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5 17:08:49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德夯苗寨 旅游风光带 生态农业 融合开发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傍着峒河水势延绵十几公里,其开发对张家界至凤凰旅游长廊提升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生态地带德夯至古城吉首峡谷陡峭、民风纯朴,为当地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开发提供了广阔前景。
1 国内外关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融合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世界自然基金(WWF)[1]以自然为基础进行研究与定义,而生态旅游协会(ETA)[2]则根据当地环境基础进行研究与定义,然而他们的研究内容归根结底都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而进行有目的旅游活动,同时实现生态价值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而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则从多个角度进行定义,如从生态学角度(卢云亭[3]1996等)、旅游地理学角度(郭来喜、张广瑞2004等);而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研究中,蒋艳[4](2003)提出社区参与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具体包括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决策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两个阶段;李琳[5](2003)着眼于人类同其周围自然的和人工环境之间的一种教育关系;王金伟[6](2008)建立了理想的生态旅游分区模式,并试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曹瑞祺、寇明婷[7](2010)则结合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内涵,通过消除博弈,提出对策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关于在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产业替代性融合与互补性融合的运用研究,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既具有民族村寨农业的生态性也具有民族村寨旅游的游玩功能,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优势互补的产物,同时在产业融合过程研究中的技术、产品、市场三方面的融合也至关重要[8]。总之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湘西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对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即生态资源、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开发价值探索后,结合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环境区间优势,通过时空规划,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最终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目标。
2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态势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是一条集险、峻、幽为一体的狭长山谷,傍着峒河水势延绵十几公里。峡谷两岸物产丰富,对陡峭的峡谷与朴实的民风以及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利用为当地实施旅游脱贫奠定了基础。早在1986年吉首市人民政府将这里开发成为风景名胜旅游区,1987年正式实施对外开放,2005年12月被确认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几年来,随着湘西苗寨景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德夯苗寨的餐饮、住宿、旅游产品服务项目迅速兴起,由原来的贫穷落后山寨,变成今天与全镇各村相比,相对较富裕的德夯新村。在2006年吉首市把德夯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2012年吉首开始走“谷韵吉首”的旅游品牌路线,因此在湘西德夯旅游风景带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根据2010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湘西旅游发展生态环境区空间划分”的划分情况来看(如表1),德夯苗寨的生态环境发展被划分为协调控制区级别,是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重点开发、规划的对象,因此吉首至德夯旅游风景带的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规划具有良好的先天资源优势与政策优势。
政府机构对于生态环境区域空间的划分是基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德夯苗寨、古城吉首属于生态环境协调控制区域,在实现核心自然区域保护与自然区域的引导,起到缓冲与防护作用。近几年来,湘西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展各种旅游活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也逐渐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生态旅游项目: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度假型旅游项目,如凤凰县的金凤凰山庄、龙山县农夫果园休闲农庄;以古镇休闲度假型为主的旅游项目,如凤凰历史文化名城、芙蓉镇、黄丝桥古城等;以民族文化为主的体验型项目,如吉首市矮寨镇德夯苗寨民俗文化村、湘西明珠休闲度假村;以高科技生态农业为主的观光型旅游项目,如古丈背篓茶苑、花垣县湘西武陵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民族村寨生态旅游类型,这些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湘西村寨经济的发展。
3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类与价值探索
3.1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类 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甚至以牺牲部分经济体的利益为前提来发展旅游经济,这些开发活动往往会对村寨生态产生灾难性破坏,譬如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造成的原有民风的破坏,导致古村落出现了风貌不存、民风渐易等令人堪忧的现象,因此需要对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进行分类,利用生态农业技术来弥补村寨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对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如表2),然后对其旅游开发价值进行是识别,才能开发出合理的产品类别,以便更好的实现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
3.2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价值探索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资源物种丰富,品类齐全,融合开发价值潜力巨大,特别是在对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实现了资源互补作用,同时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产品类别上,可以开发成文化体验产品系列、康体运动产品系列、休闲度假产品系列等(如表3),这些旅游产品系列刚好实现了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价值。
根据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旅游资源状况与民族村寨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类别进行分析,利用互动性研究,在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沿岸的生态农业资源、民族村寨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开发出一些新的旅游项目。根据湘西自治州的发展规划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求,可以结合产业融合理论,将生态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自然/人文旅游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款核心旅游产品,实现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旅游价值的提升(如图1)。
