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10 14:57:16

序论:在您撰写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经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可持续性;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192-02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以来,特别是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地球上一切生命中表现的统治者地位已无可非议。然而,人类、特别是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们已在表面上的物质优厚下面感觉到一种忧心忡忡的危机:地球人类,由于无节制的生育,由于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盲目发展的各项产业,已将清纯高洁的地球弄得千疮百孔。物种灭绝,生态破坏已警钟急鸣。长此以往,人类及其他生物还能在地球上居住多久?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还能持续几年几天?难道真如有人所说,科学顶峰的到来之时将是地球的毁灭之日吗?笔者经静心揣析后认为:目今地球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才是伪装的科学、病态的科学,是科学的敌人;是人类整体上思维的愚蠢、管理的失误!真理的科学应当是将人类的发展引向高度文明发达的地球生态的原始平衡中去。

人类文明长期以来,由于某些统治者统治欲望的滋生,为名为利的争夺,一直在疆域地盘上争来夺去――这种竞争的结果无疑地引发了狭隘的沙文主义。因为一个国家的军力和经济力成了综合国力的主要特征,于是就有了盲目的军事工业的发展和旨在增强经济实力的其他产业的发展竞赛。然而这种竞赛的结果必然导致向自然界的强力索取;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地壳的矿石寻找和垦荒而导致水土流失,废水废气废渣等源源不断的排泄;山江河海被破碎和污染,生态自然受致命败坏;多少物种频频永别地球!这是一种怎样的损失!这是一种怎样的悲惨!然而其罪魁祸首竟是自以为聪明自以为高于其他生命的人类!人类啊,这是你们的高明,还是你们的愚蠢和短见!

科学的发展应当是人类充分利用和改造自然而为自己造福的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科学越向高深发展,生产力水平就越高,人类的文明程度必将越高。――然而,像氟里昂等氯氟烃的污染、核武器的潜在污染等等的本身并非科学的真正产物,它们是科学里的的罪犯,是伪科学,是科学的敌人。人们一旦发现,应当在胚胎或幼稚时期即给予囚禁、扼杀!不给它们以壮大的势力范围;只有不负责任的科学工作者和政治家才对它们加以培育和扶植。以至今日未来泛滥成灾。

工业文明的基本标志是大机器生产。然而大机器的生产必然需要大量能源。像人类及其他生物体本来是最优秀的原始劳动者,这种劳动者吸取了某种物质后消化利用而产生的体力应当是最优秀的能源――因为他们的排泄物所带来的污染几乎可以忽略,即可以被自然界如植物等重新吸收利用,回归原始,循环发展。这种发展必然是永久的持续性。然而大机器生产(当前状况下)大部分能源几乎都是自然界的无偿索取。如煤、石油的燃烧产生的能量是目前能源的主要成分。而燃烧所产生的废气随着森林的日益砍伐,重新利用率越来越低。平衡开始倾斜,从而导致了温室效应等产生。再如某些工业(如化工业、造纸业等)的盲目建设,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源。这些污染物质未及处理或处理不妥即排出了厂外。从长远角度看这是不负责任的盲目建设。只有当一种生产既能产生社会效用――即给人类带来某种物质利益或精神享受――又能尽可能少地污染环境时才能建设,才能发展和扩大生产。否则,宁可人类少一点享受,少一份暂时利益,也应该把这种工厂停产或炸掉!

目前世界范畴的计划生育的无序管理或人口生长的自由无规,已给地球带来越来越繁重的负担。每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要消费掉地球多少植物、动物和矿物?这是导致地球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人口的增长应当在目前超负荷时停滞不前或保持一定时期的负增长。譬如每个国家应当立法或如联合国之类的国际组织应当制定全球法律:每个妇女或每对夫妇可以也只能生育两胎孩子!――即对父母亲的生命继承下去;多胞胎者可对不正当夭亡者和无能生育者以弥补。对两胎以上的生育应法律禁止;对违法者囚禁数年和于劳改工场创造劳动价值若干后方可重获自由。

综上所述,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盲目地发展某种生产是人类的错误行为;科学应当发展;而环境污染的产生并非科学的正统,乃是畸形的歪曲的病态的伪装的科学,应当在胚胎或摇篮之中扼杀之;明智的人们――特别是有影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应当正视和治理计划生育问题、环境问题,以把地球装点的更加美好:高度文明发达的可持续永久发展的生态的原始状态的平衡的绿色的地球!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生态教育;幼儿园;文化建设

