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23 12:08:17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

第1篇

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在我们双辽市开展后,我们双辽市那木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全体作为技术指导员参加了这项工作。工作中有苦也有甜,我身在其中,倍感科技示范县建设这项工作的伟大;倍感科技示范户在当地的重要性;倍感农民朋友对知识的渴求。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我参加了前进村发展扣种蔬菜大棚生产,记得我第一次去时,农民的目光是怀疑的,不相信我能带给他们什么,我就给他们讲温室结构,温室结构采光性能好,覆盖物以纸被、草帘子为主代替棉被,投入小,效益大,防寒效果好,棚内栽种的蔬菜品种,如黄瓜选用“长春密刺”,西红柿选用L402,芹菜选用天津实芹等,培育壮苗,严格控温,加强田间管理。通过经常的技术指导和交流经验,农民改变了看法,我每次去,问这问那,还留你吃饭,那时我不知道哪来的毅力,独自一人去指导蔬菜大棚生产,那段时间,锻炼了自己的毅力,体现出自我价值,通过不懈的努力,新建大棚20栋,每栋大棚300平方米,一栋300平方米的大棚平均年收入16000元,比种玉米增收10%,这期间我撰写了《大棚甘蓝套种菜豆栽培技术》,《白金库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种得好》,《种菜能手冯凯》,《大棚青椒高产增收》,刊登在省刊《吉林蔬菜》上,那段时间,我感觉很有意义,就是很累,我也快乐。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我参加了跃进村推广大葱生产,跃进村的种植模式多年与种玉米为主,改栽种大葱,农民很难接受。我就在农民唱长山家做试验,地块选用弱性黑土壤,品种选用章丘大葱,9月下旬播种,次年春天当葱苗长到12cm左右时,6月中旬移栽定植,生育期要加强肥、水、土管理,及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唱长山家前3亩地,全部栽种大葱,10月中旬陆续收获上市,共产大葱10625斤,当年秋大葱上市价每公斤1.2元,收入12750元,除去投入纯盈利12000元,跃进村的农民经常到唱长山的地里参观,都说栽种大葱,投入低,产量高,且省工易管理,陆续有7户农民栽种了秋大葱。在指导大葱生产时我以大葱为主题,撰写学术论文《大棚西葫芦复种秋葱栽培技术》《唱长山秋大葱栽的好》,《幼龄李园套种大葱栽培技术》,刊登省刊《吉林蔬菜》上,《大葱的栽培与利用》刊登在国家级期刊《科技传播》上。看到这些成果,心里干劲实足。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要强化对农民的培训,农民朋友要劳动,想把他们集中上课,不是轻易做到的。我就在开会时去讲课,或休息时把人集中在示范户家中去讲,讲适合我乡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及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我们那木乡有10个村,分别培训11次,全年培训110次,通过培训,勇于发现人才,把素质较高的农民纳入辅导对象,通过培养,可作为农民服务的技术力量。各村示范户5户,辐射户10户,为示范户的普及与辐射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作为技术指导员,要掌握农业技术,懂得技术操作过程,并有组织和实施试验示范项目的能力,工作之余要时刻不忘学习,要经常参加各类培训班,系统地学习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田杂草防除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过老师的讲解,领略现代信息、服务模式和内容,并定制《吉林农业》《农村科学实验》等材料,不断与外界加强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了解各地农技推广的成功经验,才能不断掌握新技术,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新形势,充实自己,满足群众,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永远走到别人前面,胜任本职工作。

第2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 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如 信息、电子、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生物、品种、栽培、养殖、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设施农业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火车头”,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区、示范区,农业持续增长的“增长极”。面对当前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者队伍日益萎缩、农民增收日益艰难、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效益微薄、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就势必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走技术密集型道路,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1.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 层的原始温室。

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90年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以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10万亩,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在设施园艺研究领域,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仅包括园艺作物,也广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产、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领域。

2.加快某地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2.1政府项目推广与技术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

是由经济规律、社会需求和农民增收愿望共同决定的,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势在必行。各镇(街道)农技推广部门每年要有选 择的实施一批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品质优、基础好、效益高、有市场 需求的设施农业重点项目,在某地市的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下,有计 划、有组织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项目确定后,各级财政都应拨付一 定经费,由市里组织专家研究提出集中应用的新技术或配套技术。开 展以入户指导为主要方式的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员要统筹制定指导方案。开展育种、栽培、装备、管理等方面的入户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种植户、养殖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 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每名技术指导员一般要联系20个示范户。在生产关键环节必须到户指导,并结合农事活动的实际需要。经常回访,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技术指导单位、技术 指导员、示范户四者之间要分别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加强检查与考核。对表现突出的技术指导员和带动作用 明显的种养户给予奖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

