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范文

时间:2024-01-05 17:05:01

序论:在您撰写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

第1篇

为促进绿色发展,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起草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现予公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6年12月29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管理,规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发展,提升行业发展水平,依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以下简称《行业规范条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

第三条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及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对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实行动态管理,相关行业协会负责协助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申请和核实

第四条申请公告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三)符合《行业规范条件》中有关规定的要求;(四)企业建设项目相关手续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要求;(五)企业生产及产品销售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节能环保要求;(六)安全生产条件符合有关标准、规定,依法履行各项安全生产行政许可手续。

第五条符合本办法第四条所列条件的现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可自愿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出公告申请,如实填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规范企业公告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及相关报表(附后)。《申请书》应对申请企业是否符合《行业规范条件》中企业布局、生产规模和管理、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消耗、工艺与装备、环境保护、产品质量与职业教育、安全生产等方面要求做出详细说明。

第六条同一个企业法人拥有多个位于不同地址的厂区或生产车间的,每个厂区或生产车间需要单独填写《申请书》,并在申请规范企业审查时同时提交。

第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照第四条有关要求,对申请公告企业的相关情况进行核实并提出具体审核意见,于每年4月30日前将符合《行业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申请材料和审核意见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

第三章秃擞牍告

第八条收到申请材料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和专家,依据第四条有关要求,对各地报送的企业材料及审核意见进行复审和现场核实,确定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要求的企业名单。同一个企业法人拥有多个位于不同地址的厂区或生产车间,申请列入符合《行业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名单的,应当都达到第四条有关要求。

第九条经复核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要求的企业,在网站上进行公示。对公示期间有异议的企业,将组织进一步核实有关情况;对无异议的企业,以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告方式予以。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条进入公告名单的企业要严格按照《行业规范条件》的要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部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对公告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结果于每年4月30日前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

第十一条欢迎和鼓励社会监督,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申请公告企业或已公告企业有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可向有关部门投诉或举报。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4有关部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企业,报请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撤销其公告:

(一)不能保持《行业规范条件》要求的;(二)填报相关材料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三)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四)发生较大生产安全和环境污染事故,或有重大环境违法行为的;(五)有其他严重违法行为的。因前款规定被撤销公告的企业,经整改合格2年后方可重新提出规范企业公告申请。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撤销企业公告的,应提前告知有关企业,听取其陈述和申辩。

第五章附则

第2篇

关键词 建筑设计方案;工业建筑;生态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8-0050-02

1 建筑设计方案对城市建设的作用

1.1 体现城市特色规划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中城市建设不断和世界接轨,由之前的封闭、统一 形式到个性化、潮流化、国际大都会发展的过程。对于我国城市的建筑设计、规划、决策以及到具体实施不能照搬国外的发展经验,应当考虑自身的现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创造符合本城市发展的建筑设计。因此在我们对于建筑设计方案和城市建设进行规划和管理时,必须要准确掌握城市的特征,积极创造出鲜明特色,独特新颖并具有新创意的建筑艺术作品,为城市的特色形成加上闪亮的一笔。

1.2 落实城市总体设计的需要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较为迅速,人口不断的涌入城市,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人们在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建筑设计的合理设计与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建筑设计的根据。城市总体设计就是在城市的较大空间范围里所实施的美学组织及功能,它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框架及指导者,然而却不可以替代个体建筑的设计。

1.3 建筑设计推动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

建筑设计有其独特性的功能作用,具体表现在深化城市规划和指导实施。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结合设计方案和方法,增强城市的形象,加强城市空问与物质形态的联系,使城市的各组成要素得到交辉相应,自然天成。所以城市设计借助建筑设计这一“桥梁”,使城市中的建筑在空间和功能上更好地反应城市规划意图。每个城市应根据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方案,逐步开展城市规划阶段的各项工作。让建设设计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反过来城市规划来促进建筑设计的发展。

2 建筑设计方案的新理念

2.1 工业建筑设计中的理念

2.1.1 工业建筑设计应遵循城市设计原理

现代城市面临的一系列工业园问题,工业园产生的环境污染损害城市的形象,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合理解决工业建筑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应采取如下二个方面的措施。其一,处理好工业建筑与城市的关系,需结合工业建筑设计应与城市设计理论;其二,严格的审查和科学的论证工业园的选址,对于生产规模大、污染严重的大型企业,要分时段,分地点逐步外迁;对于影响较小的小型企业,应限制其发展,敦促其技术改进。

