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11 16:05:11

序论:在您撰写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

第1篇

过去,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为了应付考试,为追求升学率,高分数造成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管的局面,导致教学方法刻板,学生负担过重,费时多效果差等诸多问题。近几年来,学校教育正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许多语文教师已开始利用语文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等方面,如此丰富的内涵,语文教学最适合不过了。因为语文学科不仅自身具备语言、文学的知识系统,还广泛涉及数、理、化、史、地、政、生等各门学科的知识。语文教学目的的多元性,教学功能的多重性,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通过这一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只凭单一的“黑板加粉笔”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实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进步,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采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可以使学生形象深刻地感知学习内容,领略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使之各方面的素质均衡发展。

目前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有些独生子女,在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社会心理,职业意识,审美水平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怕苦怕累,盲目追求,自理能力差,缺乏同情心等,素质发展不全面。语文教学应在现代化教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进行教学信息交流,优化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的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克服弱点,完善自我,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如在教学《人民解放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记叙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事迹的课文时,结合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的镜头片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其坚强勇敢的意志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忘我精神,学习《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散文,可借助多媒体来展示课文所描写的自然景象,引导学生追求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感;在分析《“友邦惊诧”论》等一些讽刺性较强的议论文时,可制作一些诸如漫画等幻灯片,使学生便于理解与认识,同时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作指导,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理论,二是设计制作。

教育理论,这里主要指当代的学习理论和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必须以最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从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历史考察,学习理论与之相随相伴,并促进了教育技术教育应用的发展。学习理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基础曾有过三次较大的演变:

第一次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时间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

第二次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时间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发展阶段。

第三次是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时间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成熟阶段。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要素或四大属性。

科学性原则还包括设计制作的科学性。设计和制作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结构合理,操作便捷。不论是利用网络还是设计课件,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的,完成资源素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并就结构安排呈现方式提出最佳方案,最终完成制作。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必须遵循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包括教育技术的适用性和教学过程中的适用性两方面。这里着重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适用性。

所谓“教育技术的适用性”指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技术手段、呈现方式。还要根据教育资源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这里着重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适用性”问题。所谓“适用性”主要指多媒体的选用和课件使用的时机设计等。

第2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美术;教学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投影仪、视频展台、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陆续进入到各个学校的课堂中,大量丰富了学生课堂,尤其是在美术教学中,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使美术课堂更直观,教学方式更为多样,在促进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为新课标教学的结构和模式提供了可能和基础。本文根据美术课堂的教学实际,针对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对实际教学的积极作用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产业技术在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主要包括多媒体、投影仪、视频展台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极大的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有利于老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建。目前来说,我国大中城市的课堂基本已经普及了这些教学技术,但小城市及农村地区的学校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师手写教学模式。就大中城市的学校而言,他们的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基本已经初具规模,但在实际应用这些技术的方法上还存在一些缺陷,甚至有些老师因为对这种教学方式的实际教学效果产应误解或根本不习惯而放弃使用这些教学技术,将它们束之高阁,依旧使用手书的教学方式。使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教学应用效果受到了不好的影响。种种不良现象都需要学校切实普及这些教学技术的使用方法,使教学效果达到应有的水平。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美术教育教学的影响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美术教学资源的收集

美术是视觉艺术,实际教学中离不开情境教学,受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以前的美术教学大都是依靠课本上有限的图片资源,或者是老师用语言构造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脑海中虚拟一个场景,或者以人体、实物当做模具让学生描摹,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充分理解老师构造的情境,教学资源的短缺对于美术基础的学习实际上是很不利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让老师有办法充分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料,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教学实际展示,语言与图像相结合,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实地考察时,运用照相机或摄像机进行记录,配以文字、音乐制成ppt保存下来,丰富了教学资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导师”,无论什么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好的方法。现代教学技术以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使用使美术课堂更加具体、生动、形象,使静态的美变为动态的美,将教材中的艺术美充分的展示出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多重感官,提高学生的兴趣。举例说明,中学美术课程中有部分具象美术作品的教学和抽象美术作品的教学。传统教学中,具象教学可以采用临摹实物的方法来学习,抽象美术教学要求学生发挥艺术想象力,把握抽象艺术的造型方式和特点,这个时候传统教学就很难表现出来,老师干涩专业的讲解学生也很难体会,自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个时候如果将抽象的艺术绘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分析,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画的表现技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内容、学生兴趣点有效的整合,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美术教学课堂效率。

