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并购策略及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12 16:04:08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并购策略及案例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企业并购策略及案例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品牌经济学; 企业并购; 宝洁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1-0055-05

一、前言

近年来,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了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出现,并表现出世界顶级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共同控制资源和瓜分市场的格局,其特征是“强强联合,同业并购”。在以宝洁并购吉列为例的众多并购案例中,品牌整合的效果无疑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品牌给企业并购行为带来的经济学效应越来越显著。因此本文以企业并购过程为主线,创新性地运用品牌经济学原理分析了宝洁并购吉列的案例,得出了可运用品牌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并购案例特征,为企业并购理论提供了新的分析角度。

二、品牌经济学与并购理论

(一)品牌经济学

品牌经济学是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描述、解释品牌为何以及如何影响企业、个体的选择行为,并引导企业、个体进行更好的品牌发展的一门经济学分支。自2006年孙曰瑶、刘华军将品牌引入经济学框架以来,品牌经济学已经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孙曰瑶、刘华军在《品牌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品牌(Brand)是与目标顾客达成了一种长期利益均衡,从而降低其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品牌经济学的品牌概念则是将商标与消费者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品类符号。品牌信用度(Brand Credit Degree)是通过品牌这个排他性的符号向目标顾客作出并做到某种品类承诺的程度。

根据品牌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当某个品牌成为单一品类的代言,即品牌信用度B=1时,该品牌商品的需求数量达到最大。因此,当某个品牌的品牌信用度提高后,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需求量也会增加,此时就会使得原来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同时,由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是以品牌品类度的提高为前提的,即某个品牌所代表的品类越少,其品牌信用度越高。而随着品牌代表的品类数量的减少,该品牌的替代品则越少,进而使得该品牌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变小,移动后的需求曲线的斜率比原来的需求曲线的斜率要大,移动后的需求曲线将更为陡峭(如图1)。

基础需求函数:Q=a-bp品牌修正需求函数:Q=a(1+B)-bBp

(二)企业并购理论

企业并购理论是企业理论、经济学以及公司财务理论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企业并购理论进展非常迅速。对企业并购的理论研究按照并购事件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并购动因研究、并购过程研究和并购效应研究。

由于企业并购动因的复杂性,从目前提出的各种理论看,还没有一种理论或模型能够高度概括经济生活中的企业并购现象。现阶段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效率理论、信息理论、问题和管理主义理论、过度自信假说、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市场势力理论、再分配理论等方面。效率理论虽然从经济学意义上对并购动因进行了解释,但该理论通常是指管理层业绩的提高或获得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效率理论在解释企业并购的动机到底起因于何种意义上的协同效应和效率改进尚需深入讨论。本文认为基于品牌互补性的品牌协同效应,是企业进行并购的重要动因之一。

国内外针对并购过程的研究数量繁多,陈健(2005)等人对并购理论作出了较为全面的总结。Grossman和Hart(1980)提出了小股东的“搭便车”问题;Baron(1983),Giam marino和Heinkel(1986),Khanna(1987),Fishman(1988)等学者对多个收购者之间的出价竞争进行了分析;Kvle(1985)和Shleifer、Vishny(1986)对要约价格以及期望利润之间的关系作了解释;Bradlev、Desai和Kim(1988)通过实证研究对收购者是否获得被购企业的股份进行了研究。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对被购公司的反并购策略作了研究。

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并购策略以及政府政策的选择、国外并购模式在国内的应用等方面。

国外对企业并购的效应分析,主要集中在并购完成后的企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变化上。陈健等人指出,Deneckere和Davidson(1985),Salant(1983)等学者对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的并购效应进行了分析;Matsusake(1993)通过对最新一轮兼并浪潮的案例分析得出了不同类型企业并购之后利润获取的情况不同的结论。

黄桂萍(2010)指出,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并购给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及并购之后企业之间的财务整合、人员整合、文化整合等方面。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的方法选择、整合的模式选择等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基于品牌经济学对企业并购的整个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讨论的研究非常少。这主要是因为品牌经济学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理论体系和相关研究仍较少。此外,企业并购过程的复杂性和企业之间的差异性也导致无法对所有企业并购行为以一种统一的模式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选取宝洁并购吉列的经典案例,创新性地从品牌经济学视角对并购动因、并购过程、并购效益进行分析,提出观察并评价企业并购的新视角。

三、并购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述

2005年1月27日,宝洁与吉列双方公司董事会达成一致,签下了并购合同。根据合同,宝洁以约570亿美元的代价100%收购吉列,包括吉列旗下各种品牌产品和加工、技术以及设施在内的所有业务。并购完成后,吉列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总裁詹姆斯·基尔茨将加入宝洁董事会,任宝洁公司副董事长,负责吉列业务。

具体的操作方式是换股,以0.975股宝洁普通股换购1股吉列普通股。根据2005年1月27日的股市行情,宝洁纽约收盘价55.32美元,这相当于将吉列的股份定为每股53.94美元,而当天吉列股票的收盘价为每股45.85美元,上升幅度达到18%。同时为了降低交易的稀释效应,宝洁计划未来12—18个月回购大约180—220亿美元的股票。这样看来,这起并购对宝洁的财务影响相当于以60%的换股和40%的现金完成的。按照这两大公司2004年的营业额计算,合并后宝洁将取代联合利华,成为全球日用消费品业最大的公司。

(二)案例分析

根据品牌经济学基本理论,宝洁并购吉列的并购动因,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对品牌互补性的考虑。通过对并购双方产品结构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宝洁公司经营的产品品类有洗发护发用品、护肤美容品等8个产品大类,旗下品牌超过300个,而吉列公司是世界刀片和剃刀产品的最大生产商,同时也生产9种其他消费者产品,旗下品牌超过100个。

通过对二者的产品结构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虽然宝洁和吉列的产品覆盖面均较广,但二者品牌并未出现大范围的重叠现象,适合采用品牌互补性的概念进行分析。孙曰瑶(2005),任晓峰(2011)等人提出,品牌互补性,即在一定程度上接近“能力互补品牌联合”的概念。“能力互补品牌联合”是指两个强势品牌在能力上具有互补性,它们的合作并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集中各自的核心能力和优势来共同生产一个产品或提供一种服务。本文在能力互补品牌联合的定义基础上,将品牌互补的定义阐释为两个强势品牌基于品牌互补战略,在能力上、方向上具有互补性,企业可以通过品牌之间的联合,实现扩充产品线、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

阎艳阁(2010)指出,“品牌互补”战略在本质上是一种顾客价值战略,使企业自身赢得了更大的价值创造和竞争优势,是一种超越了零和竞争的战略思维。这种战略把影响品牌发育的消费市场因子、社会生态因子以及企业生态因子恰当地结合起来,发掘市场潜在需求,建立顾客忠诚,扩大顾客价值。宝洁公司应用品牌互补战略在为顾客提供新的利益的同时,也使企业自身赢得了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是一种全新的战略思维。

品牌经济学视角下企业的并购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财务指标评价体系的结果。在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本文参考了陈健(2005)等人对国外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研究的理论综述,参照黄桂萍(2010),李梅泉(2010)等人对国内相关学者关于企业战略并购中的企业价值评估的文献综述,筛选了相关理论,综合考虑张维(2002),黄丽能(2006)的研究思路,建立了独特的绩效评价体系。童话(2006)从公司溢价并购着手,分析了溢价的理论来源和溢价定价模型,并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不同溢价并购后财务指标变化情况,论证不同溢价并购后的目标公司的实际效果。本文参考了其选取的部分财务指标,如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稀释每股收益等,对不适合宝洁公司并购事实的指标予以剔除和调整。冯海涛(2010)认为,恰当选取财务指标可以科学地评价并购效果,应按照并购企业的不同目标选取恰当的财务指标。本文借鉴了他提出的基于经营协同效应和多战略整合目的的企业并购评价指标,结合宝洁公司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指标做了修正,最终得到了从经营业绩情况、资产营运能力情况、偿债能力改善情况出发的财务效应指标体系。

根据宝洁公司年报,得到了2002年度至2012年度的评价指标基本数据(如表1所示),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自2004年开始,宝洁公司的营业收入以超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收购吉列之后的2006年更是达到了20.23%的增长率。但是并购完成之后,其营业收入增长逐渐放缓,2009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主要原因是受经济危机影响,各项业务皆出现了萎缩。另一方面,即使金融危机的影响巨大,宝洁公司仍一直保持两位数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体现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而不断增长的稀释每股收益和普通股股利也体现了宝洁公司收购吉列公司之后卓越的盈利能力(如图2所示)。

稀释每股收益和普通股每股股利都在并购吉列之后的1—2年时间内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比如2006年每股收益增长了4%,达到每股2.64美元。尽管因为收购吉列造成股权稀释了8%~9%,但这个结果比宝洁在2005年10月完成对吉列收购后预计的值要低。所以有理由相信,并购吉列这一战略为企业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作出了贡献。

