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01 01:48:45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质量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育质量论文

第1篇

一、转变教育观念,推行素质教育

受“普高热”和就业市场不景气的,中职学校的招生受到很大冲击,生源素质相对降低。为在当前形势下,教育好学生,提高教育质量,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增强学校竞争和生存能力,我们进行了深刻思考,认真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规范》,学习了国务院和山东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聘请教育专家举办教学法研讨讲座,研讨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和新的特点,我们认为:当前中职教育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面向社会需求,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努力构建中职教育的“立交桥”,即可直接走向社会就业,又可参加对口高职、成人高考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使学生“升学有希望、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做人有品德”。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技能的培养,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我们一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省市级优质课评选等,鼓励教师、著书立说,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近二年来,我校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提高了教师的机和课件制作水平;多次组织了校内公开课,教师讲课全部采用自制课件或电视教学,采用先进的教法,如创新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进一步推动了我校现代教学手段和先进教法的应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000年我们实行了教师量化考核,把每学期教师的学习、进修、上课、论文、著作、活动、技能等纳入了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优树先的主要依据,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改进教法,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已蔚然成风,争创“双师型”教师成了教师的自觉行动。我们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技能水平要超过学生1~2个等级,支持教师参加社会技能培训和鉴定。我校“双师型”教师已占专业教师的72%,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三、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为适应社会需求,跟上发展的步伐,我们及时修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注意吸收国内外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拓宽专业适应面,增强职业的适应型,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不同的专业,我们经常性进行专业社会调查,优化课程结构,如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我们舍弃了BASIC语言程序设计、WPS、DBASE数据库等课程,以FOXBASE(或VFP、FOXPRO)数据库、INTERNET、网页设计、多媒体技术等新颖课程取代,使学生学习最前沿、实用的计算机技术;电算财务专业随国家财政制度的变革而及时更新补充教材内容,电算会计本着实用的原则除讲授电算外,还讲授两个财务软件的应用,一个是财政厅规定的培训软件,使学生毕业前通过省财政厅的电算化考试,另一个是社会使用率较高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如用友、国强、金蝶、AC990等软件,使学生触类旁通,工作后即能独立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部分专业增设了INTERNET、商务、开设WTO讲座等,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毕业后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四、实行“双证”毕业制度,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全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是我国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今后国家不是要削落职业,而是要大力加强,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终身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以促进我国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制度的实施,中职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去年5月我们制定了《关于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规定学生在毕业前针对所学专业至少考取一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级),以适应社会、着眼未来,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我校自实施“双证”毕业制度以来,逐步使学生明确取得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意义,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探索分层次教学的,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技能培养,特别对文化基础素质较低的同学,降低对知识的要求,强化其实践技能达标,调动了学生技能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效果,从过去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社会鉴定考核到现在的学生自愿参加。

第2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学环节;监控

近年来,我国成人教育质量遭受了众多的质疑。社会上往往把成人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相比较,产生成人教育质量不如普通学校教育质量的看法。但是,在成人教育工作者看来,成人教育具有特殊性。如何把成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的看法统一起来,关键在于认识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及其从成人教育特殊性中认识成人教育质量,并对成人教育教学“三环节”实施有效监督。

一、对成人教育质量的认识

成人教育不是全日制教育,而是以业余为主的教育。我国成人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高等职业教育、职工学校、网络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教育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绝大部分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教育。而在业余时间的教育中,成人教育普遍实行“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函”与“授”的特征。“函”就是学生远距离的学习,培训机构和教师为学生提供自学指导书、复习资料等;“授”就是围绕学生自学,培训机构组织教师集中时间集体辅导课程。一旦面授结束,学生和教师便处于分离状态。

在分离状态下,学生较少感受普通学校中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学校传统、学风班风等教育氛围。这使得培训机构和教师对成人学生的教育,只是集中在“教学”层面上,并且是诉求于知识、技能或方法层面。这与普通学校教育所理解的教育内涵不同。普通学校教育是一个多面的综合体,知识和方法的教学只是普通学校教育综合内涵中的一个因素或基础方面。除对学生的知识和方法的教学外,教育还包括了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学校传统、学风班风等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各方面的教育。

从这一点上说,成人教育有自己的特殊性,即成人教育主要是成人教学。从成人教育特殊性中认识成人教育质量,首先应指向成人教学及其质量。

二、成人教学三环节

在成人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三个环节构成,即学生自学或自主学习、教师导学和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教学、学习支持服务。

首先,整个成人教学过程,如面授、答疑、作业、考试等环节都是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而展开的。面授辅导自主学习,答疑深化自主学习,作业巩固自主学习,考试督促检查自主学习。可以说,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便不能构成成人教育的教学。

其次,相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这个学的环节,教师在整个成人教学过程中则自始至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着引导、指导作用即导学作用。教师导学构成了成人教学“教”的环节。

最后,在成人教学过程中,没有成人教育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教学支持服务也是不行的。成人教学的有效实施、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的互动等,都离不开教务管理人员尤其是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教学支持服务。因为在成人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分离,如果没有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教学、学习支持服务,成人教学就很可能变成“一盘散沙”无法进行。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教学支持服务是联结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环节的纽带,是成人教育“教”和“学”沟通的桥梁。因此它也是成人教学的一个环节,它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环节共同构成成人教学的一部分。

