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5 15:12:29
序论:在您撰写临床医学基础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1参赛对象所分析的参赛对象为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其中2006级412人、2007级450人、2008级450人。
1.2内容竞赛内容为基础医学课程,包括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生物学、药理学、生物与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寄生虫学等课程。竞赛试卷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标准,共150道选择题,总分为150分。
1.3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各年级竞赛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2006级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竞赛成绩分析数据显示:学生成绩平均分是71.94分,中位数是71.00分,这说明2006级学生竞赛成绩偏低,总体情况较差,众数为66分。从标准差(12.193)和方差(148.671)值来看,分数分布的离散程度大,说明学生间水平差异较大,有的学生竞赛成绩很高,最高分113分,而有的成绩极低,最低分是13分。从成绩分数段直方图直观显示:大部分学生竞赛成绩分布在60~90分之间,及格(即相当于90分以上)的人数比较少,高分人数更加少,还有部分学生成绩低于60分。
2.22007级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竞赛成绩分析SPSS分析数据显示:学生成绩平均分是72.00,中位数71.00分,众数是69.00分,标准差是14.154,方差为200.347,说明分数分布的离散程度更大。最高分119分,最低分是8分。成绩分数段直方图直观地显示:大部分学生竞赛成绩分布在60~90分之间,及格(即相当于90分以上)的人数很少,高分人数更加少,还有部分学生成绩低于60分。
2.32008级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竞赛成绩分析SPSS分析数据显示:学生成绩平均分是75.06,中位数是75.00,众数是76.00,标准差是13.520,方差为182.791,最高分120分,最低分是31分。从各指标可知,2008级学生竞赛成绩较前两届明显提高,但达到及格分数的人数仍然偏低。成绩分数段直方图直观地显示:大部分学生竞赛成绩分布在60~90分之间,及格人数(即相当于90分以上)的人数比较少,高分人数更加少,还有部分学生成绩低于60分。
2.4各年级不同性别基础医学知识竞赛成绩分析对3个年级学生竞赛成绩分性别统计显示,男女生成绩差距显著,女生成绩普遍比男生好。
3讨论
3.1竞赛成绩偏低的原因竞赛成绩结果分析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基础医学知识掌握程度及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竞赛试卷的质量。首先从学生角度分析,2006~2008级学生在竞赛中,平均分均较低,两极分化较严重。可能的原因有:学生的基础较差,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由于素质教育的实行,各学校要求学生各种技能的全面发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如频繁的体育类竞赛、舞蹈音乐类竞赛及过多的社会实践任其冲击着基础课的学习时间。学生在纷繁的课外活动中,没有协调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从而导致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少之又少,最终出现综合素质强于专业知识能力的现象;学生对竞赛没有足够的重视。据笔者了解,只有少部分学生为竞赛进行了复习工作。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马虎应付试卷,没有认真答题。从试卷质量的角度分析,可能原因有:试题整体偏难;由于试题是以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为标准,而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和课时问题,有的内容上课没有上到,从而导致试题的难度提高。
为临床医生和实习生提供基础医学理论支持某一科室的临床医师可能熟知与本专业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对基础学科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所淡忘或相对生疏。让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从整体上给予解释,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另外,临床上有正在实习的学生,基础课教师可以与临床医生联合指导他们对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促进基础课教师和临床医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基础医学教师不接触临床,无法从临床实践中获得思路,提出问题。所做的课题研究虽有很多与临床相结合,但这些研究大多在动物模型上进行,所获成果离临床实际应用一般都很遥远。让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以促进基础医学教师与临床医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可行性
1制度保证医学院校的任教老师每年都有接受继续再教育的任务。以我院为例,每年需完成72学时的继续再教育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许多教师包括本人在内,参加一些与医学关系甚远的公共课程如知识产权公共教程等的培训。因此,可以将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见习纳入继续再教育学习范畴,规定一定的学时量。这样一来,既提高教师临床见习的积极性,又增加其继续再教育的实效性。
2时间允许基础医学教师有寒暑假和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统一的部署。就本教研室教师而言,因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其他各门基础课和临床学科的基础,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对较多,每人年均工作量约两百至五百多课时不等,大概折合为50-100天的上课时间,应该能够腾出去临床见习的时间。
3场所具备各医学院校均有数家附属医院,有充分的临床资源加以利用。以我院为例,院直属附院弋矶山医院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现为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是安徽省皖南及皖江地区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省级医学中心和医学技术指导中心。另外,还有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宣城地区人民医院等数家三甲和三乙的附属医院。
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注意点
1建立交流互动机制临床科室很多,且基础医学教师不仅有教学的任务,还要肩负科学研究的重担。因此,要整合整个教研室老师的力量,每人每年在一个科室见习一个月,同一年不同教师去不同的科室,各科室轮流分配。每年定期在教研室内作出临床和基础结合的心得体会的总结报告,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促进基础医学教育的发展。
