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范文

时间:2024-01-15 14:51:52

序论:在您撰写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

第1篇

关键词:残疾人家庭护理;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32-01

残疾人是一类组织或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而无法正常从事日常活动的社会弱势群体。在我国,每年约上千万人因各种原因而成为残疾人,因而引起了我国政府及社会群众的广泛关注。家庭护理与康复指导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对于减轻残疾人的身心痛苦,重返社会家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中心自2010年7月至今对118名一级残疾人进行家庭护理与康复指导,现就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7月至今,我中心负责118名一级残疾人的家庭护理与健康指导工作。其中,肢体残疾40例,智力残疾13例,精神残疾4例,视力残疾61例,已并发褥疮护理25例。

1.2方法:我中心配备了专用车辆、医疗设备及医护人员,每组医护人员2-3名,每月进行1次上门服务并做好记录,与残疾人及家属签订上门护理服务协议书,为每一位残疾人建立健康档案,对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并发症、慢性病、康复需求等进行详细记录,并在每一次的上门服务时,将政府对残疾人每月的补助费交予残疾人或家属手中。

2家庭护理与康复指导

家庭护理与康复指导,是指医护人员在残疾人的康复过程中,根据康复治疗计划,以残疾人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在其共同配合下采取的一系列护理措施,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肢残人以康复残肢功能、阻止健肢功能退化、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器械使用和训练为主。

(2)精神残疾人家庭以重建家庭生活秩序、家庭心理支持、督促服药、精神病人护理指导、鼓励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解救关锁、转诊服务等为主。

(3)卧床和截瘫病人以压疮管理、辅助器械使用、代偿功能训练为主。

(4)伴有慢性病者以治疗慢性病、照顾者护理技能培训为主。

2.1心理护理:人的心理因素对于身体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理活动可以影响甚至改变生理活动。我中心护理的40例肢体残疾人中,大部分因车祸、疾病、先天性因素等原因造成的肢体残疾,当残疾人突然面对因伤病等致残,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肢体活动能力时,就会产生抑郁、悲观、失望、或脾气暴躁等不良情绪,甚至产生自杀念头,因而需要加强对残疾人的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进门服务时,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与残疾人打招呼,不可带有歧视的眼光,舒解其心中的焦虑、抑郁,消除其孤独、自卑心理;当残疾人倾诉疾病、家庭琐事时,通过眼神、表情来显示对其充分的理解与同情,多用肯定、赞扬和鼓励的语气给予安慰,保持患者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情,帮助残疾人树立重返社会的信心;其次,针对部分残疾人担心拖累家人的心理,要及时开导,并与家属沟通,为残疾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康复环境。

2.2康复训练

2.2.1肢体康复训练:例如上肢残疾者,可对患肢进行间断性适当搓揉,动作要缓慢、轻柔,避免强压,待患者逐渐恢复后可增加力度与时间;医护人员协助残疾人行走、爬楼等锻炼,以残疾人轻度痛感为宜;教给患者一些康复体操,嘱咐其持续训练,可使身体肌肉恢复力量。

2.2.2行走技能训练:视力轻度残疾者,可在助视器的帮助下,不断对视力残疾患者进行“看”的康复训练;视力重度残疾者,可对其行走技能进行训练,使其依靠听力等感觉器官,借助盲杖,利用边缘线、路标等来判断自己所在位置并确定行走方向,从而掌握独立、安全的行走技能,以其它感官代替视觉,使视力残疾人在陌生的环境里也能够实现安全、独立的行走。

2.2.3智力康复训练:对于智力存在障碍的残疾人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包括感知能力、言语交往能力、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医护人员可从语言训练着手,勤协助患者做声带运动训练,并主动与患者以读书、会话的方式进行交流,语言训练需要持之以恒;还需要对智力残疾人进行平衡训练、翻身训练等。

2.2.4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医护人员依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在残疾人家属的协作下,为残疾人做适量的按摩以及被动运动,如起床站立、坐、卧床、下床走动等,教会残疾人轮椅或拐杖的正确使用方法。

2.3褥疮护理:本文主要对25例因长期卧床而导致的病发褥疮进行护理。对于久卧病床而出现水肿症状的患者,因皮肤抵抗能力较低,肢体受到压迫后比较容易发生褥疮情况,医护人员在上门服务时要叮嘱家属保持残疾人卧床的清洁、干燥,房间要朝阳、通风;定期为其更换床单、被褥;用温水为残疾人擦拭身体,做好皮肤的护理,勤换内、衣裤;若残疾人存在刀口等伤口,还要进行伤口消炎处理,以防感染。

