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碳中和对普通人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8 15:12:32

序论:在您撰写碳中和对普通人的意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碳中和对普通人的意义

第1篇

低碳不低调的杭州“范儿”

“2006年的时候,我和身边的人聊起低碳生活这个话题,大家都不知道低碳是什么。市民普遍的反应是‘这一切都与我无关’。凭什么我就不能开大排量的汽车?凭什么我就要多骑自行车多走路?凭什么我就要少用空调少喝瓶装水?凭什么我好日子还没过上,就到低碳时代了?”杭州市科协副主席张贵书感叹地说,“这些都是我们当时听到的声音。于是,从2007年开始,我们大力开展了低碳科普工作。2008年,杭州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动阶段,市里也正准备要建科技馆。我们最初的想法是要建一个综合场馆,报到市里以后,当时的市委决定要建一个以低碳为主题的场馆。从建设思路的转变中,也体现着未来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生态发展的总方向。”

这项工作具体落到了杭州市科协的肩上。为了让市民对“低碳”这个新鲜的词儿和理念有初步、科学的认识,从2009年开始,杭州市科协先后印制了《迈向低碳生活》和《低碳生活智慧》等市民丛书,分发到各个社区。还召集组织市科普讲师团进社区、进校园活动,甚至在很多社区进行“点餐式”服务,即每个社区可以根据自己社区民众的“特殊需要”来点有关低碳的主题,并让专家团进行专门的讲解。不难看出,为了推动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杭州市科协可真是使出了各路招数。

几年的努力下来,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等概念在杭州市民心中由陌生变得流行。

经过四年建造,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于2012年7月正式开馆,成为中国第一家低碳主题的大型科技馆。杭州低碳科技馆以“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为呈现手法,向观众展现了低碳的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以及在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

低碳科技馆自开放以来,已迎接22余万的游客,也正逐渐成为杭州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的“第二课堂”。杭州低碳科技馆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以低碳为主题的科技馆,经过近一年与市民们的“互动”,于今年4月,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社会推荐、市民投票、先锋体验、专家评审等层层筛选,杭州低碳科技馆荣获2013杭州市民体验日“最具品质体验点”的称号。

在这里,低碳的主题不仅覆盖了整个展厅,科技馆的工作人员也在身体力行。上到馆长的名片、手帕都是可再生的,下到物业清洁时一桶水可以拖一层楼。吉京杭馆长说:“低碳并不是过苦行僧的生活,而是改变生活模式。低碳馆开馆时给市民发放三宝:手绢、便携餐具、扇子。东西不贵,就是想让市民养成少用一次性用品的习惯。”

培养零排放的时尚公民

“在长期的低碳科普活动中,科协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从开始的简单低碳知识讲座,到现在力争切切实实地影响每个市民的行为习惯,我们着实花了一番工夫。比如,城市居民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产生了可观的能源消耗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我们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帮助每个市民都计算自己的‘碳足迹’。”

张主席给记者拿出了“碳中和计算罗盘”。这个罗盘可以清楚地计算出个人的“碳足迹”。记者看到,这里记录着日常的碳排放指标。比如,乘坐飞机飞行1000公里的碳排放约为140公斤;开车100公里碳排放约为16公斤;平常家庭用电100度的碳排放约为96公斤。

除此之外,罗盘上还列明了中和碳足迹需要的“碳汇”量。以小轿车行驶20000公里为例,记者将旋转表盘的“小汽车”与20000对齐,显示碳排放量为“4500公斤CO2”,此时“碳汇”项为20,也就是说,为中和碳足迹需要种20棵树;如果购买100件衣服,碳排放量则是“640公斤CO2”,对应的“碳汇”量是3,即需要种3棵树,才能中和掉碳排放量。

张主席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会将罗盘的碳中和计算方法普及到广大市民,公众可以明确了解自己的碳排放量。当市民了解了日常碳排放指标,就能够以植树的形式,吸收二氧化碳,进行碳中和,让自己成为‘零排放’的时尚公民。”

如果要实现公民的碳排放交易,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碳汇交易平台”。所谓的“碳汇交易平台”,就是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政策、管理和碳贸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目前,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是浙江省内唯一一家从事林权交易,林业碳汇交易的森林资源交易平台。杭州市科协和杭州低碳科技馆正与其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战略发展部经理林莹告诉记者:“我国目前的林业碳汇交易只是一种基于自愿的购买行为,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交易行为,但未来有转变成交易行为的可能性。我国有十几亿人口,如果每个人购买1元钱的减排指标,将会是一个庞大的减排量。”而且,个人购买碳交易不只局限于经济意义本身,这种行为还可以促进个人自觉形成低碳、绿色的环保意识,从而产生连带效果,推动更大范围内的碳减排。比如,个人购买碳指标有可能抵消一年来在工作、生活、旅行等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进行碳中和,甚至达到零排放。

吉京杭馆长也对记者说:“低碳科技馆作为低碳科学普及中心、绿色建筑展示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以及低碳信息传播中心,与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有着诸多的共同理念及广泛的合作空间。比如下一步,低碳馆还会设置专门的大屏幕,滚动显示市民某某在哪里种了几棵树,可以中和多少公斤碳,现在树木的生长情况,树木的具置,等等。”

文化科普 垃圾也生态

杭州是出名的“东方品质之城”,你会发现连垃圾处理也带着科技文化味儿。

张主席向记者介绍了一句杭州的流行语,那就是“金山银山不如青山绿水”,在他眼中,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就是资源。“垃圾资源化潜力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增长。因此,杭州市科协会同市相关部门开展了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活动。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到: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9%。且直接回收利用率不低于33%,所以说垃圾山可以变成金山。”

此外,杭州还开创了“跟着垃圾去旅游”这个品牌,用“垃圾文化”推行低碳环保的理念。

杭州市环境集团副总经理曹宏说:“开出垃圾旅游路线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市民近距离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公众一般对垃圾处理的理解是:肮脏、臭气熏天、污水遍地、苍蝇乱飞,而我们现在将整个垃圾处理过程对市民公开,市民自由参观整个垃圾的处理过程,不是为了作秀,是使市民成为监管的主体。”

吴正浩是天子岭垃圾填埋场一名普通工人,他骄傲地告诉记者,面前这个占地约1740亩的生态园,就是天子岭一期垃圾填埋场。我们很难想象,走过的每一步脚下踩的都是垃圾。

返璞归真 向传统文化取经

杭州的低碳同样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离开喧嚣的杭州市区,一路向南65公里就是桐庐县的深澳古村落。深澳古村落历史悠久,有记载的始于南宋,存有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深澳村至今还保持着一套独立的自然水系,由暗渠、明沟、坎儿井、水塘、溪流组成。暗渠的构造尤为巧妙,它长800米、深入地下约4米、宽1.5米、高2米,贯穿整个村庄。深澳的“澳”字就此而来。村内每户人家门前都可以采到水,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这就是他们所有生活用水的来源。天井里蓄的雨水流入门前的水沟,同时带走生活污水。

桐庐县科协副主席严亦慈向记者介绍,目前全村还有17口坎儿井,12个水塘,完整的水系使深澳村免受水旱灾害的侵犯,这在一千多年前的建村规划时是非常有远见的。深澳的优美生态环境让村里的长寿老人格外多,随便走走就能碰到百岁老人。

深澳村因保持着悠久历史文化而闻名,而一走进紧邻它的环溪村,看到的是一幅新农村的美丽风貌。在这里,记者发现了一套特殊的污水处理系统,它采取无动力厌氧+人工湿地的处理模式,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可以回用灌溉,而沉淀池里的有机质底泥可以放入堆肥场,堆肥熟化后还可当作有机肥再利用。这样一套设施,既缓解了污水乱排的现象,也使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再利用。

让创新与传统完美统一,融科学与文化于一体,就这样,杭州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上,交出了属于自己的答卷。■

杭州市科协副主席张贵书

低碳理念具体落实有难度

科技生活周刊:

如何看待低碳理念?

