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2 15:37:48
序论:在您撰写财务风险摘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至今为止的研究成果表明,源自国债和赤字的财政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债余额和赤字分别占当年GDP的比重;二是政府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状况。2002年3月,财政部在向人大做的2001年决算和2002年预算的报告中,明确公布了国债负担率和赤字率两个指标。2001年中央财政赤字259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债务余额1560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3%。从这两个指标来看,与国际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财政风险并不是很大。从政府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来看,现有国内的研究成果和国际组织、经济学专家对中国的研究成果表明,这部分债务占GDP的比重约为75~125%左右(世界银行:1998年,刘成:2000年)。将这部分债务进行国际比较,隐性及或有债务的指标也不是很高。以美国为例,大致与我国公布的国债负担率和赤字率同一口径的联邦债务率,目前在50%左右,1993年底的联邦债务大约为3.2万亿美元,但是如果考虑隐性债务,联邦债务几乎是官方数字的3倍(哈维·S·罗森:《财政学》)。国内的研究成果反映,许多国家政府隐性及或有债务规模都很大(刘成,2000年),与此相比,中国政府的财政风险并不是很大。
上述的判断已经基本形成共识,无论从官方公布的数据,还是经济学界研究的成果,可以说已经为人所认识的政府赤字和债务表明,尽管随着债务的扩大,财政风险在积累,但是短期来看风险不大。
二、没有认识和计算的政府财政赤字
首先,需要从基本概念说起。重温什么是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现代经济学、财政学理论中的定义是,财政赤字是政府支出大于收入的数量。当政府形成财政赤字时,它就必须向公众举债来支付其款项。为了借债,政府需要发行债券,即用以承诺将来偿还的一种借据。政府债务指政府借款总额或累计额。理解赤字和债务的关键点在于:政府债务是政府应付款的存量,而财政赤字是政府支出大于收入而形成的新债务流量(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16版)。我国自1993年起,规范了财政赤字的弥补办法,即全部由发行国债来弥补赤字,而不准许向银行借款和透支,自此上述定义完全可以适用于我国。
按照上述的定义,我们从下面的表格数据中会发现一个重要的矛盾和问题。
表1
我国1998年以来的财政赤字、国债规模与增长率一览表?
对于上表中的数据要做如下说明:表1中的财政赤字和国债的绝对量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汇总后的数字,即不是中央财政赤字,国债中包括中央代地方发债的数量。另外,1998年和1999年的赤字数口径与2000年、2001年有不可比之处,原因是前两年的赤字中不含国债的利息支出,自2000年起,每年的国债利息支出改为列入财政支出,作为财政赤字。如果按照1998和1999年的赤字口径计算,将形成表2的情况。
表2
按可比口径计算的财政赤字及增长率
从上述两个表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矛盾,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呈现反向变化,即财政赤字的增长率自1999年起明显趋于降低,2001年甚至是负增长;而国债的增长率却呈现提高的态势。下面图形反映的更为直观。
图1
赤字增长率与国债增长率
对于这个矛盾如何解释?从理论逻辑推理来看,国债发行的总规模包括弥补当年赤字和当年需要还本付息的数额,如果国债总规模扣除还本付息的数额后,弥补当年赤字的国债数应该与财政赤字数额大体一致。我们看一下表3。
表3
扣除还本付息后的国债数额与财政赤字的比较
注:为了计算和比较的方便,小数点后四舍五入,不影响基本结论。
从表3中可以看出,历年的扣除还本付息后的国债数额都明显大于当年的财政赤字数额。那么这些差额应如何解释呢?显然,国债只能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按照基本的理论概念,我们只能推断,在年度的国债发行总额中有一部分赤字没有反映在财政赤字总额中。那么哪些国债没有反映为赤字呢?我们分析的结果是,由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务,反映在总债务规模中,但是这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背后的财政赤字却没有反映在赤字总规模中。详见表4中的数字对比。
表4
地方政府债务与表3中差额的比较
从表4中看到,除了2000年的差额数小于中央代地方发债的数额外(对此目前笔者还没有很好的解释答案),其余3年的差额数均大于中央代地方政府发债的数额。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中央代地方政府发债,实质上就是中央代地方政府打了赤字。这些赤字肯定没有记入中央财政赤字,关键的问题是它们有没有作为赤字在地方预决算中进行计算和汇总。我国历年来的地方财政汇总都是收支平衡或略有结余的,从来没有赤字。这里存在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债的数量根本没有作为地方政府的赤字计算;二是已作为地方财政赤字计算后,地方财政汇总是平衡或结余的。从前面分析和表4的情况推断,笔者认为第一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大,根据对财政机关的官员调查,证实了笔者的推断。由于地方债务计算在债务总规模中,而地方债务弥补的赤字没有计算为地方财政赤字,因此年度的政府债务总规模就大于了财政赤字规模。
如果上面的推断成立,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相互有联系的结论:一是目前我国公布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汇总后的财政赤字没有包括地方财政赤字,因此公布的赤字数和赤字占GDP的比重可能被低估了;二是地方财政的平衡或结余是虚,而存在赤字是实。
三、财政的风险将出在缺乏有效管理的地方政府赤字和债务
为什么不将地方发债计算为地方财政赤字?首先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预算法》的约束。我国《预算法》中规定,地方财政必须实行收支平衡,不能出现赤字。排除近年来基层财政的债务等情况不说,仅就中央代地方发债而论,由于这笔债务的偿还主体是地方政府,即债务人是地方政府,其实质应作为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如果因为《预算法》规定的原因,将地方政府债务不明确作为地方财政赤字,这势必会人为地缩小国家财政赤字的规模。其次,与目前政府预算会计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而不是权责发生制有关。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当期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在这种记账基础下,财政收支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反映那些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赤字和债务。这样既不利于准确地反映地方政府财政的整体状况,更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深化改革”,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课题组,2002年第5期《财政研究》)。
从目前的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看,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的地方政府可能将长期存在赤字和借债情况,这就需要各个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对赤字及引发的债务实行严格和科学的管理,如同中央财政对中央债务的管理一样,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一套专门的管理和运作办法。据我们2001年对江苏、陕西、山东、浙江、辽宁等省的初步调研,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已经对其自身的政府债务管理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管理的办法。但是,由于预算法及现有预算会计管理制度跟不上新产生的政府借债融资的情况,多数地方政府的做法是将债务的借与归还在预算收支表的线下进行反映,财政厅(局)内也缺乏专门人才进行债务筹划和管理。
