络技术根本不熟悉,严重影响了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共建共享中的应用。农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覆盖不是很广,因此管理员对自动化、网络化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认识的不够全面,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对于共建共享概念的理解也含糊不清。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应用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因此需要具备较高综合能力的图书馆管理员才能达到标准和要求。作为图书馆管理员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才能掌握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文献资源能够更好地实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对于共建共享工程的核心技术掌握得不够全面,在网络平台的使用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无法及时进行解决,严重影响共建共享平台的使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改进以及发展共建共享的网络平台,如果缺乏专业的网络技术研发队伍,就会提高共建共享工程的成本。除此之外,图书馆共建共存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完善基础的网络设施,对于农村图书馆共建共享工程的实施来说,还存在管理、网络安全隐患等方面的问题。

二、促进小学图书馆共建共享工程网络技术应用的策略

1.提高小学图书馆管理员的网络素质小学图书馆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关乎图书馆网络技术应用的质量,直接影响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具备高素质的图书管理员可是说是小学图书馆的有形资产,对于农村小学图书馆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络平台构建过程中,图书馆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将决定共建共享工程建设的成败。不仅需要图书馆管理员具备基础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还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积极地参与共建共享工程的设计和制作,充分利用共建共享平台的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应该建立具有专业技术水平并且高素质的团队,加快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网络化的进程。图书馆强化管理员网络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提供平台进行网络技术相关的活动,使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提高自身的网络技能,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2.强化共建共享工程研发和建设的力度农村大部分的小学图书馆都没有实施共建共享网络平台,增加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数量,并且不断强化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功能。强化小学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交流,增加共建共享工程的经济投入,建立专业的网络技术人才队伍,提高共建共享工程网络技术研发的力度。考虑到农村经济水平和技术研发水平有限,小学图书馆还应该强化和专业性强的网络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加快网络平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目标的实现,使小学图书馆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优质的信息资源。

3.加强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宣传与推广结合农村小学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想要获得大量的用户实现共建共享工程的价值,需要加强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宣传与推广。目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渠道不断增多。小学图书馆成为文献资源的主要提供者,需要不断的加强宣传和推广的力度。由于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开发属于先进的技术工程,大部分用户并不了解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实际用途。首先应该深入市场进行调研,明确用户的使用群体,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结合市场分析的结果,明确图书馆的优势和不足,制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进行共建共享网络平台使用的宣传,改变传统的服务理念,积极进行电话、短信、电子邮件、报纸、网页等营销方式进行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推广,吸引更多的用户。重视用户的反馈意见以及体验,完善和改进共建共享网络平台。

三、结语

第2篇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厂校合作;网络技术学院;教学改革

为了满足全社会对网络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不少高校均成立了网络工程专业,但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专业课程计划及教学方案,也没有系统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本文从专业建设的实际出发,多角度探讨了厂校合作形式的网络技术学院对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1 网络厂商在网络技术、教育培训和发展趋势上有着非同一般的优势

目前,网络厂商作为网络互联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网络领域中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神州数码为例,该企业经过多年的技术培训、教学积累与经验总结,形成了一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培训模式。同时依托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严格的教学标准以及真实的网络环境,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全国三十多家授权中心,数十家网络技术学院的大型培训中心,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具有专业水准的各级网络人才十万余名。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厂商在网络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体系以及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而这些优势对网络工程新专业建设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厂校合作培训认证可以提高师资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当前各厂商的网络大学(或培训中心)都具有完善的师资培养计划,对于每一个签约的网络技术学院,该机构都会为其培养网络学院授课讲师。讲师的培训过程包括网络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授课技巧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目前厂商尤其重视网络学院讲师授课体系和技巧上的培训,同时要求网络学院讲师要成为为人师表、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操作熟练的综合人才,而不单单是公司里普通的网络产品调试人员。在培训结束后,所有讲师都会经过严格的ATA全国统考、调试考核、授课考核,只有所有的考核都获得通过,才能获得讲师资格证书,方可为学生讲课,以此充分保证了网络讲师的质量。

因此,教师通过厂校合作中接受的各级讲师培训,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开阔自己的技术和管理眼界,同时授课技巧也会得到较大的提升。众所周知,师资的质量水平对一个专业的建设而言,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3 改革课程体系,突出以学校教学大纲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新思路

