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15 15:05:51

序论:在您撰写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

第1篇

今天的培训会准确地说是一个讲座。举办这个讲座,至少传达了这样三个方面的信号。第一个信号是,市委、市政府对资本市场与企业上市工作非常重视,将纳入明年政府的重要工作。第二个信号是,为加快我市企业上市步伐,市政府即将出台《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性文件。第三个信号是,全市资本市场建设与企业上市工作专班,由市领导挂帅,市发改委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

下面,我简单谈谈我市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资本市场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发展形势看,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对企业上市的相关制度进行了根本性改革,环境更宽松,特别是中小企业板的设立和创业板的开通,对推进中小企业上市迎来了最佳机遇期。我市大型企业较少,中小企业居多,正是抓住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良好时机。

目前,我市企业上市工作面临的形势很严峻,迫切需要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从自身发展来看,我们正在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起关键作用,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与全省其他市州比,在全省已有的68家上市公司中,,与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在全省的经济地位也是极不相称的。另外,2008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1家,只占全省的4.8%;产值过亿元的企业57家,只占全省的4.5%,占比都很小,所以,我们必须要大力培育发展上市公司,通过上市做大做强。

当然,也有优势,特别是在汽车与旅游两大板块具有先天优势,为企业上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汽车产业具有40年的历史,有完整的产业链,除长春外,没有谁能比,就是发展很快的广州、重庆、北京等,也没法和比。旅游龙头武当山,是具有600年历史的皇家园林山,是世界级的名胜。我们周围是黄金旅游圈,正处在核心位置,这不是我们自己说的,打开地图看看就知道了。除上述两大板块外,生物、水电也有一定的优势。我们上市工作目前虽然比较落后,但只要树立信心,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迎头赶上。

企业上市,好处很多。首先,是企业通过上市,能为我市提供一个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的资金筹集渠道。其次,是企业能从单一的间接融资的圈圈中跳出来,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第三,是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在资金筹措的同时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可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

这里,我还想谈谈一些存在于我们认识上的误区。

企业上市是目标,不是目的。如果把上市作为目的就错了,特别是现在的创业板,没有设ST,即使上了后,一旦运行中不符合就会直接退市。通过做上市工作,成功了最好,尽管最后没有上市,也能促进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促进企业管理更规范、更透明,利大于弊,得大于失。

另外,再说说以后我们政府要抓的几项主要工作。

一是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走上市之路。特别是在初期,政府要下大力气主动引导,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

二是要建立、完善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对后备企业进行调整,对盈利能力持续下降、规范运作成效不明显的企业及时调出。

三是要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和重组步伐,形成“优选一批、改制一批、培育一批、上市一批”滚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2篇

我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国际化”既有微观层面的技术规则、手段、措施、产品数量等指标的衡量,更有宏观视角下的经济运行安全、资源配置高效、资本移动舒畅和国际影响程度,以及开放路径与模式,国际监管与协调等国际性问题。在此,笔者借《资本市场》杂志创刊20周年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第二十个年头,谈谈对这些问题的想法和认识。

现状:

无法忽视的“国际性”影响

当前,业界很多呼声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太低,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开放相比差距很大,并列举出很多具体的“事实”来证明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不足,尤其是各种“数字”,如国内企业在海外发行上市的数量和金额、国内境外机构投资者数量、国内市场上可交易的国际性金融产品种类等。这样的看法似乎不无道理。

实践中,有的人认为,资本市场国际化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实现的证券发行、证券投资以及证券流通在国际间的自由化,是资本跨国界流动的必然产物。有的人则认为,资本市场国际化是指资本(证券)市场与国际资本(证券)市场接轨,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还有的人认为,资本市场国际化是指法律法规接受国际通行的概念,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原则,市场间互相开放。

