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1 13:52:15
序论:在您撰写增产技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阐述了夏玉米无土育苗方法,并结合旋转回归设计试验结果,总结了夏玉米无土育苗移栽的高产配套技术,包括选用中晚熟品种、培育壮苗、移栽苗龄不宜太大、移栽适宜密度7.80~8.25万株/hm2,最佳氮肥施用量为施纯N150.0~187.5kg/hm2,以期指导夏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及高产、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支柱粮饲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因而通过改革栽培技术,增加科技投入,依靠提高单产保总产,是玉米生产的迫切要求。试验研究证明,夏玉米无土育苗移栽增产效果显著,是玉米栽培上的一次革命。育苗移栽播期可提早15~20d,成熟期提早7~9d,千粒重提高55~60g,增产13%~15%;育苗移栽可使植株基部节间缩短,次生根增多,较直播玉米株高矮32.4~65.0cm,穗位降低25.6~60.0cm,单株叶面积较小,抗倒伏能力增强,利于密植夺高产;育苗移栽可避免6月下旬多雨年份“芽涝”,抵抗玉米生育后期的风灾,也可在6月严重干旱年份保证玉米适期播种,正常成熟,获得好收成。实践证明,夏玉米育苗移栽既是实现正常年份高产优质的措施和特殊年份提高抗灾应变能力的科学手段,也是保护地区季节设施栽培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1无土育苗方法
在靠近大田的空闲地上作畦,畦宽1.5~2.0m、畦深6cm,畦四周筑埂,畦底铲平踏实,畦一头开一排水沟,畦长视苗量而定,畦内放6cm厚腐熟好的土杂肥,踏实,铺平,把浸好的玉米种均匀播种在育苗基质上,在种子上再盖一薄层烂草末。为防地下害虫,播前或播后在育苗基质上喷浇250倍的敌百虫或1000倍久效磷药液,播后浇足水,播后第2天、第3天下午各喷浇1次水,直至出苗,齐苗后一般不再浇水。
苗床播种密度,应视计划的移栽苗龄而定,苗龄长的播种密度宜稀,短的宜密。五叶期移栽,据试验以播410粒/m2左右为宜,1hm2需秧畦净面积180m2,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50。此播量在畦内按6cm行距、4cm株距摆播为好。育苗基质厚度以6~7cm为宜。
2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选用中晚熟品种,育苗移栽可早播,有利于充分发挥中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
2.2培育壮苗
壮苗是高产的基础。培育壮苗,一是播前精选种子,尽可能使用饱满而大小一致的种子,可分级播种;二是育苗基质要较肥沃,一定要用腐熟好的烂草末;三是用锌肥和磷肥浸种。
2.3移栽苗龄
育苗移栽的苗龄,据笔者用登海1号所做的5因素(移栽苗龄、前期追肥苗龄、后期追肥苗龄、移栽密度和不同氮肥施用量)5水平(苗龄3~7叶、前期追肥苗龄5~9叶、后期追肥苗龄10~14叶、密度5.25~8.25万株/hm2和纯N150~300kg/hm2纯氮)的旋转回归设计试验结果,3~7叶移栽,各种水平间的产量差异都达不到显著水平。直观分析,3叶移栽的(4个小区)平均产量9057.0kg/hm2,4叶移栽的(8个小区)平均产量7105.5kg/hm2。5叶移栽的(14个小区)平均产量7030.5kg/hm2,6叶移栽的(8个小区)平均产量8590.5kg/hm2,7叶移栽的(6个小区)产量6376.5kg/hm2。综上所述,3~6叶移栽,苗龄对产量影响不大,苗龄达7叶,产量开始下降。据试验,3.72叶移栽的平均产量9504.0kg/hm2,7.5叶苗龄移栽的平均产量5038.5kg/hm2,大苗比小苗减产46.9%。
2.4增产密度
论文摘要:阐述了夏玉米无土育苗方法,并结合旋转回归设计试验结果,总结了夏玉米无土育苗移栽的高产配套技术,包括选用中晚熟品种、培育壮苗、移栽苗龄不宜太大、移栽适宜密度7.80~8.25万株/hm2,最佳氮肥施用量为施纯N150.0~187.5kg/hm2,以期指导夏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及高产、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支柱粮饲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因而通过改革栽培技术,增加科技投入,依靠提高单产保总产,是玉米生产的迫切要求。试验研究证明,夏玉米无土育苗移栽增产效果显著,是玉米栽培上的一次革命。育苗移栽播期可提早15~20d,成熟期提早7~9d,千粒重提高55~60g,增产13%~15%;育苗移栽可使植株基部节间缩短,次生根增多,较直播玉米株高矮32.4~65.0cm,穗位降低25.6~60.0cm,单株叶面积较小,抗倒伏能力增强,利于密植夺高产;育苗移栽可避免6月下旬多雨年份“芽涝”,抵抗玉米生育后期的风灾,也可在6月严重干旱年份保证玉米适期播种,正常成熟,获得好收成。实践证明,夏玉米育苗移栽既是实现正常年份高产优质的措施和特殊年份提高抗灾应变能力的科学手段,也是保护地区季节设施栽培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1无土育苗方法