2.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技推广网络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相对于单个农户,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信息采集、技术采用、市场开拓三个方面有明显优势;相对于政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集体进入市场的载体,也是农业信息化的组织载体,在带领农民开拓市场方面有较为准确的切入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宿,更容易贴近设施农业种养户及满足其需求,是及时、准确、高效信息供应的忠实服务者。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可以引导会员农户科学决策,减少设施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风险。

2.3农业教科研机构与技术市场的推广

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及在杭科研机构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经常会把某地一些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作为自己的实践环节。这样双方就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机 制,一方提供实践基地、另一方派出有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到生产基地蹲点,参与技术开发、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技术推广活动。在农科教结合中,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培养一大批扎根于农村的科技力量,是科教兴农的重要环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始终坚持为5年杭州电大毕业论文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贯彻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特别是适用技术培训更有针对性,把培训农民与技术推广紧密联系起来,农技推广、科研、教育等部门应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浙江农林大学、 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具有商品属性的物化类和部分易控制技术成果,虽然进入市场,但由于农业成果的生态区域性、不稳定性、时效性、时序性等特点,对价格的确定、风险的界定、权限的规定等问题,决定了推广技术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因此必须制定细致的规范,加强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

总之,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 推广系统、用户系统、研究和管理系统等。在某地郊区型现代农业建 设过程中,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要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 术推广机制,把政府推广机构、高校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推广机 构、涉农企业及民间推广组织等有机结合起来,各显所能、优势互补, 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科]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完善制度规划,规范工作。在出台了《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及其配套的鉴定站、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程序、考评人员、鉴定质量督导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2011―2020年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规划》,使农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二)构建职业分类,科学布局。组织开展了新职业(工种、岗位)的调研和论证,及时协调并颁布了农业技术指导员、肥料配方师等9个新职业。在原有138个涉农职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多项新职业,逐步形成基本涵盖农业“种、养、加”全过程和经营服务全领域的农业职业分类体系。

(三)坚持高端引领,创新机制。组织实施了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计划”试点。数以万计的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20余位农业高技能人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农业高技能人才占农业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从10年前的9.78%提高到17.2%,逐步建立了“引育并举、高端引领、示范推广、典型带动”的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夯实基础,不断提升农业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一)夯实基础,坚持“三位一体”系统开发。加快技能人才培养的三大基础工作建设步伐,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探索编写形式多样、简单易学的培训教材和大力开发与生产实践高度吻合的试题库。

(二)健全体系,提升农业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初步形成了由各级农业人事劳动部门综合管理,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10个行业指导站业务指导,全国390家鉴定站、6000多家工作站组成的立体交叉、横向发展的组织实施体系。

(三)壮大队伍,提高农业技能人才培养成效。采取业务培训、研讨交流、现场观摩和论文评选等多种形式,促进、增强农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管理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和专家在内的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支300人的基础开发专家队伍,500人的管理人员队伍,1300人的质量督导员队伍,10000人的考评人员队伍。

(四)注重质量,把好农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关。把质量作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生命线,积极构建农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了质量责任书制度,积极推行鉴定机构红黑榜制度,建立质量工作通报制度,贯彻落实质量督导制度,全面启用鉴定考务管理系统,并逐步推进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信用等级评级。

紧密对接产业,不断发挥农业技能人才作用

第4篇

[关键词] 测土配方施肥 成效 启示

[中图分类号] S1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196-01

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属渭北黄土台塬区。境内山、川、塬俱有。地形地貌分为北部旱腰带洪积扇粮果区、中部川塬粮辣菜区、南部阶地粮油区三个区域。土壤主要为黄绵土和娄土。版图面积1179平方公里,78万亩耕地,粮食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年种植面积93万亩。是全国优质粮生产基地和优质苹果生产大县之一。

一、基本情况

在项目工作实施前由于投入不足,检测手段落后,技术队伍不专,加之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培训不够到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而不广。农民大多沿用传统的“小麦底肥一炮轰”、“玉米苗期饱施氮”施肥方法,过量施用氮、磷,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全县年化肥施用量达15万吨,肥料利用率一直在30%以下徘徊。

2007年,我县被部、省确定为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新建县。经过几年来的扎实工作,累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80.1万亩;配方肥施用面积80.7万亩;配方施肥建议卡和配方施肥到位率达到94%,入户率达到93%;全县肥料利用率从2007年的30.1%提高到2013年的36%,增长5.9个百分点;建立乡镇农户施肥长期监测点51个;建立了5个国家级施肥监测点。