(三)现代教育技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素养

美术创作需要画者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伟大的绘画作品都是画者天马行空的想象,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在表现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过程,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丰富的想象力是绘画灵感的源泉。要想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首先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文、影像信息,现代教育技术与美术交叉影响,三维动画与二维平面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灵动思维,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使学生能够综合的系统的接受美术作品的熏陶。学校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更多的时更多的只能说好不好看,只是一个大概的模糊的感官,但具体好在什么地方,画面经过了怎样的艺术处理,很难有人可以说清楚,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作品画面细节稍微改变,再结合作品本身,深入的讲解绘画作品的历史背景,画家当时的人文环境,就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形式美,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审美。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与传统教学相比,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确实有很多的优点,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告诉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大量使用,代替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使课堂变成了“人机交流”,大大弱化了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际教学中,老师的示范演示是课件、图片、影像不能代替的,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应合理,课堂必须以师生交流为主,不能弱化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标改革的指导下,合理高效的使用现代教育手段,能够有效提高美术课程教学效率,但具体的适用方法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保华.应用 反思 探索 提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效益研究[J].大众文艺,2011(17)

[2]邱兴雄.论高等美术教育课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J].浙江师范大学报,2010(05)

第3篇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物理课堂 教学环节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已进入很多学校,多媒体教学也进入普及阶段。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可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化解知识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由于我校物理教师积极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十多年来,我们掌握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思想和技术,蕴育长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象高峡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遏制。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师中的普及应用,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教学相长,有些学生创造的课件,充满了新意,令教师都感到十分惊奇。多媒体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它既能为素质教育服务,也能为应试教育服务。多媒体能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节省教学时间。课堂教学是师生共渡的生命过程,再好的教师,再好的课堂,由于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活生生的教学过程,用粉笔和黑板会显得缺乏生气和苍白无力。多媒体课件由于它的可选择性和良好的交互功能,为每一位教师独立自主地上课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师生共同参与多媒体教学,不仅产生了物化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勇于进取、不断探索的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而这正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精神的体现。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新课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很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新授课前的导入,目的是回忆与新课有密切联系的知识,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准备,导入内容一般不需要保留在黑板上这时可利用多媒体,因多媒体有再现性:设置返回按钮,退出后可重新返回,所以多媒体可以随时提取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沟通彼此知识间的联系,既节省板书时间,又不占板面。对于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来说,受他们的生活阅历的限制,某些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只是在头脑中有很粗浅的认识,情境不够完整,细节不够丰富。而且自然界的现象,又有很多不可能直接在物理课堂上原样展示。而应用课件的手段,可以生动、丰富地虚拟情境,可以用电脑展示静态的文字、画面。还可以展示动态的录像片段、动画片段,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等来发现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让学生在生活、自然情境中发现有趣的物理问题。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讲授新课,突破难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利用多媒体提供有指导性的画面,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形象的说明道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大气压强”这堂课是初中物理的难点和重点。一般 来说,教师讲授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把两个马德堡半球合在一起,抽掉里面的空气后叫一个学生拉一下,拉不开,就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但是,究竟大气压强有多大?学生没有感受,印象不深。采用多媒体,可以在课堂里模拟300多年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分拉两个半球的马匹从2匹增加到4匹、8匹,直到16匹,再配以紧张而 有节奏的马赛进行曲伴奏,直到“啪”的一声,把两个半球拉开,声像并茂,把学生带入了现场实验情景,所 有学生都十分投入。采用多媒体对马德堡半球进行剖析讲解,强化了学生对大气从四面八方施压给半球的基本 概念的理解。以往教师做测量大气压强量值的托里拆利演示实验时,由于无法改变教室里的大气压强,只能凭嘴讲:随着大气压强的变化,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而运用多媒体后,就能模拟这一过程。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可以反复多次演示某些内容而避免板书和擦黑板的不方便,为课堂教学增加知识容量,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达标测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探索精神