成人教学的这三个环节是成人教育质量的依据。在国际认证的ISO9000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里,有一个基本的理念是: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这一理念突出了过程和对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性。只有“控制过程”,也就是对过程实行监控管理,才能保障产品质量。质量管理是有共性的,可以借鉴的。我们研究成人教育质量,应该借鉴ISO9000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这种理念与思想,对成人教学过程也实行监控和管理,从而形成和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同时,任何一种质量管理又都是有个性的,展开成人教学过程监控须以成人教育的特殊性为逻辑起点。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告诉我们,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是构成成人教学过程的两个根本性环节或因素,因此对成人教学过程的监控必然要把这两个环节或因素作为主要监控面或监控点。那么,这两个环节或因素由谁来监控?这就涉及成人教育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教学支持服务环节及监控的问题。

在成人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活动的开展和对这两个环节的监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人教育教务人员的管理与教学支持服务。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规范、科学地进行常规的教学管理、教学检查;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方面着手整改,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的教学与学习提供服务等等,这些具体监控、管理和服务职责都是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务管理人员来完成的。毫无疑问,以班主任为主的成人教育教务管理人员是自主学习和导学这两个成人教学环节或因素监控的主体。

但同时他们又必须是被监控者。成人教育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本身也要被监控,这种监控由成人教育职能部门实施。成人教育职能部门通过健全机制如“一站式”服务机制,完善规章制度等方式,落实和保障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服务。通过对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服务的监控,即对管理者的监督,成人教育职能部门就可以更有效地反馈信息,开展统计分析,进行评价纠偏与及时控制教学质量。

三、实施“三环节”监控,保障成人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存在质量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对成人教学三个环节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梳理以及对三环节缺乏监督。成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把这三环节进行系统梳理和实施质量监控,以切实保障成人教育质量。

(一)对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的质量监控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由两部分组成,即学生自我监控和以班主任为主的成人教育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其中,学生自我监控指学生对自己的课程学习进行自我测评;以班主任为主的成人教育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宏观上应该说涵盖了管理、监控、学习支持服务的很多方面。它涉及对学生监控方面的内容则是指对学生自我测评的跟踪、信息收集与统计分析和控制措施、对学生作业、参加面授辅导检查等等。

学生自我测评,可以采用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测评平台进行。计算机自动化测评平台,不仅能够跟踪、获取开放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情况,而且只要把传统函授与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那么在函授学生中也能自动跟踪、获取学习信息。

同时,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务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自动测评平台,一方面为学生课程自学提供“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服务而获取并综合信息,如追踪搜集每个学生的访问时间、点击次数等信息,在网络学习管理系统(LMS)的层次上,以课程为单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全程监控和综合评估等等,从而判断学习者个体以及群体的学习表现,并生成学生平时形成性成绩依据之一。这既是学习支持服务过程,同时又是对学生自学的监控过程。

此外,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务管理人员的监控还有:针对作业提交情况及其成绩进行登记和分析;监督学生参加课程面授辅导过程等等。学生个体的作业情况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在一门课程中的历次作业的布置时间、提交情况和得分登记。群体作业情况包括了上述基本信息和历次作业的群体平均提交率,以及各次作业成绩的区间统计分析。对作业漏交情况和成绩统计分析,运用短信、电话或网络系统联系等各种方式发出告知、催促信息。教务管理人员对作业的监控,不仅促进了学生课程学习,而且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成绩不只是取决于课程结束后的考试成绩,也取决于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和投入。

监督学生参加课程面授辅导过程包括:开学初学习技术培训检查,课程面授辅导、答疑时学生出勤率检查和学生课程自学进程表检查等。尤其对于刚开始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各类新生,成人教育职能部门要花一定时间进行始业教育,让学生尽可能很快地适应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为此,始业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专题培训学习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教务管理人员的作用十分重要。因为每一个新生的出勤率和学习效果如何,要靠教务管理人员严格检查和准确的信息反馈。如教务管理人员中的班主任要求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形成课程自学进程表并检查,对每一次面授辅导或答疑作出勤率记录,上交点名册等等。

教务管理人员的所有这些要求、检查方法,可以获得学生自学或自主学习的信息,从而为教务职能部门提供和了解各个年段各个专业群体和个体学习的大致情况。然后根据所设定的课程要求判断学生个体和群体表现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学习建议加以控制。当学生的表现不符合课程教学要求时,由职能部门召集班主任开会,研究相应措施,形成意见,提出建议。比如,如果参加面授时间不超过三分之一者,按规定就不能参加考试。班主任应在该课考试前及时通知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及时补上或按时参加面授。对其他各学习环节的监控也都采用了类似的思路和方式。

(二)教师导学环节的质量监控

导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也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教师自我监控和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师的管理和教学服务。教师的自我监控指教师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计划和准备,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对内容难度的控制、对学生的进步保持敏感性,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等。教师的教学计划可以说是教师自我监控的一种具体表现。

