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5 17:08:49
序论:在您撰写地方文化品牌建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旅游品牌建设 黄大仙文化 金华
历史上,浙江金华地区的道教氛围十分浓厚,出现了不少的道教人物和道教遗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是黄大仙(黄初平)了。根据清光绪《金华县志》记载,与黄大仙有关的自然遗迹和人工建筑就有将近30 处。黄大仙擅长炼丹和医术,得道之后在民间惩恶除奸、劝善扬善、赠医施药,有求必应,为世人敬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因为民除害兴利,泽被一方,所以民众遂为他在金华山修建黄大仙祠,又名赤松观,世代祀奉。从此,各地信奉黄大仙的,均以金华为“仙乡”,以赤松观为“祖庙”。之后祀奉他的庙宇遍布东南沿海一带,以至东南亚及美国。黄大仙祖庭位于浙江金华双龙风景区附近的金华山上。金华山具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自汉末以来长达两千多年,是中国道教名山,列为三十六洞天。东晋以后,这里就成了旅游观光的胜地,她的灵魂即是由黄大仙传说所形成的文化内核铸就。
源于东晋时期金华山的黄大仙文化现象,经过1600余年的传承,得到了不断充实和发展。特别是在近现代,由于海外华人华侨的不断增加,黄大仙文化远播东南亚、欧美。黄大仙在香港更是走进百姓,深入人心。据说,香港的黄大仙信徒有数百万之众,黄大仙的祠宇成了他们祭拜朝圣和游览的重要场所,祀奉黄大仙的啬色园、元清阁等成了香港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景点。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一段时期黄大仙几乎被金华人所遗忘。黄大仙文化是金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集文化、宗教、旅游和对外联络于一体的复合性品牌,是发展旅游业的垄断性题材,具备打造金华标志性旅游品牌的条件。本文试图从金华旅游业发展、文化大市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角度思考出发,探索黄大仙品牌建设之路。
一、加强宣传推广扩大知名度
要充分挖掘黄大仙品牌的潜力,加强宣传推广,扩大知名度。
1.开展仙道文化和旅游文化方面的研究和交流。组织力量切实开展仙道文化和旅游文化方面的研究和交流,成立“中华黄大仙文化交流协作会”,编撰出版黄大仙文化和旅游发展方面的理论专著,占领制高点,从文化理论和组织结构的层面提升黄大仙品牌的档次和知名度。积极开展黄大仙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特别是黄大仙文化与社会和谐及旅游业发展的研究,以及在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现实意义的研究,建立和完善黄大仙文化体系。
2.充分放大宣传区域,扩大品牌认知空间。充分利用影视网络作品受众广、传播快和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扶持开发、创作和制作,发行有关黄大仙的作品,如电影、电视剧、网络动漫片等,充分放大宣传区域,扩大品牌认知空间。
3.培育黄大仙文化认同的基础群体。充分利用婺剧在浙中民间广受欢迎的有利条件,把黄大仙和婺剧这两个地方特色文化现象有机结合,推出黄大仙婺剧。这不仅可打造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通过送戏下乡和民间巡演,还可有效提高黄大仙在浙中民间的知名度。组织创作体现黄大仙“劝善、行善”的儿童文学作品,如神话传说故事等,并可选择部分内容编入中小学生的乡土教材,这样既可成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素材,又达到认知地方文化和造就文化认同的潜在群体,对打造黄大仙品牌影响深远(如叶圣陶的双龙游记),培育黄大仙文化认同的基础群体。
各类旅游单位应积极挖掘利用黄大仙文化旅游资源,构建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并进行有效宣传推介,把潜力变为现实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促进资源整合完善品牌形象
作为黄大仙文化的发源地,并经历约1600余年的传承,其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在金华不仅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还有群多的宫观建筑和遗迹等物化资源。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地貌的变化,行政区划的变动和地名变更,史料的缺失和载述的简洁等,一定程度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产生了影响。
1.统一标识,整体营销。加强金华是黄大仙故里的宣传,统一标识,避免形象混乱,实现整体营销。从古至今不论是兰溪、义乌还是金东区,都是大金华的范畴,金华是一个区域的代表性名称。金华山是黄大仙文化的发源地,不仅仅是修炼得道成仙地,兰溪黄湓也位于金华山西侧余脉的坡地上。
在不涉及产权(能建立产权联系更好)和经营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成立“金华黄大仙文化旅游理事会”,理事会主要宗旨“弘扬黄大仙文化,提升黄大仙品牌,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目标是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金华标志性旅游品牌,并通过理事会把有关黄大仙的宫观、景点和相关单位有机联系在一起,共同订立发展规划,协调落实品牌共树和维护,执行行业自律,并相互监督,促进可持续发展。
2.执行差别化特色形象运作。正确区分不同的黄大仙文化物化载体(含宫观、景点),执行差别化特色形象运作。首先各宫观要有易于区别的名称,其次不同载体应有黄大仙文化体系中的不同角色定位,再有各景点、单位应建立各具特色或重点的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如把黄大仙祖宫、赤松道院、金华观按赤松上、中、下宫的口径进行旅游产品的包装,便于被市场接受和人们区分。
三、培育产业龙头提升品牌运作
金华现有黄大仙文化物化载体黄大仙祖宫、金华观、朝真洞、双龙古堡等宫观、遗迹、传说类旅游景点十多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主体,有的甚至一处就有两个操作主体(如祖宫产权归广厦旅游公司,同时又有道教委员会负责宗教活动事务),各景点普遍表现得规模小、实力弱、人力资源不足,创新性和规模化运作的整体实力不足。既所谓的“星星多,缺少月亮;珍珠多,缺少夜明珠”,造成政府的宣传和导向无法落到实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有足够实力的组织进行承上启下,实施有效的品牌推广和产品推介,故难于产生应有的市场响应。这已成为困扰金华黄大仙品牌,特别是旅游品牌做大、做强的要害问题。要走出困境,就要积极培育产业龙头,以其自身发展和促进区域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为目标,采用市场化的行为,与政府的导向相配合,做好黄大仙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文化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开发,产品的宣传、包装和推广,提升黄大仙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壮大金华标志性旅游品牌的实力,擦亮金华金名片。根据旅游政府主导的战略,现有黄大仙文化旅游资源的实况,结合双龙风景区黄大仙景区已基本成熟的实际,可设立国有的专门机构负责整个景区的经营管理。通过实施朝真洞景点的深度开发,提升文化内涵;增设环鹿田湖文化景观、建筑小品和黄大仙遗迹、传说景点,营造景区的圣地文化氛围;通过收购、重组或租赁的形式整合黄大仙祖宫,实施景区的统一操作,并且还可考虑把金华观也纳入统一管理,提高品牌运作力度。
四、推进多元发展拓展品牌外延
黄大仙属道教中的道仙人物,“惩恶扬善,扶贫济困、治病救人”的精神,实质上超越了道教的范畴,是具备显著地方特色,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大仙文化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如有可供游客游览的遗迹、传说(意境)类景点,更有养生、文学艺术、生命伦理等深层的内容。黄大仙文化可渗透到区域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如融入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要素中,是一个复合性很强的综合品牌。因此,可以考虑:
1.在黄大仙景区建设黄大仙养生园,开展养生休闲度假项目。
2.挖掘、整理养生食谱,并进行妥善命名,同时对一部分菜肴配以生动、活泼或一定内涵的典故、传说,设立专门的餐厅或菜馆,构建成养生膳食文化型的旅游项目。
3.开发黄大仙旅游工艺纪念品系列,并进行展示和销售。如灵芝盆景、佛手矮化盆景、特色工艺品和纪念品等。
4.开发黄大仙道教养生饮品,如养生茶、养生酒和保健饮料等,在景点相应场所出售饮用,并可进行特色礼品包装销售。
5.开发黄大仙文化产品,精心创作、摄制、排演与黄大仙相关的文学作品、戏曲节目等,进行市场化运作,如受儿童喜爱的动漫作品和青年人喜观的游戏作品等。
6.开发黄大仙“有求必应”、“财神善仙”保平安喻意的修炼健身、休闲运动项目,如攀爬类活动,类似于定向运动的寻宝活动等。
五、积极回报社会强化品牌形象
黄大仙文化的精髓是“普济、劝善”特别是在香港,黄大仙文化已不仅仅是祭拜和观光,在社会慈善和公益福利事业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香港啬色园,除开展黄大仙祠有关祭拜朝圣和观光游览外,大力拓展送医赠药、兴学育才、安老扶幼等慈善事业,共兴办各类中、小学和幼儿园十八所,养老院五所,社区服务机构12个,并建有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馆一座。这些机构惠泽大众,影响广泛。故我们弘扬黄大仙文化,打造黄大仙品牌,也不应停留在文化和旅游业的层面,而要积极筹备成立黄大仙基金,会同各黄大仙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黄大仙“劝善行善”的思想哲理,深化黄大仙品牌的形象。包括:
1.积极开展义诊活动,送医下乡(特别是景区和边远山区)。
2.经常性地开展助学助残活动,帮助困难学生和残病贫困家庭。
3.创造条件开展特殊群体的老年保健和安老活动。
4.积极开展救灾送温暖活动。
5.组织公益文化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
6.开展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
总之,通过积极回报社会的善行,促进黄大仙品牌知名度提高的同时,也将使品牌的形象更加饱满,提升民众的认同感。黄大仙信仰的背后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时至今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保留和进一步充实,并作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服务于现代社会,对当地民众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那些生动有趣的黄大仙传说所反映的,金华人信奉黄大仙,是敬佩他乐善好施的优秀品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大仙已成为金华人的美好化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宗教不再是过去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慰藉心灵的精神剂,它更是一种文化,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它的文化价值更是有待挖掘利用。地方旅游发展应该深切挖掘独特的文化,在旅游产业背景下去解读其精髓,通过旅游来传承文化、表达文化、传播文化,以文化促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盛珍:黄大仙信仰的文化内涵[J].中国宗教,2005,(7):38~39
[2]阎 江:传说、祠庙与信仰的互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0)4:14~17
关键词:房地产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必要性发展策略
房地产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行业,既是人们生活所需,也是一种投资手段。除了建设环境、位置、房价等因素外,品牌文化也是房地产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房地产品牌建设中要注重品牌文化与消费群体、消费市场、社会环境的融合,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一、房地产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一)满足消费者需求
房子作为消费者一生重要的投资之一,价格昂贵、交易时间长、增值空间大等因素造成了消费者的不安心理。房地产品牌是对房地产产品的一种承诺,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再通过消费者口碑推荐和示范性购买,扩大消费群体,保证产品销售质量。
(二)提高企业竞争力
品牌建设是提高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度的手段之一,房地产行业的集约化加快了房地产产品的同质化。城市化、交通条件、市容建设等因素减弱了地理位置对房地产产品的制约性,仅依靠产品特色、卖点、价格难以打动消费者,而品牌建设突出了企业特色,区分产品差异,满足不同客户的住房要求,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拓展产品销售范围
房地产品牌建设可以有效提高产品吸引力、增加产品知名度、扩展产品销售范围。现阶段商品周期不断缩短,新产品相继涌入市场,如何在短时间内占有市场,加强品牌建设必不可少。成功的品牌有效扩展和延伸产品业务范围,扩大企业销售规模和销售业绩,抢先占取房地产市场,提高企业经济收益。
二、房地产企业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文化建设形式化。一些企业把文化建设与环境建设、企业形象相混淆,对管理机制、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不予重视,没有真正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价值。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但很多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取决于领导决策,没有考虑员工建议,导致员工不愿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影响企业文化建设进程。第二,企业文化定位不准确。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贯彻和执行中央、政府政策精神,不能反映企业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号召力、约束力不强,不能有效发挥企业文化建设价值。第三,房地产企业文化缺乏策略性。企业文化建设基础薄弱,没有充分的市场调研,不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认为企业文化就是销售产品,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仅靠标语、口号约束员工行为。企业文化建设个体特色不明显,拿来主义明显,企业领导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限,导致企业品牌特征不突出。
(二)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房价不断上涨并没有带动房地产品牌效应的发挥。从整个房地产行业来看,有很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这些企业在发展中忽视了品牌建设。一些房地产企业只重视品牌建设,忽视了品牌后期维护,不能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售后服务,造成企业品牌形象受损。目前房地产行业竞争主要集中于产品供应环节上,竞争力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品牌效应,进而造成房地产行业品牌建设意识淡薄。品牌建设需要有准确的市场地位,与消费者所需、品牌竞争不同,更加注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和信任。在房地产品牌建设中,房地产商通过品牌来提高企业销售额,但企业对品牌建设还不够清楚,导致品牌宣传的笼统性。部分房地产品牌建设缺乏建设性,忽视品牌评估的重要性。地方性企业在开拓异地市场时忽视了本地房产的开发,使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一些房地产企业将企业品牌和项目品牌混为一谈,依靠项目品牌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导致项目知名度不高,产品销售困难。小型房地产企业,试图借助项目品牌冲出房地产市场,结果却适得其反。