现代教学不仅讲求高质量的“讲”,更讲求高效率的“练”,多媒体具有高效性,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达标手段。对于判断改错题、填表揭示规律题、看图列式题、课外思维发散题等,若使用多媒体实可拓展视野,增强观察效果,同时还可独立操作多媒体,增长了学生使用电脑的技能。传统教学的反馈形式通常是板演、课练或提问,这样的反馈缺乏多向性和高效率,利用多媒体反馈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在电脑上演算,可以及时反馈和批评,使尽量多的同学得到尝试的机会。众多教师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的达标测评可使课堂效率提高到传统课堂的两倍多。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具有新奇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材料,可以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包括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提示过程等,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并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相对运动的内容我们即可应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空中加油的情境和等速救护的过程,配上声音的效果,把存在于头脑中的想象情境形象地显示在学生面前。利用动态的变化,立体的感觉表达出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意境,从而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教师运用高新技术,其本身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求知欲的启发和最好的榜样。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多媒体展现的物理过程和控制条件下形成的物理变化以及通过三维立体图像展现的物理情境都会给同学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与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可能,效果自不待言。

总之,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中,不论是有形教学资源还是无形教学资源,都是学生认识的媒介,它们对学生的学习都能起到辅助作用,各有优劣。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使用的“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4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现代技术 学习兴趣 教学效率 实验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既是对教育的挑战,又是教育改革的最好契机,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既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又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综合性,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驱力。要想学好物理,必须使学生喜欢这门学科,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画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恒定电流》的教学,电流的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动画模拟生动地展示其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又如《万有引力》的教学,天体的运动不便于直接观测,可望而不可即,通过录像材料生动地展示天体的运动情况,学生放眼观之就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天体的运行情况,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向心力的分析》一课中,对于水流星这样瞬间完成的实验进行实际录像,运用现代微机技术,使其转变为视频信号输出,放大可视范围。同时还可以随意定格瞬间物理过程,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向心力的分析,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与主动学习精神,是当今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学生学习更加刻苦,其探索欲、创造欲更加强烈,学习效果更佳。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把信息传递给学生,多采用“粉笔加黑板”的手段,技术的落后限制了信息传递的容量。而采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大大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从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更有利于扩大课堂的容量,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例如在学习《磁场》时,课堂教学中需要补充许多课外的例子,还要做一些课堂练习,板书内容很多;而利用信息技术可避免在课内书写大量的板书,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尤其是在复习课上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会使课堂效果更加优化。在复习课上,利用屏幕展示静态的例题、利用模拟实验动画重现实验时的动态情景,这样既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又便于学生回忆在新课学习时实验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可以利用节省的时间讲更多相关知识和现实应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弊端,给学生较多时间复习巩固,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增加了课堂信息量。

三、利于实验教学

首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不便于直接操作的实验,突破时空限制,开阔学生视野。如托里拆利实验、低温超导、固体扩散、电源短路、高压触电等不宜直接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实验演示,变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超越时空界限,突破思维障碍,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其次,可以利用视频的慢放或快放展示一些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如子弹穿透苹果的瞬间,分子的热运动,飞机投弹,弹性碰撞瞬间,惯性现象,内燃机工作原理,等等,使学生兴趣倍增、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记忆牢固、学习效率高。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学生跟着多媒体动画课件,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的文本、音响、动画、录像等信息一起传输给学生,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参与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对问题产生好奇、提出疑问,解决问题后,表现出克服困难、自觉学习的坚强意志。使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受到良好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学、探索物理规律的基本素质。

运用多媒体教学,促使教师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更多更广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大大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既是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延伸,又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改革。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多媒体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越来越受教育者的关注。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其主体是物理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不是简单地应用与教学,而是以物理课标为最根本出发点,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的认知工具,并熟练利用信息技术这种工具进一步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从而使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高度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王邦平,任伟然.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第5篇

