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医相关内容范文

时间:2024-01-05 17:05:01

序论:在您撰写中医相关内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医相关内容

第1篇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中宝贵的文化形式,是中国科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国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的进步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有过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坚实的本体论基础而持久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路,“儒必通医”就是最好的说明。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历程,西方的医学思想和医疗模式也开始输入中国。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技术上的方便性,使之国人在医疗实践中能够接受西医的治疗方式,但是,正是这种实用主义和“全盘西化”的价值承诺形成了对中医学和中国文化的否定思潮。表现在思想形式上,由于自五四以来的“全盘西化”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数典忘祖、思想浅薄、急功近利成为学术思想界的主流之后,中医学也成为被否定的内容之一。为了提供否定中国文化的理性基础,自觉的不自觉的以西方的哲学思想判释中国文化的方法就成为时代的风气,以西方的医学模式判释中医学以比较两者的优劣,成为这个时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特点。如果说以西方医学技术上的特点做为可接受的标准还带有实用主义的特点,从而还能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证明理性的必然,那么,以“全盘西化”对中国文化及其对中医学的否定就是对中国文化理性自觉的背叛,而成为厚西薄中的思想方法了。

时至今日,随着对西方科学文化产生的一系列误区的深入认识,中医学在医学实践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疗效被肯定,中医学也日渐受到重视。但是,对中医学的肯定仍然是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远没有在哲学理性上实现自为而自在的统一。尤其对于解决这一已经产生了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的继续发展的理路问题而言,就更需要哲学的根据和支持。

问题表明,对中医学的正确认识及其发展理路的研究,首先需要中医哲学的研究作为基础。然而,以我们已经熟悉并习以为常运用于思想的西方哲学思维进行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不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的。以西方哲学的模式为坐标系进行中医学的研究,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正确的方法是,应对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产生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进行发掘,进而研究中医学的科学性,以对中医学的发展方向作出推定。这些是研究中医学发展应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应当成为一切关心中医学发展的学者应投以相当大的精力进行研究的问题。但是,对于中医学发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对的问题既是中医哲学带来的也是以哲学对中医学提出的本体论承诺出现的。这表现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医学学科的科学性及其产生的哲学基础与我们所熟知并运用自如的现代科学和哲学对其进行研究而产生的误区,另一方面则要求中医学本身能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和哲学基础,即中医学的学科性在本体论哲学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学形式与哲学方式的统一──中医学是中国哲学形而中论的自在自为的统一。

就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其表明的哲学原理与中医学有怎样的相关性以及中医学表现出怎样的规律,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关系,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科学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如果说由于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生成了中医学的学科形式,从而表明了中国文化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特点,那么,中医学就在其内容和形式中展现出的基本规律将代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形式。因此,应当说,进行中国哲学研究──真正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并认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就应在《周易》、《道德经》和《内经》及《论语》等儒家和道学经典的研究上下功夫,这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同样,这也是研究中医哲学的基本方法。

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进行的研究,以发现其基本规律,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这已成为现代以来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全盘西化”、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所以,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和以西方哲学推定中国哲学的研究一样,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进行西化式的推定。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由于脱离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对哲学的承诺及其原理的推定,应当认为这些推定的结果根本不是中国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而只是西方哲学和西医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异化。

如果承认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并且承认中国文化的形式具有独立性──中医学也因此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形式,那么,对生成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对中国文化研究的自在的哲学反思──哲学的承诺和推定的统一并进行推定的结果。生成文化的历史和逻辑只能是历史和逻辑在文化形式中的统一。所以,对生成文化的哲学基础进行推定,只能是由文化所承诺的哲学──哲学所能推定的文化形式在哲学形式上的统一。哲学在文化母体的自在性,使其被文化所承诺和推定,而不可能以任何外来文化所承诺的哲学进行推定。以西方哲学进行的推定,只是一种比较意义上的诠释,哲学的比较不具有本体论承诺和推定的统一性,本体是自身的逻辑推定。尤其是西方哲学在当代的进展产生了分析哲学和解释学,其理路表明的逻辑和形式对思维的限定,使对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运用产生了严格的限定。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被语言和文字及形式逻辑所限定,就其文化形式内部所进行的历史文本的解释──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对文本所进行的解释,不可能达到本来的意义。既然对自在的文化的解释呈现出重重困难,使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语言本身所进行的解释都不具备其文本意义,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学原理和学科形式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进行解释呢?真不理解当代中国学界何以能用西体西用的方法论进行中国文化的研究,并自以为是的认为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当以中国哲学自在的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与这些“基本规律”(例如辩证法)进行比较后,就会发现中西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形式,就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简单的类比和实现哲学思维方式的统一。因此,就中国哲学的研究而言,只能用承诺推定法进行哲学的外化。承诺推定法表明的哲学思维与文化形式的统一性表明,任何一种独立的文化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因此,中国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只能是自在的中国哲学思维产生的结果。

所以,对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以哲学的承诺和推定法进行的研究。由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规律只能在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寻求,所以,这种研究只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研究还必然包括:中医学的哲学究竟是什么形式的?与中国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形成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显然,在这一研究进路中,将同时构成对中国哲学及文化的反思。我在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中,以《时空统一论》⑴的哲学原理对中国的知识系统进行承诺推定法的研究反思,发现在中国文化的知识形式中,《易经》是中国哲学的基础,而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哲学思维所产生的成熟的科学形式,也可以这样认为,从中医学中可以反映出中国哲学的本质性,所谓“医易相通”是也。那么,中国哲学的本质性与中医学的统一是以怎样的原理表现出来的?这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的是用哲学的承诺推定法把《易经》的思维方式外化为哲学的形式。我对《易经》的思维方式进行外化为哲学形式的工作是以“时空统一论”的哲学原理对《易经》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并以形而中论⑵的哲学原理进行了对中国哲学的概括,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及思维方式表明,时空对应的认识论原理、对应和中的方法论原理、中和统一的时空本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因此,中医学能否反映出这三个基本规律就成为承诺和推定中医哲学的基本工作。

