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流体力学分析培训范文

时间:2024-01-15 14:51:51

序论:在您撰写流体力学分析培训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流体力学分析培训

第1篇

关键词;职业资格;环境工程;教学改革

我国的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在80年代逐渐形成规模,90年代随着大学扩招得到快速发展[1]。鉴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随着全社会对环保事业投入的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相继开设环境相关专业,据统计全国有300余所大学开设环境工程(科学)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与行业划分越来越专业化。我国的执业资格制度也从无到有,并从1994年开始制定一些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并逐步建立和推行更多项的专业技术执业制度。职业资格证一般包括从业资格证和执业资格证。从业资格指一般没有强制性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决定。而执业资格是国家对于一些专业进行强制规定,必须达到符合行业标准的人员才可以从事。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交往的频繁,我国也必将实行一项在欧美社会已经深入实行的制度——资格准入制度,并进一步规范所有的劳动力和人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各方面要求均纷纷与国际接轨。各行各业都出现各式各样的职业资格证,大学生如果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时就具有很大优势。因此在很多大学生中出现了考证热。这反映了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取得各类执业职格证书。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学校也积极鼓励并奖励学生们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这也十分符合国家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通过备考职业资格证也会让学生们容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工程本科教育应当适应社会潮流,转变思想,改革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考试融入本科教学工作之中。

1存在问题

1.1教育与需求脱钩

环境专业被视作朝阳专业,但在就业市场上环境专业特色表现差强人意。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环境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6%,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只占20%,这两个数据并不突出,与非环境专业大致持平,与该校环境科学“特色”专业不相匹配。环境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首选考研或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其次才是考虑进各类环保公司。大学培养出的本科生与社会需求的环保专业人才间尚有一定差距。由于当前就业形势的压力不断增大,因此急需对当前环境工程(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1.2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向紊乱

环境工程最初来源于各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给排水专业,50年代设立环境卫生专业,70年代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的后起之秀复杂得多,很多环境专业往往来源于地质专业、勘探专业、化学专业、生物工程甚至经济管理专业。2015年的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共设置了4个二级学科和3个特设学科,拓宽了环境保护类专业的范围[2]。各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大致如下,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监测、环境信息系统、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生态学等课程;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环境微生物、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工程原理、工程流体力学、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法学等课程。落实到各高校,其课程体系设置,培养大纲各取所需,参差不齐。专业基础课程选择具有明显的专业背景和学科传统,与社会和就业市场需求并不完全一致。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分属两个一级学科,但在具体操作时二者在培养方向和教学大纲上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

2职业资格考试导向

2.1职业资格考试对职业选择的激励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再加上以往没有就业的,就业压力巨大。因此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和家长都要面临的一个难题。由于空前激烈的竞争,使毕业生们在职场中普遍缺乏安全感。随着企业间竞争加剧,用人单位对技术型人才越来越关注,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单靠手中的毕业证书是很难在社会中立足的,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很难找到一个理想职业的岗位。在职业与专业技能之间职业资格证书就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使毕业生在社会上可以充分运用专业技能找到合适的职业,不必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艰难选择。应用型本科学校面向职业资格的应用型教学可助推学生刻苦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就是体现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的最有效证明。

2.2职业资格考试对环境工程本科教育的启示

环境工程(科学)毕业生能参加的职业资格考试大约有3种:环境影响评价师、环保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3-4]。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分4个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注册环保考试分为基础考试(主要内容涵盖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工程经济、工程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技术和职业法规一共15个科目的内容)和专业考试(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法规和标准、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实践、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实践、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物理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物理污染控制工程实践、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实践一共9个科目的内容)。参加专业考试的人员必须在基础考试合格,并符合专业考试报名条件相关规定时才可报考。在专业考试合格以后,才能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证书》。注册给排水工程师考试同样分为公共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两类。公共基础科目包括普通物理、高等数学、普通化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计算机应用、流体力学、工程经济、电工电子技术。专业考试又包含专业基础和专业科目。其中专业基础科目包括:水处理微生物学、水文学、水泵及水泵站、水分析化学和供水水文地质。专业科目包括: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和给水工程。通过对环境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大纲和环境影响评价师、注册环保师、注册给排水工程师的具体要求进行对比,发现目前环境专业本科的专业大纲和培养目标基本包括考注册环保师和注册环评师所需知识,但是和注册给排水工程师所需知识要求差异较大,而且难度也较大。注册工程师考试针对的是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而大学环境工程(科学)培养的是预备工程师。考察环境影响评价师、注册环保师、注册给排水工程师考试大纲和考试试题,可以发现,资格考试水平普遍高于环境本科专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环保工程师和给排水工程师考试专业科目属于典型的应用型、实践性的科目,这对本科课程建设具有启发作用。环境影响评价在本科阶段显然深度不够,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经常修改,教材多年不变,内容滞后;环评考试教材的核心是环保部颁发的大气、水、固废、噪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由于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经常修改,环评考试教材和大纲几乎年年修改,保持同步更新;注册环保和注册给排水强调工程应用和工程实践,环境工程本科课堂教学偏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

2.3职业资格考试对环境工程本科教学内容的导向

本科教学大纲中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一般可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其中掌握即要求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熟悉即要求他们能够理解并简单应用;了解仅要求他们具有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广泛知识[5-6]。注册环保、给排水、环评工程师考试要求高于本科教学大纲,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大多为掌握和熟悉,要求相关人员要能够在具体工作中运用基本原理并能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学校在编写与这几个证书有关的教学大纲时,密切注意这些考试大纲的要求,力求达到将相应的内容列入各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在教学中将设计和计算作为环境工程平时考核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引导学生由死背书本向注重实践能力方面转变。在考试题型上,也力求多结合环保工程师职业资格专业考试上面的考试题型方式,如增加相应客观题型,内容主要以案例计算为主。并适当增加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题,为学生今后参加相应的证书考试打下坚实基础。环保专业考试辅导用书和各年考试试题是水、大气、固废、物理污染控制最佳辅导教材,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普遍感觉缺乏习题或习题陈旧,而环保专业科目考试提供生动的素材,稍作修改可应用于考试测验。环保专业考试案例可作为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的样本。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笔者认为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教学大纲进行不断修订和充实是非常必要的。基于以上事实,可考虑以下方面:(1)顺应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及时修订大纲和课程体系。(2)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课堂灌输教育方式,采取案例式、融入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环境本科人才。(4)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水、大气、固体废物等的污染治理都需要有实际工程经验,而且环评、环保工程师考试也非常偏重于这些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命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实习等是学生熟悉和深入理解这些工程实践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此,对这些相关实践类课程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课时上的保证。(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通过鼓励和奖励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和挂职培训,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提升教师的理论结合实践水平。