2.1.2 工业建筑设计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工业建筑设计必须符合时展的要求,彻底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战略。首先工业建筑采用节能设计,如发展被动式能源利用技术。其次,建筑设计的思想上,有机的整合建筑物、人、外部环境的协调关系,使工业建筑不仅满足生产的功能,还要满足劳动者享受生产生活的功能。最后,必须重视对落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

2.1.3 体现工业建筑设计的个性特征

工业建筑设计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也应创造宜人、优美、时尚、有文化内涵的建筑空间及环境。工业建筑同样是一件艺术品,要充分表现其文化内涵。所以,工业建筑设计时引入人文环境因素,重视对场所性,创造性的表现,使其具有个性化的表现欲望。

2.2 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

2.2.1个性化的生态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的重点在于注重环境, 环境协调, 个性化。生态建筑设计重点在于突出自身形象,使静态的建筑更好的地融入生活的环境。生态建筑设计应注意如下二点:其一,熟练掌握设计尺度,灵活、多变的运用建筑设计中的平面设计、立面造型与周边环境,充分体现建筑功能,同时使建筑物的空间、地形、地貌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观赏性的设计;其二,综合利用各种设计手法、造景手法, 使整个建筑物在搭配上错落、疏密有致,与周边环境相呼应。

2.2.2增加室内空间绿色

内容空间绿色设计的目的是使生态建筑外部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呼应,促进和谐统一。 室内空间通过引入绿色理念,使生活环境更加清新怡人,使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室内绿色设计考虑的三个方面:1)加强室内外空间的联系:增加室内外的通透,使室内的空间和室外的空间相连;2)把室外景观引入室内:让室外的自然环境贴近起居生活,把室外的生态景观引入到室内空间,使室内的小环境变成外面的大气候,这样不仅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又亲近了大自然;3)室内装饰生态化:室内设计小品、装饰壁画设计等与自然紧密联系。

2.2.3 重视环境的协调化

生态建筑设计的环境协调观即建筑物与周边环境要相协调,相适应。设计方案应从以下三点着手:1)根据实际环境,设计方案体现因地、因时、因景制宜的思路;2)合理、恰当地协调因建筑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经济利益; 3)坚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新、旧建筑的矛盾,合理预测和控制矛盾产生的影响。

2.2.4 加强建筑技术的生态化、节能化

生态建筑贯彻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们在生活生产中不断的地认识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环境的持续发展相结合,有效的利用资源和科学的控制环境污染。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可再生能源, 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获得适宜的居住环境。

3 加强建筑设计方案的管理

3.1 完善建筑设计方案的管理机制

为了有效推进建筑设计方案管理的法制化,关键措施是把建筑设计方案管理的过程纳入严格,规范的制度化。健全完善三个机制来保证制度化:1)改革运行机制,使规划管理的程序纳入法制管理的道路,提高管理效率;2)完善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的项目承办责任机制和违法追究的制度;3)加强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增强规划管理的透明力度,并使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以及群众监督相互结合起来,以防止执法者徇私枉法。

3.2 严格执行建筑设计相关的技术规范

建筑设计方案管理中涉及到相当繁多的具体技术标准以及相关规范,其中很多规范是通过专业部门,专业人员严格的科学测算、缜密论证、实地勘探以及反复修正不断健全完善而形成的,一旦颁布就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一定切实的履行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不能有一点的纰漏。如果在规划与管理城市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的时候,出现有不符技术规范标准的,坚决不予批准。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工业建筑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1 工业建筑设计的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深入,尤其是最近五十年的发展建设和改革开发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在工业建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管是从量上来讲还是从质上来说,都取得了相对辉煌的成绩,一个个中小型企业逐渐走向联合,众多工业建筑企业在地理分配上也相对合理,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1.1 一些新建的高科技建筑工业发展态势可观

