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发展资本市场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13 16:59:47

序论:在您撰写发展资本市场的意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发展资本市场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 资本市场;三峡库区;投资基金

一、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及主要文献综述

1.改变资产流动性,实现投资风险的转移与分散

风险的存在很大部分来自信息不对称、不完备或者搜索信息的成本极高。资本市场的作用之一是转移和分散风险,Levine着重指出流动性风险和异质性风险可以由金融体系所化解。当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也能够加强资产的流动性和降低流动性风险,但是就银行而言,区别就在于银行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所以银行再考虑贷款的时候总愿意选择一些流动性比较强的项目,而资本市场融资的项目的流动性要求则可以降低。

2.良好的资本市场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供了有效的机制,这能够促进管理和生产的专业。例如,通过股票市场的交易,在有效市场的情形中,股票价格将完全反映有关企业的信息,而通过股权激励的设置,可以将股东、企业、管理层甚至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的利益经过股价这个媒介连接起来。除了促进专业化管理和生产的专业化,良好的资本市场体系还为收购和兼并等资源配置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在发展良好的股票和证券市场中,企业的收购和兼并成本相对较小。一旦发生兼并或收购,被兼并的往往是业绩差的企业的管理人员将被替换。这样,一个发展良好的证券市场从这个角度也有利于激励管理层把企业做好。良好的股票市场有利于公司治理,而公司治理的改善有助于企业的长青和不断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3.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全世界各地的证券交易所对公司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对募集资金的投向也一般会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规定。这样投资者就会根据拟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并选择资金投向比较有潜力的公司股票,这样一些成长性好的产业可以比一些夕阳产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4.资本市场发展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交易的发展从而使分工水平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资本市场可以具有多层次性,各层次的市场的功能又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创业板和场外市场更明显的有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二、库区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资本市场可以更有效利用当前的政策优势

西部大开发政策和三峡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为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在三峡工程建设和开发性移民迁建中,国家将给予三峡库区后期扶持资金,6年共30亿元,再从三峡发电收入中抽取一定比例资金,总金额将超过50亿元。另外与东部发达省市的对口支援也是库区吸引外资和加强交流的机会。据统计,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支援三峡库区资金近300亿元,实施各类合作项目近2110个。由于资本市场的信号作用,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有利于合理配置这些资金。

2.资本市场有利于库区承接外资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上升,企业产生经营成本增加,为了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存在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产业的趋势。目前东部地区正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密集性,能耗高,原料远离加工地的产品进行转移,这给库区吸收东部地区转移的设备、技术,逐步提高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分工,缩小与东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差距,达到高层次的区域经济联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多数外商(包括发达地区)投资在刚开始时都是是采取合资的形式,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种合资的成本和风险就会增加,健全的资本市场可以增加投资流动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

3.资本市场有利于发挥重庆对库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重庆是西部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1997年重庆成立直辖市的一个初衷就是发挥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2006年6月重庆市委二届九次全会也特别强调了主城七区、北部新区要分别对口支援库区产业发展。笔者认为这种支援不应该是一种无偿的捐献一些设备、资金,而应该通过资本的纽带,把库区的产业和主城的产业捆绑在一起,提高库区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实力,实现库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资本市场有利于加快库区国有企业改革,增强经济活力

在《万州区国有企业改制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所有的国有企业在2007年全部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全部实现公司制改造,职工身份全部转换,产权结构设置合理,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对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一个健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国有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积极意义,有了资本市场,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有了退出机制,因而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本。其次,有一个有效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可以加强投资者对管理层的监督,特别是国有企业来说,引入非国有投资者能够大大加强投资者的监管,这可以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

5.库区资本市场发展有利于库区产业高起点的发展

一般而言,当企业或个人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时,通常会选择风险比较小,收益稳定的投资项目,而以外部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资金进行项目选择时,比较偏向于风险和收益都比较高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大多是一些高科技的项目。rajan和zingales的实证研究业发现,在金融不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发展比在金融发达国家发展好,但是金融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发展笔金融不发达国家好。从而解释了金融发达国家和金融不发达国家的产业差别的部分原因。所以,笔者认为,库区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有效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三、库区培育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议

1.针对国有经济成分占比还比较高的现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和动作

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一般包括资产收购、资产处置、土地储备、土地整治及相关产业投资、投资咨询、财务顾问、企业重组兼并顾问及、企业和资产托管等。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就是对国有资产开展这些业务,目的是盘活存量国有资产,优化资产配置,提高经济效率。重庆渝富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为盘活国有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库区一方面可以利用渝富这个成熟的平台,另一方面,完全可以引入民营资金建立一个民营的国有资产投资公司,来处置和盘活存量国有资产。

2.大力培育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以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技术支持、信用担保、资金融通、产权交易、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资本投资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很不够,一定程度阻碍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这些资本服务体系对于活跃库区资本市场有重要意义。

3.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

投资基金,是指按照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基本原则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某些原则,运用现代信托关系的机制,以基金方式将各个投资者彼此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实现预期投资目的的投资组织制度。产业投资基金就是投资于不同实业项目的投资基金。

风险投资基金作为基金,同其它投资基金并无两样。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其投资的对象为高风险的高科技创新企业。

库区腹心地带缺乏支柱产业,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对于库区传统产业的发展壮大有积极意义,而风险投资基金则对库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会有较大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高、谢少杰我国资本市场配置效率考察[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6(05).

[2] 夏春萍、马波 等,区域资本理论与中西部资本市场深化[J],2006(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 高晓东 重庆资本市场的发展契机[J],经贸世界. 2004(5): 29-31.