对于幼儿实施生态教育,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意识,这对于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未来生态建设与发展都极具历史意义。生态教育模式不适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根据生态学规律灵活对幼儿进行教育,因此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对于生态教育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而这也是生态教育环境下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

一、生态教育的内涵分析

生态教育的内涵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与计划对学生进行生态学教育,促进学生对于生态的认识,从而让其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态意识,进而保护生态,促进生态建设与发展。不过传统的灌输式生态教育并不符合生态教育的内涵特征,尽管通过灌输式教育也能促进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教育要摆脱传统的灌输式、园丁式教育模式,以一种更加符合生态规律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生态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与价值观,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实施生态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这要求幼儿园要加强文化建设,为提升生态教育的教学效果提供可靠保障。

二、生态教育下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生态环境教育下,幼儿园中主要的功能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让他们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这种功能必然要求幼儿园要加强文化建设,通过完善的文化体系为学生们塑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学习氛围,进而促进生态教学。在幼儿园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既需要优化学校的内部设置与人员结构,构建更适合生态教学的文化体系,同时也需要联合校外力量,如学生家长、社会公益组织等,为学生的生态教学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在其中通过耳濡目染不断加深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提高生态意识。

三、生态教育下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方法

1.利用家庭、社会等资源为幼儿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由于幼儿园这一阶段儿童的心智发展普遍还不成熟,因此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针对性的进行生态教育。在建设幼儿园文化时,首先要利用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等为儿童塑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家庭资源方面,争取让学生家长支持和配合幼儿园的生态教育,比如当向学生讲解生态环境中小树林的作用时,学生家长可利用闲暇时间带领学生到郊区的树林中让儿童切身感受小树林,这样儿童便对生态环境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而在生态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如田野、草地等生态资源,让学生观察自然环境的四季变化,感受小树林中鸟儿歌唱、花儿微笑的美好场景,促进儿童通过这些直观性的物象理解生态环境。作为延伸,也可以让学生参观一些生态被严重破坏的环境或者图片,如被污染的池塘,当学生看到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小鱼尸体时,便会对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形成深刻印象。这样通过构建生态环境文化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为生态教育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2.优化幼儿园课程体系,让儿童亲身接触大自然生态教育不适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在构建幼儿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根据生态教育这一特点优化课程设置,给儿童创造更多的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这也是儿童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如果只单纯的为幼儿园的学生讲解生态理论,而不让其直观感受,那么儿童根本无法对生态产生具体的认知。所以要构建幼儿园的生态文化,就必须采用新型的生态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探究教学等方式,将教学内容与生态环境相融合,通过直观性的感受让儿童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比如在生态教学中,可以直接将教学课堂搬进大自然中,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生态环境,学生也可以通过周围的花草树木等形象加深对生态环境的理解。课程的设置是对于幼儿园生态教育具有重要影响,也是生态环境下建设幼儿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须重视幼儿园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中体现更多的特色生态教育方式,促进生态教学成果。3.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生态教育质量教师是幼儿园生态教育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因此建设生态环境下的幼儿园文化,就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教师的素质就决定了幼儿园生态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加强学习,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生态教学规律为指导,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多元化对儿童进行生态教学,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可通过游戏教学,让儿童在学习生态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尽情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或者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或者树林中认识生态环境,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生态理论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友谊,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于提高生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生态教育是当今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儿童的生态意识,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幼儿园要不断完善文化建设,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争取学生家长支持、优化内部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素质等方法,为学生的生态教学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儿童的生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凤莲.谈幼儿园生态艺术环境教育价值[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9:256-257.

[2]彭蝶飞,彭谦俊,谭春风.生态文明视域下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15,09:93-100.

[3]陈丽湘.生态教育视角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以福州市丞相坊幼儿园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153+49.

[4].发展生态、互动、多元的幼儿特色生态文明教育———上海市徐汇区益思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16,04:103.