在靠近大田的空闲地上作畦,畦宽1.5~2.0m、畦深6cm,畦四周筑埂,畦底铲平踏实,畦一头开一排水沟,畦长视苗量而定,畦内放6cm厚腐熟好的土杂肥,踏实,铺平,把浸好的玉米种均匀播种在育苗基质上,在种子上再盖一薄层烂草末。为防地下害虫,播前或播后在育苗基质上喷浇250倍的敌百虫或1000倍久效磷药液,播后浇足水,播后第2天、第3天下午各喷浇1次水,直至出苗,齐苗后一般不再浇水。
苗床播种密度,应视计划的移栽苗龄而定,苗龄长的播种密度宜稀,短的宜密。五叶期移栽,据试验以播410粒/m2左右为宜,1hm2需秧畦净面积180m2,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50。此播量在畦内按6cm行距、4cm株距摆播为好。育苗基质厚度以6~7cm为宜。
2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选用中晚熟品种,育苗移栽可早播,有利于充分发挥中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
2.2培育壮苗
壮苗是高产的基础。培育壮苗,一是播前精选种子,尽可能使用饱满而大小一致的种子,可分级播种;二是育苗基质要较肥沃,一定要用腐熟好的烂草末;三是用锌肥和磷肥浸种。
2.3移栽苗龄
育苗移栽的苗龄,据笔者用登海1号所做的5因素(移栽苗龄、前期追肥苗龄、后期追肥苗龄、移栽密度和不同氮肥施用量)5水平(苗龄3~7叶、前期追肥苗龄5~9叶、后期追肥苗龄10~14叶、密度5.25~8.25万株/hm2和纯N150~300kg/hm2纯氮)的旋转回归设计试验结果,3~7叶移栽,各种水平间的产量差异都达不到显著水平。直观分析,3叶移栽的(4个小区)平均产量9057.0kg/hm2,4叶移栽的(8个小区)平均产量7105.5kg/hm2。5叶移栽的(14个小区)平均产量7030.5kg/hm2,6叶移栽的(8个小区)平均产量8590.5kg/hm2,7叶移栽的(6个小区)产量6376.5kg/hm2。综上所述,3~6叶移栽,苗龄对产量影响不大,苗龄达7叶,产量开始下降。据试验,3.72叶移栽的平均产量9504.0kg/hm2,7.5叶苗龄移栽的平均产量5038.5kg/hm2,大苗比小苗减产46.9%。
2.4增产密度
关键词:夏玉米;无土育苗;栽培技术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及高产、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支柱粮饲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因而通过改革栽培技术,增加科技投入,依靠提高单产保总产,是玉米生产的迫切要求。试验研究证明,夏玉米无土育苗移栽增产效果显著,是玉米栽培上的一次革命。育苗移栽播期可提早15~20d,成熟期提早7~9d,千粒重提高55~60g,增产13%~15%;育苗移栽可使植株基部节间缩短,次生根增多,较直播玉米株高矮32.4~65.0cm,穗位降低25.6~60.0cm,单株叶面积较小,抗倒伏能力增强,利于密植夺高产;育苗移栽可避免6月下旬多雨年份“芽涝”,抵抗玉米生育后期的风灾,也可在6月严重干旱年份保证玉米适期播种,正常成熟,获得好收成。实践证明,夏玉米育苗移栽既是实现正常年份高产优质的措施和特殊年份提高抗灾应变能力的科学手段,也是保护地区季节设施栽培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1无土育苗方法
在靠近大田的空闲地上作畦,畦宽1.5~2.0m、畦深6cm,畦四周筑埂,畦底铲平踏实,畦一头开一排水沟,畦长视苗量而定,畦内放6cm厚腐熟好的土杂肥,踏实,铺平,把浸好的玉米种均匀播种在育苗基质上,在种子上再盖一薄层烂草末。为防地下害虫,播前或播后在育苗基质上喷浇250倍的敌百虫或1000倍久效磷药液,播后浇足水,播后第2天、第3天下午各喷浇1次水,直至出苗,齐苗后一般不再浇水。