三、房地产品牌建设过程中的企业文化展现
(一)明确企业品牌,树立企业文化
房地产品牌建设,首先要思考:树立什么样的企业品牌、怎样树立企业品牌、怎样突出品牌特征等,进而保证企业品牌的有效性和统一性。就目前房地产行业品牌建设来说,品牌标志定位不准、形式简单,没有起到宣传、推销产品的效果。有些企业分不清企业品牌和项目品牌的区别,影响企业品牌形象,削减了品牌影响力。因此企业发展中要加强文化建设,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树立企业形象,进而规范企业品牌,丰富品牌内涵,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提高企业竞争了和经济效益。
(二)提升品牌价值,规范企业文化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仅依靠广告、产品难以塑造品牌形象,如何保证企业品牌效应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增强企业行业认可度和市场知名度,提升企业品牌内在价值,是品牌建设的关键。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分支,品牌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辅相成。房地产品牌是消费者对住房产品的评价,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因此在品牌建设中要树立服务意识,贯穿房地产销售过程中,根据消费者所需,提高不同形式的产品服务。在工作中逐渐树立品牌形象,规范企业文化。
(三)革新品牌理念,充实企业文化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注重精神享受。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认清形势、与时俱进,在品牌建设中加强市场调研,了解不同生活水平消费者的住房需求。不断革新品牌理念,准确定位产品市场,考虑到消费群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强调品牌设计新意、体现企业文化内涵,追求品牌个性化特征,突出企业品牌效应,积极营造利于企业、员工的文化氛围,丰富房地产企业文化。
(四)打造企业品牌,丰富企业文化
品牌建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因此房地产企业在打造企业品牌时,要根据消费者水平准确定位品牌,品牌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既要讲究地段、价格、质量,也要重视设计、装饰、绿化。房地产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前,应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购买能力进行调研,确认开发规模、销售价格、消费群体,保证产品的销售范围。在销售过程中注重品牌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实现企业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伍冠玲.努力建设我国房地产企业文化[J].上海房地,2009(9)
[2]王为峰,尹得刚.强化品牌塑造提升房地产企业竞争力[J].商情,2008(11)
关键词:房地产 品牌建设 企业文化 必要性 发展策略
房地产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行业,既是人们生活所需,也是一种投资手段。除了建设环境、位置、房价等因素外,品牌文化也是房地产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房地产品牌建设中要注重品牌文化与消费群体、消费市场、社会环境的融合,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一、房地产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一)满足消费者需求
房子作为消费者一生重要的投资之一,价格昂贵、交易时间长、增值空间大等因素造成了消费者的不安心理。房地产品牌是对房地产产品的一种承诺,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再通过消费者口碑推荐和示范性购买,扩大消费群体,保证产品销售质量 。
(二)提高企业竞争力
品牌建设是提高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度的手段之一,房地产行业的集约化加快了房地产产品的同质化。城市化、交通条件、市容建设等因素减弱了地理位置对房地产产品的制约性,仅依靠产品特色、卖点、价格难以打动消费者,而品牌建设突出了企业特色,区分产品差异,满足不同客户的住房要求,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拓展产品销售范围
房地产品牌建设可以有效提高产品吸引力、增加产品知名度、扩展产品销售范围。现阶段商品周期不断缩短,新产品相继涌入市场,如何在短时间内占有市场,加强品牌建设必不可少。成功的品牌有效扩展和延伸产品业务范围,扩大企业销售规模和销售业绩,抢先占取房地产市场,提高企业经济收益。
二、房地产企业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文化建设形式化。一些企业把文化建设与环境建设、企业形象相混淆,对管理机制、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不予重视,没有真正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价值。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但很多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取决于领导决策,没有考虑员工建议,导致员工不愿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影响企业文化建设进程。
第二,企业文化定位不准确。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贯彻和执行中央、政府政策精神,不能反映企业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号召力、约束力不强,不能有效发挥企业文化建设价值。
第三,房地产企业文化缺乏策略性。企业文化建设基础薄弱,没有充分的市场调研,不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认为企业文化就是销售产品,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仅靠标语、口号约束员工行为。企业文化建设个体特色不明显,拿来主义明显,企业领导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限,导致企业品牌特征不突出。
(二)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房价不断上涨并没有带动房地产品牌效应的发挥。从整个房地产行业来看,有很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这些企业在发展中忽视了品牌建设。一些房地产企业只重视品牌建设,忽视了品牌后期维护,不能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售后服务,造成企业品牌形象受损。目前房地产行业竞争主要集中于产品供应环节上,竞争力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品牌效应,进而造成房地产行业品牌建设意识淡薄。
品牌建设需要有准确的市场地位,与消费者所需、品牌竞争不同,更加注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和信任。在房地产品牌建设中,房地产商通过品牌来提高企业销售额,但企业对品牌建设还不够清楚,导致品牌宣传的笼统性。