第2篇

[关键词]CDR 资本项目可兑换 风险管理 监管

近日发行的QDII产品受到热捧。10月15日上投摩根的首只QDII产品亚抬优势基金及嘉实等日前上市的QDII基金产品都相继热销,说明投资者的风险管理观念已趋成熟,分散化投资手段,特别是海外投资的工具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但QDII产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限制了投资者的选择。在资本市场未能完全放开的今天,如何拓宽国内投资者海外投资的渠道,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满足投资者的风险管理需求呢?笔者认为,CDR(中国存托凭证)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工具选择。

一、 DR简介及美国存托凭证(ADR)的发展

DR(Depository Receipt存托凭证)是境外注册企业在投资银行的协助下,以公司有价证券为基础,在东道国各级市场上发行与交易的可转让凭证。以最早开始发展的的ADR(美国存托凭证)为例,它是代表美国投资者投资于外国公司股票的可转让的受益凭证,但这张凭证并非真实的股票,只是一张注明该投资者拥有一定数额股票的凭证,ADR在美国具有跟美国上市公司股票同等的流通性。

经过80年的发展,存托凭证运作机制已经十分成熟。特别是在80年代以后,ADR迅猛发展,比起发行普通股的方式,ADR更受到美国投资者的认同,原因是它有许多便利之处,一是ADR以美元计价,可防范汇率风险,二是由于存托机构的介入,解决了因为时区、信息披露方式、法律规定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的种种风险。

二、发行CDR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意义

1.完善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国际化

资本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资源配置的进行是否有效,是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而我国资本市场显著的结构性缺陷之一为金融产品单一化,金融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以及企业债券、存托凭证的发展严重滞后,发行CDR首先有着拓宽投资范围,增加工具选择的作用。

此外,在缺乏其他投资工具的情况下,我国现今最重要的资本市场部分――股票市场的发展自然缺乏竞争性的平衡,我国股票市场从九十年代初至今,规模快速发展,但上市公司素质不佳,投资者投机心理严重,对上市公司信心不足等情况却越来越突出。CDR的发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些情况。CDR的发行基础是海外股票,而在发行伊始能通过监管机构审批进入内地资本市场的必定是信誉卓著资质优良的企业,代表这些企业股票的CDR进入市场,形成良性竞争,对国内上市企业将造成一定压力,使其能改善经营,借鉴管理办法,从而达到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素质的目的。

2.促进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为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打下基础

我国对于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政策,是逐渐走向更多的灵活性。资本市场发展程度对资本项目自由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金融衍生品的发展。QDII和QFII都是在此进程上的非常有意义的尝试。普遍认为QDII是资本项目对外开放的试金石,那么当QDII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后,下一步如何在可控的环境下进一步实现更开放的境内外资本流动,无疑DR是一个可考虑的工具。如果说QDII是打包发售的境外投资组合,而CDR跟股票的直接对应关系则使投资者处于更主动更灵活的投资位置。而CDR发行机构的准入和监管机制,使监管机构仍能从CDR代表股票的企业质量及发行数量上进行掌控。

3.满足投资者风险管理需求,构建更完善的投资组合

根据现资组合理论,将可供投资的资金分配于更多的资产上可有效降低风险,但在其他投资渠道缺失的情况下,投资单个市场的投资组合仍需面临系统风险,上证指数在十七大开幕当天突破6000点,但投资者发现,A股并非大面积上涨,回报率通常未必能跟上指数,随着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日益走高,系统性风险逐步加大,而我国又缺乏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公司债券市场,长久以来投资工具的缺乏,使积累的风险管理需求无法满足,QDII产品的出现无疑为这股需求的洪水提供了一道出口,近日上市的QDII产品受到热捧,10月9日发行的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最终确定的认购资金确认比例为40.7%,这一比例创下基金QDII资金认购比例新低。此前发行的南方全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两只基金QDII也都是在发行首日达到募集上限,认购资金最终确认比例分别为61.97%、47.65%,可见海外投资需求之旺盛。但QDII产品本身为境外金融工具的投资组合,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投资者选择的自由度,投资者只能被动地在这些组合中进行选择,丧失了主动性。CDR与股票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提供了更高的选择性,投资者可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构建适合的投资组合,充分实现风险管理策略。

4.促进我国银行业发展,拓宽银行经营范围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萎缩成为近年话题之一,拓宽业务范围,增强盈利能力是我国银行的努力方向,银行参与发行CDR,可以扩大业务范围,获得的发行和服务费用可增加银行的盈利,而在发行CDR业务过程中,必然将加强国内银行与国外金融机构之间的协作,也有利于提高银行业务人员的素质,使银行走向国际化。

二、现阶段发展CDR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

1.外汇制度问题

国外发行的DR,几乎都使用美元作为计价货币,主要原因为美元的可自由兑换。早期我国学者提出人民币和美元两种计价方式,在我国现在的外汇体制之下,如果使用美元,市场则被割裂,形成类似于A、B股市场分割的情况,而持有美元的外汇投资者成为CDR的主要市场目标,CDR将与B股市场争夺资金,起不到应有的为广大投资者分散风险的作用。因此大多数学者支持使用人民币发行,但如若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CDR所代表的外国股票与CDR之间在两种计价货币不能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价值平衡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市场被割裂,同股不同价。

2.机构问题

在CDR的设计、发行、交易与信息披露一系列行为中,存托机构都充当重要角色,存托机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CDR的运行及整个CDR市场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国外DR使用造市商制度,我国若沿用此制度,则对存托机构的要求更高。因此,存托银行必须是无论在境内还是境外都具有业务资格,有较好的服务设备,熟悉基础证券所在国监管条例,有相当资信能力并有一定外汇储备的银行。而我国银行业在这些涉及境外资本市场的业务方面,水平和经验都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3.监管问题