伴随着世界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建筑技术在面临众多挑战之余也获得了众多可贵的发展机遇,例如一些先进科学的工业建筑工艺逐渐被大量引入到国内并且运用于工业建筑设计中,提高了我国工业建筑设计技术和水平。据相关资料显示,工业建筑在以下四种类型方面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相对来讲显得较为可观。第一,多层数的厂房建筑。譬如单跨多层数厂房为七层二十五米的上海丝织厂织机大楼,其建筑结构主要是大跨度框架建立体系,材质为钢绞线,建筑车间里面不存在有立柱、其设备在摆放和布置方面较为灵活,几乎全安装有空调设备,建筑的工艺设计、公用设施和土地建设的设计水平比较高,曾荣获过建筑行业内优秀建筑设计奖项。再比如河南省平顶山采用高层次与单层次相结合的锦纶帘子布厂,该建筑的全部面积为十七点三一万平方米,曾获得过国家级优质工程银质奖称号。第二,灵活通用车间的建筑。例如厦门工程机械厂,该建筑的柱网可以扩展到三百二十四平方米,布置灵活的悬挂吊起承载量量可以达到五到十吨;漳州港机厂采用龙门吊与悬臂吊能够承载大约十五吨的运输量。再例如兰翔机械厂的加工车间,该建筑建成于1982年,总共面积为一万七千三百三十八平方米,长度达一百九十二平方米,柱网达一百四十四平方米,尾架下弦为七点三米,特别是该建筑的网架在节点上所承载的悬挂负荷不能超过一吨。第三,科研试验类型的建筑。譬如位于上海、苏州、天津电梯厂塔到达到一百米之上的电梯试验塔,湖北省二汽技术中心大楼和省计量局的二期工程以及中科院沈阳机器人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等等,这些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建的科研试验类型建筑都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业主的一致好评。

1.2 一些新兴的工业小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渐建立起来

并入城市的规划既有这些新兴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小区,也有完善和系统的辅助型建筑,甚至出现了精心筹划的厂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城市的现代风貌和企业文化精神。例如沈阳的南湖科技区、深圳的蛇口工业开发区以及厦门的湖里开发区,这些工业小区的建设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了城市住宅区、商业区甚至能源供应区得建设与发展。

1.3 旧城工业区开展了技术改造,迁移开发与建设

随着八个五年计划的深入发展,我国不少大型骨干企业核心工业城也逐渐在沿海和内陆拔地而起,例如武钢、鞍钢、一汽、二汽、扬子石油公司等等。同时受改革开放政策的的影响,一些旧厂房建筑业步入了调整生产结构的队伍中来,一些旧建筑焕然一新、旧地重建,例如长春一汽。

2 工业建筑设计的任务及其要求

2.1 工业建筑设计的任务

一般来讲,工业建筑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生产的工艺技巧来合理设计建筑厂房的外在体型、网柱尺寸的大小、建筑物的平面状态以及侧面外形;科学选择具有设计感的建筑物围护结构类型和结构方案,同时也不能忽视工业建筑物的细部构造设计;积极贯彻落实“先进技术、适用经济、合理坚固”的设计原则以及充分协调好工业建筑结构、通风、水、电、暖、气等等各种基础设施。

2.2 工业建筑设计的要求

工业建筑设计的要求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工业建筑的生产工艺。确定工业建筑设计方案的基本出发点是工业建筑的设计要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主要分为分为两个方面,即流程、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其中流程主要影响着各个部门平面次序、各个工段的相互之间的联系;运输方式和工具则是和建筑厂房的经济效果、平面设计、结构类型密切相关。第二,工业建筑的建筑技术。建筑技术不仅要求其实用性、坚固和耐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符合工业建筑物的标准使用年限和工业建筑物本身拥有改建、扩大和通用型的可行性,而且要应该遵守相关制度规定,例如《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等等。第三,工业建筑的建筑经济。这就要求工业建筑的设计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联合厂房和正确确定工业建筑物的层数,也就是建筑物是多层厂房还是单层厂房,尽可能多地降低和减少工业建筑物在材料上的耗损和浪费,尽可能多地率先采用合理配套、科学先进的建筑结构体系和建筑物施工方案。同时,为了扩大建筑物的使用面积可以适度地减少一定的结构面积。第四,工业建筑设计的卫生和安全。在进行工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确保工业建筑具有充足的通风条件和相关的采光设施,具有能够有效排除生产废弃、有害气体以及余热的相关设备,具有能够达到净化空气、消声隔声以及隔离目标的物质设备,尽可能使室内、室外保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第五,工业建筑的结构形式。一般工业建筑的结构形式选择主要是根据生产工艺的材料、施工环境、要求予以抉择的。对于工业建筑而言,钢筋混凝土结构相对来讲受用面比较广,是近年来中国多层或单层厂房建筑的首要选择材料之一。一方面,它的材料比较容易获取,另一方面,它的施工比较方便,适应面比较广泛,耐侵蚀和耐高温,既可以现场浇注,也能够预制。若生产车间的跨度、振幅、空间比较大,则可以选择刚结构。为了简短工业建筑的工期,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好选用工业化的体系建筑。