部分房地产品牌建设缺乏建设性,忽视品牌评估的重要性。地方性企业在开拓异地市场时忽视了本地房产的开发,使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一些房地产企业将企业品牌和项目品牌混为一谈,依靠项目品牌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导致项目知名度不高,产品销售困难。小型房地产企业,试图借助项目品牌冲出房地产市场,结果却适得其反。
三、房地产品牌建设过程中的企业文化展现
(一)明确企业品牌,树立企业文化
房地产品牌建设,首先要思考:树立什么样的企业品牌、怎样树立企业品牌、怎样突出品牌特征等,进而保证企业品牌的有效性和统一性。就目前房地产行业品牌建设来说,品牌标志定位不准、形式简单,没有起到宣传、推销产品的效果。有些企业分不清企业品牌和项目品牌的区别,影响企业品牌形象,削减了品牌影响力。因此企业发展中要加强文化建设,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树立企业形象,进而规范企业品牌,丰富品牌内涵,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提高企业竞争了和经济效益。
(二)提升品牌价值,规范企业文化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仅依靠广告、产品难以塑造品牌形象,如何保证企业品牌效应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增强企业行业认可度和市场知名度,提升企业品牌内在价值,是品牌建设的关键。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分支,品牌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辅相成。房地产品牌是消费者对住房产品的评价,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因此在品牌建设中要树立服务意识,贯穿房地产销售过程中,根据消费者所需,提高不同形式的产品服务。在工作中逐渐树立品牌形象,规范企业文化。
(三)革新品牌理念,充实企业文化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注重精神享受。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认清形势、与时俱进,在品牌建设中加强市场调研,了解不同生活水平消费者的住房需求。不断革新品牌理念,准确定位产品市场,考虑到消费群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强调品牌设计新意、体现企业文化内涵,追求品牌个性化特征,突出企业品牌效应,积极营造利于企业、员工的文化氛围,丰富房地产企业文化。
(四)打造企业品牌,丰富企业文化
品牌建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因此房地产企业在打造企业品牌时,要根据消费者水平准确定位品牌,品牌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既要讲究地段、价格、质量,也要重视设计、装饰、绿化。房地产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前,应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购买能力进行调研,确认开发规模、销售价格、消费群体,保证产品的销售范围。在销售过程中注重品牌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实现企业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伍冠玲.努力建设我国房地产企业文化[J].上海房地,2009(9)
[2]王为峰,尹得刚.强化品牌塑造提升房地产企业竞争力[J].商情,2008(11)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1
本文以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较为详细地分析高校在地方文化品牌的创建中所起到的引导、参与、推动作用,并提出一套较为成熟的高校服务地方文化的新模式,为高校服务职能的实现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视角,这既是一个高校服务地方文化的模式研究,也是一个关于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制约因素、发展因素等全方位的研究。
一、高校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传播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造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有着文化性与产业性两种属性,从文化产业的属性可以管窥到高等教育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1
高校是全社会人才资源最集中的地方,它不仅社会文化的生产基地与传播中心,还担任着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培养人的工作技能等重任。高校有着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还有着较强的科研能力。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连,是地方文化教育、传承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优秀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同时,地方高校有着丰富的地方文化研究资料、研究机构、科研人员,这为引领与提升地方文化建设、创建文化品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河南大学就充分利用地理文化资源,对北宋文化展开了深入研究,推进了清明上河园的建设和开封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从地方文化中汲取营养能够推动高校科研、理论等方面的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提升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促进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崛起。可以说,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推进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地方高校在推动地方文化品牌创建中所采取的策略
地方文化品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为高校参与地方文化品牌创建提供了良好机遇,高校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参与到文化品牌创建之中。
(一)正确认识高校在地方文化品牌创建中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文化品牌是文化人群性、地域性的客观表现,也是文化差异性发展的本质要求,区域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更是文化竞争,文化品牌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区域竞争力。文化产业包括演艺、动漫、游戏、文化旅游、数字出版等内容,均是知识与智力密集型产业,因而,地方文化品牌创建离不开坚实的人才支撑。为此,高校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完善专业与课程设置,积极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文化管理与创新人才。地方高校有专业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的科研机构与人员,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参与到地方文化品牌之中,根据地域文化特色确定研究课题,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思想精髓。2