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我国一直在监管体系和监管经验方面都有所欠缺。而CDR基础证券发行公司是境外企业,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分别在国外和国内,这样的监管有赖于国内国外双方监管部分的协作,若两地监管机构的协商出现问题,监管差异导致纠纷产生,或产生“政策真空”都将导致市场混乱,这些无疑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4.法律法规问题

2007年开始实施的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无疑拉近了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我国与国际惯例之间的距离,但我国现有的《证券法》《信托法》等对于CDR尚无相关规定,而有关CDR的专门法律,如存托机构管理条理、做市商制度、关于外国证券投资的结汇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体系仍未构筑,要在现有法律环境中发行CDR,在存托银行的监管、结汇、造市、回购等环节中存在的法律漏洞将很容易导致市场混乱,使CDR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五)投资者素质问题

发行CDR从宏观层面上旨在完善资本市场,促进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而从微观层面上则是投资者分散系统风险优化投资组合的要求。这些正面作用有效发挥的基础建立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投资者心理健康的基础上。而我国投资者投机倾向明显,“政策市”、“资金市”等论调时有出现,许多投资者对国内上市企业资质尚缺乏分辨能力,更何况对境外企业。

四、对于发展CDR的一些建议

1.以发展的眼光看待CDR,避免短视行为

自2001年5月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提出发行红筹股CDR以来,我国学者对CDR的研究一直致力于解决红筹股在内地上市的问题及其制度设计,2007年确定红筹股直接上市后,又转而热议用CDR抹平AH股价差。无疑CDR可解决某些海外公司受制于《公司法》《证券法》的相关规定无法直接上市的问题,但将CDR当作一种权宜之策、把其作为绕过某一方面的法规问题的方法,忽略资本市场完善过程中整体发展部署,是一种短视行为。监管层应充分借鉴国外发行经验,按部就班完善各项条件,使CDR逐步发挥出其在资本市场中应有的作用。

2.必须构建出科学的相关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

ADR之所以取得成功,与美国较为先进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是分不开的。由于CDR代表的基础证券发行人在境外,在制定相关法律时必须考虑国际惯例,对《公司法》《合同法》《证券法》《信托法》作出相关的修改和完善,另外也要制定出专门针对CDR的一系列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而在监管方面,则须与CDR基础证券发行所在地的监管机构充分合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3.不断完善证券市场的层次结构体系

ADR的成功有赖于美国证券市场的多层次交易体系,在CDR发行之初,监管机构必须对发行CDR的境外企业进行过滤,使CDR的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监管成本的长期居高将影响后续发展,也难以满足投资者多方面的需求。我国证券市场现在主要依靠主板,二板发展不足,只有不断完善证券市场的各个层次,充分发展二板市场,繁荣场外交易,才能适应境外公司融资需求,也给投资者充分的选择空间。

4.鼓励托管机构之间的竞争,促进银行业务发展

在早期一些研究香港红筹股CDR的文献中,考虑到存托银行必须熟悉境外监管环境、有一定外汇储备和涉外业务经验的问题,一般认为中国银行是存托银行的当然首选。这样做虽然有利于控制风险,但却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也不利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成熟。可由监管机构建立审批制度,合资格银行可参与CDR的发行和托管,鼓励竞争,也可促使发行银行在发行和管理CDR的过程中,为吸引投资者,多为投资者利益考虑。

参考文献:

[1]何敏.质疑中国存托凭证.华东经济管理,2005,3.

[2]黄鹤萍.再论发展中国存托凭证的意义和风险.上海金融,2005,4.

[3]翟启杰.中国存托存托凭证发行的利弊及思考.集团经济研究,2006,7.

[4]张汉飞.资本项目尚未放开条件下推行中国存托凭证的路径和问题.求索,2007,2.

第3篇

一、资本市场发展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市场到多层次市场,在市场主体、市场规模、市场结构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1.市场主体规模与结构

2010年我国有证券公司106家,基金公司62家,A股期末账户150798830户(2010年11月数)。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初步统计,截至2010年12月31日,106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97万亿元,净资产为5663.59亿元、净资本为4319.28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为1866.29亿元。我国有基金公司62家,基金资产净值2.48万亿元。A股账户中个人账户150223774户,占99.62%,机构账户474854户,占0.31%。

2.市场规模和结构

我国资本市场是包含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产权交易等在内的多层次市场。股票市场又有A股市场和B股市场,A股市场又分为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等市场。从资本市场工具来看,我国主要的投资工具包括股票、债券和基金这些金融产品。

(1)股票市场

从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场价值来看,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数量突破了2000家,到2010年12月底,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达2063家,上市股票2149只,其中上市A股2041只。1990年-2010年期间,上市公司的数量以每年32%的增速在增加。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了305155亿元,其中,流通A股市值达到了191109亿元。从市场交易规模来看,A股交易额从1990年的0.01017亿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542512.6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43%。放在整个世界范围来看,2010年沪深两个交易所的市值和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二,而且从长期来看,这个位置是比较稳定的。

股市结构方面,我国目前主要包括A股市场和B股市场,不论是从市场公司家数、上市股票数量、股票市值还是交易额等方面看,A股都占据绝对优势。A股市场已经包括了主板市场、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

(2)债券市场

20年间债券市场获得了巨大发展,交易品种不断丰富,目前包括下面这些:国债、地方政府债、金融债、央票、短融、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可转债和可分离转债存债。交易市场包括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