2.4饮食护理:健康的饮食有助于残疾人心情愉悦。医护人员需要为残疾人制定一套健康的饮食方案,嘱咐家属多准备清淡适宜的食物。残疾人的食物应易于消化,多食鲜菜、新鲜水果,多饮水,少食盐,忌食辛辣、油腻、肥甘,禁吸烟、饮酒,从而加快残疾人身心的恢复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5残疾人家属的培训:残疾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如果家庭成员能够对其进行精心护理,对其康复将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残疾人就医不方便,并且医护人员每月只能上门服务一次,大部分护理工作要家庭成员去完成。因此医护人员在上门服务时要对家属进行必要的培训,例如对于上肢残疾者,教育患者的家庭成员对患肢进行间断性适当搓揉,动作示范给家庭成员看,让他们学会当医护人员不在时,也可以进行护理工作。

3结论

家庭护理与康复指导,为残疾人克服身心等障碍采取的全面护理措施,主要目的是给予残疾人心理、精神上的支持,通过进行功能指导与训练,提高残疾人的日常起居自我照顾能力,帮助残疾人减轻残疾甚至恢复健康。本文主要就残疾人家庭护理与康复指导进行研究,以期通过科学的治疗与护理,使残疾人摆脱身心疾苦,恢复身体健康,及早返回社会家庭。

参考文献

[1]郑功成. 社会保障学.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386

第2篇

与推进培育残疾人家属亲近感相结合

重度残疾人由于身体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生活和精神上对家人依赖度明显。如果残疾人亲属把护理照料仅停留在最基本温饱上,不改善物质条件,不提供精神藉慰和心理疏导,缺乏人性关爱,甚至视作家庭的“累赘”,就失去了居家安养工程的“灵魂”。培育健全人亲属与残疾人的亲近感,应成为优化居家安养工程重点。亲属要切实担起照料护理家庭重残人员的职责和义务,营造温馨氛围,用人性人情提升亲近度。

与推进提高护理照料质量相结合

实施居家安养工程,旨在提高重度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有些家庭护理重度残疾人方法简单,缺乏针对性,导致重度残疾人居家安养质量不高,个别家庭甚至把残联发的护理补贴移作它用。对此,残联、卫生、民政部门要在“培训”和“督查”上下功夫。对重残者亲属加强康复、护理和心理疏导知识的培训,使亲属掌握一定的护理技能。残联要强化服务意识,经常深入重度残疾人家庭,抽查走访居家安养对象,避免协议一签,资金一发,名册一造,就万事大吉的工作态度,规范“居家安养”管理办法,加强监督考核,力求把居家安养工程做成精品。

与推进开展康复训练服务相结合

在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今天,应把重度残疾人康复列为重中之重。残疾人亲属和社区康复员要力戒那种“人已瘫掉,脚已断掉,脑子已坏掉”,康复无望,用不着训练的悲观论。确立大康复理念,努力帮助重度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强化自我康复意识。居家安养工程应与康复工程紧密结合,把重残对象是否得到康复服务,康复多少,参与社会活动功能有否改善,作为检验重度残疾人居家安养工程成效的标准之一。基层康复指导站与社区康复员要用心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康复普查和指导。根据重度残疾人不同类别、程度、年龄、身心状况,逐一上门普查评估,提出针对性康复方案,一人一策,对症下药。二是康复训练。长年卧床病人,一日翻身次数,怎样护理,如何料理大小便等要按康复方案执行。三是上门服务。乡镇康复指导站要挑选业务精通,富有爱心,责任心强的康复医生与重度残疾人挂钩结对,每月定时上门训练和指导。

与推进拓展村社区家政型服务相结合

第3篇

关键词:残疾人;家庭;扶助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105-03

收稿日期:2013-08-1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残疾人婚姻家庭研究”阶段性成果(13BRK018)

作者简介:解韬(1963-),男,江苏兴化人,人口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人口工作研究。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 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共7 05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户数的17.8%[1]。如此庞大残疾人群的基本生活问题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强烈关注。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残疾人提供了收入和康复医疗等方面的保障。然而,目前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残疾人本身设立的。由于残疾人的生活主要是在家庭内完成的,以家庭成员的照顾为主,但是残疾人家庭得到的社会支持相对较少[2]。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家庭扶助制度。

一、开展残疾人家庭扶助的重要意义

(一)扶助残疾人家庭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体现

目前,中国残疾人绝大多数生活在家庭和社区之中,由其家人对其进行照顾。根据学者的研究和笔者在广州的调查,照顾残疾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工作,长期的家庭照顾工作往往使家庭的照顾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并且带来了许多生活的改变和负荷。以精神病患者的照顾为例,家庭照顾者的压力有些是经济方面的,比如,一些患者的照顾者是其父母,有些因为要照顾患者不得不退出就业市场,有些已经退休,靠退休金维持生活。他们除了维持自己和患者的生活,还要承担患者的医疗和康复费用,经济负担较重。一些照顾者的压力是精神方面的,部分人担心患者病情不稳定的时候在外面出事、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承担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有些照顾者担心家庭的经济无法支撑医疗费用,担心自己百年以后患者的生活。由于这些原因,一些照顾者自己的情绪也变得不稳定,睡眠质量不好,身体和心理健康受到影响。显然,精神病患者的家庭照顾者已经成为与残疾人相似的社会弱势群体,成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应该关怀的对象。