张贵书:低碳是一种思想指导下的行为,一种习惯,更是责任。一种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群体的认同,现在公众的素质参差不齐,只有从思维方式上形成自觉的模式,在行为上养成习惯,才能形成生态文明的自觉行动。

科技生活周刊:现今低碳理念流行起来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张贵书: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环保、低碳理念正在改变更多普通人的生活,它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今天,你‘低碳’了吗”已成为杭城环保人士新的问候语。

以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为代表的市场的无形“手”,除了引导企业自觉走上低碳经济的道路外,其外延也正在不断扩大,并日益对普通居民的低碳生活起着引导作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个人购买碳交易指标对节能减排的意义即在于此。华东林交所将低碳理念融入市场经济机制,且与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优势互补,为打造“低碳城市”,加快“森林浙江”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科技生活周刊:

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难点有哪些?

张贵书:最大难点就是,科学传播,从传统科学普及到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反思科学,参与科学以及公共科学服务上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却有一定难度。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LED灯节能,但制作LED灯的过程是否节能呢?再比如,高晶硅应用于太阳能方面,但太阳能企业也是碳排放大户。也就是说,宣传和实际情况是脱节的。我们都知道写字楼等大厦地下室的灯都是24小时开着的,大家都考虑换成节能灯,但更换的成本高,导致实施困难。要想解决这些矛盾,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在推广低碳理念的过程中结合奖励机制,以及公众的理解与自觉,才能把科普宣传落到实处。

科技生活周刊:杭州市在大力建设“智慧城市”,这和低碳城市建设有什么关系?

张贵书:“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智能交通”“泛在网”“智慧城市”就像低碳的概念一样,必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一个被智能终端改变生活方式的时代。比如,浙大中控集团制作了滨江区的一个智慧交通系统。从滨江区江南大道上,假设把速度定在80公里/小时,能够保证一路绿灯,把行车速度和红绿灯联系在一起,实现时间节省最大化,这个就是“智慧杭州”体系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项目。无论是低碳生活还是智慧城市,最终的落脚点是幸福生活。何为“幸福生活”?既要有精神层面的体验,又要有物质层面的保障。“低碳生活”除了指明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外,也强调了环境对老百姓“幸福感”的重要性。

第2篇

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但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工厂或汽车排放的――我们每个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为世界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如:

你中午在麦当劳吃了一个汉堡包,那就等于制造了3.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这个汉堡包形成过程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总和;

你随身携带的iPod,在整个使用寿命期内会产生30.8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你每天用的电脑,一个月就会产生83.25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你从广州到巴黎坐一趟飞机,更会造成2000多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排放量;

……

我们的生活过程的每一步,都会留下或轻或重的“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

所谓“碳足迹”,是一种用来测量个体或团体因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环境影响的指标。在全球每年276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有我们每个人留下的“碳足迹”。

今年7月,《芝加哥论坛报》公布了一项“不环保名人排行榜”,贝克汉姆与维多利亚夫妇名列榜首,他们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普通人的18倍,包括他们的26辆大排量名车以及40万公里的飞行里程(相当于绕赤道飞行10圈)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有关资料显示,2004 年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4.18 吨,其中美国人均排放 19.73吨、中国人均排放量 3.65 吨。而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15年,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达到5.2吨。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今天究竟产生了多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请使用国际上通用的“碳计算器”,其基本公式是: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 耗电度数×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油耗公升数×0.785;

乘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200公里以内=公里数×0.275;200~1000公里=55+0.105×(公里数-200);1000公里以上=公里数×0.139。

你有没有“碳中和”?

在过去40万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180~280ppm(每百万个空气分子中二氧化碳分子的数量),但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到2004年已达到379ppm,为侏罗纪时期发生严重温室效应时二氧化碳浓度的四分之一。科学家预测,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25%,近地面气温将会升高0.5℃,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得不到控制,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会升高6℃。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气温上升2.5℃,全球30%的物种将会灭绝;如果上升3.5℃,则有70%的物种将会灭绝……

另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平均气温将会比1961年~1990年间提高1.1℃~2℃。如果目前的排放模式继续下去,中国三分之二的冰川将会在2060年前溶化,而剩下的三分之一也会在本世纪结束前消融。我们的珠穆朗玛峰,从1996年到1999年,已从8849.75米降低到8848.45米,降低了1.3米!

为降低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碳中和”(carbon neutral)一词应运而生,并成为牛津英语字典2006年评选的“年度词汇”,意思是指通过植树等救赎方式,把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吸收掉,也就是擦掉你留下的“碳足迹”,以达到环保的目的。正如中国古代圣贤在《中庸》所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碳计算器”按照一棵30年杉树可吸收111公斤二氧化碳的自然规律,简洁明了地列出一个“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碳补偿”链条:如果你使用了100度电,等于你就排放了78.5公斤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种一棵树来补偿;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等于你排放了270公斤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种三棵树;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等于你排放了278公斤二氧化碳,为此你又需要种三棵树……例如英国酷玩乐队(Coldplay)在2002年发行第二张专辑《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的时候,就出资委托一家叫做“未来森林”(Future Forests)的慈善机构在印度卡纳塔克邦认植1万株芒果树,取名为“酷玩森林”,以吸收他们制作、售卖新专辑以及巡回宣传演出活动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2005年他们又为新专辑《X&Y》的发行出资10.5万英镑,在墨西哥恰帕斯州认植5万株树木。

200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启动“10亿棵树计划”,倡议在2007年内在全世界种植10亿棵树。“10亿棵树计划”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包括拜耳、丰田、Tesco Lotus超市、Accor酒店集团等跨国公司,计划启动18个月内已完成种植20亿棵,包括埃塞俄比亚7亿棵、土耳其4亿棵、墨西哥2.5亿棵和肯尼亚1亿棵。于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今年提出“70亿棵树计划”新目标,拟于2009年底前在全球推动植树70亿棵,相当于目前地球人口每人要种一棵树,目前的承诺种植数已近39亿棵。此项活动的支持者、200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旺加里?马塔伊教授说:“当我们种下一棵树的时候,我们即播下了和平与希望的种子。”

为自己买一份“碳信用额”

在理论上,树木每增长1立方米,就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按照全球人均4.18 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人每年需植树1亩,方可补偿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据估计,森林吸收了大气中超过50%的二氧化碳,世界森林生物量的碳储存量达283千兆吨。

不过,美国杜克大学和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BNL)一项联合研究显示,人们可能高估了树木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从1994年6月开始,该研究小组就在他们的“自由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实验田”种植火炬松,时间长达1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那些生长在水资源和养分富足地区的松树才能真正吸收足够的二氧化碳。研究小组负责人拉姆?厄伦表示,树木增多并不等于二氧化碳减少,他甚至担忧植树时“大量施肥导致的污染将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后果严重得多。”