3职业资格考试和本科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各类职业资格注册工程师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考试针对有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普遍要求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毕业并从事本专业5年以上,这无形加大了在校生参与考试的难度。其次,注册考试的激烈竞争程度是另一考虑的因素,事实上只有少部分人有参加这类考试的计划,且主要是预备考研的同学;为了更贴近证书考试,需要学校以及任课老师更多地在课程设计、大纲编写和制定、教学内容和考试考核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教师只有通过注册给排水、环保、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或在生产设计第一线培训或挂职一定时间才有资格满足“双师”教师资格的基本要求。另外,目前国家对职业资格证书清理也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2016年,随着简政放权,降低行业准入门槛改革的深入,在此前已取消5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基础上,国务院再取消招标师、物业管理师、市场管理员、插花员等47个事项。加上前5批取消的272项职业资格,国务院分6批取消的职业资格将高达319项。至此,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总量比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已减少50%以上。这一系列清理职业资格考试措施降低了“考证”热,客观上给环保类职业资格考试带来一定冲击。

参考文献

[1]杨芳,颜世发.融入环评师职业资格考试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1):84-85.

[2]刘辉利,游少鸿,朱义年.基于职业资格制度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101-102.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考试大纲[Z].

[4]环境保护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Z].

[5]郑宾国,张珂,牛俊玲,等.职业资格制度下环境工程专业高等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J].价值工程2016(1):274-275.

第2篇

关键词;职业资格 环境工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158-03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higher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This paper aims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registration examination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mphasis and direction of environment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我国的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在80年代逐渐形成规模,90年代随着大学扩招得到快速发展[1]。鉴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随着全社会对环保事业投入的持续增加,越碓蕉嗟拇笱相继开设环境相关专业,据统计全国有300余所大学开设环境工程(科学)专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与行业划分越来越专业化。我国的执业资格制度也从无到有,并从1994年开始制定一些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并逐步建立和推行更多项的专业技术执业制度。职业资格证一般包括从业资格证和执业资格证。从业资格指一般没有强制性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决定。而执业资格是国家对于一些专业进行强制规定,必须达到符合行业标准的人员才可以从事。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交往的频繁,我国也必将实行一项在欧美社会已经深入实行的制度――资格准入制度,并进一步规范所有的劳动力和人才。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各方面要求均纷纷与国际接轨。各行各业都出现各式各样的职业资格证,大学生如果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时就具有很大优势。因此在很多大学生中出现了考证热。这反映了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取得各类执业职格证书。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学校也积极鼓励并奖励学生们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这也十分符合国家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通过备考职业资格证也会让学生们容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工程本科教育应当适应社会潮流,转变思想,改革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考试融入本科教学工作之中。

1 存在问题

1.1 教育与需求脱钩

环境专业被视作朝阳专业,但在就业市场上环境专业特色表现差强人意。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环境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6%,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只占20%,这两个数据并不突出,与非环境专业大致持平,与该校环境科学“特色”专业不相匹配。环境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首选考研或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其次才是考虑进各类环保公司。大学培养出的本科生与社会需求的环保专业人才间尚有一定差距。由于当前就业形势的压力不断增大,因此急需对当前环境工程(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1.2 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向紊乱

环境工程最初来源于各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给排水专业,50年代设立环境卫生专业,70年代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的后起之秀复杂得多,很多环境专业往往来源于地质专业、勘探专业、化学专业、生物工程甚至经济管理专业。2015年的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共设置了4个二级学科和3个特设学科,拓宽了环境保护类专业的范围[2]。各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大致如下,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监测、环境信息系统、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生态学等课程;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环境微生物、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工程原理、工程流体力学、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法学等课程。落实到各高校,其课程体系设置,培养大纲各取所需,参差不齐。专业基础课程选择具有明显的专业背景和学科传统,与社会和就业市场需求并不完全一致。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分属两个一级学科,但在具体操作时二者在培养方向和教学大纲上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

2 职业资格考试导向

2.1 职业资格考试对职业选择的激励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再加上以往没有就业的,就业压力巨大。因此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和家长都要面临的一个难题。

由于空前激烈的竞争,使毕业生们在职场中普遍缺乏安全感。随着企业间竞争加剧,用人单位对技术型人才越来越关注,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单靠手中的毕业证书是很难在社会中立足的,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很难找到一个理想职业的岗位。在职业与专业技能之间职业资格证书就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使毕业生在社会上可以充分运用专业技能找到合适的职业,不必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艰难选择。应用型本科学校面向职业资格的应用型教学可助推学生刻苦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就是体现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的最有效证明。

2.2 职业资格考试对环境工程本科教育的启示

环境工程(科学)毕业生能参加的职业资格考试大约有3种:环境影响评价师、环保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3-4]。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分4个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注册环保考试分为基础考试(主要内容涵盖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工程经济、工程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技术和职业法规一共15个科目的内容)和专业考试(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法规和标准、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实践、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实践、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物理污染控制工程技g、物理污染控制工程实践、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实践一共9个科目的内容)。参加专业考试的人员必须在基础考试合格,并符合专业考试报名条件相关规定时才可报考。在专业考试合格以后,才能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证书》。

注册给排水工程师考试同样分为公共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两类。公共基础科目包括普通物理、高等数学、普通化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计算机应用、流体力学、工程经济、电工电子技术。专业考试又包含专业基础和专业科目。其中专业基础科目包括:水处理微生物学、水文学、水泵及水泵站、水分析化学和供水水文地质。专业科目包括: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和给水工程。通过对环境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大纲和环境影响评价师、注册环保师、注册给排水工程师的具体要求进行对比,发现目前环境专业本科的专业大纲和培养目标基本包括考注册环保师和注册环评师所需知识,但是和注册给排水工程师所需知识要求差异较大,而且难度也较大。