(二)积极参与到地方文化品牌创建之中。不同的社会历史、地理位置、风俗习惯、人文环境必然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这种有着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地方文化品牌创建的前提条件。校园文化就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地方文化研究是凸显高校办学特色的最佳选择。因此,地方高校应积极参与到地方文化品牌建设之中,将其作为重要科研方向,将科研人才、科研经费集中到地方文化品牌创建之中;应以地方文化品牌创建为核心,组织社科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引导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例如河南省高校就将博大精深的少林文化作为地方文化品牌创建的重要内容,对少林文化的历史背景、价值体系、产业化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动少林寺武圣僧团建设,将少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将河南古都文化、祭祖文化、黄河文化、少林文化等作为研究重点,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任长霞精神等革命奉献精神,推进了地方文化品牌创建。
三、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品牌创建的新模式
当前,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品牌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应改变高校科研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脱节的现状,为地方文化品牌创建提供有力支撑。
(一)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学术独立是文化研究的根本,需要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态度,但学术研究绝不是闭门造车,只有坚持文化独立,才能对各种文化现象做出历史的、哲学的解释为地方文化品牌创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高校科研建设是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品牌创建的重要手段,因此,应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运行机制。3在科研方向选择上,高校应立足于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并根据自身优势确定主攻方向,健全科研体系。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河南省不断挖掘优秀文化资源,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河南文化品牌,如《梨园春》、《大河报》、《武林风》等现代传媒品牌,大河秀典、清明上河图、风中少林等演艺品牌,以少林文化、古都文化、大宋文化、祭祖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品牌,刺绣、剪纸、玉雕、泥塑等传统工艺,这些文化品牌是高校科研的重要内容,为高校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民族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资源优势 品牌建设
承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发展承德的文化产业,必须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北京交通大学王衍用教授曾指出:个性化就是标准化,本土化就是国际化。诚然,把握一个地方的文化资源优势,重在发掘其个性化和本土化特色。承德除了皇家文化、生态文化以外,最具特色的就是民族民俗文化,特别是满族民俗文化。挖掘其优势资源,彰显其特色价值,对于发展承德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承德民族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与品牌建设
文化产业的发展链条,一般呈现为从整理文化资源到把握资源优势,再把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品,最终实现产品的品牌化。资源优势是基础,而品牌建设才是最终目的。要想依托承德的民族民俗文化 ,将其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同样要注意把握资源优势,通过开发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
承德是以满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市总人口的40%,形成了厚重的民族民俗文化,包括舞蹈、音乐、民俗工艺、民族饮食等各个方面,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不少内容在全国影响广泛。近年来,承德市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努力培育和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开发了很多文化产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仅就旅游游览与消费角度来说,极具满族风情的围场皇家秋狝,蒙古族的风情演绎,还有丰宁的满族风俗游览,都已经成为承德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二是地方文化产品的开发。承德有三个满族自治县,这些地方丰厚的满族文化资源也逐渐被开发出来。比如丰宁满族自治县正在规划建设满族文化产业园、满族文化博物馆、满族风情一条街,努力形成满族文化聚集区,突出民族民俗品牌,让优质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三是民俗园区的开发。正在建设的《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坐落在风景秀美的承德元宝山脚下,有望打造成为中国最具特色、最为丰富的满清文化产业长廊。
当然,发掘承德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最重要的是发展地方文化产业,创建特色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在文化产业建设中形成的风格独特且影响广泛的文化现象,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一是整合效应,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二是聚集效应,能够有效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是增值效应,能够充分发挥文化的经济功能;四是辐射效应,能够带动形成产业链条,拓展市场发展空间;五是放大效应。要想打造承德的民族民俗文化品牌,发挥文化品牌的多重效应,显然不能仅仅靠某个项目和某类产品,还需要对既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只有站在品牌建设的高度,才能认识、发掘民族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整合是品牌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而品牌建设则是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目的。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表述,对承德民族民俗文化的开掘应该是一个“化珠成链”的过程,尽管每一颗珍珠都会闪射光芒,但只有将它们穿成珠链,光芒才会最为耀眼。这就是品牌建设中资源整合的价值所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内容文化与形式文化的整体认识。所谓的内容文化,是指民族民俗文化中的精神价值蕴含。《说文解字》把“俗”释为“习也”,强调的就是民众的自我教化与传习。民族民俗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承载着民众的生活愿望,塑造着民众的精神生活,孕育着民众的品格和素质,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创造精神,必然渗透着民族的道德、情感、理想和审美等诸多精神内容。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如果只是片面地追求文化的产品化,忽略了产品的文化属性,即文化产品的文化元素,就容易造成文化产业的庸俗化乃至低俗化,导致文化精神的迷失和伦理道德的失序,从而偏离了倡导和建设文化产业的初衷。事实上,人们面对民族民俗文化产品,最感兴趣的正是其中所蕴含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一段蝴蝶舞,上下翻飞的有这方水土英武雄健的磊落情怀;一张剪纸,可以感受到一个民族对这块土地上质朴而美丽的情愫。在发掘民族民俗文化产品的时候,只有充分认识到其内容文化的价值,才能从整体上彰显民族民俗文化品牌的特色和价值。