以班主任为主的成人教育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宏观上也是涵盖了管理、监控、教学支持服务的很多方面。它涉及对教师监控方面的内容则是指对教师自学指导的监控和对课程导学的监控。自学指导书是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对一门课程平时的自学要求,包括对自学课时、自学进程、学习要点和方法等环节的学习要求和过程参与。教务管理人员在监控时,要求教师编制自学指导书,并且能够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区别自学指导书的侧重点。一年级重点在于指导如何收集、获取课程及相关拓展性知识信息,辅导学生做一些卡片记录或做一些实验、实践活动记录,整理、积累材料;二年级重点在于在获得较多的材料与信息基础上。对一些问题能够进行进一步思考,整理成文。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写一些小论文或实验方法、体会总结作业;毕业班重点在于通过近三年的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习与相关材料信息积累,以论文历练和实践实验总结思考为基础,指导学生写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自学指导书可以使学生明确各个自学环节的方法和目标,同时也是评估学生学习的基本参照。教务管理人员在课程学习开始后的一段时期内定时采集教师自学指导书,并在该课程学习结束时,和学生的作业内容、成绩以及考核成绩统计进行比较,分析学生自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向有关教师提出相应的自学指导修改计划建议。

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师课程导学的监控还在于,教务管理人员把课程章节导学——课程章节中重点、难点辅导、课程考核导学和毕业设计选题、写作、修改、答辩导学作为监控面或监控要素。对每一个监控要素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进行检查与监控。例如,借助学校较为健全的督导、巡视员听课制度,课程章节的面授辅导实行院、系二级监控体制,在成人教育教务管理部门组织下,教务管理人员参加院系的教学督导小组,对学校成人教学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及时掌握课堂教学情况。同时有些院系教务管理人员还发放学生测评表、教学信息反馈表和网上问卷,或在学生中确定一些信息员,让学生对教师的课程指导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教师资料组织、辅导答疑过程和互动交流等情况,定期提供一些信息数据。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务管理人员也经常深入教室、班级直接了解面授辅导第一线动态。总之,通过多种渠道,教务管理人员就能掌握教师导学情况,及时把这些信息反馈给成人教育职能部门。职能部门针对掌握的教师在每个阶段上的导学信息进行评价并发现问题,以便向教师发出提示、纠偏与反馈控制。

(三)教务管理人员管理与支持服务的质量监控

这是指成人教育职能部门对教务管理人员实施师生教和学环节监控工作的监控,即有没有实施教师导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这两个教和学环节的检查。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开学前对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务管理人员的教学任务检查。包括任课教师聘用及试用教材到位、学期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执行、自学指导书编写等落实情况的监控;二是在每次面授辅导时班主任或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师与学生出勤情况记录的监控;三是在专业课考试时,教务管理人员有没有及时进行监考巡视的监控。

关于第一种情况的监控主要通过技术监控完成。在技术上,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在管理服务平台上,每个学生和每个教师都可以对培训提出要求和意见,反映在留言板上或电子信箱里或BBs讨论区上,随时了解教务管理人员有没有解决反馈或有没有反馈的信息。第二和第三种情况的监控通过职能部门的制度来实行。一方面了解教学状况,诊断教学问题;另一方面掌握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过程,作为教务管理人员的年终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起到纠偏作用。

第3篇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专才教育,而且还是索质教育,要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维。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各方面的能力。一个人的表现能大致反映出此人的基本素质的高低。基本素质分为自然素质和精神素质。自然素质包括记忆力、观察力、好奇心、兴趣,爱好等,虽然这些都是自然素质,但并非是后天不可弥补的。精神素质主要指毅力与动力。毅力指献身精神与责任感,动力指爱国主义与事业心。精神素质是创造型人才智能结构的核心,没有优良的精神素质,就不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而精神素质可以说主要基于后天的培养,与一个人成长的条件和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为人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可能。实践证明,教育是造就人的素质的一条根本途径。

人的索质要求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概念,它有一定的社会性、阶级性和时代性。一个人的素质必须是全而的、综合的,必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时代的特定要求。在当今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所讲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思想道德索质、科学技术索质、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身体心那素质和社会行为米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索质是素质阶级性要求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按照现代教育思想,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专才教育,而几还是素质教育,要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前提下,把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在教学中,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二、实施未质教育应当处理好几个关系

1.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构成人的发展整体。一般来说,知识是属于表层的东西.但它是荃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也就不可能有强的能大和高的素质;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锻炼而形成的,属于里层,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取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并形成稳定的品质,属于内核。高的素质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特点。

2.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并强调素质教育,这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是强调的角度不同。素质教育是从时展的特点和趋势出发,在一个新的更广阔的事业下提出的。它不能脱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来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强全面素质教育,拓宽了德育的内涵和视野,同样也拓宽了智育和体育的视野。从时展的特征和我国的实际出发。特别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索质和文化累质,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更是造就杰出人才不可缺少的。