融合开发互动结果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在生态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民族村寨旅游三者之间的共同开发与互动作用之下,开发出核心旅游产品,即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如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包括野生花卉植物展、苗族原生态鼓舞晚会、野生动物科普普及活动等这些新的旅游项目;民族村寨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包括苗族原生态鼓舞晚会、苗族文化博物馆、苗寨药物展览园等。通过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旅游项目不尽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也满足了旅游消费人群多样化的需求,对于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消费人群的完美追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时空规划
4.1 做好时间规划,循序渐进,确保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 打造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大峡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需要以保护生态安全为准则。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做三个“三年”规划期。第一个“三年”,是为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做前期准备,主要包括政府规划,村寨旅游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的认识,地方观念的改变,政府招商引资,做好品牌宣传工作和社会公关工作以及技术人才培养等;第二个“三年”期是民族村寨旅游与生态农业旅游的产品融合期,通过在民族村寨发展生态农业项目,使传统功能也得到释放,既能增加当地居民的劳动收入,又能够缓解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生态压力;第三个“三年”期是实现市场融合,是民族村寨旅游与生态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最终体现,通过开发生态农业产品与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共同把旅游消费市场做大,并借助吉首市推出的“谷韵吉首”的城市品牌、吉首市市花“兰花”形象,最终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目的,如表4所示。
4.2 做好空间区域划分,实现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湘西德夯风景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需要通过多部门沟通、全方面的考虑、多方位的规划并经过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如图2)。因此,根据湘西德夯风景带路程与地势环境,可以将这十几公里的路程分为三段进行规划,协同发展,以便按计划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如表5)。
4.2.1 吉首至寨阳乡:属于城市与城郊的过渡段,既有城市经济的梯度扩散作用,如吉首市西站附近沿河房地产开发,也有城郊乡土浓郁的气息,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野民情。这一段是城乡互动的关键区间段,因此需要正确处理旅游者与地方居民之间的关系,要联合曙光村和寨阳乡之间的合作,政府机构应该发挥其协调工作的能力,可以是当地居民自己开发,由政府聘请专业科技团队进行指导;或者根据统一规划的需要,政府或者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统筹起来,然后再无偿租赁给地方居民,并且按照规划进行种植,通过资金奖励等手段来实现此空间区域的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目标。
4.2.2 寨阳乡至矮寨镇: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大峡谷,呈现险、幽、高耸等特点,也是一条集清澈、幽深于一体的狭长山谷河流,根据此地段的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情况,刚好可以体现“谷韵吉首”的主题。此处可以开发水路旅游项目,以体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河流可以分段拦坝蓄水,根据蓄水允许长度来规划拦水坝计数。峡谷两岸可以开发登山项目,以及培育和种植珍贵稀有动植物,连片开发天然植物博物馆;兰花作为吉首市“市花”,可以培育各种适合在山涧生长的野生兰花园圃,以供船上游客欣赏。此路段政府部门在资金和技术引进上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确保整个工程的实施安全。
4.2.3 矮寨镇到德夯苗寨:是民族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核心景点区域。矮寨四面环山,中间空旷如一,前面的公路奇观――著名的矮寨盘山公路,头顶上是世界特大悬索桥――德夯特大悬索桥和德夯苗寨景区,也是利益冲突的重点防范地区,政府部门应该在征求广泛的意见以后,进行规划与开发,开发过程中可以由政府邀请专业团队进行规划与技术指导,矮寨镇的开发由矮寨居民来执行,德夯苗寨的开发由原来承包公司进行再包装,要体现生态农业主题的民族村寨旅游的主题。为了能够在悬索桥上的旅游感应到矮寨镇的视角效果,在闲置的土地上可以种植花卉等能够点缀的植物,可以开展登山运动或者极限运动,如蹦极、攀岩等项目。德夯苗寨以瀑布溪流为主线,进行野生蔬果成片种植,比如德夯至天文台的路段可以在农闲时期全部种上油菜花,既可以用来观赏,游客用来榨油,打造“油菜花之谷”;德夯苗寨至流沙瀑布可以打造成一条野生动物观赏长廊,可以让游客了解野生动物的习性,珍惜和保护野生动物;德夯苗寨至德夯瀑布群路线可以规划成野生药材大观园,增加游客对苗药的了解和体验山涧采药的乐趣,体验“只在此山中,云生不知处”的感觉。
5 结论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在经过时间与空间的规划以后,基本实现了产业融合中的技术、产品、市场等三方面的融合,为了巩固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成果,还应该对景区旅游路线进行科学安排,如应该采取战略联盟的合作形式,基于交通便利的优势可以打造以吉首为起点的一日游和以吉首为终点的两日、三日游路线的精品路线,满足多方面的旅游市场需求,打造出民族村寨生态农业大峡谷旅游的品牌线路,迎合“谷韵吉首”的旅游品牌发展,最终凭借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旅游扶贫的伟大目标。另外,在这过程中参与重要角色的当地政府、居民、旅游开发企业需要发挥各自的职能,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要以全新的视角看问题,比如引入生态农业旅游观念并进行宣传,同时大力推广“谷韵吉首”的品牌概念,积极调动当地居民的生态农业旅游扶贫信念等;当地居民作为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直接受益者,应该积极树立生态农业旅游观念,配合政府文件等政策的实施,同时提高自身的修养,以更好地接受全新理念;旅游开发企业可以引进一些具有科研开发实力的农业企业以及引进一些资金雄厚的投资公司、旅游管理企业,注重培养和利用地方企业的优势资源等,通过共同努力,按照空间划分区域、按照时间段逐步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打造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大峡谷,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谢花林,刘黎明.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探索[J].生态经济,2002(12):69-71.
[2]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106-112.
[4]蒋艳.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具体操作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6):89.
[5]李琳.21世纪昆明国际商贸旅游城市环境教育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57.
[6]王金伟,李勇,佟连军.生态旅游:概念、历史与开发模式[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9).
[7]曹瑞祺,寇明婷.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
Abstract: The ecology demonstrational area of Puxi Lake is located in Wuhu, Anhui Province, to the middle of Nanling County, the northeast of Xu town. The Eco-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ecology demonstrational area of Puxi Lake is surveied, and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is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关键词:生态示范区;旅游资源;地理环境
Key words: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tourism resource;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77-02