在厂校合作开办网络学院过程中,双方可依照技术教育随需而动的方针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是通过开展社会调研,针对社会需求开发课程,设计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本、脱离纯粹厂家产品的培训课程;

二是邀请具备多年授课经验的高校教师和网络大学资深讲师共同进行教材开发,逐步形成以传统教学大纲为基础的先进网络技术课程;

三是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验条件,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量身设计符合自己教学要求的课程大纲和实验指导教材。

通过上述实践建设起来的课程体系,其教学内容既符合学校的传统教学大纲,又更加接近社会实际需求,也突出了新专业建设的特色所在。

4 制定多层次、多起点,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由于网络技术学院长期在推广普及先进实用的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之其自身雄厚的技术和教学实力,因此可以专门为在校学生量身定制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院校与本科院系的培养区别,同时可为不同类型、不同起点的教育对象提供不同层次的培养方案。

从一定程度上讲,网络技术学院通过自身独特的教学体系,可以缓解社会对高水平技术人才的需求与传统大学教育模式培养缺陷的矛盾,提高学生就业的成功率,更符合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

第3篇

关键词:网络 高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64-01

一、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1.1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的影响

随着电子出版物、网络信息的急剧增长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高校图书馆加大了电子出版物、网络信息的收藏力度,注重对网络信息、各种电子文献及商用数据库等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这就导致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结构由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及数字化文献信息组成,呈现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并存的局面。

1.2对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获取方式的影响

从图书馆的角度看,传统图书馆馆藏资源主要是通过预订、购买、交换等途径获得。文献入馆藏后,图书馆便拥有该文献的永久所有权和使用权。在网络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通过网络获得的电子信息往往不是信息资源的实体,没有信息的所有权,只有信息资源的网络使用权。随着网上书店和电子商务的出现,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浏览网上书店订购文献。因此,网络环境促成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获取方式多样化。从读者角度看,读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所需信息,如到图书馆借阅纸质文献和利用网络下载各种电子文献等。

1.3对高校图书馆馆藏质量评价标准的影响

网络环境使图书馆馆藏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馆藏文献评价指标也随之变化。传统馆藏文献评价是以本馆的实际收藏为对象,以藏书的内容、藏书的结构和藏书的利用为主要的测算指标。在网络环境下,电子信息资源已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质量的评价不能单纯以实体馆藏为评价对象,还要评价图书馆在网络上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要对馆藏文献质量作出全面的评价,还必须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法。面对众多的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图书馆加强了用户对虚拟馆藏访问次数的跟踪与统计,这为客观地评价图书馆信息资源提供了具体的科学依据。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的对策

如前所述,网络环境给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新的变化。为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和学校科研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工作。

2.1开发网络资源,建立虚拟馆藏

网络资源是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网络资源主要分为软性资源和硬件资源。信息资源属于网络软性资源,如互联网上提供的需付费的网站信息资源和免费的公益性网站信息资源。硬性资源主要包括与信息的采集、处理、传递相关的各种硬件设备的生产与制造等,如网络设备供应商、网络基础设施运营商、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等。对高校图书馆来说,开发网络资源,最主要是开发网上免费的信息资源,通过对其进行选择、加工、组织,使之成为本馆的虚拟馆藏。具体来说,第一,高校图书馆应针对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特色,重点加强网络数据库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网络数据库资源。第二,高校图书馆要建立网络信息导航系统,重点建立与学校教学和科研有关的网络资源导航系统。

2.2建立联合目录,开展馆际互借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提供了技术支持。一是开展书目资源共享工作。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图书馆网站,将馆藏书目数据库到网站上,便于读者检索和了解馆藏文献。在此基础上,建立联合馆藏书目数据库,实现书目资源的共享。如为了弥补宁波大学图书馆外文期刊资源之不足,充分发挥宁波地区外文期刊的作用,以便实现资源共享。宁波地区高校建立的《宁波地区高校及科研单位外文期刊联合目录》收录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图书馆、浙江万里学院图书馆、宁波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的外文期刊目录,其专业范围涉及自然科学、医药卫生、法律等。读者通过刊名即可查寻各馆的馆藏外文期刊。二是开展馆际互借业务。馆际互借就是利用馆际互借系统,在图书馆之间实现“一卡通”的借阅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依托网络,开展区域性馆际互借服务。如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校图书馆开展的馆际互借业务,使三校在编教职工、全日制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能通过馆际互借借阅三馆文献。读者持通用读者证刷卡进入三校图书馆,享受相应服务。馆际互借业务的开展方便了读者借阅文献,也提高了三校文献的利用率。三是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文献传递是将读者所需的文献复制品以有效的方式和合理的费用,直接或间接传递给读者的一种非返还式的文献提供服务。开展文献传递服务,不仅缓解了图书馆经费、资源不足与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对教学、科研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2.3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实现数字资源共享