另外,地方政府的债务归还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中央债务多数是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归还的。地方政府没有举债权,目前中央转贷给地方政府的世界银行部分贷款已到期,许多地方各级政府是通过当地的税收、收费、以及出售政府资产来归还贷款。对于中央代地方发行的国债,投资有效益的项目,其收益可以作为还债的资金来源,但是有相当多的投资项目只有社会效益,恐怕还债的资金主要还是来自当地的税收或收费,或者采取出售政府资产、借新还旧进行运作。总之,地方政府在债务的归还上,与中央政府相比,其可操作的空间相对有限。这就更加提醒我们要关注地方财政的债务风险,既便目前仅就中央代地方发债这部分债务总量大约在1700~2000亿左右(不包括县、乡基层财政的债务),规模不是很大,但其积累的速度和由于体制、法律约束而造成的管理空隙,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在中央财政风险不大的“高枕”上“无忧”,地方财政的潜伏风险一旦突发,带来的将是整个国家财政的风险。
四、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和结论,为了防范财政风险,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修改《预算法》。由于近年来预算管理办法和体制的实际变动较大,现有《预算法》中的一些条款规定脱离了实际预算管理活动的需要,使得这些法律成为建立规范的新的管理制度的桎梏。规定地方政府要作到财政收支平衡、不准出现赤字就是比较明显的例子。为了增强地方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建立规范、严格的债务管理制度,防范地方财政风险,乃至整个国家的财政风险,应该对《预算法》中的相关条款进行修改。最起码,中央代地方的发债应体现为地方财政赤字,并且在中央与地方预算汇总时,这部分地方财政赤字也应计算在内。
关键词:医院 负债经营 融资 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183-03
今天的医院正处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医疗市场逐渐开放,民营、外资和合资医疗机构陆续兴办,使我国未来医疗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而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医院以公立医院为主,作为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不能仅仅考虑自身的利益,更要考虑其社会效益。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自有资本相对短缺而政府投入又十分有限的新形势下,医院要谋求发展,提升服务水平,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采取负责融资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手段。目前,负债经营已经广为我国医疗机构所用。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所选取城市医疗机构的资产负债率均在20%以上,其中湖南更是达到了34.69%。可见,负债经营已经成为医院一种重要的运营方式。但负责经营必然带来的是财务风险的增加,一旦负债融资失控,出现无法按时支付到期债务、甚至资不抵债的状况,将会严重制约着医院的发展,甚至导致医院的破产。因此,医院在负债经营中,如何进行财务风险控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院负债经营的必要性
1.宏观环境的变化促使医院实行负债经营。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医院早已脱离了靠政府政策支撑运营的年代。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医院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一次转型。计划经济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市场经济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资本运营作为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拓宽医院的融资渠道,对医院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加快科技进步,提升服务水平,存在着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当前医院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政府卫生事业的主要投入方向由从医疗服务等个人卫生服务转变为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医疗保障等公共卫生服务,大多数医院从政府得到的财政补助资金正逐步减少。资金的短缺也迫使医院必须采取负债经营的模式。
2.实行负债经营可以提高资金的效用。首先,医院实行负债经营可以在短时间内筹集到较多的资金用于扩大医院规模,更新医疗设备,提升服务水平;同时,筹集的资金可以弥补由于医院补偿机制不足所带来的资金短缺,减轻医院因政府财政拨款和医疗价格调整所带来的压力。其次,负债经营可以有效的利用财务杠杆的效用,提高医院的利益。由于医院支付的债务利息是一项与医院收益无关的固定支出,当医院总资产收益率发生变动时,将会给净资产收益率带来更大幅度的变动。最后,负债经营可以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当宏观经济处于通货膨胀严重时期,货币必然发生贬值,而医院的债务是以账面债务为准的,这就将货币贬值的风险转移到了债权人的身上。
3.实行负债经营可以增强医院的活力。医院实行负债经营,会给其带来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压力。一方面,医院获取了更多的资金,加快了资金的流转;另一方面,固定的债务利息以及到期还款的压力,会迫使医院的管理层更加重视医院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二、医院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成因
1.医院所处环境以及运营机制导致大量举债。医院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举债经营必然会带来财务风险。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就医需求呈几何级数上升,导致医院供应不足,而医院承担部分社会责任,不得不大量举债扩张,扩张债务不一定能取得相应的效益,这就导致了财务风险的增加。
从机制上来看,医院大量负债是委托和道德风险的体现。大多负债经营的医院是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的委托人是政府或直接管理机构,人是医院管理层。一般来讲,人存在两种风险,一是逆向选择,即医院的管理层出于职业升迁、甚至政绩考虑,最优选择是大量的举债。因为管理层只有在任期间取得良好的政绩(扩大医院规模,提高技术水平等),才能凸显其管理能力。而要获得这些好政绩,最好的方式就是大量举债,而不管负债是否合理。二是道德风险,由于职业生涯的不连续性,医院管理层大量举债,可能并不是为了医院经营发展的需要,而是通过财务现金流、项目控制财务“漏出”,获取私人利益。因而,委托机制造成了财务风险的增加。
2.盲目制定投融资计划,外债过多。目前,我国医院大都缺乏对投融资计划的深入分析,往往只是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和经验主义进行决策。由于在决策过程中缺乏对项目可行性的周密分析及所依赖的信息不全面,加之过分强调融资的效果而忽视自身的还款能力,很容易造成盲目举债,导致医院资金结构不合理,外债资金占总资金的比例过高等问题。此外,同城医院互相攀比的现象比比皆是,医院不根据自身情况而盲目引进先进设备,既浪费资金又难以收回成本,造成资源的浪费。一旦医院出现大量坏账,资金回笼慢时就极其容易引发巨大的财务危机,严重制约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3.医院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在进行经济活动中,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负债经营更是会扩大财务风险。但在现实的工作中,很多医院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这点,认为有钱在手,管好现钱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使得他们在资金的使用上往往过于随性,出现财务危机时又没有预先做好准备,难以化解危机,从而使医院的经营陷入困境。