注册工程师考试针对的是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而大学环境工程(科学)培养的是预备工程师。考察环境影响评价师、注册环保师、注册给排水工程师考试大纲和考试试题,可以发现,资格考试水平普遍高于环境本科专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环保工程师和给排水工程师考试专业科目属于典型的应用型、实践性的科目,这对本科课程建设具有启发作用。环境影响评价在本科阶段显然深度不够,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经常修改,教材多年不变,内容滞后;环评考试教材的核心是环保部颁发的大气、水、固废、噪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由于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经常修改,环评考试教材和大纲几乎年年修改,保持同步更新;注册环保和注册给排水强调工程应用和工程实践,环境工程本科课堂教学偏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

2.3 职业资格考试对环境工程本科教学内容的导向

本科教学大纲中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一般可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其中掌握即要求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熟悉即要求他们能够理解并简单应用;了解仅要求他们具有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广泛知识[5-6]。注册环保、给排水、环评工程师考试要求高于本科教学大纲,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大多为掌握和熟悉,要求相关人员要能够在具体工作中运用基本原理并能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学校在编写与这几个证书有关的教学大纲时,密切注意这些考试大纲的要求,力求达到将相应的内容列入各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在教学中将设计和计算作为环境工程平时考核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引导学生由死背书本向注重实践能力方面转变。在考试题型上,也力求多结合环保工程师职业资格专业考试上面的考试题型方式,如增加相应客观题型,内容主要以案例计算为主。并适当增加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题,为学生今后参加相应的证书考试打下坚实基础。环保专业考试辅导用书和各年考试试题是水、大气、固废、物理污染控制最佳辅导教材,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普遍感觉缺乏习题或习题陈旧,而环保专业科目考试提供生动的素材,稍作修改可应用于考试测验。环保专业考试案例可作为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的样本。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笔者认为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教学大纲进行不断修订和充实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以上事实,可考虑以下方面:(1)顺应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及时修订大纲和课程体系。(2)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课堂灌输教育方式,采取案例式、融入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环境本科人才。(4)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水、大气、固体废物等的污染治理都需要有实际工程经验,而且环评、环保工程师考试也非常偏重于这些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命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实习等是学生熟悉和深入理解这些工程实践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此,对这些相关实践类课程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课时上的保证。(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通过鼓励和奖励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和挂职培训,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提升教师的理论结合实践水平。

3 职业资格考试和本科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各类职业资格注册工程师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考试针对有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普遍要求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毕业并从事本专业5年以上,这无形加大了在校生参与考试的难度。其次,注册考试的激烈竞争程度是另一考虑的因素,事实上只有少部分人有参加这类考试的计划,且主要是预备考研的同学;为了更贴近证书考试,需要学校以及任课老师更多地在课程设计、大纲编写和制定、教学内容和考试考核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教师只有通过注册给排水、环保、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或在生产设计第一线培训或挂职一定时间才有资格满足“双师”教师资格的基本要求。另外,目前国家对职业资格证书清理也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2016年,随着简政放权,降低行业准入门槛改革的深入,在此前已取消5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基础上,国务院再取消招标师、物业管理师、市场管理员、插花员等47个事项。加上前5批取消的272项职业资格,国务院分6批取消的职业资格将高达319项。至此,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总量比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已减少50%以上。这一系列清理职业资格考试措施降低了“考证”热,客观上给环保类职业资格考试带来一定冲击。

参考文献

[1] 杨芳,颜世发.融入环评师职业资格考试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1):84-85.

[2] 刘辉利,游少鸿,朱义年.基于职业资格制度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101-102.

[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考试大纲[Z].

[4] 环境保护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Z].

第3篇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设计企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设计效率的问题,例如利用参数化设计,可以对设计进行轻松修改。而工程仿真,也叫做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可以用数值方法模拟设计对象的功能特性,从而完全或部分代替物理样机或试验验证,并引导更优化的设计。对比传统实验手段,CAE可以缩短研发周期,优化产品设计,积累研发知识,节约研发成本。在很多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和设计中,CAE都承担着大量关键的业务。

不过,由于工程仿真的软件种类非常庞杂,按照专业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多体动力学、碰撞仿真、噪声分析等。如何将这些多样化的CAE软件资源统一管理起来并进行动态调配及监控,已经成为企业CAE应用的一大难题。

目前设计行业中的航空航天、能源、冶金等大量使用到ANSYS、ABAQUS、3DMAX等软件,但很多设计企业仍然沿用单机运行方式,计算资源大多呈现分散无序的状态,伴随资源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呈现出以下矛盾:硬件资源利用无序且低效;软件资源分配缺乏合理性;资源调度与项目要求不匹配;数据、流程安全保障手段弱;资源请求方式亟需简化。

而采用高性能计算平台则能够很好地解决企业所遇到的这些矛盾。高性能计算平台能够将各类CFD、动力学、电磁、噪声、性能等仿真应用软件(如NASTRAN、ANSYS、ABAQUS、FLUENT、ADAMS、STAR-CCM+、LS-DYNA等)、高性能计算硬件资源、高速互联网络资源以及对资源的管理调度,以一种WEB服务的形式提供给仿真分析人员,从而实现将传统的仿真软件工具发展成为“企业云”中的在线计算资源,大幅降低高性能计算资源的利用门槛,有效提高仿真计算工作效率。

在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工作场景中,用户可以从多个层面切身体验云计算模式的便利性与高效性:仿真分析人员不再需要进行繁琐的客户端配置和操作,也不再需要关心服务器端软硬件资源的配置、管理、维护甚至升级,只需要通过标准的Internet浏览器,就能够登陆平台,方便、快捷的开展仿真计算工作;

研发管理人员不再需要进行费时费力的仿真研发工作报告的搜集、整理工作,经过流程定制后的管理门户将随时可以自动出具当前项目进展报表、软硬件资源使用情况;

研发机构领导不再需要担心软硬件投入理由缺乏论证数据,也不再将企业计算中心视为永远的成本中心,管理门户可以用翔实的数据、直观的图表阐明计算中心的价值所在,并可以详细预测后期软硬件资源的投资需求及短板。