数字资源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高校图书馆应建立特色文献数据库,尤其是学科特色文献数据库,实现数据库资源共享。如安徽大学图书馆专门建立了徽学报纸全文数据库、徽学会议全文数据库、徽学论文全文数据库、徽学题录数据库,安徽财经大学图书馆专门建设了合作经济文摘特色数据库,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设了徽派建筑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建立和共享为研究人员研究徽学和徽派建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高校图书馆也可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为专家学者开展地方文化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另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合作购买的方式使用中国期刊网的全文数据库、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的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系统中的期刊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为高校师生查找学术论文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期刊网络化;影响;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期刊从出版、发行、内容采集、编审、修正到推销定购等过程越来越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态势。“期刊网络出版以其及时、低成本,多向互动、信息量大、超文本、超链接功能、强大的检索功能等,日益受到期刊人的青睐。”[1],这种新的期刊类信息传播模式的出现,对人们传统的信息利用模式带来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工作。

一、期刊网络化对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的影响

期刊类文献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构成和馆藏数量上,期刊类文献仅次于图书类文献资料,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与高校的科研工作有着密切关系,历来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信息源,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大量有效的信息支持。在信息化时代,期刊网络化是期刊发展中的一种数字化、网络化转换模式,网络期刊与高校图书馆所面对的用户群是同一社会历史时期的受众群体,这些用户信息获取方式的特有时代性特征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资源建设,具体分析如下:

1.高校图书馆期刊类信息资源构成的变化。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构成中,期刊类文献与图书类文献一样,历来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构成改变了过去单一的馆藏信息资源构成方式,日渐呈现出多元趋势。在高校图书馆期刊类资源构成中,先是出现了光盘类期刊数据库系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期刊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利用的期刊新模式。从被用户的认可和利用程度看来,传统的纸质期刊和网络期刊将是高校图书馆期刊类资源的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一般被称为现实性馆藏与虚拟馆藏。

(1)传统的期刊类文献资源。高校的传统期刊类文献主要是校图书馆内保存的纸质期刊,在校图书馆设有固定的存放地,并设有专门的阅览场所,其归属权是校图书馆。期刊类文献具有内容涉及面广,信息传递的连续性强,容易形成动态的文献积累,能够“历史地、系统地记录了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2]等特点。长期以来,期刊类文献以其独有的信息情报传播优势,深受高校广大读者或用户,尤其是深为高校中从事科研工作的师生所喜爱。

(2)网络期刊信息资源。网络期刊信息资源针对于高校信息构成来说,则是指通过校图书馆网站,能够为用户共享和利用的网上期刊资源。这部分期刊资源属于整个网络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只能被高校图书馆用户利用,但并不被高校图书馆所拥有,“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对网络期刊信息资源的获取,往往不是信息资源的实体,也不具备对该信息的所有权,而只是信息资源的网络使用权”[3]199。

2.用户群体信息资源获取模式的变化。期刊资源构成变化直接为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体的信息获取提供了新的方式。用户对信息资源获取不必像过去,需要得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必须要到图书馆去,而且,只能是在图书馆正常的上班工作时间段内才可以。网络期刊信息资源获取地点自由,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对较小,在校园网覆盖的范围以内,对期刊内容的获取地点自由选取,用户可以在馆内的电子阅览室,亦可在校园网范围内的任一台计算机终端进行,而不必局限于校图书馆固定场所。