况且,我们的土地资源有限,地球上哪有那么多地方植树呀?比如对于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8000万吨的英国石油公司来说,这意味着他们每年应该植树50万英亩,该往哪儿种呀?而且环境需要综合治理,全部植树或许还会引发新的生态不平衡。

因此,植树只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救赎,我们还可以通过更加灵活多样的其他方式去补偿,比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就在2007年发起一个倡议,呼吁所有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通过购买“碳信用额”(carbon offsetting credits),来抵消自己乘坐飞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人均4吨)。“世界自然基金会”推荐了4个可供购买“碳信用额”的环保网站,公众购买的“碳信用额”费用将由环保组织统一支配,用于投资新型清洁能源或处理环境污染等多种国际项目,或是阿拉斯加、马达加斯加或土耳其的某个风力发电项目,或是厄立特里亚或哥斯达黎加的某个太阳能项目,或是印度的某个养牛场的沼气池,都可作为“碳信用额”的投资对象。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芮成钢就在去年8月8日通过一家名为Climate Friendly的环保网站,为自己那辆私家车购买了一年的“碳信用额”,按每周平均行驶200公里计算,他一年因开车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39吨,为此他支付的“碳信用额”为人民币315元。芮成钢表示:“仅仅这样做当然还不够,购买碳排量有些像是在给我们自己赎罪,我们更应该从源头做起,不仅对自己的碳排量负责,更能自觉地在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里减少碳排量,减少污染和浪费。因为虚荣而开大排量汽车,空调温度过低,洗澡时让水白流,随意开着电视机,使用能耗过高的冰箱、电脑、手机……在任何环节去用绿色的方法使用绿色产品,就能够切实可行地控制自己的碳排放。”

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如果你懒得使用“碳计算器”,觉得购买“碳信用额”太麻烦,请直接参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每天可减少48克二氧化碳排放量;

少用15分钟的烤箱,可减少170克二氧化碳排放量;

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将近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搭乘火车或地铁来取代开车,在8公里的里程内可减少1.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其自然晾干,可减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将60度的灯泡换成节能灯,可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倍;

在午餐休息时间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

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约10公升水,还可以把3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

第3篇

“今天你低碳了吗?”低碳,继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的举行更加速了这一词汇的风靡。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杀手”,这一命题已经不可否认。摒弃气候变化阴谋论后,只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才是最后的出路。在阻止全球变暖的行动中,不仅政府、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每一个普通人也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引导低碳消费

当“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时,低碳消费方式则成为其重要环节。低碳经济发展的终点终归是要回到消费上的。2010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即发展低碳经济要“两条腿”走路,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缺一不可。低碳产业有赖于低碳消费,而如何引导消费者树立低碳消费方式,成为当前消费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6月1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了《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实施细则正式出台。这也正符合总理报告中的引导消费。在《通知》中对新能源车补贴细则做充的补充,其中补贴种类包括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1.6升及以下节能车型。纯电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1.6升及以下节能车补贴3000元。

这一鼓励政策对产业而言毋庸置疑是积极正面的,对中国汽车工业及市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其象征和指引意义远远大于实际的推广鼓励作用。各部门将政策公布日选在了“六一”这一天,不知是不是象征着中国低碳消费有如儿童学步一样,步步蹒跚,但终会有独立行走的那一天。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必须经历艰难变革。

算算你的“碳足迹”

人们每天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在什么过程中排放的?如果不是近几年低碳观念的普及,或许没有人去思考这样的问题。

在2010首届低碳消费?中国影响力峰会(以下称“低碳消费峰会)中,来自北京凯来美气候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并没有马上介绍其企业的低碳路径,而是做了一个有意义的调查,“你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参会的?”通过所乘坐的交通工具来算一算我们的“碳足迹”。

例如,乘飞机200公里以内短途旅行:二氧化碳排放量(kg)=飞行公里数×0.275;200~1000公里中途旅行:二氧化碳排放量(kg)=55+0.105×(飞行公里数-200);1000公里以上长途旅行:二氧化碳排放量(kg)=飞行公里数×0.139。也就是说,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三棵树才能抵消。同样的,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等于你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需要种一棵树来抵消。

细心的凯来美公司同时为参会的每位企业家发了一份简易转盘式计算器,只要将消费方式、公里数相对,你就会知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需要几棵树抵消。

这种计算方式在一些欧洲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在许多飞机票上,乘客就会看到此次飞行所付出的代价。机票上面清楚此次飞行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和需要植几棵树进行碳中和。也正是这种方式在不停的唤醒人们低碳的意识,成就了许多发达国家人群的低碳习惯,无论是在节能环保上还是选择新的低碳产品。尽管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国外有很大差异,国外公共服务的环保成本与我们也不尽相同。但是减少碳排量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碳排放量的多与少其实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悄然兴起的低碳一族

如果问谁是低碳一族的鼻祖,那就不得不说说现任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在未搬入唐宁街10号之前,卡梅伦为了和自己给新保守党提倡的环保主张相适应,也为了时刻彰显平民化的风格,贵族出身的卡梅伦经常从他位于诺丁山价值不菲的公寓出来后骑自行车。英国市民对此早已见怪不怪。当新内阁组成后,副首相克莱格也紧随卡梅伦的亲民路线,而且更有“创意”搭乘伦敦地铁上班。克莱格副首相在拥挤的地铁里看报纸,他的夫人米利亚姆则在站台上耐心地等车。这对夫妇看起来和普通上班族一样。

尽管被有些人称之为作秀,是一种政治手段。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卡梅伦选择的这种低碳生活正是这个地球所需要的。正如许多评论所说的那样,低碳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的第三次革命。如果说互联网的出现让世界成为一体,那么低碳则是将人类带入新文明、新生活的开始。而这一切就要从“戒碳”开始。

在乔治?马歇尔《戒碳》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当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事实之后,关键在于如何让人们面对现实做出改变,而不是摇摆于心血来潮和义务之间。”这也就是说,空喊口号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对于许多时尚的女孩儿来讲,要问起2008年最为时尚的背包是什么,她会告诉你不是爱马仕的Birkin、LV这些国际品牌,而是英国头牌设计师安雅?辛德玛奇叫“我不是个塑料袋”的手提袋,她告诉你5英镑的也是奢侈品。这个产品在2008年4月25日在英国限量销售的那一天,狂热的人们从凌晨2时开始扎营排队,到上午9时2万个手提袋就一扫而光。同样的景象还发生在7月的台湾和香港。之所以受到关注,它不仅具有时尚的外观,同时还有容量大的功能。这也是我的第一笔低碳消费。即使在逛超市遇到“撞衫”的情况下,也并不尴尬,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个:转变消费观念,拒绝塑料袋。

像卡梅伦或者是使用了“我不是个塑料袋”的这些人,都是“低碳一族”的成员。尽管不能否认的是,低碳要付出昂贵的成本,低碳产品比普通产品贵这一事实。但如果有支付能力的人群如果更多地选择这类产品,必会有效带动新能源、环保产品扩大市场分额,降低成本。如果没有,那就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

对低碳生活的向往

可见,低碳消费能带我们的不仅仅只是一件绿色的产品这么简单。而是将低碳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消费方式,以至于最后会变成一种文明。只不过这种文明需要太久的时间。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接近尾声的时候提出低碳生活的原因,当一个国家不再需要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时,他会迈向一个新台阶。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在城市建设方面,就有着严格的节能建筑标准,墙壁厚达三层,中间层是特殊的温材料,夏天隔热,冬天防寒,晚间通往郊外的路上没有设置任何一盏路灯。在日本和欧盟也已经全面禁止使用白炽灯,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照明和日常使用,虽然这样做单位成本高出几倍,但比用煤来发电更加环保。中国,其实正在经历这个蜕变过程。

