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媒体融合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13 16:59:47

序论:在您撰写媒体融合存在问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媒体融合存在问题

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融合 报业集团 经营管理 解决办法

新媒体融合近年来可谓是社会的热门话题,这是因为新媒体相较于旧媒体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优势,信息传播更为便利,信息交互性更强,每个人都能传递信息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媒体带给旧媒体极大的冲击。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报业集团应该正视这一困难,积极对报业的经营理念进行升级,并适当借鉴新媒体的优势与特点,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一、新旧媒体融合综述

(一)新旧媒体的概述

旧媒体、新媒体的概念:任何新与旧的概念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进行互换,新旧媒体也不例外。比如报纸刚出来的时候,它对那个时代来说就是新媒体,但是出现广播后,报纸就成为了旧媒体。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旧媒体。

新媒体的优势:互动性:以网络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新媒体具备网络交互性的特点,用户在观看娱乐节目,新闻信息时能够实时的对事件或者节目本身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了传播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主动性:用户不在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能够通过博客、微博、贴吧等自己信息,真正意义上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上享有主动权,具备主动性;移动化: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接收终端不在局限于电视、手机、电脑、iPad等也成为了重要的接收终端,这就使得信息能够超越时间空间的界限进行传播,便携的设备使得大众能够随时随地的观看新闻信息,娱乐选秀,体育赛事等等。

(二)新媒体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前提下的,能够对传统媒体进行有机的整合。最早的“媒体融合”概念由美国教授普尔提出,他强调了媒体融合的本质便是实现了多种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而现在所强调的新媒体融合则是特指新的媒介形态与传统的媒介共同涌入市场、参与竞争,同时传统媒介与新媒体进行相互借鉴与融合,且融合的内容往往是多样的,不仅包括了媒介形态的融合,同时还有媒介的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融合。客观来说,新媒体的融合给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在带来一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新媒体融合下的报业集团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读者数量的减少,阅读人群“老龄化”严重

新媒体融合带来的最显著的影响便是读者数量的大幅减少。网络的共享性使得很多大众不用付出成本就能轻易获取各种信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加上手机上网功能的优化,通过报刊获取新闻信息的人越来越少。就阅读人群来说,年轻人习惯于通过手机电脑获取信息,很多人大多不读报纸。而剩下的阅读报纸的人数中,年龄阶层大多超过了45岁,阅读人群“老龄化”严重也是报业集团发展中国存在的重要问题。

(二)广告份额的大量减少

对于报业集团来说,广告份额的减少是新媒体融合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相较于报业来说,新媒体传播信息更方便,影响力较强,受众也较多,很多广告厂商看中了新媒体的优势,将广告经费更多的投资在新媒体中,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这就使得很多报业集团的广告份额大量减少,一方面,这加大了报业集团的经营困难,另一方面,这也使得报业集团缺少资金对自身进行升级与优化。

三、如何解决新媒体融合条件下报业集团经营管理问题

(一)明确发展理念

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使得广告份额和受众群等的急剧流失,另一方面也为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的时期,报业集团的当务之急就是对自己的发展理念进行重新定位与规划。首先,要实施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传播环境的变化,对传统报业的重新进行规划与布局,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产业体系,加强宣传力度,努力充实内容,使得报业集团的影响力得到提升。同时,要积极发挥报纸的优势,要坚持用内容取胜。与新媒体相比,报纸虽然在报道事件的时效性上与新媒体有一定差距,但是新闻信息的真实度和影响力却大于新媒体。因此,报业集团要从内容着手,不管是从内容的采集还是最终的发乎都要力求体现报纸的专业度,公信力。

(二)大力进行品牌建设

品牌是一系列复杂产品个性的综合体,包括知名度、影响力、品质保障、服务体系、风格、习惯等等,对于报业集团来说,大力进行品牌建设是其面对新媒体冲击的应有之义。首先,进行品牌建设的最为重要的就是将先进的技术,优质的管理融入到报纸生产中来,同时,报纸还需要具有自己的风格才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或喜爱。因此报业集团的管理者需要形成自己报纸的风格,或犀利或深刻,要具有敏锐的新闻视角并对新闻进行深入挖掘。其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加快报刊的发展与创新,因为对于报业集团来说,报刊无疑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与主要产业,新的形势下建设品牌,就需要对报纸的版面、布局、印刷等细节进行优化升级,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

四、结束语

客观来说新媒体的融入给报业集团带来了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报业集团要想在市场中获取发展就需要思考如何对自身进行优化,这就需要传统媒体积极与新兴媒体进行融合,积极的借鉴新媒体的经验,拓宽自己的经营领域,要紧紧抓住互联网这一阵地,加快资源的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报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丹超.媒介多元化背景下报业集团发展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3.

[2]卫琳.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纸形态创新研究[D].暨南大学,2014.

第2篇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博;媒介融合

一、微博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与冲击

(一)自媒体特性打破传统媒体霸权地位。早期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拉斯韦尔的5W模式得以成立。随着技术进步,“传者”与“受者”实现了双向传播。微博则完全打破这种模式,形成了 “自媒体”,它以用户个体为中心,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通过网络及各种终端即时传播开,将“传者”和“受者”的概念消解于无形,名人和草根都可成为信息生产和传受的主体,从而打破了传媒“传者为王”的地位。

(二)即时性和“裂变式”传播带来更大影响力。微博使人人都能发声,当事件发生时,目击者按动自己的手机,就可即时将事件上传微博,形成信息的初次传播。当目击者的粉丝看到这条微博,就可通过 “转发”等功能即时分享,形成信息的第二次传播。进而关注粉丝的用户也分享信息,逐步使传播呈“核裂变式”的几何级数效应,信息完成了由人际传播到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转变,其在传播广度、深度上得到了极大拓展。传媒的新闻时效性和影响力大打折扣。