苗床播种密度,应视计划的移栽苗龄而定,苗龄长的播种密度宜稀,短的宜密。五叶期移栽,据试验以播410粒/m2左右为宜,1hm2需秧畦净面积180m2,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50。此播量在畦内按6cm行距、4cm株距摆播为好。育苗基质厚度以6~7cm为宜。
2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选用中晚熟品种,育苗移栽可早播,有利于充分发挥中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
2.2培育壮苗
壮苗是高产的基础。培育壮苗,一是播前精选种子,尽可能使用饱满而大小一致的种子,可分级播种;二是育苗基质要较肥沃,一定要用腐熟好的烂草末;三是用锌肥和磷肥浸种。
2.3移栽苗龄
育苗移栽的苗龄,据笔者用登海1号所做的5因素(移栽苗龄、前期追肥苗龄、后期追肥苗龄、移栽密度和不同氮肥施用量)5水平(苗龄3~7叶、前期追肥苗龄5~9叶、后期追肥苗龄10~14叶、密度5.25~8.25万株/hm2和纯N150~300kg/hm2纯氮)的旋转回归设计试验结果,3~7叶移栽,各种水平间的产量差异都达不到显著水平。直观分析,3叶移栽的(4个小区)平均产量9057.0kg/hm2,4叶移栽的(8个小区)平均产量7105.5kg/hm2。5叶移栽的(14个小区)平均产量7030.5kg/hm2,6叶移栽的(8个小区)平均产量8590.5kg/hm2,7叶移栽的(6个小区)产量6376.5kg/hm2。综上所述,3~6叶移栽,苗龄对产量影响不大,苗龄达7叶,产量开始下降。据试验,3.72叶移栽的平均产量9504.0kg/hm2,7.5叶苗龄移栽的平均产量5038.5kg/hm2,大苗比小苗减产46.9%。
2.4增产密度
在5因素5水平旋转回归试验结果中,在移栽密度5.25~8.25万株/hm2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产量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直观分析,在其他4因素变化的环境中,5.25万株/hm2的(3个小区)平均产量7711.5kg/hm2,6.00万株/hm2的(8个小区)平均产量6985.5kg/hm2,6.75万株/hm2的(14个小区)平均产量7287kg/hm2,7.50万株/hm2的(8个小区)平均产量7810.5kg/hm2,8.25万株/hm2的(1个小区)产量7711.5kg/hm2,说明该品种育苗移栽的适宜密度为7.50~8.25万株/hm2。
论文关键词:宝鸡塬区旱肥地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旱地油菜实现高产栽培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自然降水,增施磷肥,以磷调水,增加油菜自身抗御干旱的能力,其次是增施钾肥、硼肥农业论文,提高油菜的单株角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产量。高产栽培措施归纳如下:
一、选用耐旱、耐冻、抗病良种。品种选择上应首选甘杂一号、单杂一号,经多年生产实践,甘杂1号、单杂1号在旱地表现出良好的抗旱抗寒和增产潜力,已实现稳产、高产。
二、深耕整地,蓄水保墒。每年在夏田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整地,适时旋地,可最大限度地接纳和储存自然降水。积足雨水,是旱地油菜实现抗旱增产的一项主要措施之一。
三、施足底肥论文提纲格式。提倡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补施硼肥的施肥原则。油菜是喜磷植物农业论文,对磷肥的需求量大。缺硼会导致油菜花而不实,因而在旱地上,要重视磷肥、硼肥的施用。每667m2产量200-250kg油菜籽,应施农家肥3000-5000kg,尿素25kg,过磷酸钙75kg,硫酸钾15kg,硼砂0.5-0.7kg。经多年生产实践,油菜施肥可80%肥料作底肥施入,促使油菜在冬季冻害到来之前达到壮苗,增强自身抗冻能力。
四、适时抢墒播种。适时抢墒播种,要突出一个“早”字。当冬前有效积温达到900℃时为直播适期农业论文,宝鸡地区一般在9月上旬播种为宜,要力争将油菜播在高产期。
五、及时间、定苗。要做到2-3叶及时间苗,4-5叶时准时定苗,亩留苗应在9000-10000株。及时间、定苗,合理留苗,可使油菜个体生长健壮,一级分枝、角果数明显增加。定苗时应注意去小留大,去弱留壮。
六、冬前早培土。当土壤昼消夜冻时,及时培土壅根,培土高度以油菜生长点为标准,要求“不捂不露”,冬前培土农业论文,可除草防冻,保苗安全越冬论文提纲格式。
七、追施蕾苔肥。对底肥不足,未追施腊肥、苗较弱,长势较差的油菜,应早施重施蕾苔肥,肥料应以钾肥、氮肥为主。