种类文化与主题文化的整体发掘。承德民族民俗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要想从这些内容中提炼出特色文化品牌,就需要整体发掘,在特定主题的统领下,发挥整体效应。
以旅游主题为例。承德具备了民族民俗旅游的良好资源,比如丰宁坝上的满族风情,围场的民族民俗,平泉的契丹文化,还有待建的《鼎盛王朝》满清文化园区,紧邻外庙的“清城”,碧峰门民族民俗文化街等等。这些景观既是避暑山庄和外庙旅游的延伸,也都具有独立欣赏与体验的价值。若能够将这些旅游资源整体链接起来,就更容易形成特色品牌,发挥品牌的多重效应。
一是放大辐射效应。围绕避暑山庄和外庙,就近辐射《鼎盛王朝》的满清文化园区、“清城”和碧峰门民族民俗文化街,将观赏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民族民俗文化与消费民族民俗文化产品融为一体,可以形成一级辐射的整体效应。如果向远辐射,还可以延伸至南北两端,比如向北的围场、丰宁一端,可以体验扬鞭跃马和婚嫁祭祀等民俗文化,形成二级辐射的整体效应。这样逐级辐射,就放大了个体景观的产业效应,也凸显了民族民俗文化的特色优势。
二是构建梯级结构。围绕避暑山庄形成一级结构;依次延伸开去,譬如以围场为二级核心,链接到承德县的民俗文化、平泉的契丹文化,形成二级结构;具体到围场本身,白天可以感受围猎场的壮观场面,参与民族婚嫁以及祭天等民俗活动,晚上可以欣赏丰富多样的民族表演。这样一来,每个具体的民族民俗文化项目都能在整体建构中放大其特色效应。
市区文化与县区文化的整体呼应。承德市区和县区的民族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可以考虑从三方面促成市区文化与县区文化的整体呼应:一是形成市区文化与县区文化的整体链接,构建区域文化特色整体;二是借助市区文化,为县区文化营造良好的宣传与演示平台;三是市区文化与县区文化直接对接,形成互补共赢的文化产业局面。
承德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品牌的建设途径
发展地方的文化产业,关键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清醒认识。要想建设承德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品牌,同样需要站在整体认识的高度,把握好自身的资源优势,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创新。
强化宏观谋划,创建整体效应。一是要科学规划,整体布局。在承德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已经试图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布局:围绕避暑山庄和外庙,建设清城、碧峰门民族民俗文化一条街、《鼎盛王朝》满清文化园区以及皇家文化广场,体现了近辐射、多角度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事实上,只有考虑整体布局,才能利用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产业的整体效应。
二是要整体推介,强化效应。一张剪纸,再绚烂,也就是一张剪纸;一个舞蹈,再耀眼,也就是一个舞蹈。它们本身无法构成强大的特色品牌效应。如果将民族民俗文化放置一起做整体推介,就会有出人意料的宣传效果。
三是健全机制,形成合力。从组织机制、运营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等方面,共同创造有利于发展承德民族民俗文化的整体环境。
深度整合资源,凸显民族民俗文化的价值。一是以避暑山庄为核心,辐射其他各县区,努力形成以市区为主体、向南北两端延伸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链。具体来说,要以避暑山庄、双滦民俗文化中心为核心,北向隆化北魏古城、木兰围场、丰宁民俗文化演示区域延伸,南向平泉辽河源、宽城满族自治县延伸,形成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布局。
二是整合民族民俗文化中舞蹈、音乐、民间工艺和民族饮食等各种形式,营造整体模式,强化整体效应。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如果分散开来,往往难以凸显优势。只有通过集中展示、多元开发、市场拉动等途径,将这些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整体链接起来,才能加宽加厚文化产业链,在整体上推动承德的文化产业发展。
注重创新推广,放大民族民俗文化的品牌效应。一是注重创新品质。将分散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整合为一体,将潜在的满族文化资源发掘翻新。
二是注重扩大规模。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承德民族民俗文化的旅游规模、艺术及民俗表演规模以及民族工艺生产经营规模作整体性的扩展,放大民族民俗文化的品牌效应。
(一)黑龙江地方品牌竞争力的提升
受到名牌战略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品牌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品牌建设对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南方各大城市在品牌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例如海尔、联想、阿里巴巴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在销售总量上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但是值得深思的是我国在品牌建设上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一方面是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一方面是缺乏品牌意识的作坊式生产,在很多地方企业和产品中缺乏自主品牌,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使许多企业沦为跨国公司的贴牌生产基地,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例如一双运动鞋在我国企业制作完成后,由国际某知名品牌进行品牌受理进行贴牌,这双鞋在国内的市场上的价格就上升了十几倍,甚至更多,生产需要的人力物力包括资源上、环境上的浪费所产生的利润只占整个品牌利润的百分之一。“MADEINCHINA”的秘诀就在于它的企业群,但各大企业的集群内并没有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名牌产品,就拿国产车和合资车来说,配置外形几乎一样的车型,国外品牌和国内品牌的价格相差的天壤之别。
(二)黑龙江地方品牌建设的另一个制约因素是人才
创建地方品牌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等各方面水平都具备的系统工程,这就对品牌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人才。人才的输入是需要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作为保障的,这不仅需要有大量富有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并有这丰富的品牌管理经验和技术的专业人员而且需要有实践经验的中层管理人才。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不发达地区地方区域品牌建设的瓶颈。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生活环境的各方面因素,黑龙江在品牌发展的道路上就遇到了人才不足的情况,尽管很多企业打出了丰厚的薪金待遇,但是还是很难吸引高层次的品牌人才。不断发展的品牌人才需求和人才大量滞留南方经发达地区的现象已经成为龙江地区品牌发展的主要矛盾。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目前龙江品牌经济发展亟待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品牌管理意识薄弱影响黑龙江地方品牌的发展