(二)扶助残疾人家庭有助于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家庭生活是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重要方面。1981年国际残疾人年活动以“全面参与和平等”为主题,表达了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的两个关键方面,从而将医疗、康复、社会福利等与残疾人自身相关的问题的残疾人事业的传统领域与更加广阔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1982年12月3日第3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首次从残疾人与其环境的关系这个角度界定了障碍的定义,首次系统提出了平等机会的原则和残疾人实现机会平等的关键领域。从此,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消除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面临的观念、制度和环境障碍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并在社会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残疾人观,即残疾的社会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残疾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残疾人问题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的、权利的和发展的问题。残疾不应当看成是残疾人个人的事,更应当被视为社会共同应对的问题。社会应当消除任何形式的歧视和障碍,确保所有人无论是否残疾都能够参与社会生活[3]。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以及《残疾人权利公约》,把家庭生活与无障碍环境、教育、就业、收入保障和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宗教等确定为残疾人平等机会和平等参与的重点目标领域,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相关权益的保障。对残疾人家庭的扶助无疑是扫除残疾人参与社会障碍的行动。至今处于隔离或半隔离状态的残疾人,都与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足或者支持不当有关系。因此,给予残疾人家庭一定的社会支持和特别扶助,有助于残疾人的康复和社会融合。

(二)扶助残疾人家庭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如前所述,残疾是一种社会现象,涉及全国近20%的家庭和2.6亿家庭人口。如此庞大规模人群的幸福安康不仅关系到残疾人本身,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和谐。以残疾儿童为例,我们知道,残疾儿童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残疾儿童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婴幼儿时期是极为关键的阶段,如果不为其提供适当的早期干预,会因为残障的阻力,导致各种能力和智力发展迟缓,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造成家庭和社会的极大负担。而残疾儿童的家长不是专业人员,缺乏专业的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知识。所以,这个时候政府或者社会组织如果为残疾儿童家庭开设专门的指导和培训,引导他们学习早期训练方法或获取医疗服务、特殊教育的支持,那么就可以提高残疾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使其发育得更好并为未来的就学和就业打下基础。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照顾好残疾儿童也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但单个家庭的力量是薄弱的,需要社会提供支持。

二、残疾人家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残疾人家庭收入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家庭

2011年度全国残疾人监测数据显示,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 944.9元,仅是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4.5%,其中,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 757.7元,是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3.9%;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 998.2元,是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6%,可见提高残疾人的收入水平、缩小残疾人家庭与一般居民家庭收入差距的任务非常迫切[4]。

从残疾人就业性劳动收入来看,2011年度全国残疾人监测数据显示,有66.8%的城镇劳动年龄段生活能够自理的残疾人和49.7%的农村有劳动年龄阶段生活能够自理的残疾人未就业。仍有19.1%的城镇残疾人没有参加任何一种社会保险。40%的城镇有劳动能力未就业残疾人和72.3%的农村有劳动能力未就业残疾人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5]。这说明残疾人的收入来源单一,社会保障程度低,家庭负担沉重。

(二)残疾人家庭开支大,社会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亟待提高

残疾人家庭生活的一个特点是食物和医疗康复的支出大。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最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呈下降的趋势。2011年度全国残疾人监测数据显示[5],2011年度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9.8%,比全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8.3%高出11.5个百分点。城乡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 512.7元和771元,分别是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1.56倍和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1.77倍。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9.9%,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高出13.6个百分点;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6.8%,比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高出8.4个百分点。显然,残疾人家庭生活质量明显落后于全国水平。

有学者的研究显示,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主要靠家庭负担。全国有智力残疾人554万,精神残疾人614万,多重残疾人1 352万,分别占到全国残疾人比例的6.68%,7.4%和16.3%。而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未婚的比例分别达到45.35%和34.17%。智力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超过八成是家庭成员负担,而精神残疾人的家庭供养比例也超过了七成[7]。目前精神病人家庭因病致贫现象较多。家庭一旦出现精神病患者,将面临长期经济困境,且因其反复发作,不仅使本人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丧失,而且还使家庭成员花费精力对其照顾,开支增加致使经济水平明显下降。结果造成这些家庭因病致贫,无法维持治疗[7]。

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比如,残疾儿童医疗康复项目如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费尚未纳入城乡医疗保障范围。大部分残疾儿童康复项目,如听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等属于教育康复内容,未能纳入城乡医疗保障范围或医疗救助体系,残疾儿童康复费用基本由家庭承担,而大部分残疾儿童家庭困难,无力承担康复费用,造成残疾儿童康复难问题突出。绝大多数残疾儿童没被纳入项目救助范围,只能依靠其家庭自费接受康复服务。数据显示,残疾儿童的救助覆盖率普遍低于残疾人平均水平[8]。