八、实施“一喷三防”技术。在油菜现蕾至灌浆期,开展“一喷三防”,即亩用尿素0.5kg,磷酸二氢钾0.3kg、硼砂0.2kg,10%吡虫啉20-30g,兑水30kg进行田间喷雾,可达到补肥、防虫的作用农业论文,防止花而不实,促进角多粒饱。“一喷三防”技术,是实现油菜保荚增粒、灭蚜的一项关键措施,若能实现联防,生产上的增收作用会更大。
九、适时收获。当全田植株75%以上角果呈现黄色,籽粒红褐时,及时收获。过早、过晚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产量损失,收获的油菜应堆垛3-5天,充分后熟后,再碾打、晾晒。
关键词:焚烧麦茬秸秆,危害,对策
焚烧秸秆大多因为机收麦茬太高,麦收后农民难以处理所致。论文参考网。直接原因是麦茬问题,影响农民趁墒适时播种,但结合夏秋两季来看主要还是秸秆利用问题,还有群众的环保观念、法制观念等问题。对此,笔者简要介绍一下焚烧秸秆的危害及解决对策。
焚烧麦茬秸秆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造成资源浪费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肥源,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据粗略计算,每亩秸秆还田400公斤,其带来的N、P、K等养分含量相当于施用尿素4.2公斤、普钙6.3公斤、硫酸钾5.0公斤。
二、破坏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有益微生物群、土壤生态链在大火中遭到破坏,导致农作物减产,实验证明,连年焚烧麦茬,夏秋作物减幅均可达10%以上。连续三年还田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平均提高0.1%;覆盖期间耕层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4个百分点。
三、污染大气环境 使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及其它有害气体增加,影响居住区人们的身体健康。
四、容易引起事故 一是易引起火灾,致使相邻农作物、树木等遭受灭顶之灾;二是焚烧烟尘使能见度下降,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等等。
解决对策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秸秆利用是治本之道,改进机械设备是关键
一、推广应用旋耕覆盖播种机,一次性完成高茬覆盖还田技术,应用这一技术的好处很多:(1)蓄水保墒。(2)培肥改土。(3)调控低温。(4)增加产量。与常规田相比,覆盖复播的秋作物一般增产20%~30%,覆盖休闲的下年小麦一般增产15%~25%;与火烧高茬田相比,增产幅度还要更大。(5)节本增效。一般可减少耕作等田间作业次数6~8次,每亩约可节约用工3个。
二、推广应用行走式秸秆打捆机,其优势在于:(1)防止农民因焚烧秸杆而带来的环境污染;(2)增加农民收入,打好后的草捆易于销售,每吨草价为450-900元左右;(3)合理利用资源,打捆后的麦草可以很好的利用,如可以用来种植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制造纤维板材,生产沼气及造纸等用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从而可以节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达到农业生产文明化。
三、建立示范点,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选好突破口,提高科技投入,创建“沃土计划”和“过腹还田”示范活动等,搞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科学研究,开辟综合利用新路子,如快速、简便沤制秸秆制作优质肥料,秸秆发酵加工提高饲料价值,不断开发经济、实用、高效技术,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