网络期刊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网络用户群,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还在于网络期刊突破了传统期刊的平面出版模式,实现了单一的文字表现模式的突破。网络期刊集声、光、影、动画等手段为一体,为期刊的版面设计提供了多维的灵活的表现手段,通过与期刊内容互为契合的背景形式,制造出文字、图片、影像等阅览背景交互融合的视觉效果,让读者在阅读文章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很好的视觉感受,从而改变了传统思维中单一的文字接受模式,激发了用户的阅读热情,开发了更大范围的用户群体。

3.期刊网络化给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理念带来的影响。顺应一定时代的思维理念必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契合,期刊网络化在影响高校图书馆期刊类信息资源构成的同时,也影响着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的理念。

(1)用户的信息需要成为期刊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一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使然。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用户不仅是针对校园网上分散的个体,还包括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等方向的信息需求群体。过去以馆藏纸质期刊为其所需的期刊信息的最主要来源,现在发展成为网络期刊也是其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不管面对哪类用户,也不管面对何种类型的期刊资源,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满足高校用户的信息资源需要始终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作为高图书馆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期刊资源当然不容质疑地承担着同样的使命。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期刊类信息资源建设必须实时关注高校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必须建立在满足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要的宗旨之上。

二是快速发展的社会信息环境使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扩展了人们访求信息的视野,拓宽了人们使用信息的方式和途径”[3]198,为用户提供了多样的、灵活的、迅速的信息获取手段;快速运转的信息环境也使得用户对信息的质量、时效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期刊发表周期的缩短,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等都使得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校园用户不断提升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必须在突破图书馆固定馆舍限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高校用户群体更为灵活、多元、高质、高效的信息要求。

三是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使然。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体现在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上,就是肯定用户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对于期刊质量的评价,它的用户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而用户对期刊的关注程度和利用率正是对该期刊价值认可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正是高校图书馆进行期刊资源建设的根本依据。可见,以人为本的资源建设理念是高校图书馆期刊类资源建设的理性选择。

(2)管建并重的建设思想。期刊网络化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信息资源支持,面对分散的网络期刊资源和各类全文数据库系统的出现,高校图书馆必须从本校用户信息需要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期刊资源做好引文数据库建设、导航数据库及相关性文献资源建设,使网络期刊资源变得有序化和条理化,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网络期刊资源的有效价值。面对期刊类资源构成的多元化以及用户对信息要求的提高等因素影响,单纯的管理理念已经明显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单纯的管理理念被资源建设理念所替代,高校图书馆进入信息资源建设时代。

但是,信息时代的期刊资源建设并不是摒弃了管理的建设,也不是轻管重建,而是科学的管理与建设的并存、并重。管理是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只有经过科学的管理,才能够建立起图书馆与用户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正确把握用户对各类馆藏期刊和网络期刊的评价信息、用户对期刊信息需求动向、对高校图书馆期刊类资源建设的建议等,并把这些信息反馈到期刊资源建设工作中,从而达到期刊资源建设与校园用户信息需要的有效契合,在期刊表现形式多元化、信息传递网络化、用户对期刊资源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管理的重要性在期刊资源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彰显。

二、高校图书馆期刊类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分析

1.人本化与动态化并行。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历来是高校用户获取新情报、新知识、新理论、新的学术成果以及学术研究新动向的重要信息源地。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现代期刊网络出版系统的应用,网络期刊迅速发展,期刊在信息传播、信息检索等方面为用户创造了更多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是信息技术时代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的必然选择。

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要求以满足高校用户的信息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而新时期的用户期刊信息需求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期刊类别的不断递增的影响;信息传播速度和信息更新速度加快进行的影响;随着高校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专业调整、新的学科设置、新建课题的影响等等,用户对期刊资源的信息需求呈现出范围和数量不断扩大,科研学术水平要求不断提高,而且对期刊信息的更新需求加快的趋势。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必须建立动态发展策略。

期刊资源的动态化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期刊资源建设规划,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期刊资源的采集,尤其是关注相关的核心期刊、权威期刊资源采集和收藏工作,以充足的、学术价值高的期刊资源为高校的科研教学工作提供信息资源保障;二是通过各种渠道掌握用户对各种期刊的点击、借阅流通及评价信息,根据用户对期刊资源引用、利用率及其它反馈信息,并结合图书馆馆藏期刊数据及网上期刊资源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对传统期刊资源建设的调整和对网络期刊资源建设策略,以确保把最前沿的情报信息、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最有价值的期刊资料提供给用户。

