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人口老龄化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04 15:17:25

序论:在您撰写人口老龄化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人口老龄化发展

第1篇

一、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依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将60岁以上人口算作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的地区,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型地区。2000年,我国步入老年型国家,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同世界其他国家大致相同,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高龄化趋势明显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本国家或地区完成工业化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其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而我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出现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出劳动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减少,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即被赡养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老年抚养系数从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为12.9%,1999年为13.5%,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到2050年则进一步上升为47.5%,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尽管少儿抚养比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大大快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赡养费用也要比少年儿童抚养费用多得多,因此,劳动力成本会大大提高,这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2.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数量。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的老龄化最终将导致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年龄结构高龄化。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的是科学技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较小。而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多是以体力要求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不同年龄劳动力在体力、精力和适应力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影响扩大再生产。国民收入在分配使用额时分为积累和消费两大部分,积累资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的增长,意味着必须压缩消费基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消费基金的压缩极为困难,这不但消耗大量经济增长的成果、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导致积累基金减少,特别是生产性基金减少,影响扩大再生产,降低经济增长率。

4.引起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着许多同青壮年不同的特点。老年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直接会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生活消费服务业的水平比较落后,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物质文化和生活的特殊需要。

5.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老年人口因其体力下降、智力退化,必然导致自我抚养能力的衰减,而加重对别人的依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照料老人的人力资源不足,大大弱化了家庭养老的能力。受经济基础和社会发育程度的严重制约,现阶段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老年人经济自养能力不足,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基本上完全依靠子女,这将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给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消费水平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容易引起代际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制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3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认真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保持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同时,在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城镇的总和生育率,使城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二胎,防止家庭结构“

四、

二、一”格局的出现,减缓城镇的老龄化速度,降低对老年人的供养系数。这既能控制人口增长,又可以防止老龄化速度过快,推进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在2020年之前,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将始终处在60%以上,虽然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提高,但在劳动力的总量上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期”,大力发展经济,使社会财富日益丰富起来,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为适应老龄化的高速发展和高龄社会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为此,我们要做到:(1)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2)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繁荣。(3)利用地域间老龄化程度的显著差异,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地域间的优势互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安老体系。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应根据老年人的自身特点,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照料服务体系、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使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老龄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和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多层次的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3)发扬我国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文化传统,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维系方面的作用。(4)加快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进程。针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将社区工作的重点转向为全体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文化娱乐及其他精神慰藉的服务上。

第2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影响;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良好的人口环境,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制订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依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将60岁以上人口算作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的地区,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型地区。2000年,我国步入老年型国家,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同世界其他国家大致相同,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高龄化趋势明显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本国家或地区完成工业化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其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而我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出现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出劳动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减少,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即被赡养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老年抚养系数从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为12.9%,1999年为13.5%,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到2050年则进一步上升为47.5%,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尽管少儿抚养比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大大快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赡养费用也要比少年儿童抚养费用多得多,因此,劳动力成本会大大提高,这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2.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数量。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的老龄化最终将导致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年龄结构高龄化。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的是科学技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较小。而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多是以体力要求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不同年龄劳动力在体力、精力和适应力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影响扩大再生产。国民收入在分配使用额时分为积累和消费两大部分,积累资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的增长,意味着必须压缩消费基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消费基金的压缩极为困难,这不但消耗大量经济增长的成果、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导致积累基金减少,特别是生产性基金减少,影响扩大再生产,降低经济增长率。

4.引起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着许多同青壮年不同的特点。老年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直接会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生活消费服务业的水平比较落后,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物质文化和生活的特殊需要。