2根据各医学基础学科特点制定见习方案各医学基础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特点,要各个学科区别对待。根据其学科特点安排其教师见习的具体模式,到与本学科结合紧密的临床科室。
一、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不足
1.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专业的划分也逐渐细化。基础医学,在当前已经被细分为生物学、胚胎学、解剖学、寄生虫学等诸多学科。不仅使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工作的难度。而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两者,也随着科目的不断细化,而逐渐分离。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细化划分的方式,虽然能在某一科目领域,深化教学效果。但在总体上,不利于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这方面讲,这种教学法,略显得不偿失。
同时,由于科目的过细划分,导致课程内容在不同科目的教学中,出现大量重复现象。不仅浪费了较多学习时间与精力,同时还因内容简略,导致学生难以透彻理解。
2.缺乏具有临床经验的理论课教师
综合性大学中,通常开设有各类医学专业。但这些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培养目标不同。临床医学,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医生,这是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等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在临床和基础医学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研究。而最为理想的情况,就是选用在职医生,作为基础医学教师进行授课。然而,受到各种因素条件的限制,导致当前各院校,还不具备这种条件。从而造成讲授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虽然在医学院毕业,但多数不具有在职医生的身份。如此一来,无法更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并且,还影响和限制了科研和教学的思路。
3.缺少创新的教学方式
临床上所面对的患者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变化较快,医生平日里所掌握和储备的医学知识,未必能完全覆盖临床上各种变数。因此,在实际治疗当中,还会对医生的应变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等,提出诸多挑战。传统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完全凸显,所以依旧没摆脱灌输式教学的影子,无法充分提高和挖掘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1.完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结构进行改革。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在这一方面,可以参考浙江大学的改革方法。该校医学院,通过组合药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以及解剖学、胚胎学和病例生理学六门学科,并加以集成后,成为单独的基础理论课。该课程的理论结构,与讲授方式,按照人体器官,作为脉络。遵循“宏观向微观递进、形态向功能递进、先阐述正常功能,再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先讲述疾病原因,而后再分析药物用法”的原则。改革之后,减少了85个学时,教材减少了155.4万字。从而精简并优化课程和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为了打通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之间的壁垒。美国密歇根大学也曾做过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校医学院,通过开设“妇女健康和解剖学”一课,将产科医学与解剖医学相结合,使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2.加深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为了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可采用提早让学生接觸临床、接触病人的方法。而加强外科手术学,以及局部解剖学等学科,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手术操作能力。
局部解剖学的掌握程度,在外科医生的职业素质中极为重要。只有对基础医学进行深入学习,并熟练掌握。才能在日后手术过程中,防止和减少各种手术并发症以及损伤等情况的出现。而外科手术学,则是对手术过程中,各种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并通过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讲授的一门学科。
北大医学院,则将这两门课程,加以组合。对各类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向学生们提早介绍。在授课过程中,并不局限在课本内,而采取邀请专家讲座的形式,由该领域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为学生进行讲解。加深学生记忆,改善课堂氛围,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好主动性。
3.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主导。将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引出,并加以串联。首先提出问题,而后针对问题,并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建立假设。由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最后在针对问题予以解决。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问题处理方法的记忆程度。同时,还提升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面对各种疾病时,都有着较强的处理和应变能力。
此外,还应针对课程内容,采取研究性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带动学生思路。而学生间,则进行分组,并采取团结协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在处理医学问题时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能力。使临床学科与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程度大大加深,从多方面,提升学生能力。
三、总结
基础医学对临床医学专业具有指导作用,是每个医生所必须掌握的,也是继续深造、终生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应完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体系,同时加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选择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李竺