3.残疾人的生活照顾和护理主要依靠家庭成员,家庭面临的压力巨大

2011年度全国残疾人监测数据显示,适龄残疾人在婚率为63.5%,从2007—2011年度的监测结果看,残疾人的在婚率基本维持在63%左右,远低于全社会83.1%的水平。婚姻状况对于残疾人而言,不仅直接反映情感生活的丰富程度,也体现获得家庭生活保障和服务保障的情况[5]。这意味着残疾人家庭比普通家庭缺乏照顾和护理资源。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有超过3 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程度的长期护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传统家庭养老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老年残疾人更多地依赖于家庭成员所提供的长期照护服务。家庭长期照护的形成,对子女和老人形成了“双重消极”效应。从子女层面来看,为老年残疾人提供照护需要较多的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从而使子女难以有充足的时间从事其他工作,间接影响了子女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老年残疾人层面来看,不少老年残疾人认为这可能会影响到子女的正常生活,从而给老年残疾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9]。

残疾儿童的康复费用高,迫使家长想方设法去赚钱,因此也就无法发挥家长在孩子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没有时间去寻找资源学习康复知识。另一方面,有些家庭为了照顾孩子,父母被迫有一方留在孩子身边,无法外出就业挣钱,导致本来贫困的家庭更加贫困,原本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因为孩子教育康复长久开支也变得贫困,形成恶性循环[10]。

精神病患者多数与他们的家属生活在一起,其亲属承担着对患者长期的基本照顾,从而给其家庭及亲属带来各种负担。精神病患者家属的总体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普通人,并且涉及到身心健康的多个方面[11],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12]。

一些调查结果显示,在残疾人基本生活需要他人照料的前提下,获得正式制度的帮助十分有限,家庭在护理服务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相比较,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比较完善,残疾人能获得一定的制度补偿和支持。但在农村,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残疾人获得的支持和补偿主要来自家庭和宗族,残疾人群体的社会整合更为突出地体现出自然整合特点。

三、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家庭扶助制度的建议

家庭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极具价值的资源,巩固和重建家庭在残疾人生活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为残疾人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完善残疾人医疗康复救助制度,减少残疾人家庭成员的经济负担

2011年度全国残疾人监测数据显示,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仍为医疗救助,其次为生活救助,第三位是康复救助。可见医疗康复救助是残疾人最需要的援助,同时这也是残疾人家庭最需要的扶助,加大援助可以大大减少家庭成员的经济负担。

从残疾儿童的情况来看,残疾儿童家庭最需要的是如何得到经济补助帮助子女及早进行康复治疗。中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在这方面比较薄弱,缺乏对残疾儿童家庭的特殊扶助政策[13]。我们的救助制度应该充分考虑到残疾儿童的康复治疗需求给家庭带来特殊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单纯给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用无法解决残疾儿童家庭的康复救助方面的现实困难。

据调查,辅具目前未能纳入医保,只是由残联系统申请经费,为当地贫困残疾人免费发放相应辅具。建议政府尽快实施医疗器材的准入制度,将残疾人生活学习、康复的助听器、人工耳蜗、助视器、轮椅、假肢等必要辅助器材纳入医疗保障体系之中。

(二)建立残疾人家庭生活护理津贴制度,减少残疾人家庭成员的护理负担

长期以来,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主要由家庭成员提供。但随着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家庭照料功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和护理服务需求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首先有必要建立残疾人生活和护理津贴制度,将生活不能自理程度分为一级、二级,残疾类型为肢体残疾、视力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的残疾人纳入残疾人生活和护理津贴制度的覆盖人群。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在实际操作时,由于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残疾人护理康复机构,应该把津贴直接发放给残疾人家庭,以方便其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其次,可以通过社工或一些社会团体的帮助来减少残疾人家庭成员的照料和护理负担。

(三)为残疾人家庭提供专业培训和心理辅导服务

残疾人家庭成员为残疾人的生活和康复所付出的精力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但残疾人家庭成员不是专业人员,缺乏照顾方面的专门知识,需要社会提供专业培训。比如,精神病患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着对外部环境的感受伤害性,其中来自家庭成员的情绪、气氛和行为对病人有重要影响。各级医疗机构应设立专业部门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疾病知识、用药常识、家庭关系调谐、社会技能训练和提高、对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等等。可以设立精神病人监护人专项补贴,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指导,促进病人的全面康复。

残疾儿童的康复和受教育对家庭和社会来讲都非常重要。由于残疾儿童的家长一般缺乏相关的康复教育知识,因此,建议由专业人员组织残疾儿童的家长进行培训和指导,费用由地方政府承担。

残疾人家庭为残疾人康复付出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需要社会提供心理辅导。以残疾儿童为例,残疾儿童的出现,通常会使其父母心理经历一定的痛苦过程才能正确面对现实。因此,需要社会提供积极的心理疏导和咨询以减少父母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薛静.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最新数据公报[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1).

[2] 佟新.给残疾人家庭更多的社会支持[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1).

[3] 残疾人权益保障——国际立法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7.

[4] 张蕾,吕庆,陈新民.2011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下)[J].残疾人研究,2012,(4):76-79.

[5] 张蕾,吕庆,陈新民.2011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上)[J].残疾人研究,2012,(3):76-78.