5.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老年人口因其体力下降、智力退化,必然导致自我抚养能力的衰减,而加重对别人的依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照料老人的人力资源不足,大大弱化了家庭养老的能力。受经济基础和社会发育程度的严重制约,现阶段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老年人经济自养能力不足,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基本上完全依靠子女,这将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给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消费水平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容易引起代际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制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3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认真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保持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同时,在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城镇的总和生育率,使城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二胎,防止家庭结构“四、二、一”格局的出现,减缓城镇的老龄化速度,降低对老年人的供养系数。这既能控制人口增长,又可以防止老龄化速度过快,推进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在2020年之前,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将始终处在60%以上,虽然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提高,但在劳动力的总量上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期”,大力发展经济,使社会财富日益丰富起来,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为适应老龄化的高速发展和高龄社会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为此,我们要做到:(1)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2)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繁荣。(3)利用地域间老龄化程度的显著差异,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地域间的优势互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安老体系。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应根据老年人的自身特点,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照料服务体系、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使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老龄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和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多层次的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3)发扬我国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文化传统,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维系方面的作用。(4)加快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进程。针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将社区工作的重点转向为全体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文化娱乐及其他精神慰藉的服务上。

第3篇

本文主要分析了发展老年教育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意义,目前我国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对老年教育的认识不够,老年教育覆盖面小、发展不均衡,老年教育供给单一,教育内容有限等,对此提出加大对老年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创新老年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社区教育模式、增强老年教育的可及性,拓展当地高校社会服务、向老年人提供老年教育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教育

一、老年教育对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意义

(一)发展老年教育的理论依据

我国一直强调老年教育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国家更是强调老年教育问题。具体表现在:1996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条提出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要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第三十一条明确提出,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并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教育应当加强领导,统一规划。2011年国务院编制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总结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老年教育深入发展的部署;2012年全国老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细化了老年教育的规定;2013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最直接、明确地宣示了老年人的权利,将“老有所学”作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指出“老有所学”是构筑积极老龄化社会的重要路径。

(二)发展老年教育的现实意义

老年人对老年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需求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身心健康、生活适应和社会参与。身心健康是老年人非常关注的,老年人退出职场后的生活重点就是健康问题;生活适应主要是适应退休生活、适应协助子女抚育孙子女;社会参与主要是再次发挥余热、二次创业等。不论是身心健康、生活适应还是社会参与的实现,都需要知识的补充,都离不开教育,因此,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有效路径。

二、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老年教育的认识不够

我国老年教育一直是以离退休干部的老年教育为主的,老年教育政策的受益群体主要是城市、低龄、女性、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老年人群体,如何将教育对象扩及所有年人,尤其是农村老人、留守老人,如何通过老年教育,推进整体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提升,并最终推进积极老龄社会的构建和实现是关键。

(二)老年教育覆盖面小,分布不均衡

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02亿人,占总人口的14.9%。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2.4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8%。而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现有老年大学(老年学校)59711所,在校老年学员6772834人,老年大学人数占老年人口的比例只有3.35%。老年大学的入学率无疑是偏低的,大部分老年人都没有被覆盖,老年大学的供给与需求是严重匹配的,老年人的受教育需求远远无法得到满足。另外,从区域分布来看,老年大学的入学率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入学率比例最高的是福建达到13.42%,入学率比例最低的是内蒙古仅为0.37%,二者之间相差高达36.3倍。

(三)老年教育供给单一

当前老年教育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民间企业实施的老年教育非常缺乏,包括企业内部为自己即将退休的员工实施的老年教育和委托外部专业机构实施的专业的老年教育,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此外,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部门主要是离退休管理部门、街道社区等,市场化水平不高、社会参与度不高。