1自然地理条件分析
1.1 地理位置本项目区位于安徽省芜湖市至南陵县城的中段、许镇镇东北部,东至上潮河大堤,南至浦西湖南岸,北至浦西湖北岸,西至205国道,规划面积约161公顷。
1.2 地形地貌规划区属于沿江平原圩区,属下林都圩,地势北岛较高,南面的岛较低,靠近205国道的入口区地势最高,地面高程(黄海高程)在7.5-9.5之间。上潮河从规划区东部边缘流过,区内湖泊名为浦西湖。
1.3 气候气象规划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6度,1月份平均气温2.8度,7月份平均气温28.5度;全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年均降水量1200-1400毫米,11-4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总量的35.4%,5-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4.6%;全年无霜期为219-240天;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春季以偏东风为主,秋季以东北风为主。
1.4 河道水文规划区内水资源极为丰富,浦西湖水面面积约为1250亩,年蓄水量约为300万立方米,周边还有上潮河、池湖、奎湖等大大小小多个湖泊及河流水系,水资源条件良好。
2交通区位分析
2.1 铁路芜湖境内有芜宁、芜铜、皖赣、淮南、宣杭五条铁路干线交汇连接,向外可通达全国各地的火车站,项目地距芜湖火车站仅20公里,铁路交通十分便捷。
2.2 公路项目地隶属国家级开放城市、安徽省经济强市芜湖市南陵县,距芜湖15公里,距南陵20公里,距铜陵40公里,距马鞍山90公里,距南京140公里,距合肥150公里,是南京、合肥前往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旅游区的必经之地。紧靠G205,20公里范围内有G318,沿江高速,芜宣高速,芜铜高速。
2.3 航空项目地距南京禄口机场140公里、合肥骆岗机场150公里,距两机场都只有1个半小时车程。交通极为方便。
3用地现状分析
规划区域主要有居住用地、农田和水域三种土地类型。其用地现状统计如表1。
规划区内分布有池湖行政村中的一个自然村――李村周。规划将规划区内的村庄外迁,安排在规划区南部的居民安置区内。
规划区内靠近205国道的入口区地势较高,而且比较平坦,适宜搞永久性建筑;最北面的岛屿上,地势西高东低,高程大多在8.5-9.5之间,较适合建设永久性建筑;中间的岛屿地势较低,高程大多在7.5-8.5之间,部分区域高程在8.5以上,不适合大量建设永久性建筑。
4基础设施分析
项目地内部交通条件较差,现有4条东西向的水泥路通往规划区,1条南北向的水泥道路贯穿规划区南北,道路宽度约为5米左右。进入规划区北部两个半岛的道路均为3米左右的土路,可进入性差。
项目地,现状没有给排水设施,更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浦西湖内,造成湖体水质的恶化。现状规划区内有变电室四个,供电容量均为10千伏/0.4千伏安;区内电话普及率为90.7%(按户数计算)。
5景观现状分析
规划区内有自然形成的浦西湖和三个半岛,其中有两个半岛为修规的范围。
大面积的湖面和岛屿景观是本项目的主要景观资源,岛屿上是大面积的农田和菜地,部分苗圃地和蔬菜大棚,少量的大的乔木主要分布在现有的道路两侧。
6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规划区内的植被资源主要为农田和菜地,高大乔木比较少,现有的绿化资源不成系统,乔灌草搭配不合理,不能构成稳定的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差。
现有的绿化树种主要有:
6.1 乔木雪松、桧柏、马尾松、罗汉松、红豆杉、紫玉兰、白玉兰、广玉兰、灯台树、含笑、香港四照花、青枫、红枫、枫香、五角枫、罗汉松、金钱松、木荷、合欢、石楠、银杏、无患子、黄山栾树、重阳木、喜树、垂柳、龙柳、柽柳、国槐、黄金槐、榔果、紫花泡桐、佛顶桂、月桂、丹桂、金桂、木瓜、海棠、香樟、大叶樟、马褂木、梓树、鸡爪槭、柿树、刺槐、苦楝、枸树、乌桕。
6.2 灌木海桐、小叶女贞、月季、杜鹃、牡丹、紫薇。
6.3 水生植物
挺水植物:水葱、芦苇、野芋、黄菖蒲、慈姑、芦竹、香蒲、再力花;
浮水植物:大漂、凤眼莲、槐叶萍;
浮叶植物:睡莲、菱;沉水植物:黑藻、穗状狐尾藻;
湿生植物:斑茅、野荞麦、蒲苇。
7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规划区内的植物种类较多,但是分布不合理,而且水域的水质一般,水生植物不够丰富,在规划区可以不时看到水鸟的起起落落,总体来说现状的生态环境还不错。
由于项目地水热条件优越,利于动植物繁衍生息,规划中注意调整植物配置和生物廊道的建设,使生物资源日趋丰富,生物多样性日渐增多;使区域的生态环境趋于良好,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理想场所,是可行的。
8旅游资源分析
8.1 项目地旅游资源概述
8.1.1 历史人文资源
8.1.1.1 以大工山古铜矿冶遗址为代表的冶炼文化南陵历史悠久,人文炳蔚。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古人类栖息生衍,西周至汉代,这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长达千年的炼铜历史所留下的大工山古铜矿冶遗址与周朝时期的千峰山土墩墓群同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8.1.1.2 以周瑜为代表的三国文化西汉时期开始设县施政,名为春谷,三国名将周瑜曾任春谷县令,黄盖、小乔墓葬于境内。
8.1.1.3 以李白为代表的唐宋文化南朝梁帝(公元525年)时置南陵县,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两度携家寓居南陵,并在此娶妻,留有《南陵别儿童入京》等诗作14首,其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千古留传。杜牧、王维、王昌龄等名家也曾流连于南陵的灵山秀水,留下了众多不朽诗篇。
8.1.1.4 以徐乃光为代表的近代名人文化近代,南陵人徐乃光曾出任清朝驻美国纽约第一任首席领事,文学博士梅光迪在美国学术的主流社会,保持了深远的学术影响力,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8.1.1.5 以目连戏、十兽灯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南陵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反映了当地古代的民俗民风与伦理关系同时也是当地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让这些文化借助景区的宣传而发扬光大同时也增加景区的知名度。
8.1.1.6 红色文化时期,、谭震林将军都曾在南陵指挥作战。
8.1.2 自然景观资源南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现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旅游资源有集溶洞、石、峰、泉、花、树、禽、兽为一体的省级西山风景区,古秘幽邃的省级重点保护寺庙乌霞寺,烟波浩淼的奎潭湖,自然风景迷人、人文景观丰富的小格里森林公园等。南陵历来被誉为“江南鱼米之乡”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芜湖米市”的主要产粮区,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之美称。有耕地3.5万公顷,盛产优质大米、木材、丹皮、蘑菇、莲藕等。矿产资源有铜、铁、锑、煤、金、白云石、石灰石、氟石等。
8.2 项目地可以依托的资源
8.2.1 水资源项目区的水域面积不是太大,水资源在江南地区,甚至在周边地区没有特色和竞争力,但是水质较好,为发展渔业生产、开展水上游乐项目提供了保障;项目地水、湾、岛自然形成,为打造亲水景观、增加景观层次都有利;地势比较平坦,对于景观的打造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局部水比较浅,对于项目的设置有一定的局限性。
8.2.2 气候气象资源规划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6度,适合南北大部分植物的生长,在绿化景观的打造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规划区无霜期长,适合旅游的时间较长。
8.2.3 人文资源项目地有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传说,故事的主人公是南生和水凌,南生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水凌是和南生青梅竹马的有情人,他们的爱情受到种种阻碍,最后双双死去,水凌因病延迟了治疗而死,南生因救人而死,死后幻化成现在的浦西湖。
南生牺牲的地方就形成了今日的湖泊,人们都说那是南生幻化而成的,湖泊的形状也象一个美丽的睡美人。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对爱情坚贞不二、以德报又善良的姑娘,称此湖为浦西湖。
此地的风俗六月六龙舟赛也是为了纪念这个美丽的姑娘,而不象别的地方是端午节赛龙舟的缘故了。
综上分析,该项目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有较强的可开发性。项目规划应从全局着眼,合理布局食、住、行、游、购、娱所需建筑和设施,让游客在领略自然景观、体验民俗风情中放松心情、娱乐休闲,在驻足人文景观,,感悟历史文化中丰富人生阅历,满足精神享受,同时要通过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努力打造旅游精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芜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芜湖市年鉴[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1).
[2]芜湖市旅游局.芜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2006,(1).
[3]南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南陵县志[M].黄山书社.2007,(9).