如果按照上述对“国际化”的界定,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发展水平与之相差甚远,远远无法达到“国际化”的要求,尤其是考察国内企业在海外发行数量金额、国内市场上的国际性金融产品数量等“硬性”指标,国内资本市场离“国际化”程度更是遥远。但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几乎所有的国际性金融事件都能影响到国内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国内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对国际金融市场上“风吹草动”的反应也几乎同步,如众多分析均认为不会对中国造成影响的迪拜债务危机依然在第一时间引发了中国股市的巨幅震荡。反过来,中国资本市场变动、证券交易市场波动的国际影响力也愈加显著。国际资本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和预测都离不开对中国市场情况的考虑和参照,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动往往能够引起全球资本市场第一时间的“连锁反应”。2009年8月31日的A股暴跌中,上证指数下跌6.74%,深成指数下跌7.55%,这次国内市场的突发性下跌随即引起全球股市纷纷跳水,恒生指数跌4.84%,其他亚太主要股市也大幅下挫,稍晚,美国道琼斯指数下跌1.74%,纳斯达克指数下跌1.06%,欧洲各主要股指跌幅也在1%左右。A股暴跌的影响不止于此,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随后大幅收低,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期铜价格跌幅超过4%。国内市场变动产生如此程度的国际影响力并非个案,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中国股市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任何人都无法忽视。

国际资本市场间的互动关系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互相“渗透”、没有一定的“国际化”是无法实现的。当然,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对外资进入的领域、额度和程序以及其他很多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限制,并没有完全开放。应该说,这些方面更多是对我国资本市场“国际性”水平不高的反映。“国际性”代表一国资本市场自身在制度、规则等各方面建设和完善的程度,它可以衡量一国资本市场“成熟”与否和发展到达的阶段如何。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仍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健全的方面,国际性水平和影响力相比发达国家仍显不足。如何在不断改进各种内部设计、完善相关规则方面下大力气,努力提高市场的成熟程度和“国际性”水平更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

博弈:

“迫切”不能“急切”

“高效”更要“安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建设一个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资本市场既是前面提到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任务。政府和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我国现代资本市场的构建和完善。

我国现代资本市场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充满难度和挑战,需要稳健推进的综合性“工程”。虽然经济的发展对现代资本市场构建不断提出新的“迫切”要求,但考虑到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仍很不完善、金融中介机构还不成熟、创新工具依然缺乏和汇率波动仍不灵活等实际限制,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开放不能“急切”,要更加注重“稳健”和“安全”。

韩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其《资本市场国际化计划》中制定了4阶段发展步骤,即间接参与(1981~1984年)、有限度直接参与(1985~1987年)、进一步开放(1988~1989年)和完全开放(1990年后),稳步推进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进程。台湾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历时20年,贯彻先间接投资后直接投资、先机构投资后个人投资,根据市场发展实际情况逐步放宽限制的原则,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实现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日本同样采取慎重的渐进式方针,有步骤逐步放松金融监管,引进竞争机制,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本国资本市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上述国家或地区对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稳健”与“安全”的重视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当然,也有国家对于开放本国资本市场过分“急切”,忽视对风险的分析和控制,导致风险的累积和爆发,致使国内发展受到严重损害。智利在本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忽视本国资本市场实际承受能力,盲目制定过高、过快的发展要求,特别是1974年开始的金融部门改革措施过于激进,与其自身尚不完善的经济基础和金融监管水平极不适应,最终导致国内利率大幅攀升,大量外资涌入,为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埋下祸根。

可见,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必须要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相适应,协调好与经济系统和制度间的均衡关系。否则,资本市场脱离实际“国情”的盲目对外开放将面临巨大风险,如所谓的“波动溢出效益”等。这些风险经过“连锁反应”被放大,甚至可能侵犯到国家的经济乃至国家。

当前,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日益“顺畅”和金融衍生操作的大肆使用,风险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无限”扩大,任何单一资本市场的小波动都有可能引起多国资本市场“风起云涌”。“迪拜世界”在短短几日内“横扫”国际资本市场,造成全球范围内股市暴跌和汇率大幅波动:在亚洲,日经指数下跌1.7%,港股恒生指数重挫2.7%,澳股S&P/ASX 200指数大跌2.4%;在欧洲,英国FTSE 100指数跌3.2%,德国DAX基准股指跌3.2%,法国CAC-40指数跌3.4%;而美元兑日元汇率创下14年来新低。国际资本市场上这种风险传递“牵一发动全身”的特点,使得任何一国在本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都大大增加,脱离经济系统实际发展水平的“超前”对外开放,必将对一国资本市场造成难以估计的不良影响和冲击。

