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4 11:49:47
序论:在您撰写会计管理实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企业股份制改制或者上市公司拟进行的收购,按照现行证券法规的规定,需聘请具有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在此基础上实施评估。这就引申出五个问题:
1.评估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问题。如果原企业或被收购企业不是股份有限公司,那么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应是该企业原执行的会计制度,还是今后拟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不同的会计制度基准将会导致不同的净资产结果。我们认为,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是与委托评估审计的不同目的相配套的。在改制企业或被收购企业评估审计中,应按照拟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或收购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作为会计制度基准,重新厘定其财务状况和净资产,以便于改制企业或收购企业进行相关的经济决策。
2.调账问题。股份制改制企业的评估结果是否调账,除国有企业外均涉及经营业绩是否能够连续计算的问题。根据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股份有限公司有关会计问题解答》财会[1998]16号的规定,公司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股权时,被购买企业保留法人资格的,被购买企业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调账,被购买企业丧失法人资格的,公司应按被购买企业评估确认后的价值入账。公司购买其他企业的部分股权时,被购买企业的账面价值应保持不变。
3.调账时间及起始时点。关于股份制改组后的资产评估调账,存在四个日期(时点):评估基准日、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审核日、投资日以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日。究竟应确定哪个日期为评估调账日或建账日(以下简称“调账日”)?我国有关法规、制度并未有明确规定。
评估基准日是一个选定的日期。因为股份制改组所需进行的资产评估、评估审核、报批手续等一系列活动不可能在同一时点完成,故需要选定一个时点,即确定评估基准日。但评估基准日的确定并不表示资产占有单位已于该时点将资产投入了股份有限公司。因为股份有限公司尚未成立,确定评估基准日并进行评估,仅是投资活动的前期工作,投资活动并未完成,故不应确定为调账日。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对资产评估结果的审核,是其代表政府对上述评估结果进行的监控活动。对于不涉及产权变动的评估事项,如国家统一规定的清产核资等,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日,即可认为完成了需要评估的事项,并以该日作为评估调账日。但若评估事项涉及产权变动,则存在该项产权变动能否最终完成的问题,若不能完成,已进行的评估及其审核工作即失去意义,更谈不上调账了。投资日也因股份有限公司尚未成立,各出资人投资日各异,投资日建账尚存在不确定因素。所以,对股份制改组这一涉及产权变动的事项中的评估结果,应于股份制改组完成时,即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日,进行账务调整或建立新账。
4.评估基准日至公司成立日之间实现利润的归属问题。从合理性上讲,这部分利润应属原股东所有,原股东可按照出资时间合理分配。但按照中国证监会发行部的建议,比较倡导这部分利润归新老股东共享,以便于实际操作。
5.评估增值的两种会计处理。对于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按照目前规定,在相应调账以后,应区分以下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1)如果公司对评估的资产在进行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时,是按评估确认后的价值进行的,则应将按规定评估增值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计入“递延税款”贷方,差额记入“资本公积”。在按规定对评估资产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时,或按规定的期限结转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时,其应交的所得税,借记“递延税款”,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如公司在计提折旧时,仍按原账面原价计提,则评估增值部分不需要计算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应全部计入资本公积。
二、比例合并法合并会计报表
《企业会计制度》第158条规定,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并按照比例合并方法对合营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等予以合并。这里所讲的合营企业,是指双方或多方从事某项共同控制的经济活动,包括共同控制的经营、共同控制的资产和共同控制的实体,由合同约定建立共同控制。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公司应当采用比例合并法对合营企业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的份额与合并会计报表中的相同或类似项目逐项合并;另一种方法是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单列项目反映其所占合营企业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的份额。例如,将其所占合营企业流动资产的份额作为合并报表流动资产的一部分单独反映,将其所占合营企业固定资产的份额作为合并报表规定资产的一部分单独反映。两种报告方式的结果,所反映的合并净利润以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各大类金额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需要讨论是,如何理解共同控制的含义。
三、合并对象的几个特殊问题
财政部印发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财会字[1995]11号中规定,合并报表的合并对象有二:一是母公司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二是其他被母公司所控制的企业。这里存在逻辑上的悖论,即母公司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但是未被母公司所控制的企业是合并呢还是不合并?