(三)良好的互动性突破旧有信息反馈机制。微博则破除了传媒旧有反馈机制时效性不强的弊端。当一条信息出现,用户就可立即进行评论,并且每个人的评论都能在微博上呈现。用户还能通过“@”、“私信”功能和指定人讨论,或 “#”功能专门开辟一个话题讨论等。这样高度的互动性正是传媒所缺乏的。

(四)分散的传播主体弱化“议程设置”。“把关人”的存在使传媒的信息传播受到严格管理,传媒进而能够进行议程设置。微博则使人人成为传播主体,大量分散的传播主体使信息的管控在组织上和技术上面临巨大困难,并且信息能在瞬间传播到无数人面前,封锁信息几乎不可能。“把关人”的失效,再加上微博上存在海量碎片化信息,每个既是“传者”又是“受者”的微博用户自主地选择信息,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就被极大削弱。

二、传统媒体与微博融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媒体与微博融合的现状

面对冲击,传媒积极开办微博,并逐渐形成一套基本模式:

1.传播平台的利用。(1)本媒体消息。受140字限制,多数媒体采用“标题+导语+链接”的形式,有些还会配发图片、音视频等。(2)转发其他信息。当有其他媒体的独家报道或名人专家的言论,媒体跟进转发。(3)发现新闻线索。微博用户上传的见闻,对传媒而言,是方便快速的新闻线索来源。(4)搜集素材。传媒利用微博上的言论、调查等作为母媒体的版面素材。

2.自我宣传的实现。(1)本媒体消息。传媒在消息时,配上链接,吸引受众进入母媒体网站查看报道。(2)组织活动。传媒开展活动和粉丝互动,提高粉丝的忠诚度,并吸引新粉丝,扩大微博影响力。(3)当期预告。传媒为提高发行量或收视率,通过微博对当期主题做预告。

(二)存在的问题

1.对融合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很多传媒开办微博只是跟风。经营方针上,仍把精力投到母媒体上,微博仅为母媒体做基本服务;人员安排上,有限的非专职编辑进行操作,没有高效专业的团队;时间和更新频率上,只有上班期间,数量很少。

2.角色转换偏差。传媒虽时效性不足,却具严谨性。而微博虽让人人发声,却也产生虚假信息。两者融合之初,角色转化发生偏差。

(1)过微博化。①放任虚假、猎奇信息。微博没有 “把关人”,信息真假无从保证。一些传媒有时为了抢先,没有即时核实就信息。或为吸引受众,任意传播有违社会价值观的猎奇信息。②微博和母媒体的分裂。作为母媒体的官方微博,两者融合应是“1+1>2”的关系,而不该完全把微博当新产品做。

(2)过传统化。①缺乏互动性。互动性是微博的一大优势,但很多媒体做得不好,既没主动“关注”别人,也没对粉丝的评论和转发进行反馈。②缺乏人性温暖。传媒是机构,而微博更多地表现为 “人的形象”,作为传媒的官方微博,在表现原有机构特色时也要展现人性化一面。

3.技术操作不足。(1)没有形成有效的微博操作规则。让很多问题悬而未决,如微博的编辑方针、审核制度等。(2)信息形式单一。很多媒体只“文字+链接”的形式。(3)缺乏内部联动。传媒加入微博时,内部人员也纷纷开办微博,但传媒却没和他们联动。

三、传统媒体与微博融合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思路,革新运作理念

1.打造专业团队,优化操作技术。传媒应成立专门的微博运营团队,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此外,中国网民以10-29岁的青少年为主,这就要求在打造团队时既要选懂新媒介技术的人员,又要考虑团队的“年轻化”。团队形成后,成员要提高操作技术,一方面加快更新频率,另一方面增强微博的可读性。

2.提高互动性。传媒应通过回复粉丝留言等方式让受众参与内容生产,并积极利用“关注”功能,其作为一种隐形的互动模式,在奥巴马总统竞选时被证实能提升微博主亲和力。

3.“微博矩阵”主动出击。传媒应建立微博矩阵主动出击,由管理层微博、编辑微博、记者微博、微博新品牌、官方微博等参与,任何一方可通过“@”功能、“转发”功能等和其他矩阵成员联动,实现“乘数效应”。

(二)建立具体有效的操作规则。传媒可借鉴路透社的《网络报道守则》建立微博的操作规则,界定传媒和微博的关系。该守则鼓励记者使用社会化媒体,但要了解其中风险,并给出了具体建议,包括“三思而后‘贴’”、避免引发公众对记者公正性的质疑、透明、工作账号与私人账号分开。如因工作需要使用Twitter,事先须征得主管同意;如因工作需要必须以记者身份使用Twitter,须在名字前加 “路透”标签等。

(三)合理协调角色转换

1.严格信息把关,展现媒体社会责任感。要将 “把关人”模式带入微博,严格落实信息核实,保持媒体公信力。同时杜绝猎奇行为,帮助微博创造一个纯净的交流空间。

2.微博要在与母媒体一脉相承的基础上革故鼎新。传媒与微博不能分裂,微博应是传媒在媒介融合领域的延伸,风格的延续有助整合双方资源,再通过微博和母媒体的互动,扩大整体的影响力。基于此,传媒可以根据微博特点,取母媒体之精华,去其糟粕,走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3.微博抢先机,母媒体挖深度。传媒与微博要发挥各自所长,微博时效性强,可通过它即时信息;传媒专业性突出,可对信息深入调查,挖掘背后故事。

(四)打造全新微博采编平台。传媒开始利用微博获取有价值新闻线索和实时素材。基于此,传媒可将微博发展成新媒介采编平台。记者可通过微博采访名人专家,远比传统采访要快捷高效。传媒还可利用“微群”功能建立微博爆料团,招募微博记者。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报网互动 媒介 网络 报纸

中国分类号 G206文献标识码A

The Inevitability and Problem of the Interaction of Newspapers and Network in the Times of Media Convergence

Yang ShanghongZhang Zhiqi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um in the history and comparison between internet and newspaper,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ooperation of newspapers and network in the primary stage in China and makes concerned recommendations so as to promote the advantages of combination of network and newspapers.