[6] 李敬,唐均.成年心智障碍人士及其家庭财产信托保险服务需求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2,(4):47.

[7] 任赐儿,鲜文艳.社区精神病人家庭管理的思考[J].残疾人研究,2012,(3):53-54.

[8] 李迎生,等.残疾人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54.

[9] 陈昫.中国老年残疾人的家庭长期照护体系研究——以北京市老年残疾人为例[J].理论月刊,2011,(9):100-102.

[10] 杨洋.残障儿童生存现状及福利服务分析[J].残疾人研究,2012,(3):44.

[11] 刘琳,曾昭祥.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偶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7-89.

第4篇

帮扶残疾人共同奔小康,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深化扶残助残工作,进一步营造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特制定*区残疾人小康工程建设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帮扶残疾人实现小康为目标,整合利用各方资源,加大政策扶助力度,健全扶残助残机制,构筑残疾人小康工程体系,解决残疾人生产和生活问题,切实代表和维护残疾人的根本利益。

二、目标任务

扶持全区残疾人实现“八有”目标,即每个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都有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每个贫困残疾人家庭都有基本生活保障;每个困难残疾人都有志愿者常年结对帮扶;每个残疾人都有基本医疗救助;每个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都享有义务教育保证;每个残疾人家庭都有房屋居住保障;每个有需求的残疾人都享有康复服务;每个有参与能力的残疾人都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文明的权利。

三、具体措施

1、实施就业安置的阳光工程。安置残疾人就业是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迈进小康的重要途径。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安置残疾人就业,力争到20*年,全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98%以上。一是全面实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辖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要按照规定的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对安置残疾人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和部门,实施由地税征收和财政代扣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缴工作,以促进和保障残疾人就业。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安置残疾人就业达到规定比例的民营企业享受有关税收减免政策。积极提供社区服务岗位和社区工作者岗位,使残疾人就近就便在社区实现就业。二是加快福利企业发展。创造有利于福利企业加快发展的宽松环境,进一步扩大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容量,规范福利企业运作,加强福利企业管理和指导。三是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残疾人个体创业符合再就业优惠政策条件的,优先享受再就业各类优惠政策,劳动、工商、税务、城管等部门要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扶助残疾人的若干意见》,为残疾人自主创业提供优惠、优质的服务。继续贯彻落实《*区残疾人自主创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给予一次性创业扶持。四是保障残疾职工合法权益。残疾人职工与健全职工同工同酬,签订完善的劳动用工合同,对于残疾人双职工家庭,想方设法保证一人在岗就业。对残疾职工解除合同、辞退、除名和开除的,应事先征求本单位工会和当地残疾人组织的意见,以保障残疾人劳动用工的合法权益。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及各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要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对残疾人和接收安置单位免收相关费用。完善区残疾人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劳动、残联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其作用,各用人单位应保障在岗残疾职工最低工资不低于全市最低工资标准,并依据规定为残疾人职工办理各类社会保险。同时,在工资定级、职务晋升、职称评聘、人才流动、劳保福利、评比先进和民主参与等方面,残疾人享有与其他职工同等的权利。

2、实施政策扶持的保障工程。要通过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一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做到“应保尽保”,享受“低保”补助的残疾人标准可比健全人提高20%,对符合“低保”标准的残疾人,应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资金,发放特困助残金给予补贴。二是建立完善残疾人供养体系。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生活来源的“三无”残疾人,应实行“五保”或安排进敬老院、福利院供养。积极采取政策支持,逐步建立中度、重度智力和精神病残疾人集中劳动、生活的工疗站和庇护所,积极鼓励“民办公助”的福利实体建设,吸引社会资金和力量,搞好残疾人供养、康复服务。三是完善特困残疾人救助体系。要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资金,对重度无业残疾、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低保”边缘的贫困家庭中残疾人发放助残补贴。要建立健全残疾人家庭特发事件救助制度,切实做好对困难残疾人救助、慰问工作。

3、实施扶贫助残的温暖工程。继续加大扶贫助残工作力度,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程度。一是整合社会资源。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志愿者要广泛开展与贫困残疾人家庭结对帮扶活动,确保特困残疾人家庭结对率达100%。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发挥志愿者服务的主力军作用,探索“爱心储蓄”、“义工联动”等志愿服务的新型服务形式,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志愿服务体系。三是发挥载体作用。策划和培育助残品牌活动,深化扶残助残工作,构建“爱心超市”和慈善互助会等行之有效运作平台,加大扶助捐赠力度。