因此,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不能过分追求“速度”,要更多注重“稳健”和“安全”。要从间接开放开始,稳步做到国内市场的开放后再“安全”地实现更高层次和程度上的对外开放。要制定详细周密并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开放计划和实施措施,把握好对外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渠道和手段的控制,从各个层面保障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开放进程的有序、高效、稳健和安全。

开放与监管:

双向开放内外交流

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早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世外”,否则就只能在“闭关锁国”中快速落后,离开国际活跃舞台。理论上,一国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完全应该自主决定,即是否开放、如何开放和开放步骤都完全由一国自主决定。但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在全球普及后,要求单个经济体“开放”和“交流”的国际压力愈来愈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一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自主决策产生很大影响。

概括来讲,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包含两个方面:国内资本投到境外和国外资本进入境内,即“走出去”和“引进来”。这两方面的“开放”和“交流”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必须坚持两者并重。实质上,一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内外部各项制度不断协调适应的过程,是内外部市场运作规则有效对接和转换的过程。国内外资本市场规则对接的难度越小、越容易,越有利于资本在两个市场间的流动,越有助于提高我国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探索中,要适应国际惯例,与国际要求接轨,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加强“内外交流”。

但是,在“内外交流”的过程中,一国资本市场将面临更多来自国际资本市场的风险和冲击,正如前文所述,国际资本市场“牵一发动全身”的风险传递特点将使得我国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对资本市场监管提出了严峻考验和要求。

资本市场监管体系作为防范和控制风险的重要“阀门”,必须适应资本市场发展水平,要根据实际需求稳健调整,不能过分“超前”。韩国、台湾、日本和智利在这方面为各国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此外,在资本市场监管方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十分必要。资本市场参与主体来自不同的国家和组织,彼此间的交易规则、法律法规、市场成熟程度等都存在差异,减少这些差异和不对称性有助于一国资本市场监管效率的提高。在与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要求”对接的问题上,同样要坚持“稳健”与“安全”原则,“高效”但不能盲目。

第3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价值管理

一、企业管理中心描述上的变化

企业对经营管理方针论述时发生了一下变化,前些年企业管理以销售为龙头,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近几年企业经营管理方针中心则描述为以价值管理为中心,这其中折射出哪些变化?值得财务人员细细琢磨和玩味。

企业财务管理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综合性管理。财务管理的内容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

价值管理又称基于价值的管理是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即VBM的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实现股东价值的增长。

二、分析描述上变化的原因

为什么会有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居于中心地位发展到以价值管理为中心的提法呢?我以为:

(1)20世纪80年代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出现(资本市场),以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化、知识化的背景中,企业经营所面临的市场和经济、社会条件均在发生巨大变化。这样,以价值管理为中心代替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提供了土壤。

(2)站在企业微观来讲,价值管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工具,将整个公司的价值创造与一线工作小组和雇员的日常运作活动联系起来;指导战略,资源配置及经营运作的决策;提供共同的价值观和针对公司管理者及各工作单位的透明的业绩评估方法;推动公司业绩的迅速发展(对内)。

(3)从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来看,任何公司都活跃和竞争于复杂的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中: 这是一个企业产品和服务所依存的市场;这还是一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市场(企业竞争、并购威胁、企业重组、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等等)。这又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资本市场;这也是一个人力资源的争夺市场(企业形象、企业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在任何一个市场上的疏忽,都有可能使企业失败。价值管理的作用就在于能够帮助企业同时赢得这四个市场(对外)。

三、必须树立价值管理的思维

这是经济发展与企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本质认识的回归,是同一问题不同的认识阶段,是对企业经营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在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上的一种与时俱进。

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企业的价值管理,两者侧重点不同,前者属过程管理,范围较窄,后者是一种涵盖过程管理的一种结果管理,涵盖范围更广,面更宽。是一种从传统财务管理思维向现代财务管理思想的巨大飞跃。从微观看两者呈现一种网状关系,纵横交错。