3 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生产体制的频繁变革,工业建筑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不少建筑厂房也逐渐朝微型化与大型化两端发展,另外,工业建筑的设计也趋于灵活性、预见性、便捷性、通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现代化工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3.1 工业建筑满足产品朝精、尖、高以及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这也对工业建筑的厂房的作业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譬如全空调设备的密闭建筑厂房,也称作为无窗户厂房,也可以是底下温度和湿度比较稳妥、抗振能力强的地下厂房建筑。先决断,地下厂房已经俨然发展成为了工业建筑在设计过程中的首要选择新地带。提高零部件、产品运输条件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以及充分利用运输设备,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运输承载量直接置放与地面上,与地面接轨,这样有利于精简厂房建筑的结构。

3.2 工业建筑设计朝工业化、专业化的趋势发展。

工业化的趋势要求工业建筑设计尽可能地增大柱网的尺寸和平面参数,尽可能地统一侧面、剖面层高数,尽可能大地扩大地面的承载量。另外,建筑厂房的墙体材料和结构形式可以选择向轻型、配套化、自动方面发展。现如今,众多国家已经率先采用工业园地的做法,也就是工业小区,或者是在一个集中了众多小工厂的行业内开展整体规划和设计,一般小区的面积在十几公顷到几百公顷之内。这也是专业化趋势的要求之一。

3.3 工业建筑不断扩大和重视环境质量

由于用地的紧张,许多高层工业建筑逐渐多了起来,甚至出现了一家厂房被几家工厂联合共用的局面。同时,工业建筑在设计上也开始向提高环境质量方向进军。

参考文献:

[1]王祥荣.生态建设论――中外城市生态建设比较分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

[2]罗上华、马蔚纯、王祥荣.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实证[J].生态学报.2003(23)

第4篇

【关键词】建筑;消防设计;工业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98.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9467(2016)03-0072-02

1引言

工业建筑中消防设计对于建筑物的安全十分重要,是整个建筑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业建筑要满足大空间、大跨度厂房的使用要求,结构形式多采用轻钢结构,所以,建筑内部除必须划分成很多防火分区外,还必须对结构构件采用防火保护。下面从工业建筑设计的耐火等级和防火分区、消防车道及救援场地、安全疏散几个方面展开说明。

2合理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与防火分区

根据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和重要性,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限定范围合理地确定建筑的耐火等级及防火分区面积。各种厂房建筑由于其使用功能要求和重要程度不同,火灾危险性存在差异,设计时要根据业主提供的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确定建筑的火灾危险性,进而经过综合比较确定建筑的耐火等级。根据规范规定,工业厂房中在外的钢柱、梁、屋顶承重构件要实施有效的防火保护,以满足规范要求的耐火极限要求。在建筑内划分满足规范要求的防火分区,并明确各防火分区的最大面积要求。每个防火分区之间设置防火墙。火灾发生时每个防火分区以楼板和防火墙作为隔断能够通过区域的封闭使火势控制在一定的区域内,不至于蔓延造成重大的影响。工业建筑的楼梯间、电梯间、管道孔洞、电缆井等要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当火灾发生时不会为火灾迅速蔓延提供途径。

3工业建筑灭火救援设计

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灭火救援设施的要求。高层厂房,占地面积大于300m2的甲、乙、丙类厂房和占地面积大于1500m2的乙、丙类仓库,四周应设置消防车道,以保证消防员在发生火灾时能及时有效地开展扑救。的确有困难时,应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设置应满足以下条件:场地与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消防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障碍物和车库出入口;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15m和10m。对于建筑物高度超过50m的建筑,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20m和10m。在建筑物与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相对应的范围内,应设置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入口。厂房、仓库、的外墙应在每层的适当位置设置可供消防救援人员进入的窗口,以便火灾时消防人员可以直接进入到室内。

4工业建筑安全疏散

安全疏散直接关系到工业建筑使用者人身安全,是整个工业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当火灾发生时,应首先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工业建筑安全疏散主要包括疏散距离、出口宽度、出口数量、封闭楼梯间的形式。保证人员疏散时间小于构件的耐火极限,确保火灾时人员能安全逃生。安全疏散距离需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使用人数,房间面积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安全疏散口的宽度及数量针对建筑物的规模及用途不同、防火等级及火灾危险性不同,根据规范设置每个防火分区不少于2个安全出口。安全疏散通道包括楼梯、电梯、走廊和疏散门等。设计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疏散楼梯的设计一定要根据规范要求设置敞开楼梯、防烟楼梯间或是封闭楼梯间。

5结语

总而言之,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工业建筑中的消防设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筑的消防安全与建筑设计师对消防知识的理解掌握息息相关。只有消防设计完善、合理才能有效解决这些安全问题,才能有效地减少建筑火灾,保护好民众安全。

参考文献

1.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5年版)[S].