从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哲学原理的整合是这一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易经》统一,所以历代中医学者对“医易相通”的哲学问题都有相当深刻的理解,例如,清代名医章虚谷说:“诗、书、春秋,论世间事迹,褒君子,贬小人,以明治乱之所由,原非论阴阳之理者。《易》象表阴阳进退消长之理,儒者用喻世事治乱事之道。……故易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辞》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概医明大道之一截,易明大道之全体,医书岂真与易书比哉?医经与易经,体同而用异,拙集屡申其义矣。即将先天后天打作两橛,遂有一橛截全体之见,而不识其体用所在也。圣人韦编读易,不闻读医,假年学易,不闻学医,盖以此也。圣人为治世之大道,不为治病之小道,故言某未达不敢当。然道之用有大小,而其体一也。其所系之重,犹先于大道,何故?盖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业。保性命者,医道也。其理与《易经》同出阴阳太极之源,故体同而用异也。”(《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显然,章虚谷对《易经》和医经的哲学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由于中国哲学的外化是当代哲学的研究任务,因此,和所有对“医易相通”有相当深刻认识的古代学者一样,这一研究是以《易经》自在的哲学思维的承诺和推定并以外化的形式阐释中医学的哲学思维的。

笔者以形而中论对中国哲学所作的概括,就是上述研究方法的结果。既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形而中论的统一,那么,中医学在形而中论哲学思维中生成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形式、以及这些基本规律对中医学发展的基本意义之所在就成为中医哲学研究的重要的价值论承诺。

《周易》和《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哲学发展及对中医学的继续进步将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已在近年的中国文化热中显见端倪。笔者在对人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中,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问题,以哲学的承诺推定法对《周易》的道器之论之承诺,推定出形而中论的哲学。形而中论的哲学认为,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以形作为主体认识、并区分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人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和者也,因此,人是存在的形而中者。人以时空的方式建立起对形的认识,因此,形而中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立在时空的本体论基础上,并且与中医学的时空观统一。所以,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重大的中医学哲学问题。

二、医易相通

随着世界学术界对《周易》研究的关注,“医易相通”作为中国古代学术史上重要的哲学命题,在当代尤为引起重视。“医易相通”的承诺表明,其不朽的意义和学术魅力发生于对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和推定。“医易相通”概括了易学的哲学思维作为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基本特点,其不但表现出易学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说明了中医学理论基础一以贯之的哲学内涵。显然,从内容到形式作出的分析都表明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易学哲学性质。《周易》的形而中论的哲学制式,表明其哲学思维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哲学思维。就医学的作用和价值而言,中医和西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特点表明了其起源于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从对存在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及其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不同,使其各自承诺不同的价值及推定出不同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对主体存在本质的不同认识,使其对生命形式本体的认同形成不同的医学观念,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人类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并表明在历史形式中和由此产生的现实问题──中医和西医展现在历史中的不同的逻辑理路和学科建构。

然而,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存在而言,就哲学的层次上推定人类的存在形式,不能不认为虽然有西方自然科学近三百年来的主导和促进,但是,人类就基本的存在问题而言,尤其是生命的本质性问题,还是作为一个亘古常新的课题困扰着人们的理性。近现代表现出所谓的人类进步绝大部分是在其表象上,而不是表现在人类生存本质上的进步,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类是在其自为的异化形式下存在,对人类的理性的理想形式而言,自为的对自在的超越──自为的达到生命的更高的存在形式──实现自为自在的生命存在形式,显然,人类的存在现状表明,人类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

因此,当西方科学模式对人们所期望解决的终极关怀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又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时,人们已经显得彷惶不安,尤其是自然科学产生的负面价值引起人们的反思时,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应运而生。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表明的对理性否定的坚决性已经成为困惑西方文化及科学理性的重大问题。一些思想家把力图走出误区的方法寄托于中国文化时,中国的《周易》就不失时机的又一次成为显学。对中医哲学的研究而言,面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当企图再以西方哲学的制式推定中国文化时,无疑是当头棒喝。在这种形势下,对于中医哲学研究而言,许多学者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医易相通”的古老命题。所以“易学热”也把中医哲学带入其中。但是,就其以“医易相通”为命题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却令人倍感失望,因为其产生的结论,无不带有西方哲学的“前见”。问题表明,因为《周易》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与中医学的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统一性,使之用西方哲学的制式不可能正确的推定中医哲学。中医哲学由《周易》的哲学制式所推定,这是应当首先明确的问题。

显然,后现代主义表现出的西方哲学的多元性及其带来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对理性的异化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当代中国,也随处可见西方文化的哲学、科学和宗教以各自的价值承诺带给人们存在方式的异化。以《周易》为基础的中国哲学的一以贯之,不但使“医易相通”,而且使《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相通、《周易》与宗教相通,《周易》因此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石。可以说,综观人类文明的几大形式,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像中国文明那样能够锦延不绝,持续发展并表现出文化的稳定性。西方哲学表明,就哲学问题及其表现出的多元性而言,西方哲学家们在近代和当代由于他们内在哲学传统思维形式的形式化限定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显得无能为力,最终以据斥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的终结。然而,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伴随着其造类存在的异化在当代使人们终于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优越性。但是,由于中西方哲学思维巨大的差异性,所以尽管《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但是,由于西方哲学及科学和宗教是对存在形式化的结果,所以,不能将《周易》与西方文化及哲学作简单的类比,例如我们看到的把《周易》比附为科学或者把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成果认定为在《周易》中早已有之那样。形而中论表明,《周易》的重要贡献是其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在这方面,同样不能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作简单的比附。对西方哲学的形式化而言,《周易》哲学是内化的,因此,把《周易》哲学作为明确的形式外化出来,是一项历史性的任务,《周易》哲学的外化将带来人类哲学及存在形式的空前革命。

《周易》和中医学的学科形式表明,其属于不同的知识形式和结构,之所以称为“医易相通”,是指其作为共同的哲学本体而言的,具体讲,《周易》的哲学思维是中医学的基础,易道广大使中医学与《周易》在“道”的层次上相通。因此,对道的理解问题成为医易相通的哲学问题。这属于哲学层次的问题,在中国的学术史中被历代学者所重视,在基本方面提高了《周易》群经之首的学术地位,但是,在西学倡兴的当代,则带来了更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以《周易》为首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系和相互的哲学承诺,成为人类文化交融中的问题,尤其是人类发现其自身历史的和社会的、群体的和个体的行为方式所引起的价值失衡,使之把自身的本质作为反思的对象时,以《周易》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就又一次为人类提供了她深沉的思想。

所有人类存在的问题表明,其中最重要的,能引发出其他所有问题的都应归结为一个基本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问题,“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表明了其与西方医学和哲学的截然不同的本体观──而西方哲学对终极关怀的无能为力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已经充分的暴露无遗。中医学家、道家及道教学者在对“医易相通”的基础上和以自身的医疗及修炼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生命科学关于人的本质和应达到的存在方式,解决了终极关怀问题。中国的生命科学表明,“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和推定与《周易》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传》)终极关怀的价值论承诺的统一,是“医易相通”的重要表现形式。