在实务工作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形是我们经常遇见的,值得讨论:
1.子公司为全资子公司。全资子公司是作为母公司的一部分,还是作为合并对象?众所周知,全资子公司是游离于《公司法》之外的一种公司制企业。从法律形式上看,应当作为合并对象,因为全资子公司毕竟独立于母公司,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主体;从实质上看,全资子公司与分公司并无实质区别,合并之后没有少数股东权益,也无少数股东损益,与合并报表的特性似乎存在矛盾。我们认为,全资子公司应当作为合并对象处理为妥。
2.年度中间分公司改制为子公司。分公司年度中间进行改制成为子公司(不是全资子公司),合并报表的期初数不应调整,即母公司期初仍包括该分公司,以维护报表的真实性。年度时该分公司变为子公司,应当作为合并对象,从母公司报表中划出去,列入期末合并报表。子公司在年度中间清算的,期初合并报表范围不变,期末合并报表范围则不包括该子公司。
3.子公司为承包经营企业,子公司为租赁经营企业,以及子公司为委托经营企业。这三类企业在承包经营期、租赁经营期或受托经营期内,由于企业的风险和报酬已转移给对方,相应地其经营和财务决策也由对方实施控制,因此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母公司应将拥有50%以上权益性资本的上述三类企业排除在合并范围之外。对此,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合并会计报表政策中予以详细披露。
四、合并报表范围发生变化,报表年初数调整问题
根据财政部印发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问题解答》财会字[1999]49号,原包括在合并范围内的子公司因情况变化(如出售、减持股份等)而不再包括在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内的,在编制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调整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的年初数,即将原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子公司的有关数据从年初数中扣除。因此,不涉及因合并范围变化而采用追溯调整法的问题。原未包括在合并范围内的子公司,因增加投资比例等原因而纳入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内的,应根据其子公司按补充规定进行追溯调整后的会计报表作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并调整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的年初数。1999年度新购入并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内的子公司,应当将该子公司按补充规定进行追溯调整后的会计报表作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但不需要调整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的年初数。
文件中规定的三种处理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不同的。第一和第二种情形,即增减所持股份变化而引起的期末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变化,要对报表期初数作同口径调整,讲求的是报表的可比性,把报表的真实性放在第二位;第三种情形,即新购合并引起的期末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变化,要对报表期初数不作同口径调整,讲求的是报表的真实性,把报表的可比性放在第二位。我们认为,不论何种情形引起合并报表范围变化,报表期初数均应该按照真实性原则编制,并在报表附注中作适当披露。脱离真实性,可比性将失去意义。
五、子公司为外商投资企业,其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在合并报表如何反映
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分配有一个特殊项目,即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它从企业净利润中提取,不作股东权益反映,而是列为企业的负债。而行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中并没有此项目。在编制企业合并资产负债表时,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余额并在应付福利费项目中反映。在编制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时,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母公司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有三种处理方法:一是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调至管理费用项目反映;二是在净利润前所得税后增设“子公司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项目反映;三是在可供分配利润项目下增设“子公司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项目反映。这几种方法都可以接受,但应当保持做法的前后一贯性。母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处理,即在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在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法定公益金后,单列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项目反映。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母公司在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收益时,应当剔除子公司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后按股权比例核算确定。
财政部于2001年11月19日印发了《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规定》财会[2001]62号。文件明确指出,从2002年1月1日起,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因此,上述问题也将随着《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贯彻而消逝。
六、合并价差与股权投资差额
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注释要分类披露其期初、期末的账面余额、减值准备和账面价值。投资项目的分类包括对子公司投资、对合营企业投资、对联营企业投资和其他股权投资,这一格式要求适用于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注释。但两者具体内涵和相关数据是不同的。合并报表长期股权投资中的对子公司投资是指合并报表范围之外的对子公司的投资和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投资差额,不包括对已经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已作合并抵消投资份额。母公司报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是指母公司本身直接对外的长期股权投资,既包括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投资,也包括没有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投资。它们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合并报表长期股权投资中对子公司投资的合计数≤母公司报表长期股权投资中对子公司投资的合计数注:上述公式中“等于”的情形,是在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内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净资产为零或负数的情况下出现。
合并报表股权投资差额所对应的投资项目范围,要比母公司报表股权投资差额所对应的小(因为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有股权投资差额,在合并报表上已经列为“合并价差”项目反映)。但由于每一股权投资差额有可能是借方余额,也有可能是贷方余额,从金额反映上看,合并报表股权投资差额合计数有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母公司报表股权投资差额合计数。因此应视具体情况分析判断。
在合并报表长期股权投资中的股票投资和其他股权投资注释中,某个投资项目所列持股比例和所占注册资本比例如有超过50%的,即应合并报表而未合并报表的情形,应当说明该投资项目没有被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原因和理由,以消除会计报表使用者阅读理解上的误会和逻辑上的破绽。