在2010上海世博会上,就对未来低碳生活演绎的美妙绝伦。许多低耗环保的新型材料也一一亮相,会“呼吸”的墙壁、地板随处可见。自然通风、太阳能照明、智能家居,让我们对未来中国低碳生活充满了向往。

第4篇

低碳,是指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应地,低碳经济则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形式;而低碳生活则是指低能耗和低污染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特点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其实并不只是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而是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的,所以低碳生活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有利于人们的健康。人的基本生活内容无非衣、食、住、行四方面,本文就从食、衣两个方面来谈谈低碳与健康的内在关联。

饮食:低碳更益于健康

我们消费的食物需要人类的各种劳动和资源消耗来生产。调查和研究发现,生产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如肉类,比生产谷物类食物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多。这里所说的高碳食物和低碳食物是以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高低,主要是排放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多少为衡量标准的。低碳食物就是在食品的生产过程和人们在消费食品的过程中(包括加工和运输)耗能低、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出量少的食物,反之即是高碳食物。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计算表明,生产1千克的牛肉,需要10千克的谷物;生产1千克的猪肉,需要4到5.5千克的谷物;生产1千克的鸡、鸭肉,需要2.1到3千克的谷物。同时,生产1千克牛肉相当于排放36.4千克二氧化碳,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肥料相当于释放340克的二氧化硫和59克的磷酸盐,耗费1.69亿焦耳的能量,足以点亮1个100瓦的灯泡20天。可以看出,肉类食物的生产过程耗能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多,是高碳食物,而谷类等碳水化合物则是低碳食物。

另一个比较更能说明问题。德国研究人员的研究表明,生产各种农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差异极大,如果以BMW 汽车(118d)行驶里程的排放量来表示,生产1千克农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由小而大,依次为冬小麦、牛乳、猪肉、乳牛肉、奶酪、公牛肉。而且,依据生产粮食产品的不同方式,主要是有机农产品和传统农产品两种方式,也得出相同的结果。

显然,选择吃牛肉、猪肉等相当于让汽车跑的里程更多,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多,是高碳生活;选择吃谷物,如麦面和稻米则是低碳生活。这两者对人健康的促进和影响是不一样的。

从总体上来看,肉类食物由于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过量摄取会导致人的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癌症等。例如,肉类和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及低密度脂蛋白较多,可导致心脑血管病和癌症;而谷物类食物中由于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膳食纤维和一些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因而能减少和预防心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癌症等。

以红肉为例,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从1995年开始对54.5万名50岁至71岁老人进行膳食和营养的调查,并持续了10年。结果发现,过量食用红肉(如猪、牛、羊肉等)和加工过的肉(如汉堡、热狗、培根、冷盘等),如每天吃90克(1.8两)红肉,与每天只吃20克(0.4两)红肉的人群相比,10年后,因为心脏病导致死亡的风险,男性增加27%,女性增加50%;因为癌症导致死亡的风险,男性增加22%,女性增加20%。每天食用红肉超过160克的人与那些尽可能少吃红肉的人相比,患结肠癌的风险高出30%,患直肠癌的风险高出40%。

红肉(牛、猪、羊肉等)也即高碳食物,其不利于健康的原因在于,红肉含有大量容易引起乳腺癌和肠癌的饱和脂肪;人们多吃红肉极易造成身体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而患上心脏病;红肉中含有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化合物,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形成亚硝胺等致癌物;红肉里含有较多的雌激素,会增大女性乳腺癌的风险;红肉消化后产生的食物残渣较少,使肠蠕动减弱,会使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增长,增大患直肠癌的风险;另外,饲料里面的农药残留等长时间在动物体内积蓄,形成危害极大的毒素,摄食红肉过多对健康不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也指出,应食物多样,谷类为主。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最经济的能源食物。鱼、禽、蛋和瘦肉均属于动物性食物,是人类优质蛋白质、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性食物中蛋白质不仅含量高,而且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尤其富含赖氨酸和蛋氨酸,如与谷类或豆类食物搭配食用,可明显发挥蛋白质互补作用,但动物性食物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险性。肥肉和荤油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往往会引起肥胖,并且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应当少吃。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人们倾向于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超过了谷类的消费量,这类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过高,而膳食纤维过低,对一些慢性病的预防不利。坚持谷类为主,就是为了保持我国膳食的良好传统,避免高能量、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的弊端。人们应保持每天适量的谷类食物摄入,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250克〜400克为宜。

衣饰:高碳对女性有害

低碳生活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人们的服装和服饰。从二氧化碳的排放来看,可以将服装分为低碳服装和高碳服装,前者指的是以棉麻丝等天然纤维为材料制成的服装,后者指的是以化纤合成纤维材料制成的服装。

根据服装的碳排放指数可衡量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年均碳排放量。计算表明,一件纯棉衣物一生大约造成7千克的CO2排放量,一件化纤衣物在其生命周期中排放的CO2约为47千克,远远大于纯棉衣物,但化纤衣物的寿命较纯棉衣服更长。因此,低碳装也泛指可以减少个人在穿衣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的方法,而一衣多搭、增加每件衣服的使用率,选用可循环利用材料制成的产品等方式是降低服装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

穿着和消费纯棉服装不仅耗能少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且有利于人体健康。纯棉服装中的棉纤维具有较好的吸湿性,在正常情况下,棉纤维可从周围的大气中吸收水分,其含水率为8%〜10%,因此纯棉服装会让人的皮肤感到柔软而不僵硬。同时,如果棉布湿度增大,周围温度较高,纤维中含的水分会蒸发散去,使织物保持水平衡状态,也使人感觉舒适。

纯棉服装还具有保暖性和抗静电性,因为棉纤维是热和电的不良导体,热传导系数很低,而且棉纤维本身具有多孔性,弹性较好,纤维之间能积存大量空气,所以,纯棉纤维纺织品具有良好的保暖性、抗静电性,穿着纯棉衣物让人感觉温暖舒适。而且,由于棉纤维是天然纤维,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还有少量的蜡状物质、含氮物和果胶质,对人的肌肤无任何刺激及副作用,久穿对人体有益无害,卫生性能良好。

另外,纯棉衣服的耐热性和耐碱性也让衣服可以经久使用,让人们少消费衣物,从而做到低碳生活。例如,纯棉衣服的耐热性能良好,在110℃以下时,只会引起织物上水分蒸发,不会损伤纤维。所以在常温下穿着、使用、洗涤、印染等对纯棉织品都无影响,由此提高了纯棉织品耐洗耐穿耐热性能。而且,棉纤维对碱的抵抗能力较强,在碱溶液中,棉纤维不发生破坏现象,该性能有利于使用后对污染的洗涤,消毒除杂,也有利于人的健康。