Key wordsthe interaction of newspaper and network medium network newspaper

一、网络传播的兴起与报业面临的挑战

媒介总是改变新闻的传播方式,每一种媒介技术的更新都会影响新闻的传播,进而影响受众的接受方式。新闻首要提供的是消息,没有消息也就没有新闻,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去获取消息而不只是聆听新闻,于是媒介在新闻的时效性上不断地加以改进,而信息也在这种外在的包裹中缺乏辨别真伪。媒介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存在,他的存在注定会影响新闻,加速新闻报道的异化和重组。报网互动成了媒介融合的首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报纸发展迅猛,到20世纪最后一年,全国已有公开发行的报纸2100种,报纸年出版总数达到195亿份。20世纪后半期,作为“老牌”大众传媒的报纸,首先受到来自电视“新宠”的打击――它的大量受众被电视窗口分流。电视由于视频报道新闻事件而拥有大量观众。电视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分散的大众的集合,相同的新闻报道,类似的广告宣传,大众日益被趋同的世界所包围。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看,在我国90年代末期,随着电视机的家庭普及率达到了100%,以及同期电视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呈现平民化走向,报纸产业正式受到这种“视听工业”的大规模冲击。全国性报纸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衰落,主要表现在全国性大报发行量急剧萎缩,各类行业报和专业报也逐步走向衰落。如广东的《南方体育》,北京的《现代商报》、《中国金融网》、《竞报》等等。

新千年伊始,中国的大众传播领域刮起了互联网经济的旋风。经过短暂的“概念资本”泡沫化之后,沉淀下来的是坚实的电子商务的稳步发展和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介步入“使用与满足”的正循环轨道。2002年以后的中国互联网首先以信息传播的强大功能走出低谷,并迅速扩大终端和内容,引擎进入媒介融合时代。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被融合在一起。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被隐匿,任何一个端口既是接受终端又是信源。各个信息结点不断地编织着这个庞大的网络,信息接收者可以对信息者编码的信息进行任意地解码。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创作主体,也使得网络媒体的“信息流”和“意见流”更加丰富,这是任何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大众在网络中可以任意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特别是免费的信息。而这恰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获取途径,报纸新闻再一次受到了冲击。

根据CTR市场研究的数据,从媒体接触时间看,2001年读者每天平均读报时间是53分钟,2006年下降到38分钟,读者总体的这一变化已经相当显著。报纸的广告收入在快速持续下降。报纸2007年广告收入与上年同期比较下降了0.98%,成为负增长;前10个月广告的刊登规模为368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3.65亿元。考虑到这一数据是以刊例价格统计,那么报纸广告的实际下降程度就有可能更低。这表明报纸广告的下滑趋势仍然在继续,报纸在广告市场的份额在持续减少,报业的困境还在延续。①

保罗・莱文森认为,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功能的补救和补偿。②与网络媒体比较,报纸的生产方式是落后的。作为工业化社会的产物,报纸在信息社会步履蹒跚。报纸是“原子”的制造者,而网络媒体是“比特”的创造者;报纸传播渠道单一,而网络则是一种多媒体展示;报纸是定时出版,而网络则能即时传播;报纸新闻只能隔天更新,网络媒体能滚动播报;报纸属于单向传播,网络媒体实现双向互动;报纸的容量有限,网络媒体的内容海量;报纸内容针对的是大众,网络媒体覆盖的是分众。③

互联网不是媒体,它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具有媒体的特点,又超越了媒体。④互联网改变了媒体信息的方式、组织方式,也改变了受众的接受方式。当互联网这类超媒体形态还处于边缘化的时候,不会对整体的传播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当互联网成为主流媒体,互联网的特点就会逐渐成为未来传播发展的主导性力量。

二、报纸与网络的交融――报网互动

报纸在新媒体中寻求变革,它们开始自主地与网络进行融合,我们可以将之称为“报网互动”。“报网互动”是2006年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发展的新名词。

最早对报网互动进行尝试的是1987年的美国硅谷《圣何塞信使报》,借助硅谷对网络技术的优势,人们第一次将报纸搬上了网络,但《圣何塞信使报》只是将本报内容送上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互联网。作为“电子报纸”(electronic newspaper),《星文》(StarText)早在1982年5月就作为一种“以更新的新闻和信息”去补充《沃思堡明星电讯报》,通过公告牌系统进行。在国外,新闻门户网站一般都是由传统新闻报纸做大、做强的,如美国的纽约时报网站、华尔街日报网站、英国的经济学家网站、德国的镜报网站、法国的世界报网站等。

我国报纸媒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加入报业网络化进程。1993年12月6日,我国首家进行电子化尝试的报纸《杭州日报》通过联机服务网络进行传输,揭开了我国报纸网络化的序幕;1996年1月2日,《广州日报》电子版通过新加坡报业控购的服务主站“亚洲一号站”进入互联网络,成为我国第一份上网的地方报纸。在2007年首届中国报网互动共赢高峰论坛上,《浙江日报》和《潇湘晨报》被评为“2006与报纸网站互动最佳的报纸”。