七、资不抵债控股子公司超额亏损的会计处理和报表反映
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及财政部《关于资不抵债公司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财会[1999]10号),母公司确认控股子公司的亏损,“以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对子公司的投资亏损超过其投资额部分(超额亏损)不再确认,其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数,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以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且在合并利润表“少数股东权益”项目下增设“加: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予以反映。
而《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及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27条规定:“在被合并的子公司中,归属于少数股权的亏损,可能超过子公司权益中的少数股权。超过部分以及归属于少数股权的进一步亏损,除少数股权应遵照规定的义务弥补,并且有能力弥补的部分外,均应冲减多数股权。如果子公司以后有报告利润,在多数股权所承担的少数股权亏损全部弥补之前,所有利润均属于多数股权。”
一、同质分析中心法:结构成本分析框架,是一种关于流程和产品成本核算的标准化的成本流转方法,其目的是提供标准化的成本计算方法,保证企业在相类似的成本计算法下更好的竞争。在此法下,企业被划分成多个分析中心,用其所提供服务或产出的一个而且只需一个计量单位对其进行描述,根据计量单位、中心作业是同质的。这样,一个中心实际上是一个成本核算单元,通常用责任中心来表示。但是,它并不是以责任本身,而是以责任中心的产出为基础进行界定的。如果一个分析中心有不同的服务或产出,要么将此中心细分为更小的中心,要么选择最相关的计量单位作为描述符号或“产出动因”。对中心细分程度的限制主要在于信息处理成本及决策相关性。法国会计总计划中除了规定划分基本作业或业务如采购、制造、销售和管理外,对中心划分的精确或粗糙程度没有施加任何限定。
不过,多数企业使用与预算责任结构非常相似的划分方法,以便在其预算控制过程中使用成本分析信息。所有的分析中心形成一个网络,成本在这个网络中流转,随着各中心提供服务的消耗而分配到各成本标的上(组织型或产品基础型,中间产品或完工产品)。同质分析中心法实际上是一个两阶段的成本分配分析过程。在第一阶段,根据某中心服务或产出的使用者不同,将其所有的支出分配到成本标的或其他分析中心中。中心所消耗的资源被认为是为其产出所服务,所以,产出的“用户”就得为其所耗费的产出数量“付款”。服务或产出是由“服务单位”或“产出单位”等实物单位来计量的。后者常常由机器小时、人工小时、材料处理数量、处理次数来表示。
如果某中心产出的用户是其他的分析中心,则此中心被称为辅助成本核算单元或辅助分析中心。在中心支出被分配到最终产品上之前,需要有一附加的分配过程,即辅助成本核算单元的成本首先要分配到“主要”中心(消耗者)上,然后再根据所耗最终分配到成本标的上。如果某一中心的产出是最终将要出售的成本标的,那么,此中心被称为基本成本核算单元。基本成本核算单元所归集的成本要按照成本标的所耗用的产出比例直接分配到各成本标的上。此系统第二阶段的重点是通过减少第一经理负责的服务单位来削减成本。由上可知,此种成本流转方法的两个主要特征是:
1.特别强调使用实物单位分配基本或辅助成本核算单元所归集的成本。但是,只要能够接受在没有更好的选择时,建立在其他成本百分比基础上的负担率作为分配标准也是允许的;
2.这种方法与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以及责任中心的预算和标准成本法是完全相容的。网络内流转的成本(即随实物从一个中心转向另一个中心)可以是所有的成本(全部成本法下),也可以只是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或期间成本直接计入损益表),还可以是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法下)。这种方法与作业成本法(ABC)的主要区别在于此种方法是将企业划分为垂直型,即职能型或组织型,而不是水平型或跨职能型。以相同产出单位来描述的分析中心不用重新组合或合并(它们的责任是不同的)。
虽然会计总计划中所描述的中心不是跨职能型的,但并不是不允许系统设计人员将中心定义为价值链上的分析中心,即成本核算单元可以在责任中心之间交叉界定,所以,此方法下的系统可以和作业成本法兼容。引进作业成本的企业认为只要对同质分析中心法稍做改动,就能获得作业成本的所有好处。
二、仪表板法:对业绩监督和管理的信息系统。仪表板方法源于工程师们对有关指导或掌管企业所需信息的需求。它侧重于监督实物指标来评价业绩及对业绩做出预期。几乎所有的法国企业都使用仪表板法以满足其管理报告及业绩评价的需要。仪表板法通常使用图表格式,以简洁、精炼和动态的形式告知企业管理人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有关企业完成其目标的能力的指标状况。仪表板是一个企业和它周围环境(如产品性质、顾客满意程度、竞争对手情况、与雇员关系等等)间的关系模型,管理人员为完成其责任中心的任务,只需监督某些关键变量就可以了。管理人员选定与关键变量相关的一套指标,对其进行考察,以利于其成功地管理其责任范围内的实物和人力资产,能够指导并有利于决策。实物信息被认为是预期性的,是决策的更好的基础,所以,仪表板法主要是利用实物指标。仪表板所提供的信息具有警示作用,它同时向三种群体服务:
1.经理。它提供给经理人员一些指标。这些指标不仅显示了经理人员的责任完成情况,更主要的是,可以使他们知道在企业所处的环境下,将来怎样去完成他们的任务。所以,此方法是以未来导向为目标的。
2.同业。向他们提供责任中心过去和未来可能的业绩表现,便于他们事先对已达成协议的计划,采取补偿性的措施。
一、如何界定筹建期间
根据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企业筹建期间与正常生产经营期间所发生的费用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那么,如何界定企业的筹建期间以及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有哪些,就成为企业对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进行正确会计处理的关键,但《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却没有对此做出明确说明。财政部办公厅2002年5月22日下发的《对<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全面调研的通知》中,对该问题进行了调研。但是对于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主要有哪些,判断筹建期间结束、生产经营期间开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等问题,财政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关于筹建期的定义,财政部财法字[1999]第003号《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企业筹建期,是指从企业被批准筹建之日起至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下同)之日的期间。财政部1995年6月27日下发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筹建期财政财务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中规定,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自签订合同之日起至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为止期间,外资企业自我国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之日起到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为止期间为筹建期。
《企业会计制度》对筹建期间所发生费用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财政部下发的调研提纲以及上述相关文件对筹建期的定义,都有这么一层含义,即企业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下同)开始就是筹建期间的结束。那么,在实务中,如何判断企业开始生产经营?是领取营业执照还是开始购买原材料,还是从开始生产产品或者开始销售产品或是其他?《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均没有对此做出说明。
显然,企业领取营业执照不一定就开始生产经营,因为很多企业为开始生产经营要进行固定资产购建等活动。那么,领取营业执照以后,在什么条件下可认为企业筹建期间结束、生产经营开始呢?这可能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事实上,如果单纯从“开始生产经营”字面上理解,由于企业性质和经营范围的不同,不同企业筹建期的时间以及筹建期间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内容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企业领取营业执照的当月就可开始生产或销售;有的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后需很长时间筹备才可以开始生产;有的企业开始生产的当月就有销售;有的企业开始生产后很长时间才有销售。所以,从经济业务的表现形式上看,很难有一个或几个具体标准来作为判断企业生产经营开始的依据。