参考文献:
[1]对留学生局部解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 吴洪海,吴庚华,杨林,朱永泽.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9(06)
[2]长学制医学基础课程中部分教材内容重复度与教育教学研究[J]. 洪敏,刘剑凯,程丕显.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08)
【关键词】中医;教学;问题;西医
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在学习中医学基础内容时往往觉得难以理解、掌握。与中医专业学员相比,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学习中医学基础时已经接受了系统的西医学知识,包括解剖、生理、病理、诊断等,知识背景与中医专业学员迥异。因此,针对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中医学基础教学应该根据其专业特点进行设定,不能简单照搬中医专业学员的教学模式。现就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下几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一、缺乏针对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中医教材
目前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多数采用的是中医教材或者自编教材,内容上仍然未脱离中医教材的模式,过多的中医专业术语,却没有匹配足够的课时,有碍于学员对内容的理解。针对西医临床医学生的中医教材不应该是中医专业教材的简写本,从中医基础理论、到中药、方剂、常见疾病的辩证分析全部囊括,在形式上虽然面面俱到,但每项内容都蜻蜓点水,无法深入,学生无法理解,更别提将来能够应用。好的教材应该根据其专业背景、将来从业过程中面临的有关中医的问题设定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使学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内容上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补充中医新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例如随着生活水平改变,疾病谱随之改变,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中医如何认识以及治疗?中医在哪些领域有独特之处,哪些领域有不足之处,哪些领域可以和西医治疗相辅相成?通过教材让学生对中医有更加立体客观的认识。其次,教材形式需要灵活多变,传统的医学的传承需要不断注入现代的元素使其更加鲜活。插画、漫画、视频等形式都是可以借鉴的模式,丰富灵活的载体模式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展现中医内容。
二、学员学习中医的动机不明确
为什么学习中医?对于大多数西医临床专业学员来说只是完成既定的课程安排,并未挖掘出学习中医的内在动机。有的学员认为将来自己是西医从业人员,并不了解中医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因此学习动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结合临床实际,更好地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动机。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许多理论基础是在长期大量临床经验总结基础上形成的。某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不孕不育等是中医的优势治疗领域,因此在常见病选择上可以从这些优势领域中选择,并重点介绍目前西医治疗措施难以解决而中医能很好补充的问题。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介绍既与其专业紧密相关,又能反应中医特点的内容,例如承气汤类方剂在急腹症中的应用,补气中药在术后吻合口瘘的应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中药治疗,骨折的中医小夹板固定等等。这些是学生今后从事西医临床工作很常见的临床问题,从这些具体的问题入手,将中医的理论、方法融汇其中,会得到学员的认同,并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三、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的授课方式以理论授课为主,少量的实践课也仅局限于针灸推拿。实践是激发学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将理论转化为临床应用的最佳途径。但在中医课时相对较少的前提下,如何使西医临床专业学员有更好的实践体验呢?“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是值得探索的模式。SP自创立以来,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卫生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发挥重要作用[1]。结合学习内容,设定标准化病人的剧本,可以让学员分别扮演病人及医生的角色,例如在辨证内容中的常见证型肝气郁结证,可以设定情境由学员将肝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表演出来,也可以由学员自由发挥,有位学员在参与该证候的模拟患者时就陈述了如下症状“因为最近考试压力较大,心气不好,还跟宿舍同学吵架,感觉肝区部位胀痛,口苦”等,这一系列描述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但却是“肝气郁结”的生动案例,比书本上描述的“由于情志刺激,导致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喜太息,胸胁少腹胀闷或窜痛,或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易于理解。再由“医生”扮演者进行问诊及分析,教员补充给出模拟病人无法展示的特定舌苔、脉象信息,其余学员可参与讨论,最后教员进行点评及总结,这个模式在课堂运用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模拟病人的就诊过程不仅将所学辨证内容巩固加强,并丰富了课堂授课形式,加强了学生的互动及参与。除了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还应注重课堂外的时间。目前的网络及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在中医教学中也可以加以运用,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补充[2],建立中医网络教学平台,设立学员互动区域,趣味知识竞赛,我心目中的中医经典等模块,给学员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参与到中医学习中去,并学有所用,学有所乐。总之,目前的西医临床专业学员的中医教学应从教材设定、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量体裁衣,因人而异,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缪建春,等.临床情景讨论式教学在医学生临床见习前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34(8):1162-1164.