报网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报网互动是从媒介融合的角度而言,报纸与网络的融合恰好是对报纸与网络的新闻报道形成互补。报纸的时效性要在网络上得到体现;网络的深度报道与授权信息的可以在报纸上登载。两者是媒体的互动。狭义的报网互动指的是报纸与网络上开辟某个专栏,形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焦点网谈”,以及重庆商报的“报网互动”,这主要是栏目的互动。信息的来源主要是从网上发起的讨论,比如重庆商报的“报网互动”很多时候是从大渝网的“大渝Q吧”上去发现网友讨论最新最激烈的问题,然后在报纸上,有的时候也参照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上网友讨论激烈的问题。这种互动也可以叫做网友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针对的主要是25到45岁的,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受众。

1.当前我国报网互动存在的不足

报网互动的最初层面就是报纸数字化,真正意义上的报网互动还涉及品牌融合、广告运营、内容采编、活动营销、数据库建设等系列的问题。早期的报网互动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将报纸照搬到网络,成为报纸的网络版。在网络媒体方面,只有“读者评论”之类的方式可勉强算作“互动”。从本质上看,如今的网络媒体目前仍未摆脱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甚至,绝大部分媒体网站,还只是对传统媒体的照搬照抄,仍未走出“电子版”或者“网络版”的巢臼。

第二、互动性不足。将报网互动片面地理解为从网络讨论到报纸的登载,认为网民激烈讨论的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难点,而忽视了报纸新闻向网络的互动。

第三、资源简单整合,忽视特色建设。中国媒体无论大小,总喜欢跟风似的建一个网站。这样做的后果是网络资源的极大浪费。当网站新闻内容大同小异时,它们同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究竟在哪里?失去了特色,它们又如何生存?⑤

第四、经营体制上受制于传统媒介。报纸媒体在向网络发展时,经营理念也十分滞后,不能有效地开展资本运作,为自身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大多数报纸网站依靠内源融资的方式维持运作,将纸媒和网站的收入作为投资,来支撑网站的发展。

第五、新闻报道没有真正意义的“动”起来。尽管网络提供了最新的新闻,比如大渝网借助QQ平台第一时间一些最新、最及时的消息,包括第一时间“5・12地震”后的几次较大的余震中的伤亡人数,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获得金牌的消息,以及三鹿奶粉查处事件等,但是这样的互动仅仅是改变了报纸新闻的时效性,仅仅是让新闻的名字滚动了起来,缺乏更深入的分析与更具吸引力的报道。

第六、报网互动太泛化,没有区域特性。媒体总是有做大、做强的心理,想在有限的空间尽量囊括更多的新闻从而赢得更多的广告。现实中,新闻具有趋同性,国际国内新闻趋同度高,而本地新闻由于都市报的竞争而略有不同。报网互动重视的热点也被泛化而缺少新意,读者认同感不强。

第七、记者的角色单一。做报纸和做网络是否需要两班人马?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媒体行业的高层,没有找出传统报纸新闻的编写与网络新闻的之间的衔接点。造成经营成本增加的一个原因是记者还停留在传统记者的水平上,忽视了采、编、写与摄、录、编的关系。

2.对我国报网互动的建议:

第一、在内容上,网络媒体不能单一地照搬报纸,应该增设滚动新闻和谈论、评论板块。新闻网站要体现新闻的及时性,就必须要及时地更新新闻,而滚动新闻最能体现这种及时性,如新华网的滚动新闻基本能做到五分钟之前的新闻,并且每分钟都有新闻更新。大多数网站都开办了原创评论,包括人民网的“人民时评”、千龙网的“千龙时评”、东方网的“今日眉批”等。它们以较强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深化了网络媒体的内容,让受众能读到报纸之外的内容。

第二、实现报网的双向互动。既要有网民热议的问题向报纸读者的话题转移,也要适当有报纸新闻转向网络多媒体新闻的互动。如经济参考报网站经过再次策划而产生重大影响的报网互动案例。2003年7月9日《经济参考报》刊登了《听陈淮博士谈向总理汇报》一文,此稿经历了纸质媒体的第一次传播,本报网站的第二次传播,网站及其它媒体的再传播,经过缜密策划,该稿的影响力超过了以往任何重点报道。

第三、整合资源,办出特色。这种整合在门户网站那里已经开始。比如说,新浪以内容为主,搜狐倾向服务,网易侧重社区、游戏等。门户网站正开始纵向整合,逐渐体现自己的特色。媒体应该重视精品内容营销、实用资讯营销、广告营销、活动营销、咨询服务与创意营销等。现在无论是网络还是报纸,单一的广告营销已经难以维持媒体的生存,媒体已经进入包括活动营销与创意营销在内的多种营销方式时代。

第四、经营体制上的独立运作。目前国外知名度较高的新闻网站都是由传统媒介创办的。它们在纸媒领域已经获得了很高声望,自己办的网站也同样出色。究其原因,一方面报纸网站依托了纸质媒体的资源优势,而更重要的是选择了适合新闻网站的运营模式,注重网络媒体的特点,在信息提供方面重视数量和及时性,并提供大量的相关服务,满足用户需求,培养独特优势与其他网络媒体相区别,也与自身的纸质媒体相区分。资源上整合,体制上相独立,是这些报纸网站与纸媒的关系写照。国内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网站的资本运营意识相当强烈。强大的外源资本为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从而创造出优异的商业表现。

第五、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报道形式与内容更新。根据皮尤调查中心“互联网与美国人的生活”项目的调查数据,57%的上网者有观看和下载视频的习惯,在宽带用户中,这一比率达到了74%。另据“广告网”的统计数字,42%的消费者会把视频片断发送给朋友。根据市场调查顾问机构埃普索斯的数据,75%的在线视频受众有观看视频新闻、体育视频和视频评论的习惯。《底特律自由新闻》的网站的编辑保罗・安格在一次编前会上的提问:“我们能把视频放在网站上吗?”新浪与央视国际做了这方面的先行者。对于“神七”的系列视频报道显示了视频新闻在网络时代的重要性。