关于“医易相通”的基本原理,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方面,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张介宾的论述简要而精到的指出了“医易相通”的基本意义。他说:“宾偿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为易之为书,在开务成务,知来常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医有内经,何借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学到知羞,方克渐悟。方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身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骇。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又说:“神莫神于易,易莫易于医,欲赅医易,理之阴阳。故天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奇一偶;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一圆也。方圆也,动静也,奇偶也,阖辟也,总不出乎一与二也”、“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学医不知易,必谓医学无难,如斯而已也,抑熟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医,必谓易理深玄,渺茫难用也,又何异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饥者得羹不食,可惜了错过了此生。然则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简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

上论表明,张介宾非常精练的总结了“医易相通”的基本意义。把医学和易学在天地万物存在的基本层次上统一起来,使之形成易体医用、体用不二的一元论哲学思维,是中国哲学和医学上的重要思想。

总结前人在“医易相通”方面的研究,应当认为《周易》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是重大的。《周易》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其具体影响了中医学的脏腑理论、经络理论、阴阳气血理论、病理病机理论、诊断理论、治疗理论、方剂学和本草理论。而在当代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内的具体运用──“气功”理论成功的运用易理,可以作为“医易相通”最好说明。

以当代的哲学观推定“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必然要求从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层次分析《周易》对中医学的影响。《周易》的阴阳之论表明,阴阳之道是时间和空间产生的并由主体承诺和推定的形式,其表明本体是时空的阴阳变化生成的存在。阴阳之道的推定是主体所能发现本体存在之为存在的基本方式。就本体而言,《易传》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所以,阴阳能对人体的存在发生生命的本质性作用是因为时空的本体性,而这种本体性作用与主体性方式的正确统一,是在主体的形而中的方式性中产生的正确推定。形而中的方式性由“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的命题承诺和推定。人作为一种存在,本身是属于《周易》哲学推定的哪一种形式呢?人是什么呢?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人的存在方式成为哲学所关心的也必须给预回答的主体论哲学承诺和形式推定的重要问题。但在《周易》哲学中,是不作为问题的,因为结论已经内化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承诺之中。所以。对应于西方哲学的主体论承诺而言,《周易》对这一问题没有作出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因此,在研究关于人的主体性的中医学中推定这一与《周易》相关的哲学问题,对今天的人类哲学而言是重要的。我认为,《周易》的哲学模式表明,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承诺的主体论作出的形式推定,说明了人的主体形式既不属于形上之道,也不属于形下之器,而是属于形而中,即形而中者谓之人。所以,主体被形而中所承诺──人是形而中者也。所谓的形而中者,以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而言,是指人的存在的时空层次和主体意识时空能力的对应和中,通过主体时空方式所能把握主体自身存在和客体存在的形而中的方式,即通过主体的形而中实现对存在──主在和客在的正确认识。

“医易相通”是中国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命题。“医易相通”的形而中论哲学推定,使主体的生命存在形式成为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内容。形而中者谓之人的主体论形式推定,使人的存在是形而中的方式,主体将通过对时空的形而中的方式性实现主体的价值。主体能够适应时空层次,并通过时空阴阳的形而中的自作而把握存在,从而超越生命的时空形式。这是形而中论哲学承诺的生命科学原理。形而中者谓之卦──形而中者谓之人的统一,从而解决了认识论的主体性问题。形而中论哲学表明的认识论本质是:人没有独立的主体性,客观实在也没有独立的客体性,自为是自在的自为,而自在也是自为的自在,世界的时空统一性要求人类把握的世界要成为人在其中的世界,因此,对客观的存在而言,绝没有独立性可言,人的主观存在也绝没有独立性,因此,在方法论上的建构,《周易》之卦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形而中论推定的人的存在形式,是形而中的方式性的──-而不是西方哲学的形而下的形式性的存在。因此,以形而中的方式性把握世界,是《周易》对人类哲学发展作出的重要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贡献,其由形而中的主体方式承诺和推定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生命科学将成为人类科学的终极形式。

在“医易相通”中,以阴阳的概念范畴承诺了哲学认识论。《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的推定成为中国哲学中的基本概念范畴。在中国文化中,阴阳范畴的具体应用,可谓一以贯之。在中医哲学中,阴阳承诺了哲学本体论的逻辑推定和主体论的形式推定。例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等等。张介宾认为:“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石寿棠认为:“阳不能自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而阴为阳之母,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统,而阳为阴为父”(《医源·阴阳互根论》);吴谦等认为:“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和者,动静之机”(《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二·六味地黄丸集注);郑寿全认为:“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医理真传》卷二·阳虚证问答目录)柯琴认为:“阴阳互为其根,阳中无阴,谓之孤阳;阴中无阳,便是死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一·伤寒总论》)等等。从上面众多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阴阳概念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而重要,并且在逻辑上是自恰的。如果阴阳的推定方式对人的生命形式的作用是自律的,那么,形而中论哲学的对应和中的推定方式,将使这一自律由主体的自为而实现。这是“医易相通”承诺的中国生命科学自在性的表现。

三、形而中论与中医学

如果把《周易》作为群经之首,那么,中国的哲学原理就应当被《周易》所包容。形而中论对中国哲学的形式化,是以“时空统一论”的哲学原理对《周易》之“卦”的研究而推定为哲学形式的──形而中论是对“卦”的时空本质性研究并以“形而中者谓之卦”的命题产生的哲学原理。关于“形而中者谓之卦”,我已多次进行论证⑴,在这里再简单的作一介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思维以时空方式生成对存在的认识,中国哲学是以“卦”作为方式的,其中所表明的认识论原理是形而中的方式。这就是说,“卦”是存在与思维的统一方式──存在与思维的对应和中,“卦”是“道”、“器”的对应和中者也。因此,笔者认为“形而中者谓之卦”,这是中国哲学的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重要表现形式。就人存在的本质性而言,因“卦”承诺了主体论及其形式推定,所以,以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统一,就有形而中者谓之人的推定。形而中者谓之人的哲学推定表明,主体的对应和中是外化并推定出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是由形而中论哲学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与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及价值论承诺和范畴推定的统一而实现的。