可以预见,随着工程仿真技术在产品研发中的广泛应用、CAD-2-Mesh方式的流行、非线性技术的普及、多物理场耦合仿真以及多学科优化等技术的推广,高性能计算将成为企业研发的重要技术手段。

不过,当企业在设计CAE高性能计算整体解决方案时,要充分考虑需求,比如资金预算、问题类型、分析规模、用户数量、软件License个数等,以此来确定最终的硬件选型。特别是在软件选择方面,应能满足以下应用:

1、可以集成数值仿真软件并进行调用接口封装工作,将其从固定化软件工具转变成实时在线的仿真计算服务资源,方便即需即用;

2、封装所有的HPC操作指令等复杂操作,普通计算用户无需参加任何培训即可使用,同时可以了解自己的资源利用权限;

3、需要智能化监控软件License资源并实现精细化管理,在保证科学分配计算资源的同时可以提供详细的License利用情况分析报表,进一步揭示计算资源瓶颈;

第4篇

关键词: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中外对比

中图分类号:TU;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1304课程体系是指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包括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如何设置课程,内容、形式、形态各异的课程如何结合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人才的培养目标。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对特色专业建设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澳教育存在很多差异,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1-5]。笔者通过对比新南威尔士大学(以下简称“UNSW”)与沈阳建筑大学(以下简称“SJZU”)机械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分析两所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包括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群、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特色,对借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教学经验,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提出建议。

一、课程设置对比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单一性的基础上实现多样性,即体现不同的个性发展,突出专业特色和个性。因此,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突出专业特色;要着重加强综合性教学实践内容,强化综合能力。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使他们既有通才的素质,又有专才的技能。课程设置的设计属于课程体系范畴,它应以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依据,在一定教学方案设计原则的指导下,选择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过程。

UNSW机械学院和SJZU机械学院都建立于1949年。目前两学院建设规模和招生人数都相似,都以培养机械工程类人才为目标,前者在澳大利亚工程院校排名前5位,后者于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UNSW各专业方向每学期开设4门课,4年共开设32门课程。每门课程均为6学分,总共192分;总学时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略有不同,以机械设计方向为例,总学时为2 028。其中所有的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都穿插在课程中,不单独设置。SJZU机械专业分为理论课程和公共实践环节及专业方向实践环节,其中理论课共开设41门课程,其总学分为150,总学时为2 394,除此外所有实践环节有52学分,共53周。

课程设置按照通识教育平台、基础教育平台、专业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归类,从开课门数、所占学分和学时比例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通识教育平台中,SJZU开设的课程数、所占学分和学时均比UNSW多,前者大约是后者的4倍;在基础课程中,SJZU开设的课程数比UNSW少2门,所占学分和学时少8%~10%;在专业基础课程中,SJZU开设的课程数是UNSW的2倍,所占学分比例比UNSW多12%;在专业教育平台中,SJZU开设的课程数比UNSW的少4门,所占学分和学时比例少24%。总体看,SJZU在专业基础平台中所设置的课程较多,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造;UNSW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所占比重大,说明该校对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非常重视。重视基础课程,即“厚基础”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重视专业课程,即“强专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适应性,这也是澳洲高校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

二、课程群对比

深入研究课程体系内部的关系,考虑人才培养知识结构需求,根据课程内容相关性等因素构建不同课程群。课程群就是把具有相关性或有一定目的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群”,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教授。在课程群内部,以核心主干课为主线,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各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有机结合,研究各课程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相映成彰。通过对UNSW和SJZU机械专业课程群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特色(表2)。表2UNSW和SJZU机械专业课程群对比表课程类型课程群UNSW机械专业开设课程SJZU机械专业开设课程通识教育平台社科类通识教育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科普类通识教育2军事理论、健康教育、外语、体育基础教育平台计算机类计算机1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数学类高等数学1A、高等数学1B、工程数学2E、数值方法与统计高等数学1、线性代数1、概率与统计物理类物理1A、固体力学1、固体力学2、热力学、流体力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专业基础平台创新类机械工程与创新建筑机械概论、综合素质训练制造类制造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与化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精度设计与测量技术、机械工程材料力学类工程力学1理论力学2、材料力学2设计类工程设计2、机械设计1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子与控制类电子与通讯工程、线性系统与控制电工技术1、电子技术1、控制工程基础、机电传动与控制、微机原理测试类工程试验测试技术方法与管理类工程管理现代设计方法制图类画法几何2、工程制图与CAD2液压类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教育平台力学类设计类专业类工程力学2结构力学机械设计2工程机械、钢结构高级热流体学内燃机与工机底盘计算机工程工程机械液压系统高级振动学机械振动实践实践类专业工程、毕业设计1、毕业设计2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设计选修专业选修1、专业选修2专业选修1、专业选修2通过对比和深入调研,课程群的构建和课程内容的深浅程度、涉及范围等都有所不同。

(一)基础教育课程群比较

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主要由数学、物理和计算机这3个课程群组成。通过深入调研和对比发现,在数学课程群中,UNSW开设的高等数学是分在2个学期开设,尽管基本内容与SJZU大体相同,但是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和消化;通过教学大纲了解到,UNSW开设的数值方法与统计,其内容宽泛但难度较低。在物理课程群中,UNSW除了普通物理外,还开设了热力学和流体力学,以后的专业课中还继续热传导等方面的学习。在计算机课程群中,UNSW开设的计算机主要学习C语言,以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为目标,其作业难度较大,学生要完成3个大的编程任务;SJZU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则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

(二)专业基础课程群比较

在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相似性划分课程群,如力学类、设计类、制造类、电子与控制类、测试类、方法与管理类和创新类等类课程群,在专业教育平台中有力学类、设计类和专业类等课程群。

在力学类课程群中:UNSW只开设了工程力学1、2,却包含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结构力学,以及疲劳断裂等力学知识,所涉内容广泛,但难度较低。UNSW力学类课程群重点在于将不同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解决工程中的综合性问题的能力,避免对知识的割裂,并拉近与工程实践的距离。而SJZU分别开设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等3门力学类课程,内容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往往因用人单位的需求而设置。