宝洁并购吉列之后,对全球范围内的销售渠道进行整合,在并购初期(2005—2008年)因新构建渠道尚处磨合阶段,相应的存货周转率下降调整,而之后的数据(2008—2012年)体现出渠道整合的长期效应,并保持在6次左右,说明并购后该公司的存货周转速度较快,流动性较强,偿债能力进一步提高,且表明存货的占用水平较低,存货积压不明显(如图3)。

宝洁公司十年来的流动比率大部分保持在75%~80%之间,处于中等水平。2005年流动比率比之前突减,主要是因为2005年对吉列公司的收购支出了大量现金流;2005年并购吉列之后,流动比率大幅增长,达到了120%,主要是由于吉列公司流动资产数额较大,流动负债规模适中。在以后年度,随着各项业务整合的逐步完成,流动比率逐渐恢复到并购前水平,并趋于稳定(如图4)。

2006年之后的资产负债率有了明显下降,从0.6降至0.4左右,之后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主要原因是并购吉列之后的资产大幅增加导致了比率降低,说明宝洁公司拥有较稳定的短期偿债能力。

宝洁公司的品牌营销策略也可通过品牌经济学理论作出合理分析。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对于宝洁产品的认可度都极高,因此消费者在进行选择时的选择成本几近为零。在考虑品牌选择因素的需求曲线刻画下,宝洁公司能够获得同等程度下更高的消费支持,进而获取更高的营业利润。并购吉列之后,吉列公司原有的重视消费群体并未产生巨大变化,由此带来的消费者认可度会进一步提升,从而导致其品牌效用度的进一步提高,最终会使宝洁公司持续保持零选择成本,获得更高的消费支持。

由于品牌效用度评价中的市场评价、企业形象等指标的不可计量性,本文根据刘丽芳(2013),钱海波(2006)等人的观点,结合案例实际,选取了商标、专利及技术、客户关系等重要的无形资产,反映并购给宝洁带来的市场方面的影响。

由表2可以发现,并购吉列之后,宝洁的商标、专利、技术等品牌的核心组成要素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并购第一年后,其商标价值增幅达到174%,专利技术增幅达到639%,客户关系价值变为原来的6.5倍多,之后一直维持相对稳定。这些数字充分体现了并购吉列公司对宝洁公司品牌、市场等各方面的显著提升,也对上述基于品牌信用度的评价理论作出了有力的支撑。

四、结论

宝洁公司并购吉列公司的并购动因、并购过程、并购效应等并购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运用品牌经济学理论作出合理解释,并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广至同类企业类似的并购案例分析。本文认为,适合采用品牌经济学分析角度的并购案例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并购发生在集中度较高的市场中,这是因为此类市场的产品需求量与品牌形象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并且以同行业企业并购为主,由于资源在不同行业之间的转移成本较高,因此品牌整合较适合于同行业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本身更倾向于以品牌整合为主要目标,通过并购可增强品牌之间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并购双方均是以品牌价值作为经营支撑的企业且具有明显的品牌互补性,即双方企业的品牌所覆盖的产品类型、目标市场重叠度低,且品牌的发展战略、品牌定位不同,并购双方适合走品牌整合之路。

【参考文献】

[1] 孙曰瑶,刘华军.品牌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陈健,席酉民,郭菊娥.国外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科学,2005(5):85-99.

[3] 黄桂萍,姜艳.企业战略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的国内研究综述[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8):111-113.

[4] 孙曰瑶.品牌经济学的任务、对象和若干基本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05(11):38-44.

[5] 任晓峰.品牌生态因子与企业“品牌互补”战略[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5):82-84.

[6] 阎艳阁.企业并购后的品牌资源整合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73-74.

[7] 李梅泉.国内外企业并购研究文献综述[J].时代金融,2011(6):28,45.

[8] 张维,齐安甜.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J].南开管理评论,2002(2):21-26.

[9] 黄丽能.美国企业并购的历史变迁与启示[J].经济师,2006(2):91-93.

[10] 童话.溢价并购若干财务指标分析[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 冯海涛.恰当选取财务指标,科学评价并购效果[J].市场研究,2010(10):52-53.

第2篇

关键词:双钻石模型,跨国并购,国家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一、概述

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的企业A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方式,购买另一国的企业B的股权或资产,以实现其企业发展目标的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跨国并购作为企业并购的类型之一,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几年,伴随着国外资本市场的恶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海外并购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海外扩张计划。据统计,2006至2009年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数量由17起增至33起,并购交易额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56亿元增至667亿元①。

虽然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但是,仍有众多企业加入这一行列,主要是因为跨国并购有以下几个优势:1)迅速进入他国市场并扩大其市场份额;2)获得目标企业的资源、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3)以较低价格并购高价值的企业,从而获得经济价值;4)降低进入新市场或新行业的壁垒和风险;5)优化产业链,获得协同效应。

本文从跨国并购对国家竞争力,特别是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角度出发,采用双钻石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因素。第二部分为钻石模型理论介绍,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及结果分析。

二、钻石模型理论的演变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对美国、日本、德国等10个国家的100多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后,在其专著《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钻石模型,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价值。该模型的基本因素包括:生产要素、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相关支持性产业、需求条件、政府和机会。

此后,钻石模型理论不断发展演变。其中著名的理论主要有:(1)国际化钻石模型:Dunning(1993)认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影响应作为除政府和机会之外的第三个变量,因为这一因素会对钻石模型的各关键因素产生重要影响,这也弥补了波特的钻石模型的一个缺陷。(2)双钻石模型:Rugman和Cruz(1993)在对加拿大这一开放性贸易经济国家研究中发现,美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和企业对加拿大的经济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钻石模型并不能体现出这一点,因此他们提出了双钻石模型来阐述加拿大的国家竞争力来源。(3)一般化双钻石模型:Moon, Rugman和Verbeke(1998)对此前提出的双钻石模型进行了改进,他们将传统的“钻石”分为了“国内钻石”、“全球钻石”和 “国际钻石”。其中,“国内钻石”由本国的大小和实力决定,“全球钻石”代表该国完全进入全球经济时的竞争力,而“国际钻石”则代表了加入了“跨国经营”这一要素后的竞争力。该模型解决了波特的钻石模型不适用于小国经济的问题。(4)九因素模型:Cho, D Sung (1994)在研究了韩国的经济发展后提出了该模型。他将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分为九个:物质资源、商业环境、国内需求、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家、政治家和官僚、工人、职业经理和工程师以及机会。这一模型的特点是:人的因素起重要作用。

三、用双钻石模型进行案例分析

本文采用Moon, Rugman和Verbeke(1998)提出的一般化双钻石模型来分析跨国并购对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影响,并考虑跨国并购这一活动中的特有因素,如生产要素中的寻求战略资源,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中的并购战略目标,需求条件中的开拓新市场,以及相关支持性产业中的并购协同效应等,如图1所示。这些因素都是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真正动因,因此在用该钻石模型研究跨国并购活动时,这些动因将作为主要因素进行处理。通过对各行业的典型并购案例进行分析,本文将对跨国并购对我国国家竞争力的作用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

图1:一般化双钻石模型

本文研究的样本是发生在2006~2009年间的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案例。根据时间将样本分成两组,每组五个案例,选取标准是:1)仅限中国企业对外国企业的并购;2)所选案例企业来自于制造业、生物制药业、金融行业以及服装业等不同行业;3)并购案例在所属行业内具有一定代表性,且影响巨大;4)所选案例的信息披露程度较高。如下表所示:

表1:2006~2007年间跨国并购

表2:2008~2009年间跨国并购

将跨国并购的因素归入钻石模型的四个要素中,通过表1和表2的梳理,我们可以用图2的钻石模型将跨国并购对我国的影响清晰的表现出来。

图2:跨国并购对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影响

图2中的虚线是2006~2007年间钻石,实线是2008~2009年间钻石。由虚线钻石可以看出,由于在生产设备、专利技术等生产要素方面的缺乏,我国企业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时都希望通过跨国并购这一活动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并购进入新的市场,布局全球也是并购的另一动因。然而《中国产业集群蓝皮书2008-2009》揭示,我国产业集群度相对较低,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因此并购企业所在产业群不能较好地为被并购企业提供有效的相关性的支持,而是更多依赖当地管理人员和成熟的市场环境。

图2中的实线钻石表明,我国的经济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企业的规模、实力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试图用手中资金换取更大的筹码。这一阶段,我国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自然资源等更加渴求,也希望能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一席之位,特别是在几个成功并购案例的影响下,跨国并购更像是“龙门”一般,很多企业期待跳过之后华丽变身。

图2显示,两个钻石相比,实线钻石明显更大些,说明跨国并购对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影响在逐渐加大,因此我国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同时,我国企业也要抓住发展机遇,在制定长期战略时将海外并购纳入考虑范围。

该钻石模型也揭示出了由于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力量不足,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更关注于获得生产要素和新的市场需求,在相关性支持性产业方面得不到国内较好的支持。所以,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加大扶持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进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为中国企业提供相关性支持的能力。

本文通过一般化钻石模型,在对2006至2009年间的典型跨国并购案例分析后,肯定了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跨国并购对我国国家竞争力的深远影响,但也揭示出我国国家竞争力相对较低的原因。由于我国海外并购数量相对较少,信息披露程度较低,因此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来提高准确性。又因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涉及到长期的管理和后续的投资,因此并未列入考虑范畴。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企业并购年鉴2010》