但必须避免进入两个误区:一、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就是以财务部门为中心,避免经营部门和财务部门歧义。二、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仅是一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价值管理活动,这是两种片面认识。

四、如何树立价值管理的模式

价值管理是一种抽象提法,对实务工作者如何能够具体形象体现在企业的各管理环节?下边我谈谈个人一点体会:

(一)解决企业资源如何最优配置问题

企业运作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企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如何能解决企业的资源最优配置问题,价值管理给我们提供了方向和标尺。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念是一种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思维,强调财务是对业务行为实施监控,这样做的后果是财务管理中大量的工作都消耗在事务性上,导致财务针对企业资源的流向和投资方向的把握、判断上没有方向性。价值管理的定位是围绕这一时期内企业的核心战略、赢利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集中企业有限的资源为核心业务提供资源保障。譬如:在我们集团企业多元化经营中,涉足农业、旅游、地产等行业,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着企业五年规划,分阶段实施战略,先农业、旅游,后地产产业格局,在2011年必须集中企业有限资源,全力以赴做好农业花卉产业,尽快形成盈利点,这样才能保证公司战略不偏离方向。

(二)生产运营环节中的价值管理

每个公司的业务特点不一样,有些属于生产行业,有些属于服务行业。无论你提供什么产品、什么服务,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市场上流通,你都有自己的运营模式。价值管理要求要对现有的运营模式进行分析判断,看它是否符合价值管理的需要。从什么地方去看?主要有三点:预算体系、内部控制体系、绩效评估体系。看这三个体系,是否可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1)预算分为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价值管理要求对公司战略进行了解和评估,通过对预算体系的控制去执行战略,并在执行的过程中,对战略进行不断充实与完善。

(2)内部控制体系,是通过对内控点的控制,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影响公司的运营模式,从而控制风险。

(3)绩效管理是公司运营方式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绩效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运营模式。

总之,三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有的绩效管理体系都建立在预算体系之上,而内部控制体系又影响着预算和绩效管理的进展。要通过这三方面的工作,全面推进整个公司的运营管理环节价值提升。

(三)资本运作阶段中的价值管理

首先对资本市场的价值管理要产生正确认识,所谓资本市场的价值,就是从资本市场融资后,使企业获得超常规发展,使资本产生增值。可以看出很关键一个环节从资本市场能够取得资金,那么,投资者何以要投资你们公司呢?因此这部分的工作内容,包括投资者关系处理,以及确保公司状况符合监管要求等.

第一,价值管理要求要搞好公共关系,包括如何正确、准确地向市场推介公司,与投资者良好沟通,解答疑问, 开展财务公关。投资者关系(InvestorRelationship,IR)是双向的,要取得投资人的理解和支持。

第4篇

【关键词】银证合作 商业银行 重要性

一、引言

不可否认的是,证券业和银行业究竟是混业经营好,还是分业经营好,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主题之一。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银证合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我国银证合作最常采用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国债市场回购业务、银行同业拆借、银证通、银证转账和证券抵押融资等等。资料表明,从分业经营逐步过渡到混业经营,必然是我国金融体制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不容置疑,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满足当前金融发展的实际需求。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大力发展混业经营势在必行。

二、开展银证合作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银证合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对银证合作进行理性判断。实践证明,我国证券业和银行业之间的良性合作,能够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共担风险,优势互补。

(一)有利于拓展新的业务空间

调查研究表明,只有不断对证券业和银行业相关方面的业务进行科学、合理地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加强银证业务合作的交叉性和跨市场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全新的业务空间。一般来说,在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各自体系中,资本市场的格局和分立的商业银行会让风险沉淀下来,这里的风险不具有流动性。从目前看来,银证双方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优势,重新对现有的业务进行组合,并且不断拓展新的业务空间。换句话说,对于绝大部分有关债券方面的业务,银行应该将其较好地独立开来,并且组建专门结构,科学、有效地处理债券方面的业务。更进一步说,银行应该努力推动证券公司和证券业务合作,共同出资,构建相关方面的专门机构。不可否认的是,银行只有大幅度提升对银证合作的关注度,才能积极有效地推动和鼓励证券经营机构不断向海外市场进行拓展。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科学、合理地制定制度性防火墙的前提下,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的业务逐渐向边缘业务进行过渡。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已经开始向衍生业务进行较好地拓展,这些新的业务空间能够为商业银行的纵深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开展国际业务的过程中,我国的商业银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海外证券经验,银证合作势在必行。值得肯定的是,对于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努力拓展海外业务是银证合作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