4、实施医疗救助的康复工程。康复工程是残疾人实现小康的重要环节,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一是健全康复工作机制。要在医疗卫生部门支持下,深化康复需求调查工作,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健全康复训练档案,逐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训练管理网络、技术指导网络和行政推动网络。区、街道(镇)要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基地和指导机构,80%的社区(村)建立康复室,让残疾人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康复训练,使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80%得到康复服务。二是完善医疗康复救助机制。继续开展“助听、助行、助视、启智”行动,让残疾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医疗康复帮助,继续免费为贫困残疾人发放轮椅、助听器等康复设备,免费为特困精神病患者提供药物救助,免费为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复明手术。要将残疾人纳入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范围,对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残疾人,其个人承担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金由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资助,对残疾人看病就医,各级医疗机构应给予优先和优惠。三是搞好康复宣传工作。深入开展“四进社区、四进家庭”残疾人康复服务活动,加强残疾人康复知识宣传,预防和减少残疾发生。四是健全康复经费保障机制。财政部门要按辖区人口规定标准,把专项康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按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残疾人康复事业。同时,要积极开展社会捐赠活动,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推动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持久开展,确保全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在20*年之前实现。

5、实施提升素质的培训工程。残疾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加大残疾人培训教育力度至关重要。一是加强残疾人教育工作。继续实行对大中专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补贴奖励政策,扶助其完成学业。加快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功能完善的残疾人活动中心,完善学习教育设施和阵地建设。二是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积极依托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举办多门类、多层次的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积极支持特教学校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搞好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三是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积极与驻常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开辟“残疾人远程教育基地”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基地”,提高学历档次和职教水平。继续搞好“无声沙龙”等残疾人学习型组织建设,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构筑残疾人学习教育新平台。

6、实施改善居住的安居工程。“居者有其屋”是小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着力改善残疾人住房条件。要针对残疾人家庭的贫困状况,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协调、安置力度,提高残疾人的居住质量。残疾人家庭拆迁安置时,充分考虑其出行和生活方便,切实维护残疾人拆迁户的权益,使全区残疾人到2010年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

7、实施保障权益的维权工程。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是残疾人参与“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着力抓好。一是完善残疾人维权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法律服务网络,完善法律援助机制,扎实开展创建残疾人维权岗活动,加强残疾人法律宣传教育,增强残疾人依法维权意识和知法、守法的能力,努力降低残疾人违法违规比例,使残疾人刑事犯罪率达到小康社会规定的指标范围。二是完善残疾人工作体系。重视残疾人来信来访,切实解决残疾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和生活困难,确保一方平安。三是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以创建国家级“无障碍设施示范城区”为契机,加快公共设施无障碍建设和改造,让残疾人逐步实现出行无障碍和沟通无障碍的目标。鼓励社会公众服务资源向残疾人免费开放,公共场所要设立助残服务窗口和标志,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和优惠服务,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8、实施平等参与的环境工程。大力营造有利于残疾人平等参与政治文化生活的良好环境,是残疾人实现小康的政治保障。一是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通过“*区残疾人事业宣传周”等载体,积极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残疾人事业的方针、政策,宣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二是提高残疾人平等参与能力。健全完善残疾人优秀人才库,大力选拔和使用优秀残疾人干部,积极向人大、政协推荐优秀残疾人,社会团体要注重残疾人代表的比例,使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要搞好残疾人专业协会建设,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中有专业协会工作场所和活动场地,完善残联(协)三级组织建设,有效开展各类活动,真正做到“三个活跃”。三是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文化部门要加强对残疾人文化艺术工作的指导和扶持,创作更多富有现代文明特征的残疾人文化艺术成果。加大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拔培养力度,适时举办各类体育赛事,通过文化艺术和体育竞技,展现残疾人的自强风采。

四、有关要求

1、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残疾人小康工程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区建立由残联、民政、财政、地税、劳动人事保障、教文、卫生、计生、工会、妇联、团委、老龄办、工商联等部门参加的残疾人小康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切实把残疾人小康工程建设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第5篇

牌之一,有人管事与有钱办事

基层残联组织处在农村,直接面对残疾人,与残疾人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基层残联组织是否健全,是做好农村残疾人工作的关键,而乡镇(街道)残联理事长的人选则是重中之重。针对农村基层残联容易被忽视,残联组织又是边缘部门等客观实际,上虞市残联党组理事会借势借力,多次向市委市府领导汇报,同组织人事部门联系商谈,争取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积极支持,明确提出乡镇基层残联理事长人选素质要好,能力要强,对残疾人事业要热心,有责任性。在市残联的努力下,目前全市21个乡镇(街道)全部配有专职残联理事长,大部分由乡镇担任过党政主要领导的退下来的老同志任职。这些同志基础扎实,德高望重,能力和责任心强,残疾人工作抓起来很能打开局面;全市还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112名。于此同时,市残联还着力抓好行政村、社区(居委)残协组织建设,做到有组织机构,有工作内容,有活动开展,有经费保障。乡镇还与村(居委)签订残疾人工作责任状,全市农村基层残联组织日益健全,农村残疾人工作真正体现有人抓,有人管。