关键词:临床医学;基础技术;检验技术;提高策略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医学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与我国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逐渐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随着人们对医学质量要求的提高,各界对于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如何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进行研究,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1]。
1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概念
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标本收集、标本检测、生成检测报告、结果反馈、提供指导。①标本收集。主要是指通过正确的方法收集标本,如:临床上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并将肿瘤作为病理标本进行保存,除此之外,标本还包括血清、抗体、微生物等;②标本检测。主要是指通过正确的方法对病理标本进行检测;③生成检测报告。主要是指根据对病理标本研究的结果书写检测报告,检测报告要注重考实及正确性;④结果反馈。是指将生成的检测报告反馈给患者或医生,医生再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判断;⑤提供指导。将此次检测结果作为将来临床医学研究及诊断的指导及参考[2]。
2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2.1检验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高。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等各方面的加速发展,并且随着一些较差生活习惯在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深入,近年来我国的患病人数有了明显的上升,而导致疾病的因素以及疾病的类型也有了明显的上升,这给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增加了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项目,而且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工作量。这就对参与检验的工作人员的技术以及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临床调查发现,目前部分参与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工作人员存在综合素养较低的问题,一方面其检验技术不符合检验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其对于检验工作存在仔细度不足的问题,这都对我国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提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障碍。2.2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应用的不成熟。众所周知,全球的医学水平的发展速度较快,近年来在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方面的技术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随着该项技术的逐渐提高,若我国应用得当,不仅可促进我国医学技术的综合发展,也可使我国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存在较明显的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应用不成熟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我国医学技术的进步,而且对我国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完善及提高也会产生不利影响。2.3基础问题处理不到位。该问题主要体现在采集标本方法的不正确,以及送检不及时,这与参与此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分不开,这不仅导致检验工作进展的不顺利,对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亦有所影响,检验结果准确度是衡量我国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重要指标,因此,此类基础问题处理的不到位,会影响我国对自身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评价,进而影响其有效提高。
3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提高
3.1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素养。此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选择检验技术、工作认真度符合要求的人员参与检验工作。在选择检验人员时,除了要考核其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还应让其进行现场模拟工作,判断其工作状态是否符合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要求;二是提高在职检验人员的综合水平,全球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日新月异,为保证在职检验人员技术的进步,也为了提高我国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应安排在职检验人员对新兴的检验技术不定期进行学习,并定期考核其综合素养,从理论知识、临床检验操作、检验技术创新等方面对其进行考核,对于考核成绩不合格的检验人员,应安排其暂时停止检验工作并进行培训指导,若培训指导后考核仍不符合临床检验的要求,则不应再让其参与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综合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素养,而且可以达到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最终目的。3.2建立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创新研究小组。正如前文所述,由于临床疾病类型的增多,使得临床医学基础检验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对于日益增多且有着病理多变性质的疾病,原有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难免会存在一些错漏之处,因此,必须提高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创新研究力度,对此,可以通过建立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创新研究小组来达到此目的。创新研究小组人员的选择尤其重要,需选择有丰富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经验的人员,且其必须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发展以及病理判断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其次,创新研究小组主要负责在原有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新出现的疾病类型对技术进行创新,并通过临床试验确定技术的可用性。3.3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应用效果。众所周知,近年来不仅是我国,全球的医学技术均有所进步,临床检验技术更是得到了巨大的进步,不仅检验技术的项目得到了拓展,检验技术的高度也得到了有效提升,进而对我国临床医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必须要合理应用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首先,在进行临床医学基础检验之时,除了本有的检验技术之外,还要综合应用各项技术,例如:免疫学、微生物学、血液学等方面的技术,进而达到有效提高检验技术的目的。3.4规范标本采集及送检管理。标本采集及送检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基础所在,因此采集和送检技术也关系到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提高。是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个行业均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了工作中,对自身工作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医院也可利用电子信息系统对标本的采集及送检进行信息化管理。