4.医院角色定位模糊,市场竞争力不强。在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是属于公立医院,是带有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从理论上讲是属于非盈利性的组织。但是另一方面医院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来维持,如果在进行负债经营的过程中,未来的盈利不足以弥补借入的资金成本,医院就难以生存。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对医院的定位偏重于公益性组织,为了解决群众“看病贵”等问题,政府是不允许医院有大量的结余的,在财政拨款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医院这种半公益性半市场化的角色定位,无疑会大大增加财务风险。
5.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医院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也是不可避免的原因。作为社会经济体的一部分,医院必然会受到它所处的宏观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经济环境的影响。医院融资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银行借款,当遇到金融紧缩,银根抽紧,借款利率大幅度上升时,必然引起利息费用剧增,医院收益下降。这种由于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所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是造成医院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1.选择适合的财务结构,改革医院机制。财务结构分为三种:稳健型的财务结构,保守型的财务结构和激进型的财务结构。医院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财务结构,不应为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选择激进型财务结构。医院机制的设计关乎医院的切身利益,医院应多从降低财务风险的角度考虑去改革医院机制。如绩效考核制度的改善,医院应该加强绩效考核,不单一以利润为考核指标,应结合其他诸多因素。否则医院的销售代表可能为了增加业绩,盲目扩大销售,对一些没有偿还能力的客户进行销售。表面上看利润得到增加,其实已成坏账。非但对医院没有效益,更会增加财务风险。
2.明确负债经营的目的,确定合理的筹资结构。医院负债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补偿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通过借债改善和提高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实现自身的升级,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这就表明只有当医院借债所获取的利润足以补偿其利息费用时,负债经营才是可取的。否则,一旦资不抵债,医院很容易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在明确负债经营的目的后,还必须确定合理的筹资结构。目前,医院融资的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融资租赁、职工集资等,医院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该充分考虑融资的目的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以期最小化利息费用,减少负债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3.提高科学决策水平,适度控制举债规模。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依据经验主义拍板的方式早已行不通。一个正确的决策,可以让医院起死回生;一个错误的决策,也可以让医院破产清算。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才能够让医院筹集的金额用到最紧急的地方,让资金的效用最大化。在作出决策前,医院管理人员应该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实事求是,充分衡量举债的效益和风险,既考虑医院的眼前利益更要兼顾长远的发展。举债规模不足,难以带来财务杠杆的效益;举债规模过多,医院会疲于应付利息费用而阻碍其发展。适度的举债规模才能既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又充分的利用财务杠杆,从而获取更大的收益。
4.增强全员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由于外部环境处于不断变化当中,医院必然会出现实际效益与预期效果发生偏差的时候。当发生重大财务危机时,医院如果没有任何防备,就极其容易无法按期支付款项,不但影响医院商业信誉,严重时更会导致医院破产清算。因此,医院的全体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应该正确的看待财务风险,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当医院账面利润增加时,不能盲目乐观,应该认真分析利润来源,控制应收账款量,并且科学的估测存在的预期风险。风险管理的重点在于事前的预防,而不是事后的处理,医院在负责经营的过程中,建立全面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各个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收集财务信息,对医院的资金流向、运营情况、偿债能力、发展潜力等敏感性指标进行全程跟踪,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有效的将风险遏制在轻微时期。此外,可购买相应的职业风险基金,减低突发事件对医院的影响。
5.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加强内部控制。会计信息是医院管理人员做出正确决策的信息基础,也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会计信息失真是造成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在现实当中,会计基础工作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某些小医院甚至没有专门的财会人员。医院要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中降低自身的财务风险,第一步就必须把会计基础工作做好,注重加强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方面应有意识的向财会工作倾斜,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管理职能。另外,医院应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实际中的工作按照计划有效的运行。比如医院应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盘点存货和固定资产,以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同时医院应加强内部机构的设置,条件允许的,应单独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对会计和财务工作的监督,降低财务风险。