参考文献:

[1]张金鑫,等.中国企业并购年鉴2010[Z].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

[2]Moon, Hwy-Chang, Alan M. Rugman, and Alain Verbeke, A generalized double diamond approach to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Korea and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Vol.7,1998, P.135-150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并购;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11-0075-02

[作者简介]李泳楠(1992-),女,汉族,黑龙江肇东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金融;郭雪(1991-),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基金项目]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面向规模绩效的商业银行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项目编号:YJSCX2015-369HSD)。

企业并购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促进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企业发展迅速,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催生的生产与发展方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关文献也逐渐增多。本文对已有的国内外企业并购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归纳,旨在为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发展提出具有价值的建议。

一、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有关企业并购的文献,从结构上区分,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并购理论的相关研究;互联网企业并购的相关研究。

(一)并购理论相关研究

1效率理论。效率理论主要是分析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产生1+1>2的效果。对于此种结果的产生,早在20世纪,Jensen和Ruback(1983)在相关研究中指出,企业并购使得资源共享、互补,将资源利用最大化,产生协同收益。Weston (2004)认为,在企业的相关并购中,财务协同可能也会存在,其中税收被关注,但是税收协同的产生对并购并不产生影响。

2市场力量理论。市场力量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减少了企业数量,集中管理与经营可给企业带来利润。Stigler(1950)在其相关研究中指出,企业并购在市场控制上具有优势,原因为:企业并购减少了市场的同业竞争,规模扩大,成本降低,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进入这个行业的壁垒提高,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信息与信号理论。企业并购会发出一种信号,即企业未来的价值可能增大,这有利于企业的发展。Dodd和Ruback(1977)指出,企业并购的长期准备会使得企业股价上涨,人们会认为这个企业有曾经被低估的可能。即使企业并购没有成功,企业的市场估值也会较之前有所改善。

4理论。理论认为,企业在并购之前拥有少量的企业股份会使得股权拥有者很难对管理层进行管理,而企业并购让股权集中,便于股权拥有者对管理层的监管。Jensen 和Meckling(1976)在有关企业并购的研究中首次提出理论。Fama 和Jensen(1983)指出企业并购可以将企业的权利进行有效分离,问题将得到有效控制。

5自由现金流假说。自由现金流假说的产生根本在于解决股权所有者与管理层有关现金流的冲突问题。并购的存在使得管理者在经营不善时存在被收购的风险,这种风险逼迫管理层尽心经营企业,而现金流由于要给付给相关股东,所以这便成为一种很好的监督手段,解决了成本的矛盾。

(二)互联网企业并购相关研究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我国企业并购量大幅度提升,相关文献逐渐增多。阮飞等(2011)在相关研究中指出,互联网企业的并购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企业并购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形成规模报酬,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扩大互联网市场占有率;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传播与网络经济不容被忽视;迎合互联网企业的消费者需求等原因。刘欣和厉辰昀(2012)认为,互联网企业并购是企业长久战略选择的必然结果。企业并购使得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具有更多发现新优势的机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1]。林影倩(2013) 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互联网企业发生并购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说,从企业管理角度,互联网企业并购使得管理更加便利,形成规模绩效,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从新闻传播角度,互联网企业并购会让消费者重新评估企业的价值,达到一种宣传的目的。赵宇航(2015)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认为,企业并购降低了互联网企业往来的交易成本,是互联网企业发生并购的最根本原因,成本降低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2]。

关于互联网企业并购风险控制的研究,余四林(2012)通过推举优酷并购土豆的案例进行分析,认为互联网企业并购存在风险性,两个不同的企业由于经营理念不同、管理风格不同,会影响并购后企业的整体经营趋向。同时,并购后企业的壮大会招来竞争者的抵制,产生相应的风险。孙慧敏(2014)通过对并购的时段进行划分,分析了互联网企业并购风险,认为企业并购后长期发展的根本是要进行创新,发展讲求差异化,提高企业的并购效率以及利用率[3]。在企业并购股指方面的研究中,申h(2011)通过案例分析了互联网企业并购对企业估值的影响,以雅虎收购阿里巴巴为例,详实地阐述了BS模型的应用,认为企业并购增大了企业相关价值。段婷婷(2012)通过对现有估值方式的创新,认为目前传统评估方式对互联网企业并购的估值并不适用。根据不同时段的发展状态,应采取不同现金流折现率与市盈率。初创期适用较高的折现率,成熟期适用较低的折现率。将市盈率均值算出,再按照不同企业所处的不同环境进行调整。

有关互联网企业整合的研究中,杨海华(2010)认为整合中存在很多风险,包括发展理念不相同,协同效应存在的整合风险,企业文化不同所产生的经营理念风险,包括业务不对等、人员等各方面不相容的风险。在企业并购的发展中,短期与长期发展、速度与系统性应相结合。王颖卓(2011)认为文化对企业并购后的整合至关重要,一个好的企业应该具有较好的企业文化,并给出集中整合形式:吸纳式、渗透式、促进式和文化消亡式。对于好的企业保留企业文化,采取吸纳式,不好的企业文化让其消亡,采取消亡式。

有些文献研究互联网企业的并购策略,为互联网企业并购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建议。阮飞、李明、董纪昌和阮征(2011) 研究认为,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行业发展规律进行有计划的并购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处在不同规模时应该进行不同方式的选择,企业由弱变强,依次选择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这样更利于企业的发展。李宜霖和李娜(2015)创新以往以案例为主的分析方法,对互联网企业并购进行充分分析,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互联网企业进行了分类[4]。

二、互联网企业并购研究启示

通过以上对企业并购理论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并购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对互联网企业并购的研究文献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但这些文献很少关注对互联网企业的分类,而关注互联网发展速度的文献更少。本文在梳理现有相关文献时得到以下启示:

互联网企业并购的相关研究中应该充分考虑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结合企业的性质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要充分关注小型互联网企业的并购。互联网平台是指将互联网作为平台,进行信息传播、服务、产品提供等经营项目从而盈利的一种企业形式。这种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以提供信息产品为主的企业,如百度;提供商品销售平台的企业,如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宝网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企业形式多样且多变,在探讨互联网企业的相关研究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互联网企业的形式,因事而论才能做到准确。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微文化”的产生,互联网企业并购所带来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在新时期的互联网企业并购政策设定中,应充分结合经济特征进行相应的调整。当今随着科技进步与微文化的催生,互联网经济发展迅猛,呈现集中化和主流化特征,在互联网企业并购的设定中,就需要适当结合互联网经济发展特征对互联网企业的并购策略作出相应调整,不能仅仅参照传统的并购理论,而需要新的并购理论作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欣,厉辰昀移动互联网产业与并购动因分析[J]现代商业,2012(35):123-124

[2]赵宇航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绩效研究――以优酷并购土豆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40,48

第4篇

高级会计师考试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历了7年。2010年是考试的改革之年,无论考试思路还是考试大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就这些变化以及应采取的应对策略谈谈看法。

一、考试思路新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跻身于世界500强之列。与之相适应,中国传统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急需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要求。高级会计师是企业(单位)的高级理财人员,他们通常以总会计师、财务总监、首席财务官等身份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价值管理、风险控制承担重要职责。为了调整高级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今年《高级会计实务》考试的思路发生了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高”:高级财务会计人员应具备战略规划能力,从公司全局和长远发展思考问题,制定公司财务战略,保障公司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是“新”:高级财务会计人员要利用最新的金融工具进行投资、筹资和风险管理,通过资本运营创造价值。

三是“实”: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注重实用性,通过学习,能提高财务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中的实际操作水平。比如,在“企业并购”章中,要求学员掌握企业并购的动因与作用、企业并购的类型、企业并购的流程、并购融资与支付对价、企业并购后的整合、企业并购会计等,这些内容环环紧扣,步步深入,非常实用。

二、考试大纲新变化

基于以上考试思路的变化,今年《高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以前侧重考核会计核算转向侧重考核财务战略、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考试大纲的内容和主要变化见表1。

三、应试策略

(一)认真研读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框定了考试的内容,由于高级会计师考试不同于初级、中级职称考试,不讲究知识的系统性,而是注重高精尖的知识,因而,认真研读考试大纲是高效率复习的最有效方法。

(二)了解出题规律

高级会计师考试采用开卷笔答方式,采用案例分析的题型,完全不同于中级职称考试,没有单选、多选等题型,不要求死记硬背。通过案例分析,考核应试者运用会计、财务、税收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对所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

(三)掌握答题技巧

由于高级会计实务采用案例分析的题型,在回答问题时就不像单选、多选那样答案是唯一的,而是开放性的,答案可以多样化。考生应掌握答题技巧,才能准确回答问题。

例1:2009年试题中,案例分析二考核内部控制,要求考生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分析、判断该公司董事会会议形成的上述决议中有哪些不当之处,并简要说明理由。其中资料(1)表述董事会决议内容是:“控制目标。会议首先确定了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是要切实做到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相关监管要求开展经营活动,确保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不存在任何风险”,考生应这样答题:

“1.内部控制目标定位于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的观点不恰当。理由:内部控制目标不仅包括合理保证经营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还包括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经营效率和效果目标、促进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

2.确保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不存在任何风险的观点不恰当。理由:内部控制的任务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范围内”。

答题时注意:考核内部控制应回答“不恰当”,不要回答“不正确”,因为内部控制属于“规范”,而不是“规定”;答题不要过于冗长,应简明扼要,抓住关键词。

例2:在2009年试题中,案例分析八考核了金融资产转移,题干是:“20×8年10月1日,甲公司将持有的戊公司债券(甲公司将其初始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给庚公司,取得价款2 500万元已于当日收存银行;同时,甲公司与庚公司签订协议,约定20×8年12月31日按2 524万元的价格回购该债券,该债券的初始确认金额为2 400万元,假定截至20×8年10月1日其公允价值一直未发生变动。当日,甲公司终止确认了该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将收到的价款2 500万元与其账面价值2 400万元之间的差额100万元计入了当期损益(投资收益)”,要求根据资料,分析、判断甲公司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如不正确,还应说明正确的会计处理。考生应这样答题:

“1.甲公司出售戊公司债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根据金融资产转移会计准则的规定,在附回购协议的金融资产出售中,转出方将予回购的资产与售出的金融资产相同或实质上相同、回购价格固定或是原售价加上合理回报的,不应当终止确认所出售的金融资产。企业应将收到的对价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或负债)。

2.正确的会计处理:出售戊公司债券不应终止确认该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将收到的价款2500万元确认为一项负债(或金融负债、其他应付款、短期借款),并确认24万元的利息费用(或财务费用)”

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判断是否正确,就回答“正确”或“不正确”,不要嗦;简明扼要写出正确的处理办法就行。

(四)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在高级会计师考试中,学员均是单位的业务骨干、财务负责人,工作非常繁忙。无论多忙,一定要上班时每天坚持复习3小时左右,休假日复习时间在8小时左右。在复习时,先认真研读考试大纲,然后做习题,最后练习模拟题。

第5篇

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始于并购计划决策阶段,体现在并购的易执行阶段,且一直延续至并购后续整合阶段。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国内学者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定义可归纳为它是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为并购融资或因兼并发生债务,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本文将企业并购面临的财务风险具体归纳为: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及后续整合等各项决策所引起的可能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可能造成财务损失的不确定性。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环节 并购过程中前后各环节的财务风险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前一环节引发的财务风险往往会影响到后续阶段。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环节包括并购前的计划决策的财务风险,体现为对目标企业的定价风险和环境风险。并购中交易执行的财务风险,具体体现为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和并购后整合阶段的财务风险,具体体现为投入生产运营风险、归还融资债务风险、偿债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等。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财务风险始终存在,多数企业在并购时存在着财务风险管理问题。

(一)并购前难以量化目标企业价值 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企业并购中的关键环节,国际上通行的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的三种方法是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得到的并购价格也不相同。并购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并购动机及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适合企业发展的评估方法,但多数企业选用的方法往往都不能达到预计的要求。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指对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评估,它包含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而现金流量的现值是以资金的时间价值为基础而对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得出的,故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难具体量化。

(二)并购中有限的融资来源 目前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方式主要是向各银行贷款、企业自身发行股票或通过债券融资,但这三种方式都难以为较大型的企业并购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国际并购融资中广泛使用的融资方式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优先股、票据等,近年来新的并购融资方式如杠杆并购中的卖方融资、管理层并购等,我国还用得比较少。我国很多企业因不符合相关条件也不能采用股票融资方式,如《公司法》、《证券法》等文件对首次发行、配股、增发的标准都有严格的要求,即便符合要求后,企业等待审批的时间仍然很长。

(三)并购中资金支付方式不合理 并购中不同的支付方式均会带来不同的财务风险。采用现金并购的企业要优先考虑其资产的流动性,如果并购活动占用了并购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必然导致并购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映能力与协调能力降低,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股票支付的方式不仅会增加发行的成本,还可能会延误并购的恰当时机,导致并购的失败。它有可能会稀释股权和每股收益,由于新股发行成本高且手续繁杂,极易引来投机者的套利而使并购双方遭受损失,带来较大的风险。现实中部分并购方选择将股票在高位套现,再将现金增持新发股份,或以协议收购的方式,均可以相对市场更低一点的价格实现增持。混合支付因不能一次完成整个支付过程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四)并购后未能有效整合财务风险 并购企业未对本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管理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如今很多并购企业在做出并购决策时,对自身的发展和定位仍不明确,所以并购完成后不一定会产生预期的财务协同效应。一般对多数并购企业而言,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双方的财务考核体系均是不一致的,由于与企业有关的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可能是不真实的,而且双方企业的经营目标不一致,故很难在完成并购后将双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整合处理。

三、案例分析

近两年,中国海外并购过亿美元的有很多,吉利并购沃尔沃是2010年度中国海外并购金额较大的案例之一。本文引入该并购案例,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进行论述,以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为切入点,分析吉利并购沃尔沃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 并购企业——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之一,建于1986年,现有吉利自由舰、吉利熊猫、上海华普、中国龙等系列30多个品种。目标企业――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建于1924年,以质量和性能优异在北欧享有很高声誉。

吉利并购沃尔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99年福特花费64.9亿美元购得沃尔沃品牌。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底福特决定出售它。2009年4月,福特完成对沃尔沃的评估后通过投行对中国企业发出了出售沃尔沃的情况说明。2009年10月,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吉利于2009年12月,与福特汽车公司就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2010年3月,吉利的董事长李书福在瑞典签下了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协议。在获得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后,于2010年2和3季度完成交易以投入运营。

(二)吉利并购的SWOT分析 优势(S)体现在自身的内部优势上。吉利并购沃尔沃不仅有助于吉利品牌形象的提升,还有助于吉利引进沃尔沃的先进技术。沃尔沃品牌是一个涵盖轿车、商用车、工程机械、飞机零部件等庞大机械制造业的经典品牌,以质量和性能在北欧享有较高的品牌信用度,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技术是其品牌的核心。沃尔沃并入后带来的技术将让吉利的产品更具竞争力。机会(O)则代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吉利并购沃尔沃有助于吉利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沃尔沃是一个在全球市场都有销售渠道的品牌,它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劣势(W)与威胁(T)主要通过图1、图2、图3表数据分析,体现在财务风险上。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营业务为豪华车的沃尔沃轿车公司遭到重创,2008年的销量仅约37万辆,同比降幅达20%以上。

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总收入出现了大幅下滑,由2007年的约180亿美元跌至约140亿美元。

2005年沃尔沃轿车公司盈利约3亿美元,但此后的三年该公司亏损严重。在2008年度,沃尔沃轿车的亏损约为15亿美元。

从表1可总结出2010年吉利控股的经营利润率、税前利润率和边际利润率均比上年度降低了1到2个百分点。但2010年营业额和每股盈利相比2009年均是上升的,这是由于2010年度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大幅增加,以及因低价收购沃尔沃轿车产生大额营业外收入所致。但仔细研究其审计报告以及债券募集说明书,却发现沃尔沃带来的只是账面收益,并不能转化为现金流。从财务报表看,2010年吉利控股的营业利润仅为18.87亿元,净利润的绝大部分不是主营汽车业务带来的利润而是经营外收入。通过查阅吉利控股三年年审审计报告,吉利控股2010年营业外收入为129.63亿元。其中,110.84亿元来自于折价购买。

(三)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财务风险 具体如下:

(1)待定的估值风险。由于双方提供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对称,吉利依据沃尔沃提供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也无法准确地判断未来年度沃尔沃的资产价值和赢利能力,从而导致价值评估的风险。吉利对沃尔沃的相关财务信息如负债多少、沃尔沃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否真实、资产抵押担保等情况估计是否正确等信息仍是不确定的。极有可能遭遇财务陷阱,引发财务与法律风险。

(2)巨大的融资风险。吉利融资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从国内银行获得贷款、由瑞典当地政府担保的欧盟内相关银行的低息贷款和通过权益融资的方式来吸收海外投资者的资金。吉利并购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国外金融机构,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没有地方政府直接间接的担保,吉利不一定会获得国际融资。吉利控股为沃尔沃投入的初期运营资金需要10亿美元左右,后续整合阶段则需要更多资金的支持。为了解决并购及后续运营庞大的资金需求问题,吉利进行了多渠道融资,向银行借贷无疑成为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吉利就承担了融资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吉利控股2010年的财务费用比2009年度增长了128.29%。巨额的利息支出也让吉利承担了巨大的偿债风险。

(3)巨大的支付风险。不同的支付方式所承担的支付风险均不相同。吉利虽引入了战略投资者高盛集团,向其发行可换股债券18.97亿港元及3亿份认股权证,获得25.86亿港元的融资(约合3.3亿美元),但这距初期的并购资金及后续的流动资金需求仍有较大的缺口,吉利需要继续求助于资本市场。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沃尔沃亏损1.2亿美元,2009年第二季度沃尔沃汽车税前亏损高达2.31亿美元。如果不能按李书福预计的在并购后的规定年度内使沃尔沃盈利,那吉利就面临着巨大的支付风险。