在南方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黑龙江省政府也加强了对地方品牌建设的培育和重视。以省及各级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品牌推广活动也越来越多,例如哈尔滨夏季洽谈会、三江国际经贸洽谈会等等,但是黑龙江产业集群内的许多企业对自身的品牌建设和发展态度比较消极,在进行品牌推广的主动性意识不强,在经济盈利的思想上还存在传统的产品消费观念,并且在品牌推广和意识上对政府的依赖的心理较重,企业与企业间在品牌发展上缺乏沟通和合作意识,“单打独斗”的现象很普遍对龙江品牌发展是很大的制约。在很多地方产业集群中,很多中小企业在创业时资金少、规模小、底子薄,在品牌意识上以为企业名称就是品牌,没必要注册,就是注册了也就把商标当做品牌,认为有商标就是有品牌,这种错误思想相当普遍;另外很多企业认为自己销售的产品相对竞争对手缺乏个性,只要加强服务就能达到盈利的目的,对品牌毫无意识;有的企业认为企业刚开始建立不需要注册,注册不注册商标都一样,但是等企业发展了,再去注册时才知道自己的产品已经被人注册了。很多企业由于缺乏企业经营的品牌意识,企业在利用品牌的无形价值的同时,对产品的质量不加以监管,导致商品质量一批不如一批,一年不如一年,再加上对品牌的管理和保护力度不够,势必会导致和增加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和驱逐优质品的现象出现。以佳木斯为例,几年前的李氏汤圆和现今的老李头玉米产品就是因为品牌建设和管理意识薄弱,出现了昙花一现的情况,值得深思。
二、黑龙江地方品牌建设的策略
(一)黑龙江各级地方政府有义务协助企业进行品牌建设
黑龙江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把龙江地方品牌建设当作当地政府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工程进行规划和实施。利用政府的公共服务特点利用政府的一些部门进行品牌建设的管理、策划,在有必要的时候还应该投入一定的品牌建设资金来协助和扶持地方企业的品牌建设,这对于地方经济和龙江整体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企业出现问题时,政府应该出面解决品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协调好各个部门,为龙江个地方企业的品牌建设“保驾护航”。
(二)引导企业成为地方品牌建设的主力军
地方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在实质上是一种商业性的经营活动,只要存在经营和销售就需要各级地方企业和不同品牌的参与和支持。黑龙江现有中小企业30多万家,另外还有100多万家个体私营企业,但是拥有品牌发展的企业却只有一千多家,还不到总体企业的百分之一,从这方面看龙江的品牌发展是迫在眉睫。将龙江的品牌发展企业龙头为主体进行龙江整体企业品牌发展的引导,带动和整合龙江产业集群中的各大企业,通过管理指导、企业业务分包、产品质量标准、品牌服务培训、信息资源共享、融资、信贷、技术资源共享等形式互补的方式。因此,依靠龙头企业进行品牌发展的引导使之成为品牌发展的主体,整合集群内企业,凭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建造统一的销售网络,建立全国品牌,打造龙江名牌,这是以企业集群为特征的地方品牌的必由之路。
(三)黑龙江地方品牌维护系统的创建
黑龙江地方品牌的建设首先要将各个地方区域看做是一个大的企业,把各地方经济发展的未来当作一种产品来策划和经营。黑龙江地方品牌的产生有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基础。黑龙江地方区域品牌的发展使梳理可以利用黑龙江的历史发展、文化底蕴、风土人情、地理特征、产业优势、经济发展特点等诸多方面,并且黑龙江各个地方也有自己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民族、区域文化,例如三江地区的赫哲族文化、牡丹江地区的朝鲜族文化、黑河地区的鄂伦春文化等等,这些元素都是地方区域品牌定位的基础。在黑龙江地方品牌的策划与创建中,各个地方品牌的中小企业及龙头企业需要进行一定的市场划分,进行品牌细化的研究,不能搞“一刀切”,要依据不同企业的特点进行品牌细分。另外,公共机构必须根据集群态势和营销策略需要界定政策的范围,形成集群企业一致行动的准则,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费用预算及分摊机制,这样可以使集群企业在政策上取得一定的保证,使其参与的主动性得到增强。黑龙江各个地方政府部门要依据本地区特有的人文资源和发展特点,对适合本地方品牌发展的内涵进行行之有效的开发和挖掘,加深地方品牌的文化气质和民族特点,使龙江地方品牌更具其文化内涵,并且将地方品牌的宣传和影响力融入龙江的地方文化生活当中,使人们对龙江的自创品牌产生亲和力和自信力。例如黑龙江的冰雪文化、黑土文化、二人转文化、关东文化等等都可以用来打造和创建地方品牌的创建文化中。综合运用现代化媒介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IPTV等进行公益广告或形象广告的宣传,举办各种项目推介会、招商洽谈会、商品交易会产品博览会等,宣传和推广龙江的产品特色和产地文化,打造龙江地方文化的氛围,在国际、国内增加龙江企业和品牌的认知度和知名度,创造一定量的产品需求,增加品牌的无形附加值。
(四)提高黑龙江各个企业的品牌意识
关键词 河南省 文化旅游 品牌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旅游又是文化重要的载体,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往往取决于它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河南旅游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之际,如何在厚重的中原文化基础上创建世界知名、全国顶级的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已经成为河南旅游发展必须破解的关键命题。
1 文化旅游品牌的内涵
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国异乡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旅游品牌是指以高质量和知名度为特征的旅游目的地、企业、产品以及服务为代表的产品系统和认知系统,体现着旅游产品的个性及旅游者的高度认同。利用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树立当地鲜明的旅游形象,以此增强旅游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①在塑造文化旅游品牌的过程中,可以把文化内涵、文化资源及文化理念以各种形式融入到游客的旅行游览过程之中,以此对游客进行文化熏陶和感染,从而提升旅游过程中旅游产业的品质和产值。文化旅游品牌的种类繁多,其中,地域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标识和口号,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品牌形象的印记和标志,是历史文化特色和地域自然风貌的高度概括,具有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②
2 河南文化旅游品牌现状分析
2.1 河南文化旅游品牌的主要特点
(1)中原文化底蕴深厚,为品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天然基础。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东方文化的摇篮,拥有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达到130多万件。③大量的史书记载和多年的考古发掘证明,在长达3500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并留下了无数的名胜古迹。