然而,化纤产品制成的高碳服装则对人的健康有诸多不利,尤其是女性。

首先,化纤服装容易引起女性少奶无奶、感染甚至易患乳腺癌,主要是因为化纤衣服或乳罩的纤维堵塞乳管。此外,化纤衣服可引起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表现为丘疹、红斑等,女性、老人和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老年人皮脂腺和汗腺萎缩,皮脂和汗液分泌减少,皮肤干燥脱屑,免疫功能下降,而化纤衣服吸水性差,汗液吸附在皮肤上易导致微生物繁殖和腐败,造成瘙痒,诱发过敏和湿疹等。特别是合成纤维生产过程中混入的各种原料,如氨、甲醇等微量化学成分,对皮肤过敏的人尤其是对儿童刺激性较大。化纤衣物在制造过程中会加进许多添加剂,如甲醛树脂、防皱处理剂、柔软加工剂及荧光漂白剂、柔顺剂等,这些化学物质极易被皮肤吸收,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湿疹、接触性皮炎、异位性皮炎、荨麻疹等症。

化纤衣服还容易诱发膀胱炎,这在从内裤、胸罩、内衣到衬裤、外裤都穿化纤制品的女性中较明显。因为,化纤布内裤极有利于尿道口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化纤衣服也容易导致外阴瘙痒,因为化纤内裤是较强的过敏原,如果本身对化纤织物过敏,内裤又过于紧小,症状更为严重。

当然,化纤衣服的另一个不利健康之处是容易产生静电,给人体带来一定的危害。化纤衣服产生的静电可以改变人体体表的正常电位差,影响心肌正常的电生理过程及心电在无干扰下的正常传导,例如静电能使病人加重病情或诱发早搏等,持久的静电还会使血液的碱性升高,导致血清中的钙含量下降,钙的排泄增加,从而引起皮肤瘙痒、色素沉着,影响人的肌体生理平衡,干扰人的情绪等。

凡此种种皆表明,低碳服装比高碳服装更有利于健康。

网络链接:低碳生活的实现细节

低碳生活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绿色生活方式。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包括以下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冰箱

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

食品之间、食品与冰箱之间应留有约10毫米以上的空隙。

用数个塑料盒盛水,在冷冻室制成冰后放入冷藏室,这样能延长停机时间、减少开机时间。

空调

空调启动瞬间电流较大,频繁开关相当费电,且易损坏压缩机。

将风扇放在空调内机下方,利用风扇风力提高制冷效果。温度设置在23℃最省电。

空调开启几小时后关闭,马上开电风扇。晚上用这个方法,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省电近50%。

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此时即使室温稍高也能令人感觉凉爽,且比制冷模式省电。

洗衣机

在同样长的洗涤时间里,弱档工作时,电动机启动次数较多,也就是说,使用强档其实比弱档省电,且可延长洗衣机的寿命。

按转速1680转/分(只适用涡轮式)脱水1分钟计算,脱水率可达55%。一般脱水不超过3分钟。再延长脱水时间则意义不大。

微波炉

较干的食品加水后搅拌均匀,加热前用保鲜膜覆盖或者包好,或使用有盖的耐热的玻璃器皿加热。

每次加热或烹调的食品以不超过0.5千克为宜,最好切成小块,量多时应分时段加热,中间加以搅拌。

尽可能使用“高火”。

为减少解冻食品时开关微波炉的次数,可预先将食品从冰箱冷冻室移入冷藏室,慢慢解冻,并充分利用冷冻食品中的“冷能”。

计算机

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机等设备;少让硬盘、软盘、光盘同时工作;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

用笔记本计算机要特别注意:电池应完全放电;尽量不使用外接设备;关闭暂不使用的设备和接口;关闭屏幕保护程序;合理选择关机方式:需要立即恢复时采用“待机”、电池运用选“睡眠”、长时间不用选“关机”;电池运用时,在WindowsXP下,通过SpeedStep技术,CPU自动降频,功耗可降低40%。

燃气

用大火比用小火烹调时间短,可以减少热量散失。但也不宜让火超出锅底,以免浪费燃气。

夏季气温高,烧开水前先不加盖,让比空气温度低的水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等自然升温至空气温度时再加盖烧水,可省燃气。

烧煮前,先擦干锅外的水滴,能够煮的食物尽量不用蒸的方法烹饪,不易煮烂的食品用高压锅或无油烟不锈钢锅烧煮、加热熟食用微波炉等等方法,也都有助于节省燃气。

其他

开短会也是一种节约,照明、空调、扩音用电都能省下来。

即将过期的香水,可喷洒在塞入枕头的干燥花上、洗衣服的水中和拖过的地板上。

任何电器一旦不用立即拔掉插头。

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开车出门购物要有购物计划,尽可能一次购足。多步行,骑自行车,坐轻轨地铁,少开车。

开车节能:避免冷车启动,避免突然变速,选择合适档位避免低档跑高速,定期更换机油,高速莫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

第5篇

最近的十年间,科技领域的创新速度大大加快,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且迭代加速,这也使得高新技术成果在民用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大大加速。展望2014年里最值得期待的新科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来的每个人的身边。

激光传输海量数据

2014年1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2009年6月成功发射的迄今为止最年轻的月球探测器――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接收了一个有历史意义的信号:NASA利用激光器,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传输到了其上,这是人类首次利用激光在星际间进行图像数据传输,这一奇迹有望让星际间的信息流动呈指数级增加。NASA专家戴维・史密斯说:“不久的将来,这种简单的激光通信技术,可能会成为卫星无线电通信的补充;而未来有望实现比现有无线电通信线路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过去50年,飞离地球的太空飞行器都是利用无线电通信,但无线电有自己的局限。首先是频道拥挤,随着数据容量需求的持续增加,频率将达到极限;其次,信号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因此传输需要非常耗能的发电机和巨大的天线。而激光的波长非常短,因此每秒钟可以发射出更多的波,这也意味着其能携带更多信息。另外,激光信号的强度并不会随着距离而减弱,因而发射器需要的能量更少。而且,太空飞行器携带的设备越小,其发射成本也越低。

2013年9月6日,NASA向月球发射了月球大气与粉尘环境探测器(LADEE),它搭载了一个激光通信终端(LLCD),将进行距离最遥远的深空激光通信试验。10月,该探测器成功地进行了另外一个测试:在三个不同的地球接收器之间发射包含有高清视频的激光脉冲。如果一切进展顺利,未来有一天宇航员将从另一颗星球上发回高清视频,宇航员之间将能进行高带宽通信。

在月球激光通信演示之后,NASA的下一步是构建激光通信中继演示(LCRD)系统,其将于2017年发射;于2013年7月25日成功发射的欧洲空间局的Alphasat卫星也将使用激光中继从其他观测地球的卫星获得的数据。

如果空间激光通信取得成功,它将改变人类探索太阳系的方式:“好奇”号火星车有望搭载更多工具并发回更多数据。高清视频流也使科学家们能追踪土星上的风暴。当然,更贴心的是,宇航员们能同家里人进行视频聊天。

唤醒“罗塞塔”探测器

欧空局2013年12月10日宣布,将在2014年1月20日,把目前处于休眠状态的“罗塞塔”号(Rosetta)探测器唤醒,让其向名为67P的彗星进发,并于2014年11月11日释放一个着陆器,登上这颗彗星冰封的表面进行取样分析。科学家希望借此能更好地了解彗星的组成成分以及它们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计算机解码人脑

2013年10月7日,迄今为止最野心勃勃的大脑研究项目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正式启动。这个名为“人类大脑项目”的计划获得了欧盟提供的12亿欧元的资助,250多名研究人员将朝着一个目标进发:用超级计算机完整地模拟大脑的工作原理。过去10年间,我们所获得的与大脑有关的一切信息和知识都将用计算机来建模。最终,虚拟的神经细胞甚至会接受虚拟药物的治疗。