3.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以往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专业化教育,适应了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人才的摇要。即使在今天,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仍是专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专业.没有专业的索质教育是一种泛化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能促进专业教育,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耍。不能简单地认为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就可以降低专业要求。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科学技术素质教育是普遍受到重视的,教师与学生都把它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学校也把它作为衡摄教与学优劣的标准。但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知”与“能”脱节的问题,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方法教育不够,专业教育往往是书本知识的大扭灌输,学生死背硬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世界上每天出版约10万本书、10多万种报刊,新的知识大量涌现,旧的知识不断更新、淘汰,应当把专业教学的重点由知识教育向方法教育适当转移,加大教学实验环节。掌握了方法也就提高了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使其尽快走向创新期。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当今杜会是信息杜会、开放社会,国际交流能力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两个能力已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基本能力;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要素,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首先考虑的一个条件。所以大学教育要加大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分量,高标准严要求,保证学习质量。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与方法的拿握以及中外名著的阅读、文字写作及语言表达。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缺陷,不少专家呼吁高校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改变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历史虑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和一些学生不会写沦文、文章错宇连篇的现象,同时要求学自然科学的学一点人文科学知识,学社会科学的也要学一点自然科学知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交汇融合的趋势。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要从学校的课程安排上休现出来,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学校要专门开设课程,开列阅读书目、并规定一定的学分给予保证。同时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创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艺术素质主要是指审美知识与艺术技能两方面的内容。审美知识非常重要,是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的。要通过对学生的审美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使之形成高雅情趣,奠定文明生活的基础。艺术技能也要通过课程教学的指导、专项培训、自我练习来掌握。特别是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如诗词、书法、绘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学校要创造条件多开设一些选修课,同时有计划地组织艺术讲座、艺术培训、艺术展览、艺术比赛、文艺演出等,为学生提供艺术审美买践机会。

身心素质主要是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要使学生掌握身心健康知识,提高身心健康意识,培训一定的运动技能,增强体魄。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特别重要,特别是在党风和社会风气尚未根本好转的情况下,能否正确地对待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处理好各种关系.对他们是一次重大考验。首先是立身,尔后才能立业。但目前有不少学生走上社会后意志消沉。甚至丧失信心,这是心理素质不弧造成的。所以,不论何种专业的学生,都要补上这一课。

社会行为素质包括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文明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这方面素质的培训,一方面靠课堂教育,另一方面靠学校管理,特别是校风校纪建设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学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教育观念,很显然.这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提出了“体制改革是关键,教育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和“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两个重点,深化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思路,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着眼于国际竟争和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摒弃那些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大胆借鉴和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上,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在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适应性的思想;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想。

2.开展课程结构改革。第一,要始终坚持课程建设服务于总的培训目标的原则,培训什么样的人,开设什么样的课,这是课程改革最基本的要求。课程结构改革过程中,要认真分析现代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研究课程改革问题。

第二,要把课程结构改革作为一种利学的实践活动来对待。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把体现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简单地理解为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点缀若干门文化素质教育课,应把课程结构改革作为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即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科学的程序来完成课程结构的调整。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方而的作用不可估量。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怎样教人做人。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一,要在教师中进行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讨论,统一认识,形成共识,把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第二,要对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进行思想和业务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

第三,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心,不断研究、探讨有效的素质教育形式,加强教学现代化建设。达到教学相长。

4.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日标,落实人才培训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改革僵化的教学方法。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

第一,加强实践教育。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仅有理性的认识,更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为此,需要重视实习基地和实验。

第二,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通过这种方式拓宽学牛的知识面,让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的重点只局限在某些专业知识上的局面.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信息化社会技术综合的需要。

第4篇

教育投入不变或减少、教育产出量却在增大,则教育效率就高;教育投入多而产出少,则教育效率就低,教育行政管理的目的是以最小消耗获得最大社会效率[4],追求优质教育是教育主体的普遍目标,农村家长因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其社会身份地位低,更渴望其子女能与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从而实现向上流动,彻底改变其数代人相对卑贱的社会地位。但农村家长因为工作环境和家庭经济基础所限,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就近上学,以减少家庭教育开支,保障孩子安全。对于农村孩子而言,他们也期望就近享受优质教育。就近入学可以体验到受教育的方便舒适和快捷,获取知识、追求更好则是人之本性。农村学生因地缘身份地位所限更渴望获得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并希望通过优质教育获得更高、更快和更好发展,以改变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公正平等和公正平等发展是现代公共制度价值取向和理性方式,社会契约的根本目的是平等分享社会资源、确保成员共同发展,而平等享受优质教育是受教育者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陕西靖边县宁条梁镇西塘村小学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得较好,但学生照旧流失到附近学校硬件设施不好的张伙场小学。张伙场小学地理位置偏僻,校舍也一般,由于其教学质量好而学生趋之若鹜,吸引了周边、山西等省份的大批学生[5]。