(四)教育内容有局限

在教育内容上,我国老年教育以健康休闲为主,主要是书法、舞蹈、太极、琴类、瑜伽等,缺少生活实用技能类,如老年人的电脑、智能手机使用方面、隔代教育问题、医疗急救等方面。另外,缺少网上学习资源,不方便老年人接受网络教育。教育内容有限、单一,应该突出多样性、趣味性、针对性、实用性的课程,满足个性化要求。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促进老年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对老年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国家要把老年教育放到战略高度,落实老年教育是实行积极老龄化社会(积极老龄化社会的主要标志是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而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提高关键是发展老年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贯彻落实“老有所学”的重要途径。其次,国家要真正将老年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范畴,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展老年教育,形成多样化的老年教育体系。再次,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老年教育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建立以各级老龄委、教委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创新老年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针对老年教育缺口较大的实际,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养老机构、高校等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参与老年教育事业,形成新型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多元化投入的运营模式。这需要改变认识,老年教育的重点应该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或草根教育,文化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普遍提高,加上互联网的普及,老年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另外,老年教育应该前移,即在退休前的五年就应该开始老年教育。

(三)发展社区教育模式,增强老年教育的可及性

我国养老模式主要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九层以上的老人都需要在自己所在的社区养老,在社区开展老年教育是我国开展老年教育的主要趋势。另外,我国老年教育社区化发展基于我国老年人群体异质性强、需求多样、教育支付能力不高等原因,我国60岁老人仍兼具家务劳动承担者、生产者、抚育者等多重社会角色,将老年教育发展的重心下移,由年老大学转移到主要在老年人居住的社区进行,使老年人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连,从而推动老年教育的广泛普及是行之有效的。此外,老年教育在社区开展,同基层为老服务机构,主要是目前各地主要发展的社区日间照料站、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老年活动室等结合起来,结合互联网,开发社区老年教育平台,有效利用现代化通信设施和手段为老年教育服务,有效发挥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作用,能够有效地节约开展老年教育的成本。同时,发展老年教育应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本,开展内容灵活、形式多样、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较低的课程,这是非常重要的。

(四)拓展当地高校社会服务,向老年人提供老年教育

高校可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和老年教师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获取信息、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向老年人提供咨询服务,如心理咨询、法律咨询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作者:任素娟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课题名称:

本成果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辽宁省养老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编号:L13DJY076)成果;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立项资助的“失独群体救助路径和法律保障的探究”(项目编号:YF15-Q17)课题的一部分;系横向课题“盛世之都商务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编号LYHX2012008);“岗位业绩导向的薪酬设计研究”(编号LYHX201200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人口老龄化,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我国也步入老龄化阶段,现在“空巢”老人、“失独”家庭增多,及时开放“二胎政策”也抵挡不住老龄化的脚步。

一、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一)子女养老问题压力大。

独生子女这一代的夫妻家庭组成是: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个孩子,形成“421”结构的家庭。这种模式的家庭面临的压力,比“70”“60”后要打很多。现今经济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各个方面的花销较之往年成本要高出来很多。经济实力、人力或者是精力上都是很重的负担。大多数的“80后”表示生活压力让他们力不从心,想把父母接来养老,可是四位老人不太实际;高额的房价无法购置另外的房子;医疗保险不同城市没法使用,不敢生病;养老院等地方无法让人放心,自己又无暇照顾,无法兼顾,陷入两难。

(二)“空巢老人”的需求带来的机遇。

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80后”的父母通常都是独自生活,儿女只有假期才来看望,平时缺乏关爱成为空巢老人。因此在物质生活上,这些老人可能不太追求,在精神层面上更需要关爱。单纯的伺候和活着已经不能让老龄化的问题得以缓解,从经营、服务上应该去满足老人的需求。

二、老年消费市场有活力

(一)老年人消费潜力大。

老年人的收入分为四个部分:退休金、积蓄、子女供给、工作所得。很多老年人会在退休后找工作,在固定的收入来源上加上其他的收入,大多数的老年人有很强的购买力,老年人中城市老年人占大多数,在拿着退休金的同时还有子女的补贴,乡镇中的老年人还会自己做生意赚取生活费。