6.强化医院的资产管理,保证现金的流动性。医院的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教、研的基础,也是医院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固定资产的购置金额比较大,一般多采取分期付款或融资租赁的方法。因此,医院除了要做好详细的投资计划,规划好现金的分配之外,还是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增强其使用寿命。流动资产管理与医院的日常经营紧密相关,是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医院的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快,说明其资金流转状况良好,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为了加快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一方面医院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根据病人的实际承受能力以及病情轻重来进行治疗,避免出现过多的欠费,同时加强对住院病人的预交金管理和做好催交欠费工作;另一方面,医院要避免过多的存货,通过有效的信息系统判断各类药物的需求量,以提高药物存货的周转速度。
参考文献:
1.赵红梅.医院负债经营中的财务风险预警与管理[J].会计之友,2009(7)
2.高洁.国有医院负债经营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3(8)
3.韩燕.医院资金紧缺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03(9)
4.郁庆意.医院负债经营与偿债能力的初探[J].卫生经济研究,2000(9)
5.郁志飞,王旋.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03(12)
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强调风险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竞争者。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财务风险通常被称为举债筹资风险,是指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即偿还到期的本金加利息)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只与负债经营相关,没有债务也就不存在财务风险。
广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财务活动由于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筹资风险,还应包括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
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是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外部因素影响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市场因素等,它们是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外部条件,外部因素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把握的,具有不确定性,势必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界总是处于一种运动变化之中的,而自然灾害往往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破坏性的影响,这些最终都要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成果上来。社会因素的影响。企业生存的社会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社会制度与文化、顾客的消费习惯与价值尺度、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财政信贷政策、宏观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但市场总是处于高度的变化之中的,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水平的升降、各国汇率的变动、竞争对手的策略调整,以及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强。
内部因素的影响。在企业内部,为了适应市场的要求和加快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在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营、收益取得等方面的风险日益加强。同时,企业的管理水平、产品或服务质量、经营条件、工作效率、员工素质等也会给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带来风险。
2、防范财务风险,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减少到最低
第一要树立风险意识。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他们在认识风险、分析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基于财务人员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中的重要地位,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不应只局限于会计继续教育,还要全面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掌握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能够准确地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时刻关注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以便能够及时做出防范措施,以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二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是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必然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经常有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破产。历史情况表明,财务风险并非在一朝一夕内形成,而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时期,因此有必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测、信息反馈,在财务危机的萌芽状态预先发出危机警报,促使经营者及时采取有效对策,改善管理,防止企业陷入破产的境地,以保护各相关主体的利益。
第三要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清内部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第四要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财务风险本质是由于负债比例过高导致的,因此企业不但应该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保持适当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而且还要控制负债的规模,保证谨慎的负债比率,避免到期无力偿债或资不抵债,从而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为自己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吸引各方投资。
3、总结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预见和进行控制的。企业只有在对财务风险有了一定认识,在制定决策时考虑到财务风险,定期对企业各类财务信息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企业潜在的风险因素,建立起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之后,才能够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避免财务风险,实现最终的目标,获取更多的收益,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 财务风险管理 问题 控制策略