四、加强宣传与监管,让农民充分认识到麦草焚烧危害的严重性,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农户的管理。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农户是麦草禁烧的第一责任人,管好自己的田,监督好邻居的田,谁的田起火谁承担责任,造成重大火灾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加强对联合收割机作业的监管,小麦收割时麦茬不得超过10公分,对违规者进行处罚。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米袋子建设,科技部门长期支持开展稻作研究开发工作。十二五期间,支持省科技项目82项,总项目经费8877万元。2015年省科技厅启动实施重大专项“云南高原粳稻种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投入财政资金900万元,。全省稻作科技工作者努力拼搏,在新种质创新利用、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研发及先进技术走出去等五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新种质的发掘利用引领新发展方向
获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代表性成果4项。
1、水稻雌性不育突变体的发现及应用研究
“对水稻雌性不育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在杂交水稻育种和种子生产技术上具有创新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样评价。雌性不育的利用将可能带来杂交水稻技术新突破。创建水稻FS+MS杂交稻育种新模式的实践意义: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制种,简化制种程序提高制种产量和纯度。
完成了该雌性核不育突变体基因FST的克隆、验证、表达及功能分析,深入全面剖析雌配子育性基因的分子和生物学功能及其条件型启动子基因诱导表达调控/操作路径。
同时,已成功创建了FS(雌性不育)+ MS(雄性不育)杂交水稻技术创新体系(FM-line),构建了相关的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的模式和技术,目前正在试验示范。
该雌性核不育基因功能与调控路径的阐明,将极有可能在水稻及单子叶植物雌配子与种子分子生殖发育学的理论上取得新突破并推动雌性不育性在杂交水稻育种上的利用。
2、长雄野生稻地下茎基因用于培育多年生水稻
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长雄野生稻地下茎遗传,组装成约347M的长雄野生稻基因组,明确长雄野生稻和水稻进化分歧大约在19万年前。
像种果树一样种水稻
长雄野生稻起源于西非,拥有发达的地下茎,有较强的病虫害抗性,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陶大云与云南大学农学院研究员胡凤益,利用幼胚挽救的方式成功配置,并获得了RD23/长雄野生稻杂交种F1代,选育很多后代群体。同时,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的多年生性状,培育了一系列多年生品种。多年生水稻可以越冬,而大多数再生稻不能越冬。
目前,多年生水稻已商业化推广5000亩,在普洱、孟连、景洪、勐海等地试验种植,有些品种多年生性强,一次播种可收割四五年;具有很好越冬能力,产量表现稳定。去年早稻亩产449.5千克,晚稻亩产450.2千克。
在西双版纳等双季稻地方,这种多年生水稻一年可收割两次,而在单季稻地方,一年只能收割一次。今年将在昆明、玉溪等地推广种植,看看多年生水稻是否也适合这些地方。
3、利用野生稻育成了新品种并通过审定
合系35与元江普通野生稻杂交,F0代种子在实验室进行胚挽救成F1代苗,经回交2次,自交若干次,进行单株和系谱选择育成的粳、籼型常规水稻品种。
云资粳41号:累计推广20.4万亩,亩增产40kg,新增产值2392.6万元。
云资籼42号:累计推广15.5万亩,亩增产65kg,新增产值3022.5万元。
4、完成野生稻测序为发掘新基因打下基础
在国际上,首次完成稻属7个AA基因组物种的精细图谱,奠定了云南科学家在稻种资源与基因组学领域的世界领军地位,为高效发掘与利用野生稻丰富的基因资源提供了强大的平台。
同源多倍体水稻的多倍化与DNA 甲基化关系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二、四倍体水稻的大部分基因表达水平没有差异,四倍体水稻没有因为基因拷贝数目的倍增而表现出剂量效应,转座子 DNA 甲基化水平在基因组范围内表现出广泛的差异,四倍体水稻 DNA 转座子的 CHG 和 CHH 甲基化水平普遍升高,同时伴随着 siRNAs 丰度的增加。DNA 转座子甲基化水平的升高抑制转座子邻近基因的表达,使得尽管四倍体水稻基因的拷贝数目增加但大部分基因表达量维持在与二倍体相当的水平,表现出剂量补偿效应。
克隆了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基因――架起了种间基因交流的桥梁:精细定位了杂种不育基因S21、S37(t)、S38(t)、S39(t);克隆了S21、S39(t)基因;明确了S1、S19、S20、S37(t)、S38(t)、S39(t)在克服种间杂种不育的作用。