2.学术性原则与通俗刊物的兼顾。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期刊资源建设的终极目的是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支持。高校期刊资源用户范围的相对确定性导致期刊资源建设明确的目标性,既要紧密联系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保证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大课题的期刊资源需要;又要积极进行新增专业的期刊资源采集,以保障新上专业有充足的资源支持。这种有针对性的期刊资源建设,决定了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的学术性定位,也符合高校图书馆学术性机构的界定。

然而,人不会脱离社会生活,单纯为学术而学术,尤其是对于用户中的在校生群体来说,除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了解、学习。本着为学生负责,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社会责任出发,应该在积极进行学术类期刊建设的同时,关注用户的社会生活和生存状态,有计划地进行一些关于社会、生活、新闻时评、体育、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期刊资源建设,既可以作为在校生学习之余的放松休闲,也可以使用户从中开阔视野,了解校园外的社会万象,学习生活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恋爱观,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对将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理性设计自己的人生有所感悟。

3.在网络期刊与传统期刊的信息资源互补共建的基础上,注重本校用户引用、被引用及载有本校师生科研成果的期刊管理和建设。网络期刊的发展使得为了找到合适的文章而搬来大摞期刊逐一查找目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回。网络期刊具备信息收录齐全、信息检索简便快捷等一系列传统期刊所无法比的优势,以及网络期刊随着网络技术系统的发展更趋完善,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改变了传统期刊单一阅览模式。然而,网络期刊也具有不尽如意之处,比如必须的设备支持;出版滞后,“通常情况下,电子期刊的出现时间滞后于同类纸质期刊2~6个月”[4],对于急切获取最新期刊信息的用户来说,出版及时的纸质期刊更实用;同时,在长期以来的阅览习惯等因素影响下,人们对纸质期刊已产生习惯心理等等。

鉴于以上诸多因素,网络期刊资源建设与传统的馆藏纸质期刊资源建设,应本着协调互补的方针,积极寻找网络期刊资源与传统期刊资源建设的最佳契合。

对于被本校用户引用或被引用或是载有本校用户科研成果的期刊,尤其要加以关注。首先,学术论文的相互引用情况往往是反映期刊价值状况的基础评价依据,正是此类期刊所载有的内容与本校的教学或科研工作有着密切联系,才会引起本校用户对此类期刊的重视和关注,而论文引用率或关注率则是评价期刊内容学术质量依据的重要构成;其次,此类期刊对获得学位、职称评定、学术成果评价、申请学位点等方面有着实实在在的意义,尤其是评职称和学术成果评价中需要期刊原件的情况下,可以为个人收藏不充分的作者一解燃眉之急;再者,从此类期刊可以看到学校教学、科研发展和改革进步的历程,既是成果展示,也深含着经验和启示,对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或支持作用。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收集是建立在一定的目标和规划基础上,对于此类期刊的建设,并不是只要载有本校师生科研成果的期刊一律采集征订,而是从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入手,斟酌考虑实用性和可能性,关注此类期刊中的核心期刊或重要期刊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静然,魏丽慧.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编辑之友,2009,(4):36.

[2] ,2010-6-22.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数字资源; 共享建设; 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336-01

前言

当前,数字资源的共享共建已成为图书馆界面临的重要课题。数字资源的共享研究也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热点之一。树立什么样的数字资源共享观念,建立怎样的数字资源共享的管理机构,如何加强网络数字资源特色化建设,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培养新一代信息管理人才,提高信息资源服务能力等成为了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网格技术

网格(Grid)是构筑在Internet上的一门新兴技术,通过高速的共享网络连接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异构资源(包括超级计算系统、存储器、数据库、软件、科学仪器和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在同一时间用它们来协同解决那些通常需要许多CPU或存储器来处理、访问的单个问题。在形成网格状的高性能计算机网中,各个资源就是网格的节点。其特点是可以根据问题对资源的需求,动态地组织网络上的资源,实现网格的资源共享。这种资源的共享不仅仅是文件的交换共享,还可以是直接对计算机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网络和数据等资源直接访问,并且这种共享是动态的、高度可控的。网格是集成的计算与资源环境,其核心是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全面共享(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