笔者在关于《周易》的研究方面,从认识论的角度把“卦”的哲学内涵归结为“形而中者谓之卦”,“卦”的形式为阴阳爻表示的“时”和“空”,由此使“卦”无所不包,“卦”作为万物即形而上的方式和形而下的形式的中和性,推定出“卦”之上的形而上,即“道”,已是方式的存在,而不是形式的存在,由此理解《易》的“太极”,才能推定“太极”承诺的本体。把“太极”以“太极图”和“八卦图”统一的推定,都出于形而中论的哲学推定。具体讲,在“卦”之下,即“器”,是“形式”化所把握的与主体对应的存在,“卦”之上的“太极”或“无”是不能与主体的形式对应的因此是用“方式”所能把握的存在,“卦”是“形式”和“方式”的“中”,“卦”是以“中”的方式推定出“形上”和“形下”的主体形式,因此,方式性的把握本体,即本体不能作为形式推定的存在,本体只能以时空进行方式性的即和中的推定,即以“中”的方式推定形上之道。下面简单的讨论形而中论的几个基本问题。新晨

第2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作为社会公益建筑,其建设项目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大幅提高,内在品质也日新月异。但是,由于医疗功能的专业要求,使得医院建筑成为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医院的建设环节中,我国正趋向医院项目管理总承包制(PMC),如何在施工过程中把握医院建筑特点,科学控制项目流程,是医院管理者和建设者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笔者以广州南方医院实验楼项目为背景,就施工全面项目管理进行探讨。该项目位于南方医院院区北侧,地上16层、地下2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7000㎡,总造价1.1亿元。主要功能是医院的教学、实验场地,病案资料库和直线加速器机房,作为大型建筑工程施工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2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2.1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医院大型建筑在工程开工前,首先要清楚工程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方面需要熟悉项目审批过程中的各项由政府部门批准的审批证书,比如:环境影响评估、建设规划许可证、消防、人防审批、施工许可证等等。在本项目中的医用直线加速器机房需要对房间四周及上下楼面进行辐射防护,所以其选址和专业设计必须符合国标GB4792要求,以保障环境安全。另一方面还要了解并掌握整体工程项目的医疗建筑功能特点。对于本项目来说,其内部的主要功能分为医技治疗、医疗实验和医学临床教学三个方面,所以针对不同的功能分区,需要进行专业的设计和施工。其次,开工前的工作中心是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认真的学习和会审,明确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和必须注意的问题。除了将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给排水施工图、采暖通风、空调施工图、强弱电气施工图及消防、人防、防雷、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等各类专业的设计要求和功能特点进行综合,建立各专业(包括医疗设备)在工程施工中的相互关联体系,特别要注意的是医疗设备以及工艺如何与施工衔接配合,以便施工过程中各项内容的有机协调。比如在本项目的直线加速器机房的施工中,使用平均厚度1米,最大2.5米厚的混凝土作为四周和顶棚的防辐射屏蔽材料,如何保证其充分均匀且不裂缝,控制水化热的产生的问题尤为突出;同时还要考虑到防护墙内的中空管道必须拐弯进行,设备安装时,确保接头、螺栓或管线的屏蔽不受影响。另外,医院建筑中的实验室往往由于实验对象特殊,需要净化层流方面的要求,与一般的民用中央空调系统有本质不同。它要求通过粗、中、高效过滤器可靠工作的情况下,送入接近封闭的实验室的空气是洁净的,且气流的形式、气流的速度和送风量(即循环次数)决定空气洁净度的等级。本项目中实验室使用了生物安全柜设备,要求与大楼的独立的排风系统。这都需要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通过会审,明确施工中上述各关键部位的技术要求,以便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复核各项技术指标的完成准备情况,并及时上报建设方。

    2.2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有了前期的充分准备,施工技术管理主要是在各专业施工过程中,督促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根据医院大型建筑的施工特点,建立熟悉工程技术的技术管理班子,将前期图纸会审过程中的设计意图和施工难点,制定成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并落实到各个施工班组,以便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协调好各类专业施工的关系。比如本项目首层大体量混凝土机房的施工中,在组织上按程序落实以下工作:⑴技术交底,从施工员到各班组长再到工人,都要熟悉图纸,掌握施工流程;项目负责人更要全面掌握,安排好人员、材料、设备;材料准备,选择掺混合材料(火山灰)的硅酸盐水泥,以及合理级配的砂石;选用缓凝型减水剂在延缓水泥水化的同时使水化放热速度减慢;分层、分段施工,按照每层厚度不大于300㎜,起止时间控制在3小时内,即混凝土初凝前,分3个施工组进行施工确保连续性;同时钢筋工,木工以及混凝土搅拌工配置合理人员,确保密实度,防止出现蜂窝麻面。动态监控,通过预埋铜热传感器,监测混凝土内外温度,注意温差不大于25℃;⑤养护及时,底板混凝土采用蓄水养护,蓄水深度110㎜,养护时间14天,墙体和顶盖的养护根据内外温差,采用草袋湿水养护。只用通过上述具有针对性的分析、组织、监督、控制,才能最终达到规范要求的标准,在建筑过程中实现优质、低耗、快速的目标。施工技术管理的另一项内容是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工程技术资料是工程情况的真实反映,一方面要确保其时间的真实性,要及时记载。另一方面对于工程技术数据,必须要求准确,不可随意涂改,弄虚作假,以保证其全面完整地反映技术施工过程中的真实状况。

    2.3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程质量是施工管理工作的核心。从准备施工开始,一直贯穿到工程交付使用的全过程。对工程的任何分部、分项甚至于每个细节都必须严格要求,才能确保整体工程的质量。由于医院大型建筑的施工,存在着系统的关联关系,单个的施工单位是无法完成整体建筑物的全部功能的施工,并保证施工技术要求和施工质量。必须由建设方、设计、监理、施工及各类专业施工队伍统一协调、分工合作,才能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因此要求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必须制定详细的保证工程质量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明确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要针对医疗建筑的特点把好重要环节的质量关。在施工中,除了常规的施工质量的重点控制环节。例如:⑴土方开挖和基础工程;⑵沉降测量及检测工作;⑶钢筋混凝土工程;⑷控制底板后浇带施工;⑸楼板、剪力墙、梁、柱等部位的施工预留、预埋孔洞;⑹防水工程;⑺各类建筑管线,如:给排水、采暖通风、强弱电气、管线、智能综合布线、人防消防管线等的合理布置、安装;⑻工程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控制等等之外,还要重点满足医疗规范上的特殊要求与特殊工艺。比如本项目中的层流实验室的风管施工中就需要按洁净规范进行,风管安装后,在保温前应进行漏风、漏光检查。保温施工时,不得再在风管壁上开孔和上螺丝,不得破坏风管的密封性。安装高效过滤器前,系统应至少吹24小时以上,同时必须对洁净室进行全面的清扫和擦拭等等。只有按照程序逐一严格进行,才可能保证验收达到标准。