在设计类课程群中,UNSW将机械零件的设计分在大二和大三的3门课程中,课程内容前后衔接合理,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且涉及范围宽泛,普适性较强,但是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而SJZU开设的机械设计课程群学时虽不多,却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对这类知识模块的迅速掌握。

在电子与控制类、制造类、方法与管理类和测试类课程群中,UNSW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课程紧密结合实际工程,以课程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如UNSW开设的工程试验就是以测试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性课程,在实验室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完成对不同传感器的测试、安装及实际应用等任务,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创新类课程群中,双方各有特色:如UNSW开设的机械工程与创新课,内容涵盖了机械制图、快速设计、工具使用、项目规划和作品制作等内容,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将机械工程基本素质培养集于一体,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又如SJZU开设了综合素质训练实践环节,学生通过拆装机械产品增强感性认识,并通过机械创新方案的构思和制作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专业教育课程群比较

比较两校专业课有以下特点:(1)UNSW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开设的专业工程课程,是一个类似毕业实习的一门实践课,要求学生到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环保装置等,应用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并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伏笔。(2)SJZU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更重专业化,知识分门别类,系统性和专业性强,如机械设计专业方向开设了钢结构、工程机械和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等特色课程,突出了面向建设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紧密联系建筑机械装备,为培养学生建筑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与运行管理能力打下基础,有利于学生就业。

UNSW课程内容宽泛而难度较低,注重知识点衔接和综合应用,理论与实践环节相辅相成,注重实用性和工程应用,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SJZU课程设置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课程具有行业特色,为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做准备。

三、实践环节对比

中澳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安排上差别很大。国内工科院校普遍都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环节单独设置,集中训练,用整周的时间完成某一环节;而UNSW的所有实践环节都穿插在不同的课程中,没有独立的课程设计或实习,课堂内容直接与实践结合,边学边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一,金工实习。国内高校一般安排2~3周在金工实习基地集中训练;而UNSW则作为一年级的工程设计与创新课程中的一个环节,带学生去车间培训,学习加工工具的使用和简单的实物制作。国内高校都有独立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而UNSW不统一安排,只是要求学生在假期找企业进行12周的实习,完成实习报告并带回企业反馈,并在专业工程课程上完成实习内容和结果的汇报和验收。

其二,对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的课程设计,国内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便于学生集中思路完成设计;而UNSW以大作业的形式根据课程进度进行课程设计,并且大多数课程中都有多个设计类的大作业,以课程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其三,国内大部分高校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作为对几年理论学习的总结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UNSW则作为两门课程分布在大四的两个学期,也就是用一年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同时还要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边学边做。前一学期不写毕业论文,但要完成对课题的深入了解,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并在专业工程课程中参加答辩;后一学期根据具体的研究项目撰写毕业论文,根据相关要求制作出实体,并进行最终的答辩。尽管毕业设计在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两校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同样严格。

四、结语

综合比较UNSW和SJZU的课程体系,从课程设置、课程群特点、实践环节等几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各自特点,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一些操作性强、易于实践的新想法,为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依据。

其一,在课程设置上,UNSW重基础,更重专业教育。“厚基础”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强专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适应性;SJZU更重视专业基础教育,有利于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借鉴国外的课程设置情况,取长补短,在兼顾通才与专才教育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完善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探索适应SJZU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二,在课程群建设上,既要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行业特色,又要注重知识点的融合以及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并侧重知识的宽泛性和工程实用性。在课程群建设中,删减重复课程,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强化知识的综合应用。

其三,在实践环节中,实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并逐步形成以“课程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通过课堂中的“课程任务”,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在完成各种课程任务过程中,将知识学以致用,不仅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而且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最终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春兰,陈仲常.中澳教学方式的差异及启示[J].社科纵横,2009,24(1):126-128.

[2] 周宁之.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1):139-140.

[3] 胡卫中,石瑛.澳大利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6,12(4):92-95.

[4] 朱麟飞.澳大利亚基础教育见闻与思考[J].教育,2011(1):63-64.

[5] 李力,张屹,赵春华.中外机械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分析与启示——以澳大利亚JCU大学与三峡大学比较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2009(6):178-179.

Comparative study of mechanical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ustralia

LUO Jiman1, ZHENG Xijian1, YUN Yanbin2, DUAN Chunzheng3

(1. Traffic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Liaoning Province, P. R. China;

2.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P. R. China;

3.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0624, Liaoning Province, P. R. China)

第5篇

设计工程师自从有了CAD系统,设计工具得到前所未有升级的同时,产品开发模式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然而,随着CAD系统的持续普及,以及用户对产品要求的逐步升级,设计工程师发现,仅凭CAD系统已经难以完成全部的产品开发工作一由设计工程师开发的产品模型,需要通过仿真分析工程师的验证才能被最终确认,但如果仿真分析的结果不理想,那么设计工程师就要对产品模型进行修改、优化,甚至重新设计――这种由设计工程师和仿真分析工程师构成的单向循环,已经成为影响产品开发周期的最大障碍。

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CAE刚刚诞生之日起,这种利用计算机辅助求解复杂工程和产品结构物理特征的方法,已经成为产品研发阶段校核产品性能的唯一科学方法。但是,也恰恰是因为其复杂性、多学科等特点,其与CAD系统始终没有深入的整合,CAE系统的用户,至今仍然被限定在特殊人群――企业当中经过长期培训的仿真分析师,设计工程师依然没有办法在自己熟悉的CAD环境当中应用CAE系统进行产品开发初期的分析。将CAE系统最大程度地融入以CAD为代表的产品研发流程,无论是对CAD还是CAE,都是必须要突破的应用瓶颈。

自2008年,欧特克公司陆续收购了Moldflow、Algor和CFdesign。在完成全部的收购以后,2011年8月,欧特克公司立即对所掌握的CAE系统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CAE产品系列分别Autodesk Simulation Mechanical、Autodesk Simulation Multiphysics、Autodesk Simulation CFD和AutodeskMoldflow。此刻的设计工程师们开始意识到,CAD和CAE两种系统真正集成应用的时代可能就快到来了――CAD和CAE的融合已经从一种理想变成了一种可能的现实,至少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软件基础。