第3篇

一、生态安全的主要概述

1.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结构是否遭到破坏,其内在的生态功能是否受到了损害。一个生态系统,如果自身提供的服务数量或者质量出现问题,就说明该生态系统的安全正在受到威胁,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所以,生态安全一般包含双层含义:(1)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内部结构是否遭到破坏;(2)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具体的生存需要。生态系统问题是全球性发展问题,各种各样的生态危机,是历史发展和积淀的结果。生态系统出现危机,既有社会发展不足的因素,也有发展过快的原因。社会发展不足,人们就会破坏生态资源,去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过快,人们更看重经济利益,没有深刻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2.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1)生态破坏不可逆性。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被破坏,就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以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想要完全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生态安全具有全球性。当前,世界处于全球一体化时代,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一样,也具有跨国界性质。(3)生态恢复具有长期性。生态环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就会长期作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生态环境一旦出现问题,要想解决就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整个恢复过程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主要特点。

二、中学地理教学开展生态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1.结合教材内容及生活实际进行生态安全教育

中学地理教学,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教师可以利用地理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观念。比如,在讲解自然资源保护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有限性,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匮乏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安全。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在授课时联系生活实际,让教学更加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某中学地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生态灾害的危害性及具体解决措施时,以1998年中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及我国淮河水污染为例,让学生在学习时更有代入感。该教师还以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为具体事例,分析海啸发生的具体原因,带来的严重危害,如何进行防灾及建立有效的灾害预警系统。教师就这些问题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清楚明白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强生态安全意识。

2.牢固树立生态安全的教育观念

生态安全教育观念的树立是开展生态安全教育的根本条件,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贯穿生态安全教育观,将其纳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生态安全综合素养和较强的生态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挖掘出生态安全教育的素材内容,通过亲自授课来达成生态安全教育的目标。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新型的生态安全教育观念。

3.开展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对生态安全的认识

第4篇

1.1森林资源总量匮乏,国家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就当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现状而言,总体存在森林资源的总量不足以及分布不规律的情况,人均的森林面积占有率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大大的降低,同时与生态环境的改善要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林业生态建设是一项任务极为繁重的工程项目,存在着资金的缺口大,国家的投入力度不足的问题。使生态建设的发展缓慢,生态环境治理昂的发展规模受到限制,只能够形成局部的治理,导致总体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不能够得到制约,使生态建设持续恶化。

1.2没有明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在治理的过程中持续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林业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且传统的治理思想也会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人们通常只把林业的发展当做是一般产业的发展来看待,只追求其经济利益的提升,而忽略了其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只在乎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对森林过度的砍伐和破坏,造成了森林资源日渐减少的现象,使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受了进一步的恶化。

1.3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偏低。林业生态项目效益低下一些地区短期内退耕面积过大、退耕速度过快带来不少问题。由于良种生产供应不足,导致劣质种苗被栽种,进而使得补植任务过大,既加大了造林成本,又使造林质量不高。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偏低,不能稳定地发挥预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水平粗放

1.4.1林业生态工程规划的可操作性差。各级规划只有工程总体目标,没有分解为各个环节,未确定各个环节的技术指标,没有将规划落实到地块上,不能进行质量和进度的有效监督,为不同规划的地域重叠和统计造林面积的数字失真提供了可能性,造成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植数造零”现象。

1.4.2经济林发展缺少整体规划及数量调控。受经济利益驱动,各地明显存在盲目增加经济林面积的倾向,政府没有根据经济林的最优适生区和供需平衡对其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因而出现了果品销售难和群众忍痛砍掉果树的现象。

1.4.3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普遍存在责任不明现象。据反映,受地区部门利益驱动,存在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多头管理、责任不明确的现象。如果国家不注意及时制止,这种趋势会有可能增强,如很多县份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经费由县计委这样的非行业部门掌握,但却牵头组织农业、水利和林业部门共同实施项目。

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对策

2.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提高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生态经济思想。积极搞好宣传、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全社会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林业建设方针、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工作。进一步提高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长期性与艰巨性的认识,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步骤地实施。要改变林业的基本现状,必须实行森林资源永续经营,要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群落结构,培育速生优质新品种,追求综合效益最佳。

2.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资金的监管。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主体是国家,国家要调整财政政策,增加对林业生态工程的投资力度,要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投资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予以优先安排。动员社会力量,广开渠道,建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基金制度,统筹安排,分级管理,专项使用,并逐年增加资金规模。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国外援助和优惠贷款。在加大投资的同时,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模式,健全对工程建设资金的强制审计监督制度,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管理。