第六、报网互动应突出区域性。都市报呈现区域性特征,读者认可的也是国内重要新闻与本地新闻,都市报应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充分引导读者与网民参与到事件中进行讨论。2008年9月12日重庆商报对“大渝Q吧”上讨论激烈的《这是重庆最牛的城管?》进行报道,在网上和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读者与网民不断辗转于报纸和网络中,关注事件的最新进展。商报通过接连三期的“报网互动”专栏对该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对于“跷脚城管”,人们的舆论不是偏向对他的谴责,而是倒向对该城管赞赏。《“重庆最牛城管”该不该被开除?》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从这起事件我们发现,报网互动是可以做小的,关键是要做到受众的心坎上。

第七、媒介融合时代要培养“数字化单兵作战”的“背包记者”。媒介融合时代要求,记者要从传统的采、编、写技能融入到摄、录、编一体的“数字化单兵作战的”的记者。网络新闻对图片信息、视频新闻的需求远远超过文字新闻。艾维利奥・康特若斯是发行量为97000份的《罗诺克时报》的3个视频新闻编辑之一。他说:“我不想成为那种只懂得写而且只写的人。我想一个记者应该能够写作,能够拍摄视频,采集声音,或者至少,一个记者应该知道这些活应该怎么干。”康特若斯今年尽管只有25岁,但他可能是未来记者的代表。

四、结语

在国外,报网互动已经带动了整个报媒的发展,传统报纸的竞争已经由报摊市场转向网络。对于国内的报业集团来说,我国的报网互动还处在尝试阶段,短时间内各报业集团一时还难分高下,这种互动大有可为。但只是观望不行,墨守成规更不行。报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冬天,报纸要发展就必须走一条数字化的多媒体道路。简单地将报纸搬上网络,已经吸引不到读者的目光,网络的张力所体现的竞争力远比现实更激烈。没有受众的阅读率也就没有市场,也就失去报纸生存的根本――广告。报纸的发展不是地震来临造成的瞬间毁灭,而是温水煮青蛙般的安乐死。报纸需要突围,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以将“公信力”的品牌优势进行延伸经营,如事件营销、活动营销、整合营销等;报网互动也不是“网+刊”的简单组合,这涉及系列新媒介经营与发展理念的更新。静态新闻向动态新闻的转化,文字新闻向视频新闻的融合,以及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公信力”的建设与网络互动性的进一步融合将是报网互动下一步重点研究的对象。

注释

1 参见陈刚:《2008:变革已经开始――互联网的真正起飞》,新华网2008年9月25日。转自《传媒》。

2 保罗・莱文森的“补救性媒介”(remedial medium)理论用以说明人在媒介演化中的理性选择。

第4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127-02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新型媒体的出现,推动了“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媒介融合对整个媒介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它不仅影响着媒介本身生态系统的重建,改变着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而且对传媒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央已经明确提出,2013~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发展需要的体制和机制。理论、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的新变化都要求地方高校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一、媒介融合对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倪宁教授曾概括指出:“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化,特别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对多种介质的媒介平台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掌握各类传播技能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媒介生态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得不改变固有的传播方式,新旧媒体呈现形式出现多样化,新闻信息源多元化,新闻信息“碎片化”,这些都决定新的传播环境对“管理型”、“全媒体型”、“整合型”传媒人才的需求。

1.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呼唤“管理型”人才。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传媒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媒介与人群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受众生态环境;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相互竞争构成了传媒行业生态;传媒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媒介制度与政策环境;媒介与经济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构成了媒介的广告资源环境[2]。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媒介融合对媒介生态系统的改变在媒介系统内部就体现在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从刚开始的被动应对到逐渐主动出击迎接挑战,占据信息传播新的阵地上。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会对媒体的生存、发展没落或者崛起产生很大影响,而且新媒体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就要求适应不断变化的具有前瞻能力和全局眼光的“管理型”人才,才能保证媒体在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中屹立不倒。

2.媒体呈现形式的多样化呼唤“全媒体型”人才。“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一种典型表现。它指的是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传播媒介信息,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3]。“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又有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甚至还有交叉媒体形态,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培养的新闻人才要熟悉各种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和特性,又要具备“全媒体”技术上的能力,成为适应新技术对新闻采访、编辑、制作和传输的新要求,把握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类型媒体的传播特点,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人才。

3.新闻信息多元化呼唤“整合型”人才。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新闻信息源的多元化和新闻信息形态的“碎片化”。随着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兴起,各种“自媒体”、“流媒体”等媒体形式使得传统上由报纸、电视、广播等采集、信息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新闻信息源中又增加了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形式。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有利于新闻信息及时、迅速传播,但也因为信息者知识结构、新闻素养等方面的参差不齐,影响了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可能会为受众和社会带来误导;而同时,新闻信息的“碎片化”也容易使得受众的认知出现片面和偏见。这就要求新闻人才不但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伦理素养和媒介素养,能理论结合实践,而且要有整合各类信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能力。

二、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媒介融合对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学方式等方面。本文将以陕西省省属高校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几所高校为观察对象,阐明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办学理念。从办学理念上看,上述几所高校均对媒介融合对人才培养带来的变化作出了回应,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如西北大学就在其办学理念中提出“培养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基础知识,掌握网络传播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发展动态及趋势,能在新闻媒体、网络媒体、政府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新闻采编、策划及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西北政法大学则提出“培养能系统掌握新闻学专业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具有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和节目主持等方面的业务能力,能够从事编辑、记者、节目主持、媒介经营管理、法制宣传及其他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不过,除西安石油大学外,其他几所高校如西安外国语大学、延安大学等皆以传统媒体为教学导向,较少涉及新媒体方面的教学理念。