    2.4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医院大型建筑使用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程度,决定了施工过程中,有关内外装修、给排水、采暖、通风、空调、电气等各个领域内的材料选用和设备安装都不同于一般的民用建筑。选择质好价优的材料和设备是一项繁杂的、综合性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影响到工程质量,关系到是否能够完美地体现出建筑的使用功能,达到建筑物的各项综合指标的要求。因此,在工程施工阶段,建设方应对施工进度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材料、设备的进场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对比较重要的装修材料,大型的安装设备必须提前会同设计方、监理方及施工单位和其它有关各方共同对供货厂家进行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的考察。通过考察对比,熟悉各类产品的特点、性能指标和市场供应情况,并通过招标形式确定售后服务好,质优价廉的产品和设备。同时监理方和施工方也要切实做好材料的进场、验收和试验工作,坚决做到不合格的材料不准进入施工现场。本项目中,医学实验室的维护结构是指地板、天花吊顶、隔断、门窗等,属于生物安全防护二级隔离的必要设施,如何从品种繁多的建材市场中选择适用、廉价的材料是实验室建造的关键内容。以地面材料来说,不同材料的经济、技术指标明显不同,(表略)。所以根据医学实验室的特点,选择表面光滑、易于清洁、耐腐蚀、防静电的PVC材料更符合需要。其他材料也是通过类似的分析比较,最终结果表明,常见的铝质天花和铝合金玻璃隔断明显不适用于医学实验室,而PVC卷材地板+彩钢板吊顶+彩钢板隔断是较好的组合方案。

    3施工的进度管理与竣工验收

    在工程的实施阶段,建设方组织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计划、施工顺序、工程完工的总体规划日期以及各专业施工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进行计划,并在施工过程中逐一督促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按阶段检查实际进度是否遵照计划进行。如出现偏差,及时组织监理方和施工方分析偏差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修改原进度计划再付诸实施,直到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医院大型建筑竣工验收时,涉及到的验收项目很多,除了建筑物及室内公用设施已按设计要求建设完成,满足设计使用功能;工程质量检测、环境检测、节能检测、消防检测、人防工程验收等工作已进行并通过检测要求之外,大型医疗设备设施是否试车合格,洁净检测和放射性检测是否满足要求都是验收的关键。千万要杜绝出现建筑质量合格,而医疗指标不达标,无法投入使用的矛盾问题。所以不能等到验收时才发现缺陷,而是应该加强前期过程中的跟踪管理,及时更正。

第3篇

关键词:园林工程;概念;区别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nstruction and greening landscape engineering projects in understanding.

Keywords: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ncept;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由于当前园林工程市场的恶性竞争,扰乱了园林工程市场,不仅使园林作品的“质量”急剧下降,而且使很多技术资质较高的园林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特别是一些国有园林企业。园林工程市场发展到目前的状况,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政府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从主观上讲,由于我们缺乏对园林学科中的各种概念和名词的准确界定,使得园林工程项目所需专业技术和技术工种发生混淆,从而出现了仅绿化资质的企业就可以进行园林工程的施工,进而导致了园林工程市场的混乱。所以,明确和区分园林工程中的一些专业名词是相当重要的。现在,对于园林行业的一些名称,一直以来都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很多概念都混淆在一起。例如,“园林绿化工程”几乎代表了所有的园林工程,既包括了纯粹的绿化工程,又涵盖了园林建筑、园林小品、园林理水、园林筑山等项目。由于对这些名词没有严格的界定,使得政府政策的适用范围有所偏差,这也是现在园林行业比较混乱的一个原因。

1、园林工程的基本概念

园林,《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在一定的地域应用工程技术、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的筑山理水、叠石、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布置园路等途径形成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建筑园林规划》卷)。从此定义可以看出园林实质是一个地域范围,因此我们所说的园林建筑、园林绿化、园林小品等都是指园林中的景观要素。所以,园林工程就是构筑这些景观要素,营造这种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的过程。园林工程按工程项目及专业工种可分为园林土建、绿化工程(种植工程)、园林水电工程、雕塑工程等,其中园林土建工程中包括园林建筑、园林土方、园林理水、园林筑山、园林小品、园路广场工程等,而对于园林建筑所属的类别一直都存在较大的争议。

2、园林建筑与园林绿化的特点和区别

园林绿化工程的实施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活体。是指园林中通过各种植物、花卉、树木、草皮的栽植搭配,营造与美化环境并与其他景观要素相配合,而形成良好的休息、文化娱乐、亲近大自然、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愿望的环境氛围,它主要包括风景区绿化、公园绿化、小区绿化和庭院绿化等。现代的园林绿化一是源于古典园林,二是源于林业和其他种植业。在学科上,园林绿化应属于林学的一个分支,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的基本材料是花草树木等一些有生命的植物,这与其他绿化是一样的,但园林绿化更注重艺术性和与其他景观要素的搭配。

园林建筑工程与园林绿化工程相比,尽管有其相似的地方,但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有些方面甚至是本质上的区别。正是这些区别,构成了园林工程独有的特点。

3、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和技术要求

多数建筑都讲究视觉美,而园林建筑则更注重艺术性和文化性,它给人更多的是精神美。要想实现这一点,在建筑的某些部位就很难体现在设计图纸上,需要通过施工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设计的最佳理念与境界。所以,在施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上,园林建筑与一般的工民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能严格套用工民建筑的各项管理方法和技术标准。

园林绿化工程与其他绿化工程相比,更注重各种植物的形状、色彩和季节变化及植物配置和与其他景观要素的搭配。与园林建筑的施工管理和技术要求相比,园林绿化就没有那么严格,它只要求施工管理者有植物学基础和艺术美感,而对施工人员没有特别的要求。

4、园林工程的施工规范、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

园林建筑工程与园林绿化工程所用材料的巨大差别,使得它们在施工规范、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都有很大的差异。目前园林建筑工程的施工规范、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基本上是参照工民建筑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而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这也是急需完善的部分。因园林建筑与工民建筑有所不同,所以园林建筑工程不能完全按工民建筑的施工规范、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进行。园林建筑工程有关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要正确掌握质量标准,根据质量管理标准进行质量检查及生产管理,确保质量稳定。在满足基本的质量规范要求的同时,要更多地注重艺术和美学上的要求。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规范、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基本上是参照绿化种植工程的相关文件。但它与一般的绿化种植工程又有不同,它更注重植物的布局、配置、内涵及与其他要素的相互融合。因此,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规范、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要比一般的绿化种植工程要更为细致,要更多考虑艺术和美学要素。