(4)后续的整合风险。如何将沃尔沃的品牌、技术、员工队伍和吉利的企业文化及企业发展愿景相互协调和整合,并最终将整合后的产品推向市场,这些问题都是吉利面临的后续整合风险。据福特集团2009年的财务报表披露,沃尔沃轿车2009年亏损额合计高达6.53亿美元。如何使沃尔沃扭亏为盈是吉利并购沃尔沃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并购资金是18亿美元且还需用其自身经营的盈利所得承担沃尔沃的负债。其后续的流动资金仍是一笔庞大的金额。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沃尔沃汽车品牌的市场营销、产品发展和产品分销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这就意味着吉利若要使沃尔沃有效运营,那就必然承担着高昂的运营风险。对吉利而言,仅仅实现对沃尔沃的并购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沃尔沃进行进一步整合以获得预期的协同效应。

四、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从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中可看出企业并购是高风险的经营活动,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这些风险影响共同决定着财务风险的大小。财务风险的管理、控制及规避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保证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针对上述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提出管理对策。

(一)改善信息不对称 准确预测并购资金且全面调查目标企业。收益法和市场法可分析和测算出企业的未来收益及风险,并准确描述目标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重大风险,总结出目标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及竞争的优势劣势,对其未来收益和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并测算。并购企业在并购前一定要做到对目标企业的全方位调查,且一定要对目标企业进行实地的考察,并对财务报表进行详细分析。

(二)扩宽并购融资渠道 在资金的融资环节,并购企业应进行合理的安排,融资前对融资方式的成本进行核算,选择融资工具通常需考虑现有的融资环境和融资工具能否为企业提供及时和足额的资金保证以及哪一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最低且风险最小,同时又利于资本结构优化。融资中合理安排融资结构并开拓渠道以降低并购的资金成本和融资风险,加强财务风险防范。

(三)合理安排资金支付方式 并购的支付方式与并购价格、融资策略以及财务风险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并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资金的支付环节,并购企业应进行合理的安排,选用恰当的支付方式并鼓励并购方式多样化以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吉利运用了“股票+现金”实现了对沃尔沃的并购。在股权比例安排上,吉利无需收购100%的股权即可达到控股的目的。

(四)加强企业并购后整合 并购后的整合工作涉及管理的方方面面,如生产、营销、人员、文化和财务等资源的有机结合。企业并购是对资源的再整合,这也必然导致相关资产和债务等资源价值形态的整合。因此,财务方面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不仅应对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的资产与负债进行整合,还应对其内部绩效评价进行整合。在完成企业并购后,财务必须实施一体化管理,目标企业必须按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整合。

五、结论

企业并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会产生财务风险。国内外每年都有大量的并购案例发生,从整体看,失败的企业并购案例比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多,分析其原因,多数都是因未处理和未规避好财务风险而导致并购的失败。通过前面提到的案例分析,可看到吉利作为并购企业,它承担了并购所带来的极大的财务风险,故财务风险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虽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但很多都还是理论上的。吉利并购沃尔沃是较新的并购案例,该案例是否成功,仍需时间的检验,但它为论题“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研究”提出了思考的方向。在众多国内国际企业并购活动失败的案例中,多数归因为未对并购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如何将财务风险进行量化并给予评价,这些问题仍未解决,因此该论题仍有深究的价值和意义。

企业在开展并购活动前,应着眼于企业长远的战略管理,以提高本企业在行业产值、销售额中所占比重及提高产业集中度作为并购的目标。在并购前尽量规避和预防财务风险,使存在财务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在整个并购过程中尽量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因素,对财务风险进行事中控制,使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在并购后做好解决财务风险的准备,尽量使财务风险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简言之,也即把战略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理念运用到并购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李晓钟、张小蒂:《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3期。

第6篇

【关键词】 成本理论 并购成本 并购策略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压力。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开始寻求快速扩张,其中有效的途径之一是企业采取并购战略。目前,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正日益增多,同时也演变为资本市场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睹越来越频繁的并购失败的案例的出现,如何评价一项并购策略是否合理的问题摆在了企业以及研究者的面前。随之,现代并购理论的出现为其提供了一定的解释,其中成本理论从成本的角度为失败提供了比较合理的解释。面对成功的并购带给企业的巨大利益诱惑,有关并购成本与并购策略选择的研究不仅有着理论意义,更是极具现实意义。

一、成本理论

现代公司制度认为,由于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两权分离,导致了股东和高层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和收益并不完全一致,至此问题应运而生。作为现代股份公司的必然产物,成本问题成为经济学中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通常,成本被定义为由于公司关系中两个利益主体即股东和高层管理者目标上的差距而诱发的损失或代价。先前,一些学者讨论了两权分离带来的问题,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导致这样一种局面,即所有者和高层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可能存在不一致。实际情况已经证实,两者利益经常出现不相一致,导致以前限制管理者权力的许多制约机制消失。股东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由此带来的股东监督管理的成本可能大于获得的收益。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拥有自己的利益构成,其做出的行动决策的后果的收益效应并不是完全由自己承担。为了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又由于其拥有资源配置的便利性,时常会基于自身的需求做出决策,这就导致资源不合理的配置,甚至产生效率低下及损害股东利益的现象。由于对高层管理者缺乏适当的监督管理,造成资源浪费严重,成本会进一步增加。这一有关两权分离所引发的成本的论点在经济学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科斯认为,企业的边界由两种成本的权衡决定,其中之一是企业通过权威配置资源所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组织成本,即交易成本。随后,基于监督成本进行讨论的成本问题相关研究接踵而至。企业的运营不可能依靠单一的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完成,而是需要团队。团队协作生产的过程中,会出现个人对于企业产出的边际贡献无法衡量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企业用团队的平均贡献代替个人边际贡献,导致“搭便车”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抑制该现象的出现,必须有监督者,从而产生监督成本。鉴于两权分离的论点可知,当监督者不是企业所有者时,又会出现对监督者进行监督的监督成本,如此反复,所造成的成本只增不减。

综观此前各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完全正确表述成本的真正内涵。直到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才正式提出了成本的概念,即委托人的监督支出,人的保证支出以及因人决策与使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决策存在偏差而使委托人遭受的福利损失的总和。由于外部股东不参与管理,但公司的发展情况决定着其收益情况,作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通常不会因为拥有一定数量的股权而以实现公司兼职最大化为目标经营企业股东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会进行监督,由此会产生监督成本。另外,高层管理者虽然不会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但却会寻求自身价值最大化,在权衡各种利益之后,会做出相应的经营保证,由此又会产生保证成本。企业的任何决策不可能实现零成本,所以决策的制定同样需要成本作为支撑。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制约经理机会行为和限制问题的力量。虽然市场经济不可能达到完全自由,但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另外,公司并购市场的存在也时刻给高层管理者以可能随时被接管的压力,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总之,成本理论的出现为并购成本的解释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企业选择并购策略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二、企业并购成本分析

并购是指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的统称。企业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做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并购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受益,另一个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企业并购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权利主体不断变换的过程。企业并购买卖的标的物是资本资产,但从实质上讲,仍然属于商品交易范畴,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易活动。由以上成本理论分析可知,成本是一项通常的商品交易能否进行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不计成本的交易行为并不存在。企业并购作为一项交易行为,其成本问题同样值得深究。根据上述对成本理论的分析发现,企业并购成本是实施并购战略企业在并购活动中付出的一系列代价的总和。这些成本既包括并购过程中的并购成本,也包括并购完成后各项资源的整合成本;既包括并购活动中可见的有形成本,也包括并购活动中不可见的无形成本。

综合先前有关并购成本的分类,可将并购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从并购过程的角度,主要包括并购公司选择目标企业的成本、调查分析成本、谈判签约成本、目标企业的反并购和直接的并购支出,即并购价格,是为了取得目标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而支付给目标企业股东的支出,它是企业并购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企业并购行为的特点和成本习性角度,主要包括交易成本、融资成本。并购交易成本是实施并购战略一方为获得目标企业而付出的成本,融资成本是获取资金所需付出的利息等费用。除此之外,直接成本还包括并购完成成本,是指并购企业因收购目标企业而发生的收购价格、举债的债务成本、收购过程的交易成本以及其他附加成本等。间接成本基于并购过程主要包括中介机构费用、整合成本。整合成本是企业实现一体化运作的成本,是指在企业完成并购后因调整合并有关生产经营业务组织机构等所付出的费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组织结构一体化成本、业务一体化成本、人事一体化成本、管理一体化成本和文化一体化成本等。基于企业并购行为的特点和成本习性,间接成本主要包括中间费用、税收成本、制度成本和后续成本。中间费用是指并购方支付给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律师等中介机构的咨询费和顾问费,其数量通常与并购资产总额成一定比例;税收成本是指政府针对企业并购行为,在各个环节所征收的各种税费的总和;制度成本是指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由所处的现实宏观环境中的制度规定、制度健全程度及制度执行强度等因素而产生的成本支出;后续成本是企业并购完成后,由于并购方对目标企业在经营管理、市场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的需要,往往还要作进一步的投入。除此之外,间接成本还包括因并购增加的生产经营成本和并购失败的损失成本。因并购增加的生产经营费用,是指在并购完成以后的整合阶段增加的因企业并购后需要增加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资产投资以及相关的生产经营费用;并购失败的损失成本,是指并购企业为收购目标企业所付出的费用因并购失败而转化为损失成本。