2.13J81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图示(2015年版)[S].

第5篇

随着我国经济事业的各项发展,现代社会各类建筑物构造越来越复杂,这意味着各类建筑物也必须适应社会需求而增强其自身的防火能力,对于石化工业来说,情况尤其如此。近些年,我国为了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对建筑防火的重视,多次修订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期用法律本身的规范手段来引起社会各界落实好建筑防火工作的各个方面。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应当成为各类建筑防火的标准和规范,对于石化工业建筑来说同样如此。本文主要讨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石化工业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几个方面,希望对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石化工业建筑;设计;应用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以下简称《建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建筑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并提出了一些要求,这对于保证建筑物防火设计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石化工业建筑的设计中,防火工作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为了减少石化工业建筑发生火灾的几率,在这类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全面满足建筑物防火安全的需求。

1.石化工业建筑相关设计规范理论问题研究

1.1厂房、民用混合布置无相关条文

GB50016-2006中首先对建筑物进行划分,分为民用建筑和厂房,在两大类中按照类型进行相应的规定设置。但在石化工业当中,很多建筑物都是集合了厂房和民用建筑的。比如说某个项目的实验室、办公楼和控制室共同构成了一个混合体,某一个中控室包含了形成办公用房,某个项目在一层设计了实验室而二楼又是办公区,包括当下很多天然气加气站都是加气站与仓储营运中心的结合体,规范中并没有对这种结合体的防火有专门的设计要求。

1.2实验室生产类别规范不明确

实际工作当中,设计人员会为了实验室到底是属于厂房还是属于民用建筑而感到迷茫,原因就是实验室它一定不属于民用建筑住宅和公共范畴,但是归属为厂房也确实是缺乏理论依据,所以,这也是建设设计防火规范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希望能够随着实践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补充修订,使其更满足实际设计需求。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厂房防爆中的应用

在石化企业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氢气压缩机、丙烯晴装置空压制冷、石油气压缩机、液化石油气泵、氨压缩机等甲类、乙类、甲A类厂房的设置,在新《建规》执行了之后,规范和行业标准之间出现了一些冲突,部分对新《建规》不熟的设计师难以面对。本次以氢气压缩机厂房作为案例。如果按照《石油化工生产建筑设计规范》,也就是行规规定的生产特点,可以将它确定为甲类厂房,耐火等级大于等于二级,对防爆有要求。氢气压缩机厂房以氢为介质,氢气比空气轻,为可燃性气体,爆炸极限范围从4.1%至75%,当生产环境要求必须采用封闭式建筑的情况下,压缩机厂房必须设定足够的泄压面积,减轻爆炸破坏强度,避免主体结构或者是对相关人员造成重大伤害。原《建规》中规定,厂房防爆,泄压面积/厂房体积的值应介于0.05-0.22之间,并且随着爆炸介质威力以及爆炸压力上升速度的上升,该比值应尽可能增大,但是最大比值并没有明确规定。按照《石油化工生产建筑设计规范》可燃气体压缩机厂房必须要采用封闭式的建筑,泄压面积和厂房的体积比值必须大于0.15,厂房内要采取机械通风,设备采取封闭式,面积密度不能够超过60kg/平方米,普通玻璃是不可以作为泄压面积的。新规当中明确规定存在爆炸危险的厂房应独立设置,采用敞开或者是半敞开式的结构,承重结构要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架和钢框等结构,并且必须要设定泄压设施。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厂房疏散中的应用

3.1保证基本条件

《建规》中明确指出,石化工业建筑设计及施工过程中,限制使用对疏散有严重影响的建筑材料,保证疏散的安全通道是畅通的,要合理布置安全疏散的路线。

3.2出口设置原则

新《建规》中指出,厂房安全出口要进行分散设置,对整个厂房进行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数量不可以少于两个,每个防火分区中相邻两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的距离不可以小于5米。只有符合了《建规》中列出的5条特定的条件时才可以设置一个安全出口。厂房当中任意一点距离安全出口的距离必须要符合规定的标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新规和行规之间存在的差异致使设计人员无从下手,这种情况下,应该在满足了新规之后,达到行规的标准,新规不适用于炸药、花炮厂房的建筑防火设计,而石油天然气工程、人民防空工程、火力发电厂、石油化工企业以及变电站等。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工业厂房钢结构防火保护中的应用