有钱办事,是农村残疾人工作的一个难题。近几年来上虞市残联着力构筑多元投入体系,破解有钱办事难题。首先,政府投入。市财政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如为创建上虞市“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2006年一次性投入康复经费500万元。其次,乡镇配套。乡镇(街道)对辖区残疾人工作越来越予以重视,各乡镇财政将残疾人工作经费都纳入年初预算,如精防工作经费,康复工作日常经费人均0.3元等都能落到实处。每个乡镇(街道)都不同程度地出台了残疾人优惠政策和救助规定。再次,动员社会。上虞市残联把营造社会助残扶残氛围作为推进农村残疾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立100万元以上专项助残基金6家。同时,有18家企业冠名乡镇残疾人康复指导站或村残疾人康复室,每家每年出资2万元以上,时间三年,成为上虞社会康复助残一道靓丽的风景。

牌之二,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

康复是残疾人就学就业,参加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面广量大的农村残疾人一直处于康复资源短缺,康复手段单一的低水平、低效益的康复服务之中,有不少残疾人的康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与解决。上虞市残联以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为契机,加强对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免费为残疾人开展健康体检,全面动态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具体在3个方面有了明显突破。第一,突破单一的康复服务模式,建立大康复的工作理念。由全市医疗机构负责抓好重点康复项目和农村7项基础性康复服务。依托市级医院建立市6类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由行政村、社区(居委)负责抓好残疾人康复站、训练室的康复训练服务,由市康复中心、市聋哑学校负责抓好残疾人的机构康复服务,由社保局、残联劳务所负责抓好残疾人的职业康复服务。将单一的医疗康复与教育康复、职业健康、社会康复、工程康复、无障碍设施建设、辅助用品配置等融为一体。第二,突破残联组织抓残疾人康复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康复工作大合唱。康复服务由残联人员为主转向卫生医疗机构为主,全市组建康复指导医生267名(卫生院全科医生担任),村(社区)康复员318名(乡村医师担任);康复救助由残联出资为主转向民政、慈善总会、残联三家联合为主;康复培训由残联一家为主转向由残联、卫生、民政、财政、公安、社保、教育等部门共同参与,各司其职为主。第三,突破康复工作的临时性和运动式,构筑康复长效机制。康复工作从组织管理,服务人员,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工作内容,资金保障,救助项目,考核要求等方面内容,由市政府发文,做出一系列具体的规定,使残疾人康复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能够享有依法康复,长效康复,求实康复。

牌之三,经济扶贫与精神扶贫

农村残疾人家庭大都经济条件较差,保障残疾人家庭的基本生活,是残联组织建议政府、统筹谋划、呼吁社会的义不容辞的职责。上虞市残联在残疾人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经济扶贫与精神扶贫双管齐下。经济扶贫,主要以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与摆脱贫困为目的,市残联从2006年开始推出10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定补对象,分成重度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残疾人和70岁老龄残疾人3种类型,定补资金达100万元,对残疾人家庭平时碰到的天灾人祸及有关特殊情况,市残联每年安排30万临时救助资金。市民政局对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残疾人低保户占全市总低保户数的40%以上。对重度残疾人实施全额低保和护理补助。市残联与市慈善总会发放残疾人医疗救助卡1500份,每份300~500元不等。由集体出资为全市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切实解决残疾人的医疗看病问题。所谓精神扶贫:就是鼓励帮助残疾人牢固树立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自立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市残联运用陈伟强、徐柏江、徐张宝、俞平、顾渭忠、阮百炎等先进典型,到各乡镇对残疾人进行自强事迹巡回演讲介绍,现场说法,进行自我教育。市残联还结合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对自卑意识较严重的残疾人,由指导医生和康复员负责挂钩进行心理疏导,开展精神护尉,心灵升华活动。像百官街道、松厦、丰惠、上浦、谢塘、道墟等乡镇设立爱心热线电话,建立残疾人心理驿站和温馨俱乐部,帮助残疾人消除自卑心理,热爱生活,自强自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牌之四,集中就业与自主创业

第6篇

去年以来,山西省潞城市残联以提高残疾人生存、生活质量为工作出发点,在全市启动了以资助农村残疾人户用沼气的“生态助残”工程,做出对全市农村残疾人户用沼气、秸秆气化每户实行资助的新举措,即为验收合格的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沼气、秸秆气化户追加残疾人家庭补助资金500元,充分调动和激发农村残疾人参与全市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全年首批157户残疾人家庭受惠于“生态助残”工程。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残疾人家庭节约燃煤、用电等资金1000多元,发展养殖收入3000元,为残疾人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同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王青 许志强 申和庆)

辅助器具进家庭

日前,青岛市开发区残联在爱心康复中心举行了辅助器具发放仪式,为全区六个街道办事处的755名残疾人配发了盲人写字板、声光手杖、盲表等辅助器具。发放仪式结束后,在现场对参加仪式的残疾人专职干事进行了辅助器具的安装培训,并要求各街道办事处残联要对各个社区康复员进行辅助器具安装指导,让康复员入户帮助残疾人进行安装,指导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

(王淑)

促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

近日,福建省出台进一步做好高等院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为他们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并从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服务援助、培训帮助等方面提出了多项举措。