因此,在会计实务中,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作为筹建期间结束的判断依据是很笼统的,缺乏明确的标准,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或需筹建很长时间才可以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很难明确区分筹建期间结束、生产经营开始的界限。这就会使不同的会计人员对企业筹建期间界定不一致,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笔者认为,《企业会计制度》之所以规定将企业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先归集,然后才计入企业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损益,应该是从谨慎性原则和配比原则的角度考虑的。既然如此,不如明确将首次确认收入的时间作为会计实务中划分企业筹建期间结束、生产经营开始的标志。这种划分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会计人员对企业何时开始生产经营缺乏明确判断标准的问题,而且在实务中容易操作,符合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况且,将开办费用在企业首次确认收入的当月就计入损益,对企业和税务部门来说,都是能够得到合理解释的。当然,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就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将开办费用在发生时就计入当期费用,这样就不会出现如何界定筹建期间的问题了。
二、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哪些费用及如何处理
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判断企业筹建期间结束的时间,最早只能是企业领取营业执照之日,最迟只能是企业首次确认收入的当日。在这个期间范围内,不论如何界定企业筹建期间,企业在筹建期间可能发生的所有支出都可以归为以下几种性质的费用:①为企业筹建所发生的筹建人员工资、差旅费、培训费、咨询调查费、交际应酬费、文件打印费、通讯费、开工典礼费等;②筹建期间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和汇兑损益;③企业生产经营发生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生产性费用;④企业为开始生产经营做准备所发生的购买原材料等生产性费用;⑤企业在开始生产经营以前,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和专利注册费用;⑥企业在开始生产经营以前,发生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费用。
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上述几种不同性质的费用中,第①种性质的费用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管理费用性质相同,不会形成相应的资产。第②种性质的费用则可能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发生的财务费用性质不完全相同,部分费用可能与相关资产的入账价值有关,如将借款用于购建固定资产。第③种、第④种性质的费用与相关资产的入账价值有关。第⑤种性质的费用中的研究、开发费用与资产价值无关,而专利注册费用、律师费用则与所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价值有关。第⑥种性质的费用虽不是直接的支出,但按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在购入的次月就要开始计提折旧,无形资产在购入的当月就要开始摊销,那么这部分折旧和摊销也会形成一种费用。
这几种不同性质的费用是否都能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将所有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都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最明显的错误是,它只规定了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那购买无形资产又应如何处理呢?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有关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具体准则对相应资产计价并没有就企业筹建期间、生产经营期分别做出明确的规定(也没这个必要)。那么,上述筹建期间与资产相关的费用就应根据相关具体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对于第③种、第④种性质的费用,应根据具体准则的规定计入相应资产的价值;对于第②种、第⑤种性质的费用,应按借款费用和无形资产准则中资本化的原则进行处理。对于第⑥种性质的费用,因企业尚未进行生产经营,因此也应作为企业的开办费用进行处理。而只有不计入相应资产价值的借款费用、汇兑损益及研究、开发费用才能与上述第①种性质的费用一样,作为筹建期间的开办费用进行处理。这也是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企业在筹建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除应计入有关财产物资价值者外,应当作为开办费入账”相符的。
所以,《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条中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是不严谨的,也是不符合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的。对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应按上述不同性质的分类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三、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如何归集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长期待摊费用”科目是核算企业已经支出、但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包括固定资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由此可见,“长期待摊费用”科目核算的是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费用,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将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就属于一次性摊销,摊销期限并未超过1年,但其却规定在“长期待摊费用”科目中进行归集核算,这与“长期待摊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相矛盾。这可能是因为延续了原来的会计制度对开办费用的摊销期不少于5年而在“长期待摊费用”科目中核算的规定造成的。
归根结底,管理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属于“同根同源”的关系。首先,从出现的时间上来看,管理会计来源于财务会计。其次,从管理层面来讲,为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地位,管理会计是会计与管理理念的结合产物,其涵盖了平衡记分卡、经济增加值、市场增加值、全面预算制度、环境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等多项应用工具,有助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升市场核心竞争能力,因而管理会计的管理价值明显高于财务会计。尤其在近些年,管理会计已逐渐“自成一派”,形成理论体系,并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此外,从工作性质与范围来看,管理会计相较于传统财务会计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内部“报告会计”,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围绕财务会计资料而进行预测、决策、考核、管理等。换言之,相较于传统财务会计“对外活动”属性,专门“对内开展活动”的管理会计更侧重于将目光集中在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生产经营的全局利益、面向未来发展、管理经营理念等方面。