一、物理教学使用多媒体,能以新颖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是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科学理论,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是要依靠直观的实验做基础的,然而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理想,有一部分实验,尤其是微观实验,是无法实现或较难实现的,而不做实验就会对学生掌握知识以及教学效果带来很大影响。随着音、图画、色彩、动画等形式的多媒体灵活恰当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五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教学授课模式。多媒体课件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必将对教育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利用多媒体可以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机械抽象为生动具体,使本来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东西变为具体形象的动画片,利用动画作为中介,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从而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深刻理解较抽象和较复杂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学得知识,将学习物理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枯燥乏味地去完成任务。例如,在学习《布朗运动》这节课时,学生通过观看布朗微粒在液体中的运动,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运动;另外,在增加温度的情况下,布朗微粒的运动就变得更加剧烈。——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视觉氛围之中,优化了课堂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物理教学可利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增强教学效果。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形象直观,视听结合,形式新颖,容量较大。物理课件不仅要有简洁的文字、公式,清晰的图线、图表,还要有丰富的精美图片和巧妙的动画,清晰、直观地展示物理图像,生动形象地表现物理过程,必要时还要插入一些视频材料,真实地再现物理现象、相关实验或某些应用。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用语言或传统教学手段描述清楚的复杂的、微观的、瞬变的或抽象的物理过程,要通过巧妙的动画设计,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深刻掌握。设计制作课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特长,最大化地显现多媒体的特点。又如在直流电路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常常是不能看出电路的串并联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分析和想像能力呢?借助于计算机动画,使电路图从难以辨别的方式渐变到容易识别的方式,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电路的结构特点。当学生将这种方法掌握熟练了,它将转化为一种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能够把很多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教学的目标。模拟实验规则不允许操作或进行的技能训练。模拟物理实验不受实验一般规则的限制,学生可自由地进行模拟实验的“操作”。在虚拟物理实验室中利用相关课件,可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去独立“操作”。例如观察课件所模拟的电流表或电压表的接线柱接反、测量值超过了量程、电源短路等误操作情况下发生的现象,既保护了仪器又规范了学生的操作习惯。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的操作环境,如学生在虚拟场景中拆解游标卡尺,练习测量(如测量圆柱的直径、圆桶的深度和内径等),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测量方法和读数)进行针对性训练,完成了对游标卡尺的结构、测量方法及读数的意义建构。

三、物理教学利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做练习题的效率。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说:“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在素质教育年代,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都在关注如何减轻学生的负担问题,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就需要我们从课堂上要质量。

第6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理解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0-0120-03

目前网络课程比较重视资源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呈现,但这些资源大多数以直观呈现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而忽视了网络课程中学习者和学习活动这两个重要的维度,不利于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解决不了“促进学生理解”这一教与学的本质问题。如何根据网络课程的特点,从学习者出发来设计网络课程,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是目前网络课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从“促进学生理解”这个视角出发,以“为理解教学模式”为指导,从网络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及学习评价等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做了一些尝试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理解视角下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理解”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明白、了解、懂得”。从教育哲学的观点来看,理解是一种倾向和能力。[1]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或技能,还要使学生理解知识、生命及生活的意义,所以理解本身就具有教学价值,知识、技能、理解这三者共同构筑起我们的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知识,应是教学的最高追求。注重理解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的宗旨应是为学习者提供机会,真正地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使学习者能够深入地理解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世纪90年代由斯宾塞基金资助的零点项目和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研究开发了“为理解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启发性论题、理解目标、理解活动和持续性评价四个组成部分,该模式解决了理解教学中“为什么要理解”“理解什么”“如何理解”“是否理解”这四个理解教学的基本问题。[2]注重理解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应从该模式出发,结合网络课程特点,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选择具有理解价值的主题,设计、完善学生积极参与能有助于形成理解的学习活动,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

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以理解的维度安排课程内容

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它包括功能设计和知识内容设计两个部分。注重理解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内容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去设计。