二、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1.查清了土壤养分状况,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通过62个地力检测点、124个田间试验和39064个样次化验分析,获得了凤翔县山川塬不同地区,小麦、玉米、苹果三种作物,高、中、低不同肥力土壤养分和农民施肥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和大量数据。形成田间试验报告48份,调查报告12篇,建立施肥指标体系3个,制作土壤养分布点图3个,精密度控制图15个,撰写培训教材、技术论文50余篇。在全县形成了以测土配方、取土化验、制定配方、验证配方、企业化生产、定向配送、入户指导为模式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

2.创新了工作机制,建立了推广服务网络。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优势,整合人力、技术、设备资源,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专家指导、农技、水利、气象通力合作的组织机制和以县农技中心牵头,中心土肥站具体实施、乡镇农技站、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配肥供应销售网络。采取“1带20”模式,组织100个技术指导员每人包抓1个项目实施村的20个农户。以中心培肥站为载体,以17个乡镇农技站为依托,建立了推广服务网络。统一做到了技术要领、测土配方公示上墙,宣传动员群众,提供测、配、产、供、施全程服务,真正实现了技术人员和农户的零对接,做到了示范片到村,配方肥下地,培训班进田,技术指导到户。

3.优化了化验室装备,培养了技术骨干。增加了对化验装备的硬件投入,新增化验仪器设备45台件,特别是GPS定位系统、凤翔县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地力评价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的装备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县土肥化验的科技含量,为测土配方技术推广应用常态化创造了条件,使我县土肥化验室的化验项目由5项增加到14项。日化验样次由项目实施前的20样次提高到60样次,实现了植株样与籽粒的检测化验。

4.项目实施效益显著,促进了农民节本增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力的促进了农民节本增收。

4.1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增产效益和节本效益两个方面

4.2社会效益。全县复混肥的施用面积从项目实施前的15%提高到了65%。

4.3生态效益。我县2013年化肥施用量15万吨,较项目实施前的06年减少13.3%,七年累计少施化肥6万吨,增施有机肥768万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项目实施前增加1.2%,不仅培肥了地力,而且减少了过量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三、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及措施

1.入户指导,抓点带面。采取每月召开一次汇报会,每季进行一次测土配方技术培训的方法,聘请省、市专家讲授测土配方技术,由项目专家组进行阶段工作安排部署,总结交流各乡镇项目实施的动态和经验,集中解决技术指导的疑难问题,着力提高技术指导员、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的专业技术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把测土配方技术实施中的具体任务细化量化,与工作报酬、绩效工资、定额补贴挂勾,进一步提高了指导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县农技中心通过审核工作日志,统计取样抓点样次,随机抽查,半年和年终工作考核,加强技术指导员的日常管理,使入户指导达到了每个示范户提取一块地土样、出具一份化验结果,根据目标产量,出具配方,交企业生产,补贴配方肥由技术员直接配送到户,施用到田。

2.严格要求。科学管理。坚持采取三项措施,加强对项目实施全程的科学管理。一是注重推广项目的质量和效率,分年度制定了土壤养分精密度控制图,对所有化验数据进行校正,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提出的配方,严格按照县土肥站负责人、中心领导、专家组三级审定,并派员对生产企业的生产配制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对技术指导员反馈的意见,由专家组进行小范围调整,从而确保了配方肥的质量。二是强化监督检查。项目领导小组坚持夏、秋两季,在产前、产中、产后深入实施区村组农户,实地检查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多方配合,狠抓落实。坚持把测土配方技术与高产创建、良种统繁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及实施全县现代化农业发展项目紧密结合。

四、经验与启示

1.坚持以县乡农技推广体系为主导,实行“测、配、产、供、施”系列化配套服务,是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普及的有效途径。

2.坚持科研院校、省、市专家、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横向联合,是解决科研与生产,科研与推广脱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保障。

3.坚持“1带20”模式,创新推广机制,树立典型样板,是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

五、下一步发展规划

1.明确目标,分步实施。2014年,完善县土肥站技术装备,规范操作规程,实现测土配肥服务大厅正常运行,入户测土配肥与群众取土送检并举,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常态化。

2.创新技术,建立基地。采取租赁农户土地等形式,设立县土肥站直接组织、管理的小麦、玉米、苹果、辣椒、蔬菜等主要作物试验示范基地,顺应土地流转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指导全县主导农产品生产的动态配方。不断提高我县测土配方技术的实施规模和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桑涛,张鹏. 太和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取得的成效及主要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08,02:168+170.

[2]周君花. 改良土壤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永修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成效与思考[J]. 江西农业,2013,02:33-34.