二、管理会计在会计实务中的常用工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市场结构变化日趋明显,各行各业在追求利润的道路上,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力求通过规模的扩大来实现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效益。因此,为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在不断强化自身“力量”的同时,也积极采取了合作、兼并等方式来实行强强联合。一时间,如何站在宏观视角统筹管理各部门的业务、活动、成本、效益等,成为了各企业推动科学化管理进程中重点。正是基于这一发展形势,管理会计中的先进理念走进了人们视角,其中一系列诸如平衡记分卡、经济增加值、市场增加值、全面预算制度、环境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等管理会计工具,逐渐成为各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和提升市场竞争地位的常用手段。下文将例举实务中管理会计常用工具以供参考。
(一)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主要是根据产品和服务的经济特性、运用经济学统计方法来抓住作业、产品的主要矛盾,以有区别地管理各项业务。在会计实务中,作业成本法主要是通过资源、作业消耗的因果关系,来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的成本分配。同时,根据企业具体的作业活动耗用资源的情况,将资源耗费分配给作业;再依照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情况,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能够显著降低企业运营与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平衡计分法
(BSC)平衡记分卡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辅助职工考核和评估工作的开展,还能够帮助企业的领导及管理人员科学制定和形成统筹战略规划以及规范的实施流程,是企业各项业务执行和落实的关键管理工具。但实践中,仍然有部分企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平衡积分卡“四个维度”的实际应用程序和方法,导致平衡计分卡被单一、片面地列入了职工绩效考核工具。与此同时,由于平衡计分卡本身存在指标过多、各指标的权重分配主观性大、部分指标量化难等问题,使得部分企业吝于对其应用给予相应资源和提供相应支撑,导致后期工作更难以开展,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三)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预测为起点,通过对企业管理运营中产生的物资费用、人工费用、管理费用等支出进行预算,并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来反映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合理运用这一工具,能够确保企业的目标具体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节约管理成本;同时,还有助于强化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管理能力。因此,相较于其他管理会计工具,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日常运营管理更为贴近,故其应用程度更高,也更为普遍。
三、管理会计在会计实务中的积极作用
在社会市场结构体系及制度改革的进程中,重视并强化管理会计工具的实际应用,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催生管理创新意识,以及保障企业优质发展兼具重要的积极意义。从整体上看,管理会计在会计实务中的积极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能够确保会计基础工作的精准性,为预算数据的分析、预算方案的编制、成本费用定额及BOM标准的制定夯实基础。第二、能够清晰梳理管理流程,厘清各部门职责,为业务模型化提供决策信息,全面落实企业管理控制各项措施。第三、有助于建立内部考评体系,建立健全预算责任考评指标体系,提升企业管理控制整体水平。
四、管理会计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建议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措施的全面推行的背景下,重视并强化管理会计工具的实际应用,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催生管理创新意识,以及实现企业优质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对此,笔者就管理会计工具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提出如下建议。1.端正对管理会计工具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在过去,大多数企业管理更侧重于对财务会计的应用,而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略显不足。再加上管理者大多非出身于财务,平时忙于业务,鲜有参加相关财务的培训,自然对繁杂的会计报表、复杂的数据分析感觉吃力,当碰到专业性更强的财务数据时更是力不从心,导致实践中“重视业务而忽视行政”、“重视对外管理而疏忽内部财务管理”等现象长期存在。对此,要想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价值,首要及时端正认识,在企业内部进行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的宣传指引,让全体职工对管理会计工具形成清晰、明确的认识,从而在日常工作中都能够为管理会计工具的实践应用提供帮助力,将相关措施、任务落到实处。2.正确认识管理会计工具特点,有目的地将其作用于管理实际。即,企业要根据内外部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相匹配、相适应的管理会计工具,以促使其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其次,在选定管理会计工具后,应当进行后续跟踪记录,及时反馈状态,一旦出现原先适用环境变化,要及时对管理会计工具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工具的应用符合预定要求,达到预期效果。此外,还要结合企业现状,构建管理会计组织框架。具体地说,即在现有财务管理模式基础上,改变传统的以“财务会计”为主体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报账型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管理型模式”的转变,建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并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并运用管理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拓展传统财务管理的内涵。例如,将企业业务的本量利分析,内外部风险控制与管理,物资存货控制等一并纳入管理范围。3.与时俱进,建立符合现代化发展规律的管理会计组织形式,采取逐步引入、持续提高的渐进模式,将管理会计逐渐融入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和完善上述组织架构的同时,还应当强调和重视企业审计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建立独立于财务部门的审计部门,确保审计工作能够全面覆盖企业运营管理和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五、结语
管理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新分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逐渐成为专业领域的重要组成,在实践中不仅能够助力企业提升整体管理效率,对其经济效益的提升亦大有裨益。因此,各企业在日常经营决策过程和业务活动中,应充分利用和发挥管理会计工具价值,强化成本控制,以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张帆.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6).
[2]诸波,李余.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体系构建与实施[J].会计研究,2017(06).
[3]王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机融合与创新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6(11).
[4]杨力.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分解与整合[J].财经界:学术版,2016(07).
[5]张硕,张俊民.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基于研发支出与沉没成本的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6(07).
[6]且思萍.财务管理会计主要职能及技术创新分析[J].商情,2016(43).