二、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现状及与网络技术的关系

数字图书馆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能够储存海量信息,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络高效、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服务。目前,各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现状:各高校各自为政,追求大而全,重复收藏,盲目投资、重复建设。1、管理体制落后;,政府跨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困难;2、观念陈旧,合作意识不强。3、共享手段落后,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深度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4、标准化程度低。5、规模效益不足。资源共享成本较高,未达到规模化经营效益;除编目信息共享外,其它数据库、特色资源大都处于建设之中;共享的范围还很有限。6、信息资源共享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投入,共享系统自给不足。7、基础设施滞后的束缚资源。8、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关的政策、法规、标准、投资、安全等尚未健全。

数字图书馆和网格研究有很多相同之处,其目的都是要解决广域环境下异构信息的共享以及互操作等问题。因此,网格技术为数字图书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数字图书馆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信息技术被应用进来,数字图书馆己经在整合不同载体、不同地域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方面做出了努力。而网格技术恰恰是将高性能计算机、数据资源整合、因特网这三种技术有力地结合起来,使网格具有高处理性能、服务一体化、知识生产与创新、资源共享、支持开放标准、异地协同、功能动态变化等优点,为数字图书馆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强大的技术保障。

三、高校数字图书馆应用网格技术的优势

1.提供一体化的平台

网格技术的优势在于明显降低了建立网站和提供网络服务的成本。网格的许多平台和资源都是共享的,它将分布在各地的计算机、数据、信息、知识等组织成一个逻辑整体,此基础上运行各自的应用网格,为数字图书馆提供各种一体化信息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在网格中,资源被统一管理和使用,用户可以通过网格操作系统透明地使用整个网络资源。

2.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

网格把整个Internet整合为一个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计算机、存储、数据、信息、知识等多种资源的全面共享。网格提供单一的系统映像,具有透明性、可靠性、负载平衡等功能。网格支持对异构数据资源的访问,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选择适当的访问协议来实现用户提出的数据访问请求。

3.解决海量数据处理

网格技术能很好地解决海量数据的计算处理和分析问题。它将分布在不同地方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用户只需通过客户端发出要求计算的指令,网格就把这些任务调配给各个计算机执行,然后将各个计算机计算出来的结果汇总反馈给用户,连接的计算机规模越大。

4.进行资源集成

网格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资源通过高速的互联网进行资源集成,从而提供一种高性能计算、管理及服务的资源能力。在分布式的异构环境中,网格技术能够精确定位所需的数据集,并为后续处理提供支持,利用这些资源可不必考虑其来源和负载情况。网格技术可以合理而有效地将远程资源高效地组织起来,形成网络虚拟计算机。

5.知识管理

网格的知识生产特性是网格与Internet之间质的区别,Internet本身不生产知识,人们把信息知识生产出来再放到网上,供用户查找利用。而网格则根据用户的要求自动地生产知识。在知识生产过程中,高性能计算机起到关键的作用,把从数据源得到的各种原始数据,运行特定的程序加工成信息和知识。

四、高校数字图书馆应用网格技术的模型构建

网格是一个集成的计算与资源环境,或者说是一个计算资源池。 网格能够充分吸纳各种计算资源,并将它们转化成一种随处可得的、可靠的、标准的、经济的计算能力。 网格技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支持共享和协同使用动态的虚拟组织(VO)内的各种资源。网格概念的精髓首先是跨管理域的资源集合体,然后是基于这些资源的协同问题求解技术。具体如下:

构造层控制本地的资源接口,该层定义了可以为上层提供共享的资源。

连接层主要进行管理安全的通信,该层定义了网格中所需的核心通信协议与认证协议。

资源层共享单一资源,该层建立在连接层的安全通信协议和认证协议之上,可以控制安全会话、资源初始化、资源运行状况监测、资源使用状况统计等需求,利用小部分资源层及连接层的协议实现了多种多样的行为(协议)共享。

汇集层负责全局资源管理和资源集合的交互。

应用层是用户自定义的网格应用程序层,该层是在虚拟组织环境中存在的。

五、结束语

数字图书馆管理的重点就是大量的数据资源,如何更好的存储和共享,是数字图书馆管理体系中解决的关键问题。网格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中可以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共享和信息服务。适应网格环境的发展需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指导思想应具有前瞻性:1.资源建设特色化,网格环境下信息高度整合和集成,资源建设要进行合理配置和相互协调。2.增强高校数字图书馆系统的相互可操作性,以便更好通过网格系统共享资源。3.进一步完善数字图书馆协同服务,系统模式走向集成的、多层次的分布系统,实现各类服务组件集成化。4.不断丰富服务中的交互模型。使数字图书馆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鲁蓉蓉.基于网格技术的高校数字图书馆[J].校图书馆工作,2007,5:39~41.