模具设计师的CAE专家

在欧特克整合的CAE产品线当中,最广为人道的莫过于Autodesk Moldflow了。整合完成的Autodesk Moldflow,充分考虑了不同的用户的需求差异,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模拟分析模式――AMA(Autodesk Moldflow Adviser,Moldflow塑件顾问)和AMI(Autodesk MoldflowInsight,Moldflow高级成型分析专家)一一分别针对设计师和专业CAE工程师。

AMA相对简便易用,主要是提供给设计工程师通过简化注塑成型的模拟,帮助设计工程师随时验证设计结果,进而优化设计的诸多特征(如浇口、流道、模穴的排位等),通过对成型工艺的模拟,帮助设计者找出并解决潜在的问题。显然,AMA能够快速响应设计者的分析变更,因此AMA的用户――产品设计工程师,项目工程师和模具设计工程师可以利用其在产品开发的早期,快速验证产品的制造可行性、外观质量(熔接线,气穴等)、材料选择、结构优化(壁厚等)、浇口位置和流道(冷流道和热流道)优化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设计工程师在产品结构设计研发阶段对CAE系统的要求。

AMI的功能更加专业和深入,其主要用于解决与塑料成型相关的更广泛的设计和制造问题,换句话说,设计师团队利用AMI就可以在设计阶段预测制造缺陷,从而真正实现对整个流程的把握,提高产品设计的质量。

工程师的CAE工具

Autodesk Simulation CFD是一款“前端”CFD软件。所谓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也叫计算流体动力学,是近代流体力学、数值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边缘科学。通过应用各种离散化的数学方法,CFD软件对流体力学的各类问题进行数值实验、计算机模拟和分析研究,是目前进行传热、传质、动量传递及燃烧、多相流和化学反应研究的主要方法。而“前端”CFD软件,是将对产品设计的CFD分析放在设计的最前端,由设计工程师在最初设计阶段在自己熟悉的CAD环境中直接进行CFD分析,从而得出优化方案,避免中后期进行设计修改所将带来的高额成本和代价。

同大多数CFD系统一样,AutodeskSimulation CFD的主要工作是解决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流体问题,例如流动问题、传热问题和运动问题。而作为欧特克CAD-CAE融合的关键步骤之一,Autodesk Simulation CFD与其他CFD系统的最大不同,是可以直接被MCAD(机械CAD)产品设计团队使用。

与其他的所有CAE产品相比,Autodesk Simulation CFD有着自己的特色。首先,从集成的深度来看,整合完成的Autodesk Simulation CFD能够成为CAD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师可以从CAD系统中直接调用其功能。因此,从某种角度讲,Autodesk SimulationCFD更像是MCAD应用软件的一种延伸,让设计工程师能够在产品概念设计阶段就可以进行复杂的热传输或流体流动的模拟仿真试验。第二,AutodeskSimulation CFD能够整合的CAD系统范畴非常广泛,不仅能够与常见的三维CAD系统实现整合,而且在与其他基于ACIS或Paraslid几何内核的CAD系统配套时,Autodesk Simulation CFD也能实现本机互操作,从而将标准的MCAD工作站转化成完全互动的流动试验台和热力测试台。第三,Autodesk SimulationCFD具有的与生俱来的易操作性也使得其在与CAD系统整合时,更加容易被设计师掌握基于CAD工程师的操作习惯开发的功能,使得CAD工程师几乎无需特殊的CFD专业背景,经过短暂培训就可以利用其解决遇到的大多数分析工作。第四,Autodesk Simulation CFD所拥有的强大的通用分析引擎,能在一系列CAD系统中进行精确的模拟设置,因此基本无需人为干预。

让工程师发挥自己的灵感,把注意力集中在产品而不是工具上,让工程师感受到的快乐和顺畅,是所有CAE系统与CAD系统融合的典范模式,也正是所有CAE系统和CAD系统未来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方向。

广通用的CAE

事实上,对于CAD-CAE融合最大的障碍,一方面是如何应对不同行业的不同分析需求,另一方面就是如何解决

企业当中的多CAD环境问题,这也是现在制造商经常面对的问题――如何选择一款合适本企业应用的、能够在多CAD环境下工作的CAE系统,并能将其集成至现有设计流程中?

作为一个被定义为大型通用分析平台的CAE产品,Autodesk SimulationMechanical和Autodesk SimulationMultiphysics其具有各类的分析能力(包括热分析、流体分析、动力学分析、物理场分析等),其旨在为用户提供一整套的CAE工具,以帮助用户在一个集成的环境中进行精确和有效的仿真分析――这些工具包括静力、动力、流体、热传导、静电场、疲劳分析、管道工艺流程等分析与设计,其所涉及到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因此Autodesk SimulationMechanical和Autodesk SimulationMultiphysics首先解决了多行业用户的不同需求。

另外,对于多CAD环境的CAE应用需求,也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首先,从软件架构上,其可与AutodeskInventor、Pro/ENGINEER、Solid Edge、SolidWorks及其他众多的三维CAD软件直接进行数据交换,并实现无缝链接与同步数据,因此能够在多CAD环境中实现高效的工作流程。第二,在数据处理上,自动网格工具可以立即生成高质量的图元――从而确保关键区域内的仿真精确度,有助于设计师在更短的时间内预测产品性能。第三,在应用上,内嵌的建模功能支持设计师和工程师直接编辑网格,同时,其所提供的专门针对流体的分析模块,还能够帮助设计师只需通过内嵌的对话框简单指定流体介质边界的表面来自动创建流体模型。

第6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安全工程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35-02

一、研究背景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煤矿安全工作,2006年国务院专门会议讨论瓦斯治理问题,加之煤矿安全的严峻形势以及安全欠账的实际情况,近几年数次拨专款投入煤矿安全(每年约30亿元),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配套相应的资金,这些措施都会直接推动煤矿安全工作的发展。另外,《安全生产法》及其行政追究制度等的颁布与实施,也迫使各级政府及企业领导进一步重视安全工作。还有企业领导自身的觉悟及认识的提高,必将进一步推动煤矿安全工作的发展。鉴于国家对煤炭生产企业安全重视,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安全技术与管理人才,如何将煤炭进行过程中事故率降到发达国家水平,加强煤矿安全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十分迫切的,加强煤矿安全人才的培养,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促进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培养目标