第5篇

[关键词]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36-01

所谓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形式,将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相关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活动。现今,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经济体制变革的不断深入,农业技术推广除了单纯地推广农业技术外,还蕴涵着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和培养农民的义务,甚至可以将之定位为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和提高农民收入等的社会教育活动。但从目前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一、当前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现有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国家统一部署之下,对推广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统一的分配与管理,对于重点的技术成果也是采取统一的推广方式。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之间存在隔阂的问题,而且科、教、农三者之间也没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得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单纯注重农产品的种子与肥料,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并没有落到实处。

2.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相对比较单一

综合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基本上还是延用传统中的那套陈旧推广方式,即以试验和示范为主,把农业技术普及到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当中去。这种农业技术推广形式注重的是单纯的技术推广,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因素。如果仅仅是在生产技术上做文章,却忽略了产前和产后的工作,最终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等诸多问题。从根本上来讲,这种推广形式并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不足

我国每年农技推广经费约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2%左右,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占到0.5%左右,而发达国家则一般占到0.6%~1.0%。从投入资金存在的巨大差距来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我国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上的资金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实际推广工作的需要,导致了其被动局面的产生。

4.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制约了他们接纳现代化农业高新技术的积极性

由于农民受到知识水平所限,个人缺乏对新兴农业技术的了解和兴趣,因此影响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工作。农民们在使用高新技术之前,都会在内心先打一打自己的“小算盘”,他们普遍都会对即将投入的成本和将来所能获得的收益进行横向比较,只有当结果显示为收益大于投入时,他们才会选择使用高新技术。在另一个方面,农业高新技术在使用之初也确实蕴含着一定的风险,这让农户们更加谨慎地投入资金和劳动力,所以他们大多对农业高新技术保持着观望态度。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探索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新方式

一是结合当地的区域产业特色,建设和扩展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基地,将基地做为标本,向农民直观地、形象地展示和介绍新技术和新品种所创造的显著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说服力和农民接受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积极性;二是通过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建立起“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普通农户”四位一体的“立体化”科技进村入户推广模式,实现农业技术和农民的“零距离”接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三是对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等重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通过下乡进村巡回宣传宣讲、广泛张贴宣传资料以及发放“明白纸”等形式进行连续性宣传活动,大幅度地提高技术推广活动的影响,促进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四是通过“三电合一”(即电视、电话和电脑)的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咨询服务,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2.加强农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建立农业技术协会

任何新生农业技术的出现,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得到普及和推广,因为只有经过实践证明确实有效才能拥有说服力。为了加快新生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进速度,在推广过程中可以挑选和培养一批有科学头脑的农户做为带头人,因为他们的科学思想意识强、文化素质较高,并有一定的抗风险意识,这样的农户敢于尝试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然后推广人员可以将这样的农户所取得的超额经济效益做为活生生的样例,让其他农户真真切切地看到,这才是最有现实说服力,这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才是最有促进作用的。可以成立农业技术协会来加强对农民带头人的培养,让农户带头人感觉到自己是有组织依靠的,并且要针对农业技术带头人制定一定的鼓励政策和优惠政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使用新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自信心。

3.改革和优化农技推广用人制度

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人力资源运行管理制度,是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创新的关键所在。本文建议基层农技推广系统在内部用人制度上,积极推行聘用制,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推行农技推广执业资格制度,推行全员考核制度,以此作为人员续聘、解聘和薪酬调整的根本依据。在分配机制上,将贡献、绩效与收入挂钩,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实行科技重奖,从而调动和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使农技推广人员安心本职工作,应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待遇,可考虑将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补贴及其他推广业务费纳入财政全额预算,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促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不为身处“农门”而苦恼。当然,其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制定科学的用人制度,并采取强力措施使之得以落实,这样就可以在全面提升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使得他们清楚推广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最终成为一个受农民欢迎的农技推广人员。

4.建立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体系

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体系,从而提高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这也是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创新的必要保证。建议强化财政拨款的主渠道作用,增加农技推广的投资总额,不断改善投资的比例和结构,省级和地方各级财政在适当增加经费投入总量的同时,也要逐步完善农技推广投入的分布结构;在逐步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的同时,应鼓励农技推广部门兴办经济实体,但要正确处理好农技推广与经营创收之间的关系;在争得试验和示范专项推广经费之后,相关部门和人员要认真研究和探索重大农业创新技术,取得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技术突破,这种良性的经费使用方式无疑可以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创新农技推广机制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莱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情况的调查[J],农业科技管理,2011-12.