[2] 高晓军.网格技术―因特网的未来[J].信息系统,2002,(25)4:309~311.

[3] 秦卫平,吕颖.高校数字图书馆现状及思考[G].科图学刊,2003,6:44~46.

[4] 张俊.网格环境下的应用模式的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3.

第6篇

关键词:城乡学校共同体;网络通讯技术;低成本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2-0079-03 当今,“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创建活动在中国基础教育界方兴未艾,全国许多地区陆续开展了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南宁市教育局也于2011年12月9日印发了《南宁市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决定从2012年2月至2014年底,在南宁市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开展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活动,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区域城乡学校共同体是指在特定的一个县区或以上更大的区域中将独立的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联合起来,把各自的教育教学和学校资源连结在一起,构建起“理念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协作机制,建立平等的、相互对应、相对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联合体。城乡学校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也是引领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与创新,共享优质资源,促进师生成长,推动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是打通城乡学校之间共同发展之路行之有效的重要推进手段,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这一点可以从下面几个例证看出。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将12所乡(镇)小学与城区小学一对一地“捆绑发展”,形成了12个各具特色的“理念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荣辱共担”的“城乡教育共同体”。通过“捆绑”发展,武侯区城郊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整体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通过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积极探索农村教育发展新路,将城区各中小学分别与农村中小学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实体,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把城乡教育共同体双方在学校管理与发展诸方面结为一体,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江苏省海门市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采取“城区学校+农村学校”的方式组建城乡“新教育共同体”,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初步探索出了打通共同体学校之间共同发展通道的途径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新机制。

虽然各地、各校开展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区域、学校在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中也遇到了区域位置、物理距离、交通条件、沟通费用、师资交流成本等因素的困扰。从各地、各校开展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状来看,一些城乡学校共同体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只关注共建结对面上的形式和宣传,不重视共建结对的内在实际效果;二是缺乏活动载体和促进机制;三是拘泥于传统的面对面共建帮扶形式,如我们常见共同体教研活动,多数是面对面的交流、研讨、听课、说课、评课,所有的参加人员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才能进行;活动议程固定,发言人数有限,被动听众多;教研资料共享困难,惠及面小。同时由于城乡结对学校间的距离较远,造成开展共同体面对面教研活动开支大、往返耗费时间多,这对城乡结对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经费支出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对共同体建设的长效性是一个挑战,对城乡结对学校众多人员群体经常开展交流研讨的需求非常不利。因此笔者认为,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必须重视网络通讯技术在共同体建设中的应用,充分发挥网络通讯技术扁平化、跨时空的交流特点,以最经济的成本有效地实现城乡学校共同体校长与校长、教师与教师之间零距离的沟通与交流,使之在推动城乡学校共同体发展的校际融合、人员交流、资源共享、教研研讨、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我市参与实施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VCT应用实验项目研究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效中得到启发。

“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2008年—2010年),于2008年4月在重庆市启动。该项目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将东西部、城乡小学建立起手拉手合作关系并开展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实践活动,将城乡学校间的差异转化为相互学习的资源,以此加强城乡学校的对话与交流,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缩小城乡学校的数字鸿沟和教育差距。

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VCT应用实验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2010年—2012年),于2010年3月在南宁市启动。该项目应用网络通讯技术开展基于项目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实践活动,将城乡学校间的差异转化为相互学习的资源,以此加强城乡学校的对话与交流,深化城乡学校的课程改革,提高城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城乡学校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7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设计;应用