(二)老年人的消费比重不断扩大。

老人年消费快速上升,现在的年轻人十分会享受生活,购买力很强,今日的年轻人是未来的老年人。所以未来的消费市场一部分会被老年人占据。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自己的父母不同,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以未来的老年人市场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都会比较旺盛。老年人的消费和其他人也会有区别,老年人上了年纪,在听力、视力、活动能力各方面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因此他们会需要一些仪器来帮助自己,比如助听器、轮椅、纸尿裤等。市场可以根据高龄老人的需求研制一些辅助工具等。例如一些报警工具,自救工具,帮助老年人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老年人十分注重食品卫生,老年人由于独特的体质,对油腻、辛辣、甜咸的食物比较回避,因此餐饮业也可以迎合老人胃口开发新的菜品。老年人对于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也比较高。老年人上了岁数需要身体保养好维护。可以引导老年人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和定期的体检。社区可以推出一些保健服务,比如为老人提供一些交通工具,一些人工服务等,例如陪同看病,满足一些空巢老人的需求。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老人无人长期看管的问题。我国老年人的衣食起居、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尚待开启。社区服务也只是简单的打针和护理。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攀升,社区应该开展上门医疗服务。医院的床位问题要增加基础服务设置。让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同时要增设社会福利机构的数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去甚远,一些临终关怀机构也很少,发展比较滞后、迟缓。

(三)老年文化娱乐的相关需求。

我国大多数娱乐场所不是收费比较高昂,就是不太适合老年人娱乐。比如密室逃脱就适合二十五岁以内的年轻人。这几年老年人旅游业发展起来了,老年人喜欢那种休闲度假式的旅游项目。退休后时间充足,外出旅游变得十分方便,他们会选择这种休闲方式来放松心情。开展境外旅游的潜力也很大,因为这一代老年人一直在奋斗,退休后有时间多看看世界各地的风情。

三、养老业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我国养老业发展存在养老企业不正规、实力弱的问题:我国企业中,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企业很少,一些产品都是衍生的产品和业务。有的还是为了诈骗,因此社会中不仅种类少,可信度也小。难以适应老年人比重越来越高的社会,也不能满足日益破却需要来年人产品的需求。老年人的市场十分狭窄,包括饮食。服装、生活用品等休闲项目。服装方面,没有真正为老年人量身打造和研发的品牌,大多数老年人会选择运动服或者其他年龄段的衣服来替代。饮食也是会选择其他年龄段喜欢的餐厅。我们整个国家和社区都应有这种养老模式,让社会都有这种养老的责任感,让更多企业参与到位老年人服务中来。

四、养老业的建议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来说不仅有挑战还有很多机遇,会创造很多新兴产业和很多工作机会。而且还可以雇佣老年人,根据他们的需求设计出来更符合实际的产品。

(一)推出相关政策扶持发展,健全法律法规保护相关权益。

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将养老产业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之中,明确发展规划的方向。鼓励社会创立为老年人服务的平台和业务。为了产业布局,在条件好、环境好需求大的地区先开展试点,政策倾斜,大力发展。成功以后大力发展全国范围的养老行业,让老有所依,老年人得到关爱。

(二)加大政策扶持,健全法度法规。

呼吁政府颁布相关法规,确保养老这个行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让养老业在发展中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据可查。在现行的法律和法规上,根据我国的综合国情和老年人口数量和现状,明确规定让养老的产品和服务,资金和人力,开发和建设等方面的产业链健康发展,形成一整套养老的法律体系。

(三)加强服务人员的培养,提高专业化、提升服务质量。

政府应该把服务人员的素质作为一个一个企业的衡量标准,如果专业素质不过硬,不能让这个服务团队达标和进入社会为老年人服务。从业人员应该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比如护理学、心理学、营养配餐等,外加考察服务人员的人品,配置一套行之有效的岗前培训,设立资格认证考试。另外,还要大力发展义工和志愿者的团队,完善义工注册制度,不仅在社会范围中招收服务人员,也要在全社会中感召所有人尊敬老人。同时,提高舆论氛围,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地位,规范社区人员的职业道德等。