2.办学条件。办学条件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为学习场所、多媒体设备等,目前,陕西省高校在这些方面的积累已相当充足。如西安外国语大学就为学生学习建有“广播电视节目演播室、新闻传播综合实验室、广告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软件主要包括媒体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媒体资源方面陕西省地方高校主要以省内媒体为主,如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华商报、西安晚报、华商网、西部网等。在师资力量方面,西北大学最为雄厚,其次为西北政法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这三所院校皆为独立的新闻传播学院,而其他院校则多与其他学科混合建制。

3.专业特色。陕西地方高校新闻教育专业特色见下表。由表可知,陕西省地方高校新闻教育除完成新闻学的通识教育外,各个高校均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新闻教育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置只是内容意义上的特色,在应对媒介融合的新要求方面,仅有西北大学、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迈出了一定的步伐,而大多数仍然局限于新闻的内容层面,并未在新闻技术及新技术所带来的教学理念上有实质性大突破。

高校名称 所在院系 专业特色

西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统新闻、新媒体、网络新闻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法制新闻

西安外国语大学 影视传媒学院 英语新闻

延安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传统新闻、新闻党史

西安石油大学 人文学院新闻系 网络新闻

渭南师范学院 传媒工程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

1.拓宽学科范围,实行跨学科教学,确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媒介融合不仅是传播技术、传播渠道的融合,而且是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交汇,新闻人才的培养早就提出来“通才”的说法,“通才”是基于新闻工作者与社会各方面交往的需要而提出的。而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则对“通才”教育提出了另一种适应新形势的说法,即“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新闻教育要坚持通识教育与新闻专业教育并重,避免人才培养只重视专业知识,忽略技能或者过度技术化而缺少内核的支撑。

2.在突出自身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特色的基础上课程设置上“融合新闻”,培养学生的整合性思维和多样化采编技能。特色教育是地方高校新闻人才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媒介融合虽然给整个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各个地方高校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迎合新媒体的发展需要,而应该积极发挥各自原有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和新传播环境相适应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媒介融合从介质上来说主要是文字、声音、画面、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符号形态的融合。“融合新闻”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文字、声音、画面、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符号形态的传播特点和规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符号准确地传播新闻信息,做“全媒体型”人才,能够整合多种来源的信息和“碎片化”的信息,具有多样化的采编技能。

3.加强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新闻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实践性很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闻人才能否成功立足新闻行业的根本保障。媒介融合发展到今天,也更多地体现在应用层面,唯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新媒介环境的新闻人才。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有以下途径:加强与当地、省外甚至国外的媒体合作,根据自身特色与相关媒体对接,建立大量实践基地;打造校媒、校企业务合作为基础的人才孵化平台,紧跟市场人才需求;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如创办自媒体,把自媒体作为试验田,提高媒体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 语

人才的培养是新闻行业、新闻专业及新闻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媒介融合在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生态位产生深刻影响之后,也对处于新闻行业专业人才源头的高校新闻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型”人才、“全媒体型”人才、“整合型”人才是从媒介生态系统变化、媒体呈现形式多样化、新闻信息多元化等角度提出的要求,是地方高校适应媒介融合新环境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呈现与分析,以管窥豹地提出了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所在,即:从办学理念上实行跨学科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从专业特色上,发挥自身原有特色,通过“融合新闻”等培养“全媒体型”和“整合型”人才;而从办学条件的角度来说,应加强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倪宁.面对媒介融合的新闻教育创新[J].中国记者,2011(5).

第5篇

小学生处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运算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孩子能够按照事物的特征进行分类,但归纳和演算推理能力刚刚起步,还不具备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思维过程对实物的依赖还比较严重.基于以上特点,小学数学的教学必须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更好的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更具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学习.但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一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滞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学校管理层不重视,师资力量的不足等都是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本文就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讨论,希望给相关工作者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问题及对策

一、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形式单一,且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对于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很多教师单纯的理解为PPT的制作,其实现在很多学校都配有计算机教室、校园网,数学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充分应用这些多媒体资源.其次,多媒体应用存在形式化现象.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上面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变化,而对于将学科特点与多媒体有机融合这个关键点却往往忽视掉.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师更好的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并帮助教师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时,必须以此为出发点.第三,教师的多媒体应用能力不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由于自身对于多媒体的运用并不十分熟悉,导致上课的时候会因为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影响到课堂的教学秩序,而对于一些突况又不能很好的及时解决,最后使得课堂组织松散,进而影响教学进度[1];第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制作并非是简单的大量知识点堆积,在设计和选择上要有所思考,不然教师的时间白白浪费,效果也不甚理想.最后,教师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将课堂的时间分配完全由多媒体来支配,将传统教学的所有环节都减去,无形中加快了教学的速度,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一堂课的知识点被扩充了,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当这个度拿捏不当,教师很容易将课堂由被动语言讲授变为被动画面讲授.