从发行量看,债券市场的发行量从1990年的347.3亿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93484.85亿元,20年间增长了169倍,复合增长率为32.3%。从交易量看,债券市场的交易量从1993年的21.6亿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636310.7亿元,17年间增长了29478.6倍,复合增长率为83.2%。

从债券市场结构来看,按照发行量来看,由于公开市场操作的频繁性,债券市场中央票发行量最大,占据了发行额的45%。按照交易量来看,金融债的流动性较好,金融债交易量占全部债券交易量的35%。从交易场所来看,我国债券市场包括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自1998年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债券交易后,银行间市场迅速超越交易所市场,目前,银行间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3)基金

1998年到2010年,我国基金资产从103.6亿元增加到了24843.8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7.9%。

基金结构构成上,从基金形式来看,逐渐由封闭式基金为主变成以开放式基金为主。从投资对象来看,我国股票型基金一直占绝对优势,接近全部基金的一半。截至2010年12月,我国一共有730只基金,其中,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型基金和其他基金分别占46%,23%,13%,6%和12%。基金资产净值达到了2.48万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型基金和其他基金分别占49%,30%,5%,6%和10%。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意义

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本市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市场化过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资本市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完善就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完整性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还通过促进市场微观主体培育、价格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转变和市场的对外开放等途径促进了我国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作出了重大的制度贡献。

1.在微观主体培育方面,资本市场发展加强了企业的市场意识、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经过20年发展,我国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现在已经具有相当规模。2010年沪深两个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量加起来突破了2000家,2010年上市公司达到了2063家,上市公司数量约占股份制公司的六分之一。1990年-2010年期间,上市公司的数量以每年32%的增速在增加。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已经突破了500家,2010年年10月创业板启动,2010年全年创业板上市公司达117家。从市场公司的市场价值来看,其增长更为迅速,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了305155亿元,其中,流通A股市值达到了191109亿元。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多是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为重要。我国股票市值占GDP比例也在不断提高,2010年这一比例为77%,最高时达到了151%(2007年)。

资本市场发展从压力和动力两方面促进我国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一方面,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是硬约束,促使上市公司增强市场意识、尊重市场规则、提升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又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各种制度安排和运作平台,有助于企业自主决策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目前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对于微观主体建设的促进作用包括如下几点:首先,公司要上市,就要进行股份制改造,还要符合上市的各种信息披露的要求,这使得企业运作更加规范和透明。第二,上市后,上市公司处在风尖浪口,要直接面对市场的监督和检验,需要面对停牌、退市等压力。在这些无时不在的优胜劣汰的压力下,企业养成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市场中锻炼出了竞争能力。第三,资本市场为企业并购提供了创新的、高效的股权交易场所和交易工具,有利于企业通过并购方式做大做强。如2010年平安银行并购深圳发展银行这一涉及到交易额近300亿元并购,其中90%是以股权来进行对价交易。第四,资本市场在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70%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是民营企业提供的,但是它们很难从银行中筹集到大量资金,于是就需要资本市场尤其是创业板为对这些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而实际中资本市场也在努力承担这一重任。2010年创业板启动,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持和资本运作平台。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中的许多高新科技公司借助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平台融资,培育了核心竞争力。

资本市场上的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从很多方面看它们都是我国经济中最重要最活跃最有能量的部分,为国家、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市场微观主体建设的具有重要意义。

2.价格体系完善方面,资本市场发展推动了价格体系的完善和定价机制的改进

价格机制是市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市场定价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价格是一个体系,包括商品价格、要素价格等各种价格,这些价格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价格体系中有些价格是固定的,或者是由政府高度管制的,有些价格是市场化的,那么,市场行为主体就很难进行市场化定价,就会出现价格扭曲。

改革开放30年后,我国的商品定价已基本市场化了,但要素定价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尤其是资产定价、资金定价,市场化程度还较低。资本市场的发展对我国资产定价和资金定价的市场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资产定价

资本市场上,人们越来越多的采用市盈率、市净率等办法,参照市场行情对股票(资产)进行估值,也就是说资产的定价越来越市场化了。不论是一级市场上的新股发行还是二级市场上的股票转让和买卖,投资者会综合考虑企业发展前景、经营风险、盈利潜力各种因素对企业加以估值。当然,由于上市审批制导致了股票资源和新股资源的稀缺性,资本市场的资产定价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灵,出现股价严重背离市场价值的现象,如2011年1月中多只新股的高溢价发行,导致大面积破发。资本市场在资产定价中的失灵其根源在于资本市场的市场化不够,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包括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在内的市场化改革。

虽然资本市场在资产定价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其对推动资产定价市场化的重要意义。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的重要阶段,将出现大规模资产重组。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机制的改进将有利于其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更好地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支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我国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