五、结语

第5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影响;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良好的人口环境,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制订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依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将60岁以上人口算作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的地区,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型地区。2000年,我国步入老年型国家,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同世界其他国家大致相同,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高龄化趋势明显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本国家或地区完成工业化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其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而我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出现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出劳动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减少,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即被赡养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老年抚养系数从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为12.9%,1999年为13.5%,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到2050年则进一步上升为47.5%,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尽管少儿抚养比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大大快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赡养费用也要比少年儿童抚养费用多得多,因此,劳动力成本会大大提高,这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2.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数量。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的老龄化最终将导致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年龄结构高龄化。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的是科学技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较小。而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多是以体力要求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不同年龄劳动力在体力、精力和适应力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影响扩大再生产。国民收入在分配使用额时分为积累和消费两大部分,积累资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的增长,意味着必须压缩消费基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消费基金的压缩极为困难,这不但消耗大量经济增长的成果、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导致积累基金减少,特别是生产性基金减少,影响扩大再生产,降低经济增长率。

4.引起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着许多同青壮年不同的特点。老年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直接会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生活消费服务业的水平比较落后,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物质文化和生活的特殊需要。

5.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老年人口因其体力下降、智力退化,必然导致自我抚养能力的衰减,而加重对别人的依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照料老人的人力资源不足,大大弱化了家庭养老的能力。受经济基础和社会发育程度的严重制约,现阶段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老年人经济自养能力不足,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基本上完全依靠子女,这将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给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消费水平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容易引起代际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制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3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认真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保持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同时,在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城镇的总和生育率,使城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二胎,防止家庭结构“四、二、一”格局的出现,减缓城镇的老龄化速度,降低对老年人的供养系数。这既能控制人口增长,又可以防止老龄化速度过快,推进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在2020年之前,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将始终处在60%以上,虽然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提高,但在劳动力的总量上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期”,大力发展经济,使社会财富日益丰富起来,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为适应老龄化的高速发展和高龄社会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为此,我们要做到:(1)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2)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繁荣。(3)利用地域间老龄化程度的显著差异,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地域间的优势互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安老体系。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应根据老年人的自身特点,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照料服务体系、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使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老龄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和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多层次的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3)发扬我国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文化传统,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维系方面的作用。(4)加快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进程。针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将社区工作的重点转向为全体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文化娱乐及其他精神慰藉的服务上。

第6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影响;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良好的人口环境,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制订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依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将60岁以上人口算作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的地区,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型地区。2000年,我国步入老年型国家,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同世界其他国家大致相同,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高龄化趋势明显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本国家或地区完成工业化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其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而我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出现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出劳动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减少,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即被赡养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老年抚养系数从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为12.9%,1999年为13.5%,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到2050年则进一步上升为47.5%,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尽管少儿抚养比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大大快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赡养费用也要比少年儿童抚养费用多得多,因此,劳动力成本会大大提高,这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2.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数量。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的老龄化最终将导致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年龄结构高龄化。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的是科学技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较小。而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多是以体力要求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不同年龄劳动力在体力、精力和适应力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影响扩大再生产。国民收入在分配使用额时分为积累和消费两大部分,积累资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的增长,意味着必须压缩消费基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消费基金的压缩极为困难,这不但消耗大量经济增长的成果、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导致积累基金减少,特别是生产性基金减少,影响扩大再生产,降低经济增长率。

4.引起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着许多同青壮年不同的特点。老年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直接会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生活消费服务业的水平比较落后,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物质文化和生活的特殊需要。