例如:首先利用电子信息系统,通过患者住院号查找到患者相关信息,确定标本类型,填写相关信息并保存;护士在确定病理标本及患者相关信息无误后,打印病理标本标签并贴于标本袋上,医生与护士进行信息核对后,再将病理标本对应的放入标本袋;再通过气动传输系统将标本传至临床检验科室;临床检验科室通过扫描标本标签,对电子信息系统内的标本的状态信息进行更新;最后,应注意一般应在工作日下午4点之前将标本传至临床检验科室,若超过下午4点,则应对标本进行妥善的保存,在第二日再送检[3],例如:病理标本等应使用4%的甲醛溶液浸泡标本,浸泡液的体积一般约为标本的5-10倍,并且应注意好与夜班护士的交接签字工作。3.5建立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监督及反馈小组。建立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监督小组,除了不定时考察检验人员的工作情况外,还要不定时抽查检验人员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随机抽查一批检验报告,检查报告中关于检验方法、技术、结果等的叙述是否存在错误的地方,通过监督小组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工作的效率,而且对于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进步及完善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建立临床医学基础检验反馈小组,主要是通过收集检验人员对检验的心得以及对检验技术的意见,来寻找出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将其反馈给检验技术创新研究小组,以便检验技术创新研究小组对检验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研究,进而达到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目的。
基础医学从解剖学中脱胎,通过不断发展,衍生出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并促进了药理学与法医学的发展。在各类医学科目中,具有主干的地位和纽带的作用。随着基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因此,文章即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分析。
1.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渗透的核心教学思想
基础医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医学生日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培养一名高级临床医师,必须把基础医学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为临床医学解决问题。一个临床医师没有雄厚的基础医学知识,就不能在医疗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开拓,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基础医学同临床医学的联系。如在讲述生物化学氨基酸分解代谢内容时,介绍了谷氨酸脱羧酶催化谷氨酸脱羧生产γ-氨基丁酸(GABA),GABA是一种大脑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谷氨酸脱羧酶的辅助因子是VitaB6,由此说明VitaB6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又进一步解释,指出在应用VitaB6治妊娠呕吐时,有可能造成新生儿抽搐症,这是由于孕妇长期服用VitaB6造成胎儿对VitaB6的需要量增加,出生后出现“戒断现象”,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出现惊吓表现,而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VitaD缺乏症。这样学生对VitaB6的知识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以后的临床知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都必须认识到学科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加强交流。
2.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不足
2.1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专业的划分也逐渐细化。基础医学,在当前已经被细分为生物学、胚胎学、解剖学、寄生虫学等诸多学科。不仅使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工作的难度。而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两者,也随着科目的不断细化,而逐渐分离。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细化划分的方式,虽然能在某一科目领域,深化教学效果。但在总体上,不利于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这方面讲,这种教学法,略显得不偿失。
同时,由于科目的过细划分,导致课程内容在不同科目的教学中,出现大量重复现象。不仅浪费了较多学习时间与精力,同时还因内容简略,导致学生难以透彻理解。
2.2缺乏具有临床经验的理论课教师
综合性大学中,通常开设有各类医学专业。但这些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培养目标不同。临床医学,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医生,这是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等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在临床和基础医学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研究。而最为理想的情况,就是选用在职医生,作为基础医学教师进行授课。然而,受到各种因素条件的限制,导致当前各院校,还不具备这种条件。从而造成讲授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虽然在医学院毕业,但多数不具有在职医生的身份。如此一来,无法更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并且,还影响和限制了科研和教学的思路。
2.3缺少创新的教学方式
临床上所面对的患者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变化较快,医生平日里所掌握和储备的医学知识,未必能完全覆盖临床上各种变数。因此,在实际治疗当中,还会对医生的应变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等,提出诸多挑战。传统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完全凸显,所以依旧没摆脱灌输式教学的影子,无法充分提高和挖掘学生的应变能力。
3.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渗透式”教学法
3.1加强与新的医学知识相互联系
每门基础课程都能解释一些临床知识。我们从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医学生物化学的特点是在讲透一般生化基本理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强与医学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过去的生物化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解释的临床医学知识并不多。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中的迅速发展,有许多医学难题在分子水平上得以阐明。比如,发现了控制肥胖的ob基因;发现了调节肿瘤细胞生长的癌基因、抑癌基因;找出了许多基因突变导致某些酶或蛋白质功能丧失而扰乱了物质代谢等等。实际上,在生化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的例子很多,有些还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例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脂肪代谢紊乱与高脂血症、酶学在整个医学领域的应用等,因此联系临床医学贯穿于整个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引用医学实例要恰当,不要“喧宾夺主”。内容要精选,不要生搬硬套,要以基本理论知识服务临床为目的。
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并通过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讲授的一门学科。