(2)资金定价

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四大行业和财务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2010年我国金融行业总资产规模突破一百万亿。其中,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四大行业的资产合计就达到了105亿元,突破百万亿元的关口:银行业总资产为95.23万亿元(2010年11月数),保险业总资产为2.48万亿元,证券业总资产1.97万亿元,基金业资产净值为5.00万亿元。在金融四大行业中,银行业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其总资产占四大金融行业总资产的91%,证券公司占比1.9%,基金业资产占比2.4%,证券和基金二者合计的资本市场的比重大约是4%。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社会融资提供了股票、票据、债券等各种直接融资融资工具,使得融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虽然,从金融体系资产结构来看,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还显得单薄,但从融资结构来看,资本市场已经对资金的配置、资金的定价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话语权正逐步增加。2010年资本市场的筹资突破1万亿,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在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10393.1亿元,扣除各种发行费用,实际募集资金10117.5亿元。股市筹集资金相当于人民币新增贷款的13%。2010年各类企业(公司)在债券市场上通过发行债券融资31252.95亿元,是1992年5亿元的6251倍,1992年-2010年期间债券融资资金的年增长率达到了62.5%。2010年债市筹集资金相当于人民币新增贷款的39%。股市债市筹集的资金相对于人民币新增贷款的一半以上了。也就是说,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大约占到了融资总量的三分之一。资本市场越来越成为资金定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对资金价格确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上资金定价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于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就推动了我国资金定价的市场化即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上,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等工具的交易已全部实行市场定价,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只是在债券发行中,我国规定企业债发债时债券利息不能高于同期限储蓄利率的40%。随着各种票据、公司类债券的发展,特别是OTC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不断扩大,很多企业,特别是优质的企业,可以选择发行票据和企业债来融资,企业融资的成本受贷款基准利率的限制在不断下降,资金价格更加市场化。另一方面,股票、债券等证券市场是作为替代性金融工具出现的,证券市场发展了,资金融通对银行体系的依赖性就降低了,为银行这一直接融资体系的资金定价改革提供了空间和可能,同时也对银行体系利率市场化形成压力,从而推进直接融资体系的利率市场化。

3.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方面:资本市场发展推进宏观调控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是以间接调控为基本目标和基本特征的。只有采用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手段、宏观经济传导途径,才能有效传导宏观调控的政策意图,而且不对微观行为主体行为造成大的干扰、甚至隔段和冲击,从而实现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微观主体行为之间的无缝连接,实现宏观调控目的与市场微观主体利益的统一协调。

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固定收益类市场的发展,在我国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调控)体系逐步从行政管制的直接调控向综合运用市场化调控手段的间接调控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的标志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1998年1月1日我国取消贷款规模管理控制,1998年5月26日我国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恢复交易。此后,依托稳步快速发展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00年到2010年间,公开市场操作规模增加了20.6倍,年增长率为35.9%,大大超过了同时期我国M2的18.5%增速。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供应量调整的力度在增加,影响程度在加强。

第4篇

[关键词] 多层次资本市场创业投资发展

从投资领域来看,创业投资是支持创新及其产业化的融资机制,是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的产物。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培育我国的资本市场,开辟多元化的融资途径,广开创业投资的资金来源。

一、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图2007年3月~2008年2月中国创投市场投资规模

近两年来,创业投资行业一直保持飞速发展。然而我国在促进风险投资发展方面要关注和解决四个问题:树立市场化理念,重点关注让市场配置资源,调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积极性;继续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完善,为风险投资创造灵活、有效、可行性强的退出机制。金融危机下,2009年对风险投资家来说是个更为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考验着新兴企业和风司的生存技巧。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创投市场的竞争正白热化。

中国创投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上市公司、大型国有企业,近年来民营资本也尝试着进入创业投资领域,但国有资本仍然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这种资金来源相对单一的公司治理结构给中国创投的发展带来了阻碍,突出表现为创业投资的自身长期收益与创业资本对利润的短期追求之间的矛盾。而在民营资金弱势的同时,社保基金、养老基金等也无法投资于创业投资机构,这无疑大大限制了中国本土创投的(同外国创投竞争)资本实力,且不可避免地面对上述矛盾所带来的巨大经营压力。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创业投资发展的作用分析

1.多层次资本市场有独特的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完善、高效的资本市场是促进创业投资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和工具。总书记特别指出:“要抓紧制定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积极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2.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推动创业投资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和工具。由于创业投资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股份制或合伙制,创业资本的运动贯穿于创业投资的整个过程,资金要能够通畅地进出,多层次资本市场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多层次资本市场在创业投资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它是创业资本的筹措渠道,同时也是创业资本完成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目的后最好的退出渠道。

3.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利于完善创业投资体系建设。创业投资的研究表明,创业资本的退出是整个创业投资运行各个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除证券市场外,对于大量的非上市创业企业来说,创业投资还需要一个活跃的场外产权交易市场来进行产权交易,完成产权的相互转让和并购,以及风险资本的退出。

三、培育和完善我国创业投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开始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主旋律。在思路更加清晰而具体的同时,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步伐也开始加快。中国创投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为中国创业投资业及中小企业点燃了一盏明灯。

1.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目标模式。从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单一层次和单一品种的资本市场的功能非常有限,不能满足融资者和投资者的需求,实际上有可能将大量的融资者和投资者“挤出”资本市场。因此,从长远看,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覆盖全国、面向全球的全方位开放型的、机制灵活、功能齐全的社会主义资本市场体系。并且应当满足我国各类企业的要求,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资本市场体系。

2.多种融资方式共同发展。(1)继续扩大股票市场的规模,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规范直接的企业产权市场: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期表示,2009年将正式推出创业板,实施细则也将陆续公布。希望创业板如期推出,既支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又构筑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宏伟大厦。(2)积极稳妥发展债券市场,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的发展不可忽视:规范债券市场,进一步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加快发展非银行金融业务。同时,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2008年度,国家逐步放松对券商、保险机构等金融和资产管理类机构在股权投资方面的政策限制,推动了境内人民币基金的募资热潮。(3)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加快金融工具的创新:增加期货新品种,做好股指期货推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要加快金融工具的创新,允许多种金融工具的出现,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