第4篇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人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228-01

1、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问题

1.1 民众的绿化意识薄弱

1.1.1 单位和个人自觉执行绿化法规的意识不够,尚未形成规范化管理。由于缺乏有效保护管理措施,一些建设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改变了部分规划绿地使用性质。

1.1.2 宣传、执法力度不够。绿化种植不光能美化环境,还能防风沙、涵养水土、吸附灰尘、杀细菌、降低噪音、吸收有害物质、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管理办法落实不到位,对随意折枝、摘花、伐木和车辆碾压绿地等行为查处力度不够,无形中助长了破坏绿地的行为,致使一些人和个别单位的领导绿化意识淡薄、法规观念薄弱。设计与施工未经园林部门审核(设计施工资质),独断专行、各行其是的规划行为影响了居住区绿化美化水平的提高。

1.2 规划与实施的矛盾

绿化规划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不相适应,一些开发商在报规划时,各项绿化指标都符合要求,但到具体施工时,一些配套设施就发生了“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现象,待到投入使用时,问题就出现了。

1.3 管理体制不健全

建成区的居住绿化,有时因产权和管理范围交接不明、责任不清而造成管理不到位。依照法规规定,小区绿化建设和养护经费应由房屋产权单位负责。但由于目前实行房改,房屋产权多样化,至今养护经费不能落实。如果此类问题不能解决,包袱越来越重,势必会造成将来承受不了而被迫不管。另外,有一些市政工程在居住区或重点大街施工,毁坏树木、占用绿地不缴纳绿化损失费,无形中为绿化养护雪上加霜,影响了绿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2、如何提高人居环境措施

2.1 设计完善

2.1.1 严格执行规划设计要求。要想提高新建居住区绿化美化水平,就必须做到规划设计合理,使规划到位,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划设计要求。如执行居住区绿化面积占小区面积的30%,还要按照设计人口居住小区聚中地面积人均1平方米、居住区人均2平方米的要求;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游憩锻炼身体的场所及设施,供居民游憩、赏景及进行各类活动的公共绿地。

2.1.2 配套设施完善,综合功能齐全。居住区的基础设施除绿地外,还应包括教育设施、商业网点、卫生保健、娱乐场所、行政管理、市政公用设施等。

2.1.3 规划要有超前意识,留出一定比例的待建用地。

2.1.4 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要注重创新,注重经济适用,注重管理,注重绿化设计手法。儿童活动区内要做到树型丰富、色彩明快,一般采用生长健壮、少病虫害、树姿优美、无刺、无毒、无飞絮的树种。配置方式要适合儿童的心理,色彩丰富,体态活泼,便于儿童记忆和辨认。老人活动区应选择高达乔木,为老人休息处庇荫,为晨练、漫步创造意境。对于大多数常年屋外活动人群要通过自然流畅的林缘线与丰富大色块相结合的方式,取得良好的感官环境效果。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休息的环境,在植物的配置上应考虑季节变化,营造春有红花吐艳、夏有绿荫清香、秋有霜叶似火、冬有翠绿常延的景观,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建议选择一些具有强烈季节变化的植物,如红枫、玉兰、法国梧桐、元宝枫、紫薇、女贞、大叶黄杨、柿子树和应时花卉等,保证萌芽、抽叶、开花、结果的时间相互交错,达到随季节变化,乔木灌木相结合,常绿落叶相结合,速生慢生相结合,同时考虑住宅的通风、采光,最后达到功能优先、注重景观、以绿为主、方便居民的目的。

2.2 后勤保障系统完备

绿化经费投入终身或一次性使用的办法,都可能造成绿化水平的参差不齐和管理水平的逐年下滑。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小区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渠道,是提高新建居住区绿化美化水平的重要保障。所以,小区开发商应加大绿化投资力度,同时也要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小区的绿化建设和管理,也是提高新建居住区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2.3 完善养护制度

过去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养护管理单位不明确,责任不清,出现了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为避免此现象的发生,在房屋产权化单位多样化的今天,对新建居住区的综合管理,应由开发商组织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物业公司可自管,也可委托具有一定实力、资质的专业部门管理,但绿化行政管理单位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实行养护责任制,明确责任,并执行绿化养护考核标准,加强各项养护措施并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督。

2.4 多维度齐抓共管的综合方法

2.4.1 加强全面绿化意识,充分利用媒体打造声势,利用植树节设立宣传、资讯站,提高公民爱护绿化成果的自觉性,力戒有法不依的现象,坚持不懈地对群众进行绿化法规宣传、教育和引导。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要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绿化的功能和作用,使绿化造福人类的思想家喻户晓。

2.4.2 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行政,惩治破坏绿化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控制树木伐移审批手续。凡不按绿化法规缴纳相关费用的单位和个人,不予办理审批手续;凡是单位绿化尚未达标的,需从严审批施工项目;凡挤占破坏绿地的一律限期整改,让出绿地,由绿地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实施绿化,从而有效保护绿化成果。

2.4.3 加强植物保护和养护技术研究,提高绿地养护的科技含量。为确保居住区绿地植物保护工作的规范有序和时效性,应下大气力做好绿地病虫害预测预报、生物天敌的实验和应用、生物防治方法的推广工作。目前,随着养护管理范围不断扩大,植物保护和养护工作的量和难度不断扩大,应进一步充实植物保护养护专业队伍的技术力量。

2.5 采用多样化的培植方式

居住区绿化经过10多年的实施、总结和应用筛选,形成了适应的乔木、灌木、草本配套的基调植物品种,特别是推广和应用了一些适合居住区特点的植物品种,如金丝桃、金丝梅、八仙花、凤尾竹、火棘、女贞等,这些植物是适应了当地的植物,耐荫,生长速度快,具备一定的自我维护功能。居住区内还保存有丰富的灌木,芙蓉、海棠、木槿、银杏等,常用品种有100多种,但是居住区绿地迅速发展,这些品种被反复使用,给人以雷同感,继续扩大和应用植物品种,是目前的重要任务。建议一些绿地增加一些观花植物,如杜鹃、茶花、茶梅、月季等,要提倡自然植被,即以铺设的草坪生长高度为标准,允许多品种共存,以降低养护成本。

参考文献:

[1] 赵振武,朱传耿,将雪中.结合城市自然保护的城市绿地体系构建[J].中国园林,2003(9).