(二)有利于整合资源,实现功能互补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金融对市场经济活动的渗透力越来越强,采用证券化的方式,能够较好地实现资源配置和流动的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基本上说,资本市场的全面发展,既能为金融业搭健全新的业务平台,实现新的增长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和完善整个金融结构。从本质上说,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有助于不断对金融体系进行深化改革。为了最大限度地促使资本市场和银行的资金实现良性互动,努力建立高效地融资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不容置疑,为了资本市场和银行的资金能够实现良性互动,我们应该把银行信贷资金当成十分重要的媒介之一。只有打通资本市场和银行的资金通道,才能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融资机制,才能为广大证券商提供十分有效地融资渠道。另外,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容忽视。

(三)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困境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商业银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和解决。例如:在风险和收益上,无法将负债和资产进行较好地匹配;相当一部分银行资产的产业,在经历成熟期之后,逐渐步入衰退期;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无法创造相关方面的金融衍生品,并且这些金融衍生品具有较大的投资吸引力。毫无疑问,考虑到商业银行的这些不足之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银证合作,努力把资本市场当作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深化改革的平台。从目前看来,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而言,绝大部分中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水平低下,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资料表明,商业银行只有与资本市场进行较好地对接,才能更好地进行业务创新和机制创新。一般来说,将资本市场作为平台,能够有利于对商业银行相关方面的业务进行创新。换句话说,一旦脱离资本市场,在极为封闭的环境中,试图对银行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不断创新银行业务,明显具有一定的难度。值得肯定的是,在金融体系不断进行演变的过程中,资本市场是其十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力量。基于现状考虑,整个金融体系无法产生质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市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觑。从本质上说,绝大多数银行业务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打个比方,依托于资本市场,基金托管应运而生。另外,个人理财,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三、商业银行银证合作的未来选择

毫无疑问,在我国顺利加入WTO组织的大背景下,基于现有分业体制的考虑,银证合作是金融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十分有效地策略之一。在对开展银证合作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进行较为细致地探讨和解析的基础上,接下来,结合具体的实践状况,针对商业银行银证合作的未来选择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希望能够对浅析银证合作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的实际工作发挥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一方面,实行“共同客户”模式。一般来说,“共同客户”和“互为客户”是我国商业银行银证合作模式主要的表现形式。实际上,在传统的银证合作中,“互为客户”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也就是意味着,在响应相关方面政策规定的基础之上,证券公司和银行互相作为服务对象,科学、合理地开展各种业务合作。通常,这些业务包括:资金融通、存款、结算等等。毫无疑义,“共同客户”模式是指:证券公司和银行努力开展相关方面的合作,为相当一部分共同客户尽心尽力,不断提供优质的服务。从某种程度上说,为了能够给双方的共同客户,提供较为优质的金融服务,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促使证券公司和银行发挥各自的优势之处。从本质上说,“共同客户”模式是一种多元化的合作。不容置疑,对信息技术进行深化改革,十分有利于促进银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商业银行银证合作应该充分考虑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最终决定采取何种模式为佳,这些因素包括:监管理念、经济状况、文化观念和金融历史等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有紧密联系本国国情,较为理性地选择银证合作的模式,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才能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目标。事实上,我国现有的金融管理体制,并不是混业经营体制,而是分业经营体制前提下的业务交叉。实践表明,相当一部分全能银行制,将金融混业经营当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这部分全能银行制注定无法获得长远地发展。值得肯定的是,建立全能银行制的时机尚未成熟,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没有较好地形成金融业全能化监管体系。另外,拓展基金市场、继续发展代销基金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不容忽视。

四、总结

综上所述,浅析银证合作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毫无疑义,证券和银证均为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即便归入资本、货币市场,两者之间开展业务合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系统、全面地考虑到各种现实的制约因素,阐述了几点关于开展银证合作对商业银行重要性的体会和认识,包括:有利于拓展新的业务空间、整合资源,实现功能互补和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困境等等,接着,讨论了商业银行银证合作的未来选择,希望能够对浅析银证合作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的实践工作发挥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宇荣,涂春秋.招商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竞争力发展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2013.