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之下,现代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发展的挑战。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内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经营生产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但从实际来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筹资风险突出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对企业战略性发展造成干扰。本文立足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就如何强化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做了如下阐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淡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主观能动性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是提高管理行动的重要基础。但从实际来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共组的组织开展落实不到位。首先,趋利性是企业的天性,企业在战略性谋划的过程中,过于强调短期经济效益的追求,而忽视了可持续发展下科学规避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企业领导层对财务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财务风险管理尚未形成常态化;其次,企业对财务风险管理认识不到位,片面的认为财务风险管理只要控制好现金流,就可以规避财务风险。于是,在财务风险管理中,表现出较大的被动性,对财务风险的规避管理缺乏积极主动性。
(二)结构不合理: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存在筹资风险
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有了更高要求,强调企业要科学配置资金结构,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往往会出现资金结构不合理问题,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境。一方面,企业在筹资决策中,由于决策失误,抬高了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负荷的企业财务负担,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企业偿债能力有限,资金结构的不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导致财务风险、生产困境等问题的出现。
(三)水平较低:财务管理人员水平较低,管理工作不到位
财务管理人员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有效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但是,财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财务部门“一肩挑”的管理现状,弱化了财务风险管理的实效性。首先,财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缺乏有效的工作开展;其次,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能力培训,在管理方法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滞后性;再次,财务风险管理由财务部门“一肩挑”,缺乏多部门的协调配合,进而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落实不到位。
二、新时期强化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策略
(一)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实现财务风险科学控制
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有效落实,前提条件在于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优化内控管理环境,实现财务风险科学控制。首先,企业要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在内控管理中的重要性,从组织开展,到人员到位,都应确保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其次,企业上下要正确认识财务风险管理,将财务风险管理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内部环境;再次,企业要制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依托制度保障,确保财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从财务风险管理职责的明确,到岗位职能的细化,都应在制度化建设的基础之上,推进财务风险管理建设。
(二)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更好地财务风险防控,企业应着力于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强化财务风险的防控能力。如图1所示,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结构图。从中可以知道,在不同时期,应采取相应的预警机制,确保财务风险预警的时效性,能够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控制系统。首先,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要求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实现风险控制制度化、常态化;其次,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由两大板块构成:一是基于定性分析下财务预警警兆识别系统,强化对财务风险的定性分析;二是基于定量分析下财务预警指数测度系统,实现对财务风险因子的定量分析,以更好地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再次,以企业财务报表、经营计划为预警依据,运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方法,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并进行风险预警,强化财务风险管理。
(三)优化企业资金结构,加速资金周转速度
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金周转不良所致。为此,在财务风险防控的过程中,一是要求企业要强化资金结构的合理配置,确保企业经营活动中所需的资金流;二是优化企业负债率,在确保经营活动的基础之上,提高企业的偿还能力;三是加速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之下,企业战略性发展的构建,强调有序的资金周转速度,进而支撑企业的经营发展;四是企业应协调各部门,强化对企业资产管理比率的考核,并通过流动资金的投放管理,有效提高资金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和偿还能力。
三、结束语
新的市场经济环境、激烈的行业竞争,强调企业在战略性发展的构建中,应推进财务风险管理建设,落实财务管理现代化发展。在笔者看来,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关键在于优化内控管理环境,实现财务风险科有效落实;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实现科学防控。
⒖嘉南祝
[1]王丽萍.新时期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策略分析[J].北方经贸,2015,(06).