三、并购成本与并购策略选择

由以上并购成本分析可知,财务会计中的投资成本并不能规范企业并购成本。企业并构成本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是实施并购战略的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并购战略管理中所必需的决策信息。并购中的发出并购一方企业对并购成本的估算将对其是否采取并购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资本运营是企业释放多年经验积累的资本、资源的有效方式,企业谋求进一步的发展通常借助于资本运营的力量。企业并购作为资本运营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企业快速扩张的重要手段与方式之一。提升并购后新企业的价值是企业并购的最终目的,原则上讲只要有利于企业价值增长的并购行为都是可行的。正是由于这种只看重结果的原则存在,导致了许多企业并购的折戟。由于并购成本的客观存在,并购的决策过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并购决策在操作层面上的一个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对并购成本的厘清和估算,并且它是任何并购活动都不可或缺的环节,从而构成了企业并购决策的根本依据之一。企业在准备实施并购决策之前,将不得不在并购收益与并购成本之间做出正确的权衡,以确保并购的收益大于成本,避免出现并购成本超过并购收益的局面。另外,如果并购成本过高,以至于按照并购方现有的实力根本无法实施并购,那么无论并购的前景有多么好,未来的协同价值有多么大,对于并购方来说其最优策略也只能是干脆放弃并购。而且并购收益相对来说不确定性很大,即便是真的存在也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方能慢慢体现出来,而并购成本给企业造成的压力却是立竿见影的。发出并购一方企业在进行是否应当实施并购的决策判断时,无论其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在可行性分析阶段都要面对成本核算的问题。如果忽视并购成本的约束作用,企业的并购行为就是非理性的,这将极大地增加并购的风险。

企业并购是一项风险性很大的业务,如果并购策略制定正确,能够使企业跳跃式发展,反之,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会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因而,企业必须依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市场的状况及其发展目标制定正确的并购策略。根据以往成功企业并购案例分析发现,企业并购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首先,并购应在企业战略框架内进行。企业战略的框架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范围。并购作为一项企业扩张的手段,必然要列入企业的战略框架,确保并购发生了合理的范围之类。其次,以衡量并购对象的价值为基础,明确并购的目的。要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以及估计未来收益能力。在确保收益能够超过成本的基础上,决定企业并购的方向,比如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范围、进入新的市场、获取技术和人才以及降低经营风险等。再次,要以拥有一定的剩余经营资源为前提条件。剩余经营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经营资源用于维持目前的生产经营活动外还存在一定的过剩。这样才能防止由并购产生的资源缺乏、资金短缺等问题的发生。最后,找准自身的企业的不足,选择能够弥补不足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并购双方的相关性越大,并购成功率会越高。总之,并购策略的选择不能盲目地进行,一定要以成本问题为导向进行。

四、选择合理的并购策略的相关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企业的并购策略并不能单一地依据企业的现状做出,而要将并购成本作为考虑的基本前提。并购作为一项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同样会使企业受损,甚至遭受灭顶之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为了占有一席之地,开始采取并购策略寻求扩张,一味地看重并购带来的效益,而没有对并购战略的实施是否合理进行研究。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以下选择合理的并购策略的相关建议。

1、制定合理避税策略,选择低并购成本的并购策略

由于不同类型的资产税率不同,企业可以采取某些财务处理办法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以收购企业的股票换取收购企业股票,这就使被收购企业的股东既未收到现金,也未实现资本收益,达到免税的目的,并且在不纳税的情况下企业实现资产的流动和转移。并购企业要充分利用被并购企业的未缴税收,并购公司可以利用被并购企业没有利用的亏损税收结转额。尽可能地利用现金资产,通过对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进行剥离而充分利用被低估的资产可以减少税收。另外,在股权出售方面,卖方的税负由股东负担,公司本身并无任何交易,自然没有任何所得税负,对于资产收购而言,卖方当事人是企业,其出售资产的价格扣除账面成本及相关费用后的所得须缴纳所得税。在收购股权方式时,要核定卖方企业过去的亏损,这样可以扣除未来所得。除此之外,企业选择并购的对象以享有税收优惠的企业为优先考虑对象,这也可以减少税收。并购成本中包含着各项税务成本,合理避税可以降低并购成本。在选择并购策略时,首先应考虑可以减少税务,甚至合理避税的并购策略。

2、制定合理的并购成本估算体系

并购策略的选择基于并购成本和并购收益的权衡结果。如果并购成本大于并购收益,必须要放弃并购。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而言,这样的道理已经成为了常识。但实际情况是,并购失败的案例越来越多,究其原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并购成本估算出现严重误差。众多调查表明,大部分企业没有制定合理的战略成本估算体系,尤其是并购成本估算体系。由上述企业并购成本分析可知,并购成本不仅包括有形成本,还包括无形成本。成本估算体系的制定一定要综合考虑各种成本。相比于并购收益,并构成本的变动性比较稳定,所以一项并购策略是否有执行的价值应当以并购成本作为评判的前提。另外,相关信息的收集在并购成本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并购实施前后的信息收集尤其重要。并购操作人员的首要工作就是围绕并购实施展开详细的信息收集工作,不仅要对自身进行全方面的调研,也要对被并购单位进行充分调研。作为目标企业的外部收购者通常很难完全将信息收集齐全,这就需要收购方对目标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活动。对并购前的信息准备,要求并购企业的资本营运人员必须发现目标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帮助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形成对目标企业整体认识,引起并购企业管高层管理者对并购成本的重视。如此,才能为并购成本的估算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总之,并购成本估算体系要以并购策略的选择为服务对象,保证并购策略的选择顺利进行。

3、制定合理的整合企业并购措施,保障并购策略顺利实施

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是指当采取并购行为获得被并购企业的资产所有权、股权或经营控制权之后进行的资产、人员等企业要素的整体系统安排,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按照一定的并购目标、方针和战略组织营运。并购后的整合需要将原由两个或更多企业的不同的运作体系(管理、生产、营销、服务、企业文化等)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并迅速有效地运转起来。整合不是两个当事企业简单地合并在一起,而是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的改造和调整。通常,并购企业往往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企业,被并购企业是在竞争中难以为继的劣势企业,其被并购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经营水平低、投资失败、销售不力、管理不当、实力较弱等。这些企业被并购后,如果并购企业不对之进行人、财、物和产、供、销等的重大改造和调整,就难以将自身的经营优势发挥出来,可能使并购背上沉重的包袱。故此,制定的整合企业并购的措施一定要打破先前相互独立、自主经营的局面,摒弃其各自的经营目标、方针,从而形成以分工为原则,按技术、性能合理配置被并购企业的资产的新局面,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还必须对被并购企业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安排、调整。故此,合理地整合企业并购措施才能保证并购策略的顺利实施。除此之外,并购后企业的内部管理层协调问题也同样重要。企业并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必然需要很多部门的参与,由此也会带来各种矛盾,诸如管理者权利分配问题。所以,整合企业并购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管理层的设定、权利的分配等方面问题考虑在内。

五、小结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开始采取各种扩张战略。企业并购作为一项有效的扩张手段,被企业广泛采用。但面对目前日益增多的并购失败案例,有关企业并购策略的研究层出不穷。并购成本是企业并购策略必须考虑的因素,并购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并购策略的选择,是影响并购行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至此,有关并构成本和并购策略选择之间关系的研究频繁浮现。本文综合先前对并购成本、并购策略的相关研究,从成本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并购成本的内涵,并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并购成本与并购策略选择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合理选择并购策略的相关建议。企业要想成功选择合理的并购策略,关键要充分分析、估算并购全过程中的各种成本。正确权衡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避免造成对于成本和收益之间关系的判断与定位,如此为选择合理的并购策略奠定基础,为企业有效实施并购战略提供支撑,从而实现企业寻求扩张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宋发芝:企业并购成本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6).

[2] 刘小虎:浅论企业并购成本及其控制[J].会计之友,2008(9).

[3] 郝晓彤:并购成本对企业并购决策的作用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1).

[4] 王三义: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并购策略[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5] 汪金梅:企业并购策略研究[J].财务理论,2007(11).

[6] 陈坤、冒洁生:论企业并购策略的制定[J].北方论丛,2001(6).