水稻陆生适应性研究获得新进展:发现水稻和陆稻适应旱地生长的理论,为耐旱水稻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二、新品种选育应用亮点纷呈
建设省级水稻创新团队和全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10+20),十二五以来育成水稻品种58个、陆稻5个,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17项,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9项,发表研究论文92篇,示范推广4500万亩,新增稻谷10亿kg,社会经济效益达30亿元。形成以下五个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1、常规粳稻品种选育成绩卓著
云粳29号粳稻优质香软米品种:2015年省主推品种,云南省首批粳稻香软米品种,稻米食味品质优异,第十三届全国粳稻米大会、第二届全国优质食味米峰会评为“优质食味粳米”,是获得该称号的首个高原粳稻优质米品种。年最大推广面积40多万亩,平均亩产650kg左右,比当地主栽品种亩增产40多kg。
楚粳28号超级稻:百亩方平均亩产1002.1kg,创粳稻百亩平均亩产世界纪录累计推广1039.6万亩,平均亩产 716.2kg,新增稻谷7.6亿kg,新增产值23.4亿元 ,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国标一级优质米。
楚粳39号优质软米:稻米食味品质优异,示范平均亩产720.1kg,比当地主栽品种亩增52.1kg,增产7.8%,累计推广1039.6万亩,平均亩产 716.2kg,新增稻谷7.6亿kg,新增产值23.4亿元。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楚粳37号:产量高,百亩方亩产974.1kg,最高1038.3kg。累计推广8万亩,平均亩产720.1kg,比当地主栽品种亩增74.5kg,新增稻谷596.3万kg,新增产值1848.6万元。是国标二级优质米。
云粳39号长粒型香米:国标二级优质米,高产优质相互结合。平均亩产716kg,最高亩产990kg。已推广面积10万亩,使用前景广阔
云粳26号早熟耐干旱: 2012年农业部主推品种。云南和四川审定,云南省中海拔粳稻品种区试对照种,是国标三级优质米,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增产稻谷1000多万kg。早熟优质,产值高,适宜机插秧和熟制安排。
凤稻23号:2015年省主推品种。云南省高海拔粳稻区试对照品种,年推广面积31万亩,比原主栽品种均亩增产67.0kg,新增产值6432万元。
凤稻29号: 2015年省主推品种.省区试比对照合系41号亩增产158.2kg,增32.9%,年推广15万亩左右,平均亩产650.0kg。
2、杂交粳稻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
滇禾优34优质高产:国标三级优质米。 在云南、贵州、湖南、四川、河南、陕西等粳稻区累计推广50万亩以上,增产稻谷1300多万kg。
米质优,稻谷平均价格比对照品种每公斤多0.5-1.0元,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3、常规籼稻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文稻11号:国标三级优质米,2015年云南省主推品种。2013-2015年累计推广51.7万亩,平均单产563.8kg,比对照亩增10.9%,增产2853.8万kg,新增产值1.28亿元。
文稻16号:国标二级优质米。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12.5kg,比对照红优7号增产7.2%,综合表现好。
文稻13号:2年区试平均亩产609kg,比对照增产10.2%,居参试品种第一位。
临籼23 :国标三级优质米。2011-2015年累计推广20万亩,单产550-700kg,较对照临优1458亩增30-50kg。
临籼24 :国标三级优质米。2011-2015年累计推广30万亩,单产600-700kg,产量接近杂交稻。
4、高寒稻区品种选育取得重要进展
丽粳系列品种在海拔2200米以上稻区表现出较好的耐寒性和丰产性。十二五期间,示范推广59.1万亩,平均亩产460.5kg,比主栽品种亩增产25.9kg,新增稻谷1530.8万kg,新增产值4592.4万元。