而美国政府主导的“基于神经科学技术创新的人脑研究”(Brain Initiative)这一计划也将实现自己的“第一次”:绘制出一副囊括大脑所有活动的详图,其最终的临床应用包括通过直接改变神经通路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其他将于2014年启动的项目还包括一个为期5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牵头,有8所研究机构参与的项目:在硅内模拟视觉皮质。

人类大脑由10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目前的技术仅能描绘出其大概轮廓,至于密如繁星的脑细胞如何搭构出一张精巧而缜密的网络、如何彼此互动甚至联动尚不可知。堪称第二个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大脑研究计划,注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尽管2014年科学家们并不能完全绘制出和模拟出整个人脑,但2014年所有这些事情将开始走上正轨。

控制镇静剂的滥用

2014年,监管机构可能会制定并启用更加严苛的规则,控制包括维柯丁(Vicodin)在内的麻醉剂和镇静剂的使用,从而减少由于滥用和过度服用这些药剂所导致的死亡人数。自1999年至今,这些药剂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翻了4倍。

机器人对决

2014年12月,几十个研究团队会携带自己研制的自主机器人,参与到美国国防部预先研究计划局(DARPA)的机器人挑战赛中决一雄雌,在一个模拟的灾难中完成各项操作。

2013年12月,来自全球的17团队携他们研制的机器人在佛罗里达州参加了美国国防部预先研究计划局的机器人挑战大赛预选赛(DARPA Robotics Challenge Trials)。大赛设有八项任务供参赛者挑战,以测试能在自然灾害后展开救援工作的机器人,包括驾驶汽车、穿越崎岖地形、爬梯子、清除残骸、开启一系列门户、在墙上钻洞、打开阀门和卷起软管等。

参加大赛的团队可以设计生产自己的机器人,也可以编写能在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Atlas机器人上运行的软件。

经过两天的比赛,由日本公司Schaft生产的HRP-2类人机器人最终胜出,这家公司已在2013年早些时候被谷歌收购。其实HRP-2夺冠并不令人感到惊讶,因为该公司在赛前就已经提前了视频,展示了这种机器人能完成上述所有任务。这场大赛的满分为32分,而Schaft得到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27分。另一方面,DARPA是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提出了举办机器人赛事,重点就是研究在未来的灾难中更多地让机器人参与救援。

分解化学武器

2014年,美国军方将建成名为“野外展开式水解系统”(FDHS)的移动净化实验室,这种实验室能快速中和沙林等化学战剂,在叙利亚这样的国家尤其可以派上用场。

中和化学武器的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在实验室的钛箱内,用水稀释给定数量的化学武器药剂,然后再朝其中添加漂白剂(次氯酸钠)和碱液(氢氧化钠)。接着将装有混合物的钛箱加热到让液体刚好沸腾的状态,并持续三个小时,届时,漂白剂、水、碱液会将99.9%的化学武器药剂水解。最后,将副产品转移到一个油罐车内并运输到有害废物处理厂进行处理。

FAA对无人机“大开绿灯”

据美国媒体2013年12月17日报道,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表示,在全美挑选6个州进行试验,并为不到55磅(包括绝大多数商用无人机)的无人机制定飞行准则,以便在2015年把无人机纳入美国国内的航空飞行计划中。计划于2014年进行的飞行测试将塑造无人飞行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形态、面貌和格局。

为了争取这6个实验,美国已有24个州提出申请,要求在本州设立无人机飞行的试验基地,以观察无人机究竟能否在航空业与传统客机共存。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下一代航空运输中心的负责人凯尔・施奈德表示,2014年,无人机的活动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像他目前负责的中心这样的机构正持续不断地为无人机系统(UAS)研究人员和FAA收集测试数据。对于农民、地产中介等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而对于那些仍然害怕机器人在头顶飞过的人来说,“入侵”已然发生。

癌症诊断过程更“温柔”

癌症治疗面临很多令人头疼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诊断。对于大多数癌症来说,活组织检查是唯一的万全之策,但这种方法具有侵入性,让病人疼痛难忍,且会导致感染。科学家们正在研制的以外切体(Exosomes)为载体的诊断工具,有望使癌症诊断更简单、更“温柔”。

身体内的外切体是多种活细胞体内分泌的小囊泡体, 表面含有大量与其来源和功能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和脂质成分,其会在液体(例如血液、尿液以及唾液)中来回穿梭,在细胞之间运送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美国分子诊断测试公司Exosome Diagnostics的首席执行官詹姆斯・麦卡洛表示:“我们将其称为身体内的‘联邦快递系统’。”

麦卡洛的公司研发出了一种测试方法,可以捕捉这些信使并分析它们所包含的RNA,其标示的变异表明出现了恶性细胞。而关注个性化医疗的卡里斯生命科学(Caris Life Sciences)公司则专注于在与某些肿瘤有关的外切体表面搜寻蛋白质。

这两家公司都希望能在2014年提供首例外切体检测。Exosome Diagnostics公司希望通过尿检,提供针对前列腺癌的检测;而卡里斯生命科学公司则希望通过血液测试,提供针对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检测。

重要的临床研究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Exosome Diagnostics公司的技术在血液中探测到了指示脑癌的变异,有18个医学中心正在对这一方法进行评估。另外,Exosome Sciences公司也将开始早期临床研究,使用从尿液中隔离出来的外切体来探测艾滋病病毒(HIV)、乙肝和丙肝。

外切体测试这项技术可在多个领域大展拳脚,淋巴瘤、肺结核和帕金森氏症都是诊断目标;这一方法也有望用于追踪疾病的发展过程并监测治疗的效果。

气候优先

美国环保局局长吉娜・麦卡锡说:“今天,我们应该将削减碳排放作为提供就业和强化经济的方式,同时,也给生命一条生路。”

名人太空游

维珍银河公司计划于2014年开始开展太空旅游业务,使用该公司的飞船“太空船2号”飞船携带包括美国著名流行女歌手凯蒂・佩里在内的6名付费乘客前往太空。

“好奇”号前往夏普山

在推迟启动任务许久之后,NASA终于在今年7月初下达命令,指挥“好奇”号火星车奔向它在火星上的主要任务地点――高约5千米的夏普山。

夏普山位于盖尔陨坑的中心,由层层叠叠的沉积岩组成,科学家认为,它的岩层将提供远古火星环境随时间推移而蕴含的信息。NASA于2013年7月8日称,目前“好奇”号距夏普山约8千米,按专家们的估计,这段路程可能需要“好奇”号走上10个月到1年。

科学家们希望,“好奇”号能在2014年年中到达夏普山,这里的粘土矿或许能让“好奇”号看到更早、更湿润的火星。

福岛核电站建造“冰墙”阻挡泄漏

2013年8月20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发表消息说,遭受地震损坏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一个储存罐每天会泄漏大约300吨放射性核污水进入海洋中。为了阻止泄漏,该公司计划于2014年在受损核电站底部创建一堵“冰墙”。

据介绍,工作人员将会在该“冰墙”下安装大量的薄管,然后再往里面注入零下40华氏度的冷却剂(氯化钙),这将使得地面100英尺下的泥土被冻结,从而可以阻止水进入到核电厂的反应堆和涡轮机中,进而防止更多的污染水泄漏到海洋并污染干净的水源。