第7篇

关键词:企业并购;对赌协议;动机;风险;案例分析

1 引言

并购一直是国内外企业扩大企业规模,实现外延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并购方式不断的多样化,对赌协议就是近几年来频频出现在并购中的一种方式,为不少企业所采用。对赌协议起源于国外私募股权投资,是一种估值调整协议。众所周知,投资具有高风险性,投资方也希望这种风险得到一定补偿,于是,对赌协议应运而生。对赌协议就是投资方与融资方在达成并购或者融资协议时,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情况进行一种约定。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投资方可以行使一种权利;如果约定的条件不出现,融资方则行使一种权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投资方所承担的投资风险。

从国内对赌协议的应用现状来看,融资方总是输多赢少,究其原因,还是企业管理者对对赌协议认识得不够深刻,通常只看到对赌带来的发展机遇,却忽视了对赌的风险。因此,深入分析认识对赌协议,引导管理者正确运用对赌协议是并购成功的关键。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在国内现有的研究中,采用案例分析模式对“对赌协议”进行相关分析还较少,而且大多数是基于法学角度的研究。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模式,将蓝色光标对赌协议案例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对比,以及结合对其他案例的认识,分析出企业并购中运用对赌协议的动机和风险,为其他企业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所搜集到的蓝色光标运用对赌协议的案例资料有限,无法获得第一手资料,研究出的对赌协议风险并不全面。

2 蓝色光标概况

蓝色光标(BlueFocus),全称为北京蓝色光标品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7月,是一家为大型企业和组织提供品牌管理与营销服务的专业企业。从2008年开始,蓝色光标开始了大规模的并购,在这些被并购企业中,不仅有与其处于相同行业的企业,也有关联行业的企业。纵观这些并购案例,其中大部分都引用了对赌协议条款,且条款大多数是以企业业绩作为对赌内容。

本文选取以蓝色光标为例,是因为其在大规模的并购活动中屡次使用“对赌协议”,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对“对赌协议”的应用可以说经验丰富,值得其他企业借鉴。下面,通过对蓝色光标并购中运用“对赌协议”一成一败两个案例的研究,来分析企业并购中运用对赌协议的动机与风险。

1.成功案例――并购今久广告

(1)今久广告概况

今久广告成立于1995年,是行业内较稀缺的有能力提供综合的公司。现在的主营业务主要有三大板块:广告全案、媒介购买和公关活动服务。通过为客户提供系列广告、公关活动服务,协助客户确定产品的市场定位、根据产品的优势特点提炼其销售核心卖点、利用广告、公共关系等综合传播方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久广告目前的客户多为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如绿地集团、中粮地产、保利集团等。

(2)对赌协议的内容

2011年7月27日蓝色光标以1亿现金及3.3亿的定向增发收购今久广告100%的股权,其中现金占比25%,定向增发占比达到75%。在并购公告中,双方签订的对赌协议内容为:今久广告全体股东承诺今久广告2011年、2012年、2013年经审计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207万元、5060万元、5796万元。

补偿条款为:在业绩承诺期间,今久广告实际利润未达到承诺的利润数额时,公司的股东应向蓝色光标进行股份补偿,上市公司有两个选择:

第一,以人民币1元回购为此次收购而发行的股份并注销,或者将应补偿的股份数额划转给其他股东;第二,当股东所持有的股份不足以补偿时,不足的部分由股东以现金进行补偿。

(3)对赌协议的结果

今久广告在对赌协议约定期间内,发展较为迅速,业绩显著提升。2011年实现的净利润为4596万元,2012年实现的净利润为5201.9万元,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为6099万元和6990.67万元。其业绩情况达到了与蓝色光标对赌协议中约定的业绩标准,并购双方的对赌成功。

2.失败案例――并购分时传媒

(1)分时传媒概况

分时传媒是中国户外广告行业内的领先企业之一,户外媒体资源的覆盖率达92%,在我国的不同城市成立近100个业务中心,媒体网络覆盖近300个城市提供包括媒介策略、整合、购买、执行等在内的一体化服务。公司有着现代经营的价值理念和创新式的户外广告模式,交易平台依托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其将传统的户外广告传播模式改变为移动、网络化的现代新型户外传播。

(2)对赌协议的内容

在并购公告中,双方签订的对赌协议内容为:分时传媒全体股东承诺,2012年、2013年、2014年经审计的归属于母公司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人民币7475万、8596万、9886万。

本次交易的对赌协议中,考虑到未来分时传媒的经营业绩可能会超出约定的业绩标准,而且为了避免被并购方在达成约定业绩标准后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设定了奖励对价安排:约定在各年经营业绩达到承诺的利润标准,且分时传媒截至2014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的90%己收回、且未收回的应收款项余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前提下,如果分时传媒2012年、2013年、2014年实际实现利润超出承诺利润达到一定金额,则蓝色光标将以现金形式向分时传媒原股东支付额外的奖励对价,具体安排如下:

(3)对赌协议的结果

在后续的公告中,蓝色光标宣布与分时传媒之间的对赌协议终止。在签订对赌协议时,分时传媒的业绩水平不稳定,且对其未来盈利发展能力预期不乐观,分时传媒认为约定的业绩标准太高,公司承担巨大的风险,而且按当时的交易进度,完成并购的时间将有可能推迟至2013年初,因此蓝色光标要求分时传媒的利润承诺延后一年至2015年,分时传媒并没有同意这一对赌期限的变化,故选择终止。因此,双方的对赌协议以失败告终。

3 对赌协议的动机分析

从上述签订的对赌协议条款中,可以看到补偿约定对于被并购方存在较大的风险,其股东面临失去股权的情形。那么在这种表面利益失衡的情况下,为什么并购双方要签订对赌协议呢?接下来,从并购方和被并购方两个方面分析签订“对赌协议”的动机。

1.并购方(蓝色光标)的动机

(1)借助对赌协议来降低并购风险

被并购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其不但取决于原有的经营团队,更与蓝色

光标的文化、发展策略以及集团管控能力相关。蓝色光标收购的企业都是细分市场上的领先者,这些企业要求的并购对价较高,中国资本市场上一二级定价的巨大差别,使蓝色光标通过“资产注入”到非上市公司中去获得并购企业的价值升值,但是对于这些收购的细分市场上的领先者,蓝色光标采用的“交叉销售、交互委托”业务协同策略能给它们所带来的业务增长存在不确定性。加上传媒行业从业人员个性十足,企业文化转变给企业核心人员的冲击不可忽视,并购后被并购企业的发展充满变数。

而签订了对赌协议,意味着被并购企业需对自身的发展负责,从而向蓝色光标提供真实可靠的业绩预测,同时也可以使蓝色光标在被并购企业业绩下滑时获得补偿,弥补因被并购方业绩不良造成的损失,从而降低其并购到不良资产的风险。

(2)解决企业快速发展中信息不对称问题,调整估值差异

在政策推动下,经济发展中对广告行业的需求加大,广告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但是广告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较高的风险,之前传统媒体由于其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等的有限性,其结果是可以预期的。但是在现在的广告市场中,新兴的媒介方式、传播手段等的不断发展,比如互联网带动了移动广告兴起,技术和创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之广告的发展依托于其服务的行业,如果服务商经营业绩不佳,消费者购买力低下,则对广告的需求度也减小。上述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广告企业的风险。

对于今久广告而言,其面临的风险有两个方面:第一,公司的媒介业务合作方多为平面媒体,而近年来移动广告发展态势良好,如公交移动广告、地铁广告、互联网广告、手机无线广告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受众的细分,新媒体广告依靠各自不同的优势可能会对传统平面广告产生部分替代效应,从而对公司现有广告业务产生影响。第二,今久广告的主要客户为大型地产商,但是地产行业属于国家重点调控的行业,国家的调控会影响地产商的客户群体大小,在消费低迷的状态下会影响广告企业的发展。

蓝色传媒并购今久广告时,用了收益法的评估结果,评估值为43598.80万元,并购成本参考评估值为43500万元,增值率为981.01%。蓝色光标并购分时传媒时也付出了较高的成本。公司支付的成本中很大一部分价值是基于被并购方未来收益的预计。但是由于行业特性以及上述的风险所在,致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存在不确定性,故通过对赌协议调整估值差异是很好的解决办法。

(3)激励被并购方的管理层

站在并购方(蓝色光标)的角度,对赌协议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在多数的对赌协议中,实际上是一种双输或是双赢的结局,如果被并购方未来发展较好,那么并购方也会因此获益。比如知名的蒙牛对赌协议案例,蒙牛签订对赌协议后获得飞速发展,而投资方也获得巨额的回报。

激励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被并购企业获得资金后,会获得快速扩张和发展的机会,其管理层就会从中受益;第二,对赌协议中的补偿条款对管理层来说是一种威胁,如果达不到业绩标准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第三,达到约定业绩后,管理层可以获得奖励,奖励对管理层具有较大吸引力。

在蓝色光标并购分时传媒的对赌补偿协议中,其根据盈利达成情况设置了分层次的管理层奖励措施,对管理层的激励作用会更显著。

2.被并购方的动机

(1)解决融资难的困境

蓝色光标发生的系列并购对赌协议案例中,被并购方基本上都处于快速发展的文化传媒细分行业,行业内没有较为成熟的大企业,被并购方想要快速发展,就需要有巨额的资金支持,但是实际上,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是受到限制的。

一般的融资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其内部融资不可能实现,只有依靠外部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是外部融资的两种方式。我国企业上市条件较为严格,一般的中小企业只有发展成熟时才可能通过上市融资。对于中小企业,通过借债也具有较大难度。首先,中小企业的资产规模很难满足银行的抵押条件。其次,其管理上规范性差,增加了信息的不确定性,而且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各类企业具有不同的信贷政策,偏好条件较好的企业。以上这些经营风险大及不规范等因素都限制了民营中小企业获取银行信贷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民营企业愿意通过签订对赌协议获得融资。融资较难,加之竞争环境激烈,企业要快速发展,即使面临着对赌协议中的不平等,其也愿意通过签订对赌协议来解决融资难问题。