石化行业当中,甲类生产厂房、乙类具有防爆要求厂房以及液化石油气灌装站等,建筑钢结构耐火等级都是一级,甲、乙、丙类液体以及可燃气体的火焰可能影响到的部分,应该外包敷防火隔热材料或者是不燃材料,二级耐火等级为丁烷、戊烷类的厂房的梁和柱可以采取无防火保护类的金属结构。钢结构的防火保护通常需要执行《石油化工钢结构防火保护技术规范》标准,一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梁和柱则是要以新规的耐火等级为标准,按照新规,耐火等级越高,保护做的要越强。设计人员必须熟练应用规范。例如说,在氢气压缩机厂房设计过程中,耐火等级为二级,耐火极限是2.5小时,新规中关于其耐火等级可按标准降低半个小时,这样甲类厂房防火要求在《行规》和《建规》中就都是一致的,并且不相矛盾。

5.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石化行业也在迅猛发展中,各类新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石化行业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行规》以及《建规》的相关要求,在积累经验的同时勇于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石化工业建筑设计当中更为有效的应用。

作者:刘冰 单位:浙江美阳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房栋,,张东辉,郭睿.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石化工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当代化工,2007,03:308-312

[2]张佳璐,赵建华.浅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大型厂房中的应用——以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厂房设计为例[J].中国建材科技,2013,03:73-77

第6篇

2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现状

2.1我国工业建筑的成就

全国解放以来,我国工业建筑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建筑无论是在量还是在质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了新的面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2.1.1新兴的工业园区迅速发展

高新技术在向生产力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的工业建筑类型,新概念、新思想、新形式不断涌现,诸如高新技术产业区、科技园、软件园、创业园等。这些新兴的工业园区都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除了生产建筑之外,还有完善的办公、娱乐、科研等多种功能的辅助配套建筑,并精心设计了优美的厂区环境,把生产、工作与生活设施综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体现了企业精神和城市现代风貌。

2.1.2工业建筑的厂房设计向大跨度和“弹性”大空间发展

为了满足企业改建、扩建的生产需要,工业建筑的厂房设计向大跨度和“弹性”大空间发展,厂房内部空间环境引入人性化的设计,保护了工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了生产效率。

2.1.3工业建筑结构类型趋向多样化

大开间、大跨度的柱网形式,型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预应力结构、空间网架结构、轻型钢结构、桁架结构、悬索结构、空间膜结构等结构体系以及压型钢板墙体和屋面体系等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

2.1.4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得到重视

建筑并不是一次性的易耗品,目前,尚有一些因工艺落后而废弃的工业建筑其建造质量仍能满足其他用途。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因时代变迁而出现的众多旧工业建筑,重视对其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已成为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工厂企业通过调整生产结构、挖潜改造,重新焕发青春,如长春一汽大众新厂。旧城中的老厂有的易地重建,有的旧貌换新颜,如前文所提到的1933老场坊的改造,将已废弃的工业遗产盘活,现已改造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时尚之都。

2.2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现代工业生产的模式也在发生变革,已从早期以加工业为主,转型为以电子信息工业、化学、生物、金属机械工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即从劳动密集型转型为技术密集型。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兴起,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建筑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在当今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3]:生态、节能、省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人类工程学的应用以及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的趋势;高科技化及多元化的趋势;文化性趋势。

2.3我国工业建筑与国外的差距

与过去相比,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建筑在观念方面、体制方面、技术方面和教育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4]。这里固然有各专业工业设计院在“以工艺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建筑师们普遍认为工业建筑仅仅在工艺流程之外依附结构“涂脂抹粉、穿衣戴帽”,对工业建筑创作缺乏热情等原因,但长期以来我国建筑教育界对工业建筑教育的忽视却更值得我们深思。

3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工业建筑教育

工业建筑设计水平就是建筑师技术水平的体现,而建筑师的技术水平与学校教育、在职培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高等院校的建筑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严重忽视工业建筑教育的问题。因此,如何尽快全面提高我国工业建筑的整体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我国高等院校的工业建筑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3.1我国高校建筑院系工业建筑教育的现状

3.1.1课程开设方面

国内大多数高校建筑院系不重视或完全忽视了工业建筑的教育。据统计,在我国设置了建筑院系的高校已超过60所,但在这些院校的建筑学教育中,基本上取消了工业建筑设计原理的讲授和相关的课程设计。根据调查,只有重庆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南大学等不到十所高校的建筑院系开设了工业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程。长期以来,高校建筑教育对工业建筑的忽视造成了优秀工业建筑设计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导致我国工业建筑创作思想领域一直处于比较低沉的局面。