丽粳9号:2013年在海拔2670米的“水稻世界屋脊”的宁蒗永宁种植示范,创造亩产447.72kg的当地高产纪录。2014年百亩示范区平均单产达367.82 kg,较当地平均亩增产高达50.9%,创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寒稻作区水稻新品种百亩连片产量最高纪录。
5、陆稻品种选育取得新进展
增加了山区粮食的多样性、饲草多样性,提高复合产量;增加了与主要经济作物的轮作模式,解决了山区农作物单一,粮、畜争地,粮、烟争地等矛盾。
三、节肥控水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范围迅速扩大
获科技成果奖 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3项;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研究论文15篇;示范推广1440万亩,平均每亩增产稻谷72.2kg,新增产值30亿多元。取得以下三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1、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建立了云南立体生态稻区的水稻叶龄模式图;明确了我省800kg/亩以上水稻百公斤籽粒需纯氮量粳稻为1.9±0.1kg,籼稻为1.7±0.1kg;提出适宜我省水稻高产的水稻均衡施氮法,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为1:1:1:1;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
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创造了百亩连片亩产1067.5kg的新纪录(2015年);创造1亩单产1287kg的高产记录(2006年) ;创造了万亩连片平均亩产量800kg的高产纪录(2009年)。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效果显著:十二五期间累计推广1440.1万亩,平均单产658.3kg,比常规栽培技术亩增产72.2kg,增12.3%。此外,每亩节省化肥20%, 节约成本30-60元。
2、种子包衣加工取得新突破
筛选出一批适于云南水稻生产使用的种子保健处理的高效、安全的药剂,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
3、机械化生产技术迅速扩大
机械化、工厂化育苗技术推广迅速扩大,在禄丰、版纳、芒市获得成功。
四、杂交稻繁育及特色稻米生产技术更上一层楼
两系核不育系繁种产量创世界纪录,滇型杂交稻繁殖制种技术全国领先,获省级科技成果奖 2 项,获发明专利 4 项, 15 篇。
1、两用核不育系繁殖产量创世界纪录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Y58S繁殖高产田块亩产量达743.8公斤,创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的世界最高亩产纪录。
2、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滇型杂交粳稻育种技术体系
杂交粳稻繁殖制种技术达到全国领先,规模化不育系繁殖产量220kg/亩以上,规模化杂交稻制种产量230kg/亩以上。
3、特色稻米选育取得新进展
云粳37号 :粳稻香软米新品系,稻米食味品质特别优异,是众多大米企业作为优质米开发的首选品种。云粳37号同时还在缅甸规模化生产。
云光109 天然配方米:贵州省区试比对照增产13.04%,“十二五”累计推广121.3万亩。
4、六大名米打造特色稻米品牌
遮放贡米、八宝贡米、卧龙谷香软米、墨江紫米、梯田红米、勐海香米。
五、云南稻作成果辐射周边国家和省区
杂交稻品种在省外国外推广应用,常规粳稻品种辐射到周边省份。
1、杂交稻品种在省外开花结果
云光17号:优质软米。云南省审定,贵州省认定,2010-2012连续3年农业部推荐为主导品种。获云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国外推广主要品种
1、金瑞良种 香飘一带一路
云光14号通过越南审定,在越南注册商标。两系杂交稻在越南、老挝、缅甸、印尼示范推广,累计推广面积100万亩。在当地建立了育种试验站。
2、常规品种在省外广泛应用
2009年,云粳26号通过四川省审定;2011年云光109通过贵州省审定;2013年楚粳28号通过四川省审定。
云南粳稻品种在四川省凉山州和贵州省毕节市等地种植面积占当地种植面积的50%以上。
链接:
数读成绩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
云南稻作研究工作获得包括973计划、863计划等支持项目30项。