在一个充满竞争意味的社会,在一个教学质量不高的农村学校接受教育,极易出现学业和升学失败的现象。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下,农村孩子升学和学业失败更容易归结为主流社会的排斥,由此导致情绪不良的人格特征。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平等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层学校教育质量,可能是减少对社会处境不利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的伤害,促使这类人群获得积极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谋取教育效率是农村经济社会及其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部门发展农村教育的初始动力与目标[6]。农村地区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人才匮乏,更需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以实现与城市地区的平衡发展。政府行政部门也期望尽可能发挥农村教育投资的规模效应和社会效率,以有限财政投入获取最大教育效益和最快发展。在教育财力不足情况下,他们更期望以较低投入获得较高的教育效率,以呈现自己执政的公正与平等。影响教育效率的直接因素是教师、学生、教育场地及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如果教师、教育场地及设施数量多而学生数量少,则教育效率就低;如果教师、教育场地设施数量少而学生数量多,教育效率则相应高。没有一定数量的场地设施和学生,就形成不了规模效应,也就不能取得基本教育效率。基础教育阶段,衡量教育效率高低的标准是单位时间产出的人才数量。因此,发展农村教育需要蓄积学生数量,保证班级基本人数,提高学生输出量。

从质量与效率演进的历程看,在古代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对劳动者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人的教育需求低迷的情况下,重复演绎着低质量、低效率的教育方式。近代农业技术化时期开始追寻教育质量与效率。由于还没有形成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环境,所以,对低层次、简单操作性人才数量需求剧增,催生了农村地区低层次、低效率的教育发展。而现代农业生产寻求的不仅是人才数量,还要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现代农村社会的人们在追寻教育数量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统合质量、效率、数量是现代农村教育发展的合理性方式。统筹教育质量与效率是合乎农村地区各类学生发展目标,合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统一方式,也是合乎农村教育发展规律的基本方式。但是,由于历史、地理,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当前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与效率存在明显的不协调的问题。

从理论层面看,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失调问题表现在教育各要素的协调发展方面。但从实践领域看,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学生、学校场地的质量数量以及三者之间的适应性上。在教育内容确定的情况下,优秀教师数量是形成农村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形成农村教育效率的关键要素。没有一定数额优秀师资力量作为保障,是不能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也就没有更好的教育质量。而没有一流师资队伍做基础,也不会有高效率的教学,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但是,由于农村地区教学环境差,工作生活条件简陋,教师津贴待遇与城镇过于悬殊,教师组织中极少有人主动愿意向该地区流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层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持以维持与无奈的态度,导致越基层的学校其教师人数越缺,非专业性代课教师和老教师越多,结构性教师质量问题越严重。笔者在2010年对宁夏五所村级小学调查中发现,各学校70%以上教师年龄超过了40岁,部分行政村学校只有少数几名数十年没有更换过知识结构的老教师,而非专业性代课教师主要集中在乡村。85%以上乡村学校没有一名专业化的英语教师,也没有一名音、体、美教师。由于专任教师数量不足而又要教三、五门课程,无法精细备课的教师很多,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使用效率,却相应地影响了其教学质量。而越是乡镇级及以上学校教师数量越多,职称、学历水平高的教师越多,代课门类少而专业化高的教师越多,教学质量相应高,但其工作内容少、工作量小、使用效率低。

学生数量和质量是衡量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核心。但由于农村地区师资数量质量差异明显,由教师质量差距拉动的各学校学生质量数量差距随之显现。因政府部门沿袭了近代工业革命效率至上理念并积极推动了撤并学校运动,不同层级学校间学生数量质量出现了愈来愈明显的差异性。1998~2003年五年间,陕西某地区乡镇学生增加30256人,增加率46.07%;农村学生减少139188人,减少率27.90%。1998~2008年十年间,该地区城镇学生增加52104人,增加率79.33%;农村学生减少334399人,减少率67.02%[7]。部分行政村的优质生源逐渐流动到乡镇中心学校,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优秀学生流动到城市学校,从而使部分乡村学校变成了一二十个弱势学生的学习阵地,部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倾力投资建成的新学校变成了“空巢”学校。在国家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用有限的教育投入换来了教育零质量、零效率,乡镇学校却变成了大班额教学。据了解,近年来西部农村地区乡镇中心学校平均班额都发展到了60人左右,有些学校班额甚至达到八九十人以上,而不少城镇学校70%的学生都源于农村。按照国际班级规模指数发展趋势,正常班级规模一般控制在30人左右。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长期执行的标准是45人左右[8]。班级规模低于标准指数将影响教育效率,高于标准数值则会影响教育质量。#p#分页标题#e#