3.3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主导。将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引出,并加以串联。首先提出问题,而后针对问题,并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建立假设。由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最后在针对问题予以解决。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问题处理方法的记忆程度。同时,还提升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面对各种疾病时,都有着较强的处理和应变能力。
结束语
基础医学对临床医学专业具有指导作用,是每个医生所必须掌握的,也是继续深造、终生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应完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体系,同时加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选择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引言:基础医学从解剖学中脱胎,通过不断发展,衍生出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并促进了药理学与法医学的发展。在各类医学科目中,具有主干的地位和纽带的作用。随着基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因此,文章即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分析。
1.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渗透的核心教学思想
基础医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医学生日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培养一名高级临床医师,必须把基础医学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为临床医学解决问题。一个临床医师没有雄厚的基础医学知识,就不能在医疗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开拓,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基础医学同临床医学的联系。如在讲述生物化学氨基酸分解代谢内容时,介绍了谷氨酸脱羧酶催化谷氨酸脱羧生产γ-氨基丁酸(GABA),GABA是一种大脑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谷氨酸脱羧酶的辅助因子是VitaB6,由此说明VitaB6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又进一步解释,指出在应用VitaB6治妊娠呕吐时,有可能造成新生儿抽搐症,这是由于孕妇长期服用VitaB6造成胎儿对VitaB6的需要量增加,出生后出现“戒断现象”,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出现惊吓表现,而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VitaD缺乏症。这样学生对VitaB6的知识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以后的临床知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都必须认识到学科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加强交流。
2.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不足
2.1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专业的划分也逐渐细化。基础医学,在当前已经被细分为生物学、胚胎学、解剖学、寄生虫学等诸多学科。不仅使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工作的难度。而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两者,也随着科目的不断细化,而逐渐分离。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细化划分的方式,虽然能在某一科目领域,深化教学效果。但在总体上,不利于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这方面讲,这种教学法,略显得不偿失。
同时,由于科目的过细划分,导致课程内容在不同科目的教学中,出现大量重复现象。不仅浪费了较多学习时间与精力,同时还因内容简略,导致学生难以透彻理解。
2.2缺乏具有临床经验的理论课教师
综合性大学中,通常开设有各类医学专业。但这些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培养目标不同。临床医学,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医生,这是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等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在临床和基础医学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研究。而最为理想的情况,就是选用在职医生,作为基础医学教师进行授课。然而,受到各种因素条件的限制,导致当前各院校,还不具备这种条件。从而造成讲授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虽然在医学院毕业,但多数不具有在职医生的身份。如此一来,无法更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并且,还影响和限制了科研和教学的思路。
2.3缺少创新的教学方式
临床上所面对的患者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变化较快,医生平日里所掌握和储备的医学知识,未必能完全覆盖临床上各种变数。因此,在实际治疗当中,还会对医生的应变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等,提出诸多挑战。传统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完全凸显,所以依旧没摆脱灌输式教学的影子,无法充分提高和挖掘学生的应变能力。
3.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渗透式”教学法
3.1加强与新的医学知识相互联系
每门基础课程都能解释一些临床知识。我们从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医学生物化学的特点是在讲透一般生化基本理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强与医学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过去的生物化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解释的临床医学知识并不多。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中的迅速发展,有许多医学难题在分子水平上得以阐明。比如,发现了控制肥胖的ob基因;发现了调节肿瘤细胞生长的癌基因、抑癌基因;找出了许多基因突变导致某些酶或蛋白质功能丧失而扰乱了物质代谢等等。实际上,在生化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的例子很多,有些还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例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脂肪代谢紊乱与高脂血症、酶学在整个医学领域的应用等,因此联系临床医学贯穿于整个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引用医学实例要恰当,不要“喧宾夺主”。内容要精选,不要生搬硬套,要以基本理论知识服务临床为目的。
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并通过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讲授的一门学科。
3.3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主导。将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引出,并加以串联。首先提出问题,而后针对问题,并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建立假设。由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最后在针对问题予以解决。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问题处理方法的记忆程度。同时,还提升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面对各种疾病时,都有着较强的处理和应变能力。
结束语
基础医学对临床医学专业具有指导作用,是每个医生所必须掌握的,也是继续深造、终生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应完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体系,同时加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选择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