离岸风力发电成为现实

美国海角风力公司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离岸风力发电厂和深海风能发电公司位于布洛克岛附近的项目,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个离岸风力发电厂。这些项目也都计划于2014年开始建造。

物理学家制造出“无法破解”的密码

2013年,美国国家安全局(NASA)引发的多起监听门事件警告世人,我们需要更加安全的数据,而量子密码技术有望做到这一点。

量子密钥分配是一个“无法破译”的加密协议。在一个基于量子密钥分配系统中,一个随机生成的密码被光粒子加密,并通过光纤共享,随后,被用来加密敏感的数据。任何试图探测这个密码的尝试都会改变其光子,这就暗示着,这一传输已经被拦截,需要新的密码。

迄今为止,量子密钥分配一直局限在光纤网络;它也需要大型的发射器和探测器。现在,研究人员正试图让这些设备小型化:诺基亚公司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在携手进行研究,希望创建一个足够小的密码系统,可以安装在手机内;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量子计算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正在研发能在全球范围内发射加密的光子的微型卫星。

但最吸引人的技术或许来自GridCOM技术公司。为了演示首个无线设备使用的量子密钥分配(QKD)系统,该公司计划于今年年底,在两部手机之间发送一个“无法破解的”信息。该公司也计划于2014年9月首个商用量子加密数据网络。该公司的联合创办人邓肯・厄尔希望其能在手机和个人电脑上使用。厄尔说:“在5年之内,这一技术将处处可见。”

传染病卷土重来

1900年,美国传染病导致的死亡率是现在的40倍。尽管上世纪人们在对抗传染病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不幸的是,很多疾病开始死灰复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任汤姆・弗里登指出,人们的旅行和食品贸易与日俱增,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疾病方面做得不到位,抗体管理不当等都是原因。

第6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实效性;有效教学;实践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仍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痕迹,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缺乏有效性是新一轮课改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因此,对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缺失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创新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解读有效教学

目前,对有效教学的界定,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有专家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在完成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有专家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为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要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不管专家如何定义有效教学,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教学的有效性总是指向两个维度:第一,教学的质量如何;第二,教学的效率怎样。根据专家的观点和新课程理念,我们对有效教学的解读是:一是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指标;二是以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三是关注教学效率,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四是以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关注自身的发展为基础,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已有许多研究。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缺少生命和活力”;宋秋前教授根据多年来课堂教学研究经历,认为现代课堂教学问题主要表现为有效性缺失、创造性缺失、主体性缺失、情感性缺失四个方面。在这里,笔者通过多层面的调查和观察,认为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堂设计僵化

通过对化学教师备课本的检查,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只写上这样几栏: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最多加上实验准备。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教师还是以知识为本位进行教学设计。备课时,一般教师只注意思考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忽视整个教学单元或者教学长段的整体研究和规划。即使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经常是注意思考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忽视对学生多方面发展和需要的研究。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往往只注意局部而忽视了整体。

2.课堂提问死板

近年来,随着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广大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和效果有了显著的改进。但是,必须看到,目前化学课堂教学提问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很多教师在提问中重结论、轻过程,只追求正确答案,漠视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问模式单一,而且缺乏恰当的总结和鼓励性的评价。

3.课堂探究滥用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滥用探究教学法,误认为一切知识都应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其实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而探究式学习受计划性差、过程较长、耗时较多的限制,有些内容并不适用。在当前的化学课堂中,热闹的小组合作学习随处可见,但是合作探究显得苍白无力,小组成员间缺少明确的分工,只是一场让优秀学生更优秀的游戏。

4.课堂反思缺失

这里,课堂反思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时的反思,也就是对课堂调控的反思;二是对课堂教学过去时的反思,也就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第一方面的缺失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进行状态感觉不灵敏,感受和感知反应迟钝。第二方面的缺失表现在教师不能及时地通过观察、回顾、诊断等方式,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效率。

四、优化化学课堂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1.优化教学环节,构建互动课堂

新课程的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要注重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尽可能向着“规定教学时间有效教学时间主动教学时间成功教学时间”的方面转化。

因此,面对新课程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既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设计能够真正成为有效、成功的教学。

(1)精心设计教学,减少低效环节

课堂中的几个大步骤又分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哪些环节属低效、无效环节,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删,精心设计。

案例1:“甲烷”引课教学片段。

学生活动:表述碳原子和氢原子的结构特点。

探究:已知甲烷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75%,氢的质量分数为25%,请同学们计算甲烷的化学式?(教师给出2分钟的自主研究时间,其实学生在初中就学过甲烷的分子式)。

学生活动:异口同声地回答甲烷的化学式为CH4。

教师活动:甲烷结构、性质……

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仍然假设学生没有学过甲烷,“虚拟”由探究活动导入,经教师这么一“引”,学生有可能不是“进入”学习的情境,而是“淡出”了学习的体验,教学环节设计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也不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实际上,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对整个教学体系的不熟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应建立在对整套教材和教学目标十分熟悉的前提下,做到详略得当。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换用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

教师活动:大家在初中就学过甲烷的分子式,还记得吗?

学生活动:异口同声地回答甲烷的化学式为CH4。

教师活动:很好。那么甲烷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是如何分布的呢?

学生活动:猜测可能有两种结构──平面正方形结构和正四面体结构。

教师活动:究竟甲烷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呢?(实物展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由结构过渡到对甲烷性质的学习中。

经过这样的设计,课堂教学很快进入学习的重点,不但有效完成了教学目标,师生的互动也比较好,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并赢得了更多的有效时间。

(2)突出生本意识,激活学生思维

在有限的课时内,模块知识容量大,各模块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联结点。要体现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教学的主人,必须把教学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而且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选择合适的素材,讲究一定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去自我发现,在问题解决中自主构建知识,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智慧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案例2:氯水成分的探究学习。

教师演示:氯气溶于水得新制氯水,然后将新制氯水、氯气和蒸馏水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教师设问:进行对比,有何差异?

教师设疑:氯气溶于水时有没有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如何用实验证明?

学生探究:实验1,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滴在pH试纸上,观察现象。现象为试纸先变红,然后慢慢褪色。

教师设疑:试纸变红说明氯水呈酸性,证明氯气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么生成什么?

学生回答:盐酸。

教师追问:如何证明?请设计实验并验证。

学生回答:检验Cl-,加入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学生探究:实验2,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mL新制氯水,再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和几滴稀硝酸,观察现象。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结论是有Cl-生成。

教师设疑:实验1中试纸褪色,那么新制氯水能不能使其它有色物质褪色呢?

学生探究:实验3,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mL新制氯水,再向试管中加入两滴品红溶液,观察现象。现象为品红溶液由红色褪至无色。结论是氯水具有漂白性。

教师追问:实验3进一步证明氯水具有漂白性。那么,什么物质有漂白性?盐酸吗?