[2]黎思.浅析新时期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6,(35).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激增,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失控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避免上司公司出现快起快倒的风险,必须要重视财务管理,必须要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手段规避财务风险。本文主要主要从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角度着手,探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规避。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规避
一、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内涵
在上市公司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各种突出的财务风险状况,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处理这种状况,可能会造成各种财务风险的出现,最终会影响上司公司的生产活动和正常经营。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即指的是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来提前识别公司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采取合理的措施,以达到规避风险,保证上市公司正常经营和资金安全的目的。
二、上市公司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上市公司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意义深远,它能够让公司及时的发现财务危机,并能够及时采取弥补和应对措施,能够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可以及时消灭隐患,具体来说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及时识别财务风险因素,当这些风险因素露出苗头之时,风险预警机制中的某个系统会发出警告,能够让上市公司的相关管理者迅速作出反应,能够有效减低财务损失;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不但能够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发出警告,还能够较为准确的分析出造成这些风险的因素,能够让上市公司管理者在第一时间找准公司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或风险环节,便于抓住要害,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风险进一步恶化的措施;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还可以完整的记录风险发生的原因、风险处理的过程及风险的处理结果,可以形成风险反馈机制,便于上市公司以此为鉴,在日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杜绝此类风险隐患的发生。
三、上市公司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具体对策
一个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即:专业的财务风险分析和预警机构、配套的财务风险识别和评价体系、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制度、先进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只有具备这几个要素,才能形成相对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一)专业的财务风险和预警分析组织机构。没有专业的财务风险及预警分析机构,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将很难落到实处。而一个专业的财务风险及预警分析机构,能够有效的识别和衡量公司的财务风险,能够针对风险迅速作出反应,拿出应急策略,可以减少公司的损失,从而辅助公司实现财务目标收益。这个财务风险及预警分析机构,人员构成应该是自上而下的,要包括公司的经营者――企业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人――财务部门高端技术人员――公司外聘专家。这其中,企业财务部门作为主要的参与者,要承担起预警机构的日常工作。这个机构中的人员要定期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测评,要主动分析公司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并不断修正和完善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二)配套的财务风险识别和评价体系。
1、财务风险识别体系。要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必须要先识别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财务风险。这就需要上文提到的财务风险预警机构相关人员准确把握上市公司的构成、上司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等,并能够预判上市公司日常经营所需要的资源中是否存在风险因素,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可能使上市公司出现财务风险的因素进行分类,然后针对各种潜在风险,确定合理的识别办法。在风险识别中,还有一个因素是不能忽略的,即与上市公司经营范围相似的公司财务风险记录的收集,要通过这些公司财务风险实证找出财务风险的规律性,让风险识别体系更科学。上市公司需要不断的充实风险识别体系,确保风险识别的全面性。
2、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该体系建立在风险识别体系之上,其主要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资料与数据,来推算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频率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度。一个科学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必须要包含以下要素:针对上市公司经营中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事件,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准确的财务风险的变数值;风险因素影响程度值。同时,还要灵活的运用定量和定性评价方法对风险后果进行预估评价,以便确定哪些风险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哪些风险可以忽略。
(三)先进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当前,由于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各个企业都开始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各种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也相继出现。每个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经营能力都不同,这决定了他们财务状况的差异,在确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时必须要考虑到这种差异,要选择与上市公司相匹配的模型。当前,采用比较普遍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有简单的单变量的判定模型、多变量的多元线性判定模型、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概率模型以及神经网络模型等。上市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根据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选择适合的模型。并根据模型中的各个指标,完成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准确分析,及时做出预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立一个专业的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机构,围绕企业的财务目标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和评价体系,对风险的影响因素和危害程度进行宏观把握,并采用先进的预警模型,发出预警信号。才能够提高上市公司识别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才能够让上市公司在白日化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王艳玲,王汉保.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11(24)