2.3提高造林质量,加强森林经营和保护管理。在造林工作中要制定出具体和可操作性强的规划,用于指导生产,在造林生产中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组织施工,确保规划落到实处。要规范造林技术,完善造林机制,提高造林质量,充分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造林后的管护工作要及时跟上,建立健全管护机构,组建管护队伍,购置管护设备,建立管护制度,确保管护工作落到实处。做好资源培育,资源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严格林地和森林采伐利用管理,真正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三、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第6篇

摘要:农村作为建设生态文化的重要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国生态文化建设进程的步伐。加强建设农村生态文化,能够有效实现农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本文从生态文化概念入手,强调了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的重要性,探讨并提出了提高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策略,旨在加快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化;农民;生态意识

一、前言

面对现今日渐严峻的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党的十提出了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农民是农村人口的主力军,其生态意识和文明理念的提高与农村的生态文化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农村人口需树立起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和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与政府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相结合,为建设美丽的中国做出努力和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迫在眉睫,农民的自我生态意识也应有所提高。相关政府机关需将农村的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以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为基础,切实加快农村的生态文化建设。

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及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一)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农民在特定的本土生存环境下,逐渐发展并形成的生态价值观被称为农村生态文化,广义的农村生态文化集中反映了农村人口的生存方式,也体现出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发展趋向,主要分为物质层面及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各种农村生态文化内容。狭义上的农村生态文化是指精神层面上的生态文化,主要是指以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为基础,将维护生态平衡和创建美好生活作为目标,逐渐建立起的一种生态价值观和文化系统。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是自然与人和谐共处关系形成的关键,同时也是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共赢友好的合作状态。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其主要任务。相关部门需大力普及生态及科学知识的教育工作,引导和培育以生态为主体的消费形式及生产方式,致力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社会价值观念的构建。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能够积极推动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既与自然环境生态文化相关,也于生态中人文和交往文化离不开关系。

(二)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生态意识是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关系的一种全新认识,并由此衍生出来的一种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态意识能够科学的帮助人们处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让人们正确的认识到自身对生存环境的依赖性,进而减少对大自然的掠夺,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能够让其认识到人类发展中自然环境的重要性,随着他们自身生态意识的提高,会逐渐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中来,而农民公众的参与程度也决定着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程度。

农村人口的素质高低决定着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的重点为对农民进行相应的的生态文化教育。相关部门需从终生教育、全程教育和全民教育等方面进行生态文化的教育工作,其中包括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成年人的社会化教育。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近一半的人口为农民,因此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培养是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的策略

(一)开展相应的生态教育活动

现阶段的农村缺乏对生态文化的教育,相关部门应做好培养农民生态意识的工作,通过开展相应的生态教育活动加强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可定期利用网络媒体,组织农民观看有关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纪录片,加深农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可通过宣传教育工作让农民认识到恶劣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进而提高农民的责任心和危机感,让农民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此外,定期开展的科普活动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生态化和科学性的提高。

(二)发展良好的农村生态经济

积极发展农村的生态经济,能够有效促进该地区内的人类生态、自然生态、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发展,激发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农村地区需充分认识到自身地理优势,注重现代化农业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若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则可在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行业,以因地制宜和保护环境为前途寻求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激发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

现行的环境法律体系在农村污染防治方面并无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农村中农药、化肥、畜禽等易产生污染的事物缺乏相应的规定,农民在无法律约束的情况下大量使用此类产品,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关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行力度,确保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并加以约束,以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投入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

现阶段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垃圾处理设施的缺乏导致农民不合理的处理生产生活垃圾,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和农村环境的保护,投入相应的环境基础设施,完善该地区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督,做到责任到人,切实提高农民的自我生态意识。

四、结语

农村生态文化和建设与农民自我生态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建设农村生态文化是保证整个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建立起良好的农村生态文化需经历较为复杂的过程,相关部门必须把握好生态文化的意义、任务和内涵,致力于生态文化环境的建设和宣传,才能在农村领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舆论,提高农民的自我生态意识,进而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快速稳定的发展。(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幼儿园;生态文明;实施;策略

在幼儿园时期培养幼儿的生态文明意识与观念,渗透对于幼儿的生态文明教育很有必要。这是让幼儿从小就对于自然生态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且具备良好的保护与爱护环境的认知基础,这也会有效规范幼儿的行为,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确立生态性的教育目标