第5篇

关键词:心理教育;了解存在的问题;有效地途径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1998年天津师大教育学院对1782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平均为35.31%,有明显问题的比例为16.72%。而笔者在从事班主任期间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中成表现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经过长期观察,笔者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二)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三)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四)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二、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九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其三、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笔者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笔者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要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她谈到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颇多微辞的看法,我随即也在交心本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量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收剑了不少。

再有一个男生曾经为自己迷恋某个女生而陷入矛盾和痛苦中,我也给他回了一段话:“欣赏别人的同时,不是要你忘了自我。与其匆匆涉入爱河,不如静静等待成长,干任何事都要有一个高的起点,爱情也一样。我始终相信,当你事业成功的时侯,幸福就会来临。”事后我又反复与该生进行了交流,最后该生终于平稳地渡过那个悸动的阶段。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艺术;相关内容

在新课改中,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采取高度重视的态度,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引导学生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语文知识和自身的理解结合起来,从根本上领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之美。

一、语文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课的课前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前进入语文课堂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

二、语文课堂使学生充分感悟语文的人文美

语文教师应该选取适当的导入方式,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给学生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感悟另一个美好的世界,使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潜移默化得到质的提升。

三、语文课堂之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能力水平,给学生布置各不相同的课后作业

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和创造性思维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作业做出科学的、整体性的评价,对于那些作业中具有独创性的部分,应该加以肯定和奖励。

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艺术本来就是另一种虚拟的生活,而且,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运用着语文,教师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具有充分的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如密.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原理:课堂教学艺术系列讲座之一[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03).

第7篇

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戏曲观众采用的是俯视角,西方戏剧 观众采用的是仰视角。也就是说,中国戏曲观众处在一种心态上的高位置,去俯视演出 ;而西方戏剧观众处在一种心态上的低位置去仰视演出。

这种视角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观演关系的中心不同。

在剧场里,演员表演戏剧,观众观看演出,但在观演关系中,二者却不占同等的位置 。不同的戏剧,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一是以观众为中心,一是以演出为中心。观演关系 中的观众中心制是指观众处在中心地位,在演出时间、演出长度、演出内容上具有较大 的决定权,观看时也有较大的自由度。演出中心制则相反,演出者具有较大的自主性, 演出时间,剧目内容由演出者决定,观众在观看演出时有较大的限制。在观众中心制的 观演关系中,观众在心态上处于高位置去俯视演出,形成俯视的心态视角。在演出中心 制的观演关系中,观众在心态上处于低位置去仰视演出,形成仰视的心态视角。

西方戏剧的观演关系倾向于演出中心制,演出者较少与观众提前商量,演出时,与观 众的直接交流较少,注重演出的整一连续性,演出过程中较少有与演出无关的穿插。观 众提前买票进入剧场,按号入座,观看时不宜做与观剧无关的事,甚至鼓掌也只适合在 幕间和演出结束后,以免干扰演出。这时,观众是用仰视的心态视角去观看演出。

中国戏曲的观演关系倾向于观众中心制。中国古典戏曲演出可以分为公众演出和堂会 演出,公众演出不管在剧场还是在广场,观众前去观剧的时间都是自由的,观看演出时 的限制较少,可以做与观剧无关的事(如聊天、吃东西),也可以随时表示对演出的喜恶 甚至干涉演出(如喝彩、喝倒彩)。为少数观众服务的堂会演出,则完全以观众为中心。 演出时间、演出剧目由观众决定,甚至剧目的情节台词因为避讳等原因要做临时改变。 演出过程中常加入与剧目不相干的节目(如每有重要人物到场,演出立刻停止,加演“ 跳加官”之类向来宾祝福的“例戏”)。[1]这时,观众用俯视的心态视角去观看演出。

这种心态视角的差别是如何形成的呢?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戏曲以唱念做打为表现方法,欣赏戏曲主要是欣赏演员的 唱做技艺;而西方戏剧的文学性很强,欣赏西方戏剧主要是欣赏戏剧的思想内容。的确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戏剧心态视角差别的形成。但是,这句话却解释不了以下 事实:作为西方戏剧重要部分的大歌剧和芭蕾舞,文学性并不强,也是以展示歌舞技艺 为主,而人们却以仰视的心态视角去欣赏。昆曲的文学性是很强的,而在堂会演出中, 宾客仍以俯视的心态视角去观看。

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二者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不同。

西方戏剧发端于古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每年春季祭祀中有人化装成酒神的伴 侣——羊人,众人载歌载舞,颂赞酒神的功绩。后来,在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 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这是最初的戏剧因素。内容也扩大到其他神的丰功 伟绩和超人英雄的故事。至此,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已经成型。整个中世纪的 戏剧都是在教堂、广场演出的宗教剧,主要表现上帝的伟大和圣徒事迹。文艺复兴时期 正式形成了话剧、歌剧、舞剧三大剧种。

中国古典戏曲的源头说法不一,一说源于俳优,但这仅包含了戏剧的一些表演因素; 另一说是源于具有宗教祭祀性质的巫祭祀仪式,但它对中国戏曲的形成起到多大的决定 性作用还未达成共识。中国戏曲正式形成较晚。北宋时,为了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文化 娱乐需要,各种民间技艺便纷纷从各地汇集到城市里来了。其中,对戏曲的形成影响最 大的主要有说唱性质的艺术:诸宫调;歌舞性质的艺术:大曲;扮演性质的艺术;傀儡 戏、参军戏等,这三种性质的艺术样式相互吸收,才形成了戏曲的雏形阶段——宋杂剧 、金院本。这些都是多种民间(或已经走向民间)的娱乐样式的杂合。北宋末南宋初,宋 杂剧的一支演变为南戏,中国戏曲才发展成熟。[2]

从中西戏剧形成可以看出,西方戏剧产生于祭祀,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 带有宗教色彩。宗教仪式是庄严肃穆的,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 伟大,在观看表现神的伟绩的戏剧时,同样怀着崇敬的心情。这时,戏剧演出处在一种 精神上的高位置,观众处在一种精神上的低位置,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后来的戏 剧虽然脱离了祭祀的宗教气氛,但这种仰视的心态视角却带着祭祀仪式的痕迹保留了下 来。