关键词:财务风险;预警防控;应急处理
全球金融危机与国内周期性结构的调整使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经济形势,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空前复杂的经济形势,防范、化解好处置企业财务风险,保证资金链安全好现金流畅通,已是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而企业集团因成员单位多、产业跨度大、产业链长、管理层级多,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有效防控财务风险。
根据企业集团的特点,实际工作中,企业内部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为重点,着手构建财务风险防控体系:
一、提高控制财务风险的认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企业经营范围和规模逐步扩大,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加,宏观经济形势更加多变,提高财务风险控制认识、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通过财务风险控制可找出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促进企业完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好制约机制,提高风险敏感度,做到及时分析,准确评价和有效控制公司的财务风险。
通过财务风险控制可促进企业树立现金至上意识,正确分析,科学应对复杂经济形势,优化资本结构,保持资本的流动性。通过财务风险控制,促进企业增加收入,节支降耗,压缩应收财款与存货资金占用,及其他非生产性支出,以保障现金循环顺畅,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通过财务风险控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财务风险的征兆,及时采取风险处理措施,避免和挽回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经营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二、加强对控制财务风险的组织领导
企业应成立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开展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工作。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小组由企业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牵头,各责任部门负责人参加。财务风险控制小组应按以下四项原则开展工作:
(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集团型企业母公司应全面负责财务风险控制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工作。各所属公司分级负责管辖范围内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
(二)及早预警,及时处置。对财务风险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并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和化解,防止风险扩散和蔓延。
(三)各司其职,团结协作。企业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筹划落实各项防范、化解和处置财务风险的措施,相互协调,共同防范,化解和处置风险。
(四)防化结合,重在防范。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监测,督促企业各级财务风险责任部门及时提供相关信息,监控要做到及时有效,以提高应对各类突发性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控制财务风险日常管理
(一)强化现金管理
规范资金预算网络化申报及审批流程,加强付款审批和资金集中管理,确保企业资金链安全并实现良性运转。
(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坚持一切经营活动受控于预算管理,扩大预算控制范围,健全预算预警机制,规范预算调整行为,完善预算管理手段,强化预算过程控制,凡预算外资金一律不准支出。
(三)强化两金占用管理
除正常长期战略用户滚动结算外,其他用户一律不得赊销。严禁为确保开工组织生产,为确保销售进行赊销,对客户信用品质进行评价并建立信用档案,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客户的信用等级。在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协调下,与司法机关配合开展法律清欠工作,主动采取财产保全和强制执行工作。做好存货管理工作,分析存货结构,分清正常储备及非正常储备。实行市场决定生产原则,以销定产,避免产品积压;严格追究产品残次责任人责任。
(四)严格成本费用控制
全面实施成本费用定额管理,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成本费用监控,以单耗管理为总抓手,做好主要产品成本控制工作。
四、做好控制财务风险的预警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容,决定着财务风险控制系统的运行质量。企业应对所属公司进行分类指导、重点监控、定期报告。通过分析财务风险形成过程,采用定性预警分析和定量预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切实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启动、早处理。
(一)分类指导,重点监控,定期报告
根据盈亏和现金流情况,集团型企业可将所属公司分为一般风险单位、较大风险单位、重大风险单位、特大风险单位四类进行财务风险控制。
通过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企业对较大、重大和特大风险单位进行重点监控。对于较大风险单位财务风险情况采取月度报告制度,对于重大和特大风险单位的财务风险情况采取每周报告制度。
(二)预警信息收集和传递
企业应以信息化系统为信息收集和传递的平台,及时掌握财务风险预警所需的各类资料,资料的来源应是开放式的。预警信息系统不仅包括预警资料的收集,还要包括对收集资料的加工处理、分析判断和防范、处置措施等信息诊断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消除财务危机的专家咨询系统。对收集、加工、分析和整理后的资料和措施建议等信息,要及时逐级汇总和上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小组。对需企业批准的事项应逐级进行上报和批复。
(三)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预警指标体系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采用定性指标主要包括: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出现负数、主要财务指标显示财务状况恶化和部分定量预警指标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监控。定量预警主要指标包括:限定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等。各单位可结合单位实际,适当增加一定数量的定量预警指标,提高预警质量。
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参照国家行业标准对上述指标进行细分和量化,以满足财务风险预警的质量要求,确保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性。
(四)预警分析
预警分析人员首先通过预警分析快速排除影响小的财务风险,将分析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财务风险上。有重点地分析财务风险的成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根据财务风险成因,针对性的制订处置财务风险的应当措施。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出现重大异常之一的,企业应立即进行财务风险应急处理。
五、控制财务风险的应急处理
在财务风险应急处理过程中。应结合企业实际,制订出防止财务风险扩大的、具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理措施,包括推迟或减少付款、加速货款回收、扩大关联贸易、实施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寻求获得新的投资、售后回租资产、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预测情况,企业应对部分特大风险单位施行关、停、并、转。不能关停的按最经济产能安排生产和其他有利于增加现金流入和减少现金流出的措施。