[2]上海市城市金融学会.银行核心竞争力透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3]黄娟.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开展银证合作的模式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4]刘艳梅.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银证合作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

[5]唐宪.试析我国“银证合作”新趋势[J].证券经纬,2007.

第5篇

如果不回归A股,可能失去什么?

2015年6月24日,是迅雷成功IPO一周年的日子,结合最近一段时间中概股们争前恐后的宣布私有化,我想谈谈这个与IPO一周年很不相称的话题――私有化。

对每一家中概股来说,是否要私有化,各有各的情况,各有各的考虑,不能一概而论,由于这个话题太热门,我从个人角度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家中概股到底要不要私有化?我认为,站在企业业务发展的角度,只要想清楚了两个问题就可以做决策。一,如果回归A股,能得到什么?二,如果不回归A股,可能失去什么?

对于前一个问题,我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高估值,如果对比中美两个资本市场,这个问题几乎是显而易见的,那么,高估值能给企业带来什么?牛市下的高估值又能持续多久?

其实,受限于多种因素,高估值在短期内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现金。而当牛市转为熊市,能否享受到高估值的溢价,最根本的,还是要取决于企业经营。

必须要冷静认识的是,企业在享受到一定溢价的同时,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也是不菲的。首先是财务成本,一家公司退市以及拆VIE结构的财务成本不低于当时IPO的成本,其次是时间成本,即使一家公司成功退市,能否在A股上市,以及何时上市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还包括退市以及重新上市过程中,无穷尽的股东沟通、利益分配和一关又一关的流程。

因此我认为,一定要站在企业业务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一家公司的主要产品面向国内市场,主要用户都在国内,那么让用户同时成为投资人并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所带来的能量是巨大的;

此外我相信,不同市值的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也是不同的,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产,也是决定未来胜负的关键。

对于第二个问题,放在不同的企业身上更是千差万别。从一个角度来说,回归A股能得到的,就是不回归A股可能失去的,但又不限于此。

此轮中概股回归的一个重大时代背景是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政府对于互联网+的殷切期望和重大扶植,资本市场已经成为重要推手。

当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紧密集合,并开始重构中国的产业格局,成为一家“中国”企业,而非VIE结构下的“外资”企业,也成为某类与中国经济紧密相关企业的不二之选。

第6篇

据媒体统计,自6月27日至7月9日,针对A股的下跌,决策者推出了30多项救市的政策,包括证金公司托市、不允许大股东减持、稽查“恶意做空”、减少IPO、允许两融展期、担保物可不强平等等。这些政策虽然为大多数股民拍手称快,但也充满争议。

救市之前,我们是否应该先对市场作客观的判断?在2015年6月30日之前的一年里,上证综指上涨了109%,深圳成指上涨了95%,深圳中小板指数上涨了93%,深圳创业板指数上涨了103%。在统计学里有个均值回归的概念,即一旦出现随机性高值后,必定会出现向平均值的回归。均值回归后来也成为金融学中一个重要概念,指股价无论高于或低于价值中枢(或均值)都会以很大概率向价值中枢回归的趋势。根据这个理论,一种上涨或下跌的趋势不管其延续的时间多长都不能永远持续下去,最终均值回归的规律一定会出现:涨得太多了,会向平均值移动下跌;跌得太多了,会向平均值移动上升。

因此,一个对金融市场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一个在一年里上涨了100%的股票市场,向下调整的概率是非常非常高的。就以A股来说,回调30%也算不上什么大事,甚至回调50%,一觉回到一年前,在股票市场也是常有的事。