二、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教育是一个国家腾飞的基础也是关键所在,而教育如何与当今社会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是当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要将多媒体和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非简单的1+1,造成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主要的两方面原因进行讨论,希望给予相关工作者一定的启示.第一,教师作为多媒体教学的直接实施者,自身存在一定的原因.首先,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多媒体与学科融合的内涵是运用更优化的手段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所以教师并非一定要用多媒体去取代所有传统的教学手段,根据知识点的特点进行教学手段的合理安排,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已经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准备时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其次,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整理能力不够.网络丰富了多媒体教学的资源库,但是一个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还必须经过教师的分析、加工和整理,然后根据自身的课堂及学生情况进行设计和整合.第二,多媒体教学资源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直接工具,也是造成现状的原因之一.首先,学校对于多媒体教学的硬件投入是比较重视的,配备多媒体设备,建立计算机教室,甚至数字化校园等.但是在软件的投入上却不甚理想.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软件方面)基本停留在PPT放映等基础使用上,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较为先进的软件教学资源还没有得到应用[2];其次,教师对于多媒体资源的作用定位不准确.教师往往觉得多媒体就是简单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由语言和板书表达转换为多媒体展示,这样的思维使得多媒体教学没有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十分有限.

三、解决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及原因,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供大家参考和借鉴.首先,学校应当重视多媒体教学,并营造有效的外部环境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发展.第一,学校应该根据多媒体教学制定相应的课堂评价体系,强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思想,通过组织听课、公开课等形式推广较好的多媒体教学案例;第二,学校应该将多媒体教学资源规范化、统一化,建设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当然,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也是由教师提供素材,然后学校可以成立一个教学资源库整合小组,对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整理、修改和归档,最终形成一个大家都可用的教学资源.其次,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从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着手,全面提升多媒体教学质量.第一,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培训,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理念带给教师,拓展他们的眼界,同时通过与先进教育地区的交流,真正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当中去;第二,教师针对多媒体教学定期开展交流互动活动,将自己在实施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共享,共同学习,共同反思,不断优化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再次,多媒体资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情况和学科特点.数学学科讲究的是严谨,因此这门学科的多媒体资源要尽量选择线条简单、背景颜色干净的背景.加之小学生年龄较小,如过在多媒体材料的选择花哨,会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其他的图案吸引,反而不再关注教学本身的内容,使得多媒体教学效果事倍功半.通过全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使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一个必然趋势,虽然当前的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是,只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好这些问题,多媒体教学还是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教学课堂,调解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显然还是利大于弊的.

作者:汪毅 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国本小学

参考文献:

第6篇

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和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受众需求,传媒的未来发展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1.关于内容与渠道。长期以来,传媒业界一直存在着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议。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而言,内容是立身之本,肯定不能合弃;与此同时,也不应该拒绝新技术的尝试和新渠道的开拓。只有这样,才能在“强身固本”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2014年,以“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为口号的“澎湃新闻”的出现,即便不能终止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议,但至少从某种意义上给出了一个调和二者矛盾的方案。尽管“澎湃新闻”也遭遇到诸如“盈利模式不清晰”及“不可能持续澎湃”之类的质疑,但至少可以证明内容还远没有走到尽头、做到极致。

2.关于传统媒体的存废。近年来还一直存在着传统媒体的存、废之争。其实,孤立地讨论报纸、电视还能够活多久,完全是个伪命题。因为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人们已经看得非常清楚,传统媒体与所谓的新媒体实质上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种融合有人员的融合、有资金的融合、有技术的融合,也有业务的融合。这种融合共生的趋势会持续很多年。传统的报纸、电视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变化不断求新、求异,它们仍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得以生存、发展。不过,对于中国的纸媒而言,的确应该增强危机意识,努力培养纸媒的未来读者,在诸如“报纸教学计划工程”(Newspapers In Education,简称NIE)等方面多做些事情,否则纸媒会随着受众群体的老化和潜在受众的流失而加速衰退。在这些方面,一些品牌纸媒应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带头做好这项工作。

3.关于付费墙。早在2011年3月,《纽约时报》就在网络版阅读中设置了“付费墙”(Pall Wall)。此外,《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泰晤士报》也尝试了付费墙,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为传统报业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改变了营收结构中的广告依赖,帮助报社走出了经营状况恶化的困局;另一方面也为传统报业维护和进一步提升自身品牌价值,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国内也有许多报刊先后进行过付费墙的尝试,有的已经宣告失败,有的还在继续摸索。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关键还是版权意识的问题,传统媒体因缺乏版权意识而不懂得保护版权或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保护版权,网民则因为缺乏对版权的了解和尊重,已经不习惯付费阅读而对收费墙非常排斥。如果与付费墙有关的版权问题、内容问题、付费意识问题和付费便利化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笔者认为付费墙在中国的成功也是可以期待的。

4.关于媒体融合。目前的媒体融合呈现出两种发展方向: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新媒体化,以及新媒体自下而上的媒体内容整合。

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过程表现出强烈的行政意志和主观倾向,是形式上的“黏合”过程,是媒体之间的简单重叠。尽管近年来传统媒体主导的媒体融合实践风生水起,但传统媒体的强势以及新媒体思维的缺乏,使这种自上而下的产业链条的延伸效果并不显著。媒体融合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未能形成良好的融合发展态势。与此同时,自下而上的媒体内容整合,面临着新媒体内容缺乏、缺少创新点等实际问题。

经过多年的融合实践,未来的媒体融合应该从“合”的量的累积向“融”的质的突破发展。也就是说,媒体融合的主体逐渐形成这样的共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不存在谁主导谁的问题,而是在新媒体思维指导下二者形成平等的协同发展的融合模式。在新的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生产的流程将更加柔化,内容更加丰富,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也更加顺畅。

关于传媒教育的几个问题

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范围内(不含港、澳、台)已有600余所院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相关专业,主要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及新媒体和数字出版等。这七个专业的全国布点数量共计1080个,已经是一个相当可观的规模。