(2)企业快速成长下对股权融资需求增加

今久广告和分时传媒所处的广告行业,竞争主体偏多,且新兴媒体的发展冲击着广告公司,为了能更好的生存发展,对行业内大企业的协助和依赖性增强。选择股权融资,可以有效应对竞争、技术等方面的风险。

并购方入股企业,它们通过对企业的资金投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并且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技术、相关的知识等投入被并购方,帮助企业完善管理上的框架和结构,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快速提升,以此获取高额回报。综上,企业处于快速成长期时选择股权融资能实现双赢。但是并购方承担了不确定性带来的巨大风险,故签订对赌协议是双方进行并购活动的前提。

4 对赌协议的风险分析

蓝色光标与今久广告之间的对赌协议是成功的,但是与分时传媒之间的对赌协议则宣告终止,以失败告终。可见,签订对赌协议后,企业的行为会影响对赌协议的风险。下文将根据上述两个案例,以及结合对其它并购对赌协议案例的了解,分析影响对赌协议成败的风险点。

1.管理层行为风险

管理层行为对“对赌协议”的影响主要是被并购企业管理层的行为是否短视。在本文的对赌协议条款中,如果被并购方达不到蓝色光标的约定业绩标准,那么其管理层就会失去所拥有的并购方的股份,管理层就会出局,这对被并购方管理层是致命的威胁,后果较为严重。

对被并购方而言,对赌协议中约定的业绩承诺对其形成一定压力,管理层很可能为了实现业绩目标不惜采取短期行为或非理性扩张,重业绩轻治理。这些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式的策略,导致企业内部资源过度损耗,使企业的持续运营能力变弱,虽然在协议期内实现对赌协议要求的业绩目标,但协议期满后被并购企业可能发展大不如前,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在蓝色光标的并购对赌协议案例中,虽然没有直接体现出现管理层行为的不适当性,但是对于蓝色光标而言,管理层行为是潜在的影响对赌协议成败的因素,因此应给予特别关注。

2.业绩目标设定风险

业绩目标设定可行性直接影响被并购方是否可以达到协议中约定的水平,直接影响对赌协议的成败。因此,业绩目标设定水平也是对赌协议风险。

(1)蓝色光标并购今久广告的对赌协议是成功的,今久广告在业绩约定的期限内成功达到了约定数额。接下来分析今久广告的业绩约定:

在蓝色光标并购今久广告时,今久广告的预定业绩目标为:2011年净利润达到4207万元,2012年达到5060万元,2013年达到5796万元,2014年达到6392万元。在签订对赌协议时,双方出于对未来的预期确定业绩标准。但是,这个预期也要有科学的依据才能保证对赌协议的成功。下图为今久广告约定利润的完成情况:

由上图可知,今久广告在完成约定利润的同时,其约定利润和实际利润之间的增幅也在增大。按照对赌协议中约定的净利润来计算,其2011-2014年每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0.27%、14.55%和10.28%。我们可以看到并购双方对赌时对业绩的预期是理性的,并没有一味的设定一个持续高增长的增长率。而且,在并购发生时,今久广告的发展态势较为良好,经营能力一直被看好。由此可见,并购双方是比较保守的,这个约定的净利润对于正在快速成长的今久广告来说可以完成。

(2)蓝色光标并购分时传媒失败的原因在于双方对于约定业绩的分歧。在对赌协议中,约定分时传媒2012年、2013年、2014年的净利润分别不应低于7475万元、8596万元、9886万元。而历史业绩显示分时传媒2010年、2011年的净利润分别为4861万元、7289万元,2012年前8个月的净利润为5190万元,近三年的平均利润在5000-6000万元之间。再加上分时传媒的业务主要是户外广告,户外广告利润本身的伸缩性就很大,且公司的大客户并不多,想要在未来三年达到承诺的净利润比较困难。

而且分时传媒的发展不太稳定,业绩上也没有很大把握,蓝色光标想要将对赌期限延伸至2015年,分时传媒认为自己承担的风险太大,所以最终终止了双方之间的并购交易。从分时传媒的案例中看到,当业绩预期不合理时,对赌协议失败的风险很大,那么管理层将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损失。

通过对上述对赌协议案例的分析,发现业绩目标是否适中直接关乎对赌的成败,也直接影响到签订协议的双方。

3.估值风险

我国对赌协议主要以单一的财务指标作为约定标准,进而依据财务指标的达成情况来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蓝色光标并购案例中,由于目标公司都是轻资产,一般都是采用收益法对被并购方进行价值评估,而且在发展不太成熟的行业,企业能否保持高速增长无法准确预测。此时并购方对目标公司价值合理的评估和业绩的准确预测成为签订对赌协议的关键,估值合理性是对赌协议风险之一。估值时的溢价率水平会体现出并购方所面临的风险大小。并购方为了应对风险可能会设置高要求的对赌协议条款,反过来,高要求的对赌协议标准,加大了被并购方的风险。

从对赌协议的条款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蓝色传媒只有在并购今久广告和分时传媒时,其补偿协议中规定如达不到约定业绩标准就以1元回购,直接是股份补偿。在与其他公司签订的对赌协议中,都是根据业绩情况调整剩余的、未支付的并购成本,并不涉及被并购方管理层的股权问题。

本文认为,之所以设置后果如此严重的补偿条款,就是由于估值溢价太高,并购方面临巨大风险,其需要通过更严格的对赌协议来保障未来收益。

综上分析可知,如果估值相对合理,那么并购对赌协议条款对于双方来说在设定时就会更公平,不会出现利益严重失衡的情况,那么对赌协议的风险就会降低。

4.核心竞争力风险

在对上述两个案例进行分析时,发现对赌协议风险也包括被并购方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在今久广告和分时传媒中的体现就是业务能力及创新性。在广告行业公司中,业务能力和创造力决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和竞争对手竞争的优势。

今久广告是行业内的领头企业,实力雄厚,发展态势良好,在广告业界有稳定的客户群且具有良好的口碑,其核心竞争力包括以下几点:(1)专业且全面的服务能力;(2)具有稳定的重点客户群;(3)价格优势;(4)品牌影响力;(5)业务的时效性。正是由于以上几种核心竞争力,在对赌协议约定期间,今久广告业绩的达成风险很小,因此对赌协议的风险就很小。

但是分时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就明显较弱。首先,公司业务不稳定。分时传媒的部分业务是户外广告,其取得媒体资源的过程涉及到与高速公路、机场、商业楼等众多业主单位的合作。由于户外广告管理政策尚不稳定,如户外广告媒体在广告过程中被停止或拆除,可能会在业主方、广告公司、广告主三方之间产生纠纷。其次,资源使用受到限制。分时传媒户外广告业务中使用的户外媒体资源以为主,也拥有少量的自建媒体资源。但由于城市管理和交通主管部门在2007年到2010年间对违规设置的户外广告进行集中清理后,近年来一直在对户外广告的设置规划和管理办法进行论证研究,因此对户外广告设置续期申请及新设申请的审核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如果分时传媒的自建户外广告资源受到管制,则可能对分时传媒的业务运营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当时核心竞争力较弱,故分时传媒对于其未来业绩预期较为保守。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其在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发展良好才可能实现对赌协议约定业绩。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蓝色光标并购中运用“对赌协议”的两个案例为研究载体,应用案例分析法和案例对比法,分析了企业并购中运用“对赌协议”的动机与风险。

在对赌协议高失败率的情况下,并购双方签订对赌协议的动机有以下几个方面:(1)站在并购方角度,主要是为了借助对赌协议来降低并购风险、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调整估值差异和激励被并购方的管理层;(2)站在被并购方角度,主要是由于企业快速成长下对股权融资的需求在增加,同时解决融资难的困境。并购双方出于不同的动机签订对赌协议,很好的协调了双方的利益。

对赌协议关键风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管理层行为风险、业绩目标设定风险、估值风险和核心竞争力风险。除了这几个关键风险外,还包括市场风险和并购目标风险。这些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对赌协议的成败,当风险增加时,就容易导致对赌失败。

本文分析了企业并购中运用对赌协议的动机与风险,其对于我国市场及企业的启示在于:虽然对赌协议在我国的实践运用还存在多方面的风险和问题,但其固有的经济价值应当得到市场的充分重视。一方面,对赌协议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投融资双方间的价值弥合;另一方面,对赌协议可以有效增进对投资企业乃至全行业的效益。因此,对赌协议对于我国的投资市场有着充分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谢丽.对赌协议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

[2]王少豪,王博.投资并购中的对赌协议及其价值评估[J].中国资产评估,2012

[3]吕建锋.对赌协议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2

[4]满山.如何看待企业并购中的“业绩对赌”?[J].财会信报,2013

[5]贺韶辉.一种创新性的融资安排:对赌协议[J].会计之友(下旬刊)

[6]高敏.如何实现对赌协议的双赢[J].当代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