农村地区不同层级学校班额量的变化必然影响其效率变化,更影响其质量变化。农村基层学校因学生人数少、班额小有助于增加个别教学时间,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却大大降低了其师生比和农村基层学校的教育投资效率。乡镇以上学校因学生人数多、班额扩大大大节约了师资力量、节约了教育成本,教育教学的经济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却无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上的相应提高。班额扩大以后,教师要用更多时间和精力维持教学秩序,用于具体内容和每个学生身上的教学时间相应减少。有关调研发现,班级规模增长与学生成绩呈负相关[9],也有研究表明,撤点并校、扩大班额后,被动移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校适应性明显降低[10]。因此,学生数量非秩序性增多或减小不仅影响每个学校自身质量效率的协调发展,也推动了不同学校教育效率的失调发展。办学条件和学校基础设施既是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而农村各级学校办学条件、基础设施本身存在数量质量、使用效率间的平衡问题,乡镇学校教学设施条件普遍好于村级学校。近年来一些由新农村建设建成的农村基层学校因撤并合校和学生离去,变成了空荡荡的校园和教室,教学设施、场地利用率和教育投资效率降低到了最低,而农村乡镇以上学校因学生不断流入、人满为患和场地设施过度使用,教育投资效率有了充分提高,但因为越来越无法保证每个人更好地享受教育资源,其教学质量下滑也是在所难免。一般而言,有多大场地就应当容纳相应数量学生,有多少学生就应当按比例匹配教师,才能促成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协调发展。但农村地区层次高、场地大的乡镇学校所容纳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有些超越了其承受能力,造成其教育投资效率提高的同时质量也难免下降。层次低、场地小的村级学校因容留的学生越来越少,以至于远远达不到正常班级和教学规模,造成教育投资效率持续下滑。因此,协调同一学校和不同学校师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师生数量与其场地设施硬件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合理性方式。

第5篇

1.服务质量维度分析。在进行因子分析前,需要用KMO样本测度来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取样适当性指标,KMO越接近1,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数据越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用于检验整个评价指标相关矩阵是否为单位矩阵,如果是单位矩阵,则不适合作因子分析。本研究中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为KMO值为0.867,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0.01,说明数据适宜做因子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问卷设计有30个题项评价服务质量,以因子分析的主成份分析法萃取出7个共同因子。为了方便共同因子的辨认和命名,使用最大方差转轴法进行正交旋转,优点在于各因子仍然保持正交的状态,但尽量使各因子的方差差异达到最大,从而方便对因子的解释,建立高职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维度及项目。因子选择的标准是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5的问项;排除只有单一问项的因素。为了便于观察,在运用因子分析过程中已设定将因子载荷小于0.5的载荷值都省略不显示。通过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余下28个指标的因子载荷均超过0.51,问项的分布呈现出很明显的7个成分结构模式,将它们分别命名为:课堂教学质量、基础服务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校园环境、学校品牌形象、安全管理、学生个人发展,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2.信度与效度分析。信度是指问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指一群被访问者在同一份问卷上测试结果的一致性。调查时使用的Cronbachα系数衡量信度,数据见表3的α系数,该系数越大不同受测者之间的一致性越高。说明问卷信度符合要求,这也是应用最广的衡量信度的方法,α系数越高,说明各题项的结果越趋于一致,问卷的信度越高。当α值介于0.7~0.8时,表明问卷的信度相当高,问卷设计合理。总量表的α值为0.9286,有六个因子的α值均大于0.7,第四个因子的α值0.6979也大于0.6,该量表信度较高。效度表示一种测验或量表能够用来测量目标的准确程度。效度的研究意义在于实际测量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概念是否一致,并且概念是否被准确测量,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能够反映效度。本文研究中由7个维度和28个指标所组成的量表,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66.468%(如表3所示),说明评价量表是有效的。

二、服务质量测评模型的建立

1.回归分析。以服务质量为因变量,7个维度为自变量,利用回归分析来获得总体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多元回归方程确定后,需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以确定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否很好的拟合了原始数据。多元回归采用方差分析法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检验的假设是总体的回归系数均为0或不都为0,使用统计量F进行检验,结果为70.314,显著性水平为0.000(<0.050),即该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如表4所示,相关系数显示,7个变量的相对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课堂教学质量、基础服务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校园环境、学校品牌形象、安全管理和学生个人发展。

第6篇

1.1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原则

1.1.1科学性原则

在构建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时,应客观地遵循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抓住主次因素及不同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保证评价体系结构的合理性。

1.1.2普遍性原则

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必须是一套适用性较广的体系。由于高校间创业教育的实施时间、重视力度大相径庭,为了使评价体系适用于多层次,在评价体系构建时重点将差异降低至最小化。

1.1.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因此,学生因素是构建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因素。

1.1.4学科交叉研究原则

创业教育是融合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构建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例如应用层次分析法、统计学分析方法等

1.2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方法

1.2.1直接评价法

它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通过测验、问卷、访谈等形式广泛搜集社会各界对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的评估。

1.2.2间接评价方法

主要通过受教育质量影响的因素和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间接得出评价结果的方法。例如毕业生的创收、企业创办率等间接推断创业教育质量。

2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结构确定

本文在前期调研结果基础上,构建4个1级指标、10个2级指标、40个3级指标,见表1。

3体系权重的确定

3.1.1判断矩阵标度选择

本文采用Satty提出的1~9的离散尺度,其重要性等级及等级含义[4]见表2。

3.1.2构建两两比较矩阵

先请专家给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打分统计,获初始平均分值。再根据打分结果的平均值准照表2所示的评分标准给判矩阵Bij赋值,构建成对比较矩阵

3.1.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本文采用Satty给出的一致性比率CR作为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或不一致性可以接受。计算公式如下,其中一致性指标CI为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以外的其余特征根负平均值。当CI=0时,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当CI>0时,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CR=CI/RI。Satty给出的RI值见表3,当CR<0.1时,矩阵不一致性可以接受。本文采用方根法计算,计算结果CR=0.0596,通过检验。