(2)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文化品牌形象。自1998年我国开始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河南省先后有郑州、开封等27个城市荣膺国家旅游局正式颁布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金字名片,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品牌。同时,为给河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宣传载体,省旅游局在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记忆中原,老家河南”等旅游形象片,提升了河南旅游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3)初步形成了能够代表河南的地方文化旅游品牌。在前期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基础上,涌现出如郑州的黄帝故里文化品牌,洛阳的龙门石窟文化品牌,开封的大宋文化品牌,安阳的殷商文化品牌,以太极拳、少林武术为代表的功夫文化品牌,还有以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为代表的精神文化品牌等,这些都已经成为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在旅游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2 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不足
(1)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建设规划不太合理。在塑造文化旅游品牌的过程中,省市各级政府对此都非常重视,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导致众多文化旅游品牌发展缓慢。例如,重复性建设较多,而具备影响力的“眼球”项目较少,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缺乏,整体旅游品牌与综合开发影响力未形成全国冲击力,文化与旅游、土地开发结合尚未形成综合竞争力。④对文化旅游品牌的理解和运用掌握得不够,加上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随意性,文化旅游品牌在提升城市旅游形象方面的作用还有潜力可挖。
(2)河南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有限。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但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具有很强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少之又少,出现了“有世界级资源,无世界级产品,更无世界级品牌”的现象。长期以来河南旅游品牌产品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其带动作用尚未发挥,这与河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很不协调。⑤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长期出现,导致由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能力较弱,而由旅游产品转化为旅游品牌的能力更弱,文化旅游品牌的磁场效应和集聚效应难以形成。
(3)文化演艺品种较多,但精品较少。河南旅游形象不明显,过于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时候让我们无法取舍,舍得舍得,有舍有得。⑥河南现有的文化演艺精品较少,文化旅游品牌的综合效益不高。以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花会为代表的节会旅游品牌,通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以南阳玉雕节、商丘木兰文化节、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为代表的各个地市所推出的旅游演艺品牌影响力较小,尚未成为代表河南文化旅游品牌的主要力量。
3 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的思路对策
(1)政府部门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河南旅游部门相继打出了“中华之源,锦绣河南”、“文化河南,壮美中原”、“记忆中原,老家河南”等宣传口号,这说明政府已经注意到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性,并意识到文化旅游品牌建设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
(2)科学规划,实现文化旅游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在河南省政府旅游局的组织协调下,尽快组织旅游专业相关人员制定全省旅游品牌形象的总体规划,将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和构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做。同时,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发展过程中,兼顾各品牌之间的利益,避免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例如,针对郑州、洛阳、开封等地已取得的文化旅游品牌要重视保护, 对于后来塑造起来的城市旅游品牌,注意引导,突出自身特色,对品牌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行科学规划和调整。
(3)挖掘城市主题文化,塑造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中国古都有四个在河南,分别为开封、洛阳、安阳、郑州,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南阳等,城市文化深厚,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在充分挖掘城市主题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并凝练形象形成口号,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新标志和新精神,并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该城市或地区在旅游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4)以“文化河南,壮美中原”文化旅游品牌为基础,实现旅游品牌的扩大和延伸。在文化旅游品牌的引领和影响下,使旅游行业行为成为该地域的文化行为,并在金融、商业贸易、信息、交通运输等各个服务业部门形成“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的服务文化氛围。同时,以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为载体,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旅游,进一步提升河南地域文化形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增加河南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注释
① 王雅红,何新胜.旅游学原理与西北文化旅游[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② 王志东,闫娜.山东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研究[J].理论学刊,2011(6).
③ 余斌,余国忠.河南旅游[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④ 吴必虎.文化+旅游+商业是河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N].开封日报,20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