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打破资源型城市农业基础束缚的有效途径
受资源开采理念和技术手段限制,资源型城市开发往往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耕地、草原、植被的破坏尤为严重,这些因素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农业经济不可能走常规发展道路,必须在精细化、集约化发展上谋求新的突破。生态旅游农业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寓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可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普惠率和农副产品商品率,且其所创造的良好环境、农村特有的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成比较可观的旅游经济收入,可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最大化地创造财富。
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发挥资源型城市农业比较优势的理智选择
依托资源开发和产业集聚,资源型城市往往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或副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市民人均收入较高,消费拉动力较强,这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市场空间和充足的社会开发资金。同时,资源型城市农业属于城郊型农业,大多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科技水平,交通、水电等配套设施较为完备,这也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改善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生态旅游农业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渗透,不仅可衍生出丰富的农产品,而且具备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及美化环境等综合效用。由于产业本身倡导绿色化、环保化,使其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由于过分施用化肥、农药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充分发挥其维持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协调人与自然体系的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推进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方式
生态旅游农业能够促进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建筑业等相应产业发展,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生态旅游农业强调生产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商品性的融合,在生态旅游农业推广过程中,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得到改善,大幅度增加产品附加值,而且通过示范培训,能够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培养造就具有一定科技水平、能基本运用现代技术、了解社会信息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笔者认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应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科学规划,优化生态旅游农业布局。要坚持高起点规划,按照“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的工作思路,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开发、体现特色、有效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编制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生态农业功能区。要突出规划的科学性,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资源型城市本地可持续发展综合规划的基本框架。要突出规划的整体性和长效性,严格按规划建设。同时,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优化生态资源为开发前提,尽量保持原生态,避免对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
二是突出生态功能,彰显生态旅游农业特色。特色是生态旅游农业的魅力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竞争力。要遵循“差异产生效益”的发展原则,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利用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特殊的农业文化底蕴、特别的农业产业景观,精心做好“吃、住、行、游、娱、购”六篇文章,走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的综合配套开发之路。要注重体现休闲性和参与性,重点发展集疗养度假、观光赏鱼、采摘垂钓等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建立乡村休闲民俗农庄,让游人住农家屋、品农家菜、干农家活、采农家果,充分享受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
三是突出科技含量,打造生态旅游农业精品。生态旅游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要求经营者要富有科学文化知识,精通农业技能,善于经营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科技引导牵动作用,加大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力度,实现农业与科技双向拉动。要以“立足城市自然资源、汇聚现代农林科技、展示未来自然田园”为主题,着力打造一批高科技精品观光农业园区,使农业科技与休闲观光有机结合起来,为科研工作提供农业高科技研究场所,充分展示农业科技新成果,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开阔眼界、学习参观的需求,满足农业启蒙教育、科学知识普及、亲体农耕活动的需求。
关键词:生态经济;农业资源;资源配置;效率
中图分类号 F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011-05
Abstract:This article researched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view of ecological economy,and used the method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This paper paid attention to economic benefit and ecological impact when construct the indicator system .Choosing three input indicators and seven output indicators to research the resources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18 cities of Henan ,and get th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optimized agricultural resource for the low efficiency cities using DEA. Result shows that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Henan is higher,but still have difference between cities,some cities'agricultural resources have different degree of redundancy,which use surplus chemical fertilizers,pesticides and agricultural film. At the same time,we can choose optimization scheme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 of different cities through the DEA,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rom the pure technical and scale efficiency,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and economy.
Key words:Ecological economy;Agricultural resources;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Efficiency
解决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课题,农业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土壤,水,气候等)更新和再生速度慢,蕴藏量和能利用量有限,表现出了更显著的稀缺性。经济学解决资源稀缺的途径是优化资源的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在合理配置的基础上达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在农业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和环保理念觉醒的今天,如何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国内学者针对农业资源配置的研究分为3个阶段。在起步阶段,学者们研究重点是关于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理论的探讨:王松霈(1996)提出在进入生态化社会的时代,应以农业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而不是最大)指导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推进农业资源的适度利用[1];刘慧(1998)从农业资源配置的涵义出发,讨论了不同层次资源配置的特点,提出自然因素是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外部保障条件,生态因素是农业资源配置的必要制约条件;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中,学术界开始探讨评价资源配置的标准和方法[2];谢高地(1998)运用资源效率的概念对农业主要资源(耕地、水和化肥)的资源消耗系数和利用效率进行了测算,得出了在农业发展中资源效率至上的管理理念[3];黄季(1999)重点从定性的角度通过对比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资源配置在时间、空间和产品上的变化,得到产生配置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各种要素的市场发育程度不同[4];曾福生(2012)运用DEA对我国各省的现代农业发展效率和资源配置进行研究,其中在指标的选取上更多注重现代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5];张乐(2013)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对我国农业全要素(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资本)生产率进行测算,以此来衡量农业资源配置效率[6]。学者王鸿(2014)以循环型农业为出发点测算资源配置效率,其指标选取注重其循环属性;与此同时,针对各地区的实证研究也日益增多[7];王淑慧(2010)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方程对黑龙江垦区农业资源配置进行了实证研究[8];侯智惠(2014)运用数据包络分析从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农机应用与维护等层面对内蒙古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分析[9]。
前期学者的研究各有所长,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对现代农业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理解。但从整体上看,以生态经济为出发点研究现代农业资源配置的并不多,而这一点又恰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特色之处。鉴于此,本文结合现有研究成果,站在生态经济这一全新角度上对农业资源配置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同时,为了突出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指标选取上更倾向能体现农业生产对生态造成影响的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对河南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寻找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立足点和突破口,为现代农业的实践提供思路。
1 生态经济视角下的农业资源配置
生态经济(ECO),即同时关注经济(economic)和生态(ecological),在生态系统承载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资源潜力,建立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从这个内涵上看,生态经济是以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协调为核心;以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资源潜力为途径;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应用经济理论。
生态经济的本质在于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可承载基础上,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赢”。形成经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经济摒弃对资源过度利用和掠夺式生产的思想,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重视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和优化配置,追求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生态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就是关注经济系统中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人类进行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可持续和高效的利用与保护,当传统市场手段失灵时,优化配置资源就成了生态经济关注的主要问题,追求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就必须建立一整套资源配置评价体系,并运用市场和政策手段进行调节和干预,实现经济生产和环境治理的现代化。
中国的生态经济在1980年由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倡导,由于其关注环境与人类的辩证关系,寻求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途径而备受关注。30多年来,在众多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努力下,生态经济与各个领域的研究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将生态经济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也是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论前提。