第6篇

1984年,毕业于吉林省农业学校的的刘美良义无反顾的回到了家乡抚松,在农业局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工作。做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深知科学种田的重要性,立志一定要把所学到的东西,奉献给生他养他培养他的这块黑土地。

抚松地处高寒山区,多年来,由于海拔高,无霜期短,粮食的产量一直很低。有时农民辛苦一年,收获甚微。

刘美良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为农民谋利益做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与同事们一起俯下身子,不分白天昼夜,不管酷暑严寒,工作在试验田上。眼睛熬红了,手磨出了厚厚的茧,脊背的皮肤晒脱了一层又一层……

针对长白山山区低温高寒的气候特点,刘美良抓住每个乡镇不同海拔、不同气温、不同无霜期的特点,精心选择,研究、试验、推广最适合当地种植的主导和主推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抚松县共十四个乡镇128个行政村,他为农民选择玉米品种19个,大豆品种12个。研究出的高寒山区青食玉米蔬菜套种立体栽培技术推广项目,使农民增加产值6019.7万元;高寒山区无公害玉米地膜覆盖综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使农民增加产值3739.84万元;高寒山区万亩退耕还林优质高效综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使农民增加产值6937.2万元。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枚枚丰硕的果实在辛勤的汗水灌注下相继落地。刘美良带领同事们先后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了高寒山区高效农业科技园区综合丰产栽培技术等20多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其中,他们运用工业化生产流程管理理念,通过严格细致的流程示意图来描述农业生产各操作过程,探索出了包括玉米、大豆等作物的《高寒山区高效农业综合丰产栽培技术规范》,使抚松县的农业生产科学化、精确化有了严格的科学依据。促进了抚松县乃至整个长白山区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使抚松县一跃成为吉林省东部高寒山区的产粮大县。

这些成果也引起了上级部门的关注:《高寒山区高效农业科技园区综合丰产栽培技术》荣获吉林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国际性检疫对象美洲斑潜蝇在白山地区综合防治技术应用》、《东部山区高油大豆综合丰产技术推广》、《高寒山区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荣获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高寒山区万亩退耕还林优质高效综合栽培技术》项目,荣获吉林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高寒山区青食玉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增效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化无药害化学药剂除草配套栽培技术》项目荣获白山市科协“金桥工程”项目一等奖。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提到某县领导是谁可能有人答不上来,可是提起刘美良,凡是参乡有土地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不认识他的,一提起他,他们脸上挂满自豪的笑,竖起大拇指夸个不停。他们象热爱家人般执爱这位乡土专家。每当刘美良穿着那双大胶鞋来到乡下,他的身边总是围满问这问那的人,不问事的也是今天他们家里有什么好嚼货,要给刘美良尝一尝。你看,老王家刚开园的瓜,连家里的小宝贝也不能动,第一口必须得让他“刘大爷”先尝鲜。刘美良全心全意的为农民服务,农民也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2006年6月的一天,仙人桥镇大青川村100多名农民举着“秉公执法 情系群众”的锦旗、手捧着感谢信来到农科站,感谢农科站为他们争取到了合理的赔偿。当时由于大青川村300多亩农田受到公路施工部门的沥青加热粉尘污染,许多农作物枯死,农民的收入严重受损,事情反映到农科总站后,刘美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连续几天深入田间地头,分析原因并挨个地块调查取证,为农户在第一时间内,收集取证了第一手材料,为索赔取得了有利的证据,使村民获得了49000元的赔偿。

2007年刘美良又从改善山区土壤肥力入手,通过田间配方施肥对比试验,为山区的黑土地量身定制营养套餐,他与同事们一起先后组建和完善了标准化土壤检测实验室,累计免费为农户测试化验土样9200个,发放施肥卡26000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10万亩,改善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仅此一项总计节本增收2750万元。使2.4万农户受益。

针对抚松县农资市场的实际情况,他秉公执法,从源头抓起,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的不法行为,防止假劣农药坑农、害农。近几年来,共检查玉米大豆种子160万公斤;检查农药360吨,查出假冒伪劣农药0.8吨;检查化肥130吨,清理净化了农资市场。

27年来,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他扎根在参乡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辛勤耕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感恩、回报、奉献”这一主旋律,被广大农民称为农业科技推广战线上的领头雁。