1.关于生存方式与学科地位。高校传媒教育教学点的生存方式大都存在问题。尽管目前国内各高校已经设立了1080个新闻传播学类教学点,但建立了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新闻学院的少之又少。据不完全统计,真正独立且运行良好的不过数十个,其余大多处于与其他学科共生的状态。遗憾的是,这些“其他”学科与新闻传播学科并没有多大的相关性、依存性或互补性,往往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老学科。当前,国内高校传媒教育最盛行的方式就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模式。“文学”与“新闻传播学”一为人文科学,一为社会科学,二者在思维方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教学模式、科研成果评价方式等方面均存在着巨大差异。二者混为一谈,结果可想而知。虽然在现有的学科整合语境中,“重基础,宽口径”的结合模式看似合理,但不顾学科专业现实的粗暴结合,单纯把新闻传播学作为就业出口的做法,不但培养不出合格的新闻从业者,甚至会伤害到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第7篇

关键词:电视媒体;反腐倡廉;问题;措施;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如今,电视媒体受到了网络媒体的极大冲击,电视媒体中的反腐倡廉工作也跟着受到了极大影响。新形势下,如何扩展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去推动反腐倡廉已成为广大电视媒体人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浅析电视媒体推动反腐倡廉的意义

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媒体和手机媒体共称为六大媒体,是媒体的一种分类,是指以电视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或是平台。电视媒体与其他媒介相比,具有以下四种优势:信息传播及时;传播画面直观易懂,形象生动;传播覆盖面广,受众不受文化层次限制;互动性强,观众可参与到节目中来。近年来,电视媒体充分的利用网络媒体这一广阔的传播渠道,对自身的视频内容进行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更加扩大了受众队伍以及信息传递的及时性。这些优势和广阔的传播,使得电视媒体在推动反腐倡廉的工作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电视媒体充分的利用了网络媒体的及时性和广泛性,拓展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新途径, 使网络媒体成为宣传教育反腐倡廉的新平台。信息技术快速的革新换代,使得网络媒体的载体形式向越来越方便、快捷的方面迅速的发展,如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这些人手一份的新载体,充分的体现了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及时性和广泛性。如2011年6月,“局长发微博约会开房”的微博一经发出迅速获得广大网民的围观,局长的调情微博在微博上秀出后很快的就被广大热情的网友人肉搜索到,原来该局长为溧阳卫生局局长夏志强,他本人随后也被纪委调查。

电视媒体传播的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不但趣味性很强,而且还能让观众享受视觉和听觉,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传播的内容浅显易懂,不受文化层次的限制,观众很容易的就能明白画面所传达的意思;电视媒体能实现全球传播,传播覆盖面广。虽说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电视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它仍是居民生活娱乐必备,在六大媒体中拥有者不可替代的位置。进行反腐倡廉工作一定要利用好电视媒体这一重要的传统媒体,是反腐倡廉工作事半功倍。

二、电视媒体在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对电视媒体的认识发生错位,使得电视媒体越来越不受重视。网络媒体的及时性、广泛性以及全民性等优势使得许多电视媒体人错误的认为电视媒体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削弱,直至被网络媒体所取代,导致某些部门过分的依赖网络媒体,并没有在电视媒体面临巨大的挑战时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为电视媒体寻找一条出路,更不要说积极地利用电视媒体去推动反腐倡廉的工作了。这种认识极大的削弱了电视媒体在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功能。然后是电视媒体制作的部分反腐倡廉的内容过于严肃、枯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众的范围,降低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效率。其实不管对于什么事情,大部分人都希望它们活泼、灵动,让自己印象深刻。过于严肃、枯燥的事情容易让人失去兴趣,如果是这样,电视媒体在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中可以说是失败的。做了一件事情,却得不到任何因为这件事情而有的反馈,那这件事情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最后是全方面媒体人才相对欠缺,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深度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现阶段,电视媒体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网络媒体深度合作,这种形式使得电视媒体从业人员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新闻从业人员。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逐步融合,使信息产品不得不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它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还要能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但是这种更上一层楼的众口难调对大多数的新闻从业人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关于媒体融合的教育,没有这个观念,更不知道怎么去做。在我国,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融合的模式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缺陷,如有的网络媒体在电视频道不知道的情况下播放了其拥有版权的视频内容,造成了侵权或者是量大媒体之间存在经济纠纷。以上存在的问题都不利于电视媒体去推动反腐倡廉的工作。

三、加强电视媒体推动反腐倡廉的措施

首先,培养全能的媒体人才,加强对电视媒体从业人员媒体融合的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即使是受到网络媒体的巨大冲击,电视媒体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对在岗的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使他们了解到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共通性,在任何媒介环境下都能够自如的转换自己的角色,更好地为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融合工作。从根本上进行媒体融合教育,在高校相关的专业里增设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融合的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新闻专业主义教育水平,使他们在工作中都能独当一面,灵活应对不同媒体的需求。然后让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工作变得庄重而又不失活泼。的确,反腐倡廉本身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把它的这种特点带到宣传教育中,因为这样做,收效甚微。我们可以寓教于乐,充分的利用电视媒体声像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播放反腐倡廉的公益广告,相关的影视、摄影、绘画、书法,制作相关的动漫视频、曲艺漫画等,甚至还可以仿照央视“法律讲堂”的模式,开办反腐倡廉的节目,把相关的内容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展现出来,让生动形象、活泼灵动成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标签,从而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效率。最后是尽快的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让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融合有据可依。两大媒体的融合,让电视媒体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更是强化了电视媒体在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职能,因此不能让存在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阻碍了这条道路的发展,尽快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融合市场,让电视媒体通过网络媒体发展的更好,更好地为反腐倡廉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融合已成为一大趋势,相关的从业人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提高专业素养,做到与时俱进。有关部门要尽快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两大媒体的融合。反腐倡廉工作也要利用好这一趋势,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反腐倡廉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缪小勇,谢雪雁. 新媒体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利弊分析[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