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我国的现代生态农业与西方完全回归自然、摒弃现入的“生态农业”主张不同,是结合了生态经济学的思想,在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把现代科学成果(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农业体系。所以,我国的现代生态农业具有两方面的特色:一是同时关注生态和经济,促进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构建起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二是肯定现代科学的成果。在强调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摈弃常规农业的弊病,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现代科学真正为现代生态农业服务。
基于此,在评价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时,一方面要站在生态经济的角度上综合考量,同时评价生态和经济影响;另一方面,在选择指标时应同时关注自然资源和现代科学成果的投入,并重点评价自然资源和现代科学成果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 研究方法与模型
经济学中生产率和效率的度量工具主要有随机前沿函数法(SF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其中DEA由于不需事先假设函数关系,不受量纲的限制,可研究多投入多产出的综合效率而优于SFA。由于现代农业生产涉及投入要素较多,且在产出方面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所以,这里采用DEA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运用数学规划的方法评价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特征的决策单位的相对有效性。思路是利用现有数据组合形成数据包络,从中选取最佳组合构成“生产前沿面”,在假设“生产前沿面”是最优组合的前提下,比较其他决策单位和“生产前沿面”的数据,从而形成针对“生产前沿面”的相对效率,并以此评价各决策单元的效率优劣。当效率值为1时表示DEA有效,小于1为DEA无效,偏离1越远效率越低。
DEA的基础模型C2R于1978年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首先提出,但C2R模型仅能测量决策单元的综合效率,为了分别衡量决策单元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Banker,Charnes和Cooper在C2R的基础上加入约束条件[j=1nγj=1]得出了模型BC2,BC2模型能够评价将决策单位的纯技术效率提取出来,同时,由于BC2模型将综合技术效率(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与规模效率(SE),即TE=PTE×SE。所以,可以通过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计算规模效率。这为分别研究决策单元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规模收益情况提供了便利。
B2C变量定义:
存在n个被评价对象(决策单元DMU);
每个DMU有m项投入(输入项)和s项产出(输出项);
xrj为一定时期由第j个决策单元使用的第i种投入的数量;
Xj =(x1j,x2j,…… xmj)为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向量;
yij为一定时期由第j个决策单元创造的第r种产出的数量;
Yj =(y1j,y2j,……ysj )为第j个决策单元的产出向量;
引入松弛变量s+和s-构建最优化模型
min(θ)
s.t.[j=1nXjλj+S-=θXjoj=1nYjλj-S+=Yjoj=1nλj=1λj0,S-0,S+0,θ∈E1]
式中θ为决策单元的效率值;λj为投入、产出指标的权系数;s-为松弛变量,是负偏差,表示该决策单元应减少的投入量;s+为超额变量,即正偏差,表示该决策单元应增加的产出量。若得出的Q=1,且s+和s-均为0,则决策单元为DEA有效;若Q=1,但s+或s-不为0,则判定为弱DEA有效;若Q
3 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DEA评价决策单元的效率时,模型相对固定,判定的结果取决于指标体系的构建。我国的现代农业是以“生态与经济协调”为指导思想,既考虑经济发展,又考虑生态安全,所以,在选择指标时要同时关注经济和生态影响。
从农业经济角度考虑农业投入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代价(污染),农业的产出指标包括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优化。结合指标的重要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原则,本文形成的指标体系如表1:
选择化肥、农药、农膜作为投入项有2个原因:一是由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并不一味追求农业生产的自然化,而是在肯定现代科技成果(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的基础上,追求所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对现代科技成果既不全盘否定也不过度滥用,所以,适度的化肥、农药、农膜是可以作为资源被使用的。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过度的化肥、农药和农膜施用量,而DEA方法在评价决策单元是追求输出的最大化或输入的最小化,所以选取的指标通常为期望性指标,但环境污染显然属于越小越好的非期望指标。所以,为了体现环境污染的非期望性,可采用将非期望输出作为投入项处理的方法,追求环境污染的最小化。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对河南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进行DEA评价,输入和输出数据来源于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11]。
4 河南省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实证分析
4.1 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为进行河南省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性分析,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前提下,采用B2C静态评价模型,依据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以河南省的18个省辖市做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评价,即DUM共18个。借助DEAP2.1软件,计算得出河南省18市2013年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河南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效率值1为有效;0.9~1为良好;0.8~0.9为中等;0.8以下为低效,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综合效率均值达到了0.957,说明河南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总体状况良好。这得益于河南省近几年依据“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但综合效率水平还有待提高,原因在于作为传统的粮食主产区,过度依赖资源和劳动力的现象仍然存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DEA有效的有12个,占67%,其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达到了1,说明这12市农业资源配置与经营规模相适应,农业生产处于最佳效率和最合理规模状态,农业资源投入达到最优配置,既不存在浪费也不存在冗余,保证了所有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
纯技术效率可以反映消除规模制约后的DMU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说明了一个地区的资源配置的优劣。从数据上看,河南省纯技术效率为1的市有14个,占78%,说明这些地区农业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资源投入效率有效,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程度也最低,在保持现有产出情况下,无法再减少资源的投入。这些地市中,有的是河南省粮食发展重点区域,如信阳是我国的中部粮仓,也是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地理位置优越;济源被列入河南省优质强筋小麦适宜区,是首批5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这些地区自然资源和政策资源优势显著,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高。而洛阳、许昌、焦作、开封等地受益于当地良好的经济基础,在农业生产方面给予有力的技术支撑,农业资源的配比科学,取得了技术效率最优,如洛阳通过学习、创新和实践走发展特色农业的道路。但郑州、南阳、安阳和平顶山4市的纯技术效率相对较低,反映出了这些地区的农业资源并未达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农业生态污染较高,农业资源投入配比还有待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南阳农业的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南阳人均耕地面积水平低,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hm2,对于一个粮食主产区来说,人均耕地面积过低,化肥、农药投入密度大,城镇化发展缓慢、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郑州市由于近几年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影响,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受到制约,农业生态环境受到的影响较大。由于造成各地市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并寻找提高纯技术效率的方法。
规模效率是在考虑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况下,衡量决策单元的现有规模是否达到了最佳状态。从计算结果上看,河南省有12市的规模效益达到了最优,DEA有效,说明这些市在目前的资源投入条件下已经达到了产出的最高点,除非按照目前的资源配比状态同比例增加投入,产出才会同比例增加。其余6市的规模报酬处于递减阶段,即生产要素投入过多,产出量的增长率不升反降,表明这些地区的农业资源投入过多,形成了溢出效应,需适当减少生产要素的投入。
4.2 河南省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优化 河南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差异较大,原因也各有不同。在农业自然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改进农业资源配置对河南省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更具有现实意义。由于生态经济视角下的现代农业更关注现代农业生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而过度的农药、化肥和农膜是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所以,这里选取投入导向的DEA模型进行资源投入的冗余度分析,并重点观测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地市农药、化肥和农膜的投入冗余情况。同时,由于各地市造成综合效率不佳的原因不同,所以在进行资源配置优化时,需根据测算结果选择不同的调整路径。
4.2.1 纯技术效率较低地市的调整 郑州、平顶山、安阳、南阳4市的纯技术效率较低,这些地市的资源配置调整方法可以从提高纯技术效率着手,在提高纯技术效率的同时,规模效率往往也会相应改善。提高纯技术效率的方法分两步:一是将决策单元移动至生产前沿面,即径向调整,调整幅度反映了决策单元距离生产前沿面的径向偏差;二是调整单个投入要素的松弛量。在多投入多产出的模型中,容易产生松弛,针对投入方面的松弛量表现为要素投入的冗余。松弛量的调整反映的是由于投入结构的原因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以郑州为例,来说明纯技术效率的调整方法:第一步:对投入要素进行径向调整,由于郑州市纯技术效率为0.858,所以需要对所有投入要素减少14.2%,产出值不变,使其移到生产前沿面的投影点上。第二步,调整资源投入冗余量。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保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农药施用量不变,分别减少农林牧渔从业人员6.260万人,减少农用化肥23 779.083t,减少农膜使用量1 923.611t(如表3)。此时使用调整后的数据重新进行DEA分析,模拟结果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
4.2.2 单纯规模效益较低地市的调整 商丘、周口2市的纯技术效率虽达到了最优,但综合效率仍然过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低原因是规模效率不佳,所以,应把调整规模效率放在首位,通过调整规模效率的方式使其进入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然后将调整后的数据重新进行DEA分析,观察结果。由于商丘、周口地市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表明两地市出现了资源投入的整体冗余,应按现有比例同步减少所有资源的投入量。将商丘的投入产出原值减少5.2%、周口的投入产出原值减少9.3%。将调整后的数值重新进行DEA测算后,2市的规模报酬、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技术效率均达到1,此时,2市资源配置效率为DEA有效。
5 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河南18市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可以看到河南省农业资源配置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总体发展状况良好,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市基本上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现象,说明这些市资源投入量普遍冗余,投入产出不合理。同时,还有部分市依然存在依赖资源换产出的现象,其中农药、化肥和农膜投入过剩成为这些地市农业资源配置非有效的主要原因。
依据上述结论,河南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深化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理念,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2)强化农业生产的生态化管理,鼓励使用清洁和可循环能源,科学控制农药、化肥和农膜的使用量。(3)政府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引导农业的科学生产;(4)各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寻找薄弱环节,科学调整农业资源配置,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探寻符合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5)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通过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的方式,提高农民经营和管理现代农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松霈.论农业资源利用的有效性[J].自然资源学报,1996(4):301-305.