1.1会计基础管理的理念
顺义公司坚持以应用流程标准、成本标准、内控标准为重点狠抓财务基础管理,以强化结算支付监督、财务稽核监督为重点强化财务管控职能,强化会计实务标准化建设,强化业务过程精益控制,积极促进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融合,夯实了会计基础,规范了财务管理,持续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水平。
1.2会计基础管理的目标
公司财务基础工作管理目标是以制度的规范化、执行的刚性化、管理的精细化带动效益提升的持续化。
财务基础工作的规范与否,直接决定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只有规范,才能不断提升财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效性,才能发挥“价值创造引领者、资源配置调控者、经营决策支持者、财务风险监管者”的职能作用,持续提升财务资源配置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2、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2.1制度全覆盖,公司经营有据可依
目前公司总部下达财务类通用制度33项,涵盖了内部控制、公司产权、资金及税务、成本及预算、工程及资产、以及一般管理等财务方面的制度,对所属供电公司的业务起到了指导作用。2015年组织对33个通用制度进行普考,每个财务人员对33个通用制度当应知应会,通过周自测、集中闭卷月考等方式推进通用制度全员覆盖,强化制度意识、规范日常业务。
为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健全制度体系,确保制度能有效落实,同时加强公司财务管理,强化财务监督,保证资金安全流转,落实公司的精细化、标准化管理要求,公司财务资产部严格遵守国家财务会计法规,依据公司总部通行报销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要求,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及现代财务管理理念,重新梳理编制了公司费用报销实用手册。
2.2规范标准,提升核算质量
根据公司总部《会计基础规范》相关要求,对本公司会计基础资料管理进一步规范,包括会计凭证制作规范、发票验证情况、会计业务附件规范、费用报销管理办法、资金支付授权管理制度等内容,保证了会计信息的正确性、真实性、准确性。在公司《费用报销管理办法》基础之上,这一举措巩固了历次财务专项检查成果,夯实了会计基础工作。
例如在会计凭证制作规范和发票验证方面,完善细化了费用报销单据,如下图所示:
2.3着力提高财务集约化管理对标指标,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认真开展财务集约化管理对标工作,有针对性的提出指标提升方案,拟写了针对提高“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规范性、加强工程财务管理工作成效、资本集中运作工作成效、资金集中管理工作成效、预算集约调控工作成效、风险在线监控工作成效、财税筹划管理工作成效、依法治企工作完成情况、财务专业大比武综合成绩”等九大管理对标指标的分析及提升方案,全面促进公司加强财务管理,提升财务核算质量,创先争优。
2.4强化风险控制
1)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提升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研究外部监管环境下的财务管控新举措,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将财务风险防控意识深入人心,将财务风险管理在公司深化推进;二是结合内控标准流程,将风险管理与制度办法、业务流程、具体岗位进行整合固化,提升财务风险防控力度;三是加强对财务风险的动态跟踪和分析,利用外部检查和财务内部稽核手段完善顺义公司财务风险防控风险点控制方法,制定长效机制,在日常工作中杜绝风险隐患发生。
2)持续开展内控自查工作,“封堵漏洞”有的放矢。
根据北京公司内部控制方案以及测试方法,进行内控自查,组织各相关部门开展财务内控标准流程的评价,及时发现了位内控执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应对建议,监督落实整改措施,确保了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3)提升财务稽核监督防控能力,强化财务决策支撑作用
依托在线稽核平台,利用内外部监督检查成果,加大日常稽核力度,针对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财务监督工作;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开展现场专项稽核工作,及时查遗补缺,分析问题,巩固、扩大专项稽核工作成果;秉承“管理建议为主,考核惩戒为辅”的原则开展财务稽核,在服务中体现工作成效和管理效益;建立报告机制和整改落实监督机制,实现稽核闭环管理,强化财务稽核的决策支持和价值管理作用。
3、评估与改进
3.1根据专业管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或国内标杆单位专业发展情况,评估专业管理标准、制度的执行情况,业务流程的科学性,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性,制度和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等,发现专业管理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明确今后的改进方向。
3.2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资金集中管理方面,在途资金管理及支付退票率,两项指标不太稳定,较容易出现问题,对每月造成较大在途资金的用电大户应加强协调工作,各个付款业务部门对供应商银行信息正确性应予以充分核实,可以要求对方单位提供账户信息确认单以保证账户信息的正确性;
2)资本集中运作方面,设备资产对应率较低,须继续加强对该项指标的重视及做好相关协调工作,从工程组织部门形成资产源头开始,过程管控,使得资产设备一一对应,对存量资产应尽快梳理未对应设备卡片并建立相应固定资产卡片;
3)预算集约调控方面,资本性业务子预算全过程执行完成率完成较低,主要原因对于财务部门来说相关工程组织方面内容较多,且难以掌控,因此须加强协调工作,由工程组织部门积极配合完成该项指标。
4、下一步财务基础工作提升思路及努力方向
4.1 进一步丰富制度,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工作的推进,为丰富供电公司层面财务制度做出贡献,按照财务标准,深化细化集中核算,着力强化会计监督,强化财务在业务中的参与和控制,做到财务控制向业务延伸,充分行使财务当家理财的角色。
4.2 加强财会知识、业务培训工作
公司每年举办会计集中核算培训班,从最新会计政策实务标准、财务集约化相关业务知识、财务管控和ERP业务操作应用等方面,通过开展财会知识和业务培训工作,结合各业务岗位调考,以考促学,促进各财务人员学习财务及相关专业知识,提升公司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增强对会计实务标准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4.3加强监督考核,形成管理闭环。
公司建立会计实务标准执行通报制度,按月跟踪各单位会计实务标准执行情况,按月通报各县公司执行情况,通报情况发送至所属市公司财务负责人,并抄送总会计师。对执行优秀的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对相对落后单位进行重点指导,帮助查找具体原因加以改进。通过表扬先进单位,帮助困难单位的考评机制,营造了“比学赶超”良好氛围。
4.4以协同监督为抓手,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有效衔接
根据以往各项审计检查工作所提出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在建工程历史遗留问题,经过与基建部沟通得到了解决。对于2012和2013年工程审计出现的问题,财务部提前做好相关审核工作,在工作量大的情况下,积极协调事务所规范出具竣工决算报告,严格执行公司工程竣工决算审核制度。对于2014年的工程竣工决算项目,及时做到事中审核、监督。审计检查明确了各业务部门的职责,有效推进工程结算、决算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4.5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关键词:管理会计;管理层面;企业决策