一、项目化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即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行为导向为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旨在将课堂教学与工作情境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融入更有意义的工作任务中,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实现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技能培养的效率。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及网络组建技术,掌握目前应用最广泛的TCP/IP协议的基本知识,会组建小型局域网,会安装、配置常用的网络服务,能为各种常用的网络服务提供技术支持,能管理小型网络,对在网络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排除和解决,能保证网络安全稳定的运行。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深化改革,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具备局域网组网与管理的能力。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1)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一般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时更多的是采用传统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首先,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展、硬件组成等内容进行介绍;其次,介绍OSI七层模型、TCP/IP 协议、各种网络的功能;最后,介绍网络的应用与网络安全的防范等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教师已经把计算机网络知识全部传授给了学生,但对于学生来说如何管理和维护一个网络仍无从下手,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上。(2)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好。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满堂灌”。内容理论性强,相对枯燥,学生看不到又摸不着,很快会对计算机网络从感兴趣到失去兴趣,这会直接导致学生上课走神、不听课、教学互动差,达不到教学效果。针对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把项目教学法引入网络技术课堂中,可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需求统一起来。

四、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1)项目设计。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首先要设计典型、实用的项目。按照教学内容的需求,结合网络真实的市场需求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取现实的对象、材料为项目,项目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还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融会贯通。如组建一个小型局域网络这一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组建网络、管理网络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项目实训熟悉网络工程的实施流程和方案设计方法,完成小型家庭办公网络的构建。根据这一过程,可将其分成7个子项目:小型局域网的需求分析及可行性论证;小型局域网网络规划;组网设备及预算;网络施工(虚拟网络环境/架设部分网络);接入Internet;网络安全与管理;签合同及技术文档。(2)项目实训内容。为实现各个子项目,我们将每个子项目划分为若干个任务。如小型局域网需求分析及可行性论证需掌握网络的基本理论知识,网络系统组成、网络分类、传输介质、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及网络安全等知识,此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客户需求,灵活运用网络知识设计网络方案。小型局域网网络规划包括使用Visio软件绘制网络拓扑图、思科模拟器(Packet Tracer)的安装及使用、根据实际需要布线。组网设备及预算包括双绞线的制作、光纤熔接。网络施工(虚拟网络环境/架设部分网络)包括Virtual PC安装、服务器端及客户机端操作系统安装、双机互联、多机互联、IP设置及划分、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及级联、划分VLAN、使用路由器的基本配置、网络资源共享。架设网络服务包括Active Directory安装与配置、DNS安装与配置、DHCP安装与配置、WWW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FT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邮件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六个任务。接入Internet包括常用的局域网接入Internet方法:ADSL接入方式、“光纤+LAN”的因特网接入、无线接入方式(组建Ad-hoc模式网络、组建Infrastructure模式网络)。局域网共享Internet连接(文件共享和打印机共享),还会涉及网络命令及网络故障诊断实训内容。网络安全与管理包括系统自带的安全管理工具、计算机网络安全措施两个任务。这方面的实训主要有:使用抓包工具软件分析网络数据、交换机的端口镜像、端口和MAC 地址的绑定、服务配置、网络带宽的监控维护等。签合同及技术文档,让学生了解合同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3)项目实施。一是创设教学情境。项目教学法主要是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贯穿整个教学。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出项目后应适时以恰当的形式告之学生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分析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教材中的要点,精心编写一些典型的。把理论讲解和技能训练统一安排,把老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统一安排,把教学过程和自主学习统一安排。二是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使项目教学法成效显著,必须重视网络实训环境的建设,有相应的硬件设备和软件配置,保证大部分项目实训能够实现。对于某些不能实现的子项目要安装模拟软件、建立虚拟实验室和参观校园网络建设来达到目的。还要将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如类比教学方法,把网络中一些枯燥、抽象的计的概念用实际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与理论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使抽象、神秘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4)项目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先是对学生参与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各单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这些项目任务能体现本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如绘制实训室网络拓扑图;双绞线制作;双机互连的完成情况。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态度和创造性,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评判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表现,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只要项目任务设计适当,考核方式合适,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除了对学生的学习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外,教师还应在教学项目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对项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及时完善项目内容及考核方法,为下次教学积累经验。

五、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内容多,范围广,知识更新快,且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紧贴网络实际情况,设计典型实用的项目,从真实的网络应用入手讲解网络的组建、应用、管理和维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把项目教学法用好用活,学生就会感到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有用的,会积极地投入到项目学习中去,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