凡是与刘美良熟悉的人,都知道刘美良的一大特点,那就是上楼梯的时候很难看到他一个一个台阶的上,而是两个台阶两个台阶的跨。你想找到他,正点上班的时间很难在办公室抓到他的影子,除非提前一个小时到单位。当人们正点到单位的时候,他已与他的战友们正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刘美良热爱养育他的这片沃土,他总感觉那山、那水、那人、那情,在他生命的热血中涌动着,在给他以力量、给他以激情,他不肯停歇、也不敢怠慢一分钟,他总是以百米冲刺的劲儿全身心的工作着。仅2012年上半年,他就带领他的团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举办各类培训班330期,下发资料2.5万余份,培训骨干专业农民3200名。农业技术明白人2.1万人次,科技示范户650名,开办了5所田间学校;二是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化验分析8000项次,发放施肥卡1000份,落实各类试验示范44个;三是农药、肥料执法宣传工作,整顿农资市场60个(次),检查经营单位132个(次),发放农药宣传资料20,000份;四是植物检疫和植物保护工作,做好产地和调运检疫及病虫预报工作;五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工作,百名技术指导员入户指导春耕生产,同时为1000个科技示范户发放了物化补贴;六是落实高产创建示范片3个,面积各1万亩;七是建立蔬菜常态化监测点三个,常态化面积500亩,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八是抓好农区统一灭鼠技术工作,农田完成灭鼠面积为15万亩,农舍灭鼠1.5万户,投放鼠药30吨……

为了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他稍有空闲,便俯下身子,钻研最新科学技术。新屯子镇南岗村是紫苏子种植专业村,去年村民种植的紫苏子大面积发生虫害,用了很多办法不见效,农民通过热线电话找他求救,他查阅大量资料,亲自到实验田调查研究,使该难题得以破解。他撰写的32篇论文先后在《农业科技通讯》、《农业与技术》、《吉林农业科学》、《农家参谋》、《吉林农村经济》、《吉林农业》、《农机服务》等刊物发表。由于他的业绩突出,他成为首批吉林省乡土实用型专家。1999年被白山市委组织部、白山市科学委员会、共青团白山市委员会评为首届白山市青年科技创业奖获得者,同年4月被抚松县委组织部、抚松县委宣传部、抚松县人事局、共青团委员会评为抚松首届十大青年岗位能手标兵,2006年12月被国家人事部和农业部破格晋升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07年9月被吉林省组织部、吉林省人事厅、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第二批拔尖创新人才………

走进刘美良的办公室,看到四面墙上没有一块字匾,没有一幅画,那一叠叠奖状堆积在柜子上面……

刘站长说,荣誉是属于昨天的,今天的目标是开垦新的土地,收获新的果实。

他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一个信念――那就是用辛勤的工作充实着每一天。

“偌大的天,偌大的地,请给我一片云,请给我一方绿,让白云收藏我的梦想,让田园种植我的寻觅……”这首小诗是刘美良的心愿写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他多年不懈的努力和争取,他心中多年描绘的蓝图逐一落实,你看,2008年他申报的抚松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建设项目如今已竣工,这个项目建设后,对全县3万公顷耕地病虫害发生时进行了预测预报,使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农产品损失。挽回经济损失按常产的5%计算,每年全县可增加粮食1.2万吨,折合人民币942万元,惠及农户2.5万户,人均增收176.8元。

2012年,刘站长又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200万,专项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第7篇

走进三合村,旧貌换新颜的感觉扑面而来,原来的村委会土木房被镶嵌瓷砖的砖房所取代,大棚蔬菜长势喜人,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了,村民们尽情地享受着以前不敢奢望的美好生活。前些年还非常落后的三合村,何以在短短的几年间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三合村的发展变化,除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扶持外,最主要的一点是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绿色证书示范村建设发挥了引领作用。

二、绿色证书培训与示范村的带动作用

(一)脱贫致富要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前提

以前三合村主要劳动力一年内除大小春两季农忙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做点简单的手工(如编织草席),也有少数农民外出打工或到滇池捕鱼。由于滇池鱼量减少,捕鱼难于维持家庭一般经济开支。过去拥有“鱼米之乡”美称的三合村,逐渐变成了经济贫困村。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各级党委政府和村委会虽多次动员并组织村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但收效甚微。村委会领导班子认识到只有提高农民的发展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才能转变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才能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尽快脱贫致富。

(二)产业结构调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针对该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实际,云南省晋宁县农广校对该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培训与发展开展调研。通过深入调查分析,结合晋宁县属城郊服务型农业和三合村的水利、区位、交通优势,晋宁县农广校向村委会提出了“用科学发展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建议:跳出从前以种粮为主的框架,逐步调整和发展多种经营。以种植业为主,大力发展精细蔬菜,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并把蔬菜生产发展成为今后三合村的支柱产业。同时在蔬菜品种上加大对精细蔬菜优良品种的引进力度,提高精细菜的市场占有率。在水产养殖业方面,提高水产品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加产量、提升品质,提高水产品养殖收入在农村总收入中的比例。