[2]刘慧.中国农业资源配置现状研究[J].资源科学,1998(5)25-28.
[3]谢高地,齐文虎,章予舒,等.主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资源科学,1998(5):7-11.
[4]黄季.中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及评价[J].中国农村观察,1999(1):1-8.
[5]曾福生,高鸣.我国各省区现代农业发展效率的比较分析[J].农业经济与研究,2012(4):38-49.
[6]张乐,曹静.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配置效率变化的引入[J].中国农村经济,2013(3):4-15.
[7]王鸿,尚杰,杨果.基于DEA的循环型农业效率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36):113-115.
[8]王淑慧.基于生产函数的黑龙江垦区农业资源配置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6):15-19.
[9]侯智惠.内蒙古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31-35.
[10]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福州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托于福州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一种狭义范围内的探讨,因此在探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过程中,并未将人文类旅游资源纳入进来。关于生态旅游的类型,早在1999生态环境旅游年就提出了主要包括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经过多年的发展扩展和完善,我国生态旅游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结合现有研究文献,将福州市生态旅游发展所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型概括为四类。
1.森林山岳类生态旅游资源。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是生态旅游较为原始的一种开发方式。这类旅游资源往往具备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负氧离子含量高,自然环境优美,有利于陶冶情操,寄情山水,适宜于开展休憩、疗养、科考、观光、露营和户外素质拓展等活动。福州市山岳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情况见表1。
2.海滨湿地类生态旅游资源。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闽江和乌龙江穿城而过,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岸港口城市之一。全市海域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沿海多天然良港,像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等;砂质海滩长达560公里,如长乐下沙海滩、平潭龙王头海滩等都有优质沙滩;福州东南的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岛屿风光独具特色;另外,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仅鱼类就达到500多种。福州市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优质的海滨沙滩、优美的岛屿风光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福州市闽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福州市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极具代表性的资源,是目前福建全省最大湿地,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徒途中重要的一处落脚站,具有红树林、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植被3个主要植被类型,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4种,比如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等,而且每年都有上千万只的越冬候鸟飞临此地栖息,是一处集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滨海湿地公园。
3.温泉地热类生态旅游资源。温泉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高于环境年平均温5℃,或华氏10℉以上,大多数温泉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比如碳酸钙、硫磺、钙、钾、氡、钠等,泡温泉不仅可使肌肉、关节松弛,消除疲劳,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凭借着有利的盆地地形及丰富的降水量,福州市温泉资源具备了储量丰富、水温高、水质好、易开采等特点,成为了福州十大旅游名片之一。据有关部门调查,福州温泉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区以及永泰、闽候、闽清、连江等周边县市,共有20多个温泉点40多个泉眼,无论是在城区享受SPA式温泉,还是到周边青山绿水环抱的温泉景区泡温泉,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据统计,2013年福州市温泉旅游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46.81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龙泉山庄、源脉温泉、赤壁温泉,分别为118.6%、47.8%、19.7%,占温泉景区接待量的51.1%。现将福州市温泉生态旅游资源统计如下(见表2),必须说明的是,福州市区的温泉因开发充分、城市景观居多且商业化氛围浓厚,在资源统计时仅选取了几家,并未全部纳入。
4.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年来较受欢迎的生态旅游的新形式,其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以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内容,便于旅游者认识、了解、享受和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开展观光、劳作、民俗体验等旅游活动,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仅能普及自然农业知识,还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福州市休闲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以游客借宿农家的休闲形式为主,一些农户创办农民餐馆,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20世纪9O年代开始出现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比如永泰大樟溪的千江月休闲农场等。截至2014年6月,福州市共有各类休闲农场143家,包括农、林、牧、渔、茶、园艺等多个项目,其中,3家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6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5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还有一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闽侯县,福州市休闲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市级及以上)一览表见表3。福州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活动涉及到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温泉理疗保健、民俗文化、娱乐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各方面,年游客近8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亿元。
二、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在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统计过程中,福州生态旅游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景观齐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涵盖了森林山岳类、海滨湿地类、温泉地热类、休闲农业类等多种类的旅游形式,另外,福州濒临东海,闽江口、罗源湾及海坛岛的滨海海洋类资源也独具特色。地貌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不乏珍稀动植物品种,湿地、温泉、河湖、外海景观丰富,各类景观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观光、科教、度假、体验等多种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资源品质较高,但知名度低。在四类生态旅游资源中,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第一、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品质居全国前列,闽江口湿地公园凭借着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众多的稀有物种以及候鸟迁徙、珍稀濒危鸟种的栖息地等多项要素在2013年“美丽中国•湿地行”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湿地”;而福州温泉品质居于全国前列,休闲农业依托了良好的自然及原始生态环境。四类生态旅游资源的品质极高,但是,由于开发不足和宣传不力等因素的影响,福州的诸多生态旅游资源知名度却很低,品牌效应缺失,在全国的影响力不足。
3.大多分布于郊区及周边县域,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经过上文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可知,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集中分布在福州城区以外的各个县域;市区范围内生态旅游资源较少,且分布地点多位于市区及郊区的城乡结合区域。这一特征是由福州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北部和西部为山地;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东部丘陵平原相间。这种地理环境使得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西部北部和南部县域地势较高,自然景观优美,环境宜人,因此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和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市区及周边相邻的连江、闽侯位于福州盆地,其温泉地热资源丰富;而东部闽江入海口则因地势较低且与东海相连,成为了优质的海滨与湿地资源区。
4.生态保护观念不足,生态旅游形象不鲜明。福州市的生态旅游的游客多选择中短途游,以福州市区居民为主,其次是周边浙江、广东、江西等省市的游客;客源结构以散客为主,生态旅游所涉及到的地区大多是市区周边的原始乡村和景观优美的自然地区,使得福州市的生态旅游更加倾向于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对生态旅游的认知也多为乡村旅游和乡村体验游,因此,福州市的生态旅游形象模糊,定位不准确,从而带来旅游过程中重体验而轻保护、重旅游而轻生态的现象。