培养满足新时期煤矿安全生产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安全工程系统理论,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开拓创新意识以及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煤矿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科技开发与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团队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的本科工程型创新人才[1~2]。

三、培养标准

1.掌握相关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理论基础知识。(1)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具有社会责任感;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等方面的基础知识。(2)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并能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掌握安全工程所需要的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以及工程热力学等深厚的力学基础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高级编程语言等现代工具与及相关信息技术;掌握电工、电子等相关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地质学基础理论及工程制图基本方法;具有系统工程知识及系统思维方法。(3)工程专业知识。掌握矿井开采工艺及相关设计与管理技术;掌握矿井通风技术基本原理及相关设计与管理技术;掌握井巷工程设计与施工基本知识;掌握矿井灾害防治理论及防治工程设计方法;掌握矿山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掌握矿山经济理论基础及矿山企业管理知识;掌握矿山安全与劳动卫生基本原理;掌握矿山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及相关技术;熟悉采矿技术规范,掌握矿山设计和数字矿山技术的基本方法。

2.具有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1)工程项目评价、分析与决策能力。具备认识和系统表述安全工程领域各环节设计、技术和施工管理等问题,以及初步系统规划研发的能力;具备建立本领域技术分析模型的能力;具备识别及分析影响矿山安全生产的不确定性因素、风险因素的能力;具备提出解决矿山安全生产问题的方法和建议的能力;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2)实验和分析能力。熟悉本专业国家和行业的标准与规范;具备查询相关资料或者电子文献的能力;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能,具备分析实验数据、书写实验报告与归纳总结的能力。(3)系统思维能力。具备运用整体思维方式,全局性和系统性地考虑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项目实现的能力;具备梳理矿山安全生产各环节的关键问题、难点以及影响因素的能力;具备针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论证、总结并得出结论的能力。(4)创新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敬业品质。积极探索安全工程领域的新问题、新发展;具有执着的工作态度,并能够结合具体条件善于运用灵活方式合理解决问题;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保持求知欲和终生学习的态度;高效、合理地管理时间和资源;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3~4]。(5)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正直,富有责任感;遵守职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遵守行业准则;主动规划个人职业方向与发展;与世界安全工程界保持同步,与时俱进。(6)进行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的意识;具备创新所需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

3.具有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1)团队精神。培养合同协作的团队精神;具备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善于技术分工和协作,共同完成目标。(2)交流与沟通。具备交流与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建立与安全工程界进行交流的组织结构;具备运用写作、图表、电子和多媒体进行交流的能力;善于口头表达,能够作报告和会议进行交流。(3)国际交流。能够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具备参加国际专业合作项目的初步能力;熟练运用外语查阅相关文献。(4)团队管理及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善于调动团队积极性,激发团队战斗力;良好的组织能力以及冲突协调能力。(5)项目评估能力。掌握正确的项目评估方法;了解项目评估的过程;具有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的能力。

4.具备在一定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经验。(1)参与矿山安全国际化。了解矿山通风与安全的发展及矿业工程发展国际化趋势,了解相关国家矿山安全生产领域的政策和法规,具备参与矿山安全国际化的能力。(2)适应社会背景环境。应用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基础知识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分析矿山通风与安全对社会财产、生命安全、矿山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能够利用专业知识为社会作贡献。(3)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项目设计。应用学科基础知识和安全工程专业知识,进行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项目的设计能力。(4)矿井灾害防治规划与设计。综合应用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矿井灾害防治规划、技术设计及施工设计的能力。(5)安全工程实施能力。应用安全工程专业知识及管理知识,进行矿山工程项目施工组织管理、质量控制及成本控制能力。(6)矿山企业运营与管理。熟悉矿山企业运营特征,确定矿山企业生产运行的方式和资源优化,规范企业职工培训与岗位管理,具备通风与安全技术管理、矿井灾害防治和矿山生产经营管理能力。

四、培养方案

培养模式为“3+1”模式:即三年在校培养,以及累积一年在企业的生产实训培养。第1~4学期按安全工程专业大类培养。第4学期末,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在安全工程大类学生中选拔有志于从事“矿山通风与安全”工作的学生60名左右进入本计划,按本培养方案培养[5~6]。

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除参与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的指导工作外,企业导师还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的编制、部分校内课程的讲授以及毕业答辩等过程。

以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为: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物理化学、安全系统工程、煤矿地质学、采矿学、矿井通风学、煤矿安全管理、矿山安全法规、安全经济学等。特色课程为:矿井通风学、矿井瓦斯灾害防治工程实践、矿井火灾防治工程实践、矿井安全新技术讲座。

主要实践性环节:矿井开拓开采工程实训、矿山地质工程实训、矿井通风系统测控工程实训、矿井灾害防治工程实训、矿井灾害应急救援工程实训、矿井开拓开采与通风安全综合设计等。

学生至少应修满20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51学分,实践环节4分(含素质拓展环节4学分)。标准学制为四年,学分修满后授予工学学士。

五、结论

通过优化安全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凝练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更新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突出专业课新知识和实践教学环节、新技术;改革现有选修课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既实用又可灵活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带动专业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安全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基础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鲜明特色。

参考文献:

[1] 窦培谦,胡广霞.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6):51-54.

[2] 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报,2008,(8):50-57.

[3] 袁昌明,谢正文.安全工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增刊):35-37.

[4] 田震,马小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多样性人才培养[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增刊):17-19.