通知要求,各级残联及直属单位要带头聘用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各地在新招聘乡镇街道和社区专职残疾人联络员时,也应优先给予考虑。从今年起,对当年批准享受政府小额担保贷款或其他形式小额贴息贷款的自主创业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无偿给予一次性创业扶持费。动员和鼓励社会用人单位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要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列入就业援助重点对象,落实好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援助政策,免费提供就业援助。

福建省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改善了残疾学子的就业环境。在福建省举办的2009年福建省高校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有90名大学生当场被聘用,占到全省未就业的应、往届残疾人大学生的30%。

(杨毅涵游水平)

为白血病儿童组织义卖

日前,吉林市昌邑区肢残人协会的肢残人与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工作站的志愿者们联合举行了义卖活动。他们义卖的是自己精心编制的手工艺品――丝网花。这些独具匠心的丝网花看起来与鲜花差不多,但是制作起来,非常繁琐,而且颇费工时。做工精美的丝网花马上吸引了过往市民的驻足。每瓶丝网花还被冠以动听的名字,如“爱的奉献”、“让爱相随”等。这些栩栩如生的鲜花,得到了市民的青睐。仅一上午,这些鲜花便被市民纷纷买走。据了解,他们义卖所得的善款,将全部捐给身患白血病的儿童。

(樊耀文)

自强创业获丰收

45岁的残疾青年周景华在资溪县鹤城镇排上村富农葡萄园内喜摘葡萄。十年前,周景华从家乡来到资溪县发展香菇产业,因意外造成右手截肢。当地相关部门在得知他的困境后积极鼓励他重新创业,去年以来周景华投入近60万元种植30亩优质葡萄,由于他坚持科学栽培,产品投放市场一直供不应求。周景华身残志坚的创业经历也在当地传为佳话。

(吴志贵)

举办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

日前,北京市门头沟区残联人头攒动,一场由区残联与区民政局福利办联合举办的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吸引了200多名残疾人参加,共有9家用人单位参加了此次专场招聘会。前来应聘的残疾人积极与招聘企业沟通、推荐自己。

在招聘现场,残疾人朋友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进行咨询、填表、等候、面试等环节。企业负责人来到招聘现场,接受残疾人对工作岗位的咨询,并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工作内容及工作时间。 据统计,招聘会结束后共有66名残疾人与用人单位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门联)

加强就业创业实用技能培训

武陟县残疾人联合会在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创业实用技能培训的同时,积极与周边县市的福利企业沟通协调,鼓励、推荐处于无业状态但有劳动能力、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就业。同时,县残联在残疾人就业的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待遇,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等方面跟踪监督服务,切实保障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去年以来,该县通过实用技术强化培训、政策扶持实现自主创业或就业的残疾人就有870多人,其中向周边县市的福利企业输送370多人。

开展聋儿、脑瘫儿专项救助

近期,衢州市残联针对聋儿和脑瘫儿康复训练需求,全面启动聋儿语言康复训练、脑瘫引导式教育和康复训练专项救助。

衢州市残联、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等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的筛查组,赴6县(市、区)开展了聋儿、脑瘫儿专项救助对象筛查。筛查以适合机构康复训练为主要内容,了解和掌握这两类残疾儿童的基本情况和康复意愿,对家长进行康复训练建议和家庭康复训练指导。集中筛查期间,共有220多名残疾儿童前来筛查,有199名残疾儿童建立筛查档案。

(程丽)

开展首届展能节活动

首届残疾人展能节比赛在盐田区举行。目前,在盐田区的各街道残疾人职业康复中心,特别是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正紧锣密鼓地组织残疾人开展这项活动。本次展能活动项目主要有书画、摄影、拔河比赛、制作饺子、计算机文字录入等。通过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文体和劳动技能活动,不仅丰富了辖区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劳动技能,同时也增进了残疾人之间的团结与友谊,增强了残疾朋友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吴静)

为残疾人家庭子女

及残疾学生发放学费补助

8月26日,洛阳偃师市2009年残疾人及残疾人子女高中以上学生学费补贴发放仪式举行,对全市符合条件的155名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学生发放学费补贴112500元,补贴标准为残疾人大学生1000元/人,残疾人高中、中专学生500元/人。发放仪 式结束后,受助的残疾学生纷纷表示牢记党和政府的关怀,以此为动力,知责感恩,志存高远,刻苦学习,超越自我,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

(洛阳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

“投母还羔”增收致富

第7篇

    第十三条 国家和社会采取康复措施,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十四条 康复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并开展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

    第十五条 政府和有关部门有计划地在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室),举办必要的专门康复机构,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科学研究、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指导城乡社区服务网、医疗预防保健网、残疾人组织、残疾人家庭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康复工作。

    残疾人教育机构、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应当创造条件,开展康复训练活动。

    残疾人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有关工作人员、志愿工作者及亲属的帮助下,应当努力进行功能、自理能力、劳动技能的训练。

    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分阶段确定康复重点项目,制定计划,组织力量实施。

    第十六条 医学院校和其他有关院校应当有计划地开设康复课程、设置康复专业、培训各类康复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