(三)发展现代农业要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为先导

晋宁县农广校(绿证办)在摸清三合村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调整产业结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与技术推广是关键。按照城郊服务型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市场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实现用绿色证书培训提高基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用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的拓展,尽快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目的,县绿证办与三合村委会领导班子、群众一起探讨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方向,实施农科教相结合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制定与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后相适应的培训计划及具体措施。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三合村的农业总收入和人均收入有一个较大提高。

(四)创新绿色证书培训方式,创建绿色证书示范村和农民科技书屋

为了使绿色证书培训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化发展“绿色证书示范村奔小康”道路,晋宁县农广校经省绿证办同意在三合村委会辖区的6个村民小组中开展“绿色证书奔小康示范村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培训,产业结构调整就由动员阶段转为农户自发调整阶段。使过去只知道捕鱼和种粮的农户学到了2~3门专业科技知识,村民的科技意识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召开村组动员会、科技培训等形式,从思想上和技术上引导和转变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怕卖不出去、四怕没饭吃”的思想观念。通过现代农业综合技术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农户较为牢固地尽快掌握1~2门农业种植或水产品养殖基本知识和生产技能,使农户生产出来的精细蔬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建起了“农民科技书屋”,县农广校积极协调和指导各村委会配备图书室,包括电视机、VCD播放机和书柜,为每个科技书屋赠送不同科目、价值人民币4000元的图书250册,光碟70片。该村农民科技书屋在县农广校的指导和村委会专人负责管理下,已逐步成为向农民宣传政策法规、信息交流、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中心和开展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阵地。

(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终身教育

为了巩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县农广校与村委会一起每年都结合蔬菜生产季节和农户需求进行2~3次蔬菜栽培管理及病害防治培训,及时解决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同时根据农户连续种植“甜脆豌豆、大白菜和青花”蔬菜品种,造成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日趋严重和土壤肥力退化的事实,结合市场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县农广校及时培训和引导农户改良土壤、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发展西芹和甜椒等生产,为三合村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技能、验证培训效果、延伸绿色证书培训,省农广校农业―251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还对三合村持有绿色证书的农民开展初级蔬菜园艺工职业技能鉴定。为了延续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科技培训层次、实现农民终身教育,为农民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培养农村乡土人才,晋宁县农广校在该村还举办“园艺”中专班。《人民日报》记者陈娟曾到该村进行采访,发表了《绿证:农民致富的证书》,文章说“通过培训,全县农民收入至少增收了二至三成……”。该县《绿证村建设成效显著 实现户均增收千元》荣获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准备了一大批新型农民人才资源。

(六)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

晋宁县走绿色证书培训与示范村建设发展之路,使村民们逐步转变思想观念,调整产业结构,让农民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明显:该村种植石竹、玫瑰、康乃馨等花卉共150多亩;种植西芹、生菜、西蓝花等蔬菜1200亩。通过技术培训引导和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了三合村过去种水稻亩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的贫困落后面貌。据统计2008年三合村全村人均总收入达159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88元(县农经站提供),实现了 “培训一批农民、开发一种资源、建立一个基地、形成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农民增收效益显著。

社会效益明显:(1)解决农村一部分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据测算,由于产业调整,带动农村2700多人就业。(2)实施培训、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的科学管理模式,带动全县蔬菜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蔬菜产业化发展进程。(3)绿色证书培训示范村,引领村民应用科技进行栽培和生产管理,无公害蔬菜的意识、科技意识深入人心。(4)让消费者真正吃到了放心蔬菜。培训有效地杜绝了使用高毒农药的现象,蔬菜的质量得到了保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5)降低了赌博、打架斗殴、封建迷信等陋习现象的发生,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生态效益显著:(1)晋宁县位于滇池之滨,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通过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可起到水土保持,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2)鼓励农户大量使用农家肥,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对于改良土壤,减轻滇池面源污染,减轻土壤污染,开创绿色产业,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3)鼓励农户利用农作物副产物和秸秆资源,通过堆捂发酵后还田,可有效地杀死病原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维护农业生态环境。

如今的新街乡三合村,村容村貌建设日新月异,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在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朝着农业生态环境优美,邻里和谐、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方向发展。

三、晋宁县绿色证书培训与示范村建设的运作方式

一是抓好“四个结合”:一抓理论培训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二抓培训专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三抓培训和季节性生产相结合,即:农忙时少(组织教)学,农闲时多学,使学员生产和学习两不误;四抓集中面授与学员自学相结合。即:集中面授几天后,由学员自学和实践一段时间,再集中面授一段时间,反复多次,最后进行结业考试。四个结合,既照顾到全县农业生产面上的工作,又为学员的学习与实践提供了方便,从而为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找到了结合点。