首先,教师在制定教育教学目标时应当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其中,生态性的教育目标不仅有着更为显著的教学实践意义,也会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能够从小就帮助他们树立与养成正确的观念。幼儿园时期的教学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是要让孩子们吸收或者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形成对于世界、社会以及身边的各种人和事的正确认知,要让孩子们以正确的眼光看待世界。在这样的前提下,将生态性的教育目标融入到整体教学目标中就很有必要。生态化的教育目标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身边的存在,是构建幼儿基本的世界观的教学引导过程。教师要让生态化的教育目标更充分地得到落实,要能够给予幼儿更多有效的引导启发,这样才能够让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更大程度得到发挥。

幼儿园时期教育的目标应是围绕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大纲来展开的教学。除了日常的各种活动课程外,幼师也应当多组织一些让幼儿认识大自然的课程教学,让他们了解到动植物生长关系,与土壤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让他们充分回归自然,让自然以无穷魅力展现出自身的神奇。幼儿园时期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幼儿科学教育,并在教育中植入自身情感。教育目标以启发幼儿对科学探究和学习欲望、培养幼儿情感、发展幼儿能力、教育幼儿适应环境之道为主,促进幼儿情感、知识、技能、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明确幼儿园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其中,要体现出对于幼儿的有效引导,进而让生态文明教育在幼教时期的渗透更加深入。

二、构建生态化的教育环境

在实践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生态化的教育教学环境作为依托,这也是教师应当积极给学生创设的外部教学环境。幼儿园可以在园内装饰,教室装点上更多融入生态文明的元素,可以在园内张贴一些保护环境的宣传画,在教室内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区域,培养孩子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多举办一些和环境教育相关的活动,比如,培养幼儿一日的良好行为习惯,或者是带领幼儿到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等。生态化的教育环境不仅仅局限于周围环境的营造,也要在各种更富多样性的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切实感受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这会更好地发挥对于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树立幼儿环境保护意识,不是口头的环保教育宣传,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展开。幼师要首先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幼儿,然后再来对于幼儿的日常行为提出要求,比如倡导垃圾归类,废纸不乱丢,洗手后关紧水龙头……,这样才能够让幼儿对于这些好的行为养成习惯。必要的师生互动和配合以及言传身教,都能使幼儿树立环境文明建设意识。只有幼师首先从自己做起,这样才能够在整个幼儿园内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整体环境,而这样的环境自然会感染到孩子。此外,在环保行动宣传中应当倡导朴素、节俭,可以带领幼儿定期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户外活动,以幼儿带动社会全员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三、渗透生态化的教育理念

随着幼儿慢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爱护环境,这说明他们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意识。教师应当在这一点上进一步进行加强,要让幼儿的生态理念更加深入,并且将这些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园可以多举办一些和生态文明相关的游戏或者活动,这既能够考察幼儿的文明习惯,也能够进一步纠正幼儿仍然存在的一些不好的行为方式。此外,那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通常会给幼儿留下很深的印象,会让他们深深感受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意识也会进一步在心里加深,这才是真正需要达到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目标。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而是在相对完备的教育环境设施之中,从多方面、多角度的生态教育领域,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对此,幼儿园可以在一些具体的课外活动中让幼儿的生态文明观念进一步加强,这种教育引导方式对于幼儿能够产生的影响会更加直接。比如,为了让幼儿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展开实际课堂教育时,可以以水流的低泣呜咽之声来表现对净水入小水道悲剧命运的夸张演示。出自于幼儿的善良天性,在面对水龙头哗哗不止时,就会去做关水龙头的动作。这种生态形象的引导方式会带给幼儿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育模式才能够真正达到规范幼儿的行为,让生态文明观念在他们心里进一步加深的目标。

实践表明,幼教时期有很多可以渗透对于幼儿的生态环境教育的机会,幼师要善于组织与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要灵活自然地将相应的理念和思想传达给幼儿,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以及和周围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让生态文明的基本观念从小就能够在幼儿内心根植。

【参考文献】

[1]李改.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及其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 2013(06)

[2]吕凤清.如何营造幼儿园优质生态环境[J].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3(02)

[3]陈水平.对幼儿园实施生态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