发表科技论文近200篇(SCI收录24篇);
省科技计划支持项目82个,支持经费合计8870万元。
关键词:高产水稻,新品种,通院11,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水稻新品种通院11是由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2007年育成,2008年3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获吉林省通高产竞赛二等奖。通院11具有高产、稳产、分孽力强、抗稻瘟病、出米率高等特点。在吉林省各级试验和大面积示范中综合性状表现突出,深受广大稻农欢迎的理想水稻新品种。
1.特征特性
1.1生育期
生育期140天,需有效积温2800℃,属于中晚熟品种。
1.2植株性状
在稀植栽培条件下,株高110.5cm左右,主茎14~15叶片,穴有效穗数20~25个,分蘖力强,茎杆韧性好,茎叶浅绿,剑叶长度为中。
1.3穗部性状
每穗平均穗粒数117粒,穗长19.5cm左右,千粒重27.1g,结实率84.2%左右,颖及颖尖黄色,无芒,中散穗型。
1.4品质分析
依据农业部NY/T593-2002《食用粳稻品种品质》标准检测结果,糙米率84%,精米率75.9%,整精米率70.4%,粒长5.1mm,长/宽1.9,垩白率29%,垩白度.4.1%,透明度2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68mm,直链淀粉含量18.3%,蛋白质含量7.5%。达到三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标准。
1.5抗稻瘟病性
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2005~2007年连续三年采用分菌系人工接种、病区多点异地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水稻新品种通院11苗瘟表现S,(对照品种通35为MS)叶瘟表现MS,(对照品种通35为MS)穗瘟表现MR、(对照品种通35为S)纹枯病表现MS,(对照品种通35为MR)
1.6产量水平
2005年参加吉林省筛选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8145.0kg,比通35(CK)增产5.3%;2006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9286.5 kg,比通35(CK)增产8.8%;2007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8797.5kg,比通35增产(CK)3.7%,200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8227.5比通35(CK)增产6.7%,最高产量记录每公顷产量9733.5(吉林省松原市庆丰农科所)。
2.主要栽培技术
2.1精选种子,浸种消毒
播种前要严格精选种子,并晾晒种子1~2天后,用种子消毒剂进行种子浸种和消毒(使用方法参考种子消毒剂说明书),然后进行催芽。论文参考网。
2.2适时稀播,培育壮秧
4月上、中旬播种。规范化旱育苗,每平方米播100~150克催芽种;盘育苗,每盘播50~60克催芽种;钵体育秧每穴播2~3粒催芽种;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播300克催芽种,稀播育壮秧。论文参考网。要适当加大通风练苗防止徒长,要注意防治水稻立枯病。
2.3适时插秧,合理稀植
5月中、下旬插秧。易采取12×6寸、9×8寸、9×6寸的宽行超稀植栽培,每穴2~3棵苗。
2.4因地制宜,平衡施肥
施肥要采取前控、中足、后保的施肥原则,达到壮杆大穗之目的。中等肥力稻田,每公顷施纯氮150公斤、有效钾80公斤、有效磷70公斤。耙地前施底肥50%氮肥、100%磷肥、67%钾肥;6月20~25日,分蘖盛期施30%氮肥;7月10~15日,幼穗分化初期施穗肥20%氮肥、33%钾肥;多施农家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
2.5节水增温,适当晒田
浅水插秧,深水活棵,浅水分蘖,适时晒田,晒田后及时灌水,后期间歇灌溉。论文参考网。
2.6综合防治病虫害
要及时防治水田杂草和稻瘟病、稻曲病、稻水蟓甲、螟虫等危害,确保丰收。
参考文献
[1] 杨银阁等。稻萍蟹农业生态模式的研究。吉林农业科学,2007.6,24-26.
[2] 陈温福.水稻新株型超高产育种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1997,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