3.加快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大型资本市场的成长,需要经济稳健发展的背景,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利用外资来发展我们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去筹措资金。QFII制度的实施加快了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步伐,为国际资本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打开了合规通道,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此外,我们还应当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及境外证券监管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加快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 文化产业 融资渠道 企业制度 结构升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面对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充分重视并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对于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特别是又好又快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资本市场有助于拓宽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

作为外源融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资本市场自出现以来就深受各行业企业青睐。无论是在成熟的发达国家,还是在迅速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市场都被企业公认为是成本最低,也是最为便捷和稳定的融资渠道。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受自身规模的限制和资产结构特点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企业一直难以通过银行信贷方式筹集到预期的资金规模,并由此影响了整个文化产业的顺畅发展。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创业板市场也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因此,应大力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无论是在主板还是创业板市场上市,或是发行企业债券及融资票据,都可以有效地缓解文化企业资金匮乏的窘境,并为之奠定做大做强的资金基础。

二、资本市场有助于加速文化单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处在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牢牢抓住这一宝贵机遇,实现文化产业的高速、高质发展,必须要加大力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步伐,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

“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有约500家国有文化院团完成了转企改制,不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也极大地释放了文化产业的内部活力。“十二五”时期,我们应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将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尤其是要在资本市场企业文化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

首先,资本市场可以为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提供有效地定价机制,文化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发现自身的真实价值,看到文化产业辉煌的未来发展前景,从而坚定转企改制的信念,加快改革的步伐;其次,资本市场可以为文化企业提供股权结构逐步优化的平台,帮助一些国有背景的文化企业通过股权转让、配股稀释、国有股回购等方式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再者,现代资本市场中股权激励机制的引入,使文化企业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更加趋于一致,有助于文化企业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并吸引留住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

此外,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通常是代表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为维护自身利益,这些投资者具有监督文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文化企业可以借此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从而对企业经营者的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和企业的正常运营形成较为有力的支撑。

三、资本市场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

振兴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影响力,需要不断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文化企业和享有国际知名度的世界级文化企业。

相对于完全依靠自身积累来实现企业实力的增强,进而产业结构升级的传统思路而言,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借助多种资本运营手段,文化产业可以更加迅速地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在资本市场上,一方面,文化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联合等方式,促进优质资源向大型企业集中,进而提升文化产业集中度,扩大领军企业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增强龙头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文化企业还可以通过股权转让、资产剥离等方式,以获得资金融通,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战略性配置,同时,将部分闲置资产分离出来,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和资本运作效率,最终带动文化企业整体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十二五”时期是文化产业腾飞的关键时期,为了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必要的不断加强资本市场与文化产业的对接关系:

一方面,要尽快建立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投行业务部门间的战略合作关系。作为文化企业与资本市场联系的枢纽,金融机构投行业务部门在文化企业的整个资本运作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企业最初的IPO上市,到此后的发行债券融资,再到进行各种兼并收购活动,都离不开金融机构投行业务部门的全力支持。因此,为了密切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间的关系,提高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效率,必须将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投行业务部门间的合作关系提升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具体到操作层面,可由地方文化厅(局)和证监局牵头,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投行业务部门负责人给予相关文化企业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并逐渐确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样既可为文化企业的资本运作指点迷津,使之事半功倍,又可为合作伙伴带来稳定的业务资源,实现双赢。

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熟悉金融市场的文化产业资本运营人才。文化企业要真正地了解资本市场,充分地利用资本市场,在与金融机构投行业务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同时,还必须拥有一批熟悉文化产业资本运作的专门人才。2010年,文化部举办了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金融工作培训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今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定期举办同类培训,为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此外,还应通过进一步完善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逐步丰富已有的如信息资讯、政策法规、文化企业上市、行业知识等栏目内容,切实增进文化企业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范玉刚.文化繁荣的推动力[J].望,2010(38).

[2] 浦树柔,董雪.文化产业的“十二五”跨越期[J].望, 2010(36).

[3] 孙国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J].科学管理研究, 2011(13).

第6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改革;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10-0068-05

自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筹备成立起,在人们最初怀疑的眼光中诞生的中国资本市场在20年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资本市场需要100多年走过的道路。中国资本市场在推进法制建设,实现公司制度现代化,支持上市公司做强做大,促进上市公司会计与信息披露标准与国际接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是,中国的资本市场仍然年轻,仍然处于新兴加转轨的时期,仍然缺乏深度和广度。随着金融危机的复苏,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资本市场应该抓住时机,在回顾历史成就的基础上,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构建未来的发展战略,推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三大时代特征描述

根据资本市场的基本控制机制、政策取向和能力建设模式的特征,可以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迁分为三个阶段。由于资本市场能力建设与制度规范的渐进性,这三个阶段其实并不存在清晰的时点界限,而是存在着或短或长的过渡性与交叉期。但是为了便于经验总结,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分类,其中每一阶段在市场能力建设、游戏规则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的经验总结都构成后一阶段的认识、学习、试错与探索。

1.行政分权格局下地方政府主导的年代

1978年~1992年,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这一时期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全从零开始。1981年后国债、企业债、金融债等债券开始出现。1986年后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进行股份制试点,半公开或公开发行股票,股票发行市场开始出现。随后债券和股票的柜台交易开始在全国出现,二级市场初步形成。1987年后证券公司先后成立。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设立,股票市场集中程度和运作效率有所提高。1990年后期货交易开始试点。这一阶段,资本市场大多处于自我演进发展状态,资本市场体系初步搭建,并以分隔的区域性试点为主,中央政府对市场发展的控制与参与较少,地方政府努力推进地方证券市场的发展,各地证券交易机构和正规的或非正规的发行与交易市场从无到有快速发展,重扩张,轻规范,缺乏全国统一的证券市场法律规则、监管目标和监管机构。随着地方政府和市场参与者贪婪的扩张,自律组织能力缺失的逐渐显现,资本市场的无序状态愈演愈烈,这样的制度环境和能力禀赋的基础决定了中央政府的行政集中权利迅速成为填补市场缺失的约束机制与克服地方政府失灵的重要战略选择。