1.网络课程功能设计

网络课程功能设计以“为理解的教学模式”为导向,围绕“为什么要理解”“理解什么”“如何理解”“是否理解”这四个理解教学的基本问题来进行。设计时将功能分为理解学习引导、理解学习、理解学习支持、理解学习评价、理解学习深化这几个模块,其中,理解学习模块是核心,其他模块对该模块起帮助和促进作用,通过这几个模块的组合全维度地促进理解目标的达成。各个模块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以该结构为导向,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功能模块为:①理解学习模块是网络课程实现理解学习的关键,通过理解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学习者对课程内容进行自主理解学习。它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学习活动、参考资料等几个组成部分,用学习活动引导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开展。②理解学习引导模块是在学习前对学习者进行启发引导,让学习者带着理解的目的有备而学。③理解学习支持模块是学习者在理解学习过程中,针对理解主题,自由讨论、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学),并可通过该模块以合适的方式向教师和同伴求助(助学)。④理解学习评价模块是对学习者网上学习活动进行实时适当的评价,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为其后续学习指明方向。⑤理解学习深化模块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本课程的拓展学习内容对某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性学习。

2.网络课程学习内容设计

格兰特・威金斯将理解分为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我实现六个维度。[3]每个维度代表了理解的不同层次,理解水平决定了学习内容的安排,理解是一个动态的实现过程。首先,要选择那些有理解价值即在课程内容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持久性的价值,能够激发学习者学习潜能的理解主题。其次,一门课程理解的主题肯定不止一个,选择出那些具有理解价值的主题后,将主题根据理解的层次和水平进行区分,按理解水平成递增趋势排列、组织课程学习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具体学习内容设计采用的是“模块―主题―问题”的结构:一是根据课程理解目标和知识的特点,将学习内容分成六个模块,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又呈递进关系;二是根据每个模块的理解目标,确定具有理解价值的主题。

理解性学习目标的设计:以理解为教学的最高目标

以理解为目标的网络课程设计,在引导学生达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将理解目标作为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更高层次目标,将学生学习的重心放在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层次理解上,在理解中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理解性目标不是教材目标的形式化,而是要具体地界定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哪些观念、关系或问题,以及要达到什么程度。知识的理解是一个过程,因此,理解性目标要注意分层级地进行,且目标之间要相互关联和不断深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如可设计理解性目标为从基于问题理解目标到主题理解目标,再到模块理解目标的递进结构。

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设计知识目标和理解目标的双目标引导方式;对于实验教学部分,设计技能目标和理解性目标的双目标引导方式。理解目标要在学习活动之前公开呈现给学习者,让学习者带着目标进入学习活动。下页图2是理论教学部分模块四――主题1教学设计概述的双目标引导式学习目标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以学习活动开展理解过程

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应是网络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学习者利用已设计好的网络资源与网络教学环境,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在以理解为目标的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过程是作为主体的学习者主动内化知识、构建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

首先,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以知识、技能、理解三个目标为引导,围绕理解的维度,对学习活动进行排序和结构化,形成学习活动序列,以促进更有效的学习。可根据理解维度将学习活动分为初级理解学习活动、中级理解学习活动和终极理解学习活动三类。初级理解活动主要适合解释或诠释维度的理解目标实现,其活动方式主要是交流讨论;中级理解目标适合应用维度的理解目标的实现,其活动方式是一系列探究活动;终极理解目标能够涵盖前面理解活动所要达到的理解层次,其活动方式主要是协作应用。

其次,要根据知识类型的特点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任务,促进学生理解知识。例如,自然知识的学习活动设计要围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假设,引导学生搜集、分析、整理资料,诱发学生得出结论,以及引领学生展开验证等基本环节进行;人文知识的学习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理解与建构符合时代精神、社会需要以及个人生活的知识,从而真正学会做人;社会知识的学习活动设计要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建立正确的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达到社会知识学习的理解性目标。[4]