第7篇

1.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目前全国高校设置的安全工程专业方向覆盖了矿业、化工、核工业、交通、能源、土木、经济等各个领域,专业培养方向一般都与高校的行业背景紧密相关。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当前一个相对成熟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在各高校之间被广泛采用,即把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特色专业课。前者通常包括“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电子电工学”“可靠性工程”“燃烧爆炸学”“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法规”等课程;后者一般以该校所依托的行业背景、学科优势和就业方向为依据,设置以应用为主的特色课程。如南华大学以核安全为特色开设了“核电安全工程”“核与辐射防护”“原子核物理”等课程;以建筑安全为特色开设了“建筑安全”“建筑消防技术”“基坑与土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同时考虑学生就业,还开设了“起重机械安全”“压力容器安全”“电气安全”“职业卫生与安全”等课程。

2.实验课程设置概况

通过调研、文献查阅以及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发现目前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主要由四种类型构成,即公共基础实验课(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课(工程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实验、电子电工实验)、专业通用实验课(安全监测与监控实验、安全人机实验、防火防爆实验、电气安全实验、机械安全实验)以及专业特色实验课(矿井通风实验、岩石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工艺实验、人因失误实验、建筑消防实验、辐射剂量测量实验、交通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实验)。

二、专业特色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的调查以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发现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公共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基础实验课的教学都已形成规范化的体系,有系统性的教学方案、教材、考核体系等,但是专业特色实验教学普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教材不规范

目前由于各个高校所依托的行业背景以及优势学科不同,还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出版的且系统性较强的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材,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使用的实验教材大部分是由理论课教师自行编写,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实验项目受限

安全工程专业一般牵涉到燃烧爆炸、有毒有害等方面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的开设往往受制于实验室的场地条件,同时也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和危险性,从学生安全方面考虑,很多高校也都刻意避免开设以上实验项目。为满足必要的实验课时,多以模型参观和演示性实验代替。

(2)实验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探索性

实验项目大多是采用相关仪器直接进行系统中物理化学参数的检测,如可燃液体闪点燃点的测定、粉尘含量的测定等,综合性、探索性实验偏少,导致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除此之外,验证性实验步骤的编写过于详细,类似于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学生可以按照实验教材上的步骤机械地完成实验。这种实验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性,抑制了其对实验课的兴趣,导致学生心理上抵触实验课。

2.实验教学开展效果不佳

(1)实验教学计划不科学

理论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来安排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内容,没有同其他专业教师从专业培养计划的层面上去共同商讨实验项目的设置问题,使得各个实验项目在实验内容上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2)实验教学考核标准不合理

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实验课都是与理论课共同组成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例如:一门2个学分的专业课程总计32个课时,一般理论课占28个课时,而实验课只占4个课时,实验课没有独立的考核机制,其成绩以作业的形式作为专业课程的平时成绩折算计入总分,导致学生主观上不重视。教师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核,完全依据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而实验报告的参考性比考试显然要低很多,学生相互之间存在抄报告的现象。

3.实验室建设管理不当

(1)实验室建设定位不清晰

很多高校对于实验室的建设没有合理的规划,实验室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别是对于经费一般的非重点高校,实验设备的配置是一个“添砖加瓦”的过程。实验室建设若没有长远规划,没有统一的思路,势必造成采购实验设备时没有针对性,所购置的仪器设备不成体系。导致很多综合设计性实验没有办法开展,而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2)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健全

同时,很多实验室课程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共同完成,两者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导致实验管理存在盲区。

(3)仪器设备管理不当

随着国家对高校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的实验室建设经费也在逐年增加,很多高校只管购买仪器,而不管仪器的维护,对仪器设备也没有实行档案化管理,导致设备重复购置,保修期内的设备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修。同时大部分高校对大型仪器设备没有设置共享平台,导致其利用率较低,造成设备闲置浪费。

4.实验队伍结构配置不合理

很多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存在偏见,主观上认为专业教师比实验技术人员重要,造成实验技术人员在高校中的地位低,在实验室工作缺少荣誉感,这主要体现在晋升职称以及人才配置方面。在很多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允许晋升的最高职称是高级实验师,类似于副教授,同时在人员配置方面,往往将年龄较大、学历较低或者职称较低的人员安排在实验室,从而导致实验室师资队伍不稳定,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同时导致实验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5.实验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安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在很多高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科建设经费少,导致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实验仪器设备。一方面,安全工程作为一门工程应用性强的交叉学科,很多实验的开展需要比较先进的进口仪器,比如便携式α、β气溶胶监测仪,测氡仪等,这类仪器一般价格较高,若没有资金购买仪器则相应的实验课没有办法开展;另一方面,由于资金不足,很多实验仪器的台套数不够,因此实验时,分组数少,每一组学生的人数过多,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因个体而异,有些学生根本不动手实验,等到同组同学的实验做完以后,直接照抄实验结果,其实验能力没有得到任何提高,大大降低了实验教学效果。

三、专业特色实验课程教学的思考及建议

1.加强实验课题体系建设

实验项目是实验教学的载体,所开设的实验项目应由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以及综合设计性实验有机构成,其中以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主,以演示性实验为辅。综合设计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一种开放式教学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考虑到目前国内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现状,综合设计性实验数的比重应适当提高。在开发设计实验项目时,可以由教研室牵头,集合各门理论课的师资力量,充分考虑相关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在整个专业的层面上进行宏观设计,尽量让实验题目能够涉及几门课程的知识,增强其综合性。

2.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验课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目前很多高校都把实验当做理论课的一部分,实验成绩类似于课堂作业成绩,直接作为理论课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理论课总分,且所占比例很少。这不仅降低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鉴于此,针对专业特色实验,各高校应该设置独立的实验课时和实验学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包括考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实验创新等全方面考核的成绩考核体系。

3.加强实验队伍的建设

实验技术人员的配置,应该根据实验室的层次、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室的规划发展进行统筹考虑,科学定编,采用公开招聘、平等竞争等措施,建设一支人员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以及知识结构合理的实验队伍。此外,学校人事部门还必须根据实验室的发展制定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内部自我提升与外出培训相结合的能力提高机制,实验技术人员的科研奖励制度和年度绩效考评标准以及职称晋升制度等队伍建设管理制度,最大程度地激发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实验室建设主要是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就是资金投入问题,只有保证了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保障实验项目所需的仪器设备。近年来,教育部通过“特色专业”“卓越计划”“综合试点改革”等项目向高校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将国家下拨的专项经费科学合理地用于实验室建设;另外,高校应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措施,加强同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资金充足、理论水平相对缺乏的特点,采取“企业出钱,高校出力”的方式,与企业共建实验室,以此提高实验室的硬件水平。部分高校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如重庆大学与美国利宝集团共建重庆大学利宝互助职业安全研究生中心,中国矿业大学与神华集团、中煤科工集团等单位共同建设实验室、研发及现场实践基地。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