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高级会计实务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公司的战略规划、财务战略以及内部成本控制等各方面的信息,管理会计,更为注重管理的职能,将管理会计有效结合高级会计,有效对企业信息进行核算,提供必要的财务数据进行,提供企业进行必要的决策依据,完善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
一、管理会计与高级会计实务的概述
(一)对管理会计的解析
管理会计在对数据进行汇总、核算监督等工作的基础上,加入了管理理念,立足于领导层面对数据进行分析管理工作。这不仅是会计工作的变革,也是对管理职能的丰富。在企业的业务管理工作中,推动财务的管理职能,将财务数据信息结合绩效管理,实现这两个部分的紧密联系,将真正实现会计在管理上的职能。
(二)对高级会计实务的解析
会计工作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分析财务状况,以及进行预测监督工作,是企业正常运行必不可缺的一个部门。高级会计实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会计人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对于企业面临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从实用性层面进行有效解决。这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意义,有效结合管理与财务工作,利用财务的数据进行管理层面的决策工作。财务作为企业最重要的维持因素之一,其财务战略计划,金融资产以及股权等,都与管理决策工作密密相关。
(三)管理会计与高级会计实务的结合
作为一个公司发展路线的决策,其今后的企业战略规划工作是奠定在企业资金状况的背景下,通过财务会计的数据信息,加上对市场的分析,进而对公司制定战略计划。会计财务工作,可以分析出消费者的主要需求倾向,以及主要迎合市场上的产品有哪些,哪些产品有优势,为企业带来的巨大的收益。有了这些数据作为企业进行管理决策的导向,能够深层影响着整体经营战略的走向。做好财务会计工作,可以辅助公司的运营,使用具体的数据资料来分析公司的财务情况,分析更为精准的盈亏,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企业管理的指导以及工效工绩的提高。
二、管理会计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管理层意识欠缺
管理层作为企业的核心领导指向,其意识还没满足从内部管理以督导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财务决策工作,管理层没有足够重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管理会计将对企业带来的长远收益。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完善,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有益的,能够推动公司管理层,以至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不完善
不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无法实现会计管理工作的实质,导致会计管理工作在实际应用中没有有力的制度作为规范,造成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过于单一,财务核算工作不严谨,随意化现象严重,部分财务支出,都是凭借会计工作人员主观臆断,没有实际的工作作为客观依旧,数据统计没有凭证,从而导致决策结果不严谨,不准确。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管理会计的发展考核体系不统一,在评价时,主要依靠地域性进行分类,区域性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制约体系的完善,地区性过于严重,导致公平性也不能足够保障。这些都能够从法律空洞中所体现出来,最终的评审结果公众认可力较低。科学的完善评价体系,进行理性的评价考核,公平的对待每个企业,才能为企业带来发展。
(四)缺乏相对应的专业人才
每个行业都离不开人才,人才是支撑每个企业发展的重要砥柱,企业在管理人才上的缺乏将是企业管理层发展的瓶颈,会计作为企业中坚的管理层工作者,不单单只是掌握账单的核算职能,也要掌握管理职能,对财务统计进行管理,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指引公司的决策,为公司制定发展战略做帮助。现如今财务会计工作者的管理意识薄弱,很多会计工作者对于自身的定位基于“财务数据的统计工作人员”,对于其它的工作内容,根本不关心。我国企业对管理意识薄弱,会计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管理实践工作经验,受到传统的会计理念影响,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人才培养后期后劲不足。管理会计的实质是通过对企业数据进行核算,将其用于研究管理。会计管理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工作能力,加强实践能力。
三、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几点建议
会计管理中,要保障会计管理工作高效稳定的进行,需要重视会计管理工作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加强管理层多元的发展,通过问责制等规范来推动财务统计的发展。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制定战略规划发展方针中,要清楚公司发展的长短板,要率先完善企业的管理理论框架,将管理会计理念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加强信息化的使用,互联网信息时代,减少人力成本的支出,加强信息成本的投入,加大资金强化信息管理,可以有效节省管理人员在数据收集整理工作中花费的时间,将节省的时间投入到管理学习中,提高内部管理效率。管理会计改革把会计工作全面推向管理工作,甚至更高层次的管理工作。高级会计实务所涉及的财务工作内容,它体现了对资金管理、风险控制、投资筹资决策、公司价值体现等更高层次的管理分析和决策。真正在工作实践中体现出财务对管理的指导,体现财务与管理内容的结合,体现财务在企事业单位决策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会计的发展历史悠久,目前已经步入现代会计发展的新阶段,在传统模式上转变为管理会计发展,一开始,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较大,在转变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革故鼎新,从整个企业的大局观出发,加大对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增加创新力度,会计管理工作人员不应该只是单纯的进行财务会计核算,更要注重财务对公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辅助公司作为决策使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管理会计实务;发展探讨
管理会计就是通过对财务会计资料以及相关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整理、加工,最后报告,为企业管理层次提供企业运行策划依据以及数据,保证决策以及方案的可行性,能够实际的保证企业的财务处于可控制状态之下,能够防止出现不符合企业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基础的活动规划,能够实际的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企业的收益增加,以及实现企业的整体化发展,对于企业的结构完善化有相应的促进作用。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能够保证管理会计的效果完整体现,因此,有实际的探究价值意义。