2.行政集中控制格局下中央政府主导的年代

1993年~1998年,全国性资本市场开始形成并初步发展。这一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控制机制出现了从地方政府主导到中央政府主导的演变。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了统一监管体制,全国性市场由此开始发展,并初步形成了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及相关制度。在市场创建初期,股票发行采取了额度指标管理的审批制度,股票发行定价也是近乎行政审批。B股市场出现及境内企业海外上市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始对外开放。证券投资基金有所发展。期货市场初步发展。这一阶段,中国资本市场从早期的区域性试点迅速走向全国性统一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陆续出台,市场机制初步运行,资本市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3.依靠市场参与者主导作用的后行政集中控制年代

1999年~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规范并快速发展。这一阶段在资本市场上将全面实现法制化、市场化运作,并形成相应的整体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能力结构,形成完整的市场产品链条和运作架构。1999年《证券法》的实施及2006年《证券法》和《公司法》的修订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更高程度的规范发展。2004年设立的中小企业板及2009年设立的创业板,都不断丰富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及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以2005年4月开始推进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建设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债券市场规模有所增加,市场交易规则逐步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国际化进程有了新的进展。这一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在法制化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资本市场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建设使资

本市场的运行机制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

二、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成就

中国资本市场自2004年开始主要的任务和功能发挥了巨大的转变。2004年1月31日,针对股市连续多年低迷及市场长期积累的股权分置的矛盾,国务院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国家战略任务的高度,提出了九个方面的纲领性意见(简称“国九条”),为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2004年至今,中国资本市场围绕着国九条的纲领,重点开展了五项工作任务。其中包括: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提高机构投资者数量;健全资本市场的法制。截止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在这五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和成果。分析这五个方面的改革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着制度缺失,这五个方面的改革都是起到了回归本源的作用。

1.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是中国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所谓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股东所持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称为流通股,而公开发行前股份暂不上市交易,称为非流通股。这种同一上市公司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权分置状况,为中国内地证券市场所独有。当时沪深两个交易所2.45万亿元市值中,可流通的股票市值只有8300亿元,国有股等不可流通的股票市值达1.62万亿元。这种制度安排不仅使上市公司或大股东不关心股价的涨跌,不利于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越来越影响到上市公司通过股权交易进行兼并从而达到资产市场化配置的目的,妨碍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因此,中国证监会着手解决中国特有的股权分置问题,解决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桎梏,回归资本市场的本源,这一切成为中国证券市场自成立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举措,其意义甚至不亚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创立。随着市场的逐渐认可和接受,充分说明改革的原则、措施和程序是比较稳妥的,结果和效果是良好的。

2.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清理大股东占用情况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国经济运行中具有发展优势的群体,是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证券市场建立之初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普遍,中国资本市场成立之初,上市公司普遍缺乏股权文化的概念,对于募集的资金缺乏争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缺失严重阻碍了上市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侵害了上市公司法人财产权的完整性,影响了资本市场的诚信建设和健康发展,导致部分上市公司连续亏损直至退市,没有发挥出资本市场对企业的支持与扶持功效,严重损害公司和广大中小股东权益。清理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资金占用,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维护基本的产权制度,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社会诚信文化的建设,通过各种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回归资本市场的本源,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图1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占用资金变动情况。

3.证券公司综合治理

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中介机构,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最初的证券公司领导都是央行和各级政府派出,其领导的主要思想深受中国传统的银行体制影响,把客户保证金视同银行存款可以随意使用,这是认识根源的问题,因此,通过基本制度的建立,纠正这种认识偏差的问题也成为资本市场成立之初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2007年底,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成功结束,实现了各项主要治理目标。经过综合治理,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风险和历史遗留问题平稳化解,曾严重困扰证券行业健康发展的财务信息虚假、挪用客户资产等问题基本解决,初步建立了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各项基础制度得到了改革和完善,创新活动有序启动,行业格局开始优化。2006年以来,证券公司开始扭转了连续四年整体亏损的局面,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盈利水平放缓,2009年继续增加。截止2009年底,106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50.41,累计实现净利润932.71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63.9%和93.5%(见图2)。

4.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数量

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壮大,应该大力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数量,优化机构投资者的结构,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对于稳定市场、提高效率将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大力鼓励机构投资入场,培养多元化的投资结构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任务。过去几年中,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迅速发展,使得资本市场主流的投资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投机和做庄盛行转向重视公司基本面分析和长期投资,保险、社保基金以及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逐步进入资本市场,初步改善了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及各类机构投资者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5.健全资本市场的法制

中国最早的资本市场是行政规制而不是法律规制,行政规制试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之初,保证一切资源集中进行发展建设,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机制的快速建立,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开放,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法律规制的建立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将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迫切任务。因此资本市场将回归本源,逐渐完善资本市场成立之初的法律缺失,《公司法》和《证券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法制建设和立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震惊着世界各国,通过上述五项工作重点的完成,我国资本市场逐渐回归了证券市场的本源,我们用20年的时间追赶着美国将近300年的资本市场发展历史。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各项本源的功能缺失正在逐渐与世界接轨且基本完善。但未来仍然有许多任务需要完成,面对经济形势的瞬息万变,未来发展的纷繁复杂,中国资本市场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把握住基本的发展原则。