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的综合。宗教祭祀仪式对它的形成影响并不大, 相对于西方戏剧的形成渊源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手段,而且,它对多种娱乐手段 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娱乐性加强的过程。人们去瓦肆看戏就是为了娱乐,自然在心理上 处在高位置,去俯视处在低位置的戏曲。以后,戏曲走向富贵人家宴请宾朋的堂会,走 向农村集市庙会的庙台,走向农村庆丰收的草台,它的观众都是怀着喜洋洋的轻松心情 去俯视它。后来的戏曲中也有具有宗教意味的神仙道化剧,但它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 的庄严神圣的宗教氛围。

这种形成渊源上的差异,影响了中西戏剧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影响了戏剧在 正统文艺中地位的差异,这些都加强了观众的心态视角的差异。

古希腊戏剧演员和剧作家的社会地位很高,他们被看作宗教仆人,受人尊敬,古希腊 联邦会议规定,他们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无论战时平时,他们能去各地,甚至敌国演 出。[3]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戏剧家的社会地位仍很高,法国戏剧家高乃依、布瓦洛等 都是最高学术机构——法兰西学院院士,这种现象不只在法国,在欧洲都是普遍的。陈 独秀在《论戏曲》中谈到西方戏剧家在民族战争中用戏剧使国民振奋,民族复兴的壮举 ,并说“戏园者,实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学教师也。”这虽然是他 根据西方的情况对中国戏剧提出的希望,但从侧面反映出了西方人对戏剧的重要性的认 识以及戏剧演员社会地位的评估。试想,“学生们”观看“大学教师”的演出,自然是 仰视的心态。

戏剧艺术在西方的文艺样式体系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古希腊的文艺理论代表作—— 《诗学》就是戏剧理论,古罗马时的《诗艺》有三分之一是戏剧理论,黑格尔认为:“ 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作诗乃至一般艺术 的最高层。”[4]这种认识强化了戏剧观众的仰视视角。

中国戏曲演员古时的社会地位与古希腊的演员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他们被社会鄙视, 被称为“倡优”、“戏子”。先秦时,戏曲艺人的远祖——优,只不过是逗王侯开心的 玩物,倡优的身份是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进入封建社会后,——他们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隶官倡优(隶籍于宫廷和官府),一类是私家倡优,前者为官伎,后者为家伎, 性质分别为官奴和家奴”,[5]他们“或战争俘虏沦为奴,或属有罪之家罚为奴,或为 穷人家子弟卖为奴。他们必须自相婚配,故其奴隶身份也世代相传”。[6]至清朝前期 ,乐户、官伎等贱民制度被废除,但仍有“一妓二丐三戏子”之说。戏曲作家也只是在 元朝废除科举时才专职从事戏剧创作,而正统文人把创作戏曲只是当作业余兴趣而已, 抱着一种“玩”的心态,他们出文集时决不把戏曲收入。戏曲艺术始终被拒斥于正统文 艺的大门之外。古时观众看“戏子”的演出,自然是俯视的心态。

观众心态视角与戏剧的悲喜色彩的选择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观众心态视角的差异使 得戏剧的悲喜色彩倾向不同。反过来,戏剧悲喜色彩的不同又加强了心态视角的差异。

在西方“悲剧历来被认为是戏剧中的冠冕。”[7]但丁认为喜剧是“从逆境与恐怖开始 ,但以幸福、欢乐与充满魅力的情调结束。”所以,“他的表现风格是卑下的。”[8] 丹尼诺认为“喜剧作家拈来素材都是人们熟悉的家庭琐事,虽不能说是低级的甚至邪恶 的,但悲剧诗人处理的都是高贵帝王的死亡和庞大帝国的毁灭。”[9]这些话的潜台词 就是强调悲剧高于喜剧。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庄严肃穆的气氛,与作为戏 剧源渊的宗教祭祀的庄严气氛最接近,都是用仰视的心态视角。

中国戏曲观众喜欢看喜剧。戏谚有“无丑不成戏”之说。清代流行剧集《缀白裘》中 大半是喜剧。这与戏曲形成时的娱乐滑稽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反映出的俯视心态 也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典戏曲的演出场合多为农村的年节庙会,城市中的戏园茶园, 富贵人家宴请宾朋的堂会等喜庆场合。观众都想来得到娱乐,所以不适合演悲哀死伤等 不愉快不吉利的事。这影响到了剧作家的创作。李渔有诗:“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 笑是我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即使悲剧(苦戏)中也有许多喜剧成分 ,也采用喜剧化的手法,如大团圆结局,丑角插科打诨,甚至“苦戏笑唱”。[10]许多 剧种都流传这样一出折子戏《傻女婿拜年》,写一农家姑娘被迫嫁给财主的傻儿子。这 本是一出悲剧,但却选取了一个喜剧场景:两口子回门给丈人拜年,傻子丑态百出闹出 许多笑话。这种“苦戏笑唱”,一来适合了演出时的喜庆气氛;二来把苦事当做笑话讲 ,这本身就加强了观众俯视心态的意味。难怪有人认为中国戏曲没有真正的悲剧。

同样是看悲剧,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也不相同。中国戏曲悲剧冲突带有鲜明的伦 理批判倾向。冲突的基础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如秦香莲与陈世美,敫桂英与王 魁之间的冲突都是如此。西方悲剧不管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都是人对于 其强大的对立面,即命运、社会、性格所做的奋力挣扎反抗。如俄狄浦斯之于命运,哈 姆雷特之于性格,斯多芒克之于社会,但他们最后都以毁灭告终。中国戏曲悲剧中的主 人公往往是弱小善良的老百姓,尤其是有不幸遭遇和无辜受冤的女性。而西方悲剧的主 人公多是高贵、威严、有强大力量的帝王将相、贵族富人、神人英雄等。由此可见,中 国戏曲的悲剧是把观众推在高高的道德伦理的评判席上,让观众俯视这些可怜的无辜的 弱者,进而对这故事、人物做出道德评判。而西方悲剧的观众仰视着台上那些比自己更 有力量的主人公在命运、性格、社会面前做拼死抗争,却仍逃不脱失败的结果,进而产 生了“恐惧和怜悯”,从而使观众感情得到“净化”。

中西戏剧各自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只有认清它们的相同和差 异,并互相借鉴,才有助于它们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5][6]路应昆《中国戏曲与社会诸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P41;P13 ;P15

[2]俞为民《中国古代戏曲简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P13

[3]罗念生《古希腊戏剧·后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4][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P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