一、管理会计理论发展探讨
1.管理会计理论的理念发展。
管理会计理论内容丰富,处于不断的充实以及不断的完善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管理会计理论之中的数据以推演为主,实践为辅,导致的结果就是管理会计理论的应用效果较为不稳定,应用的价值存在负面性,并且无法建立规范的、科学的、合理的理论体系,总而言之就是无实践、事实支持的理论都是不完整的、空洞的、有欠缺的理论知识,实用价值无法恒定,这对于管理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致命的。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发展对策就是创新理念,即将管理会计理论实际化,建立相应的体系,对于存在无事实支持的理论与有事实支持的理论分割开来,对于无事实支持的理论通过大量的实践以及案例来证实理论的可行性以及理论的科学性,实际的保证管理会计理论在应用过程中能够逐渐的体系化,能够逐渐的完善化。
2.管理会计理论的观念发展。
管理会计理论观念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条理化观念建立,即根据管理会计的内容逐一的建立相对应的观念,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动调整自我的经营策略,以及根据市场的价格变动,调整营销策略,在该过程中都会发生财务方面的变动,因此,管理会计理论中需要建立的首要观念就是市场观念,包括市场需求观念、市场变动观念;企业现今处于一个较为复杂的经济环境之中,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必须不断的发展自我,不断的提升自我,不断的实现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才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够稳定的发展,实现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就是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性,企业的发展整体化,因此,在管理会计理论之中需要添加企业整体观念;现今社会企业必须具备自我的企业特色、自我的企业价值观以及自我的企业经营理念,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凝聚力,保证企业的执行能力,生产能力,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针对这一现状,管理会计理论需包含企业价值观。
3.管理会计理论的模式发展。
管理会计模式存在的问题就是无法实现预先的判断,以及提前做好准备,管理会计处于被动状态,这导致管理会计的作用无法得到完整的体现,管理会计的效果被限制。为实际的保证管理会计的地位以及管理会计的作用,采取的主要发展方式就是将管理会计与计算机领域相联系,保证管理会计能够较为及时以及较为完整的了解社会的发展信息,市场的变动,并且通过对先前的管理会计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能够实际的了解企业的财务变动幅度以及财务变动状况,能够进一步的掌握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潜在的问题,及时的做好准备,应对各种危机,能够实际的保证企业的发展稳定化。并且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保证与各部门交流的迅速性,完整性,敏捷性,能够实际的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稳定性,实现管理会计的主动性以及动态性,实现能够在第一时间调整企业的运行环境,以及企业的运行结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最佳的方案,最优的决策。
二、管理会计实务发展探讨
1.管理会计实务模式发展。
管理会计实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就是模式单一,导致管理会计实务的效果无法凸显,无法大都预期的目标,管理会计实务模式的发展主要为根据企业的规模以及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模式的选择,对于大企业,采取三级管理会计实务模式,即对班组等级、车间等级以及厂级进行逐级的管理会计操作,实现效率的最高化,以及管理会计操作的内容完整化,全面化,对于中小型企业则采取一级管理会计实务模式,这样能够保证成本的有效控制,以及防止出现人力财力的过度浪费情况,通过管理会计能够实际的确定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部分,进而实现企业的收益不断的提升,企业的运行成本不断的控制,实现管理会计作用全面体现化。
2.管理会计实务体制发展。
管理会计实务体制存在的问题就是体制的不完整化,体制的束缚性以及体制的可实施性较弱,采取的发展对策就是根据我国的企业发展情况,进行特色的管理会计实务体制建立,管理会计实务操作与市场相关联,确定市场中该产品的发展趋势以及该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合理的对各个工序进行调整以及进行相应的价格控制,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生产的成本以及降低生产的时间,实现企业的收益不断的提升以及企业的产品质量保证,实现企业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以及企业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扩大规模。这一管理会计实务体制被称为目标成本体制。
3.管理会计实务内容发展。
管理会计实务内容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更进发展,管理会计实务内容逐步往管理手段完善发展,实践内容有序化开展,以及企业自身利益保证等多方面补充,进而保证管理会计实务内容的可靠性以及与时代相符合性,这直接使得管理会计实务的操作标准化,管理会计模式规范化以及科学化,同时管理会计实务的内容存在较大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以及环境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实际的掌握管理会计的整体走向以及管理会计的工作质量,实现管理会计促进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以及管理会计实现企业的管理制度优化,实现企业的运行协调性以及稳定性,整体化。
三、结语
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能够实际的推动企业决策的科学化,以及实用化,能够推动企业的运行稳定化,以及实现企业的收益不断的提升,有效的控制企业的成本支出,以及实现企业的配置优化,实现企业的结构优化以及实现企业的发展整体化,促进企业的结构完整化,以及保证企业的运行处于可控状态,减少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概率,减少风险以及减少市场变动所产生的冲击。因此,科学的分析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对于企业而言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杜江洋.中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环节的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254-254,255.
[2]王丽慧.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浅析[J].经济师,2011,(12):16-18.