六、财务风险应急处理的自我完善
关键词:财务风险、筹资风险、生产经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外部竞争,财务风险便随着企业外部竞争的加剧应运而生。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健全的情况下,财务风险更是企业所不可避免的,因此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对企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中无论理论界还是实践工作中都片面的强调了如何有效的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却忽视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最基本的认识。因此本文就首先从对财务风险的基础认识开始,逐步加深对财务风险的认识。
一、财务风险认识中的几种不同观点
现实工作中要想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首先应该对财务风险有个明确的认识。现论界对企业财务风险认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它是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风险。财务风险的实质是企业负债经营所产生的风险。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借入资金,这个企业就不会发生财务风险,而只有经营风险;如果企业有借入资金,这个企业就存在着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企业借入资金必须按期还本付息,在未来偿还债务能力不确定的情况下,就会相应增加企业的压力和负担,使企业面临着资不抵债的潜在风险,这也就形成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达到规模经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又不得不想方设法筹借经营性资金,进行负债经营。因此现代企业中财务风险是企业必须面对的客观现象。
第二种观点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个方面和某个环节中出现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活动四个方面,相应的也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财务风险需要企业去面对。
第三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资本流通过程中的产物。从资本运动的角度看,在G―W……P……W’―G’的资本运动过程中,资本流通的始极是货币本金的垫支,终极是得到价值量增加的货币本金收回,财务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而垫支货币所进行的运动。所以财务的风险萌芽于本金垫支之时,只要筹集货币并把货币作为资本来使用,资本就具有无法得到价值增值的风险。资本的流通过程,既是财务风险的转移过程又是财务风险的积聚过程,某一资本形态的风险不仅接纳了上一资本形态的风险,同时又吸收了本形态新的风险。这样的过程使财务风险不断形成和积累,最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状况和财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业绩如何,必然会体现在企业资金运动的状况和结果上,表现为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和财务成果的大小。
本文认为第一种观点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认识带有片面性,只是注重了财务风险的本质,而忽视导致本质产生的其他方面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观点虽然对财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同,但是它们都能够从总体上全面把握财务风险,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二、从风险认识角度来分析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只有清楚认识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在实践工作中也就能更好的防范财务风险,从而达到规避风险提高效益的目的。在这里根据上述后两种观点概括出以下几种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
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中。这种过高的负债比率不但使企业有利息负担而且到期要偿还高额债务本金,在企业经营状况较差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企业资不抵债,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这是从财务风险的本质来认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的。
2.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弱。
企业在债务融资后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到期的债务和利息,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较差变现能力不强而无法保证足够的现金,这些都会导致使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的变成现实的,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这是从企业经营的动态角度来认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的。
3.企业的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由于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投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投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筹资成本,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威胁到企业到期债务的偿还,增大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通常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营不善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4.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各种不同财务风险的产生。
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法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是企业所无法控制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由于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增大了企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三、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1.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创造良好的筹资环境。财务风险本质是由于负债比例过高导致的,因此企业不但应该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保持适当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而且还要控制负债的规模,保证谨慎的负债比率,避免到期武力偿债或资不抵债,从而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为自己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吸引各方投资。
2.进行多角经营,分散投资风险。即将企业筹集来的资金投放于多个项目,这样就能使各个盈利和亏损程度不同的投资项目互相弥补,减少风险。这种分散风险的思想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这种防范方法还需要企业领导者的谨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