3.1.4指标权重计算

在AHP模型中,若A为AHP对应准则Bk的一致性判断矩阵时,其对应最大特征根=n的特征向量W=(W1,W2,.......,Wn)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即为该层元素的排序权重向量。结果见表4。

4讨论

第7篇

[关键词]高中教育;学校评价;教育质量;学校效能;自主变革

一、问题的提出

因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每一个人看待教育质量的标准和要求都不同,其结果随之也就存在差异。就同一所高中,不同的人对其教育质量的评价甚至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站在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角度,“教育质量”可以说是一个“定义最差”的概念。另一方面,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没有统一标准可依。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但是国家已经认识到了“只重视数量忽视质量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实践导致了各类问题,使人们对我国的学校教育办学质量提出质疑。教育质量问题开始进入社会各界的关注视点,并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1]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2007年11月国家正式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成立大会上,周济部长指出:“要通过监测,全面准确把握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科学诊断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律、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管理的规律,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2]

对高中教育质量的评价,逻辑上讲,评价主体可分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由家长构成的社会、学术团体(或中介机构)、学生(作为受益者)以及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性评价,强调教育要为国家未来发展服务,强调学校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以及学校是否能培养合格的国家需要的人才,注重整体的、长远的利益,是一种较为宏观的评价;学术团体的评价,注重理论及其体系,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常带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是一种说服力较弱的评价;学生理应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主体,是最有发言权的,是一种最为真实的评价,但往往比较肤浅也比较片面;学校的自我评价,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有着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在我国目前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现实中,缺乏学术团体或中介机构的评价,学生也很少成为评价的主体,行政性评价表面上处于主导地位,实际上是社会性评价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社会性评价与行政性评价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冲突,这种冲突已经导致学校处于两难境地,结果出现了“学校究竟听谁的”[3]的僵局。因此,学校作为自身变革和发展的主体,要在整合行政性评价与社会性评价之间平衡的基础上,确立一种自己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

二、树立“整体动态”的全面教育质量观

在我们看来,教育质量应该按照“输入—过程—结果”模型来进行整体分析和动态分析。学校教育的输入要素主要包括:课程和教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和办学经费等;学校教育的过程要素主要包括:教与学、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考试、评估等;学校教育的结果要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高考成绩、升学、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道德、社会性、适应性、创造性等。在上述多种要素中,我们更进一步认为,衡量高中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及其发展潜能和发展程度。

(一)学生素质及其发展潜能和程度

就学生素质的内涵,国家提出了具体的高中培养目标,这是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基准。学生的考试成绩只代表着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绝不是全部,比如考试考不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也考不出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所以我们这里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性、基础性、和谐性和潜在性。身体不健康、心理不正常、道德低下、自私自利、高分低能等这样的学生都不符合国家的基本要求。另外,教育质量的高低,一定还要看学生的进步程度和未来的发展潜能。毕业时学生水平相差无几的两所学校,由于入学时水平相差很多,这两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不同的,尤其要看这两所学校学生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造精神等相关的发展潜能。

(二)课程教学及其发展程度

课程及其结构是决定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学校课程体系的标准不外乎就是合目的性、针对性、均衡性、弹性、实效性、发展性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学校课程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确保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格;另一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足够的空间。课程能否对学生产生影响、怎样产生影响、产生多大的影响又取决于教学。对教学的要求,应该包括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适切性、形式的多样性、师生的交互性、过程的生成性、课堂的生态性以及生命性。

(三)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潜能和程度

教师专业水平是决定教学成效和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一所学校的教师专业水平低下,肯定不可以说这所学校有很高的教育质量,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必将成为教育质量的重要部分。教师专业一般要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理念、专业精神、学科知识和文化知识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等诸多方面,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得益彰。比如一个教学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如果他的师德很差,或者缺乏专业精神,他都不会受学生欢迎,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显然,在不同的学校里,教师接受不同的培训和教育,自身发展的程度也不同。教师专业化应着眼于教师自我更新、自主建构、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物质资源及其发展程度

这主要是指课程和教学中需要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图书和相关的信息资源,以及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专用教室等,这也将成为教育质量的组成部分。学校每年应划拨一定比例的发展资金,添置物质资源,充实信息资源,并合理配置,不断地提升硬件建设水准,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学生不断增长的发展需要。

(五)组织文化及其发展潜能和程度

这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显而易见,一所学校连校风、学风、教风都不好,能说这所学校有较高的教育质量吗?学校组织文化,不仅包括办学理念、价值取向、教育思想、管理观念,也包括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以及物质环境;常常表现为课程文化、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学校文化有低级与高级、肤浅与深刻、弱与强、小与大之分,是一个不断提炼、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三、确立以“主体发展性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思想