三、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

金融业属于服务业,资本市场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因此资本市场的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实体经济的需求。从最初的初步形态、体制的建立回归到对经济的关注,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而制定资本市场的发展战略。近10年,中国经济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高速的经济增长背景下,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曾经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结构需要改变。金融危机后美国失业率仍维持在10%的高比例,欧洲救助金融危机后使政府发生严重的债务信用危机。在这种国际形势的背景下,中国2009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47.7%,因此依靠出口劳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不可持续,国家必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最重要的做法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启动内需。而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老化,必须首先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对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含义。包括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等内容。核心思想是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本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此轮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应该顺应经济的发展方向,紧密配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背景,给予经济最有利的支持。

1.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成资本市场的资本形成机制

在大部分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公司外部融资主要通过发行股票或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而不是贷款,在中国,目前公司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比例虽然逐年提高,但是与贷款增加额相比仍然偏低(见图3)。

根据国际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阶段段和工业化进程的阶段划分,1995年以来,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均高速发展,大机器工业体系日趋完善,工业发展明显向重化工业倾斜,电力、钢铁、化工和机械制造业等资金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这一阶段随着产业结构重心不断后移,产品附加价值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制造业支持经济增长。2015年开始,中国将进入工业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时,农业比重将历史性地下降到10%以下,工业比重总体稳定在40%~45%之间,但其内部结构将发生剧烈转变:从“十一五”时期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向以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制造业为主导转变,同时产品结构会发生由生产资料为主向消费资料为主的转变。此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推动。因此,资本市场作为服务经济的重要部门,应该改善资金供给结构,大力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提高股权融资的比重。

2.完善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上市公司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截止2008年12月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达到1,625家,资产规模达到48.70万亿,净资产达到7.12万亿。2008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1.30万亿,占2008年GDP总量的37.67%,实现利润总额10,747.63亿,约占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36.31%。

但是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工业结构、产品结构严重趋同,资源消耗大、利润低,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改变这一状态并购重组是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上市公司占国民经济比重的不断提高,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淘汰弱势产能,将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支持促进有条件的企业并购重组,是资本市场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并购重组也是扬弃传统产业观念,筛选重复生产,为自主创新提供价值发现空间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国家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总体要求,资本市场作为国家经济的助推器,正在大力推进基础制度建设,着力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促进上市公司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据统计,从2006年至2009年上半年,共有123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并购重组,实现了产业整合与行业升级,交易金额达到8,334亿元。完成并购重组后,上市公司净利润、总收入和总资产平均增长了1倍~3倍。通过并购重组孵化出大批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并走出国门,参与国家化的企业发展与竞争。

3.建立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企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制度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标志着我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开始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这充分体现了创新与科技进步对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因此资本市场应该根据服务企业的变化而变化,修改传统的制度安排,根据创新型企业的特点,制定弹性的制度体系,满足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30年,中国的产业结构、企业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无论是产业价值链角度、资本有机构成角度还是劳动生产率、社会需求趋势方面都充分地说明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过渡。因此,服务于传统产业,国有大型企业的资本市场制度应该改变。则法移,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应该随着企业的变化,了解创新企业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企业发展的弹性的制度体系。

2004年成立至今的中小板运行良好,2009年创业板成功推出,然而市场的建立只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只有相应配套制度改革才能真正为这些企业服务。曾经看重固定资产的审核标准并不适合目前发展迅速的无形资产比例极高的自主创新型企业,资本市场的本质是风险的分层管理,实现风险分层管理的路径是制度的差异化建设。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场外市场的建立只是实现了风险的分层管理,而只有真正实现差异化的制度安排,弹性的制度设计才能真正满足新兴产业中自主创新企业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胡汝银.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迁[M].上海: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8.

[2]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

金融出版社,2008.

[3]刘义圣.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功能定位与发展方略[M].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张陆洋.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理论、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M].上

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谢 庚.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发展[J].中国创业投资与

高科技,2004(7).

[6]尚福林.完善资本市场并购重组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N].证券日报,

2009-09-29.

Research on China's Capital Market Reform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Liu Wenjua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116023,China)

第7篇

五年一个轮回,连续五届,我们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与所有合作者一起,秉承“以媒体的力量,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一宗旨,坚定前行。

2012年,我们发起了“中国证券投资放心工程”,在资本市场传递“放心文化”,并将中国投资者大会确定为放心工程的年度盛会;

2013年,我们呼吁“重塑理念,重启股市”,推动中国股市从融资市场向投资市场转变,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

2014年,我们提出“改革、机遇、红利”,向改革要红利;

2015年,我们共同探讨“元年:中国资本新时代”;

今天,我们以“小资本,大时代”为主题,聚焦中小微企业融资。

中国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轻骑兵”,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大约分别占中国经济总量的60%、57%和4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2011年下半年以来,在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低速增长与结构转型相结合的新历史时期后,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群体也是最脆弱的群体,广大小微企业受用工成本大幅上升、原材料成本明显上涨、资金链紧张等困扰,生存环境十分艰难,其中融资困难始终是困扰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稳定就业、鼓励创业的重要内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事实上,2015年也是证券资讯频道非常重要的创新年,是证券资讯频道在传媒与金融之间再次跨界与创新的一年。CCTV证券资讯频道发起的“中国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将在这里正式与大家见面。这意味着证券资讯频道从原先单一的关注二级市场交易增加到关注和报道一、二级市场投资,频道的衍生业务也从二级市场资讯服务增加到一级市场投融资服务,助力中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