5.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老年人口因其体力下降、智力退化,必然导致自我抚养能力的衰减,而加重对别人的依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照料老人的人力资源不足,大大弱化了家庭养老的能力。受经济基础和社会发育程度的严重制约,现阶段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老年人经济自养能力不足,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基本上完全依靠子女,这将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给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消费水平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容易引起代际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制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3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认真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保持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同时,在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城镇的总和生育率,使城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二胎,防止家庭结构“四、二、一”格局的出现,减缓城镇的老龄化速度,降低对老年人的供养系数。这既能控制人口增长,又可以防止老龄化速度过快,推进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在2020年之前,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将始终处在60%以上,虽然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提高,但在劳动力的总量上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期”,大力发展经济,使社会财富日益丰富起来,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为适应老龄化的高速发展和高龄社会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为此,我们要做到:(1)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2)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繁荣。(3)利用地域间老龄化程度的显著差异,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地域间的优势互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安老体系。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应根据老年人的自身特点,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照料服务体系、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使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老龄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和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多层次的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3)发扬我国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文化传统,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维系方面的作用。(4)加快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进程。针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将社区工作的重点转向为全体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文化娱乐及其他精神慰藉的服务上。

第7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影响;建议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国际通常规定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增长的过程。按国际通行的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中65岁以上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和10%,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此外,0-14岁少年儿童比重低于30%、老少比在30%以上也可作为判断指标。这些指标多数达到以上标准就视该国或地区跨入了老龄化时代。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13.39亿人,较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十年间年均增长1.07%下降了0.5个百分点。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比“五普”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较“五普”上升1.91个百分点;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6.6%,较“五普”下降6.29个百分点。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十年来我国人口处于低生育水平,人口呈现老龄化发展状况。

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二、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1.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自上世纪80年代,为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同时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之上升,老龄化呈现不断增长态势。

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的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老龄化程度日趋明显。据统计,2010年人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

三、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1.劳动年龄人口负担沉重

现代生活“4-2-1”家庭模式成为主流,即一对夫妇要同时供养4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一个成年孩子将抚养6个老人。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系数大,背负的压力也较为沉重。

2.社会保障负担较重

老少比人口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使养老金缴纳者不断减少,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享受养老金的时间相应延长,养老金需求压力不断加大,同时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远远高于在职人员,社会保障体系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3.对投资、消费、储蓄等方面的影响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消费、投资和储蓄,未成年人必定是消费群体,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群体,因此劳动年龄人口成为社会的主角,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子女,这样就造成消费增大,储蓄减少,投资降低,为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4.财政负担加重

由于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年人的财政支出加大。政府用于养老金的支出、医疗支出、救助支出都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使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

5.农村养老问题严峻

由于社会的发展,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镇,引发农村老龄化、少儿化的局面,加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老年人不但要自我养老,还要承担起隔代抚养的责任,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主要依靠土地和家庭,而这些功能已逐渐削弱,农村养老难度加大。

四、老龄化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1.继续巩固居家养老的社会保障环境

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子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但在现代社会4-2-1的家庭模式中,家庭养老功能呈逐渐弱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给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变得尤为困难,这就要促进社区服务与居家养老密切结合,强化社区服务建设,让老年人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晚年生活。

2.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

大力推进全民参保。养老保险体系要逐步实现全覆盖,做到人人参保,人人有保障,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征缴基本养老保险标准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稳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确保养老金能够按时足额发放,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应当予以救助,尽量满足基本生活的需求。

3.公共养老机构的建立

养老机构若依靠政府单方面投入,一是财力问题;二是效率问题。首先政府应兴建一批“福利性”养老机构,对生活极端困难、缺乏儿女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政府应下拨专项资金予以救助,同时老人所拥有的财产,政府应委托有关机构拍卖后上缴国库;其次国家要出台优惠政策,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机构的建设,同时要加强人员配备,人员培训以及人们对养老机构思想意识的转变都要落实到位。

4.调整人口生育政策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对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加速了人口的老龄化进程,为避免人口的低出生率,国家应制定一套行之可行的生育政策来缓解人口的老龄化。

五、结束语

总之,我们应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调整人口结构,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翟振武.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J].中国人口科学,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