三、结语
有关旅游经济的论文范文一:循环经济视域下旅游经济管理创新
循环经济要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促使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得经济活动生态化。从旅游业的本质属性与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循环经济的思想同样适用旅游业。为此,旅游业应该积极倡导循环经济,不断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美国学者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循环经济。他认为,循环经济不同于旧有的过分依靠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而是建立在资源循环运用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实现了资源的合理运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它要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综合利用资源,使经济系统有机融合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进程中,从而使得物质资源在不断循环运用中得到充分利用。总而言之,循环经济是高效、污染低的一种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我国旅游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不健全
我国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旅游经济管理市场建设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比如,我国还没有全国性旅游行业组织机构以及现代企业制度,一些地方政府旅游经济管理模式单一化。当前,旅游主管部门已初步意识到旅游经济管理不仅仅是单项事务的管理,还涉及城管、交管、物价、劳动、卫生、工商、消防等部门。因此,需要成立一个多职能单位兼收的管理委员会,专项并有针对性地对我国的旅游经济进行管理。另外,许多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管理模式单一陈旧,缺乏创新,忽略旅游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导致其管理水平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难以形成强大合力,实现有效的旅游经济管理。
(二)旅游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中存下着旅游经费投入不足及不合理的情况。1.旅游经费投入不足。旅游行业产业链比较广泛,涉及人们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而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庞大,难以组织财政资金投向旅游设施建设,导致旅游市场基础设施不健全,无法发挥优质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比如,外部交通、旅游步道、排水以及垃圾处理系统建设落后等。总而言之,旅游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从而制约了旅游经济管理的效益。
(三)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严重
为了短期利益,有些旅游经营者盲目开发旅游资源,违背自然资源发展规律,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旅游资源开发初期,而且在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利用中,也存在这种不注意资源保护的做法。这种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根本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行为后果必然要以高昂的治理费用作为代价,甚至是旅游资源的永远破坏。
(四)旅游产品缺乏个性
许多旅游景区的产品缺乏个性,采用旧有的产品设计方案,满足不了游客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新颖性的需求,难以吸引回头客,旅游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主题公园虽然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但是由于缺乏个性,并没有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导致游客数量不断减小。
三、基于循环经济视域下的旅游经济管理创新
(一)系统观创新
旅游行业是综合性强的行业,涉及人们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产业。旅游行业存在政府部门、旅游经营开发者、当地居民等利益主体,涉及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要素。因此,旅游行业应该在五位一体发展指导下,构建系统管理和控制的系统观。系统观要求旅游行业发展要考虑供求规律,从整体出发,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品牌景区,用品牌景区带动区域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旅游行业的开发与管理要尽量实现市场化操作,有效融合旅游资源,增强旅游产业的整体合力。另外,规划旅游行业时,要以系统观为原则,考虑影响旅游行业发展的所有因素,规划旅游行业,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观创新
经济观创新指的是旅游行业要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优化旅游行业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时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管理时,要考虑环境的容量,以保证旅客有一个舒适和愉快的旅游体验。同时,旅游行业的经济观要求,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以及自然资源不危及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取得最合理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旅游行业的开发和经济管理过程中,要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分掠夺,在自然资源可以承载的范围内开发和利用,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环境伦理观创新
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以外的物种存在于世界,也具有其生存价值。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物种,对地球其他生命体应该承担伦理责任。基于循环经济视域下的旅游经济管理要尊重生态环境,肩负保护环境的伦理道德,并且将环境伦理观运用于旅游业的开发和经济管理,运用于保护环境的实践。
(四)生产观创新
循环经济视域下的生产观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节约生产资料,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样,在旅游行业开发利用中,运用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和绿色生产等生产方式,提高技术含量,加大知识等非自然资源物质在旅游市场中的比重,减小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快旅游行业国际认证,按照国际标准化ISO14001的标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
(五)消费观创新
循环经济视域下的消费观要求人们改变消费观念,在旅游过程中注重精神文化消费,适度物质消费,杜绝不文明消费行为,提倡健康消费,减小旅游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旅游消费过程中,要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鼓励民众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
有关旅游经济的论文范文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
我们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业,是由农业生产活动而展开的旅游资源的发展创建的。正因如此,我们要让当地的民众都加入到旅游行业的发展中来,让本地的人均收入能够随旅游业的发展而提高,更进一步发展当地经济。一方面把旅游资源挖掘出来提供给游客,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土特产的销售量,整合农业生态旅游一条龙服务,将生态效益变为当地民众收入的提高。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意义是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收入的。在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创建的旅游项目中,农业生态旅游是放在首位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当地生态作为主体,同时发展旅游业和农业,两者同时进步。农业生态旅游是最近新生的发展方式,是把生态环境当作主体,在农业生态发展时,和其它旅游项目一起发展,将农业和旅游业综合起来,它的特点就是让旅行者旅游时可以欣赏秀丽的风景,也能看见当地的田园风貌,不但能够尝到特色的农家小菜,还能够亲自看到当地的农业活动,而且能够亲自参与体会,亲身尝试生态环境带来的生活方式,这种特色旅游业,即能大幅度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增加民众收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特点
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虽然在最近很受人们青睐,可是由于地理位置不方便,三农问题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一是农村的发展比较缓慢,农业经济主要是由传统农业来发展的,经济很难跟上,基础差。这是影响农家游的一大原因。
2.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资金不足
农家游主要是以湖光山色和农业生产相加为特点,建设风景区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都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金钱,所以这些旅游资源,必须要建设许多基础设施,这样才能让观光者更好的游玩、体验。由于许多农民的收入很难支持这些基础投资,所以这些更加深层次的开发虽然很想做到却无法实现,所以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有很大困难。
3.农业生态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风土人情也很丰富,各个地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好河山风光秀丽,每个地区的特色也完全不一样。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的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更体现了我们国家农家游的内容十分丰富。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模式单调