3.1.2教学师资力量方面

各高校建筑院系具备工业建筑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只是具有民用住宅、公共建筑等方面的工程实践经验,现有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工业建筑教学的需求。

3.1.3教辅教材方面

与工业建筑相关的教材严重匮乏,现有的教材内容旧,技术落后,所讲述的创作思想远远滞后于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已不能满足当前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课程的教学需要。目前,市面上介绍国内外优秀的工业建筑作品,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的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等相关的参考书籍寥寥无几。

3.2加强工业建筑类型特色教育,培养宽口径设计人才的建议与对策

3.2.1加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

建筑教育的教学计划及大纲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拓宽专业,增加社会适应性,构建以学科为基础,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为途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建筑设计人才。

3.2.2重视工业建筑教育,加强学生对工业建筑的全面认识

通过建筑历史、设计原理、材料构造、工程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工业建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对工业建筑设计产生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新知识解决工业建筑的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等问题,加强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综合性知识的学习,处理好工业建筑大尺度、大比例、大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训练其发展思维,鼓励其独创性,以弥补传统建筑教育中的不足。

3.2.3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思想

工业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无论旧工业的改造还是新工业的开发,工业建筑始终与城市规划、环保、节能、地理环境、经济、文化、人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来实施,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可通过在建筑设计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建筑理论教育,鼓励学生关注环境,探索高舒适、低能耗建筑设计,探索新能源、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生态、艺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理念。

3.2.4重视工业建筑生产和生活区域的环境设计

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思想,重视工业建筑生产和生活区域的环境设计。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生产工艺、管理高度科学化及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产条件、劳动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工业建筑设计中,也应更多地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设计上表现为注重营造室内外环境。

3.2.5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取跨学科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采取“请进来带出去”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校开设工业建筑设计课程时,聘请设计院具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暖通设备工程师来学校给学生讲授各学科与工业建筑相关的知识,并结合设计院现有的工业建筑项目给学生布置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真题真做”;学校与设计部门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毕业设计时将学生分派到设计院去,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工业建筑设计的相关原理,加深对工业建筑相关规范的理解和执行,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跨学科交流和协作能力。

3.2.6建筑教育是终身的教育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能随时吸取新的创作思想,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才能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取得创新和发展。

4结语

第7篇

1.1我国工业建筑的成就

全国解放以来,我国工业建筑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建筑无论是在量还是在质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了新的面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1.1新兴的工业园区迅速发展

高新技术在向生产力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的工业建筑类型,新概念、新思想、新形式不断涌现,诸如高新技术产业区、科技园、软件园、创业园等。这些新兴的工业园区都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除了生产建筑之外,还有完善的办公、娱乐、科研等多种功能的辅助配套建筑,并精心设计了优美的厂区环境,把生产、工作与生活设施综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体现了企业精神和城市现代风貌。

1.1.2工业建筑的厂房设计向大跨度和“弹性”大空间发展

为了满足企业改建、扩建的生产需要,工业建筑的厂房设计向大跨度和“弹性”大空间发展,厂房内部空间环境引入人性化的设计,保护了工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了生产效率。

1.1.3工业建筑结构类型趋向多样化

大开间、大跨度的柱网形式,型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预应力结构、空间网架结构、轻型钢结构、桁架结构、悬索结构、空间膜结构等结构体系以及压型钢板墙体和屋面体系等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

1.1.4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得到重视

建筑并不是一次性的易耗品,目前,尚有一些因工艺落后而废弃的工业建筑其建造质量仍能满足其他用途。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因时代变迁而出现的众多旧工业建筑,重视对其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已成为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工厂企业通过调整生产结构、挖潜改造,重新焕发青春,如长春一汽大众新厂。旧城中的老厂有的易地重建,有的旧貌换新颜,如前文所提到的1933老场坊的改造,将已废弃的工业遗产盘活,现已改造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时尚之都。

1.2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现代工业生产的模式也在发生变革,已从早期以加工业为主,转型为以电子信息工业、化学、生物、金属机械工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即从劳动密集型转型为技术密集型。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兴起,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建筑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在当今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3]:生态、节能、省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人类工程学的应用以及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的趋势;高科技化及多元化的趋势;文化性趋势。