更为关键的是,A股这轮上涨并不是业绩驱动的――这种市场总体快速上涨基本上不可能是业绩驱动的。去年6月30日,上海A股平均市盈率为9.8倍,深圳主板平均市盈率为16.53倍,中小板平均市盈率为33.5倍,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59.09倍。今年6月30日,上海A股平均市盈率为20.92倍,深圳主板平均市盈率为30.67倍,中小板平均市盈率为66.2倍,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107.25倍。这意味着A股这些公司的盈利不需要任何增长,其股价就可以分别上涨113%、86%、98%、82%。说白了,这轮A股行情是估值的变化,跟基本面相关性非常小。

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有句名言:股票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遗憾的是,A股市场的玩家都只相信前半句话,对后半句毫不关心。因此,坐庄在中国特别流行,股民津津乐道的是跟庄、与庄共舞、与庄博弈……鲜有人关心自己究竟买的是什么、如果永久持有会获得什么。每当A股进入牛市,市场上就庄家横行。一位A股的资深股民告诉我,A股公司个个有庄,只是大庄还是小庄、“善庄”还是“恶庄”的区别。回想7月初A股千股停牌的“盛况”,我不敢说这些停牌每一个都是庄家搞的,但说七成是庄家搞的,只会是说少了而不会是说多了。

那么本次救市究竟是救了谁?

有一位投资人告诉我,政府救市是担心银行卷入,产生系统性风险。我对此深表怀疑。如果是担心银行的风险,那是不是得先做个压力测试?没有。

最近美银美林出了份研究报告,说杠杆资金有7种渠道进入A股,分别是保证金融资1.455万亿、股权质押融资9010亿、伞型信托6210亿、股票收益互换1230亿、结构化公募基金4730亿、P2P200亿和线下配资1500亿,总计3.743万亿。

假如这些数据接近于真实状况,我们不妨帮中国银行系统做个简单的压力测试。这7路资金与银行直接有关的是股权质押融资,即9010亿。银行放出这些钱,我估计至少需要多一倍的资产作为抵押――也就是说银行可以承受抵押的股票资产50%的下跌,不会有任何损失。一般银行在抵押物价值下跌30%的时候就会要求平仓或者补充抵押物,因此虽然本轮下跌导致了一些强平,但还不大可能影响到银行资金的安全。

但考虑到暴跌那几天,市场失去了流动性,有些股票根本卖不出去,银行的资本金的确可能出现损失。如果银行在抵押的股票下跌30%时就启动强平程序,因为流动性枯竭强平不了,接下来银行还能承受3个跌停板,第4个跌停时银行才开始出现损失。在银行启动强平程序之后,如果用5个跌停板才卖出抵押股票,银行会损失大约17%的资金;用10个跌停板卖出抵押股票,银行会损失大约51%的资金。

我个人觉得在一个股票下跌30%之后,再来连续10个跌停板的概率非常非常低。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约为184万亿,即使9010亿的风险资产损失一半,似乎也不会产生什么系统性风险。因此,说救市是在救银行是站不住脚的。最后我想加一句,有分析师认为股权质押融资不可能进入股市,这个看法太天真了,股权质押融资如果想进入股市,有的是办法,而且在股市大好的时候,这些资金进入的可能性非常高。

也有人认为救市是为了救股民,减少了股民的损失。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次救市是极其糟糕的投资者教育。正如前面说的,本轮股市上涨没有业绩支撑,只是估值水平简单上升。而从绝对估值水平看,A股至今谈不上被低估,市场出现回调的时候,不正是一个告诉股民股市有风险的好时机吗?本轮上涨与A股历次牛市不同,有大量杠杆资金入市,这是暴涨暴跌的重要原因。而救市让部分使用杠杆的人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却没让这些人认识到市场的残酷性。这些人无论是赔了钱还是赚了钱,都会对杠杆产生依赖。赔了钱的想翻本,赚了钱的想赚更多。