特色农家游是以农业生产方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特色历史、农业生产劳动等为主体,如果建设的构想都一样,这样就让农家游的模式显得单调,没有一点创意,每个地方都没有完全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没有充分的利用当地的特点来规划建设,无法吸引各地旅游者的注意,这就使得一些农家游无法保持应有的热度。
2.本土民众加入少
在许多发展特色农家游的地区,当地农民没有加入到旅游业的想法,因为生长的环境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本地农民很少加入,外地人口加入的较多,让许多来此的旅游者认为这是过度商业化,这不但没有让当地农民受益,生态农家游也没带领经济快速发展,反而使生态环境越来越差,引起本地农民的意见。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还有许多的发展农家游地区,是开发商直接购买或者租赁获得的,所以损失了许多耕地面积,还有的地区,政府为了让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过度的开发建设,这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因为当地没有认真规划,不符合当地环境发展,使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建设的农家游景区没有体现本地的特色,景区建设的投入太大,不仅使当地民众失去了土地,还无法获得补偿,于是导致当地民众对发展特色农家游不再有信心,更加不愿意加入。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1.改善农业生态旅游
政府可以颁布生态旅游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大力宣传,这样来推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当地的经济建设。
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相关部门定制旅游产业的法规,来保护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时全国的监督部门,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促使特色生态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开发新型农业生态旅游产品
不断创新生态旅游业的玩法,让特色农家游保持活力,不断的发展下去,那就要不断增加吸引力,并且能够让当地的民风名俗、生产方式、生活特点这些方面具有特色,让这成为当地景区招牌,吸引全国的旅游者。
关键词:盘锦辽河口;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1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发现盘锦辽河口旅游业的开发有利于保护辽河口旅游资源,占有比重较大,占42.3%,旅游业开发与辽河口经济区的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较强;现有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状况较弱。当地居民对于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意识较弱,生态环保意识还需要提升。现有的旅游景点,如红海滩观光地、地质公园、苇海观鹤、特色苇田、万金滩等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都不同程度的遭到了破坏,其中以苇海观鹤和红海滩观光地破坏最为严重。
因此,将辽河口的生态旅游资源分为6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生态旅游地,减弱对其的开发,恢复其生态功能。对于可以进行开发的旅游资源应该采取合理开发,加强保护的战略。从而,促进辽河口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 生态旅游资源单体保护的重点和开发的方向
辽河口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价值角度分为濒危型、高稀缺型、稀缺易耗型、稀缺耐耗型和普通型五种(见表1)。根据资源的分类从而得出必须保护的资源、可以旅游开发的资源,作为判断保护与开发的战略依据。
2.1 完全保护战略
处于极端濒危状态的生态旅游资源,属于国家非常稀有、非常脆弱,受关注程度较高的资源类型,当前经不起任何方式的合理利用,任何形式的开发都会对其产生破坏,其首要目的是保护,凸显生态旅游资源的存在价值。虽然该类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但对此类资源还是应该由国家拔出专款进行完全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及其自然退化,可以在对它进行更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利用。
2.2 适度开发、完全保护战略
高稀缺的生态旅游资源属于非常稀有,相对于濒危型生态旅游资源来说,其敏感性和脆弱性相对较强。对于这类资源,同样不适合大规模的旅游开发。
2.3 合理开发、加强保护战略
稀缺易耗型与稀缺耐耗型生态旅游资源有一定脆弱性,旅游价值高的资源。因此对于该类资源应该在合理开发,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游客的数量,加强对游客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的教育,通过缩短游客在景区内的逗留时间、严格限制景区内的活动内容与范围等手段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均衡。
2.4 大规模开发战略
普通的生态旅游资源由于脆弱性较低,因此在具备一定客源市场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 保护的资源单体
辽河口的潮滩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滨海湿地,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盘锦自然湿地面积的80%,在湿地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必须保护的资源单体之一。此外,辽河口自然保护区全球候鸟三大迁徙航道之一,世界上80%的黑嘴鸥种群在这里得到了有效保护。辽河口湿地丰富的植物资源、特有的植被类型与生态环境养育着丰富的动物资源与特有的动物群落,尤其是多种珍稀鸟类理想栖息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
4 旅游开发的资源单体
辽河口蕴藏者丰富的旅游资源,分三种类型。
(1)适度开发的资源其敏感性和脆弱性较强。如保护建筑与设施、遗迹遗址等。
(2)合理开发的资源有一定的脆弱性,旅游价值较高,需要的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加强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均衡。如红海滩、踏浪金滩、苇海观鹤等可以进行观光旅游。
(3)大规模开发的资源的脆弱性较低。如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它具有直接使用价值、服务功能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包括了绿色生态旅游产品、文化生态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产品、养生、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产品、油田生态旅游产品、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农业生态旅游产品、苇海休闲产品、滨海休闲产品等。
5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存在问题
5.1 生态资源的保护缺乏合理的科学依据
目前,结合辽河口的生态旅游资源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原则,缺乏具体的行动实施依据,如辽河口湿地资源、滩涂植被、鸟类栖息地及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等等。此外,虽然生态旅游资源作为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否能将所有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创造出结合当地特色的品牌生态旅游产品,是辽河口保护的一个重大的盲点,在资源的保护中应该设立一个科学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5.2 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性破坏
由于生态经济区内的生态旅游业尚不成熟,使得旅游景区及旅游基础匮乏,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日渐破坏,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使辽河口的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部分旅游项目直接威胁野生动物资源的安全。
5.3 旅游开发的空间失衡
辽河口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有的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或是已经受到了直接的破坏。辽河三角洲经过多年的开发,已有大量湿地被辟为稻田和盐田。湿地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其纳水蓄洪的功能减弱,直接影响鸟类迁徙栖息和繁衍。这既影响了辽河口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影响了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5.4 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功能较低
河口是海洋与河流的交汇地带,河口湿地整个生态系统处于发育和不稳定状态,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辽河口滨海湿地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其中以水体污染、过度捕捞以及辽滨水城建设的影响最大,这将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大大降低,并威胁着城市的生态安全。因此,湿地的保护和受损湿地的修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5.5 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
辽河口的道路系统有待完善,总体的密度较低,景点与景点之间的旅游线路不够完备,交通的发展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制约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对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娱乐体验需求。旅游设施匮乏,不能满足旅游者驻足,休憩的需要。
6 小 结
本文对盘锦辽河口生态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现状、类型,旅游业做了分析,提出了生态旅游资源单体保护的重点和开发方向。指出了哪些是必须保护的资源,哪些是可以旅游开发的资源,指出辽河口游客的旅游偏好,确定资源单体的保护重点和开发程度,为有效保护及合理开发为规划做好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2]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