2.3我国工业建筑与国外的差距

与过去相比,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建筑在观念方面、体制方面、技术方面和教育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4]。这里固然有各专业工业设计院在“以工艺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建筑师们普遍认为工业建筑仅仅在工艺流程之外依附结构“涂脂抹粉、穿衣戴帽”,对工业建筑创作缺乏热情等原因,但长期以来我国建筑教育界对工业建筑教育的忽视却更值得我们深思。

2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工业建筑教育

工业建筑设计水平就是建筑师技术水平的体现,而建筑师的技术水平与学校教育、在职培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高等院校的建筑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严重忽视工业建筑教育的问题。因此,如何尽快全面提高我国工业建筑的整体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我国高等院校的工业建筑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2.1我国高校建筑院系工业建筑教育的现状

2.1.1课程开设方面

国内大多数高校建筑院系不重视或完全忽视了工业建筑的教育。据统计,在我国设置了建筑院系的高校已超过60所,但在这些院校的建筑学教育中,基本上取消了工业建筑设计原理的讲授和相关的课程设计。根据调查,只有重庆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南大学等不到十所高校的建筑院系开设了工业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程。长期以来,高校建筑教育对工业建筑的忽视造成了优秀工业建筑设计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导致我国工业建筑创作思想领域一直处于比较低沉的局面。

2.1.2教学师资力量方面

各高校建筑院系具备工业建筑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只是具有民用住宅、公共建筑等方面的工程实践经验,现有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工业建筑教学的需求。

2.1.3教辅教材方面

与工业建筑相关的教材严重匮乏,现有的教材内容旧,技术落后,所讲述的创作思想远远滞后于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已不能满足当前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课程的教学需要。目前,市面上介绍国内外优秀的工业建筑作品,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的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等相关的参考书籍寥寥无几。

2.2加强工业建筑类型特色教育,培养宽口径设计人才的建议与对策

2.2.1加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

建筑教育的教学计划及大纲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拓宽专业,增加社会适应性,构建以学科为基础,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为途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建筑设计人才。

2.2.2重视工业建筑教育,加强学生对工业建筑的全面认识

通过建筑历史、设计原理、材料构造、工程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工业建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对工业建筑设计产生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新知识解决工业建筑的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等问题,加强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综合性知识的学习,处理好工业建筑大尺度、大比例、大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训练其发展思维,鼓励其独创性,以弥补传统建筑教育中的不足。

2.2.3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思想

工业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无论旧工业的改造还是新工业的开发,工业建筑始终与城市规划、环保、节能、地理环境、经济、文化、人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来实施,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可通过在建筑设计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建筑理论教育,鼓励学生关注环境,探索高舒适、低能耗建筑设计,探索新能源、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生态、艺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理念。

2.2.4重视工业建筑生产和生活区域的环境设计

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思想,重视工业建筑生产和生活区域的环境设计。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生产工艺、管理高度科学化及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产条件、劳动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工业建筑设计中,也应更多地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设计上表现为注重营造室内外环境。

2.2.5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取跨学科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采取“请进来带出去”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校开设工业建筑设计课程时,聘请设计院具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暖通设备工程师来学校给学生讲授各学科与工业建筑相关的知识,并结合设计院现有的工业建筑项目给学生布置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真题真做”;学校与设计部门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毕业设计时将学生分派到设计院去,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工业建筑设计的相关原理,加深对工业建筑相关规范的理解和执行,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跨学科交流和协作能力。

2.2.6建筑教育是终身的教育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能随时吸取新的创作思想,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才能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取得创新和发展。

3结语

近几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工业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科技的进步使得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工业建筑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回顾我国工业建筑发展的历史,我们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不可否认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设计理论、技术、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吴良镛先生在《北京》中提倡“全方位教育”,并指出“未来建筑事业的开拓、创造以及建筑学术的发展寄希望于建筑教育的发展与新一代建筑师的成长”[5]。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我国工业建筑创作的整体水平,应对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在此,我们建议高校建筑院系重视和加强工业建筑教育,呼吁更多的建筑大师、建筑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工程界有经验的工程师,都来参与我国高校建筑院系的工业建筑教育事业,共同开创我国工业建筑设计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摘要:阐述了我国工业建筑的现状以及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指出了我国工业建筑设计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结合我国高校开展工业建筑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产生差距的原因,呼吁重视工业建筑的教育,并对我国高校工业建筑教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信息时代;工业建筑;建筑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崇新.变身、平台、再生-图说1933老场坊改造过程[J].工业建筑,2008,38(10):4-7.

[2]费麟.中国工业建筑面临新世纪挑战[J].新建筑,2004,(03):4-10.

[3]袁渊.现代工业建筑发展趋势探析(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