对学校生存和发展而言,“教育质量只是一个基础,只有质量是远远不够的,只重视效率也是不行的,还必须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不仅要正确的做事,努力把事情做好,更要注意做正确的事情,不要犯方向性的错误。它将引领人们去探索什么是正确的教育,什么是正确的教学,什么是正确的教育领导,什么是正确的教育管理”,也就是要确立“学校效能”[4]的理念,学校要承担起教育学生、培训教师以及自身发展的三重责任(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其中某一种责任;要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和管理思想体系(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而不能仅凭借经验(苦干)和热情(蛮干);要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树立强烈的学校自主改进的意识,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育学校自主变革的文化。在教育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仍然要坚持素质教育的目标观(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等)、主体教育的过程观(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育是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主体间的一种意义活动、主体自身的一种建构活动),以及终身教育的结果观(强调开发人的潜能、学习能力、自立能力、交往能力、选择能力等)。以此为基础,我们应该确立如下的教育思想体系:

关照人的教育活动观。开发潜能,夯实基础,扬长补短,持续发展;尊重与信任,沟通与理解,体验与建构,合作与互动;课堂与课外,计划与无计划,显性与隐性,校内与校外。

着眼于发展的学生观。学生是独特的对象(有潜力、有差异、有个性、独立性、向师性、对象性);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自主活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追求幸福的教师观。教师是职业,教师是专业,教师是主体。

基于手段的课程观。课程是为学生发展与成长所提供的时间与空间,课程是学科与活动、知识与经验、过程与结果、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课程是一个含有设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实施、评价的系统工程。

体现生命活力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学是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统一,教学是教与学耦合互动的过程。

发展性的评价观。评价功能多样化,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

四、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机制

为确保上述教育思想及其体系的贯彻和实践,学校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这里的人包括学生和教师;“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人”是目的,“人”又是主体,就是要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就是要合理认识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人与自我的各种关系和矛盾。为此,学校首要的是确立自己的建设目标和办学思路。比如我校的办学目标是:专家型校长,智慧型师资,多样化课程,鲜活的课堂,人文化环境,健全的学生;办学思路是: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按章办学,科研强校,服务社会。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管理机制。

在课程管理上,要有清晰的课程意识,明确课程的意义和价值;课程结构和设置一定要符合国家的要求;适度开发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要努力开发、利用、推广课程资源;要树立“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观念。

在教学管理上,要确立教学常规活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考试等)的相关制度;正确地处理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点;要充分发挥课堂管理的教育作用;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实验,课堂也是教师探索教学、自身发展的平台。

在学生及其活动管理上,要明确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要求;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设计并组织丰富多彩的多种性质的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创造条件和平台;要制订相关的学生奖励和处罚条例和办法;把管理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师及其教育管理上,对教师的管理要把科学与人文、定量与定性、结果与过程结合起来;把对教师的管理寓于教师教育之中;学校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内容、措施和制度;教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转化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要把校本教师教育与教师的教育实践有机统一起来。

在人际关系的管理上,要营造“积极向上、勤奋工作、团结合作、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工作氛围;让教师产生“归属感、责任感、荣辱感、危机感、幸福感”的生活体验;创设“尊重、诚信、宽容、关心、共生”的人际环境;学校领导干部要做好人际关系的表率,协调好不良的人际冲突;建立起民主、平等、宽容、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

在物质资源的管理上,制订各种资源的保管和保养制度;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资源;充分挖掘资源的教育意义;尽可能地使物质资源增值。

五、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学校自主变革文化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学校自主变革文化主要是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提高,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实践,学校管理的执行与监控,都是一个改进与变革的过程,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既充当客体,又充当主体,学校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从而实现学校有序、和谐、高速、安全、持续的发展。

学生主体能力的提升。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学生是被管理者,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人;课堂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其他社团组织在学校管理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是学校组织的重要人员,是学校建设和管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校建设与发展看作是自己的事情;学校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生活的场所,教师要把学校看作自己的家;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要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把教育和对学生的管理结合起来;教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要高度重视自己的成长和提升,把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教师对待学校变革,既不能观望,更不能成为阻碍,而是积极的倡导者和能动的参与者。

学校自组织文化的生成。学校办学自的合理把握和恰当运用,校长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指导,校长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的宣传与推进;一切变革都建立在已有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要倡导反思文化;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要努力打造探究文化;树立团队意识,弘扬团队精神,体验合作文化;熔铸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

学校特色的创建。学校特色是学校办学目标和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学校特色要张扬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优势;特色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形成过程,需要规划、设计、需要经营、打造;特色建设不能脱离学校教育活动而“别具一格”,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特色建设追求的是一种境界,一种更好的境界,一种完美的境界。

学校影响力的扩大。要不断地提升教育质量;不断增强学校成员的内部凝聚力;树立学校师生员工的外部良好形象;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争取更多的社会荣誉;学校要为教育改革做榜样,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校长知名度的增强。校长要有职业理想,把办学作为一种事业,而不是追求一种政绩;校长要学教育、懂教育、研究教育,按教育规律和教育政策办事;校长要引领学校不断变革,培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学校的创新精神;校长要有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树立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权威;校长要在自己的领导和管理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培育教育家精神。

[参考文献]

[1]乐毅.关于制定我国国家质量教育标准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3):17-20.

[2]周济.全面开展质量监测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8-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