第7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控股股东 关联关系 上市公司利益

在普通中国老百姓眼里,阿里巴巴是马云的,万科是王石的,中国石油是国家的。不可否认,基于我们认识,在这些公司里面,他们扮演着公司的领导角色。换句话来说,公司基因中天然存在着他们的基因。再从会计学的角度而言,他们的存在实质上为公司带来了巨额的商誉。这就不难理解,当苹果的CEO乔布斯先生逝世时,苹果公司的股价暴跌。从这些事件看,我们认识到不仅中国人崇拜英雄,哪怕在太平洋彼岸,代表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最高度发达的美国也不过如此。然而,在现代社会,法律必须给广大老百姓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些上市公司到底是谁的。本人基于对《公司法》、《证券法》的浅显认识,来谈谈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如何利用关联关系损害上市公司利益。

基于本人对大陆资本制度设计的认识,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形象确实能够代表我国公司的最高形象,哪怕本人不否认如华为等这些优秀的未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层面也是表现优异。由于上市这一特殊的行为,导致了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更加严格,因此,关联交易,关联担保等一系列行为能够更加全面的展现在投资者面前。

由于我国的《证券法》、公司IPO等法规中都明示或者暗示了公司在上市时的控股股东最好是只有一个主体(此处包含了控股股东的一致行动人和关联方或者实际控制人),其中,在主板市场,公司申请IPO必须满足最近三年实际控制人(此处的控股股东变更是允许的,但是实际控制人不允许,此处表述将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关系有所混同)没有变更,创业板市场必须满足最近两年没有变更。而且,监管者一般不允许多个股东同时控制公司的情形,除非能够证明多人控制公司对于公司的治理结构等没有重大影响等一系列复杂的条件。从这些规定来看,监管者天然赋予了控股股东特殊的法律地位。

在关联事项中,最常见的一般有关联交易、关联担保、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由于控股股东在公司中的地位,以上事项非常容易导致显失公平的结果出现,从而导致损害公司其他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在目前大陆的资本市场上,监管者对于关联交易是没有完全禁止的,只是要求关联交易对价必须公允,能够根据公司的内部治理来反映控股股东的意志。因此,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包含一致行动人等)中非常常见,很多公司基于材料采购等必须依靠于控股股东。本来,关联交易如果对价合理,其他股东和债权人也无话可说,问题就出现在,由于中国大陆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在交易时,资产评估等往往存在巨大的操作空间,特别是当面对如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时,极其容易出现问题。本人通过查阅资料和阅读有关上市公司公告和证监会交易所的公告,当控股股东滥用关联交易谋利时,债权人可以主张撤销关联交易,或者要求控股股东承担关联交易造成公司无法偿还债务的损失。实践中,债权人的主张法院在法理上往往是认可的,但是,法官在具体的案例时,由于关联交易发生后往往难以重新对有关交易评估等原因,对于控股股东应该承担责任的大小往往难以判断。本人认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法院要充分考虑关联关系造成的影响,以关联交易影响公司的利润资产等为重点考虑因素来判断控股股东应该承担的责任大小。

关联关系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便是关联担保,主要表现为控股股东要求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关联方或者控股股东的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在以前的《公司法》中,法律一直是明文禁止公司为股东提供担保的,控股股东自然也包含在内。后来,基于发展市场经济,体现公司自治的原则,立法者参考了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对于关联担保有所放宽。目前的《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文件中,均允许了公司对于股东的担保,但是规定了上市公司为股东(任何股东)及其关联方、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时,必须经过股东大会决议通过,而且要求关联方(被提供担保者)回避表决。监管者希望通过让关联方回避的方式,让其他股东来行使自己的权利,一方面起到限制控股股东利用资本多数决的方式来通过决议,另一方面又维护了公司制度的核心,保障公司高效有序运转。担保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法律事项,担保人需要对可能存在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在公司中,公司为股东的担保,实质上是公司自己o自己绑上一个定时炸弹,尤其是当控股股东利用自身权力要求公司为其提供担保时,公司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而一般情况下公司又不会从该担保事项中得到好处的,哪怕好处通过控股股东最后反馈到了公司,那么第一受益者仍然是控股股东。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服务与支付
学术顾问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