二是建立机构,采取六项措施:成立县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晋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安排意见》;成立了各乡(镇)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与各乡(镇)签订 绿色证书培训责任书;配套绿色证书培训经费,乡(镇)按照每培训一名学员配套5~20元的经费;成立了县绿色证书制度行业考评小组,严格把好绿色证书培训、考试、考核关,确保绿色证书的培训质量。

三是制定绿色证书示范村实施规范:《实施规范》涉及培训目标、建立绿色证书示范村的条件、要达到的经济指标要求、培训经费补助、培训内容及方式、对示范村的具体要求与管理、绿色证书示范村的发展方向等七个方面。绿色证书示范村的建设与培训考试结束后,每年还进行1~2次的绿色证书提高型技术管理与经验交流学习培训。通过采取这些措施,解决了示范村农户日常工作中的许多技术性问题,为科技兴农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晋宁县通过绿色证书示范村的建设,以绿色证书培训引导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生产,吸引企业、营销大户进入基地收购,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环,公司与农户按照市场规律、采取优质优价销售方式,加快产业化发展模式,“以培训作引导、由企业来运作、请农户来参与”的绿色证书示范村建设路子,值得借鉴。

四、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云南各地在绿色证书制度工作中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但绿色证书制度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值得我们去追根寻源。当前,绿证培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各州市之间重视程度的不平衡,经费投入的不平衡,培训的数量和质量的不平衡,措施与工作方法及宣传等方面的不平衡。

二是由于领导的频繁更替,各级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逐渐虚化,绿证培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弱化,农民科技教育事业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发展较为缓慢。

三是绿色证书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尽管各地采取不同方式和渠道筹资376万元开展农民培训,但与需要完成的培训任务相差甚远,人均不足40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绿色证书培训的开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是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的滞后,不能更好地激发农民参与到绿证培训中来。即使参加培训合格,也不愿意或拿不出钱办绿色证书。

五是由于绿证培训经费的严重短缺,导致培训教材的短缺,特别是地方性自编教材极少。教材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六是部分州(市)县(区)因所谓的“资源整合”,撤并农广校或绿证办,削弱了师资力量。有的地方还把农民职业教育定为差额预算(或补贴)单位,严重动摇了农广校作为政府开展农民教育的公益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农广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弱化了农广校在全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基地作用,弱化了农广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

(二)讨论和建议

根据各地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讨论,并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领导

加强领导,充实和调整各地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人及联络员,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听取一次绿色证书工作汇报;要充分发挥农广校的重要作用,按照有利于巩固和加强的原则,保持农广校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强化农广校作为政府开展农民教育的公益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要建立可靠的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农民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质量评估,认真督查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落实情况和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2.增加投入

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体制,增加投入。要通过立法,使农民教育法制化,制定鼓励农民学习的优惠政策和确保对农民实施素质教育必要的费用等。要建立调动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积极性的激励机制,通过对农民参加教育培训进行补贴、制定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配套优惠政策、开展表彰奖励活动等方式,引导农民自觉参加教育培训,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参加教育培训与不参加教育培训在个人收入、社会待遇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大不一样,把农广校系统建设成为加快全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

3.重点培训

继续面向主体农民、骨干农民、核心农户、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农村妇女、农村中学以及农民企业家等开展重点培训,要分级分层“建设绿色证书示范村,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推行绿色证书进军营、进学堂、进支部、进村寨、进“高墙”、进企业等培训模式,延伸培训领域,拓宽培训范围。开展绿色证书培训既要灵活多样,又要强化管理、规范考核、提高质量。

4.创新模式

创新培训模式,强化师资队伍的培训,完善管理体制,强化指导、监督,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好学员跟踪问效工作,为绿证学员做好训前训后服务,要按照“课堂设在农户,内容服从田间”的要求,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让广大农业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心连心地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5.注重实际

围绕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一村一品发展、生产关键环节及技术,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际效果,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村、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深入农村、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工作方法,扎实有效地开展好绿证培训。要不断总结绿色证书培训中的新经验、新办法和闪光亮点并加以推广,不断拓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6.推行绿证

大力推行绿色证书示范村,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推行绿色证书示范村要以创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为目标,围绕主导产业、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突出“一村一品”“一乡一园”,培养新型农民;要以示范基地为基础,以绿色证书培训为手段,以科技渗透为动力,将其建成现代科技推广示范园,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示范区;逐步将其建先进示范村;真正发挥绿色证书培训“设置一个岗位、开发一种资源、建立一个基地、形成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规模型、效益型、产业化发展的示范村模式,为农村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起好示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