学生探究:实验4,用玻璃棒蘸取稀盐酸,滴在pH试纸上,观察现象。现象为试纸变红不褪色。结论是呈酸性,不具有漂白性。

学生探究:实验5,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mL稀盐酸,再向试管中加入两滴品红溶液,观察现象。现象为品红溶液不褪色。结论是进一步证明盐酸不具有漂白性。

学生探究:实验6,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放有干燥红纸条和湿润红纸条的集气瓶,观察现象。现象为干燥的红纸条不褪色,湿润的红纸条褪色。结论是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氯水具有漂白性。

师生总结:通过对氯水成分的探究,可知氯水的成分有Cl2、H2O、HCl、HClO。新制氯水具有多重性质,即强氧化性(含氧化剂Cl2、HClO)、酸性(HCl的强酸性、HClO的弱酸性)、漂白性(含HClO)与不稳定性(HClO见光分解),与AgNO3发生反应(含Cl-)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和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能让他们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既较扎实地获取了有关氯水的知识,又训练了以实验为手段的探究化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在自我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激发了学习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发展智力。

2.突出主干知识,优化教学时间

(1)精讲重难点和关键点。旧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收效甚微。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地取舍或调整,抓住教材的重点、教学的难点、问题的关节点和学生易错易混知识点。讲清知识的含义、结构、层次,讲清知识运用的方法步骤,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案例3:有关“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学习

教师活动:让学生直接观察1mol不同状态物质的体积,然后引导学生讨论。

讨论交流1: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讨论交流2:在物质的量一定的前提下,哪些因素影响气体体积的大小?如何影响?

学生活动:概括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教师讲述:重点阐明这个概念的四个要素,即条件、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和体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在“标准状况”这一特定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这样教学思路清晰、层次鲜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步步深入,使学生快速掌握了重要的概念和理论,教学效果远比平铺直叙要好。

(2)选择核心内容探究。课堂的探究性学习,目的在于通过亲历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探究能力,同时加深对探究的理解。但考虑到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但是核心内容、重要环节等设计成探究活动,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理解、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案例4: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教学

教师活动:

①提早布置作业,用0.1mol/L NaOH中和20.00mL 0.1mol/L

HCl时,加入不同体积的NaOH溶液的pH值。

②课堂上按计算结果描点。

③设计系列问题启发。

思考一:在滴加到19.98~20.02mL的过程中pH变化了多少?

思考二:求NaOH滴到19.98mL时盐酸被中和的百分数。

思考三:由此判断滴定终点是否需要pH=7?

思考四:滴定终点在多大的pH范围内,实验误差其实是很小的?

学生活动:在计算作图描点问题思考讨论体会突跃的原因,从中和滴定过程的pH变化与所加NaOH体积的变化规律中感受到,只要选择在突跃范围内的指示剂,都不会产生大的误差,为实验化学中强碱滴弱酸的指示剂选择打好认知基础。

整个过程中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这比教师费力地讲解效果好得多。最值得探究的内容,应该是对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3)建构知识网络体系。学习化学,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不可能见什么记什么,见多少记多少,可以对基本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整理知识,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案例5: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的教学片段。

教师引导:硫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有哪些?列举一些含硫元素的物质,并按硫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教材93页交流与讨论1。

师生总结:主要化合价有:-2、0、+4、+6。

-2 0 +4 +6

S S S S

H2S S SO2 SO3

H2SO3 H2SO4

Na2S Na2SO3 Na2SO4

HgS CuSO4

教师提问:人类对硫元素的利用,从本质上看,就是实现硫与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如何实现它们之间的转化呢?

学生答案:学生逐一回忆:元素处在最高价(+6)只有氧化性,处在最低价(-2)只具有还原性;中间价(0、+4)既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学生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制备路线,教师小结)

教师引导:写出每步转化的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

通过归纳、概括等方法,将内容广泛、题材新颖,类别多、名称多、反应多的化学教材内容体系化、网络化,大大简化了教学内容,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既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又能节省教学时间。

3.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1)内容情境化。将课程目标要求的、学生需要并能够掌握的知识内容蕴含在一定学习情境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自我发展。

案例6:有关“氯气的性质的应用”教学片段

背景材料:某自来水厂一车间内发生氯气泄漏,而自来水厂附近就是一所中学和居民区,将氯气的性质应用在自救或救人的场景中。

情境设置1:当氯气泄漏时,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呼吸感到困难,人群躁动起来,居民非常恐慌。假如你在现场该如何自救?

教师追问:往上风向跑还是下风向跑?往地势高处跑还是向地势低处跑?

情境设置2:当时没有防毒面具,可以用湿毛巾护住口鼻,毛巾沾上哪种物质(氢氧化钠、小苏打、氯化钠、氢氧化钙)的溶液效果会更好?

小组讨论: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呼声较高,并说出自己理由,选择氯化钠的其次,选择小苏打的较少。最后经综合分析,得出最佳答案。

情境设置3:这危难的时候如何帮助那些不懂化学知识的普通人,让他们脱离险区?

学生活动:议论纷纷,想各种办法,也深感责任的重大。

最后质疑:当有人氯中毒呼吸困难时,能否采用徒手式的压胸等人工呼吸方法帮助抢救?到了安全地带后能否做剧烈运动?为什么?(课后请学生查阅资料,相互交流)

情境化的处理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印象深刻,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内容生活化。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精心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并蕴含多种知识生长点的物质或现象作为“生活原型”进行教材整合。

案例7:“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碘的提取”教学

质疑1:怎样使海带中的含碘物质溶于水?

质疑2:海带中的碘元素以何种形式存在?如果以I-离子形式存在,怎样使其转化为I2?何种氧化剂比较合适?

质疑3:如果海带中的碘元素以IO3-离子形式存在,怎样使其转化为I2?何种还原剂比较合适?

质疑4:怎样检验生成的I2……

这些问题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围绕海带的去污灼烧溶解过滤氧化检验等实验环节,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教学效果较好。

(3)内容原型化。所谓原型,指学生头脑中已经拥有的问题解决经验、水平和知识内容。化学知识间或多或少存在着相互联系,尤其是同类物质具有相似性质,类似操作具有相似原理。因此,在内容广泛、题材新颖的化学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物质性质、原理的相似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8:“电解池原理”教学

复习:原电池基本概念,如电极的反应方程式、正负极判断、形成条件等。

学生回忆:原电池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原电池”原型。

教师引导:逐步学习“电解池原理”的基本概念。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原电池)为原型基础,采用与其类似的教学策略,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引用原型中所含知识的能力来学习新知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五、优化化学课堂有效性的实践反思

通过实践探索,笔者感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课时教学时间有限性的矛盾,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在优化、整合、创新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出更多的思考。

1.研究教材,做好铺垫工作

课时有限,教师必须合理把握教材的深广度,除了研读课程目标、查阅后续教材外,在必修模块的实际教学中,面对学生的真实基础,还要做一定程度的铺垫工作,有时是对本堂课的学习做铺垫,有时是为后续学习做铺垫等。铺垫合理才会对教学的有效性起促进作用,若铺垫不当容易背离教学目标,又浪费时间。

2.研究课堂,学会多方位预测

新教材中探究活动较多,学生知识、能力的建构,很多时候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倘若出了意外,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当面临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质疑时,教师如何抓住现成资源进行导学?遇到此类问题,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3.研究学生,注重情感交互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水平等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用真心、用真情去感悟学生,有时比多上几节课还要有效。

智慧来自反思。反思有利于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回溯性的研究,一个教师只有做到勤于反思,善于总结,才能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探寻问题解决的对策,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在教学中独树一帜,逐步向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课堂,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最丰富、最富有意义的舞台。要让课堂成为精彩的舞台,教师就要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做起,在新课改不断迈向深入的过程中,化学教师应解读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反思,通过实践的历练,真正走出新课程教学的种种误区,教学中因“材”而异,因人而异,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2]王祖浩.教学情境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