从任务情境的设计、学习过程的建议和任务成果的设计这三个方面说明“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学习活动设计方法:①理论教学的学习活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将问题情境化呈现,在交流、反思中达成知识理解的目标。由于学生经历了体验、移情、理解、对话、反思等五个环节设计活动过程,所以活动的过程成为一个引领学生反思各种思想、反思现实和反思个人的过程。活动成果设计是让学生体验、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反思成果,而不是对一些观念和立场的机械强化和汇总。活动的形式包括阅读、交流讨论、反思等。②实验教学的学习活动以任务为驱动,在虚拟情境中进行实验和体验,在完成成果中达成应用技能的目标。活动成果设计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为目标,如可以设计让学生写研究报告、创作作品等。活动形式包括体验虚拟情境、网络探究、作品创作等。

结语

本文从促进学生理解这个视角出发,提出了注重理解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和主张,希望能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改革提供一些帮助。网络课程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让网络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参考文献:

[1]陈明选.论网络环境中着重理解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2]王会,张琨.哈佛“为理解的教学”模式及其应用实例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1).

[3]Grant Wiggins & Jay Mc Tighe.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高效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课程需要将音频、图画以及视频等插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将课程内容直观表达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创造合理有效的物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物理知识,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不同方式可以创造出更加合理有效的物理教学情境,结合现代仿真教学技术,让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教学体验,开拓学生将现实生活与物理知识想结合的联想思维,帮助学生更为透彻地了解物理知识,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能够有效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学习始于疑问,学习后有所思考,思考之后有了一些疑问,有了困惑当然就想要解决,就会提出问题,这是学习知识的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疑问是学习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善于在物理教学中结合物理课程知识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从引起学生的兴趣入手进而引发学生的惊奇和疑问,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要求。

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优化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获得直观教学体验

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中,通常需要做很多物理实验,其中有许多实验是使用实验器材无法完成的。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模拟高难度物理实验,还能加快实验速度,提高实验质量。比如在学习原子的核式结构时,由于空间限制,使用传统的实验器材无法做a粒子的散射实验,学生没有办法得到直观的教学体验,理解起来也就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制作课件的方式,使用多媒体动态画面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教学体验,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物理知识。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模拟高难度物理实验,实践证明,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使得物理教学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直观化、形象化、科学化,实验质量更高。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知识点时,需要理解并区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两个知识点。传统的实验方式是将两个弹簧称对拉,通过弹簧称的读数对比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大小。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将计算机和两个力学传感器进行连接,学生通过计算机采集的数据就能够发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数值是一样大的,这样的实验方式更为直观、科学,效率更高。现代信息技术还能够提高实验速度,比如在学习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点时,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要求通过以打点计时器为主的实验器材进行多次计算,然后采用作图法得出a-1/m图像和a-F图像,进而印证加速度和质量成反比、和合外力成正比的物理理论。但采用这种方式计算量庞大、实验过程非常复杂,操作实际成效不大,在一定的时间内很难得到实验结果。如果将现代信息技术导入物理实验教学中,使用气垫导轨和光电门将数据直接输入Excel表格,得出a-1/m图像和a-F图像,就能够将实验过程简单化,加快实验速度,大大提高实验的效率。

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突破物理教学难点、重点问题,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概念都偏抽象化,很多重难点知识的学习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电磁振荡知识点,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力。在传统的实验中演示LC回路中线圈里的电场能、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电压、电流强度以及磁场能都在发生周期性变化时,只能看到电流表指针在摆动,其他的如电流、电压等等都看不见。但新技术的使用实现了电场能、磁场能等的可见性,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电流这些物理量表示出来,使学生能够直观看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使得不可见的物理量可视化,还能够通过将重难点问题图景化进而突破物理教学局限。比如在学习回旋加速器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粒子和电厂之间的周期性的变化的对应关系制作成动态课件,学生通过观察回旋加速器中粒子的运动情况充分明白交变电场和粒子旋转同步的物理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有步骤、有规律、顺应思维特点的物理动态图像,帮助学生建立一副清晰直观的物理动态图景,进而有效理解物理重难点知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要巧妙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将偏概念化、抽象化的知识形象化,以帮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知识为前提,展开高中物理教学工作。

四、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与物理教学紧密结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够取得较高的教学效果,是一种新型的比较可靠的教学手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优化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获得直观教学体验;能够突破物理教学难点、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物理理论。

参考文献

[1]覃天奇.高中物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